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介绍

2024-05-22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介绍(精选8篇)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介绍 第1篇

【培养目标】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均为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热爱学生,敬业乐业,教学严谨,方法灵活。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法律服务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习形式】:网络教育

【 课程设置及主干课程介绍】

公共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

专业必修课:《管理学》《社会学概论》《公共事业管理导论》《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社会政治分析》《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应用统计》

专业选修课:《公务员制度》《秘书与公文写作》《企业管理》《社区管理》《学校管理学》《办公自动化》

主干课程介绍:

《管理学》

该课程由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清老师主讲。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曾说过:“如果你理解管理理论,但不具备管理技术和运用管理工具的能力比较低,你还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反过来,如果你具备管理技巧、能力,而不掌握管理理论,那么你充其量是一个技术员。”学习本课程,可以初步掌握比较系统的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管理学》研究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主要阐述管理学研究对象、管理一般原理和管理过程(职能)。重点是管理原理和管理过程,管理原理主要包括系统原理、动态原理、人本原理和创新原理;管理过程主要以职能为主线,分为导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社会学概论》

该课程由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易连云老师主讲。

社会学是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同时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学习社会学的目的是力图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理解和认识社会以及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缘由。并能初步运用社会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学研究方法解释社会现实,从事社会问题研究的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导论》

该课程由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陈恩伦老师主讲。

《公共事业管理导论》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新的世纪,我国已进入WTO,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改革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完成从事业单位向公共事业组织的过渡,与国际标准接轨,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课题。该课程立足于以上背景,从公共事业的内涵入手,在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考察了公共事业活动的性质、功能、管理特征、组织形态、制度基础、社会化发展过程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

《管理心理学》

该课程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柳老师主讲。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边缘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管理心理学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学习和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和掌握个体心理、群体

心理和组织心理的活动规律,提高自己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学习这门课程,除了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之外,要密切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并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该课程由西南大学管理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杨东老师主讲。

人力资源管理是研究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和整合性的管理,以及对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一门学科,它是管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核心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使学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学习和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环境和组织行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管理流程,包括: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吸收、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员工开发与培训、绩效管理以及薪酬设计与管理。学习这门课程,除了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之外,要密切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并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中国社会政治分析》

该课程由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强老师主讲。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有利于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增强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本课程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该课程由西南大学副教授、博士张振改老师主讲。

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是在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一般原理的基础进一步深入了解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而开设的学科。该课程主要涉及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的诸多方面所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实际,为学生了解中国政策的现实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方法。同时,也为社会保障制度、财务制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应用统计》

该课程由西南大学博士周玲老师主讲。

本课程运用数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客观现象的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动规律,从而提供对客观事物进行数量分析的工具。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其它课程打基础,同时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的作用,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具备阅读统计资料的能力,并能用统计思想和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课程是工具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性、示范性和实践性,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谈话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要循序渐进,联系实际,重视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明确统计方法的用途、使用条件和统计结果的意义,要及时练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形成应用能力。在学习中灵活使用教材、参考其它书籍。

【最低毕业总学分的规定等】

1、本专业实行弹性的学习年限,学制2.5年,学习年限为2.5-6年,最低毕业学分80学分。

2、在学习期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达到毕业学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准予毕业。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介绍 第2篇

 公共事业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政府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企事业管理部门、社区管理部门、物业管理部门等从事管理及政策分析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执行宽口径、重实践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主要方向为政府部门管理和社会管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基本前沿、应用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归纳、整理、分析社会调查结果的能力,撰写研究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行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关系学、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行政法学、行政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城市管理学、公共财务、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管理定量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社会政策概论、社会保障概论、社工作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管理心理学、公共气象管理、第三部门概论、专业英语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4~16周。主要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工作实务、管理职能实践、政策问题调查等。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保障等专业。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介绍 第3篇

(一)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

现代城市的社区公共事务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1) 原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承办的各项行政事务; (2) 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因政策改革而向社区下移的一些公共事务; (3) 在传统单位制弱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单位向社区转移的公共事务。从其本质属性来说,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不仅是管理, 而且是在服务基础上的管理, 且其重点应落实在服务上。

(二)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包含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在内的素养结构, 以及通过模式化培养将这些知识技能最终转化为人才输出的过程。这种以专业人才输出为结果、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集中体现了中职教育的特征和理念。

二、人才市场现状

(一) 政策带来的人才市场大需求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 在保障、改善民生的基础上,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2016年2月底, 炒得最火热的新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到街区制的讨论。《新闻1+1》等央视节目以及各省市广电传媒都在第一时间出声, 对街区制进行解读, 直指不再封闭的新建住宅小区、逐渐打开的小区、单位大院等, 都需要升级社区管理来保障居民的既有权利不受损害。在党的政策方针下, 加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势在必行, 探索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升级版的专业培养模式适逢其时。

(二) 优秀人才紧缺及人才储备不足引发的供求矛盾

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实施, 给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职业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 并在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阶段完成。在保障人才输出数量的基础上, 同时提高从事社区工作人员的质量, 才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面临的最关键问题。目前社区工作者学历参差不齐, 只有学历高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 才能作为社区管理及助理人员。中职教育作为最大的职业性基础人才输出阵地, 其本专业学生却由于缺乏系统性学习、就业不对口等原因, 造成了市场上专业人数多, 但优秀人才缺乏的问题。人才储备跟不上、优秀人才的短缺, 给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现状

一般来说,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较充分的实战经验。同时, 完善人才职业素养和能力也是教学中应该做到的。但目前来看, 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专业定位缺乏准确性和前瞻性

从宏观层面看,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试行) 》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 课程设置“万金油”, 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从中观层面看, 中职学校在该专业的解读上存在误区, 将该专业与社区教育混为一谈, 导致专业定位“高不可攀”, 不能有效达到教育目标;从微观层面看, 该专业学生更多地体现出对管理工作的向往, 而不是基础的服务性工作。从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 市场需求的是管理能力、服务态度及技巧都优秀的人才。专业定位不准及前瞻性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工作形成了极大的妨害。

(二) 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缺乏针对性

在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目录中, 没有对应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教材, 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缺乏针对性, 现用教材有部分是针对高职院校开发的。中职学生基础和高职学生基础有巨大的差别, 而且培养目标和层次也不一样。“高版低用”, 认为增加学习难度, 实乃拔苗助长。没有对口的专业教研小组, 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研发团队, 不能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硬伤。

(三) 教育教学与市场脱节

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中心, 考试形式和考评形式相对单一。现实的教学环境, 使教学检查、职称考评、论文发表、各类竞赛等成为压在教师头上的大山, 使教师无法集中精力专攻教学, 也很难腾出精力去进行深入的市场考察与调研。市场瞬息万变, 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因变而变, 教师的认知相对于市场需求而言, 显得滞后, 甚至是明显脱节。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没有实战经验或经验陈旧, 是导致教学与市场脱节的重要原因。

(四) 重专业学习, 轻素质培养

由于中职学生的生源问题, 许多学生基础薄弱, 教师和学生往往就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知识体系以及经典理论的理解、讨论和学习中, 特别是专业课程。一般来说, 即使是职业教育, 学生仍然需要学习除专业课之外的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律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程和一些拓展课程。而现实中, 社区建设需要有更多的公共知识作为基础, 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将这些课程视为补充课, 甚至忽略了对这些课程的学习, 将精力主要放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上。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 更需要在专业素养基础上形成职业素养。因忽视素质的培养,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公共事务管理能力, 也难以获得有效培养。

四、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依照国家政策、市场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现状, 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探究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人才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以培养综合素养为目标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该专业的职业能力, 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包括思想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身心素质等, 这也是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良好的政治素养可以辅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职业素养作为从事职业最基本的素养, 需要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态度、创新素质的重要性;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训练科学思维, 奠定职后视野基础;身心素质的培养间接地锻炼了学生面对职业“难题、怪题”应具有的坚韧意志。在重视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上, 师生需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如拓展课程———摄像技术, 让学生从中掌握拍摄以及利用计算机修图、剪辑等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摄像技术。

(二) 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

在中职教学中,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 老师教的内容还是一样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非本专业的老师上专业课, 对专业知识根本不了解, 照本宣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容忽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会改变认识。从教师角度而言, 常年在校园内进行理论教学, 脱离实际, 教师本身的认识也会受到局限, 教学工作也会因之受到局限, 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这些教师即使在教学中加入了以往的实践认知, 但这种过时的认知仍然于事无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发挥老教师的经验教学。事物总是有其利弊的双面性, 老教师虽然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停滞不前, 但由于其长期教授本专业, 见过的案例较多, 也会有自己更全面的见解。老教师要扬长避短, 提高自己在教学中与市场的链接, 用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价值。 (2) 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年轻教师一般更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对教学之外的事情涉猎广泛, 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的合作, 正好发挥各自特长。 (3) 聘任国内外或者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授课, 还可以邀请当地行业、协会、企业代表作为客座讲师, 让师生能从多角度加深对相关政策的解读, 从而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4) 培养在职青年教师继续攻读高学位, 改善中职教师偏低的学历结构, 巩固他们的知识结构。

(三) 以促进师生调研为指导

调研是教师提高自身学历的基础, 也是教师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基础。鉴于调研工作不仅是教师个人本身发展的需求, 更是了解市场、研究专业、教育学生的需要, 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促成师生的合作调研。学生在辅助老师进行信息收集、资料整理时, 能更直观地、近距离地接触这些信息。对于自己总结的信息, 学生会对结果有更强的信服度。虽然调研的项目可能并不涉及实际的专业项目, 但调研的整个过程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 也是一次历练。学生将来如果从事社区服务项目, 他们在工作中也是有调研任务的, 比如社区服务项目需求调研、社区信息调研等。学生在辅助老师时, 不仅熟悉了调研的整个过程, 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职业能力。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发放问卷、沟通交流、采集信息等, 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理解、沟通能力, 以及调查问卷发放与整理能力、项目执行能力等, 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

(四) 以适应市场要求为方向

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政策的公布, 都对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也最终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和专业教师需要结合当前政策及市场需求, 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选择更具实际功用的教材, 调整教学重点。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来说, 教师在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本专业知识技能后, 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领域与该领域对应的工作任务展开详细的讲述和能力考查、测评, 帮助学生发掘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让学生能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此外, 可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进入市场的资本。比如新闻写作、新媒体公关等, 这对于将来从事社区宣传与公共关系这一工作领域的学生来说, 可以在学校学到媒体网络建设、社区宣传、材料写作等技能, 为将来入职做好全面的准备。

(五) 以“产学合科”与“工学交替”为模式

在教学中推行“产学合科”, 即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 让学生能从企业的视角去正视自己的不足, 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拓展自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现实生活中有企业这样的标杆把要求立在面前,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改善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却一无所获的状态。在选择合作的企业时, 要选择对学生有实际帮助的实训基地, 比如一些现代企业或者社区、家庭等, 这样学生在实习中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能结合实际情况, 在现实情境下结合问题激发创新灵感。“工学交替”不同于传统的“半工半读”, 学生并不是以取得工资而获得满足, 而是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好地获得经验, 从而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 并利用工作中的细节开发自己的思维, 达到在教室学习中难以涉及的状态。“产学合科”和“工学交替”是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土壤。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土壤, 学生需要汲取土壤的养分, 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完善, 并得到升华。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和市场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市场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调研活动中, 并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产学合科”和“工学交替”。学生从这种培养模式中收获最直观的职业体验和学习体验, 并朝着目标成长为优秀的社区服务及管理人才。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而且这一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随着社会及社区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市场急需一批基础扎实的复合型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如何根据现实的教学模式及市场的需求, 探究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社会输送一批批社区公共事务服务及管理人才,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社区公共事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冯颖, 冯燕妮.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5, 5 (10) :88-89.

[2]李慧峰.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D].杭州:浙江大学, 2011.

[3]张向乐.关于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 2004, 5 (2) :31-32.

热衷冷门的公共管理专业 第4篇

我们当然不需要去考虑如何解决外星人的归属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便是公共管理学的应用——运用公共管理的各种知识,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日益增多且日渐复杂的各种社会问题。

公共管理学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展开对公共机构与其它社会机构(各类企业和公共组织等)以及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的研究,更重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今天,我们要隆重为大家介绍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的三大极具发展前景的冷门专业——城市管理专业、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航运管理专业。

城市管理专业

电影《第九区》中,体现最多的其实就是城市管理问题。突如其来的外星人不适合近距离与人类共同生活,所以政府才决定规划第九区作为外星人专区,把地球人与外星人分隔而治。城市管理专业是为顺应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满足国内对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一个新型专业,它融经济学、管理学、城市规划学于一体,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城市管理要求管理者通过分析、运用和控制影响城市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实现城市复合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它所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管理者所进行是包括经济、行政、社会、法律等在内的系统管理行为。

作为一门应我国城市化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新兴专业,城市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城市市容环境和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城市公用事业单位以及城市社区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城市科学概论、城市管理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概论、现代城市景观、城市管理法规、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地理学、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园林和绿化管理、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人口和社会治安管理、物业管理等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城市管理人员。

物以稀为贵,城市管理专业在国内是新兴专业,开办院校较少,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几所学校开办该专业,所以其就业形势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毕业生择业面较宽,适应面较广,可以从事行政管理、市政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文化事业管理、人事与人力资源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企业与服务业管理等工作;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个人志趣,报考管理学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

开办院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等。

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

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听起来似乎是个与军事挂钩的专业。事实上,该专业的学生确实需要系统地进行国防教育理论和国防教育管理理论的学习,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以达到政治合格、专业基础扎实、身体素质良好的要求。

虽然同为管理专业,毕业后取得的学位也是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与普通的管理学专业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的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提高军民的国防意识,强化国防观念,从而进一步增强捍卫国家安全的能力。

根据院校培养方向的不同,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分为四类:①大多数院校开设的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主要为大中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国防教育与国防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②国防教育与管理人民武装管理方向:主要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身心健康、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民武装工作需要的专职人民武装干部;③国防教育与管理国防经济管理方向:主要培养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④国防教育与管理社会公共安全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国家党政机关、社区、人民团体、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种安全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以及从事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校期间,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国防教育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国防教育与管理的手段;同时还需接受国防教育与管理的教学与实践的基本训练,使之具备从事国防教育与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国防教育与管理的能力。

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需要大量国防教育与管理人才,因此该专业就业形势良好。毕业后可入伍到现役部队任军队干部,也可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工作,亦可到各大中专院校和国防教育研究领域从事人民武装和国防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还可到中等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文理兼收的专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专业对报考学生有一定的要求,部分院校要求报考学生体检按照军校体检标准进行,并且还要特别注意所报院校是否招收女生。

开办院校:

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湖北大学等。

航运管理专业

近几年来,不时听到货轮在海上被劫的消息,海盗们横行海上已经成了航海运输的一大安全隐患。航运管理专业其研究内容虽然不能缓解海盗劫持的问题,却有效地为航运、港口、外贸运输、外轮代理、运输保险、综合物流等行业和部门输送了众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顾名思义,航运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航运相关管理工作。航运管理专业实际为原交通运输专业国际航运管理方向,因教育部规范专业名称更名而来,该专业主要为航运部门提供对口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

水上运输大多为跨国运输,需要穿越很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除了基本的交通、管理学知识,该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掌握国际航运政策、国际航运经济、航运业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港口装卸组织与工艺、班轮运输与法规、租船运输实务、海商法、海上保险与法规、国际货运代理、航运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

也许有人要问晕船是不是不适合报考这个专业,或者近视眼是不是也不适合,这些都勿需担心,因为航运专业是陆上专业,不需要出海航行,所以也就更不需要担心海盗的问题了。

航运管理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水上运输行业管理、航运企业生产调度指挥、船舶运行组织安排、运输生产作业计划编制,航运市场预测和分析,航运企业业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港口生产组织和工艺设计,船舶代理、国际货运代理、运输保险经营管理等工作。

航海运输,因其跨地域性,要求其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管理才能外,外语也是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应当过好语言关,并尽量学习英语之外的第二门外语,以增加就业筹码。

开办院校:

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介绍 第5篇

向)介绍

一、专业概况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专业代码:110302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标准学制:四年,高中起点普通高等教育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医学和预防医学基础知识,扎实的现代公共管理知识、卫生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能够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医药卫生管理专门人才,能够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公共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三、主干学科

管理学、经济学、医学。

四、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医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政策学、卫生服务评价、医患关系管理、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旅游医学与健康、医疗事故与纠纷处理共14门。

五、交流与合作

公共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教研室与海南医院评鉴暨医院质量监管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管理教研室,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相关机构及院校保持着密切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学院的优秀的毕业生通过学院的推荐前往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深造和进修。

六、就业前景与毕业去向

主要就业单位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等卫生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在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优秀毕业生可推荐考研、出国继续深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计划(2009版)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专业代码:110302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标准学制:四年,高中起点普通高等教育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现代公共管理知识、卫生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能够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医药卫生管理专门人才,能够

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公共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三、培养要求与特色

(一)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卫生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并能够利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卫生管理工作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尊重同仁,团结互助,积极进取,愿为医药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4、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严谨治学的精神;

5、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来指导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管理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够进行科学管理的研究以及卫生管理工作。

2、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够与今后的卫生管理工作相结合。

3、掌握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医院管理学的新进展,科学的进行管理工作。

4、熟悉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具备一定的卫生政策素养。

5、了解卫生系统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以适应卫生系统改革的需要。

技能目标

1、掌握管理文秘、公文写作和科技写作、常用办公设备的操作和办公软件等相关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日常公文处理和办公室工作。

2、掌握卫生统计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够进行资料收集、处理、分析以及进行自主学习。

3、掌握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政策分析、绩效评估等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好的科学管理思维、组织协调、沟通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4、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达到国家或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

5、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考试四级水平或通过学校规定的学位英语分数线,能够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文献。

(二)培养特色

以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沟通能力的训练,更加注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建立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医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以及热带医学和养生保健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四、主干学科

管理学、经济学、医学。

五、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医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政策学、卫生服务评价、医患关系管理、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旅游医学与健康、医疗事故与纠纷处理共14门。

六、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见附表)

(一)课程设置

必修课31门,共2481学时(含自主学习278学时),其中通识教育版块858学时,专业基础版块1115学时,专业教育版块508学时。选修课分为三个版块,其中专业限选课14门,共528学时;特色选修版块,共8门,需修满2学分;公共选修版块,共112门,需修满5学分。第二课堂需修满5学分。

(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毕业实习:第八学期安排12周毕业实习,5周进行毕业论文撰写。

本专业学生实习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1~4周在卫生行政部门,第二阶段:5~8周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第三阶段:9~12周由学生自主掌握。第13~8周为毕业论文撰写。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介绍 第6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全面了解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基础知识与分析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英语技能,基本精通公共管理理论、方法与技巧,能够胜任公共事业部门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具有较长的历史,并呈现出细化的趋势。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的进行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事业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呼声日涨,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经过 10 多年的建设,目前有三百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从 2004 年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据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选专业—— 2006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一书,我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二,等级为 A++。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信息学四大课程模块和学校平台课、学院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三大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公共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战略管理学、计量经济学、财务管理、政治学概论、程序设计与应用等。

专业方向课包括非营利组织概论、社区管理、市政管理、社会保障、房地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区域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基础、危机管理、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办学特色:

(1)雄厚的师资力量。公共管理系现有包括蒋正华副委员长、李京文院士在内的教师 21 名,授课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分别来自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工学等相关学科,并承担着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课题几十项。此外,还聘请国家发改委范恒山司长、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司长等多位政府官员为兼职教授。

(2)文理交融,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授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加强中国与国际社会历史和现状的比较研究,加强学生对当前国内外相关热点、重点问题的关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变化和竞争的能力、合作和交际的能力等。

(3)丰富的文体活动与兼职锻炼。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同学、锻炼自我的机会;丰富多彩的文体与公益活动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素质与能力。

(4)重视就业指导与就业实习。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通过多个环节强化就业指导;支持学生在业余时间走向社会参与实践;为学生就业实习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主要去向:

公共关系专业学生的自我介绍 第7篇

下面就分享一篇一名公共关系专业的好范文求职的自我介绍。

我是**大学公共关系专业的好范文,本人性格开朗、大方,掌握良好的礼仪知识和接待工作经验,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能够灵活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我认为,前台接待工作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岗位虽然平凡但却十分重要,因此要做好前台接待工作需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我愿意和和公司一起努力,共同托起明天的辉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第8篇

所谓公共事业管理, 是指对于兼具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种特性, 且从事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果的相关组织的管理。具体而言,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对于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公用事业组织、行业协会以及慈善组织等的管理。

显然, 公共事业管理的管理特性决定了其只能隶属于“管理学”这一大的学科门类, 至于其作为一级学科既无可能 (其学科内容只是整个管理科学的一个子集) , 也不现实 (无论从其发展现状抑或未来发展趋势而言均差强人意) , 因此它只能拥有二级学科的地位。此外, 由于公共事业组织所兼具的公共性与非营利性特征, 它显然又不能作为如“工商管理”等营利性组织管理研究的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而只能隶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某一二级学科。而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横向地位的确定, 笔者认为其理应拥有与“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教育部业已颁布的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平等的地位。而教育部原颁布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以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个二级学科、专业则应该予以撤销而取而代之以“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专业, 因为社会医学、卫生事业以及文教等等组织均无一例外隶属于公共事业组织范畴。再者, 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专业的二级学科、专业地位相对应,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所授学位也相应只能分属于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医学等四种不同学位类型。

2.贯彻与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与实施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教育部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极为明晰, 然而, 反观其实施现状, 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消除目前的执行不力现状, 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 强化人才培养责任意识, 树立专业建设质量观念。作为培养我国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高级专门人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其人才培养的好坏微观视之似乎只是关系到上述这些部门的公信力大小及其健康发展与否问题, 然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以及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却预示着我们不可对此小而视之。因此, 实施诸如集中宣讲、责任到人、绩效考核等相关宣传与激励措施, 强化相关专业建设人员与专业教师的专业人才培育意识, 牢固树立其专业建设质量观念, 便成为当务之急。

其二, 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打造专业建设精品工程。“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对于专业建设而言, “利器”实则就是提供专业建设所需的人、财、物、信息资源。对于总体上处于各高校专业弱势地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 其“利器”更为必需、必要, 也更为急迫、关键。因此, 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购置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软、硬件设施, 尽可能提供专业建设、发展乃至完善所需的经费支持等等, 便成为了打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精品工程的必备要素。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涵盖面的广泛及其对应人才技能的多样性需求等, 均昭示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向度与多元化的诉求。为此,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其一, 构建科学且合理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于相对年轻与弱小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 其发展征程上诸多方面的稚嫩和不成熟自在情理之中。反映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开设数量不足、开设质量差强人意、课时分配主观随意、课程特色“各显神通”等特征十分明显。鉴于此, 相关高校应该组织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部门及其相关人员, 认真研究专业课程的性质及其功能目标, 坚持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为课程总体构建原则, 科学、合理地设置出一个组合结构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

其二, 配备优质专业师资。鉴于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的原初人马多为“游击队员” (即由各高校原马列主义公共课教师转行而来) 出身, 亟须对他们实施培训进修、提升学历等工程以增强其学科知识素养。对于专业新进师资, 则务必在学历层次、学科专业方向、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等诸多方面严格遴选, 以确保其业务综合素质尽可能优秀;此外,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尚需高校聘请与配备相应数量的供职于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导师”, 以充分发挥他 (她) 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固有优势。

其三, 建设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专业实验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特征, 既预示着课程制定者应该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开设名实相符的相关实践性环节课程, 以及包含实验、情景模拟等相关内容的课程, 也尽可能配备相对完善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因此, 一个能够满足专业实验教学需求、设施相对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极为必需, 它可以加强对学生必需的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

上一篇: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物理下一篇:瞧我们这一家子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