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范文

2024-05-26

阅读笔记范文(精选11篇)

阅读笔记 第1篇

《盗墓笔记》作者具有非凡的想象力,陵墓很多人都在电视上看过,没有作者描述的那样大,吴邪他们在里面一路狂奔,直至气脱,还有好几层,尸蹩,千年粽子,诡异的生物......只有在小说里才可能出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盗墓笔记的阅读笔记,供大家参考。

盗墓笔记的阅读笔记1

有这样一群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寻找所谓的真相;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朋友间的一句话,不惜两肋插刀,以我之命换你生;有这样一群人,背负太多家族使命,历史亦或终极……

“一入盗墓深似海,从此真相是路人。”一周前,我看完了《盗墓笔记》,它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那是一种无法自拔的感觉。这是一个由战国帛书引起的故事。主人公吴邪及他的三叔吴三省等人,逐渐被卷入一个巨大的谜团。在这盗墓途中,无邪也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一起共同面对危险和谜团。

小哥张起灵,被无邪称作“闷油瓶”的他性格沉默寡言,上身蓝色连帽衫。他的食指和中指奇长无比,后背一把黑金古刀,有能驱虫的“老闷血宝”。他总能在队友遇险时挺身而出,身手极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

《盗墓》中老九门裘德考,张家和他组织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相互利用猜忌,各种陷阱,只为青铜门后的最终秘密。无邪一干人等被卷入其中,历经风雨,却不知上一代恩仇何时能解除?在不断探索谜团,寻找真相的途中,他们或许找到了更多:友情,责任,生命,意义等等。

我最感动的或许不是铁三角真挚的友谊,不是潘子对三叔至死不渝的忠诚;也不是花儿爷和吴小佛爷必须担负家族责任背后的孤独。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小哥的自我追寻。

在很长的岁月里,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以各种方式死去,你发现任何人都无法在你身边留下来,这个时候,对于死亡,你就会有另一种看法。比麻木更深的一层,就是淡然,对于死亡的淡然。小哥对死亡的态度从麻木到淡然,当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离开,而他却什么都挽留不住。只因为他姓张,是起灵人。

你能想象吗?当你从一个山洞中醒来,你什么都不知道,疑惑地望着四周时,你的身上已经有了一个你必须肩负的责任,你没有权利去看沿途的风景,不能去享受朋友和爱人,你人生中的所有美好的东西,在你有意识的一刻,已经对你没有了意义。

只因他是张家族长,张家唯一的起灵人,所以宿命剥夺了他沿途看风景的权利,他要承担一个家族的责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没有意义,正如闷油瓶——小哥所说:“意义这个词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世人都说张家强大如佛,淡漠如冬夜,却不曾想到,西藏墨脱那哭泣的石雕,却不曾想到,那三日静寂里,他无法挽回的悲痛和内心的脆弱,人们说他高傲淡然,我却不尽然。

张起灵,我从不求你君临天下,只愿你此生安稳,能被世界温柔相待,也好好爱自己。

《盗墓笔记》包含了我太多太多的爱,一生那么长,等你十年又何妨?

盗墓笔记的阅读笔记2

历时半年,在我读完《盗墓笔记》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感慨,既不完全是开心,也不完全是悲伤。这套书对我意义重大,在某些层面上改变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很感谢这套书带给我的一切。

小说情节引人入胜。故事的主人公吴邪——一个普通人,却因为一部战国帛书被牵连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局。他跟随他的三叔吴三省一行人去盗墓,从而认识了小哥、胖子和潘子。后来三叔不见了,吴邪和其他人一起不断化解谜团,发现一支许多年前的考古队,发现著名的老九门都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更可怕的是发现三叔并不是真正的三叔,而是一个叫谢连环的人所假扮。一切显得那么不可思议,却又环环相套。

在故事中,吴邪、小哥与胖子形成一个铁三角,三人一起化解谜团,成为关系紧密的伙伴。胖子是一个胖而灵活的人,他善于言辞,喜欢和人开玩笑,十分有趣幽默。他能化解一切痛苦:面对一切痛苦要么开个玩笑一笑了之;要么用直白不拐弯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给出一个令人苦笑不得的解释,却有时候切中要害。

如果说胖子能一个能够化解痛苦的人,那么小哥就是无视痛苦的人。他很少说话,不善于与人交流,但身手矫健,极受其他人信赖。小哥是张家人的族长,张家的所有族长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张起灵,当然张起灵这个名号,也不是白给的,他极端聪明,好似能看穿一切,本领高超,一旦有人惹怒了他,对方将必死无疑。经常失忆,找不到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所以他一直都在寻找一个解释。

三叔曾经这么评价他:“他的内心十分强大,是一个强大的如神佛一样的男人”。张起灵不是一般的人,他的身世十分离奇,作者后来专门写作《藏海花》,让吴邪在书里一直寻找着他的身世。

盗墓笔记的阅读笔记3

当前,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着实很火,其之所以走红,与时下盗墓小说流行大环境有关,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理。根据心理学家统计,人们在看到恐怖、负面的词语时,比看到愉快、赞扬的词语更为敏感,当我在看到《盗墓笔记》的书名时,就再次印证了这项统计。

每天穿梭在高楼大厦中,行进在车水马龙间,对于新奇神秘的另类生活,多少有种窥视的欲望,可以说,《盗墓笔记》的书名在第一时间就撞击了一些人的视觉神经,吸引人去阅读。前段时间,中央十套科学探索频道,播出了一个暂定香妃古墓的节目,其匪夷所思的程度已经是让我垂筵三尺。能够把死人处理到埋入地下几千年不腐,而且还光鲜照人,香气袭人。这是多么的令人叹为观止啊。

可惜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他们古人到底是如何处理出来的。如果让我们现代人来做这种让死人不腐的事情不知道会污染多大的环境呢。难道我们人类这几千年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里面还描写了大量的鬼怪尸身之类的事情,虽然我们今人用科学解释了很多离奇的鬼怪事情,但是难道就没有鬼怪吗?能够解释的我们都称做唯物主义,但那些没有办法解释的呢?

唯心主义恐怕也不能说出个让人信服的理论吧。凭心而论,这确实是一部可以满足都市人想象的优秀小说,难怪那么多人追捧它,虽然作者的文笔并不十分出色,但运用大量文字营造惊悚气氛,再零星穿插新奇的历史、风水、祭祀知识,让人在阴森、诡异、紧张和困惑中获得刺激。让人越看越怕,越怕越看。成为了盗墓集中不朽的传奇。

盗墓笔记的阅读笔记4

说起有关盗墓的小说,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盗墓笔记》。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小说系列,讲述了一群长沙盗墓贼所发生的故事。

故事起源于一份神秘的战国帛书,主角吴邪根据这份线索,发现了隐藏在帛书背后一个接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以及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这本书带领我们跟随着吴邪的脚步,从离奇的战国古墓到诡异的云顶天宫,去寻求一个个谜题背后的真相:长白山上的云顶天宫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巨大的青铜门背后又是什么?“长生”的秘密到底是什么?随着一步步地逼近,古墓背后的秘密已渐渐地浮出了水面……

尽管这是一本以盗墓为题材的小说,但是我认为书中最吸引的人的并不在于这点。书中的谜团一环接着一环,惊心动魄,让我们惊叹于古人无尽的智慧以及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弦,并给读者留下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吸引着我们不断地读下去;而故事中也存在着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正如书中所说的,“比神鬼更可怕的,是人心”,为了个人的利益,长沙盗墓贼们争的你死我活,使我们感觉到人心的险恶;同时跟其他盗墓小说一样,这本书也不乏对古墓的描写,那些精巧的机关、设计,也令人叹为观止。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使用第一人称写作,从主角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思考问题。同时作者也擅于对环境和人物心理进行描写,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如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体会到古墓中那种神秘诡异的气氛,让我们在看的同时也捏了一把汗;并且书中埋下了许多伏笔,为后来的事件埋下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带给我们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这点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盗墓笔记》也许并不是写得最好的盗墓小说,但是它带给我的那些感动、那些精彩、那些回忆,我相信,是任何书都比不上的。

盗墓笔记的阅读笔记5

张起灵与吴邪定下十年之约,替代吴邪进了青铜古门。他不过是为了保护吴邪,宁愿自己去也不让吴邪受伤,他在新日饭店的混战中这样说道:“你们谁敢伤害我的朋友,我将会把他害死,不管他跑到哪里,我都能把他找到,反正我有的是时间。”可见,他虽然有冷酷的外表,内心却关注着这个铁三角。

我看到吴邪用他不完全结实的拳头砸穿了桌子,忍着骨裂的痛,愤怒地对人们说着,“这是我的朋友,你们谁敢对他们无礼,我将对你不客气,犹如此案!”,心里很感动;我看到胖子说道:“现在只有两个人能拉胖爷我出去,一是你天真,二是小哥,胖爷我今天就是死在这儿也值了,咱们来世还做朋友。”我仍然很感动,因为这就是友谊啊!真正的友谊不就是不让对方受伤害,宁可自己受害吗?这是最可贵的。我又想到了小哥在长白山告诉吴邪,他代替吴邪进了青铜古门,然后没等他反应过来就把吴邪掐晕,扬长而去。这样的举动看似很奇怪,却是在保护吴邪。

这套小说语言简单朴素,却情感真实。虽然只是本故事书,内容浅显,但里面包含了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字里行间都饱含哲理。南派三叔把自己所认为好的或有价值的东西都写进了书里,例如:书中写道:“变化的不是我本身,而是别人看我的眼光。”还有:“如果你摘下了十个苹果,有九个坏了,你就不应该为那九个伤心,而是为那一个完好的高兴。”或是:“世界上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这些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能一一枚举。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人们常说网络小说不好,最好不读,可我认为网络小说也并非都不好。想要做到真正有文化的人,就应该博览群书,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读书,并从里面找出作者真正想传达的精华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容它、接纳它,这才是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

盗墓笔记的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 第2篇

这本书是以一个猎人行猎的路线为视角,带读者走遍俄国大大小小村庄的故事。表面上描写了俄国美好的自然景观,实际上揭露了农奴主们冷酷虚伪的嘴脸,以及农奴们悲惨的命运。例如《里果夫村》的苏乔克,在众多地主手中转来转去,被地主当东西一样任意摆布。他先后充当过厨子、车夫、戏子等角色。在无数的欺压下,他变得胆小,在遇到生命危险时,他也不敢向地主求救。《总管》一章中,村长仅仅因为意见不同,和老人安基波在会上发生争执,就把他的两个不该服兵役的儿子拉去当兵。还有同一章的巴甫雷奇,看上去和蔼可亲,实际上压榨农民,让管家滥用职权,使老百姓民不聊生。

虽然地主们欺压老百姓,但是他们依然善良、聪明、勇敢。例如《孤狼》一章中的护林人福马,铁面无私、忠于职守,不放过任何一个砍树的人。但当他听到一个砍树人的悲惨生活后,他起了同情心,冒着被责罚的风险放过了他。

还有无数像福马一样的农奴们,虽然被压榨,可依然渴望自由。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放弃,在此书发表后,俄国沙皇废除了农奴制度,又过了十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指名了方向。

阅读笔记 第3篇

这本书线条清晰,逻辑十分严谨。第1~2章是本书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人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将会改变,但是媒介虽然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被人注意。波兹曼从不相信技术是中性的。

本书的第3~8章,波兹曼列举了许多印刷时代文字对于构建美国公众话语的形式、思维方式等产生影响的例子及电子媒介出现后社会的种种变化。印刷时代的逝去及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在电子媒介生产的大量“假信息”和“伪语境”中人们思维能力的弱化,丧失理性与思考,从而解构了美国公共话语的种种负面现象,展现了新技术的出现对美国巨大的负面冲击。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波兹曼告诫读者“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2他指出,唯有利用唯一的大众传媒学校,才可能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媒介意识。

本书的很多观点在今天这个电视媒体过渡到互联网媒体时代依然适用,甚至更加鲜明。

1 互联网媒体时代中的信息碎片化

“……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3传播技术的发展虽然让受众看到了传递信息的方便与快捷,但也让受众及整个社会变得更为浮躁。

在现在的互联网媒体时代,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早已随着媒体呈现方式的变化而改变,互联网不仅带给受众多重感官刺激,也带来庞大却几乎和自己毫无关联的信息。波兹曼在书中引用著名诗人柯勒律治的诗句:“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这句诗呈现出目前正逐渐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信息的接受已成为习惯性接受,大把的时间被吞噬却没有获得多少真正有用的信息,更让人惋惜的是,我们或许早已经忘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互联网媒体带来的碎片化话语方式还会慢慢入侵其他媒体,进而可能让整个媒介环境朝碎片化、充斥大量噪音、信息过剩的方向发展。

2 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娱乐至死

“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的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职业。”4波兹曼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悲观看法来自于主要媒体平台变迁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的担忧,而现在,我们也正在经历着新媒体媒介革命,互联网媒体走进了受众的生活,发挥着比电视更加重要的作用。

3 反思

虽然波兹曼《娱乐至死》对当代传播媒介的批判存在片面的成分,但提出这一社会批判理论行为本身是积极的,他对大众文化的反思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种媒介的出现必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电子媒介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娱乐至死”这个命题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反对娱乐化。对于未来更加复杂的媒介格局,媒体应当更好地担当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娱乐大众。对于我们来说,要注重人的能动性,在纷繁的信息中维持自我思维,批判的选择接收信息。波兹曼在书的最后一章强调了学校教育对于人媒介意识提升的重要作用,要用教育控制电视。对于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来说,互联网媒体给受众带来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无法阻止,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断学习并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用互联网媒体去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传播与接收,规避互联网媒体对受众的不利影响。

注释

阅读笔记大集合 第4篇

豆妈,女儿豆豆,9个月

豆豆4个多月时,我开始为她挑选书籍。对于这个年龄,我觉得应该侧重视觉感,而且最好选择小而轻便的书,可以训练她拿东西的能力。所以我买了婴儿童话故事书小册子,共3本:《小象学飞》《人鱼公主》和《智斗大灰狼》,另有一本《英语ABC》用来熏陶她的英文语言意识。

从没想过当了妈妈后,说话可以如此“卡通”。在给豆豆讲故事时,我尽量讲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极富感情。指着书上的图画我告诉豆豆这是小象、那是小鸟、这是河水……读完一页,边翻页边告诉她:“我们翻一页啊,这页妈妈读完了。”虽然她现在还很小,但似乎懂得跟着我讲故事的节拍走。渐渐地,豆豆也喜欢上这些故事了。有时候我会让她自己拿着书看,豆豆居然还像模像样地看完一面,目光移向另一面,并且很有意识地去翻页。如果她翻页遇到小困难,我会在旁边稍加帮忙,鼓励她自己继续看书。

现在,她最喜欢的故事是《小象学飞》,每次我说到故事里的几处时,她都要“嗯嗯”跟我互动。豆豆还喜欢咬书、撕书、吃书,像小老鼠一样,趁我不注意就咬掉一块。我呢,也将豆豆喜欢的故事全部记下来,这样方便随时随地“拿”出来跟她分享,逗她玩。每次在她不耐烦时,我只要开始讲故事,她就认真地听起来,这真是一件有用的工具!

跟宝宝一起读书,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年轻了,加深了母女感情。如此快乐的事情,多多益善啊!

汽车控和《司机的故事》

乒乓妈妈,儿子乒乓,2岁3个月

小乒乓对汽车特别着迷,他最先认识的司机是一辆大公共汽车玩具里的人偶,小乒乓称它为“爷爷”。从那以后,每当妈妈买个小玩具车回来,他都会往里面看一看,然后说“有爷爷”或者“没有爷爷”。于是当我看到这套《司机的故事》时,想着小乒乓一定喜欢这套关于“爷爷”的故事。

这套书还被冠名为“思维拓展训练”的图画书,但我当时的想法是小乒乓喜欢就好,并没想过这套书对小乒乓能起到思维拓展的作用。小乒乓对书中列出的数字、时间、距离、高度、动物、车辆、安全标志、汽车标志很感兴趣,不仅如此,他还有新的玩儿法呢!小乒乓先从他的汽车抽屉里翻出一个和书里一样的大吊车,紧接着是类似的警车、救护车、小汽车……这还没完,一会儿连飞机、摩托车、赛车、工程车也统统拿出来啦!这一下,小乒乓把自己的阅读天地“拓展”得更大了。

这样的日子太好了

小宝妈,儿子小宝,3岁2个月

每天睡前,都会和小宝一起读故事,这已经是他的一种习惯了。这天讲完了《14只老鼠过冬天》,我们缩在暖和的被子里准备睡觉。小宝突然要求再读一本《14只老鼠去春游》,虽然已进入春天,但天气还没有暖过来,所以我有点不情愿地再从床上爬起来去取书。但小宝说:“妈妈,现在春天了,我想看看关于春天的书。”就这么一句话,我乐颠颠地去取书了。

我想3岁的孩子能感觉到四季的变化,但不见得能记住冬天之后是春天。小宝就是因为喜欢这套14只老鼠,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为了记住书上的每一只老鼠,现在他都可以从1数到6了。不仅如此,每次读完这套书的每一个故事,他都会羡慕地说:“这样的日子太好了!”那是因为小宝和宝爸都感慨于书中一大家子的成员,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在饭桌前吃饭,围着火炉烤火的情景。

看书看到动物园

跳跳妈,女儿跳跳,3岁多

在众多图画书里,跳跳最喜欢《玛德琳》这本书。每次她都会要求我重复读这一段:

裁缝师给孩子们量身做衣服的时候,玛德琳站在凳子上那高昂的自信的头颅和神情。女孩们都比较害怕的老鼠,只有玛德琳敢去抓。那俯下身来趴在地上望老鼠的表情似乎在与老鼠“交朋友”。动物园里,老虎笼前,其他小女孩都躲得远远的,唯她桀骜地叉腰唤一声“喵”。

当我用言语形容那一声“喵”的时候,跳跳说,“妈妈,‘喵’ 是小花猫叫的,你叫‘喵——喵——喵——’。”宝贝说这话的时候,也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有点像书里的小玛德琳。这部分,跳跳印象最深的是动物园里的老虎,她告诉我:“妈妈,动物园里还有狮子啊,熊猫啊,还有鱼,小鱼这么小。”说到小鱼她还会用手比画一点点小的长度。“还有长颈鹿。”接着又用两只手去比画长颈鹿的长。“……还有小猫咪啊,小狗狗啊……”说完,不忘给我模仿了几种动物的叫声。

《玛德琳》就是这样陪伴我的宝贝两年多的时间。在书中小主人公玛德琳的熏陶影响下,我的宝贝也越来越勇敢、自信、乐于助人了。

读了100万次的《活了100万次的猫》

彤彤妈,女儿彤彤,5岁

真应了这书名,《活了100万次的猫》,宝贝就恨不得让我读它100万次了!宝贝一次次地要求我读它,她说:“这个故事太好听了。”我不知道她是否真听明白了什么,只是我知道她真的喜欢上了这个故事,喜欢上了书里面的虎斑猫和白猫。宝贝喜欢的书,对妈妈而言,就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女儿好奇书中国王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她一直疑惑水手与渔夫有什么区别,也很想知道埋猫的马戏场后面是什么样的……她好奇的问题很多。但她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只虎斑猫待在了白猫的身边,和白猫生下了一群小猫,后来小猫们长大了,离开了它们的爸爸妈妈。看到这里,女儿说:“妈妈,我长大了,也要离开你一会儿。然后我会回来陪你的。”

在我给宝贝读过N次之后,她自己又翻看了好多遍。她看书的时候很安静,我知道她在用孩子自己的眼光和心理读这本书,感受这本书。

我还是原来的我

小逗逗妈,女儿逗逗,5岁半

《绿笛》这本书,我读得很动情,逗逗也听得很入神,她一反常态地没有在听的过程中去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

故事大概是在讲,一条叫绿笛的小蛇,它想尽办法,就是不想长大,不要变绿。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日升月落,月升日落,绿笛变得很绿。也曾挣扎也曾叛逆而最终回归平静,绿笛安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变化。一个晴朗的早晨,两条四处游玩的小黄蛇,发现了绿得不能再绿的绿笛,于是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场景对话,让人回味无穷。

“瞧这个绿绿的老家伙!”其中一条压低声音说:“你说,他到底会不会动呢?”

另一条则不屑地窃笑:“我也很怀疑!”

绿笛心想:“他们多像以前的我啊!而我现在看起来,不就是以前一直害怕会变成的样子吗?”他看着自己又大又绿的身体,慢慢地微笑起来。

“你们愿意跟我一起爬树吗?”他问。

“跟你?”两条小黄蛇大吃一惊。

“是啊!我还要让你们瞧瞧我的‘8字形’特技表演。”绿笛回答,虽然他也有点儿担心会把自己的眼睛戳瞎!

于是,有了上图这么精彩的一幕——

经过一番练习,这三条蛇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三8字队形表演!

在蔚蓝的天空下,绿笛和这两条斑纹帅气的小黄蛇一起跳跃、翻腾、转圈圈。他开心地笑了。

“虽然我长大了而且变得很绿,但是,我还是原来的我!”

绿笛的这一声感慨扣动的不仅仅是我的心弦,也感动了逗逗。读完故事后,逗逗去洗漱,哗哗的水声中,我听到逗逗大声地重复着一句话:“我还是原来的我!”我忍不住跑去问:“逗逗能告诉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逗逗歪着脑袋一笑:“这句话就是说,从小时候开始一直到我长大,我都不会改变的!”

逗逗对这句话的理解,很好地体现了她对故事内容的吸收,也非常准确地表述出了我所理解的这个故事的精髓:无论我们年龄有多大,身躯有多庞大,外形有多沧桑,请不要忘记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记得经常问候那个小小的我。对于同一本书,孩子和成人的理解竟然会殊途同归,这在我和逗逗的阅读时光中,属于不可多得的难得体验。

盗墓笔记的阅读笔记作文 第5篇

虽然明知道是虚构的,但还是随着他紧张,害怕,怀疑,激动,甚至恐怖,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但是隐隐约约又有些历史的影子或世界发生的神秘事件。

以前说到盗墓,那是犯人大忌的事。想想看,那就是挖人家的祖坟,我都没想到居然看了十多天,一个故事接一个地非把它看完不可,可惜我没看大结局。害得我总在想,人是不是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呀,那个闷油瓶就二十年没有变样,那个二十年前组织盗墓的背后人物到底是谁呀,书中的我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个录像带的我到底是谁?那个它到底是什么?留下了许多的悬念。

闷油瓶这个人物太神奇了,他怎么有那么强的本事,他可以抑制血尸,他可以走入终极,他的身份也是个谜。

书中的那个胖子,好象生活中的某个朋友,感觉是那么熟悉而亲近。

头四个故事我都看了两遍。第一个故事还是比较恐怖的。毕竟我还是比较相信有鬼。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害怕,还有就是那个玉俑,也就是古时候人们死后对尸体的保存。曾经听说过有些古尸都保存得非常好,只是见了阳光就不行了。有放定颜珠的,有吞水银的,这里是讲穿了一套玉衣,千年来尸体还是湿的,但一脱了玉衣马上就坏了。看这套书的时候我就想,如今倒好,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什么也不给后人留,也省得有人去盗墓了。不过有些历史只怕真的只能来历史书了。

想起《盗墓笔记》的第二个故事,讲到船神秘失踪,而过了二十年后又神秘出现。倒与电视讲的非常相似。看来作者也是非常关注这类事件的。

阅读笔记 第6篇

《猎人笔记》以耐人寻味的故事、怡人的风景吸引着读者。再在故事中又巧妙地加入反衬的手法,使读者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激起对旧社会的憎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屠格涅夫在反映当时社会时不是直言不讳,而是以含蓄,简约的描写,充满话外之音的语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俄国当时社会的黑暗。

在这部名著里,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活骷髅》中的女主人公——露凯丽娅。当我翻到这一页并看到题目时,我曾浑身打冷颤——骷髅?也太吓人了吧!过了一会儿,恐惧渐渐被好奇替代了。于是,我鼓起勇气读了下去。这是一位名叫露凯丽娅、活泼、可爱,能歌善舞的女仆役。可是,她因为一场怪病变成了既不能站也不能做、不想吃也不能喝、想笑却笑不出来的“活骷髅”,可她却依然乐观地面对着严重的病情。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农奴们的租税能减少点……读完后,我舒了一口气,原来“活骷髅”是这样的。可渐渐的,我开始敬佩这位命运坎坷的姑娘了。她,被病魔剥夺了活动、笑的权利,可她还是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要是换成别人,早就含恨而终了,哪能开心、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呢?而露凯丽娅却做到了,病魔虽把她的活动与笑带走了,却带不走她那开朗、善良的灵魂。

学生阅读堂吉诃德阅读笔记 第7篇

这是西班牙最后的一个骑士。

一路上,他都被称为疯子。他没有丧气,似乎毫不知情,将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魔法化。

他是以失败告终的,但我认为,他成功了。因为在他临终时,他醒悟了,骑士道应该结束了,他当初决定闯天下的决定不是对的。骑士小说也应日趋衰落,以至彻底灭亡。

我十分地感动,感动于堂吉诃德那单纯的维护和平的决心,感动于他的善良,感动于他的勇敢。

也许我永远也会铭记,堂吉诃德带我的教训与带给我的鼓励。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绪由着主人公的心情上下起伏,仿佛身临其境。它没有没有《三国演义》的震奋人心,没有《红楼梦》的千式百样。但是,它带给我的比任何一本书都多,比任何一本书都好,比任何一本书都受益。

我很深刻的一首诗上的一句话:“人世的愿望皆落空,许诺的是安逸,得到的却是阴影,尘烟和梦花”。也许,我们盼望很多东西,不过相反,我们得不到很多东西,谁也愿意人生一路顺风,但是,不免有坎坷磨难。

很多事情都不能如我们所愿,这个乡坤贵族堂吉诃德也希望自己可以平定灾难,但是,此时的他正被骑士小说的梦幻思想所感染,他带给人们与带给自己更多的是失望,困难与伤心。

他以心待人,但是又怎样呢?公爵不断地捉弄他,把他当作一个笑柄。他却不知情,依然一心一意,天真地满足人们的要求,但是总是弄巧成拙。

他没有错,书分有好书坏书,骑士小说对人们的帮助不大,反有危害;而塞万堤斯这本《堂吉诃德》就对我有很大帮助。他学习了骑士小说中那种愚昧的思想,但是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是个大好人。

阅读笔记 第8篇

语文的学习, 教科书显然已经不能包揽一切。一个语文素养出色的孩子, 必然是有着丰富的阅读体验。我们也明白阅读能力同时也是学科学习的基础能力。

于是我常看到很多老师还只是把课外阅读简单地作为语文课内学习的简单补充。比如摘抄, 写读后感, 这种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 经常成为老师布置阅读的基本要求。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知道, 其实这不是真实的阅读, 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往往会被教师强制的附加任务肢解成一种慢性折磨。尤其在孩子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 教师经常不经意地充当了扼杀孩子阅读兴趣的“帮凶”。

当孩子视阅读为畏途时, 那就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溃败。

“人的美丑是先天带来的命运, 有没有素养则是书籍造就的命运。”究其原因, 还在于老师对于阅读在语文学习之外的功能, 如情感发育、文化认同、能力发展的认识依然不够。阅读不仅是对一个孩子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 更影响到人的精神发育。

好书是一片沃野, 那里有人类文明世界最美丽的风景。在小学阶段, 好书是有气息的, 这种气息就是趣味。

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块地, 如果不长庄稼, 就长荒草。而这心灵的种子, 更多地需要高质量的阅读来播撒。语文老师作为最有能力提供专业帮助的大人, 在有效推动孩子阅读这件事情上, 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吸引孩子走上阅读的道路。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欲求教好书, 先做读书人。一个好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 阅读不仅支撑着我们的专业生命, 更关乎着我们的精神生命。我祈望看到,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坐拥一壁藏书, 与知识为友, 与大师为友, 与真理为友, 用最静心的阅读, 来养护自己心灵的花园, 寻觅人生的洞天。这样的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不会是精神的侏儒, 他不会跪着教书, 他的学识和人格因为阅读而张扬魅力。学生因为老师而被阅读吸引, 从此相信阅读的力量。

要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 教师还必须收敛一些话语霸权和职业特权, 从学生的对立面转回来做一件事情———学会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这应当成为语文老师专业生活一部分。只有师生“共读”, 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情感密码。

2002年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 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 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把好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 让他们学会像呼吸一样自然地阅读。

最合适的热情最合适的语言

有一本图画书叫《等一会儿, 聪聪》, 它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却与现实很相似的故事。大人们忙着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做什么、想什么都不重要。故事里的孩子一次次呼唤自己的爸爸妈妈, 得到的回答总是“等一会儿, 聪聪。”结果聪聪不仅被怪兽吃掉, 而且怪兽还看了聪聪的图书, 玩了聪聪的玩具, 吃掉了聪聪的晚餐、睡到了聪聪的床上, 到这时候妈妈还很认真地对怪兽说:聪聪, 晚安。

这样的情感疏忽造成的伤害, 不仅发生在家庭, 而且在学校生活中也一样司空见惯。孩子的情感长期处于一种被人疏忽状态, 他们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 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童年的状态。要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 老师就要学会做童年的听众, 让他们觉得不是为某些成人活着, 而是为自己的梦想活着。

童年自有童年的阅读心理,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 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比较渴望神秘、仰慕机智勇敢等。了解了这一点, 我们就不会奇怪《女巫》《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能畅销全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还要注意孩子阅读的性别取向, 《灰姑娘》《白雪公主》永远是女孩的最爱, 而对冒险、刺激的好奇则暗合着每个男孩内心永不停息的英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个倾向会越来越明显。了解了这些, 我们就不会草率地责怪孩子不爱看某些书, 而多一份心平气和的导引。

梅子涵先生在《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的序———《秘密行程里的绿阴》中这样写道“他们在那头, 你在这头。他们在童年的里头, 你在童年的外头。童年不需要邮票, 可是你的最合适的热情、最合适的语言是通往童年的邮票……”

———这“热情”就是微笑着耐心倾听的热情:给孩子一点时间, 给他一点机会, 让他感觉到你很欣赏他的阅读。

———这“语言”就是对童年能传达出一种悦纳、一种理解、一种期待……

对于童年, 这“最合适的热情最合适的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交往的艺术、技巧, 而更多的是需要对儿童的心灵的尊重和理解, 需要一份对儿童出自内心的关怀与爱护。只有首先做到对童年的认真倾听, 才有资格成为一个童年阅读面前最合适的人。

1000位语文老师与1000粒书香种子

2008年暑假, 我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 组织了近1000位语文老师人手一本阅读《朗读手册》的活动。作者吉姆.崔利斯是美国著名的专业亲子阅读专家, 他从一个为两个孩子朗读的年轻爸爸成长为一个专业的儿童阅读推广人。这本全球畅销书告诉我们朗读是最古老、最有效、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尤其对于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孩子, 它指出了为孩子朗读是一种几乎不需要经济投入又能改变人生轨迹的做法。

按照规定, 我收到了这近1000位老师的读书笔记。这是我见过的最认真的, 也是最让我有阅读兴趣的继续教育作业。相见恨晚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之一。年底从其中一位老师的文章我读到了一段学生家长的文字。《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真的让我明白了好多:“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每天挤出一点时间为孩子朗读吧, 哪怕是十分钟。我反思曾经的我做到了吗?答案是没有。要想改变儿子的同时, 就让自己先改变吧。从那以后我每天给儿子讲故事十五分钟, 他也很乐意, 很认真。令我想不到的是, 孩子真的变了, 现在他每天放学回家都能认真写作业, 而且还喜欢上了阅读。我真高兴!

在孩子的阅读道路上, 教师理所当然是引路人, 但是更有机会影响孩子的父母其实更应该履行这份职责。我很兴奋看到了学校对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一旦与家庭教育产生合力, 教育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绍兴市的儿童阅读力工程才能爆发出巨大的教育能量。

现在也有不少家长很重视孩子的阅读, 他们也会买很多书给孩子, 但除此外, 大多数家长不明白还有什么更有效的手段可以给孩子的阅读以支持。《朗读手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 便于操作的方法手段。在谈到为什么要给孩子朗读故事时, 书中这样写道:儿童的听力和阅读能力是不同步发展的。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时, 才会达到相同的程度, 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力强。因此孩子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 却无法自己看懂故事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 越早给他朗读故事收益越大。听故事时, 除了能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同时也将丰富的词汇灌输到孩子的耳朵里, 最后这些词传输到大脑并记忆下来, 进而增进他们的阅读能力。这些道理, 家长之前不懂或者没有机会去领悟。但作为有专业能力的教师, 就有责任义务以专业素养去影响家长。

对于我, 无疑这次借继续教育之机, 把《朗读手册》推荐给老师们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当绍兴东街地摊上开始出现这本书的时候, 当我经常接到教育系统以外朋友的索书电话的时候, 我知道《朗读手册》热已在古城升温。这让我相信这1000位老师就是1000粒书香种子, 吸引着更多人来真正有效地推动儿童阅读。当然我更希望看到的, 就是家庭的阅读生态的改善。我想这样的影响将远远超越小学语文本身。

《蒙地色彩》阅读笔记 第9篇

“蒙地色彩”,这个名字我很喜欢。“蒙地”,温暖亲切,无限延伸,无穷辽远,直到历史的深处。其与“色彩”结合,则是一种别致对话,包含沉默的抒情。

所以说,“蒙古游牧文明”本是一个宏大课题,而在巴义尔的摄影作品里,她被凝聚成一条河流的表情,一片静默的草原,一个晚归牧人的剪影,一只驼羔温柔的眼神,可以说,在这本书里:“游牧文明”是具体的,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倾听,可以闻到芳香。

也因此,我们幸运地被带回到现场。回到那些游牧生活的四季场景,回到蒙古人的笑容里,回到故乡。“回到现场”,恐怕是摄影带给我们的最好礼物,穿越时空,直击某一刻的丰饶与苍凉。2004年的蒙古国东部草原,仍然那么寂静,那么诗意,像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而2005年的大兴安岭腹地草原,已被开垦得满目疮痍,似乎世界末日正在临近。所以,“蒙地”的内涵是如此多样化,又是如此纯粹而单一,其直接关乎蒙古人生存的地理文化空间,关乎整个族群的命脉及未来。

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摄影家已然穿越了蒙古高原之内蒙古的所有蒙地,从额尔古纳河开始,直抵阿拉善,穿过甘肃之肃北,直至新疆之巴音布鲁克草原,北到蒙古国,及贝加尔湖岸边之俄罗斯布里亚特,同时,杜尔伯特、郭尔罗斯以及北京的蒙古人,都成为其镜头所关注的对象。这是一片如此广袤的土地,巴义尔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近和抵达中,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影像的呈现。其镜头如草原上的鹰眼,在盘旋、静守及俯冲而下时,完成了生命的一次次独舞。

这样的实验与行动,对于其个体生命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摄影家在多年不断的行进中磨砺、探寻、祈祷并爱惜。巴义尔留给我的一贯印象是执著。2005年那本《蒙古摇篮——额尔古纳》出版时,我曾做责编。那是我们的一次难忘合作,关于祖先源头的探寻,成为那次行动的源动力。他的严谨、谦逊和幽默,及对额尔古纳河岸土地的牵挂,常常让我回到长生天的旨意中。也因此书,我们曾一起去过额尔古纳。记得在室韦的早晨,他于凌晨4点跑到额尔古纳河岸边拍摄晨阳。正值8月底,室韦一夜之间霜冻,那个早晨确实很冷。额尔古纳河水见证了一个勤奋摄影人的身影。也是那次途中,他在黑山头古城虔诚跪拜,他拍摄到了秋天的草场和奔跑的骆驼,有两幅作品收入于本书。如今再看我才惊讶地发现,那是多么难得的场景啊,恐怕再也无法复制了。忍不住感慨巴义尔作为摄影家的敏锐视角以及他对于生命源头的深厚理解。

同时,本书对于蒙古游牧文化而言,也是重要的。其承载了一段特定时间里,整个族群的寂寞、哀伤,幸福与静谧,她们依赖影像的细节而存在并产生意义。摄影作品中的一切都是生活的原样:真实,生动,那只小狗正在愉快的奔跑中。未命名的朴素里,是日常的模样,就连节日和盛装也显得自然,天成。这正是巴义尔的镜头所对准的方向,也是他的眼睛和心灵所抵达的地方,这一切都是最初的本意的。于是,可以这样说:他的摄影以强大的记录方式奖赏了游牧生活,让这样美好的生活样式在影像中存在,复活,并散发出迷人的召唤。同时,这些作品亦是游牧文明对于摄影家无声的奖赏。

2

巴义尔基于自己对草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将其作品进行富于创意的编排,并附之以简洁的文字注释,相得益彰。以摄影作品为线索,探寻蒙古游牧文明的枝叶与根系,以“蒙古草原”“蒙古五畜”“蒙古人”为支点,撑起了游牧文明的广阔天空。这样的梳理本身,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

以“蒙古草原”开篇。从一片草原开始的故乡,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蒙古故乡。镜头里的天空、草原、河流都充满个性,她们躲在云的变幻、草的颜色、河水的波纹里。而以“蒙古五畜”作为故事主角,则表达了摄影家另外的构思。骆驼、马、牛、绵羊、山羊——他们在镜头里张望、静默、迷惑甚至求助。它们的表情停顿在一刹那,似乎充满探究,又泰然自若。它们隐没在草丛中,与自然共成美景,时而又被自然驱逐。他们牵引着视线,提醒我们是否需要重新解读,“五畜”在游牧文明册页中的位置。而那些蒙古人的脸庞,是更加凸显的个性。面孔是如此唯一,又是如此饱满而丰盈。

其实,生存状态仍然是一个抽象词汇。具体到蒙地则表现为:草场是否安好,五畜是否健壮,蒙古人的脸上是否饱有笑容,这当然是巴义尔的思路,顺着他的路径,我们能够发现,“蒙古草原”“蒙古五畜”和“蒙古人”三者血脉相连,任何一条线索发生变化都将引起其他线索的不安及动荡,只有此三者和谐相伴才是一个良性状态。原本,这是一个结实的链条,曾在数千年的文明档案中卓尔不群,可如今,我们要低下头来,静心观察其脆弱的神经,易碎的表象。所以,摄影的记录意义是如此清醒:某个不经意的举手投足瞬间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解,一群清晨准备出发的羊,就是一个微型的历史断面。某些普通得几乎让人们忘记的刹那,会在摄影镜头中释放出特有的色泽,并期待重新阐释。

3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自己愿意把《蒙地色彩》看成是一部回忆录。可以说,是她开启了一扇回望的窗口。从一片草原开始,沿着一条河流的足迹,追溯源头,呈现此刻,而时间,却永远地定格在过去。“过去时”,是绝对的,只有过去时,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并试图凸显记录的永恒性。若从回忆录角度看,场景、人物、笑容、奔跑、套马杆、花朵、雨水中的牛群、雪夜里的狗叫,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切纷纷聚合,连缀出故事、情节,从现在、此刻,翻身成为过去、彼时,并终将沉淀成为历史,成为记忆。

2007年巴音布鲁克草原冬天雪夜,那位晚归的牧人、他的马、他的狗,一直让我停在迷途中。牧人的冬天有多寂寞,“蒙古包和马在风雪中显得很弱小”,那一片苍茫中,长生天在说话,人必须安静地倾听,蒙古人在内心笃信其力量。

信仰的生长源于自然的暗示与警醒,其内心的强大与柔弱也同样与自然的召唤相契合。所以,那组题为“信仰”的作品就显得格外厚重而有灵魂。让信仰还原到形式,摄影是多么适合的表述方式,于是,我们跟随着巴义尔回到成吉思汗陵,回到马奶节当日,感受护送“苏勒德”的庄严,穿过诵经声,一直走到祭山祭湖祭石祭泉祭树的现场,蒙古人的文化基因里,隐藏着神奇的密码,使得他们以如此神秘的方式,抒怀在天地之间,聆听着神灵的语言。如一尊尊古代岩画,穿越了时间隧道,尽管斑驳、偶有脱落,可那坚硬的轮廓,丰满的底蕴,柔美的线条,依然清晰地停在风雪中。

我们在阅读中回忆。回忆草原上的树,回忆蒙古包的“哈那”,回忆湖水,回忆满天繁星。回忆本身令人反思,反思才能产生力量。同时,伴有更多的怀想。这些作品似乎都在未完成的状态里,我们很想知道,在未来的时间中,那些场景那些人那些故事将向着哪个方向走去。我们愿意相信,《蒙地色彩》成为一扇遥望未来的天窗。

阅读笔记作文 第10篇

这是一本奇怪的书,一边是火族,一边是冰族,一边是火之城,一边是魔雪帝国。用第一人称讲述一个充满人性和幻想的故事。这部作品纯粹是虚构的,但它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我们面前,作品的构思更像是作者带领的天马行空。我们看到的绝不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所有的景色都是雾蒙蒙的,梦幻般的。《幻想城市》让我领略了幻想的美丽。

作者的语言充满了雄辩和口是心非,他的形象在描述事物的状态和哲学解释上都是新颖的。例如,背面是一座雄伟的城市,正面是摇曳的海市蜃楼,樱花受伤凋零,大雪纷飞。谁是过客,谁是生命的车轮,谁是前世的尘埃,谁是今生的风,谁是无尽悲伤的精灵。

《幻城》是一部悲剧,这种悲伤的情感,在作者的笔下,充分表现在字里行间。读完之后,人们周围有一种悲伤的气氛。例如,我隐约听到苍老的星星在高高的天空中回荡,无数的鸟儿聚集和分散,樱花残忍地盛开,仿佛它们已经死去。

阅读笔记作文 第11篇

很喜欢这个读书软件,因为设计很简约但适合阅读的点,他们都有设计到:就像是字体设计,如纸质书上的正楷,就像背景色的设计,有白色,米黄,也有护眼的绿色以及黑色。我想其中最让读者们喜欢的,应该就是它的笔记功能。

不仅仅可以对好句划线,线条还分直线,曲线,波点线。还可以直接就某一句做笔记,写下自己的所感。

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写的那些笔记评论,居然不知不觉收到了上百个点赞。因为这软件做的笔记是可选公开的,只要看过同一本书的读者,都可以看到他人做的读书感想,也算是一种互相学习方式。

上一篇:变压器的故障分析下一篇:全国防灾减灾周宣传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