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2024-07-15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精选8篇)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第1篇

近平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这次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会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与会的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到贵州毕节市的一个县了解了当地扶贫开发实际情况。

座谈会上,汪洋汇报了贵州扶贫考察情况,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各自实际,既讲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就注重扶贫政策的整体平衡性、抓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有序推进生态扶贫、共织贫困群众“安全网”、改进扶贫考核办法等谈了意见和建议。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同他们讨论交流。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深刻把握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不能脱离实际、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囿于一时困难和问题而缩手缩脚。

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习近平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

第一,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中央要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第二,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第三,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

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

王沪宁、栗战书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第2篇

新华网甘肃频道(2011-12-14 15:53)来源:会宁门户网

12月12日,会宁县召开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传达全省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规划编制具体事宜。县长王科健作重要讲话,县委副书记蒙占元,县委常委、副县长常太洲、李进军、杨子明,副县长王强出席会议。

据了解,按照中央新一轮扶贫工作精神指示,全省列出刘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及藏区等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会宁县被列入六盘山连片特困扶贫地区。

王科健指出,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新变化,要认识到扶贫工作的基本条件、指导理念、贫困标准、方式方法、主要内容、关注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要认识到扶贫工作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政策保障、组织领导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我县被列入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这对我县是极具含金量的一项重要政策,使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上升到了新的战略层面,为全县深入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王科健强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是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的总动员,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片区扶贫规划是打好该区域扶贫攻坚战的基础。编制和实施好片区扶贫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好新扶贫纲要,推进新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我县被纳入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市对会宁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抢抓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作指导,大手笔、高起点谋划未来十年我县扶贫攻坚的重点工作,认真做好片区规划编制工作。

一要明确规划的定位。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会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去研究、去定位,紧紧围绕红色旅游、绿色产业、金色教育“三大基地建设”,强化基础、振兴产业、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四项根本任务”,研究制定《会宁县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到2020年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奋斗目标确定行动纲领。总体要求是:既要紧扣十二

五、展望十三五,又要在深度上高于“十二五”规划,不要受以往任何政策、任何规划的束缚,以前规划中有的,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对接的,都要在这次规划中体现;以前规划中没有的,而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的,都要纳入这次规划。

二要把握规划的原则。注重贫困状况分析,正确处理扶贫连片开发主战场与到村到户的关系,提高扶贫开发的整体成效。坚持以区域发展为统领,以扶贫攻坚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新农村建设为带动,以贫困乡为单位,以自然村为主战场,以贫困农户为工作对象,以增加群众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群众发动、连片开发为主要方式,实行全域全覆盖统筹规划。

三要拓展规划的空间。按照产业发展带和“大通道”划分片区,既要注重城镇,又要重视乡镇;既要有核心区,又要有辐射区;既要标注出骨干的支柱产业,又要标注出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规划地点,做到每年主抓一个片,每片覆盖若干村,十年全覆盖。特别要加大偏远山区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力度,对居民达不到30户的组,全部纳入易地搬迁的范围;凡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村,全部纳入整村推进范围。要突出西城产业开发区、郭城工业集中区、南城草业综合开发区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服装加工产业园、电器制造产业园、玉米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区四园”建设。同时,各乡镇要根据产业特点,建设特色园区。四要丰富规划的内涵。规划是发展的牵引,规划是发展的机遇。中央和省、市对这次贯彻落实新纲要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区域发展扶贫的格局下,坚持第一产业提质增效、第二产业提速增量、第三产业提力增容,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的结合,强化重大

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结合,实现区域发展扶贫。培育全膜种植增收、草畜产业富民、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兴业“四大产业体系”,是会宁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产粮大县”、“草畜强县”、“梯田化县”、“西北教育名县”和“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红色旅游名城”这“四县两城”,是会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不但要在规划中充分体现,而且要有细化的内容支撑。

五要抓住规划的关键。区域发展是这次规划的关键,能否达到这次规划的要求,关键在于如何规划区域发展,如何落实区域发展。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把握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关键,把握统筹协作推进扶贫开发的关键,把握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促进扶贫开发的关键,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目标任务,突出项目支持,确保工作进度。

六要突出规划的重点。发展抓项目,规划抓根本,离开了项目的规划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以立足扶贫攻坚、推动经济发展、争取国家支持为着力点,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精心规划和重点包装一批项目。对靖会二期工程甘沟干渠延长段改造、引洮二期工程、平凉—白银—兰州中川机场铁路、省道207线会宁段改造升级、国道312线会宁县城区过境段改造升级、会宁煤炭石油资源勘察、会宁郭城火电项目、会师旧址保护区保护范围拓展、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状元文化主题公园、以及西城产业开发区、郭城工业集中区和南城草业综合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力争进入国家和省上的盘子,为我县今后5至10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七要提高规划的质量。把握规划的依据和基础性,注重规划的整体性,盯住扶贫看机遇,跳出扶贫看发展,跳出扶贫抓扶贫,跳出扶贫编项目,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约束性、实效性。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规划中的发展目标、投资概算等重要数据进行详细科学的测算,所提指标要有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坚持高起点,对发展的标准不降低;要体现前瞻性,对有可能实现的事都可以编制;要突出实效性,前五年详尽,后五年简略。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第3篇

一、片区发展的重点应是贫困人口的减少

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衡量和考核地区发展的主要指挥棒是地区GDP、经济增长速度、产业增加值、地方税收等经济指标, 很少涉及到贫困人口减少、教育发展程度、社会保障条件等社会指标。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各地拼命发展经济, 以经济建设为主, 对民生、生态、政治权利等问题关注较少。我们认为, 衡量地区发展不仅要用经济指标, 更要用社会和生态指标。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事关世世代代人的可持续过程。 如果仅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和考核地区发展, 必然造成全社会的经济不平衡, 也会导致包括本地区在内的社会和生态问题。现阶段, 对于连片特困地区来说, 经济方面是相对滞后, 但在生态资源环境方面是有优势的。因此, 片区发展要从经济方面转到社会、生态、政治方面来, 在这些方面下功夫。贫困人口, 承载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如果这类人口发展了, 其地区也就真正发展了。 减贫, 应是目前阶段片区发展的重点。

事实上, 包括东部地区在内, 中国贫困人口减少才被世界上公认为真正“发展”了。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众多国际组织认可中国发展奇迹, 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减少了近7 亿贫困人口, 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93.3%来自中国。 当前, 中国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 主要集中在14 个片区, 区域贫困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对于这些地区来说, 不把最主要的减贫工作作为地区发展的衡量指标还能用什么呢?!可喜的是, 自十八大以来, 我国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考核就降低了经济总量和增速等方面的权重, 着重考核这些地区的减贫情况。 可以说, 贫困人口的减少, 不仅解决了个体问题, 也解决了区域问题, 最能体现地区的全面发展。一村一户的发展变化, 往往与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连在一起, 是地区发展的基础。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从而使贫困人口的数量逐年下降,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 依托区域发展, 贫困村户的脱贫才能脱得扎实、脱得彻底、脱得长久。

二、四个阶段片区发展的主要方式

片区发展的历史, 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 四个阶段有不同的主要方式。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通过“工业化”道路促进片区发展。 自上世纪50 年代后期开始, 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13 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对片区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发展方式, 成为片区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第二阶段:1978—90 年代通过“农业化”道路促进片区发展。这一时期, 片区与东部地区依赖开放方式不同, 主要通过农业领域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初—21 世纪初通过“西部开发”方式促进片区发展。 党中央提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使片区发展获得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14 个片区也在这一时期, 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

第四阶段:“十二五”以来通过“新四化”方式促进片区发展。 2011 年以来, 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14 个片区借助“新四化”同步发展。在此阶段, 中央启动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战略, 将片区的扶贫和发展统一起来, 探索了新的发展方式。

三、“精准扶贫” 可以成为促进片区发展的新方式

2014 年, 中央对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精准要求, 精准扶贫成为片区发展的新方式。

一是“精准扶贫”切合片区发展的目标、对象和内容。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减少贫困人口, 其瞄准对象更为具体, 扶贫内容下沉到村到户, 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措施, 既能够使个体状况得以改善, 也能够促进地区发展。

二是“精准扶贫”比“新四化”方式更切合片区实际。 对于片区来说, 实施“新四化”有一定的难度, 也容易出现一些负面问题。例如, 片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外流、技术人才匮乏, 导致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更为艰难;片区企业较少, 资金不足, 招商吸引力不足, 导致实施新型工业化难度较大。 而精准扶贫, 以户为单位,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更贴近贫困群体, 实施效果更为理想。 一户一村脱贫摘帽了, 地区也相应发展了。

三是“精准扶贫”工作可以兼顾区域发展。目前, 各地实施的一些精准扶贫措施, 既是解决个体贫困问题, 也是解决区域整体性贫困问题的措施。 例如, 贫困村的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 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基础教育的投入和补贴, 均能够较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以“精准扶贫”促进片区发展的主要途径

目前来看, 有三条精准扶贫途径是促进区域发展的较好途径和措施。

一是精准产业化扶贫途径。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 目前, 各片区普遍坚持以产业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 因人制宜、因户施法, 让每家每户都有持续增收的渠道和致富的门路, 真正让群众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致富。同样, 一个地方的快速发展, 一定伴随着产业的崛起;没有产业的区域, 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产业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 可以说, 精准扶贫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片区发展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者是重合的,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也实现了地区发展目标。

二是劳动力培训途径。片区发展少不得技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劳动力技术培训, 比如培训农业技术, 培训外出务工技术、金融理财和农产品营销技术等等。劳动力培训, 不仅使贫困人口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 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而且为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新形势下地区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生产要素。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途径。 “公路通、百业兴”, 交通在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因此, 精准扶贫所实施的村组道路、水、电、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改变贫困个体的贫困问题, 也解决了片区发展中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读书难等整体性问题。从目前情况看, 造成片区贫困和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落后, 因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实现减贫和地区同步发展。

实践中, 中西部各片区自2015 年以来已经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 各政府部门实行挂图作战, 围绕精准扶贫开展一系列工作。预计到2020 年, 精准扶贫工作将是片区发展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摘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重点应是贫困人口的减少。在四个不同阶段, 片区通过不同方式得以发展。在现阶段, 精准扶贫可以作为新的片区发展方式, 通过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途径和措施, 实现区域和贫困人口的同步发展。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第4篇

万达集团在贵州省丹寨县推行的“包县”扶贫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直接捐款或投资建厂的模式,力争通过3至5年的帮扶带动,使丹寨县实现全面小康,同时将丹寨县打造成为贵州省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绿色生态食品供应基地和西部产业承接示范基地,全国优质土猪大县、全国硒锌米和茶特色县、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手工产业示范县、万达集团南方食品供应基地、全国民营企业社会扶贫创新县。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模式是探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发展、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在推动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推进精准扶贫具有重大意义。

黔东南区域扶贫攻坚成效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2013年黔东南州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345元,比2010年末增长68.93%,实现减少贫困人口48.33万,2014年28万贫困人口脱贫、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30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的任务,分别占减贫目标任务的112%、200%和120%,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8元,贫困发生率下降17.36%。

——扶贫项目、资金增加明显。按照扶贫政策的基本要求,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向要求和扶贫资金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的有关政策,积极申报扶贫项目。2014年共获扶贫项目326个,资金4.4亿元,占目标任务4亿元的110%,区域内2014年扶贫攻坚示范县(麻江县、雷山县、岑巩县)每县得到8000万元以上扶贫项目资金扶持,占滇黔桂石漠化片区贵州片区11个扶贫攻坚示范县的27%。

——精准扶贫个案管理不断完善。2014年黔东南州特困片区61650户贫困户224675人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六个到村到户”等工作措施开展结对帮扶,实现扶贫与干部“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另外,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管理,进行分类指导,定向施策,分别采取社会保障、产业扶贫和生态移民工程等不同措施进行扶持。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进村入户调查和 “讲、访、帮、促”活动,很好解决了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识别进一步明确。在扶贫个案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分解、初选、公示、帮结、计划、填写信息、数据录入、入网络、更新”等几个步骤,落实“两公示一公告”,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识别贫困人口,2014年建立《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共录入37.6493万户134.1307万人,其中国家扶贫标准34.1276万户120.1299万人;省级扶贫标准3.5217万户14万人占10.44%;五保户9203户1.1149万人,低保户6.714万户14.7398万人,扶贫户21.5775万户86.4253万人,扶贫低保户8.6709万户32.3963万人。录入一类贫困村947个、二类贫困村500个、三类贫困村406个,录入片区规划县市16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4个,省级贫困县2个。

企业包县的精准扶贫实践

——职业教育扶贫。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经济转型的需要,更是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要,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改善民生、保证充分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万达丹寨扶贫投资职业教育,为丹寨永久脱贫培养人才建设一个2000人规模的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招收丹寨籍学生,并根据丹寨产业特点及万达产业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如文化旅游、酒店管理、机械加工等。毕业生可实现本地就业,与万达产业对口的毕业生,将择优录取到万达就业。

——就业扶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本转向,根据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大对农村不同层次的群众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示范区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就地转移。政府承担政策制定、培训监督、就业监督、资金保障等职能,而招生、培训、管理、安排就业等方面完全由培训机构按市场要求运作。劳务输出扶贫方面,万达集团将每年从丹寨招聘1万名农民工,到万达及其战略合作伙伴旗下施工企业务工,通过务工脱贫。2014年丹寨县共输送到万达集团及其合作企业务工共1万名,已达成建筑用工意向性协议2380人,为丹寨县实现就业扶贫新路子,促进了该地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产业扶贫。借鉴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立伙伴关系,在大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应探索社会资本、村集体、承包农户合作的基础上,将本次未参与项目的贫困农户打捆作为第四方参与项目合作,以扩大产业扶贫的覆盖面,提高项目产品的公共性。万达丹寨县扶贫模式结合丹寨县产业特点,选择当地优势突出、覆盖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硒锌茶行业,投资建设万吨规模的硒锌茶加工厂,对全县农户种植的茶叶进行订单收购,使茶叶产区所有贫困人口直接脱贫,大幅提高茶叶产区其他农民收入,带动全县农民通过种植茶叶脱贫致富。茶厂建设期使用当地工人,建成后招聘当地工人,帮助丹寨增加就业。对于茶叶产区之外的丹寨贫困人口,万达集团将茶加工厂产生的全部利润进行分配,重点照顾无劳动力贫困人口,实现整县脱贫。

——设立扶贫基金。发展丹寨县的产业需要市场培育期,前期利润较少,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为让贫困群体有稳定的收入,实现脱贫目标。万达集团建立2亿元的扶贫基金,由万达投资公司理财,将投资收益分配给丹寨县贫困农民。为保证扶贫基金收益率,万达集团专门为投资公司定下考核目标,将其奖金与扶贫基金收益率挂钩,这大大地保证了贫困群体收入的稳定性,也为精准扶贫巩固了基础。

nlc202309091607

企业精准扶贫思路

——创新扶贫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扶贫政策的要求统一部署,在搞好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识别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并向贫困户发放《帮扶手册》,进一步摸清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明确帮扶需求,落实帮扶责任和帮扶措施;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县、乡两级作为项目资金的审批实施主体、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加快推行乡级报账制步伐;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机制。改革扶贫项目审批权,将扶贫项目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县,全面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严格扶贫项目审批和实际运行流程,实行统一的项目审批流程。

——推进精准扶贫个案管理。对扶贫项目实行精确化管理,实现扶贫项目的精确化、精细化、可视化、可控化管理,提高扶贫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对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村寨,实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自然资源丰富、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的地方,引导群众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富余的家庭,引导转移力转移,拓宽就业渠道;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加大支持力度,扶持特殊产业做大做强;对无劳动能力户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对条件较好的村寨、农户要引导把扶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统筹安排部署,力争早日实现减贫脱贫同步小康。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实施个案管理结对帮扶的相关文件要求,根据重新识别的贫困人口信息,进一步完善贫困户个案管理结对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定点清除脱贫,增强扶贫开发实效性。

——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驻村干部在建档立卡管理的基础上,参与扶贫项目申报、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绩效评估等工作,切实加强驻村干部执行力建设,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体制,实行“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乡级报账”的管理体制,以村为基本单位,通过乡镇申报项目,实现驻村干部“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全程指导项目实施、全程加强项目监管、全程督促项目评估”等,促进精准扶贫和驻村工作的深度融合,把党的惠农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落到实处。

——产业扶贫管理。按照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实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实现减贫致富目标。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按照一村一品的规划,选择适宜的产业,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现代产业布局。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劳动力参股、技术资金合股等方式,将广大农民从传统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获得稳定收入,实现减贫摘帽,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根据大健康产业的基本特点,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提高农业收益,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围绕示范区内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统筹规划,加大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资源景观、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特色产品、农村空间出让等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第5篇

(2011年12月7日)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之际,省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片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省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刚才汉文、作利同志就做好我省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分别作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片区规划编制工作

刚刚结束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归结起来就是总结了一条经验,提出了四个创新。中国三十年扶贫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实施开发式扶贫,而不是救济式扶贫,靠发展搞好扶贫工作,靠发展减少贫困。四个创新是:一是宣布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二是制定了新标准。中央决定,新的扶贫标准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这个标准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在2008年提出的人均生活每天不低于1.25美元的标准接轨,也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符合国情。三是明确了新目标。到2020年,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五大突破”,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四是确定了新思路。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位一体”、片为重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就是把集中连片特困地

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两手抓,以激发贫困地区活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这次会议确定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求各地抓紧编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并将对连片特困地区给予特殊支持。在国家确定的11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3个片区涉及我省,我省又确定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为省级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区都远离中心城市,区域边缘性明显,致贫因素具有共性特征,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和难点,是扶贫开发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按照我省之前1600元的扶贫标准,全省558万贫困人口中这些地区有376.4万,占了67.4%;全省2000个贫困村中这些地区有1503个,占到72.6%。扶贫标准调整以后,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数量还会增加,无疑是我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搞好连片贫困地区片区规划工作,就是要立足于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把区域建设归入规划,有利于抓住机遇,争取中、省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利于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各方任务,为实施扶贫攻坚战奠定基础;有利于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各有关市、县和省级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协调配合,搞好上下衔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切实完成好这项任务。

二、高质量编制好片区规划

按照国家要求,片区规划是宏观性、前瞻性、指导性较强的跨区域综合性规划。编制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区域发展带

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基本思路。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科学性、前瞻性,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充分研究论证,科学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不折腾、不留遗憾。要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农民增收等并形成项目,真正把规划编制成为一个务实管用的蓝图。

二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片区攻坚一定要有突出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破解贫困人口发展的突出矛盾,下功夫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要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为重点,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对特困地区、特困人群实行“特惠”政策,切实解决好他们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三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同片区的致贫因素不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项目选择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按时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片区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安排,明确任务,全力推进。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省上的规划编制工作,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省扶贫办协调配合,省级相关部门参与。各有关市、县(区)要将片区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和分工,各县(区)的县(区)长要亲自组织协调,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

二要加强统筹协调。片区规划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规划,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必须体现大扶贫的理念,搞好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行业规划的衔接。国家印发的规划大纲概括了六大类、数十个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各地要逐一对照分析,不能有漏项。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指导,及时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使更多项目和资金落到实处。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第6篇

http:// 2012年02月29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夏汛鸽

秦巴地区“连片特困”依然具有如下特点:传统农业产业在萎缩,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匮乏,增收渠道少难度大,贫困导因,大多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估计整个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不应有任何懈怠。

秦巴连片特困地区位于川、渝、陕、甘、鄂、豫六省市交界处,涉及75个区县,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0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2900万。东西走向的秦岭、大巴山横亘境内,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流贯其间,处在温带与亚热带的交接地带。由于地理上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态条件的一致性,这里成为我国气候、植被、矿藏和物种的重要区界与交汇场所,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广阔的前景,是一个有巨大潜在优势的待开发区域。秦巴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目前也是我国新确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2011年8月间,以全国工商联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定点扶贫的长期实践为基础,中共中央统战部光彩事业指导中心、全国工商联扶贫部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联合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相关省市进行了调研。

“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从全局看,减贫尤其是解决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所以,从形式上看,本次调研尽管依然关注扶贫开发的老问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本次调研产生的相关政策思考,实际上涉及到我国如何从全局上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实现真正意义上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简称《纲要》)实施以来,秦巴地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一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并正在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开发道路。

同时不必讳言,秦巴地区“连片特困”依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在萎缩,种植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缩减,农民对养殖业积极性不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特别是耕地闲置或撂荒现象日益突出。二是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匮乏,几乎每家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未出去的大多是失去劳动能力的病残者或没有劳动能力的智障者。三是增收渠道少难度大,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知识和技能,外出打工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砖厂、拆卸、搬运等劳动强度大和工时长的行业,工资低、欠薪多、讨薪难;务农收入,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粮价扣除种子、化肥、农药、薄膜、抽水等成本后,农民没什么钱赚。四是贫困导因,大多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里有人因生大病或主要劳动力去世等大变故,或家有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智障人,则陷入贫困并很难靠开发扶贫实现脱贫,需要长期依靠民政救济和慈善关怀。

目前,提高扶贫标准是注重差异性现状分析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本次调研所实地了解的一些地方,大多实际上已程度不同地制定或测定了新的扶贫标准,其中至少还有占农业人口14%左右的农民为贫困人口,个别地方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1/3左右。国家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扶贫标准,无疑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估计整个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不应有任何懈怠。

实施有差异的扶贫措施

结合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实际,为实现《纲要》既定的奋斗目标:一是要继续增加投入。包括农户企业化转型,产业市场化对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突破产业化发展瓶颈;以“打包”方式实现特色产业“捆绑”发展;落实大项目,促进连片大开发成为产业大开发;继续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盘活特困区域存量资产,整合连片扶贫资源,激发农村金融活力;优化当地产业与区域性产业衔接,加大国家金融对相关产业支持力度。

二是要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作为优先扶贫地带。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乡村给予重点扶持;应对“搬迁移民”、“生态移民”予以细分,从长计议鼓励外出受教育、务工的青年人不再返回不宜居住的贫瘠地区,实现自然淘汰性质的“自然移民”或“智力移民”。应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并合理解释其应承担的责任;应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村村通路”的实际成效。

三是要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区(基地),探索水资源保护区生态补偿体制机制,研究秦岭与巴山特殊地质地貌生态养护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四是要通过政策支持和部门协作保障扶贫开发的实际社会效果。探索基层工商联(商会)组织在社会扶贫开发中的体制创新,以民间善款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创新民间融资积极的社会影响。

同时适时采取若干有差异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国家级产业综合发展规划。应把消除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作为事关全国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予以考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协调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内部次区域及比邻周边省市,编制秦巴地区国家级产业综合发展专项规划,通过“顶层设计”优先布局、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应当具体区分上述次区域及比邻周边省市的特殊情况部署相关专项规划,例如在水资源保护地有限度地规划旅游业和相关农业项目;在由于特殊原因不宜开展招商引资的区域,积极探讨规划特种养殖业大项目(如大鲵繁养基地或富硒茶产业基地等),促使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各地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互利协作,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方面互惠共赢,形成宽领域、全方位的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多边共同发展。

(二)取消各类建设项目地方财政配套要求。要树立举全国之力破解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难题的重要理念。建议国家通过特别税或特殊资金投入支持加大此类地区减贫力度;建议凡中央财政列支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各类建设项目,一律取消对地方财政(尤其是县财政)的配套要求。针对现行新村建设、通村公路、移民搬迁、沼气、水利项目等项目补助标准与实际成本相差太大和补助标准不一致情况,应大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争取逐年增加。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上缴中央税金返还比例。中央和省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该地区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的财政补贴标准,加大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力度。

(三)酌情减免贷款还本付息规定。建议酌情减免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农户因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形成的贷款还本付息规定。对于各类自然灾害使贫困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贫困农户由此产生的贷款减灾需求,应当酌情分析界定,科学合理制定具体减免办法。同时,要继续积极探索建立相应信贷扶贫体制,增加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力度,提高贴息标准。尤其应加大对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扶持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带动当地脱贫致富。为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相关贷款担保公司,减少民营企业的借贷风险。国家应帮助建立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信贷基金,专项用于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扶贫。

(四)合理提高小额扶贫信贷额度。建议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境内所有连片特困扶贫开发重点县,提高其小额扶贫贷款下达指标,提高互助资金项目每村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额度,提高农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直补到户资金的户均水平。支持产业发展的互助资金项目,提高千人以上村项目资金标准。鼓励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继续把茶叶、生猪和市场前景好的农副产品作为发展重点。继续推行“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建立秦巴地区农村市场商品流通补偿基金,完善农产品(5.12,-0.03,-0.58%)价格补贴机制。

(五)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建议国家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全境,尤其是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适度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通常面积宽、战线长、任务重。一方面林区管护基础设施设备陈旧,加之近年物价上涨等诸多因素,造成森林管护经费逐年增多;另一方面国家目前下拨的“天保资金”,是按2000年水平编制的“计划资金”,属“静态投资”,多年来一直未增加资金。为此,可考虑按有关地方性森林法规,将过去“天保工程”结余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费调整作为森林管护费;同时,中央层面应针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森林管护实际情况拨付专项经费,并采取切实步骤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机制实验,包括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区(基地),以及水资源保护区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创新实践。

(六)适当减免大中专学生学费。建议国家加大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大中专生资助力度。可考虑适当减免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大中专毕业,尤其是特别困难(如家住高寒、土石山区)的大中专生学费。应在务实调查基础上,逐步改变目前下达资助计划的办法,创造条件实现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大中专生资助“全覆盖”。同时也可考虑,对秦巴山区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内的高考学生降分录取。应在分批试点基础上,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全境实行学前班、小学、初中和高中免费教育,延长义务教育时间。此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动员各方力量兴建扶贫职教中心,普遍推行扶贫“9+X”教育,通过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更好地促进劳务扶贫,解决贫困人口增收难问题。

(七)适时调整和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建议国家下达刚性指标,继续整合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的对口帮扶、对口援建相关政策,在整个“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继续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尤其是重灾贫困地区)实行对口帮扶政策。同时,动员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继续深化结对帮扶,重点发展长效增收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适当调整税率,使企业增值税税率控制在适当水平以内,调动企业参与扶贫攻坚战的积极性。应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动员社会资源,建立秦巴地区产业投资基金一类的金融机构。

(八)妥善解决有关遗留问题。应具体分析和研究,如何在目前已原则确定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名录基础上,实现动态管理、解决“合理的遗留问题”。

(九)创新跨区域扶贫体制。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开发扶贫主战场的关键词是“连片”,其战略成败与否的关键之一在于“连”。为有效推进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跨省市区域协作,应积极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以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航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快捷畅通。在三峡库区已建成奉节-巫山-巫溪“小金三角”、三峡大坝-巫山-神农架“大金三角”旅游精品环线基础上,应考虑积极推动渝东北、陕南、鄂西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联盟。还应在更广泛的视角下考虑通过构建西安-重庆-成都“大西三角经济带”,统筹协调目前已有的“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示范区”、“秦巴经济走廊”等建言,以及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合理要素,积极探索研究突破区划障碍的战略举措,制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统一规则,消除市场壁垒,实现生产要素、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培育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应考虑建立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省市、区县定期联席会议,实行轮值主席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区域扶贫协作中的重大问题。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第7篇

按照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开县财政局、开县扶贫办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贫困村进行专题调研,发放问卷1000余份,通过实地调研、到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形成开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如下:

一、开县基本情况

开县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大巴山南麓、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东接巫溪、云阳,南依万州,西邻四川开江、宣汉,北连城口,距重庆市主城区330公里。全县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六山三丘一分坝”地貌。县内辖40个镇乡街道、439个村,72个社区,总人口163万,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不含2010年农转城25万人)。2010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9元。我县是一个移民大县、资源大县、农业大县、劳务大县、贫困大县。

第一,移民大县。开县是三峡重庆库区8个重点移民区县之一,全县淹没区面积55.5平方公里,淹没静态总人口为11.09万人,搬迁16.88万人,移民任务占三峡库区的10%,四期移民任务占了重庆库区的60%以上。

第二,资源大县。开县资源富集,现探明矿藏24种,已开发利用14种。全县天然气储量约2650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理论储量2.5亿吨;拥有水域面积14.48平方公里、库岸长41公里的汉丰湖,面积36.86平方公里的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近2万公顷被称为亚高山草甸的雪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第三,农业大县。开县是全国100个生猪大县、100个产粮大县、100个水果大县和重要的药材基地县之一。农产品极其丰富,木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享有“木香之乡”的盛誉;柑橘种植面积达30万亩,是全国柑橘20强县之一;年出栏肉兔800万只,是亚洲最大的肉兔养殖基地。

第四,劳务大县。开县是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同时又是国家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拥有劳动力资源109万人,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53万人、年劳务收入在43亿元以上。

第五,贫困大县。开县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全县尚有市级贫困村112个、农村贫困人口14.2万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7万人),城镇低保人口3万多人,加上急需安稳致富的移民和被征地人员,需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占全县总人口的近1/4。

二、开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开县自2006年实施“十一五”扶贫攻坚以来,按照全市扶贫开发总体部署和全县“十一五”扶贫总体规划,坚持以整村推进、整村脱贫连片开发为载体,狠抓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本素质、易地扶贫、社会扶贫、资金监管“六大”工作重点。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5.1亿元(其中:财政性扶贫资金1.7亿元,信贷扶贫资金0.7亿元,国家水利部和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帮扶资金2亿元,社会帮扶资金0.7亿元),全面完成了112个市级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13个市级贫困村的整村脱贫投资建设,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4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4.2万人,2010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比2005年净增2213元。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6年以来,全县共支持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2500公里,其中,新建公路550公里;新修和整修人饮池350口,新建集中供水工程95处,架设钢管530公里,修建渠堰15公里,有效解决了25万人行路难和18万人的饮水难问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不断提高。5年来,共组织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240期,参训人数达5万余人次,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达6600人,组织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达7500名,救助贫困失学儿童2500名,90%以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有效地增强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能力,不断消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意识。三是扶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5年来,共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猪45万头,牛羊30万只(头),肉兔800万只。新种植厚朴、云木香、黄莲等中药材7.5万亩,发展板栗、柑桔等干(水)果5万亩、发展蔬菜、魔芋等经济作物3.8万亩,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干(水)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的扶贫支撑产业。

四是社会事业不断改善进步。2006年以来,共支持贫困地区新通电12个村,新通广播电视31个村,新修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8个,改(扩)建村小学28所,新(改)建村卫生室32个。实施扶贫移民搬迁3470户,建成了7个易地扶贫居民新村点,2个生态扶贫移民小集镇,1.22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迁居脱贫目标,全县贫困农民参合率达到96%,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大有起色。

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是:

(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奠定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积极引导贫困地区群众主动参与扶贫开发,采取“自筹资金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筹资办法,以公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农村通电通电视工程、贫困户住房改造、教育卫生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群众交通出行,畅通信息渠道,为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基础。

(二)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动力

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县充分利用“雨露计划”和中职教育培训政策,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参与转移技能培训和中职教育,加快贫困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劳动力转移就业;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切实组织开展以中药材、山羊、肉兔等种养业为主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创业培训。全县95%以上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领得到提高,自主脱贫能力普遍增强。

(三)加快扶贫产业发展,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步伐

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县在扶贫产业发展上,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全县山区资源优势,引进康百佳、格瑞林、大巴山等龙头企业,在各村建立土地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上接公司、下连农户,与农户实行股份合作,形成“结构紧密、权责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全面加快了产业化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到户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面上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在全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干(水)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的扶贫支撑产业。

(四)强化扶贫移民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

扶贫移民搬迁,是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我县按照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扶贫移民安置办法,在坚持实施就近、梯次移民的基础上,探索实施跨乡扶贫移民模式,扩大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容量。将县发改委、林业局生态移民指标和残联助残房改指标与扶贫移民指标打捆安排,对脱贫村扶贫生态移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结合新农村建设、统 筹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扶贫移民搬迁步伐。

(五)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扶贫开发组织保障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推动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重点完善了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为副组织,相关部门参与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落实了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的工作责任;与各乡镇

街道签订扶贫开发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了县级主要领导包片、县级分管领导包乡、县级部门包村的定点扶贫机制。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扶贫工作联席会议,积极协调发改委、水务局、交通局、林业、国土、农委、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围绕贫困地区进行资金倾斜、项目配套、技术帮助和服务支持,整合部门力量实施扶贫开发。建立社会帮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水利部、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江北区加大扶贫开发支持投入。结合扶农助农工作,组织了县级所有部门、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干部职工实行“定点帮扶”,形成了社会大扶贫工作格局。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实行项目管理合同制,对扶贫项目进行明确规范,对项目资金采取全程监管,封闭运行,实行全程风险防控;对项目及资金实行公告公示制,对扶贫项目资金完全公开,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建立跟踪监管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跟踪检查,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考核重要内容,定期组织督查通报,督促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开县扶贫开发现状

(一)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贫困现象严重。开县439个行政村中,有市级特困村112个,它们主要分布情况为:北部山区(即大进片区)5个乡镇共有贫困村37个,南部山区10个乡镇有贫困村28个,西部山区8个乡镇有贫困村22个,东部地区17个镇乡街道有贫困村25个,集中连片贫困现象较为严重。

(二)贫困人口多,分布不平衡。开县现有农村人口114万人,其中农村建卡贫困人口14.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2.5%,贫困人口分布极不平稳,80%以上分布在连片贫困山区。在北部山区乡镇中,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6.7%以上,南部和西部山区,贫困人口比例也在15%以上,连片贫困地区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数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收入水平低,增收仍然困难。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79元,而我县北部山区、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仍然十分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4000元以下,不足全县平均水平的79%,特别是边远村社贫困群众,由于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脱贫增收更为困难。

三、连片特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

(一)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开县地处大巴山尾脉,地理条件恶劣属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全县地形分布为“六山三丘一分坝”,辖区山峦叠障、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受地理条件影响,目前,全县还有10%的行政村未连通公路,55%的行政村公路不畅;还有近10万贫困村农民饮水困难;50%以上的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落后。

(二)生产要素较为贫乏。一是贫困山区土地坡度大,地块小,90%以上的农户认为发展一般的种植业成本高而收益低;二是贫困农户本身资金缺乏,70%以上的贫困农户因子女上学和疾病治疗的支出占据了家庭总支出的80%以上,根本没有经济基础从事产业发展;三是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对技术要求高,贫困户往往很少具备这种技术能力,并且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也很低;四是贫困地区信息闭塞,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行情,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往往农产品收成增加收入却不增加。

(三)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通过对贫困农户贫困原因进行调查并分析汇总,因灾、因病、缺劳、弱智、残疾、文化水平低、增收技能欠缺、思想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劳动力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造成贫困户无法脱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全面解决贫困村不通公路问题,有条件的村加大推进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优先在特色产业基地村建设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012年底基本解决贫困地区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强中

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012年前全部完成贫困户危旧房改造。通过建设沼气、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带动改灶、改厕、改圈、改水工程。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户户通电。扎实推进“文化广电惠民”工程,提高贫困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全面解决自然村不通电视问题。加强贫困地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在贫困地区大力连片建设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全县“六荤三素”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建设“生猪、竹材、柑橘、蔬菜、肉兔、中药材”六大扶贫产业基地。集中扶持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最具发展基础和潜力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对带动贫困村发展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贷款贴息支持。落实贫困农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到户政策,贫困村全部建成村级资金互助组织。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建立北部山区中药材、南部山区猕猴桃两个扶贫产业示范片。

(三)不断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扶贫培训投入力度,扩大雨露计划实施范围。积极动员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贫困家庭子女全部就读中职或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整村脱贫村为重点,围绕扶贫骨干产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创业培训;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努力提升扶贫系统干部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要进一步增加扶贫移民资金投入,提高扶贫移民补助标准,扶贫移民补助标准需达到1-1.5万元/人,才能确保真正的贫困农户能搬得起、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在切实加强与国家定点扶贫机关、市级对口扶贫集团的密切联系上,积极争取对我县的对口支援。进一步落实县级部门、单位定点联系扶贫工作制度,完善定点帮扶制度,在全县努力构建全县大扶贫工作格局。

(六)探索创新参与式扶贫机制。贫困农民对自身情况和当地情况最为了解,要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就要进一步调动贫困农民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规划和选择上有发言权,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使扶贫效果更加明显,效益更为显著。

五、关于财政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扶贫资金的充分统筹、高效利用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从县级层面来统筹部门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有一定难度。如果从市级层面开始,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对片区扶贫开发实行整合投入,县级部门整合力度将大大增强。

(二)增加资金投入总量。我县作为贫困大县,虽然在扶贫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扶贫道路依然还很漫长,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扶贫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扶贫工作依然还很艰巨。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移民大县,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扶贫资金的投入显得偏少,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部分,如遇自然灾害,交通不能通行,饮水困验,需要资金修复更新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带动和整合更多的资金进入到扶贫事业中来。

(三)改善资金使用结构。扶贫产业发展是片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进一步改善资金使用结构,加大扶贫产业的投入,形成以产业扶贫投入为主的资金使用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片区扶贫开发科学和谐发展。

(四)建立扶贫互助金,解决农民贷款难、增收难的问题。我县目前已建立扶贫互助金村41个,资金总量达到1245万元,最多的村达73万元,最少的村是25万元,由于互助金均建立在贫困村,均系边远贫穷地方,交通不便,工作不便,建议市上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二是互助金规模太小,解决不了农民的需求,建议每村上级补助金额在30万元以上,适度壮大互助资金规模。

万州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建议 第8篇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大问题。中国自1986年开始的以政府发展援助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极大地缓解了农村贫困。虽然, 目前我国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我国仍将在很长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多、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0〕11号)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发〔2010〕46号) 等文件要求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要求创新扶贫方式, 以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为基础, 挖掘产业潜力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 加快扶贫开发步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 (中发〔2011〕10号) 提出了以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为扶贫对象, 以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等专项扶贫形式和特色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行业扶贫为主体的重点扶贫内容, 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远景目标。该纲要确定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 共14个片区, 680个县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其中, 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涉及6个省 (市) 的17个市、80个县 (市、区) , 是我国包含省份最多、国土面积最大、内部差异最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而重庆市的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和万州、开县、忠县等区县为代表的秦巴山区, 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典型。

2 万州现状

万州区扶贫任务艰巨, 扶贫压力大, 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多。根据2014年评定年收入在2736元 (按2010年2300元不变价计算) 以下为贫困人口计算:万州区贫困乡镇有41个 (含40个乡镇, 1个街道) , 有贫困村117个。贫困线下有11.1万人, 贫困发生率9%, 万州目前有连片贫困乡镇两个片区:一是悦君山片区, 包括分水、孙家、余家、后山镇的21个村居;二是白土片区, 包括恒合、白土、普子、地宝乡镇。

制约这些片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 资源约束加剧, 产业发展乏力。万州区属于重庆市渝东北地区, 属于重庆第二大城市。但经济实力并不与之相称, 总量不高, 均量更低, 产业体系不完善, 产业发展水平低, 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此同时, 区内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面积也居全市前列, 扶贫工作压力大。贫困区内劳动力、市场和资本等资源约束不断加大, 贫困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80%以上都是50岁以上老人, 市场以传统的农产品市场为主, 规模小, 农产品商品化率低, 缺乏吸引城市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的潜力。贫困区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有特色、有文化底蕴的资源和产业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本支撑, 导致贫困区特色产业未能有效挖掘和开发。

2) 基础设施薄弱, 生态环境脆弱。区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 有些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 有个别自然村不通公路, 有部分农户饮水困难。三峡库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 环境承载能力低, 资源和环境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区内山高坡陡, 地质地貌复杂, 河谷纵横, 土壤贫瘠,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

3) 经济发展水平低, 特色产业滞后。2010年,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4∶35∶41, 与全国10∶47∶43相比, 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区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5498.43元,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26%。特色产业培植难度极大,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市场竞争力不强, 区域产业集中程度不明显, 产业支撑弱, 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

4)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基本公共服务不足。贫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 贫困区普遍存在就医难、上学难、文化生活单调等问题。基础教育水平低, 教育设施条件差, 专业技术教育尤其是劳动技能培训能力不足, 万州区域内仅有普通高等本科学校1所, 普通专科学校4所, 乡镇卫生医疗设施简陋、设备不全、人员不足, 区域内仅有三甲医院1个。文化体育设施陈旧、规模小、标准低。

5) 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水平低。2010年片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7:1, 城乡差距明显。片区内各乡镇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差距。2010年片区城镇化率29.3%,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中办发〔2013〕25号) 、市委四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及《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 (渝委发〔2014〕9号) , 实现扶贫开发目标, 万州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该意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 以“一统三化两转变”为统揽, 以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村为主战场, 以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 以片区扶贫开发、贫困村建设、乡村旅游扶贫、产业扶贫、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工作重点, 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认真探索落实扶贫开发到人到户政策措施, 狠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努力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3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建议

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 应立足于万州区政府的指导意见, 加强科学规划, 将扶贫策略从单纯的生产性资源投入或资源配置格局调整改变为连片区域协同开发, 全面改革具有共同致贫原因和脱贫障碍的连片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3.1 推进整村扶贫, 扶持各贫困村的特设产业

强力推进整村扶贫。将整村推进与区域发展、连片开发及农民新村建设相结合, 从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入手, 以村为单元, 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 实行项目规划到村、扶持对象到户, 资金安排到村、项目覆盖到户, 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发展能力。实现更多贫困村建设市级验收达标, 完成和启动更多贫困村建设。比如继续扶持熊家镇万家村、甘宁镇二屯村的柑橘, 燕山乡泉水村的杨梅、茶叶, 铁峰乡太平村、响水镇付家村及黄柏乡沙田村的猕猴桃, 太龙镇蓼叶村的李子, 郭村镇向泥村的水产养殖, 天城镇老岩村的乡村扶贫旅游, 白羊镇惠民村的柠檬, 钟办大团村的无花果以及九池乡泉合村的蔬菜等一大批产业亮点, 让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2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是脱贫致富的好办法

万州区被重庆市规划为生态涵养区,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既可以较好地保护生态, 又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我们应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扶贫优先的原则, 扎实有序推进扶贫搬迁。一是广泛宣传、增强贫困农户扶贫搬迁意愿。二是深入调研, 合理制定扶贫搬迁计划。组织力量对全区有搬迁意愿的农村扶贫对象进行全面调查, 拟定了分年度搬迁计划。三是因地制宜, 促进贫困户搬得出。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 采取梯度转移、投亲靠友等灵活安置方式, 降低搬迁成本;另一方面在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多种适用户型供贫困农户选择, 同时引导群众不盲目攀比、贪大求洋, 确保能够及时搬出。四是强化督导, 确保任务完成。为了保证年度任务完成, 采取分片督导、点对点扶持的措施, 强化对搬迁工作的督导。

3.3 进行片区扶贫开发, 为连片贫困地区全面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紧紧围绕片区扶贫开发任务, 按照“片区规划、区域发展、整体脱贫”的思路, 凝心聚力, 整合资源, 全面推进, 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搬迁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四大工程, 加快片区建设, 使片区开发取得决定性胜利。比如启动更多建设项目, 完善道路建设、整治塘库, 新修人行、产业便道等。建设更多农民新村。继续扶持猕猴桃、李子、茶叶、烟叶四大主导产业, 建成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园区。起步规模化养殖、扶贫旅游两个配套产业, 建成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休闲农庄、现代农业园区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体。

3.4 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建设, 助推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继续打造太安镇凤凰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建设的同时, 搞好茨竹盛家、恒合五星、天城老岩、长滩林场、罗田枫香等示范点建设, 建设一批有档次的休闲旅游和高山纳凉避暑基地。

3.5 社会扶贫着力挖潜, 广泛聚集社会力量, 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实施各类社会扶贫项目, 争取各类帮扶资金, 引进项目资金。比如继续争取国务院三峡办帮助甘宁镇姜家村、二屯村和大周镇铺垭村, 改善基础设施, 发展产业;继续争取外省、市的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争取重庆市对口扶贫单位对万州区投入更多扶贫资金和实施更多帮扶项目。挖掘区级帮扶集团潜力, 建立完善区级领导和区级部门定点扶贫集团考核、督促、绩效评估等机制。

3.6 继续实施“雨露计划”, 解决人力资源匮乏的局面

上一篇:夏令营项目活动计划方案下一篇:XX年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