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献 养生书籍的分类

2024-07-14

养生文献 养生书籍的分类(精选7篇)

养生文献 养生书籍的分类 第1篇

延年益寿,人同此心。达官贵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于此莫不关注,故而养生文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国现存养生类着作约数百种,尚不包括涉及养生内容又非养生专着的书籍。养生书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着《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着《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着《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着《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着《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着《遵生八笺》及胡文焕着《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着《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着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着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着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着《性命圭旨》和朱权着《J仙神隐》、清代马齐着《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着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着《丹房须知》、金陵子着《龙虎还丹诀》以及着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着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学习太极拳悟道人生

女白领热衷学习古筝,许多男性白领则更钟情于太极拳。就职于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赵先生周末参加了一个太极拳班,两个月后,在太极拳一招一式舒缓动作中,赵先生觉得啤酒肚小了不少,整个人也清爽起来。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心灵养生的过程,太极拳看似相悖,其实都可以相互转化。”赵先生告诉记者,在太极拳中学到的东西也可以运用到职场上,比如老子的以柔克刚,运用到一些工作的处理上很有效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魏高峡目前正在跟踪记录一些素质较高的太极拳学习者,看传统文化对他们心理产生的变化。她告诉记者,研习如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调控人的情绪,完善人性。此外,长时间群体性的体育锻炼让人体会分享的过程。

慢生活助力职场发展

为何众多白领热衷于慢下心来修习古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魏高峡告诉记者,人们有意识地放慢节奏生活原因之一是压力要找到一个排解的渠道,而通过重拾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对抗现代焦虑很好的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论是古筝、茶道还是太极拳,并不单纯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是更多地培养了一种专注和放松能力,这对职场生活很有帮助。同时,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员工更容易产生个人魅力,在竞争中也具有一定优势。

养生文献 养生书籍的分类 第2篇

有人云:文以载道”不如“医以载道”,我想“医以载道”不如“人以载道”。 但是要做好人我想最基础的是从字去载道,去悟道。

象显于外,道藏而于内,大道至简,而徐老这本《字里藏医》是一本真正的从字载道,从字载医之书,此书有着中医传统文化的浓郁的芳香与福泽。

《字里藏医》共4章节,第一辑说的从健康谈起,第二辑说的从性命谈起,第三辑说的从疾病谈起,第四辑说的从脍炙谈起,徐老一共举了46个词语,读完这本书,准确的说,不能说词语,而应该说是92个汉字。

在第一辑从健康谈起,徐老很详细的说到“饥饿”,我特别对这2字解读甚是赞同,我懂得了“饿”比“饥”更严重,“饿”是伤心,在书中他说到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精妙,徐老在书中曰:“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于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的时候不吃,哪怕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这时候进食无异于强暴自己。如果加上麻辣鲜香作料刺激胃口,无异于服用春药强暴自己……即使到了又饥又饿的时候也要慢慢进食,细嚼慢咽,吃到吃八分饱就打住,留点儿余地,留点儿想,来日方长嘛!想起一句话,你看风景的时候,风景也在看你,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所以道家和中医认为,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量的,小吃几口,多吃几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拥抱美女,有几个能忍得住呢?忍得住就是神仙。

你看徐老师说的多好呀,多么生活和幽默形象呀,让人在会声一笑后却懂得了养生之道,就2字却隐藏了如此深厚的底蕴,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解读以及对古文字的奥妙。

第三辑说“疾病”2字,在未看书之前,我还一直认为“疾病”就是生病的意思,孰不知原来“疾”和“病”是大有区别,一向认为自己还是有点文字底蕴的我,但是读了徐老的解读后,竟发现自己还未小学毕业。疾病的初期称为“疾”,而“病”是“疾”的发展,我懂得了人要防微杜渐,在“疾”之前就要调理好自己的心身,以免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此也印证了真正高明的医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书中太多让人启迪的知识,也不逐一二举例了,也只有心领神会了,徐老他是用一个大医的高度,从书中我领悟到,无论是有心之“愛“的相濡以沫,还是无心之“爱”的相忘于江湖,这都是以一种哲学的情怀,我都熏染其中,在这些文字的解读中,走出了对传统理解的误区。

《字里藏医》我觉得它是一本很有实用性的书,实用性外还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认识和解读,我明白了汉字也有魂魄,反而觉得在中国当下有很多人是一个没有魂魄的巨人,物质极度富有,而灵魂极度贫乏。

话落于此,突然想起一事,去年一些所谓的中国学者,还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竟然搞出《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居然是对“44个汉字整形”。

我想这些专家学者的孔乙己化,说到底,是中国文人自命“精神贵族”的悠久传统在当代社会的死灰复燃。近十几年来,专家学者的地位渐趋优越——虽然不如官员显赫,老板富有,但也没有他们的压力或限制,到了教授、研究员一级,便待遇优厚,终身无虞——于是乎老毛病又犯了,一会儿要改春节,一会儿要用熊猫代替龙来做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会儿又要改革字体,以至很多的汉字已经失去原本的意韵了……他们总之没有消停的时候,这些伪议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客观上帮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专家学者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存状态。

孔乙己替人抄书,是自己弄钱养活自己,这些专家学者,则又拿工资,又拿津贴,研究的学问与“经世致用”这四个字连边也沾不上。而且据说现在某些所谓教授潜规则女生,以嫖娼的方式“扶贫”。现在又弄出对汉字的亵渎,我想他们是没事找事,制造混乱。我是极力反对对文字“整容”,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个美女。她小时候就挺美。但是所谓的精力充沛的文字专家们,仍在拼死维护他们使唤手术刀的“权威”,一次又一次躲在犄角旮旯里瞎费工夫在折腾汉字,我想这实在得不偿失。

这种对汉字的整形的嚣张,我想这是某些国人的无知和愚昧,以及良心的丧失。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字典里,其实“医道”始终独立而鲜活的存在着,一方面道以医显,另一方面,从医入道,从字入道。我想汉字一直以来是中国人心灵上绽放出的花朵,是中国人人心的造化。读《字里藏医》我感悟到,要想了解人,不仅可以从身体入手,去倾听五脏六腑生克制化得交流,而且还可以借文字表达思想诸多方式入手,去倾听五脏六腑生克制化的交流,而比如从“饥饿”这简单的二字,当我们真正了解其真意时候,我们一定会被打动,因为我们熟悉那些情感,那些方正而如画的汉子就像手纹一样清晰、神秘,熨贴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我想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字;有中国的字的地方就有中国词,就有中国心。我们说着、唱着、书写着,每一个汉字都珠润饱满,声音嘹亮。我们都爱着、恨着、感动着,从造字的仓颉开始,我们古老的生命便以一种方方正正的方式存在,并在世界历史写意的绽放。

徐老为了说清楚其中的道理,他不咬文嚼字,而在书中统统采用打古文引证的方法,他不说这个概念“是”什么,而是“象”什么,就如同在《易经》里画出卦来让你看它“象”什么,然后去感悟真理:他不用大概念来压人,而是发掘生活的点滴来映照我们的心灵,因为现在很多人心灵都扭曲变型了,因此我想徐老这本书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热情世世代代反复的阅读的书。

我感叹《字里藏医》选题立意与视角的广度和宽度还有深度,把每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重新挖掘探索,从生命的涵义、从做人的涵义、从养身保健的涵义、从中医药理的涵义,依推原始经典再次解读,即是对中国文化之根柢的一次全新的漫游和感悟。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

徐老用他的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睿智的见解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和智慧。他在书中一边旁征博引,一边结合自己渊博的中医知识底蕴去解读每一个词语,不得不让我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

《字里藏医》的经典犹如一扇扇高耸入云的大门,在原始的尘封中一直在等待着被叩响、被唤醒,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真诚,我们便能从中可以去触摸那些传统的古老而睿智的魂灵……

也许读完此书的一刻,我才感悟到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求医不如求己。《黄帝内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认识真正有德行的医生,再说有些道行很高的医生一生中看的病人也极极有限,屈指可数,因为自己通过修身养心与天地合把病防范于未然,自己治疗的是未病,若到医生那去了已经是治已病了。但是还是要经过得道医生的点化,还是要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到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之境界,也许我想要学好中医,必先去修心。习医先修身,心不正则医不正,术太高。但对人和社会的危害也越大。

世界上最高的学问都是研究人的学问,我想思想和哲学上的差异并无法阻隔人类生命肉体认识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不解决人的问题,我想就不是学问。《字里藏医》是研究人的,也颇具现实意义,它是从词语来研究人之本性的经典,它是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研究人性的问题,当一切从人出发,我们的心灵便随之开启,我们的学问便落到了实处,我们的快乐也会油然而生……《字里藏医》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学问呢?

养生文献 养生书籍的分类 第3篇

关键词:古代,养生,理论,思想,儒家,道家,中国

前言

中国5000年的灿烂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而先秦时期由于百家争鸣,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各种思想理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养生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比较完善的发展。随着养生思想的不断发展和沉淀,它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养生思想做一研究和总结,它对于现阶段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中。所谓养,就是保养、培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一定的方法,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养生是基于古代先人对天人关系和对自身的认识之上,通过自我修习锻炼,达到心灵净化,气血通和,最终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养生最基本的作用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通过运用一些养生法的锻炼,以达到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此外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还可以起到开发智力,激发潜能的功效。

先秦时期由于百家争鸣的影响,各种思想相当自由。养生在这一时期也发展地比较丰富,不仅有儒家的养生,还有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养生,同时还有中医的养生,这些都为今后养生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下作者将以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养生思想进行分类,即从儒家、道家、中医的养生分别进行论述和总结希望能够体现出各种养生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1 儒家的养生观

儒家养生观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特点就是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儒家养生的方法最早是由孔子总结和归纳出来的。由于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也是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期,也就是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孔子仍然活到了73岁,可谓长寿了。孔子的养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同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而且孔子还对饮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乡党》),从而明确指出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以及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这些饮食卫生要求,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重要一环。

孔子的这些养生观念和思想集中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共存的目的。人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去进行发展,人的生活起居、饮食等都必须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进行,而且人也只有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途径才能获得长寿。所以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遵循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人才能达到最终目的的养生。孔子的这些养生思想是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个体的长寿,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扩张的、经世的态度,这些思想都完全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实质。

2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观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而道家的养生观从老子和庄子的一些思想中就能看出端倪。老子认为人是天地间万物之一,而万物源于“道”,所以道就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都表明道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所应遵循的终极运行原则,一切都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这些思想体现在养生方面就可以认为人应该遵守自然的规律即顺应天道。此外老子还提出了“贵生”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庄子和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他对养生的看法更为具体,他认为养生首先要养形,其次要养神,养神的最佳方法就是“弃世”。就是忘记世事的是非价值,顺其自然。这样做形神才会“无累”,才能达到得“道”的境界。老子和庄子谈养生,实际上是在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道”以及顺其自然的道理。

此外,在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还都体现了一种以“静”来养生的观点。《道德篇》中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庄子·在宥》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当守形,形乃长生”等等的论述,这些都是典型的以静养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动”是劳神费体,过多的运动导致过多的消耗,当耗尽了人体的精、气、能量,就自然导致生命的终结。所以也引出了“龟虽寿”的现象,认为在动物界中龟的运动量最小,自身的新陈代谢也接近于零。正是这种状态使龟节约了大量的生命能源,所以生命也可一直延续。这些思想都认为静是动的根本,静也是动的最终归宿。

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思想注重的是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推崇坐忘与内视等以静为主的方式来进行修炼,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3 中医养生观

自古以来,治病就是一种养生的方法。中医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它吸收了当时广泛流行的阴阳、五行、中和等观念,并结合实践确立了以医养生、养生为医的观点。

首先,中医养生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天时和季节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素问》中“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为得道。”在自然界中“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人体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即顺应天时。而违背了这种规律则要灾难重生,人就会导致疾病所以中医养生中首要的思想就是要顺应天时其次,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说明饮食应该全面不能偏食,营养也要全面,应该把不同的事物搭配起来进行食用。另外饮食还要注意五味的调和以及饮食有度,不可暴饮暴食。这些都是中医对于饮食方面的要求。最后,中医在养生方面还提出应该动静结合的观点。人是有机的整体,经常运动会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壮。《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久视劳血,久卧伤气,久坐伤内,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五劳所伤。”这都说明养生更应该注意动静结合,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人在运动时应该顺应自然,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结论

儒家、道家以及中医养生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和理论也是与这一时期的辉煌发展分不开的。虽然它们之间在养生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总体上都体现了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不能破坏和违背规律行事。并且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着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说先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为之后养生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明确了发展方向。我们在研究、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养生思想之后,更应该明确现阶段我们要不断地发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与先进的理念和文化进行融合和促进为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散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曹冬.论先秦时期养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

[4]王京龙.先秦养生思想对传统体育观念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养生书籍:繁荣背后有隐忧 第4篇

“一本可能让您多活几十年的书!一本可能让您少花几十万的书!”

看着这样诱人的字眼,谁能保证不动心呢?

固元膏火了,从马悦凌《不生病的智慧》这本书受到热捧开始。

绿豆可治百病,从张悟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本书中开始流传。据称,这本售价35元的养生书全国销售已经突破300万册。

近年来,在物质生活明显改善的同时,人们对自身及家人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养生热。经络、穴位、气血等,成了一些养生人士的常用语;足疗、刮痧、拔罐成了人们热衷的休闲养生方式:常年在外的人,喜欢给父母寄些最畅销的养生书,让老人多保重身体;按照养生书自己动手做点养生食品,成为一种时尚;工作高节奏、高压力,很多人希望轻松摆脱亚健康……这些都促成养生书的畅销。

为什么不找营养专家?市民冯先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看专家又贵还要排队,买本养生书,自学成才,方便实惠。”

来自福建的林清老人的故事典型地反映了老百姓“求人不如求己”的心态。

“每天早晨要喝一杯蜂蜜,要多吃红薯。”林清俨然成为了晚辈们的健康导师。而他津津乐道的养生理论,最早来自于老年学校的专家讲座。到现在,林老称自己是“博览群书”。

林清退休之前,从事的是法律职业,现在书架上的法学书籍已经“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各派各系、花样繁多的保健书。“这些书,有的是讲座的专家推荐,拿到学校来卖的,更多的我自己到是书店买的。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关注这个,看身边身体好的朋友。多少都会有点保健的知识,也是在他们的带动下开始学的。”

林清现在最遗憾的莫过于没有更早重视保健,“我们年轻的时候就只知道工作,哪有这些保健书,要是早知道这些东西,调理好了,现在也不会老生病。”

尽管许多保健书的观点相冲突,但林清称,各有各的效果。他告诉记者:“养总比治好,现在最害怕生病。一次两次还好,天天往医院跑,最拖累的是儿女。看个病可烧钱了,医生就喜欢开一些新药特药。医保还管不了,吃一次两次还行,天天吃可吃不起。”林老说。

因此,除非急病,林清并不愿意上医院,去药店买些传统药,更多的是自己熬中草药。

而这些调养的药方子,就是从各种保健书中学来的。对林清来说,这些调养方法简单易学,配药的材料也既便宜又常见。至于调养方法是否有效,林老说:“这得试过后才知道。久病成良医。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保健经。”

有效吗?“感觉有效!”

其实。这种有效有时候是种心理作用或者说是种凑巧的因果关系,比如一个病人,先吃西药,再吃中药,都没有好,最后找巫婆神汉划水喝,结果好了。中国人很容易就相信,这个患者的病是巫婆神汉给治好的。

如果不是“张悟本事件”,人们也许不会对层出不穷的养生书有任何的质疑。然而,“绿豆事件”、“茄子事件”。让最红的“养生专家”张悟本栽了,也让近年来迅速窜红的养生书籍陷入了信任危机。

6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召开了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管理座谈会,会上明确提出了四条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质量问题,防范类似张悟本事件的再次发生。张悟本曾经掀起了全民食疗热,随着质疑声不断出现,媒体陆续挖掘幕后真相,张悟本迅速成为公众声讨的对象,同时也掀起了全社会反思养生保健书籍的讨论。人们在反思养生保健书籍市场鱼龙混杂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家里买的养生保健书籍哪些还能看,目前世面上的养生书籍中到底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家里的健康书有哪些问题?

无锡市民钱阿姨是健康读物的“粉丝”,一有健康畅销书她都会立刻掏钱购买。诸如《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无毒一身轻》、《求医不如求己》等健康书籍她家里都有。她还头头是道地给记者讲述不少所谓的健康理念,自从看了这么多健康书籍后,她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如以前不喜欢吃绿豆的她,如今每天都要喝一大碗绿豆汤。“有一本书说,每天吃3斤绿豆谷丙转氨酶不正常的人都会正常,我的谷丙转氨酶不太正常”,从此以后钱阿姨得经常去超市购买绿豆。此外还有什么“生吃茄子就等于吃降脂药等”,对于这些“妙招”,钱阿姨都能一下子说出好多来。

面对全民养生保健热潮,一些“养生专家”经过商业包装很快进入大众视线,跟随着就是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书籍面世。人们在信奉这些“养生专家”的同时,更是痴迷于他们的书籍。随着张悟本神话的揭露,越来越多的“养生专家”也受到质疑。如今很多曾经被称为神医的“专家”已经走下神坛,但是他们的书籍还留在很多老百姓的家里,他们的一些错误观点可能还在误导着老百姓。据资料显示,这些年就有多位养生保健专家涉嫌造假,《刘太医谈养生》作者刘弘章自称家族从1475年就开始治疗癌症。“中国唯一的瘤科世医”、“金朝时期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嫡传后裔”等。后来经天津药监部门认定,刘弘章的行为属于制造、销售假药,最终被逮捕入狱。《无毒一身轻》作者林光常也因“无证行医”延误患者病情,在中国台湾被判入狱。《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作者张悟本也曾对自己头衔作假,结果只是个没有行医资格,也没有营养师资格的下岗工人。记者走访了一些书城及大型超市,对于养生类图书的销量情况一探究竟。从养生类图书柜台看到相关书籍百余种,名目繁多。工作人员介绍说。张悟本所著《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已下架,养生类图书销售略有下降,但关注此类图书读者的热情依然高涨。《手到病自除》、《求人不如求己》、《小穴位大健康》、《自己的身体会说话》等图书销量不错。

在当当网、卓越网等图书网站上,记者看到,张悟本的书籍仍未下架,但销量有所下滑,除此之外,大多数养生书籍销量持续走高。有网友表示,以前总是根据网站推荐买书,但现在要多看看购买过的人的评价,多多比较后再去买。

在省城几个大书店看到,养生健康类图书琳琅满目。有针对各种慢性疾病开出食疗药方的;有针对婴幼儿成长给出吃喝方案的,有减肥瘦身的……种类之多让人眼花缭乱,,在一些书的封面或封底,打着“改变中国人健康生态之第一方案”“中医养生专家最近力作”等字眼。

据书店的营业员介绍,不少人青睐这些“宝典”。购买养生类书籍的除了中老年人外,年轻人也不少。在一家超市的图书专柜前,市民张女士表示她买过不少讲养生的书,但这类书看多了发现很多书要么内容相似,要么就是观点“打架”。这本书告诉你每天要尽量多喝水,那本书又说多喝水对身体有害;有的书说吃蛋黄老年人少吃一点,一天只能吃一个鸡蛋,但是有些书说不要紧,可以随便吃,吃两个或三个都行:有的书说多吃

水果好。有的书说最好少吃。尤其西瓜、香蕉太寒,不能碰:有的说晚上泡泡脚对健康好,有的说泡脚气血下行会导致头部供血不足……看到最后,都不知该相信谁了。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附属医院医学博士周志彬认为,像这些已经被证实有严重问题的养生保健专家。如果老百姓家里有这些作者的书籍应该引起重视,这些书籍里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错误的言论,为了避免掌握错误的养生保健知识,应该摒弃这些书籍。除了这些已经被证实的问题养生专家外,还有一些养生专家也同样值得怀疑。据业内人士介绍,写《不生病的智慧》这本畅销书、被称为“健康教母”的马悦凌也从未当过医生,只是当了23年初级护士,其成书多依赖于其自我医治的经验,称自己是“久病成良医”。《求医不如求己》系列书的作者中里巴人。自己承认没上过大学,医术靠家传、自学。一直坚持用网名,对其过去的经历很少提及,身世现在还是个谜。像这一类存在质疑的养生保健畅销书作者,也应该值得广大市民注意,在阅读他们的养生保健书籍时要辨证地吸收里面的知识。

大多数人愿为健康书掏腰包

据国家出版管理部门统计,2007年大众健康类图书的销售增长超过25%。远高于图书市场10%的整体增长速度,而2008年这类图书的销售增长速度一度高达30%。在每30本畅销书中健康养生类的书籍能占到5本。日前,在一项网络调查的所有投票者中,有九成人表示自己曾购买过健康类书籍:其中有超过60%的人家中有5本以上的健康书:甚至有被调查者表示,家中“藏书”超过百本。以每本均价25元计算,他们在健康书上的投入超过2500元,难怪不少出版社都盯上了这个“香饽饽”。在林林总总的书籍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中医养生”和“饮食营养”两类。当记者打开“当当网”和“卓越网”健康类书籍的销售页面时也发现,《这样吃最健康》、《求医不如求己家庭医生全书》等健康书均登在“主编推荐”、“销售排行榜”这样的显著位置。

有超过五成的人表示,他们购买健康图书是“愿意了解任何与健康有关的信息”,真正“有切实需要”的只占三成。而在回答“购买健康书会考虑哪些因素”这个问题时,被调查者的答案主要集中在“内容实用”、“知名专家撰写”、“参考畅销书排行榜,购买上榜图书”三个选项。对于买回家的书籍,有91.5%的消费者表示自己会“全部认真阅读”或“挑选自己敢兴趣的章节看”;63.6%的人会“大部分照做”。还有32.3%的人“很少照着书里说的来做”。对于健康书是否真地能带来健康,只有7.9%的消费者给出了肯定答复。所有被调查者还就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三点给现在市场上的健康书打分,最后平均得分为6.5分(满分10分),刚刚过“及格线”。

一本好的健康书籍要经得起千锤百炼,它关乎民生,决不能为了迎合市场一蹴而就。那么,健康书籍究竟是如何出炉的?

业内人士讲述出炉内幕

一本畅销健康书究竟是怎样“炼”成的?记者采访了从事图书出版行业多年的谭先生。他告诉记者,可能很多消费者都认为,健康书的出炉过程是这样的:先开数次选题策划会,这本书究竟是针对食补还是医药,是美容还是强体,如何避免同质化,作者的资质审定等。再由权威专家撰写,出版社装帧出版,进入书店销售。一本认真策划、撰写、推广的养生书,周期可能要半年多。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的健康书,有90%以上是民营出版机构策划的,但因为他们没有书号,所以只能再委托出版社出版。”谭先生说,现在大家都瞄准了这个市场,不光专业出版社,一些文艺、艺术、电子出版社也出起了健康书,“要知道,这些出版社里可能根本没有医学编辑,哪有能力给书的内容把关呢?出书人所要做的,就是策划一个引人入胜的书名,可读性强,有故事,有悬:念。推广还要找点噱头,安上一些“唬人”:的头衔加以包装,比如把作者包装为古代某名医的几十代孙,然后以很快的速度“攒”出一本书,整个过程可能一个星期都用不了。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书卖的好不好,靠的就是书名。谭先生说:“畅销书的书名,一般都具有三个特性:神秘、满足好奇心、满足消费者急功近利的心理。比如《温度决定生老病死》,把人的体温说得神乎其神,但说白了,人体内有复杂的体温调节机制,如果真能自己左右上下,反而是件挺吓人的事儿。还有前段时间流行的《求医不如求己》系列,也充分满足了许多消费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要看完这么一本书,就可以不看病不吃药了。里面的内容也很杂乱,一会儿讲足底反射区。一会儿讲山药粥补血,一会儿讲减肥,没有半点章法。大家别小看书名的几个字,一个好的名字,就可以成就一本销量过百万的畅销书,其利润也有七位数之多。出版机构吃到了甜头,就会迅速出版之二、之三、之四、合本等,使其成为一个系列的赢利产品。”

有了好书名,就要开始给作者造势了。那些编造的头衔,让许多大医院的医生都自愧不如。倒下的“排毒教父”林光常是“美国环球大学博士”、“台湾潜能开发协会副会长”:《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作者是自称“悬壶济世奇医”、“健康教母”马悦凌:还有“刘太医”刘弘章,号称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副厅级专家”……这些专家多冠以“全球”、“全国”等头衔,还有自封的“癌症研究院院士”、“中医疗法协会会长”等头衔,让人“肃然起敬”。可惜的是,我国至今只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癌症研究院谁也没有见过。谭先生说:“还有些书,连作者都是假的,其实根本没这个人,内容都是策划者自己写的或抄的。”

“新书上市以后,就要开始造势了。邀请头衔同样唬人的专家写序是惯用手法。自己制造一些读者来写书评,诱导消

费者购买,也是再常见不过的。”记者点开卓越亚马逊“健身与保健”类图书的销售页面,发现排行第一的是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样吃最健康》,由台湾医师姜淑惠所著。网友“满江红”、“猫我一长颈鹿”都给其打了5分。评语是:“看了书发现自己的饮食结构确实有很大问题,怪不得动不动就去医院打吊瓶呢,原来我是吃了太多不好的东西”。查询此二人的全部评论,发现他们点评的都是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健康书籍,一律是5星加好评。

养生健康书籍不合格可召回

如果完全让老百姓自己去判断养生保健类书籍的优劣,显然不能保证老百姓都能阅读到高品质的健康类书籍。要避免类似张悟本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需要从源头上杜绝滥竽充数的养生保健书籍流入市场,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在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召开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管理座谈会上,就明确提出将采取四项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第一,加强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规划和指导。从2010年

下半年开始,总署将组织开展优秀健康科普类图书的评选推荐活动,通过出版社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的方式,向社会推荐一批真正的优秀健康科普图书。第二。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资质提出管理办法,要求出版社必须有相应的编辑资质及严格的审读程序和制度,书稿经有关专家审读合格后才能出版。第三,总署将通过新近设立的出版物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内容和编校质量进行检测,对不合格的图书将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由出版社采取召回、停售等措施,此项定期检测活动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第四,与医药卫生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学术质量和审读标准。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认为,通过张悟本事件引发整个社会对养生保健书籍一系列的思考,并且有关部门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制定相关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这必将推动整个养生保健书籍市场的健康发展。何教授还建议,除了上面提到的管理思路外,还可以设立社会评审制度,让读者对书籍给予评价。同时还可以设立健康传播的相关法规,更加规范健康知识的传播,做到有法可依。

如何选择真正的健康书

套用一个“权威”书名,炮制一个“博士”作者,七拐八弯买到一个书号,东拼西凑把书本内容填满,再配上一堆艳丽的图片……非典、禽流感之后。健康图书市场滚滚商机。各出版社争先恐后,而想趁机搭“健康”这趟便车的“黑手”也不少。医学专家指出。健康类图书非同一般书籍。错误的引导无异干谋财害命。

“不能怪消费者乱买,只能说现在的健康书市场确实太乱。”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申文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了自己的无奈,其中有好书,但是鱼目混珠的也不少。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认为,这些畅销书就像“傻瓜相机”一样,让消费者觉得看完一本书,病就能好,什么“降压不用药”、“大医院治不了的癌症吃点祖传的药就好”,可真得了病,大家还是会往医院跑。而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全国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晁恩祥也认为,之所以中医养生类书籍最受欢迎,也是因为中医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有些方子甚至号称什么病都能防能治,自然吸引了不少读者。那么,如何挑选到好的健康书呢?专家们给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是看书名。先看书名判断是不是你想知道的东西。其次要看作者资质。一本好的健康书对作者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都有较高要求。作者提供给读者的,不能只是所谓的个人经验和感受,还要有科学依据。写养生书与文学创作不同,要有根有据。所以作者最好有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注意查证作者的相关头衔,如果是正规的头衔一般都能查到。有这样一个现象。越是知名专家,往往写书时会越慎重,书的内容可信度也越高。一本严谨的健康书。作者一定会引用大量、真实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而不会说‘大量患者用了××后不治自愈’这种话。

二是考察出版社的资质。专业的医学类出版社都有医学编辑,所有正规出版社都有严格的审查流程,因此内容有所保障,比如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以及各医学院校的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出于对自己专业声誉的考虑,会放弃一些内容虚假、夸大、不准确的书籍出版。所以“书”也有专攻,专业出版社更值得读者信赖。世面上也有一些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健康类书籍,在考察这类书籍时还要注意阅读习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别,写出来的健康书籍也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健康书的特点是科学较强,语言比较散,喜欢用故事展现。现在国内的有些书籍也朝这个方向发展,但总的说来国内的书籍特点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观念,经验性较强。不管是哪类书籍,最好都先读几篇看看,或者请一些医生类朋友把关推荐。

第三要看书的前言部分。一般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是不是你想了解的内容。最后,看书的目录。选择一两个标题看正文。

健康大师洪昭光说过:“一定要看有科学性的健康科普书。”但是普通人又怎么能辨别其中的是与非呢?因此,除了行政监管外,作者们必须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要为了钱财,出卖良心,打着送健康的旗号谋杀他人的健康。最好选择由知名专家把关过、经过严格的审核才出版的书,而书的作者最好是有临床经验的医生,购书最好去大书店。

养生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第5篇

大家都知道《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书,而道教医学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作为一个道教的教职人员来说《黄帝内经》也是我们学习道家医学中最基础的理论典籍。

我最初看《黄帝内经》是白云观的一位老信徒推荐我看的。一年前我被分在上海白云观实习,在这里有幸遇到了一位退休的老中医陈医生。在这实习期间只要一有空我们就在一起聊天,她经常和我谈她那个年代所见到和所认识的道长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学识。尤其是谈到“十道九医”的话题是,每次她都鼓励我,让我有时间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并推荐了《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解剖学》这几本书让我看。

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把《黄帝内经》

经典养生书籍优秀心得体会 第6篇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医曾被认为是糟粕,也因被一些江湖术士用来招摇撞骗,使得大众对中医产生了深深地误解;相较西医,中医的诊治依靠经验更多一些,大多好的中医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医生,且中医的疗效不像西医那样立竿见影,所以大众对西医持有将信将疑的态度。

但仔细想一想,中华五千年,曾有多少大病小灾,如果中医真的不靠谱,也不会流传至今。去年就有一本《说医不二》,用轻松诙谐的漫画方式普及中医的基础知识,这本《医本正经》延续了《说医不二》搞笑雷萌的风格,但更具实操性,涵盖了41种家庭常见病解决方案,列有120个中医的经典妙方,面对小病,自己可以“懒”在家里治病。

西医有时候治标不治本,中医虽然疗效慢,但能去病灶。西医头疼治头,脚痛治脚,中医将人的身体看做一个整体,人的五脏六腑、经脉穴道是一个圆,人要是健健康康的,说明这个圆是在正常地运行,身体要是出了问题,说明这个圆停止转动或者逆转了,这时就要推动这个圆正常运转。

例如,书中提到,西医认为脚气是细菌感染,用激素药膏来抹一抹,一段时间脚气没了,但之后有很大几率会复发;但脚气在中医眼里是身体湿气过重,身体自我调节,自行排湿,所以脚气不是病更不是细菌感染,而是湿气的症状,要根治湿气就要从整个身体出发,调整身体体质;而头痛也并不一定需要治头,止疼片止得住一时的痛,但药效过去以后,疼的可能更厉害,从身体的整体来看,其实是胆经出了问题,酸梅汤就可以收敛胆火,有较好的疗效,当然最重要的办法是早睡,让胆、身体得到充足的休息。

除了好的睡眠,心态也要好,因为心病是最大的病,心病了身体肯定会病。“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过悲伤肺,过喜伤心,过恐伤肾。”身体出现的毛病,都是情绪问题在身体上的映射。

鹤年堂养生文化到养生产业的飞跃 第7篇

2005年,鹤年堂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的普查,并提供了“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鹤年堂养生四宝酒”传统制作技艺等项目;2006年,确定把“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作为正式申报项目,同年通过区级评审;2007年,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这个项目是个综合性很强的项目,含盖了鹤年堂传统养生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这几年鹤年堂没有申报新的项目,而是把全部的力量投入到保护和弘扬“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上来,争取让这一优秀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为社会健康事业、为民众健康生活提供更有价值和效益的服务。

二、非遗保护硕果累累

在保护“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这个优秀非遗项目上,鹤年堂把方向定位于“在回归中求发展,把养生文化向养生产业转化”,采取了几项有实效的措施:

1、继续深入挖掘整理鹤年堂传统养生文化。在整体文化成型的基础上,开始深挖细究,对每一种传统制作技艺逐一传承其原生态的技法,对每一剂传统配方研究其机理及原料要求,对每一类传统调理方法、手法技艺探求其蕴含的内在医理,对每一条传统养生理念进行研讨并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成熟一个固定一个,并确定传承人具体负责,逐项落实,不挂“空档”。

2、寻求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健康需要相对接的切入点。传统文化通过延伸而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就会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项目”中关于“未病常调,将病预调,已病医调”的整体养生原则、经络疏理、食养内调等养生调理方法,虽然只是鹤年堂整体养生文化的一部分,但却是现代社会人们健康生活所需要的,于是,把这些内容作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对接的重点项目,进行了系统的准备。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身边》栏目曾找到鹤年堂,要求为百姓提供一些冬季调养方法,传承人就把鹤年堂传统的四时养生膏露方中的冬时补气养血膏方配料及制作方法作了介绍,结果引起极大反响,仅咨询电话就有几千个。从中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人们对有历史积淀、经历百年验证的四时养生精品是充分信任且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3、迈出养生文化向养生产业转化的新步伐。

■筹备开办养生馆,开创养生产业新模式。

由于修地铁4号线,鹤年堂又一次搬迁。这次搬迁鹤年堂仍把店址选在已经扎根了六百余年的菜市口,2010年9月,按照鹤年堂传统的“未病常调,将病预调,已病医调”的整体养生原则, 融入经络疏理、食养内调等养生调理方法,筹备开办包括传统中医门诊、药店、经络保养调理和食养内调等集“未病—将病—已病”于一体的全健康模式养生馆,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专业的经络保养项目,还可以享用和购买食养内调的养生酒、茶、膏等等,资深的养生专家还会结合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方式给予个性化的养生调理建议。

■筹建养生制品生产基地。

在吉林筹建的鹤年堂养生制品生产基地正在改建,准备接受相关部门的验收。通过验收后,承担鹤年堂养生产品的全部制作生产任务。

三、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

文化的传承特别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说到底是要靠人来完成,所以,鹤年堂始终非常重视传承人队伍的建设。这几年,重点抓了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理论及文化的抢救挖掘。组织专门的队伍,整理古本古方、四处走访老师傅、老徒弟、老药工等,把鹤年堂传统的养生理论、方法、制剂等完整全面地整理保留下来。

二是恢复师带徒的传统,首先选择了中生代员工作为首批徒弟,主要任务是抢救性传承传统制作技艺,采取了分类传承、贴身传承的方式,把原汁原味的传统制作技艺逐一传承下来。

三是组建发展了青年一代传承人队伍。主要任务是跟着中生代师兄学习各种技艺,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经络调理师、产品制作师、养生指导师、药膳制作师等各岗位实用人才。

四是把传承责任与劳动合同挂钩,增强传承人队伍的稳定性。

在培养传承人工作中,鹤年堂深深体会到: (1) 传承人的传承责任要与利益挂钩,没有利益就没有稳定; (2) 作为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必须打造一支传承人队伍,只靠几个人是难以完成传承任务的; (3) 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再现。因此,在指导传承人进行传承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当好“一传手”,保证“原生态”“原汁原味”,不能自作主张当变味的“二传手”。

四、问题和建议

生存和发展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的根本问题。特别是能够与现代社会对接的非遗项目,是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比如中医药养生,从生存的外面环境上,首要的问题是政策问题,用现代的行业标准来衡量中华传统的项目或产品工艺等,是非常不科学的。中医药养生需要规范化,但要遵守中医的原则。从内在来说,传统文化项目要完善系统的理论、浓厚的专业背景、过硬的技能,更要有经过多年多人检验的食疗组方等,这样才能完成中医药养生使命而不走样。同时,中医药养生也需要现代科技,可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技作技术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改变原来有理论却技不能达的局面,这不仅符合现代人的需要,效果也会更好。比如鹤年堂养生会馆中,用现代高科技完美诠释传统经络理论再现的传统“阴阳归元”调理疗法、“阳开玄府”调理疗法等,遵循的是传统理论,现代科技与传统手法相结合,效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养生文献 养生书籍的分类】相关文章:

空气养生医学论文参考文献08-22

养生的谚语09-03

养生有道节气与养生11-21

老子的养生思想05-16

冬季的饮食养生06-03

音乐的养生效果08-05

孔子的养生之道05-12

庄子的养生之道08-23

养生的动与静09-05

养生有关的词语范文06-29

上一篇:个人教师聘任期满工作总结下一篇:共同用心创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