部编版dtnl教学课件

2024-07-03

部编版dtnl教学课件(精选6篇)

部编版dtnl教学课件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 d t n l 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乐于拼音

2、认识5个生字“大米、土地、马”,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会读儿歌。

3、初步学会朗读音节句,懂得词语连读。

4、认识“大、米、土、地、马”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5、让孩子初步懂得尊重并珍爱生命、与自然或他人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练习d t n l与韵母的拼读,掌握拼读方法(拼音的正确拼读是整个拼音教学的重点)

2、难点:练习d t n l与韵母的拼读,掌握拼读方法。

三、教学准备

d t n l 和5个生字的字母卡片、PPT

四、教学时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引导看情境图

⑴显示画面 师:瞧!这是哪部名著里的人物?他们是谁呀?正在干什么?

⑵学生小组讨论:

①孙悟空的表情怎样?

②哪吒心里在想什么?

⑶谁来学学孙悟空的样子?(大家评议)

⑷谁来把哪吒心里想的告诉大家?(大家评议)

2.引导听语境歌

⑴师指图说语境歌:悟空本领特别大,

天兵天将全不怕,

打败哪吒三太子,

乐得悟空笑哈哈。

⑵课本显示拼音语境歌: tā de běn lǐng tè bié dà,

①师:看谁的本领特别大,能把这些拼音全读出来?

②学生看,试读。

⑶师: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小朋友一定知道,这节课要学习哪些新的拼音字母?(生答后,板书课题。)

二、学习声母d和t

(一) 认清形,发准音

1、学习d

⑴显示“座钟笔筒图”

师:小朋友,你们都很聪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的样子很像我们今天要学的那一个新字母呀?

⑵我当小老师

师:谁来当小老师,帮助大家会读“d”?那这个新字母会十分感谢你,愿意和你交好朋友! (个别学生上台看大屏幕范读,其他学生跟读三遍。)

师:还有谁想来试试?你怎么会读的?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指名读,纠正发音。)

⑶同桌互读,共同正音。

⑷学生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⑸课外延伸,能力提高。

师:学会了“d”的发音,想想看,你以前听过、看过哪些字里有“d”这个音呢?

3. 同法自学t

(二) 正确书写

1. 学习d的书写

⑴过渡:小朋友的本领比孙悟空还要大,不用老师教,自己就学会读d和t了。你们看,孙大圣在朝你笑呢!不过,他接下来还要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正确地书写d和t这两个字母。他摘了许多仙桃要奖给写得又快又好的`小朋友呢!

⑵比一比,看谁能得到仙桃。

师:你是怎么记住d的写法的?

师在小黑板上强调d的笔顺,学生书空:d→c d

师说顺口溜强化记忆:有头向上升,有尾向下拖,没头没尾中间坐。 学生在书上描红。(两遍)

2.自学t的写法

三、学习d t与a e i u的拼音

1.出示:d—a→ t—a→ d—e→ t—e→

d—i→t—i→ d—u→t—u→

⑴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拼读方法来读出d t与单韵母a e i u的音节?

⑵学生自由练习,同桌互练。

2. 幻灯片中闪现: da de di du ta te ti tu 学生拼读,师注意纠正读错的音。

3.指名读,幻灯片中闪现哪一组,就拼读哪一组,拼读正确的被称为“拼读大王”。

四、巩固练习(找字母游戏)

学生将b f d t四张卡片放在桌上,老师读字母,看谁第一个找对卡片,领大家齐读三遍。

五、作业

1. 好朋友之间互相检查d t的发音。

2. 抄写d t各四遍。

3. 搜集生活中与d t相关的音节,继续练习拼读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小组竞赛,比比哪组学生掌握得好。

2. 接读顺口溜:(说得好的奖小红旗。) 座钟笔筒d d d 时装模特t t t …… 二、学习声母n和l

(一)认清形,发准音

1. 学习n

⑴显示哪吒出关图,学生观察:谁在干什么?

师:哪吒的“哪”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哪个字母的读音和像啊? 学生齐答,

⑵师:这个音很难读,谁能把它读准读好,那哪吒小哥哥一定夸奖你的,谁来先读?

⑶我当小老师 个别生试读,

师纠正发音:把嘴型放在d或t上,声音从鼻子里发出来,n是后鼻音。

⑷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查,体会鼻音。师巡回检查,个别辅导纠正。

⑸指名读,开火车读,哪吒对读得好的大声说:“你真棒!”

⑹记字形 ①一分钟记字形。 ②交流识记方法。

③归纳方法: 哪吒出关n n n 一个门洞n n n u 字倒写n n n ……

2. 学习l

⑴显示小丑顶小棒图。学生观察:谁在干什么?

⑵师:你们看,小丑鼻尖上顶的小棒的样子很像今天我们要学的哪一个字母呀?

⑶生齐答,幻灯片中闪现“l”。

⑷记字形。(方法同上)

⑸与“n”比较,发准“l”的音。

①辩音。 教师发n和l的音,让学生分辨字母,并说出两者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教师补充:l的发音方法和n相似,不同的是读l时气流从舌尖两边出来,所以它又叫“边音”。

②听力比赛

课件出示图文对照的拼音词,让学生听辩n和l: 奶奶 拉车 你们

鸭梨 泥土 礼物 哪里 蜡烛

(二)正确书写

1. 学习n的书写

⑴过渡:哪吒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认为你们比他更聪明,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就认识了n和l,并且读准了它们的音。现在,我们又要进入“书写天地”啦,哪吒小哥哥要在你们中间找出一位“书写大王”,拜他为师呢!你想做他的老师吗?

⑵师纠正补充: “n”写在四线格的中格,第一笔要露出一点头,第二笔拱起来的圆弧要顶到第二条线。

⑶多媒体演示“n”的笔顺。学生书空:n→n

⑷学生在书上描红。(两遍)

2. 自学l的写法 3、大组竞赛,选出“书写大王”。

三、学习n l与a i e的拼音

1. 幻灯出示: n—a→l—a→ n—e→l—e→ n—i→l—i→ ⑴师:我们请上节课的拼读大王来拼读这些音节。(指名读)

⑵自由练习,同桌互查。

2. 学生齐拼读,幻灯片中闪现: na la ne le ni li

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音。

3. 指名开火车读,评出“拼读大王”。

四、巩固练习(游戏)

4.小组合作: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长将d t n l四张卡片放在桌上。组长读字母, 看谁第一个找对卡片,领小组成员齐读三遍。

5.看谁找得准,找得快:听老师读音节,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摆成音节读一读。

五、作业

1、好朋友之间互相检查n l的读音。

2、写n l各四遍。

3、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样子像这些字母。搜集生活中与n l相关的音节,继续练习拼读音节。

三、认识生字,拼读儿歌。

1、出示识字卡片:土地 大米 马,指名朗读、齐读;去掉音节后学生再读。

2、出示儿歌《轻轻地》, 教师引导孩子注意红色的音节。(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朗读或背诵,学生齐读或背诵(要求加上动作,轻轻地读)

4、师:说说从这首儿歌里你知道了什么?

字母d t n l的音和形,尤其是n和l的读音要区别开来,通过文中的表音表形图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强化记忆。声母和韵母的拼读也是难点。

四、总结课文。

这几节课,我们学会了声母d t n l和它们的拼音。并能拼读词语和儿歌,还认识了几个生字。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课后,小朋友们要多练习声母和单韵母的拼音。

部编版dtnl教学课件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dtnl四个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认识“马”“土”“布”三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准确认读dtnl的拼音,同时通过创设的情境,探究并学会发音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情境和教师的引导,喜欢学习拼音,对语言学习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dtnl与单韵母的拼读,认识“马”“土”“布”三个生字。

2、难点:学会dtnl与单韵母的拼音,懂得发音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带有拼音的苹果卡片若干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师: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的拼音乐园,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继续到拼音游乐园里去游玩。先让我们来获得拼音游乐园的入场券。

2.师点名学生读。3.学生集体练读。

4.引入新课 d、t、n、l和单韵母的拼读。师:恭喜大家已经顺利获得拼音游乐园的入场券,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拼音游乐园里的小伙伴,让我们快乐出发!

(二)结合情景,联系生活,学习拼读 1.学习d的拼读

(1)出示小熊和伙伴们打靶的图片以及吹笛情境图,指导学生学习拼读。(2)师正音后点名练读,学生带读。

(3)继续创设小熊打靶情境,引导学生练习拼读的方法并组词。(4)指名个别学生领读。2.学习t的拼读

(1)教师出示木塔图片及音节,指名个别同学试拼,师相机指导。(2)出示tā、tè、tí、tú四个音节,学生自由练习拼读或同桌互读并组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学生开火车读音节并组词。3.学习n、l的拼读。

(1)课件出示小兔子拿梨和小猴子吹喇叭的图片,继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拼读练习。

(2)出示苹果卡片,邀请学生上台“品尝”,拼读音节并领读,师相机指导。(3)出示拼音游乐园场景,回忆游玩的经过,巩固学生对音节的记忆。师:刚才小动物们陪我们玩了很久都有些累了,想要回家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们回家路上的情景。

(三)学习生字,朗读儿歌

1.课件出示“马路”“泥土”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2.课件出示带有音节的生字卡片“马、土、不”,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组词。

3.指名领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教师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并组词。5.教师范读儿歌,学生思考从儿歌中懂得了什么。

6.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音节请教老师或同桌。7.指2~3名学生朗读儿歌。8.男女生对读儿歌。9.齐读儿歌。

(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在游乐园里和小动物们一起学习了有趣的拼音和儿歌,你们玩的开心吗?老师也很开心,那课后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去和家人分享,然后想一想dtnl还可以和谁组成有趣的音节,下次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分享。

六、板书设计

d t n l

马(马上)(骑马)(马路)(马车)

土(土豆)(土地)(泥土)(土星)

部编版dtnl教学课件 第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部编教材,学习指导,思辨读写,课程整合

2016年秋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明确了我国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在“人”上,学科教学是关键的一环。以语文课程为基点,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部分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各项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上获得较大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不懈追求。

时值教育部推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教材教学,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任务。分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着眼当前的教学现状,“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至少应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根据新教材编写体系,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是怎样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三是如何使学生能在开放的语文课程学习中获得综合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聚焦“学习指导”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获得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教学来讲,现实仍然大量存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必须尽快转向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独立自主式学习和合作探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质疑问难、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等学习行为,指导并促进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探索。在这由“学”取代“教”的中心位置以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确立,“学会学习”也就成为可能。当然,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并非让教师完全放手,而是要突出教师在学生开展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地位。

因此,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指导”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任何学科,学科知识都是学习指导的切入口。然而,近十几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执行,语文学科知识都被淡化处理。实践表明,漠视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就掉进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看似合理实则空洞的论调中,且无力自拔。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并落实到各个单元。其中还特别凸显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方面的知识及能力训练,这明显是为了矫正传统、低效的阅读技能训练观。应该说,这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巨大进步。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师就如同获得了语文教学的“阿基米德支点”,“学习指导”也就能由此得以展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陷入语文教学“知识本位”的泥淖。我们注重语文知识的教学及其能力点的训练,并非纯粹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不能重蹈反复操练以巩固知识的覆辙。语文知识是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学生需要借助这些资源和养料形成语文能力。可以这样说,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路径,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目标。

经由语文知识的“路径”而达成语文素养的“目标”,教师的“学习指导”是“魔杖”。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三位一体,不同课型,学生从学习知识、策略、方法到将其应用于实践,体现的正是由教师引导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学习指导”的强力支撑,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愿望必定不能实现。可见,“学习指导”的基础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学习指导”的目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然而,语文知识只是形成语文素养的载体,它不能直接转化成语文素养,由“知识”转化为“素养”必须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活动。

处于“学习指导”核心环节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它直接指向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才能消化并吸收相关的语文知识,从而内化、升华为语文素养。经由语文知识切入的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有效开展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侧重程序性知识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相对于陈述性知识的概念或观点,程序性知识更注重过程和步骤,更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步骤引导,以习得的方式达成学习效果。在这方面“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设计时就特别关注,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读课文《窃读记》的“阅读提示”就是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首先是对课文整体写法知识的介绍,为学生的阅读作准备;然后根据单元默读要求,引导学生完成全文阅读,其中包括如何“一气读完”并在文中作记号;还启发学生针对课文作哪些关于写法方面的鉴赏与思考,以及如何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这些写法;等等。这种注重“学习指导”的意识,无形地以过程性知识渗透在教材编写中,学生据此可以根据指导步骤有序地完成学习。自然,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这样具体的指导,比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将朗读重音和停连的知识有机融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设计有效的语文活动,有秩序、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研究文本。

第二,讲究知识体系,引导有序落实。多年来,我们已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中不注重语文知识,学生语文学习就没有着落;教学中不构建教学性知识系统,语文教学就显得零碎、无序、盲目以致低效,学生最终无法形成整体语文素养。所谓的教学性知识系统,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按学习梯度来设计的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用力甚多,比如关于阅读方式的教学,将朗读、默读、快读、精读、浏览等有序列地落实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同时将这些阅读方式转化成可以具体把握的要素点,渗透在各个单元学习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阅读方式的教学性知识系统。学教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阅读方式的比较,学生在实践和反思中领会知识、形成素养。当然,我们强调的教学性知识系统,是潜在于语文教学中的,其教学的核心思想是随文学习,学习语文知识最终是为了达成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三,坚持学生立场,引导“真实”学习。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根本地位,确保学生“真实”地开展学习,“学习指导”也才能落到实处、发挥效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思路,其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理解探究”“积累拓展”组成,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这些板块根据学习规律、内容范畴、思维层次等来体现“学习指导”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由课内而课外的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浙江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语文作业本》则完全按照“课前预学”“课堂导学”“课后拓展”的体系来体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基于学情、探索学生真实学习的实践,都给我们教师的教学以深刻的启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考虑以传递信息为形式的“怎样教”的问题,更要在“怎样学会”方面对学生施以援手,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导学案”或“学历案”,就是体现基于学情、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建构的一种学习设计,其主要理念就是贯彻“学习指导”的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从语文学科的学习方面我们形成了一条“起于语文知识,达于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线索:从语文知识切入,通过学习载体和语文活动,在教师精心的“学习指导”设计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深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语文实践和学习方式的改进,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得到实质性地提升。

二、导向“思辨读写”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透过具体资料展开分析发现,优秀的学生,“在完成那些熟悉的、常规的、知识获得性的任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完成那些陌生的、灵活的、需要创造性的任务方面”,其表现就显得较弱。[1]这就说明我国学生整体欠缺思维能力的训练,其综合发展前景将会受到制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明确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置于重要地位,其中包含尊重事实和证据、逻辑清晰、具备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主要内容。这些素养内容反映在语文学科上,主要表现为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反思与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按维果茨基的观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离的,“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2]。“实现”一词清晰地表明了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教学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有思考、有评判、有创造地思辨性阅读和写作,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方向。

思辨读写要求学生有独立的阅读姿态,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与当前一般的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有人分别称之为“站立的读写”和“跪着的读写”。自然,“跪着的读写”意味着学生被动接受,阅读的主导方是“作品”;“站立的读写”则反映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阅读的主导方是学生自身。目前名著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推崇的“赏析式”读法和“读后感”写作,常常受人诟病,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扮演的被动角色确实值得反思;于是教师中一些有识之士,摒弃了“赏析式”读法,改“读后感”写作为“书评”创作,概念的变换反映的是读写主体的易位,更是教师读写教学理念的更新。

思辨读写教学关注学习主体及其对阅读的主动介入,表现的是深度思维和自我意识。根据新修订的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认知能力,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认知能力。若学生一直处于低阶认知能力中,是不可能立足于社会并获得发展的;为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应该使学生立足于基础能力,获得高阶认知能力,以此建构并运用知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高度重视指向高阶认知能力的练习设计,比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部分,题目几乎都指向高阶思维,其中关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这一问题,涉及清晰的逻辑能力;“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这一问题,以及探讨“美女蛇的故事是否为赘笔”,涉及观点表达与证据支持;评价课文中的教书先生,则涉及欣赏与评价能力;至于要求学生探究“‘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朝花夕拾》的”这一问题,则关乎联系与综合、实证与推理、评价与创造等多种高层思维。

为培养学生面向复杂社会的高层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应努力提倡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在“三位一体”编写理念下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强调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可以着力将思辨读写策略运用其中。开展思辨读写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充分的作品阅读,教师可以设计基于整部作品但较为浅层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去了解作品内容或推想作者意图,如关于《西游记》,可以要求学生梳理出一个能统摄各个故事情节的基本模式;关于《骆驼祥子》,可以要求学生以祥子的名义写一份控告书。这个阅读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沉浸到作品中,遨游在作品的人物间、情景里、细节中,触发学生展开思考并不断深入。这以后,阅读活动就自然过渡到关键的第二阶段:深度的思辨阅读。这一环节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创造性地阅读,推动对整部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思考。而为了促进阅读能力并非很强的初中学生达成这一目的,教师要开发出较第一阶段有更高要求的导向性阅读任务,这一任务必须集综合性、生发性和思辨性于一体。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探讨是否认同“《西游记》是一部有关成长的故事”的论题,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中,要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支撑,要能在比较中综合分析、鉴别和评断,最终能结合多方面材料从逻辑上加以验证。显然,这一学习活动体现的就是思辨的过程,集中指向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中,学生就可以根据相关论题,在整理和反思中运用语言文字书面表达自己的思考。可见,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读”与“写”有机融合是基本手段;教师导向性的学习任务设计是关键;充溢其中的“思辨性”是灵魂。

思辨读写,是理性的阅读和写作,也是一种建构性的阅读写作。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思辨读写活动中,可以促进自身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文化发育,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思辨读写,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品质,这是一种面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多元融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从我们追求的教育结果来看,学生要培养的不仅是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有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正确收集和运用信息、进行有效工作的能力等等。以此来考察语文教学,将学生封闭在少量的语文课文、狭小的语文课堂以及有限的几部作品中,万难达成“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虽然教育不是某一门学科的事情,但如果作为开放性特征显著的语文学科都只把学生“囚禁”在“学科象牙塔”里,那学生“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的窘境就可以想见了。由此,语文课程教学要加强多元融合,包括内容上课内外融通、能力上多方面融合、领域间多学科整合等,以形成学生的综合性素养,从而成为能适应未来复杂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的人。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体现出的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表明这一学习方式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阅读专题探究类是语文学科特性鲜明的研究性学习类型。阅读专题探究类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与名著阅读相结合。近几年来,尽管多数语文教师认识到名著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阅读指导上仍陷于识记名著表层琐碎信息和采用大量试题训练的困境之中。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遵循了阅读的规律,能发掘作品的真正价值。阅读专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注重开发一个(或几个)较为复杂而又开放的研究性任务,这些任务可表现出适当的学科整合要求(如信息学等),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合作探究后,以作品(小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多处渗透这类研究性学习,比如七年级教材在推荐《朝花夕拾》后,设置了几个探究专题,其中之一是要求学生将书中相关作品联系起来考察“鲁迅的童年”,以全面地认识鲁迅的成长经历;另外一个是要求研读书中几篇涉及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思考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些什么体验和看法,并联系实际,看看鲁迅的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这些专题探究任务都具有综合研究的特性,如果整合各种媒体技术等,还可能为研究学习带来便利,同时因为具有开放研究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多种资源来推进研究的深入。这类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常为人采用,并且已由名著阅读专题研究走向生活阅读探究,如有教师要求学生搜集并研究关于“邻里关系”的各种阅读材料(其中包括非连续性的图例、数据报告等),通过合作讨论后,选择特定对象(如家长、社区负责人等)写一封信,阐述对“邻里关系”的思考和建议。其过程中需要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合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充分展现,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语文学科中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另外一种类型是综合实践活动类。这类研究性学习关注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的结合,教师根据现实情境设置较为复杂并开放的研究性、表现性任务,研究过程注重多学科介入并整合,强调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成果呈现的形态也多种多样,既有报告、论文等传统形式,也有戏剧、演讲等新形式。“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用力颇多,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的“文学部落”专题,设置了三项活动,第一项活动“读书写作交流会”就有多方面的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选择赛诗会、编演课本剧等合适的形式进行读书交流;邀请老师作特约指导;要用拍照、录像、录音等形式记录活动情况;向其他小组展示活动成果;等等。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既展现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更包含统筹协调交流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创意表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类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丰富、更灵动,长此以往,学生在应对现实社会复杂问题时也肯定会因其具备的综合素养而更为自信。“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还设置了多个单元的“活动·探究”单元,立足于语文学习,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着眼于现实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我们要认真研究不同于纸笔测试的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不仅要关注其研究结果,更要注重其研究的过程。

丰富语文形态,凸显课程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核心素养不是通过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的,它是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素养不是单靠语文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通过多个学科、多样知识、多种能力的相互融合共同达成的。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学科教学,从学习能力的角度,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努力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应该倡导“思辨读写”的语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主动参与式的深度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应该整合其他学科,兼顾多方面能力,结合真实情境,构建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的语文课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有一条“变革学习方式”的线索贯穿以上三个维度。因此,要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黄浩.批判性思维: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N].中国教师报,2016-06-22(1).

部编版dtnl教学课件 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部编教材;学习指导;思辨读写;课程整合

2016年秋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明确了我国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在“人”上,学科教学是关键的一环。以语文课程为基点,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部分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各项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上获得较大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不懈追求。

时值教育部推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教材教学,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任务。分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着眼当前的教学现状,“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至少应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根据新教材编写体系,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是怎样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三是如何使学生能在开放的语文课程学习中获得综合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聚焦“学习指导”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获得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教学来讲,现实仍然大量存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必须尽快转向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独立自主式学习和合作探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质疑问难、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等学习行为,指导并促进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探索。在这由“学”取代“教”的中心位置以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确立,“学会学习”也就成为可能。当然,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并非让教师完全放手,而是要突出教师在学生开展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地位。

因此,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指导”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任何学科,学科知识都是学习指导的切入口。然而,近十几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执行,语文学科知识都被淡化处理。实践表明,漠视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就掉进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看似合理实则空洞的论调中,且无力自拔。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并落实到各个单元。其中还特别凸显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方面的知识及能力训练,这明显是为了矫正传统、低效的阅读技能训练观。应该说,这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巨大进步。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师就如同获得了语文教学的“阿基米德支点”,“学习指导”也就能由此得以展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陷入语文教学“知识本位”的泥淖。我们注重语文知识的教学及其能力点的训练,并非纯粹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不能重蹈反复操练以巩固知识的覆辙。语文知识是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学生需要借助这些资源和养料形成语文能力。可以这样说,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路径,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目标。

经由语文知识的“路径”而达成语文素养的“目标”,教师的“学习指导”是“魔杖”。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三位一体,不同课型,学生从学习知识、策略、方法到将其应用于实践,体现的正是由教师引导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学习指导”的强力支撑,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愿望必定不能实现。可见,“学习指导”的基础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学习指导”的目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然而,语文知识只是形成语文素养的载体,它不能直接转化成语文素养,由“知识”转化为“素养”必须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活动。

处于“学习指导”核心环节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它直接指向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才能消化并吸收相关的语文知识,从而内化、升华为语文素养。经由语文知识切入的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有效开展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侧重程序性知识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相对于陈述性知识的概念或观点,程序性知识更注重过程和步骤,更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步骤引导,以习得的方式达成学习效果。在这方面“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设计时就特别关注,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读课文《窃读记》的“阅读提示”就是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首先是对课文整体写法知识的介绍,为学生的阅读作准备;然后根据单元默读要求,引导学生完成全文阅读,其中包括如何“一气读完”并在文中作记号;还启发学生针对课文作哪些关于写法方面的鉴赏与思考,以及如何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这些写法;等等。这种注重“学习指导”的意识,无形地以过程性知识渗透在教材编写中,学生据此可以根据指导步骤有序地完成学习。自然,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这样具体的指导,比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将朗读重音和停连的知识有机融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设计有效的语文活动,有秩序、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研究文本。

第二,讲究知识体系,引导有序落实。多年来,我们已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中不注重语文知识,学生语文学习就没有着落;教学中不构建教学性知识系统,语文教学就显得零碎、无序、盲目以致低效,学生最终无法形成整体语文素养。所谓的教学性知识系统,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按学习梯度来设计的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用力甚多,比如关于阅读方式的教学,将朗读、默读、快读、精读、浏览等有序列地落实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同时将这些阅读方式转化成可以具体把握的要素点,渗透在各个单元学习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阅读方式的教学性知识系统。学教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阅读方式的比较,学生在实践和反思中领会知识、形成素养。当然,我们强调的教学性知识系统,是潜在于语文教学中的,其教学的核心思想是随文学习,学习语文知识最终是为了达成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三,坚持学生立场,引导“真实”学习。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根本地位,确保学生“真实”地开展学习,“学习指导”也才能落到实处、发挥效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思路,其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理解探究”“积累拓展”组成,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这些板块根据学习规律、内容范畴、思维层次等来体现“学习指导”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由课内而课外的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浙江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语文作业本》则完全按照“课前预学”“课堂导学”“课后拓展”的体系来体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基于学情、探索学生真实学习的实践,都给我们教师的教学以深刻的启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考虑以传递信息为形式的“怎样教”的问题,更要在“怎样学会”方面对学生施以援手,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导学案”或“学历案”,就是体现基于学情、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建构的一种学习设计,其主要理念就是贯彻“学习指导”的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从语文学科的学习方面我们形成了一条“起于语文知识,达于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线索:从语文知识切入,通过学习载体和语文活动,在教师精心的“学习指导”设计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深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语文实践和学习方式的改进,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得到实质性地提升。

二、导向“思辨读写”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透过具体资料展开分析发现,优秀的学生,“在完成那些熟悉的、常规的、知识获得性的任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完成那些陌生的、灵活的、需要创造性的任务方面”,其表现就显得较弱。[1]这就说明我国学生整体欠缺思维能力的训练,其综合发展前景将会受到制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明确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置于重要地位,其中包含尊重事实和证据、逻辑清晰、具备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主要内容。这些素养内容反映在语文学科上,主要表现为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反思与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按维果茨基的观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离的,“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2]。“实现”一词清晰地表明了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教学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有思考、有评判、有创造地思辨性阅读和写作,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方向。

思辨读写要求学生有独立的阅读姿态,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与当前一般的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有人分别称之为“站立的读写”和“跪着的读写”。自然,“跪着的读写”意味着学生被动接受,阅读的主导方是“作品”;“站立的读写”则反映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阅读的主导方是学生自身。目前名著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推崇的“赏析式”读法和“读后感”写作,常常受人诟病,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扮演的被动角色确实值得反思;于是教师中一些有识之士,摒弃了“赏析式”读法,改“读后感”写作为“书评”创作,概念的变换反映的是读写主体的易位,更是教师读写教学理念的更新。

思辨读写教学关注学习主体及其对阅读的主动介入,表现的是深度思维和自我意识。根据新修订的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认知能力,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认知能力。若学生一直处于低阶认知能力中,是不可能立足于社会并获得发展的;为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应该使学生立足于基础能力,获得高阶认知能力,以此建构并运用知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高度重视指向高阶认知能力的练习设计,比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部分,题目几乎都指向高阶思维,其中关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这一问题,涉及清晰的逻辑能力;“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这一问题,以及探讨“美女蛇的故事是否为赘笔”,涉及观点表达与证据支持;评价课文中的教书先生,则涉及欣赏与评价能力;至于要求学生探究“‘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朝花夕拾》的”这一问题,则关乎联系与综合、实证与推理、评价与创造等多种高层思维。

为培养学生面向复杂社会的高层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应努力提倡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在“三位一体”编写理念下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强调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可以着力将思辨读写策略运用其中。开展思辨读写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充分的作品阅读,教师可以设计基于整部作品但较为浅层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去了解作品内容或推想作者意图,如关于《西游记》,可以要求学生梳理出一个能统摄各个故事情节的基本模式;关于《骆驼祥子》,可以要求学生以祥子的名义写一份控告书。这个阅读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沉浸到作品中,遨游在作品的人物间、情景里、细节中,触发学生展开思考并不断深入。这以后,阅读活动就自然过渡到关键的第二阶段:深度的思辨阅读。这一环节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创造性地阅读,推动对整部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思考。而为了促进阅读能力并非很强的初中学生达成这一目的,教师要开发出较第一阶段有更高要求的导向性阅读任务,这一任务必须集综合性、生发性和思辨性于一体。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探讨是否认同“《西游记》是一部有关成长的故事”的论题,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中,要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支撑,要能在比较中综合分析、鉴别和评断,最终能结合多方面材料从逻辑上加以验证。显然,这一学习活动体现的就是思辨的过程,集中指向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中,学生就可以根据相关论题,在整理和反思中运用语言文字书面表达自己的思考。可见,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读”与“写”有机融合是基本手段;教师导向性的学习任务设计是关键;充溢其中的“思辨性”是灵魂。

思辨读写,是理性的阅读和写作,也是一种建构性的阅读写作。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思辨读写活动中,可以促进自身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文化发育,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思辨读写,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品质,这是一种面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多元融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从我们追求的教育结果来看,学生要培养的不仅是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有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正确收集和运用信息、进行有效工作的能力等等。以此来考察语文教学,将学生封闭在少量的语文课文、狭小的语文课堂以及有限的几部作品中,万难达成“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虽然教育不是某一门学科的事情,但如果作为开放性特征显著的语文学科都只把学生“囚禁”在“学科象牙塔”里,那学生“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的窘境就可以想见了。由此,语文课程教学要加强多元融合,包括内容上课内外融通、能力上多方面融合、领域间多学科整合等,以形成学生的综合性素养,从而成为能适应未来复杂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的人。

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体现出的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表明这一学习方式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阅读专题探究类是语文学科特性鲜明的研究性学习类型。阅读专题探究类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与名著阅读相结合。近几年来,尽管多数语文教师认识到名著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阅读指导上仍陷于识记名著表层琐碎信息和采用大量试题训练的困境之中。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遵循了阅读的规律,能发掘作品的真正价值。阅读专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注重开发一个(或几个)较为复杂而又开放的研究性任务,这些任务可表现出适当的学科整合要求(如信息学等),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合作探究后,以作品(小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多处渗透这类研究性学习,比如七年级教材在推荐《朝花夕拾》后,设置了几个探究专题,其中之一是要求学生将书中相关作品联系起来考察“鲁迅的童年”,以全面地认识鲁迅的成长经历;另外一个是要求研读书中几篇涉及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思考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些什么体验和看法,并联系实际,看看鲁迅的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这些专题探究任务都具有综合研究的特性,如果整合各种媒体技术等,还可能为研究学习带来便利,同时因为具有开放研究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多种资源来推进研究的深入。这类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常为人采用,并且已由名著阅读专题研究走向生活阅读探究,如有教师要求学生搜集并研究关于“邻里关系”的各种阅读材料(其中包括非连续性的图例、数据报告等),通过合作讨论后,选择特定对象(如家长、社区负责人等)写一封信,阐述对“邻里关系”的思考和建议。其过程中需要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合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充分展现,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语文学科中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另外一种类型是综合实践活动类。这类研究性学习关注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的结合,教师根据现实情境设置较为复杂并开放的研究性、表现性任务,研究过程注重多学科介入并整合,强调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成果呈现的形态也多种多样,既有报告、论文等传统形式,也有戏剧、演讲等新形式。“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用力颇多,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的“文学部落”专题,设置了三项活动,第一项活动“读书写作交流会”就有多方面的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选择赛诗会、编演课本剧等合适的形式进行读书交流;邀请老师作特约指导;要用拍照、录像、录音等形式记录活动情况;向其他小组展示活动成果;等等。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既展现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更包含统筹协调交流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创意表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类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丰富、更灵动,长此以往,学生在应对现实社会复杂问题时也肯定会因其具备的综合素养而更为自信。“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还设置了多个单元的“活动·探究”单元,立足于语文学习,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着眼于现实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我们要认真研究不同于纸笔测试的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不仅要关注其研究结果,更要注重其研究的过程。

丰富语文形态,凸显课程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核心素养不是通过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的,它是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素养不是单靠语文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通过多个学科、多样知识、多种能力的相互融合共同达成的。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学科教学,从学习能力的角度,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努力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应该倡导“思辨读写”的语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主动参与式的深度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应该整合其他学科,兼顾多方面能力,结合真实情境,构建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的语文课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有一条“变革学习方式”的线索贯穿以上三个维度。因此,要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黄浩.批判性思维: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N].中国教师报,2016-06-22(1).

[2][俄]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部编版dtnl教学课件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1、会读、认清四个声母d t n l

2、会写d t n l,知道正确位置。

3、学会d t n l 与单韵母的拼读

二、教学重难点

1、n l的辨音

2、会说相关的词语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

第二课时

一、游戏回顾

1.出示打乱顺序的声母b p m f d t n l,让学生给排排队。(生说出正确的顺序)2.齐读所有声母。

3.师出示左边:ba po mi fu, 右边:d t n l,学生观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哦,原来我们的声母d t n l还没有找到韵母朋友呢。所以,他们都不能去参加派对了呢。现在让我们来帮帮它们吧!

4.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d、t、n、l和单韵母的拼读。

二、联系生活,学习拼读

1、学习d的拼读

(1)首先我们来帮d,看,它已经找到几个朋友了,我们要怎么称呼他们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音节。(2)师纠正生发音,再范读,生跟读。

(3)生说说生活中听到过哪些相关的词语?(打鼓、打架、得意、得到、雨滴、滴答、读书、中毒)(4)生尝试说句子:窗外的雨滴在滴答滴答地响。

2、学习t的拼读

(1)快看,t也找到韵母朋友了呢,它们在像你们打招呼呢,你们也快来和他们打招呼吧。指名读。(2)师纠正生发音,再范读,生跟读。

(3)生说说生活中听到过哪些相关的词语?(他们、吉他、特别、特点、题目、提起、图画、涂色)出示相应词语图片(4)生尝试说句子:我要给这幅图画涂上颜色。

3、学习n的拼读

(1)师:诶?你们看,n好厉害,他居然多找到了一个韵母朋友,是哪一个?——ü。这次,你认识他们吗?(2)生自由拼读,指名读。

(3)师着重强调nü的发音,练习四声。生跟读。

(4)生说说生活中听到过哪些相关的词语?(拿起、哪吒、你们、怒气冲冲、女孩)出示相应词语图片

(4)生尝试说句子:我们不是女孩,我们是男孩。

4、学习l的拼读

(1)师:原来,l也可以和ü做朋友呢,我们快来看看l的朋友们吧。开火车读音节,生纠正。(2)师再强调发音,生跟读。

(3)生说说生活中听到过哪些相关的词语?(拉链、拉拉队、可乐、快乐、米粒、站立、马路、路面、驴子)出示相应词语图片(4)生尝试说句子:马路上有一只驴子。

三、看图,学习词语

1、看图读音节词,说句子。

生读音节词语,观察图片,说句子。

—— 一条宽阔的马路伸向远方,马路两旁的泥土里长满了小草。

2、读儿歌,学习词语

(1)师读儿歌,生听一听哪些词语里有今天学过的声母。(2)生自由读儿歌,想象画面,体会欢乐。(3)学习三个生字“马 土 不”。

四、游戏巩固

1、生自己写几个音节,指名其他小朋友读。读对加分

2、生说词语,让其他小朋友说是哪个音节。

五、作业

1、书上音节抄写一遍,并发语音

部编版《绝句》教学反思 第6篇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教学的难点。我跟曹校说起此事,曹校说:“那你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备一下,尝试一下,说不定会得到进步。”于是我便决定试一试。

以往的诗歌课,会给学生讲解意思,板书通常以文为主,这次曹校建议我将其用简笔画来展现!故这课的板书设计成为简笔画。不过上完之后,我觉得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变诗这个环节,我自己在上的时候,觉得有些生硬,过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讲着讲着就有些生硬了。

2、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个毛病,那就是在上着上着课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没有的东西-,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分析有两个:(1)、自己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周全;(2)、我还没有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这也变成我好几次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类。

3、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有明显拖延时间的嫌疑。

然后,谈谈张老师的意见:

1、张老师认为我在范读方面还需要加强。这次我没起到范读的作用。没有提醒学生应该注重的停顿。

2、在学生寻找完景物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在写字中可加入学生的修改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写字进步的乐趣。

曹校同样给了我很多意见:

1、基本功方面:(1)、要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2)语言要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这样才能更有吸引力。

2、识字应是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分类,最后测读,教学一定要遵循先会再测的规律。

3、在描绘寻找景物时要学会渲染,不要太干瘪。

上一篇:名词、形容词,形容动词下一篇:一串红的栽培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