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分析报告的一般写法

2024-06-23

成绩分析报告的一般写法(精选6篇)

成绩分析报告的一般写法 第1篇

月考成绩分析报告的一般写法

一、考情分析

(一)考情分析

1、考试内容:第几单元,章节名称

2、考试成绩:平均分 及格率 各分数段人数

(二)学情分析

1、学习方式、方法 重视程度

2、进度 课时量 练习时间

二、试卷分析

1、试卷多少道大题

分值 考试时长

本大题共多少分,班级平均得分,难度系数

2、失分原因,得分原因

三、解决措施

排名情况 案例1

高一备课组

(一)考情分析

1、考试内容: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三课,第二单元第四课,一共四课内容主要考查经济生活的中消费的基本条件,影响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因素、支配消费行为的心理,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消费离不开生产,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的基础理论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

2、考试成绩:

学年平均分为61.5分,成绩呈正态分布,实验班位居第一序列,其中2班第一,1班第二,7班第三,相对来看实验班序列4班、5班成绩不算理想,位居第七位和第六位,班平均成绩在学年平均成绩之上.普班考的最好的班级是20班平均成绩为60.7分,其次是14班平均成绩为59.7分.(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学习方式、方法还有待改变。

2、课时每周两节,课时量少,教学内容多,练习时间不够,课后复习巩固不及时。出现基本理论模糊、实际应用理论不准确,知识运用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3、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不重视,对知识的把握只停留在课堂的学习理解,课后的思考、巩固流于形式,甚至几乎没有复习巩固的时间和习惯。

二、试卷分析

1、相对选择题的准确率高一些,多数准确率在80%左右,出现问题主要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上;主观性试题问题突出,主要表现是第一,基础理论记忆不扎实,其次是理论的准确性不够,三是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及能力有待提高,书写不清晰,语言不通顺,卷面不够整洁。

三、解决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课堂注意强调,课后及时巩固,充分调动课代表的积极性,通过课代表的实际工作,带动班级的学习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课前布置预习,安排时政播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2 高三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

9月15日,学校进行了高三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采用高考模式。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试卷难度较大,普通班与试验班的差距较大。

我所任教的高三(5)班(文科实验班)和高三(8)(理科普通班),都在平行班中列第一。(5)班55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考试,及格率为85%,平均分98.73,110分以上的学生有8人,100--110分的学生有18人,90--100分的学生有20人,不及格9人。(8)班40名学生参加考试,及格率32%,平均分85.23,100—110分的有5人,90—100分的有8人,80-90分的有17人,70—80分的6人,60-70分的4人。总体看来,本次的月考成绩正常。现就我们班本次月考的成绩进行如下试卷分析:

选择题

第一大题5道语言文字应用,其中第一题拼音错的特别多,很多同学觉得读准字音还是有难度,特别是常用字的多音字。第二题的错别字要求找一个错别字,这就要求学生能将每个错别字找出来,否则容易失分,也正因此,大部分同学是猜的,得分较低。第三题成语,“振聋发聩”的理解是望文生义,很多学生不知道用在哪里,所以选择也是模棱两可。第四题语病题是本大题得分较高的一题,很多同学能从语病的特点入手,把握句子,这大概和语言文字应用地学习有关,已经有较好的效果。第五题文学常识,按理说是这一大题中要求最低的一题,但学生的十分却是最高。本大题共15分,(5)班平均得分10.44分,(8)班平均得分6.78分。

第二大题社科文阅读,本题共四题12分,(5)班平均得分6.7,(8)班平均得分6.3分,在这题上,8班做的不错,这一题是科技文的理解,需要理性的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正因此,理科班的同学占优势。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2分。(5)班平均得分8.71,(8)班平均得分7.21,这一题是文言知识的考察,题目设置为实词、虚词、文义理解、文章分析,其中第一和第二题涉及到学过的知识运用,在这点上,学生没有把握好,错误率较高。

主观题

文言文句子翻译。这是课外的文言文句子翻译,共9分。要求较高,但如能结合学过的文言知识,还是可以拿高分的。(5)班平均分4.8分,(8)班平均分3.1分,这题得分较低,在翻译的词语与重点把握上还不够。

古诗词鉴赏,本题8分。(5)班平均分5.6分,(8)班得分4.1,明显文科班的得分高,这主要在于语言表达,与诗歌的感性理解能力,这是8班学生地弱势。

名句默写,共8分。5班得分为5.9分,8班5.5,这是没有难度的记忆题,如果作为高三的学生默写还成问题,那么首先就是学习的态度问题。

现代文阅读,共22分。5班平均得分13分,8班平均得分11分,这题对现代散文的理解和分析,在答题中需要欲言组织能力,特别是在对句子的理解上,很多同学没有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失分较多。

表达题,共4分。5班平均分2.57,8班2.56,这题的难度不大,能概括段意在组织好句子就能拿分。

作文,共60分,是半开题,——还会回来吗?因为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有些同学拿到手有些手足无措。5班平均得分41.2,8班平均得分40.1,对作文题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上,不是很理想,虽然没有特别低分的文章,但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文章。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两个班级的教学上要体现各个班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在备课上不仅要考虑进度,更要考虑,因材施教。

2、两个班级的默写都存在问题,对于此题得分特别低的同学出了平时多默多背,还要从思想上让他们重视这个题目。

3、选择题的基础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让学生平时积累。

4、主观题的答题规范要多训练,多指导。

5、作文题的理解和内容的选择,以及语言的出彩都不到位,要多练,多讲。有些学生的书写不够认真,字迹较潦草,卷面不够整洁,这要在平时多纠正。

成绩分析报告的一般写法 第2篇

教育实践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常见的写法是由标题、署名和正文几个部分构成的。1.

标题: 标题就是题目。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设想对象或主要问题作标题。二是用一定的判断或评价作标题。三是用提问作标题。例如:《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XX小学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报告》、《怎样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在XX小学参加教育实践的体会》等。

2.署名:在标题下署上教育实践报告撰写人的姓名。3.

正文:正文通常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开头部分,又称前言、导语等,主要用以概述情况,例如对教育实践的单位、对象、目的、方式、内容等作扼要介绍,使读者对教学实践活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开头部分虽然在整个教育实践报告中所占分量不大,但位置很重要,它对整篇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开头要写得简明扼要,紧扣主题,既要突出中心,又要考虑适合正文的需要,为展开正文而提供基础和方便。

教育实践报告的开头,一般有如下几种写法:(1)目的直述法,即在开头部分着重说明此次教育实践的主要目的和宗旨。这种写法有利于读者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3)结论先行法,即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把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和结论写在开头处,令人一目了然。(4)提问设悬法。这种写法,一开头就提出问题,给人设下悬念,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主体部分,是集中表述教育实践活动结果的部分,是教育实践报告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写得如何,直接决定着教育实践报告质量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

教育实践报告的结构形式有三种:

一是纵式结构,即按照事物发展的脉络和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确定叙述的次序。采用这种结构有利于说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便于读者了解问题的全过程。

二是横式结构,即把设想的事实和形成的观点,按照其性质或类别分成几个部分,并列排放,分别叙述,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说明主题。这种结构的优点是,问题展得开,论述较集中,条理性清楚,观点较突出。

三是纵横交错式结构,即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结合使用,又叫混合式结构。这种结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以纵为主,纵中有横;二是以横为主,横中有纵。纵横交错结构的优点是,既有利于按照事物发展的脉络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又有利于按问题的性质、类别展开深入的论述。为使主体部分的层次更加清楚,在分部分写作时,常常要在每一部分之前加上序号和小标题。

结尾部分,结尾部分的写法有很多种:一是概括式写法,即概括地总述实践报告的内容,说明实践报告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增强实践报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总结式写法,即根据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工作的经验,得出科学的结论。三是建议式写法,即根据教学实践实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深入细致的分析基础上,指出改进工作的具体意见。四是展望式写法,即由此及彼,扩展开去,指出报告所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撰写教育实践报告要注意的问题

1.扎扎实实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占有材料。

不作深入的教育实践,不掌握第一手材料,即使写作能力再强,也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实践报告。因此,参加教育实践活动是写好报告的前提和基础。

2.认真地分析和整理材料,恰当地使用材料。

撰写教育实践报告必须大量地使用第一手材料,用教育实践中获取的事实材料“说话”。使用资料时要注意:一要“点”、“面”结合,既有典型事例,又有反映总体情况的综合材料。二要文字、数字、图表三种形式结合使用。文字表达具有叙述性、分析性和概括性;数字表达具有数量精确性和意义抽象性;图表表达具有直观性和示意性。三者结合,发挥各自表达功能的优势,可使教育实践报告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三是已有的统计资料与座谈会、个别访问、现场观察的材料相配合,这样可以提高教育实践报告材料的可信度。

3.要讲究结构形式,恰当使用文字语言。

教育实践报告的结构要严谨,文章的结构要有利于提高文章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教育实践报告的语言要准确、简练、朴实、生动。准确是指概念要明确,陈述事件真实可靠,引用数字或语句正确无误,评价问题把握分寸。简练是指行文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对教育实践中经历的事件的叙述,不作过多描述;对观点的阐释,不作烦琐的论证。朴实是指行文通俗易懂,要用朴素、明白、平易近人的文字语言,不宜采用冷僻术语和华而不实的词藻;应以叙述和议论为主,不要随意使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比喻,也不要用抒情和渲染的描写。

五、教育实践报告的格式 见下页:

教育实践报告标题(小2号楷体)

署名(小4号楷体)

教育实践报告正文(小4号宋体,1.5倍行距)前言(序言)部分 基本情况叙述部分 收获与体会部分

问题与建议部分

成绩分析报告的一般写法 第3篇

是什么原因让该校能如此脱颖而出?用两个字进行概括, 那就是“特色”。该校有着与人不一般的想法与做法, 正是这种不一般的想法与做法, 促成了不一般的发展, 取得了不一般的成绩。

校企合作, 让厂长请校长喝茶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有共识但是有难度。如今, 有些学校还在为“企业不感兴趣”而苦恼, “校热企冷”、“剃头挑子一头热”屡见于报端。然而在永康市职技校却出现了“厂长请校长喝茶”、“老总开着车追着校长谈合作”的可喜现象。

“职校是鱼, 企业如水。”这是该校的想法。号称“五金之都”的永康市, 人口只有56万, 五金企业却有7000多家, 急需大批的技术工人。该校认为, 中职学校的学生最终是要到企业去的, 企业的需求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学校只有与企业实现全方位接轨,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 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只有这样, 学校自身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于是他们把学校的培养目标锁定为“为当地企业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 早在1999年, 他们就率先派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最近十年来, 该校不断探索, 采取各种措施搭建了四个平台, 成功地构建了校企双赢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建立企业调研机制、创建职教集团、成立办学咨询委员会等做法,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了解企业的情况与需求;通过派教师下企业、请技术人员进课堂、给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培训职工与管理人员等做法, 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通过合作教育科研、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合作生产产品等措施搭建技术交流平台;通过赞助资金与设备、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等措施搭建物资交流平台。通过四个平台, 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对于学校来说能够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而对于企业来说, 能够提高职工素质、提升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

课程设置, 让教师像专家一样巡回讲课

永康市职技校在办学过程中发现, 一些教师不安心在学校教书。工资待遇肯定是原因之一, 但是后来该校的教师收入已经达到了当地的领先水平, 还是有教师想调离学校。分析其中原因, 主要是在中职学校教书没有成就感。一个机电专业的教师, 教了几十年书, 只知道照本宣科, 没有自己的专长, 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退休后居然没有一个企业请他, 并且学生也不喜欢听他的课, 这实在是一种人生的遗憾。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该校创造了一种“特色巡回课”, 让教师教出了兴趣, 获得了成就感。所谓特色课就是教师自编教材, 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与学生的实际所开设的课程。学校号召教师选择好研究方向, 在某一个领域钻进去, 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同时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写出有特色的教案, 挤出20%的课时开设特色课。但是在刚开展特色课教学的时候, 发现学生受益的面不广。一位教师花了巨大的精力进行研究开发, 设计出很有特色的课, 然而按照常规他只能在一两个班级授课。后来, 该校从先进人物或专家巡回讲学中得到启发, 让一些优秀教师在校内各专业、各班级巡回讲课。

如今, 永康市职技校的教师就像专家一样, 拎着手提电脑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巡回讲课, 教师讲的是“自己”的专长, 同一教学内容, 可以讲10次、20次乃至更多。经过不断打磨, 这样的课哪能不精彩!结果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教师自己的成就感也产生了。而学生再也不要长期面对一个老面孔, 得以汲取全校200多个教师的精华。

教学内容, 让企业老总想买断教材

职业教育的最大困惑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符合当地经济的需求, 教学方法不适合职校学生的特点。怎么能使学校的教学与当地企业接轨?基于这样的想法, 该校形成了“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理念, 确立了“永康有多少个支柱产业, 学校就要有多少种配套教材”的目标, 建立校本教材开发办公室, 聘请课程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参与, 形成了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特色。

1999年, 该校选派应广洪等3位教师到永康市华鑫工具厂挂职锻炼。3位教师在全面了解电动工具设计、生产、检验、销售情况的基础上, 编写出《电动工具》教材。他们用这本教材对该厂的职工进行培训, 使产品的合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每年增加利润数百万元, 该厂老总提出要花钱买断这本书。至今, 该校已开发40多种校本教材。

评价机制, 让英语不及格的学生理直气壮地毕业

评价机制的改革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未来, 如果用普通教育的标准进行评价, 对职业教育来说只能是一种误导。永康市职技校在办学过程中发现, 学校的评价机制与企业严重脱节, 学校的好学生并不等于企业的好员工。学校是无法改变企业的评价机制的, 唯一可行的是改革自己, 使之与企业的评价标准相接轨。另外, 该校在推行学分制时发现, 传统意义的学分制并不适用于中职学校。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对于职校的多数学生, 逻辑推理并非强势智能, 但是他们却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特长。如果规定英语、数学等必修课必须考及格才能得到学分, 有些学生可能无法毕业。人无全才, 人人有才, 拥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为什么不能用学生的特长来代替必修课中的某些学分呢?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该校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所谓“替代学分”, 就是当学生在数学、英语等课程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时, 可以用其他方面所得的学分来替代。例如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就能得到一定的学分, 用来替代某些必修课不足的学分。所谓“过程学分”, 就是把课程学分分解细化到各学科具体的子目标, 使学生每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只要总学分达到规定标准, 即使数学、英语不及格也可以照常毕业, 学校可以名正言顺地颁发毕业证书。如果得到的学分更多, 还可以树他们为学习的榜样。

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的实施,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扬其之长而避其之短,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由学习的失意者变成学习的成功者。

师资队伍, 让全体老师都姓“职”

建设一支具有职教特点的师资队伍, 是职校发展的百年大计。中职学校教师应该姓“职”, 不但要会讲, 更要会做, 不仅能当“讲师”, 更要能够做“师傅”。于是该校提出“上挂、横联、内提、外引”八字策略,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谓“上挂”, 就是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挂钩, 使之成为教师的来源地与进修基地;“横联”就是与企业联合, 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外引”就是向全国各地引进优秀的人才;而“内提”就是强化校本培训, 帮助在职教师提高素质。

“内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永康市职技校, 师资培养是有规划有目标的。学校提出所有专业课教师都必须达到技师的水平, 所有文化课教师都必须了解一门专业, 掌握一种技能, 至少考取一本中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在永康市职技校, 每天都有教师下车间, 每周都有培训活动, 每两周都有教师论坛, 每月都有技能竞赛, 每学期至少写出一篇论文。正因为如此, 就这么几年的时间, 该校90%以上的专业教师都已经成为“双师型”教师, 30%以上的文化课教师也已经成为“双师型”教师。

技能训练, 让实训工场变成生产车间

中职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解决“是什么”与“为什么”, 而是解决“怎么做”。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特色最根本的体现, 学生借技能以立足现代社会, 学校借技能以彰显特色文化。因此中职学校一定要强化技能教学, 让学生站起来能说, 坐下来能写, 走出去能干。中职学校不必与普高比文化课、比升学率, 而要与普高比专业知识, 比职业技能。对于中职学生,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企业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先找到一种工作, 得到一份工资, 先解决谋生问题, 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如果想要学生在中职学校的两三年时间内学会一生所需的知识, 这只能是一种奢望, 既不可能而且也不需要。技能是练出来的, 因而添置充足而先进的实训设备、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就成为必需。一流的实训设备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职业学校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永康市职技校是这样想的, 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强化技能训练, 该校调整教学计划, 实现了技能实训时间与理论教学时间大体相当, 每天都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在实训车间练习技能。学校投入巨资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至今已经建立了24个种类49个实训工场, 实训场所的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 设备总值已经超过2000万元, 可以供2000个学生同时上岗实训。

为了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 该校不但从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而且实行导生制。所谓“导生制”就是选择技能及综合能力比较优秀的学生组成导生班, 让他们协助教师做好技能实训的指导工作。导生制不但提高了技能实训的质量, 而且使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快速成长起来。学校还建立了生产车间, 为企业生产产品, 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了解企业, 熟练地掌握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 一出校门就是技术熟练的师傅。生产车间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企业提供生产原材料, 学校实行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组织学生进行生产, 企业按标准给学生发放计件工资。

社会培训, 让老百姓都说职业教育好

职业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企业, 高度关注农民。社会培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功能, 它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切入点, 也是中职学校新的增长点。于是, 该校提出“白天把农民孩子培养成为车间主任或班组长, 晚上把他们的父母培养成技术工人”的口号。在当今的社会里, 一边是企业缺少技术工人, 一边是许多农民由于没有技术而过着贫困的生活。职业学校要在这中间充当红娘, 把一批批农民经过培训后往企业里面送, 让老百姓都说职业教育好。于是该校成立了“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所”和“金华市职业技能培训站”, 采取了多种方法抓好企业职工培训, 形成了“送教上门”与“换岗培训”等许多特色做法。

强化服务意识, 送教上门。学校根据企业职工的特点, 针对农民的实际情况, 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 送教到企业, 送教到农村, 主动服务企业, 主动服务农民。

想企业之所想, 实行“换岗培训”。在企业职工培训中, 学校发现一些企业老板的积极性不高, 其原因是职工平时都有生产岗位, 如果让他们参加培训, 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2006年, 该校发明了一种“换岗培训”的做法。所谓“换岗培训”, 就是在企业安排职工参加培训时, 学校派学生到企业顶替所空缺的生产岗位。这样一来, 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 培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

该校良好的培训质量、服务态度与新颖的培训机制, 赢得了企业、农民的信赖, 连杭州顿力集团公司也慕名远道而来, 主动要求对其所有中层干部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2006年, 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要对大量水库移民进行培训, 最终把培训地点选在该校。2009年, 浙江省委农办又选中了该校进行农民“异地培训”试点, 把磐安县的一批批农民送过来培训。学校通过社会培训, 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年均培训5000多人次, 培训与考证的年均收入超过300万元, 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浙江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先进单位。

民主治校, 让学校管理洒满民主的阳光

民主不但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而且也是凝聚人心、办好学校的有效手段。民主治校是办学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一切改革与发展都无从谈起。基于这种想法, 学校狠抓民主管理, 终于形成了民主治校的特色。建立政策研究室, 实行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的“两权分离”;实行校长轮换制, 让每一位副校长轮流主持学校工作;实行校务公开, 把学校的一切事务置于教师的监督之下;物品管理实行出入库制度。在永康市职技校, 职称评聘是可以让教师“计算”的, 财务收支是可以让教师查究的, 结构工资是可以让教师“预算”的, 失职行为是由教代会“问责”的, 中层干部是由教师选举的。

民主治校给教师以明白, 还领导以清白, 不但增收节支聚财气, 更重要的是发扬民主聚人气, 有效地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园建设, 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走进永康市职技校,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所漂亮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校园。花草树木生机盎然, 亭台廊阁点缀其间, 湖光山色辉映成趣, 综合楼、教学楼、实训楼等一幢幢崭新的大楼错落有致, 俨然一个名胜风景区。业内人士曾经估计过, 建成这样一个校园至少需要2亿元以上资金, 然而该校仅花了9000万元, 而政府的投入只有3000万元!

这又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之所以发生, 原因是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建设一个美丽的校园, 是实现职业学校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必须抓好三化 (净化、美化、绿化) , 建好三园 (校园、花园、乐园) 。作为公办学校也不能光吃政府的现成饭, 而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 逐步积累资金, 实现自我滚动发展。在校园建设问题上, 要追求漂亮而不追求豪华, 要追求现代而不追求奢侈, 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品德教育, 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

举办职业学校, 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因此文道要结合, 德技要双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学会做人是中职学校永恒的教育主题。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从小学到初中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太多的伤害, 我们有责任抚平他们的创伤, 让他们直起腰来做一个大写的“人”。对于职校学生, 有缺点是正常的, 需要加强教育与引导, 更需要有宽容的理念。有许多学生经常犯错误, 其原因并不是道德问题, 而是心理问题。职业学校就是面对“问题”学生的, 我们心中要始终装着这些学生, 决不能随便把“问题学生”赶回家。

基于这种想法, 该校大力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初步实现了德育内容系列化, 德育方法人性化, 德育评价个性化。该校注重加强学生管理, 建立了一个全员、全方位、全天候的管理网络与机制, 几年来无重大事故发生。永康市教育局前局长何福明就曾说过:“论学生数, 永康市职技校最多, 论学生素质基础, 永康市职技校最差。然而这么多年来我市就是这个学校不出重大事故, 无严重违纪情况发生。”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品性与为人吸引着无数企业, 使该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更值得一提的是, 从该校走出了1000多位勇于创业的毕业生, 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

先进理念, 让校长登上大学的讲台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永康市职技校不一般的发展得益于有一位不一般的校长———华康清。

他的不一般, 表现在能够跳出学校看学校, 跳出职业教育看职业教育。他善于从企业、农民、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办学问题, 因而能够提出许多不一般的办学理念。正是这种先进的办学理念, 让永康市职技校不断走向成功。他的不一般, 表现在对职业教育情有独钟, 把职业教育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不去普高去职校, 不去企业留学校。正是这种执著的追求, 使他历尽千难终不悔, 至今还快乐地耕耘在职业教育这块土地上。他的不一般, 表现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只要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他就不怕担风险, 敢于坚持做下去。正是这种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成功之路。他的不一般, 还表现在自己带头搞教育科研,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短短十年间, 他亲自承担了6项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撰写了30多篇论文, 连续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撰写4本专著并且公开出版发行。

先进的理念, 让华康清校长成为职教专家。在最近4年中, 他先后30多次应邀赴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成都、广州及本省各地为职业教育研讨会作专题报告。先后60多次应邀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讲学。

辉煌的办学成果, 让华康清校长获得了多种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个人、浙江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兵、浙江教育十大新闻人物、浙江省功勋教师、金华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今年正值祖国60华诞, 他又被国务院邀请到北京参加60周年国庆观礼。

未来之梦, 让人们充满期待

论提高高中化学成绩的一般方法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提高;方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学习兴趣,便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这里有三种建议。

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

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

努力地把事情做好,正确做到别人的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这样就能保持自信;进一步来说,如果能把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做好,那么自信就好被加强。

3.接受赞扬

别人的赞扬是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肯定,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形式。如果你在化学上学到的得到了别人的赞赏,会激发你更大的学习热情。所以,对于赞扬我们要持开放的态度,敢于接受赞扬才能敢于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注意学习方法

循序渐进学习的一个客观规律,在遵循这个规律的同时,对于化学这个学科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探索学习方法,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

1.课前预习

预习是基础,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有无准备,准备的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要上好课就要做好课前准备。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有了预习,在学习新课才能做到有备才无患。建议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采取以下预习方法:

(1)章略节详法。化学课本的章节安排很有逻辑性,整个一章会针对联系紧密的一块知识展开,分成若干小节来讲解。预习时既要看全章的整体内有,又要看每一节在全章中的作用,所以预习可以按照章略节详的方法来进行。在学习新的一章的内容时,先泛泛浏览一下整个一章的大概内容。在学习到具体的一节的内容时,再比较详细地预习每节的内容。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预习“氯气”一节时,我们已经对该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详细阅读这一节,从而确定在听这一节课时的重点、难点。

(1)前后相联法。化学知识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虽然可以分成章节,但是每个章节是相通的。在预习某个章节时,尽量要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联系,并且要主动把有联系的内容翻看一下,这样就可以把新知识吸纳到固有的知识体系中,同时能够加强正在预习的知识的印象。总得来说前后相联法的作用是:温故而知新;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教材读活。

2.认真听讲

听讲是占用时间最多的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基本途径。认真听讲,首先要做到集中精神听讲,发挥主体作用。听讲不是被动接受,而且集中注意力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想法是把自己放在学习的被动的地位上,是不对的。要提高听课效率,重要的是要对老师的讲解进行思考、提问,主动地去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

3.紧跟老师的思路,理解为主,辅以记忆

不少同学上课时不是埋头自思,就是忙着做笔记。思想不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是一种不好的听课方法。听讲时思想上必须与老师保持一致,听老师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听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去解题的;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解释。听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听懂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课堂上是以听为主,想与记是辅。

4.复习

复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复习时,首先要总结规律。要学会总结规律有需要学习中善于思考,善于联系,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把各个碎片知识理成线、织成网,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拓宽思路。其次要抓住纲目,提纲挈领。不管知识有多么的多,千丝万缕,必有主线。其实每堂课后的小结,就是这样的主线。掌握要领、抓住纲目,才能完成由薄到厚的积累过程,反过来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又能完成而由厚到薄的质的飞跃。当然,总结提纲,必须是自己动手,开动脑筋,不要求助于别人。只有这样,才可能够使书“由厚到薄”。

三、结束语

从文中的论述可以说明,学习方法并非是高深莫测的东西,而且细节的把握。高中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虽然属于理科,但是记忆的内容较多,所以只要把常见的普通学习方法认真利用,成绩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林辉.论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参考,2009,09:31-33

[2]杜方元.高中化学的常规方法分析.教育与改革,2007,06:45-46

日记一般的写法 第5篇

1、先在第一行中间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有的还要写上当天的天气情况。

2、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转行要顶格。正文一般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有时也可以用议论文的形式来写。不管用什么形式来写,都要正确反映当天遇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反映这一天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日记的内容要真实。诚实,是一种美德,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不要说假话。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三

天气: 睛

爸爸从南京雨花台带回来几颗雨花石,我把雨花石放在一个白色刻花的小玻璃缸里,兴致勃勃地欣赏起来,有一颗是红色的,红得透明发亮,上面有一条条螺纹,形状像小山似的;有一颗特别引人注目,紫、白、桔黄和红色融合在一起,很别致; 还有一颗红黄相间的雨花石,扁扁的,有点像马的头,就是缺两个耳朵……啊,这些南花石各有各的形 状,各有各的色彩,真是美丽极了。

我珍爱雨花石,—每天都给它们换两次水,保持它干净,我还在小玻璃缸里加一点银螺和五颜六色的小玻璃,这样一来。

更是美上加美,我也更爱雨花石了。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天气:晴

扫地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休息,妈妈在洗衣服,爸爸去上班了。我看见家里的地面很脏,就想帮妈妈扫地。我就拿来笤帚从里间开始往外扫,当扫到茶几那里时,感到茶几下面好像有东西。我就趴在地上,把笤帚横过来扫,结果扫出了一颗棋子。我先把棋子放回盒子里,再把地接着扫完,用簸箕把垃圾除掉。

消息的一般写法 第6篇

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因其在新闻诸文体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数量最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文体,故人们常把消息称为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的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 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 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 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 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臵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 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 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 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 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 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 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 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消息写作——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性质和作用。导语,就是消息中具有可听性和可读性的特殊开头。它担负着三项使命。①反映新闻的要点;②确立新闻的基调;③唤起受众的注意。人们迫切希望立刻知道最关心或最重要的事实,所以消息的开头要开门见山,直截了断地把新闻的要点突出来,一下子就把人抓住,高潮往往在前,不能搞‚悬念‛。

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新闻的开头应当具有这样的魅力:导语一唱歌,听众就跟着哼哼。也就是说,导语里说的东西,应当能立即引起受众的兴趣并产生共鸣。可以说导语是展示记者水平的窗口。解放前,有家报纸报道蒋介石在清明节回浙江溪口老家给母亲扫墓,导语写道:‚清明时节,蒋委员长自宁启程,回溪口老家扫他*的墓。‛标题是:‚蒋委员长回老家扫他*的墓‛。真是妙绝了。

二、导语写作的要求。

①要有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 ②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③要简明扼要,生动具体; ④要通俗易懂。例1:

[本报讯](记者:×××报道)不要因为连年丰收,就以为农业已经过关了;不要因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就对农业不那么重视了;不要因为农业所占产值比重减少,就以为农业不是大局问题了;不要认为发展市场经济、让农民走向市场,就可以对农民和农业不管了。这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学习总书记在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讲话后的统一认识。最近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制订了在1993年1月12日之前全部兑现收购农副产品的欠帐、彻底解决打‚白条‛问题等9项措施,作为送给农民的‚新年礼物‛。9条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措施是:……

这则消息导语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不能开门见山,将实质性的内容给遮住了,埋没了导语。其次,消息原文的句子和句法,都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习惯。一是倒装句,二是长句子,读起来费劲。另外不简洁,导语用了200多字,其实只用30多字就可以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春节(或1993年1月12日以前)前10天,完全兑现在收购农副产品时给农民所打的‚白条‛。

三、导语写作的一般思维过程。

首先要考虑什么东西是你要报道的这条新闻的最重要和做新鲜的。其次,要考虑你确认的这个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跟什么人有关。第三,要考虑怎样表达才能最吸引人。

例2:[本报讯]在今天召开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是保证供给、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性一着。用‚米袋子‛、‚菜篮子‛来比喻农村工作通俗形象生动。

四、几种导语的写作特点。

1、概括式导语。

特点: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好处:能使受众一开始就知道整篇消息的梗概或要点。这样的导语最适合用于内容较为复杂、过程较为曲折的消息。注意:虽然是概括式,导语中也要有实质性内容,不能把概括式变成概念式。例3:1995年3月1日,《羊城晚报》曾以‚广州严格整治近郊采石场‛为题刊出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白云山风景区周围和广汕、广深、广从公路两侧的山林,被近300个采石场疯狂地爆石不止!毁容不止!

这条导语不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且使用了‚疯狂地爆石不止!毁容不止!‛这样贴切而形象的动词和短语,从而更增添了色彩,显得生动而有力。例4:1995年2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中间位臵,刊登了报道湖北农业抓得早抓得实的消息。导语:一个大大的‚农‛字,深深地印在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的心中。新年伊始,他抓了五件事,件件不离农。

这条导语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堪称短小精悍之作,完全符合导语的写作要求。

例5:1994年12月24日,中央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结束。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次座谈会的精神是强调今后党委办公厅的工作一定要在务实、求实、落实上狠下功夫,并明确指出:‚要讲真话,报实情。‛但第二天《人民日报》报道的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为期四天的全国单位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今天在京结束。×××、×××、×××、×××、×××以及×××、×××、×××等领导同志昨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

该导语未能反映这次会议的重要精神,也没有实质性内容,形同虚设。

2、对比式导语。

特点:将新闻事实跟别的事实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对比。好处:能使新闻事实中所蕴涵的新闻价值充分地显露出来,并给受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注意:相互对比的事实之间,反差要强烈。反差越大,效果就越好。

例6:1995年1月19日,路透社记者报道日本兵库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消息时,写了如下导语:经济学家们今天说,17日发生在日本中部的大地震已造成近500亿美元的损失,而一年前洛杉矶地震造成的损失为200亿美元。美国1994年1月洛杉矶大地震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迄今记忆犹新。用200亿美元与500亿美元这两个数字一比,人们对日本这次地震损失的惨重,印象不但深刻了,而且具体了。例7:1994年5月19日,《工人日报》报道了一位工人勇斗歹徒受表彰和一位工人见义不为受处分的消息。导语写道:5月7日,河南辉县召开大会,表彰该市公交公司修理工王国伟勇斗歹徒的先进事迹,授予他‚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同时,对见义不为丧失党性原则的党员,该市塑料厂工人胡建忠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处罚。

用两个不同表现、不同结果的人放在同一条导语中,这也不失为一种强烈的对比。通过这一对比,使人具体地感受到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得到惩处的欣慰。同时也引导人们,应当以何为荣,以何为耻。

3、描写式导语。

特点:简要地展示人物、事物的形象或场景。好处:能给人以适当的现场感和生动感,增添消息的吸引力。注意:描写要相当适度,只能是漫画式的几笔就把形象勾勒出来,不能作更多更细腻的描绘,否则,就是特写或通讯了。例9:1993年3月31日,《中华工商时报》就当时国库券卖不出去的情况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如下:整整300亿元的1993年国库券,发行期迄今已经走完了一半,有关部门却目瞪口呆地发现,90%以上的票券尚在库房里整整齐齐地堆放着。有关人士也不得不承认:‚今年国债发行极不理想,完不成任务已成定局。

这是一条较好的描写式导语。它仅用‚目瞪口呆‛、‚整整齐齐‛这样几个字,就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有关场景和神情,非常符合消息导语写作简明扼要的要求。

例10:1995年2月5日,《文汇报》报道了上海下雪的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昨天下午3点左右,正是立春时分,一场鹅毛大雪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由此结束了上海市去年入冬以来没有降雪的记录。

这也是一条较好的描写式导语。它用‚鹅毛大雪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一笔,就把下雪的实际情景写活了。特别是‚匆匆‛二字用得好,可说是惜墨如金。例11:1995年1月15日,全国第八届冬季运动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开幕,某报对此发了消息。导语写道:红脸蛋红肚兜红抓髻,以东北之宝人参作拟人形象设计的吉祥物人参娃展现了吉林人敦厚、诚挚的热情。大型文体表演《冰雪颂歌》中,身披白、粉、宝石蓝各色轻纱,头带晶莹冰花头饰的60名‚雾凇少女‛,尽展人间仙境体现了吉林人的智慧和洒脱。吉林市又一次争得了在这个非省会城市举办全国性冬运会的机会。

这条描写式导语的最大毛病首先在于,大量的描写淹没了冬运会开幕这一主要新闻事实,给人以为描写而描写的感觉。其次,描写用了大量抽象的形容词,没有注重白描。另外,缺乏吸引力,不朴素诚恳。

4、评论式导语。

特点: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事实做画龙点睛式的评价。好处:有助于揭示新闻事实所蕴涵的因果关系或现实意义,并引导人们按记者的立场观点去理解被报道的事实。

例12:1993年3月3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一条新华社记者写的关于我国大豆生产出现转机的消息,导语写道:曾一度被冷落的‚低产作物‛大豆,去年成了我国农产品中最受欢迎的抢手货之一,收购价格一公斤在1.4元以上,而且一律现金兑现。这表明大豆产销不景气的时期已成为过去。这条导语的最后一句是评论。对新闻事实进行了评说和引导。

例13:1994年2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无偿资助中央乐团每年25万元的消息,导语如下:被视为阳春白雪的交响乐团幸遇知音。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李祥瑞宣布,从今年起每年无偿资助中央乐团250万元人民币。

导语的第一句是评论,评得巧妙而贴切。特别是‚知音‛二字用得好。一语双关。

消息的结构形式:

1、倒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它的主要特点是: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在材料的时间特征上,往往呈现以下公式: 首先是‚总体性倒叙‛。即将最后结果或后发生的却富有吸引力的材料,臵于篇首。其次是‚局部性倒叙‛(即‚倒叙中的顺叙‛)。即在局部性倒叙中又用顺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开始如何,后来又如何‛。

最后是‚总体性顺叙‛。即‚现在正在如何,进一步又如何‛。

(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3)它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在版面不够时,可从后往前删,无须重新调整段落。但它也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而且,它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例如:

中新社北京九月五日电 中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从今年开始进行评奖,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

记者从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凡在评选不超过55岁的中青年专业新闻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评选范围包括正式批准登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新闻时事类刊物和新闻电影等单位的新闻编辑、记者、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人)以及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专业人员。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最多评选采编人员10名,是否设提名奖待定。评选结果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公布。

据悉,海外新闻工作者参加评选的办法另行拟定。

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主席、新华社社长穆青任评选委员会主任。评选委员会由新闻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

2、时间顺序式结构 此结构形式又叫编年体结构。也有的称其为金字塔式结构,其实并不准确。时间顺序式结构通常不一定有单独的导语,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且很适合写那些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适合写现场目击记。其缺点是开头平淡,难以一下子吸引受众;消息的精华也可能淹没在长篇的叙述之中。例如:冻死的孩子重新复活

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名叫麦肯罗的孩子,今年只有二岁半。一月十九日,在家里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他穿着一身睡衣,只身来到零下二十九度严寒的室外。家里人发觉后把他抱回屋里时,麦肯罗的一部分血液已经‘冻结’,手脚也都僵硬了。当他被送往医院时,体温已下降到十五点五度。但是,在经过了包括使用心肺泵等先进设备抢救以后,麦肯罗竟然奇迹般地复活了。像这样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人能够死而复生,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就是参加抢救麦肯罗的医生也对此感到惊叹不已。

现在,除了他的左手可能会留下由于冻伤后遗症引起的轻度肌肉障碍以外,其它恢复都很正常,估计三、四周内,即可恢复健康。

3、对比式结构

此种结构重在通过对比,揭示差异,从而突出新闻主题。如《人民日报》1982年7月18日关于顺义啤酒厂和青岛啤酒厂的报道就用的这种结构。此则消息首先用的是对比性的标题。两个厂为什么建设一快一慢?

权力下放争主动――顺义啤酒厂一年建成投产 婆婆太多难办事――青岛啤酒厂扩建扯皮两年

然后是对比性的导语,在对比性的导语下,又用了两个对比性的小标题: ‚顺义厂:地方有主动权,领导重视,各方配合‛。‚青岛厂:婆婆太多,公文旅行,相互掣肘‛。最后,又有一个对比性的结尾: ‚两个厂情况如此悬殊,发人深省。‛

4、提要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把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概括到导语中,然后将多项需并列出示的内容以提要形式,用数字程序一一分列出来。有时也可不用数字标示,而用‚――‛引出各个要点。

5、问答式结构

此结构多用于记者招待会的报道。记者应善于组织问题,报道内容应忠于原意,行文时,也应注意内容的连贯和层次的明晰。

6、积累兴趣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在开始设臵悬念,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最后形成高潮。因其材料的趣味性从导语至结尾递增,故名积累兴趣式。又因其要求设臵悬念,故又有人称之为悬念式结构。它尤其强调将最精彩的、出人意料的材料臵于消息结尾。如:

婚礼唁电 新娘寻死觅活

春节前夕,解放军某部三连战士肖建军,收到‚父病故速归‛加急电报,匆匆赶回山西省临汾老家。

跨进门,却见室内张灯结彩,墙上贴着大红‚喜‛字,小肖一下愣住了。母亲将他拉在一边说:为能使你参加大哥的婚礼,我瞒着家里人发了封假电报,你可要保密。母亲的一片‚苦心‛,使小肖只好撒谎骗父亲和家里人说自己出差顺路回家。

2月8日哥哥结婚。婚礼程序完毕。亲朋好友正在推杯换盏,频频敬酒时,邮递员送来一封电报,小肖父亲接过连忙展开,只见上写:‚闻建军父不幸病故,三连全体官兵致电表示沉痛哀悼。‛其父气得浑身颤抖,遂质问儿子。在坐的新娘弄清原委,‚哇‛的一声大哭冲出门去,头撞墙寻死,多亏众人相劝事态才未扩大。其母悔恨地说:‚都怪我荒唐行事,闯下大祸‛。

附录:

1、消息写作时常见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一是没有导语或标题。形式上‚一二三四‛八股文。要把最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形成导语,再往下交待背景,原由,层层展开。

二是新闻的公文化倾向严重。要把消息做活,让事实说话,不要用议论来说话。忌大量引用‚政策‛和‚领导讲话‛

三是找不准由头和切入点。要注意对方需要什么样的消息。如:会议召开之前需要典型推出,会议后需要落实,‚七一‛之前的党员入党、宣誓。春天的植树绿化报道,年末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年初的计划安排等。

四是体裁上浪费,出不来精华,废话多。消息不要写成通讯,要尽量精减文字。

五是软硬把握不好,与上级精神及政策不符。要注意学习,避免犯政策错误。六是口子开得太大。新闻是‚挖井‛不是‚掘渠‛。要往深处挖。强调的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笔。‚以小见大‛。

2、写消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使用‚在……形成下‛、‚在……的领导下‛、‚在……基础上‛之类的套话,直接把事实讲出来。如实报道了事实,想说的这些思想应该包含其中。如果读者感觉不到,那就是硬在给事实穿靴戴帽。

2、除了导语可以概括一下所报道的事实外,消息主体不应该再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要报道具体的事实,禁绝空话。如果感到这样就没有东西可写了,这个报道便不该动笔,应该去采访。

3、不要在消息中用第一人称。这说明还没有跳出本部门的圈子,这样的稿子大多囿于狭小的环境,采用率很低。

4、不要在报道基层干部的活动时使用‚亲自‛、‚亲临‛、‚英明‛的词汇,也不要‚以赤心赢得上级的赞誉‛之类的话,不要将‚副*长‛省略为‚*长‛。这种上司的奴化心态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

5、不要出现‚大家说‛、‚他们说‛,这在自然状态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一定要具体,谁、对谁、说了什么、怎么样,每一点都要交代清楚。

6、不要以为自己清楚,读者自然就会明白。也许是对本部门的工作非常熟悉的缘故,许多作者自己很了解的东西,误以为读者也很清楚的,便在稿件中出现了相当多的外人看不懂的生造名词,例如‚三不放过‛、‚省检‛、‚三条线‛等等,甚至报道写到结尾,也没交代事情的缘由。谨记:要站在读者角度,讲清楚,说明白。

7、不要混淆不同的新闻体裁。常见的情况有:一是通讯标题,但报道的基本结构是消息。二是消息开头,主体像通讯,最后又演变为评论,三合一。三是消息标题,基本结构是通讯。这几种新闻体裁的语言特点很不同,消息语言要求客观性、通讯语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评论语言很严肃的。

3、关于会议类消息写作的两点建议

1、会议类报道的改进。以前此类报道往往以‚××局召开××会议‛为标题,但近年来普遍有这种趋势:即通过抓要点,抓会议传出来的最主要的讯息,再透出会议的召开。‚黄河网站‛中‚经济动态‚栏目内就有一些这样的例子:如: 山东黄河:两水分离 两水分计-----全局首次供水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 梁山河务局多渠道发展经济

4月27日,梁山河务局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经济要向土地、向市场、向服务、向政策、向管理要效益的‚五要效益‛和有关具体措施。再如:中国银行将取消领导官职

从今年下半年起,行长、处长、科长、主任等行政官衔将不再出现在中国银行的人事制度序列中,代替这些官职的将是总裁、经理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理人头衔。

中国银行行长肖钢在16日举行的‚国际金融协会2004年春季成员会议‛上透露了上述消息…………

2、对会议的报道不宜面面俱到,点出重点即可。并尽量减少某某领导讲,可以用‚会议认为‛、‚会议决定‛、‚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明确‛等引出内容。

4、改出来的好导语 ‚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这是 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的导语。这条导语虽然十分简短,却包含了四个信息:

1、拳王击败了挑战者;

2、比赛仅用85秒;

3、这是历史上的拳王战中用时最短的比赛;

4、此次胜利为拳王赢得1300万美金的巨款。信息量是很大的。而且,它把这次比赛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色全部概括了出来。

然而,这条导语是编辑改写的。它的原稿却不是这样:

‚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泰森今晚以85秒钟的时间,击垮挑战者卡尔〃威廉斯,创造了历时最短的一场拳王卫冕战。‛

这条原导语循规蹈矩,无可指责,因而也平平常常。从字数上看,它比新导语多9个字,共50个字;从信息量上看,它少交待了1300万美元这层意思;从抓特点上看,她抓住了85秒这个创纪录的数字,但是给人的印象不深;从效果上看,它很难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原导语中,用了7个字来交代85秒这个事实。而新导语中重复三次85秒,也仅有6个字。当然,原导语还可以减少,但最多也只能减到‚以 85秒‛,只比新的导语少3个字。可两者所产生的效果却有很大差别。更何况,由于用了三个‚85秒‛作重复,使导语中其他的句子有如诗一般的凝练,比用简单的叙述句更减少了交待、过渡性字句,整个导语的字数减少了,动感、节奏感反而加强了。

可见好导语要提炼,要推敲,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意识。

5、毛泽东写的短导语

毛泽东不愧是语言大师。他撰写的几条新闻导语,最短的只有7个字,最长的才20多个字,但新闻内容反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气魄是那么宏大,在全中国以至全世界引起过强烈的反响。单从导语写作上看,也是范例。附在下面的是五则繁简不同的导语:

[新华社延安1945年7月25日电]关中消息:爷台山战事扩大。[新华社27日17时急电] 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军包围和击溃。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4月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新华社北平24日6时电]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下,千余华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

6、斯诺的两条精彩导语 先看第一条:

[1935年3月26日上海电]长江流域有1200万人口,目前正受到饥荒的煎熬,面临死亡。中国国际饥荒救济委员会的特派员约翰〃尼尔〃贝克刚从灾区作了长期观察归来,于今天披露此事。在首都(南京)附近,已有大批人死亡,饥民使用一种漂布土做汤充饥。

这是一条以政治问题为主的揭露性消息,但导语里没有半句政治术语,而是巧妙地用叙述事实发表意见,让读者从事实中得出政治性结论。

导语与主体重复,是导语协作的通病。报道上海‚一〃二八‛事变,如果让我们去报道,导语就离不开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和十九路军的奋起抵抗等字样。1932年1月28日晚上,斯诺发自上海的消息导语,用另外一种手法加以表现:‚今天晚上,上海的街道给鲜血染红了。‛这里只用了15个字,就把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报道出来了,导语与主题一点不重复,又非常简明扼要,给人一种独特的形象感染力。

7、郭玲春的导语艺术

郭玲春是近年来颇有成就的新华社记者,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特别是她写的新闻导语,构思奇巧,不同凡响。万联众研究了她的新闻导语写作后,称赞她‚开阔了新闻工作者的眼界‛。

郭玲春善于筛选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到导语中去,使导语生辉。1983年2月10日,首都电影界250余人举行茶会,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按照传统的、一般化的写法,这条新闻的导语可能会写成这样:‚首都电影界人士250余人今天举行茶会,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茶会是在京西宾馆大厅里举行的。‛或者是:‚《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首都电影界人士今天在京西宾馆举行茶会祝贺。‛

这样写,没有什么不对,但平淡,感染力不强。而到了郭玲春的笔下,导语顷刻间就变得有声有色了:

新华社北京2月10电

电影艺术家谢晋坐在京西宾馆大厅的主座上笑了。这是今天首都电影节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举行的茶会上,著名演员郑振瑶正向与会者介绍谢晋在国歌声中走上领奖台时,难以抑制的激动状。

有关追悼会的消息写作,几乎行程一个固定模式。但郭玲春报道金山逝世的消息却突破了老框框: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从中,安放着中国***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这里,作者仅用52个字就把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了。作者一反陈规,用描写式导语报道名人逝世。这是比较少见的。

有些新闻事实本身有些抽象枯燥,但郭玲春却能从普通事实中提炼出新的意境。

1983年7月27日,《王大观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王大观的美术作品重现了30年代北京古城的风貌。

如果把这样几句话写成导语,其实未始不可。新闻要素也是齐全的。但就事论事,读者未必会留下什么印象。而同一事实,到了郭玲春笔下,就立即被升华到一个新的意境: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当首都已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时候,人们是否还记得旧日北的风情?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王大观画展》重现了30年代古城的形象。这条导语巧妙地把新闻事实融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既使人们联想过去,又加深了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认识,从而激发读者去参观这个展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开幕,议程无非是领导做报告,宣读贺电,老实说,实在写不出什么新意;而郭玲春笔下却出现了新颖奇异的构思: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这条消息的导语写作,确实出手不凡,构思奇巧,发人沉思。尤其是‚今天‛这个确切的时间词语构思得极妙。它既是与‚过去‛相呼应的对比,又是发电稿的时效表述,可谓一语双关,寓意深长。郭玲春还十分注意导语与结尾的互相呼应。

这一点,外国名记者就很重视。美国名记者威尔〃格里姆斯利的体会是:‚一篇好的报道是具有对称美的。它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然后,它应该平稳流畅地过渡到文章高潮;如果可能的话,要用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使之达到高潮。‛请看郭玲春所写的《仿唐乐舞》重现首都舞台消息的开头和结尾的互相呼应: 导语:

新华社北京1983年2月4日电

一千多年前辉耀东方的唐代宫廷乐舞今日重现于首都舞台。由古城西安来京的陕西省歌舞团今晚演出的这场独具风格的《仿唐乐舞》,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项创举。结尾: ***副部长贺敬之年前在西安观看了《仿唐乐舞》后,称赞这台有浓郁地区特色的节目,在文化艺术上发挥了地方优势。他还勉励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保持民族的、地方的和自己的风格特色。他说:‚失掉了特色,那就使得你自己也消失了。‛

8、奇妙的悬念性导语

利用人皆有之的好奇心,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最容易使人‚一见而惊,不肯弃去。‛

请看这样一则消息的导语: 半夜,桥上……一阵尖叫……枪声……溅水声……又是枪声……又是溅水声。今晨,警署从蛇河中捞获了已经分居的默非夫妇的尸体。尸体的太阳穴上都有枪伤。警官断定是‚谋杀与自杀‛。

这是美国一位学者在其《全能的记者》一书中引用的一个例子。这则消息用断续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凄厉而恐怖的境地之中,这种特殊的音响确有抓人的力量,很容易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谁能舍得掩卷不读下去呢? 再看1985年7月20日北京晚报的一则消息:

本报讯 只要他愿意,他每月可以赚几千元,但他摇摇头——不干;她要是愿意,有可能成为一名歌唱演员,但她却选择做一名售票员。上午,戴洪祥、杨本莉在北展剧场向2700多人讲述自己的想法时,他们的口气充满了自豪。这是一则先进人物报告会消息的导语。记者落笔不俗,先把戴洪祥、样本莉的反常之举告诉人们,这就设下了悬念,既产生了吸引力,又突出了消息主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赢得社会尊重。‛

按照人们的习惯理解,美国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是比较高的,难道美国总统的儿子还会发生工作和生活的困难吗?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表一则消息,导语写道:‚就在罗纳德〃 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取救济金。‛总统的儿子竟然加入美国1130万失业者的行列去领取救济金,这种‚情态反常‛的事实本身就具有悬念感,恐怕所有读到这一导语的读者都会‚一见而惊,不忍弃去‛吧。

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因‛{在前而‚果‛在后。在一般情况下,反映事物,常常运用顺叙的办法,先讲‚因‛后谈‚果‛。这样条理容易清楚。但是,有时为了增强文章的波澜,可以在消息导语中没头没脑地先把某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再倒叙新闻,这种‚倒戟而入‛的手法用的好,也容易产生悬念感。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一则消息,导语写道:‚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换回了一大笔外汇。‛两只鸳鸯是怎样被‚救活‛的?救活了鸳鸯又怎么会换回大笔外汇?这些‚果‛构成了悬念,读者受好奇心驱使,也是非读不可的。

‚倒戟而入‛,不一定非把结果写在前面。有时候,倒叙某个情节或场面,也可能紧扣读者心弦,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悬念。例如:

本报讯 5月26日下午,河南濮阳和山东东明之间的黄河河面上,突然升起一条一公里长,五十多米高,由烈火浓烟组成的‚拦河坝‛。大坝上空滚过一串惊雷。瞬息之间,滔滔黄河为之断流。又例如:

本报讯

九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启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一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先声夺人,情态异常,倒戟而入,是在导语中制造悬念的几种主要手段,而非仅有的手段。

追求‚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是为了把消息写得更有吸引力,更具可读性。如果背离新闻的主要事实而故弄玄虚,那就是一种误解了。

9、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2.设臵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臵‚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0、借用典故法

先讲一个与新闻事实有关联、或有类似之处的典故,以引起读者兴趣,接着报道新闻事实。当然,这个典故必须选择得十分巧妙,否则就是画蛇添足。美国《读者文摘》报道我国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消息的导语就借用了一个希腊神话作为开头。

希腊有一个神话,说伊阿宋和他的那尔戈英雄们遇到埋在泥土里的勇士的奇迹。今天这个神话在中国人那里实现了。1974年,在古都西安……从地下发却发掘出两千多年前埋葬的陶土制作的一支完整的军队。11.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2.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 ‚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3.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4.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15.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16.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7.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19.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20.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上一篇:小学生互评作文评语下一篇:在政协委员视察都市农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