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神十太空授课有感

2024-08-19

观神十太空授课有感(精选13篇)

观神十太空授课有感 第1篇

观“神舟十号太空授课”有感

苏建珍

6月11日17时38分“神十”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航天员带着祖国的使命相约“天宫一号”。虽然天宫一号与“神八”、“神九”已经相约完毕,但这一次也让我们有很多期待,但是最让我期待的还是,以八零后的王亚平老师为主讲,聂海胜老师为助教的太空授课,张晓光老师是这次授课任务的摄像师。她们要以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她们会讲什么呢?会让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太空奇妙现象呢?

6月20日上午10时许。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站在中国“最高”讲台天宫一号的主讲王亚平老师助教聂海胜老师开始了太空授课,带着我们一起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首先:漂浮亮相

王亚平老师像一条美人鱼向舱内摄像机游来,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状态,指令长聂海胜老师盘起腿,给我们表演了太空神功“悬空打坐”。王老师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老师摇摇晃晃的向远处飘去,看来在太空中,她们可都是轻轻如燕的武林高手啊!第二:太空称重

在地面上,我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太空中航天员怎么测定质量呢?学文科的我在电视前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太空“质量测量仪”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天宫一号舱壁上打开的一个支架形状装置。聂海胜老师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老师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测量结果表明,聂海胜老师的质量是74千克。呵呵,看来他们在里面吃的不错,很舒服的。

王老师解释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是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加速度。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还设计了一个系统测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第三:神奇的单摆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刚球。王老师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老师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王老师说,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是无所谓,无论我们的头朝向哪个方向,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生活在太空中,我们也人为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第四:旋转陀螺

地面上常见的玩具陀螺,在太空中成了好教具。王老师取出一个非常漂亮红黄相间的陀螺悬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向前移动。紧接着,她拿出一个相同的陀螺,先旋转起来再悬浮在半空中,这一次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则不再翻滚,而是保持摇晃着向前奔去。

王老师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第五:魔幻水球

王老师拿起一个航天员引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斜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王老师说必须用特殊方式收集它,我还以为会是什么神秘道具呢,结果王老师张开口一口把水珠吞了下去,还幽默的说“如果李白生活在太空中,他就不会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因为由于太空失重,水是不会向下流的”。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老师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上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接着王老师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紧接着,王老师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晶莹透亮的水球好像这个季节熟透的李子或桃子,让人看了忍不住想要咬一口。

在太空授课提问环节,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位小女孩提问的:“航天员老师您好,请问你们在太空中看到的景色和地面上有什么不同吗?能看到UFO吗?星星还会闪烁吗?”王老师回答:“透过悬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大气层的阻挡和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格外的明亮,但是却不会闪烁。同样,因没有大气的阻隔,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奇妙的现象,每天我们可以看到16次日出”。那么生活在太空的我们也不会把星星比作眼睛啊、珍珠啊、钻石啦,也不会唱“天上的星星,亮晶晶„„”这首歌了。因此我们不可顽固不化,不知变化。切不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思进取,顽冥不化。

在授课即将结束,三位航天员还为我们送上了祝福与期望。聂海胜老师:“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张晓光老师:“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王亚平老师:“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是啊,梦想可以播种、梦想可以接力、梦想也真的照进了现实,曾经的嫦娥奔月,曾经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一直都有一个伟大的航天梦想,一直都梦想着能够飞天奔月。伴随着神舟一号、二号,一直到神舟十号的出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

这堂“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太空授课活动,是生动有趣一堂物理课、天文课。对少年儿童而言,这更是一堂激发孩子们的志向,让他们自觉树立远大的航天航空梦想,激发对航天航空事业的热爱;对青少年而言,他们更加直观地获取航天航空知识,尤其是与宇航员们的互动交流,让孩子对遥远的宇宙不再陌生、更加直观,从而激发其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崇拜,在心中树立远大的航天航空理想;对我而言,让我领悟到了平凡而枯燥的物理的神奇美妙,让我领会到了神秘莫测、包罗万象的浩瀚太空,让我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自豪,给我的未来人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启蒙课。

观神十太空授课有感 第2篇

湘钢一校班彭湃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神十飞船中举行,3名航天员随后将进入天宫一号并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进行了太空授课活动。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在太空世界就已经和地面上大不同了,那么,在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中还会有多少颠覆我们在地面上的既有思想观点呢?或许是整个颠覆也未可知。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点,既要坚持原则,又不可顽固不化,不知变化。切不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思进取,顽冥不化。

观“神十太空授课”有感 第3篇

观看太空授课时,我明显感觉到这节课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后来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证实了这节课准备了六个月之久。这节课一共有六个实验:太空打坐;物体质量的测量;单摆运动的演示;陀螺定轴现象的演示;水膜表面张力演示;水球演示。显然,课堂结构的重心之一就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有的是直接比较,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发地与学习过的或想象中的情形进行比较。通过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奇特物理现象,与地球上有重力环境下的一般现象进行比较,听课者能够在不同的现象中感受到失重环境下的奇特现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这六个实验看起来没有联系,其实都是由“失重”串联在一起。比如说第一个太空打坐实验与第二个物体质量的测量实验。航天员王亚平提出一个问题:“失重了,我们的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呢?要是能测量一下就好了。”显然,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这两个问题上了。我们注意到,后面的实验亦是如此,由此可见,这样的课堂结构环环相扣,其间又是衔接得那样的巧妙,因此整节课的四十多分钟对于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的人都觉得是短暂的,这其中固然有太空授课刺激下的心理影响,也与合理的课堂结构、流畅的设计是分不开的。

“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还和学生们进行了互动。“你们在天上的生活用水是从地面上带到‘天宫一号’去的吗?可以循环使用吗?”“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笔者连连叫好。当下,很多学生已被“题海战术”搞得筋疲力尽,不懂质疑、不愿提问,提不出标新立异的新问题,这已成为阻碍发展的共性问题,且年龄越大,提问意识越弱化。在这节神奇的太空课上,有些问题还有可能在飞船上得到验证和解答,让奇思妙想变成“眼前的现实”,这个“天地连线”的课堂,还有全国亿万人民的密集关注,强烈鼓舞了学生们,他们的科学意识、想象力、求异思维终于呈现了“井喷”。只要我们为学生搭建宽敞的思维平台,创造提问的机会,充分理解他们并包容其不足,学生潜在的发散性思维,就能够喷薄而出。一堂课,让奇思妙想得到了回归,这种精神收获要比课堂本身更有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平时也能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提问机会,鼓励学生多提问,这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积极的推进。

这节课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有很多,显然这是一节精心设计的课程,其中蕴含着从大学教授、博士到普通一线教师的智慧。从教学设计程序来看,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启迪思维—体验过程,发现问题—演示现象,验证结果—自主发问,深入探究”这几个阶段组成。整个过程体现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太空授课者一方面恪守科学求真的原则,坚持把物理科学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发挥教师主导者的角色效应;另一方面把提问的权利、发现的权利、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变成生生、师生多元互动的过程,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还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物理现象接一个物理现象和隐含原理呈现的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

太空授课给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不少启示,其中有我们能直接看得出的比较思想方法的普遍运用,也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隐含的道理,还需要去进一步探索发现。

神十太空授课带来的思考 第4篇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没什么实际意义,或许还会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激发青少年航天热情的太空秀。太空授课看似是很简单的一项任务,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在背后进行支持,特别是数据中继卫星的支持。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是为中、低轨道的航天器与航天器之间、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提供数据中继、连续跟踪与轨适测控服务的系统,简称中继系统。即一个“星-星-地”的通讯流程。

(好比:日常生活中打电话,手机先把信号给信号塔,在传到对方的手机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手机间的距离可能很远,手机不能把信号发送太远,需要一个中介。天宫一号就想手机,中继卫星就是信号塔。)(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把信号传到地球,答天宫一号运转很快,我们的检测站分布不够,至少需要100个,这需要巨额财产,我国不行,美国曾经试过也不行。)

中继卫星运行36000公里高度的静止轨道上,分布均匀的3颗卫星即可以基本实现对200-1200公里高度航天器运行轨道的全覆盖。相较地面、海上测控站点,数据中继卫星具有覆盖面积广、实时性高、经济性好等优点。

我国则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发射了“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01、02星,天链一号03星在2012年7月25日发射成功,由此建立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美国6颗

俄罗斯4颗以上

欧盟2颗

日本2颗

中国3颗

数据中继卫星是个好东西,但技术难度却相当大,美国在60年代即成功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但在约20年后才拥有数据中继卫星。我国则直至去年才建立自己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1、对航天器的捕获和跟踪

(卫星运转很快不好追踪,通讯距离远、通讯波束窄,这就对跟踪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要达到0.06度。)

2、为了与众多中低轨道卫星通信,天线处于复杂的无规则的变速运动状态,天线的机械驱动机构不仅要精度高,而且要求在恶劣工作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制造难度很大。

(天线想一个锅盖形状)

3、非线性结构的天线不规律的运动和振动,对卫星本体姿态控制也有很复杂的影响,对卫星控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手里拿个大锅盖乱甩,还得保持身体不动)

4、天线制造本身也是一个难题。

(要想精确传输大量信号,需要天线面积大,需要的频率很大:对天线形状精度要求高。数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整体形面误差要低于0.1毫米,并且要在外太空高温差条件下长期保持这样的精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数据中继卫星可以称得上是当今技术含量最高的通讯卫星。我国在去年完成第一代“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体系的建设,今年进行“太空授课”实则是对自己航天测控实力的一次展示。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 第5篇

其次,科学探索无止境,一方面,我们要不被先前的理论所束缚,勇敢的抛弃前理论,创立心理论,这样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敢于挑战权威,不被权威所吓倒,像布鲁诺一样,为真理献出生命,在所不辞。

再次,学习是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只有精神是不可能成功创造的,只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先进的精神作为提高,我们才可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这然我想起了当年邓小平说的一句话: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科学技术非常重要,我们以神舟十号巩固我们大国的地位。

观神十太空授课有感 第6篇

这是中国最大的课堂――从首都北京到祖国四面八方,8万多所中学、数千万名师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共同收听收看航天员太空授课,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6月20日上午,中新网记者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太空授课地面课堂,与300余名中小学生一起,现场聆听航天员老师讲课。

序曲:来自太空的问候

10时许,北京市101中学物理教师史艺和人大附中物理教师宓奇登上讲台。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两位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精心剪辑的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尽管同学们早已从科普读物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到失重环境的奇妙,可是从大屏幕上看到神舟十号航天员像鱼儿一样自由游弋,仍不时发出阵阵低语和清脆的笑声。

10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已建立与航天员的双向通信链路。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呈现在大屏幕上,他们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面带微笑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挥手致意:“同学们,你们好!”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航天员王亚平轻点脚尖,向天宫一号舱内摄像机镜头缓缓飞来。为了备好课,这位“主讲”可没少下功夫,不仅精心准备了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还对个人形象进行了精心设计――扎起了秀气的马尾辫。只不过,在失重环境下,精心梳理的马尾辫变成了蓬松的“毽子”,惹得同学们笑作一团。

“大家好!我是聂海胜,担任本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指令长屈尊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的飞行器,航天员们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进行,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大家好!我是张晓光,本次太空授课任务,我担任摄像师。”在失重环境下,保持自身平衡并不容易。张晓光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实验一:质量测量演示――

没有了重量,是否意味着失去质量?

3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都成了“武林高手”,博得同学们阵阵喝彩。

航天员的表演给同学们带来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怎样测质量呢?

航天员老师用天宫一号上的质量测量仪现身说法。他们从天宫一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航天员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向同学们解释道,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物理学原理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质量测量仪上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F,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

认真的王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二:单摆运动演示――

太空中的机械钟表走得更准还是静止不动?

演示完质量测量,航天员们又取出一个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试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太空实验趣味无穷,地面课堂的学生们也不失时机地向航天员提出他们关心的问题。人大附中早培班学生徐海博举手提问:“航天员老师,您在太空中有没有上下方位感?”

为了回答同学的提问,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的帮助下表演了一套“杂技”动作,分别进行了悬空横卧和倒立。看到航天员老师的精彩表演,同学们兴奋地鼓起掌来。

实际上,航天员在太空中无所谓上和下的方位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员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并专门在“下方”铺设了地板。

实验三:陀螺演示――

高速旋转的陀螺为什么不会倒下?

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特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航天员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旋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不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实验四:水膜演示――

天宫里有没有“飞流直下”的瀑布?

阳光下五彩缤纷的肥皂泡、能够让硬币漂浮的山泉水,总是带给人们很多遐想。这些都是液体表面张力在发挥着神奇作用。

只不过,在地面上,液体表面张力难以抗衡地球引力的影响,只有经过特殊处理的肥皂水、富含无机盐的矿泉水才能表现出比较强的张力特性。但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便突显出来。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与天宫一号舱壁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交相辉映,更显得美轮美奂。

王亚平笑着说:“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实验五:水球演示――

用神奇的液体表面张力变个“魔法”

液体表面张力的威力竟如此神奇!普通的饮用水还能变成更加神奇的“魔法水球”。

王亚平用金属圈重新做了一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还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气泡,仿佛银河系中的繁星点点。聂海胜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气泡,试验继续进行。

王亚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

水球也没有爆裂。

紧接着,王亚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粉红色,令人啧啧称奇。

尾声:寄语未来追梦人

太空中的独特环境,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奇妙的体验,还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人类造福。

王亚平介绍说,在失重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利于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进地面生产工艺。失重条件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奇妙的太空实验令人意犹未尽,航天员老师还专门为地面课堂的同学们留下了课间讨论时间。

听说可以面对面向航天英雄提问,同学们格外兴奋,一个个高高举起手臂,地面课堂嘁嘁喳喳热闹非凡。

人大附中高二年级学生司紫硕首先获得提问机会,她问道:“航天员老师,我想知道那些水是从地面上带到天宫一号去的吗?你们在天上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

航天员聂海胜回答道:“我们在天宫一号上使用的水都是从地面带来的。在太空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但这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因此在短期飞行采用一次性用水更为经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将采用先进的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技术,在天宫一号上也进行了部分相关关键技术试验。”

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学生毛思锐提问航天员:“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

王亚平回答说:“我们在飞行中没有看到太空垃圾,但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虽然它们与航天器碰撞的几率很小,但数量却不少,一旦与航天器相撞,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神十任务实施前,地面科研人员对太空垃圾进行了预警分析,也对天宫一号采取了相应的规避和防护措施,以确保我们的安全。”

潞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韩苏阳问道:“请问你们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对抗失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聂海胜回答道:“失重会造成人体心血管失调、骨丢失和肌肉萎缩。为了有效对抗失重,我们采取体育锻炼、药物和改变体液分布等方法来防护。这次我们从地面带来很多设备,如:企鹅服、套袋、拉力器、自行车功量计等。刚才我们进行太空授课的小讲台就是用自行车功量计改装的,等会儿,我们就会把它重新组装成一辆‘太空自行车’,用来进行体育锻炼。”

正在史家小学读四年级的邱甜同学好不容易等到了提问机会,张嘴就是一串“连珠炮”:“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与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

王亚平微笑着一一作答:“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色的地球,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过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大气的阻挡和干扰,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会闪烁。同样,由于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太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要告诉你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

宇宙无限,探索无尽,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仿佛无穷无尽。不知不觉中,时钟已经指向了10点50。带着彼此的眷恋和依依不舍,航天员们要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说再见了。他们每人都为同学们送来了太空寄语――

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

张晓光说:“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

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神十太空授课直播的观后感 第7篇

古时古人望天叹仙人早去,今时今人升空笑科技强国。

一朝太空梦梦千年,在古代书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太空的向往,但由于科技的原因,他们也只能凭借着简陋的条件来进行太空监测,离脱离地球、飞向太空距离遥远。然而,随着1999年神舟一号我国第一支无人实验飞船的发射升空,到如今神州十号,我们走过漫长的十余载,终于向更广、更深、更神秘的宇宙探索了。

在今天,2013年6月20日,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员们将为我们展现有关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太空专用的质量测量仪加上一个能测出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从而在太空中测出的物体的质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来演示在失重状态下小球会有怎样的运动方式;亚平老师还使用金属圈和水袋,让我们看到在失重时,将放入水袋的金属圈拉出来后,我们会看到圈上有一个水膜——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实现的。老师还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让我们观赏到,在太空中红色会慢慢在水球中散开,最终而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水球。那水球非常漂亮,就如太空一样,神秘而迷人。

你玩过陀螺吗?在动画《全职猎人》中,小小陀螺非常厉害,而在太空中,小陀螺却有些笨笨的。因为,若刚开始陀螺静止,再给其干扰力,它就会傻兮兮地做翻滚运动。但若是刚开始让陀螺动起来,再给其干扰力,这时的它就会晃悠悠地向前运动了,憨得令人发笑。

在实验演示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对关于太空的某些问题兴趣盎然,如有没有看到太空垃圾。对此,亚平老师表示,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少,但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是很小的,否则后果难以设想。自11号升空以来,神十目前还并未看到太空垃圾,但这主要是得益于天宫一号有提前对太空垃圾进行预警分析,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规避、防护,这才让这几天的太空旅程如此顺利。

很多人要问,为什么在前几次太空飞行时也进行太空授课呢?这主要是从宇航员的安全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此前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其实主要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技术,是实验性飞行,直到我们确定神舟九号发射后,我们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这样才使得太空飞船的安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使得空间站具备了提供人员、物资运输保障的能力。因此,神十的成功发射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初中生作文 第8篇

今天是6月20日,我们老师在多媒体教室组织我们观看了王亚平老师主讲的神十太空授课。此次神舟十号飞船还有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与张晓光。他们都穿着蓝色的服装,王老师扎着一个发髻,精神看起来十分饱满。

开始没多久,聂叔叔就做了一个打坐的姿势,王老师轻轻一推,体重明显不轻的聂叔叔却从飞船的这边一直慢悠悠地飘到了另外一头,姿势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有不少同学进行了现场的太空连线,应同学们要求,王老师为大家演示了不少实验。第一个就是测量聂叔叔的体重。他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并重重的撞了一下,然后显示出了他的体重——74公斤。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两个东西——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个能测出物体加速度的系统。然后根据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接下来聂叔叔递给了王老师一个小支架,王老师将支架上用线连接柱的一个小球拿在手里,并且转动轴,慢慢松手,结果小球不仅没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静止不动。若挪动小球的位置到一定高度再松手,小黄球就会左右摆动了,但速度很慢。而且,最终的结果都是到一定高度就静止。可是,王老师突然推了一下小球,这次小球就利落地上下摆动了起来,而且不会像在地面上实验的那样转几圈就落下来。真是不可思议啊。

第三个实验进行之初我就发现道具是陀螺,黄红相间,很是漂亮。之间王老师轻轻松手,转了下陀螺,陀螺就一直慢悠悠地翻滚着。但若是在松手前就给陀螺一个速度,它就会向前或其他方向推进。两者有明显的对比。

我发现王老师非常可爱。她从水袋里挤出来一滴水,说必须用特殊方式收集它。我还以为会是什么神秘道具呢。结果王老师张开口一口把水珠吞了下去。真是好玩哪!

这个有趣的插曲过后,王老师又将一个金属圈从水袋中取出来,这时我们发现本来空空的.圆圈内居然有了一层水润润的薄膜,使得整个金属圈好像一个不稳定的放大镜或古代女人梳妆的镜子一样。如果放大镜或梳妆镜真是这样做出来的该多有意思!

王老师还把一枚带有中国结的小徽章注入到水镜当中,它就在水膜中慢慢游动,也不会掉出来;而且就算水珠大到要突出金属圈了,却依然没破算,而且也并没有真正脱离金属圈,真是神奇啊。

后来,王老师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珠子里面,结果整个半透明的水珠都成了一个红色的圆球,好像这个季节熟透的李子或桃子,让人看了忍不住想要咬一口。

这次太空展示的实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平凡而枯燥的物理的美妙之处,而且也了解到了有关太空的一些知识,见识到了这些神秘的知识,加强了我对“太空梦”的兴趣。

神十三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 第9篇

令我印象最深刻地的是双重成像实验。宇航员王亚平阿姨用水做了一个水膜,再不断加水,使它变成了一个水球。原来是在太空中水的表面张力大大增强,才使水不至于滴下来。抽干了水球中的小气泡后,就成了一个凸透镜,王亚平老师的脸就变成了倒立的,真是太神奇了。随后,叶光富老师又在水球中加了一个大气泡,使凸透镜中又有了一个凸透镜,从这个水球前看,就有了一个正立的,一个倒立的像,这就是光的折射在大显神威。这种双重成像在地面上,几乎是看不到的.。

十分感谢三位宇航员老师给我们介绍的这些有趣的实验。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迅速,航天事业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观神十太空授课有感 第10篇

神十太空授课引起热烈的反响,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对培养中小学生热爱科学,增添探索宇宙奥秘方面价值无限!

但是也帮随意些杂音,一则腾讯新闻“神十太空授课教具飞天成本约35万元”,引起热烈的讨论,但看完通篇,没有一句35万元字样,这样的新闻标题是何用意??同时评论出现了一些谩骂和否定之声。现在无论国家怎么做都有一些所谓的”愤青“在批评,好想谩骂、批评政府成为一种时尚和光荣。如“官方公布的数据,一般涉及到成本方面的,大多要除以10,涉及到负面数据的,一般要乘以10,这才会得出真实的数据....或许我的比例还是给低了,远比这高“;”这样做能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天上去了啊~~说明教育改革成功了啊~~35万一节课和35万建造一所希望学校哪个更有意义啊,用脚趾头想想吧~~别让希望学校真的只剩希望两个字了啊~”等等。

这些”愤青“们如果真的无知或者无脑还好说,怕的是他们是西方及美鬼的”小白”在挑动民意,不是吗??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和政府都不相信和热爱,你又能相信谁、热爱谁?如果你真的想做带路党,就如台湾进步教授所说,当西方对你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你已经成了可耻的叛国者!我们倒宁愿相信你是真的无知,也不愿你是可耻的带路党。如果你就是美鬼及西方的“小白”或者枪手那么我们要告诉你,中国人的眼光是雪亮的、中国的人的内心是智慧的、中国人的经验是丰富的,请不要枉费心机!谢谢你让中国人看到你和你的主子另一面,就如“棱镜事件”一样,最后让自己无处藏身。

观神十成功发射后感 第11篇

北京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许,长征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顺利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这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它将凝聚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带上了太空。众所周知2013年6月12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的航天英雄们将在这一天把我们的中华民族的的文化带上太空,吃粽子、太空授课,这些无疑不向世界宣读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渊文化的民族;向世界解读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华民族。全国各地人民以多种方式收看、收听了神十的发射过程,大家感到这是继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神八神九发射成功后,又一个让中国人感到自豪,让世界聚焦中国的时刻,也让世界感受到了我们的节日气氛和我们的民族精神。

神十的成功发射,让国人骄傲,让世界瞩目,这充分说明我国的航天事业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获得新的突破,航天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也证明了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正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我们要以中国航天人为榜样,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马克思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形势下的学习工作,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做出新贡献。神十的成功发

射,说明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尖端,作为一名中国学社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现在神十又成功发射,这将极大地激励我们广大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更加坚定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我们相信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将更加强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今天的“神舟十号”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真情的付出,汗水的回报!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吃苦耐劳,力求奋进的上进心理。一代又一代像邓稼先,钱学森一样的爱国主义者,科学主义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为国家的光荣史册上抹上辉煌的一笔,为国家的威望,地位倾尽毕身精力的人们正前赴后继地赶往科技第一线。是他们,是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稿纸上;他们把更多的心血花费零件上;他们把更多的精神花费在元件上。兴许,他们忽略了自己,忽略了家人,但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惊喜,是惊讶或许一时间成了惊怔。伟大的创举,伟大的突破,伟大的跨跃,我们应为之感动,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偶像,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喝彩,为他们叫好!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能为祖国作点什么?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肩负学习重任,同时也背负着建设祖国的光辉任务;我们不但要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且要继承“三个代表”的伟大理论思想;我们不但要学会读书,品书,分析书,更要学会读自然,品自然,分析自然。因为我们要发展,就先要发现;

要自强,就要自信自己;要富裕,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当电的火花点亮的那刻起,我们就落后给西方国家数百年,从而就受到他们的侵略,甚至连小日本也曾在神圣的中华大地上放肆!我认为,我们现在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学习得到充分过滤,智慧得到淋漓发挥。相信,“神舟十一号,神舟二十号”在不久的将来一样可以一飞冲天,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班级:10级环境艺术设计

姓名:樊宪雷

观太空授课有感 第12篇

首先,聂海胜叔叔为我们表演了几个高难度动作,这果然是太空引力在作怪,在太空,我们个个都是“大力士”哦!接下来,王亚平阿姨为我们展现了质量实验,原来在太空中,普通测质量的办法是无法测出谁轻谁重的,而特殊的测试方法也向我们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后来,王阿姨用弹簧杆做有趣的“小弹球”实验,小球慢慢升到了空中,太空的失重才导致了这一现象生。

最后,王亚平阿姨又做了“陀螺定向原理”、“水膜”、“水球”的实验,更生动的描绘出了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这简短精悍的5个实验看似简单,但它所做到的一切包含的知识都是深奥的、高深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开展太空授课这样的活动呢?为的是让我们增长知识、学会本领、懂得实验和科学的重要性,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观《太空授课》有感 第13篇

容州二小071班梁海昌

今天,我饶有兴趣的观看了《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看了之后,我不禁为宇宙的神奇现象感到惊奇,也为宇航员们的生活方式感到新鲜,更为宇航员在失重空间做的各种精彩展示而惊叹不已!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多的一课开始了。首先是聂海胜悬空打坐、王亚平弹指秀“大力神功”。接着给我们表演怎样在太空上称重。屏幕中的同学们想出许许多多的在地面上的称重方法:电子称、天枰等等,但是王亚平老师跟我们讲,在失重的太空中是无法用普通的的方法称重的,只能用专业仪器才能侧重。她给我们讲解了弹簧球后,让指令长聂海胜展示如何使用天宫一号中的质量测量仪来称体重。只见聂海胜飘到测量仪前,抓住仪器上几个扶手,蜷在扶手上。牵引测量仪的钢丝绳拉开又回来,一旁的电子屏上就显示出聂海胜的体重:74千克。看完这里,我目瞪口呆,不得不惊奇这种在太空上特别的称重方式。

接下来,王老师又表演小球的单摆运动。她拿出一个支架,用细绳将小球连接在支架上,形成了一个单摆。只见王亚平将小球轻轻拉起,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小球在空中缓缓地悬浮着,却不能像在地面上做往复摆动。于是王亚平老师就轻轻地推了小球一下,小球开始绕着摆轴做起了匀速的圆周运动。王老师解释说,这是在失重环境下,小球因重力作用下坠,在细绳的拉动下,做起匀速运动。和地面不同,需要很大的力气,比较困难。我十分惊讶,太空失重空间居然能使那么多东西发生巨大的变化!

后来王老师还表演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等一个个有趣味的演示实验。这让我们着着实实地感受和领略到了神奇奥妙的太空世界和多姿多彩的太空生活。

太空课堂棒极了!期待着更精彩的“太空课堂”走进我们学生的视野,叩开我们的心灵和智慧之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神十太空授课有感】相关文章:

观王亚平太空授课有感06-06

航天员在太空授课08-02

太空授课2022直播观后感08-23

2022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08-11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09-01

太空安全06-11

太空电影07-11

太空课05-27

太空种植基地05-17

太空探险电影06-01

上一篇:班主任计划(11学年第一学期)5则范文下一篇:吃烧烤小学生记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