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十三五规划

2024-07-30

温州大学十三五规划(精选6篇)

温州大学十三五规划 第1篇

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是高等教育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关键时期。全面 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科学编制学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为“十三五”规划),对于我校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编制好我校“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任务

围绕我校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认真分析国内外同类型高校发展格局,立足于学校“十二五”期间发展状况,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坚持依法治校,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着力改革创新,突出解决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学校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既表现在思路、方法和目标上创新,又体现在政策、项目和措施上落实,使规划成为指导学校未来五年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原则

在充分 总结“十二五”规划目标落实情况下,全面梳理近几年我校的发展思路,总结办学特色和主要成绩,发现困难,寻找差距,认真分析国家、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我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科学论证“十三五”期间我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制定出有效的战略举措,使规划做到既立足实际又富有远见,既有科学性、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可考核性。

(二)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原则

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要根据发展目标找准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原有改革方案,抓住发展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制定出新的改革创新方案和措施,形成有利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

规划编制既要总揽全局,又要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和谐发展等重点工作,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分阶段建设,整体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中要树立节约意识,将财政和资源因素与各项规划相结合,规划内容要充分体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节约型大学的思想。

(四)加强调研,注重衔接原则

各单位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抓住关键问题,认真研究规划内容,把规划目标、任务、改革措施做细做实。规划要加强与国家中长期规划及XX省“十三五”规划相结合,与学校自身特色及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相结合。规划牵头单位要加强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学院之间的协调,注重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与学院规划之间的衔接。

(五)民主参与原则

科学决策规划编制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部门负责人要亲自挂帅,组建好编制团队。要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广泛凝聚学校专家、青年教师、管理干部、学生代表、校友等各方面的智慧和意见;要坚持顶层与基层相结合,通过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听取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把制定规划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过程。通过制定规划,增强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局面。

三、规划体系

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体系由学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学院(部)规划、专题规划四部分组成。1.学校总体规划:《XX工业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由发展规划处牵头,会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编制总体规划。

2.学校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建设规划共六项,其中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包括校园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后勤保障建设规划包括两型社会建设和财务保障规划。根据总体规划要求,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编制专项发展规划。

3.学院(部)规划:各二级学院(部)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编制学院(部)“十三五”规划。

4.专题规划:学校其它单位可结合自身发展和管理需要,编制相应的“十三五”专题规划。

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部)规划由分管校 领导及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在全校各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完成。规划时间跨度均为2016-2020年,展望到2025年。撰写格式、规划编制的任务分工见附件1-2。

四、组织机构

1.“十三五”规划编制 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规划的制定与推动工作;定期听取规划起草工作小组的 汇报,提出意见建议;对规划制定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领导并推进各项任务的完成。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唐XX 成员:彭XX 唐XX

2、“十三五”规划工作小组

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责任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部)分别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全面负责规划的起草工作;广泛征集师生员工对规划起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进行论证;及时发现并向领导小组汇报起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密切配合并积极参与相关专题的深入研究和资料提供。工作小组成员: 组 长:张XX 成 员:吕XX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负责处理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

3、专家咨询组

专家咨询组由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根据规划制订工作需要,还可邀请校内外专家参加,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与指导,负责规划的全面论证。

五、时间安排及要求

(一)前期工作阶段(2015年4月~5月)

1.确定XX工业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印发《关于做好XX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2.成立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加强领导,分工负责; 3.召开动员会,指导和布置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部)规划的编制;

4.针对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核心问题,由高等教育研究所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于2015年6月底提供专题研究 报告;

5.完成前期考察、调研和 材料收集工作,形成规划基本思路框架草案。

(二)文本起草阶段(2015年6月~7月)

1.在对“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7月30日前形成“十三五”专项规划和学院(部)规划的文本初稿;

2.在专项规划基础上,于7月30日前形成学校总体规划文本草案;

3.各专项规划7月10日前将加盖部门公章与电子文档一起报送发展规划处。

(三)论证咨询阶段(2015年8月~9月)

1.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内外广泛征求意见,适时召开相关专家咨询会,分别审议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2.根据论证和咨询意见,对“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文本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规划文本完成稿;

3.学院(部)规划根据征求意见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

(四)审定发布与落实方案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1.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于2015年12月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根据代表大会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最后提交党委会审定批准实施;

2.学院(部)规划经院(部)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3.印发《XX工业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 4.制定学校“十三五”规划和专项规划及学院(部)规划落实方案。

附件:1.规划的格式与要求

2.XX工业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任务分工表

温州大学十三五规划 第2篇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时期是我院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我院面临新院建设、学科发展、科研突破、分级诊疗等重点任务和严峻形势。根据XXXXXX和四川省卫计委关于编制“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主体思想及要求,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经认真研究讨论,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医院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医院事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院事业发展的攻坚阶段,面对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门急诊大楼和新院区建设等形势与任务,全院干部职工在学校和省卫计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推动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优质资源不断扩增,医疗服务能力增强。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明显扩增。到“十二五”末,医院编制床位增至4200张(XX院区2200张,新院区2000张),年服务门诊人次达150万,住院人次

11.09万;核准开展“试管婴儿技术”、“自体骨髓移植”、“肿瘤生物治疗”等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共计280项;忠山院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实现病人自助查询、付款结算、预约挂号等功能;新增高端CT、3.0MRI、直线加速器、全飞秒激光手术系统和西南地区第一台小动物PET-CT,医疗设备总值由4.8亿元(2010年)提升到7.3亿元(2015年);与叙永县人民医院、赤水市人民医、川南矿区石油医院等12家医院签订技术帮扶协议,有53家医疗单位与我院开通双向转诊通道。

医院坚持管理出效率,管理出质量的原则,组织全院质量大讨论、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推广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控制、成立质控中心、重新修订护理质量标准等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开展达到100%,肝胆外科被评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建成省内唯一护理器械研发实验室,是四川省第三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开展急诊、肿瘤、新生儿等9个专业专科护士培训工作。2014年,医院通过了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复查。

(二)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学科建设再上台阶。“十二五”期间,医院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20项,总资助经费482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8项,总资助经费1005万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88项目,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获授权

专利69项,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文章1420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文章147篇。医院高度重视学科发展的重要性,组建了四川省心血管协同创新中心,成功申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整形外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四川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增至18个,核医学科综合专科声誉在西南地区排名第二,内分泌科被评为全国“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示范单位。医院与新泸州火炬化工厂开展合作,开发生产氧-18等显像剂、诊断试剂,并力争注册转化为临床诊断试剂。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研发新药,与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临床技能培训基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接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资格认定复核检查。有5名专家分别当选四川省医学会核医学专委会现任主任委员、儿科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感染病学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皮肤性病专委会侯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三)临床教学质量提升,继教规培稳步推进。医院十分注重学生学风建设与综合素质培养,不断引进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及课程考核方法。截止2015年底,共建设院级精品课程15个,省级精品课程8个,有3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3 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13 名教师获得泸州老窖“金教鞭”奖、15 名教师获得泸州老窖“金教鞭之星”奖;近5年来,临床医学院毕业生就业

率、考研上线率、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在全国排名第15名,全国总分第一名是我校毕业生);由我院培训的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连续5年蝉联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三次(全国连续5届进入全国总决赛12所院校之一);医院成功申报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师培训基地、“5+3”项目试点单位,2015年底在培住院医师1040人,护士321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全科医师、规培医师、临床药师、内镜与微创等培训提供了完善的保障,医院被评为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优秀继续教育基地。

(四)医院基础条件改善,总体规划稳步推进。在省、市政府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期间,医院顺利完成忠山院区内科大楼改扩建工程、新门急诊综合大楼建设、院区内道路与电梯改造、后勤综合保障服务等项目,最大限度改善忠山院区基础条件和后勤保障能力,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西南医疗康健中心一期工程(1000张床位,建筑面积18万㎡)进展顺利,2015年底完成住院大楼封顶,职工周转房建设按步骤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医院各项基础建设投入经费达7.9亿元。

(五)推进人才兴院战略,科学管理加快发展。医院十分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十二五”期间,医

院新增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后备人才37名,省卫生突贡优秀中青年专家6名,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17名,后备人才19名,新增博士61名,雷正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郑思琳被评为“全国优质护理先进个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受到国家卫计委表彰,邓存良被评为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模范院长”。医院与国家卫计委人才服务中心长期合作,组织医院管理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主动带领周边基层医院发展,主办的“巴蜀医学健康论坛”、“川南医政沙龙”品牌活动,为周边市县级基层医疗机构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医院严格落实行风建设“一岗双责”的要求,重视职工教育,注重医患沟通与医疗缺陷管理,接受社会对医疗服务的监督,通报处理了一些态度不好作风不实的人员,将行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医院还不断加强职工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与政府建立三方协调机制,依法妥善处置医疗纠纷,医院医疗纠纷发生和赔偿总额均呈下降趋势。2014年,迎接国家卫计委涉医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活动检查受到好评。

(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医院国际视野。医院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十二五”期间,与荷兰马斯特里赫大学医学中心、德国阿沙芬堡医院、以色列希勒雅法医学中心、日本昭和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附属医院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建立了稳定学术往来和友好合作关系。同时,医院完成各类项目派出国(境)中长期进修学习45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计82人次;派出医院行政后勤管理干部、临床科主任110人次赴台湾进行培训学习,派遣5人赴美国、德国、日本攻读博士学位;邀请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外知名专家教授和团体到我院讲学及学术交流共计36次,先后聘请了14名国际知名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医院积极支持国家外交政策,“十二五”期间,共派出了援外医疗队员10人次,目前仍有3名同志在外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医院社会形象。医院专业应急救援工作经历了多次实战的检验,已具有较高的水平。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圆满完成了“芦山地震”、“鲁甸地震”、“桃子沟矿难”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出动医疗应急救援人员200余人次,抢救、诊疗伤员及灾民数千人次,受到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的表彰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医院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或自己组织的的各种爱心帮扶活动,近5年来,各类爱心捐赠价值超过200万元,组织各类义诊600余人次,完成6家基层医院的对口支援工作任务。派驻专人到对口帮扶的乡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4年医院成为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定点帮扶医院,让更多贫困聋儿恢复听力,融入社会。

(八)加强党建推进民主,不断强化支撑保障。

医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着力抓好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十二五”期间,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等学习教育活动和治理“庸懒散拖”、“选人用人突出问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等活动。开展“三分类三升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主题党日”等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党支部工作目标管理”“党员先锋工程”等活动。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按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原则,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两代会议事规则,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分片联系科室”等联系群众的制度。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两个主体责任,建立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开展党风廉政“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创三优、铸利剑、树新风”、“清风校园”活动,加强对大宗物资采购、项目招标、人员招聘等重要工作的全程监督。5年来,医院收到病员及家属赠送的锦旗733面、感谢信484件,拒绝病员及家属红包324万元。

2011年,医院制定了第二个“文化建设五年规划”,结合“中国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不断创新并持续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开展“创先争优”“双十佳”“感动医院十大人物”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展示医院良好形象,推出了改版官网、官方微信、微博,利用现代媒体和光媒通讯技术提升医院的品牌价值。出版了《医院文化新论》《医院文化学》《医院危机管理》等多部文化专著。组织丰富的工会、共青团活动,将其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载体,提升职工文化品位。急诊科和儿科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医院被评为“全国省级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二、“十三五”时期医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医院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机遇期与重大转型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以健康促小康”、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四川省大力推进“三大发展战略”和“两个跨越”,将对我省卫生事业产生深远、立体、全方位的影响,为加快我省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为医院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卫生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面深化医改为卫生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健康服务业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四川打造千亿医药产业,泸州建设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展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市委市政府支持学校更名医科大学,这些都为医院的发展搭建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为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医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于综合变革的关键时期,大型医院的体量式发展已经受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保支付、医药分家等政策的影响。医院之间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但是我院的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与打造一流医院、一流学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医院编制床位与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未能达到国家标准,员工中博士学位占比偏低,尤其缺乏领军人才和国内知名专家。

二是重点学科建设还是短板。特色或者优势学科缺乏高端的人才引领,学科分布存在“碎片化”现象,难以有效形成合力,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是科研创新能力还需提升。高层次科研项目和高水平原创性、标志性研究成果不多,学术成果影响不大,科研平台建设和培育力度还需加强。

四是医院运行管理模式还需认真思考。以新院区为主,忠山院区为辅的办院格局需要充分调研,统筹推进。

第二部分

“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建设西部一流学科、一流医院,成为川滇黔渝结合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是医院“十三五”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卫生事业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医院发展紧跟世界一流技术,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医院定位

医院坚持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立足川南,面向西南,辐射全国,努力建设西部一流学科、一流医院,成为川滇黔渝结合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四川”建设,到2020年,医院将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医院管理机制,医院学科建设及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医院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三大发展战略

1.实施医院卓越品质战略——注重学科发展与医院内涵建设,实施多学科救治工程和优质服务工程,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病人就医感受。

2.实施国际交流合作战略——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一流诊疗技术,打造一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知名专家团队。

3.实施一院两区发展战略——加快康健城项目建设,统筹一院两区的发展定位,逐步实现新院区为主、忠山院区为辅,专科特色鲜明,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康复养老有机结合的办院格局,预计到2020年,医院资产规模将达到50亿元。

(三)五大提升工程

1.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依法监管,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争取获得省级医疗质控中心1-3个,新增市级医疗质控中心5个,认真落实省卫计委下达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各项任务,提升病人就医满意度。

2.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打造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训中心,培养一批优秀师资,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

3.人才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加大学科领军人才引进,力争引进长江学者等高层次荣誉称号专家1-3名,国家荣誉称号专家1-2名,打造一个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增加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2个。

4.总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康健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行,医院优质床位总数达到4500床。寻求忠山院区新形态发展定位,改善就医环境,科学统筹两个院区资源配置、学科规划、人员配置等工作。

5.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合理、可扩展的信息系统架构,标准化对内对外接口,标准化

数据元,形成以电子病历为业务主线,以HIS为数据核心的临床、医技、手术室、麻醉科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等级达到国内一流。

四、重点任务

(一)医疗质量与技术创新。

1.实施国际合作工程,与德国、以色列和英国知名医院共建“中德神经外科内镜培训中心”、“中以国际创伤修复培训中心”、“中德乳腺疾病诊疗中心”搭建高水平医疗救治基地,建立“慢性复杂伤口诊疗中心”,提升医疗水平。

2.实施多学科救治工程,在肺癌MDT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开展各种肿瘤的多学科救治工作。筹建胸痛中心、VET,推广脑卒中防治工作经验,为救治疑难重症病人搭建平台。实施急救医疗体系工程,形成三级救助网络,健全院前急救体系。

3.加强质量监管,完善院科两级质控中心建设,坚持开展医疗质量大讨论、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日间手术,扩大临床路径管理、日间手术病种覆盖范围和入组比例,实行病种规范化治疗。

4.实施优质服务工程,按照国家卫计委关于《切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给予病人优质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5.实施医防结合工程,加强慢病防控管理,建立健全健康档案,以糖尿病为试点,实施“三师共管”,实施慢病“医防结合”,为“医养结合”创造条件。

6.依法科学推动各级各类学科新技术的开展,建设好川南产前筛查中心,争取恢复器官移植定点医院资格,积极推广开展试管婴儿、骨髓移植等技术。做好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定点医院建设工作,要求2016年完成指标,达到定点医院要求。

(二)临床教学与继续教育。

1.强化传统临床教学优势,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努力推进临床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工作激励和竞争机制。加强教育管理,完成审核式评估,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时、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

2.重点抓好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优势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和巩固各级精品课程,加强临床医学硕士授权点建设,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争取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

3.国家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场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创建国家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加强规范化护士、医学类技师培训工作,探索和总结经验,力争部分培训项目纳入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加强技能中心建设,建立微创、模拟训练室。

4.稳步推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接轨”的管理模式,在临床医技科室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5+3+X)。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加强医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三)科研平台与成果转化。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打造1个国家级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室。进一步提升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争取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奖项1-2项,增加高被引论文的发表,调整激励政策,争取顶级SCI论文的突破。

2.加强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探索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整合、大团队攻坚的新型科研组织形式。购买国外大文献数据库,整合学校和医院优质资源,打造跨学科研究平台,瞄准方向、汇聚人才,促进“大学科”和“大科研”的发展。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转化机制,搭建有政策支持、资金引入和转化指导的成果转化平台。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科研奖励标准,全面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高质和高效转化。

4.完善科研及学科评价体系。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对医院科研工作进行分类信息化管理,动态考核。

(四)人才培养与机制建设。

1.以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导向,XXXXXX发展建设为契机,做好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支持优秀青年专业人才到国外知名院校研修学习,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建设。

2.积极储备优秀人才,加快优势学科建设,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按照国家要求比例配置,做好人才引进,补充差额人力资源,加强中青年人才培养,积极为其成长搭建平台。同时,根据西南医疗康健城建设进度,分梯队做好人才储备。

3.打造学术型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学历层次,“十三五”期间每年选送博士学历、学位培养人员20-30名,博士后流动站培养3-5人,选派中长期培养150—300人,博士比例达到20%。到2020年,新增博士60名,硕士500名,副高以上职称200名。

4.完善医院人事考核、评优量化体系,完善医院《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管理办法》等。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探索新的人事薪酬制度,解决招聘人员待遇、休假等问题。

(五)科学决策与精细化管理。

1.依法治院,科学管理,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职代会职能,建立专家委员会、青年专家委员会、护理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其职能,实施专家治院,专家决策。健全医院决策督察机制,提高医院决策执行力。

2.加强制度建设,调整机构设置,按责设岗,按岗配置,明细岗位职责,细化优化流程,推进各部门、科室精细化管理。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保障职工福利待遇的稳步提升。按照国家规定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特别要提高编外人员养老保险缴纳比例。

3.加快医院总规(忠山院区与康健城)建设进度及水平,全面改善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后勤精细化、数据化、社会化管理,按照市场规律和灵活高效的企业化运行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改善人民群众就医环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4.科学做好医院财务整体规划,全面实施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医院运营管理系统(HRP),包括集团财务、资产管理、成本核算、费用报销,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实施互联网+医疗工程,建立远程医疗,将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医联体合作等纳入其中,成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典范。

5.在高新技术设备配置方面,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兼顾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优先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节能环保的装备,同时,高度重视相关技师、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平台。

1.标准化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完成我院忠山院区“双活”机房建设,康健城院区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形成“两地三中心”架构,基本构建完成两院区的私有云,按信息系统三级等级保护要求,推进两院区的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2.CDR临床数据中心建设。引入集成平台及数据仓库,进行数据及接口标准化建设,建成易于扩充、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框架,打通院内外信息通道,逐步消除院内信息孤岛。

3.加强我院信息系统内涵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结合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院内移动医疗系统,结合电子病历归档、数字签名、质控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临床管理数字化、无纸化。

4.以“互联网+”为导向,利用我院优质医疗资源,结合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覆盖川滇黔渝结合部各级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医学中心。同时扩充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随访管理等功能,探索医院、社区及家庭结合的医疗、养老新模式,逐步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养结合支撑平台。

(七)加强党建与文化建设。

1.加强党建工作,为医院发展提供政治思想保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深入开展各类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好党的宗旨建设,培养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2.认真落实“两个责任”,扎实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吧纪律挺在前,抓早抓小,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严格执纪,加强监督。坚持不懈抓好医德医风建设,着力抓好长效机制建设。按照省卫计委要求,认真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度,强化职工思想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规范服务行为、树立行业良好形象。

3.进一步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创新,用优秀的医院文化引导医院发展方向和职工行为,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加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树立形象,提升医院品牌价值,展示医院勇担责任、乐于奉献的良好社会形象。让“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卫生计生职业精神处处得以彰显。

4.加强和改进工会、共青团工作,将文体活动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让职工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优秀医院团队。

5.关心职工生活,减轻职工压力,坚持开展职工健康体检;坚持慰问制度,关心困难职工和离退休职工;逐步完善职工各类保险,为职工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为职工搭建事业平台,更新知识,享受工作,成就事业。

6.社会公益与卫生扶贫。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防控。按照省卫计委统一部署,派驻村第一书记,做好对口联系指导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支持“医药爱心扶贫基金”的建立,配合国家做好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保障特殊

困难、特殊疾病患者得到救助。按照医院“爱心工程”建设目标,积极参与“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国大型义诊,组织“爱心助学团”、“青年志愿者”,组建义工组织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第三部分 保障措施

一、整合医院优质发展资源。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统筹整合院内资源,完善资源优化配置。严格执行医院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医院各项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转变观念,合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寻求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的支持服务医院事业发展。

二、提升国际视野广泛合作。

更加注重医疗国际化发展,鼓励并支持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优质医疗技术和科技资源,吸引境外的医院、科研机构合作项目、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高水平科研。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升医院国际化视野,提升医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加强事业发展保障能力。

认真执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预留医院发展经费,保障医院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加强后勤保障队伍和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有序的后勤管理体制,建设职工食堂,保证服务质量。

四、维护医院和谐稳定局面。

深入开展平安、文明、绿色、和谐医院建设活动,重视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加强院内安全管理,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院内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职工及病人创造安定有序的工作、学习、就医环境。

五、致力民生保障福利待遇。

职工周转房建设排出时间表,加快建设进度,新建职工食堂、健身场馆,改善院内基础设施,尤其是院内交通组织和停车问题的解决。关爱职工,服务群众,稳步提升职工福利待遇,关心离退休老同志身心健康,帮助困难职工家庭。

十三五规划纲要百科 第3篇

五年计划从“十一五”改称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对计划经济中的五年计划的沿用和改进, 已成为目前中国重要的全局性策略工具。各国评论者对这一工具的看法几乎一致地正面, 认为它有助于提升政府引导经济的中长期计划性。学者和媒体人常援引中国五年规划的例子来诟病本国的各种政策断裂, 或者建议本国政府学习。今年两会期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他说:“一直以来, 中国坚持制定全面而灵活的改革路线图, 这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益匪浅。而很多西方政府缺少完善的发展规划, 从而导致发展不充分。中国制定五年规划的经验值得学习。”

今年两会会前即受到特别关注的一个焦点即是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通过后, 马上成为一份被学者、媒体人、政府官员、企业家等逐字细读的文本。

本刊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的视角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 标定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智能制造、 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及创新创业5大方向的30余个“路标”——关键词, 并以《新动能、新机遇》来总括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图景, 以期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触摸未来几年的发展脉络。

“十三五”规划三个问句 第4篇

今年是“规划年”,既是“十二五”收官,亦是“十三五”筹划。

当下的宏观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等国家战略必须成为新增长极,如何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此加以充分谋划、有效布局,且如何增强规划在下一个五年中的可执行性,均是棘手问题。

总体上,“十三五”规划将面对三个问句:一是如何说清“走出去”的钱从哪儿来,国内需求和“走出去”资金如何平衡利用?二是能否一改之前对投资忌讳莫深的态度,科学理顺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如何确定“十三五”期间的GDP增速目标,做到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三个问句回答好了,下一个五年或许会走得更稳、更扎实。

“走出去”的钱从哪来

“十三五”区别于“十二五”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国家对企业和资本“走出去”的态度、方式的改变。

早年,我国强调韬光养晦,经济活动与境外国家之间存有一层“防火墙”,即便提倡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但始终与外界存在隔绝。期间,我国走过一段漫长的“引进来”岁月,并在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开始尝试抵御“引进来”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冲击。

如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思索“走出去”寻找新增长极这一新课题。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不再是抵御冲击,而是如何“走出去”影响世界,展现大国风范,扛起大国责任。

这其中,资金问题可谓主要难点——“走出去”的钱从哪来?

去年北京APEC会议召开至今,我国在全球合作以及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中“许诺”出了上千亿美元的资金安排。但事实上,我国境内大到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小到农民工子女教育、医疗改革等民生工程,都对资金充满了渴望。由此,“十三五”规划该如何平衡好资金的内外需求?

最热的答案,莫过于动用我国现有的近4万亿元外汇储备,强化其多元化投资。

因此,注册资本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就由外汇储备、中投公司和进出口银行、国开行共同出资,其首期100亿美元资本金中,外储投入65亿美元,为最大出资方。同样,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其中国出资部分也基本由外储“扛大旗”。

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中投公司以外储注资成立时,其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是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等值外汇来分期注入的,而非凭空派生货币。

但现今各种战略性资金安排或很少依照上述规矩,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均有外汇储备直接注资。

毋庸置疑,“走出去”意在提升综合国力、寻找经济新增长极,但目前国内还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医疗和教育改革等诸多民生问题,应当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综合考量。

当下,建议多以财政资金为种子来引导民间资本、商业资本进入,避免顾此失彼。

再看投资的重要性

“十三五”规划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应该重新审视投资的作用。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实现多目标发展和“走出去”的夙愿,还需要提振决心和信心,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多目标发展进行很好的梳理,使其成为有效的奋斗方向,而非空谈。

这其中,核心目标还在于稳增长,尤其五年规划这一中长期指导意见,更应强调增长、强调供给。

近两年来,一部分人对投资一词避而不谈,“恐投症”蔓延,转而寄希望于以消费来提升内需,忽略了投资在中短期稳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缺乏投资,消费是无源之水,只能维持经济发展现状。经济要增长,依赖于能否实现和促进必要的投资。

例如,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就非常重要,既需要政府的组织和规划,也需要通过PPP等形式来加大民资参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民生建设亦非常关键,需要更多的市场化规则,在政府给予扶持基金等方面,更多交由市场来选择,一改过去“政府决定赢家”的做法。

再例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亦需要进一步投资,且规模不可小觑。

改革开放初期,为降低工业化的实现成本,我国走过一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五小企业”的历程,上马了一大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和小火电企业,隔断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原本相辅相成的关系,造成了两者长期不配套的特殊国情。

这使得作为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基础的新型城镇化,推进难度骤升、“补课”成本攀高,大量民生投资亟待落实。

因而“十三五”规划中,既需要重新审视投资的作用,还需要解决投多少、谁来投、投向哪里等关键问题。投多少,关乎宏观结构调整;谁来投,要捋顺政府与民间投资在不同领域的轻重占比;投向哪,则是既要契合国家对外战略又要顾及民生工程的平衡艺术。

GDP增速的困惑

“十三五”规划中,GDP增速目标如何确定也是难题之一。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曾对外表示,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能够实现7%,则“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必须达到6.56%左右。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总值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多数估算认为,“十三五”期间GDP增速或在6.5%底线之上,但超过7%的概率不大。

温州大学十三五规划 第5篇

二○一六年七月

目录

前言..............................................................1

一、发展基础......................................................2

二、机遇与挑战....................................................7

(一)发展机遇.....................................................................................................7

(二)挑战与问题.................................................................................................8

三、发展战略思路.................................................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发展目标...................................................................................................10

(三)发展思路...................................................................................................11

四、重点战略任务.................................................14

(一)一流人才培养...........................................................................................14

(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16

(三)一流学科建设...........................................................................................18

(四)一流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20

(五)一流国际化办学.......................................................................................23

五、战略支撑体系.................................................25

(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25

(二)全面增强综合保障...................................................................................27

(三)全面促进文化建设...................................................................................29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32

六、战略规划实施.................................................35

(一)建立规划体系...........................................................................................35

(二)完善实施机制...........................................................................................35

(三)加强评估监督...........................................................................................36 结语.............................................................38 附:“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39

I

前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济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优良传统,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核心要求,提出了“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愿景。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同济大学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的五到十五年,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是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攻坚时期,也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时期。按照国家经济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学校制定《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进一步聚焦学校发展的关键战略主题和战略支撑要素,努力提升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质量与水平,着力增强综合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深化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发展基础

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紧紧抓住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1.发展战略更加明确清晰

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将同济大学的发展置于学校历史传统、全球发展趋势、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明晰了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到2050年建设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校园建设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2.现代大学制度逐步完善

努力提高治理能力,以深化学校章程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同济大学章程》于2014年5月获教育部核准,章程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战略与定位,厘清了党委、行政部门、学术组织、群众组织等各方面的关系,构建了现代大学治理架构,对教职工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经费、资产与后勤,外部关系,学校标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同时,不断完善学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包括领导体制与决策体系、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制度、与学校制度相衔接的基层和部门规章等,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

3.学科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不断完善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建设了四大学科群,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补充、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态势,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全国排名第一,6个排名前三,13个排名前十,23个进入前30%。至2015年有8个学科领域进入了ESI前1%。在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中,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400,其中2个进入世界前50。在2015年US NEWS学科排名中,学校的工程学科列全球第36名。

4.师资队伍建设有所优化

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地方的各类人才计划,实施了同济特聘教授计划、基础学科高水平领航人才计划、青年英才计划,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若干高水平学术研究团队。至2015年,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79人(含青年千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8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4人,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5.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培养资源和保障条件建设,紧密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能力拓展,全面构建协同性、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招生生源不断优化,本科“质量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覆盖与建设。获

得3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3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顺利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试点工作。人才培养质量获社会好评,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6.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工作发展迅速,学校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组建高等研究院,同时发展文科智库。科研经费连年递增,继续保持在高校前列。新增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衔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新增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重大项目承担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牵头主持国家973项目16项,累计达到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均获批数超过400项,稳定在全国高校前十位左右。“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科技奖14项和省部级一等奖5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量稳步上升,一批高水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

7.社会服务特色继续凸显

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创新优势,尤其是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特色,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参与非盟会议中心、港珠澳沉管隧道、泰州长江大桥、上海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学校产业规模与效益位于国内高校前列,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评估获得优秀。与杨浦等城区共同探索“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15年产值达到305亿元,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积极参与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地区援建,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新疆大学等成效突出。与广西、天津、四川、云南、福建、中国商飞、中国建筑等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8.文化传承创新开拓新局

初步形成了由文化导向引领平台、文化环境培育平台、文化载体

支撑平台和文化影响传播平台构筑的大学文化格局。以文化导向引领平台建设为前提,着力弘扬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的精神,加强同济精神传承。以文化环境培育平台建设为基础,弘扬同济独特文化气质,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以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建设为依托,开展艺术节等活动,繁荣大学文化。以文化影响传播平台建设为作用机制,积极发挥大学文化引领辐射作用。加强文化交流和互访,开展“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国际快车移动课堂”“中国周”与“同济日”等活动,促进了与境外大学和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

9.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发展

按照“强欧拓美、辐射亚太、联合国际组织”的思路,基本形成了“有特色、全方位、主动型、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进一步深化8个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基本实现双学位培养和海外访学的“3个600计划”和“3个300计划”,学生出国(境)率达到了近40%。实施“模块化专家”引智计划,引进海外高端专家成绩显著。发展完善来华留学生预科部,“留学同济计划”顺利实施,留学生规模达到5200人,留学生结构与质量显著优化,位于国内高校前列。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合作承办4所孔子学院。

10.校园条件建设明显改善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基本建设稳步推进,嘉定校区功能不断完善。一批体育场馆、实验平台与学生公寓等设施陆续建成,校园环境日渐优化;教学大楼、学生宿舍等场所陆续完成修缮和空调设备安装,师生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信息化建设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可持续校园建设成绩斐然,2012年获得国际可持续校园联盟授予的“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保密工作、精

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成果显著,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二、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既存在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在国际与国内形势快速变化的时代,学校需要积极抢抓各种发展机遇,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全面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国家正在进一步深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在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也都有许多机遇,正在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

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国际经验,遵循教育规律,国家将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同时,上海市实施了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高峰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形成高原学科,持续支持一批建设目标明确、对接社会需求的亟需学科。相关决策部署,对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有力支持。

3.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国家和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目前,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已经全面部署,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将为学校“十三五”和中长期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

4.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也提供了学校发展难得的机遇。

(二)挑战与问题

学校在实力、质量与水平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依然较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依然任重而道远。学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仍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尚不突出,通识教育模式尚未有效确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增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培养质量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2.师资队伍瓶颈问题突出

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优秀青年人才储备不够,创新团队建设力度有待加强,教职员工的建设体系、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良好的用人环境需要进一步营造。

3.学科整体优势不够明显

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整体优势不够明显,学科整体发展层次与建设水平高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数量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的布局与结构不尽合理,各学科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学科间相互交叉、协同与集成不够。

4.创新服务能力差距较大

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较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的能力有待加强,创新基地的核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有组织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5.国际化深度与广度不足

国际化办学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拓展,合作交流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合作重点伙伴和重点项目不突出,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相对较少,国际合作各项工作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学校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深化改革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二是追求一流的学术创新力不足,三是建设与发展的工作执行力不足。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全校师生员工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直面问题与不足,牢牢抓住“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的新机遇,不断深化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三、发展战略思路

面向未来,学校要发扬同舟共济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着力推进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推进内涵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坚持“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研究学术,服务社会,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推动与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使命,学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与目标。

1.发展愿景

到2050年前后,学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成效显著,在世界学术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广受重视,形成若干世界拔尖水平学科,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声誉卓著,对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突出,为人类知识、文明的积淀与传承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用,建设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

2.中长期规划目标

到2030年前后,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总体上进一步凸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若干学科冲击国际顶尖水平,学科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在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快速提升,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3.“十三五”规划目标

到2020年,学校基本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办学特色,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现代大学制度及文化逐步完善,争取2-3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10-1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学科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积聚创新团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国家与社会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思路

要实现学校发展的愿景与目标,必须用世界一流标准来衡量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全面提高内涵发展水平上作出更大的努力。

1.坚持把提升办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

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自觉将提高质量融汇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大学功能之中,尤其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大

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基础,必须将人才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依托,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战略,把人才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专职科研队伍和高水平管理队伍为重点,明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3.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学校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校发展进入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化解新的难题、突破新的瓶颈、激发新的活力、推动新的发展,都需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系统推进各领域协调发展。

4.坚持把优化结构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着力规划学科、专业的布局和发展重点,调整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优化师资队伍配置,合理定位校区功能,重点理顺涉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结构关系,为高质量实现学校各项功能提供保障。

5.坚持把强化特色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方向 走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特色发展道路,巩固传统优势,培育和打造新的亮点,有重点地建设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地位的学科高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努力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6.坚持把制度完善作为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保障 要立足基本校情,遵循教育规律,解放思想,大胆突破,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提高治理能力,理顺学校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咨询系统、监督系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四、重点战略任务

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学校规划的发展战略目标与思路,学校将着力推进一流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国际化办学等五项重点战略任务。

(一)一流人才培养

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培养模式,推进质量工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与培养满意度,大力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十三五”期间,学生的培养总规模控制在350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70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300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5000人左右,进一步优化各专业与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模与培养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1.促进与完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校大学生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理顺和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围绕“学生素质发展”和“学生工作保障”两方面维度,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核心价值引领、综合能力拓展、身心素质发展、职业发展教育、精细化资助、信息化服务和辅导员队伍等工作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重视体育工作,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巩固优势体育项目的国内地

位,发挥足球在引领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更为重要的作用。

2.加强与深化招生选拔制度建设

探索多样化的招生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招生选拔机制,以高质量的生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撑和保障,发挥招生对于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优化招生计划分配量化指标,引导学科与专业建设,鼓励交叉与联合培养。完善生源选拔机制,突出创新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奖助体系,改革奖学金评价标准,逐步推动建立校院两级的分层奖助体系,分类强化质量导向。

3.开展专业大类的综合配套教学建设

加强专业负责人、教学基层组织及教学学术活动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负责人的职责,建立促进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机制和激励政策,明确教学学术活动的内涵。

推进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将专业标准、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思想,通过建设,让每个学生能选到、学到满意的3-5门核心专业课程。

4.实施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通识教育”建设

完善核心通识课程建设。梳理当前课程体系、整合各类资源,逐步完善通识教育体系规划与构建,全面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建立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进行公共基础课的整合与提升。加强基础课程教育研究,对十二大类公共基础课进行系统梳理与建设研究,按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深入探索更加适应专业教育需求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

发挥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强化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推进第一和第二课堂联动,创设艺术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5.突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大实践平台”建设 建立科教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大实践平台。持续建设“本硕博”贯通、对外开放、教师指导的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同时建设跨学院与跨学科的交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推进创业专业试点建设。通过转专业形式为确实有志向、有潜质、创业成功的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让立志自主创业的在校学生能获得相应的学位。

6.持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

以建设一流本科和一流研究生教育为目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完善工程专业认证与职业准入衔接、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导师队伍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保障等培养质量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建立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定期对招生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主动参与专业、学科的国际评估和国际教育质量认证。

(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分类评价,突破队伍建设瓶颈,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队伍支撑一流大学建设。通过“十三五”建设,专任教师队伍的结构与质量进一步优化,规模稳定在2800人左右,其中博士学历达到80%,海外博士比例达

20%,高端人才达200-250人。

1.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构建科学、精细、规范的高层次人才管理体系

全面实施基于学科发展规划的人才队伍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围绕学科发展规划进行高层次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包括设岗、遴选、聘任、薪酬、考核等),优先在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学术带头人,形成优秀人才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探索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新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进决策机制,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集聚一批活跃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科技精英;实施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

2.探索建立长聘制,带动职称、岗位、薪酬及评价体系的升级 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式的系统改革。进一步明确岗位设置的标准与原则,强化岗位控制。提高学术标准,严格评审程序,完善以代表性成果为主的学术评价机制,全面提升专任教师的质量与水平。

提升准入门槛,完善教师考核续聘办法,探索建立同济特色的长聘制。通过薪酬体系的优化和岗位聘任的完善,逐步实现校内培养人才和校外引进人才的管理与服务并轨。通过分类管理,形成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科研服务型等不同类型教师队伍。

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完善教师招聘管理办法,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及学术潜力较强的年轻博士进入助理教授队伍;通过推行年轻教师“助课制度”,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

3.完善高等研究院机制,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专职科研队伍 继续实施并完善高等研究院“基础学科高水平人才领航计划”;鼓励招聘和使用专职科研人员,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层次合理的专职科研队伍,争取达到500人左右;实施特殊的薪酬制度和岗位制度,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促进一批创新团队的形成;完善招聘程序,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专家评审方式,保证人才引进的质量。积极推进博士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博士后队伍的总体规模与学术产出质量。

4.优化教辅队伍建设,促进思政教师及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改革实验技术教辅人员定编管理办法,制定和实施实验技术优秀人才队伍建设计划。进一步细分教辅队伍,实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将实验教学教师纳入教师岗位,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技术工人纳入实验技术教辅岗位;明确以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平台的层次、规模、服务范围及质量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进行整体实验技术队伍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支持。

构建思政教师长效发展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培养培训、选拔任用、日常管理、监督约束、激励发展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职业化与专业化管理队伍。

(三)一流学科建设

结合学术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立学科追求卓越自我驱动机制,以人为本,以质量、水平和贡献为导向,着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集中力量进行一流学科和一流学科方向的建设,全面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布局,实施学科的分类指导与分层建设

努力巩固和突出工科优势与特色,实现理科和医科重点突破,形成文科发展特色。按照“工、理、文、医”四个大类,对工科、理科、文科、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进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进一步优化四大类学科的规模与结构。

按照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内涵提升与潜力培育等不同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一批学科。妥善处理好学科规模和质量、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等关系。

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从实际出发,对现有学科的布局、结构和规模进行必要和适度的动态调整,着力优化学科整体布局。

2.强化学科集群,促进学科交叉与发展

以学术前沿、科技发展需求为牵引,通过优势学科和优势学科方向的建设,深化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交通运输与装备学科群、海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群、新兴学科群四个学科群建设。

发挥各学科群特色优势,按照“单学科-跨学科-学科群”的交叉协同发展模式,建立有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打造多样化的学科交叉科研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支撑,引领各学科协同发展。推动各类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方向或交叉学科方向,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形成若干国际领先的学科方向。

实施“先导计划”,促进学科交叉,打造战略目标导向的学科“亮点”和发展新的学科方向。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做好战略性新兴学科布局工作,抢先占领制高点,力争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3.加强规划与评估,建立学科追求卓越自我驱动机制

通过建成和完善以学科规划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新机制,建成和完善以学科规划为导向的竞争上岗、动态调整、分类指导、绩效考核的评估调整机制,形成学科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学科国际评估制度。以5年左右为一个周期,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对学科发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考核结果对队伍、资源投入进行及时动态调整,推动学科的更新和发展。

发挥院系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学科追求卓越自我驱动机制,面向一流,做好学科布局和规划,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通过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探索新的学科建设模式,努力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

(四)一流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

加强协同创新,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按照“聚集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任务、催生大成果”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更好地服务国家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1.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强化科研顶层设计

面向未知世界和国家战略需要,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要为牵引,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领域与方向,例如未来城市与绿色建筑、工业4.0与新能源汽车、干细胞与转化医学、水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适时建立科研平台或研究机构,主动策划、加强组织、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超前部署重大科学研究,引导和支持教师积极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研发项目的能力。

坚持高起点、有特色、抓重点,把重大项目与重点学科群、国家重点科研机构、高水平研发平台以及优秀团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资源和政策支持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

2.持续加强基地平台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统筹科研布局,持续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做好战略规划,依托学科优势,着力布局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研究,按照“以理引工,以工促理,多学科交叉,理、工、医、文协调发展”的思路,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

协同国内外领先科研团队,全方位、多形式地提升基地平台建设水平。积极筹建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和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筹划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大力推进国家级新型科研基地建设,以国家重点基地重大平台为纽带,以重大基础性、战略性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推动文科跨学科研究,确立在若干重要跨学科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提高决策咨询能力,力争成为国家和上海地区重要“思想库”;进一步推动文科学术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着力培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标志成果,推出一批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在可持续发展等若干重要领域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获批项目进入全国高校前列。

着力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保证持续稳定的人员与经费投入,为提高科研质量和学术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建立与完善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服务体系 以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为重点,以激发研究活力为根本,以提

升研究质量为导向,通过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制度,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措施,构建多部门协同的服务体系,形成分类指导、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催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开展全链条式的科研创新模式。对高水平研究成果,充分尊重研究成果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鼓励学术研究合作,破除学术合作的制度壁垒,建立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

完善科研管理机构设置、加强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配备、健全科研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学校统筹科研资源的能力,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科研服务与管理办法。

4.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问题,鼓励教师和研究团队参与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研发、应用与决策,承担为国家和地区各级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课题,利用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和智力资源服务于社会。全面提升附属医院的医疗水平,更好服务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面向企业、政府、社会各界的知识学习和培训体系。

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推动学校科技资源与产业及资本的结合,搭建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紧密联系的协作平台,探索具有同济特色的技术转移运行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团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深化“三区联动、融合发展”,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继续联手杨浦、嘉定、普陀等地方政府,以四平路校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嘉定校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沪西校区创新创业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其产业能级和竞争力。

(五)一流国际化办学

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战略布局,在保持对德合作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对其他欧洲国家的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欧盟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合作,拓展对美合作,重视与“一带一路”地区和周边国家交流,进一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有重点、有聚焦的合作格局,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服务。

1.优化国际化平台建设,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在完善对外合作布局的基础上,优化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学院等相关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加强平台的辐射作用,探索平台与学院合作的有效模式。进一步支持平台发展,争取资源,理顺机制,丰富内涵,提升高层次、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国际科研合作的水平。

聚焦国家战略、上海市战略和学校学科布局,在重点发展及部分急需的专业和领域,高起点、高目标地建设一至两个高水平、引领示范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并按需完成若干个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推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为传播文化和促进人文交流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设计创意学院进行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为试点,搭建学校公共服务平台,落实政策,以系统引智的方式,引入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运行和管理模式,通过国际标准教学环境建设,逐步实现教学、管理与国际接轨,理念、规则、文化与国际相通。

2.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学生国际交流,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掌握一些将来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继续推进学生的国际交流,提升学生“走出去”的质量和内涵,与教学计划更加紧密结合。适度扩大学生的出国(境)规模,优化结构,提高学生的出国(境)率至50%以上。以学分互认、学位互授与联授为主要抓手,优化学生出国(境)交流的质量,大力发展博士生的联合培养。重点促进校际交流生的国际交流。

切实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生源和管理工作质量,进行留学生的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留学生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健全和保障留学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制度。着眼于优化留学生的生源结构,提高学历学位生的人数和占比;积极推进“趋同化”管理,试点中外学生同住;努力建设全英语教学专业的课程和培养体系;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规模;加强留学生校外文化体验基地的建设;进行留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培育以及校友工作的开展;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卓越人才和青年精英,做出“留学同济”的特色。

3.加强引智工作,促进国际科研合作

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提升引智质量。引进专家团队建设一流学科,进行引智综合改革试点,通过成组配套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团队,探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扩大长期专业外籍教师比例,强化师资的国际化背景,积极支持和促进师资的国际交流,培养教师的国际化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

聚焦并加强与我校国际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重点建设40-50个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合作伙伴,做到教授、院系、学校领导等三个层面有效沟通与合作,争取中外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促进共同申请国际课题,鼓励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发表学术论文;支持和促进举办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会议。

五、战略支撑体系

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战略保障体系,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增强综合保障、全面促进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和保障学校的发展。

(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与瓶颈,争取到2020年,完成综合改革任务,进一步实现学校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改革法人治理结构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针对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行政与学术、学校与院系等方面的关系不够清晰的问题,加快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学校治理结构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改革要点包括:实施《同济大学章程》并完善学校治理与管理体系;在部市共同推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框架下进一步落实办学自主权;推动实现多元外部力量参与办学的治理机制;分类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完善学校学术治理体系。

2.改革师资人事制度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分类评价,突破队伍建设瓶颈,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队伍支撑一流大学建设。主要改革要点包括:构建教职员工精细化分类管理体系;实施教职员工分类建设机制;

建立教职员工分类评价标准;开展教职员工收入分配与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教职员工培训、服务与支撑体系。

3.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壁垒、教师投入教学的制度保障不健全、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度不高等问题,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导向,推进体制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主要改革要点包括: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学生德育与通识教育改革;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与深化“一拔尖、三卓越”培养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改革。

4.改革学科建设机制与优化科学研究管理体系

针对学科布局不够合理、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支撑不足、科研组织模式不能很好适应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科研成果评价与处置机制不科学等问题,以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为导向,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完善交叉学科建设机制与科研评价体系,构建“大科研”管理体系。主要改革要点包括: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设置与调整;创新交叉学科建设机制;推动学科建设的国际合作机制改革;完善医学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科学研究成果多元评价改革;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深化服务社会体制机制改革。

5.改革资源管理模式与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针对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失衡、利用效率不高、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办学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政府完善办学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预决算管理体系,建立高效的资产调配与处置机制,同时积极拓宽学校自身的筹资渠道。主要改革要点包括:实施一体化资源配置模式;改革校园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与基建管理方式;改

革房屋空间资源配置管理机制;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完善教育发展基金会运作机制。

6.改革行政后勤服务体系与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

针对学校行政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宏观管理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智慧校园与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缺乏有效统筹等问题,梳理行政职能,整合行政机构,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构建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行政与后勤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主要改革要点包括:优化机关行政部门职能与设置;完善机关工作作风建设机制;改革完善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推进智慧校园与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

(二)全面增强综合保障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满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需要为核心,加强各方面保障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增强综合保障能力与水平。

1.多渠道筹集各项办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争取更多的政府投入,努力增加教育事业收入。将专项拨款与日常拨款相结合,统筹考虑学校发展。适当控制基本建设投入与设备购置开支,稳步增加人员经费支出比例。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提高房屋资源与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强对校办产业管理,稳步提高校办产业对学校的利润分配比例。

扩大对外合作与社会参与,主动筹措各类社会资源,形成获取大额捐赠的长效机制。完善校友工作体系,加强校友会、基金会工作。发挥董事会在筹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校院两级筹资机制,与国

内外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国际化的筹资渠道。

2.优化校园功能布局,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

制定校园中长期建设规划,进一步合理布局与优化各校区功能,统筹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和空间资源,形成“整合校园、拓展园区、面向城市”的校园战略布局,努力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适度开展基本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落实嘉定校区工程教育与科创中心、彰武路研究生公寓、阜新路教学科研用房与临港基地等建设项目的推进。

以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为目标,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循环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打造能源高效集约利用、绿色空间有机生长、绿色科研活跃领先、绿色文化普及推广的全球绿色校园发展典范。

3.加强信息化工作,建设数字化智慧校园

以“一网、两中心、三平台”(校园网、数据中心、应用中心、社交平台、资源平台、计算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成校园网体系架构的改造,将进一步提升校园网安全、可控、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校园无线网的覆盖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无线网使用的满意度。从制度建设、管理方式和技术装备等方面强化校园信息安全工作。

建立学校数据标准,规范并统一学校各业务领域数据的定义及口径;建立数据实时与批量交换平台,为校内数据共享提供高效的通道;建立数据仓库平台,为学校管理与服务提供强大的统计分析及综合决策支持。

建立应用服务开发与运行基础平台,引入先进、强大、易用、稳

定的应用服务开发与运行平台。建立基于公有云和私有云并重的社交化协同云平台,基于云平台为师生提供基础资源服务、一卡通、邮箱服务以及多媒体教育教学服务等,建设覆盖全校公共服务的云桌面管理系统,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安全、便利、高效的支撑平台。

4.构建平安与和谐校园,强化后勤保障服务建设

重视和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切实落实责任制,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应急措施,有效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深入开展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确保校园和谐、安全和稳定。提高保密意识,重视保密工作,加强保密管理与培训,落实保密责任制度,确保保密工作常态化管理和运作。

认真解决广大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加广大师生员工的获得感。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改善和稳步提高教职员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强化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保障促进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的条件建设。

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强化后勤保障服务建设,拓展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保障校园环境、交通、物业、饮食等服务系统高质量和高水平运转,促进师生员工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

(三)全面促进文化建设

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弘扬“同舟共济”的精神,突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理念,以同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核心,通过文化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营造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影响卓著和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1.面向师生的同济文化“内涵系统”

构建面向师生员工的文化凝聚和浸润的同济文化“内涵系统”,继续推进“文化导向”“文化环境”“文化载体”“文化影响”四大平台建设,促进同济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内涵不断丰富和提升,为学校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凝聚精神动力。

依托文化导向引领平台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实施理论学习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实施人文教育工程,开展专业的人文艺术教育教学,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培养文理兼容、科学与艺术教育并重的卓越人才。实施校本文化工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校史校情教育,讲好同济故事、传播同济精神;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开展可持续发展系列教育和实践;培育“同心济世”的校友文化。

依托文化环境培育平台建设,塑造一流的校园文化环境、涵养一流大学文化。配齐文化设施,为各项文化工作开展提供硬件支撑,建好用好学校博物馆,升级完善校史馆,丰富拓展“闻学堂”,新建、改造提升学生活动演出场地,进一步发挥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的育人作用和文化辐射作用。凸显同济特色文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推动创业谷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营造“和而不同”国际文化氛围,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营造“身心健康”的生活文化氛围,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依托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建设,形成平台-活动-成效的文化工作载体链。举办主旋律系列、高雅艺术系列、社团文化系列、院系文化系列、学生社区系列等五大系列文化活动,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成体系、高品质、有成效。实施110周年校庆文化专项、嘉定校区文化建设专项、教工文化建设专项、校友文化专项、学科文化专项等五大文化专

项,推动相关文化工作制定专门规划、开展专项建设。建好专业文艺团体、建好群众文化社团、培育文化名家和文艺骨干精英等三支文化队伍,以高水平文化人力资源产出更高质量的文化成果。

依托文化影响传播平台建设,增强同济文化的传播力、感染力、辐射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推动微信、微博并行发展,开发电子报、APP等,完善立体综合传媒平台。实施同济文化出版计划,制作音视频宣传资料,促进同济文化可视化、数字化传播。推动文化产品设计制作,丰富同济文化承载手段。建设两个校区均衡分布的多元展览体系,实现“全年不间断、月月有展览”。积极发挥学科文化展示场馆育人作用,推动学科文化展示场所建设。按照“两台戏、三个晚会、四个品牌活动”思路,演好《同舟共济》和《李国豪》两台戏;办好每年的校庆毕业晚会、迎新生晚会、新春音乐会;办好“同济大学艺术节”“闻学堂”“体育节”“毕业季”等品牌系列活动。

2.面向社会的同济文化“外延系统”

依托校内四大文化平台,实现大学文化对社会的辐射,发挥“文化接续”“文化引领”“文化共享”和“文化创新”四大功能,构建同济文化“外延系统”。

文化接续,对师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师生传统文化修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保存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孔子学院和对外合作办学平台等,积极传播中华文明。

文化引领,通过各类文化艺术作品感染人、激励人,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励师生见贤思齐,调动师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以更大热情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

文化共享,通过推进同济文化进社区、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向周边居民开放、国内国际展演等,为社会提供更多文化产品,促进社

会大众共享同济文化资源,促进同济文化全球传播。

文化创新,着眼引领可持续发展,推动师生积极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促进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难题;积极传播同济学者思想、启迪民众智慧,体现同济人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关照。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努力提高学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党委中心组和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突出党性党风锻炼。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切实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着力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把握大局、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方向、善于领导、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集体。认真贯彻民主

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依规治校。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落实院系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统筹干部资源,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干部监督工作从严从实的常态化机制。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按照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和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扩大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式,使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更加紧密结合。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五好”党支部建设活动。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方针,做好师生党员发展工作。积极发展海归教师和学术骨干入党。加强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的选拔配备和教育培训。落实党建保障措施,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检查落实。

4.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努力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制度建设水平,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加强纪律审查,严惩违纪违规行为。加大问责力度,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5.凝心聚力,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统战工作大格局,坚持和完善情况通报、民主协商等制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统战成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多层次多渠道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加强党外人士的培养教育和选拔任用,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委工作的领导,注重发挥关工委和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保障广大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进一步发挥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的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六、战略规划实施

本规划是学校“十三五”及中长期的发展蓝图,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举全校之力,集全校师生员工之智,建立规划体系、完善实施机制、加强评估监督,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规划体系

建立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院系规划共同组成的学校“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体系,将“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落实到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的工作中。

各部门和院系需深入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直属高校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围绕学校“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

学校“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直接领导下展开。各责任部门牵头制定德育工作、教育教学、体育工作、科技创新、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产业和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校友工作、信息化建设、校园与基本建设等“十三五”及中长期专项规划。由各学院(系)的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制定院系“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院系规划应与“十二五”规划加强衔接与协调,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

(二)完善实施机制

明确实施责任。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加强目标管理,完善目

标体系,明确各单位的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控。学校根据使命和长远战略制定“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关键发展指标,同时对关键发展指标进行目标分解,落实到执行部门。

重视政策协调。各职能部门根据学校的关键发展指标制定本领域更有指导意义的具体工作目标,根据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有关政策制度加以修订或调整。院系则根据学校的关键发展指标并结合院系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建设目标和发展指标,协调好院系发展目标与学校战略规划、教师职业发展等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强化宣传动员。加大对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宣传力度,使全校上下能清晰地理解学校的战略目标与工作任务间的关系。各部门、院系要在内部对规划进行全面的组织学习和讨论,使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凝聚起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加强评估监督

强化目标管理和过程监督。根据“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的总体目标,将关键发展指标分解到每个年度,依此在年初制定学校年度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将此作为年度考核的最主要依据。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加大监督力度,针对实际执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

强化数据集成和跟踪分析。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统计工作,强化数据集成。对于规划中的重点任务,各责任部门、院系要加强评估,保持跟踪分析并及时向学校报告进展情况,确保学校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

组织定期评估。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各职能部门、各院系

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要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定期自我评估,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办学质量白皮书》《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注重社会参与。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师生、校友、家长、社会参与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将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结语

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的编制过程是总结过去、谋划未来的过程,也是集思广益、统一思想、逐步完善的过程。

学校从2015年1月校领导班子寒假务虚会起就着手进行规划编制讨论和部署,随后全面启动了“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全校各单位及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全面动员、专题调研、文本编制、征求意见、专家评议、修改完善与审议审定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院系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过程汇集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形成了面向未来的共同愿景和发展蓝图。

全校师生员工要胸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远大理想,坚持育人、创新、服务与传承,同舟共济,改革创新,奋勇争先,追求卓越,为实现学校“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附:“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

1.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大学内涵建设计划 2.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 3.先导学科建设计划 4.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5.教师队伍分类管理与建设计划 6.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计划 7.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8.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计划 9.一流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10.国家与区域重大需求服务计划 11.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计划 12.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

13.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国际合作伙伴建设计划 14.留学同济计划 15.校园基本建设计划 16.智慧校园建设计划

大学生学习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 第6篇

十三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也一直在践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平凡历程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幸福安康,国家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党才能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强力支持。

三年前,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

1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两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会议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时再次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

2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事实证明,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体党员干部更应深刻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本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十三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二)研究院 兵团催化中心 李静、唐彬: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收官之年,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总书记5月下旬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新型城镇化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社会治理水平提高,民生保障和改善,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要把难点和复杂性、风险各方面因素考虑周全,3面临当前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指出保持经济增长应排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位。

习近平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要下大力气解决制约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深挖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要推动我国经济总量再 123史秋秋.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J].中外企业文化, 2013(1):4-9.刘东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瞭望, 2015(48):1-1.郭奔胜.系统谋划“十三五”[J].瞭望, 2015(22):7-7.十三五规划理解

上一个新台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点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和创新是当前我们应对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的重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下一代造福。

新疆天业集团向各下属单位下达了认真贯彻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系统规划好“十三五”实施目标的任务,8月12日天业集团研究院兵团催化中心在李国栋副院长的组织下,全员深入讨论并制定了兵团催化中心“十三五”规划实施目标,为下一步各项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三)为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和成果优势,有效发挥统计职能,深入发掘统计服务潜质,区统计局采取六项措施,加强与相关课题应标单位的沟通,为全区“十三五”规划课题提供信息和人员保障。

一、成立课题研究组,人员配备到位

统计局领导牵头主抓“十三五”规划课题工作,选拔各专业科室负责人成立两个课题研究组,分别负责《昌平经济发展及主要指标变化规律与“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和《昌平六大高端产业集群及重点功能区评价指标及产业发展效益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并与相关课题的应标单位建立合作机制。

二、接洽应标单位,沟通协调到位

为确保统计服务职能与课题应标单位实际需求的完美对接,统计局组织了两次课题组成员与应标单位的接洽会议,对应标单位初步的课题规划和投标计划书进行分析探讨,听取了应标单位对今后工作的合作意见和方案,掌握了对方研究工作的思路和要求,并从吃透昌平区情、整理发展脉络、利用统计规 则等三个层面对应标单位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三、细化课题模块,职责分工到位

依据两个课题的背景、意义、内容和特点,区统计局对课题进行细化分解,结合各专业科室的业务特点,进行模块化分工,实现课题细化标准、职责分工明确、专业运用合理的分工目标。

四、发掘信息优势,服务共享到位

为帮助应标单位掌握有效信息,把握昌平发展规律,制订出科学严谨的课题研究方案,区统计局利用专业分工优势,整合相关信息、梳理发展脉络、总结规律特点,向课题应标单位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充分发挥了统计职能作用,实现了统计信息价值,为“十三五”课题研究提供了数据保障。

五、创建联动机制,统筹指导到位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课题取得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区统计局联合发改委和相关部门创建联动机制,整合“十二五”规划资料,针对课题研究需要选取参考资料,统筹协调应标单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内容与政府规划需要的无缝对接。选派专人向应标单位课题组成员讲解数据资料中的统计术语、专业内涵、口径标准,帮助研究人员掌握统计数据的运用规则。

六、加强对比研究,创新优化到位

为实现全区“十三五”规划与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充分对接,体现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发展特点,统计局要求应标单位要加强与全市和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规划对比,既要突出区域特点,又要实现横纵协调。总结“十二五”规划的优势和不足,确立考核指标科学化、规范化、灵活化的研讨思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未来规划特色,要求应标单位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引入高端产业结构调整和央企引进计划等研究内容,制定出反映昌平特点、体

十三五规划理解

现发展规律、突出改革思路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十三五”规划课题创新显著、全面优化、特色鲜明的研究目标。

十三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性矛盾凸显,新旧增长点青黄不接,各类风险挑战增多,旧的增长路径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安徽必须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切实摆脱旧的路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转入新轨道。

一、摆脱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走投资消费联动的新路

二、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走创新驱动的新路

三、摆脱对要素资源粗放投入的过度依赖,走绿色化引领的新路

四、摆脱对非均衡发展的过度依赖,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

五、摆脱对政府主导经济的过度依赖,走市场和政府协调配合的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掌握的权限过大,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惜拼土地、拼环境、拼政策,干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4导致竞争不充分、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新型城镇化、医药卫生等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传统体制束缚依然严重,发展活力亟待释放。新增长动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化改革。“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随着行政管理、科技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科技经济“两张皮”、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有望

5逐步破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安徽应抓住用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型城镇化、医改等先行先试机遇,探索构建市场化发现培育增长点的新机制,推动市场和政府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十三五”时期,摆脱旧的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亟需改革的思路、开放的视6野和创新的办法。一是强化系统思维。国际国内需求收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路子已走不通了。只有把眼光放到需求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体制创新上,加快推动

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空间,也才能找到稳当前、管长远的现实路径。二是强化底线思维。在经济下行周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可以为长远发展增强动8力、预留空间。我们有必要明确经济运行底线,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基础上,努力在调结构、促改革处着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蓄积能量。三是强化创新思维。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政策快速涌现,不仅对企业、也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 4谭劲松.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纪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30周年[J].中国特色社马骏.“十三五”时期绿色金融发展十大领域[J].中国银行业, 2016(1).汪洪涛.制度创新:中国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的基本命题及实施赶超型战略的基础性社会变革要求会主义研究, 2008(5):20-27.56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2(Z1):4-9.徐晓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J].中国科技产业, 2015(6):65-65.78曹昌.长沙市湘江新区产业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5.十三五规划理解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常态,各地既要勇于担当,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框架内主动作为,更要破除在经济平面扩张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适应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要求的9新思路、新办法。

紧紧围绕民生,还需科学规划、科学举措、坚定不移的执行。“十三五”必然是一个新时期,会遇到新挑战、新形势,会进入到新常态,必须认清这一点,不但要善于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存在问题、突出矛盾,还要创新理念、思路、举措,为10“十三五”谋篇布局。将民生这一核心突出体现在顶层设计当中、纳入到具体的规划细节、政策、举措当中,把全面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作为整个“十三五”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牢抓实抓深,确保民生问题质的改善。

上一篇:为进一步提升下一篇:有关人力资源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