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读书心得

2024-07-10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读书心得 第1篇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书中的主人公是汤姆叔叔,他善良忠诚。当他得知自己要被主人卖掉的时候,他没有逃走,因为他要是逃走了的话,主人的事业就完蛋了,他愿意牺牲自己。没过几天他被人贩子黑利买走,接着又被卖到了一个叫克里亚先生的家里,克里亚先生对他非常好,不幸的是克里亚先生在劝架时被人用刀刺伤了。他又被卖到了另一个地方,那个人对汤姆非常恶毒凶残,有一次,汤姆做错了一件事,被恶毒的雷克活活地打死了。故事里的黑奴们就像小狗小猫一样,被奴隶主们随意杀害或卖掉。

《汤姆叔叔的小屋》告诉我们奴隶社会奴隶主的惨无人道,黑奴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些黑奴们经历了种种磨难,克服了重重难关,最终获得了自由。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他们那样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读书心得 第2篇

闪光点1:乔治送给汤姆项链的场景,让人不禁落泪。乔治明明是一个少爷,可是他永远叫汤姆叫做“汤姆叔叔”,让我明白了世上总是有好人的,我们不必对所有事物都不抱期望。

闪光点2:汤姆被买走后,受到了黑利非人的对待而不抱怨,最终黑利不再限制汤姆的活动。这一点告诉我们,不能自暴自弃,那样生活会永远得不到改善,还有可能使事态严重化。一颗开朗的心,善良的心,也是会传染的。我们必须学会开心的生活,不然永远都会痛苦万分。

闪光点3:汤姆再一次被卖,我被一个细节震惊了!惹怒了!那就是:卖黑奴时写的:“批发零售,悉听尊便!”天呀!批发零售?!难道黑奴就是没有生命和灵魂的物品吗?这样做就没有理会过他们的感受?他们做错了什么?要夺走他们的?也说明了黑奴是无地位,无,无自尊的“三无”人群。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读书心得 第3篇

关键词:感伤,伤感,联结,表现

1 什么是感伤

“感伤,是人类情绪的一种,它原本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指当客体不能符合或满足主体的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比较消极或负面的主观体验”。就文学创作而言,它使文学艺术家对人类的悲剧性深刻的体悟,是文学艺术家主体所固有的不因其它因素影响而转移的情绪素质,是决定文学作品能否成功创作的情感条件,也是判断文学作品境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然而,感伤并不同于我们常说的伤感,自然,伤感也是一种客体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但这种情绪反应较之感伤要肤浅,短暂,普遍。伤感,可借助痛哭得以释放,而感伤必须诉诸于文学艺术创作才能疗救;伤感,是短暂的,而感伤则会积淀成一种性格气质;普通人皆会伤感,而并非每个人都会感伤;伤感可能化为感伤,而感伤常常以伤感的面目出现。

比如,亲人的离世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悲痛,使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怀着沉痛的心情缅怀已故亲人,甚至于茶不思饭不香,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伤感的情绪会淡化,我们也会渐渐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振作起来,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而对于亲人的思念,也只有默默地藏于心;然而,文学艺术家对待生老病死这一自然现象,除了短暂的伤感,更多的是内心无限的感慨。亲人的离世,会让他们更加懂得人生之短暂,生命之可贵。于是,他们感叹生命,歌颂真情。如此强烈的感情又如何得以表达和宣泄呢?创作。只有痛快淋漓的创作,才能让他们那颗跌宕起伏的心得到抚慰,最终趋于平静。而作品所抒发的情怀又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贯穿他们的一生。随时随刻,类似的情景再次发生,又会触动他们那颗浸泡在“感伤”中的心。

正所谓,“伤感一时,感伤一世”。

2 感伤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联结

联结,指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关系,它强调有一种中间物质将两种事物结合,融合在一起。作为文学术语,“联结”更多的是表示文学元素之间,或是外界因素与文学元素之间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感伤的初步了解可知,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都与“感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联结”。《汤姆叔叔的小屋》也是如此。正是作者内心的感伤气质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而这种感伤气质,又受到其生活环境和个人素质的影响。

斯托夫人于1811年6月生于美国东北州的列奇裴市。父亲是基督教牧师,后任中北部俄亥俄州辛辛提那市兰氏神学院院长,是当时美国最有权威的清教徒教士,主张废奴。斯托与兄弟,姐姐自幼受父亲清教思想的影响,笃信宗教,关心道德和社会问题,这些都对她废奴立场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1832年她随父亲前往辛辛提那市担任教员并开始写作。这座城市与南部蓄奴州仅一河之隔,她的一家积极参与援助逃往奴隶的活动。她对黑奴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对蓄奴制度深恶痛绝,善良正直的性格驱使她经常过河到南方去了解黑奴所遭受的残酷压迫和非人待遇,这一切使她对黑奴的悲剧性有了深刻的体悟,从伤感到沉思,再从沉思道感伤。于是。她坚定决心,开始用笔杆子揭露奴隶制度的残忍。1836年结婚后,她依然不断搜集素材和资料,倾听了许多黑人自身遭遇的诉说和对奴隶主残酷压迫的控诉。1851年,她倾其心血,写成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并在华盛顿的《民族时代报》上分期连载,引起关注。1852年,小说以单行本正式出版,引起轰动。小说以其巨大的感召力,激起了废奴运动的新高潮。

正是斯托的生活环境和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让她走进了感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与黑奴和其他被奴役的人一起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挣扎。因为感伤,才使那座象征永恒和自由的“小屋”永远地屹立。

3 感伤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表现

所有文学作品都都关乎人类心灵中最脆弱的那一部分感情———感伤,《汤姆叔叔的小屋》所表现的内容,也宣泄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伤情怀。或是对世态生命的感慨,或是对人间真情的歌颂,都让我们在淡淡的感伤中,零距离地接触当时的美国南部蓄奴社会,体验世态人情。

3.1 世态与生命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作者愤怒地揭发和控斥了南方蓄奴制的罪恶与奴隶主的血腥暴行。以生动细致的笔触,饱满的激情和艺术感染力,成功刻画了不同类型的黑奴形象,逼真地勾勒了奴隶主的丑恶嘴脸,通过对各种人物的遭遇,形象地再现了南部社会的面貌。感伤,便从中流露。

小说的主人公汤姆,是肯塔基州一个奴隶主谢尔比的家奴,从小侍奉主人,成年后当了总管。他对主人忠心耿耿,惟命是从,但谢尔比在做生意失败后,面临经济窘迫的困境,无奈之下决定把汤姆和女奴伊莉莎的儿子哈里一起卖掉抵债。汤姆安于命运,几度易主后,被卖到新奥尔良的种植园,过着非人的生活。最后,惨死在奴隶主的鞭下。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只要法律仍把那些心脏在跳动,感情在澎湃的人看作是一个主人所属的物品,奴仆惨遭的悲苦和磨难就是不可避免的。在奴隶制度下,不管在什么地方,黑人想要过上自由安稳的生活,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对如此炎凉的社会世态,黑奴的生命又怎能不遭受无情的践踏呢?

3.2 咏爱歌情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作者除了鞭笞那些生性暴戾的奴隶主之外,还塑造了各式各样的黑奴形象。这些黑奴的关系又是建立在爱情,亲情,友情之上。尽管有残忍的蓄奴制,但人世间还不乏有阳光温暖的一面。作者的感伤情怀,也正是借助于其对爱情,亲情,友情的生动描写表现出来。

1)爱情

女仆伊莉莎的丈夫乔治是个聪明能干的黑奴,却遭到他那心胸狭窄的主人的嫉妒,企图压制和摧毁乔治的个性,乔治决定奋起反抗。而此时,他们的儿子哈里也处于被卖的危险境地,这就意味着乔治和伊莉莎原本幸福的爱情婚姻受到威胁。但他们没有放弃。对爱情的执着,让他们浑身充满了战斗的力量。她们订立盟约,伊莉莎带着哈里逃跑,乔治也想尽办法摆脱奴役,最终,历尽艰辛,终于在一个有黑奴容身之地的国度———利比里亚再次重逢,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试想,若不是他们对爱情的坚贞,能在生离死别之后,延续真爱吗?

2)亲情

伊莉莎得知儿子被卖掉时,亲情和母爱的冲动告诉她无论如何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在逃跑时,明知道渡河会很危险,但处于对孩子的爱,她勇敢地跳过一个个浮动的冰块。“她一把抱起儿子,跳下台阶向河岸跑去……一口气就跑到了水边。他们紧紧地跟在后面追了过来,她鼓起了上帝只给处于绝境的人的那种力量,狂呼了一声,纵身一跳,越过岸边浑浊的激流,跳上了冰块……她狂呼着以拼死的力量跳到了另一块冰上,再跳到另一块冰……她鞋子跑丢了,袜子划破从脚上掉下来,每一步都印着血迹。但她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感觉不到。”这段关于伊莉莎携儿子逃跑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了一位伟大母亲对儿子发自内心的爱。这种源自亲情的爱,使得伊莉莎在危急关头,获得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做出了超乎常人的举动,最终让儿子脱离险境。

3)友情

汤姆的第二个主人圣.克莱尔有个美丽可爱的女儿———伊娃,这个如小天使般的女孩,有一颗仁慈博爱的心,她在船上看到温顺虔诚的汤姆后,请求父亲买下汤姆。从此,汤姆和伊娃建立了真挚的友情。他们无话不谈,倾诉彼此的内心世界。汤姆忠诚,仁爱,时常陪伴在伊娃的身边,为她读赞美诗,为她唱歌。在伊娃病危的日子,汤姆对她更是百倍呵护。这一切,震撼着伊娃幼小的心灵。她对待汤姆从未有过奴仆之分,也从未有任何歧视和偏见。反之,只是把汤姆当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大叔叔,好朋友来看待,她愿意与汤姆分享他的苦与乐,愿意和汤姆一起为这个充满血腥与罪恶的制度呐喊。在她离世前,请求父亲给汤姆自由。这一切,都见证了汤姆和伊娃之间纯真诚挚的友情。这种超越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种族的友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因世态生命,因人间真情,作者感伤的面庞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与之共悲泣,共震撼。

文学的真谛就在于揭示,表达并引领人类走向自由之境,而这种自由之境总是难以抵达,因此,文学家便借助文学作品,感伤着人类的感伤,表达对现实的忧患和批判。斯托夫人受其生活环境感染,加之自身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让她与现实世界产生了共鸣,感伤,灵感,最终成就了这部伟大作品的问世。而书中所歌颂的世态生命,人间真情,也无处不折射出感伤的影子。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学感染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为现实而感伤,为“感伤”而感伤。

参考文献

[1]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M].张友峰,译.北京: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田崇雪.文学与感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张祖武.酿成一场战争的小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轶事 第4篇

哈里特比彻斯托(1811-1896)出生在美国东北部,也就是北方的康涅狄格州,是家里十三个孩子中的第七个。父亲是公理会的一个著名牧师。母亲在她5岁时就去世了o哈里特先是进了一所女子学校,接受传统的“男性”教育。离开学校后,她在哈特福德和辛辛那提教书,积极参加当地的文学界和教育界的活动。1836年,哈里特比彻和卡尔文埃利斯斯托结婚。卡尔文是牧师兼神学院教授,还是一位有名的圣经学者。这是他丧妻后的第二次婚姻。他鼓励哈里特从事文学创作,因为哈里特1834年曾出版过《五月花,或清教徒后裔人物、场景》,富有文学才华。随后在1842年的短篇小说集《马克梅里登》之后,比彻斯托一生创作二十多部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她1851年的反对奴隶制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亲身感触奴隶制的罪恶之后的激情之作。

比彻斯托从21岁开始在辛辛那提教书起,一直在这里住了18年。此地与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她平日就接触过一些逃亡的黑奴,并从朋友那里听说过奴隶的悲惨的生活情况。她对他们的命运深表同情,其中一个叫乔赛亚亨森的黑奴的命运深深地刺激了她。

乔赛亚亨森(1789-1883)出生于马里兰州查尔斯县“烟草港”附近弗朗西斯纽曼的种植园,一生下来,他的身份便是奴隶。他小时被卖给了伊萨克赖利。长到青年时代后,由于体力强壮又富有智慧,赖利让他做种植场的监管。22岁那年,亨森和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女奴隶结婚。亨森对赖利表现出最高的忠诚。当1825年赖利经济陷入拮据、遭到起诉时,他帮助绝望中的赖利,按照他的要求,领着18名奴隶步行去到肯塔基州戴维斯县的种植园,把他们交给债主。作为回报,赖利委他以更大的责任,并允许他做一名卫理公会的传教士。但是当亨森想以他所积蓄的350美元和原来赖利许诺再加100元的字据向他赎回自由时,赖利在字据上的100后面加了一个0,将费用改成1000元,并计划把他卖到南方去。亨森担心全家骨肉分离,便带着妻子和孩子们于1830年夏逃亡。他们穿越俄亥俄州和纽约,在加拿大的安大略定居下来。在这里,亨森成为非洲裔加拿大人社区的领袖人物和一个传教士。他后又返回美国,帮助别的奴隶逃跑。亨森还在1842年创办起一座叫“美国英语学院”的非洲裔加拿大人的社团和工业学校,这两个机构已经成为逃亡奴隶的避难所。亨森曾多次去往英格兰,在那里为上流社会所接受。在他第一个妻子去世后,他与一位波士顿的孀妇结婚,最后于1883年在安大略省的德累斯顿去世。

亨森的自传《原来的奴隶、现是加拿大居民亲自叙述的乔赛亚亨森传》出版于1849年。读过亨森的自传之后,斯托夫人心灵受到极大的震荡。她给华盛顿特区反奴隶制刊物《民族时代》的编辑甘梅利尔贝利写信说,她计划写一部有关奴隶制问题的小说:“我觉得现在,连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都可以谈论自由和人权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词原是被禁止说的…我希望每个能写的女人都不要保持沉默。”

另外给予她启示的还有反奴隶制斗士西奥多韦尔德和他妻子安吉丽娜格里姆凯及安吉丽娜的姐姐萨拉共同撰写、1839年出版的《现今美国的奴隶制:一千份亲身经历的证词》。斯托夫人说,书中对穿越俄亥俄河、从蓄奴的肯塔基州逃亡出来奴隶的采访录,也是她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些情节的依据。

与此同时,斯托夫人又一次次走访南方,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奴隶制度下的惨状。

不久,在斯托夫人正好40岁的那年,她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国家时代》周刊上发表,从1851年6月5日那一期开始,一直连载到1852年4月1日的一期,作者为此支付了400美元。作品最初用的副标题是“不被当人看的人”(The Man That Was AThing),但很快就被改为“卑贱者的生活”(Life Among the Lowly)。

斯托夫人在《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序言”中声称:“本书旨在激发人们对那些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非洲人的同情;揭露了他们在奴隶制下遭遇到的种种不平和痛苦……本书所描述的奴隶制的罪恶,远不及难以形容的全部真相的一半。”(王岩的译文)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作者描写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艾莉查和她丈夫乔治哈利斯等不甘让奴隶主决定自己命运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作品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行为表现和内心世界,赞扬了一部分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奴隶主。小说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黑奴难逃死亡的结局,而敢于反抗的黑奴终会得到新生。

小说立即获得读者的广泛欢迎。于是,波士顿的出版商约翰·P·朱厄特与作家联系,将连载的小说出版单行本。很快,《汤姆叔叔的小屋,或卑贱者的生活》由约翰P朱厄特公司在1852年3月20日分两卷出版,首印5000册,每卷都配有画家查尔斯哈梅特比林斯的扉页设计和全页插图各三幅。不到一年,此书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销量,在美国卖出了300000册。到12月,销量开始下滑时,朱厄特又推出仅售375美分的廉价本来促进销售。作品在英格兰也卖得很好:1852年的第一版销出200000册。几年里,该书甚至卖出1500000册,虽然多数都是盗版。法语译本1853年在康布雷和巴黎出版。到1857年,此书已经译成20种语言。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心得 第5篇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克莱尔先生的女儿突然被船甩到河里,克莱尔先生吓坏了,等他反应过来,要跳进河里去救女儿时,已经发现有人把女儿救了上来,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汤姆叔叔。”

我要感激《汤姆叔叔的小屋》,它让我明白怎样关爱别人。我永远忘不了这本书。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心得 第6篇

很不幸,汤姆叔叔生不逢时,他成了命运悲惨的的黑奴。

全书以老黑奴汤姆为线索。记叙了汤姆从生到死所经历的事,以及表达了他忠于主人,极其渴望自由的态度。在奴隶们纷纷逃跑的情况下,他自己没有逃跑。他从小就忠顺于主人,甘愿听从主人摆布。在这期间他被转卖到新奥尔良,成了奴隶主海利的奴隶。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汤姆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女儿的命,孩子的父亲从海利手中将汤姆买过来,为主人家赶马车。不久主人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杀死。于是汤姆又被拍卖掉了。从此,汤姆落到了凶残的奴隶主莱格利手中。莱格利经常任意鞭打奴隶们。汤姆忍受着痛苦的折磨,最后为了帮助两个女奴逃跑,汤姆被打得皮开肉绽,但是他最后什么都没有说。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他之前的主人来买汤姆,但是汤姆最终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

结局非常凄惨。读完整本书,我对可怜的汤姆叔叔感到同情,同情他可怜的身份,同情他悲惨的命运;我又对残忍的奴隶主和卑鄙的奴隶商人感到憎恨,憎恨他们的粗暴凶狠,憎恨他们的冷酷无情。

汤姆叔叔虽然是黑人,读过的书不多,但他做人的道理懂得却比一些自视甚高的白人多。他有悲天悯人的心肠;有义薄云天的义气;有舍己为人的精神;有鞠躬尽瘁的忠心,然而,命运并不会因为人们善意的而美好的愿望而存在,它向这个无比诚实的可怜人露出了狰狞的面庞。他们注定是奴隶身份,也注定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奴隶们都是处在被践踏的位置。

上一篇:乡卫生院妇幼保健总结下一篇:把握教学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