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创新论文

2024-07-22

数控车创新论文(精选6篇)

数控车创新论文 第1篇

数控车床创新设计探讨论文

摘要:数控车床在机械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是目前国内使用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种数控机床,其特点及应用范围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增长扩大。通过对经济型CK6140数控车床刀架的分析,由于该数控车床只能对零件进行内外圆柱、圆锥、螺纹、孔的车削,而无法实现轴上平面和槽的加工,然后应用TRIZ理论中的技术冲突矩阵来进行创新,通过冲突矩阵的39个工程参数和40个发明原理的分析,证实并得出了一个带有铣削功能的数控车床,通过独立电动机带动动力铣头来进行铣削加工,加工原理是让主轴停止转动即零件静止不动,电动机带动铣刀进行旋转进给铣削,从而实现轴上平面或槽的加工。

关键词:数控车床;创新设计;TRIZ理论

1经济型数控车床

数控车床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并且技术容易掌握,通过用微机控制的步进电动机来执行本身的进给运动,其结构是由进给传动链最短出发,让步进电动机输出端配置减速器并与进给系统的丝杠连接,来实现X、Z轴的进给运动;采用可控电动尾座来实现对零件的顶尖顶紧工作;安装自动回转刀架,通过数控系统传递信号来实现刀具的旋转与进给加工;并采用开环控制系统,加工精度由执行元件和传动机构的精度来保证,虽然这种数控车床的定位精度较低,但是该数控车床的投资少,安装调试方便,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零件加工,也是目前机械制造业应用最普遍的一种。

2冲突分析

经济型数控车床采用的是螺旋转位刀架,根据数控机床的加工特点,我们了解到,对于内孔的加工,只能借住车床尾座通过手动操作来打中心孔和钻孔从而实现内孔的加工,还有就是这种类型的刀架只能加工出内外圆柱、圆锥、螺纹、孔等,而达不到在零件侧面进行平面、腔的加工,在这里应用TRIZ理论来进行经济型CK6140数控车床的刀架的创新。工程冲突包括技术、物理和数学这三种冲突,它的主要内容也是TRIZ研究的内容。物理冲突就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而表现出一个子系统或元件有一种特性,并且出现与此特性相反的.特性。情况分析如下:当一个子系统的有用功增强时也使其系统的有害功增强;当一个子系统的有害功降低也会使其有害功降低。

3利用TRIZ理论解决冲突

应用技术冲突解决的原理又称发明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TRIZ团体通过对250万专利的精心研究,总结出了39条工程参数,所有的冲突问题都可以在工程参数表中查到,同时又提出了解决技术冲突的40条发明原理。经济型CK6140数控车床刀架改造技术冲突:数控车床实现零件轴上平面、腔的加工,若采用车铣复合装置的转塔刀架和机械手,提高了加工效率,但是制造成本较高,而且结构设计比较麻烦,不易于制造和维修。从39个工程参数中选择技术冲突的一对特征参数,由此确定标准工程参数如下:1)希望改进的特征:速度、生产率;2)恶化的特征:可制造性、可维修性;3)从冲突矩阵表中可查出发明原理。

4创新设计

主要设计是在刀架上加上一个动力铣头,动力铣头的主轴轴线与数控车床中心线相垂直,动力铣头由单独的步进电动机实现。若孔或腔的加工在同一母线上,可以把主轴电机上加个刹车即可实现。其螺旋转位四工位刀架需要改,选用中拖板丝杠的行程,而所选用的动力铣头要尽量靠近中拖板的后端,使得铣头和刀架之间的距离最大化。经过创新之后经济型CK6140数控车床在进行车削的加工同时,可以通过Y向步进电动机带动动力铣头进行铣削加工,实现轴上平面和槽的加工。具体的设计是把M33(车削)和M34(铣削)指令加入到PLC控制程序中,当数控车床开机时默认为车削加工状态,数控系统对内取消对Y轴电动机的监控和铣头电动机的控制指令输出,对外输出信号切断Y轴电动机的强电,这时只有X轴、Z轴参与联动工作。当需要对零件进行铣削加工时,只需在加工程序的编程中输入M34指令,就实现了系统对内恢复对Y轴电动机的监控和铣头电动机的控制指令输出,对外输出信号接通Y轴电动机的强电,这时数控车床就可以实现铣削功能,让主轴停止转动,即工件不动,铣刀旋转进给铣削。和经济型数控车床一样,电动刀架上可以安装4把车刀,铣头主轴上可安装一把铣刀,加工时通常是先进行车削加工,此时滑板上的电动刀架靠近工件进行车削加工,车削完成后,滑板后退,车削刀架远离工件,铣削主轴靠近工件,Y轴按加工需要动作,铣头电机旋转,进行铣削加工,如需更换铣刀,要停机手动换刀再继续加工,从而完成轴的平面、槽的加工。通过对数控车床总体结构进行创新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为:(1)提出刀架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确定冲突类型属于技术冲突,介绍了TRIZ理论中的39个工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主要运用TRIZ理论中的矛盾冲突矩阵,根据在刀架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在冲突矩阵表格中选取提供的39个工程参数中的改善条件与恶化条件的关系,来初步确定可能应用到的40条发明原理中的其中一些原理,根据原理来设计预期的符合要求的刀架结构,在刀架上加上一个动力铣头,动力铣头的主轴轴线与数控车床中心线相垂直,动力铣头由单独的步进电动机实现。(2)对设计的刀架进行试验,验证它的工作原理,实现了在经济型数控车床上进行轴上平面和槽的加工,一般操作过程是先进行车削,此时切断Y轴电动机和动力铣头电动机,当进行铣削时,在程序中输入M34,恢复Y轴电动机和动力铣头电动机的工作,从而进行平面和槽的加工,工作原理是车床主轴不动即工件不动,让铣刀旋转进给进行铣削,到达加工的目的。

5小结

运用TRIZ理论对经济型数控车床的刀架进行结构和原理上的创新设计,理论上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此次对刀架具体结构设计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布局,机构设计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完善该机构,才能更好地改善经济型数控车床的性能。

参考文献:

[1]陈婵娟.数控车床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03).

数控车创新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数控车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已广泛使用,数控专业人才是国家紧缺型人才,目前全国数控专业人才仍有60多万个空缺岗位,月薪都在6000多元以上,数控技能全面的人才年薪达20万元,由此,各地中职学校都在新办数控专业,数控车工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的学科走进了中职学校的课堂。然而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在数控专业的教学方面存在着数控设备数量偏少,生源素质良莠不齐,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下面就如何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与本校具体情况,搞好该专业中的《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与协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对数控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谈一谈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专业技能的信心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多数同学个性较强,缺乏吃苦耐劳的品格。有的同学文化基础较差,怕向老师提问题。原因多是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让人笑话,更怕老师不耐烦说自己笨。所以做为教师具有诲人不倦的耐心,关心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十分重要。我在教学中常常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搞好和同学的关系并经常鼓励他们,并且还时常注意对学生的敬业精神、创造能力及创新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我常告诫学生“做任何事情有信心不一定能成功,但没有信心一定要失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勇气。

二、补差补缺,逐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数控专业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如三角函数、平面几何等,以利于编程时的节点计算等。但是,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差,有的初中和小学的知识都没弄清楚,数学基础也比较差,面对着这些学生,我经常深入学生中为他们补课,以达到补差补缺,逐步提高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数控加工技术中的一些理论十分抽象,多数学生由于受文化程度 的影响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来组织教学做过如下设计: 任务项目课题:轴类零件的加工

问题分析:在学习了数控编程的基础理论后,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为使学生能较快较好的掌握操作技能,按数控车床中级工的标准进行技能训练。由轴类零件图,按要求加工出零件。

任务分析:要完成本次课题,学生需要做完下面几项工作:

一、分析零件的图样

1、看懂零件图

2、精度分析: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

二、加工工艺分析

1、编程原点的确定;

2、制定加工方案及加工路线;

3、工件的定位,装夹与刀具量具的选用;

4、切削用量的选择

(1)主轴转速(2)进给速度

(3)切削深度(背吃刀量)

5、轮廓基点(节点)的计算;

6、确定加工工艺,填写数控加工工艺卡;

三、编写加工程序及输入程序

四、工件的加工操作

1、装夹工件,装刀、对刀;

2、加工操作:程序检测,处理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工件的检测及评分

按中级工标准进行自评 相关知识:普车基本理论与普车技能、数控基础理论知识、机械加工工艺学理论知识、制图知识、测量原理。材料清单:45钢(毛坯料)

刀具:符合要求的数控车刀、外圆粗车刀、三角螺纹刀、切断刀、外圆精车刀。

量具:千分尺、游标卡尺、半径规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开始

讨论分析零件图,提出任务要求:

1、学生分成6人一组

2、判断工作表面,精度要求最高表面,看懂零件图

3、每一小组按要求加工出零件 第二阶段:项目活动开展

1、每一小组按要求编写工艺卡和编写零件程序

2、操作机床加工工件,生产出合格零件

3、自我检测评分

4、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加工过程,展示成果

5、回答其他小组提问 第三阶段:总结

学生根据加工的零件,总结由图纸到零件的整个顺序

通过这样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贴近生活,引入形象生动的实例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项目引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在课前进行认真思考选择合理的项目。项目的内容应尽可能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完成的零部件。如果无法找到,教师可自行设计比较合适的项目。项目设置中也可适当增加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例如:我在教学中以酒杯的制作为例介绍圆弧的编程加工过程。

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的设置引出本次课完成的项目。以生活中一些有趣味的东西,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又能提高上课积极性。

五、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学环境突破到课堂、仿真实验室和实训车间三个场所。首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编程理论讲解,并多举些典型实例让学生反复去练习和体会。其次,在仿真实验室利用数控仿真软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编程与操作仿真训练。这一阶段一般为四至五周的时间,应使所有同学都能够利用仿真软件加工出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最后,深入实训车间,指导学生由易到难的去加工四至五个典型零件。教学中我还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看加工视频录像,带领学生到车间实际参观,指导学生将所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激发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控车创新论文 第3篇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数控技术不仅应用于机床的控制, 还应用于控制其他的设备, 诸如数控线切割机、数控绘图机、数控测量机等, 仅数控机床就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钻床、数控磨床以及数控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基于它有效地解决了复杂、精密、小批多变的零件加工问题, 能满足高质量、高效益和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的要求, 适应各种机械产品迅速更新换代的需要, 经济效益显著, 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索数控车实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创新与实践对职业学校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主要从模块教学法来对数控车实训的教学创新与实践进行探索。

一、以模块教学法为主的实训教学创新与实践

所谓模块教学法就是将实训内容分为几个模块, 分别对数控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数控车床程序编制、数控车床加工调试及数控车床操作等方面进行实训, 使学生初步具备数控加工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模块教学法教学步骤以及创新实践如下:

1、模块教学法教学目标

(1)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数控车削加工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2) 了解数控车床的技术参数及其规格。 (3) 熟悉和掌握数控车削加工工艺要求及工艺规程设计。 (4) 熟练掌握数控车削加工中简单零件的程序编制及加工。 (5) 初步掌握中等复杂零件的程序编制及加工。 (6) 掌握数控加工调试及数控车床操作, 熟练掌握程序的输入、插入、修改、检索、空运行、自动运行等。 (7) 熟悉和掌握各类常见工艺装备的应用方法。 (8) 安全操作数控车床, 会分析系统中的提示错误信息。

(2) 能力培养目标

(1) 具备综合应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数控程序编制、数控加工调试理论知识的能力。 (2) 基本具备手动编程加工、数控设备程序调试、数控加工调整的专项技能力。 (3) 基本具备常见工艺装备的应用能力。 (4) 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 具备编写技术文件、独立撰写实训报告等的基本能力。 (6) 具备劳动态度、纪律及安全文明生产等方面的正确观念和意识。 (7) 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与其他成员的协调能力。

二、数控车创新教学的实训内容及要求

1、基础理论

(1) 入门指导:数控车床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及功用。 (2) 数控车床介绍。数控车床的结构及组成部分、各项技术参数、主要技术规格、自动回转刀架、控制面板、特有编程指令格式简介等。从理论上起步, 以便用理论指导实践。

2、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运用

基本任务及要求如下:分析零件工作图样;确定毛坯种类、余量、形状, 并绘制毛坯—零件综合图;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一套。选择定位基准、制定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加工设备及刀、夹、量具、设计加工工序、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及数控加工工序卡;编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编制说明书一份。

3、数控车床的加工程序编制

基本任务及要求如下:熟悉坐标系、程序格式、编程指令等基本知识;掌握编制引导程序和加工程序的一般步骤;编写轴类零件和螺纹车削等数控加工程序。

4、数控车床操作及零件加工的教学

基本任务及要求如下:

(1) 数控教学中要充分教授学生如何熟悉和掌握机床启停、手动操作等操作规范, 实际加工前进行程序空运行操作。

(2) 完成轴类零件和螺纹车削的数控加工。 (1) 掌握刀具的选择和拆装方法。 (2) 掌握夹具的选择和工件的安装方法。 (3) 掌握工件的对刀、参数设置和试切操作方法。 (4) 掌握用G指令设定加工坐标系的方法。 (5) 完成零件的加工。

5、编写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报告

将所完成的实训内容整理成规范的技术文件, 具体要求如下:

(1) 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一套、工艺规程编制说明书一份。 (2) 数控程序编制。包括程序编制的步骤和程序文件等。 (3) CNC系统及数控机床操作。包括对程序的输入和编辑的操作方法, 参数设置, 确定刀、夹、量具的方法, 设定加工坐标系, 程序的调试, 数控机床的操作等的说明。 (4) 对实训中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过程的简单总结。

6、进行实训学习效果评价

实训学习评价依据:实习出勤与守纪情况;数控加工操作测试情况;工艺规程设计、程序编制及实训报告撰写等书面测试情况。

三、数控车实训教学方法建议与创新

为了保证数控车实训教学很好地实施, 获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教学时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1、建立数控车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集教学、实践、管理于一体, 不断提高数控车实训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水平。

2、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规范操作, 坚信

严师出高徒, 严格要求学生并率先垂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3、注重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其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及时补充完善:

对没有完成基准达标任务的学生, 有计划、有组织地补充性教学, 以保证全员达标率的良好完成。

5、对老师的各方面要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增强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 数控车实训教学是机械类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要培养出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具备相应的专业教学环境和配套的教学设备、相应的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是前提。建立数控车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集教学、实践、管理于一体, 不断提高数控车实训教学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仇进军:《数控车床编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初探》, 《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 2009 (06) 。

[2]张福荣:《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软件在数控技术实训教学中应用研究》, 《电脑学习》, 2010 (03) 。

华中数控自主创新启示录 第4篇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务院2006年2月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中,再次将先进制造业列为重点优先领域,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等16个重大专项。要求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将高档数控机床、软件等作为核心产业来抓。

日前颇具影响力的日本《选择》月刊登载《中国国家昌盛而民族工业走向衰亡》一文,文章指出,“中国企业只是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独自技术。”作者还特别提醒,“中国企业需要尽早明白,技术和品牌只能通过自己公司一点点地积累建立起来。”

“若从近几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这话并非危言耸听。”陈吉红博士说,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重大装备研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当前一场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全球化制造业革命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尤其是数控技术,已成为快速响应市场并赢得竞争与胜利的主要手段。

现年40岁的陈吉红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是全国优秀博士后,主持、承担和参加了国家3个863计划项目、两个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两个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是数控领域知名的专家。十多年来的企业拼搏生涯使得他对中国装备工业的国产化具有颇深的感触。

据专家介绍,高档数控机床和高性能数控系统是具有高利润的高技术产品,西方国家一直将其列为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物资进行管制。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就是,美国于1999年5月“出笼”的《考克斯报告》,甚至对我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购买的一批美国上世纪70年代旧数控设备发难,指控我国将其用于军工生产。到2000年10月,美国参议院还通过了《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法案》,进一步管制数控产品出口。

但另一方面,我国高性能数控系统基本依赖进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数控装备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到2003年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进口国和第四大生产国。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日本发那科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两大数控业巨头在中国的数控系统销售量分别为12000台和7000台,基本上垄断了中国中高档数控系统市场。

陈吉红说,经过不懈的努力,华中数控走过了中国数控产业从黑暗到曙光初现的艰辛历程。

技术路线另辟蹊径

在这一市场环境下,过去数十年间,中国数控产业经历了“三打祝家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困境。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对于数控系统这样的战略高技术,靠花钱引进根本办不到;盲目效仿国外,也只会落后挨打,受制于人;中国数控产业的惟一出路,就是走自主创新之路,用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振兴中国数控产业。

“为此,我们抛弃了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走‘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的创新技术路线。”陈吉红介绍说,运用常规的工业计算机和电子器件,自主开发出打破国外封锁的多轴联动高性能数控系统,华中数控逐步完成了从创新的思想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第一级跳”。

这一创新的技术路线避开了制约我国数控系统发展的硬件制造“可靠性”瓶颈,使得中国数控系统产业与国际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通过软件技术的创新,实现了数控系统技术的突破,用通用的工业计算机和电子器件,自主开发出打破国外封锁的多轴联动高性能数控系统。

利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吸引风险资金,华中数控的一批年轻、高学历的创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从科技成果向高科技产品转化的“第二级跳”中。

在产品化过程中,对于这一批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创业者们而言,首先需要从根本上实现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脱胎换骨”的转变,克服以前“重科研,轻工程化;重论文,轻工艺;重技术,轻市场”等观念。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陈吉红逐渐意识到,确定产品的合理市场定位才是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关键,而在闯过产品关之后,还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创品牌,并形成产业规模,否则就是“做小了等于白做,做慢了等于自杀”。

在2001年,国家发改委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进行支持,使得华中数控走出校园,在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建起一个占地60亩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实现了从一个“小作坊”式的公司向现代化生产企业转变、从产品化向产业化转化的“第三级跳”。

另一方面,华中数控推行了“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四千”策略,并运用创新的市场策略——“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游击战术”,即先以数控改造旧机床和开拓数控装备教育市场为突破口,逐渐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在产业方面,华中数控建成了年产5000台套高性能数控系统的生产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性价比的“世纪星”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完成工程化和商品化,销售近万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单元和主轴伺服驱动单元已完成工程化和商品化,销售2万多台;成为目前国内惟一拥有成套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配套能力的企业;8个产品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华中数控系统与国内数十家一流主机厂实现了批量配套,销售额连年翻番;公司已跃身为中国数控系统行业的强势品牌。

从2002年开始,华中数控与大连机床集团、济南第一机床厂等数十家国内一流主机厂实现了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批量配套。华中数控与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研制出了配备华中数控系统的五坐标联动龙门铣床,安装在某飞机制造公司,成为我军工企业首次购买和使用全国产化五坐标联动数控设备。华中数控分别与武汉重型机床厂、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七轴五联动重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共同打造一批“共和国当家设备”。

三年来,华中数控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三年保持大幅增长,销售额连年翻番,逐步从数控行业的“游击队”变成了振兴国产数控系统产业的“主力军”。

搏击国际市场

据了解,我国投资占GDP的40%以上,其中设备投资占投资总额的40%,进口设备占设备投资的2/3以上。大量进口装备养肥了跨国公司的同时,削弱了本国的装备工业。

近年来,随着以华中数控为代表的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进入国防工业系统并在国内占有一定的份额,打破了西方对中国中高档数控市场的垄断。但对于刚刚起步发展的中国数控系统产业,西方企业不惜代价进行“围剿”。

对于数控系统出口,国际上通常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出口此类产品要求对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进行调查,不得用于军事工业,不得出口第三国”。比如我国高价进口的五坐标联动数控机床,都是在承诺不用于他途的条件下,才得以进口,而且外国公司对功能和性能进行了裁减和限制,设备的后续技术服务很难得到保障。

一个十分明显的动向便是,不少跨国公司正觊觎我国机械行业排头兵企业,实施并购计划,而在我国机械工业重要零配件、整机及重大装备领域,合资合作事件仍有蔓延之势。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数控技术的进步以及民族数控系统企业迅速成长,西方公司近年来还对中高档数控系统进行了大幅降价。当华中数控成功开发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并与桂林机床共同推广应用于国防工业和发动机增压涡轮制造时,一位外国公司亚洲总裁非常震惊,专门向所在国政府打报告,要求放松对中国进口五轴联动数控系统的限制。

国外还针对我国市场推出低价产品,特地为中国市场定制裁减了功能配置的数控系统,以进一步抗衡国产系统在价格上的优势。

此外,外国公司均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高附加值产品销售——落后技术转让——合资办厂”等手段占领中国市场,即先将其落后淘汰的两个系统技术转让给北京某研究所,但仍将核心硬件芯片控制在手中;我国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这家公司又将其性能质量更好、集成度更高的数控系统产品推向中国市场,以抑制中国引进的技术实现产业化。合资办厂是外国公司的第三步,所谓的合资生产不过是全套散件进口,国内装配,中国根本不能掌握关键技术。

面临如此严峻的竞争态势,华中数控迎刃而上,在国际上唱响中国声音,也赢得西方大公司的尊重。在首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上,在全国决赛中选用华中数控系统的选手近100名,他们在与选用进口系统的选手比赛时,充分发挥了华中数控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编程简化方便、操作直观宜人等功能优势,在编程操作中得心应手,有30多人进入了获奖选手行列,获奖比例位居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达14天,每天长达15个小时高强度的决赛实操比赛中,配置华中数控系统的26台国产数控机床经受了考验,没有出现故障,没有因为机床故障影响选手比赛,一点也没输给国外知名公司的中高档数控系统。

“客观地说,华中数控在与西门子、发那科的同台较量中,打了一个漂亮仗。”陈吉红说。

2004年,受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委托,华中数控举办了一届“2004年发展中国家数控技术国际培训班”,短短数月中就收到10个国家的近50名学员的报名信息,最后录取了来自越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伊拉克、蒙古、埃及、印尼七个国家的18名学员,均为这些国家优秀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些学员回国以后就代表该国企业采购了大批华中数控的设备,公司据此开始切入国际市场,并取得辉煌业绩。

开创高校“产学研”新路

早在1995年,华中科技大学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吸引风险资金,发起组建了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一批年轻有为、愿意探索自主创新路线的热血青年,全身心地投入到从科技成果向高科技产品转化中。

与社会企业相比,高校背景的企业具有先天的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产、学、研就像科技成果转换必须开足马力运行的三部“机器”,协调得好,就会互相促进、快速发展。但由于三部“机器”的最终目标和考核方式不一致,协调不好,则相互之间会出现尖锐的矛盾,从而导致科技成果与产品化、产业化的目标无法实现。

2000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数控共同组建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了数控中心和华中数控产学研协调发展,华中科学大学提出了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坚持“四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待遇。

经过五年的运作,“四统一”的管理模式是华中数控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使得企业与学校内部实行了产、学、研一体化,把小作坊式的科研个体转变成协同作战的科研团队;产业、科研和教学之间的互相支撑,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向产业转移,产业业绩为申报科研项目提供方向和支撑,科研和产业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平台。

如今,华中数控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了产权关系,实行了骨干持股,当年的创业者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从一个技术开发者,变成一名技术开发组织者、知识型科技企业家;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变成先进企业文化,克服了以前高校科技成果普通存在的“重技术,轻市场;重技术,轻管理;重研究,轻工程化”的观念。

在华中数控采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组织结构模式下,一方面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高度统一,一切工作以数控产业为中心;另一方面,以华中数控为纽带,建立起与全国数控机床用户、机床生产厂、数控系统生产厂的紧密合作和技术辐射,从而构成大环境的产、学、研相结合。

机遇与挑战

据有关专家分析,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已形成了数控机床的广阔市场,未来我国对数控装备的市场需求还会继续大幅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国数控系统需求将在10万套以上。

“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总成本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上,数控系统约占机床总成本的30%~50%。”陈吉红说,如果我国数控机床配备的是国外数控系统,那么数控机床产品销售额约一半就是在为国外推销数控系统,“即使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壮大了,我国的机床厂也不过是国外产品的‘加工中心、组装中心’,而不是‘制造中心’。”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吴柏林认为,进口数控系统垄断国内中高端市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在某些技术质量方面的问题确实没有完全解决,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对国产数控系统的认可度仍然不高。“低端产品上我们已经占领了国内市场,在高端产品上我们差在技术,而在中档产品上虽然技术没有问题但还没有实现产业化,这也是发展国内数控系统产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市场认可度低也导致企业规模上不来,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国产数控系统质量的不稳定和成本优势不明显。“国内企业一年的中档数控系统产量也不过几百台,好一点的上千台,但发那科和西门子的年产量都在几万台、十几万台的水平,基本上垄断了中国中高档数控系统市场。产量上不来,技术质量和稳定性就很难提高,成本更是降不下来,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这样就更没办法上规模了。”吴柏林不无焦虑地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于清笈在2005年10月底曾表示,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国富民强的战略举措,一些初具实力的国内企业应当勇敢地担起这一重任。据悉,国务院即将出台《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的若干意见》,将成为指导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法规性,纲领性文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该文件的基本精神。

但是,技术上的突破并不等于市场上的突破。“虽然华中数控十多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国家要求还有距离,还只是起了‘堵枪眼’的作用,”陈吉红说,面对强大的国外对手,华中数控在国内的份额仍不高,“如何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突围,是中国数控产业最终能否做大的关键。”

为国家战略利益鼓与呼

陈吉红认为,目前我国中高档数控系统产业化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是消除国内用户对国产数控系统的可靠性疑虑,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但面对已获取巨额利润的国际巨头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营销手段,单靠企业孤军奋战,难以扩大市场份额,攻关成果也难以产业化,“天长日久,民族数控产业难免最终被挤垮。”

为此,陈吉红提出了三个建议:其一是加大数控系统共性、自主技术研发的投入,力争在高档型高性能数控系统的关键核心原创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实现工程化。其二是出台国产数控系统产业的增值税“即征即返”政策,取消歧视国产数控系统的采购政策,在政府采购招标项目,应优先选用国产数控系统,同时进行政策资金引导,支持机床厂与系统厂建立战略联盟。其三是,实施“国产数控系统的产业化工程”和“国产数控系统可靠性与应用示范工程”两个专项,培育民族数控旗舰企业。

陈吉红还呼吁,国家应加大对国产数控系统的产业化支持力度,通过国家投入,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持续进行国产数控系统的可靠性考核验证和应用示范。同时,国家应加大对数控系统关键共性技术的投入,特别是加速制订“下一代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的规范和标准”,力争在高档高性能数控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制高权。

陈吉红表示,华中数控完全有信心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构筑国家层面的产学研大平台。再用3年的时间,努力使数控系统年销售量从目前的4000台,提高到30000台,市场份额提高到25%,从而彻底改变中国机床装备制造业“无脑”和使用“洋脑”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华中数控将抓住机遇,不断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完成向社会化市场竞争主体转变的‘第四级跳’,”陈吉红说。随着制造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的到来,华中数控将“沿着实现中国民族数控工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道路,打造出一艘共和国数控系统产业的航空母舰。”

华中数控现象的五点启示

启示之一:只有技术路线创新才能突破西方封锁

过去数十年间国家曾投入数亿元开展数控攻关,但总体思路还是引进国外技术,而国外对我国却一直采取技术封锁、高档产品限制、低档产品倾销的歧视政策,中国数控产业一直找不到一条“突围”之路。

华中科技大学几代数控专家们通过惨痛的教训悟出一个道理:对于数控系统这样的战略高技术,靠花钱引进根本办不到;盲目效仿国外,也只会落后挨打,受制于人;中国数控产业的惟一出路,就是走自主创新之路,用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振兴中国数控产业。通过软件技术的创新,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开发出打破国外封锁的4通道、9轴联动“华中Ⅰ型”高性能数控系统。“华中Ⅰ型”高性能数控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启示之二: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是与市场接轨

华中科技大学的数控专家们通过十多年的产业化艰辛过程深深体会到:开发科技成果难,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更难,高科技产品实现产业化可谓难上加难,这其中付出比例是1:10:100的关系。

1995年,华中科技大学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吸引风险资金,发起组建了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在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的领导下,一批年轻有为,愿意探索自主创新路线的热血青年,全身心地投入到从科技成果向高科技产品转化中。在西方数控系统公司的强大攻势下,华中数控采取了创新的市场策略——“先占两厢、后进大道”的“游击战术”,即先以数控改造旧机床和开拓数控装备教育市场为突破口,逐渐站稳脚跟,最后全线突破西方公司封锁。

启示之三:产学研结合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

2000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数控共同组建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标志着华中数控从数控行业的“游击队”成为了“主力军”。为了国家数控中心和华中数控产学研协调发展,华中科学大学提出了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坚持“四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待遇。

经过五年的运作,四统一的管理模式是华中数控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使得公司与学校内部实行了产、学、研一体化,把小作坊式的科研个体转变成协同作战的科研团队;产业、科研和教学之间的互相支撑,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向产业转移,产业业绩为申报科研项目提供方向和支撑,科研和产业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平台。

启示之四:国家对重点产业的扶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

在发展之初,华中数控“腹背受敌”最困难时候,国家科技部对华中数控的创新技术路线给予了高度肯定,就像当年扶持04程控交换机国产化一样,通过国家重点攻关计划、863计划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1999年,在科技部的1000万元的863计划项目的带动下,华中数控一次性获得了5000万元的社会新增投资,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999年,国家发改委将“高性能数控系统产业化”选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立项支持。华中数控被评为武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先进单位,被国家发改委授予首批百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成为“用国债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带动中国装备工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启示之五:高校成果产业化要以国家使命为目标

华中数控积极参与国家军事现代化建设,不仅改造了几百台军工企业装备,而且发现了新的军工用途。几年来华中数控西安东方机械厂、西安柴油机厂等一批军工企业改造了几百台装备,让这些国内外装备重新焕发生机,解决国防工业的燃眉之急,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数控装备人才。

数控车技师论文 第5篇

理想的加工程序不仅应保证加工出符合图样的合格工件,同时应能使数控机床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应用和充分的发挥。数控机床是一种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它的效率高于普通机床的2——3倍,所以,要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这一特点,必须熟练掌握其性能、特点、使用操作方法,同时还必须在编程之前正确地确定加工方案。

在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对象复杂多样,特别是轮廓曲线的形状及位置千变万化,加上材料不同、批量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对具体零件制定加工方案时,应该进行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灵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定的加工方案合理,从而达到质量优、效率高和成本低的目的。

在对加工工艺进行认真和仔细的分析后,制定加工方案的一般原则为先粗后精,先近后远,先内后外,程序段最少,走刀路线最短,由于生产规模的差异,对于同一零件的加工方案是有所不同的,应根据具体条件,选择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

1、加工工序划分

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工序可以比较集中,一次装夹应尽可能完成全部工序。与普通机床加工相比,加工工序划分有其自己的特点,常用的工序划分原则有以下两种。

1.1 保证精度的原则

数控加工要求工序尽可能集中。常常粗、精加工在一次装夹下完成,为减少热变形和切削力变形对工件的形状、位置精度、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应将粗、精加工分开进行。对轴类或盘类零件,将各处先粗加工,留少量余量精加工,来保证表面质量要求。同时,对一些箱体工件,为保证孔的加工精度,应先加工表面而后加工孔。

1.2 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

数控加工中,为减少换刀次数,节省换刀时间,应将需用同一把刀加工的加工部位全部完成后,再换另一把刀来加工其它部位。同时应尽量减少空行程,用同一把刀加工工件的多个部位时,应以最短的路线到达各加工部位。

实际中,数控加工工序要根据具体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等情况综合考虑。

2、加工路线的确定六剑客职教园(最大的免费职教教学资源站)

在数控加工中,刀具(严格说是刀位点)相对于工件的运动轨迹和方向称为加工路线。即刀具从对刀点开始运动起,直至结束加工程序所经过的路径,包括切削加工的路径及刀具引入、返回等非切削空行程。影响走刀路线的因素很多,有工艺方法、工件材料及其状态、加工精度及表面粗糙度要求、工件刚度、加工余量,刀具的刚度、耐用度及状态,机床类型与性能等,加工路线的确定首先必须保证被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其次考虑数值计算简单,走刀路线尽量短,效率较高等。

下面举例分析研究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常用的加工路线。

2.1车圆锥的加工路线分析

数控车床上车外圆锥,假设圆锥大径为D,小径为d,锥长为L,车圆锥的加工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车圆锥的加工路线

按图1(a)的阶梯切削路线,二刀粗车,最后一刀精车;二刀粗车的终刀距S要作精确的计算,可有相似三角形得:

此种加工路线,粗车时,刀具背吃刀量相同,但精车时,背吃刀量不同;同时刀具切削运动的路线最短。

按图1(b)的相似斜线切削路线,也需计算粗车时终刀距S,同样由相似三角形可计算得:

按此种加工路线,刀具切削运动的距离较短。

按图1(c)的斜线加工路线,只需确定了每次背吃刀量ap,而不需计算终刀距,编程方便。但在每次切削中背吃刀量是变化的,且刀具切削运动的路线较长。

2.2 车圆弧的加工路线分析

应用G02(或G03)指令车圆弧,若用一刀就把圆弧加工出来,这样吃刀量太大,容易打刀。所以,实际车圆弧时,需要多刀加工,先将大多余量切除,最后才车得所需圆弧。

下面研究分析车圆弧常用加工路线。

图2 圆弧切削路线的形式

在图2中,a图表示为同心圆形式,b图表示为等径圆弧(不同圆心)形式,c图表示为三角形形式,d图表示为梯形形式。不同形式的切削路线有不同的特点,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有利于合理地安排其走刀路线。现分析上述几种切削路线:程序段数最少的为同心圆形式及等径圆形式;走刀路线最短的为同心圆形式,其余依次为三角形梯形及等径圆形式;计算和编程最简单的为等径圆形式(可利用程序循环功能),其余依次为同心圆、三角形式和梯形形式:金属切除率最高、切削力分布最合理的为梯形形式;精车余量均匀的为同心圆形式。

图3 阶梯切削路线的车圆弧

图3为车圆弧的阶梯切削路线。即先粗车成阶梯,最后一刀精车出圆弧。此方法在确定了每刀吃刀量ap后,须精确计算出粗车的终刀距S,即求圆弧与直线的交点。此方法刀具切削运动距离较短,但数值计算较繁。

图4 同心圆弧切削路线车圆弧

图4为车圆弧的同心圆弧切削路线。即用不同的半径圆来车削,最后将所需圆弧加工出来。此方法在确定了每次吃刀量ap后,对90°圆弧的起点、终点坐标较易确定,数值计算简单,编程方便,常采用。但按图4b加工时,空行程时间较长。

图5 车锥法切削路线车圆弧

数控车创新论文 第6篇

QQ:275252867 数控技术论文数控编程论文范文:数控后置开发技术研究

摘要:基于多年从事数控编程后置处理软件技术研究基础和通用后置软件应用开发经验,结合数控后置处理技术应用需求和具体的后置软件和逆向转换软件的开发实践,阐述了基于常规CAM软件的数控编程代码处理技术和后置处理软件开发技巧。

关键词:后置处理 逆向转换 数控代码

一、前言

随着国内制造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控机床在制造部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这就促进了数控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数控编程技术的一种重要技术领域,数控编程后置处理技术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和CAM软件一起决定着整体数控编程自动化水平和先进数控机床的使用效率。

我公司自九十年代以来,在装备制造数字化建设方面快速发展,数控设备的规模和普及率有明显的提高。先后引进了Fidia、forest-liné、zimmerman、pama、jobs、Mikron、DMG、SIP、M-torres等国际知名机床厂家的数控设备,既有简单的三座标数控铣床,又有复杂的五座标摆头类龙门铣床、五座标转台类龙门铣床、五座标车铣中心、五座标镗铣中心等加工设备。使我公司的数控加工能力形成了规模,具有综合的飞机产品的加工制造能力。作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数控编程技术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体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水平,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而数控编程后置软件开发技术又是数控编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成熟的数控后置处理技术支撑,数控编程很难达到自动化、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1、常规数控机床控制代码处理技术

简单来讲,数控后置处理技术一般是与特性的CAM系统和数控系统直接相关的,它包括正向的后置处理技术和逆向的转换技术。

在数控编程过程中,一般要产生两类文件,刀位文件和代码文件。一般用CAM软件编制数控加工程序时生成的结果文件是一种通用APT命令的刀位文件。这类文件无法直接驱动数控机床运行,必须经过集成在后处理软件中的某种机床特性参数解释才能生专用的数控代码文件。因此,所谓数控后置处理软件就是用于将刀位文件处理成针对数控机床的数控代码文件的处理工具;而数控逆向转换软件则用于将已经存在的某一类型的数控代码文件转换成特定CAM系统支持的刀位文件或直接转换成其它控制系统支持的数控代码文件,用于进一步的仿真验证或者是数据的重利用或将数控代码文件在不同控制系统间移植。

在进行后置处理相关的开发时,需要详细了解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类型、运动机构形式、特殊代码需求等内容,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实施开发工作,一般包括软件框架开发、语法定义、算法分析、特定功能处理、文件读写处理(包括刀位信息的采集、解析、预读、初始角度预判等)等,控制系统和运动机构越复杂,其后置软件的开发难度就越大。对于逆向后置开发同样遵循以上步骤,具有同等的技术难度。

开发人员需要考虑的控制系统问题主要有数控系统命令集(包括各种辅助控制指令和插补指令、固定循环等)、数控机床运动机构、指令优先级定义、指令的模态性以及指令集之间的排斥性以及特殊变换处理(如旋转轴插补优先、局部加工坐标系选定等)。

二、后置处理软件开发设计

对于常规企业用户可直接借用通用后置生成工具进行特定数控机床系统的后置处理软件的定制工作。我们不深入探讨通用后置生成器的应用和开发技术,而是主要论述一般性的专用的后置以及逆向后处理开发技术。

1、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论文发表联系方式 qq:278121888 学术发表和写作资源平台:

QQ:275252867

我们采用C++ BUILDER 6.0作为开发工具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开发工作。

系统规划为数控加工程序后置处理模块、数控加工程序逆向处理模块、数控加工程序仿真模块(借用相应的CAM系统功能)以及软件授权管理模块等功能模块组成,基本搭建出了针对数控编程代码处理的软件平台。

2、数控编程后置处理模块功能开发

对于后置处理模块,一般涉及如下的信息输入:将要处理的刀位文件、针对的数控机床类型、产生的特定数控代码文件。

(1)界面功能规划

在本软件开发中主要应用了c++builder6.0中的TOpenDialog、TEdit、TLabel、TBitBtn、TMainMenu、TComboBox等类型控件。同过TComboBox实现下拉列表框调用不同的数控机床类型实现不同的处理结果,对于刀位文件可以依据类型实现是catia类型还是ug类型刀位文件,当然有必要还可以扩充到其他类型。

每种数控系统或机床根据编程特性提供多种选择模式,对于某车铣复合机床,可以进行普通非5轴联动、5轴向量编程、5轴BC角编程模式3种方法,为使用者提供了最大的选择性。其它的后置也相应的提供了不同的选项功能,如角度超限检查、对于转台类机床是否全角度行程处理,是否采用B样条编程等。

在后处理过程中还有可以进行统计功能(加工最大行程、最大角度、加工时间统计等)、加工程序报表(与EXCEL集成)等。

(2)、具体的数据流处理

针对每一种特定数控机床的处理可用以下数据流程图表达。

数控后置处理数据流程图

(3)处理算法分析

在此次开发中,重点是针对五轴数控机床的运动机构算法分析。

两个回转轴均为工作台,第四轴转动影响第5轴的方位;

一个转轴为工作台,另一个为主轴头,两者互为独立;

两个回转轴均为主轴头,第4轴转动会影响第5轴的方位。

2D线切割及4轴线切割

对于多轴数控机床代码文件,最重要的就是多轴角度的处理算法定

义和特殊方向、多解的选择和判断等。

对于角度计算,APT文件中任意一个坐标点和矢量方向都能求解出几组值,怎样确定当前最适合的一组角度值是最重要的,一般采用角度变化最小原则。同时,在特殊情况下(如机床运动角度达到限程,需要调整)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判断和智能化调整。具体算法略。

对于刀位点计算,5轴机床控制系统过去转头类是转心数据,转台类是机床坐标系数据,现在由于机床控制系统功能增强,基本采用加工坐标系数据,简化了后处理;车铣复合类数控机床根据加工需要,需进行局部坐标系转换、轴向坐标数据优先等特殊处理;对于4轴线切割机床,还要综合考虑机床的基面高度、线架高度等特性才能处理出符合机床结构和控制特性的代码。

3、数控代码逆向转换模块功能开发

数控代码逆向转换,是将存在的数控代码文件通过特定的机床逆向后置算法转换为通用的CAM软件刀位接口文件。其应用需求是现有的数控代码数据获取/转换移植以及现有CATIA v5软件实现的G代码刀位输入转换准确性差,且无法实现多轴加工等特性。

由于具体的语法对应结构关系与以上后置处理相似,这里不详述。

4、软件授权信息管理模块功能开发

论文发表联系方式 qq:278121888 学术发表和写作资源平台:

QQ:275252867

同样我们在项目开发中考虑了版权保护的问题,主要的实施途径

是对网卡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产生密钥,然后在软件运行时进行密钥匹配。

三、后置开发工作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于企业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各种数字化制造设备,如我们常说的数控铣床、车床、镗床等等。后置软件工具是这些数字化设备与上游的CAD/CAM软件系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没有一个强大、高效、稳定的后置处理平台,就无法高效发挥数字化设备的优势。因此,关注后置处理技术的发展,跟踪、掌握最新的数控后置技术并应用与实践,打通企业设计制造数据流的关键技术之一。

参考文献:

(1)数控加工理论与编程技术刘雄伟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陈志雄电子工业出版社

(3)数控加工技术明兴祖 熊熙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初三英语组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