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教案定稿

2024-09-02

毛泽东诗词教案定稿(精选6篇)

毛泽东诗词教案定稿 第1篇

经典诵读——毛泽东诗词

教案

授课人:张小燕

一、教学目的

1.简简单单读经典,诵经典、唱经典。2.运用多种形式诵读。

二、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课前活动 疯狂背古诗展示

开课小老师:

1.123——-快坐端

2.呼号:身——正、腰——直、肩——平、足——安 3.小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展示《疯狂背古诗》第三节,全体起立。

4.小老师:四月清和雨乍晴。开始。

5.小老师:同学们的辛苦没有白费,付出就有收获。大部分的同学都背的很好,希望还不太会背的同学回家多努力。全体坐下。下面有请张老师上课。第二部分:学习诗词

第一板块:学习诗歌《忆秦娥.娄山关》

(一)导入

师:孩子们,经过着一个月的努力,绝大部分孩子已经背了六七十首古诗了。老师很为你们感到骄傲。今天张老师将带着你们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板书)。你知道毛泽东是谁吗?张老师让你们回去收集了资料。谁来汇报一下?

师:毛泽东在祖国人民的心中,是这样评价他的。【师生合诵。齐诵-两遍】(课件出示诗)

(他是海,)大到能够环抱世界,大到能够流贯永远。(他是海,)

能容纳应该容纳的一切,能澄清应该澄清的一切。(那晶莹无际的碧蓝,)永远地,永远地,用它纯洁的幸福光波,映照在这个大宇宙中间。

师:读完这几句诗句,让我们对毛主席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 毛泽东带领红军,在娄山关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方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壮怀激烈的鏖(áo)战.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第一场大胜仗。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不禁心潮澎湃,娄山关战役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娄山关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的风云历史时,写下了这样一首经典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经典诗词有几步?三步:读通,读熟,背诵。(板书))注意易错字的发音。昨天张老师让孩子们回家预习,现在我来验收。单枪匹马——勇闯天下【抽生读诗】。

2.听完了录音,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赶紧读一遍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同桌齐心——其利断金。要求同桌的孩子仔细聆听,检查你的同桌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展示。

5.诗词有其本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词的节奏,才能把它读得更好。(出示划有停顿的词)同学们右手打着拍子【齐读】【根据画的停顿读】

(三)品读

1.男子汉——读得欢,女巾帼——勇挑战【男生女生读】 2.诗歌串串烧——(一串一串的读)【纵队读】 3.我读你接【师生对读】

4.同学们快速阅读,有助于我们记忆,让我们打着拍子在来读一读这首词。5:看图猜诗句。

(四)诵读 1.补白式读。2.朗诵 3.背诵

4.学唱。毛泽东的经典诗词都被拿来传唱的,我们也来学习学唱经典。跟着音乐一起唱一唱。第二板块:专注力训练(两分钟)

1.呼号。2.定点训练,横向训练,纵向训练。第三板块:学习《沁园春.雪》

(一)导入

冬天到了,孩子们最想在这寒冬腊月看到什么样的漂亮景象呢?——下雪。是啊。鹅毛大雪下一场之后,大地都变得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就在这冰天雪地里,孩子们就可以——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了。

师:这是我们最真实的想法,可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1939年2月,在陕北清涧县,曾于漫天飞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了“北国风光”后,让我们跟随毛主席的脚步一起走进北国赏雪吧!上完雪景的毛主席却留下了这样一经典诗篇——《沁园春。雪》

(二)初读

1.师:(课件出示《沁园春。雪》)检测预习:抽1.2生认读。【随机纠正字音听(朗读),认准字音。】

2.师:四人小组【小组内读】

3.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4.众人划将开大船。——(生:齐心协力勇闯关),《沁园春。雪》起。【横向和四大组分组读】

5.师:南半球,北半球。(生:一个地球转起来)【两大组交替读】

5.看到你们一个个都读得那么响亮,老师也很精神,不过我更想见识一下你们团队的力量。全班一起来。《沁园春。雪》【齐读】 师:真是团结力量大。

(四)品读

1.你看,读着读着,我们就把这首词读熟了。让我们随着时光穿梭机,回到到时的情景,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雪景吧!把你看到的图用词中的句子来描述。【看图说词】 2.美丽的景象已经深深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现在老师来描述,你来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单枪匹马(勇闯天下)(孩子,你的声音很洪亮,你也很勇敢,真棒。)【理解式读】

3.当毛主席看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他想到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当毛主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时,他想到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当毛主席看到大河上下,顿时滔滔时,他想到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人才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可惜像唐太宗,宋高祖这样的人才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可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就是现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他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你我。【师生合作】

(五)背诵

1.【补白式读】2.背诵

3.词不仅可以诵还可以吟唱。请大家欣赏歌唱家们的传唱。【音乐,跟着学】 第四板块:拓展

1.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很多经典诗篇,课后请同学们搜一搜这接受诗词来读一读。《水调歌头.游泳》《沁园春·长沙》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诗词教案定稿 第2篇

我校于2015年9月30日举行的毛主席诗词朗诵比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此次朗诵比赛,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全体师生的诵读水平和语文素养。本次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的风采,提高了同学们的朗诵水平,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我们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选材、指导、排练层层选拔,通过比赛,我们发现了一批优秀学生,看到了希望。现将本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比赛形式的多样化。这次比赛有个人朗诵、双人朗诵和师生合诵,使更多的同学有了发挥的空间,尽情展现自我风采,特别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比赛设备的齐全。这次比赛我们的部分参赛选手准备了背景音乐,这样就更好的将朗诵内容和美妙的音乐画面结合起来,增强了朗诵的气氛,同时也感染了在场的评委和师生。

三、比赛紧扣主题“缅怀伟人、诵读经典”,朗诵内容全部选取毛泽东经典诗词,学生的朗诵富有激情,让全场师生为之振奋。

四、比赛得到了现场评委和全校师生的高度评价,不仅展现了小学生的风采,而且对我们全体师生以后工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借鉴。

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希望以后在举办活动时,能借鉴此次活动经验,将活动办得更好。

诗歌朗诵比赛结果

一等奖:五年级 刘童星 三年级 赵佳悦 二等奖:一年级 张含玉 二年级 胡宇童

三等奖:四年级 赵玮琪 三年级 马陆微

毛泽东诗词教案定稿 第3篇

毛泽东诗词自问世以来, 由于其独特性价值和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直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与研究。就其英译已有十多个版本, 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研究主要从文本研究比较多, 而将多元系统理论应用于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比较少。本文选取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的官方版, Barnstone版和许渊冲版毛泽东诗词三个英译为研究对象, 从列费维尔的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分析毛泽东诗词英译。阐释毛泽东诗词英译的策略;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1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通常是指一定的社会文化, 时代特征和经济因素等对译者的影响以及译者本人对此的反映和理解。意识形态和目标文化的主流诗学共同决定了翻译策略。官方译本由于客观的时代背景, 与政治因素不允许译者有自己的发挥, 译者应客观、详尽的反映原诗的内容与意境。然而许渊冲译本出现在改革开放的新中国时代背景下, 译者为自由翻译家, 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译本, 追求原作的艺术价值再现, 不仅反映了形式内容也传达了诗词的音韵节奏。美国版本的译者由美国学者和美籍华人组成, 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 他们受到的都是西方传统教育, 他们的思想是西方的主流社会思想, 他们对于毛泽东诗词中涉及到有关诸于历史、政治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的翻译则会以一种西方的思维与看法去解决。其译本也相应反映的是西方意识形态, 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需求。

2 诗学

诗学包括文学手法与文学作用, 也就是文学类型以及文学与文学系统外的社会, 政治, 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 译者是社会的人, 他的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其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赞助人, 当时的诗学观等等都会影响翻译的选材、翻译的策略和方针。译者并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动的主体。翻译时, 他一方面受社会因素影响, 但其主观因素亦不可忽视。不论是选取翻译材料, 还是选取翻译策略, 他们都受其诗学观与主体性的影响。比如:西风列, 长空雁叫霜晨月 (忆秦娥·娄山关) 。三个译本为

Fierce the west wind,

Wild geese cry under the frosty morning moon. (官方版, P33)

The wild west wind blows strong;

Th e mo rnin g mo on shiv ers at t he wild geese’s song. (许版, P46)

A hard west wind,

in the vast frozen air wild geese shriek to the morning moon, (Barnstone版, P59)

三个不同时期,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文体现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官方版传达的只是忠实的语意;许渊冲版不仅词达意和, 而且讲究诗词的韵律, 达到诗歌的音, 形, 意三美高度统一;Barnstone版则是散文体译的自由诗。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究其根源不仅可从诗词翻译本身,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文学翻译的多元系统中的文本外的因素:其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赞助人, 当时的诗学观等文化因素, 甚至是经济, 政治等。官方版由于所处的特殊时代, 政治因素导致翻译组违背自己的诗学观本着传达忠实的内容, 达到一定政治要求原则。Barnstone版处在同时代, 由于是西方文化背景下, 为了了解中国文化, 又能让西方读者接受的情况下做出的妥协。只有许渊冲版处在改革开放以后, 新中国背景下宽松的政治和文学诗潮中, 处于译者的个人诗学观下选择毛泽东诗词, 同时满足传播和译介中国文化的文化交流的需求, 也迎合了一些赞助人的要求。

3 赞助人

赞助人指文学系统之外的赞助系统即推动或阻碍文学的阅读、创作和改写力量的个人、团体以及规范文学和文艺思想流通的机构。赞助人会把意识形态强加给译者, 与意识形态和诗学共同影响翻译策略。美国的译者对翻译和诗词的个人爱好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选择翻译这部作品作为自由译者他没有官方版译者所受的特殊官方出版限制, 他的翻译主要是为了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艺术效果, 这和许渊冲译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于国外相对自由的出版环境和大的时代背景, Barnstone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采用合译的方式、异化的策略、注解和后记的方法尽量忠实的传达原作的内容, 同时让西方读者了解毛泽东诗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文化, 这也迎合了西方大众了解东方的口味, 满足了西方的出版需求等。

《蝶恋花》的上阕的译文:

官方版:I lost my proud Poplar and you your Willow.

Poplar and Willow soar to the Ninth Heaven

Wu Kang, asked what he can give,

Serves them a laurel brew

Barnstone版:I lost my proud poplar and you your willow.

As poplar and willow they soar straight u p

into the ninth heaven

and ask the prisoner of the moon, Wu Kang, what is there.

He offers them wine from the cassia tree.

比照原文, 我们发现官方版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偏离度很小, 译文与原文行行对应, 行数相同, 译者按照原诗采取同化策略, 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力求准确地表达诗歌意境。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 官方版译者受政府的委托从事毛诗的翻译工作, 满足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需求和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在官方的出版限制下, 译文只对原诗进行了释义, 未能再现原诗的艺术美感, 也未体现译者的诗学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而Barnstone版本试图在本西方文化中找到替代品, 通过诗歌形式的妥协, 原文解释和加注等方式, 译者自己评论采取意译翻译策略也是帮助西方读者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和中国文化的了解。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由于各自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不同的赞助人需求和译者不同的诗学观三要素的影响下, 译者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导致三个版本呈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官方版主要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和特殊的时代背景, 官方版的毛泽东诗词是为了忠实传达原作思想内容, 主要是要凸显原作者和作品本身, 实现意识形态的输出。Barnstone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尽量在英美文化语境中找到对等, 帮助读者理解毛泽东诗词和了解中国文化。而许渊冲版使用归化异化策略相结合, 实现了诗歌翻译的音美, 意美和形美的高度统一。希望以上分析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Willis Barnstone, Ching-po Ko 1972.The poems of Mao Tse-tung[M].NewYork:Harper&Row.

[2]Even-Zohar, Itamar.“Poly system Theory”Polysystem Studies Poetics Today, 1990.

[3]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M]London:Cassell, 1990.

[4]Lefevere, A.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ctice and Theory in ComparativeContext[C].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2.

[5]英译小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76.

[6]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 (英译本) [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1993.

相关链接 《诗词五首》教案 第4篇

通过诗词凝练语言艺术的独特的表现角度,表达丰富的诗意内涵,高度浓缩的诗情、诗境。

二、内容解读

(一)内容呈现

《渡荆门送别》:美丽的故乡满怀深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地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秋词》: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赤壁》:咏史以借题发挥,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非常侥幸,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则是机遇而已。

《过零丁洋》: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双关地写出了形势的险要和自身的境况,以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浣溪纱》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图,下阕抒怀,由溪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

(二)设置问题情景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浓缩的丰富内容,是真切的思想感情。你能选择一首诗或一首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吗?

(三)交流对活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渡荆门送别》是从什么角度写景?这首送别诗是否为朋友送行?

明确:这首诗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尾联中“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到楚地。

话题二:古诗吟秋多以“悲”为基调,为何《秋词》却没有悲秋之意?

明确:自古人们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新意的春天更美好。开头就奠定了诗人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高旷豪迈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因此,无悲秋之意。

2.学生与教师对话

话题一:诗为什么以“赤壁”地名为题?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他仅仅是说周瑜的成功吗?

明确: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为怀古咏史之作。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重大战役。而只有三十岁的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的巨大胜利完全归功于偶然的东风。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写史论,除了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感慨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还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话题二:《过零丁洋》一诗表现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诗人痛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示了视死如归、为国牺牲的壮志。

话题三: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浣溪纱》这首词?表明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写作此词,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词中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表明了一种豁达的胸怀,难能可贵。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你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用这个字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动感,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将静止的山岭写出了动感。

话题二:为什么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小见大的手法。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作用是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正因为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辨认一番,发现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话题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他在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话题四:“惶恐”“零丁”有双重含义,你能谈谈有哪两重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指形势的险恶和情况的危苦。

话题五:你能指出其中流传千古的名句吗?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耐人寻味,如果真的“东风不与周郎便”,吴国就会遭遇像“二乔”一样的命运。那么,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诗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古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以他们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忧国忧民,感悟人生而留名,请你归纳。

明确:①李白初次离别故乡,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恋恋深情。

②刘禹锡反对传统的悲观论调,以一只白鹤为顽强奋斗的化身,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带来生气。

③杜牧借咏叹赤壁之战的史实,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④文天祥首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然后才是一位诗人,深厚的爱国思想,是他诗歌的灵魂。

⑤苏轼在逆境中用豁达心境处之,感悟人生的哲理:人可以再年轻,关键在于自己,不必自卑自叹。

话题二:这五篇古诗词从不同艺术风格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请归纳。

明确:①《渡荆门送别》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以小见大,容量丰富,包含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②《赤壁》风格是以小见大,想像丰富,含蓄别致。

③《秋词》通过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既因哲理取胜,又以艺术魅力感人。

④《过零丁洋》充满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极为感人。

⑤《浣溪纱》在结构上采用过片则变的方法,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富有感染力。

(四)链接生活

链接一: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链接二:选择一首写景的诗,根据意境画一幅山水画并配诗。

明确:①《渡荆门送别》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秋词》天高云淡的秋日,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天而起。

③《浣溪纱》上阕的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链接三:扮成春姑娘(春之童)、夏姑娘(夏之童)、秋姑娘(秋之童)、冬姑娘(冬之童)举行四季赛诗会。

明确:(略)

(五)阅读体验

1.你读了这五首诗词,对诗的语言有什么体会吗?

2.你能在熟读诗乃至会背诵的基础上,领略诗歌的意境吗?

3.你能否展开想像的翅膀,头脑中有诗有画吗?

4.你能理解古人的宽大胸怀吗?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练习处理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阅读《千家诗》。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教案 第5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领会作品蕴含的崇高情感。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通过问答讨论,使学生在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辽阔景象表达的伟大胸怀、坚定的信心,获得诗词鉴赏的审美愉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本首词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词主旨,初步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赏鉴方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难点:

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创作特点源于献身国家、民族的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三、教学策略

1.教学实践中不主张在一篇文本中面面俱到讲很多琐碎的知识点,无论是在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的哪一方面,都要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课有一得,突出重点。

2.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本课主要采用扩展思维的学法,调动历史课及日常积累的学习成果,贯通文、史、哲思维为语文课堂所用。在朗读中不追求表面的抑扬顿挫,而是加大思考力度,赏读、评议结合,以真正的情感领悟自然地带动朗读语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今天学生对毛主席已经非常生疏的教学背景下,注重在课文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伟人、诗人毛泽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阅读毛主席诗词的兴趣。

4. 在讨论中教师不能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

1.关于写“雪”的作品,我们记忆里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作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封建、殖民黑暗统治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1936年2月陕北高原的一场大雪,在他眼中又是什么样子呢?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雪”,读一读毛主席写的雪,与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学习

1.再次朗读课文,反复体会,揣摩正确语气。

(1)诗词中的雪与以往我们读到的雪的作品有哪些显著不同?

(2)“气势宏伟”是通过哪些画面体现出来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宏大雄伟的场面与磅礴的气势?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激发了解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兴趣。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关于背景

(1)关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大家都有哪些了解?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一代伟人毛泽东”。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于领袖人物了解意识并正确评价。

(2)调动历史课上的知识及课外积累,说说关于写作的1936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

师补充:

1月到11月,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相继成立。

8月11日,日本政府确定《对中国实施的策略》和《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日本、中国驻屯军以北平为目标开始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8月25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月,日军参谋部制订《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日伪军开始进犯绥远,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率部抵抗。

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三支红军会合时虽不足3万人,但他们是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宝贵精华。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三支主力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会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1月5日,绥远抗战爆发。

12月12日,西安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3)了解了历史背景,现在我们在来体会诗词中仅仅是写雪景吗?抒发的豪情究竟是什么?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抵御外辱,誓死抗日的民族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设计意图】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特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关于内容

(1)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设计意图】齐读全词,整体感知内容。

(2)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设计意图】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跨学科学习思维,均可为语文学科所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引领学生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目的是准确理解作家及作品,丰富语文课堂。

(四)语言探究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

(1)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字,还要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2)“惜”字中包含哪些复杂的感情?

“惜”中有褒:中华历史英雄辈出,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

“惜”中有遗憾:他们的不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全词以“望”“惜”作为上下两阕的两个领字,前者领起对景物的描写,后者领起对英雄人物的评价。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上下阕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全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涉及历史与战争。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 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诗篇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做了新的发掘。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想象浪漫,文采华美,气魄宏大。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写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五)写法探究

本词旨在表达对人民的赞颂,那为什么还要大书雪景,评点帝王呢?

作者大笔挥洒,疾书北国雪景,然而并未停留在此,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茫茫冰雪世界,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后银装素裹的瑰丽景象。江山如此多娇,不仅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有强盗觊觎。祖国壮丽山河岂容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儿女捍卫民族尊严、主宰自己命运、抵抗外辱内患的豪情力透纸背!下阕引出叹服于自然美景的英雄人物,评价封建帝王功绩卓著的英雄在历史上留下种种遗憾,因为他们的一己江山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相形之下,唯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能使祖国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因此,写景写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后面抒情议论打基础。

【设计意图】在挖掘时代背景之后,来探究写法和主旨,可以更加准确把握作家情感和作品内涵。避免人云亦云贴上歌颂无产阶级大众的泛标签。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的学习收获,课外选读《毛泽东诗词选》《地球上的红飘带》或《中国抗日战争史》。

2.任选一个方面, 试比较《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的异同。(从诗词内容、语言、写作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自由选择。)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举办一个毛泽东诗词朗诵会。

毛泽东诗词教案定稿 第6篇

——比较阅读欣赏《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

教学目的:

1、比较学习两首诗,了解伟大领袖政治家马泽东的博大胸襟和卓著的文采;

2、欣赏诗词创作中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方法: 比较法 导读法

教学过程:

导读: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理论著作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法宝,同时,他行有余力的诗词创作,艺术性很高,充满革命豪情,响誉海内外。一个外国人曾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样的评价实不为过。

插入介绍毛泽东生平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开篇:从这节课起,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走进毛诗词,领略雄奇扩大的艺术魅力,感受他老人家作为一代伟人的才情韬略。

一、比较《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领会其诗歌魅力:

范读、朗读、默读《沁园春·长沙》,二者比较,寻找规律: ·沁园春——词牌规定了:全诗分上下两阕,上阕四句十三行,下阕五句十二行; 整首诗押同一韵,且一韵到底,如《长沙》中的“头、流、由、浮(属同一韵部)游、稠、侯、遒、舟” ·皆将叙述、描写、抒情结合的手法问:我们能否将一首词改写成一篇融合 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的散文呢?

分析《沁园春·长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首先采用叙述方法,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寒秋”、地点“湘江”边橘子洲头、人物——作者。此句可否这样解释?我独自伫立在湘江边的橘子洲头,任深秋的寒风吹打着我,滔滔不绝的江水从脚下流过。诗词一开头便把我们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镜界中。这不正象我们写记叙文的开头?与此相似的还有《琵琶行》的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夜荻花秋瑟瑟。”

很快,作者转入对周围环境的具体描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中‘看’是领字,引领以下内容。远看:作者看到眼前的岳麓山,枫林经霜后,嫣红一片。同是他还联想到了祖国无数山岳的景象。“万山”意镜高远,雄阔。近观:脚下的湘江,秋水澄澈,碧波万倾。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仰视:雄鹰在长空奋翅振羽,自由飞翔。俯瞰:清澈的江水中,鱼群摆尾,任意遨游,他们时而浮出水面,时而又潜入水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加以总括。万事万物,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那么自由自在,生气蓬勃,催人奋进!作者一短短几行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江南秋景,这不正如那些画家笔下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吗?

而我们在写散文时不也常常采用这种按空间顺序细致描写的方法吗?(试写一段文字,要求采用此法,描写春晨或秋天的丰收景象)

面对此景,作者浮想联翩。(简介时代背景)文学作品的鉴赏,只有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境况、创作动机,进入作品所描绘的艺术氛围中,调动联想与想象,读者才能真正领悟作者借以抒发的思想和情意。作品写于己于人1925年秋,毛泽东将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临行前,他又来到湘江边。驻足江边,他想了很多。他想及近年来的社会巨变:从表面上看1911——1925年,国内、国际,局势动荡。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而中国怎样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中国人民何时才能摆脱帝国列强的欺凌获的自由呢?革命局势又由谁来主宰呢?作者感慨惆怅之余,发出了由衷的质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还忆起当年在长沙读书时,与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在湘江边游玩的情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自由奔放)方遒(正当旺盛有力)”。他们才华横溢、立志救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传革命,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反动军阀。这一时期,毛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充分准备。此时此刻,作者心潮激荡,尽情倾吐,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代革命青年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凌云壮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结尾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基动人心的画:革命青年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波浪甚至阻住了飞速前行的船这里才用象征手法,抒发了诗人炽热昂扬的革命情怀,和奋发前进的坚定信念。

欣赏点:

全诗立意高远,联想丰富,气势磅礴,催人奋发。诗人巧妙地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充分地抒写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广阔的革命襟怀。现在读来,仍令人钦敬、振奋、激动不已。

二、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品注释

⑴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⑶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莽莽:无边无际。

⑷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指天,即命运。

⑺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⑻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⑼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⑽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⑾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⑿数:数得着、称得上。作品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 江山如此多娇;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词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进入山西西部的时候。在袁家沟登山观雪景后作的,1935年10月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抗日前线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年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2月27日。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会上决定渡过黄河东征。1936年2月,毛泽东便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抗日前线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憧憬祖国的未来。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赠给柳亚子先生。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一时间重庆的骚人墨客,纷纷填词唱和,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据说想要填出超过这一首词的。据大致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2月,国内报刊发表《沁园春》和词30余首,无出其右者。由此可看出此词真可谓冠绝千古。[4]

欣赏点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此词的意境。

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第十四句至第十五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4]

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上一篇:红歌会活动策划案下一篇:看新闻画新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