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练习课反思

2024-07-17

圆的面积练习课反思(精选9篇)

圆的面积练习课反思 第1篇

【案例一】《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

(1)怎么测量一棵大树底部的直径?讨论时,有的学生认为把树砍下来测量,但马上遭到大家反对,认为可以先测量周长,求出半径,再求面积。教师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应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转换角度,来解决问题。

(2)你能用一根绳子围成正方形和圆,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吗?有的学生说用测量的方法可以解决,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赋值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用代数的方法推导可以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代数的方法上,假设这根绳子长为 a,围成正方形,则边长是14a,面积是116a2,围成圆则半径是12πa,面积是12πa2,12πa2>116a2,圆的面积比正方形面积大。这样数学思考含金量就高。

(3)你能用一根绳子创造出一个圆吗?并计算出周长和面积。生 1:用这根绳子围成一个圆,这样就是已知周长,求面积。生 2:以这根绳子为半径,甩出一个圆,这样就是已知半径,求周长和面积。

生 3:以这条绳为直径,按住中点,两端拉紧画出一个圆,这样就是已知直径,求周长和面积。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知条件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各种计算方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而且能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反思 】从以上教学实践过程可以看出:数学“化 ”是一种历程,它需要经历“发生、发展、建构、应用”的动态过程;数学“化”是一种经验,它强调充分地让学生“做数学”,积累丰富的经验; 数学 “化” 是种素养,它要求培养学生用数学视角、数学思维方式以及强烈的用数学的意识来观察世界;数学 “化” 是一种策略,它应内化为学生思路、思维、潜意识指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让学生亲历不同方式的数学“化” 过程,学生也就亲自感受和经历 “发现 ” 数学的过程,也就是 “再创造” 过程;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反思,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积累起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素养,学生才得以真正得到发展。

圆的面积练习课反思 第2篇

花都区赤坭镇莲塘小学 关永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圆的面积练习课》。

【教学理念】

精讲是基础,还需精练,只有精讲精练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而精练在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内容基础上还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有效的订正,才能使我们的练习达到真正的效果。

【教学分析】

教材在强调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尤其关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求圆面积的知识的掌握。在面对众多的数据和文字当中,理清楚数据之间隐含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的目标和思路,从而确定解题方法,其中着重练习给出周长求面积的训练。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于给出半径求面积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认识,并且能够准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同时对于给出周长求半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不熟练,同时计算能力还需加强。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圆的面积公式,自主探索已知圆的周长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进行比较,提高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圆的面积公式,能够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正确的计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家新置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去配一个与桌面相同大小的玻璃桌面。这把小明难住了,这圆桌面有多大呢?我要配的玻璃桌面又该多大呢?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解决他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要求圆桌面的大小就是要求桌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2、所要配的玻璃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3、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一定的条件:如半径、直径、或圆的周长等。师:如果这些条件妈妈都没有告诉小明,小明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吗?你们能帮助他吗?

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言。

讨论后统一认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圆形桌面的面积。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大胆思考。】

二、课堂练习

1、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面积(1)R=5cm(2)d=8dm(3)c=18.84dm 先独立完成 再集体订正

小结:计算圆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2、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闻世界的声学奇迹,它是一道圆形围墙。这个圆的直径约为65.2米,计算这圆的周长与面积分别多少?(保数保留一位小数)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小结:在已知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3、有一个圆形蓄池,它的周长是31.4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1)分析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2)已知周长求面积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周长—直径—半径—面积(3)注意单位名称的变化。

三、深入探究

1、出示107页第3、4题

(1)这两题的题目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板书计算过程。

(3)求圆面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已知周长求面积的方法。】

2、出示第5题

(1)什么叫占地面积?

(2)天坛的面积指什么?周长指什么?通过举例加以说明。(3)做这一题你希望提醒同学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理解占地面积,让学生增强求圆的面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四、达标练习

1、填空题。

(1)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所以圆的面积是().

(2)圆的直径是6厘米,它的周长是(),面积是()。

(3)圆的周长是25.12分米,它的面积是()。(4)甲圆半径是乙圆半径的3倍,甲圆的周长是乙圆周长的(),甲圆面积是乙圆面积的()。

(5)一个圆的半径是8厘米,这个圆面积的3/4 是()平方厘米。

(6)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面积最大。

2、应用题。

(1)有一只羊栓在草地的木桩上,绳子的长度是4米,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

(2)一种手榴弹爆炸后,有效杀伤范围的半径是8米,有效杀伤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种铝制面盆是用直径30厘米的圆形铝板冲压而成的,要做1000个这样的面盆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铝板?

(4)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还剩下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没用?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 求:S=? r=25.12÷(2×3.14)S=πr2 =4(米)=3.14×42 =50.24(平方米)【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整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已知直径、周长求圆面积的方法。】

莲塘小学

2010年12月1日

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日期:2007-05-19]

来源:谢朝霞 作者:徐舍小学

[字体:大 中 小]

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徐舍实验小学 谢朝霞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理顺量与量的对应关系,提高判断和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灵活把握及转化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沟通。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过程:

第一层次,基本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一个因数一定,积和另一个因数;

积一定,一个因数和另一个因数。(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3)、货物的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次数。(4)、每袋茶叶的千克数一定,茶叶的总千克数和袋数。(5)、拖拉机每天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总面积和天数。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们关键是看它们的什么?

2、揭题

我们可以应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联系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3、根据已知条件,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成为用正或反比例解答的应用题,并列式。(口答)(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15人,站了12行,()?(2)、100克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照这样计算,()?

4、对比练习:

(1)解放军战士刘刚从兵营骑马去马场,每小时行60千米,要3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72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马场?

(2)解放军战士刘刚从兵营骑马去马场,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1)读题

(2)师:现在我们运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这两道题,首先看第一题,请同学们找一找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逐步出示数量关系式——对应关系——列出等式。(3)按照第一题的讨论方法思考第二题。

(4)比较: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5)小结。板书: 判断比例关系

找出对应数值

列出等式解答

5、只列式不计算:(用比例知识解,写清解设……)

(1)读一本故事书,小红每天读25页,要读12天;如果要10天读完,每天应读多少页?(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3)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需要用面积是9平房分米的方砖96块;如果改用面积是4平房分米的方砖要多少块?

(4)安装一条下水管道,15天安装了120米;照这样计算,20天能安装多少米?(5)100克蜂蜜里含有34.5克葡萄糖;照这样计算,1.5千克蜂蜜里含有多少千克葡萄糖?

第二层次,综合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1.5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长是1.2米,(1)同时量得学校旗杆的影长是6.4米,学校旗杆高多少米?(2)量出自己身边一个物体的高度,你能不能求出它的影长?

2、知识间的联系

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分米,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问:“ 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高的 ”还可以怎么说?

思考: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你能有几种方法解答?

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3、变式训练,加深拓宽

(1)选择正确的解法:仪器厂现有5台机器,每天可生产1800个零件;如果用8台同样的机器,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A.8X X=1800X5 B.1800:5= X:8 同桌讨论:(1)为什么选择B?(2)用A解为什么是错误的?(3)它是什么关系的应用题?(2)如果将上题改成“……如果再增加8台这样的机器……”,求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3)改上题问句为“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4)假如把上题条件再改为“……用8台这样的机器,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第三层次,创造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按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要行驶7.5小时;实际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这样行驶完全程要几小时?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然后指名反馈。同桌学生讨论各个算式。师生集体讨论。

2、在含有铅375克和锡 237克的合金中,增加铅多少克,可使铅与锡的比为5:3?

圆的面积练习课反思 第3篇

本文通过以“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为例, 引导学生完成一定量的数学作业, 养成学习数学的习惯,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促进学生在数学素养上得到充分发展, 培养出有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一、关注学生作业自主性, 优化几何形体数学课前的作业

几何形体数学课前的作业在这里指的是几何形体数学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常规之一,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 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与面积”前, 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前作业:

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两节新授课通过了学生完成课前的作业,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课堂事半功倍。

二、关注学生作业实践探究性, 优化几何形体数学课堂的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践探究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它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 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 实践探究探索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 概括, 从中发展思维。

在几何形体数学课堂的作业中,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推理、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 理解数学问题, 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为了强化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 课堂的作业我设计了让学生进行验证“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生1汇报:用一条绳子绕圆形物体一周, 多余的剪掉, 拉直, 再用另外一条绳子去量直径, 用直径长的绳子量周长的绳子, 刚好是3倍多一些。生1汇报2: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因为圆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 所以π〈4;由于学生自己动手验证, 直观教学, 对所学内容, 容易接受, 记忆深刻, 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 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 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 从而保证教学重点。

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题课堂的作业:“我们课室门前有一棵大树, 老师很想知道在离地面1米高处的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有多大?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后得出最优的方案是:第一步、用线 (不能有弹性) 绕树干1圈, 用笔在线上作起始标记;接着把线展开拉直, 用刻度尺测量线上起始点之间的长度, 这个长度也就是树干的周长了。第二步根据量出树干的周长, 利用r=c÷π÷2的公式可求出得到半径, 再利用s=πr2计算出截面积。全班学生通过了最优方案后, 我还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选择他们心中的那棵进行实践操作, 并做好记录。通过课堂的实践探究性作业, 学生做得开心、学得开心、又巩固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知识, 真可谓一举几得。

三、关注学生作业的多样性, 优化几何形体数学课外作业

大家都知道“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 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 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几何形体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 不限于书面作业, 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 也可以是意见制作。在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李叔叔巧妙地利用一面墙来围养鸡场。已知他用长12.56米的竹篱笆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 请你想一想, 这个养鸡场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需要灵活地运用圆周长的公式进行计算。以上是两则书面作业, 但它具有创新精神, 做到了“寓做作业于兴趣中”。

四、关注学生作业的层次性, 优化几何形体数学课外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 教师在设计几何形体数学课外作业时, 一定要“以人为本”, 设计一些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作业。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有较高的智力因素, 反应敏捷, 接受能力强, 做题速度快, 具有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次学生是智力较好, 但缺少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这种学生学习潜力最大;C层次学生为智力较弱、接受能力差, 作业困难的学生。

在“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中, 强化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几何特征、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通过不同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 要求C层次学生做甲类课外作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 根据公式求圆的面积;B层次学生做乙类课外作业:除熟练地掌握常规练习题外, 还要有选择地解答类似于“小红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为125.6厘米, 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等圆的周长和面积之间相互关联的实际问题;A层次学生做丙类课外作业:可以有选择地做常规练习题, 但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上述综合性题目, 并尝试动手操作, 例如:“如果给你一根绳子, 怎样圈面积最大呢?”让这类学生既体验了知识的应用意识, 又培养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要充分发挥几何形体数学作业功能, 在几何形体数学学习中, 每一环节的作业都要考虑它的作用、目的, 是否必须要去做, 是否有效。只有设计出真实有效的几何形体数学作业, 才能真正提高几何形体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反馈的重要手段, 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更要关注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基于几何形体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整体考虑作业的形式、具体内容, 把握尺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圆的面积练习课反思 第4篇

一、揭题

(出示一个圆形的硬纸片)师问:这个图形叫什么?生:圆。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圆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的知识。(把圆形硬纸片贴在黑板上)

二、梳理与沟通

1.昨天老师布置每个同学把这个单元的知识复习整理一下,谁愿意把你的整理结果拿上来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师随意拿几个学生的整理结果。

2.整理。(师挑选其中一个同学的整理结果展开教学)(1)这个同学认为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和扇形的认识,你们同意吗?大家都同意,老师就写黑板上了。(板书;认识、周长、面积、扇形)师:由于“扇形 ”是选学内容,所以这节复习课我们不重点讨论了。(在“扇形”前面画上“*”)(2)圆的认识。①师:在“圆的认识”里,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这个整理结果是谁的,那就你来说一下吧。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还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②师:他知道圆里有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你们知道吗?生:知道。师:大家都知道,那请你在老师给你的圆纸片里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好了以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③師: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呢?生: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师:下面老师出几个半径或直径,你们说说直径或半径,行不行?④师:他说圆是轴对称图形,你有办法证明吗?生:就拿刚才这个圆纸片,折出它的对称轴就行了。(学生动手折)师:还能折一条吗?生:能。(学生动手再折一条对称轴)师:还能吗?这样的对称轴能折出多少条来?生:无数条。⑤这个同学了解了这么多知识,非常了不起。(3)圆的周长。师:看来大家对圆的认识都掌握得很不错,圆的周长公式你们也都清楚的吧。圆周长公式是c=πd c=2πr,你们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吗?同桌相互说说看。指名再说。生:我们通过实验,用圆纸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发现,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所以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师:原来是这么回事(板书:c=πd c=2πr),这个同学真不错,不仅知道周长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来一点掌声表扬一下这位同学,也鼓励一下自己。(4)圆的面积。师:圆面积公式你们知道吗?一起说说看。生:s=πr2。(板书:s=2πr)师:周长、面积公式我们都已掌握了,这里有几个圆,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5)师小结:这位同学按照知识一块一块地进行整理,条理比较清楚,他叫什么,这种整理方法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你也是这么整理的有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整理方案?小组中交流一下你的整理方案。

三、应用

1.(出示学校喷水池的图片)这是哪儿你知道吗?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喷水池,现在老师想知道这个喷水池的占地面积和它一圈的长度?你们能不能计算?为什么?

生:不能计算,因为缺少这个喷水池的半径或直径。

师:老师特意去问了总务处的黄老师,他说这个喷水池的半径是2米,直径是4米,现在你能算了吗?

(1)学生计算。(2)反馈。(3)师:你为什么计算周长用直径,算面积用半径?(4)如果用半径算周长怎么列式?用直径算面积呢?

2.知道半径或直径,我们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但是园林部门碰到了一个问题,人民公园里有一棵有千年古树,为了保护这棵古树,需要这棵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树干横截面什么形状?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径或直径,总不能把这棵千年古树砍倒了去量一量,你能不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

(1)同桌讨论。(2)指名说说想法。生:拿一把卷尺绕树干一圈,就得到它的周长,然后就能计算了。(3)园林部门就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了,量得树干的周长是3.14米,请你算算树干横截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我们班的同学真是了不起,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难题,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个忙,愿不愿意?老师住的小区里有一块边长30米的正方形空地,最近物业管理部门准备对这块地进行改造,想在这块地里建一个圆形花坛,沿着花坛的四周修一条小路,其余的地方铺上草坪,为居民创造一个休闲的好地方。现在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员,设计出一个绿化的工程图。

(1)学生设计。(2)学生展示设计图。(3)挑选其中的一个设计图让学生计算一下花坛的面积和小路的面积(只列式)。

【反思】

一、复习课要出“复习味”

复习课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不留神就会上成了练习课,让学生能独立解答书本上的每一道复习题,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于是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就成了我们的教学模式。学生感觉没劲难道是他们的错?

我们认为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回顾,把零散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既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又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 。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把在课堂分割讲授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这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也是复习课出“味”的地方。这种综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着重帮助学生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如何统一于一个整体并在整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所以本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而“味道”是通过众多“厨师”的劳动才能享受到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时间上的考虑,课前我们布置学生自己把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相当地好。每一位学生都自画了一张图,有“树枝图”、“阶梯图”等等,而图中有字有意,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自己对这一单元所学内容做了一个归纳整理。看看这些图文并茂的学生作品,略通数学的人便立即可以知道这一单元要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这些图有繁有简,文字有多有少,但很明显,那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晶。虽然学生不可能做得完美无缺,但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做了,而且在独立完成这些图式时,不仅自我复习了这一单元的知识,而且由于是自我经历的过程,所以记得特别牢。课后我们与几位同学谈起这些情况时,他们一脸的兴奋。他们说,老师把归纳总结这一单元内容的任务交给了他们,是对他们能力的相信。在课堂上我们紧紧抓住学生的整理结果展开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劳动”价值,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本节课的“大厨”,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服务员”,把一道道美味佳肴呈现上来。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圆的有关概念、公式等,又使学生知道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的“味道”自然而然地飘散出来。

二、复习课也要讲究练习设计

当然,只“练”不“理”就象断线之珠,有“理”无“练”犹如无米之炊,复习课虽然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但是仍然要注意练习的设计。本案例的练习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基本练习穿插在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这一环节中进行。基本训练的安排我们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内容的特点,要练在知识的重点上、难点处;二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练在薄弱处、疑惑中。如在学生复习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我们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来并用字母表示,又用这个圆纸片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使知识落实到实处。在掌握了圆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回忆它的推导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我们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不但知识的梳理过程得到体现,而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到位,复习过程扎实紧凑,教师易于调控。

第二层次是应用发展练习。此时练习的设计我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习题,而适当补充一些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此类习题,使学生在应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计算学校喷水池一周的长度和占地面积、树干横截面面积,设计一个小区的绿化工程图并计算花坛和小路的面积,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获取的难道比会解答书本上的卫星天线、自动喷灌机要少吗?

复习课并不是单纯重温旧的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各种常规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只要我们教师能少些传统,多些创新,复习课照样可以精彩纷呈。

《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用 第5篇

——《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干沟明德小学 张付军 【教学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要追求“生本课堂”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本节课贯彻以“教师为助手,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方法,辅之以讲授、讨论等方法,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设计问题情景,力求体现“让学生学习快乐的数学”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练习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求圆面积的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2.进一步认识周长,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掌握直径的判断方法。【教学重难点】

1.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享受自我价值。

2.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自控意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家新置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去配一个与桌面相同大小的玻璃桌面。这把小明难住了,这圆桌面有多大呢?我要配的玻璃桌面又该多大呢?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解决他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要求圆桌面的大小就是要求桌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2、所要配的玻璃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3、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一定的条件:如半径、直径、或圆的周长等。

师:如果这些条件妈妈都没有告诉小明,小明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吗?你们能帮助他吗?

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言。

讨论后统一认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圆形桌面的面积。

【运用语言、图像把学生带进一个模拟的情景之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大胆思考。】

二、设计解决方案

师:提供材料,并对实验提出相应要求。

用圆形硬纸板代替桌面,提供部分测量工具,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卷尺,绳等)也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套或者几套测量,计算方案,比一比那个小组的方案设计最合理,最巧妙。

方案应包括:

1.准备测量什么条件?

2.要使用哪些工具?

3.如何测量?

4.根据测量结果如何算玻璃桌面的面积?

5.如何分工?

生:分工合作,测量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并计算面积。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为学生的大但创造提供直观支持,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团队作战、综合应用的能力。设计方案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挑战,它需要学生用数学意识去分析实际生活问题。同时渗透方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思想。】

三、汇报交流分享

小组1:

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直径

要使用的工具--卷尺

测量方法--用绳子拉紧后在圆周上反复测量,并记录测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其中最长的一条线段,也就是直径,根据直径计算面积。

小组2:

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半径

要使用的工具--绳子、直尺

测量方法--用两根绳子拉紧后在圆面上测量,找出两条直径,在把这两条直径相交,找出圆心所在,连接圆心和圆周上的一点也就是半径,根据半径计算面积。

小组3:

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周长

要使用的工具--白纸或绳子

测量方法:

(1)用白纸沿圆形硬纸板的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白纸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通过周长可以求半径或者致敬,然后计算圆的周长。

(2)把圆形硬纸板在白纸上滚一周,用尺子测量滚动轨迹的总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3)用绳子沿圆形硬纸板的边缘围一围,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小结:同学们想出的方法非常好,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当圆形饭桌的桌面无法滚动时,该选择怎样的测量方法最合理。

【成功是一个人的情感基本需要之一,对小学生来说,成功对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拓展提高升华

说一说:下面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

1.你能用游标卡尺,绳子,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计算出学校旗杆的横截面吗?

2.有一堆稻谷(如图),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占地面积吗?

听徐老师《圆的面积》一课反思 第6篇

听徐**老师的《圆的面积》徐老师的课常态而生动,朴实而深刻,透着数学思考的光辉,充满智慧的火花。

这节课,在引出课题后,徐老师便向学生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圆的面积和谁有关,猜想一下有什么关系?通过猜想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徐老师又逐一进行验证最后确定了圆面积与半径平方的关系范围,为后续的公式推导提供了依据。

徐老师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利用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想像不断地将圆形切分下去,每一部分就会越近似的三角形,底是1/周长,高是圆的半径,再启发学生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其中,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运用并逐步内化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众多推导方法中较为独特的是在最后师生运用被分成的小三角形的一份来推导圆面积。

圆的面积练习课反思 第7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C=πd                             S=πr2

3.14×7                           3.14×32

=21.98(厘米)                      =3.14×9

=28.26(平方厘米)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求圆的面积公式:S=πr2

(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         (  )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  )

(4)             面积:3.14×62=3.14×12=37.68                      (   )

2、量出求半圆面积所需的数据,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再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⑴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半圆的面积:

3.14×22                       3.14×2+2×2

r=2cm        =3.14×4                 =6.28+4

=12.56(平方厘米)         =10.28(cm)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      求:S=?

r=25.12÷(2×3.14)       S=πr2

=4(米)                   =3.14×42

=50.24(平方米)

4、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  r=0.5分米   求:S=?

S环=π×(R2-r2)

3.14×(0.72-0.52)

=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思考题p71 (8)

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分组讨论,探讨面积的大小)

(1)围成长方形:   31.4÷2=15.7(m)(长和宽的和)

长 × 宽 = 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

(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

半径:10÷2=5(m)

面积:3.14× 52=78.5(m2 )

(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 m2    正方形面积:61.6225 m2   圆面积:78.5 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2、思考题 p71 (9)、(10)

四、作业。

课本P71第6、7题。

教学追记:

圆的面积练习课反思 第8篇

学情分析:为了了解学生画几何图解决问题的基础,前测题目中直接要求学生画几何图解决问题,所以,从前测卷面上无法直观看出学生是否有画图意识,但是,前测中个别学生的自言自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嘀咕:“画几何图干吗?我倒是不会画。”可以看出,学生就算画几何图也就是为了画图而画图。

【师生互动】

情境:快速说解题思路。

1.一块红领巾,底40厘米,高13厘米,这块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在一块上底40米、高30米、下底70米的梯形草地中间,有一个长30米、宽15米的长方形水池,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已知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A是长的中点,B是宽的中点,先从中点A向对边的长的左端点连一条线段,然后从中点B向这个左端点再连一条线段,最后把点A和点B连成一条线段。求最中间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题思路由易到难,学生从开始的文字题能很快地说解题思路,到后来发现越来越难,最后说不出来,由此激活学生画几何图的需要和意识。最后一题,信息十分复杂、不好分析,不能很快地说出解题思路,教师追问:“怎样能更快地说出解题思路?”学生想到了画几何图,教师步步追问:“为什么要画几何图?”“不画不行吗?”一再追问之后,学生感受到了:当信息复杂、不好分析,找不出解题思路时,可以转化成清晰、直观的几何图,再看图分析、解决问题,老师也由此引出课题———画几何图解决多边形面积的问题。

二、正确画图,看图分析、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从前测结果来看,稍微复杂一点的几何图,能画正确的仅仅占22.5%,画图正确,分析也是正确的,参测40人,仅有1人。

【师生互动】

组织策略:怎么画?怎样看图分析?

1.已知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A是长的中点,B是宽的中点,先从中点A向对边的长的左端点连一条线段,然后从中点B向这个左端点再连一条线段,最后把点A和点B连成一条线段。求最中间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1)组织方式:独立思考(边读边画脑中画,边读边画手指画)———提出问题、交流问题———画出几何图。(2)组织看图分析:你现在可以很快地说出解题思路了吗?你分析的思路中,每一部分都可以计算出来吗?(3)小结。

2.在一个上底5厘米,高2厘米,下底为7厘米的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组织方式:(1)独立思考(边读边画脑中画,边读边画手指画)———提出问题、交流问题———画出几何图。(2)动手画,展台交流画法。(2)组织看图分析:你现在可以很快地说出解题思路了吗?你分析的思路中,每一部分都可以计算出来吗?

3.一个48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底边的中点A向它对边的任意一个端点连一条线段,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组织方式:(1)独立思考(边读边画脑中画,边读边画手指画)———提出问题、交流问题——画出几何图。(2)动手画,展台交流画法。(2)组织看图分析:(1)你现在可以很快地说出解题思路了吗?(2)基本图分析不出来,怎么办?(3)小结。

三、概括总结,提炼升华

学情分析:归纳概括所学知识,是学生的难点,但又是练习课绝不可忽视的环节。

【师生互动】

教师追问:我们这节课练什么?为什么要画?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第9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练习十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整理面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面积的有关知识,加深对面积知识的理解。

3.在探索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三、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展示台。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知识归类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综合楼和乐学楼示意图,我想知道综合楼和乐学楼哪个建筑物占地的面积大。想要解决这问题,我们需要用到所学的哪方面的知识呢?

生:面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面积”的知识进行整理和练习。(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与练习)

2.知识归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稿纸,把你想到的与面积相关的知识点写下来。

(二)讨论难题,群体互补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所写的知识点在小组内汇报交流,在汇报的过程中,小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修改。

预设:学生汇报的知识有:面积的定义,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各小组内把所有组员的知识点按相关联的知识整理在一起。整理要求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老师指名让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并说说理由。)

(三)展示交流,查漏补缺

1.根据汇报,形成知识网。

师问(1):借例说说什么是面积?

预设: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师问(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问(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生: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问(4):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问(5):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变式练习,强化认知

(1)面积

师:请大家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数学课本的面积与周长,并说一说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面积单位:填上合适的单位。

师:请大家完成课本74页第5题。

大树高( ) 字典厚5( ) 蜡笔长1( )

学校占地面积是9000( )

小结:我们在填单位时要看清是填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请大家完成课本73页第1题。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00厘米=( )分米

(4)面积的计算。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刚上课的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出示题目:乐学楼是长45米,宽16米的长方形;综合楼是40米的正方形。哪个占地面积大?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

(五)综合应用,总结提升。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师:请大家完成课本74页第9题。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 )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用8个正方形平常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 )

2.解决实际问题。

(1)请大家完成课本74页第8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洒水6分钟后,洒水的地面是什么形状的?它的长和宽是多少?

(2)请大家完成课本75页第10题。

注意提醒学生先想象,再解答。对于空间观念发展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长方形学具拼一拼,再解答。

使学生明确: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用知识网整理知识点。

上一篇:我以我血荐轩辕下一篇: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