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2024-09-04

关于家庭教育读书心得(精选8篇)

关于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第1篇

关于教育教学读书心得范文1

我最爱看的书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三遍了,但我还想多看几次,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受教育。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三年级的一个意大利小孩—安利柯。这本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安利柯所见所闻的感人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看护着》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乡下少年去看望爸爸却阴差阳错认错了爸爸,但在这个年轻人知道真相后还好心地照料这个“爸爸”,直到这个老人家去世。故事太感人了,年轻人的爱心真伟大。

这本书中我最崇拜的人是卡隆,他善解人意,还乐于帮助同学,充满智慧和正义感。我以后也要向他那样,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果我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爱自己,给予和帮助别人的不图回报,别人帮助我们的常怀感激之心,人们就会因富有爱心而善良,世界因充满爱心而美好。

关于教育教学读书心得范文2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在一次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可爱,它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老师,我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本领,我从一字不识到现在我可以写作文了,真的谢谢你!那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人。”看到这些话语,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课文题的理解时,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关于教育教学读书心得范文3

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着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的确很真实也很充实。

回顾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发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

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激之情。

体会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关于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第2篇

教书十来年,作为语文老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学生读书太少了。博览群书的学生固然凤毛麟角,读过一些经典名著的学生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那学生不读书,究竟是谁造成的呢?难道责任仅仅在孩子们本身吗?好多老师、家长说起这个现象时,总是说孩子贪玩,不喜欢读书,摇头叹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如果我们的归因仅仅局限在学生身上,那肯定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记得一位学者说过:“我们是我们孩子生长的土壤,我们的孩子是他们的孩子生长的土壤。”读书,应该是有传承的,应该是潜移默化的,那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读书的呢?

父母是否营造了家庭良好的读书氛围?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中,为人父母者的阅读现状也是相当糟糕的.。且不说各种统计报告所显示的国人阅读现状吧,就以笔者所接触到的家长为例:他们很多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在各个企事业单位都是管理者,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无疑是非常高的。然而他们也承认,自己平时很少读书,要说阅读的话也主要是专业资料、报纸和网络,人文类书籍是很少涉及的。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忙于应酬,偶尔在家的时间,也就是看看电视、上上网或者亲朋好友聚聚。

可想而知,我们的学生在家庭这一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中,是很少接触到读书的。梁实秋说:“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应该说,在我们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这样的物质条件是能够得到保证的。笔者在家访的过程中,也曾经看到不少人家有相当不错的书房。但是,如果书房仅仅是装饰,图书仅仅是收藏,那它们存在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老师是否营造了学校良好的读书氛围?

当今中国,孩子们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可能是最长的。在这样一个教书育人的环境中,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走到任何一所重点中学,大家都可以看到一座巨大、先进的图书馆,有的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还相当不错,不仅量大而且质优。然而,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去查阅借阅记录的话,你一定会长长叹息。

在我们的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堆满了书籍——课本、教辅资料以及各种各样的试卷,唯独缺乏人文类书籍。如果不是高考一定要考那几部名著的话,估计教室里尤其是高三教室里是找不到一本文学作品的。

是我们的学生不喜欢阅读吗?不一定。还是回到老师身上来找答案吧。

老师读书吗?这个问题你可能会觉得突兀,老师怎么会不读书呢?可是我不得不告诉你,我们的很多老师并不读书,甚至很多语文老师都不读书。他们每天只会看教材、教参,有的看看一些专业杂志,他们的阅读基本局限在教学范围之内。

更可怕的是老师还不允许学生读书。这看上去好像很荒唐,但的确是很多学校的现实。在考试的压力之下,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是严禁学生看任何课外书的。在学校,只允许他们看课本,做考题。记得有位教数学的班主任曾经说过,有空看《红楼梦》不如做几道数学题。这样荒唐的话出自于老师之口,是不是很让人寒心呢?

那是因为老师无知吗?我不否认,在我们现行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本身也是应试教育的产品,知识和文化方面的确有点缺乏。但更多的老师是清醒的,因而他们是更痛苦的。他们也想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但是面临着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评比,面对着校长们领导们巨大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妥协了。读书当然是有益的,但那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而我们的应试教育却是不愿意等待的,他们要看到分数如拔节的麦苗一样噌噌往上窜。

关于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第3篇

以语文教学为例,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预习

预习环节一直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往往被忽略。因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的是课堂的新鲜感,觉得一旦学生预习了解了即将所学的新知,课堂中就会失去吸引力,从而会降低课堂学习的效果。实际上,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前预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1. 阅读的积累

课前预习,不能只狭隘地理解成对课堂文本的先期阅读。课前预习应该是要求学生对阅读的积累。比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就要求学生至少要在游记类文章的阅读量上有一定的增加,同时要对作者叶圣陶的其他文章有所积累。如此厚积薄发,在学习本篇文章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教材中的文本教学只是一个范例,如果只学范例而不重积累,那只能是“为学而学”。所以课前预习的阅读积累很重要。

2. 问题的思考

会思考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会找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学生。老师不能怕学生在课堂中所有问题都会,所有问题都被解决。所以课堂之前的预习对问题的思考也是一个核心。生本教育理念提出来要达到“不教而教”。做到这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能在学习前有充分的思考。比如,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学生学习之前应该能够发现对人物外貌描写的次数,以及每一次对外貌描写的不同。如何发现和思考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3. 疑点的自我解答

心理学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智力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学生知识架构的有力因素。因此,生本教育中提出来的“准备性学习”,在这里能够很好体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文本信息在经过充分熟悉之后能找出问题,并能进行自我解答是学生学习前置的根本。一名教师不能因为担心课堂的问题没有了深度、学生在课堂没有了思考,而减少学生学习前的思考和对问题的自我解答。相反,一旦课堂中的问题预设学生之前已经自我解答了,那么就要求教师能在瞬间捕捉到新的生成资源,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二、课中探讨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方法。生本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课堂为学生服务,学生是教育的核心主体。那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探讨、生生探讨就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体现。勇于实践的教师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丰富活跃课堂。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个课堂环节和形式,从而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体现出来?

1. 问题的前置

教师的课堂问题设置一定要有前置性,也就是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探讨的空间和时间,甚至可以将问题提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教师不能为了考倒学生,难倒学生而设置问题,而应该本着学生有提升,无论是在课前提升还是在课中提升,无论是在思考中自我提升还是在教师的教授中被动提升。只要是能有思考的空间,那么一定是有效的学习。比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课中探讨的问题之一“怎么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如果这个问题教师不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把问题前置的话,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相反,如果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探索,那么完全可以用一系列的例证来说明。

2. 组际的合作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不是一个单一学生学习的课堂,也不是一个老师教的课堂,而是合作型的课堂。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合作型课堂,课堂学习中的交流必不可少。课堂中的生生交流、小组交流、组际交流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碰撞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探讨和交流中,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从自己脑海中流淌出来。“教是为了不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对问题交流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他才39 岁”这句话?学生经过组际之间的交流讨论最终得出三个结论:1表示惋惜;2表示肖邦去世时候年轻;3表示肖邦离世时候的不瞑目。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通过交流得出来的理解,远比一个人的思考要全面得多。

3. 能力的提升

生本教育中提到为“不教而教”。看到这句话我就想到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魏老师虽然终年在外讲学,他的学生最后的成绩却是始终如一的优秀,终其原因就是四个字“自学能力”,这和生本教育提出来的观点不谋而合。学生的学习不能是被动的,学是为了不学,这里的“不学”指的是不向老师学,不死学。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传统的教。所以课堂中的探讨其实就是为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学老师是如何解读文本的,学同学是如何从不同视野思考问题的。

三、课后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做到将学习延续到课后,进行课外拓展。此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课内的延伸

课后延伸的第一内容就是课内知识的延伸,这个在很多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实际运用。课内知识的延伸可以达到复习和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小到对字词意义的延伸,大到对整个文章背景的分析。

《烟台的海》一文,写作顺序是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来写的,但是在文中却先写了冬天烟台的海,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其实完全可以放到课后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在对照课文的开头以及对比其他几个季节的特点之后不难找出,因为冬天烟台的海最独特,而且与其他地方的海不一样。

2. 外延的拓展

语文课堂是一个知识性和文学性并存的课堂,不能一味注重知识的宣讲,也不能一味地剖析语言文字。很多内容需要老师合理地延伸到课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一节课精练而不臃肿,同时又能使学生所得丰厚。生本教育中提到的问题前置、问题延伸,其实就是强调教学的延续性和完整意识。语文的教学如果不能更好地拓展和延伸,那就是死水一潭。比如中年级的一篇美文《祖父的园子》,我们老师不能只看到这一段文字,而忽略了整个文字背后的内容。但是我们的课堂又不能将整个《呼兰河传》搬进来教学,所以这些只能是作为课外的延伸,作为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的外延拓展。

3. 知识的内化

所有教学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得所教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部分。所以在课后延伸环节,将所学知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内化是最终环节。学是为了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那就是效果为零的学习,这一点尤为重要。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其实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之后有一定的操作延伸。语文最好的操作延伸就是习作。比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其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两次外貌刻画就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习作中学会运用。

关于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第4篇

从事小学教育的大多比中学的经验足,这是因为小学不是有文化就能教的。近几年来虽然家长们对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教师及教育者的期望值。毕竟小学这个阶段的义务教育是一切学业的基础。

但在很多家长眼里,上小学只是为了升初中和日后上高中。这种想法是一种从根本上错误的思想。正是因为家长们的这个错误想法,才导致小学生失去关注,同时也失去了想学的兴趣。小学时代是人生的初春,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身的一个初步的过程,明确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是每个小学生必须认清和学会的问题。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手的,而学到的知识也可能遗忘,但获得知识的方法确不会被丢失。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就如毛泽东同志说的:“学习是学习,学习的学习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教育学生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工作,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文化素养,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待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尤其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要找到错误的根源,然后耐心地进行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主动改正。

学生没有自学心里,这个也是教育者的一大难题。一般的应对方法也只是严厉批评或是体罚。但真正要改正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们本身!要以身做起:有耐心。要想学生从“学习好”改变到“好学习”这一过程,主要要从学生的心理上培养起。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法则 ,自己探索创造。老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充分放手的同时,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 “导”的好,学生的聪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思想远比不上教育者的渴望。他们的大脑知识境界就像一片湿润的土地,开垦起来会很不容易也会有不少麻烦,但是,一旦深刻记忆下来,便永远刻在脑子里。所以,基础性教育要耐心、深刻的教育,这种方法是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行径!

很多教育者所采取的传统教育法,却不知有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听讲的興趣,更别说有记忆的心理了、老师们口中所谓的差学生就是这样来的,他们该做的不应该去惩罚那些不学习的学生,而是该想想自己是否用对了方法。学生们缺少关注,且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这一点,就要抓住他们的喜爱心理:玩!小学生大部分都是喜欢玩的,所以,在各科课进行之前都要给学生们讲一个有关这一课的趣味小故事或是一个吸引人的笑话,使学生的注意力先吸引过来。每个知识的由来都有很多个故事,找到它应该不是难事。

数学,这一科,一直到大学也不缺乏的学科。有效又巧妙地记忆法就是把概念编成顺口溜,在数学课上插入片刻的音乐课,效率会不小。概念随口背以后就是运用了。这是,用重音把方法读出来,当然,数学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做题,见多了题就会减少失误。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学习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济南市一个学院,曾有一个心理学家拿着这所学院的第一个月的月考成绩表,指着成绩表上的倒数四个学生说:“这四个学生三年后一定可以考上重点大学!”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校。所有人都很吃惊心理专家会点四个最差的学生说他们能考上重点大学,还一定……三年后。这四名学生果真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还有两个是重点名牌!为什么四个人的三年后的未来会被一个心理学专家一口说中?

当再问起那四名学生时,他们曾说:“那时,我们在大家的关注的眼神里生活、”其实原因很简单。心理学专家说了那句话并不是他知道了他们的未来,而是抓住了“差生考不上大学”的这个不正确思想来想的,这样,所有听到他和说这句话的人都在关注着这四名差学生是怎么一定考上重点大学的。其实,所有人都被心理学家所“利用”,来完成他的预言!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适量给予其适当的压力也是有利于学习的被动性,从而养成自学的习惯。而这个压力名字叫:关注。

老师关于勤奋读书的教育心得感悟 第5篇

新区的丁学师校长,并非科班出身,可现在在滑县教育界是响当当的人物,我曾看到一次他评课,说的很入人心,作课的老师频频点头,其他评课人也暗翘拇指。一路走来,他看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付出了多少心血,恐怕是别人想不到的!

还有,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教授,从开始发起“新教育实验”,从者了了,可现在,全国有100多个县区的3000所学校参加,让千千万万的师生、家长受益,事业发展如此迅速,这与朱永新教授和他的团队的勤奋也是息息相关的。

你勤奋读书了,你的知识在增长,你的境界在提高;你勤奋工作了,你的技能在提高,你的收获更丰硕。诚如朱永新教授评价李镇西那样,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勤奋的结果。

“特级教师李镇西现在出了十多本书,编篡成了《李镇西教育文丛》,获得过冰心文学大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一个普通中学老师,他的智商不比我们高多少,他靠什么?靠读书。陶行知所有的书他都读了,而且不是读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书他也都读了,而且也不是读了一遍。”

看看他人,再想想自己,真的后悔万分。我们多把美好时光浪费了。别人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在娱乐;别人在思考的时候,我们在消遣,时间就这样悄悄流失了。我们裹足不前,荒废了自己也耽误了别人,想想真是后背发凉。

身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如此方能为人师表。过去的再也回不来了,明天啥样难以预知,我们只有好好把握现在,从现在开始,勤奋、坚持、向上,唯由如此,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于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第6篇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关于教育教学读书心得范文2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关于教育教学读书心得范文3

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着《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平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习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习。

关于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第7篇

《现代教育理论》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教师发展手册》读书心得 第8篇

一、净化了心灵, 克服了职业倦怠

孔孟之道以强大的生命力, 历经数千年, 已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虽平凡, 但寄托着国家民族之未来, 所以教师的师德是否高尚关乎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而经过研读此手册, 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涤。把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凸显出来, 来一个彻底的摒弃。圣人的言论虽早年曾熟读诵背, 但由于年轻, 没有深刻理解其博大精深的道理。而现在我的思想、阅历都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再读圣贤之道, 感叹古人早在几千年之前对学习、尊师重教就有如此高深和独到的见解。猛然间, 对自己在工作上的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 内心的愉悦溢于言表。也让自己感到身为一名教师的无上荣光和骄傲。从而把自己在工作中的倦怠思想彻底抛弃, 深信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将会无怨无悔地走完自己剩余的职业生涯。

二、对施教无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赞赏

在故事名言篇, 我对一个个小故事渗透出的教育寓意尤为赞赏。因为自己是个对工作严谨的人, 对学生严厉的人。在率先垂范方面, 我深信自己做得很好, 但是说话办事比较直率, 尤其是批评学生直来直去, 有时会造成学生不理解, 与我产生对立的情绪也时有发生。看到故事中的老师批评学生有的是讲个小故事;有的是用一句幽默的又有哲理的话批评;有的是正话反说, 让学生自己发现不足。在润物细无声中纠正了学生的错误, 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 为“亲其师, 信其道”打下基础。这种无痕施教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通过阅读这个篇章, 我像照镜子一样把自己工作上的优点和不足完全清晰地反映出来, 对我的下一步工作有指导性的作用。

三、心理保养是继续健康工作的基础

世人对教师赋予很高的评价——人类灵魂工程师。反映出教师工作不仅是教学生知识, 也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塑造。而教师本人就更应有健康的心理, 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现在屡屡看到或听到我们优秀的学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都缘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自身或者是他们的老师和家长只重视培养他们文化知识的掌握, 忽略了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犯罪案件。所以我倍感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工作者身上的担子和责任。正人先正己, 一定要先修正自己的心理, 然后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暗示, 避免出现周一超、马加爵, 乃至近期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 无一不反映出一些学业有成的高材生在健康人格上的缺失。

因此今后我必须要在理论上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 在工作上纠正以往不正确、不科学的做法, 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第一要素为工作准则, 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为己任。

四、负起家庭的责任, 打造完美人生

在这本书中, 让我们教师干工作的同时, 也不要忘记对家庭的责任。我们当老师的往往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对家人照顾得少, 对家庭的付出更是微不足道。有不少老师在亲人不在了后悔晚矣;或者自己的孩子出现了问题错失教育良机才悔恨当初。教师也是人, 不能脱离整体单独存在, 家庭的不完整或不完美, 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遗憾。我本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孩子上小学时都是爷爷奶奶领她去课外班上课, 我没领她上过一节课。更没有像现在的同事们领着孩子学奥数、作文、英语, 甚至是书法、围棋。在寒暑假领孩子旅游, 到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这些教育在我女儿成长过程的缺失, 导致孩子在上初中后成绩总在后面。她学习不得心应手, 还缺乏自信心, 我们两个人都是心率焦脆, 焦头烂额。我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却断送了自己孩子的前途。在其后的三年中, 我努力地弥补, 虽然有些效果, 但跟优秀相去甚远。这件事至今我都无法对自己释然。这是我的“痛”也是教训。在我小辈的同事中, 我每每拿自己的例子教育他们不要只干工作, 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成长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样工作家庭两不误, 才不愧你是一个老师, 你的孩子才会觉得有一个当老师的妈妈是多么自豪的事。你的人生才完美无憾!

五、同事相处之道的艺术

这本书告诉我们同事交往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常帮助别人;学会尊重;避免争吵;平等待人;保持距离;拒绝敏感;心热脑冷。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同事之间的交往既要礼貌待人, 尊重他人, 还要有一颗善良之心, 助人为乐之举;但同时要保持头脑冷静, 避免跟同事争吵, 遇到问题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友好协商;并且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应有的独立, 不能代劳替别人做决定。相处的艺术我想在这本书中有客观地介绍。

读书是我们教育工作起步的基石, 是我们攀登教育高峰的阶梯, 是我们展翅飞翔的翅膀, 是我们无止境的追求前进的动力, 研读教育类数据对教育工作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

摘要:《教师发展手册》是一本支持教师成长的工具书。既能折射出教师职业生涯从新手上路到成熟成长历程所需付出的各种努力、掌握的多种技能, 以及无私的奉献;又能在工作中对教师事无巨细地指导;还能在生活中给教师以启迪, 本文阐述了一些阅读此书后的心得, 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发展手册,心得

参考文献

[1]姜勇.论教师发展的“存在”之路[J].教育研究, 2010 (1) .

[2]杨骞.教师发展的学校责任与实践模式[J].教育研究, 2008 (4) .

上一篇:“斗蛋”比赛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对共享单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