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背

2024-07-06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背(精选6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背 第1篇

第一编 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 上古歌谣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万物有灵的观念。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 我国神话的特征:

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 《诗经》 《诗经》: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

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诗经》分类:风、雅、颂

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分类根据:以音乐不同来解释风、雅、颂。“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的流传 1.秦以前,《诗经》作用:祭祀、宴享时奏唱、外交辞令、教育课本。2.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鲁、齐、韩、毛四家诗

3.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遂独行于世,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诗经》: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农事诗及其他

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赞美或讥讽抨击。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揭露宫闱丑行,表达人民爱憎:《邶风新台》《墙有茨》 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相鼠》 反映徭役给人民的苦难,师法愤怨:《邶风击鼓》《君子于役》 直接描述征夫徭役痛苦:《东山》《采薇》《鸨羽》 不满剥削现象:《魏风伐檀》《硕鼠》

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抱怨劳逸不均:《邶风北门》《小雅北山》 忧国忧民,直斥高层统治者昏庸无道:《小雅正月》《节南山》

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 人生感慨和郁结情怀:《隰有苌楚》 士人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 悲叹西周沦亡:《王风黍离》 称颂执政者的诗:《召南甘棠》

情爱诗——歌咏美丽爱情。

直率、大胆而浪漫表白男女的爱慕:《召南摽有梅》 焦急待嫁《郑风褰裳》 温文典雅:《邶风静女》《关雎》《陈风月出》 表现相思《秦风蒹葭》,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抒写婚姻生活:《周南桃夭》《整风女曰鸡鸣》 歌唱爱情同时也反映社会问题:《将仲子》《柏舟》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弃妇诗”:《谷风》《氓》

史诗——周人5篇史诗最为著名 《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对先祖神化的记述,总结教训,提出治国思想。

农事诗及其他——《国风》的《七月》《芣苢》《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等

《七月》最为著名的农事诗: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依照时间顺序按月歌唱,平铺直叙。闻一多说《七月》是“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 艺术水平较高的农事诗:《芣苢》《十亩之间》

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引人联想,情韵悠长。《芣苢》妇女采集车前子时的歌唱。

《十亩之间》劳动者呼唤同伴踏歌归去的情景。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情感真实,抒情方式坦率,叙事性作品中也饱含作者情感。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六诗或者六义就是赋、比、兴与风、雅、颂。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赋:《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直接叙事、直接刻画描写,叙物以言情。比:比喻,《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有的整首诗用比,塑造完整艺术形象。

兴: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位置。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如《关雎》《桃夭》等。

3.形式和语言特点: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音乐美感。语言词汇丰富,大量运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

第三章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繁荣的原因:生产工具进步,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达。文化方面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化境。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以记言为主。今文《尚书》经师伏生所传,用隶书写定。古文《尚书》用古文字写定。

《逸周书》想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春秋》——鲁国编年史,经过孔子修订。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以严谨的书法、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维护正统等思想,语言准确简明。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作者是左丘明。《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1.文学性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3.场面生动、细节传神。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战国策》——国别史,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说辞。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气势丰沛。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摹绘人物,形貌毕肖。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策》中的比喻: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

《战国策》中的寓言: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老子》《论语》《墨子》,辞约义富。2.战国中期:《孟子》《庄子》,长篇大论,说理畅达。3.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老子》——道家学派开山理论著作。《老子》特点:形象化说理;韵散结合。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孔子,丘仲尼,春秋鲁国人。《论语》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表现形象性格。以简练语言活画人物形象。

《墨子》——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兼爱、非攻

文章特点:由小及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质朴无华,造句口语化。《非攻》反对侵凌性不义战争。

《孟子》——孟子,名轲。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孔子——圣人;孟子——亚圣,孔孟并称。

艺术特色:雄辩色彩,理直气壮;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气势丰沛,是非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庄子》——庄子,名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合称“老庄”。现在通行的《庄子》,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

7、《外篇》

15、《杂篇》11.《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借重之言。

卮言: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束,心想笔随,变幻写意。《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其实都是寓言。

艺术特色:奇幻诡谲的想象,夸张、出人意表;人物形象出神刻画;细腻逼真描写;谐趣和讥刺横生。

《荀子》——荀子,名况,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和孟子都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艺术特点: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长于比喻少用寓言。

《韩非子》——韩非,荀子弟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特点:明切犀利,冷峻峭拔,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明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犀利:虽似无情,却切中要害。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新诗体。

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出现。这里所谓楚辞,是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刘向校理古籍,编屈原、宋玉等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命名《楚辞》。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楚辞与赋的区别:

体式上,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少用虚字,铺排偕偶,比较整齐。性质上,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色彩浓重;赋以客观咏物为主,少主观情感。

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关系。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楚辞使用楚地方言。楚辞的文体:

1.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天问》《橘颂》 2.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骚体,指的是后一种。特点:

1.诗风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2.体式比《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3.多用楚语楚声,楚地方言大量涌现。

屈原及其创作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斗争最为激烈的时代。秦楚争霸是斗争焦点。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

11、《九章》

9、《招魂》,共23篇。《离骚》——整个《楚辞》的最杰出代表。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题意: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创作时间: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顷襄王初年。主题:《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1.“美政”理想和深沉爱国感情。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艺术特点:

1.激情浓烈、想象奇幻。.根源现实生活,想象自由驰骋。前半回顾往事,基本实写。后半探索未来道路,激情喷发。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及其浓烈的情感构成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3.比兴手法的拓展。

博比广譬。把《诗经》片段比兴发展成为连续使用。拓展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手法,形成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4.结构、语言特点。

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的主题。跌宕起伏。

语言上采用民歌形式,汲取散文笔法。双声叠韵,吸收方言入诗。

《九歌》:共11篇作品,《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是屈原被逐江南时,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艺术特色:

1.神性和人性的统一。把神灵人格化。

2.抒写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有浓浓人间情味。3.境界凄清幽眇,奇特瑰丽、色彩斑斓。《九章》:共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特色:直抒胸臆,激情倾泻;平实朴素。《天问》——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提出一百多个问题。《招魂》: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结构精密完美,长于铺排描摹。

宋玉——《九辩》,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九辩》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艺术特色:

1.铺排描摹,意境圆融。2.描写细致入微。

3.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

第二编 秦汉文学(考试比重20%)第一章 秦汉散文

秦代短暂,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

西汉初期贾谊,西汉中后期刘向,东汉前期王充,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

《吕氏春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文章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最大成就在于它的寓言故事。

李斯:因韩人郑国伟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秦始皇,直陈逐客的错误——《上书谏逐客》(《谏逐客书》)《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统一为中心。罗列事实,极力铺陈。1.铺叙客卿辅秦国国富兵强证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2.叙述秦始皇看重玩好之物,轻视客卿,重物轻人。3.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

秦刻石文: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和谐。

西汉初期散文特征:针对现实问题,平实明白。有纵横家遗风。贾山——《至言》,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臣关系问题。贾谊——《新书》,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浓厚的。

散文特点: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气势犀利,情感激扬。

贾谊散文名篇——《论积贮疏》——气盛而情浓

贾谊最富盛名的史论散文——《过秦论》——铺排渲染的纵横家遗风。

晁错——政论散文代表《论贵粟疏》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纵横风气。

枚乘——《上书谏吴王》,劝说吴王恪守君臣之义,不可弃义背理。

西汉中后期散文特点: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董仲舒——汉代为群儒首。《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刘向——代表作《新序》十卷、《说苑》二十卷

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含有劝诫训教之意。

特色: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精神,继承《左传》写人笔法,故事独立。刘向校理群书:最著名《战国策叙录》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给友人的回信。桓宽《盐铁论》,以史为鉴,直切时事政策,采用对话体,质直平实。

东汉散文:

前期:怀疑批判精神,王充为代表。

后期:发愤指弊,鲜明求实,代表王符、仲长统等。

桓谭:《新论》,保存最完整的是载于《后汉书》的《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 《抑谶重赏疏》表现鲜明的反图谶迷信思想——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

王充——《论衡》宗旨:疾虚妄

写作主张:疾虚妄立实诚,反华伪倡实用、斥模拟贵独创、排晦涩申通俗。追求“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仲长统——《昌言》,崇尚实用,充满变革思想。文风质朴,富于论辩色彩。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司马迁

司马迁创作《史记》

内因: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著史愿望和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外因:李陵之祸激发的发愤情绪。

《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1.精巧剪裁和安排。

互见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去描述。互见法使人物主要性格突出,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开国,正面表现开国帝王的神采。《项羽本纪》中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 《萧相国世家》写刘邦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刘邦阴刻残忍。《信陵君列传》中写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不耻下交,名冠诸侯。《范睢蔡泽列传》中写魏公子惧怕秦国。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李将军列传》: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骨架。主要事件和典型细节相互配合,详略得当。《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 《项羽本纪》:揭竿而起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与虞姬悲歌死别又有儿女情长;思虑百姓疾苦有仁爱恻隐;与部下同甘共苦义重如山;鸿门宴不忍杀掉刘邦又优柔寡断。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

《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的范曾与简单直率的项羽的对比。《高祖本纪》中从容不迫的张良与窘迫栖皇的刘邦的对比。3.在特定环境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场面,把任务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

《鸿门宴》的力与智的冲突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曾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等都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刺客列传》中燕太子丹送别荆轲,悲壮慷慨。4.细节、心理描写出色。《项羽本纪》写霸王悲歌别姬 《酷吏列传》写张汤讯鼠

《李斯列传》以独白写心理进而揭示人物性格 《吕太后本纪》以他人语言揭示人物心理 5.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文学史上史传散文的典范,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记录西汉一代历史。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分为本纪、表、志、传 《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人物评价与《史记》差别较大。《汉书》对游侠、货殖上持贬抑态度。

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作者深情感慨,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

《汉书》人物传记的文学色彩

叙事平实稳健,组织严谨,语言富丽典雅又凝练。传达人物神貌和性格:《陈万年传》《盖宽饶传》《外戚传》

最富盛名的人物描写《李广苏建传》中队李陵、苏武的精细刻画。

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都是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记录基本史实外,还虚构荒诞离奇故事,采用神话和民间传说。《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越绝书》各篇相对独立。《吴越春秋》集中记述吴越争霸,《越绝书》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吴越春秋》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第三章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作品:

1.骚体赋: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楚辞相同。一般称为“辞”“骚”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刘向《九叹》王褒《九怀》 班婕妤《自悼赋》班固《幽通赋》王逸《九思》蔡邕《述行赋》

2.散体大赋: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大赋或汉赋的典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校猎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3.抒情小赋: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短小,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赋——特殊文体。非诗非文,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贾谊——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骚体赋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特色: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以文为赋,率直而少致。

枚乘对辞赋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七发》《梁王菟园赋》《柳赋》

《七发》标志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大赋文体的基本特征: 1.铺叙描摹,夸饰渲染。2.失去真情实感,客观描述。3.遣词造语走向繁难华丽。4.以主客问答形式结构全篇。

司马相如——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虽有二名,实为一篇《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讽谏,但并不突出。

作品绝大部分是对诸侯天子园囿的铺排夸饰,点缀讽谏之语。采用问难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丧失真情实感,空间极度排比,直接单纯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小赋《长门赋》,为失宠陈皇后而作,抒发自己的悲凉感受。

扬雄——《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杨》五篇大赋,铺排夸丽 扬雄大赋体现的特色和变化:

1.拓展题材领域。写祭祀,开拓文学史上京都赋的先河。2.加强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篇幅相对缩短,描摹集中。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西汉中后期的辞赋:

骚体:董仲舒《士不遇赋》刘彻《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 赋体: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王褒《洞箫赋》

董仲舒《士不遇赋》直接抒发内心郁愤。

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是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刘歆《遂初赋》——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班婕妤《自悼赋》抒写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和感受,深刻细腻,十分感人。孔臧的《杨柳赋》《蓼虫赋》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咏物托志。王褒《洞箫赋》,咏物赋到了王褒有重大发展,王褒以萧自况、抒发情思。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全文之描写乐器和音乐,完整集中。开创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两种类型。

骚体: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代表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东汉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班彪《北征赋》感古伤时,摹绘悲凉景物。冯衍《显志赋》表达隐居高蹈的志愿。

蔡邕《述行赋》记叙途中所见,借古讽今,抒发不平之情。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成就最高、影响巨大者,是班固的《两都赋》 赋作以“西都宾”“东都主人”互相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两相比较,表达班固尊崇礼义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中的新内涵:

题材内容上,着重写京都,铺叙京都观念。极大加强讽喻劝导的篇幅。

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大赋作品《二京赋》 《二京赋》假设凭虚公子和安处先生辩难,安处先生批评西京生活奢侈,歌颂东京崇德尚礼。模仿班固《两都赋》,展示都市生活全图,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是汉代京都赋极致。张衡《归田赋》——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性质短小,语句清丽,抒情鲜明,标志汉赋创作倾向的转变。张衡之后的抒情小赋作家——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第四章 汉代诗歌

乐府——本事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乐府职能: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以及负责演唱等。

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东汉的蔡邕,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是最受推重的乐府分类。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民歌

两汉乐府的精华民歌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

汉代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 倾诉生活艰难、漂泊流荡:《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艳歌行》《悲歌》 《东门行》揭示民众无奈走上反抗道路。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古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讽刺达官显贵:《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抒写爱情、婚姻——汉乐府最有影响的:《江南》《有所思》《上邪》《艳歌何尝行》 《陌上桑》写采桑女亲洛夫的坚贞、聪慧。

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情事,情深意真。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1.叙事增多,多数有情节,还描写人物形象。2.抒情真挚浓郁。善于比兴、描写。

3.形式上变为以杂言、五言为主。节奏、韵律富于变化。语言质朴浅白,使用口语。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末建安时人所作,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

叙写一对恩爱夫妇受到礼教的逼迫而分离,最终双双双殉情的悲剧。

五言诗的起源

《诗经》中少量出现,春秋战国期间也偶见五言形式。西汉时期的歌谣和乐府诗五言成分很大。到了东汉,乐府诗出现成熟的五言诗。最早——东汉应亨、班固的五言诗 应亨《赠四王冠诗》、班固《咏史》

《古诗十九首》——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最早见于《文选》,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大约产生于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东汉后期。《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失意、无常之感。这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能超越时空界限,引人共鸣。《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

艺术成就: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最鲜明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

《行行重行行》思妇游子之情。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人联想。往往采用比兴手法,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2.质朴自然,不假雕饰。感情诚挚,信手拈来。

3.景物、情境、情思切合。情景交融、浑然圆融。《明月何皎皎》白描手法刻画游子难以入睡的情境。通篇使用比兴《迢迢牵牛星》。写牛郎织女传说,表现现实游子思妇离情。象征手法创造圆融境界《西北有高楼》。

4.语言浅近自然,精炼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5.多用叠字。《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其他五言诗——苏李诗,并不是苏武、李陵的作品。写离别,情感沉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考试比重20%)第一章 建安风骨

1.建安诗坛,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建安风骨”时代风格。2.建安时代,**使人积极进取又叹息人生无常,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3.诗歌创作完全抒怀,有强烈主观色彩。4.形式上五言诗成熟,词采华美。

5.代表诗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女诗人蔡琰。曹操、曹植成就最高。

曹操——古直悲凉、慷慨沉雄

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多用乐府旧题写新事。表现高远志向、坚定信心。《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激发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细腻。

《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乐府新体制,中国诗学新纪元。逐句押韵形式。表现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细腻深婉——风格:纤丽清新。

曹植,聪颖过人、任性而行。

以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抒发理想抱负的宏伟之作。《白马篇》:青年英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后期: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心情。《赠白马王彪》:悲愤抑郁、慷慨悲歌。

艺术成就:曹植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也是现存建安诗人作品最多的诗人。1.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华丽绮焕、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2.诗歌语言华美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中。3.注重对称回环之美、语言锤炼。

谢灵运赞曹植“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钟嵘说曹植“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前期创作: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

后期创作:拥护曹氏政权,表现建功立业抱负,通过游宴赠答形式表示。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

王粲——七子之中诗、赋最佳者。

前期: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愤,反映战争引起的凄怆——《七哀诗》

后期:因北方统一,事业有成,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军诗》 艺术特点:抒情深切,慷慨悲哀,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刘桢《赠从弟》三首,刘勰评之为“言壮而情骇”,元好问喻“虎生风”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精彩对话表现劳动人民苦难,沉痛悲切,文辞秀美。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乐府诗,咏史诗改变班固“质木无文”面貌,开启后世左思咏史先声。

徐干《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有十九首风骨”“语气底婉” 孔融《离合郡姓名诗》类似文字游戏。

蔡琰,《胡笳十八拍》。

五言《悲愤诗》长篇叙事诗,深刻反映汉末**年代的惨痛人生经历。刻画情感真实细腻、复杂微妙。注重细节和抒情融为一体,字字血泪。

第二章 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魏明帝青龙元年至魏元帝咸熙元年的诗歌。曹植去世标志建安诗歌时代的结束。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诗歌创作进入新阶段。

在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发之于诗,忧生之嗟。

对现实不满又不能直接表达,用曲折方式批评,对现实失望转而追求理想人生境界。玄学思潮影响士人,开始了思想史上的新时代。把老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

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蕴深沉、清逸玄远 意蕴深沉之美,哲理观照人生。“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 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意象渲染气氛,表达深切情思。清逸玄远之美,“玄远”“响逸而调远”,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理想世界。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方式:越名教而任自然

正始时代诗歌高峰,创作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先河。“睥睨八荒,牢笼万有”。

嵇康——散文

创造诗化人生理想。峻切之语,愤激批判,锋芒犀利。开拓《诗经》,四言另辟蹊径。清远意境,隽秀语言。继曹操之后四言顶峰。

第三章 两晋诗坛

晋代诗歌风貌: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以左思、刘琨代表的刚健诗风;东晋是玄言诗的天下。

太康诗风——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追求文字华美、词藻华丽,新的技巧,注意俳偶。描写更加细腻。太康诗风代表——陆机、潘岳

陆机——赋胜于诗,《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诗歌语言华丽俳偶最明显。“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赴洛道中作》情感深沉动人。

潘岳——灿若舒锦,悼亡诗赋写得最好。《悼亡诗》

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诗风独树一帜,西晋诗坛第一人。代表作《咏史》,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思想感情喷薄而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充满悲愤不平之气。继承建安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刘琨——清刚之气

《扶风歌》北上抗敌所作,艰苦卓绝战斗中的坚强。《重答卢谌》连用6个典故激励卢谌,“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郭璞——《游仙诗》 始于曹植《游仙诗》,分为两种倾向:纯写求仙长生;愤世嫉俗之言,有所寄托。郭璞的游仙诗兼具上述两者。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感情真实,情采斐然,形象生动,色泽丰富。

偏安的心态,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的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主流地位。

谈论老庄玄理为主,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背离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孙绰、许询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开拓全新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

创造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开千古平淡之宗”

陶渊明,超然绝俗,好学不拘。撰《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人生境界:物我一体、心与道冥。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玄学、儒家仁心和安贫乐道、佛家般若思想都影响着陶渊明。

陶渊明开创了文人是个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归园田居》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的白描流露对田园风物的喜爱、依恋。真实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艰辛平静乐观。

田园诗艺术境界——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和淡泊、与世无争、宁静平淡的意境美。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饮酒》

形成陶诗平淡之美的原因:心境平和散淡;语言平易质朴。陶诗:质朴无华、不假雕饰、纯净之美。语言高度凝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艺术成就:冲淡之美、田园诗创作

陶渊明的散文

《桃花源记》描写世外桃源,反讽黑暗社会,表达社会理想。没有压迫剥削的平等制度,风俗美好,自给自足的和平生活。《归去来兮辞》洋溢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

《闲情赋》辞采绮丽,譬喻妙切,语言尽显繁华落尽后的真淳。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

总趋势:重艺术特质、重抒情、重娱乐,尤其重视诗歌形式技巧。

南朝诗歌的三个阶段:元嘉诗歌、永明新体诗歌、宫体诗 元嘉诗歌:以情思代替玄理

山水题材进入诗歌创作——谢灵运山水诗是最突出代表。

哲理化变为抒情化,抒发强烈感慨——鲍照,直抒胸臆,抒情浓烈。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元嘉诗人成就最高——谢灵运、鲍照

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谢灵运认真创作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特点:创造出山水诗的结构模式。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致观察与把握具体画面表现情思韵味,情景交融;对景物声、光、色又都有生动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鲍照《拟行路难》是他乐府中的代表作。

创作反映现实生活,抨击门阀制度,揭露黑暗丑态。表现人民痛苦不幸。描写边塞风光和游子思妇等诗歌。

乐府诗抒情热烈,气势流畅。发展乐府诗为直接抒发自己感情、叙写自己遭遇的诗体。抒情与构辞融为一体。抒情外露、强烈、流畅、节奏急速。

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震撼人心。吸收民间口语,语言平易流畅。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该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创造性自由换韵,诗歌节奏铿锵顿挫。

永明新体诗: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重文学特质,重个人情怀抒发,由重抒情转向重娱乐。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理论支持是永明声律说。永明声律说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要求。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永明声律说的贡献:使诗歌具有谐美的音乐性,诗人能有意识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永明诗歌:朝着装饰、消闲的方向发展。创作应昭应令、侍宴奉和等。

永明诗人——谢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小谢诗清新明丽

谢朓诗歌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接近口语,声韵流丽和谐。李白谓之“清发”,沈德潜谓之“清俊”,黄子芸谓之“清丽”。《观朝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有一种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情思流动。

意象省净明快,有天然韵味。色彩趋向浅色、暖色调。梁武帝萧衍:“三日不读写诗,便觉口臭。”

梁陈诗歌的三种不同类型: 重功利、主质朴——裴子野

尚自然、主风力——吴均、何逊、阴铿

重娱乐、尚轻艳为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流——宫体诗

宫体诗——写闺阁情怀为主,着意写妇女姿色媚态。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的文风。有明显娱乐消遣目的。

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总趋势: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北方本土诗人——北地三才: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体现南方与北方诗风融合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王褒

庾信:创作以留魏为界

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清新靡丽,《奉和山池》 后期:羁旅他乡,情绪深沉,诗风苍凉《拟咏怀》

南北诗风结合,庾信创造出技巧精工、格调苍劲的作品——南北诗歌集大成者。

南朝乐府民歌:东吴——陈

大多收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收入《杂曲歌辞》《杂歌谣辞》 内容多表现男女之情。

吴歌中《华山畿》最为激切。

艺术特色:格调鲜丽明快,语言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西洲曲》,收入《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

《西洲曲》——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采用“钩句”联结上下,一意贯通,回环婉转。

北朝乐府民歌: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少数收入《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北朝民歌实际还包括十六国时代作品。北朝民歌抒情率真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

叙事长诗《木兰诗》塑造代父从军、英勇善战、机智活泼的巾帼英雄形象。语言流畅明快,顶针修辞运用巧妙,比喻生动,铺排有致。《木兰诗》与《西洲曲》被视为南北朝诗歌双壁。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赋

大势:继承抒情小赋成就,抒情更深切,内容更广阔。形式上追求“诗赋欲丽”的创作原则,声色辞采更鲜明美丽。

南朝辞赋:题材渐趋狭窄,感情更加细腻,形式尖巧,开唐代律赋先声。北朝辞赋:追随汉赋讽刺之义,文风质朴。

建安赋作的特色:有自觉主动创作赋作的作家群;题材更广泛;抒情性加强。代表:王粲、曹植

王粲《登楼赋》千古传颂。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洛神赋》标志文辞之美可以表现内心细腻精思到何种程度。

两晋时期赋作大势:小赋占主流,出现山水赋。赋的语言在工整、用典方面进一步发展。大赋一度复兴。

念乱忧生之作:陆机《叹逝赋》潘岳《悼亡》 讥刺时弊:左思《白发》王沉《释时》

两晋赋作在尚巧、贵妍方面做出努力,表现在用事、辞藻、音律上。

西晋赋坛成就最高——左思、潘岳、陆机 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

内容丰富,精心锤炼语句,辞藻华丽,以求实精神创作。潘岳哀伤之赋最为成功,《悼亡赋》深于情又善于抒情。

愤世嫉俗、针砭时弊、发些牢骚的赋作:针对性更强,语言更激烈尖锐,鞭辟入里。

东晋山水赋——郭璞、孙绰《游天台山赋》

南朝骈赋:成熟定型。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谐、藻饰华丽。以体物抒情小赋为主流。鲍照《芜城赋》写广陵城的兴衰,世事无常感叹。江淹《恨赋》《别赋》骈对精整不失活泼,辞采绚丽情深。

北朝赋: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不事雕琢,自然流丽。北朝赋最可注意的是由南入北作家的赋作——庾信《哀江南赋》 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

建安散文:重抒情,言之有物。注重文采,渐求骈俪。个性特点强。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清峻(文章简约严明)、力倡通脱。简洁平易。曹丕曹植兄弟之文,注重藻采骈偶。

曹丕《与繁钦书》极丽句佳藻之能。曹植《求自试表》气势宏盛,文辞瑰丽。

正始散文——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大人先生传》绘声绘色描写虚伪名教中人。辞采瑰奇、骈散相间,震撼心魄。《与山巨源绝交书》幽默嘲讽,拒绝山涛的举荐。揭露官场俗恶。阮籍、嵇康的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现实内容鲜明独特。

两晋散文:重形式技巧,以繁缛绮丽为特征——潘岳、陆机成就最高。潘岳《悼亡赋》《悼亡诗》深情绵邈。以我之悲情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陆机《演连珠》精巧繁丽。

南朝骈文

骈文——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广义上是散文的一部分。主要特征: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

孔稚珪《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宏景《答谢中书书》丘迟《与陈伯之书》 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庾信《哀江南赋》

北朝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地理著作。记述河流两岸风景名胜以及神话历史传说故事,也是一部山水风光优秀散文著作。在山水散文方面有开创之功。

记叙真实、语言准确,所描写的河流沿途的山形地貌,独具特色。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描述洛阳佛寺建筑及其兴废。属历史笔记,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四六骈句,风格典丽清拔。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最多。

志怪小说众多的原因:受佛教中佛经故事影响,还有巫、方士的影响。

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受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崇尚谈玄理而不谈政事的影响。

志怪小说

张华《博物志》刘敬叔《异苑》刘义庆《幽明录》吴均《续齐谐记》王嘉《拾遗记》 干宝《搜神记》——志怪小说代表作品,成就最高。受《山海经》《穆天子传》影响。思想内容:积极意义的古神话、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

目的:宣扬鬼神真有,多记述神妖鬼怪、巫术、卜筮等,反映人民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正义精神和智慧勇敢。

艺术风格:结构较完整,描写生动,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故事离奇,想象浪漫,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笔趋于华丽。志怪小说思想艺术特点:

1.鞭挞恶势力,揭露官吏罪行,表现百姓反抗斗争。2.反映战乱灾难事件,向往美好生活。

3.反映封建桎梏对自由婚姻的摧残,追求美好爱情。4.赞扬勇敢斗争精神。

5.解释自然现象,表现战胜自然灾害愿望。

志人小说

《笑林》开后世诽谐文学先河;《郭子》《西京杂记》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标榜儒家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标准,崇尚老庄自然,多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

艺术风格:生动表现人物性格,采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文字短小,中心事件突出。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比喻生动精妙,形象鲜明。成语:拾人牙慧、难兄难弟、一往情深、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曹丕《典论论文》——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反对文人相轻,主张审己度人。

文章与事业: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等重要。文气(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气,才性、气质,文的感情气势。曹丕此论作还涉及文体区分、文学批评者态度等问题。

陆机《文赋》——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第一次将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表述出来。

用赋的形式细致阐述文学创作过程,文章利病,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文学的感兴、想象、独创、体裁等。

论文学创作的构思——陆机是研究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之人。认为文学创造是形象思维过程,这是《文赋》主要贡献。

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创作者有创作冲动,神似飞驰,联想丰富,进入文学想象。构思中的灵感:突发性、不够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写作技巧:结构、剪裁、修辞等方面。还将文体划分为十项。

论文体注重形式轻巧,缘情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承前启后,开创性将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推向新高度。总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都是刘勰儒家思想在文学理论上的集中表现。总论5篇是全书的根本论点和论文关键。《宗经》在全书最为重要。

说明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以五经文章为样板,推出自己为宗经制定的六义。

六义:对文章的综合要求,指出作品合乎经与不合乎经的尺度,也是全书文章的根本标准。文体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辨析文体分类:以文笔分类;性质分体。

创作论:全书精华。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继承创新、内容形式、艺术构思、风格技巧等。批评论:不满文学批评忽略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只注意作家才性和技巧。《文心雕龙》——集大成的文学批评著作。

刘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地位最高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

钟嵘《诗品》——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专攻五言诗。文学理论成就:

阐述文学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将诗歌抒情意义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重视作品中的“怨”“兴”。提出“直寻”“自然英旨”的自然美说法。直寻:但写所见,情有所感,眼有所见。辄可成诗。写法上包括写实。自然英旨:自然精美、真美,重自然。

提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的风力华采说:

要求诗歌具备写实抒情、自然美、风骨、华美。这是《诗品》的品评标准。

裴子野《雕虫论》颜之推《颜氏家训》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考试比重35%)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隋代文学:

北齐、北周旧臣——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北朝诗风代表

梁、陈入隋的文人——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卢思道《从军行》:采用思妇——征夫结构,反映边塞生活。杨素《出塞》流动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慷慨呜咽。薛道衡《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隋代文学,南北诗风并存,到隋炀帝,诗风朝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

贞观诗坛: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诗美理想。贵于清绮,重乎气质。初唐诗歌:多抒怀言志、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贞观诗风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虞世南《北堂书钞》《文思博要》《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

上官体——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绮错婉媚,重形式技巧、声辞优美。气度雍容,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体物细腻精巧,写景高度纯熟,洗消南朝诗歌的浮艳。王绩是初唐诗风比较独特的一位。

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基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初唐四杰: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诗歌出现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开始思索人生哲理。描写场景题材开始走向市井。送别诗,有昂扬的抱负和气概,格调壮大。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初唐四杰送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卢照邻《古长安意》骆宾王《帝京篇》 杨炯《从军行》,四人中以五律见长。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最有诗才。

馆阁体——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进士科及第而受朝廷重用。做官时写的分题赋咏和与寓直酬唱的诗。

杜审言最有名的五律《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江南早春景色清新秀美,引人思乡。高华雄浑。五律的定性——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完成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杜审言和沈、宋等人成功把粘对规则应用到七言体诗歌中。

宋之问《度大庾岭》五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成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陈子昂:创作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复归风雅——陈子昂《感遇》,杜甫誉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借《感遇》恢复风雅比兴美刺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但蕴藏壮伟情怀,展现积极进取精神。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目空一切的孤傲,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透露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这种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的个性,这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推动作用。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追踪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

陈子昂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审美理想,要求把壮大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创造健康美丽的文学。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长篇歌行,采用乐府旧题。将诗情画意与宇宙奥秘、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创造情景交融、玲珑剔透、无迹可寻的诗境。

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引发对美好人生的思索,从时空无限想到生命无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二章 盛唐诗歌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涌现大批盛唐诗人。初唐以来将就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合,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静之美、禅趣。《从军行》《观猎》《出塞外》《送元二使安西》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奠定王维大师地位的,是他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

在描写自然山水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的光和色。王维归心佛法,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其创作影响很大。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融合,折射出清幽禅趣。《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茫然对落晖。”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最能体现王维空静之美,情绪和思虑都被净化。《鹿砦》《竹里馆》《辛夷坞》“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孟浩然——明秀诗境。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平淡自然、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作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生活,诗中常出现“余”“我”等字样。《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耶溪泛舟》“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裴迪《华子岗》储光义《钓鱼湾》刘慎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与王维、孟浩然诗风相近的诗人中,常建创作成就最高。《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七绝圣手”清刚爽朗。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国豪情,悲壮浑成,大气磅礴。

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章法井然、意脉贯穿,离愁别恨和英雄气概结合,悲壮激昂。清刚婉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采莲曲二首》“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崔颢《黄鹤楼》——唐人七律压卷之作。以古歌行体入律,大气磅礴、气势雄浑。“晴川”“芳草”对仗工整。“鹦鹉洲”典故使全诗意脉贯通。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表现高唱入云的气格,诗境寄情高远。

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雄浑旷放,意气磅礴,刚健有力。阴冷意象,缺乏鲜明色调,蕴涵苍凉悲怆情怀。

七言歌行《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用神明幽奇意象,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震荡心神。对具体音乐想象出神入化的描摹,将北国苍凉与南国幽玄结合。诗境清奇又刚健。祖咏《望蓟门》

高适——苍凉悲壮

《燕歌行》边塞诗力作“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表彰英雄气概,同情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颂扬战士浴血奋战,不满将领歌舞作乐。多用律句,纵横跌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高适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表现形式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塞下曲》气质沉雄、境界壮阔。《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上听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苍凉悲壮中带有理智冷静,基调慷慨激昂。

岑参——奇伟壮丽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用慷慨豪迈语调和奇特手法,生动表现出奇伟壮丽之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花开”意象最令人称绝,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体现将士乐观精神。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佳作《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凉州词二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壮观中见苍凉、慷慨雄放、深情蕴藉。陶翰《古塞下曲》

第三章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与孔巢父等号“竹溪六逸”。《南京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思想性格:儒家思想“兼善天下”,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深受游侠思想影响,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狂”是他的人生象征。性格中有自然亲和力又浪漫。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1.借古题写现实。《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 2.用古题抒己怀。《蜀道难》《将进酒》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饮酒放歌,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狂放自信。虽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梁甫吟》《行路难》

对乐府诗歌的贡献:将浪漫气质带进乐府,形成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奔腾回旋的动感。完成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转变。

歌行体诗《襄阳歌》《扶风豪士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少年行》《古朗月行》《江上吟》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的歌行体:打破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变幻莫测。节奏回旋振荡,豪迈飘逸。充分体现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独坐敬山亭》一人独坐的寂寞与寂静山景的冥会,人与山的灵性浑然一体。韵味无穷。《劳劳亭》话语明白易懂,景物简单,情思闪现。

自然明快,语言简洁,情思无尽,含蓄简练。清新俊逸,飘逸潇洒。

七绝中山水诗、送别诗较多。以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和,触发新奇灵感。《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自然天成。

以古入律、自由发挥,一气贯穿。脱口即成绝唱。

李白诗歌艺术成就——主观色彩、想象特色、意象、语言风格。主观色彩:

1.强烈,侧重抒写豪迈气概、激昂情怀,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描述。气势奔放,纵横驰骋,以气夺人。

2.洒脱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李白独特抒情方式。喷发式的,毫无节制的狂飙、喷溢的情感。想象特色:

1.与喷发式感情结合的变化莫测的想象。奇之又奇。2.跳跃极大,意象衔接跨度大,纵横变幻,才思敏捷。意象:

1.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2.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语言:清新明快,明丽爽朗。脱口而出、不假雕饰,透明纯净又绚丽夺目。

第四章 杜甫

杜甫,杜少陵(在少陵居住过),杜工部(工部员外郎)。《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思想:

浓厚儒家“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交织,对社稷、人民的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形成杜诗风格的大、重、拙。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诗的“诗史”性质和写实手法

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尖锐细密的观察与惊人的写实手腕。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

1.直面社会现实。继承《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发展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2.以“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独创格调。《兵车行》“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客观纪实描写。

《丽人行》讽刺杨国忠兄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无梦寐。”

尖锐细密的观察力与惊人的写实手腕:《月夜》《羌村》《述怀》 《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1.以叙事写法写社会生活,细微真实。2.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神传神。3.反映人生为目的,取材时事和自身经历。4.尖锐细密的观察力,生动真实。

杜诗——沉郁顿挫,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波澜老成

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忧郁悲凉气氛。《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潜气内转、波澜老成: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回环往复,深沉浑厚。情感回环往复,笔端起伏顿挫。《秋兴八首》中心:“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夔州思念长安之作,忆长安、感盛衰、伤沦落。沉郁回环。

杜诗的律体成就: 1.扩大律诗题材。

五律代表作《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格律严格、对仗工整,浑融流转、情韵优美。

2.第一位七律大家。创“连章体”的七律组诗和“拗体”七律。七律代表作《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拔山扛鼎。纵横恣肆。被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3.杜甫七律,手法错综变化,格律从心所欲。

《戏为六绝句》是一种杂感式的谈议论文的论诗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诗的集大成 《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亲风雅:重兴寄,写时事,把文学从抒发个人情怀襟怀引向写民生疾苦,从理想引向现实。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1.虚心学习前人经验。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3.功力深厚,自铸伟词。力崇古调,兼取新声。推重古体又注意近体。

追求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又重视修辞的清丽华美。《北征》七十韵巨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十韵。杜诗风格——崇尚绮丽清新向沉郁老成发展

主导风格:沉郁顿挫。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含蓄委婉。《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敬赠郑谏议十韵》“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到达惊人地步。色彩字放在句首,先声夺人。《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小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第五章 大历诗坛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大量作品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韦应物——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和冲淡。《寄全椒山中道士》“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代表作《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简洁景物描写,传神写出闲适生活的宁静古淡,悠然意远。

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清淡优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恬淡自适的意绪,高雅明净。淡化意象,古淡矫俗,寻求空灵韵味。将田家苦引向田园牧歌。

刘长卿——自许“五言长城”

在反映士人孤独冷漠心态方面颇具代表。凄凉心绪,茫然失落,为哀世发哀鸣。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在刘长卿的诗中层层递进。《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悲剧命运支配的孤寂惆怅的体验,与特定时代的衰败景象结合,汇成生不逢时的冷漠情调。最喜欢吟咏秋风、夕阳。主要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最著名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文字省净优美,意境幽远,弥漫冷漠寂静的情思。结构自然、节奏流畅,风格清冷淡远。

大历十才子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诗人,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钱起与刘长卿并称“钱刘”,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写日常生活、自然风物、羁旅愁思,抒发寂寞冷清的孤独情怀。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顾况

继杜甫、元结之后,倡导“风雅”,强调诗歌应反映人民疾苦、针砭时弊。

主要体裁古诗、乐府。重视从吴楚民歌中汲取营养,将古诗与民歌结合,诗风通俗明快、率 25 真自然。《苔藓山歌》《悲歌》

李益

诗风表现大历诗风格两重性:盛唐余韵、中唐先声。

表现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征人思乡的哀愁。最能继承盛唐边塞风格的能手。《塞下曲》“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低沉悲怆。《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以七绝为第一,边塞七绝《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六章 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元和诗风。

元、白诗派——白居易、元稹,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务尽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作诗尚怪奇、重主观。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思想主干: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谋身,以庄禅思想娱乐。把文学当做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与元九书》“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最看重讽喻诗,反映国事民生,发挥美刺作用。《观刈麦》《轻肥》《宿紫阁山北村》 《卖炭翁苦宫市也》暴露整治黑暗和人民痛苦,体现正义感、责任感。白居易讽喻诗取材不太宽,带有公式化痕迹。

白居易: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闲适诗:闲居独处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长恨歌》描写李杨爱情遭遇,歌颂他们爱情的纯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把李杨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时代悲剧,是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琵琶行》——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最为人称道的是对天涯歌女奏琵琶音乐的描写。

元稹《元氏长庆集》

首先注意到李绅《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并借用古体或拟新题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中谈社会政治问题,讽刺执政、为民伸冤。《田家词》《上阳白发人》 真正代表元稹诗歌特色的——艳情诗、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舞腰》“未必诸郎知曲误,一时偷眼为回腰。” 《行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写情胜过讽喻,平易坦荡中丽绝华美。

元和体——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小碎篇章”和艳体诗为主——标志抒情诗中叙事成分加强,带有故事性。“小碎篇章”:瞬间心境意绪的抒发,是娱心遣兴的手段,语言浅白,格调轻快。打破诗歌神秘性和贵族气,使其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呈现写实尚俗的特征。

在中唐的新乐府诗方面,张籍、王建的创作成就影响仅次于白居易、元稹。张籍“张水部”“张司马” 乐府诗题材广泛:揭露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抨击豪门作恶,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价值最高。《山头鹿》《野老歌》《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感春》《思秋》

王建——“宫词之祖”

乐府诗成就最高,题材广泛、爱憎强烈,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形象鲜明奇特。《宫词一百首》描写宫女生活——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

韩愈——以文为诗 提倡“道统”“文统”,抬高“圣人”“圣人之道”,为改良社会,重新确立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的正统地位。

道统:发展儒学传统理论以适应现实斗争。补充改造儒学内容。发挥“仁”的学说。用儒家之道对抗佛教。

诗歌多长篇古体诗,以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以文为诗。

《山石》游记散文叙述顺序,写傍晚入山到次日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

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为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主观意识旺盛,生性好奇,勇于创新,追求狠重、怪奇、险劲,以丑为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孟郊——苦吟

作诗尚奇峭,在中唐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成为苦吟诗人的代表。诗中多患难感、忧郁感、幻灭感。惯用白描,形象化比拟。《赠别崔纯亮》“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寒地百姓吟》《病客吟》《苦寒吟》《秋怀十五首》 《游侠行》“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

重主观感受,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实践“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散文化倾向表现为诗中发议论。《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李贺——诗鬼,苦吟,冷艳怪丽,“长吉体”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浓墨重彩描绘边城鏖战的激烈场面,展示将士壮烈精神,意境辉煌壮丽,笔补造化。《老夫采玉歌》《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天上谣》 《秋来》《苏小小墓》幻想六朝名妓苏小小为失去往日爱情而忧伤,通篇是幽灵的恋歌,凄艳绝伦,显示李贺对描写鬼魂的偏爱。特色:呕心沥血、千锤百炼。

追求创新、刻意出奇,构思奇特,想象诡奇怪诞,笔触暧昧,带神秘感。最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别出心裁、异想天开的意象。表现丰富独特主观色彩,通过意象复合的“通感”,化平易为惊险瑰丽,化腐朽为神奇。《梦天》《李凭箜篌引》《南山田中行》

冷艳怪丽,自成一家。迷恋幻想的阴森鬼境,诗歌带有浓重伤感。

刘禹锡——白居易称之为“诗豪”。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民歌体诗

善用典,辞采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气度恢宏,骨力豪劲。讽喻诗、感遇诗多作于被贬朗州期间。寄慨遥深、正气凛然。《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多次遭贬,毫不屈服,信心满怀,慷慨激越、风骨苍劲。

咏史诗,多登临遗迹怀古之作,五七言律绝形式,描写前朝古迹风景,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议论。《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深夜还过女嫱来。” 《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民歌体的竹枝词、杨枝词,吸收民间口语,情调悠扬婉转,生活气息、地方特色浓郁。《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侬愁。” 《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柳宗元

抒写贬谪的抑郁悲伤、思乡之情,忧愤深广,风格清冷峭拔。长于哀怨,得屈骚之余意。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困扰。《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 受陶渊明山水诗平淡风格影响,精刻孤峭,冷漠空寂。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安定城楼》《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政治讽喻诗:直诉愤慨、悲壮沉郁。通过个人遭遇,表现对政治的肯定或批判。精深婉丽的词藻中含有丰富爱憎,多凄苦之词,充满浓郁感伤气息。《曲江》 咏史诗:借托史事,吊古伤今,具讽刺性。《贾生》《咏史》《龙池》《马嵬二首》 构思凝练、取材精当,巧妙融合历史与现实。

无题诗——最广为传颂,朦胧,旨意神秘。内容:寄托说、爱情说

抒写交织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心理,隐约和诗人的不幸身世存在联系。《无题二首》“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感受,具有启发性,引起读者联想,伤感情调。“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抒发纯粹情致,渲染凄美情致的特殊氛围,创造深隐朦胧之美。《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开创诗歌上的新风格、新境界。最高成就是近体,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李商隐则为第二座。

诗与词间搭起过渡的桥梁。

其诗歌是心灵的象征,一种纯主观的表现。细美幽约、朦胧含蓄的感伤唯美文学典型。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用鲜明史论笔法,追忆昔日辉煌,抒发末世哀伤。从时代变迁中参悟人生哲理,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蕴藉之中。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作品 《登乐游原》《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政治感慨,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峭健之中有风华流美之致,创造明快优美意境,风格俊爽。离情伤别诗《赠别二首》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纪行写景诗:选取清新明朗、给人快感的景物来书写情怀,色彩鲜明而飞动流走的语言创造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语言畅达,清新明丽,富有立体感。

许浑——“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闲句句奇。” 《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凭吊古迹的感叹中,充满对衰败王朝暴风雨来临的忧戚,心中凄凉。律诗对偶工整精密,格律协调圆润。对“水”有特别偏爱,“给人以“许诗千首湿”的印象。

贾岛——苦吟诗人 《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秋暮》“白须相并出,清泪两行分。” 凄清寂寞,暗自流泪而苦吟不止。颠沛流离,心力疲敝。情调峭硬。多写清寂之境而显幽冷奇峭。“郊寒岛瘦”:孟郊代表想用世而最终失败的悲剧性。

贾岛代表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遁世一面。实则岛不如郊。《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写景状物雅淡清幽。

姚合——武功体

代表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五律组诗,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个人窘困。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折射时代阴影。表明洁身自好的信念。诗风清切峭拔。“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功夫不及贾岛,但推敲上争奇斗巧的做法,适合生活困顿的中小诗人。

皮日休,醉吟先生、鹿门子。我国古代著名诗文作家中唯一参加过农民起义的人。受白居易影响最大,继承写实手法、讽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败统治。

《正乐府十篇》《三羞诗》《橡媪叹》“秋深橡子熟”

对老农妇拾橡子充饥的描写,揭露官府剥削,鞭挞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同情百姓命运。

继承元白新乐府写实批判精神的晚唐诗人——聂夷中、杜荀鹤、罗隐 杜荀鹤《山中寡妇》七律“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再经胡城县》七绝“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陆龟蒙——江湖隐逸诗风

艺术上较成功的是五七言绝句,尤其是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写隐逸情调的七绝。《晚渡》“半波风雨半波情,渔曲飘秋野调清。”《丁香》《太湖叟》

散淡而饶有风神,陆龟蒙以江湖散人自居,淡泊情思、淡泊境界,形成江湖隐逸诗风。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提出“象外之象”说,强调“韵外之致”,即后人所说的“神韵”。

象外之象:第一个象,诗中具体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个象指这种形象画面所蕴含的韵味,是无象之象。《与李生论诗书》“辨味”:分辨出诗的情趣韵味,称之为“醇美”“全美” 味外之旨、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诗歌意境美的重要审美特征。

第八章 唐代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发生于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1.韩柳之前,已经有许多作家从理论、实践上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2.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密切。3.直接原因: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支配。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及实践: 1.韩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清理。2.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的口号。3.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明确“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要求从字句到文章的全面创新。4.柳宗元在反对绣绘雕凿方面,与韩愈持相同态度。

5.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在于创造出上继三代两汉古文、以奇句单行为主的新文体,从而使散文在文学价值上压倒了骈文。

韩柳的古文运动是文学革新运动,造成一种精炼畅达、富有表现力的新文体,树立古文在文坛上的权威。打击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文风,启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开创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这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韩愈的古文成就:

1.把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成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对立。2.在以散代骈的同时,冲破当时文体固定格式,全面发展有别于经史著述短篇的散文体裁,将原属诗赋的纯文学的情趣风神纳入短篇散文中,使其成为文学散文。3.在韩愈的文集里,最多的是碑志作品。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一人一样”。《柳子厚墓志铭《殿中少监马君墓志》“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

4.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属于韩愈再创的新体,以诗之唱叹韵味化入赠序中,又穿插议论,形成抒情、记事、议论为一体的杂文文体。《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

5.韩愈创造的古文,见解精辟、流畅清晰,富于美感、艺术表现力。6.改骈为散,使语言接近口语。“文从字顺”。

7.善于吸收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结构灵活舒展。《进学解》《送穷文》《祭十二郎文》《师说》《原毁》,议论纵横而汪洋恣肆,比喻生动而发人深省,感情真挚而气势磅礴。

风格:雄深雅健、猖狂恣睢。浩气磅礴、势如破竹、意高词平、奇伟多变。

柳宗元的文学散文

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 人物传记:《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捕蛇者说》

主人公大多是社会地位不高、被压迫的人物,以真人真事为基础。重情节、重细节。

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

诗情画意,描绘山水,开拓散文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确立这种体裁的独立地位。山水游记多写于流放永州期间,抒发愤怒悲哀情绪,提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幽丽之美,单纯宁静而清新。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情态,予以生动再现。对自然美的把握到了妙入微芒的地步。虚实相称、动静结合,侧重传神,安详静谧。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糅合。

寓言散文《黔之驴》《蝜蝂传》《乞巧文》

散文总体风格:沉郁凝炼、冷峻峭拔,有凄幽激愤、冷峻色彩和浓郁诗意,有明显的讽喻性和象征性。

柳宗元文学散文创作高出韩愈的地方:

1.为普通百姓立传,从小人物身上挖掘高尚品质、善良天性、聪明才智。

2.在山水散文上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开创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由于韩柳的继承者对古文运动的目的和意义发生曲解,开始追求奇异怪癖,古文运动开始走上弯路,在韩柳之后衰落。

骈体文在晚唐再度复兴,散文创作向华丽浓艳的唯美方向发展。在古文走向衰落的过程中,讽刺小品异军突起,大放光彩。

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如匕首投枪——皮日休、陆龟蒙、罗隐 皮日休,针对现实有感而返,尖锐泼辣、锋芒毕露。《读司马法》 陆龟蒙,多托古刺今或借物寄讽之作。《野庙碑》

罗隐,讽刺小品集《馋书》最能代表他的散文成就,看似随意,实则是刺世的严肃主题。

第九章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唐传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区别:志怪之怪,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而奇的含义则要广泛得多,可指现实中的奇人奇事。

唐传奇兴盛的原因: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要推动唐传奇的发展。与唐代“行卷”之风有关系。小说创作运用虚构手法塑造众多人物形象,语言精雕细刻,重视故事情节的变幻莫测,引人入胜,造成唐传奇的“文章之美”。“意识之创造”,唐人有意识在小说中进行抽满奇思幻想的虚构创造。

初兴期的唐传奇:由六朝志怪小说过渡到唐人传奇小说。王度《古镜记》——唐代现存最早的一篇小说作品。

张鷟《游仙窟》——唐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骈体小说特征。

繁盛时期的唐传奇:涌现最优秀传奇小说,产生许多传奇大家,如沈既济、白行简等,元稹、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大家也写出高水平作品。题材更广泛,以爱情题材最为突出,其次是寓言讽刺题材。

陈玄祐《离魂记》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 白行简《李娃传》是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爱情悲剧——中唐传奇压卷之作。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最为著名的作品。

衰落期的唐传奇:从晚唐到五代 《玄怪录》《河东记》《续玄怪录》《博异志》《纂异记》 《甘泽谣》《传奇》——志怪集向传奇集完全转化的标志。

晚唐游侠小说崛起,涌现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诸多方面。杜光庭《虬髯客传》——晚唐游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虚构和想象已标志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2.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统一。

3.标志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把“因文运事”改变为“因文生事”。4.注重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生活琐碎。

5.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6.文采、臆想丰富瑰丽。语言雅俗兼采,亦庄亦谐,简洁准确、优美丰富。7.大量运用诗词歌赋,增添行文丰采意趣。

唐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的写作小说的开始。部分作品已具备最完美的短篇小说的条件。

敦煌变文——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体裁是有说有唱。变文之变,是指变更了佛经本文而成为“俗讲”。

变文是说唱俗文学,是供艺人演唱用的,并非案头读物。特征:“某某某处,某某某说”的形式。“当尔之时,何道言语”的形式。

俗讲——又称为讲经文,取材佛经,思想内容为宣扬佛教教义。

解释佛教经典,加以通俗解释后,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以经文为纲,先列原来经文,再敷演为散文与诗句。

俗讲属于宗教性讲唱文学,说唱配合,用浅近文言或口语,唱为七言,有词语标示声腔唱法。

第十章 唐五代词

词的起源:古代传统说法是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又有人认为词是由五七言近体诗演变而成。

也有人认为是从乐府诗变化出来的。被称为“诗余”。

近代以来,产生词源于民间的说法,认为词是“曲子词”简称,“倚声填词”。

敦煌曲子词《云谣集杂曲子》的发现,填补词史空白。

作品题材广泛,反映早期民间词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保存词的“原始状态” 《抛球乐》“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带青山烂。” 《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

早期文人词——标志词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唐文人词汲取民间词的表现形式,短小、清新、明朗、活泼,题材广泛。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韩翊《章台柳寄柳氏》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长相思》“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温庭筠——词人的词,深美闳约之境。

温八叉,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晚唐词坛第一大词人,“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五代词的发展趋向。《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善于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及其闺阁情思。物象错综排比、声音抑扬长短。物语、景语、情语结合。虚实相称。以静态描绘代替抒情,着力细部重彩描绘,善于用暗示手法。注重文辞声律的精工华美,眩人眼目。《南歌子》“转眄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梦江南》“千帆过境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韦庄——以词明世,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提高,多酣畅之作,疏淡为美。深入浅出,心曲必露。《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自然清丽在五代文人词中少见。将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抒情道路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夜深,初识谢娘时。” 《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温庭筠词中触目皆见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组合,悦目乐耳、应歌娱人。韦庄直接抒情,开启文人词自抒情怀传统。成为南唐词先导。

花间词派——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文人词派。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多用华丽字面和婉约表达手法,写女性美貌、服饰、离愁别恨。婉丽绮靡的花间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代词可以《花间集》出现分界:前期,以西蜀为重镇;后期,以南唐为中心。西蜀词:应歌,接近晚唐;南唐词:抒怀,接近宋初。

冯延巳——南唐词人佼佼者

重抒发触景生情,情思百转千回,深婉蕴藉。《鹊踏枝》“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谁到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触景生情、睹物兴感。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和花间词人的共通点。《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煜——李后主,南唐最后皇帝。

早期:反映声色纵情的宫中生活。咏美人《一斛珠》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后期:偏安皇帝,离愁别恨,阴郁哀伤。亡国剧痛。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道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描手法直抒内心悲痛,时空跨度大,旧事新境贯穿。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李璟,中主。《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一冯二主的作品,被视为南唐词的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背 第2篇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1、《诗经·卫风·氓》;

2、《诗经·卫风·伯兮》;

3、《诗经·王风·黍离》第一章;

4、《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第一章;

5、《诗经·秦风·蒹葭》第一章;

6、《诗经·豳风·七月》;

7、《诗经·豳风·东山》;

8、《诗经·小雅·采薇》;第一、四、五、六章

8、《诗经·大雅·生民》;

9、《国语·邵公谏弥谤》第二段;

10、《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最后一段;

11、《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最后一段;

12、《九歌·湘君》

13、《九歌·山鬼》

唐代文学必背篇目

一、背诵篇目:

薛道衡:《人日思归》

王绩:《野望》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 杨炯:《从军行》 宋之问:《渡汉江》 骆宾王:《在狱咏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遇》其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王维:《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鹿柴》、《鸟鸣涧》、《竹里馆》

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 王昌龄:《从军行》其

一、《出塞》其一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崔颢:《黄鹤楼》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登金陵凤凰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

杜甫:《登高》、《春望》、《月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

张继《枫桥夜泊》 韦应物《滁州西涧》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月黑雁飞高)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韩愈《听颖师弹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孟郊《游子吟》

李贺《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柳宗元《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元稹《遣悲怀》(谢公最小偏怜女)、《离思五首》(其四)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昨夜星辰昨夜风)《锦瑟》《夜雨寄北》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

一、其二

《江南春绝句》《泊秦淮》《清明》《赤壁》

二、阅读篇目: 薛道衡:《昔昔盐》 杨广:《春江花月夜》

王勃:《滕王阁序》

卢照龄:《长安古意》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宋之问:《度大庾岭》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王维:《渭川田家》、《观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老将行》、《相思》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夏日南亭怀辛大》、《岁暮归南山》

高适:《封丘县》、《别董大》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王昌龄:《闺怨》、《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月下独酌》、《赠孟浩然》、《古风》(其

一、其

二、其三)、《远别离》、《乌栖曲》、《长干行》、《清平调三首》、《月下独酌》(选一)杜甫:《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必背篇目

一、明代部分

(一)明代诗歌

1、于谦《咏煤炭》

2、于谦《石灰吟》

3、李梦阳《汴中元夕》

(二)明代词

杨慎《临江仙》《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三)明代散曲

1、王九思[越调·寨儿令](夏日即事)

2、王磐[中吕·朝天子](咏喇叭)

二、清代部分

(一)清代诗歌

1、顾炎武《精卫》

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王士禛《秦淮杂诗》(其二)

4、王士禛《真州绝句》(其二)

5、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6、郑燮《竹石》

7、袁枚《马嵬》(其四)

8、袁枚《鸡》

9、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

10、赵翼《论诗》(其二)

11、赵翼《后园居诗》

12、黄景仁《杂感》

(二)清代词

1、陈维崧《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2、陈维崧《好事近》

3、纳兰性德《长相思》

4、纳兰性德《浣溪沙》

三、近代部分

(一)近代诗歌

1、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龚自珍《己亥杂诗》(其

一、其

二、其四

3、丘逢甲《春愁》

4、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背 第3篇

中国古代的小说是座丰富多彩的宝库, 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对世界文学, 特别是对东亚小说曾经产生过至深至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小说, 曾经对世界文学, 特别是对东亚国家的小说, 产生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比如, 古代的朝鲜半岛在罗末丽初之所以产生《调信梦生》、《崔致远》、《虎愿》等稗说, 就与中国古代的传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 如中国的《太平广记》、《剪灯新话》等文言小说, 对朝鲜半岛小说的发展, 更起着明显的作用。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通俗小说在中国流行之后, 很快就传播到日本、越南与朝鲜半岛等周边国家。今就韩国而言, 崔溶澈、朴在渊的《韩国所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闵宽东的《国内中国古代小说的版本出版翻译状况》、郑炳昱主编的《乐善斋文库藏书目录》与不久前出版的全寅初主编的《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等, 就从版本流布的角度有力证明了中国古代小说对韩国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这种情况, 在日本、越南等国也十分相近。如日本现代著名学者增田涉在说到江户时期大量引进中国的白话小说时说:“这些中国小说刺激京阪、江户的读本作家, 开拓出了至此我国从未见到过的新的小说世界。”在越南, 如中国的一部《金云翘传》小说, 被移植为喃传后成为名著, 不但在越南家喻户晓, 而且享誉世界文坛, 被译成多国文字。至于在西方, 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当然相对较晚也较弱, 但也不断地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有名的如德国大诗人歌德读了《好逑传》、《花笺记》、《玉娇梨》等清代小说之后, 大受启发, 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同之点超过了异国之情, 乃至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二、面对当今世界

时至当今21世纪, 中国古代小说的生命力究竟如何?是将渐渐被人淡忘, 还是仍然在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魅力常在?

诚然, 目前的世界, 在经济上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趋向, 在文化上也有不少人在探讨全球化问题。然而, 文化毕竟不同于经济, 不可能形成“全球统一市场”, 不可能像规范全球经济行为规则一样来规范世界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是有着相通之点, 但同时也有着不同之处。西方国家凭借经济上的强势, 常常在文化上也是以“欧洲中心”自居。东方的一些文学家, 也往往不分青红皂白, 认同西方霸权话语, 把一些肤浅、庸俗、末流的东西奉若神明, 热衷于走“西化”道路。与此同时, 现在的世界还有一种暗流, 就是越来越重物质, 重实利, 这对整个高品位的文化生产也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之, 面对21世纪的世界, 有两股风, 对作为东方文化之一的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是不利的, 这就是:一股是崇西化、远东方的风;另一股是重实利、轻人文的风。但是,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 重视真正的文艺精品与学术研究, 拒绝全球化就是西方化, 主张东西方文化多元发展, 相互交融, 携手并进。事实上, 在文化上的真正全球化, 就是这种相互交流、互补互利的全球化。在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中, 作为东方文化的源头和代表, 中国的文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她不仅深深扎根在东方国家的土地上, 而且越来越对西方具有吸引力。更何况, 近年来, 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刮目相看, 即使是出于实用的目的, 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学习汉语, 关注中国的文化。21世纪的世界, 正是以这样的情势, 为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敞开着大门, 创造了条件。

三、让中国古代小说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小说在新的时代中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不过, 这种生命力在新时代经受着严峻考验。

我们作为专业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 有责任为全世界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小说而多出点力。为此, 我觉得当前除了本身加强研究之外, 有三项工作特别要注意。

第一项工作是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包括中国的专业研究者与国外的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及各国专业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与各国的“国文学”研究者、“汉文学”研究者, 乃至同各种文化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由于历史原因, 有关资料往往分散在世界各地。相互交流, 可以互通有无。同时, 由于国别差异, 各国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文化心理、研究方法往往也多有不同, 相互交流, 可以优势互补。目前这方面的形势很好, 比之20多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项工作是加强中国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的译介。中国古代小说要走向世界, 最主要的无疑是要使世界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普通大众能阅读, 这个道理是最容易理解的。这个工作就需要各国的文学、语言工作者合力来做。过去已做过不少工作, 有的就做得比较好, 如1939年伦敦出版的克莱门特·伊杰顿翻译的《金瓶梅》 (英译本名《金莲记》) , 因为得到了老舍的指导, 就翻译得比较好。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在重视小说翻译的同时, 还要加强译介中国化、东方化的小说理论批评著作。中国古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是有着与西方不同的体系与批评机制。我们在传播中国古代小说的同时, 也有必要让西方人领会与认同东方式的小说理论思维, 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中国古代的小说, 认识中国的古代文化、审美观念和民族风尚。

第三项工作是加强中国古代小说信息化、数字化工程的建设。就文学研究而言, 在全球化格局下, 运用电脑、电子网络和数码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包括小说在内的古代文学作品以及文化典籍的电子文本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各种电子书库、期刊检索网站和专门的文学研究网站的纷纷建立并不断更新完善等等, 都为我们的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带来了重大变化。据有的学者统计, 目前至少有七百余种中国古典小说实现了数字化存储。但是目前的小说电子文本, 大多只有一般性的阅读功能, 不仅缺少相关的附加功能, 更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小说研究资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美国、台湾、大陆的学者都尝试对《红楼梦》做一些数字化工作, 但其工作的细致性与应用性都有一些问题。近年来, 对于《三国演义》数字化工作比较引人注目。围绕着《三国演义》数字化的问题, 中、韩、日三国学者已开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的周文业先生与日本的上田望先生等, 都做出了一定的实绩。我期待着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收获。同时, 期待着其他小说的数字化也能乘势跟上。我相信, 在新世纪,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的数字化工程迟早会完成, 以促进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与传播。21世纪无疑是一个更加全球化的时代, 也是一个更加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必须紧跟全球资讯时代小说研究的新趋势, 促进中国古代小说更好地走向全世界。

最后要说明的是, 中国古代小说在不断走向世界, 同样, 世界各国的文学也在不断地走进中国。文学的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在这种双向、平等、互补的全球化潮流中, 世界文学才能繁荣, 各国的文化事业才能兴旺。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去迎接世界文学灿烂的明天。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要从大众文化的接受中得到检验。只有不断地唤起大众的记忆和热情, 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释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这不仅是指面向世界, 即使是面对中国的读者, 也是这样。

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史 第4篇

一九五○年,我们都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同班同学。全班共十五人,师生公认杜是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他还爱好文学,能熟背许多古诗词。但是他没有钱买他喜爱的文学著作,除了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外,常到书店去看书,有时就站在书店里摘抄。杜熟读《红楼梦》、《水浒》等书,把不同版本的文字区别都记录下来,通过认真比较和研究,常常有所发现,并有独到的看法。他曾写信把自己的见解寄给有关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受到关注和重视。记得他很早就在同学间说过: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杜做任何事情都是那么认真、执著和钻研,大家都很赞佩。

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数学系合并为北大数学力学系。我们班的同学达到了二十七人,杜仍是公认的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一九五三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适应经济建设的紧迫需要,高校理工科学生都提前毕业。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留在本系数学专业各教研室当助教。杜等六人成为力学专业的研究生,之后他一直讲授数学和力学的各种课程,虽然教学科研任务很重,但作为业余爱好,他仍然不停地研读文学著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大图书馆三层楼的库存版本阅览室遇到杜,他告诉我,除了讲课备课外,他都在这里看书。一连十多年,我常在版本阅览室见到他,他总是坐在右边第一排靠窗的座位上,专心致志地一一查阅库存的古典文献,一一抄录其中的妇女文学作品。

大约在一九九三年,杜对我说,他已年过六十,计划出版两本书,一本是《现代数学引论》,是他数年来在北大和清华开设这门选修课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一九九六年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关于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书,还未完稿。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准备,杜从一九九四年起,在北大连续八年开设了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国古近代妇女文学史,讲述从先秦两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文学。选读这门课的文理各科学生,每年都在百人以上,男女生各约一半。

杜为什么特别关注妇女文学?他曾跟我说过,抗日战争期间,他家兄妹六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微薄工薪,生活很艰难,每天晚上,他的母亲补衣、做鞋直至深夜。这是他记事以来心目中第一个勤劳、坚强而又淳朴善良的妇女形象。以后他又从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知道了从古到今许许多多品德优秀的妇女和才女。他受到这些崇高形象的感召和激励,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没有受到文学界应有的重视而深感遗憾。他决心要在自己晚年竭尽全力选编一部《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二○○○年已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以展现历代优秀妇女文学精品,为埋没受屈的才女们扬名吐气。

我有幸成为杜这部著作初稿的第一批读者之一。读过之后,第一个感受是:旧社会妇女的苦难太深重了。我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郭兰英演唱《妇女自由歌》中的一段歌词,是多么真切:“旧社会好比是,黑格洞洞的苦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第二个感受是:为妇女的优秀美好品质自豪。我想起了冰心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冰心全集》第三卷306页,海峡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二十一世纪初的一天,杜告诉我,他每天早出晚归。查完北大图书馆库藏古籍,他就接着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等图书馆,以及各新、旧书店去阅览、查抄,搜集古籍、书刊中的妇女文学作品。杜从来节衣缩食,生活艰苦,但为收购有关古籍则常倾囊而出。令他欣喜的是,他不断有许多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

不久前,杜打电话和写信告诉我,他已编就新书《闺海吟》,全书有古、近代才女八千六百余人,每人只选一篇代表性作品,有诗、词、曲、联、文、书信、日记、戏剧、弹词小说等诸多题材。他根据多种参考资料为书中的作者写了或详或略的小传,对少数毫无信息的作者,只好写为“无名女”。杜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妇女所处的恶劣环境和社会历史的错误偏见,使她们写作难,作品保存难,作品要流传更难,许多优秀作品已经消失了。杜自告奋勇、不畏艰苦,痴心地、负责地做了对于中国妇女文学作品的搜集抢救工作。即将由时代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闺海吟》,是杜三十年日日夜夜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瑰宝。

杜还编就了《阆苑奇葩》,是对《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的增补和扩充,从原来的一千位作者增加为一千三百余位作者;从原来的四十九万字扩充为八十万字。《闺海吟》和《阆苑奇葩》都将作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丛书于近期出版。

杜今年七十八岁,我祝愿他健康长寿,相信他还会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继续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做贡献!当然,我更希望杜的这两部著作能起到抛玉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有心人、有志者投入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事业!作为女性,我还希望妇女朋友们能从这两部著作中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为祖国的现代化,为人类的不断进步,努力发挥出“半边天”的光和热,体现人的本性中的“真”、“善”、“美”!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第5篇

班级

姓名

横岗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考前三周突破)

使用说明书:

每周圈定一时期(第一周古代,第二周近代,第三周现代)

按照单元进行复习背诵:先使用“自查点”查出弱点,再结合提纲查漏补缺,最后回归自查点审核复习效果。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

自查点: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现?(地方问题,中央问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上学期 高一历史必修一

班级

姓名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措施: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削实权: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制钱谷: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七、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强化皇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八、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

九、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加强皇权:①太祖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②成祖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西周——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军功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代——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代——出现刺史监察地方,宋代——通判监察地方, 明清——厂卫、六科给事中和按察使司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古代:西欧)

自查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特点、评价? 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历程、评价?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男性公民,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上学期 高一历史必修一

班级

姓名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欧美)

自查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

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共和政体

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三、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四、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括20课)(近代:中国)

自查点:

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主要纲领、评价?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上学期 高一历史必修一

班级

姓名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口号、评价? 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意义?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任务、合作标志、合作表现、结果、评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抗日战争的过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表现、抗战胜利的意义?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签订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三、甲午中日战争

过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紫禁城,第二次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1,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革命开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上学期 高一历史必修一

班级

姓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4,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5,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3,国民大革命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4、国共的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江西瑞金——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4)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抗日战争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4)共产党在敌后战争开展游击战: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5)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收复台湾。

(6)抗战胜利原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上学期 高一历史必修一

班级

姓名

6、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2)内战经过: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3)新中国成立:1949.10.1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的开端)

自查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 十月革命的历程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实践: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过程: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标志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包括26课)(现代:中国)

自查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上学期 高一历史必修一

班级

姓名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文化大革命

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表现:“文革”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2000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民主建设:最突出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形成过程:“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成功实践: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台湾问题:国共内战遗留的中国内政问题。目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一是岛内的台独势力,二是外国干涉势力。中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五、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建国初期

外交政策:建国初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第一次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外交活动: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2、外交新局面

(1)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3)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正式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特点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中亚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第七单元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现代:全世界)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上学期 高一历史必修一

班级

姓名

自查点:

美苏冷战的标志、表现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20世纪中后期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0世纪末开始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而破裂。2,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要干涉他国内政,是美国“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表现,其实质是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1949年美国策动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1949年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局部热战: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事件;亚洲地区发生“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欧共体)与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3,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第6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惯于长夜过春时1,挈妇将雏鬓有丝2。梦里依稀慈母泪3,城头变幻大王旗4。忍看朋辈成新鬼5,怒向刀丛觅小诗6。吟罢低眉无写处7,月光如水照缁衣8。[1] 再别康桥

上一篇:工程承合同下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