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对食品的影响

2024-09-19

霉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对食品的影响(精选6篇)

霉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对食品的影响 第1篇

霉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对食品的影响

一、针对于外部环境霉菌易产生地方和原因

1、生产车间墙壁潮湿,在潮湿部位容易生长霉菌。

2、车间存在冷凝水的管路、墙壁等容易生长霉菌,3、空气中总是包含一定水蒸气,冷凝、液化通常是发生在车间中温度最低的部位,比如墙壁上温度低的部位,这是在这些温度低的部位,最容易产生霉菌。

4、车间里无法保证正常的换气,无法让车间保证在规定湿度情况下,容易生长霉菌。

5、车间忽冷忽热,容易产生冷凝水的地方,容易遭到霉菌侵害。

6、离墙近的设备、制冷风机容易产生冷凝水,容易产生霉菌。

7、温度相对较低的车间速冻库门,请一直保持关闭状态。如果这些温度较低车间的门没有关闭的话,那么旁边车间传过来的热空气涌进行,就形成很高的湿度,从而在空气冷却的时候形成液化,容易生长霉菌。

8、保证车间风机的正常运转,保证车间内部空气能够达到要求指标,空调的换气程度好坏直接影响到霉菌的产生。如果车间能保证及时将含有大量水份的空气排出车间,则极大程度缩小了可能存在霉菌的可能性。

二、霉菌污染产品的条件

影响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是很多的,与食品关系密切的有水份、温度、基质、通风等条件,为此,控制这些条件,可以对食品中霉菌分布及产毒造成很大的影响。

1、水份

霉菌生长繁殖主要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份,所以保持车间相对干燥很重要。禁止水管冲地。

2、温度

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及产毒均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其最适温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弱。如黄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最高繁殖温度是44-46℃,最适生长温度37℃左右。但产毒温度则不一样,略低于生长最适温度,如黄曲霉的最适产毒温度为28-32℃。?

3、食品基质

与其它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一样,不同的食品基质霉菌生长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营养丰富的食品其霉菌生长的可能性就大,天然基质比人工培养基产毒为好。实验证实,同一霉菌菌株在同样培养条件下,以富于糖类的小麦、米为基质比油料为基质的黄曲霉毒素产毒量高。另外,缓慢通风较快速风干霉菌容易繁殖产毒。

4、霉菌种类? 不同种类的霉菌其生长繁殖的速度和产毒的能力是有差异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强者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黄绿青霉素、红色青霉素及青霉酸。目前已知有五种毒素可引起动物致癌,它们是典曲霉毒素(B?

1、G?

1、M?1)、黄天精、环氯素、杂色曲霉素和展青霉素。

三、霉菌的杀灭温度

杀灭温度:霉菌是60度5—10分钟,酵母菌是60度10—15分钟。

四、常见的霉菌控制措施

1.首先要保持生产车间的内部工具的清洁和卫生,注意对一些卫生死角进行严格的卫生清理和保持(每半月实施一次深度清洁):如操作案面的背面,天花板、墙壁、制冷风机的卫生清理,清理卫生后所有的墙壁、天棚、设备、器具、案面表面要用酒精擦两遍以上,尤其注意清理制冷风机的散热片和冷气的出风口以及内部电机叶片,这是一个很容易忽视的角落。

2.对生产车间霉菌有控制,首先必须控制车间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在24度以下,湿度在55%以下,因为过高的温湿度会促进霉菌的生长

3.生产完后要空间开臭氧杀菌,车间上班前再打开车间送新风通气,在生产期间,车间要保持封闭和正压状态,也就是车间内的气流是向外出的,这就要求要有向车间内的过滤和进风装置要每周进行一次深度卫生清理

4.每天班前、班后对车间内部墙壁、风机、下水道、案面、手部、围裙套袖、预冷库和库门、速冻库门、包装室、工器具消毒间使用75%的酒精喷洒消毒,班中每2小时对风机、墙壁、下水道实施75%的酒精喷洒,杀灭霉菌。

5.人员的卫生,工作服,更衣室等,必须保持卫生清洁定期清洗和进行臭氧杀菌30分钟以上,防止人为造成霉菌的交叉污染

定期检查车间内有无生长霉菌的地方,如有应先将生长的霉菌彻底清理,消除利于霉菌生长的环境,否则你这次消灭了霉菌,一遇到合适环境它还会再生长。建议用臭氧发生器或臭氧紫外线灭菌12小时彻底杀灭,停产检修期间也可以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但生产过程中一般不用熏蒸方法。预防上,霉菌生长必不可少的3个条件:温度、湿度、利于生长的营养物质。因此,要合理控制车间温度湿度,注意环境卫生,一般来说25-28度是适合霉菌生长的温度。为什么会发霉?

发霉有三个必备的条件:适宜的温度、80以上的湿度、霉菌孢子。消除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发霉。

先看温度,人体觉得舒服的温度也是霉菌生长的温度,没办法,改变不了;

再看霉菌孢子,很小,随风飘扬,门窗拦不住它,他可很容易进入你的房间,也无法消除;

最后是湿度,他需要80以上的湿度,正是我们讨厌的湿度,现在也有不少办法降低湿度而不会造成我们的不适。

潮湿是造成霉菌生长的主要原因,预防霉菌应从防潮作起,保持仓库通风,将室内湿度降至30-50%以下,且越低越好,能有效的防止霉菌繁殖。

面粉带入的可能性有 但我个人认为在加工过程带入的几率大阿 特别是面制品车间对湿度的要求很高 车间空气杀菌效果不好或是你厂区建在夏秋季节易发潮的地点都能引起霉菌的繁殖 另外包装过程引入的 大部分就与你车间环境有关了,至于储存引起的几率很小。

国家对面粉不要求霉菌限量,但对面粉加工出来的生制品速冻饺子有限量GB19295,(就象对鲜冻肉不要求致病菌,但对用肉做出来的速冻饺子生制品要求致病菌不得检出一样)故有了GB19259的第一号修改单。所以对生制品不应该要求霉菌,因为食用前需要加热,能把霉菌杀灭。对熟制品必须要求霉菌。

国家标准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制定标准的人都是些办公室人员,对生产实际情况不甚了解。

企业:就现行标准霉菌不可能不超标

郑州三全食品公司董事长陈泽民说,速冻水饺被查出霉菌超标已不是第一次了,在此之前,其他地方也查出来过霉菌超标。龙凤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惠德说,这样的抽查,谁都没有把握通过,这是我们厂家能力所不及的。陈泽民告诉记者,自从去年5月1日国家实施新的速冻食品卫生标准以来,同样的事情在全国各地发生过已经不止一次。众厂家认为,之所以屡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去年5月1日实施的新的《速冻预包装米面食品卫生标准》有问题。比如此标准规定细菌≤30万个/克才为合

格,而按照我们国家对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肉制品的细菌标准≤500万个/克为合格的产品,而用这≤500万个/克的肉,又如何能生产出≤30万个/克的水饺?美国、日本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标准是≤300万个/克,该标准比国际标准还高了10倍!同样,国家对生产水饺的面粉也没有霉菌检测要求,国外对速冻食品也没有霉菌要求,而新标准要求水饺霉菌≤150个/克,这对于企业来说,真是难以执行。除非把买来的原材料用双氧水、洗涤剂、消毒液浸泡,蒸煮,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其他有害物的残留和污染,或严重影响其风味。叶惠德说,这就好像是说,考试成绩60分才及格,你可以要求我们70分及格,可是你不能要求100分才及格啊,甚至现在是101分才及格,结果大家都不及格。

早在今年7月26日,记者曾参加了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持召开的GB19295—2003《速冻预包装米面食品卫生标准》修订工作会议。参加修订会的有相关部委及学院专家、企业老总及技术人员。当时,与会者提出,国家标准是衡量产品的基石,关乎着企业的公众形象,合理的可执行标准是保证人民健康和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现行的卫生标准的确有需要修改之处。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速冻生制食品微生物指标达到菌落总数≤30万个/克,霉菌≤150个/克并不科学而无法持续达到。

温、湿度对储存小麦粉中霉菌区系的影响

周建新

彭雪霁

高瑀珑

宋佳

蒋甜燕

鞠兴荣

袁建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3)

摘 要 通过模拟储藏,研究了温、湿度对小麦粉储藏过程中霉菌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粉储藏一段时间后水分达到平衡状态,且水分与储藏温度和湿度呈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由于储藏温度和小麦粉水分的联合影响,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霉菌量基本呈下降趋势,通过方差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的显著性因素,特别在55%湿度下,霉菌量与温度、储藏时间呈显著的二元非线性关系。在储藏温度≥20℃条件下,湿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的显著性因素。另外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优势菌始终是白曲霉,但比例略有差异。

关键词 小麦粉 温度 湿度 霉菌区系

中图分类号:TS2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174(2010)11-0094-04

小麦粉是我国的主要食物来源,由于其颗粒细小,与外界接触面积大,吸湿性强,同时粉堆孔隙小导热性特差,一旦条件适宜,微生物生长繁殖,极易发热霉变,甚至产生霉菌毒素,对小麦粉的食用品质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研究温、湿度对储藏小麦粉中霉菌活动的影响,对于小麦粉储藏的保质和食用安全均有重要的意义。

Berghofer、Potus和Spicher等分别对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小麦粉中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小麦粉的霉菌典型数值分别为1×10²、1×10³、1×10³cfu/g。Weidenbomer等的研究表明德国两种小麦粉(全麦粉和白小麦粉)中的霉菌区系,主要是曲霉菌(分别占84%和77.3%),青霉菌量较少(分别占8%和15%)。吴国锋对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粉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污染我国小麦粉的霉菌的典型值为1x10,cfu/g。而有关小麦粉储藏过程中的霉菌区系的变化规

律未见报道,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粉中霉菌区系的变化规律,为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有效防控霉菌,确保小麦粉品质和食用安全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麦粉:中筋粉,江苏南京海佳面粉厂。1.2试验仪器与设备

PQX型多段可编程人工气候箱:宁波东南仪器有限公司;V型混料机:无锡市海波干燥机械设备厂;YXQ.SG41.280型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华线医用核子仪器有限公司;

SW-CJ-1F型洁净工作台:苏净集团安泰公司制造;BagMixer100/400/3500型均质机:法国interscience公司。1.3试验方法

1.3.1小麦粉模拟储藏设计

小麦粉用布袋分装,每袋2.5kg,每次测定使用1袋,模拟储藏的温度、湿度分别设定为6个和3个水平,组合如表1,储藏90d。1.3.2测定指标与方法

每隔10d取样,混料机混匀5min后,测定水分、霉菌总数和菌相。水分测定按照GB/T5497-1985;霉菌总数测定参照GB/T 4789.15-2003;参照文献,根据菌种培养形状和菌体形态特性进行菌相鉴定。2 结果与分析

2.1温、湿度对储藏小麦粉霉菌量的影响 2.1.1温、湿度对储藏小麦粉水分的影响

一定条件下,小麦粉水分随环境中温、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试验结果表明,20-30d左右水分趋于稳定,达到平衡,表2为不同温、湿度下小麦粉的平衡水分。从表2中可看出,在55%、70%湿度条件下,小麦粉的平衡水分(原始水分为14.1%)表现为下降(70%下的低温除外),而在85%湿度条件下,小麦粉没有外壳保护,亲水物质较多,吸湿能力强,其平衡水分表现为上升。另外,在同一湿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逐渐降低,这在高湿条件下尤为明显。对储藏小麦粉进行水分(W)与湿度(RH)、温度(T)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其结果如下:W=8.3150+11.0674RH-0.08102T(R²=0.9073,P<0.01),表明,小麦粉的平衡水分与温度、湿度都呈极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2.1.2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储藏小麦粉霉菌量的变化

储藏前,小麦粉中霉菌量为2.7x10 cfu/g。图1-图3分别表示在同一湿度、不同温度下,霉菌量随储藏时间的变化。

由图1-图3可知,在55%,70%湿度下,霉菌量维持在同一数量级(100),大体上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小麦粉的平衡水分低,并不适合霉菌的生长,而在35℃下,由于小麦粉的平衡水分偏低,霉菌难于生长繁殖,因而霉菌量比其他温度时少。在85%湿度条件下,储藏10d后,霉菌量普遍增加,随后逐步下降。由于出现了明显的低温水分高、高温水分低的现象(表2),在模拟储藏中,可以看到,30℃与35℃储藏的小麦粉20d后,20℃与25℃储藏30d后开始结块,并越来越严重,面块中的缺氧,微生物的生长受到限制,所以霉菌量反而下降;而在低温10℃,15℃储藏下,由于小麦粉水分高,霉菌量基本不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控制较长期储藏小麦粉中的微生物,小麦粉水分应低于14%,储藏环境应控制为:湿度<70%,温度<20℃。2.1.3温、湿度对储藏小麦粉霉菌量变化的显著性分析 2.1.3.1温度对储藏小麦粉霉菌量变化的显著性分析

在同一湿度下,将小麦粉中霉菌量转化为其对数,对温度和时间条件进行无重复

双因素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55%湿度条件下P温度<0.05,P时间<0.05,可见温度和储藏时间对小麦粉样品中霉菌量为显著性影响因素;在70%湿度条件下,P温度>0.O5,P时间<0.05,温度对小麦粉样品中霉菌量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而储藏时间为显著性影响因素;在85%湿度条件下,P温度<0.05,P时间>0.O5,温度对小麦粉样品中霉菌量为显著性影响因素,而储藏时间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变化的显著性因素。

对55%湿度条件下储藏的小麦粉进行了霉菌量(M)与储藏温度(T)、储藏时间(D)的二元回归方程的拟合。结果:M=41929.04(1nT)²+9392.83(In D)²-155517.731nT-39941.441nD-4916.65T-719.10D+257752.82(R²=0.49675,P<0.01),表明,在55%湿度下,温度、储藏时间与霉菌量呈显著的二元非线性关系,经过对方程的分析可知,霉菌量随储藏温度的升高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在70%、85%湿度条件下,未能找到合适的拟合方程。2.1.3.2湿度对储藏小麦粉霉菌量的显著性分析

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将小麦粉中霉菌量转化为其对数,对湿度和时间条件进行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10℃、25℃温度条件下,P湿度>0.05,P时间>0.05,湿度和储藏时间对小麦粉中霉菌量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在15℃温度下,P湿度>0.05,P时间<0.05,湿度对小麦粉样品中霉菌量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而储藏时间为显著性影响因素;在20、30、35℃温度下,P湿度<0.05,P时间>0.05,湿度对小麦粉中霉菌量为显著性影响因素,而储藏时间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在中高温度(≥20℃)储藏条件下,湿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的显著性因素。

2.2温、湿度对储藏小麦粉霉菌菌相的影响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粉中优势菌的变化如表5所示(原始样品中白曲霉质量分数占70.37%)。由表5可知,在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无论温、湿度如何组合,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始终为优势菌(其他的霉菌还有桔青霉、黄曲霉和黑曲霉),但比例略有差异,原因是白曲霉属于千生性菌,生长的温度范围广。王志刚等对从小麦粉中分离到的28株白曲霉进行产黄曲霉毒素测定,未发现产毒菌株,但其中11株菌对卤虫幼虫有较高的毒性,说明小麦粉存在大量白曲霉,对其安全性有较大影响。3 结论

小麦粉储藏一段时间后水分达到平衡状态,小麦粉的平衡水分(W)与温度(T)、湿度(RH)呈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W=8.3150+11.0674RH-0.08102T(R²-0.9073,P<0.01)。由于储藏温度和小麦粉水分的联合影响,随着小麦粉储藏时间的延长,霉菌量基本呈下降趋势,通过方差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变化的显著性因素,特别在55%湿度下,霉菌量(M)与温度(T)、储藏时间(D)呈显著的二元非线性关系:M=41929.04(1nT)²+9392.83(1nD)²-155517.731nT-39941.441nD-4916.65T-719.lOD+2s7752.82(R²=0.4967s,P<0.01)。在储藏温度≥20℃条件下,湿度是影响小麦粉中霉菌量的显著性因素。为了控制较长期储藏小麦粉中的霉菌,小麦粉水分应低于14%,储藏环境应控制为湿度<70%,温度<20℃。

在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无论温、湿度如何组合,白曲霉始终为优势菌,但比例略有差异,小麦粉中白曲霉为优势菌,对其食用安全性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面粉信息网 http://www.cnmf.net

霉腐菌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7℃,最低相对湿度要求(见表):

几种霉菌生长要求的最低相对湿度表

霉菌名称

相对湿度

青霉(Penicillium specos)

80~90%

刺状毛霉(Mucor spinosa)

93%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88%

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aucor)

78%

耐旱真菌(Saccharomyces)

60%

黄曲霉(Aspergillus Plarus)

90%

一般建议85%左右的湿度

霉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种类繁多,其中能够产生毒素的霉菌被称为产毒霉菌。霉菌对饲料的污染是十分常见的,几乎所有的饲料都可以作为霉菌生存的环境。据估计,全世界供应的谷物中有25%受到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

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属于真菌范畴。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仓储性霉菌和田间霉菌两种。仓储性霉菌主要是指储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为主;田间霉菌主要是指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刀菌属,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会感染。

霉菌毒素主要是由曲霉菌(Aspergillus)、青霉菌(penicillium)和镰刀菌(Fusarium)等霉菌在谷物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广泛化学结构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种的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目前研究最多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latoxin)、赫曲霉毒素(ochiratoxin)、烟曲霉毒素(fumonisi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呕吐霉素(vomitoxin)和T-2毒素。

霉菌及霉菌毒素的产生条件

1、温度

大多数有害的产毒霉菌都属于中温型微生物,生长温度4-60℃,如仓储性霉菌中曲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田间霉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5-25℃,2、湿度

相对于细菌而言,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低,但相对来说产毒霉菌在越低的湿度中生长越缓慢,同时产生毒素也需要有一定的湿度环境。如黄曲霉毒素生成的最低相对湿度为83%,而黄曲霉菌生长的最低相对湿度为80%,当温度、PH值营养因子等条件较差时,毒素产生的相对湿度则要求更高一些。

3、PH值

霉菌可以在比较广泛的PH值范围内生长,但毒素产生所需的PH值范围则相对较窄,多数霉菌毒素在酸性PH值范围内产生,而这正是饲料PH值的一般范围。

4、营养因子

霉菌生长基质中的各种营养因子可以对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有影响。如含糖量高或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基质较适于黄曲霉毒素的产生,1-3%的食盐对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有促进作用,饲料中的各种微量元素也对毒素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据分析饲料中霉菌生长的有利条件是:水分含量高于13-14%,相对湿度大于80-85%,PH值大于4.6,室温高于13℃,由未加工的发霉谷物制成。同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当水分含量低于13%时,霉菌的生长不会持续,此时相对湿度的多少对霉菌的生长就起

了主要的作用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控制和消除

防霉:在生产加工及储存过程中注意温度、湿度及通风等多方面因素。

物理法吸附毒素:即在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使毒素在经过动物肠道时不被动物所吸收,直接排出体外。这是目前饲料市场上较为成熟较可行的一种毒素脱毒方法。

目前用于物理吸附的物质主要是硅铝酸盐类的毒素吸附剂、活性炭、酵母细胞壁。1,霉菌的发生

霉菌种类异常繁多,它们包括真菌门中的子囊菌纲、藻状菌纲、不完全菌纲等,其中,对工业材料有侵袭作用的有四万余种。霉菌传播主要依靠孢子,孢子呈微小粉末状,肉眼不易观察到。孢子从霉菌中弹射出来,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随空气气流运动和尘埃以及人体和物体的移动四处漂浮。孢子有平整的表面,•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凡是空气可以流通的地方,孢子均可侵入,孢子在流动过程中,一但遇到适宜发育的环境,即可被生长繁殖,传宗接代,也就是常说的长霉了。2,物品长霉的条件

1),湿度:环境相对湿度大于60%霉菌即可生长。大于RH65%时,生长加快,•湿度达RH80-95%时,是霉菌的高发环境。

2),温度:霉菌菌丝体在8度以上环境温度即可生长,12度以上生长加快,•当温度在10度以上,湿度在60%以上的环境下,霉菌即可对物品造成危害。当温度在20-35度,湿度在75-95%时,霉菌即可呈爆发性生长。

3),营养物质:霉菌对营养物质需要的量很少,碳、氮、钾、磷、硫、镁等是霉菌的必需营养物质,霉菌还能吸收所有的无机盐来源的基本元素。当物品含有上述霉菌所需的营养成份,而环境的温度湿度又适宜孢子发育时,即可长霉。

霉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对食品的影响 第2篇

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 × P.bolleana,Shanxinyang)是目前我国北方窄冠杨树中最耐寒、最美观的园林绿化和防护用材首选树种[7],也是研究木霉菌促进木本植物生长作用的理想物种之一,棘孢木霉ACCC30536促进杨树生长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发现,土壤中氮素是植物营养三要素之一,植物氮素营养,主要是依靠土壤中的矿质态氮和水解性态氮。土壤水解氮通常用作施肥指标,也是评价土壤自然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8]。该研究以棘孢木霉分生孢子悬液诱导一年生山新杨组培移栽苗,分析木霉菌对杨树苗生长及土壤中水解氮含量的影响,将为棘孢木霉免疫诱导剂类生物肥料及土壤改良剂在促进木本植物生长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一年生山新杨组培移栽苗。供试棘孢木霉ACCC30536(T.asperellum ACCC30536)菌株由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保学科提供。供试土壤来源于哈尔滨市郊的农田地表土。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试验在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花卉研究所苗圃进行。采用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保学科建立的山新杨组培体系,继代培养基以WPM为基础培养基,加6-BA 0.5 mg·L-1、NAA0.1mg·L-1;生根培养基以WPM为基础培养基,加IBA 0.4mg·L-1。山新杨的驯化移栽采用刘志华等[9]的专利方法。2012年6月10日将山新杨组培苗移入营养钵(高21cm、直径21cm)自然条件下盆栽(平均每盆盛土量为6dm3),同时将所设置的对照试验的盆土装好,与种植杨树苗的盆钵同样管理。采用PDA(Potato Dextrose Agar)固体培养基,将棘孢木霉分生孢子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到培养皿中,在25℃条件下培养10d获得大量分生孢子。将分生孢子悬液梯度稀释后,在显微镜下计数,用自来水配制成3个浓度梯度的木霉分生孢子悬液,T1为5×102cfu·cm-3、T2为5×103cfu·cm-3和T3为5×104cfu·cm-3用来诱导杨树苗。7月10日开始用棘孢木霉分生孢子悬液进行诱导处理,以不施用木霉菌且不栽培杨树苗的盆土(CON)、施用T1水平木霉分生孢子但不栽培杨树苗的盆土(CON1)、施用T2水平木霉分生孢子但不栽培杨树苗的盆土(CON2)、施用T3水平木霉分生孢子但不栽培杨树苗的盆土(CON3)、栽培杨树苗但不施用木霉菌的盆土(CON4)为对照,采用T1、T2、T3共3个水平的木霉分生孢子根施杨树苗,每处理为10株杨树苗,设3个重复。

1.2.2 土壤样品采集分别于诱导后8、15、30、45和60d采集土壤样品,取5cm深处的土,每盆取100g左右,每处理10盆,3次重复;风干后用于检测土壤水解氮含量。

1.2.3 山新杨生长量测量及生物量测定7月10日起,每隔15d测量一次山新杨移栽苗株高和茎基周长的生长变化;于处理60d后测定不同处理山新杨根、茎和叶等组织部位的生物量干重。分析木霉菌诱导对杨树苗的生长及生物产量的影响。

1.2.4 土壤中水解氮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碱解-扩散法[10]测定不同水平木霉分生孢子诱导的栽培山新杨移栽苗的土壤(T1、T2和T3水平)及CON、CON1、CON2、CON3和CON4对照的土壤样品中的水解氮含量。

1.2.5 数据分析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7和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图表。对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进行ANOVA分析,在P=0.05及P=0.01水平下比较差异性,并对杨树苗生长量与土壤水解氮含量动态变化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平棘孢木霉分生孢子对山新杨组培移栽苗生长量的影响

由图1(A)可见,7月10日采用不同水平棘孢木霉分生孢子诱导山新杨移栽苗后,杨树苗株高迅速增长,进入8月份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木霉菌诱导杨树苗30d后(8月10日),T2和T3处理的杨树苗株高生长明显加快,分别达到53.8和48.68cm,较对照CON4 的生长量分别增加1.32和1.36倍(P<0.01);而诱导45d以后(8月25 日),T2 处理的杨树苗株高为60.41cm,15d内的生长量达6.61cm,分别大于对照CON4和T1、T3处理杨树苗4.59、5.26和5.44cm,与对照CON4、T1 及T3 相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60d(9月10日)时T2处理的杨树苗株高生长量达7.01 cm,较对照CON4 (1.37 cm )、T1(3.00cm)和T3(3.64cm)分别提高4.12、1.34和0.93倍(P<0.01)。

7月10日采用不同水平棘孢木霉分生孢子诱导山新杨移栽苗后,杨树苗茎基逐渐增粗;进入8月份以后,茎基增粗的速度逐渐减慢(见图1B)。木霉菌诱导杨树苗30d(8月10日)时,对照及各处理杨树苗茎基增粗的速度相近,然而,8月25日测量的结果表明,T2 处理杨树苗的平均茎基周长为2.47cm,比对照CON4和T3处理的杨树苗茎基周长增粗1.21倍、比T1处理的杨树苗增粗1.15倍;诱导60d(9月10日)时T2处理的杨树苗平均茎基增粗量为0.15cm,较对照CON4(0.07cm)、T1(0.12cm)和T3(0.09cm)处理的杨树苗分别提高2.14、1.25和1.67倍(见图1B)。

2.2 不同水平棘孢木霉分生孢子对山新杨组培移栽苗生物量的影响

以不同水平棘孢木霉分生孢子诱导山新杨移栽苗60d后,分别采集杨树根、茎、叶等不同组织测定其生物量,采用Cornelissen等[11]的方法进行干燥后,称量获得杨树苗根、茎、叶等不同组织的干重。由图2可知,T2处理的单株杨树苗根的平均干重为7.38g,较对照CON4增加50.92%,而CON4及T1、T3处理的单株杨树苗根的平均干重相近。T2处理的单株杨树苗茎的平均干重为4.24g,较CON4 及T1、T3 处理分别增加了16.48%、49.82% 和7.34%;单株杨树苗叶片的平均干重相近,可能是由于2012年夏季遭遇到冰雹天气(6月20日),个别树叶被打烂、脱落,或被虫咬所致。

2.3 不同水平棘孢木霉分生孢子对土壤水解氮含量的影响

由图3可知,木霉分生孢子悬液诱导杨树苗后,水解氮含量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诱导30d时,T2处理栽培山新杨组培苗的土壤中水解氮的含量与对照(CON、CON2、CON4)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植杨树苗T2处理的盆土中水解氮含量最高,为153.3 mg·kg-1,较对照CON、CON2、CON4 分别提高16.81%、9.5%和20.26%(P<0.01),说明适当浓度的木霉分生孢子与植物互作,能极显著(P<0.01)影响土壤中水解氮的含量。然而,在对栽培杨树苗的盆土和没有栽培杨树苗的空盆土同时进行处理时,空盆土中水解氮含量却显示出不一样的变化规律。在诱导30d时,CON3(T3处理的空盆土样)中水解氮含量为152.34mg·kg-1,较对照CON、CON1(T1处理的空盆土样)、CON2(T2处理的空盆土样)分别提高16.08%,18.98% 和8.81%(P<0.01),表现为随着施入木霉分生孢子量的增加,水解氮含量极显著增加。在诱导45d时CON3中仍检测到很高的水解氮含量(154.44mg·kg-1),较高水解氮含量的维持时间长于栽培杨树苗盆土中的水解氮含量。这可能是由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氮素,与木霉菌互作后会影响土壤中水解氮的含量,所以栽培杨树的盆土中水解氮含量的下降速度高于空盆土中的水解氮含量。

2.4 土壤中水解氮含量与山新杨移栽苗生长量相关性分析

为了分析山新杨移栽苗株高和茎基生长量与土壤中水解氮含量变化的相关性,将土壤水解氮含量与杨树苗株高和茎基的变化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以不同水平的木霉分生孢子诱导杨树苗后,杨树苗的株高变化与茎基周长的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见表1,RCON4=0.980;RT1=0.959;RT2=0.981;RT3=0.977。P<0.01)。然而,栽培杨树苗盆钵中土壤的水解氮含量与杨树苗株高变化相关性却表现为:与CON4和T1处理呈负相关,与T2、T3处理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很小(见表1,RCON4=-0.217;RT1=-0.065;RT2=0.001;RT3=0.225),且不显著(P>0.05);同样,栽培杨树苗盆钵中土壤的水解氮含量与杨树苗茎基周长变化相关性也表现为:与CON4、T1和T2处理呈负相关,与T3 处理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很小(见表1,RCON4=-0.019;RT1=-294;RT2=-0.031;RT3=0.305),不显著(P>0.05)。

注:**代表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N代表水解氮含量;H代表株高;P代表茎基周长。Note:**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1level.N means available nitrogen content in soil;H means plant height;P means stem base perimeter.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不同水平棘孢木霉分生孢子诱导山新杨组培移栽苗,其株高、茎基生长量以及不同组织部位生物量产量的变化表明,棘孢木霉菌具有显著促进杨树生长的作用,且木霉菌不同的分生孢子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不同,以5×103cfu·cm-3的棘孢木霉分生孢子为最佳诱导剂量。

研究认为,木霉菌具有促进植物根部生长的作用。Contreras-Cornejo等[12]将绿色木霉(T.virens)和深绿木霉(T.atroviride)与萌发4d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共培养5d后,拟南芥幼苗主根较对照平均伸长0.2 和0.3cm,平均每棵幼苗的侧根数分别增加6 和9个,茎的生物量鲜重分别提高87.5% 和100%。还有研究表明木霉菌能提高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幼苗干生物量100%以上[13]。而该研究中自然条件下木霉菌诱导山新杨移栽苗60d后,杨树苗根部生物产量明显增加,说明棘孢木霉菌具有显著促进杨树苗的根组织生长发育的作用,杨树苗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营养以促进地上部分的生长。徐瑞富等[14]认为,自然环境中木霉菌的定殖与繁殖会受到环境中其它微生物的影响。从未灭菌的耕作层和亚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种群变化趋势看,木霉菌的变化与其中真菌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培养30d内木霉菌变化趋势为先增多后减少,呈波浪状生长曲线,当木霉菌大量出现时,抑制了其它真菌,使真菌数量减少,继而使木霉菌出现“饥饿”而数量减少,真菌又得以增加,形成木霉菌和真菌之间的生态学平衡。该研究中,T2水平的木霉分生孢子的剂量仅与T1、T3各相差正负1个数量级,对杨树苗生长的影响却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说明木霉菌肥的使用需要控制最佳剂量。

陈建爱等[5]研究中,将黄绿木霉(T.aureo-viride)T1010对种植草本植物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收获中期土壤的不同位置化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土壤水解氮含量差异极显著(P<0.000 1),均比对照提高(10.02%~17.51%),并且水解氮含量与木霉动态分析呈正相关,0~5cm处相关系数为0.963 1(P<0.000 1),证明木霉菌能提高栽培草本植物土壤的水解氮含量。该研究中棘孢木霉ACCC30536能极显著影响栽培木本植物杨树苗土壤的水解氮含量,比对照提高8.81%~20.26%(P<0.01),而且与施入木霉分生孢子量相关,与土壤中棘孢木霉动态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此结果进一步证明,木霉菌不仅使草本植物栽培土壤,而且使木本植物栽培土壤水解氮含量提高,该研究结果将对木霉免疫诱导剂类生物肥料及土壤改良剂在促进林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杨树苗的生长量可能受土壤多种营养因素的综合影响,该研究土壤水解氮含量与杨树苗株高和茎基周长指标变化的相关性不大。其它土壤营养指标受木霉菌影响引起的变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木霉免疫诱导剂类生物肥料及土壤改良剂在木本植物生长中的应用,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T1(5×102 cfu·cm-3)、T2(5×103 cfu·cm-3)和T3(5×104 cfu·cm-3)3个水平的木霉分生孢子诱导杨树苗60d,研究根施棘孢木霉ACCC30536分生孢子悬液后山新杨的生长量及土壤中水解氮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2水平诱导的效果最佳,杨树苗在15d内的株高和茎基生长量的最大值分别为7.01cm和0.15cm,是对照CON4(不施木霉)的5.12和2.14倍;单株杨树苗根的平均干重为7.38g,较CON4增加50.92%;单株杨树苗茎的平均干重为4.24g,较CON4、T1和T3分别增加了16.48%、49.82%和7.34%。同时,以T2水平木霉诱导杨树苗30d,种植杨树苗的盆土中水解氮含量较CON(不施用木霉且不栽培杨树苗的盆土)、CON2(施用T2水平的木霉但不栽培杨树苗的盆土)及CON4分别提高16.81%、9.5%和20.26%。说明棘孢木霉具有极显著促进杨树苗生长和改善土壤中水解氮含量的作用,最佳诱导量为5×103 cfu·cm-3。

探究霉菌在食品上生长的快慢 第3篇

材料准备:

1. 准备一个已经长出霉菌的馒头(可将馒头放在温暖的地方经过3~4天,就会长出霉菌)。

2. 取家中的各种食品少许,如:米饭、萝卜(煮熟的)、水果如桔子(一个是好的,另一个则将其用小刀花一个小口)、花生、煮熟的猪肉皮。

3. 小碗六个。(记住:用完后应洗干净,然后放回原处)

操作步骤:

1. 培养霉菌:将发霉的馒头让它继续生长霉菌,直到成熟(大约有4~5cm)时取用。

2. 接种:将馒头上的霉菌,用小刀挑少许放到准备好的材料上即可。其中坏的桔子应将霉菌接种在伤口处。然后将这些物品放在温暖(如放在灶边)、潮湿(或每天撒上少量的水)的地方。

观察与记录:

每天对有关物品定时地仔细观察,在下表记录好霉菌的生长情况:

结论与分析

提示:

(1)哪些食品在什么样条件下生长霉菌快或慢?

(2)怎样防止物品生长霉菌?霉菌对有机物体有什么危害?

说明:

霉菌是微小的真菌。最常见的霉菌有青霉和曲霉。青霉和曲霉是由许多菌丝组成,它们都是多细胞霉菌。青霉和曲霉的菌丝在营养物质(有机物)上生长,有的向上,有的蔓延到物质内部,因为它们的生长而腐化有关物质。

青霉直立菌丝顶端的孢子呈青绿色,曲霉菌丝顶端的孢子呈橙红色或黑色。医药上的常见抗生素青霉素就是从青霉的培养液中提取的。酱油与酒的制作都与曲霉有关,但生长在花生、玉米上的某种黄曲霉却能使人畜肝脏致癌。

霉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对食品的影响 第4篇

近年来, 我国食品业生产发展和消费突飞猛进, 但是在其生产与储存过程中, 易受霉菌污染, 大多数霉菌在常温情况下生长良好, 受到霉菌污染的食品放置在30℃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会出现霉变, 胀包等现象, 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对霉菌进行控制及检测。

1 霉菌特性

霉菌的菌丝粗长, 外观干燥, 呈现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颜色各异, 湿度在85%~90%以上迅速生产繁殖;最适生长温度25℃~30℃;绝对好氧菌,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 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霉菌传播主要依靠孢子, 呈微小粉末状, 眼不易观察到。孢子从霉菌中弹射出来, 于其体积小, 重量轻, 随空气气流运动和尘埃以及人体和物体的移动四处漂浮。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 空气流通的地方孢子即可存在, 一旦环境适宜, 孢子会生长繁殖。

霉菌菌丝体在8℃以上环境温度即可生长, 当温度在20℃~35℃, 湿度在75%~95%时, 霉菌即可呈爆发性生长。环境中的酸碱度对霉菌的生长繁殖有很大的影响, 霉菌适于在偏酸性环境中生活, 最适生长的PH为3.0~6.0。

2 霉菌危害

2.1 霉菌对人体危害

2.1.1 食物中毒。

霉菌会引起食品变质, 表面出现霉变, 体现出异常气味, 失去食品原有的色香味;会导致水果本身软化, 腐烂, 产生菌丝体。会导致饮品产生异常气味, 气泡、颜色改变, 产生浑浊物质。食品霉变会导致生物中毒, 产生致癌的毒素, 如黄曲霉毒素。

2.1.2 霉菌性感染。

霉菌可在人体内生长繁殖, 并产生霉菌性肺炎。霉菌传播主要依靠孢子, 孢子的散发往往会使人体发生过敏性疾病, 如支气管炎、哮喘、皮炎等。因此霉菌对于人体的危害决不应忽视。

2.2 霉菌对酸奶的威胁

霉菌为耐酸菌, 酸奶产品的酸度对霉菌的基本无抑制作用, 故在酸奶产品中易生长;霉菌在60℃条件下持续5~10分钟即可致死, 故酸奶产品中霉菌污染是在巴杀后工序的二次污染。被霉菌污染后的酸奶会在脱冷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 导致产品变色, 变味, 发霉, 胀包。

3 霉菌滋生场所

高湿度场所的霉菌污染, 湿度高于85-90%的环境, 霉菌会生长很快。食品生产过程中常产生大量水汽, 易造墙壁潮湿, 木质及混凝土结构建材也会附着霉菌, 故食品工厂内, 宜少用木质的物体。

(1) 霉菌通过空气流动传播, 酸奶生产车间空气净化效果不理想导致外界霉菌入侵。在建筑物的构造中, 应保持通风才不易产生霉菌, 易吸湿的食品及原料也应尽快消耗。由于霉菌传播速度快, 一旦有霉菌生长, 污染场所的孢子会散播出去, 对接触污染环境的人员也会附带到非污染环境中, 造成间接污染。因此湿度高和通风不良的空间会导致霉菌生长。

(2) 灌装间、前处理地漏卫生差及车间地面、明沟、气帽有积水潮湿易滋生霉菌。

(3) 车间存在冷凝水的管路、墙壁、天花板、空调口等容易生长霉菌。

(4) 车间生产过程产生的液体废弃物未及时清理出车间易滋生霉菌。

(5) 车间离墙离地近的设备表面、潮湿墙面、冷风机容易产生冷凝水滋生霉菌。

(6) 易藏污纳垢的设备部件及车间清扫、消毒死角易滋生霉菌。

(7) 生产过程防护不当造成的霉菌污染。

(8) 进入车间的人员、物料不洁净带入霉菌。

4 霉菌的控制

霉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空气等自然环境中。由于霉菌孢子可以较长时间存活于空气中, 并通过空气传播给其他物质, 给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不但造成食物滋味流失, 其代谢物还能促进致病菌的生产造成重复污染[1]。污染危害早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食品卫生领域,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制订多种食品中毒菌及霉菌毒素的限量标准[2], 同时加强对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 并不断提出新的见解, 完善检验技术。我国在1997颁布的国家标准GB16740-1997中, 所有的保健食品都增加了霉菌指标。各级食品卫生检测机构也都全面开展霉菌的检测工作。

食品制造环境中霉菌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化学处理

酒精喷雾消毒是制造食品时防止霉菌污染常用的方法, 而对手指的消毒则常使用季胺盐。在工厂中, 一般用伏泰、二氧化氯和优杰进行消毒, 减少霉菌污染。

4.2 温湿度控制

我国GMP通则中规定, 制造、包装及贮藏等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 必要时应装设有效的换气设施, 以防止室内温度过高、蒸汽凝结或异味等发生。

4.3 紫外线照射

紫外线很难使霉菌的孢子死亡, 必须配合酒精喷雾等方法并用。紫外线杀菌装置, 可用来作为环境空气和包装材料等的杀菌装置, 紫外灯照射要保证足够的照射量和时间, 对所照射的物体表面提前进行清洁作业, 紫外灯的设置距离应不大于4米。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不应进行紫外照射, 另外要定期更换照射设备。

4.4 洁净室的设施

为了避免食品工厂中产生霉菌等污染, 应建立洁净室。其要求应是可治止环境内部产生霉菌污染源, 二是可以阻断霉菌的扩散, 三是当出现霉菌污染时, 应可及时去除。

4.5 管理者与操作人员的卫生意识

在食品工厂霉菌污染防止措施中, 除了使用物理化学方法的控制外, 管理者与操作人员对食品和制造环境的卫生的关心也很重要, 即管理者与操作人员应具有卫生观念, 随时注意操作的卫生与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必须从加强员工卫生教育着手。

除此之外, 对于成品进行冷藏, 冷藏指在不冻结状态下的低温储藏。由于腐败菌大部分为中温菌, 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40℃, 所以在10℃以下, 大多数微生物难以生长繁殖, 仅有少数嗜冷菌还能活动, 而在-18℃的环境下, 几乎所有的微生物不再发育。由于大多数的酶适宜活动温度是30℃~40℃, 温度维持在10℃以下, 酶的活性将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因此, 冷藏可以延缓食品的变质, 冷藏的温度一般设定在-1℃~10℃的范围内。当然, 冷藏也只能是食品储藏的短期行为 (一般为数天或数周) [3]。

5 结论

食品的贮存温度不当或时间过长, 都有可能造成霉菌大量繁殖, 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 各级食品卫生检测机构也要全面开展霉菌的检测工作, 虽然霉菌检测技术起步较晚, 加上霉菌生理和形态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有不少基本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但近年来, 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 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 加强霉菌的防治工作, 降低对人体与社会的危害, 其意义发展重大, 对以后的研究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李树立, 刘国兴.浅谈食品中酵母和霉菌的污染及检验.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4. (6) :83-85.

[2]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1995.

霉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对食品的影响 第5篇

1 大蒜生长发育周期

1.1 发芽期

发芽期为播种至初生叶伸出地面这段时间, 也叫出苗期, 大约在9月份的下旬。出苗期的长短因播种品种、播种期、土壤湿度等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出苗期大约在7~10天, 有的甚至时间更长。

1.2 幼苗期

幼苗期自初生叶展开到蒜瓣烂母这段时间, 10月上旬至次年3月中旬。这一生长阶段, 生长锥开始分化为花芽, 叶片总数停止生长。此时蒜瓣开始干瘪, 最后剩下膜状蒜衣, 表现为“烂母”现象。此时, 必须加强管理, 供给适量水肥。否则, 易造成叶尖枯黄现象, 表现为“黄尖”现象。春播大蒜, 苗期在25天;秋播大蒜, 苗期需要150天。秋播大蒜耐低温, 苗期细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 初生叶片展开至5~6片叶;越冬期, 正值寒冬季节, 此时, 叶片不再生长, 叶肉组织变厚, 细胞浓度提升, 抵御严寒能力提升;春季发育期, 大蒜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1.3 花芽和鳞芽分化期

此期为生长关键期, 从花芽、鳞芽分化到分化结束、化茎开始伸长, 需要大量的肥料供给。

1.4 鳞茎肥大期

从鳞芽分化结束到鳞茎成熟为鳞茎肥大期, 时间大约在4月上旬到5月下旬。需要50天左有, 其中前30天即前阶段与伸长期重叠, 为共生期, 蒜头生长慢, 之后的18~20天, 养分集中供给蒜头生长.蒜头进入迅速膨大期。

1.5 休眠期

从蒜头采收到蒜瓣萌芽为止称为大蒜生理休眠期。此期60~90天。这时即使给予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 鳞芽也不会萌发和发根, 通过生理休眠期后, 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就可以萌芽和发根, 但如果人为控制其萌发条件 (如保持26℃以上的温度) , 也可使鳞芽继续休眠, 称为强迫休眠, 以达到较长时间的保鲜贮藏目的。

2 大蒜生长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2.1 温度

大蒜为喜凉冷气候的作物, 经休眠期的蒜瓣, 3~5℃条件下开始萌发。高温30℃以上对其有抑制作用;幼苗期, 适宜温度为12~16℃, 短时间可耐~10℃低温;花芽和鳞芽分化也需要低温, 适宜温度为12~16℃;花茎、鳞茎, 适宜温度为15~20℃。超过25℃, 可导致茎叶枯黄, 生长弛缓。

2.2 光照

不同生态型的品种对光照时间长短的反应不完全相同。低温反应敏感制品种, 光照时间长短对花茎发育的影响不大, 而鳞茎的发育以12h光照为宜, 在8h光照下鳞茎发育稍差。低温反应中间型品种, 在12h光照下, 花茎发育良好, 而在8h光照下花茎发育不良, 鳞茎在13~14h光照下发育良好。低温反应迟钝型品种, 花茎发育需要13h以上的光照, 在12h光照下一般不形成鳞茎, 鳞茎发育需要14h以上的光照。

2.3 水分

大蒜生理特点, 具有根系浅、根毛少, 吸水范围小, 不耐旱的特点。而根系上部则需要较低的湿度范围, 不同生长期对水分需求要求如下:

1) 发芽期:高湿度的土壤, 促进发根发芽。

2) 幼苗期:低湿度的土壤, 避免根系腐烂, 促进其纵深发展。但是, 有叶片枯黄的, 建议适量用水灌溉。

3) 退母后:高湿度的土壤, 满足大蒜叶片的生长需求, 为接下来的花芽、鳞芽分化创造条件。

4) 花茎伸长和鳞茎膨大期:高湿度的土壤, 满足其日趋旺盛的生长力。

5) 鳞茎长成期:低湿度的土壤, 避免鳞茎外皮腐烂变黑。

6) 休眠期:干燥的环境, 更有利于贮藏。

2.4 肥料

腐殖质的土壤更有利于大蒜生长, 亩产增值效果更好。整个发育周期, 氮素需求最大, 钾素、鳞素需求较少。幼苗期、萌芽期养分需求来源于种瓣内, 土壤获取量很少。由此, 基肥施足的基础上, 不建议用特种肥。尤其是碳酸氢钾、硝酸铵、尿素等等, 对根系有着很大的腐蚀作用。花茎伸长期, 蒜瓣生长加快, 需肥量大增, 是追肥的最佳时期, 以氮肥为主。鳞茎膨大后期, 叶片枯黄、根系老化, 吸收能力减弱, 此时不需要追肥, 适量控肥, 避免散瓣和鳞茎开裂。

2.5 土壤

大蒜生理特点决定着根系吸收能力较差, 这样就要求更好的土壤环境满足其基本的生产需求。一般情况下, 大蒜适宜的生长土壤为富含有机质、通透性良好、保水排水能力强, 最好为砂性土壤。就酸碱度而言, 大蒜偏好微酸性土壤, 而长期生长在碱性土壤环境中, 非常容易导致根系腐烂变质, 整个株体生长发育不良, 导致长成的蒜头多而小, 没有很好的市场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启银, 卢世红.平安县紫皮大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 2009, (1) :58.

[2]王继选, 姬怀启.大蒜的应用及栽培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1) :101-102.

霉菌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对食品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除草剂,抑制作用,甘蔗生长影响

甘蔗生长期长, 杂草危害大, 人工难以防除, 劳动强度大, 且经常因劳力不足, 防除不及时而造成草荒, 杂草与甘蔗争光抢肥, 严重影响甘蔗正常生长, 导致甘蔗减产, 人工除草费用比用化学除草剂除草费用每667 m2高20元[1],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蔗田除草最有效的方法[2], 施用化学除草剂, 可以有效提高工效, 减轻劳动强度, 降低生产成本。但是随着除草剂的广泛应用, 以莠灭净为代表的除草剂长久单一的使用, 除草效果下降。目前为了市场需要, 商家推出种类繁多的高含量除草剂, 致使蔗农在使用除草剂时盲目选择高含量除草剂, 在使用过程中又不按照使用说明配比除草液, 因除草剂的选择或是使用不当造成甘蔗大量减产甚至出现大面积的绝收现象在蔗区时有发生。研究表明药剂除草, 若用药不当, 不但无法除草, 反而造成减产[3]。拟通过对市场上的一些常用除草剂进行大田试验, 了解其除草效果以及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然后通过经济比较效益分析, 为引导广大蔗农科学的选择和使用除草剂提供参考, 从而为蔗农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提高甘蔗种植的经济收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广西国有红河农场一分场二队职工承包地, 土壤为红壤土, 土地平整, 试验田为新植, 于2014年2月中旬下种, 由于多年进行甘蔗连作, 杂草种子库存丰富, 施药时杂草已大量萌发, 杂草单双子叶种类都有, 其中以香附子据多。

1.2 试验材料

试验甘蔗品种为新台糖22号, 供试除草剂为:55%的蔗友 (吉林金秋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65%的雷斯利 (上海威敌生化有限公司生产) ;72%的精品蔗尊 (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

1.3 试验处理

由于此次试验主要是以检验市场供应的高含量农药的药效和施药后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为目的, 因此处理是依据所用药剂提供的说明剂量, 具体设置如下:56%的蔗友 (240 g/667m2) , 65%的雷斯利 (200 g/667m2) , 72%精品蔗尊 (220 g/667m2) , 对照 (等值清水) , 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考虑到大田试验, 为蔗农施药方便, 不设重复 (因主家在整地时施放大量的滤泥, 厚度超过5 cm, 然后通过旋耕机搅拌、均匀混入土中, 土壤肥力、保水性几乎一样) , 地块为长方形 (60 m×150 m) , 以15 m为1个区, 面积为15 m×150 m=225 m2, 采样时以前中后3个点各取蔗垄1 m红绳标记定点调查数据。

1.4 试验实施、调查、数据分析

试验于2014年6月13日上午进行, 喷药2 d后有大雨。根据小区设置, 用市面上购买的背负式电喷雾器将除草剂兑水均匀喷洒于杂草表面, 以叶面喷湿, 药液不下滴为度, 药效调查分别施药后7、15、30、60 d进行, 甘蔗株高调查分别是药后15、47、77、113、142 d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草的防除效果

杂草的防除效果见表1。

施药1周后, 3种除草剂的表现无明显差别;药后15 d, 精品蔗尊防治杂草枯死率达到88.5%, 雷斯利与蔗友分别为71.2%、67.8%;药后30 d, 精品蔗尊防治杂草枯死率为84.3%, 雷斯利与蔗友分别为93.5%、90.7%;药后60 d, 精品蔗尊为52.4%, 雷斯利与蔗友分别为65.1%、63.7%。

2.2 除草剂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2.2.1 除草剂对甘蔗植株叶片的影响

喷雾1周后, 喷雾精品蔗尊的小区, 叶片出现斑点, 喷雾雷斯利与蔗友的小区叶片有轻度黄化;1个月后, 喷雾精品蔗尊的带斑点的叶片全部枯死, 喷雾雷斯利与蔗友的小区叶片基本恢复, 少量枯死。

2.2.2 除草剂对甘蔗植株生长的影响

株高从6月13日开始调查精品蔗尊、雷期利、蔗友、对照相对应的甘蔗株高为:83.4 cm、85.9 cm、82.1 cm、77.4 cm, 后又分别于6月28日、8月1日、9月1日、10月8日、11月6日进行调查, 在调查间隔日期内, 甘蔗株高增长量见表2。表2中表明, 对照的长势明显好于施放除草剂的甘蔗, 影响最大的是精品蔗尊, 比对照少25.2 cm, 其次是雷期利比对照少19.9 cm, 影响最小的是蔗友, 为13.2 cm。

3 结果与讨论

3种除草剂都是内吸性除草剂, 除草效果最快的是精品蔗尊, 药后20 d蔗田全部枯黄, 雷斯利与蔗友相当。精品蔗尊对甘蔗叶片伤害较大, 只要药剂滴到, 叶片呈斑驳灼烧状, 特别是对分蘖苗影响很大。其特点是见效快, 药效相对短一些, 杂草返青快;雷斯利与蔗友除草效果相对慢一些, 防治时间更为长久, 对甘蔗叶片的危害相对较小, 对甘蔗分蘖苗的影响也要小一些。

经济效益分析:对照是人工除草, 甘蔗长势好, 产量高, 但人工费用高, 现在基本淘汰;精品蔗尊除草效果好, 但对甘蔗生长影响较大, 建议用在田间地头和蔗苗超过1 m、有效分蘖苗高50 cm以上蔗地;蔗友和雷斯利按照使用说明施用既可。

蔗田除草还是早防早治好, 在甘蔗苗未萌芽时喷洒芽前除草剂, 待甘蔗长到4叶后根据蔗田需要及时除草。研究表明, 即使是常规剂量下, 除草剂的使用对于作物来说也是一种胁迫, 影响作物的产量、品质[4], 正常情况下减少除草剂的用量, 需要用时要按照使用说明和化学除草剂的安全间隔期使用, 才能达到既经济又安全的杂草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甘作伟.蔗田施用化学除草剂效益分析[J].广西蔗糖, 2007 (1) :32, 40.

[2]闫青云, 梁元耀, 方峰, 等.4种除草剂防除甘蔗田恶性杂草试验[J].西南农学报, 2011, 24 (6) :2234-2237.

[3]王友富, 铁万祝.蔗田中后期药剂除草效果及对甘蔗的影响[J].甘蔗, 2002, 9 (3) :30-32.

上一篇:EAP团体训练下一篇:温馨七夕祝福语短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