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改革范文

2024-08-05

国际化改革范文(精选9篇)

国际化改革 第1篇

【摘 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基础上,结合西安文理学院的改革探索,论述了会计专业国际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合作交流等问题,以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国际化的改革模式。

【关键词】

国际化改革 第2篇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适应国际经济与税制改革发展趋势,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税收制度,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到底中国税制应向何处去?笔者认为,要从本国经济、社会实情出发,冷静思考加入WTO后如何坚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WTO的原则要求,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新一轮改革中对税收制度作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一、中国税制应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所谓中国税制的国际化是指中国税收制度的制定、施行与管理要充分考虑国际经济领域中税收制度的联系、运行规律和共同特征;要符合世界税制改革与发展趋势,有效地借鉴和运用各国税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服务。税制国际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WTO原则框架下设置税制;二是充分借鉴国外税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依赖,虽然一些大国和富国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中如果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机遇,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利益的。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开始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程,税收作为政府试图获得经济全球化利益和减少其消极影响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与国际惯例接轨进行调整,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才能确保中国入世后获得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双赢效果。中国税制改革的进程实际上是不断借鉴各国税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历程,是逐步实现国际化的过程。我国1994年进行的税制改革从税制国际化的角度来说,是一次具有初步接轨意义的改革。目前世界各国推行减税,尤其是与中国处于同等地位的国家实施减税,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市场对国际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吸引力。因此,认真研究世界减税政策,对中国的经济运行现状及其税制和税负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实施结构性减税,既是遵循税收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政策选择。

所谓中国税制的本土化是指中国税制在遵循国际化的前提下,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的现实改革与发展需要出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税收制度。中国税制不仅要适应加入WTO要求走国际化道路,而且要适应国内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走本土化发展的道路。税收从来都是国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运用的重要工具,税制的设置是基于本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离开这些考虑片面追求税制国际化和趋同化是不现实的。我国的现实是:(1)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人均GDP水平低下;发达的东部与落后的西部并存;先进的现代高科技企业与落后的传统企业并存;大型企业集团与众多中小企业并存;生产力先进的城市与生产力低下的广大农村并存,小生产方式普遍存在等等。税制改革必须从这一现实出发,要有利于经济结构及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现行的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管理能力等多种原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维持这种格局,不可能马上建立以所得税为主体或所得税与流转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这种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的特点决定了税收所具有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发挥的有限性,而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发挥税收的宏观调节作用。(3)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进入温和和紧缩的发展时期,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特定人口背景下的失业问题及其他相关矛盾进一步突出。经济改革必须有利于

扩大内需、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税收负担合理,税收制度改革只能表现为渐进式、阶段性改革的特征。

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来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发达国家总是期望把所有发展中国家都置于可控制的水平。国际规则制定的不平等,各市场主体的原始起点不同,最终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及税收主权,不能因为对国际社会全面开放而自动放弃国家主权和税收权益,中国税制的建设与发展也必须立足于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二、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必须实现内外税制的统一,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统一内外资地方税制,将现行只针对内资企业和中国居民的税收的征收范围扩展到包括外资企业和外籍居民在内的所有纳税人。应统一城乡税收制度,按照对商品和所得征税的原则,改革现行与自然经济相伴生、歧视农业和农业生产者的税收制度,从税收制度上消除对城乡市场的分割。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建立统一的公司法人所得税制,对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区域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根据产权重组的实际需要,对企业并购的所得税问题参照国际惯例作出科学规定。要进一步强化增值税、营业税的中性特征,减少税收对价格信号的扭曲。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消除由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设置而对经济运行和税收征管产生的负面影响;适当扩大一般纳税人范围、减少税率档次;在暂时不能取消营业税的情况下,应统一营业税税目、税率。要进一步统一税政、统一税权,通过立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权,使不同层次的政府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税权,把区域间的税收竞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二)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

税制改革要消除税收政策障碍,促进全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的增加。要进行增值税转型、消除股息重复征税、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取消土地增值税、优化营业税等。要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促进国内消费的增加。对汽车、商品房、旅游、保险、教育等消费热点,制定和完善有关消费税、营业税以及相关地方税的税收政策。要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适度加大直接税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优化税制结构,减轻出口退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通过综合调整税收政策,如增值税转型和扩大征收范围、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税收政策环境。

(三)以促进科技进步、保持生态环境为重点

要统一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的界限,进一步调整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将科技优惠政策的重点放到补偿和降低高新技术投资风险上来。改变目前以流转税优惠为主的格局为更多的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优惠。要制定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使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征收环境污染税。完善现行资源税制度,扩大征收范围。

(四)按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革税制、调整税收政策

进一步消除现行税制中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对采掘业实行增值税转型、减轻水电业税负,将森林资源、水资源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逐步取消东部沿海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进一步完善促进再就业、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有关税收政策

首先在税收政策上对资本含量不高但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鼓励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应开征社会保障税,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最后应对中小企业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门路。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

(六)优化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与政策

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发挥个人所得税在再分配环节调节收入分配的主力作用。在税制上要完善立法,改变现行单一分类所得税制的模式为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的模式;调整课税范围、税率结构、税前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完善纳税申报制度,建立个人收入信息的归集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财产税制,在个人财产积累和转让环节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发挥财产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通过流转税的政策设计,充分体现对低收入者的优惠、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调节,充分发挥流转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积极作用。

(七)加强国际税收协调

遵循WTO涉税规则尤其是国民待遇原则、反补贴原则,调整现行税收政策中不符合这些原则的内容。积极利用WTO规则,调整和优化中国的税收政策,包括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国内幼稚产业发展的政策、西部开发的税收政策、对技术改造的扶持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内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等。应认真清理现行税收政策,规范管理程序,增强我国税收制度的透明度和统一性,为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创造有利的税收环境。

(八)进行税费同步改革

进一步确立税收在政府收入中的主导地位,加快税费改革,规范政府收入形式和机制,重新审视目前各类收费项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保留部分有偿服务的事业性收费项目,将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项目改为收税,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

参考文献

(1)锡德里克*桑福德《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刘 军等《世界税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安体富《当前世界减税趋势与中国税收政策取向》,《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国际化改革 第3篇

一、明确目标, 找准定位, 加快发展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环境下, 找准自己的定位, 明确自己的目标, 是学校改革创新的第一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高点,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主题,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和模式改革已经成为紧迫任务, 这是职业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从中不难看出, 稳定招生规模, 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目前中职教育的第一要务。

作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首先要围绕“办学跟着产业走”这一目标, 制定学校规划。国际旅游岛建设势必会给海南带来一系列的战略调整, 产业升级。学校应提升思想认识, 打破旧观念,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站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局上, 结合海南实际, 制定符合本岛本校实际的发展规划。

其次, 中职学生是技能性一线人才, 学校则是培养一线人才的人才库。就第三产业而言, 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面对面的服务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品德, 胜任岗位的能力。特别是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关键时刻,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优质服务承担着塑造海南形象、中国形象、乃至世界形象的历史重任, 优质服务更将是成为海南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因此, 职教战线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去实践, 去育人, 真正树立两个意识:即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

再次, 加快发展的内涵就是质量。以海南省商业学校为例, 目前在校人数为6000余人, 根据国务院为海南制定的发展目标, 商校2010~2015年稳定在6500~7000人的规模。扩展规模不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 提高教育质量、做精品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 商校严格量化考核机制, 从学生入学开始, 具体到教师的教学过程, 班主任的管理过程, 在每个环节严格把关。毕业生的合格指标不再局限于学校, 更重要的是纳入企业、社会的评价标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 都要具体跟踪、量化, 在考核学生的同时, 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也是一个具体的考核。目标管理、过程细化、社会评价构成的完善量化考核机制将成为培养现代化服务业合格人才的一把尺子。

二、特色育人, 品牌兴校, 重在质量

第一、德育是教育的核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是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几个人, 而是一代人、几代人的素质, 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国际旅游岛建设不仅是海南特色, 更是中国特色, 世界特色。当前, 应以国际的视野进一步探讨德育工作。由此看来, 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 爱护宝岛, 从我做起, 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在服务过程中感染人、影响人, 并传承优秀文化, 让中国人热爱中国, 更让世界热爱中国。同时, 做到课程模块化, 严格训练达到目标模块, 不断提高师资条件, 加强实训技术, 形成特色。

第二、提高品牌意识。国际旅游岛建设无疑是要做出海南品牌, 做出中国旅游的典范。同样, 学校也要形成自身的品牌, 为今后的人才输送作出示范。目前我校已逐步形成“质量+特色, 文凭+证书, 素质+技能”的品牌战略, 并且在全校师生中深入品牌思想, 贯彻这一过程, 实现品牌。商校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学生人数逐步稳定下来, 量的累积必然要有质的提升。从细节入手, 做精品教育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及时完善“办学跟着产业走、专业跟着行业走、课堂跟着岗位走”的品牌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这一重大机遇期, 职业教育也应该找准时机, 乘势而上。学校应与省委、省政府保持一致, 坚持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培养现代化服务业合格人才这一目标, 同时进一步加强专业与行业的结合。商校目前已与中国饭店协会、省企业家协会、省酒店餐饮协会、省旅游协会、省烹饪协会、省会计协会、省包装技术协会等形成良好合作关系, 大部分专业都已经与相对口的行业协会联系密切。学校已经形成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专业课堂与企业的老总、专家、讲师共同完成授课的优势。

第三、教育质量来自先进的校园文化和科学管理。先进的文化和管理必须是全球化视野, 加强国际交流, 学习先进文化和管理,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文化育人”是教育的基础, 是力量的源泉, 是学校的凝聚力。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 需要学校发掘自身的潜力, 吸收外界的先进文化, 因地制宜, 形成适合本校发展的校园文化。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引进企业文化与部队文化, 吸取其中的竞争意识与吃苦精神, 彰显了学校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的内在品质, 形成了“吃苦不叫苦, 做事不张扬”的商校精神。商校精神传承的是一种信念, 它已经牢牢地铭刻在每一名商校人的心中。

师资队伍是实现质量的关键, 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优化, 是最贴近实际的方法, 必须下足功夫, 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学校培养的学生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上岗素质, “要想徒弟好, 师傅手艺好”, 所以首先应从教师抓起。教师不仅能站在讲台上, 更要能在实训课上带领学生实际操作, 让教师到企业实职锻炼, 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次, 要坚持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引进行业大师进课堂,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优势;2、通过承担企业生产线等项目, 建立人才储备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企业实训机会;3、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专业课由本校教师与企业的老总、专家、讲师共同完成授课;4、企业文化的培训前移在学校完成。

三、校企一体, 瞄准行业, 紧联企业

首先, 产业政策是由政府制定, 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是学校光荣的使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人模式、一种管理结构、一种助学举措、一种工作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 已成为业内外的共识, 当然也适用于海南职业教育。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 具体来讲就是让来海南的世界各地游客游的舒心、住的安心、吃的放心。因此, 学校应从中寻找自身定位, 主动联系企业, 为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各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与作用, 通过集团合作, 项目推动, 加快校企一体化进程。

其次, 按照行业高质量要求, 设置适合的专业, 特别是研究和研发由于产业生机带动行业新需求的专业, 及早准备, 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和投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会给海南带来更多的商机, 相信也会引发很多行业的热潮, 如高尔夫、游艇等等, 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 及时研发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国际旅游岛建设有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 那就是“国际”, 因此, 学校在开设新专业的同时, 也要提升原有专业的办学标准, 一切以“国际”为标准, 来保证人才输送的水平。

再次, 积极将企业岗位的人才标准, 纳入到学校课程开发中来。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 这里的企业最好是有知名度的企业, 国际化的企业。我校目前校企合作的知名企业团体有:全国旅游服务类的龙头企业首都旅游集团、中国饭店协会、中国烹饪协会、台资知名企业光宝集团等。学校与企业要进行深度的合作, 除了引入企业文化, 还应该把企业岗位的人才标准融入到学校课程开发上来。特别是可以引入企业的管理者, 培训师进课堂, 与他们一起进行课程开发, 课程设置。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灵活交叉进行, 做到真正的校企一体, 工学结合。

改革、转型、升级、国际化 第4篇

改革、转型、升级和国际化是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从2002年开始,少儿出版经历了持续十年的黄金发展期。这黄金十年的显著特点是出版业几乎全行业参与少儿出版,有研究者形容这种状况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仅靠专业少儿出版社难以满足少年儿童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但从增长方式看,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和品种扩张,实际上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这种增长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少儿图书单品种效益下降,库存增加。最近两年少儿图书的市场表现说明,依赖资源投入和品种扩张实现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头,少儿出版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和“走出去”。

中少总社近几年来坚持“真做出版,真办企业”的办社理念,以出版能力建设为核心,在转变观念、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整合资源、加强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少总社的发展仍然建立在传统体制特别是传统业态、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是量的增长而不是质的升华,纸介质读物的生产、销售仍然是主要的商业模式,数字产品销售收入、版权贸易收入、服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很小。要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业态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参与国际竞争。

改革。2014年,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内部运营机制改革。完善结构工资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同时,按照编辑、发行、管理、服务等不同类别岗位,建立覆盖全体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彻底打破原有行政层级,使所有员工都能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能力水平,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路径,最大限度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创造活力。根据中少总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转型。转型是出版业态的转型。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是出版业态转型的必由之路。2014年,我们要加快业态转型的步伐,在2015年基本完成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业态转型,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一是实现全媒体出版。实现了一种内容,多种介质出版,能够通过提供多种介质的产品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二是建成可以面向各种终端推送产品的数字传播平台。将实施包括阅读、学习、娱乐、社交、活动推广等功能的少儿快乐阅读平台二期工程,面向不同终端、不同用户推送阅读服务产品。三是运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进、优化对传统渠道的管理,使传统渠道升级。通过数字传播平台的建设和传统渠道的升级,实现线上、线下对读者的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服务。

升级是出版产业的升级。出版是小行业,文化是大产业。与文化产业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跨媒体、跨行业发展,是实现内容价值最大化,做强做大是出版的必然趋势。

国际化改革 第5篇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天津大学为例,从海外多层次多维度国际联合培养、国内全英文授课和科研型教学实践,及拓宽学生国际交流平台等方面,对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相关领域国际化培养提供支撑。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需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是满足学生需求、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环保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科学领域的人才需求量逐步加大,尤其是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创新型人才[1]。由于国内高校国际化交流平台欠缺、国际化培养内在驱动力不足以及国际化培养师资有限等局限性[2],本科生国际化高水平培养还有待提高。本文以天津大学为例,对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1与国外高校开展学位型和实践型多层次多维度的国际联合培养

通过与国外环境科学领域高水平高校开展教学培养方案学分成绩互认,建立校际间“3+2”、“2+2”、“3+1”等多层次多维度的联合培养模式[3]。天津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建立“3+2”和“2+2”的学位型联合培养体系,学生经过国内外课程学习,达到中外方毕业要求后,可获得双学位。另外,与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等建立“3+1”的非学位联合培养体系,学生可获得国内高校学位及海外高校国际化创新实践学习机会。为提高联合培养质量,需对选派学生进行严格遴选,指派专门教师负责联系和了解学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情况。学生回国后将核实在国外修习的所有学分,如达到学校要求则授予本科学士学位,如未达到,还需要延期毕业,补修所欠学分。通过以上模式,使学生在国外接受国际化教学模式,学习国际一流专业知识,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扩大国际视野。

2在国内进行全英文授课和科研型实践的国际化培养

通过鼓励校内相关领域教授,并利用校际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国际合作科技基地等平台邀请海外专家,在校内环境科学专业开展“全英文授课-科研型实践”国际化培养。通过全英文授课,提高国内学生专业领域英语听说能力,为其出国交流打下语言基础;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2]。同时,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有机结合,以科研实践促进教学质量,推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国内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搭建学生国际交流平台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相关领域进行系统调研,建立环境科学专业全英文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系统提高学科国际化办学能力,从而按照专业建制招收留学生。除完善科学的培养方案以外,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宣传,(1)中外校际联合培养项目;(2)学校国际教育学院官方平台;(3)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机会;(4)在国内举办国际会议、夏令营等学术活动,扩大留学生招生。专业建制留学生班建成后,按照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同时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生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中文和全英文培养方案的学分互认,鼓励中国学生选修全英文课程;通过组织中外学生学术讨论、认知实习、团队汇报,激励中外学生各学所长,从而显著提高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及国际业务能力。

4结语

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开展学位型和实践型多层次联合培养、在国内开设全英文授课和科研型教学实践及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建立国际化交流平台等途径,有效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宇琪,彭方玥,骆雪晴,等.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其应用[J].广东化工,,44(349):284-285.

[2]李琼.关于全英文授课项目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10:123-124.

[3]韩晓蕙,刘克东,赵嘉颖.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以“985工程”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94:80-82.

国际化改革 第6篇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

引言

国际化改革 第7篇

五年制医学本科国际化教育是国家针对现阶段社会医学专业人才储备不够充裕的状况,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学制接轨,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与教育利益群体渴望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心理预期相一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医学教育学制改革。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将有如下意义:(1)建立与完善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水平接轨、与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内涵一致的课程体系,使五年制医学生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并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潜能,真正成为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2)培养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3)临床医学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推进教育资源国际化共享与学术交流国际化。(4)提高五年制医学生医学专业英语的实际理解、沟通及运用能力。(5)将我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真正打造为“高起点、优产出”一流医学教育品牌。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改革浅析 第8篇

一、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

1. 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办工厂、设立分支机构,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经营上“走出国门”, 采购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服务全球化, 还有不少企业设立海外机构, 中国也正在更多地产生自己的跨国公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以及中外之间密切而频繁的经济往来, 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 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希望在国外也能享受和国内一样本地化的服务, 并通过银行与国内的总部建立便利的资金结算和往来;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 希望银行能利用国际化的产品为其实现交易资金的成本锁定;拥有大量私人财富的个人客户, 希望银行为其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 以降低投资的系统性风险, 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固守着国内市场, 单纯经营人民币产品, 或者仅仅利用现有的产品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 加快国际化发展成为银行适应新形势和实现新战略的必由之路。

2. 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

在其他行业发展、竞争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中, 商业银行也正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外资银行强有力的竞争, 比如, 花旗银行、汇丰银行, 他们设置了遍布全球主要城市的经营网络, 创造了标准化的产品, 开发了全球统一的计算机交易和管理系统, 拥有精通本地语言及英语的国际化人才, 深谙不同国家的法律及市场特点, 能够为客户提供国际化的便利服务, 因此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首选合作银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刚刚完成制度的变革和调整, 与国外商业银行在商业化、国际化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已经现实地、迫切地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面前。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进行的各项改革中, 每一步都体现出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方向: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 邀请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协助进行银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和财务报表公示, 收购海外金融机构、加快到其它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等。然而,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 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 人才培养跟不上机构扩张速度。以工商银行为例, 在短短五年时间, 该行即实现了香港、澳门、印尼、南非、美国、澳洲、卡塔尔、阿联酋等地区和国家经营网络的拓展和新建, 但国际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未同步进行, 造成一方面海外分行人员紧缺, 另一方面国内提供不出合适人选、只能让业务过关但语言不过关的员工赶鸭子上架的尴尬情形。

其次, 管理机制改革缓慢, 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商业银行的政府机关作风依然比较严重, 商业化程度和对市场的敏感度还不够高。虽然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巨大挑战, 和生存的压力, 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和部分员工自我利益保护, 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机制上进步缓慢, 尚待进一步的更新和突破。

第三, 产品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 无法适应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由于了解国际发达金融市场产品运作的员工十分稀缺, 同时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低效导致创新能力受到抑制, 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出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创新速度难以跟进客户需求的现象。尤其是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在行政垄断的护佑下, 可以稳定地获得利差收入, 创新动力严重不足。以“客户为中心”长期以来只是一句口号, 缺乏实际措施, 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第四, 国际化意识尚未深入人心。目前, 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大多还停留在演讲、文件、讲话的层面, 尚未真正深入中层和基层员工, 而这些人正是银行进步和改革的根本推动力。如果无法让他们了解国际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方向, 来自高层的决策和指令将无法得到正确的实施, 从而导致改革结构与预期的方向丧失或偏离。

国际化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避免的选择, 是对旧体制、旧思想的颠覆, 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建立, 这个过程充满困难和挑战。但这个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任何一个在全球金融业排名靠前的金融机构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国有商业银行在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必须朝着国际化的方向, 坚定不移地、充满智慧和创造性推进这一进程。

三、国际化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国际化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将是一个持续改革、全面改革的过程。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一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发展的启示和警醒, 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巨大的发展机遇。国有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 意识国际化。商业银行经营的国际化首先是经营意识的国际化。国有银行的管理层必须深刻认识国际化经营对于国内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不进行国际化改革就不可能在全球金融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就不可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后国内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中资银行就将在未来的国际金融竞争中处于“客户边缘化、利润微薄化、人才低端化、产品陈旧化、能力萎缩化”的境地, 这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增大的影响力, 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增长的份额是不相称的。

第二, 机构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的前提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相应的经营机构, 中国银行以服务奥运会为契机, 交通银行以服务世博会为契机,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都通过积极收购等方式在海外设立经营机构, 这使银行服务终端延伸到全球主要经济发达城市, 为国内及当地客户提供便捷和本地化的金融服务, 为业务的国际化奠定基础。但这一过程将是持续和长期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银行的海外网点与中资企业的海外经营如何有效对接, 需要进行积极探索。

第三, 管理国际化。要实现庞大跨国机构的顺利运转, 管理机制和制度必须更加具备灵活性和规范性, 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情况和各国的政策环境。由于国际商业银行的业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为代表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远大于国内经营, 各国监管要求也与国内有很大不同, 国际化银行的管理体制必须与之相适应。

第四, 系统一体化。在机构国际化的基础上, 只有实现交易和管理信息系统国内外的一体化, 才能真正实现产品和管理的国际化。现在多数银行通过外包实现业务的信息化, 而且业务系统大多只基于人民币业务, 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业务国际的需要。

第五, 人才国际化。国际化的管理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在国际化改革过程中, 国有商业银行应重点引进具备多语能力、业务熟练、熟悉国外金融环境和制度、了解外国客户心理和文化特点的专业人才,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并配置到适合的岗位, 使其成为银行国际化改革过程中最直接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第六, 产品国际化。目前, 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比重在全行业务中占比非常低。面对跨国资金结算、外汇交易、国际投资等业务需求的日益增长, 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产品, 以及提高自身国际业务的创新能力将是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改革中核心的环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资银行体系的主体构成, 不可避免地要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这是中资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要求, 也是银行自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从目前国内银行开始的国际化经营看, 在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管理效率, 认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这些不足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国有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另一方面也使国有银行的的国际化经营活动面临潜在的风险。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国有银行必须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系统更新、人才培训、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快改革, 从整体能力的角度提高国际化水平, 从而保持在国际竞争中已经取得的优势。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改革

参考文献

[1]贺苗.外资银行本土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启示[J].经济问题, 2009, (1) .

[2]理查德.杰克逊.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人才引进[J].国际人才交流, 2009, (1) .

[3]郭颂.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8, (12) .

[4]王伟藩.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10) .

[5]马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 2008, (9) .

[6]葛兆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 2008, (8) .

[7]郑良芳.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制定和推进国际化战略[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2007, (2) .

[8]恽铭庆.必由之路——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和IT建设国际化改造[J].银行家, 2006, (11) .

国际化改革 第9篇

一、对教育国际化初步达成共识

第一,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当今世界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使得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成为时代所趋。

第二,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其基础是要具有民族情怀和高度的民族认同感。

第三,教育国际化绝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国情、市情、区情、校情的基础上,站在“世界”的高度,以国际视野借鉴和应用世界各国优质学校普遍认同和实施的普世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办学经验,在本土化基础上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

第四,教育国际化的重点是师生国际素养的提升,既要培养学生国际文化理解能力与国际竞争及合作意识,也要促使教师生成宽阔的国际情怀,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具备国际化教学能力。

第五,评价教育国际化成效的重要指标包括:能否使学校达到世界水准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促进全体学生的高质量发展,等等。

二、 基本形成了以项目实验为载体,

分级分类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格局

形成了行政牵头、教研科研引领、学校主体实践的推进机制。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以国际办为行政牵头,以进修学校成立的国际课程教研室、教科所成立的国际教育研究室等为引领机构,从机制建构上保障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区分层次

基础教育国际化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交流、理解、融合、主导。按照以上标准,我们对全区各校进行了初步评估,总体情况是:一小部分学校处于零起点,没有任何国际化行为;多数学校处于第一个层次;少数学校处于第二个层次;极个别学校处于第三个层次。

(二)分类指导

义务教育阶段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高中教育阶段适度引进优质国际教育元素,促进高中课程的多元融合,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阶段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

形成了项目引领、典型引路的推进方式:确定了10个重点实验项目、56所国际化研究实验学校,作为海淀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种子军团”,为我区更大范围推进教育国际化积累经验。

三、海淀区基础教育

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验项目成果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深度发展

1.从“交流互访”走向“项目合作”

借助国际组织和第三方教育机构,引进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教育改革项目,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教育部联合推进的学校改进项目——爱生学校;明天幼稚集团引进了美国耶鲁大学开普兰课程,该课程提供了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案例,注重儿童兴趣的激发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并且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指导方案。

2.从“单向交流”到“双向交流”

从向发达国家的单向学习转向双向的经验交流与分享,不但强调“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注重“开发利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将海淀区优质教育资源推向世界。比如,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牵头成立了中美教育课程教学联盟,就是把我国中小学教师教研制度、课程建设体系、考试评价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势推向国际,与其他国家的学校进行交流与分享。

(二)国际理解教育得到广泛开展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宽容,消除隔阂,维护世界和平。

两年来,项目组多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自觉实践并勇于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主要有主题活动模式、学科渗透模式、校本课程模式等。

主题活动模式:如 “模拟联合国”活动,已经成为海淀区众多学校的一项常规性活动,它契合国际理解教育目标,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还有像北京市十一学校举办的“多国文化日”活动,学生自己设计主题、策划、组织活动;在人大附中,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由国际部外籍学生主办的盛大活动——多元文化节,通过主题活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科渗透模式:如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围绕学校“六会一特长与国际眼光”的育人目标,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各学科每学年至少向全校展示一节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公开课,很好地把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

校本课程模式:如北京市玉渊潭中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特考利市高中联合开设中美文化差异比较课程;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语言类课程法语及法国文化课;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以国际交流活动为基础,以语言交流、国际历史地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往的基本礼仪、各国教育的比较等内容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还有一部分学校选用了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国际理解教育》。

(三)国际课程本土化得到深入实践

在课程中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融入国际课程元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迈向国际化和现代化方向的一种有益尝试。

海淀区是北京市最早引进国际课程进行实践的区域。目前从全市来看,无论在获批的学校数量,还是招生数量上,海淀区的规模都是最大的。为更好地发挥团队优势,2014年5月7日,“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启动会”成功举办,标志着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正式开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研引领全区国际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搭建教师交流、研究、提升的平台,全面提升海淀区国际课程教学水平,并为国际课程的任课教师创设专业发展的通道等等。以区域为单位组织国际课程的常规教研,目前全北京市乃至全国,海淀区是第一家。endprint

海淀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均确立了以中方为主的融合方式,采用课程项目学分管理模式,吸收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合作中提升中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进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推动普通高中开放多样和特色发展。例如,北京市十一学校的AP课程①、A Level课程②和IB课程③三个项目资源均已辐射到普通班级中。

课程的借鉴与融合还体现在教学方式变革方面,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怎样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例如,美国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模式”,海淀区与瑞典合作“变异教学”等项目,都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

(四)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近年来,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十八大三中全会决议中也再一次提出“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迫切需要将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合理高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引入国内,在基础教育的管理、评价和服务机制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

应该看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学校里出现了选修课、走班制、导师制、学分制等一系列教育管理改革。这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校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具有民主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引发了学校固有班级、年级、教研组等管理体系变革,进而动摇了多年形成的学校层级管理制度,开始探索建立更为民主的“扁平化”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

(五)借力信息技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探索出了“不出国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友好学校不定期地开展国际视频交流活动,打破时空的局限,让广大师生不出国门也能与国外进行交流。

“海淀英语学习社区”是海淀区人民政府、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支持的一项基于现代信息网络平台的语言类教学研究项目,是海淀智慧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打通英语学习的课内外界限,依靠先进的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分析、智能标签和推送等领先技术,为海淀师生提供更广阔、更便利、更生动活泼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用英语沟通的能力。

四、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下一阶段的工作

纵观近两年的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新一批实验校的加入无疑又为下阶段实验工作推进注入了新的力量。关于下一步的工作,我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国际素养

从根本上讲,为进一步提升海淀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海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目标应该聚焦于学生国际化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应该从本土认同、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全球责任四个维度进行考量。

为达成此目标,我们要培养一批国际化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提出教师的培养目标是:组建一支国际教育专家队伍,培养一批国际化干部教师骨干队伍,引进一批具有外国专家资质的外籍教师,形成机构合理、专业过硬、能力较强的区域教育国际化干部教师队伍。换句话说,师生的国际素养提升应该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

(二)着力加强特色课程借鉴与融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不同国家之间的课程总会有些差异,我们需要尊重这些差异,我们的课程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选择性。外国孩子可以选择与中国孩子完全相同的教育内容,我们的孩子也应该有机会选学部分外国的课程,最终的目的是改进我们的课程,让我们的课程在培养孩子的国际化素养上更有活力,因此,需要对课程的选择和实施更谨慎、更有智慧。

我们引入国际课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学生出国留学、所谓“洋高考”的应试做准备,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优秀的国际课程,服务海淀区教育综合改革。

在中国特色的课程改革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干部教师的国际化经历和技能,重点开发面向在国内学习的学生的国际课程,使其在本土也可获得国际化视野及技能;二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使其能够在多语言环境中最大程度地获益;三是通过在线教学、屏幕课程等数字化方式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开发国际课程,探索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三)着力拓展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

中外合作国际项目的引进与实施,使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得到普遍的认可。海淀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合作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去年,海淀区与中国教育科学院合作引进了“中美创造力人才培养研究”项目。近期,海淀区将引入“中芬未来学校创新计划”,以促进学校创新为目标,探索未来学校的组织管理方式,通过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式创新、特色课程创新和支持系统创新,提高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质量等,这些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四)着力整合多方国际教育资源和力量

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与状况表明,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相互整合,以及个人、学校和政府的相互协调。因此,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政府、学者、专家、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团体、家长团体、民间团体、企业单位等多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尤其是我们地处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海淀,区位优势明显,一定要集中整合与协调多方力量,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开设相关课程或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相关进修或研习机会。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在2013年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全球化时代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会议。今年10月中旬,海淀教科所还将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承办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从国际学生学业评价看教师教育质量论坛,重点关注国际学生学业评价计划的结果对教育质量和教师质量的反思,为海淀的教师搭建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endprint

(五)不断拓展借助信息技术的国际交流

信息技术对教育国际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海淀区的中小学教育必须树立国际交流形式多元化的主导思想,整合现有国际交流方案及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跨国课堂,真正地推动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有效进行。

(六)建立健全管理监督体系

为了确保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健康迅速发展,海淀区教育学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在两委一室的领导下,将确立系统的管理监督体系:一是要建立国际教育数据库,就课程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国际化4个方面的成效指标完成状况进行普查,作为推动工作的起始点;二是建立成效指标,成效指标是各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努力的依据;三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进一步统筹整合资源,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及财力。

(七)加强针对外籍学生的课程研发与管理

随着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建立世界城市步伐的加快,海淀区基础教育可能会面临外籍人员子女求学人数不断增加的问题。我们针对区内具有招收境外学生资质的24所中小学校开展了调查研究,调查内容涉及招生、教学、课程设置、班级融入、民主管理、家校合作等方面,全面掌握海淀区基础教育阶段外国学生的教育教学现状。现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国学生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二是建立和完善外国学生教育的信息分享和交流机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三是组建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为学校实践探索提供专业支撑。

总之,海淀区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必须立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海淀区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根本思想。希望各学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注释:

①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指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开设的大学课程。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AP课程是指针对AP众多的考试科目进行的授课辅导,目前以Calculus AB(微积分AB)、Calculus BC(微积分BC)、Statistics(统计学)、Physics B(物理B)、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几门课程为主。

②A-Level课程:英国高中课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是英国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也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

③IB课程:全称为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

上一篇:财务中心重点工作下一篇:脚气怎么治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