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2024-08-06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精选8篇)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第1篇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和企业员工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群体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和大量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为了解和掌握乳山市企业文化建设情况,我们对全市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了抽样调研,旨在推动我市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企业文化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企业确立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各项管理制度日臻完善,企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成立比较早、规模比较大、发展比较好的企业,更加注重企业形象和品位,企业的发展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调研看,我市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在加深

我市企业在发展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培养企业精神的需要,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需要。企业要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路子,就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经营管理之中,并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如金洲矿业集团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用文化凝魂、靠学习聚力”的理念,并聘请专家对企业多年的基本理念、经营思想、发展战略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了“金洲企业文化纲要”,并创作了企业歌曲《金洲人》,其文化建设在山东企业文化年会上多次获奖;自2002年以来,该企业又率先引进了学习型组织理论,聘请山东学习型组织推进小组刘大星教授定期到企业讲座,指导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编写了30多万字的职工教材,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2004年被省委宣传部等6部门授予“创建学习型组织示范企业”荣誉称号,在获得荣誉的同时,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影响也显现出来:该企业在黄金产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经济效益却以15%的速度在增长,职工人均产值20多万元,居同行业之首。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增加

各企业都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使我市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如电业总公司,在做好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经常性地开展职工运动会、篮球赛、演讲比赛、技术技能比武、有奖征文等文化活动,同时,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该公司于2003年投资60多万元,成立了职工俱乐部,更新图书30多万元,购置健身器材100台多(套);自2005年起又连续两年每年投资30多万元,聘请“橄榄枝”现代人训练营对员工进行“魔鬼训练”,内部报刊《图曼报》跟踪报道训练情况,有效地增强了员工的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公司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形象也进一步提升。工艺品公司在每年对员工进行为期两周文化培训的基础上,2004年又投资30万元,新上了职工阅览室、开设了文化长廊,不仅为职工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各分公司提供了展示文化形象、开展文化评比的平台,同时还在职工阅览室和餐厅等公共场所安装了内部广播和闭路电视,用于内部宣传。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

各企业用于文化建设的投资在900万元以上,增长比例超过12%。

(三)企业的整体素质在提高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市企业的文化建设都能与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紧密结合,比较实在、具体,对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金洲公司为鼓励专业人才继续深造,出台了“你拿文凭我买单”优惠政策,目前已有28名职工取得本科文凭、3名职工取得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两名职工正在攻读地质和电子专业研究生。山东昆仑路桥公司根据施工工地多在外省、人员比较分散这一实际,推行了“一岗双责”制,公司各部门、各分公司的一把手,既是行政负责人,又是文化建设的负责人,“围绕生产抓文化,抓好文化促生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文化建设,不仅增强了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了“人才聚集效应”——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他们公司的人才队伍不减反增,各类工程技术人员90多人,占员工总数30%以上,成为一支比较典型的技术密集型施工队伍;同时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在稳步提高,先后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山东省信誉评级委员会“AAA特级信誉企业”、银行“AAA资信企业”、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重合同、守信用”、威海市“百佳诚信单位”等证书,2005年7月,又被交通部和建设部批准成为威海市惟一一家具有公路路基、路面一级承包资质的施工企业,进一步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四)企业的社会形象在提升

我市大多数企业开始重视企业形象建设,对外,继去年选送两个企业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山东名牌万里行”后,经贸局又牵头组织20多个企业到西部各省进行企业形象展示和产品展销,明显提高了我市企业和产品对外的知名度;对内,大多数企业统一了职工服装,提出了“进门是主人、出门是代表”的要求,对职工在社会上的言行也做了明确的规范。另外,多数文化建设较好的企业都能将社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不仅注重企业效益,也开始注重社会效益,我们走访的企业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企业不但是自己的更是社会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这些企业都开始注重对社会的回报,对内,成立了救助基金,加大了对贫困职工的救助力度;对外,积极参与“扶贫助学”、“慈心一日捐”、“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市共有40多家企业出资140多万元扶助了110多名贫困大学生,部分企业经营者还自己出钱资助贫困大学生,在这些企业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企业的社会形象得到很大提升。社会形象的提升,不仅成为鼓励、引导企业员工为自己和企业发展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而且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健康发展以及对客户、员工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市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与生产经营相比,企业文化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尚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缺乏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尤其是规模比较小、成立时间比较晚的企业对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其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朦朦胧胧,有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没有什么关系;个别经营者只关注眼前利益,不关注社会效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认为只要赚钱就行,有没有企业文化无所谓,没有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竞争。

二是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几副标语,缺乏实质性内容;有的虽然注重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表现形式往往不能突出主题,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也有少数企业的企业文化格调和品位不高,存在一些消极的内容,像“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样的宣传口号,员工接受起来难免有抵触情绪。

三是注重实际操作而缺乏理性提炼。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是为了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临时性出台一些规范,功利性、目的性比较强,而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文化与员工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没有足够的认识,缺少理性的总结、提炼,企业文化缺乏延续性。

四是企业文化与员工的共识还有一定距离。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方面与企业急功近利、贪大求全有关,提出的要求高于企业的现有水平,或者是嫁接、照搬其他企业的文化内容,不符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与员工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有关,半数以上的员工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再就是与员工的流动性较强有关,很多企业没有为员工办理各种保险,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较低,特别是部分小型企业,由于用工紧张,员工大部分是从外地招聘的,在企业工作一般也就是三两年时间,很难与企业融为一体,影响了企业文化的推广与延续。

五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不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未能有效开展,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思想基础。部分私营企业虽然建立了党组织和群团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载体,难以发挥作用;改制企业因投资主体变化大,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也发生很大变化,机构和人员也有所减少,这样的结果导致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鉴于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引导企业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逐步实现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和综合势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尽快走上和谐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企业经营者的认识和素质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由于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内部有极强的主导作用,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对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提高企业经营者的认识必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要引导企业经营者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通过工会、工商联等单位组织企业经营者定期开展座谈讨论、典型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让经营者认识到任何企业无论其所有制如何、规模大小,都有一定的企业文化,而好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本、是一种隐形生产力,在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只有经营者的认识上去了,企业的文化建设才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二要引导经营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其生产经营一样,能否健康发展,除了外部条件以外,起决定作用的还有经营者的自身素质,这就需要引导企业经营者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遵纪守法的要求、道德规范的要求等等,并自觉执行企业文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影响和带动企业员工,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三要引导企业经营者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使企业的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最主要的是通过

加快《劳动法》的实施,加快“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创建步伐,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使企业文化有承载和延续的主体。

(二)创建学习型企业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是文化优势的竞争。要提高员工素质,建设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因此,要引导企业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为职工搭建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建立一种人人学习、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营造有助于职工终身学习的氛围,倡导“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使学习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和机制。引导企业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上进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与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企业才有凝聚力,企业文化才有感召力和影响力,才能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新的发展。

(三)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全市范围内,要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适时组织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及时对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对企业文化的特点、内涵、作用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指导企业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健康、深入发展,及时合理地吸收其他企业的成熟经验,创立出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要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体活动、技术技能竞赛、班组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班组和车间以及企业凝聚力的同时,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考试吧网站整理)

(四)适当的投入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成功企业的统计资料看,文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比最高可达1:22,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建设的投入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引导企业经营者认识到,既然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是隐型资本,那么在文化建设上进行适当投入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投入包括人力和物力两方面,适当的物力投入可以保证文化建设有必需的基础设施,适当的人力投入则是企业文化总结提炼、推广延续和继续创新的主要依靠。

企业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我们一定要从“三个文明”建设的大局出发,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推进我市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第2篇

张高峰 王 江

〔内容摘要〕 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领域推广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公共行政模式。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起有价值的服务系统。本文通过对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查找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优化政府的行政环境,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信息化;电子政务;推广运用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六盘水市政府电子政务办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和互联网已成为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实施政府信息化的共同选择,同时也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工作平台。为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架构基本完成,业务应用系统得到较大开发和应用,电子政务运行保障体系初步建成,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也看到,我市电子政务推进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何进一步搞好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拉动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火车头,任重道远。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注重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效性,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为重点,以网络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为目的,加快了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网络的广域性和无限性,广泛宣传推介优势,展示凉都新成就、新形象,并广角度、多层次提供便民服务,增强了政务工作的透明度。

1.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夯实

目前建成了以市级电子政务中心为核心,连通市属部、委、办、局,各县(特区、区)及重点企亊业单位的电子政务网,网络节点达120多个,骨干带宽1G,接入带宽100M,提供200M互联网出口,完成总面积250平方米的中心机房(一期)建设,购置包含内外网门户、邮件、数据库服务器等在内共25台PC服务器,并配置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党政机关内部局域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95%以上的部委办局已经建立了内部局域网。

1.2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显著

我市统一软件平台,建成了“中国凉都·六盘水”政府门户网站群,开发了公文交换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市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等多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其中,“中国凉都·六盘水”门户网站群涵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网站及57个部门子网站,多次获国家、省级表彰;公文交换系统应用成绩显著,基本实现全市200余家单位及县(特区、区)党委政府无纸化传输,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亊效率方面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信息报送系统使用部门达200多个,平均日报送信息近50多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报送速度,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市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目前管理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共计160多项。

1.3软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市2004年组建了市人民政电子政务办公室,明确为全市电子政务的管理和技术支持部门,同时承担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出台了《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六盘水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凉都·六盘

水”门户网站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及《六盘水市电子公文交换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管理文件和办法,并将电子政务应用工作纳入市直机关业务目标考核。我市建立了以电子政务办为骨干,各部门信息化队伍为补充的人才队伍,通过开展多种培训,我市干部职工的计算机水平操作快速提高。

2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形成的纸质办公习惯,很多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尽管一些部门已购置了计算机和建成了内部网络,但仍有许多人不愿利用计算机完成文件的形成和实现传达的功能。还是留恋并习惯于传统公文形式。在许多人看来,只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才最可靠,这种传统政务方式使不少政府官员滋长了程度不一的“衙门作风”,导致推行的力度不够,电子政务的效益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的显示。只注意实现“电子”,却未和“政务”相融

2.1角色难转变

电子政务的推行,打破了原有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构建一个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传统政府的金字塔式结构将改变成平面化的网络结构,网络没有权威,行政机关原有的领导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同时,在传统的运行体制下,政府机关是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实施后,必须直接面对公众的大量反馈信息,政府的理念也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部分干部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

2.2信息共享难

由于目前在信息采集、信息登记、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政务信息流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条条分割、块块独立,政府业务流程管理,政府信息保密、共享、公开形式等的影响,导致部门和领域信息割据、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安全隐患等要害问题,如公安户籍信息和计生户口信息无法共享。

2.3技术水平低

当前,我市的人力状况无法满足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熟练掌握电脑和网络的干部职工数量十分有限。据统计,市直各机关单位还有60%的工作人员不熟练电脑操作,镇和办事处还有80%的工作人员不熟练电脑操作。同时办事人员受到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工作方式的双重压力,在电子政务的建设阶段,不可避免地要求办事人员在承担传统方式的政务工作的同时,又能够适应电子政务的需要。

2.4权责不明晰

目前,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两种推进方式:一种是系统内自上而下的纵向推动,如协同办公系统应用;一种则是地区内的横向推动,如“智慧城市”计划。这两种推进过程相互协调度不高。另外,我市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职责不完善,还是过去的计算机“修理铺”,市直机关内的电脑、网络出现问题就叫是电子政务办的工作人员,还没有从计算机修理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变。

2.5标准不一致

目前,电子政务的条块分割是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各县(特区、区)、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陆续建成,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冲突已经体现出来,如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的业务系统和我市的电子监察系统不兼容的情况。

3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实施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四化同步”建设的客观要求,如何适应从传统模式到现代管理模式的革命性转变,不仅对政府部门和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3.1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中国凉都·六盘水”网除了继续以政府业务为主,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之外,还要加强对

现有资源进行分类、加工、整合的能力,根据办公自动化,内部交流,公众使用及企业经营等不同需要,不断扩大政务公开途径,密切政府和公众的交流,完善信息化建设咨询机构的管理,开展个各子网站评估,推进网站信息发布和更新工作,加强“政民互动”,“网上办事大厅”等栏目和电子系统终端的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常上网看看”,当好政务建设的“带头雁”,时刻关注和回复群众来信,了解民意,从而对提高公众参政议政水平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在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应更多从面向公众的服务性功能来考虑,着眼于利市利民,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及时把市民最需求的信息传递给他们,提高在线办事的质量和提升信息服务的水平。

3.2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统一有效的用户身份管理机制,防止未授权的用户使用信息网络接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的滥用问题;二是建立全面的安全保密系统,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信息的保密性,解决信息和数据的存储、使用和传输保密等安全问题;三是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清楚认识和维护网关防护产品和终端安装防病毒软件,抵御黑客或病毒入侵,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四是要从整体性上考虑网络安全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性。

3.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规范财政资金投入

一方面采取外包方式,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入,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另一方面适当引入企业投资,在运作方式上采取合法招标方式进行,而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和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六盘水信息港”、“中国六盘水网”等网站,为企业提供在线咨询、洽谈、信息等服务,推动现有企业延长产业链,不断增资扩产。同时要对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和信用体系的建设,使投入的资金能用到实处,避免出现盲目投资,资源浪费,“豆腐渣工程”等负面现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骗税骗汇、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为开发者,投资者创造一个安全、安心的投资环境。

3.4加强电子政务队伍建设,引入复合型人才

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员素质的高低对电子政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专业人才的力度必须加大。一方面吸纳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到政府工作任职,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市的人力资源,为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能力支持;加强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及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是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借调、跟班等方式,从各单位抽调人员到电子政务办公室工作,“以干代训”,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发现和储备人才。

3.5统一技术标准,实现信息共享

全市各部门之间要从大局出发,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和信息交换标准,建立流程顺畅、工作协同、上下一致、整齐划一的资源数据库。主要是“三个标准一体化”,一是技术标准一体化。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从系统规划、数据指标体系、系统平台设计等方面要遵循全市一致的建设标准规范,在技术架构层面统一规划和设计实现;二是业务服务一体化。对基础数据资源实现“同人同城同库”,通过业务整合,打破条线分割,统一规划建公文传输、协同办公、信息报送系统和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决策支持、注册登记等各类职能的业务系统,实现各业务之间的实时联动;三是管理监督一体化。对服务对象经办的各类业务全程轨迹留痕,统一规划电子监察、绩效考核和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3.6强化业务管理,规范业务行为

一是在政府部门推行信息主管制度。信息主管不是一个主管技术的角色,而是进入管理层和决策层,担当行政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总协调的角色。市委办、市政府办和市电子政务办、市政务服务中心要密切配合,同抓共管,当好这个角色。二是对党委和政府业务的信息

处理作出规范要求,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等全过程,都有固定运作程序和明确要求。三是在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建立透明公开办事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党委和政府的公文传递和业务管理的重组优化,从而实现党委和政府工作信息化。

3.7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良性机制

按照国家、省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我市电子政务的整体架构,建立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信任体系,加快全市性的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病毒防范中心、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逐步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和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和电子政务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的实施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南方都市报》,2004年版;

2.《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

3.《信息资源建设》,主编肖希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主编王长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石油企业机关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 第3篇

1) 理论学习不足, 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机关干部队伍中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一定程度存在, 有的干部不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 也缺乏对业务知识的学习, 有的干部虽然也在学习, 但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 学用脱节;有的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对自己无要求, 对工作无压力, 敷衍应付, 得过且过, 缺少忧患意识, 虽然只是少数, 但也影响了机关队伍的整体形象。

2) 深入调研不够, 综合能力欠缺。由于人员较少、工作繁忙等原因, 部分机关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 造成服务领导决策和服务基层的力度不够, 工作抓落实浮, 安排多, 贯彻少, 致使一些工作迟迟没有明显进展。

3) 缺乏实践经验, 技术带头人才较少。机关队伍年轻化, 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 有上进心, 在一定程度上有力促进了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工作时间短, 生产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以及理论研究与生产应用的结合能力较差, 机关人员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技术带头人才, 队伍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面对机关“三基”创建的新形势新任务, 我们要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机关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针对机关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大力加强机关队伍素质和能力培养, 不断提升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基层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2.1 从养成品德和塑造能力着手, 培育符合海上发展形势需要的机关干部

1) 养成尽责的良好品德。作为机关干部, 要尽责尽力, 发挥导向作用, 上为领导分忧, 下为基层解困, 具体应从四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忠诚。忠诚度和价值观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作为一名机关干部, 工作在领导身边, 掌握信息比较多, 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尤为重要。二是责任。工作中要避免犯缺乏责任心的错误, 比如, 该通知的事忘了, 该限期上报的材料拖拖拉拉没按时上报。三是谨慎。在机关处理事情有严格的流程和规定, 要严格遵守, 超越部门职能和岗位权限的, 该请示的一定要请示, 该协调的一定要协调, 切不可自作主张, 越权越位。四是追求。人要有作为, 首先要给自己确定一个高的目标。其次无论事情大小, 都要办得圆满, 追求完美。要具备以上四种品质, 还必须做到“三知”:一要知恩。一个干部的成长, 绝不仅仅靠个人的努力, 对上受到组织的培养, 领导的关心, 对下是基层同志辛勤付出的结果。因此, 对基层的同志一定要有感情, 要懂得“火锅原理”:上面的成果来自下面的热情和奉献。二要知足。作为一名机关干部, 要继承传统文化, 对部门外的人员要客气, 尤其对基层和系统外来办事的同志更要热情, 对自己则要淡泊名利, 知足常乐。三是要知趣。什么时候该讲什么话,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都要恰如其分, 恰到好处;

2) 塑造全面的履职能力。作为一名机关干部, 能力要求应该是比较全面的, 其中重要有四方面能力:一是理解力。机关干部既是领导的参谋, 某些时候又是领导的代言人, 因此对领导意图一定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二是表达力。表达力包括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那种方式都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序。三是执行力。要求基层做到的, 自己都要身体力行。作为机关干部, 执行力不仅体现在对领导交办事情的落实上, 还要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有个统筹规划, 进行跟踪督办, 实时掌握工作进度。既要带头执行, 还要善于推动其他部门执行。四是沟通力。信息时代, 沟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无论是想领导采纳自己的意见, 还是希望下级执行领导的决策, 或者渴望别人配合部门工作, 前提都是要对方理解你的意图, 觉得你说的这件事办得对, 有价值, 很紧迫。因此, 机关干部要善于沟通, 学会倾听, 尊重人, 关注人, 会表达。

2.2 从建立完善机制着手, 做好机关队伍的优化配置

1)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要按照“平时与定期、定性与定量、领导与群众、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原则对机关干部进行考核, 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机关干部的思想和工作,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养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优秀和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要加大表彰、奖励和使用力度;对考核不称职或平时工作表现差的, 采取告诫、降职、免职等约束措施。同时, 要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较强“刚性”的优胜劣汰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能下能出”的实现, 能让干部在思想上树立起一种忧患意识, 危机意识, 把干部的谈心谈话、提醒告诫、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有机结合起来, 促使机关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 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对机关干部既要培养, 更要使用, 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事业发展的契合点, 让他们实实在在在感觉到在单位事业中自己能够有所作为, 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针对管理区机关工作内容多, 人员少的情况, 一方面积极向上级反映, 争取补充新生力量, 另一方面, 深挖内部潜力, 搞好优化配置, 采取因事设岗、因岗择人的方式, 科学合理地确定岗位人数, 对相近的专业岗位进行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

2.3 从坚持“人本”思想着手, 用配套的方法和政策培养机关干部

1) 进一步重视机关干部的培养。加强培训工作力度, 建立系统的培训信息档案, 做到组织、制度、资金“三到位”, 采取“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办法。“内培”做好“老、中、青”的“传、帮、带”, 搞好“导师带徒”、“师徒结对子”活动, 使年轻缺乏经验的人员尽快成长, 达到独挡一面的要求;“外培”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 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对口”重点培训, 更新知识, 以及到兄弟单位和科研机构学习参观, 开阔视野, 拓展才干,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成长环境, 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2) 使用配套的激励手段。激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控制法, 激发、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管理预期方向发展。要适时提供机关干部多出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 并在外出培训和评先树优等方面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与被奖励者的行为表现和工作成果相联系, 发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除物质奖励之外, 还要做好精神鼓励, 及时大张旗鼓地表扬表现突出的人员。运用激励法, 正确引导机关干部行为, 使其充分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促进企业发展建设。

摘要:“三基”工作是油田改革发展稳定的长期性、战略性工程, 也是石油企业始终坚持并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近年来, 中石化集团公司和油田提出落实机关“三基”工作的新要求, 实现了油田“三基”工作的新发展和创建活动的全覆盖, 拓展了“三全”管理内涵。本文就如何打造“三高三满意”机关, 谈谈粗浅看法。

燃气企业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第4篇

关键词:燃气企业;市场发展;现状;建议

前言: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更是生产和生活上的重要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场是燃气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命脉,离开了市场的支持,燃气企业就无法顺利的发展下去。当前燃气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各地燃气企业围绕燃气市场发展特许经营权界限,加大力度扩张供气服务区域,优先埋设燃气管道抢占燃气市场,市场竞争尤为激烈,CNG、LNG新能源市场及燃气空调和燃气锅炉等市场发展缓慢,受替代能源等因素影响,同时制约着燃气企业的发展。

一、 燃气企业市场的发展现状

当前的燃气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全国正全面建成更加合理完善的全国性管网系统,努力实现国产气与进口气,常规气与非常规气等不同属地、不同气源间的联通。各地燃气企业不断完善城镇管网规划建设,确保天然气的及时供应,保证天然气输送的安全可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天然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并且使用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重庆地区,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燃气企业近百家,具有规模以上供气能力(年供气量在亿立方米以上)的近十家,市场竞争呈白热化[1]。

二、 燃气企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燃气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鼓励社会资金和外国资本参与到燃气企业的建设中来,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当前已经有大多数城市实现了天然气的使用,众多燃气企业取得了天然气的特许经营权,政府通过加强对天然气的管理,促进了燃气市场的发展。但是由于当前燃气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燃气企业的许可经营数量呈现出扩张的趋势,致使竞争日益激烈,基础设施呈现建设重复情况,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出现较多的问题,影响着用户的使用,对燃气的发展带来影响[2]。

三、 对燃气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燃气管网实施统一的规划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燃气行业的诞生,燃气被广泛使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当前天然气管网的新建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情况,并且相关的燃气管网系统已经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燃气的经营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局面,缺乏对燃气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应急气源的选址出现不合理现象的产生,并且气源的选址也呈现出重复的情况,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燃气行业的发展,应该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对燃气管网进行合理的规划,结合实际的燃气使用情况,坚持科学规划的理念,促进燃气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形成完善的燃气管网系统,能够实现管网与用户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够保障燃气市场的有效发展,能够确保燃气管网的统一规划建设,确保管网的安全运行[3]。

(二)对小型燃气企业进行整合

燃气企业作为一项公共企业,能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燃气使用需求。在燃气企业的发展中,应该坚持“优质服务、高效保障”的工作目标,需要树立做大做强的理念,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加强城乡的经济服务能力,加快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度。在燃气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促进燃气企业间的相互的交流和合作,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规模,实现统一的服务,可以通过兼收并购的形式,促进企业合作战略的整合,为统一管道燃气经营,保障全市的能源供应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与油气企业的合作

石油行业、石化行业和燃气行业是我国能源行业的支柱产业,为了促进燃气行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完善与中石油和中石化等油气企业的合作机制,为油气行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提供基础性的条件。为了确保城市的稳定供气,燃气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与油气企业的合作,结合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油气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借鉴油气行业的发展经验,促进燃气行业的发展,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通过与油气行业的合作,学习油气行业发展中的良好发展思路和发展方法,不断完善燃气体系,优化自身的产业机构和产业布局,对促进燃气市场的发展,拓展市场的客观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4]。

(四)建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管理理念

为了促进燃气行业的发展,应在做好传统管道燃气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CNG、LNG等新能源市场及燃气空调和燃气锅炉等市场。优化燃气企业的组织结构,加强政府的引导,全方位促进燃气行业的发展。在燃气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燃气行业的发展,让更多的用户认识到燃气行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能的关键,进一步确保清洁能源的全面发展,保证燃气使用的安全。同时,还应该在燃气的发展中融入市场营销理念,打破以往被动的局面,完善燃气企业的工作步骤和工作方式,大力挖掘潜在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将用户需要服务变为主动为用户服务,努力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5]。

结论:天然气是我国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其自身具有清洁性的优点,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广泛运用。天然气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主要燃气,燃气的消费量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自身具有效能高和绿色环保的优势,具有较多的客户群,方便人们的生活。必须要对当前燃气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明确在燃气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燃气管网实施统一的规划建设,对小型燃气企业进行整合,加强与油气田企业的合作和建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等方式,解决制约燃气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促进燃气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伟强. 城市燃气企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天然气工业,2012,05:59-61+105-106.

[2]陈杨. 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王成庆. 燃气企业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 工程与建设,2013,05:711-712.

[4]戴嗣英. 拓展市场是燃气企业发展的根本——“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南地区燃气市场发展思考[J]. 城市公用事业,2011,01:24-26+55.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第5篇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承担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到先进文化的建设,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捍卫中华民族文化主权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淮安历史悠久,自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自古就有“南船北马、入京孔道、九省通衢”的美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淮安的对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交流的频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淮安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不少丰富而又独特的地域文化,并将地域文化与外界文化相交流、融会,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民族民间文化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经过了多代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有金湖秧歌、淮海戏、南闸民歌、博里农 1

民画、蛋雕、草编等。

下面,我主要汇报一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提出一点建议。

一、积极探索,逐步实施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

1、对全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从2004年开始,经过细致的普查摸底,初步建立了保护名录,如“金湖秧歌”、“淮海戏”、“南闸民歌”、“十番锣鼓”、“车桥剪纸”、“博里农民画”等。

2、制定规划。在搞好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了市、县两级“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3、抓好试点。建立市、县两级专业保护试点。通过我们的努力,“金湖秧歌”已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试点项目,同时,我们加大对“南闸民歌”、“十番锣鼓”和“博里农民画”的征集、收藏、改编和推介力度,争取省级试点。2005年,我市又委派专业人员改编了3首“南闸民歌”,对“十番锣鼓”的曲谱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购置乐器,使它们能重新登上舞台。在全市群众文艺调演中,有几个南闸民歌、金湖秧歌改编的节目在评比中获奖,进一步扩大了民间文化的影响力。我市还派专业人员对“博里农民画”的题材扩展及包装、推介进行指导,并由市文化局出资进行采购,作为对外交流的礼品,以此加大对“博里农民画”的保护和推介力度。

4、开展教育培训。我市在积极参加上级举办各类培训的同时,还邀请专家来淮对市、县两级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5、注重宣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及时通过媒体对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宣传,从今年三月起,我们的《淮安日报》连续登载了季云华的瓷雕、顾瑾的结艺等专题报道。

二、明确目标,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是要继续建立健全和完善保护工程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协调运转工作。继续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了解,建立档案资料。

二是要建立专项资金,争取加大投入,为我市“保护工程”提供必要的经费。

三是要组织开展传承工作,培养后继人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利用报刊、专业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保护工程”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实施“保护工程”的意义、方法和知识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和展示“保护工程”的成果,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程”。加强对学校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突出重点,全面带动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持久的奋斗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通过重点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点面结合,相互链接,结构合理,纵横交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我市的金湖秧歌被列为首批省级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淮海戏的生存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传承脉络进行深入挖掘,并加大包装和推介力度,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淮海戏、认识淮海戏、喜爱淮海戏,为淮海戏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力争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点建议:能否将饮食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中国的饮食世界一流,在饮食制作工艺方面,博大精深,早就形成了淮扬菜、川菜、鲁菜、粤菜四大菜系,现在支系又层出不穷。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参照这个表述,根据《江苏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的第二条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具体包括: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第6篇

传染病防治关系到国民健康与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是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特别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003年“非典”的肆虐举世震惊,但到目前为止我市传染病人的收治仍非常不规范,不仅对人民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经济造成损害,也严重阻碍了我市传染病防治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市传染病的流行与收治现状是:传染病流行以病毒性肝炎及其并发症和肺结核、菌痢、艾滋病为主,据市传染病院2006年收治的685例传染病分析,病毒性肝炎及其并发症病人为408例,占收治总数的60%。也就是说,肝病是传染病医院(科室)的主要收治病种。

市传染病院由原市二医院传染科升级改建而成,设置病床数80张,实际仅开设50张,但病源仍然远远不足,病床使用率只有60%左右;至于其他医院的传染科其病床使用率就更少了,如铁路医院传染科现已名存实亡。

所以说,我市的传染病防治机构并非不足,而是严重过剩。原因如下:

1.少数不具备传染病防治资格、能力与条件的医疗机构非法出租科室给外地“游医”,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在有关媒体上疯狂宣传其“肝病防治”广告,迷惑、欺骗患者,疯狂敛财;

2.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不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允许私人非法集资拟筹办所谓的“肝病医院”,将来势必会造成萍乡传染病防治、管理上的极度混乱。

建议:

1.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办事,制定符合萍乡实际的传染病防治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认真做好传染病收治等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加强全市传染病防治工作者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科技攻关,特别是针对我市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常见传染病展开科学研究,努力减少传染病对人民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范文网

2.政府增加投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建设好各级防治网络,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培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传染病防治原则;

3.建立、健全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监督新闻媒体的各类医疗广告的发布情况,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定期检查医疗机构的科室设置及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坚决禁止出租科室及非传染病防治人员从事传染病的诊疗工作;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第7篇

11月18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和秦楠电子商会在秦楠镇召开了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研讨会。会上,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工商局、科技局、电子商会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就目前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人才培训等工作做了通报和交流,与会同志围绕‚如何加快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副市长孙兆宏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截止10月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3169户,今年新增600多家,创历史新高。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43户,亿元以上19户,实际规模以上企业超过500家。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企业家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研讨表明,我市没有资源优势,产品两头在外,天长能够在全省连续十年十强,最关键的是有一支爱国、敬业、守法、诚信的企业家队伍。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天长民营企业家沉着冷静、积极应对,通过调整结构、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使天长的民营经济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通过交流与研讨,大家对目前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规模上看,高素质企业家数量总体偏少。全市3160多家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在产业分布上还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新兴的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企业比较少,人才积聚的功能相对较弱,具备战略企业家标准的企业法人和经理级的专业人才为数不多。

二是从层次上看,企业家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在学历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1人,本科学历20多人,大专学历的不足100人(含通过办班获取学历的),大多数是初、高中文化水平。不少企业家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浓,把握市场能力弱,信息捕捉水平低。由于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是从年龄上看,企业家平均年龄偏大。我市纯民营企业多为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大都在45岁左右,改制企业的法人平均年龄也超过50岁,有的已经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由于我市民营企业多为家族企业,接班人多为子女,但多数企业家子女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很好胜任企业的管理,有的不愿意接班,不少企业面临接班人断层的问题。

四是从思想意识上看,不少企业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部分企业家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也有一些企业家缺乏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认为上品牌、走创新发展之路是大企业的事情,自己只要每年能赚个几万十几万就行了,小富即安。有的甚至感到前途很迷茫,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将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

五是从机制上看,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体系尚未健全。目前虽然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党管人才的指导思想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到位,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还没有找到有突破性的抓手;人才市场服务机制还不够健全,企业家成长的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还不够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优秀企业家的成长,也影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

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无论是从中央的要求,还是从我市的发展实际上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经过研讨,大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上议事日程。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市场竟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竟争,而在人才中企业家又是重中之重,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才能保障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目前,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存在着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动力偏弱、机制缺失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将企业家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明确职责并加以落实。

二、提高政治待遇。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影响力。在党委、人大、政协换届时,要对照条件,推荐优秀企业家参加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的选举和政协委员的协商产生,全力支持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各级劳动模范推荐评选中,给予企业家一定名额。要完善企业家表彰激励机制,在工业经济评优表彰中,增加对优秀企业家表彰奖励的指标。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企业家创业创新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淡化少数人的‚仇富心理‛,使更多的企业家争当创业者,勇做弄潮儿,努力促进企业家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

三、搭建成长平台。建议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社局、科技局、经信局、工商联等部门共同参与,创建‚民营企业家联谊会‛或‚天长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吸收企业负责人、‚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对象、外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通过举办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定期或不定期聘请国内经济学教授、知名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就企业普遍关心或急需解决的课题,进行研讨交流。要选择一些高校举办研修班,组织企业家进行集中培训研修。科技局在南京大学举办了高级研修班,我市40多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培训,效果甚佳,为我市企业家打造团队方阵、实行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值得很好的总结和推广。建议市委、市政府利用‚企业家联谊会‛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这一平台,在每年中秋或春节期间举办企业家团拜会,加强党政领导和企业家之间感情联络,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四、打造队伍梯次。建议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科技局等部门在科技创业中心,组织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工程。力争通过企业家培养,实现规模企业的扁平型向立体型转变。在企业家队伍培养中,可以考虑重点选拔三类对象:一是80后正在成长的企业接班人;二是90后崭露头角的创业者;三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系统经营管理知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建议市政府从市人才基金中专门划拨专款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到现代化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企业运作模式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把握市场的能力。通过培训使之新生代法人或后备人才成为‚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开拓‛的新型战略企业家。

五、强化政策扶持。培养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为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家重视人才、科技、品牌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激活企业家队伍培训机制。比如江苏省丹阳市就明确规定:给予企业引进的博士生每人每月2000元、硕士生1000元的生活津贴。设立以1000万元为基数,并逐年扩大基金基数。建议设立‚天长市企业家培养基金‛,用于企业家培养。组织、人社部门要切实做好人才档案的管理工作,规范企业人才档案,建立民营企业人才库。要做好各专业人才的信息采集工作,按高、中、初级分类别、分层次登记,搭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打好基础。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 第8篇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中小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服务机构, 它担负着为师生提供阅读服务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 我市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下取得一定的成绩, 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从传统的藏书体系逐步转变为现代化藏书结构, 形成了以纸质文献为主, 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并存的格局。图书藏书量逐年增长, 馆 (室) 面积不断增加。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水平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但是, 我市的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据2008年底至2009年初统计数据显示, 我市中小学图书馆纸质文献藏书量156.9万册, 生均图书20.6册。其中, 小学生均图书15.3册, 初中生物图书24.4册, 高中生均图书21.3册, 职业高中生物16.9册。图书馆 (室) 总建筑面积22437m2, 其中高中图书馆面积为11148m2, 小学5386m2。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现有的79所小学中没有建图书馆 (室) 有29所, 占小学总数的36.7%, 20所农村 (镇乡) 初中未建图书室有3所, 图书面积不足100m2有12所, 少于50m2有7所。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农村初中小学没有专业、专职的图书管理员。

二、我市中小学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目前我市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现状来看, 我认为主要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资金投入不足。

学校图书馆建设同其他教自装备、教学设施建设一样, 一是需要政府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二是需要经费的保障。而经费问题是制约学校图书馆建设的首要问题。我市现有上等级的几所学校图书馆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靠外商资助建设, 二是学校上等级、创示范性学校而必须建设符合标准的图书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建图书馆希望很小, 不少中小学苦于学校经费的不足而削减了对图书馆专项经费的投入。没有经费便无法补充资源, 没有资源, 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2. 服务功能欠缺。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 (室) 规程》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的性质是“中小学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 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究服务的机构。”作为“服务机构”就要为学校教育教学做好服务工作, 而图书馆资源建设、决策者的管理理念、管理者的服务水平, 事关中小学图书馆“服务”这一核心价值的体现。与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相比, 我市中小学图书馆显然是个落伍者。我市目前生均藏书量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较大, 与国家中小学图书馆图书配制标准要求相比还有距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自然减少课外阅读时间;图书馆 (室) 简陋, 环境布局的不合理, 导致学生不愿意走进图书馆;文献资料陈旧、信息化、网络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图书馆服务功能得不到应有发挥的重要原因。

3. 管理队伍不健全。

中小学图书馆不等同于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 它往往受到人员、条件、对象、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首先是管理人员和服务水平问题,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是兼职管理员, 工作重心带有不确定性, 很少参加相应的管理培训。不少图书管理员因为学历、年龄的原因被视为“照顾对象”进入图书馆或阅览室。有些临近退休或身体状况不好的教师都想方设法进图书馆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馆人员的不稳定性和服务质量的不可靠性。此外, 不少中小学图书馆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 有的虽有管理制度但形同虚设。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校图书馆的发展。

三、加快我市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1. 转变观念, 增加投入。

加快中小学图书馆建设, 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有识人士认为, 制约图书馆发展的瓶颈不在教育经费的不足, 而在于人的观念。有思想才有行为, 有行为才有作为, 有作为才有地位。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 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学校图书馆建设, 充分认识学校图书馆对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性。像重视建造教学楼、宿舍楼那样重视建好图书楼, 像抓教学管理那样抓好图书馆管理, 像保障教工工资那样保证图书馆建设的基金。要加快学校图书馆信息化、教学化、网络化的步伐, 为学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2. 因地制宜, 凸显效应。

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学生课外阅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学校领导和老师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 努力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 让学业生充分享受阅读的愉悦。学生年龄段不同, 对阅读的需求不同, 获取文化、信息、知识的面不同。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增长知识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释放出来,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由单一的课本阅读走向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学生求知欲, 开拓学生视野, 开发学生潜能,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读书, 学会创新, 学会合作, 学会做人, 让“图书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健全考评制度, 提升管理水平。

健全图书馆的考评机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通力合作。近几年来,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图书馆建设考评仅是量上的考核, 如图书的年递增量, 生均当年借阅量, 图书馆 (室) 新增的面积, 图书管理人员的数量等方面的考核。要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 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图书馆考评制度, 以利于促进学校图书馆自身建设和发展。从学校自身来看, 要明确办馆的指导思想, 理清办馆的思路, 确定办馆的定位, 整合优质资源, 完善办馆制度, 形成办馆特色, 提高办馆效益。

上一篇: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下一篇: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宣传标语、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