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验实训心得体会

2024-05-21

做实验实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做实验实训心得体会 第1篇

做物理实验的心得体会

实验赋予了物理学科思想和内容,实验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同时物理实验自身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搞好实验教学,对于物理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和中考角度物理实验教学可分为:测量型实验、探究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开放型实验、操作型实验、演示型实验七种。

(一)测量型实验分为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

直接测量型:包括用刻度尺测长度、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

(二)探究型实验:

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探索并总结物理规律。包括探究固体的熔化过程、探究水的沸腾、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三)演示型实验

根据实验装置的图文信息,说明研究什么;观察现象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包括真空铃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液体对容器壁、底的压强实验、覆杯实验、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单摆、滚摆实验、扩散现象、分子引力实验、电磁感应……

(四)设计型实验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运用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选取适当器材,规范地进行物理实验操作,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包括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测小灯泡的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五)开放型实验

用多种实验方案得出同一结论(或验证同一结论),给出一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多种实验。包括测物体的密度、探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测导体的电阻。

(六)操作型实验

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实际连接、安装、设计。包括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用基本的测量工具测量质量、体积、温度、力。这类实验主要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会画实验原理图、能排除简单的故障。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一)好的实验设计给人愉悦和探索的求知欲望

能用实验表达的物理现象,不要用课件,除非不能做或不允许做的实验。生动有趣的演示的实验可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从而提高实验的观察效果如表演者拿出吹风机和系有细线的乒乓球。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品,他们会想:这些东西能做什么实验?教师提出问题:用吹风机吹乒乓球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这是怎么回事呢?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学生多会回答吹跑了,但现象却是吹不走。学生不自然的“噢”了一声,身子向前探着,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这个小小的乒乓球吸引过去。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引入新课。

(二)好的设计,给人以惊奇和激发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作为引入的实验是关键。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并从中激励出创造性的火花。抓住学生生性好奇的心理,巧妙地设计、表演新奇有趣的实验,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探讨问题,接受知识。

(三)好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操作性强。

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四)突破思维定势创新实验设计

有些实验操作简单,但小实验见大道理,许多情况下,教师只演示或是让学生操作一下,看到现象后,分析得出物理的小知识点,即可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实验更能展现物理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也是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认为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不断进行课堂改革,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大力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精”,就是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针对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结合学生实际,把提高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

“真”,就是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旦实验出现问题,教师一忌慌乱,二忌简单,三忌虚假,教师对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并且保证实验一举成功。一出现的问题迅速分析原因,找出错误,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然后重新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显”,就是显明易见,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增加物理的神秘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构建高效课堂。因此,演示实验要确保实验器材足够大,确保所有学生看的清楚,看的真实,必要时自制教具。

二、用“分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通过亲自实践,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方法。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

三、用“探究实验”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就是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并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知识和规律,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提问,大胆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个性特色和合作精神。

自从县上教研室大力开展有效教学之后,我对物理实验教学做了以下改进:

(一)改讲解物理规律为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是研究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物理新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过程。在教材中,许多对我们来说已经有明确结果和结论的定律和原理,对学生来说结果是未知的,这正好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素材。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对某一规律发现的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考物理”的同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善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二)改讲解物理现象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现象

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理解某些物理现象的重要特征。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某一物理现象所具备的特征给学生罗列出来,让学生一一记住,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如果我们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自己探索和发现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甚至有些特征还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才能发现,那么,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理解到位,而且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改讲解物理概念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概念

教材中为了描述某一现象都会引入一些物理概念,而所引入的物理概念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用这一物理概念来描述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等问题一直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要重点讲解的。如果采用让学生自己寻找或定义一个物理量,该物理量要能够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的现象,那么学生就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自己分析、自己设计实验,寻找这一物理量,同时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改介绍物理仪器的构造和原理为让学生自己设计物理仪器

在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研究中常常要使用一些仪器,这就需要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和原理。如果我们把讲解物理仪器的构造和原理改为根据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物理仪器的话,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仪器的构造和原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仪器要设计成这个样子;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发明和设计仪器的基本方法,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发明和设计仪器的艰辛和快乐。

总之,自从大力开展有效教学之后,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进行了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空前浓厚,物理课堂的参与率明显变提高,使物理实验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学好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要学好物理课,首先要重视各学科的横向关联作用,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就直接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有目的迁移应用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计算能力。第二要重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有意识、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要重视在群体学习过程中树立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的意识,要自我培养良好的独立作业能力。第四要重视探索自己学习道路上的未知领域,学会科学的探索,严谨的分析是打开未知领域之门的金钥匙。

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二物理提出几项建议:

1.学会使用物理课本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初二物理课要学习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哪些部分?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对新开的一门课程,同学们的脑海中会有一连串的问号,并且很想知道答案。这并不难,随着学习进程每个问题都会得到答案。关键是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对!当然是做后者。开学初,每位同学都会得到各学科的课本,初二的学生手中自然就会比初一时多出我们需要的《物理》课本。打开课本,同学们的某些浅显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物理课本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依据,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向导。同学们要学会通过课前看物理课本而了解上物理课时老师要讲的内容,知道上物理课时,针对所学环节听什么,使学习过程是有目的的行为。通过课中随着老师的引导看物理课本,达到认知知识、理解知识要点的目的。通过课后看物理课本,达到复习巩固知识,学会初步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目的。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课文,同学们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些课文不仅能使你们浅显地认识物理知识,还会使你们很好地组织出解答物理问题的论述语言,这是解答物理简述题的语言之源。在我们学习了一些可用数学表达式书写的物理规律之后,同学们会在物理课本中阅读到一些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解题过程。这是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范例,要很好地阅读、细心地反复阅读,这是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良好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对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能力提高,书写格式掌握,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同学们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在学习时间宽松时不妨读一读,它会使你们眼前一亮。同学们的物理思维会得到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化。

2.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预期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否则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学习知识亦如此。青少年时期的初二学生有着广泛的好奇心,但好奇心再多、再强也无法取代学习目标。每位同学要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好奇情感,使之转化为求知的欲望,然后理智地确定全学期的总体学习目标,针对物理课各章节的局部学习目标和平时各节课、各知识点的细节学习目标,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有序而行。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因为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每一条物理规律的认知,都需要由知道上升为理解,才能达到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答问题的目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完成的。同学们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俗话说得好:概念通了,一通百通。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中,概念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因此,同学们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章节中物理概念的学习,要特别注重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规律。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寻好的学习方法。在初中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自我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近期作用是可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中,远期作用是使自己具有自主的继续学习能力。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同学们第一要学会“预习”,并且有意识地培养预习习惯。预习要达到的目的有:知道未来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将要学习的知识中,哪些部分已基本明白,哪些知识要在上课时聆听老师的讲解。第二要学会“有目标、有重点的听课”,这一点是跟预习密不可分的,只有预习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才能使听课时做到“有目标、有重点”。第三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这里所讲的独立完成作业,不单纯指不抄他人的作业,而且是指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是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是要在同学们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信。在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寻找一种优良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同学们不能忽视的。所谓好的学习方法,要有两个适合:一适合所学的学科;二适合使用学习方法的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习物理的同学要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善于有目标地观察物理现象,并学会依据物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具体的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每个同学要在认真的学习过程中去探求。基本原则是:学会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丰富个人的感性认知;把握好学习过的“预习、听课、作业”的三个环节;定期进行所学习知识的小结或总结。

做实验实训心得体会 第2篇

我仔细回想着当时的片段,先把牛奶到入锅中,用中火慢慢煮,过了一会儿,牛奶像是要从锅中跳出来似的沸腾起来,顿时窜出了许多白色的小泡泡。我看看锅里,再看看手表,三分钟到了,于是赶紧关火,请婆婆把酸奶倒入小碗中,然后我静静地守在牛奶旁,半个小时过去了,冷却得差不多了,我郑重拿出了我的“武器”—发酵粉,取了三四小勺放入碗,这可是最关键的一步,最后为了口感更好,婆婆又加了点白糖进去。我搅呀搅,然后吧,就是把这加工过的牛奶放进了保温杯中,要发酵十个小时才行,于是我带着期待睡了。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的冲向厨房,而婆婆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酸奶藏在了冰箱里了,我小心翼翼的端出酸奶,酸奶那熟悉的香气扑面而来,令我垂涎三尺,我激动的拿来勺子尝了一口,冰冰凉凉,酸酸甜甜,别提有多美味啦!我第一次做酸奶就成功了,这感觉太好了,太美妙了!

谈谈做实验员的体会 第3篇

一、刻苦学习, 加强自身素质, 提高业务水平

笔者曾分别参加了南京市教育局和南京市教学仪器站共同举办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员培训班学习。通过学习我对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仪器性能、构造及使用规则等都进一步掌握, 同时也掌握了一些仪器维修技术和保养知识等。但觉得自己与实验员应具有的素质相比还差的很远。为此本人正参加省自考化学本科学习, 同时还挤出时间钻研物理、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比如《中学物理仪器使用与检验》和《中学物理教材教法》等书籍, 我都认真学习, 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有关教师请教。外出开会、学习, 笔者就把本校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学校教师请教。有一次, 笔者为化学实验室配了一瓶酚酞指示剂, 结果实验效果很不好, 它遇碱现象明显遇酸应不变色却变成了白色。本校化学教师对此也搞不清楚。后来去南京参加化学本科实践考核, 顺便向省教育学院化学系的老师请教, 结果把问题解决了。配制酚酞指示剂将0.1克的酚酞溶于100克60%~70%的乙醇中。当时利用98%的乙醇来配制。从此就建立一个理化生实验簿本。上面记录了平时学到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比如, 化学实验簿本记录有化学试剂纯度、等级, 某些易燃、易爆、有剧毒试剂的保存方法等。我也注意在实践中学习, 把教材中所有的演示及分组实验我都亲自操作一遍。并一一制成实验卡片, 上面记载有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和药品, 注意事项、方法、现象、数据记录、误差原因及结论等内容。在工作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要提高实验质量, 不能实验完毕就了事, 刚开始, 仅认真做笔记。后来又建立《实验记录簿》, 上面设有:实验内容、班级、时间、效果记录、损坏情况、改进实验、备注等栏目。如初二物理测定物质密度实验需要用量筒间接测出待测物体的体积, 但量筒的口径太小, 不易把待测物体放进去或放进去易把量筒底部损坏, 后来我就为每组加了一个溢水杯, 把待测物体放进溢水杯溢出的水用量筒接住, 量筒中的水就是待测物体的体积。这样避免量筒被损坏, 提高了仪器完好率, 也达到实验的目的。类似情况笔者一一记录在实验记录簿上。为以后实验提供参考

二、仪器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

1. 建立健全账目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资料档案。

账目有《教学仪器总账》《单项仪器登记账》《药品登记账》《低值易耗品登记账》《进货账》。另外还有借用、添置、损坏、维修、自制等登记册。这些账目、表册的建立, 使我对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师生更好地使用仪器、药品, 笔者与实验中心领导共同指定了仪器室制度, 实验室制度, 仪器设备使用、维修、赔偿制度, 贵重器材领用制度, 学生实验守则, 实验须知, 安全规则等制度。档案有:技术资料、仪器质量档案、实验室管理资料、实验计划档案、实验教学档案、理化生综合档案等。

2. 坚持“三定”“三不放”, 两个“三统一”, “五防”措施。

“三定”即定橱、定格存放、定人使用;“三不放”即使用后的器材有水珠不放, 未擦净和上油保护的不放;缺少零部件或损坏未经修复的不放;两个“三统一”即一个是桌椅、实验小组、仪器和药品编号三统一, 另一个是账目、实物、标签三统一;“五防”即防尘、防潮、防锈、防磨损、防破碎。为了防止金属生锈, 除了用毕时擦净涂油外, 每个季度普查一次需要涂油的涂上油。对于电子仪器长期不用时, 按一个季度充电一次。对药品的保管和使用, 药品按酸、碱、盐、单质、氧化物、有机溶剂、指示剂等分别存放。危险品存放在危险品柜内, 药品全部用纸签标明浓度、等级、实验小组号码。这样防止少数学生实验后药品瓶塞乱盖而使整瓶药品作废。

三、协助任课教师开展好每个实验

每学期初, 首先向教师们了解新学期增加的新课内容和教学进度, 制定实验计划。平时教师忙碌时, 就要常去教研组询问有无实验单, 若有, 就要回到实验室准备好仪器和药品给他们送去, 再顺便把他们用过的仪器、药品带回实验室。一些弯管、尖嘴管需要量最大, 本人平时就烧制一批捆扎起来备用。橡皮塞按管口大小、多少预先打成单孔、双孔分别装进纸盒内。为了使教师备课心中有数, 对新进的仪器我及时介绍给教研组。理化生教学挂图尤其是生物挂图最多。我按学科教材顺序编成号码目录, 分别存放。教师需要哪种挂图, 自己能从目录中迅速找到。学生分组实验时, 有的学生操作规程不够熟练, 我经常协助教师巡回指导。有一次, 初三年级 (2) 班在使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 实验刚开始, 有两三个组报告安培表坏了。当时我真感到奇怪, 实验前各组电表全部检验正常, 怎么会坏呢?过去一看, 原来是他们把电路连接错了, 造成短路。笔者就把上述情况反映给任课老师, 要求老师做电学实验前一定要向学生强调, 实验时检查电路无误后再接通电源, 以免造成短路而损坏仪器。通过纠正, 再未出现这类问题, 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电学实验最多, 电路连接也较为复杂, 会遇到难做的实验, 有些同学实验效果不是很好, 另外因有原因未能按时做实验的同学, 我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 下午两节课后, 甚至放学后为他们开放实验室。有一次在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 有几个同学想做望远镜实验, 我就为他们准备了光具座、凸透镜, 他们实验时若遇到问题, 我就当面给予指导, 终于取得良好实验效果, 同学们感到非常满意, 他们离开实验室后都对我表示十分的感谢。总之, 笔者觉得作为一名实验员必须愿作一个铺路石子, 一定要为教学着想, 为师生服务。

四、自制教具和改进实验

目前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国家教委按4人1组配备的, 基本能开足教材中所规定的演示和分组实验。由于新教材的使用, 现有的数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逐步补充、更新教学仪器。但又由于学校条件限制不能及时补充, 我们不得不自制一些简易教具充当教学中, 比如潜水艇模型, 比较压力作用效果装置, 辐射装置, 二力平衡装置, 望远镜模型, 照相机模型等全都是我与任课老师自制的。自制器材虽然简单, 但应用在教学中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 管好、用好实验室, 做好一名实验员是不容易的, 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为教学着想, 为师生服务, 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实验室最大限度地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作用,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摘要:近年来, 中小学实验室工作发展迅速, 许多中小学相继改进和修建了实验室, 仪器设备比较齐全, 基本能开足教材中所规定每个演示和分组实验。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效益。首先, 每个学校必须配备有较高素质的实验员, 实验员在实验室管理中处于关键位置, 通过管理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可使用状态, 保证数量上动态平衡, 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确保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如何做好一名实验员?必须具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科学、规范化管理, 自制教具等。

做实验实训心得体会 第4篇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很多现象似乎表明科学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大。学生们不能理解在校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现象有何关系。很多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现象分离,认为学校所学的知识仅仅只存在于教材的特殊环境和实验仪器中。其实,教材上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一点?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可以选择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随处可见的材料做实验,再通过简单实验看清知识本质,深刻理解概念和法则,从而让学生理解知识源于生活这个道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通过“物”来思考“理”,再通过“理”来认识“物”。

最近,笔者听了我校一名男教师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一节课。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形象地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这名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来引导学生。

首先,教师先提问: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谁先落地?学生的答案各异。有的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有的觉得质量小的先落地,还有的不确定。教师并没有急着公布答案,而是拿两支一大一小的粉笔,让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结果大的粉笔先落地。这一现象似乎证实了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得此结论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开心,教师又拿出了一个大泡沫板和一支小粉笔头,重复了刚才的实验,这次小粉笔头先落地,经过确认,小粉笔头的质量小,如此一来,完全颠覆了刚才的结论,学生面面相觑的同时,积极性完全被这两个实验调动了起来。就在大家积极讨论的时候,这名男教师拿出了两张完全一样的纸,神气地对学生说:“我可以控制这两张纸的下落顺序哦,不信的话,看着,我要左边的先落地。”这名男教师说完就将左边的纸揉成团,然后让左右两边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下落,果然左边揉成团的纸先落地了。男教师继续说:“现在我要右边的纸先落地。”于是他又把右边的纸揉得更小,重复实验,结果是右边的纸先落地。最后男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这两张纸同时落地?学生讨论后觉得可以,将两张纸铺平后,重复实验,结果两张纸果然同时落地了。最后,学生不用教师指点,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的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越久。这个结论得出后,学生自然理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概念。回顾这节课,用到的粉笔、泡沫、纸都是大家熟悉的材料,运用在一起做实验,却将这节课的难点简简单单地体现出来,学生在“玩”的同时,轻松地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

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指出:“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程度成反比。”所以利用越简单,越随手可得的材料来进行物理实验,学生越能透彻地领悟知识。

如在上“探究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单手撕纸。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张纸,然后让学生在纸上随意撕一小豁口,最后要求学生用一只手撕开纸。把实验要求交代下去后,学生开始小声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完全没有思路,追问:“老师,是用一只手来撕纸吗?”“是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学生们开始操作起来,各种动作在教室里出现了,最成功的就是用手拿住纸的一端,用力去甩。经过尝试发现,拿住小半边纸,手轻轻一甩,纸张马上就被撕开了,学生们兴致勃勃地重复多次实验后,总结出:手捏住小半边纸用力甩,比用手拿住大半边纸用力甩的效果要好。笔者追问:“这说明了什么?”在这简单的实验提示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结论: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同时也给了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机会,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纸这个普通的材料,其实还可以运用到平抛运动这一课堂上。让学生用纸折成纸飞机并抛出去,观察并思考:这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为什么?不用教师刻意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相互讨论、思考结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在相互讨论中活跃起来。通过自己探索学习得来的知识,效果远比教师的“一言堂”好。

“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当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于课堂,用于实验时,学生觉得亲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

让学生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暑假做实验的心得与体会 第5篇

2013年这个暑假,我没有选择回家避暑,而是选择了跟着老师去野外做实验,因为,我想用这宝贵的时间,用更多的知识包装自己,充实自己。俗话说,一叶知秋,一片落叶见证一个季节,一次暑假留校做实验见证一次新的认识,感想是来自于贝壳堤岛的所见所闻,盐碱地里依然可以长出植物,感叹植物生命力顽强的同时,也对植物本身的结构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学习。

由于是刚接触这种算是综合性的实验,刚开始时的我们都还是新手。所以我们只好从查阅文献,查找方案并在老师及研究生学长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开启的我们的实验之旅.。从点滴做起,过程很是重要,不要一心只想着成果怎么样。要不然这样最终是要以失败告终的,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凡事 从点滴做起”只有循序渐进尤其做实验才能取得最后理想的成果。我们只有先做好一些步骤,从中积累经验,再把这一系类的步骤串联起来,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有间断的飞跃,最后才能找到最理想的成果。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学得好不一定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理论毕竟只是理论,是前世很多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有的有几千年之久,而现实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的,那些理论有可能已经不在适应现在日新月异的化学实验。我们不能只纸上谈兵,不能只学理论或只重视实践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把两者分开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他们的强大的作用。尤其是在这次实验中怎么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然后就是在实践中慢慢探索„„探索出新的东西。

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万事开头难!任何一件事在开头时都并不好做!只要我们慢慢探索出来了它,就比较好做了,而往往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望而生畏;逃避。其实他们都是没有一颗坚定的心!困难和挫折随时随地都有,实验失败成果不理想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有我们要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认识它的本质,不要望而止步,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勇敢的面对会发现它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不可战胜!经过时间的考验才会有所体会吧。在实验的后期我们总算是小有所成,那时候才深有体会前面经历过的那些都已经不觉得是什么„„

以下是我跟老师实验的研究成果:

1.黄河三角洲贝壳堤湿地植被格局研究

海岸湿地植被正面临着人类活动压力增加而灭绝的危险,保护湿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是维护脆弱海岸环境和保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举措。渤海湾海岸贝壳堤湿地是贝壳碎屑为主要基质的一类砂质海岸类型,至今关于该地区的研究文献不多。本研究就渤海海岸黄河三角洲贝壳堤湿地保存相对较好的堤岛,进行了完整的由海向陆地断面详细的植物调查,旨在探究贝壳堤生境下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探究该地区物种的维持机制,以期为今后的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提供理论借鉴。

同其他海岸生态系统一样,黄河三角洲贝壳堤湿地的物种多样性较少,调查中共发现维管植物物种35种,分别隶属于15个科,33个属,且物种以单属种为主,每个样方中出现的物种数1-8种,说明了该地区环境的恶劣性。此外,相比其他海岸沙丘湿地,渤海海岸贝壳堤物种相对更少,这可能与贝壳堤的土壤基质较粗,能够持蓄的淡水资源少,以及贝壳堤南北横贯长度较窄,堤岛面积较小有关。

沿着由海向内陆方向,植被呈现沿海岸线的带状分布格局是很多海岸沙丘生境下的典型外貌特征。根据TWINSPAN分类,黄河三角洲贝壳堤湿地的植被群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处于海风海浪袭击频繁的活动前丘和高潮线附近;一类处于半固定和固定的沙堤顶部、堤后背风坡以及堤后的舒缓低地等地区,从海到陆,植被群落从柽柳→大穗结缕草→砂引草→鹅绒藤→灌木(酸枣、杠柳)或藤本(乌蔹莓)+蒙古蒿→蒙古蒿群落,体现了距海距离在介导植被分布格局所起的主要作用,呈现出明显的由海向内陆的植被带状分布模式。

除距海岸的距离外,沙丘的起伏变化、地貌特征也是决定海岸沙堤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风暴潮袭击与沙埋的程度和几率、有机物质有无、土壤水分和盐分的高低等生境因素。本研究中,DCA排序和TWINSPAN分类均表明,柽柳和大穗结缕草群落主要分布在高潮线附近,野青茅群落仅仅在土壤水分较湿润的丘间低地有分布,蒙古蒿、鹅绒藤、酸枣、乌蔹莓等仅在丘顶和堤后背风坡有聚丛分布。

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贝壳堤湿地的植被类型体现了明显的生态类群和植物关系,并与距海距离和地貌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今后的植被保护和恢复过程中,要根据贝壳堤湿地不同的距海距离和地貌特征,有的放矢的采用适当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措施。例如,活动沙丘包括高潮线附近以及沙堤前丘,循环的风暴潮事件导致新生植被去除和雏形前丘的再形成循环发生,物种多样性低,生存在其中的植物往往具有高抗性,例如柽柳,它可以抵挡盐沫的频繁袭击、耐高的土壤盐碱含量,具有强壮的根系统固定基底,叶面积小从而减少蒸腾耗水等特征,而大穗结缕草根系发达,特别是沙埋后能够萌芽重新露出地面的能力较强,保护这些高潮线前端的原生植被,是促淤生长和保证沙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而在滩脊及其背后,蒙古蒿和一些灌木或藤本植物的共存生长,物种丰富度上升以及盖度增加明显,必然导致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加,都在改善小生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保护过程中,可以通过延长封育时间的方式,促使沙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自然演替的正向进行。

2.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优势植物叶片叶绿素和营养性状特征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植物的生活史、形态、及生理等多个方面,不同的植物类型有不同的适应策略。植物性状反映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并应用于

[1]全球变化、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恢复和保护等研究。而绿色叶片是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它们的生理性状和形态特征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叶片性状之间经常表现出相关关系,并且叶片性状之间的关系普遍存在于植物种群、群落和生物区系中,能够明显的反映出植物对气候和其它环境限制的趋同适应。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城北60公里处,渤海西南岸,西至漳卫新河,东至套儿河,北至浅海-3米等深线。该区地势低平,发育了山东省最宽广的滨海湿地带。研究表明贝壳堤岛为土壤决定的植被类型,有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群落构成,土壤中盐碱含量

[2]普遍较高,植物相应地表现出抗盐耐盐特征。但贝壳堤岛的优势植物叶片性状表现及其相

关关系与其它地区优势植物的分异性和自身的趋同适应研究却鲜有报道。以贝壳堤岛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调查植物叶片的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比叶重(LMA)、叶片厚度(LT)、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叶片钾含量(LKC)、叶绿素含量(Chl)和类胡萝卜素含量(Cd)等9个叶片性状(表1),揭示该区优势植物叶片性状特征,分析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对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叶片性状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从而为区域研究和贝壳堤岛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不同灌丛土壤物理水文属性、有机碳分布研究

乔木和灌木植物具有强大的根系统和冠幅,在水分的截获摄取,养分的利用、归还,土壤质地的改良等方面相比草本植物能发挥了更大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降水后水分运移和植株吸水作用导致土壤养分、盐分等在灌木植株下聚集,多会产生“肥岛效应”。而在多风沙地带,灌木或乔木的存在还减弱了风蚀作用的发生,对土粒的输送起到阻隔作用,增加了土壤质地和资源的异质性。对于沙质海岸生态系统而言,除了具有降水资源缺乏、海水频繁倒灌等环境条件外,海潮携带或海风运转等作用会使土壤质地在海陆间发生变化,土壤基底流动多变。因而灌木植物在该地区的建植,对于改善微生境,尤其是植物的幼苗建成、种间关系、物种分布、多样性乃至生产力等的影响可能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迄今为止,国内海岸带稀疏灌木植被对生境的改善特别是土壤属性的影响研究不多。

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nr.)、酸枣(Ziziphus jujube Mill.)以及柽柳和酸枣共生的3种植被灌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冠幅距离下土壤粒径的分布,土壤孔隙、容重、持水量等物理性状,结合不同群落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旨在探明以下三个问题:①3种植被灌丛对土壤物理水文属性的差异;

②灌丛不同空间距离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③3种植被灌丛是否存在“肥岛”效应等?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可以为该地区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下边是做实验中的感悟:

1.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最不能容忍的是在开始的几步偷懒,造成后面总有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

2.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3.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

千万不能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台上。看文献、看书、看别人的操作、听别人的经验、研究别人的思路,边做边思考。要学会比较,不要盲从。否则,会被一些小小的问题困扰许久。

4.记录真实详尽。

人总是有一点虚荣心的。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5.把握心理优势。

做过实验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有些失败应当在预实验阶段发生,你这时能坦然接受。假如不做预实验,在正式的实验中遇到,你的挫折感就很明显。假如你因为赶时间而误操作,你会沮丧。假如你能因为目前心浮气燥而果断地放一放,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你早上进入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最好想好了再去。最大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记住,屡教不改者不适合做实验。

做蛋糕实训心得体会 第6篇

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我便开始了“学厨”(学习厨艺)。今天,我来为大家一道甜点——鸡蛋酸奶饼。

首先,我们要准备食材。我要两个鸡蛋、一杯酸奶、面粉、葡萄干、少量水,以及白砂糖和食用油。

先把葡萄干淘洗干净,温水泡软,面粉放进盆里,把两个鸡蛋打进去,接着把酸奶倒进去,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点白砂糖,倒入葡萄干。加入适量水搅拌充分(稠了放水,稀了放面),搅拌成稀糊状。

面糊准备好后,在电饼铛上刷一层油,用勺子盛一点面糊放进去,只听“哗啦”医生,一个圆形的面糊掉了下来,向四周扩散;“啪啪啪”几声,我又接连把几个面糊丢进了“绝路”。锅里“滋滋”直响,似乎是在流口水。不行,我可得把面饼盯紧了,可别让锅把这美味的甜点偷吃了。

过了一会儿,我闻到一股香味,打开盖子,原来饼已经煎好一面了,我又拿起铲子,铲啊铲,可是饼似乎太顽固了,于是,我眼珠一转,拿着“筷子将军”率兵前来帮忙,铲子与筷子两面夹击,让他们“投降”了。

翻了一面之后,我觉得可以多煎一会,于是丢下它跑去看书了。

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书,我突然问道一股刺鼻的焦味,我把书一丢,一路小跑着冲向厨房,晚了!小饼成了黑乎乎的泥巴饼,还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

吸取了教训,我知道了不可以烤太久,不然会胡,如果吃了不光不好吃,还对身体有危险。于是,我全神贯注的做饼,做的越来越好看,从“泥巴饼”变成了一个个“小太阳”!

我拿起一个“小太阳”咬下一口,奶香味在嘴里久久不散,真美味。

刘鹏程暑假做实验心得体会 第7篇

学院: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班级:药学122 学号:124034225

姓名:刘鹏程

一叶知秋,一片落叶见证一个季节。一次暑假留校做实验见证一次新的认识,感想是来自于对化学实验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次实验给我很多的感想,而这些体会将会使我受益终身。

纳滤膜是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一种新型压力驱动膜,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工业水处理等热门领域当中。然而膜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遭到溶液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污染,随着过滤的进行,一方面过滤的时间逐渐延长,另一方面膜通量的明显下降,明显预示着膜孔堵塞并遭到污染,影响膜的正常应用,勤更换膜需要昂贵的经济费用。因此,明确膜的污染机理并且找到合适的膜详细清洗方案是膜分离技术成功应用的重要环节。膜污染是指被处理的料液中的某些组分或基团发生吸附或沉积到膜面上,或进入到膜孔中,严重的情况下会将膜孔道堵塞,使膜的渗透阻力显著增加,膜通量降低的现象。

陆文超等指出在膜污染的起始阶段,一些比膜孔径小的颗粒会随着溶液流进入膜孔中,吸附在膜孔中,造成膜孔堵塞,使其它颗粒很难再透过。随着过滤进行,更多微粒被阻碍在膜面上,其最终在膜表面形成滤饼层,使膜通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此种污染属于膜孔堵塞造成的膜污染,介于可逆与不可逆污染之间。

郭春禹等认为膜的污染与浓差极化息息相关,浓差极化即因为膜的选择透过性造成膜面主体浓度高于待测料液中主体浓度的现象。浓差极化使膜表面产生特定的浓度层,随着过滤的进行,膜面逐渐出现浓度梯度区域,浓差极化现象不断加深,从而加速了膜污染过程。一旦停止过滤,浓差极化现象逐渐减弱至消除,膜通量逐步恢复到起始状态。因此认为浓差极化所造成的膜污染是一种可逆状态的污染。

李毓亮等在《反渗透膜的污染过程与膜清洗的试验研究》中指出,膜污染还包括表面沉积。即料液中的主体溶质在膜表面形成沉积层,一般包括有机凝胶层和无机结垢层。有机凝胶层指溶液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藻类代谢物因发生浓差极化或者是吸附作用沉积在膜表面所形成;无机结构层是指无机沉淀物如碳酸盐硫酸盐等由于沉积作用在膜表面形成无机结垢,并长期形成了不可逆的污染。

膜的清洗分为物理清洗,化学清洗和生物清洗三种方法。物理清洗是利用高流速的水或空气和水的混合流体冲洗膜表面,这种方法具有不引入新污染物、清洗步骤简单等特点,但该法仅对污染初期的

膜有效,清洗效果不能持久。化学清洗是在水流中加入某种合适的化学药剂,连续循环清洗,该法能清除复合污垢,迅速恢复膜通量。生物清洗是借助微生物、酶等生物活性剂的生物活动去除膜表面及膜内部的污染物。化学清洗和生物清洗都存在向系统引入新的污染物的可能性,另外运行与清洗之间的转换步骤较多。1 物理清洗方法

常见的物理清洗方法通常有低压高流速清洗、反压清洗及这两者的联用。低压高流速即在较低的操作压力下尽可能地加大膜面流速,该法一方面使得溶质分子在膜面停留的机率降低,另一方面减轻了料液与膜面之间的浓差极化。反压清洗即通过在膜的透过液一侧施加压力,使透过液反向透过膜。该法一方面可以冲掉堵塞在膜孔内的污染物,另一方面对料液侧膜表面的附着层也有着一定的冲洗作用。吴光夏等人对膜的负压清洗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国内申请了多项专利。所谓膜的负压清洗是在膜的功能面造成负压,即低于大气压的压力下使膜面和膜内部的污染物脱落。该法的一般清洗特点是:在清洗时,使膜组件接在泵的吸程上,造成膜的功能面压力低于大气压(即为负压),而膜的另一面为大气压,从而使透过液逆流透过膜来清洗膜面和膜孔内的污染物,这与反压清洗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法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利用膜反面的压力高于膜功能面压力而使透过液逆流反向通过膜功能面;不同之处在于,实行反压清洗时,膜正反面与大气压的关系为:大气压≤膜正面压力<膜反面压力,而负压清洗时,三者的关系为:膜正面压力<大气压力=膜反面压力。显然,膜的负压清洗更利于膜压实的恢复,且因膜正反面的压差最大为一个大气压,故不会因操作失误而被损坏。2 化学清洗方法

在实际运行中,对于污染严重的膜,仅靠物理清洗很难使膜通量完全恢复,必须借助于化学清洗。化学清洗剂的选择应根据膜污染物的类型和污染程度,以及膜的物理化学特性来进行,清洗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复合使用。清洗剂中无机酸主要用来清除无机垢,使污染物中一部分不溶性物质转变为可溶性物质;强碱主要是清除油脂、蛋白、藻类等的生物污染、胶体污染及大多数的有机污染物;螯合剂主要是与污染物中的无机离子络合生成溶解度大的物质,从而减少膜表面及孔内沉积的盐和吸附的无机污染物。针对不同的料液也可将几种清洗剂适当复配作为专用清洗剂,或采取酸和碱交替清洗的清洗方法,作者曾对印钞擦版液产生的膜污染采用了酸与碱交替清洗的方法,结果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3 生物清洗方法

这类方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类似于化学清洗方法,使用清洗剂清洗,所不同的是此类清洗剂具有生物活性;另一类则是将生物剂固定通过特殊的方法固定在膜上,使膜具有抗污染的能力。对含蛋白体系的混合物膜分离过程,酶制剂清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采用酶制剂清洗可以切断蛋白链,而表面活性剂可与特定的蛋白链发生作用,另外还可快速溶解小的松散的蛋白片段。因此,先采用酶制剂清洗,后采用表面活性剂清洗的方法对BSA和乳清污染的聚砜超滤膜清洗,非常有效。另外,也可将两种清洗剂复配成一种,但必须考虑优化,即清洗剂之 间不能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是刚接触这种算是综合性的实验,刚开始时的我们都还是新手。所以我们只好从查阅文献,查找方案并在老师及研究生学长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开启的我们的实验之旅.。

从点滴做起,过程很是重要,不要一心只想着成果怎么样。要不然这样最终是要以失败告终的,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凡事 从点滴做起”只有循序渐进尤其做实验才能取得最后理想的成果。我们只有先做好一些步骤,从中积累经验,再把这一系类的步骤串联起来,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有间断的飞跃,最后才能找到最理想的成果。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学得好不一定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理论毕竟只是理论,是前世很多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有的有几千年之久,而现实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的,那些理论有可能已经不在适应现在日新月异的化学实验。我们不能只纸上谈兵,不能只学理论或只重视实践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把两者分开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他们的强大的作用。尤其是在这次实验中怎么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然后就是在实践中慢慢探索„„探索出新的东西。

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万事开头难!任何一件事在开头时都并不好做!只要我们慢慢探索出来了它,就比较好做了,而往往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望而生畏;逃避。其实他们都是没有一颗坚定的心!困难和挫折随时随地都有,实验失败成果不理想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有我们要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认识它的本质,不要望而止步,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勇敢的面对会发现它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不可战胜!经过时间的考验才会有所体会吧。在实验的后期我们总算是小有所成,那时候才深有体会前面经历过的那些都已经不觉得是什么„„

做实验实训心得体会 第8篇

在讲《浮力的应用》一节时, 我出了个题目是:“我们是否能自行设计一个自己的潜水艇模型呢?”学生很兴奋, 积极性很高。我们便自我组合, 自行设计方案、制作。一星期后, 各组的方案和模型都汇聚在了一起, 真可谓五花八门, 方案和取材各有特色, 按方案和取材我大致分了以下几类, 与各位教学同仁共飨之。

方案一:重力不变, 改变体积

材料与组装:两个套在一起的气球, 内层的一个装满水和适量小石子并扎住口, 一根输液管的一端接一硬管从口处通入外层气球并轧紧, 另一端通入大针筒。

演示:将装有水的气球一端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 球沉入水中, 用针筒经输液管向外层气球中充气, 外层气球体积膨胀, 球向上浮起;针筒活塞外拉, 向外抽气, 气球下沉。

辩论:

学生提问:在书上和电脑中查的资料说, 潜水艇不是靠改变自身的体积而改变浮力, 而是体积不变, 浮力不变, 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的。你们的设计不符合潜水艇的原理。

演示的学生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忽然, 这一组有一个学生说:“如果潜水艇用了我们的方案, 便可以缩小体积, 或许阻力还可以减小呢!也可以在现在的潜水艇外面包一层有弹性的可以收缩的东西, 用时充气, 不用时放气来实现浮沉。”

面对如此敏捷的思维, 大家不由地鼓起了掌。我也沉不住问了起来。

老师:你们为什么会考虑到用两个气球套在一起呢?

学生:外面当时用一个气球时, 气体充入气球的水中, 升到了上面, 没有办法抽出气球中的气体而使球沉入水中实现浮沉, 所以另加一个气球套在外面, 两球之间只有气体, 膨胀收缩自如, 球才可以实现浮沉。

方案二:体积不变, 改变重力

材料与组装:输液瓶一个, 输液管两根, 针筒两个。输液瓶内装入半瓶多水, 两根输液管插入输液瓶 (进气口封闭) , 使瓶倒立入水桶中, 输液瓶沉入水中, 用两根针筒向外抽水, 输液瓶变轻向上浮起, 把水充入输液瓶中, 输液瓶沉入水底。

学生提问:输液瓶中的水被抽出来, 输液瓶中气压变小, 在深水中, 瓶子外部所受到的海水的压强非常大, 会被压扁的, 需要的材料应该非常好才行。

方案三:体积不变, 向外压水, 改变自身重力

组装与材料:两个饮料瓶, 一根输液管, 一个长气球, 几根铁钉, 细线。长气球口套在饮料瓶口, 长气球塞入瓶中, 细线将铁钉固定在饮料瓶的一边, 在饮料瓶上有铁钉的部位扎了几个孔, 输液管从瓶盖上的孔伸入气球中, 输液管的另一端和另一个饮料瓶相连。

演示:将扎孔的输液瓶放入水中, 瓶中充满水而沉入水中, 挤压外面的饮料瓶, 将空气压入气球中, 水中饮料瓶中的水被挤压出去, 瓶子浮出水面, 松开手, 瓶子恢复原状, 气球变扁, 水进入饮料瓶, 瓶子下沉。

演示学生:我们查了电脑, 真正的潜水艇是利用压缩空气把水挤压出舱的。

通过我们学生的方案设计和潜水艇模型演示, 以及学生间的提问和辩论, 学生对现实潜水艇的原理理解得更透彻了, 对浮力的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并且对第一种方案的大胆想象学生充满了更多的幻想。

上一篇:国际金融学电子教案下一篇:中国70周年抗战胜利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