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写作范文

2024-08-13

读书与写作范文(精选11篇)

读书与写作 第1篇

读书与写作

在先前关于研究生与读书的文章中,我提出要“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但是囿于时间、心境等原因,当时并没有进行详细阐述,近来偶有所得,故在本文对此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以飨读者。

一、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

所谓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也就是在你读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想着作者是如何写作这本书的。如果是我写这本书,我应该怎么写,能不能换一种视角,换一种表达。通过这样的读书方法,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也锻炼了自己。

我认为读书应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读书的程序,第二是读书的内容。下面我先讲一讲读书的程序。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书的封皮。不管是封面还是封底,都能给我们提示很多东西,这也是许多读者所忽视的。在一本书的封面上,我们一般都能看到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等字眼,如果是系列丛书的话,还会有丛书及其主编的名字。拿一本书举例来说,我手头现在有一本1996年出版,秦晖、金雁所著的《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在这本书封面的左上角,我们看到“农民学丛书”的字眼,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农民学丛书”中的一本,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部丛书何人所编?为何所编?包括几本?主题何在?

通过上网搜索,我们可以得知,这部丛书由陈越光任主编、秦晖任副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共6本。还包括《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村社传统与俄国现代化之路》《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农民经济组织》和《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了解到这些以后,你想不想把这6本书都读一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丛书的主题与出版背景。

先不说书名,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作者,秦晖和金雁。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这两个名字即使不是耳熟能详也至少听说过。秦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界大牛;金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晖的夫人。初步了解这些后,你想不想再拜读一下他们其他的著作以便深入了解这对贤伉俪。看到这里我又想到其他的一些夫妻学者,如金观涛与刘青峰、周濂与刘瑜、王小波与李银河以及陈桂棣与春桃,他们都思想鲜明,著作颇丰,难道这是偶然?想不想去进一步了解这种现象?好,那就接着去读他们的著作。

关于出版社,不得不告诉大家,即使是同一本书,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有时候也大相径庭。前些日子为了图便宜,我买了一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岳村政治》,错别字连篇不说,甚至连第一章导论都给省了,不禁大为光火,只好又重新买了一本商务印书馆的版本。所以说买书、看书都要选择权威版本,不仅读着舒服,也不会有缺漏之憾。就目前来说,中央编译、社会科学文献、三联书店、上海人民等出版社都很不错,读同样的书可以优先选择这些出版社出版的。

此外,在封面之后或者封底之前,我们都能看到这本书出版的详细信息,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就是该书的出版时间。如果一本书有多个版本,尽量选择最新的版本,因为最新的版本往往会借鉴原先的版本并对之进行补充完善。例如王思斌老师向我们推荐的波兰尼的《大转型》,这本书原先的版本已经售罄,而新的版本由黄树民先生译出,题目也改为《巨变》。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和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也出了新版本,都可以买来看看。说完封面,我再说一下封底。在一本书的封地,有时候会刊印一些有关该书内容的摘要、简介或者名人总结推荐的话语,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这本书要讲的主体内容。

以上就是我们读书的程序,或许也可以称之为读书的前奏,通过这些工作,我们不仅可

以拓展视野,也能为下一步读书的内容做好铺垫。

有关读书的内容,也就是体现“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的所在,我们不仅可以从书名、关键词、目录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分析作者的思路,也能做出自己的设想。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书名,同样以《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为例,乍一看这本书的书名——“田园诗与狂想曲”,你可能根本搞不清楚作者要说什么,“田园诗”与“狂想曲”风马牛不相及,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何能放到一块呢?没关系,接着往下看副标题——“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这下差不多有点思路了,讲的是“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这两个概念还能扯点关系,那么“再认识”也就是说要对以前的认识进行反思或者批判,这恐怕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所在了吧。恭喜你,终于学会抢答了。

在分析书名的过程中,我们也连带着对该书的关键词“关中模式”“前近代社会”与“再认识”进行了分析。我们读每一本书的时候,都尽量从书名出发进行阅读分析,因为书名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所在。当然,如果书名过于晦涩或者抽象,没有关键词这一说,那我们只好按部就班往下阅读。

接下来我们要读的是目录,目录是全书内容的框架也是精华,通过阅读目录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全书内容。目录一般来说都很有层次感,起承转合,其中的关键莫不与此,导论、分论、转折、结论也就是我们重点要读的地方。一般来说,研究生的读书时间很紧迫,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分类阅读,即泛理论的书籍要精读,尽量照顾到每个方面;而泛实证的书籍则可以略读,看看目录,把作者的核心思想搞清楚就行。

至此,我们从读书的程序和读书的内容两个方面对如何读书进行了初步阐释,其实程序与内容不可截然分割,为了便于叙述笔者才对此分开来说。在读书的过程中只有既照顾到程序又照顾到内容才能真正把一本书读全,读好,读透。

二、用读书的心态去写作

写完如何读书,沿着这一思路,我想谈一下如何写作。研究生期间要写不少论文,甚至要发几篇论文,而许多同学还不知道如何写论文。我认为,关于如何写作,还是要“用读书的心态去写作”才能最见成效。而所谓用读书的心态去写作,就是要多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来写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们的理解,赢得他们的尊重。当然,如果你是马克斯·韦伯这样的大师,那你完全可以自己写给自己看,不用听我在这扯淡。

通过上文可知,一本书的核心在于书名、关键词及其目录,那么对于论文来讲,其中的核心也不外如此,只不过要把目录改为各级标题。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你的题目不能吸引人,或者说不知所云,谁也没有兴趣再去看你的长篇大论;其次是关键词,论文的核心就是要对这几个关键词进行阐发,关键词定不清楚或者说阐释不清楚,那么你这篇论文基本报废;最后是你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外显于各级标题的思路,只有拥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才会有层次明显,赏心悦目的各级标题,如果逻辑不清晰的话,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要说啥,读者能搞得清楚?

最后,我认为读书与写作也不能截然分开,只有明白了读书即写作,写作即读书的道理,才能够更好地学习他人,表达自己。

读书与写作 第2篇

只写作不读书在写作上就不会有后劲,不会有发展,这样很容易把自己掏空,肚里的东西干净了,再想写什么也费劲,所以不读书是不行的。

读书就是补充营养、补充热量,就像跑马拉松,四十二公里一百九十五米,最起码途中要喝水,嚼巧克力,喝水也是补充,嚼巧克力也是补充,要不是跑不下来的。文学创作就是跑马拉松,读书就是喝水,就是嚼巧克力。

无论写什么,写散文,写小说,写诗,肚子里要有东西,没有东西就写不出来。除了我们生活的底子,再有就是读书,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毕竟有限,生活的视野毕竟有局限,谁也不是神仙。很多的东西一是有生活的经历,二是通过读书得来的。一个人知识渊博,主要是靠读书积累的,不读书肚里就没有墨水,没有墨水就什么也倒不出来,什么也写不m来。所以读书是很重要的,对写作帮助很大。

不要总是说自己在写东西,没有时间看书;总是在哪儿写东西,冥思苦想却不出成果,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脑子里没有东西,或者说东西少。我看这个时候就不是写作的时候,应该把写作停下了,认真读读书,这也叫以逸待劳,为写作做准备。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在伏案写作,必须有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并且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应该更多一些,这样写作的时候才顺手,思如泉涌。

放着那么多好书不读,这是浪费。要渎那些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会对我们写作有帮助有启发。搞文学创作的人首先要找的老师不是别人,而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说写作之人师出有门,那么我们的老师就是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读了就要品味就要思考就要消化,这样读书才能收到功效,否则读书就等于白读,读完了一点儿作用也没有。那不叫读书,那叫吃书,还没有自己把它消化掉就拉出去了。这是瞎耽误工夫。

读书并不耽误写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的效率。试想:你肚子里没东西,坐在那里也写不出来,还不如好好读读书呢,这也叫磨刀不误砍柴T。读书就是磨刀,脑子钝了就要磨,就需要读书来补充大脑;读了书再思考,脑子就快了,写东西也就快了。脑子钝慢笔就不听使唤,这样写作就写不好,实际上就是耽误时间,浪费时间。

教育管理者的读书、思考与写作 第3篇

一、今天,你读书了吗?

有位校长曾这样说:“校长要成为校园学习的发动机,校长要发动自己读书。”的确,读好书可以使人进步,让人充实。纵观古今,无数伟人之所以谱写了辉煌的人生,正是因为他们博览群书,储备了渊博的知识,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阅读仍是人们获取知识、增广见闻、提高才干的必要途径。

对教师来说,读书首先是职业的需要。中外教育大家的事实早已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每年、每月读几本书。读教育理论专著,看中外文学名著,背唐诗宋词汉赋,广泛涉猎,博古通今,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把读书当成生命的需要,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充满爱的激情,会使你心里永远具有葱茏的诗心、燃烧的诗情和蓬勃蓊郁的诗意。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更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些知识主要从书本中得来。古人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教师也要有见缝插针地读书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读书就是备课的观点。教师要把每日读书作为提高自己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要逐渐达到一日不读书,就食不香、睡不着的境界。要想让教师爱上读书,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爱书人。我们提倡读书,关键是要真正重视起来,引导教师和学生行动起来,不断改善阅读环境,为能读书、读好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在全校弘扬读书上进的风气。让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看到想看的书,让学校图书馆成为师生学习、休闲的好去处。当读书,特别是阅读中华经典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发的学习乃至快乐有益的生命体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将不断充盈。这就要营造一个真正的书香校园,要让读书成为校长与教师、学生生活的必需。

二、今天,你思考了吗?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人能思考。先哲告诉我们,要想有进步,有成就,必须思考。思考,是一种可贵的生活方式。在思考中生活,才是智慧的、充满进取乐趣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生活。思考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告诫我们要“崇拜思考”。“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水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这就是思考不思考的区别,也可以说是一个平凡人与一个成功者的最大区别。

作为教师要在读书中思考,要在教学实践中思考,要在教育教学评价中思考。那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思考些什么呢?学校的事件是外显的,但事件的背后是思想,思想往往看不见,易被人忽视,而且最为重要。我们往往很忙,因此就很少有时间坐下来静静思考。所以校长要反思自己有没有用心思考,有没有只重视做,而忽视想。其实,校长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哪些才是最值得校长去思考呢?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学习者,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研究者,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服务者,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合作者……反思应当成为我们生活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应当进行反思,或者用笔写下真实的想法,或者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或者静坐在台灯下,品尝着思考的快乐。我坚信,成功的教育管理者一定是具有反思习惯的人,因为只有反思,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思路,才能把学习办好。做一个思考者,不要做一个受到卢瑟福斥责的“忙而不思的勤奋者”。

三、今天,你写作了吗?

写作是读书、思考和实践的结晶,也是提升自己思想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每天都要写一点,记录自己一天的所做、所思、所感、所悟、所得。

有人说,我也想写作,可是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写作的题材也十分广泛,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备课札记、教学改革等都是可写的范围。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材料。身边事、身边生活、自身教学实际就是最好的内容。魏书生、李镇西、程红兵等各位大家哪一位不是写教学实际而著作等身。

经常坚持写作,可以保持思维流畅、推理精当,自然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之准确决策产生作用。中层管理者要经常动用“嘴功”去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师生的主动性,这都要求中层领导必须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演讲水平。坚持写作,练成敏捷的思维、积累丰富的词汇、积淀深邃的思想、锻造严谨的逻辑。写作能促进管理者个人乃至整个学校教师的学习。许多校长往往“业务”太忙无暇学习,这对校长的自我发展及学校的发展都不利。百忙中的校长都能坚持写作,这会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在学校真正形成好的学风和校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好校长”不仅仅是外在的“好”,还应是内在的“好”———涵养。一篇篇享受自己、陶冶他人的好文章,无疑就是这个“好”的最好注解!

学校的每位管理者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做好表率,认真落实好并创造性地做好各部门的工作;牢固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理念,并使之转化为自觉行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就一定会更加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读书与写作 第4篇

他一脸茫然,想想说,好像进了大学就没看过了。

我在心底也暗暗问了自己这个问题,自从进了大学,宅变成了常态,看电影和电视剧成为了替代读书的精神渠道。连同着看书的减少,写作也随着减产甚至快停产。

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从小学到现在所有的读书经历和创作经历,两者之间的变化确确实实存在某些分不开的联系。

读小学的时候,由于父母在外地做生意,我寄宿过三户人家。这三户人家都有个共同点,都有书房。周末写完作业,有时想出去玩会赶上小伙伴不在家的情况,于是只好在自己住的地方找乐子。书房里捣鼓半天,总能找出点有趣的书。我记得那会儿我最爱看童话类和冒险类的小说,比如《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金银岛》和《三国演义》,这些书情节紧凑,剧情多样,极大激发了想象能力,一读开头就没法停下来了。

我那会儿是无法明白这些名著中蕴藏的深奥的哲理或者反映现实的讽刺,但当时我对故事人物坚强的性格和丰富的感情有深刻的印象,甚至经常念念不忘,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化身成主人公。这些印象不单是打开童年记忆的钥匙,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后来的性格和创作热情。

因为小学的作文是无拘无束的,老师的评分标准都是基于主题中心和想象力,所以作文课成了我最喜欢的课,没有之一。

上了初中,在读学校认为读书利于提高应试作文分数,所以班主任对于每周的课外阅读有很多的要求。每周我们都会有两节阅读课去阅览室看《意林》《读者》这些杂志,我往往会私藏点小说带过去看。

我的初中学校有藏书量可观的图书馆,加上学校的读书气氛浓郁,图书馆里的书架间总是有成群蹲着看书的学生,许多我听过无数次但始终没看过的书也都能在那里找到,那儿自然也成了我消遣课余时间的最佳场所。

《三剑客》《笑面人》《哈姆雷特》和《苦儿流浪记》是我初中看过的欧洲古典名著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四本书。那会儿班级里大多数人都在传阅青春言情小说,我也看了几本,当时觉得言情小说和名著比起来太肤浅太小儿科了,于是就没怎么看言情小说。我想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名著小说的艺术性使我产生了大师情结。这导致了我写小说前总是想编出个惊世巨著来,虽然从没成功过,但渴求心理还是帮我在写作道路上前进了不少。

而我高中加入文学社的缘由正是因为想学写作,希望别人像自己喜欢那些小说一样喜欢我的文章。高中学习压力很重,但我一如既往地坚持读书,读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很少涉及童话和欧洲古典名著,我开始看一些现实主义的书,比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穆斯林的葬礼》和《围城》。我的写作方向也转向了现实,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带给了我思考和灵感。

写作上也有过急功近利的阶段,为了参加捧红过韩寒和郭敬明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我买了许多新概念作文书和《萌芽》杂志,尝试去模仿写手们的文风和故事类型。

眨眼间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在我成长的这几年里,初中时鲜有耳闻的网络小说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人看书也不再去实体书店了,而是选择上网下载电子书或在线阅读。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偶尔还会去逛逛书店,买下一本口碑不错的小说,在学校图书馆找个光线舒适的位置坐下,静静看上一下午,或者带上笔记本,构思一篇关于大学生活的文章。而现在,读书似乎变成了书柜上落灰的回忆,那种满心陶醉、眷眷不舍甚至可以说废寝忘食地去啃读一本书的感受都化为渐离渐远的泡沫。

我忽然想起了去年在杭州实习的时候,公司老板跟我的一次谈心。他问我大学都看过什么书。我说,《追风筝的人》《转山》。我心中预想他会说看小说没用,然后劝我多看点实用的技能书。

结果,老板吐出一口烟,点点烟头看着窗外感叹说,你呀,趁着读书还有闲,多看点好的小说,不管你以后做哪行,创作什么作品,书里学的东西,迟早都用得上。

和室友吃完饭回到寝室,我重新整理了一下书柜,扫清了灰尘,拿出一本才读到一半的《偷影子的人》。从这个周末开始,让读书继续吧!

【主持人语】

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第5篇

古人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话的意思是,在读书方面肯付出辛苦,写起文章来就会轻松。怎么样才能算“劳于读书”呢?

我先举几个例子。唐代文学家韩愈,他身世孤苦,三岁死了父亲,从小过着流离困顿的生活,但他能刻苦学习。他七岁开始读书,每日能诵记数千百言,十三岁就已能写很好的文章。唐代诗人白居易,他“苦学力文”,“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他每日坚持,不怕劳苦,甚至出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情况。唐代诗人刘禹易,他年纪很小,头发束成两个角的时候,就读了《诗经》和《尚书》。后来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他曾在《游桃源一百韵》中说:“九流宗指归,百氏旁捃摭。”九流百氏,即九流百家,指各种学术流派的大量书籍。这两句的意思说,他研读各种流派的旨意,广泛地采集百家著作。又如宋代的文字家范仲淹,他小时候,“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他自幼好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家中无书可读,就到附近人家去借,有的书还把它抄下来,背下来。又如明代文学家宋濂,他六岁开始读书,每天记诵两千多字的文章。他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向有书人家求借。借到书就日夜抄录,就是大冷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得僵硬,他还是坚持抄写不懈。因为按时还书,有信用,藏书人都愿意借书给他。他就用这个方法,才有机会遍览群书。古代文学家青少年时勤苦学习的故事是很多的,说也说不完。

文学家能写出好文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不怕辛苦地大量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愈多愈广,就愈有助于写作能力地提高。多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广大知识面;多阅读,也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词炼句和不同的表达方法。因此,汉代的大作家杨雄就说:“能读千赋则善赋。”是说读了很多名家写的赋,自己也就善于写赋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读了很多很多书,写起文章来,文思就会敏捷,如有神力相助。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说:“书痴者文必工”,意思说,沉迷阅读的人,他的文章必定会写得好。《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们这些话,可以说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我喜欢读书与写作 第6篇

一本好书在手,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每当读过一本好书,总是希望有人与我分享。第二天到单位没课时,我们评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论柯林斯的成名之作《白衣女人》,析《红与黑》在文学上的地位,各抒已见,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我读书既不求黄金屋,也不为颜如玉,我求的是知识,用它来开拓我的视野,武装我的头脑,充实我的精神世界。在书中我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答案,在书中看到了人间的欢乐与苦难,在书中窥测到人的崇高与卑劣……我爱书,正是因为它早已成为我的知已。

写作,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提升思想的过程。于是闲暇时就写上一点随感、读后感的,偶尔也会吟上几句诗。

我喜欢上网,网络世界,无奇不有。我利用网络查找教学资料,学习资料。并在网上学得很多电脑知识,最近又在网上建立了跟自己教学相关的个人主页,这样就能跟全国各地的朋友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与心得,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我觉得,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要用智慧的头脑,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驾驭这个世纪,网络已占去了我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电脑网络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我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在课堂上的学习,是有老师跟我们一起进行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给我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在课外时间我的学习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在宿舍,宿舍既是休息的地方,也是读书的好场所,尤其是午休前时间。每天吃完午饭,同室舍友一个个像变戏法般翻出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有图书馆借来的,有书屋租来的,有自己花钱买的,可谓来源之广。这些书中,有教人如何维护自尊的《简· 爱》,有描述项羽夺权争霸的《西楚霸王》,有展现一代女皇风采的《武则天》„„世界名著固然精彩,包罗万象的杂志也令人爱不释手,我们看属于自己的《女友》,看描写我们的《金色年华》。还看已经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少男少女》;心情不佳时去寻觅《知音》。与人交往受挫时找《做人与处世》,在《大众电影》中目睹心中偶像的风采,在《科幻世界》中创造未来。

一本好书在手,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因为有书,午休看,晚睡也看,曾无数次打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甚至不惜冒险点起蜡烛也要看,经常因此而遭到宿舍检查人员三番五次的敲门警告。读了一本好书,总是希望有人与你分享。每天晚上的“卧谈”时间我们谈得最多的也是书。我们评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论柯林斯的成名之作《白衣女人》,辩《黄埔将帅》,析《红与黑》在文学上的地位„

初中作文:我的读书与写作 第7篇

如果说有谁真诚地陪我走过童年,走到现在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除了父母,便是书,书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打小,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起初,我只是阅读课本书中的内容,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也不断增强,在强烈的好奇心的“怂恿”,我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开始阅读课外读物。

虽然一个三年级的学生,面对色图精美的课外书,总是兴味盎然,即使里面有许多生僻的字词不认识,也不理解,像一只只拦路虎,可还是阻挡不了我对读书的渴望,我找到了求助对象——字典,一边津津有味地读着,一边不厌其烦地查字典。就这样,我读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爱丽丝漫游记》等等。

小小的我看着别人写的一篇篇优美动人、曲折离奇的故事,我心里萌发出一丝特殊“冲动”——我也要写文章! 从此,我便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虽然每一次我都想着要把文章写得优美、感人,可却被老师批评说是太浮夸。原来,我只是一心追求语言上的美感,从未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到自己的文章中,给人的印象就是太虚,不真切。知道了自己文章中的缺陷后,我努力的去改正,可却总是弥补不了。

在我一筹莫展时,我接触到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它就像一束曙光,照亮了我的世界,去开辟自己从未到过的领域。 接触到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是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邀请著名作家沈石溪来给我们做演讲。中年的沈石溪在台上回顾了自己插队的经历。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详细的描述了他从见到老鹰蛋到用母鸡养鹰的一段神奇的经历,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带领着我体验了边境傣族寨子里的一只老母鸡抚育小鹰的温情。他那真挚、朴实的语言打动了我,我在那一刻恍然大悟,原来真正感人肺腑的语言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饱含着自己深厚情感。 沈石溪老师的讲座结束后,我当机立断就买了他的小说《再被狐狸骗一次》。当我读到书中的公狐狸为了让母狐狸能带着小狐狸安全转移,竟然不惜咬断自己的腿,一股暖流涌上心扉,或许这就是父爱的力量吧,动物世界的爱是多么深沉啊!

那个暑假里,我又订购阅读了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比如说《第七条猎狗》、《最后一头战象》,《戴银铃的长臂猿》、《白天鹅红珊瑚》等等。我的书架上已排满了沈石溪老师的书。每一次看沈石溪的小说,我心里都会有新的`感悟。其实动物的内心世界很单纯,它们的心里只有自己的亲人,只有想保护好自己亲人的神圣使命。相比它们,人类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残害无辜,更自私更情吧!动物世界让我懂得了感恩,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生赐与的一切……

优雅地读书, 幸福地写作 第8篇

关键词:读书,写作,生活,自然

苏教版习作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 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 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例如, 三年级上册习作4, 内容是学生写一处景色。要求学生“走出校园, 观察迷人的秋景, 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又如, 三年级下册习作3:写写自己的新发现, 要求学生“到校外去, 把自己的发现些下来, 要写的有意思”。还有四年级下册, 习作1“有关春游的建议”、习作5“写一两种植物”、五年级上册习作3“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五年级下册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后写一篇习作”。在四个学年的58次习作练习中, 这一类习作练习占到十分之一强。

这类习作, 旨在将学生的眼光引向自然、引向生活, 以期帮助学生打开视野, 发现生活、自然中的美妙, 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这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是互为表里的。

然而, 恰恰是这一类的习作, 不仅学生怕写, 老师也怕教。由于考试方式的限制, 试卷上出现这一类习作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相当多的教师往往是硬着头皮教过去, 应付习作本上的篇目数量而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 作文的内容即生活的内容……生活的空间有多大, 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生活乃是写作的源泉, 又有哪篇习作能离得开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呢?

那为什么出现以上相悖的、滑稽的情况呢?

原因之一:教师缺乏理想的读书环境

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 来自社会、学校、生活等方面的诸多压力, 使得许多教师事务繁杂, 工作生活负担过重, 在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间来回, 像流水线机器。一项针对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个小时。教师阅读的书籍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教学参考书、学科相关著作和文学类书籍, 哲学、历史和政治经济类书籍则排在最后三位。就教师职业性质和特点而言, 每天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不但不能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阅读时间不足和阅读量不足, 还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封闭、狭窄的教学视野, 决定了只能从课文到课文, 从形式到形式, 从练习到练习, 从工具到工具。这样的教学, 死板、僵化, 没有生气。这样的教师, 沦为教育的“工具”, 作为具有独立精神意义的人而存在的时间极少, 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人的感性和情感、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缺少明晰的认识和追求。大千世界里的花鸟鱼虫、春华秋实、风霜雨雪、行云流水, 生活中的油盐酱醋、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之于这样的教师, 如过眼烟云, 不能激起他内心的情绪波动, 自然也不会有饶有兴致的观察和余韵无穷的回味, 更加不具备指导学生去“发现”的本领。

原因之二:儿童身陷不良的阅读功利性中

以信息时代媒体之活跃, 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 总有着众多的渠道方便孩子们去探索、发现。网络、书籍、有声读物、报刊……敞开了一个无限丰富的世界。然而, 儿童读书的现状着实堪忧。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十有八九会告诉你:“考个好成绩。”眼下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 多半是课本, 是习题集、作文选, 或是被视为减压玩具的动漫书、校园故事、恐怖小说……这样的阅读, 前者为应试, 后者为消遣。即使是对文学名著、优秀诗词、经典文集等能够充分体现母语文化的书籍以及科普类书籍的阅读, 也大多缺少有意识的引导, 流于走马观花。如此功利、肤浅, 怎么能期望孩子在阅读中开拓视野, 俯仰宇内, 神游万象, 顺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步步拾级而上?

今日的儿童生活看似丰富多彩, 其实, 是另一种样子的“四角的天空”。学业第一, 一天六七个小时在学校, 课外是名目繁多的特长班、才艺班, 释放压力靠游乐场、动画片、网络游戏……春花秋月、山水相依、雨雾迷蒙、云卷云舒, 不再是现代人寄托情怀的美好选择, 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 父母们淹没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琐碎纷繁之中, 哪里还有心思领着孩子走近自然和生活, 有心又有力指导孩子真正走进自然与生活, 留心观察, 以无心插柳之态积累习作素材的家长、老师、社会教育机构凤毛麟角。

原因之三:教师、儿童对“发现”的敬畏心理

提到“发现”, 人们往往联想到发明创新。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历经几千次实验、瓦特发明蒸汽机历时20多年、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充满了危险和牺牲……发现之旅充满艰辛, 似乎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成人的这一定向思维, 无意识地影响着儿童。孩子们的好奇、探究之心被“发现”一词吓得扭头就走。

认识到以上问题, 我们应当如何开启小学生的“发现之眼”呢?

对策一:培养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还是那个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的目的在于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的发现、对人生的感悟。

教师与学生, 由于职业、身份的特点, 决定了他们的阅读必定是要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的, 这一点无需回避。书是心灵寻找宁静的阶梯, 不读书, 我们的心灵就会积满灰尘、脆弱无比。这是指阅读的良好功利性。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也是一个人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的彰显。古人说:书深人贤。也就是说书读多了, 学问做深了, 人的修养自然就提高了。通过读书, 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滋养人生的底气。一个有良好读书习惯的人, 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 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 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 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

教师有责任通过自己的高品质阅读, 带动学生的阅读, 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指引下, 发现生命的乐趣, 获得心灵的绚烂与平淡。君不见有了人文内涵的丰赡, 三毛让沙漠里的生活开出了花, 非常细小的事物都能让她感受到快乐, 也才有了《撒哈拉的故事》。

对策二:让生活与自然开启智慧的眼睛

我们常常感慨于法国艺术大师罗丹的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 而是发现。

“发现”一词有三种意思: (1) 经过研究、探索等, 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2) 发觉; (3) 经过人的感官看到或感觉到以前没有感官到的事物或规律。

无论是大师的警示, 还是对于儿童来说, “发现”的内涵, 更多是应该倾向于第三种——经过人的感官看到或感觉到以前没有感官到的事物或规律。6至12岁的儿童, 眼里该有多少从未见过的风景呀!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哪怕是成人眼里司空见惯的一只飞翔的风筝, 都是新鲜无比的。

校园中的合欢、海桐, 街道旁的香樟、梧桐、黄杨, 广场上的蔷薇、棕榈, 小区里的夹竹桃、紫云英……我们的生活有它们陪伴;春日柳絮飘飞、夏季蝉鸣终日、秋天黄叶飘飞、冬夜雪花漫卷, 我们的生活有它们点缀;秀丽的山川, 清澈的河流, 蜿蜒的羊肠小道……这全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身为教师, 要弯下腰来, 以一颗赤子之心去听、去看、去嗅, 与孩子们共同“发现”自然之美。神奇的网络、精彩的动画、欢闹的泳池、宁静的书店、庄严的少先队会场……教师, 请带着一份儿童的情思去体验, 生活, 乐在其中矣!

写作与读书 第9篇

一、养成读书的爱好

写作者的精神世界与读书有密切关系。许多大作家同时是大学者或酷爱读书的人,例如歌德、席勒、加缪、罗曼·罗兰、毛姆、博尔赫斯等。中国也有作家兼学者的传统,例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林语堂、梁实秋、沈从文。现在许多作家不读书,只写书,写出的东西就难免贫乏。

要养成读书的爱好,使读书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三日不读书,自惭形秽,觉得没脸见人,要有这样的感觉。

读书的面可以广泛一些,不要只限于读文学书,琢磨写作技巧。读书的收获是精神世界的拓展,而这对写作的助益是整体性的。

二、读最好的书

读书的面可以广,但档次一定要高。读书的档次对写作有直接的影响,大体上决定了写作的档次。平日读什么书,会形成一种精神趣味和格调,写作时就不由自主地跟着走。所以,读坏书——我是指平庸的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害莫大。

我一直提倡读经典名著,即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古今中外有过多少书,唯有这些书得到长久和广泛的流传,绝大多数书被淘汰,绝非偶然。书如汪洋大海,你自己做全面筛选不可能,碰到什么读什么又太盲目。这等于是全人类替你初选了一遍,这等好事为何要拒绝。即使经典名著,数量也太多,仍要由你自己再选择一遍。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读了一些并非最好的书,仍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成为他们的知音。

千万不要跟着媒体跑,把时间浪费在流行读物上。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这种东西上。我不是故作清高,我有许多赠送的报刊,不读觉得对不起人家,可是读了总后悔不已,头脑里乱糟糟又空洞洞,不只是浪费了时间,最糟的是败坏了精神胃口。歌德做过一个试验,半年不读报纸,结果发现和以前天天读报比,没有任何损失。

三、读书应该激发创造力

我提倡你们读书,但许多思想家对书籍怀有警惕,例如蒙田、叔本华、尼采。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了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读书应该起到一种作用,就是刺激自己的一种写作欲望。

为了使读书有助于写作,最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包括:一、摘录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二、读书的体会,特别是读书时浮现的感触、随想、联想,哪怕它们似乎与正在读的书完全无关,愈是这样它们也许对你就愈有价值,是你的沉睡着的宝藏被唤醒了。

柳盈,湖北武汉市新洲区仓埠中学学生,特别爱好写作。就写作能力而言,老师给得最多的评价是“有点小灵性”;学习成绩嘛,自认为还算优秀,但妈妈总是面带微笑地只说“马马虎虎”,最高也只是个“还过得去”;上中学以来,曾被授予过新洲区“三好学生”,新洲区“优秀团员”,武汉市“诚信大使”等荣誉称号;曾在《帅作文》《作文周刊》《语文周报》《作文指导报》等报刊发表小作多篇。

【柳盈的话】

我的座右铭是:“努力学习,愉悦写作。”如果要说我对写作有什么感受?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应是作品来自于生活——要想写出一篇能够感动人的作品,首先要学会发现生活,特别是生活中的闪光点。仓埠是百年文化小镇,我将眼光投向了身处其中又恰恰被我们忽视了的人、事、物,慢慢地发现了乡土气息的美丽。当我将这些发现写于笔下,文字中便溢出精彩,作品慢慢有了亮点,无意之中便收获了鲜花和掌声。

【我眼里的柳盈】

勤奋好学,难得的是对生活、对学习有自己的思考。虽然有些时候想法“天真”了一些,但不乏“小灵性”;这一点确实让老师很佩服。有这样一个学生争鸣,课堂内外多了活力!

——语文老师 朱红英

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学业优异,特别是作文出彩!每一次作文指导课,她的作文都是大家的关注点!我心里有点不平衡,暗暗努力,有朝一日超过她!

——王锦文

她呀,让我羡慕、忌妒,但不恨!学业优异,让我羡慕;冰雪聪明,让我忌妒;她乐观开朗,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上热心帮我,又让我生不出丁点儿“恨”意!对她,我矛盾着!

——陈满红

我的“好”朋友,老师的“好”学生,爸妈的“好”姑娘……在我眼中,柳盈就是这样一个多“好”学生。嗯,只剩下心悦诚服地向她学习了!

——叶子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性格开朗,积极乐观,诚实,有正义感,她身上好多优点都在感染我。做她的同桌,我非常乐意,因为进步是看得见的!

——朱佩兰

【五个“最”】

最想上的大学:武汉大学

最喜欢的一句话:少年心事当拿云

最喜欢的作家:冰心

最想去的地方:云南丽江

读书的心得与体会的写作方法 第10篇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科技创新与论文写作读书报告 第11篇

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 科技创新与论文写作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交通运输 专业班级 运物一班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4年4月

本书由戴起勋,赵玉涛,周志平共同编著。

戴起勋,1948年生,江苏吴江人。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第5届理事,金属热处理杂志编委。1982年毕业于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85年结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材料系助教班,修满硕士研究生学分。历任江苏工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副主任、材料工程系副主任、江苏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机械部苏州培训中心主任、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一直从事材料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设计与新材料开发、金属材料强韧化与形变断裂、材料激光物理。

赵玉涛,964年生,江苏靖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大学科学技术与产业处处长、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铝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机械工业金属基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材料摩擦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复合材料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轮委员会理事、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共性技术专业组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兼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负责环境保护、三产服务业发展、科技工作,分管环保局、科技局(地震局)、物价局、商务局(旅游业、内贸流通和管理)、粮食局、供销总社,联系科协、邮政局、烟草局、盐务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

周治平,1962年出生,无锡人。2007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8月赴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学习。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及控制系统、多媒体信号处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和国际会议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E、EI检索15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研究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加和完成国家和省精品教材项目3项。

由于时间所限,阅览了本书的部分章节。这部分章节主要就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要求以及论文的图表设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本书的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在排版上非常有讲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引文,阐述了写作本章的目的,并提出学习目标。正文部分分点很细致,逐条阐述。在讲解中,有非常丰富的例子。这些例子涉及范围广泛,实用性强。在阅读过程中,感觉非常顺畅,条理清晰,非常适合自主学习。比如下面这段:

在论文中借助图和表可以形象直观且简明扼要的的表达所陈述的科技内容。插图是一种形象语言,能起到文字难以表达意思的作业。而表格是实验数据或统计结果和食物分类的一种有效表达形式。一般情况下,科技论文、学位论文中图和表不可少的。

作为教材,作者自然是想传授知识,教会读者完成工作和学习。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现今国内创新的基本形势。此外,作者也提醒大学生写作实要务实,不要弄虚作假。摒弃形式主义的创新报告。

我个人对于图标设计这一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文字的表现始终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必然使用大量的图表,这些图表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份创新报告的质量。在看本章之前,我对于这部分内容认识非常浅显,一般就使用WORD等软件的内置功能,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图表进行分类使用。在阅读本书之后,得到极大的启发。其中常用的三线表书中讲解非常详细。曲线图也投入了大量的文字,作者在这个章节尽可能的涉及多个方面,对于日后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有所帮助。

虽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非常详尽的读完本书,但仅仅是这两个章节,不难看出作者投入的精力和用心。本书实用性非常强,如今的大学教育鼓励同学们自己创新,创新报告作为最直接的载体的,需要大家下功夫去研究,本书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催化剂。

本书专业有一章节写到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笔者现在也是大三了,也是面临着毕业写论文的时候了。在这一段中,作者少有的出现一段主观的描写:

对文献综述的写作,许多研究生常常不重视……大量的罗列堆砌他人文章的内容……自己没有消化这些文献……从而自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创新的探索性研究……

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国内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如今大学扩张,大学生的也已经不是什么高岭之花,笔者也没有什么学术上多高深的研究,然而对于学位论文要求的高度来说,以笔者的水平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然后,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本书的作者表达出这样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对于笔者也是有着警醒的作用,完成科技论文的写作,不仅仅是格式上达到要求那么简单,其中的科学内涵才是我们需要真在去完善的东西。如今大量充斥着形式主义,作为一个大学生,如何真在学到科学知识,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感谢本书作者在这里严肃的提出来。

另外一个方面,现如今学术造假的时间也是频有发生,可以看到这是从学生时代有埋下的根。笔者认为大学教育还行需要务实,创新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切合实际,不搞一些自己完全不懂的项目。如书中所说,罗列一大堆别人的东西,然后就说自己和他不一样,其实是完全就没有吸收别人文章的东西,就信口开河。本书虽然主要是强调一些格式和方法上的东西,但是更本质上的东西,也值得读者去深思,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还是在现有基础上做出改进”?创新不是八股文,照本宣科即可。我们需要的真材实料的东西。这就是我最大的感触。

上一篇:六一幼儿园教师发言稿下一篇:2022期货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