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24-08-06

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精选8篇)

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1篇

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标准》名称作了适当的调整

原实验稿全名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后的正式名称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同时与高中《标准》分离。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更加符合实际与时代要求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

三、修订稿在几条课程理念方面做了以下强调:

1.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

2.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

3.在“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中,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

四、课程目标调整为四个方面

修订稿将学习领域改为学习方面,并对实验稿中的五个学习领域进行了调整,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合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五、课程内容提高了指导性

将《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在对学生提出的每一条目标要求之后,修订稿中都会列举达到相应目标要求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供老师们选择。同时,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样既有助于一线体育教师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去达成学习目标,又有助于教师清楚如何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目标与内容”。

六、实施建议更为强调地方制定实施方案的作用

修订稿将“教学建议”部分关于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挪至附录部分,同时对地方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旨在强化地方和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责任和权利。

七、评价突出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整合性

为了提高体育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修订稿增加了一些可供教师直接参考的案例,放至附录部分。特别在对“体能”的评价中,修订稿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要求体育教师正确处理体育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等测试之间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八、课程资源开发强调与体育紧密结合

修订稿强调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与身体练习有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不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时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2篇

夏方才

内容摘要:随着08年高考的顺利结束,新课标改革已经真正落实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教师的观念也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也悄悄的在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已经成为现实。然而,从地理教学实施过程看,我们教师遇到以下几方面矛盾: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课标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评价方式滞后的矛盾。

关键词:新课标 地理教学实施过程 矛盾

随着08年高考的顺利结束,新课标改革已经真正落实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教师的观念也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也悄悄的在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已经成为现实。然而,从地理教学实施过程看,我们教师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一、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

新课标的理念一经推出,广受教师认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但令我们教师苦恼的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容易受教案和教学习惯的束缚,会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错失“动态生成”的良机,不能真正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按部就班,就事论事。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标自由度比较大的空间里,如何充分的展开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启蒙,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空间自由度大,教师创造性实施余地多,对我们的教学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关注教学进度,片面强调完成“教学任务”,而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创造性地实施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因此,不断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迫在眉睫。

二、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

课程设计思路中对选修课学习的兴趣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同时开设。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在新课标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显现出来,在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生动活泼、情绪高涨,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但又不得不结束,很“痛苦”;而有的课,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能很好的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可又没到下课时间,也很“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进一步加强教材课时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然,从“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教师只有通过增强自身整体素质、提高自身整体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标实施所带来的这种要求。

三、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

新课标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以我们地理课程为例,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然而,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对于我们这门兼有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地理学科而言,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使新课标实施的真正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

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传统课程中学科体系强调系统与规范,强调严密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等特点在教师脑中已根深蒂固,使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常常产生理解上的“冲突”。如地理必修模块中的一些内容是以前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如人口与城市中的人口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而以前的必修内容又成了现在的选修模块中的其中一部分(如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在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上会发生偏差,导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心的失衡,重难点分析与处理、能力要求等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发生“冲突”。这种新教材编排体例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显示出教师对编者的意图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大胆地、创造性的实施着新课标教学,同时,也要正视实践中教师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的能力。因此,一方面,教师加强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切实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在教材的编排体例上,要注意与教学的实际落实相协调。

五、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相比以前一堂课上只“啃死”一种方法而言,新课标倡导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之先进是无可置疑的。但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引导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我们认为,大面积、大规模的加班加点补课是绝对违背素质教育本意的,从目前的实际来看也是毫无必要的,但个别的辅导应该大力提倡,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更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必然。要深刻地认识到,解决好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矛盾,对新课标教学的实施将十分重要。

六、新课标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评价方式滞后的矛盾

课改实施给学校教育教学将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只有领悟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内容,树立了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灵魂的教育目标观,以“主体自觉、生动活泼”为理念的教学过程观,以“参与创造、共同成长”为宗旨的师生地位观,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同时,在新课标基本理念中提到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倡导此基本理念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更客观、更合理与公平。但也不可否认,我还是心存疑虑:新课标的实施,学生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确实发展得会更好,但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如果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像老教材老教法那么考,势必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考试或者改变了常规的评价方式,考生学习成绩没有高下之分,家长怎么看?社会上对此又如何认识?应该承认,新课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学生评价方式滞后的矛盾是课程改革所遇到的核心问题,虽然拥有最大发言权的是我们教师和学生自身。目前,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理念与学校评价方式滞后这一矛盾,已经凸显出来,也是我在教学过程存在的困惑之一。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新课标实施中不可避

免的,但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又朝着目标向前迈进了一步。我们要充满信心,为了我们所追求的事业不断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

[2]余文森、吴则平著:《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 [3]肖川主编:《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谈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尝试 第3篇

一、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培养学生兴趣。尤其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情节式教学及游戏、故事、动画等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体育课灵活多变、高潮迭起, 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兴趣得到培养。

1. 设计富有趣味性且生活化的游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地域特点等条件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富有趣味性且生活化的游戏, 能使学生更有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2. 适当制造一定的紧张气氛

适当的紧张气氛会使学生有紧迫感。如利用比赛形式进行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竞争意识, 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更加努力地完成锻炼活动。

3.“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运用丰富的语言激励学生, 把握机会多给学生鼓励, 这不仅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还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 教师对他们的微笑、点头、竖大拇指等非语言性动作奖励也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教师经常走近学生拍拍肩、摸摸头等, 都是对学生表示出一种无声的赞扬, 对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进行体验式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 从体验和反思中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它首先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 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 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感知、理解、体验教材并在实践中运用;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安排和调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 自主地去学习, 向老师请教, 互相研讨, 和同伴交流学习。在日常教学中, 当任何一种器械摆在学生面前时, 老师不要每次都先告诉学生怎样练习, 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 发挥其创造性思维, 然后进行比较, 总结出更合理、更科学、更有趣的方法。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 在思维中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 培养创新精神。

三、面向全体, 充分认识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现实中的学生在身体形态、体能、运动技能、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取决于后天的学习, 而且往往与先天的因素有关, 这是后天难以弥补的。所以我们要遵循体育与健康新大纲中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 改变过去过分重视技术评价的方法, 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学生适当提高难度, 让他们“玩得有劲”“玩的尽兴”;对那些动作发展较差的学生适当地降低动作难度和要求,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做好这点, 也是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中灵活性、层次性的要求。例如, 在跳高教学中, 按高、中、低三个高度摆好, 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定的高度去练习, 这样分层次去教学, 使学生排除了恐惧心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调动起来,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 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代健康概念中有明确定义:健康应该含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标志, 它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人类能够得以正常延续, 社会能够顺利和谐发展的根基所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健康思维观”这一核心理念, 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创设一些情境, 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挫折, 培养学生勇敢、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健康。

摘要: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中, 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内容, 抓住新课程改革的中心, 有针对性地学习本专业的具体内容, 领会其精神意图, 学习、研究和改革实践相结合, 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 选择、更新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将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变为“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方法, 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高效、实效。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常规课

参考文献

[1]靳玉乐, 等.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图书策划 编辑 地图

1 地理新课标理念的几大特点

1.1内容上作了较大的改动,突出了地理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新课标在旧课标的基础上增加和删除了一些内容,原则上是突出了地理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事实上,地理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所用,其实用性表现在广泛地被运用于资源勘探和利用、区域规划和发展、导航技术等领域。同时,地理学对人地关系和谐共处的研究、对世界热点问题的追踪、对地理事象成因和发展的探索,这些都折射出了地理学的趣味性。地理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上的体现就是要求教师设计更多的教学情景,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和讨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2 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权威”

在新课标在整体设计上更多地强化以学生为本,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上,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而在填鸭式的教学下,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在应试的压力下,地理学科在学生眼里多沦为“记地名、记图册”这样无聊乏味的事情。

新课标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来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参与者,而学生则是主体,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途径去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教师的责任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3突出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地理事物的区域性表现在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自然资源、人文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资源特点和不同的地形地貌。综合性体现在所有地理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解决地理现象和问题,从而形成综合而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1.4充分利用地圖

地理新课程教材只有较少的理论教学内容, 而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来创设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 以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表给学生展示出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用图形、文字、符号、数字将复杂的地理事物概括而准确地表现在平面图上,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新思维,也有利于他们通过地图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

2 教辅编辑在策划和编辑地理图书中的侧重点

2.1 充分调研市场,寻找市场中的空白点

长期以来,地理学都属于小科目,当然地理教辅的销售也不如其他学科,一直都处于低谷状态。目前市场上的地图册、填图册、地理教辅也是品种繁多,但与主科相比在品种和数量上明显少很多。一些一线教师也反映,由于地理学科在整个初中教育系统中的滞后,地理学科急需要一些具有特色、适应新课标要求、满足教学需要的教辅。应该说,地理教辅市场有挑战,但也存在机遇,这就需要我们教辅编辑作充分的市场调研,寻找市场的空白点,为选题确立依据。

2.2在装帧设计和版式设计上呈现趣味性和区域特色

结合地理学来源于生活,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的特点,地理教辅在封面设计上可以摈弃教辅类图书严谨、刻板的形象,利用丰富的色彩和画面结合地方的区域特色,以此也可增强学生的关注度和情趣。另外图的设计力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在整体版式设计上在对称整齐的前提下,讲求局部的变化,多留空间。

2.3在编制图书过程中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提高图书质量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也是获得效益的基础。在地理教辅的编校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地图的利用和地图质量的控制。目前初中地理考试基本已形成了“考图”的考试特点。从考试的结果看来,大部分学生在读图、识图和绘图题上丢分较多,可以说学生运用地理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图书编辑在编制地理教辅时,尤其要侧重于提高地图的质量,地图上的图例要标注准确,要知道地图绘制的准确与否甚至涉及国家主权等敏感问题,所以在编辑地图时要抱着严谨的态度,多查阅资料,多求证。最后,地图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地图绘制的清楚与否,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清楚、准确、全面的地图可以传达出很多地理信息,优质的地图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读图、识图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反之,品质低劣的地图则会传达错误的信息,误导使用者。

2.4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了解他们的需求,不断更新

近年来,初中地理考试在题型设计上侧重于关注时事、热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很好地切合了新课标强化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辅编辑必须要与时俱进,关注热点,不断更新和修订图书。另外,一本好教辅一定是学生的好助手,帮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有效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们从繁重的应试中解脱出来,轻松应对考试。因此,教辅编辑必须要及时跟进终端使用者——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并结合新的考试形式,及时更新内容,以此保持图书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家辉,南月省.试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调整和完善.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

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5篇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改革与学生终身体育紧密地结合,因材施教,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不追求单一的标准动作和达到同一水平,而追求体验成功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从而达到良性教学循环,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观。本文采用实验法、文献综述法对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探讨,为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操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分层次教学法,心理。【正 文】:

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各年龄段的学生只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在具体教学当中,有些老师对涉及到具体教学班级、教学个体、教学课程时有时就显得无所适从,教学当中也就会常常出现学生运动参与意识不高,缺乏热情,没有上进心和自信心,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一、分层次教学的涵义

分层次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及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素养、个体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成功的愉悦,以达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最终目标的一种方法。分层教学主要以班级教学,小群体教学,同时配合分层练习,分类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主。分层次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有利于调动学生运动与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体验努力就有收获。我校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经过两年 “分层次教学”大胆尝试,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符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广阔的舞台。

二、分层次教学的依据

1、身体素质的差异

我校学生的主体构成是本地区各个乡镇初级中学的毕业生,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每年新生入校体育测试成绩来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50米短跑:市区中学毕业生比乡镇要高0.2-0.4秒,球类项目学生熟悉球性市区学生比乡镇要较好一点。

2、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认识的差异性

A类:学生认为体育可以增强体质,增加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对体育课饶有兴趣。B类: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考就练,不考不练。特别是初中体育加试统考为了让学生能够得高分,在体育课上只对中考项目进行练习,使课的内容少,形式单调,常此以往使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抱着应付的心态上课。

C类:学生无所谓态度。

B类和C类都是教师进行疏导的对象,提高他们的体育认识,以期来改变体育与健康教学分层次教学所带来不利因素。这表现在对体育课的运动技能学习积极性的不同,这一差异也影响着学生动作技术形成的快慢,影响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体育课任务的完成。

3、学生兴趣的差异

高中生兴趣受竞技体育,老师,家庭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人趣广泛,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有的酷爱足球、有的钟情篮球、有的喜爱排球,对同一项目的兴趣也可分出很大的层次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是体育师进行体育教学载体,因势利导,但存在着也很大的差异性,为我们的层次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分层次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全面细致了解学生的状况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这是一项比较繁锁的工作,在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我们只有做到对学生的性格,爱好,身体素质状况差异性了然于胸,我们是通过测试与试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计。这样在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时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2、合理划分教学层次。在对教学对象进行较全面细致的了解、分析后,就可以对教学对象进行初步的教学层次划分。教学层次的划分不是简单的教学分组,应充分考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产生明显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的诸多因素,如性别、身体形态等。教学层次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它也会随着学生的素质的提高而改变,在练习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我评价和老师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行“升级”,进行更高的自我超越。如:在快速跑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奔跑能力分成快、中、慢、三个层次;在力量练习中,又可根据学生的力量大小分成强、中、弱三个层次。又如:某个学生在快速跑中,他可能分在快的层次,但在力量练习中,他可能分在弱的层次。因此,体育教师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的教材、内容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因素进行教学层次的合理划分。

3、掌握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总体目标,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划分教学层次,制定正确教学目标。但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课程标准和教学总体目标服务的,全面掌握课程标准及教学总体目标,我们才能根据不同层次制定更为具体详尽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例如;在篮球“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的教学中,在教学的同时仔细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作详细记录,可据此把学生分成良中差三个教学层次。对优良层次的学生来说,其目标是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并能在实践中较合理的利用,完成考核优秀的任务。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其目标是培养完成动作的兴趣和信心,较熟练的掌握动作,完成考核任务。而对于不合格层次的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的动作即可。

4、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各层次学生的水平、能力相适应,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例如:在快速跑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来说,以培养提高无氧代谢能力的练习为和放松与加速的能力练习为主。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则以强化技术动作,发展快速成动作的练习为主。

5、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合理调整,强化激励机制。任何一个学生,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学生的水平,能力随着教学的深入应该会有一定的进步,而不是一成不变,不能将任何一个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更不能够以点盖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老师的评价,进行学生学习中的认可从而达到“升级”,让学生体育验成功,让体育学习充满活力。因此,在分层次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使每一个学生能明确自己所在的层次及上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合理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使分层次教学保持良好的连续性,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自终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鼓励学生进入高一层次学习。

四、教学中“分层次教学”设计例举: 1.1 跑的“分层次教学”设计跑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短跑是速度、爆发力等的训练,而中长跑是耐力与意志力的训练。跑在教材中站比重较大,而且一般学生都惧怕跑(特别是耐力跑),如何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要求呢?在短跑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团体迎面接力”“让距跑”等内容。在长跑的练习中,可以根据学生耐力跑的体质状况来分组,如1000米考核中3分30秒以上的分为优秀组,3分30秒到4分15秒的为提高组,4分15秒以下的为加强组。在不同层次中有可引进“竞争法“、”追逐跑“,激发他们运动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1.2立定跳远课的“分层次教学”设计

立定跳远是反映学生爆发力及协调能力的运动项目,在教学场地,可划四—六个立定跳远区域(不要偏离太开)2米、2.2米、2.4米、2.6米四个区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的区域,跳过自己目前的区域后,可以再逐一提高一个长度去练习,可以随意增减,用这种方法联系,可以激发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一个成绩后,能瞄准下一成绩,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此外,在本教材教学中,还有正方形练习法、平行四边形练习法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运动参与,都学有目标,去努力拼搏。

1.3 引体向上课的“分层次教学”的设计

引体向上是体锻达标课中一个重点、难点的教材,每位学生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素质好的认为不难,且十分容易,而对一个也拉不起来的同学认为引体向上比登天还难!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能完成10个以上的同学编为一组,看谁能做本次体育课的“引体向上大王”。把1—10个的同学编为一组,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10个的练习。把一个也拉不起来的同学编为一组,看看谁做双臂屈伸的时间最长、质量最好,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同学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激励,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五、“分层次教学法”的教学成效分析及注意事项

1、我对我校06届高一5个班205名男生进行统计,初中中考体育考试成绩进行的5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三项测定,按《国家体育与健康锻炼标准》评定,结果如下表:

优秀级

5人

占总人数2.44%

良好级

43人

占总人数20.98%

及格级

118人

占总人数57.56%

不及格级

39人

占总人数19.02%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发生了下列变化: 1.1学生的体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层次教学,是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把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贯穿始终。经过三年的“层次”教学,男生50m跑的平均成绩从学前是7′8,高二时达7′4,高三时达7′2,;男生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从入高一前2.10m,高二时2.25m,高三时2.30m。以上例子看出,分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能力),这与分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心态、建立起正确的运动观,了解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由以往体育课 “要我练”过渡到“我要练”,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学习的活力。

1.2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层次教学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极大的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愉悦感和成功感,避免了简单重复,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有了自由支配的可能,在互助互学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彼此之间情感交流,从面提高运动总体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以学习“篮球行时间上篮技术”为例对两上不同教学方法上课班级进行比较:

班级 教学方法 优秀率 良好率 不合格率 一(5)班 一般教学法 7% 82% 8% 一(10班 分层次教学 10% 84% 5%

我校在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实施“分层次教学”后,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高涨,提高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运动水平,近两年来我校体育与健康课体质健康上报数据中,高一1100多名学生2007年平均分合格率达97% ; 2008年合格率达98%。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近几年明显的提高,学校运动水平得以提高,在近三年的市运动会上,各个项目争金夺银。

2、分层次教学与传统的同步教学,利大于弊,通过几年实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1认真备好每节课,这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体质状况和掌握技术能力也都要有所准备。

1.2教案的设计中,目标明确,措施得当,难易梯度清晰,千万不可张冠李戴。1.3评价方法:改变评价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提高各档评分标准。由单一评价方法向多层次立体评价改变:如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

1.4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多一分赞评少一分责备,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5分层次教学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对体育场地和器械等提出较高要求,教师要独具匠心,能够灵活创造出各种器材和道具,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工具和手段。

1.6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数据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1.7多总结、多讨论,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教无定法,特别是对今天的孩子们,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更好的经验和更好的方法,六、结论:

“分层次教学”符合体育与健康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改革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方面具有较佳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体育新课改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科学合理的运用它,让体育与健康课成为孩子们体验体育成功与快乐的同时,完成体育与健康课所给予我们伟大社会责任,培养充满活力新一代公民。

【参考文献】

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6篇

摘要:“课外阅读”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现在不少中学仍然只重课内阅读、轻课外阅读。而学生学习语文的无趣和文学常识的贫乏正是我们长期忽视课外阅读的两大恶果。文章根据职高生功课较轻松、课余时间较多的特点,介绍了把新课标重课外阅读的理念运用到职高语文教学中,尝试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及取得的相关成效。

1理念运用的背景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导引,现在不少中学仍然存在着一种现象:禁止看课外读物。不仅武侠、言情小说不让学生看,就连《红楼梦》、《安娜·卡列妮娜》这样的名著也在禁看之列;不仅大部头小说不让学生看,就连看一份杂志也往往受到“围剿”。受这种“气候”的影响,不少家长一说起看课外书就认为是在看“闲书”,纯粹是在浪费大好时光,并加以大力干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长期的重课内阅读、轻课外阅读造成了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差,写文章词汇贫乏、思想肤浅、想象力不丰富,就是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知识贫乏、文章空洞、审美情趣欠缺等问题。而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无趣和文学常识贫乏正是我们长期忽视课外阅读的两大恶果。在有的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不受欢迎、最不受重视的课。这无疑使语文课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而言,职高学生由于受高考的压力相对少些,功课比较轻松,课余时间较多,这本是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大好机会。但由于初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忽视课外阅读,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使一部分职高生能利用学校开设的每周一节阅览课进行课外阅读,也大多喜欢读言情、武打小说等,还是不肯去品味中外文学名著等优秀作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本中所选的名著节选及其分析对于这些读书甚少的职高生而言不易理解。中学生的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影响到对经典文本的深刻理解。

大家知道,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天长地久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单一的课堂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必须把学习的主体从课堂这一主阵地引入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去,才能激发出更为强大的活力,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为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新教材还增编了与之相配套的课外《读本》。而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加强职高语文课外阅读是目前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理论依据

2.1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符合“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2这一研究符合新课标对文化论著研读的教学目标:“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也体现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等基本理念。

2.3课外阅读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沟通;是学生应考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3目标及其措施

3.1课外阅读主要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

3.2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因而职高语文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措施:

①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每周一次的阅览课、早自修等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认真落实好课外阅读前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学会选择书籍,学会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时思考,批判性吸收,学会做读书笔记。

学会选择书籍: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

学会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若选的是知识性读物,且只作一般了解,则适宜用泛读和略读;若选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则适宜于细读和精读;若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作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目录就可以了。

学会阅读时思考。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批判地吸收,避免囫囵吞枣,照单全收,窒息了创造精神。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圈点勾画、眉批旁注、摘抄剪贴、读书札记、读书心得等等。阅读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时做笔记既是对知识的一种积累,又有利于知识的感悟和理解,是自我提高的一种好方法。

②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目标,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定期反馈,定期评价。

4课外阅读的.实施

为了使课外阅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笔者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

4.1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中国青年》、《视野》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学期结束将演讲稿由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供学生阅读品味。

4.2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高一一年内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4.3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文体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约有3万字。

4.4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印发给全班阅读。被推荐的文章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体不限。一学年全班累计有5万字。

4.5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每月利用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专题如下:

①倾心阅读(关于读书与人生)

②音乐之声(关于音乐与人生)

③学会倾听(关于感悟自然)

④最后的家园(关于环保)

⑤感受奥运(关于奥运会与体育文化)

⑥疯狂足球(关于足球、球星与人生)

⑦感受余秋雨

⑧语言的艺术每个专题约1500字,每月完成一篇专题报告,一年共计1.2万字。指导学生同一话题可从不同角度入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适于对比。

5研究的成果

阅读“五个一工程”的尝试实验取得了四大成果:

5.1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也如是说。课外阅读从一个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事实也正是如此。经过一学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喜欢比例已由学初的28%提升到学末的96%。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益处、乐趣。有83%的同学认为经过一年的培养,已基本养成了经常阅读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2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具有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学生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阅读“五个一工程”一年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总量达到了200多万字,有50%的同学阅读总量达到150万字以上,有26%的同学达到100万字以上,其余同学也在70万字左右,远远超过新课标要求高中三年阅读150万字的要求。面对如此大量的阅读要求持赞成的同学高达90%,认为量有些大的只有10%,不赞成的为0。有84%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有55%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1%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五个一工程”阅读中“读读——说说——抄抄——背背——写写——讲讲”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时下被语文界认同的语感培养模式。

5.3顺应了教育改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个一工程”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无论是“喜欢一份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还是评《读者》演讲,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老师只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者。即使是“专题对比阅读”,也是以学生阅读交流、讨论为主。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

5.4提高了品位,强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语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的《读者》作为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被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读者》:“它的大多数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羼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执掌这个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剧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诉苦人或抗击者,而是心灵光亮的点燃者。”难怪有78%的学生把《读者》选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杂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发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学生喜欢的作家鲁迅、朱自清、巴金、托尔斯泰、哈代、莎士比亚……无不是人性的化身。8个专题阅读所选的文章也都与文化与人生相关,学生推荐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的。

6实践中反思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效果,从笔者的实践体会来看,以下问题至关重要。

6.1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加强阅读指导,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包括学生在选择书籍、阅读方法、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写读书心得等方面,我们都要认真指导。

6.2要保证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并作好定期反馈、定期评价的工作,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种种措施及时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使之养成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当然,也不能使学生轻课内、重课外。要知道“课内得法、课外得益”,使课内外相得益彰。

6.3要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阅读的自由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同时,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阅读的方式要在稳定中有变化,切忌千篇 一律,要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职高语文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只有通过不断的开展课外阅读,才能使知识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加宽、加深,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品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继续耕耘在课外阅读这块沃土上,以求“课内得法,课外得益”,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贺淑曼,李焰,冯培,等.个性优化与人才发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2001.10

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7篇

新课标理念下,谈谈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正文〕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把这种理念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英语课的教学促进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伴随着教改的春风,初中英语新课程一改传统面目可憎的文字形式而以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风格呈现在学生面前,令师生耳目一新。面对新的大容量的课程资源,许多英语教师普遍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观的束缚,转变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机械的记忆、背诵的苦学中,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信息的需求。在新课标理念下,课程改革倡导任务型教学。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教学通过完成一系列有趣的任务来提高学生对真实地道的英语的感悟能力。本人通过英语教学的实践,深刻体会到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优越性和可行性。

一、任务型教学课堂设计原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原则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有效方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活动。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激起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欲望。学生在小组内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迪,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实现了观点上的交锋、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融,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且增强了交往意识,提高了交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合作方式有结对子(work in pairs)、四人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全班活动等。

2、民主、和谐、宽松的原则

英语教学实行课程改革,就必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自我保护意识也很强。只有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肯定他们的长处,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才乐意去表演。因此,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去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才会让他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去探索去创造。

3、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的原则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表述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生活中,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英语?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英语,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创设生活情境时应更多考虑学生生活的基础,努力在学习生活和英语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的联系。这样,学生就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二、任务型教学的实践方法

1、提出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为用而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提出为了某种学习目的而专门设计的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围绕任务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最终能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以初中英语教材7A中的Unit2为例,该单元围绕“My day”这个话题,设计的中心任务是:Tell your e-friend about your school life and complete a happiness chart for the E-friendship Club’s website.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材又模拟设计了一名叫“Millie”的学生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整个单元通过设计一系列小任务,并分解到每堂课去实施。在设计过程中,任务的形成由易到难,由模拟到真实。学生在模拟“Millie”过程中,学会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发展能力。

2、借鉴传统的教育,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长期以来,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感到苦恼。任务型教学将学生对记忆单词的注意点集中到有语境的语言材料上,让学生在一些材料的辅助下,轻松的学习,学生通过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习得完成。一方面在任务内动力的驱使下,学生有强烈的渴望去阅读各种文章,当他们遇到生词时,就有强烈想去认识并理解他们的愿望。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多样式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感知识记:如英文释义配对练习、看图识物等。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传统的模仿教师口型或发音,让学生掌握拼读的能力。

3、搞活交互方式,让学生学用互动。

任务型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现象,以活动的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法去填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沟。任务型教学的关键是交互活动。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相互协作,调动一切语言和技能去沟通,通过pair work,group work等形式,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三、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本人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尝试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以牛津初中英语

7A Unit1 Main task 为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掌握交际用语:Hello,my name is---.My birthday is on---.I enjoylovelike---.I was born in---.I live---.I want to be aan---when I grow up.(2)训练描述自己的交际用语、能写自己的个人档案。

2、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乐于介绍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等。培养他们喜爱交友的情感。

教学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先教学Millie和Daniel的profiles:第二部分训练写学生自己的个人档案。

通过创设任务情景短文引出有关Millie的profile。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有关Millie的问题,如How old is Millie? Where does she live? How tall is she? What does she like doing? 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或读。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让学生根据问题复述课文。关于Daniel的profile的学习,可以以表格形式,让学生填写表格来完成。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很多的任务情景。这在课堂中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的内容write one’s own profile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动手与动口来完成任务。

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份profile,是一份无任何资料的profile(7A p16),给学生五分钟

左右模仿已学过的两份完成自己的个人档案。可以分四人一组,并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口头描述自己的个人档案。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将自己的作业进行交流、汇报。能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自己的同学,学生们都很兴奋。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迁移操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任务型教学的效果与分析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在新课程中越来越显示它的可实施性。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它适应了现代信息化的要求,使得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运用自己的思维综合已掌握的信息主动习得英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通过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立足于“做中学,学中做”,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教师设计从呈现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多个任务情景,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习得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完成了从模拟到真实的过程。在时机成熟时,教师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任务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学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新动机,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任务型教学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体现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Fun with English”,让我们一起走进英语新课堂吧!

精心收集

新课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第8篇

1.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新课程内容的呈现力求做到清晰,重点突出,体系简约。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发现学习,而旧教材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学习。教学设计的差别导致了教和学行为的差别,新教材改变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此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从而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为。

2. 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如在“比例和比例线段”的教学导入中,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关比例应用和比例之间的对应无处不在,那么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有多少有趣的比例吗?”这时,学生先是惊讶,然后议论此起彼伏。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二、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

1. 教师角色的改变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2. 教学活动方法的创新

《标准》上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从生活中、周围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捕捉数学知识,从小处、平常处着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结合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件愉快的事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三、初中数学的学习方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纳入课堂中,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一个亮点。自己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规定:“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1. 初中数学学习的自主学习

《标准》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课程的改革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互动的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它表现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之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即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倡导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探究学习强调用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3.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创造性教学策略,是一种受到国际教育改革普通重视的,极富成效的主流思潮。它倡导的理念是: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同伴与教师一样,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良师,而且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益友。在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能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总之,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需要老师、学生共同努力,积极领会其精神内涵,从教学方式、方法、内容等多方面改革,老师引导学生让其他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摘要:通过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材更加科学,老师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开始更新,在数学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在《标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创新。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左俊凤.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J].中学数学,2003, (2).

上一篇:脱贫攻坚工作有感下一篇:总经理、副总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