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办学理念

2024-07-06

特殊教育办学理念(精选6篇)

特殊教育办学理念 第1篇

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我的办学理念及实践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发展理想,是指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旗帜,也是一所学校的校魂和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石。形成切实可行的办学思想,是校长有效治校的前提。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是成熟校长的标志之一。校长只有把握了教育的本质,结合实际理清办学思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才能引领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基于上述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一、着力提升校长的品位

校长是学校的表率,他的品质、才华、作风、境界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会潜移默化促进教师不断更新发展自己。有道是:“其身正,不令其行,”校长的一举一动都对教师起着示范性作用。

校长要提升自身的素质,首先应坚持勤奋学习,并做到“高瞻远瞩”。只有不断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超前的教育教学经验,才能提高理论水平。只有高瞻远瞩,才能够明确目标,奋勇前行。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是作为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能;身先士卒、敢为人先、廉洁奉公是校长应遵循的准则;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情、学情、不摆架子、与人平等相处是校长治校的基本境界。

二、工作坚持人性化管理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我注重人的本位作用,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与教师、职工、学生保持密切沟通,并乐意全身心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使全校上下步调一致,使教师自觉认识到,发展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既是每位教师工作的权利,也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

心平气和,处处起到带头作用,我们就能受到教师们的尊敬、爱戴,能直接引发教师自觉主动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创造教师进取的氛围

1、注重师德培养,强化思想氛围

“教之道,德为先”。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德行。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师德学习,形成高涨的思想氛围,使教师自觉树立热爱教育,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我们通过知识讲座、学习先进、写心得体会、学习新型的教育理论等方式,激发教师们的斗志,自觉形成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地把握、设计自己的人生。

2、突出用心交流,创设民主氛围

“人心顺,心气高”。高度树立民主意识,为教师创设民主氛围,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开设一个学习的大课堂。定期举行教师生活会、经验交流会、校长和教师谈心等活动,成为教师沟通思想、发表见解、交流经验、探讨业务问题的场所、使教师敢说话,敢建议,说话和建议有作用,为此、很多教师能主动在平时向我提出学校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甚至能大胆指出我在工作中的不足。

3、观念引领行动,营造创新氛围

没有不变的教育,恪守经验就意味着落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调整为师心态、转变为师观念、提高为师水平、规范为师行为,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敢于超越。同时大力宣传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动课堂观察教学研究深入发展,创设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4、网络强化师资,构建合作氛围

网络拥有巨大的资源、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和良好的交互性能,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形式 因此,我们借助网络的优势,搭建教师队伍建设的平台,形成新的交流共享环境:我们提倡教师将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业务资料建立在学校班班通上,把个人的业务活动与成长经历展现出来,大家可以毫无障碍地互相交流,彼此发现他人的长处,为自己学习借鉴;教师全员参与了全国新课程远程教育培训,通过网络实现了开放式的教师培训,从而形成群体发展的态势。我们注重建立一支具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平,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并注意发挥骨干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帮教和辐射作用,抓重点带全面,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展

5、科研提升质量,营造研究氛围

教育科研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要使这教师队伍尽快地磨合成一支富有特色,素质较高,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队伍,走科研兴校之路成为必然选择。校长带头学理论,作讲座,写读书笔记、大力营造科研氛围。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钻研教育理论并用于实践,学校开展了教师读写活动,要求教师每年读1-3本教育专著,写5000字的读书笔记,将自己的点滴感悟、教后反思,收集整理,形成观点,每月写一篇教育随笔。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教育科研成果喜人。为创设教研氛围,我们还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一节研讨课,一份教学设计,一份试卷分析,一份教学经验总结或班主任工作总结,一篇教研论文)。通过集体备课,主讲教师上课,集中评课等环节,使教师所上的每一节研讨课都有预期的收获。良好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同时,每年举行一次:“校级、乡级和县级教师”评选活动,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了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

6、抓好教学常规,质量塑造形象

教学常规是促进教学稳步开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着重抓教学常规的管理、组织、检查来提高教学质量。①管理重在“实”。学校领导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坚持听随堂课,定期进行知识质量抽查,了解各年级各班科教育教学情况,并要求领导人员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以实现各班、科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②组织重在“细”。严格开足、开齐各门科目,严抓了综合学科的教学组织,端正了教师教学思想,消除“主副科”之分的错误观念,严禁随意调课、改课、增减课时。要求每个教师抓好教学的各环节。③检查重在“严”。坚持常规月查制。开学初查计划,每月底查教学实施情况,期中抓整改,期末抓总结。每期末都要针对一期来的常规教学开展情况,展开讨论,提出问题,找出差距,总结经验,进一步明确下学期常规教学管理的努力方向。

7、注重环境建设,陶冶道德情操

校园环境是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体现,是学校文化内涵的长期积淀。我们注重育人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同时、我们还注意创设人文氛围,团结协作氛围等。从学校的布局,教室办公室的装修,标语名人诗词名画的装贴等方面,体现人性化特点,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会说话,为教师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心齐,泰山移。我注重了不同渠道地为教师创设主动发展的氛围,教师们能自觉地在这个良好氛围中得到锻炼,一股良好的教学风气业已形成,促进了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我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和管理制度,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各类奖励制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脱离了物质谈精神显然是不够实际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人要事业、工作,也要生活。各种奖励制度的设置,就是以人为本的现实体现。对于各类优秀、先进、奖励、。科学的激励机制,为教师日常行为明确了方向,促进了教师不断向新的级别迈进。

同时,校长要激励教师做事业型教师,让教师把教育当作事业追求,让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工作,而不是迫于情势为谋生需要才工作。教师只有喜欢教育工作,才会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才会投入自己的智慧和精力,积极性才会稳定持久,才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在内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办学理念的践行,充分验证学校的发展随着教师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教师主动进取,主动发展,教师的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参加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增强,从而使学校教学成绩取得长足进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管理境界是以人为本的理想境界逐渐形成。我坚信,在今后的学校工作中,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大胆实践,一定能探索出更加科学的办学方法。

特殊教育办学理念 第2篇

——郭少兵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早已确定的基本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适应当代世界科技进步和人才竞争的形势,我们在办学中,就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做到这一点,必须创新办学理念。要认识到,第一,教育必须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学究式的为做学问而教育;第二,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把学生仅仅当成接受知识、再现知识的对象,甚至是考试机器。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三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学生全程负责。“三全”作为我们的工作宣言,具体体现了学校坚持平等教育、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上,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和本领。课程是实现办学目标的载体,是学校一切教育行为的总和,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实施的途径上,增大开门办学的力度,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实际,经受社会实践的锻炼。

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

素质教育要强调素质的综合性。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求师生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大胆学习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同时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社会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我们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我校的特色教育,即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通过“五五”的普法活动开展的法制教育,在广大教职工中广泛持久地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

庭美德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师生的精神文明水准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氛围向上而浓烈。我们还高度重视学校的品德社会课教育、教师的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班主任的教育以及学校党组织和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文化资源,对广大师生开展理想情操教育。这种文化熏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为绝大多数科学少年儿童都是单纯而向上的,都是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的,只要我们教育得法,引导正确,贴近学生,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沟通,他们都能被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因校制谊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

我们郭岗小学自2004年以来,郭岗小学自2004年以来,在“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学校的办学理念已经以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教育的氛围,一种全新的态度春雨润物般的深入人心,极大地影响并熏陶着整个学校的师生群体。

首先,我们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软件硬件进一步完善、校园的绿化美化,教育管理等一切都人性化,且必须从构建一个和谐校园出发。学校希望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前提下。完成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达到“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其次,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清华和北大的人才,我们是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之人,所以,我们不只注重对优生的教育与指导,我们更多地在关注接受能力稍差,行为能力略弱,思维能力较低一些的孩子。其实,搞教育的人都非常清楚,面对未来飞速发展的世界,真正需要获得帮助的恰恰是这些孩子。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为每一位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基”。

郭岗小学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不仅仅是将一些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我们更多考虑到的是孩子的一生,学生的身体素质、个性发展、行为能力的培养等等,是从小起就必须具备的东西,教育的目的就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如何去具备这些品质。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因此竖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存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学到某一点知识更为重要,方法得当,丰收的希望也就更大。人生之路精彩而漫长,为了让所有孩子将来能在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所以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位孩子,特别关注他们的习惯。

我们郭岗小学的办学总体思想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围绕新标,伴随课课改,大胆探索实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教师,注重用现代教育理论、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及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武装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校文明,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创建平安校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思想,造就“学会、会做、会创新”的一人工新人。让师生在共同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和谐发展。

办学思想:坚持“三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程负责),谋“创新发展”;贯彻教育方针,育“四有新人”。

办学宗旨: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师、学生、学校在维主体共同发展。教师发展:树立教师第一思想,建立一支政治思想文明,工作作风过硬,基本功扎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教育育人,业务娴熟,教育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队伍。

学生发展:一是要强化德育意识,突出培养学生“有爱心,负责任”和契而不舍的毅力和创新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他们成就美好人生打基础。三是要注重夯实基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总之,要为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取得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发展:学校管理不断深入、规划、有效;校园组织结构要素、教育环境、师师间、师生间及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做到人人尽职,事事到位。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谐发展,真正做到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一流。

办学目标:环境美师资强质量高有特色

环境美:

1、校园、操场规划合理,保持整洁,草地花坛营造优美、绿色校园;树木挂上树种名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学校围墙、教学楼走廊、公用环境配有名画、名人佳作、师生精品,展现文化底蕴,营造艺术环境;教室布置各有特色,营造学习氛围;橱窗、宣传板报宣传学校及国家时事,培养关心国家、社会和学校时事意识。

师资强: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工作作风过硬,基本功扎实,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既教书又育人,以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

质量高: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公德,能合作,善合作;意志坚强,毅力持久,心态健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能学习,勤学习、会学习;有强热的创新意识,勇于实践创新。学校办学社会效益好,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高,家长信任,社会放心,学生信赖。

有特色:形成以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为特色的教育氛围,达到生活习惯良好率为100%的教育目标。

校训:立志正行勤奋创新

校风:文明勤奋务实活泼

教风:爱岗育人务实创新

学风:自主认真乐学拓新

师训: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构建平台。

师风: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师心童化。

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观念 第3篇

1.1、市场理念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 办出生机和活力, 就要立足区域, 面向市场, 研究市场。学校围绕市场办, 专业围绕市场设, 质量检验靠市场, 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实用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在办学形式上, 高职院校应当采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种办学方式, 适应经济社会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要求, 加大自身改革和调整的力度, 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市场定位上, 高职院校要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出发, 确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运作体制。紧密结合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 定位于企业定向的学历教育、科技人员的终身教育与求职人员的技能教育。首先, 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人才应是高职院校主要的发展方向, 也是高职院校的优势所在。其次, 高职院校应满足在岗职工对较高层次的学历需求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可根据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采取围绕专题的中短期办班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函授为主、讲座为辅的形式。例如, 当前各类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知识及专业外语的培训班等。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也可以带着企业的开发课题进校接受培训, 利用学校相对雄厚的科研力量进行攻关。学校还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专业条件, 组织科研人员走出校门深入企业, 到第一线去办学。学校也可以将实验室、图书馆和校办工厂等教学、科研设施对外开放, 达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重目的。此外, 高职院校还可以发挥专业设置灵活的特点, 根据人们择业或再就业的需要, 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对这些人员进行较系统的岗前培训。

1.2、终身教育理念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 且专门化强、服务面窄。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 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加速, 从业人员在一生中会多次变动职业和更新职业技能,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尽可能综合化, 拓宽专业服务面, 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经济技术结构变动对高级技艺人才的需求。同时, 建立与中职相通、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连的“立交桥”, 为具有不同禀赋的社会成员提供多种成才的途径,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多种多样的人才群落。

1.3、特色理念

1.3.1、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类型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有两个方面:其一, 它是职业教育,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二, 它是高等职业教育, 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 以能力为中心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加强产学研合作, 加强实践训练。其主要目标不是针对具体岗位培养技术工人, 而是针对岗位群培养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员、高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的经营管理人员。

1.3.2、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区域特色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 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有利条件, 办出有区域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具有开放性、外向性、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接轨这三大区域性特色。

1.3.3、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学校特色

目前我国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多元化, 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办出不同的特色。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亮点, 以自己的亮点、优势打造品牌, 提升自己的实力, 形成核心竞争力。

2、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念

2.1素质观念

在当代社会中, 对于就业者, 既要有社会层面的素质要求, 又要有职业层面的素质要求, 就业者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立足本职, 适应社会, 持续发展, 实现自我。为此,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 以市场需求为动力, 树立人才素质观念。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中及课程教学中坚持素质教育观,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等综合素质。实现高职教育最主要的三大素质培养目标。

2.1.1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对于就业者来说, 做人的道理和工作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比经验、知识、技能更为重要, 后者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 前者必须从学校抓起, 形成良好的习惯。敬业精神也是每个从业人员自我持续发展素质的核心要素, 它决定了个人自我持续发展素质的品位, 缺乏敬业精神者终将被淘汰。因此, 要通过思想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工作的责任心, 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2.1.2职业适应能力

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 使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加速,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 除了让学生掌握好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 培养一般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 还要设置专门课程培养学生在未来岗位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课程体系要兼顾多种专业, 拓宽知识面, 促成一专多能;另外,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的不断发展, 重点教会学生能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上。这就意味着培养了学生的终身职业能力, 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增强,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不断强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2.1.3合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 没有处理社会关系能力的人、不能与人合作的人, 是寸步难行、一事无成的。高等职业教育要从重点培养竞争意识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精神, 培养出能够理解他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2.2创新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其应用性不仅仅是继承应用性, 而是要创造性应用;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 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此, 高职教育应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树立创新的人才教育观念, 在人才培养中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2.2.1转变创新观念

创新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 不仅表现为对新思路、新技术的发明, 还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应变能力。总之,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

2.2.2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让教师投身于创新教育, 主要应解决3个问题:一是增强教师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感;二是教师要有进取精神, 切实提高“自我教育力”和“自我上进心”, 视终身学习为职业的需要, 让学习成为教师自律、自主、自觉的行为, 这样才具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三是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善于用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创新教学, 以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2.2.3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要有以下3个途径:一是从自身认识经验中获得;二是由有经验者给予方法指导而获得;三是从教育教学训练中获得。其中, 以教育教学中的训练为最佳方法。为此, 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应体现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 以训练为主要方式。有效的策略是重视基础、营造环境、落实行为。

2.3创业观念

创业观念是指在创业过程中, 对创业者起推动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 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心理成分, 它支配着创业活动中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 是创业的动力因素。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肩负国家建设重担, 除了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外, 还应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否则, 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就不能正常发挥。所以, 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使他们毕业后无论是应聘就业, 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都有信心和勇气, 有能力干出一番事业。而要使学生具有创业思想, 应重点抓好如下几个环节:

2.3.1打好创业基础知识

在创业思想教育中, 创业知识教学主要是提供创业知识框架和最基本的内容。高职院校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创业思想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战场作用。职业思想教育的各门课程都应包含创业教育的内容, 尤其是各专业课的教师要将创业教育于贯穿专业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创业教育。创业知识还应包括选择、建立、管理一个企业的有关知识。

2.3.2加强创业品质的培养

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企业家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创业思想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创业品质培养。如有胆识、有风险意识, 能将自己的目标付之于行动, 不优柔寡断, 勇于承担行为后果, 心理承受力强;有敢胜、领先的强烈愿望, 并能够将这种愿望落实在行动中, 成功欲强烈:相信自己能独立思考、选择和行动;能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 善于从实际出发进行中远期目标规划和近期计划的制订;能通过有效、慎重、周密、细致的实施方案进行运筹和组织具体工作等等。

2.3.3、建立创业实践基地

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来自于实践。高职学院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 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得到创业技能训练。为此, 高职院校要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的艰辛, 品尝自己劳动的收获, 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摘要:“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笔者认为, 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教育思想, 是一种观念。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关键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握住两个重要教育观念:一是办学理念, 二是人才观念。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人才,理念

参考文献

[1]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

[2]王明达.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职业技术教育.2000.25

[3]楼海平, 高等职业学校创造教育的若干反思.教育与职业.2001.8

转变办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第4篇

一、转变传统观念、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的教育的重心在于传授知识,忽略了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职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推行素质教育,还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佳教育方案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并没有固定模式,它可以通过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来实施。但最重要的是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加强课堂教育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专业课,但不可忽视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教会学生,大量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问题,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加强日常生活管理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强加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師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强化社会实践功能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三、提高师资水平,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在职业学校,必须倡导学习之风,教学科研之风,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以终身教育理念推进高职办学改革 第5篇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具有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大功能,是各行各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最佳选择,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同时,高职教育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对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在强化职后教育、推进中高职衔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责。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由于办学的客观条件所限和主观认识偏差,近年来,高职院校主要还是着重于在校学生的培养,即技能人才的职前培养。许多高职院校对社会各类人员的职后培养培训还不是很重视,没有把职后的培养培训当作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将越来越有赖于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做好外部对接和内部衔接,发挥高职教育的整体功能,拓展社会教育的渠道,增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力,主动承担起社会各类人员的职后培养培训工作,实现技能人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学生岗位技能得到扎实训练,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并且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与高就业率形成较大反差的现实情况,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专业对口率、专业相关度、就业起薪、转岗率等指标都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过于急功近利、追求高就业率以及片面强调技能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了“职业”属性,但忽视了“高等”属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就业导向与职业生涯发展导向相结合,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强调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与迁移能力,满足个体发展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要完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教育的价值内涵,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品格的培养,努力形成技能和素养一体化培养的格局。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逐步摆脱“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局限,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并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等原因,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深入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本国、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情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在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专业体系,使高

职专业更加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多元合作平台,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来构建与时俱进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或特色专业,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和质量;确立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导向,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

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并结合实际,创新性地提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显然还难以满足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需求,也不能完全适用于企业员工或社会人员的学习。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职后发展特点和需求结合到人才培养过程,加强专业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改革传统的学业评价方法,创新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第三方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使考核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社会上不同人群、不同阶段的学习状况,实施学历提升、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不同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促进学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社会需要,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特殊教育办学理念 第6篇

王苹 孙金梅

(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移植于美国的通识教育理论,形成一种以人格培养为中心,融汇中西,文理渗透的通才教育模式,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成立于烽火硝烟中的国立西南联大。本文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师通才四个方面来展现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并加以总结,最后提出自己对于现今大学教育相关问题的看法与思考。[关键字]西南联大;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西南联大从1938年在昆明建校算起,共办学8年,在这8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以她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这些人才里不乏有知名中外的学者,有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院士,更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虽然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西南联大这支奇葩却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纵观看来,西南联大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通才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和运用。

一、通才教育相关概念

1、通才

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

2、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同义,最早是对基础教育的概括性称谓,如今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该教育模式注重人才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除了具有专业特长外,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人格魅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这两种教育是相对来说的,不能只说一方好,一方不好,二者有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专才教育是为培养胜人一筹的某一特殊技而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培训,作者简介:王苹,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作者简介:孙金梅,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而通才教育是培养既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其实,通而不专和专而不通都不行,只有把二者可以相互整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通才教育”理念在西南联大的具体体现

1、人才培养

西南联大成立后,对于当时国民政府颁布《抗战建国纲领》中主张的“通专才”并重(实际是主张专才教育),受到三大校长及学生们的抵制与批判。蒋梦麟认为教育之目标除学习知识外,更应注重养成健全的人格,独立不移的精神,精确明晰的思考力。他极推崇个性教育,“新教育之效力,即在尊重个人价值”。认为只有发展个性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强调指出:“中国将来之希望,纯在人才之多寡,而本校办理之初衷,即以造就人才为目的。”他所指的人才,就是通才。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的观点更为明确。他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才次之”为指导,指出中国近代大学的通病是“通识之授受不足”。他认为“窃以为在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所以说,西南联大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秉承造就通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

学校实行以学年制为基础的必修课制和选修课制。全校性的共同必修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一般包括: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门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和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原则上共同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不过各院又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而且全部必修课程都让教学经验丰富,知名教授担任,这样做为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二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修课程,不受本专业的限制。从三年级起,学生除了按规定范围必修本院系几门主要专业课外,其余全是选修课。联大八年里,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每年的课程都在300门以上。课程不仅多,新颖,而且多是新老教师辛勤钻研的最新成果。一些教授也都自觉地贯彻通才教育的方针,任劳任怨地搞好教学。

“通识为本,兼识为末”要求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都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强调以基础知识扎实作为开设课程的 2

前提,因为基础知识必须广博,所学专科的知识才会扎实。由于西南联大的选课制度重视文理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同时注重“知类通达”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所以培养出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善于独立思考的一流人才就不足为奇了。

3、教学制度

西南联大极力主张“通才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教育思想,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通才教育”思想,也可以说是“通才教育”的产物。联大实行的教学制度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制度,西南联大规定,每个学生须取得132学分才能有毕业资格,而且至少在校修业满4年才能毕业,如果在4年内不能修满学分,可延期毕业。

在1992年颁布的《大学规程》中,提到,新生入学后,进入到院系之后,如果发现该专业自己兴趣不浓,不喜欢之时,欲转入他系者,可以提出申请,经过转入系主任及教务长核准后,方可转系。一年级基本上是共同必修课,按规定不可以转系或换专业,二年级开始就可以给以自由,这也正体现着为学生成为通才着想。

4、教师通才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通才”,其教师本身就须努力成为“通才”,也就说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当时的西南联大荟萃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济济人才,许多教授本身就是文理兼修、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通才大师。如众所周知的闻一多教授,不仅精通诗经、楚辞,还会表演话剧和刻字绘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教授,不仅把师范学院管理的井井有条,对于中小学教育也很在行,还填写了师范学院歌的歌词,可谓多才多艺。像校长梅贻琦、社会学系主任潘光旦都是学界的“通人”。在西南联大,像这样博学多才的教授还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就连聘请的外籍教师也不例外。这些教授在教学方面,不仅严格要求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不要总满足于老师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治学的方法。不仅如此,教授们还主张下一代应该超过这一代,否则社会就不会进步。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独立的思考,仅掌握书本的知识,满足于教授的讲课,是成就不了通才的。

三、总结与思考

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创造教育奇迹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就是“通才教育”办学理念的成功实践和运用。在“通才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西南联大先后培养了8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中可谓人才济济,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中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邓稼先、朱光亚;创立了航空发动机的三元流动理论(国际学术界称为“吴氏理论”)的吴仲华;还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昆、刘东生、叶笃正院士等。秉承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的西南联大,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态,也极大提升了中国大学的学术底蕴和文化内涵。西南联大创造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凯歌。

如今,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在通才和专才上的培养问题一直存有争议,究竟大学是该以培养通才为目的,还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对于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进入大学学习就是为了谋求职业,必须要掌握一门技术或专业,况且学习这门知识会花掉很多时间,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别的知识和学科,至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没必要了。其实,殊不知,在专才教育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一旦脱离这个领域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培养人才与需求人才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专才已不再适合这个社会,而需求更多的却是通才。现实的例子就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是自己大学所学的本专业,而以后的发展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加强通才教育不仅是在弥补专才教育的不足,也是为了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需要。

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是以学生为出发点,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与社会结合,参与社会,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众多符合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梅贻琦教授在《大学一解》中所言:“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已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则此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者也。”通识教育重在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的教育重在通识教育的实施,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思考,也就能够体会到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理念在今天 4

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Z].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54 [5]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61 [6]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3(2):78—80 [7]江渝.“通才教育”:西南联大成功经验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8 [8]江渝.西南联大:特定历史时期的大学文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 [9]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Z].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王苹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上一篇:重庆医科大学就业网下一篇:杜甫诗词《绝句》其一的诗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