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纲

2024-06-06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纲(精选10篇)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纲 第1篇

留守孩教育现状调研报告提纲

(前言)当前国内侨乡留守孩教育情况。

一 我县留守孩教育现状。

二 我县留守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成绩处下游

(二)性格心绪易波动

(三)行为自控较薄弱

(四)道德思想缺教育

(五)社会适应极欠缺

三 我县对留守孩教育主要做法

(一)立足学校教育,多种方式帮助留守孩。

1、建好“一个家”。

2、巩固“两个阵地”。

3、落实“三类帮扶”。

4、做好“四项工作”。

5、完善“五个结对”。

6、做到“六个结合”。

(二)强化“监护人”培训,积极发挥“第一任老师”作用。

(三)加强社会教育,全面营造适宜学习环境。

1、广泛宣传。

2、建立机构。

(四)完善沟通机制,合力取得新突破。

1、实施结对帮扶。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构建新型家校关系。

四 下一步对留守孩教育的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推进留守孩教育。

(二)加强基础建设,显著改善硬件设施。

1、做好资金预算,推进“留守孩之家建设”

2、完善配套设施,建立“留守孩活动中心”

3、深化科学教育,建设社会实践基地。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纲 第2篇

一、选题依据

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农村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镇迁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移民浪潮,但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其子女无法随同进城学习,留在了农村,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这一群体数量已达千万以上,并将继续扩大。这些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滞后,生活、学习、心理、道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并逐步上升为全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下一代的发展,是关系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因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已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无可置疑的将承担教育过程的主要职责,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意在针对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来具体论述学校应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文章基本思路

前言:对以往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简单综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新群体产生的时代背景概述

1、城镇化、现代化洪流下的人口迁移

2、农村儿童“留守”的原因概述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概述

1、生活问题:身体健康没有保障

2、学习问题: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等

3、心理问题:孤僻、抑郁、自卑等症状

4、道德问题:道德品行不高、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5、安全问题:没有家长庇护下的人身安全问题

(三)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论述

1、儿童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2、儿童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3、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观察与辅导者的角色

4、儿童道德品质的说教和榜样的角色

5、儿童安全保护者和矛盾调解人的角色

(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的对策简述

1、家庭系统职责

2、政府系统职责

3、社会系统职责

4、教育系统职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三、研究目标

本文意在通过对学校教育重要作用的讨论,进而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四、资料搜集

1、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西南交大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成果公报

8、廖其发等《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出版社,2006年4月版

9、叶敬忠等《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0、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11、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2、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3、任运昌《窝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纲 第3篇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象剖析

据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外出务工的人员约为30万人, 农村留守儿童约10万人, 人数非常多,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在该县政府的重视之下,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处理, 但是部分问题依旧存在, 具体如下。

1. 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因为父母外出务工, 儿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 制约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据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农村约6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次数少于3次, 约40%的留守儿童每月与父母通话的次数少于2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学校, 缺乏家庭的关爱, 而留守儿童的年龄正是身体发育以及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缺乏来自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过于偏激。

2. 价值观念教育错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都不理想, 据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少于3500元的约为30%, 为了生计,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 缺乏家庭关爱的童年容易导致其价值观念出现严重的错位,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均有可能出现扭曲的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皆有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内外部原因

1. 内部原因

为了生计, 父母外出务工, 把孩子留在家中托付给老人照顾, 父母与孩子相聚的时间很少, 缺乏父爱与母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担任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多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这是典型的“隔代监护”, 进行心理沟通的难度较大, 易助长儿童的反叛心理。再加上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 对孩子学习方面与心理方面的教导更是少之又少,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加突显。

2.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在于学校与社会方面, 首先是学校方面, 学校只注重知识教育, 而忽略了心理层面的干预,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找到的并不是心理层面的抚慰, 而是更多的孤独与心理空洞。其次是社会方面, 社会整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不足, 政府送衣送食、上门探望等形式难以起到实质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举措

1. 优化社会教育的大环境

首先是立法方面, 应大力落实《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从法律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保护, 保障其接受教育的权利, 防止不法人员利用农村留守儿童的年幼无知进行犯罪活动。其次是经济方面, 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逐渐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促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

2. 合理选择委托管理的对象

家长在外出务工之前, 应当选好委托管理的对象, 鉴于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较大, 同时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心无力, 不建议作为首选的委托管理对象。如果同族中尚有较为年轻的长辈留在当地, 建议将孩子委托给其管理, 尽量还原家庭的温馨气氛。同时, 父母也要通过电话多与孩子进行沟通, 关心其学习与生活情况, 向其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

3.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力度

学校实行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建设学生宿舍, 安排学生住在学校, 令其更好地体验集体生活, 以同学之间的情谊弥补亲情的缺失, 同时也方便教师就近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 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待人接物的态度, 提供就学保障。

四、结语

目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上升到了社会性问题的层面, 儿童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 不应当让经济方面的原因制约其发展, 应寻求有效的途径, 如优化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合理选择委托管理的对象、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力度等, 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春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安全 教育途径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频发,已成为目前不可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小,处于不能独立生活的阶段,尤其是心智刚处于发育期,对事物的判断不成熟,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但长期与父母分开生活的现状导致他们身心发育受到极大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安全感缺乏的问题。农村人口居住相对比较稀散,造成大量农村儿童需要徒步到几公里之外的学校读书。近年来,学生在上学路途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溺水、诱骗、拐卖、中毒、交通事故、火灾等意外事故频发。与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因其父母不在身边,大都独自徒步上学,受到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由于长期与家长分离,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心、引导和爱护,父母也无法及时、充分地了解子女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代为监护由于种种原因监护不力,造成约束管教不到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话,在校不守纪律,经常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甚至欺负同学,有的迷恋网络游戏,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染有不良习气的成年人混在一起。他们或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或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无所事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安全已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乃至缺失

首先,外出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基本上顾不上教育和监护留守在家的孩子,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少之又少,留守儿童也很难得到父母在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更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与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其次,临时监护人基本不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多达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较弱,无法保护和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

2.学校现有条件无法满足“新生群体”的需要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许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还不能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容易失去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兴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对于自制力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农村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城等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利用课余时间,甚至逃学去电子游戏室,痴迷于网络游戏。那些不加限制的镜头如凶杀、暴力等引诱着年幼无知的留守儿童不加分辨地进行效法和模仿,极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给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有的把农村留守儿童当作谋取钱财的手段,给留守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建立多元化的安全教育途径

1.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咨询课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方面比普通孩子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如何很好地引导他们走过这段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建议学校应专门开设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教育教师给他们正确的心理疏导。

2.教师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以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千万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差,影响教学效果,就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他们置之不理。这也需要教育部门考虑如何使用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3.学校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讲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让他们觉得生活是有趣的,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明白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4.拓宽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

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在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学校、教师和家长形成一股合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5.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此外,学校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教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对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徐文娟.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表提纲 第5篇

所调查的地名乡(镇)村屯。

全屯总户数

父母双亲外出户数

双亲外出儿童数

单亲外出户数

单位外出儿童数

全屯留宁儿童数

祖父母监护的儿童数

亲戚监护的儿童数

无人监护的儿童数

父母按时寄回生活费的儿童数

父母长期未与家庭联系的儿童数

学生能自觉学习、保持原有水平或有提高的儿童数

学生生活散漫、经常迟到、逃学、成绩下降的儿童数学生性格变坏、不听教育,品德下降的儿童数

因父母外出,生活、学习受影响而辍学的学生数,并请列出名单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纲 第6篇

——溢水镇中心小学开展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活动

为了让留守儿童树立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提高的自我防护能力,鉴于近期出现的全国各类学生伤害事件,提高防范意识,未雨绸缪,5月27日,溢水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一次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活动。

活动开始,德育处张娜主任将近期全国发生的各类学生交通安全、溺水伤亡事件和交通事故作为典型材料,向学生进行宣讲;接着,留守儿童们认真观看了《交通安全教育》和《防溺水安全教育》两部安全题材的影片;最后,留守儿童们大声齐背《校园安全教育三字歌》,仔细阅读防火、防雷电等安全教育知识。

此次座谈会,使广大留守儿童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意识,对促进平安校园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同学们都表示,危险无处不在,需要认真做好自我保护。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第7篇

一、活动目的:

为了更好地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校将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创和谐校园”这一主题及有关安全的热点问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校各项安全工作。

二、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9日

三、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创和谐校园。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完善学校各项安全条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各部门及全体教师密切配合,努力将活动落到实处。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和防范训练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学校结合安全教育活动,加强自查自纠,再次对本校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落实整改的措施。

4、各班将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情况做好宣传。

五、安全教育活动安排:

一、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吃什么?

教师:如果一个陌生人给你一个你最喜欢吃的东西,你吃吗?为什么?

2、教师:同学们,如果你一个人在路上走,有陌生人让你坐他的车,你会坐吗?如果他需要你给他带路呢,你会带他去吗?

二、讨论

让同学们讨论以上问题及下列问题。

“那你不帮助他,你还是好孩子吗?”

“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三、陌生人的花招

针对教师按教材自编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他们会怎么办?

四、容易造成的伤害

老师告诉孩子们容易造成的伤害:容易被迷昏或绑架、致命、被拐卖等(结合场景)

五、自我保护措施

1、启发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

2、避免与陌生人单独接触。

3、赶快走到有人或人多的地方并大声呼救。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纲 第8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苏中X地区为例,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 X地区地处江苏中东部,除了正在城镇化的主城区,还有广袤的农村,存在着相当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渐显现。该地区是农民工的重要输出地,也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缩影,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并存,其显现出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调查以整群抽样为主,兼顾采用类型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了X地区两所城郊结合部中心小学、两所农村小学、两所一贯制学校和两所初中作为调研对象。向学校发放学生问卷950 份,回收问卷920 份,回收率为96.8%,有效问卷为913 份,样本有效率为99.2%,其中留守儿童276 人,占比30.3%。发放教师问卷205 份,回收问卷190 份,回收率为92.7%,有效问卷为184 份,样本有效率为96.8%,具体信息如表1 和表2 所示。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差异的比较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调查结果所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度分析。测试问卷针对学习品质设计具体指标形成量表,正式施测后,采用软件SPSS20.0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卡方检验等分析法,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差异进行比较,同时将教师量表与学生量表进行印证分析,进而勾勒出留守儿童学习的现状特征,为深入分析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奠定基础。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差异

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是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主要体现。学习是学生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教育方法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外部环境、教育方法等外部因素无法获得迅速改变时,决定因素便是学生自我认知和自身努力的程度。为将留守经历所导致的教育问题与农村义务教育自身的问题加以区分,研究将与留守儿童具有相同学习环境的非留守儿童作为参照群体进行比较研究,评估和判断留守经历所导致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鉴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先天智力上整体并无差异,对留守儿童的分析更多地从后天的非智力因素来加以考察。研究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学习成绩等学习品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更需引导

态度决定高度,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的作用毋庸置疑。孩子的学习热情往往来源于自信和积极的性格,对留守儿童而言,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更是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主观学习态度上,表3 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P值0.056>0,说明是正相关,但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0.090>0.05,说明学习态度与是否为留守儿童没有显著性相关。但从教师问卷对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负向特征的统计情况来看,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差”的比例分别为28.3%和40.2%,合计比例为68.5%,占大多数,具体见表4。

在相关的访谈中J老师也坦言:“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喜欢学习应有的倾向,如专心听讲、认真作业、自我控制等表现。在学习态度和习惯上,留守儿童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可见,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留守儿童学习态度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对部分儿童产生了消极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督促。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目标缺乏指引

表3 中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P值0.084 >0,说明是正相关,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0.011<0.05,说明学习目的与留守经历是显著性正影响,两变量之间在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从教师问卷对留守儿童学习目标负向特征的统计来看,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比例分别为23.9%和52.2%,合计比例为76.1%,占绝大多数,还有22.8%的老师不能确定,如表5 所示。因此,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目标相比,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的负向特征很明显,反映了留守儿童目标缺乏指引的学习状态。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要求比较低

学习目的固然重要,但最终要靠自我学习要求来体现。表3 中的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P值-0.090 <0,说明是负相关,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0.007<0.01,说明学习自我要求与留守经历是高度显著性负影响,两变量之间在0.01 水平上高度显著相关,可以说留守经历越长,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就越低。

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要求负向特征的统计显示,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留守儿童“自我要求较低”的比例分别为26.1%和42.4%,合计比例为68.5%,占大多数,还有26.1%的老师不能确定,如表6 所示。可见,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要求相比,留守儿童学习要求较低的负向特征很明显,反映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总体较低,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父母对其孩子学习要求较低的体现。

(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否与父母外出存在相关性,这也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假设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先天智力并无显著差异,所在的教育环境除了家庭监护的差别之外,其他因素在整体上基本都相同,表3 中的相关分析显示,学习成绩与留守经历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0.997>0.05,说明留守经历对学习成绩没有显著性影响,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一定不好,访谈也印证了这一事实,有些留守儿童的成绩非常不错。

但表3 中的相关分析结果也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认知、学习要求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显著性均为0.000<0.01,说明这些因素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性影响,两两变量之间在0.01 水平上高度显著相关。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认知和学习要求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留守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评价者,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评估相对来讲比较客观,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负向特征的统计显示,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往往更差”的合计比例为75.0%,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学习成绩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从总体来看较差一些,如表7 所示。

(五)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缺少辅导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问题辅导和作业完成情况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P值分别为-0.157<0 和-0.099<0,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0.000<0.01 和0.003<0.01,说明留守儿童作业辅导与留守经历是高度显著性负影响,两变量之间在0.01 水平上高度显著相关,具体如表8 所示。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教师对留守儿童作业情况负向特征的统计显示,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留守儿童“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的合计比例为80.5%,占绝大多数,具体如表9所示。由此可见,与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情况相比,留守儿童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的负向特征很明显,反映了监护人对其学习监护不充分,缺乏必要的帮助和监管,这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

在相关的访谈中,X老师讲到:“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每一个村居都有志愿者,学校也有几十个老师是志愿者,这些组织包括红十字会,都没有好好利用起来。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不是光捐钱的问题,还要把留守儿童学校管不到的时间真正管起来。比如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社区和学校合作我们搞了一个学习辅导站,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没有真正做起来。校外辅导站每个街道、每个乡村都有,是靠行政命令搞起来的,现在都空在那里,没有发挥价值,到了假期偶尔搞搞活动,马上就来拍电视做宣传,这些活动若坚持好好搞,对留守儿童来说真的是很好的”。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一方面存在辅导困难,而另一方面却是资源浪费,同时还存在学习辅导不足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现实困境

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差异来看,留守儿童依然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从留守儿童现象发展成为一个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虽然受到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却一直难以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反而陷入了令人尴尬的教育困境。造成这一局面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个体等层面,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而需要进行系统分析。

(一)家庭层面:传统家庭解构致使留守儿童教育链条断裂

家庭社会学认为,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家庭互动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1]在人口流动这一社会变迁的冲击下,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遭到弱化和消解,无法在教育体系中有效发挥基础作用,直接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链的断裂。访谈中T老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家,寄宿在爷爷奶奶家或亲戚朋友家里,他们都是临时监护人,关心的只是孩子的生活,没有精力、能力和意识来关心学习,对孩子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平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根本就不去关注,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孩子有问题老师往往没法和家长交流,电话有时候打不通且也说不清楚,家长和老师的交流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障碍,学校和家长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家庭教育生态的破坏导致了成长其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影响,从而在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各种教育问题。可见,传统家庭解构所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层面:属地化教育管理限制留守儿童随迁就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产生后,留守家庭面临着将留守儿童带入城市就学的选择,但是与户籍挂钩的属地化教育管理体制限制了农民工家庭的这一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城乡之间,同一地区的校际之间都存在着教育质量的差异,城乡教育管理制度实际上出现了二元化的特征。在属地化教育管理体制下,考试制度也与户籍相关。由于农民工子女的户籍属于农业户口,户籍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城市流动儿童进一步在城市参加高考的权利。已经随迁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被迫在高考之前提前回乡学习,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随迁就读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在人口流动背景下,属地化的义务教育管理制度限制了留守儿童向城市自由流转的权利,在教育政策上直接阻碍了留守儿童随迁就读的实现,妨碍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学校层面:教育教学管理缺乏政策支持与技术指导

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具有特殊优势,由于留守儿童尚没有进人社会,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责任就主要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肩上。从理论上看学校似乎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但实际上,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弥补只是一种职能的部分转移和替代,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可以完全替代家庭的全部教育功能,进而完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在谈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X校长也无奈地表示:“关于留守儿童十年来学校层面做了力所能及的研究,但确实是有些鞭长莫及,效果有但感觉不明显。我们学校仅初中部留守儿童就有上百人,如果把一百多人都放到学校集中管理,实行寄宿制,成本就高了,需要很多老师,还要财力、物力等保障,感觉很有困难。这些留守家庭父母出去务工条件也不怎么好,负担起来也会有较大的压力。只有从政府这个层面来真正关心留守儿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我想情况应该会好一些。”由于当前的学校教育还缺乏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和手段,而宏观教育政策的缺失又使解决问题缺乏广泛的支持,学校作为微观的教育主体,在缺乏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的情况下,独自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就显得势单力薄,况且学校教育本身还承担着其他更为重要的教育任务,难以集中全部精力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四)个体层面: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从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来看,由于长期缺乏倾诉渠道,无法与父母进行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他们比一般儿童更加脆弱,更易产生心理问题。W老师是一名中学心理老师,一直在开展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在接触过很多留守儿童以后,认为“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有一些共性:一是性格比较孤僻。可能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和家庭教育,这些小孩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有一种孤独感,性格比较内向和孤僻;二是情绪失控。他们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对周围的人采取一种戒备的心理,属于冲动型。有些孩子还有点变态的心理,稍微有点小事,就会触动他们暴怒的心理,非常敏感,有暴力倾向,比较危险。”留守儿童往往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链锈蚀,直到完全断裂,孩子们自觉处在一个孤独无依的世界,难以获得良好感受,安全感和自尊心缺失,从而导致心理问题。[3]

四、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改变留守儿童在整个社会结构和教育系统中的弱势地位,治标更需治本。只有坚持从宏观到微观、治标到治本、失调到协调、外在到内在的基本思路,通力合作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留守儿童”多中心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才能改变过去补救式、被动式、短效式的解决方式为预防式、干预式和长效式的解决方式,真正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体模式如图1 所示。

1.以政府为主导构建长效机制

政府应从中长期战略角度着手推进改革,构建留守儿童教育支持的长效机制。首先,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其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与政策,努力打破城乡二元格局;第三,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工本地就业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变留守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第四,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和资源调配,使农村义务教育从“非均衡发展”到“统筹协调发展”,弥补农村家庭教育弱化的状况。

2.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教育功能

学校要不断优化有限的资源配置,健全留守儿童教育服务机制。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最大限度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与不足,形成良好的补偿机制;二是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和服务队伍建设,弥补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缺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三是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找到打开留守儿童“心门”的钥匙,及时矫正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3.以家庭为核心营造良好氛围

“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首先还需要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一是推行监护人监控制度和培训制度,监控或督查留守儿童监护人监护情况,组织专家和学校教师对监护人进行培训指导;二是依托社区构建有效的家长自律机制,督促家长合理安排出行方式,明确一些约束性条件,有效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三是倡导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鼓励家长带未成年子女到就业地居住入学,鼓励农民就近就业或回乡创业,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4.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关爱联动机制

通过关爱服务阵地和队伍建设,建立社区管护关爱联动机制。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二是以乡村图书馆、青少年教育基地、亲情活动室或各类村居活动中心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招募志愿者,定期开展活动;三是通过“代理家长”或“邻里帮扶”等形式,选择负责任的家庭或爱心人士,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就近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

5.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支持网络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相对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帮助其度过危机,以顺利完成其社会化过程。可以通过文化建设、媒体宣传和引导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柱,也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捐赠等实质性关怀和帮助,解决部分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还可以通过农村文化建设、用工方关爱等举措,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6.以心育为重心实现自我支持

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样处于不利成长环境中的留守儿童,由于内部适应性差异,往往会体现出不一样的发展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加强以自信、自律、自理、自护、自强为内容的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将生活学习的挫折与压力转化为人生成长的财富与动力,实现自我支持。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61.

[2]任运昌.农村留守儿童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15.

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 第9篇

一、教师要给学生父母般的关爱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是最让人头痛的学生。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离开学校后的教育是一块空白。因此,他们在学校里常常是不听话,作业不完成,纪律表现不好等。如果教师认为已经对他们进行了教育,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就放弃对他们的教育,那么,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谁人不想人爱,谁人不爱人怜?何况一个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儿童,他们更爱回到家叫一声妈、喊一声爸。可是为了生活,他们的父母忍痛割爱撇下还需要爱的呵护、还需要父母教育的孩子和需要他们照顾的年迈父母,背井离乡,奔波劳碌,挣钱糊口。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体谅他們的父母,不要因为他们没有父母教育,是“野孩子”,而放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的教育是理所当然的,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因此,我是这样对待学生的:(1)留守儿童缺少父爱和母爱,教师要补充这一空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关爱他们,给他们父母般的爱和温暖。(2)和学生剖析家庭生活状况,让他们了解父母是为了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才远离他们,让他们体会父母的艰辛。有一次,我跟学生计算家庭的收支状况,计算出结果后,有几个学生泪流满面。他们以后不再走进网吧,改变了以前的恶习,努力学习。(3)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受家庭的温暖。比如你忘了拿课本、要倒一杯开水等小事情,让学生帮你完成,犹如在家里父母唤儿女完成家务一样,感受家庭的温暖,感知自己在老师的心中,从而减少他们对父母的思念。

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及法制教育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注重帮他们辨别是非,教他们做人。我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品德及法制教育的:(1)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教材中寓德育于教学内容之中,教师课前要备好课,把德育内容挖掘出来,在授课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法律意识。(2)利用身边的事例进行教育。生活中很多事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事例。同学之间或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教师要及时讲述并教育。影响较大的事件,教师要学生叙述事件后评价行为的好坏,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增强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3)通过书刊、电视栏目进行教育。书刊、电视栏目也是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的较好方法。我向学生推荐了几个电视栏目:《今日说法》《法律与道德》等。播放符合教育他们的事例时,我就会把事例拿到课堂检查他们平时是否关注这些栏目。书刊上有好文章,我就拿到班里去读或者让学生传阅,资源共享,加强认识。

三、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朋友和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若要别人尊重你,自己首先尊重别人”。这些简单的道理,每一个有文化的人是无人不知的。作为教师,如果把这些简单的道理应用到你和学生之间,那么,就不会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如果把自己摆得很高,很大:我是教师,作为学生就要听老师的。如果这样,学生见到教师就会躲得远远的,如老鼠见猫。这样,自然而然地,师生之间就有了代沟。这样的关系,教师如何搞好教育教学?因此,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就要建立好与学生的友好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我总以平和的心态、和蔼的面容面对学生,告诉学生教师是可亲可敬的。在严肃批评学生之后,我又会找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安抚,设身处地,以心换心、位换位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心理和行为上改正错误。因此,不是班主任的我,时时被学生唤去解决他们的小问题,成为他们谈心的对象。除此以外,学校开展的活动,我都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和参与者,与他们同快乐。

四、教师要成为每个学生的授业解惑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课后作业,留守儿童回到家后没人辅导,作业完成不好,教师不要把责任推到家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辅导他们,或利用他们的同学来帮助他们学习。例如,组织学习小组,让他们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回答问题或板演。把他们做的题作为新题型让学生进行训练(即订正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差生,优生也得到了训练。

教师,只要你用心对待每个学生,用心去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不愁教育不好你的学生。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第二小学)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纲 第10篇

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高尔基

我是一名有30年教龄的区县中学教师。近十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乖宝宝,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那是在2000年的毕业班,一名女生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骂我是“老巫婆”;那是在2003年的夏天,一名男生偷窃其他寝室同学的财物;有学生追着老师打,有学生沉迷于网游“失踪”一周,有学生结成小帮派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

从任教以来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就是把刚走进校门的孩子看做是一张白纸。如今,这张白纸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浊,我身为老师,心何以堪。想必众多一线教师同行,都有着与我同样的经历与感受。

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称呼,“留守儿童”。

在与本校同事、外校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区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40%左右,高的竟达到7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现症状,对症用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

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不建议改变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

曾经,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两条线索:一是改善现有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另一条是改善教育环境。但经过反复思考,与专家沟通探讨,最终我认为,第一条线索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将导致孩子频繁换学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当中,然而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其二,大量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就读,势必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无法承载的巨大压力。其三,留守儿童出走,也将抽空区县乡镇的现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资源浪费。

2.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住校,专设教辅老师。

目前不少区县中小学校,对寄宿学生仍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担心管理麻烦和安全问题,学校往往不主动提倡学生住校,另一方面,学校对

学生寝室只设置门卫和清洁工。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校方采取集中管理,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是祖父辈或叔叔)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倘若有一天发现初中生在寝室抱着白酒瓶子喝,还说“这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最喜欢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最后,与诸多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同仁,分享一下我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处理好关键的那一下,走进学生心灵,让孩子信任你。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上一篇:2022年暑假学生安全教育直播下一篇:爱香烟的爸爸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