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成长案例

2024-06-16

新教师成长案例(精选6篇)

新教师成长案例 第1篇

有效教学案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当前,随着深化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改理念已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在每一个教师的心灵产生共鸣。走进新课改这段日子里,我们确实看到了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教师和学生是这次课改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共同发展。那么,经过多年的新课程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变化在哪里?以下,笔者对几年来参与新课程教学实践和研讨中的几个美术课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期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

一、有效教学案例分析的实际意义

案例,即典型事例。一般来讲,案例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1]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境、故事、事例、事件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独立分析、思考、讨论和决断的案例,从而提升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具体教学实践来说,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记叙、评析和反思。它不仅可以用来剖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某些典型实例,也可以是对教学过程中一些方法、疑难问题进行艺术性处理的记叙和总结。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情境性、实践性、叙事性等特点,所以它深受许多教师的钟爱。近几年,教学案例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更凸显出它的教学实际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起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它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切磋,提升教师观课、听课、评课的能力,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同时,教学案例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创新教研形式,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它更有助于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生涯轨迹的记录、教学智慧的提升、教学理想的实现,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效教学案例研究的具体举措

(一)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案例1 有一次,笔者到外校听了一位美术老师上的新课程研讨课。这堂课上的是《营造美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从学习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提问道:“一幅美术作品,你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美术作品最有趣、最吸引人去看的是哪方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很感兴趣,有的说是作品的形象美,有的说是美术作品的笔墨美,有的则认为是色彩美。等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补充说:“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是美术作品表面的东西,这些只是美术作品外在的美。”接着,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看一个人是否能光看他的外表?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在的方面是什么?”学生依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一下子就想到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然后,教师用课件显示了课题。在学生欣赏完画家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的感受艺术化的过程时,这位授课教师又紧扣课题,进一步提问:“你觉得整幅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积极地讨论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深入讨论后,他们都明白了每幅作品所表达的情趣与意境,并感悟到了不同的作品,由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表现形式、艺术构思的不同,其表达的艺术情趣和意境也是不同的。

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是师生合作学习的关键。[2]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它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如其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比较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启发并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兴趣,又需要换位思考以探寻最佳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去考虑问题,探究问题的答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确保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

(二)注重把生活美与自然美引入课堂

案例2 在一次学校的美术教研中,我们同组美术老师上的一堂课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他上的是图案课,主要让学生练习各种图案纹样的构成设计形式。如图案的变形,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笔者原来打算到他的班级里听课,可没有料到他却要到室外上课,笔者就不解地问:“你这节课为何要到室外上呢?”他笑着回答:“我要带学生到室外去上课,指导学生写生一些花卉,了解自然界中花卉的不同特点,然后再教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花卉变成艺术中的图案,并在图案花卉设计中体现不同花卉的特征,避免纹样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位教师还告诉笔者,他每次上写生课,都会到大自然中去摘取一些植物,当场示范讲解,而后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感受,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从而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我们的生活有着丰富多样、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并从中感受到艺术来自于生活的道理。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让学生去接触自然,感受生活,深刻地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学会表现生活、欣赏生活、运用生活;从挖掘自然生活中特有的资源,进而彰显学生的艺术个性,画出艺术的真情实感。

(三)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心境

案例3 在对《春天畅想》一课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春天:春天万物复苏,景色宜人,充满生机和活力,你们觉得春天美吗?原来以为学生会说“美”,但出乎笔者的意料,有几个学生说“春天‘不美’”。这让笔者感到非常惊讶,就请学生说说他们的看法。学生认为春天经常下雨,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乌云满天,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于是,笔者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就这个问题展开广泛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春雨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却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也是一种自然美,观看下雨和听淅沥沥的雨声也是一种美;农民播种也需要春雨。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加深了对春天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审美的境界。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而非拘泥于课本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和不成熟的看法,哪怕学生无意识地把想法说出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学生的一些不合情理的想法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以上事例,也让我们认识到创设一个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学生的思维能突破教师预设的条框,更好地生成教学资源,使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更加活跃,勇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改变评价过于单一的状况

案例4 在《凝练的视觉符号――标志》这一课教学时,笔者先利用课件展示了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然后请学生说说标志设计的创意过程。接下来,笔者让全班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班徽,并告诉学生,班徽的构思要注意设计的方法步骤和创意的提炼,要体现标志的凝练、单纯、醒目、新颖、独特、信息传达准确的特征。学生把初稿草图画完后,笔者就从学生作业中整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班徽作品,张贴在黑板上。于是,师生共同欣赏设计得较好和一般的班徽草稿,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设计的作品有创意和自己的个性,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构思班徽,并未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对于那些设计得一般或过于简单的作品,则着重对学生闪光点的挖掘,并指出他们作品设计的亮点所在,尽可能地对他们取得的一些微小进步加以表扬,并耐心地指出需改进的地方。接着,笔者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班徽进行评价,共同参与并评价同学的作品,说出作品的优缺点,互相交流各自的审美感受和体验,确定下一步班徽的艺术美感和创意的表达该如何完善。最后,笔者让同桌同学互相批改作业,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元化综合考评。我们要摒弃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课堂表现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上述教师对学生设计班徽的评价就非常注重在激励性、民主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引入课堂,在师生双重的真诚评价中感受到班徽设计的艺术魅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让学生因评价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开设校本课程进入常态化

案例5 我校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一贯坚持让每位教师开设一门校本课程。虽说这项内容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不过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师还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大胆地去尝试,把课程开发当作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看待。各科教师在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在近几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已经走出了困惑,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校本课程进入常态化轨道,形成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例如,我们开设的美术校本课程有《校园人物速写》《校园风景画写生》《校园学生装设计》《纸版画的制作》《国画趣味学堂》《动漫趣味设计》《手绘海报设计》《变废为宝的神奇》《中西方美术鉴赏》,还有利用当地优秀文化遗产的《走进蔡氏古民居的美术课堂》等。针对这些特色课程,我们都制订了相应的课程开发程序、方案、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还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校本化课题的研究。

以上校本课程,是我们实施新课改以来设计并开发的一些课题,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和兴趣需要。每个课题我们都有教学设计、活动实践过程,课后也都有总结反思。活动中,让不同年段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每学期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评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让每个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谈谈对课题学习的看法,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这门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收获也挺大的。在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单一课程的束缚[3],学生在造型、观察、表现、形象思维、审美鉴赏、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六)运用数字资源突出教学点

案例6 在开展2014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教学评比活动中,教师们所上的课与其他课有着不同的要求。他们必须先在网上提交“晒课”,其内容包括这节课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实录,所用课件必须与网上相关资源链接,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为了充分体现这次优课的特点,笔者上了一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研讨课。课上,笔者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视频,让学生静静感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震撼场景。然后,笔者把画面转向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过大典》,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学生对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就容易理解。在讲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壁画作品《格尔尼卡》时,笔者就直接通过网络搜索毕加索的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和艺术成就,就毕加索的人格和作品风格特色与学生进行交流,激起了学生对画家产生一种崇敬感,以及欣赏画家作品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网上阅读《毕加索和格尔尼卡小镇》的故事,观看德国法西斯炸毁西班牙格尔尼卡小镇的历史照片,从而让学生懂得画家所画的形象与生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就是高于生活。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此画是1937年画家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也就更能理解画家创作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从而这节课也在突出重点中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4]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支配着学生,“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上课是不符合“晒课”的基本要求的。而在信息资源条件下,设计一堂完整的课是将多媒体素材(课件、动画、音视频等)组织成一节完整的课。多媒体数字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就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这次“晒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数字资源及课件的使用,把生动的历史镜头、历史照片、历史故事情节和画家的人生经历与教学点相融合,与学生充分互动,不仅活化了美术教学内容情境,把难于理解的艺术创作理论变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且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案例研究带来的启示

案例研究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自参与课改以来,我们通过对这种教学案例的研究,的确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这些教学案例的分析也说明,这种教学研究确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提升了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不仅能将新课程的理念与具体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能够更好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改变陈旧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静心中反思教育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前瞻性。把教材用活,把过程盘活,把方法激活,把媒体点活,把思想变活,让教学在不断的反思中更加完善,促使教师有更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碰撞出教育理念的火花。在忙碌中获得充实,在研究中得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并在教育教学上获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王雅芬,黄小平.案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2(12):56.[2] 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8.[3] 高晓清.论校本课程的特性[J].教育探索,2002(1):31.[4] 司霞,孙菲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80.

新教师成长案例 第2篇

——学习实践 反思

马成彪

在教学生涯中,本人把教师当作职业、当作事业、当作艺术,自我提升、自我追求、自我超越。在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探索、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教研专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丰厚积淀——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培训是我成长的催化剂。学校充分利用身边的优秀资源,通过“传、帮、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我将在培训中放飞我的希望,实现作“科研型”教师的梦想。学校为我的成长创设了许多优越的学习环境,每一次培训学习是专业化水平提升的机遇,学校围绕课程改革,采用专家讲座、合作研讨、案例教学、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专题培训模式,培养骨干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课题意识,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和研究成果。

科学的教育理论像指路明灯,引导我的发展方向,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目前我的理论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读书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政治学习活动。二是认真学习远程教育,我每一次听专家报告,都会浮想联翩,脑子当中产生许多美妙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专家的理论相比较,常常能引起思想的共鸣。

学校把经验的习得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研究活动中,利用多种

平台(主题教导会、示范课、研讨课等),通过言语交流、文本再现、视频回放等方式亮相教师、学生经验,引导教师从听其他教师的经验中体认自身的经验,从讲自己的经验中丰富自身的经验,从行动实践中生成自身的经验,从思考与自评中感悟自身的经验。通过经验的捕捉、追问和访谈,促进教师、学生对经验的体认、归纳、提炼和表达,使经验有骨有肉、轮廓分明。使经验从封闭、独立的个体感知和占有走向开放,使经验由自然的淡忘、散失转向有意识的收藏。可以说,学校的很多教师的经验都是在这种习得中产生的。事实上,以自身的体验看他人的教学,才能真正地做到旁观者清。捕捉他人经验的影子同时是在激活自身的经验。尽管这种经验有着差异,但正因为差异才显示个性,才形成多种经验互生共长的自然生态。所以,捕捉他人经验的影子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二、实践探索——从不断的思考中蕴育精彩

在专业生活中,课堂便是其展示知识能力、发挥专业影响力的基本场所,当在课堂上教师能力发挥到了较高的效度时,便较好地实现了其专业水平在课堂中的价值。课堂是检验教师知识、能力水平的最好平台,也是见证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最佳视点,许多优秀教师正是立足于课堂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总结,进而获得厚实的教学功底,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独具特点的教育个性、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张扬,课堂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能成就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是我最为倾力的领域,我结合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深入探讨优质高效生物课堂的营造,研究范围涉及动机激发、情境设置、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内容选择与处理、学法指导、学生思维培养、教学生活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学艺术、知识迁移等诸多方面。学校教育科研全面关注、认可与欣赏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课堂诊断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克服不良思维定势或思维从众的现象,从平凡中看出奇崛,从看似没有问题中发现和找出问题。课堂诊断的过程,是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提升自己教学判断和教学分析能力的过程。使教学逐步形成融理智型(条理清楚,论证严密,结构严谨)、技巧型(教学技巧运用自如)、自然型(朴实无华,亲切自然)为一体的教学风格。

参与课题研究,是有效促进自己专业发展,提高自已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参与课题研究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层次,让其开阔视野。其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自身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地得到同行的帮助和指导,使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和改进。第三,参与课题研究能让教师系统地掌握数学教育的科研方法,如怎么选题,选什么课题,如何设计问卷、采用什么科研方法,如何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什么,处理问题的对策是什么,如何撰写开题报告与结题报告等,都能让数学教师得到锻炼。教师当研究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科研,不对原生态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无源之水。

通过参加一项项的教育科研实践,促进自己不断地进行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思考,从而使教学的艺术日臻成熟。

三、勤于反思——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回顾教学探索的过程,常常因为要达到一个小小的目标,寻求一个小小的策略而冥思苦想、费尽周折。但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反思的重要。当我成功设计了一节课,成功制作了一个教具,顺利转化了一名后进生时,我会及时将这个成功的过程进行记录,并反思自己缘何成功,便于今后能在这方面驾轻就熟,于继承中创新。当我在探索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失败,当我的课堂教学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时,我会冷静地思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样的策略,怎样的方法能加以改变,并不断地寻求方法反复进行试验,直到成功为止。我始终觉得,当失败的原因找到了,问题又得以解决时,所谓的失败自然就会升级为更宝贵的财富。而文字,正是保留它的最好工具。就这样,我不停地书写着我的所思所感,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地探索着、记录着。从一个方面可以说,是不断地探索与反思成就了我、提升了我。

感谢多年来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的多元培养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行动;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敬业、求知、实践、反思是成长历程中四个重要的环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坚持敬业、求知、实践、反思,就一定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老”而“新”的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案例

——学习实践 反思

石灰窑乡宜麻学校

新教师成长案例 第3篇

教师可视化成长社区由沈阳市于洪区电化教育馆创建于2013年。2015年该社区获得教育部科技司“精品专题教育社区项目”支持,入选三类精品专题教育社区建设。社区现有成员890人,社区小组3个,创建活动10个。

社区的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教师成长的高效课堂,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的教师和孩子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核心价值观是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注重教师内涵提升,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

二、教师可视化成长社区的实施策略

其一是开展于洪区全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网络教研。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辅助教学的一门学科,应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唤起和发展学生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学习兴趣,拓宽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充分地展现信息技术才能,培养学生一定的探索研究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质,与时俱进,多合作交流学习,共同研讨学科课程怎样进行才能达到最优效果。

首先,组织全区中小学段信息技术教师登陆注册,分别选择自己学段教研小组。

分别在信息技术教研(小学)、(中学)小组中创建网络教研活动主题。

在信息技术教研组(小学)(中学)中分别以某一学段某一课题为内容,创建如何上好该堂课的研讨活动,各学段教师分别围绕该课题在信息技术教研员提出的讨论主题下进行网络上发帖、研讨、交流,共同探讨本堂课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方法或意见建议。

讨论结束后期,每人在小组文章或小组资源中上传一份个人心得或该活动课题的说课稿、教学设计等,供全体教师相互评阅并作为以后教学资源被加以利用提供资源支持。

通过在该平台上不断进行头脑风暴,将思维进行碰撞,信息技术教师才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取长补短,真正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从而引领学生走进神奇的信息技术海洋。

其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教师培训。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的内涵被不断提升和丰富,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等。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领域亟需一批教师适当而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能从数据思维的视角观察教育、实现认知发展与技术有机融合,开展智慧教学、服务学生成长。

破解这一难题,至少需要理解和解决几对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技术思维与教学思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关系、知识获得与能力形成的关系、运动与智能的关系等。

在这一思考框架下,由于洪区电化教育馆和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学习科学研究室协同研发针对于洪区新入职教师的基于信息技术系列培养课程,课程为期三年,以下为第一年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案。让教师的教对学生有效、让教师在教中获得幸福感,是教师专业成长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新教师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在工作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一培养方案关注教师实践,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并力图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培养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新入职教师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了解学生自然成长规律、初步掌握人为干预的教学艺术,在逐步走进学生大脑的实践中寻找感觉,以便顺利进入角色,为个体专业持续发展奠基。

其三是沈阳市民公益引读。

读书的数量与质量诠释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及“发展的未来”。读什么书,就受什么样的思想影响,就教育而言,独立阅读指向“自学、自育、自觉”。读书需要影响、示范,需要引领,因此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联合沈阳市教育学会共同推出了“沈阳市民公益引读”活动。

“沈阳市民公益引读”是一项面向全沈阳市的读书接力活动,它以现场活动和网络平台视频发布两种形式,旨在在沈阳全体市民中发起传递责任、助推成长的读书接力活动,希望能够用读书垫起成长的厚度,促使读书成为沈阳当下的优势文化。公益引读每周六在研究院举行一次现场活动,每期以“1+3+3”的形式,邀请一位嘉宾、一位校长、一位老师、一位家长和三名学生作为“引读者”现场与大家分享阅读所得。我们期待:让爱读书成为校长的一种身份,助校长与教育同行。让爱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资本,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让爱读书成为家长的一种姿态,成为学生的一种荣耀,让孩子的成长增值。

三、教师可视化成长社区的实践特色

1. 量尺子———基于数据找问题

12次培训中,大部分教师出勤情况都很好,60人有39人出勤7次至12次之间,有些出勤次数少的教师因学校原因不能出勤。大部分教师还是可以准时到达培训地点,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 举旗子———基于数据定目标

“沈阳市民公益引读”是由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和沈阳市教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一项面向全沈阳市的读书引读活动。旨在在沈阳全体市民中发起传递责任、助推成长的读书接力活动,希望能够用读书垫起成长的厚度,促使读书成为沈阳当下的优势文化。公益引读每周六在研究院举行一次现场活动,每期以“1+3+3”的形式,邀请一位嘉宾、三位老师和三名学生作为“引读者”现场与大家分享阅读所得。

此外应广大教育同仁和家长的强烈要求,公益引读活动还增设了学生专场、教师专场引读的特色活动形式,得到了热烈的社会反响。许多学校受此启发,也纷纷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书月、读书日、为你朗读等多种引读衍生形式组成了校园内的一项别致文化。

“沈阳市民公益引读”项目发展至今,已经举办了66期,引读者共计403人,现场观众突破2500人,累积赠书1320本。于洪电教馆工作人员参与公益引读的现场录制,并采集视频发布到我们的教师可视化成长社区中去,网络视频点击量已高达22万并持续升温。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教师和学生们受益匪浅,并积极参与到公益引读活动中去,其中于洪教师参加公益引读活动82人,学生97人,并在读书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公益引读活动还得到了广大媒体的宣传与肯定:《沈阳日报》发表了题为“每周六邀您参与公益引读”的专门报道,该报道一经发出,就被沈阳政府网、沈阳文明网、浑南区新闻网以及天津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辽宁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也在新闻节目中对公益引读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沈阳市民公益引读”活动作为于洪区电教馆教师可视化成长社区的特色项目,通过读书接力的形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达到教师阅读不忘初心,学生阅读深化思考的目的。通过网络上传形式,让更多的市民朋友看到了读书是快乐的,爱读书不分职业,好读书不分老幼,大众认识到读书是全社会的行为,并且找到每个人行动起来的动力。让读书彻底行动起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沈阳市民公益引读”活动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位关注者的心中种下喜爱阅读的种子。

3. 开方子———基于数据做分析

我们的培训通过定制评价体系、收集一些数据来看教师的成长。评价体系分为写诗,课堂作业,课上发言等。

评价体系让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课后做作业来分析新入职教师的脑环境,作业分为写诗,课堂作业等。而写诗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老师对动态信息源能提取些什么信息,同时还有呈现能力,回忆能力等。并将精炼的语言融入到诗的表达中,使教师的抽象能力得到提高。

四、实施课程遇到的问题

在这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人员不固定,我们的培训是一环扣一环的形式,很多教师跟不上节奏,影响了培训的进程,在培训后期问题得到改善,培训进行更加顺利。

经过14期的培训,看到教师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教师将培训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同时教师专业成长也得到了提升,使得新教师积极地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并在工作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共计培训23期。在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时,我们看到教师的参与热情,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本学年主要围绕“教师素养培训和课堂教学价值探析”两个方式展开。其一教师素养培训,在于洪区录播教室进行,教师素养围绕人脑构造展开,区别男女大脑结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地分别培养男同学和女同学,补其不足,有数据意识,掌握评价主动权。其二是课堂教学价值探析,组织教师到不同学校进行游戏化教学,陌生环境、陌生学生,提高教师敏感度和随机应变能力,实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游戏化教学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课后的课堂分析,让教师意识到哪些行为是可以提高课堂价值的,想实现智慧教学应该怎么做。

23期培训,我们培训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乐于参与到培训中来,看电影看书的视角发生改变,教师对学生更加有耐心,学会了等待,课堂教学更加有招法,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过程中参与积极,迟到早退现象减少。二是教师参加读书分享活动。读书视角发生改变,分享过程中逻辑表达更加清晰,对书的理解更加深入。三是教师观念改变。由重“教育知识”向重“培养能力”转变。四是教师评估技能水平提高。学会运用专业评估软件,同时能借助专门工具评估学生的成绩,具有数据意识。五是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由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尊重学生发表观点,交互式课堂。教学更加有创造性和趣味性,课堂设计更能适应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六是对教学更加专业。正确认识模式化对自己和学生的影响,能够善于运用学生的兴趣和情绪,把握课堂教学题的数量、质量和难度,对文理教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逐步掌握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新教师成长案例 第4篇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挖掘知识的应用价值,从生产、生活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出一个个值得探讨的案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并实施研究方案,获得研究成果的学习,即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在课题的解决全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感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活动。

案例是以真实的教学状况和事件为基础的叙述性档案,从多种角度来呈现故事的背景、人物及情节。案例教学的一大好处在于:它能够为新教师描述出在进入学校和班级后经常会遇见的一些问题的具体策略,并可以在生动的情境中去亲自运用这些策略。案例教学能确保新教师参与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1.在同伴的互助中学会与人沟通

案例教学十分强调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相互学习,即“同伴互助”。在案例的学习中,教师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乔依斯与许瓦斯(Joyce&Showers,1982)等实验发现,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果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能有同样的表现。其他研究也发现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将会起到更显著的作用。教师不仅能从互助和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益处,而且能从互助讨论中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2.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理论水平

案例教学更强调“专业引领”。正如顾冷沅先生所说“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尤其是在当今课程发展正处在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理念如果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案例可以用来展示有关理论,解释说明为什么这个事件应该这样处理而不应那样处理。一旦案例当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了,就可以用它来考察新的案例,说明那些已经变化了的情形。这样,先前案例中的理论就转变成了面临新情形所产生的新挑战。作为教师通过案例的学习最希望知道理论该如何运用,如何从新情形中产生出不同变式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案例问题较为复杂,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难以发现其理论依据。此时若有高层人员引导教师一步步地思考、探索和学习,直到发现可行的解决办法为止,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在教育教学理论上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更好地使教师把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

3.在自我的反思中促进专业发展

案例教学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它不光使教师能走出自我,发现缺憾,而且能使教师冲破局限,提升自己。案例教学让教师团体在反复研究、讨论、比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参与案例学习的教师来说,通过讨论案例当中涉及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的情境或问题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同时也就掌握了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有反思才能有发展,有反思才能提高,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产生更加丰富的源于课堂的科研课题加以研究,进而促进专业发展。

如果能够亲自写案例,那么体会和收获就会更大一些。教师将其经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对于教师本身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反省思考个人的专业发展,了解自己的教学,并且由教学知识的消费者成为生产者,确定了现场教师的专业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师好比样本,在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教学行动中,加入同伴互助,骨干引领,专家指导的教学支援,通过观课、议课、研究、改进等一系列过程,使教师内化课改理念,真正地优化了教学行为。通过这样的过程让教师们意识到,只有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自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快速地提高,才能有质的发展。

总之,教师怎样学习、向谁学习、学习什么,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关注点,经验是教师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但是从经验中学习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尤其困难,因为教育教学工作是面向行动,一步一步持续如恒的,她需要很漫长的过程。然而实际上,从做中学即从经验中学习,去思考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案例教学恰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或自己编写案例,或学习现有的案例,通过和同事的共同讨论,互相学习,专家学者从一定的高度进行指导和点拨,然后自己进行思考和借鉴,逐步提高学习成果,帮助新教师更快地成长,尽早加入骨干教师的行列。但是案例与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舶来品,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经验与理论可供借鉴,因而,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掌握其要旨,有所取舍,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朱迪思·H·舒尔曼主编.《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

刘艺工.《苏格拉底与案例教学法》

教师成长案例 第5篇

如果生命是大树,梦想就是绿叶下的滴滴露珠,永远晶莹在生命的精彩中;如果人生是旅程,青春就是上帝施舍的行囊,让你在追求中变得富有。2001年,我从杭州师范学校读完两年大专后,带着纯真和热情,真正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来到了里商初中这个光荣的集体里,在教师岗位上开始了寻找自己青春梦想的旅程。在学校里,虽然我学的是小学常识专业,但因为我的兴趣是计算机,所以,两年中,我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学习计算机技术,因为有兴趣,再加上大学的自由时间比较充裕,所以自己的水平提高的比较快,从一点不懂慢慢变成了我们学校这一届的高手,所制作的网页和课件多次在学校获奖,很多学校的老师也找到我,帮他们做课件,所以那时候的想法就是毕业以后能到一个好的学校里担任信息技术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按理说,在学校计算机数一数二的我找个好学校,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后来由于留杭名额的限制,所以只能回到淳安。当时的心情非常糟糕,曾一度想放弃教书这门行业。但终究觉得,学了五年的师范,没有倒实践中考验过,是一种遗憾。于是,就回到了淳安,到了里商初中。

一到里商初中,才知道现实比我想得还要糟糕,满眼都是破旧的房子。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学校没有机房,这就意味着,我将不能从事我喜欢的工作。果然,学校分配我的任务是一个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一开始,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我总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总觉得提不起劲来,但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我渐渐开始转变了观念,对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一、责任与信念。

2001年秋,我担任了初一(1)的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发现办公室里来了一对身有重孝,满面哀容的母子俩,我很吃惊。母亲一把握住我的手,声音嘶哑地说:“方老师,他爸爸因工伤不幸去世了„„孩子还小,不懂事,我也没文化,以后求您帮我看着点„„”而站在我身旁的学生,一双泪眼满怀期待的望着我。当时,这母子俩的目光深深打动了我,这目光,饱含着由衷的信任、真诚的敬爱和热切的渴望,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试想一下,这样郑重的托付,竟然是给一个非亲非故、稚气未脱的小青年,为什么?那只是因为,我是老师啊!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能说什么呢?从此,我掂量到了做一名老师的责任,一名老师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深沉责任。我自己给自己下要求,一定要当好这个班主任。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是最辛苦的,很多东西都是摸索着前进,中途碰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虽然有过埋怨,有过失落,但一直没有放弃,一直提醒自己不忘了那双信任、真诚的眼睛。因为自己的真诚和自己的努力,我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更多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这使我感到很满足。这一年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师,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让我学会了很多很多,从怎么样备课到怎么样上课,从怎么样沟通到怎么样协作。一年的摸索,教学能力的提高,课堂控制水平的提高,与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的信息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想想第一年的历练真的非常重要,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真正的提升了自己。一年的历练也使我从稚气慢慢走向成熟。

二、逆境中寻找提升点。

刚到学校时,虽然没有机房,但我发现学校校长室里还有一台电脑,那是一台外面捐助的电脑。当时上面停满了灰尘,估计好长时间没用了。可见当时学校里对电脑的作用认识非常的淡漠。

当时一件事改变了所有人的看法。每年新生入学,我们学校都要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成绩进行分班,以前都是用人工的办法,要好几个人弄得很迟,而且往往出错比例比较大。那天晚上,因为我是初一班主任,恰好参加了这个工作。看到这么多人忙忙碌碌的样子,我想到了那台电脑,于是我向学校教导提出了意见,刚开始,他们很不相信我,但后来我说让我试试吧,于是我把名册和成绩带到了电脑前,因为在学校里打字和对Excel的操作都很熟练,没费多少时间,就把分班结果交到了教导主任手里。他们看到电脑里整齐的数据,真的很诧异,校长看了也非常满意,于是,我趁热打铁的提出,如果有打印机就好了,就可以直接拿出来,不用抄了。还好,我们校长张老师是个很开明的校长,当时就讲,好,那我们就去买来吧。于是第一个星期,我就和另一个老师,亲自到杭州买了一台K4的针打。有了电脑和打印机,我的所有数据,包括名册、值日生安排、座位表,全部用计算机里打出来,其他老师纷纷都向我请教,我就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样使用电脑,使用打印机。于是,提高了老师们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特别是试卷,原来都是手刻的,现在都用打印机,效果好,速度又快,虽然有的时候比较累,比如说打月考试卷,三个年级全部由我输入,工作量很大,但我坚信我是先锋,一定要把路走出来。这些都无形提高了我在领导和老师们心目中的形象。

后来我们学校在我的影响下,先后买了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等。老师们的电脑也慢慢多起来,现在我们学校的各种交流基本上都是电子信息化。这与我当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现在的成绩,如果没有当时的一分一分的努力,那是不能的,在逆境中没有放弃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

三、平淡中创造辉煌。

第二年,我们学校终于办起了第一个电脑机房,我很高兴,虽然是一个破旧的无盘工作站网络,但我还是很兴奋,终于回到自己的最想做的事上。但从上课以后,我发现情况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领导、老师、学生、家长都不重视,信息课任意调配,学生的漠然让我感到深深的失落,当然,我并不怪他们,因为信息技术这么课程与中考没有任何关系,在当时追求升学率的大局面下,有谁愿意放时间在这门课上呢。而且当时大家都认为电脑老师总是打打字,修修电脑等,上课能上出什么花头呢?面对这些问题,我并没有沉沦,而是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信息这门课程呢。因为在农村里,不应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多少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排除农村孩子对电脑的高深莫测感,在于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从而让学生敢去动电脑,愿意去学电脑,喜欢去上电脑课。于是每一堂课,我一直坚持以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在教学word制图时在Word里画画,对于很多熟练掌握Word的使用者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要学生掌握这个知识也不难,但如何创设好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学会如何使用绘画工具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前,我想过不少的方法,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这个内容不难,但要上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听过其他教师上相关的课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边讲如何操作,一边让学生做模仿练习,最后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练习做完就算了,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基本上能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的要求。但如果那样上好像又太平淡了,怎么样才能上好这节课呢?最后我还是决定用自己的方法来上这一节课。

上课时,我展示了一幅自己在Word里画的画给学生看,让学生找出画中一共用了多少种几何图形。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几何图形是怎样画的吗?”当同学们回答后再问:“有同学会画这些几何图形吗?”然后就让会的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给其他同学看。通过这种方法,已经会的同学的积极性马上就提了起来,不少的同学都要争着上台表演,都想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水平,这部分同学有的其他学科的成绩还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计算机却玩得不错。经过学生的演示与他们自己的讲解后,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如何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方法,然后我又让一位同学说说如何为图形上颜色。就这样过了10分钟左右,大部分同学都完全掌握了这一节课要学的内容,剩下的就是如何让他们画出自己的作品来了。我放弃使用课本的练习,也没有自己另外画一幅包含了本课内容的画给学生临摹。我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画法与上颜色的方法了,那么下面给大家25分钟时间,请大家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自己在Word里创作一幅美丽的画,然后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下面。”话一说完,全体同学就马上行动起来了,各顾各地在自己的机器里画了起来。我便在教室里巡视,不时地解决个别同学在创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同学们画什么样的作品都有,有的画汽车,有的画小房子,有的画机器人,有的模仿老师的作品重画一遍,也有的同学画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懂的画。很快,25分钟过去了,同学们都把自己的画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里,我回到讲台上,通过教师机打开了同学们的文件夹,把刚才巡视时发现的画得比较好的画通过屏幕广播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同时,我还让小画家们说一说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创作的过程与技巧。其中一位同学只用了很少的几个图形,通过颜色的变换,整幅图画却给人一个非常好的感觉。当她站起来讲完了自己的创作过程时,同学们都啧啧地说“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种方法”。她只用了一个矩形、一个圆,然后用三根线画了一面三角帆,最后再用一个任意多边形画个小船,把矩形的颜色设为“填充效果”中的“漫漫黄沙”的效果,整个图形的美感就马上突现,其想像能力与生活的洞察力令人惊叹。

这一节课下来,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画法和颜色的添加,而且还让自己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学生们学到了不少在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下课后,学生们还在热情高涨地讨论着这一节课里所学的内容,并不停要求老师再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看着学生充满着满足与求知的脸,我会心地笑了。

其实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除了可以教给学生处理信息的技术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其他能力,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2003年下半年,我们信息课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浙江省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座位中考加分对象。于是,信息技术课程一下子地位高了起来,我这个信息技术教师也跟着沾光,为了打好第一枪,我潜心钻研教材大纲,制定了周密的复习计划和强化训练。在最后的考试中,优秀居全县前列。

四、刻苦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除了教学工作外,我自己在课件制作上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的第一年,县里举行了课件制作比赛,我报着试一试的态度,拿了一个原来读书的课件去参赛,结果,什么奖都没有。当时很气奋,在第二次参赛时,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获得了县一等奖,意外的是,这个课件还获得了市一等奖、省三等奖的好成绩。第三次的参赛课件《圆柱、圆锥、圆台》也获得了市一等奖、省三等奖的好成绩,这让我感到欣慰。

一滴汗水,一级台阶;一分耕耘,一成秋色。我的生命因跟学生在一起而显得永远年轻,因不断地学习而显得格外充实绚丽。在接下去的时间里,我将用师德来导航,以奉献伴成长,努力做一个上善若水的人民教师。教海无涯,丹心永驻。能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我的福分,我愿意一辈子干这一行、钻这一行。“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这样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每当我读到奥斯特洛夫斯基这句人生的至理名言时,心灵总是发生着强烈的震憾。它令人警醒,催人奋起,把我引入了一个崇高的人生境界。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会加倍努力,我会以比别人更强烈、更深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与我们的父辈一起拉纤,不求把月亮拉弯,也不求把太阳拉圆;只求拉着教育这把开垦愚昧荒地的犁铧,踏一路脚印,洒一路汗水,播一路希望;只求与我们的老师一道,甘于寂寞,醉心书海,潜心研究,搞好教学;只求与我们的园丁们一起,甘为人梯,默默奉献,教书育人,创造文明,与我们的同龄人一道,为教育发展,经济腾飞,多做贡献。

淳安县里商乡初级中学

优秀教师成长案例分析 第6篇

大连市甘井子区李家小学 张琦-------青年教师个人成长历程

从小,身为教师的母亲对我的耳濡目染,使我对教育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向往之情。我一直认为我身体里天生就流淌着教师的血液。1996年,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崇敬,更带着母亲对教育的无限留恋,我坚定而从容地踏上了这三尺讲台。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那份恐惧与羞涩。茫然不知所措的眼神,语无伦次的讲话和我那早已无地自容的表情将我的稚嫩表露无疑。第一次被领导批评时的那种伤心。难过的泪水,不知不觉中流满脸颊。当我迷惘、困惑时,是研读课改书籍、网上浏览交流、撰写案例反思让我不断更新观念,坚定前行的脚步。当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潮头涌来时,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我成了学校第一批课改的先锋,带着贫乏的知识和经验置身于课改大潮。上完课,我失望地、甚至感觉有些委屈地几乎快哭了。经过老师们得鼓励和支持我努力转变教师角色,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我也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我欣喜地感受到我的课堂里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气息。我的课堂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的喜爱。作为教师,需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素养。我想。一名优秀的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从教12年,安心于工作,能认真钻研业务,虚心请教,教学成绩显著。

分析:

大连市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张琦,从她的教师成长案例中我了解到了这些:她从小就有了成为教师的梦想,因为她的母亲就是一名教师。有了这个职业目标定位后她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踏上了讲台,成为了一名教师。当他第一次踏上讲台的时候是恐惧和羞涩的,讲课时茫然不知所措,语无伦次。但是当他决定将教师这个职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的时候,她为自己的职业做了一个规划,为自己确立了一个奋斗目标与追求。然后开始努力向着这个方向迈进,这份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因为他在面临第一次被领导批评,第一次在课改方案中受挫时没有逃避而是进行反思。这位老师开始研读课改书籍、网上浏览交流、撰写案例反思来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一次次的尝试教学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转变教师角色,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终于课堂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的喜爱。

从这位老师的成长历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对教育多一点执着,对教学多一点追求,对学生多一点爱心。教师的成长就是经验、反思、机遇、挑战的并存。

不少教师对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现在自己处于什么阶段,等等问题,脑子里往往是模糊的、不清楚的,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这样考虑过。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听从领导安排,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多少自己的追求,态度比较被动;当工作不满意时,往往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制约,认为自己尽了力,没有办法克服困难。当我们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界因素时,我们往往不会取得成功。

上一篇: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学习心得下一篇:客房部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