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三重身份心得体会

2024-05-23

教师三重身份心得体会(精选8篇)

教师三重身份心得体会 第1篇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尝尽了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也体验到了将学生教育成人的成就感。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仅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老师,更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父亲、朋友,关注学生的进步,体会学生的快乐。

一、班主任首先是学生的老师,要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琐碎复杂。作为班主任,首先必须建设好一个团结、和谐、进取的班集体,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同时将学校的各项工作贯彻落实。我担任班主任时,总是将建设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工作当成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不遗余力地将工作做到最好。我担任学校有名的“乱班”三(×)班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十分顽劣,旷课上网的、抽烟喝酒的、打牌赌博的、顶撞老师的屡见不鲜,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对他们而言更是家常便饭。学校领导、科任老师人人头疼。面对这样一个班,我并没有灰心,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努力总会有回报。于是我首先找班上每一个同学谈了一次话,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足,并表达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转变好的信心。然后我每天从起床直到就寝都和同学们在一起,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情况了然于胸。三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在班上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同学也给予严肃的批评,有力地弘扬了正气,压制了歪风邪气。经过细致地工作,班级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学校第一个月的评估中,我班就由原来的倒数第一名,上升到了中游水平,后期更是被评为学校的“文明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大违纪现象基本杜绝,学生追求进步蔚然成风。班风的转变,得到了学校及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

班主任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民的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有许多偏颇之处,有很多家长甚至认为,读书费钱,不如辍学及早挣钱。因此“控流”任务十分繁重。每当出现流失的时候,我都能不辞劳苦,多次上门走访,直到学生到校。今年春季开学,我班上一个名叫阿成的移民学生,因为家中人口多,经济困难,没来报名。我当即到阿成家中,给学生本人及家长做工作,对他提出的种.种担忧,我都给了他合理的建议。他最终到校了,到校后,我又申请学校给了他一些资助,使他完成了学业,并在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二、班主任也是学生的父亲,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

我有一个学生,叫李平,母亲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父亲多病,家中十分困难,学生在校连生活费都无法保证。我动员班上的同学开展献爱心活动,使他在校能吃饱饭,而他的学习用品,则由我负责提供。那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发现李平光脚穿着一双已露出脚趾的破网球鞋在泥泞中行走,双脚已冻得通红,身上的衣服也十分单薄。我看了十分心疼,连忙把他叫进我家,叫爱人弄一盆热水给他泡脚。之后我又与爱人分头行动,找学校里有年龄相仿的子女的老师,给他收集了一些冬衣、鞋、袜,帮他渡过了难熬的冬季。使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在参加工作的这些年,对那些家庭极端困难的学生,我都能尽我自己的微薄之力,尽力资助他们,就像父亲一样关心着他们的生活。

而对心理有阴影的学生,我则付出了更多的关爱。今年上年,中考在即,我发现班上的学习委员张迪,整天精神恍惚,学习成绩急速下滑。找她谈话,她要么一言不发,要么泪流满面。我只好写了一封信,夹在作业本中给她,信中说,我对她目前的状况十分着急,很想帮助她,但却又无从下手,希望她给我一个机会。过了一天,她主动找到我,谈了她的情况。原来她父母离婚后,父亲再婚,但她总觉得继母对她不闻不问,父亲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她呵护备至。因此,心中很郁闷。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就多方开导她,终于使她解开了心结,重新开朗活泼起来,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三、班主任更要是学生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来源广,见识多,有主见。如果对他们老是板着面孔说教,很难收到切实的教育实效。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放下架子,深入学生内心,做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工作。

我曾有个学生叫杨峰,初三时已长得人高马大,英俊潇洒,极具青春活力。有一段时间,总见他心事重重,无精打采。于是,找找机会问了他一下,他嗫嚅了半天,才鼓起勇气对我说:“我可以告诉您,但您绝不能告诉家长,也不能告诉别人。”我一听,就明白了是什么事。果然他早恋了,女孩子是别班的一个学生,对他很痴心,但他自己也明白这样不好,却又放不下,因此心中犹豫不决。他对我说,您是我的老师,但我也把您当成我最好的朋友,我希望您能给我拿个主意。这样的事处理起来很棘手。少年人情窦初开,明知不可为却又难以释怀,他对我有极大的信任才对我敞开心扉,所以绝不能简单从事。于是我对他说,你能知道此事不妥,这就很好,听我一句,放下此事吧。剩下的事我来处理,我又找到那个女孩子,委婉地说出了杨峰和我的想法,她也表示知错,并保证不再来往。从而,帮助他走出了感情的泥沼。

由于在学生面前从不故意摆出老师的架子,总是与他们平等相待,所以学生们有了什么心事,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向我倾诉,我也总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他们平等交流,做他们知心朋友,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爱面子的心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就在一次次跟班跟队,一次次交心谈心中悄然流逝。这期间,付出很多,但更多的却是收获。付出的是自己的努力,收获的却是学生的进步,家长的信赖,上级的肯定!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教师三重身份心得体会 第2篇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通过积极参加集中理论学习,使我拓宽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增添了立足岗位干好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精神动力。就此次学习活动我谈以下心得体会:

一、牢记我是一名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政治理论学习,认真总结每一次政治学习的精髓,深刻领会每一次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树立党性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在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始终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自觉遵守党的经律,把加强学习与提高工作和自身综合素质联系起来。做到“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实现人生价值,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二、珍惜岗位,为自己为单位树立良好形象。

“ 树形象”包括很多方面,用一句话来概括“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一要精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十不准”,是县里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作风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学校党委也不只一次在会议上强调过。作为一名学校领导干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按照上级的指导精神,把“十不准”坚决做到,保持良好的教师工作者形象。二是物要整洁。每一个办公室都必须做到办公场所干净整洁、办公秩序井然有序,物品摆放规矩整齐。每个周五是我们集中打扫卫生的时间,这件事情不仅让我们提高了办公环境要干净、整洁的意识,更让来我们学校办事的人看到一种整

洁、向上的精神。三是说话和气。对待来办事的人,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不摆架子。四是办事公道。对来办事的人,要平等待人,不徇私情,公平办事。作为一名工作人员,都要珍惜自己的岗位和单位荣誉,为自己为单位“树形象”,自觉增强形象意识。

三、爱岗敬业是最朴实的贡献。

我不谈什么远大理想,也不说套话。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个人生目标,总要有个发展方向,说得朴实点,总要有个谋生的依托。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工作为终身职业,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毫不保留的奉献给这份选择,就要爱岗敬业。

如果你热爱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如果你非常讨厌你的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因为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大部分时间是与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把工作当成人生的追求,把工作当成人生的享受的人,才是爱岗敬业的人。爱岗敬业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得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求真务实。

一个人的价值靠自己追求,靠别人评价衡量。当你接到领导交办工作的时候,不是讨价还价、能推就推,而是尽职尽责的努力完成,不讲任何理由;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等待观望,而是自我激励、攻克难关;当你付出与回报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不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是自我反省加倍努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日记中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发挥最大的能力,做出最大的贡献。今天,重新体会这段话的含义,联系到实际工作,便发现它赋予了深刻的内涵。那就是爱岗敬业是最朴实的贡献!如果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好普通的价值,无数个平凡就成了伟大,无数个普通就成了非常。

司徒雷登的三重身份探析 第3篇

(一)时代环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和深刻的变革,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世界殖民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确立。美国在内战以后集中精力发展资本主义,不惜一切占领更多的殖民地以获取最大利益,社会相对来说前所未有地统一和团结。此时的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日趋腐朽没落,伴随列强侵略而来的还有大批传教士,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均日益激化,革命一触即发。

(二)家庭背景

司徒雷登的远祖阿奇博尔德·斯图亚特大约是第一批乘“五月花”号到美洲去的苏格兰贵族后裔,世代信仰基督教。他的父亲司徒约翰于1869年来到中国进行海外传教事业,后于1874年休假回到美国并结婚,同年返回中国定居在浙江杭州,一直到1933年逝世。他的母亲非常热心教育,在美国办过一所学校,来到中国后参与筹办中国第二所女子学校———杭州基督教协和女子学校,并曾任校长,于1925年逝世,与司徒约翰合葬于杭州。司徒雷登所在的家庭背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并赋予整个家族中的每个成员一种为上帝服务的强大的使命感,因此深深地影响着司徒雷登的性格及其重大的人生抉择。

(三)生平概况

司徒雷登于1876年6月24日出生在中国浙江杭州耶稣弄堂,少年时期的司徒雷登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跟随母亲学习英文、拉丁文、数学、历史等知识。

司徒雷登1887年去美国接受教育,1899年进入神学院,加入了“学生海外志愿传教运动”组织,1902年从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并被立为牧师。1904年,与妻子路爱玲结婚后,回到中国,跟随父亲在杭州及周边地区传教,1906年儿子杰克出生。1908年司徒雷登到南京金陵神学院执教。1919年,他成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并主持燕大校务工作达27年。1926年妻子路爱玲因病逝世,葬于燕园。1946年,担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2日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后,被国务院下了“禁言令”,又被麦卡锡主义者骚扰,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

二、传教士

(一)原因

司徒雷登一开始并不喜欢传教士这个职业,在他看来,这项工作不但辛苦,而且没有价值。他脑子里不时会冒出这样的怀疑:我能够作为一个“典型的”福音传教士,愉快而又成功地度过一生吗?[1]但他的基督信念却一直都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熏陶。后来受当时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的影响,经过一番挣扎、思考和抉择,他决定继承父母之业到最艰苦的地方从事最高尚的传教事业。1902年,他从协和神学院毕业,被授予长老会牧师职。

(二)过程

1904年,司徒雷登接受美国南长老会的派遣,携新婚妻子回中国传教。正是这一年他同路爱玲结婚并回到阔别17年的中国杭州。由于离开时间过长,他小时候学会的杭州话早已忘却,只好先从学习语言开始。“最初三年,他到杭州北部乡村巡回布道。同时拜师研修汉语,吟咏中华文化典籍。他关注平民的生活状况,喜爱当地方不少谚语和日常习语,为他了解中国文化增添了一种特殊的直觉和领会能力”。[2]一开始,他是跟随父母到杭州乡下布道传教,后于1907年独立行走布道。

(三)影响

在担任传教士的近四年时间里,司徒雷登深入中国农村发展基督信徒,体会到了在中国传教的艰难,对中国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他看到了“在传教活动的背后,教会滥用了各个政府所代表的非宗教势力。它导致了使人抱着不正确的缘故而入教,并且导致了由于中国官员害怕列强而经常做出一些不公正的处置,因为列强常常找借口要求领土和经商的优惠”的现状。[3]由此出发,他有了基督教中国化的思想,寄希望于儒教和基督教的结合来传播福音。

三、教育家

(一)教师为主时期

早在1904年再次来华之前,司徒雷登在美国就担任过教师。“我尊崇的丹尼先生接受了华盛顿和李大学的教习职位,我被邀请接替他在潘塔珀斯学院教授拉丁和希腊文的职位。我在那里教这些科目教了三年,生活得十分满意”。[3]

1908年,司徒雷登应金陵神学院之聘,担任希腊系教授,举家前往南京,并在此一直工作了11年。他怀着强烈兴趣钻研宗教经文、历史和哲学,并出版了《新约希腊语初级读本》和《希一英一汉字典》。[2]在教学为主期间,他认真工作,得到了学生、同事和领导的赞赏。

(二)校长或校务长为主时期

1. 缘起

20世纪初的中国人民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外国教会所创办以传教为目的的教会大学的发展举步维艰,于是便有了将几个弱小的教会大学合并起来创办一所高质量的教会大学的想法。1916年,经过一番商定,五个美英基督教差会在北京开办的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通州协和大学决定合并。然而由于这些学校代表不同教会的利益,在人事、机构命名等问题的争执不下,更使校务长期陷入僵局。因此,便有人建议来找到一个与这些教会无关的、对教育有着特殊热爱的并且了解熟悉中国的人物来担任校长职务,这三个条件在司徒雷登身上完美具备,1919年,43岁的司徒雷登接受聘请,出任该校校长,并正式将这所学校定名为“燕京大学”。

2. 经营

在建设新校区方面,1921年,司徒雷登靠步行、骑毛驴、骑自行车,转遍北京四郊,勘察新校址。后来他亲赴西安,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以6万大洋买下位于西郊的淑春园旧址,这位督军将三分之一的款项捐作奖学金。1921年聘请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筑群全部采用中国古典宫殿的式样,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

在筹集学校经费方面,燕京大学作为一所教会大学,是没有政府拨款的,因此筹集学校经费就成了一件大事。设在美国的托事部是燕京大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是这些钱远远不够建设一个新校区和正常的教育事务运行。为此,司徒雷登煞费苦心到处筹款,号召社会捐助。在美国,他委托一个募捐公司帮助燕大筹款,另外他努力争取到了霍尔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和赞助;在中国他先后游说于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甚至还有社会名流,呼吁他们对燕大进行捐款。

在整顿师资方面,“1919年,一共只有二十九名教师,其中有四名中国籍人士,其余的都是外国传教士”。[6]鉴于这个局面,司徒雷登到美国聘请一些教授来燕大进行讲学,在中国更是以“高薪”、“学术自由”和“稳定性”吸引了各公私立大学的学者到燕大来执教或兼课。1934年,燕大有了实力相当强的教师队伍,共有一百一十名正副教授,其中外籍教授四十四名,中国教授六十七名。“名师荟萃最显著的结果是将燕京大学推向了与国内一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足鼎立的巅峰”。[7]

在学科建设方面,“司徒雷登担任燕大校长后对这种传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20年代初,燕大在教会大学中最早取消了宗教仪式和宗教必修课,将神学院改为宗教学院,成了一个研究机构。随着宗教课程的取消,燕京大学加强了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8]不仅如此,燕京大学还开设职业教育,设置应用型专业,比如新闻学系和社会学系,这样也“将学校工作由原来以宗教为主、教学为辅转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9]燕大的学科建设加强了燕大和社会的联系,鼓舞了一批有志于救国救民的莘莘学子,为燕大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离开

抗日战争时期,司徒雷登运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积极领导燕大正常办学,甚至还帮助一批批爱国学生逃离到大后方。“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宣布对日作战当天,日本宪兵便将学校包围,在日占区坚持了四年之久的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司徒雷登被日本宪兵逮捕,直到1945年8月17日日本投降两天后方得以重获自由。随后,着手燕大在北平复校。1946年7月他做出了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选择,离开燕大。

四、外交官

(一)努力调停期

1946年7月11日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他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我但凡能够帮助这个国家取得和平,对我自己,对学校,我这样使用时间都是最好的。”[1]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政策与司徒雷登的宗教理想是一致的,美国政府从二战后全球反苏战略出发希望中国成为美国在远东遏制苏联的盟友,司徒雷登希望能用基督教的思想去改变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抗战胜利后的中国面对着和平还是内战的重大抉择,社会上和平民主的呼声非常高,司徒雷登担任大使后,不厌其烦地向国共双方介绍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他一方面希望国民党能够进行改革推行民主,另一方面希望共产党能够委曲求全放下自卫的武器。虽然这一时期他非常努力,但是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二)坚决扶蒋期

调停失败后的司徒雷登成为一个坚决的扶蒋反共者,并积极向美国政府提供中国情报和参与美国对华政策制定。1948年美国政府修正对华政策,不再促成有共产党参与的联合政府,坚决扶蒋反共。他积极地为国民政府争取巨额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正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所说的:“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同时,他也看到了国民政府的腐败,督劝国民政府进行改革,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三)企图联共期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府被迫迁往广州,要求各国使馆一同南迁时,司徒雷登却坚持留在南京,以务实的态度积极与中共代表联络,并希望美国政府及时承认共产党中国这一现实。他已做好了到北京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谈的准备,但他的建议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批准,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中国。途经冲绳岛时,他发表声明,主张美国应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因此被美国国务院下了“禁言令”。

五、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

司徒雷登既是传教士,又是教育家,同时担任过短暂的驻华大使。综其一生来看,他拥有三个人生理想:宗教理想、教育理想和政治理想。而其中最为根本的是宗教理想,他首先是一个有着强烈宗教热情的传教士,希望能够用基督教来改造中国,实现他基督化的教育理想和政治理想,于是他也才具有了教育家和驻华大使的身份。可以说,教育家和驻华大使这两个身份是他传教士身份的延伸和扩展。

(二)思考

司徒雷登的三重身份背后是他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和信念,而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也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这个人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去审看司徒雷登的三重身份。作为传教士的司徒雷登我们不应当指摘,宗教信仰是每个人的自由,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教育家的司徒雷登在中国教书并创办了著名的燕京大学,从一个大的方面来说,由于像燕大这样的教会大学的出现,中国的古老教育开始有了转机,并逐步与世界教育接轨,教会大学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高等教育的开拓和模式上为中国教育作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11]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片面地支持国民党政府,没有看清中国人民的选择,被美国政府所利用,最终自食其果。

司徒雷登是一个有复杂文化背景的人,他出生并长期生活在中国,在美国接受了系统的教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传教士,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三个外部因素是宗教、教育和中国这个国家”。[12]也正因为如此,司徒雷登的三重身份对当时中国的宗教、教育和政治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10]李跃森.司徒雷登传[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2][5]张黎明.从宗教传播到文化融合的历史转型——对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的考察[G].北京:北京大学, 2008.

[3][4]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2.

[6]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7]邵彦.非基督教运动前后圣约翰大学与燕京大学的发展比较[G].河北师范大学, 2008.

[8]王小丁.司徒雷登与中美教育关系——以燕京大学为个案[G].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2007.

[9]朱寿标.从校训看燕京大学的办学理念[G].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7.

[11]王涛.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G].宁夏大学, 2008.

韩寒身份三重门 第4篇

中学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生于1982年的韩寒,高中肄业,中学时就开始小说创作。1999年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高一的韩寒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同年,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批判他所受的应试教育并退学。

2000年起,他先后出版了小说《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一座城池》,文集《零下一度》、《通稿2003》、《就这么漂来漂去》等,文集《韩寒五年》有法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版本。韩寒说,自己每出一本书一般都能有稳定的50万读者。

自认更适应开赛车的生活状态

作为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韩寒给人们的感觉一直是多才、狂傲而“善变”的,近两年他似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所喜爱的赛车运动上,写作已经俨然成了他的副业。虽然涉足国内车坛才3年,但是已经加盟过北京极速、云南红河和上海大众333三个车队,并取得不俗的战绩:2005年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珠海站冠军、上海站亚军、北京站季军和最后收官站的冠军,2005 年年度亚军。

在国内的赛车选手中,韩寒确实有些独特。许多车手都是从开卡丁车开始,到初级方程式或者是拉力赛、场地赛,可韩寒从小和赛车几乎没什么接触,开赛车的念头像当初辍学一样,他觉得自己更适应开赛车这种生活状态。

首支个人单曲歌词亲自操刀

人们逐渐开始接受他的赛车手身份时,韩寒又“不安分”地开始向华语歌坛进军了,他总是采取一种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5月下旬,韩寒签约环球天韵后的首支个人单曲《私奔》MV,通过太合麦田在唱片业内独家创立的数字音乐发行联盟公开发售。

首支个人单曲《私奔》的歌词理所当然地由韩寒亲自操刀,涉足歌词的创作,也是韩寒在文学领域上的一次新尝试。此外,韩寒还主动请缨自编、自导《私奔》MV,并利用参加车赛的间隙就完成了创意独到的脚本。本刊记者注意到,《私奔》更呈现出韩寒的处世态度,一种遵守规则的态度,且认真的程度近乎“较真”。

据悉,单曲《私奔》只是韩寒进军歌坛的探路石,环球天韵企划部的丁先生在和本刊记者对话时无意中透露出公司已在为他制作首张个人专辑,如果进展顺利,专辑有望随着炎热的夏季一起到来。

博客上的大炮

韩寒非常钟情博客,他在新浪的博客人气一直稳居第二,仅次于徐静蕾。今年3月,韩寒的博客再次吸引了圈内圈外人的眼球,那就是被媒體关注的“韩白之争”。因为韩寒在博客上对我国文学评论家白烨的“炮轰”,以及对剧作家陆天明、导演陆川、音乐人高晓松等名人的“谩骂”,叛逆、尖锐的韩寒再次成为大众赞誉和贬损的焦点。

教师钻研教材的三重境界 第5篇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 康永军

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教育口号。“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有些教师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这是误解。

不少“新课堂”更多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而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教材,有的课脱离教材,有的课甚至放弃教材,夹杂着一定程度的肤浅、浮躁。由于教师忽略了“钻研教材”,表现出种种弊端,无效微效教学现象严重:

──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科学,难以操作。

机械地将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来表述,导致一节课结束后,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

──没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师过分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追求面面俱到。

──无视教材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如化学:着眼于对每一课题、每一单元的解读、忽略了课题、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科本位缺失。

教学中忽视教材,过早、过多地补充拓展内容,过多地进行非本学科活动。(形式多了,化学味没了;与生活联系紧密了,化学的思想方法缺席了„„)

虽然,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但是,教材仍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教材教材,教学之材。

所以,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老调重弹:“钻研教材”。在“钻研教材”过程中教师要达到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师要会“煮”教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反复诵读,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题独到的认识。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会“煮教材”。“煮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教材一旦被教师“煮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

黑”。有些教师“煮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师要会“组”教材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整组、整单元,全册、整年段,考纲、考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组教材”。“组教材”首先可以显示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

“组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是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组教材”还可以显示为“解读”或“解构”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教师要会“主”教材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意味着教师自身有了对教材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教材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一定会感受更深刻,视角更广阔。实现了教者与编者的心心相印。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主教材”。“主教材”可以视为“更新教材”,它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所有或绝大部分教材的内容。“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没有必要期待所有的教师都有更新、更换教材的能力。教材的开发与编写需要专业的素养和额外的时间。一般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也缺乏额外的时间。但是,总有一些教师,他们凭借他们自己的宽阔的阅读和丰富的经历,大量地提供补充材料。只要这些教材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教材是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教师三重身份心得体会 第6篇

最新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_幸福三重奏观后感一

《幸福三重奏》的豆瓣评分达到7.6,网播量接近10亿,可谓是流量与口碑双丰收。节目能有现在的成绩与开始几期的铺垫不无关联。很多节目的发展趋势是低开高走,这纵然令人欣喜,但如果一档节目从第一期到收官都能维持稳定的热度,更难得可贵。

《幸福三重奏》就属于发展平稳,但一直身居高位的后者。节目第一期播出后,因为陈建斌老师表现太过精彩瞬时圈了一大波粉,当时大家正在把徐峥以“山争哥哥”的名义送上流量席,陈建斌此时横空出世,被冠以“文武哥哥”的美名,与“山争哥哥”争夺”叔圈101“的C位。

到第二期,陈老师凭自己的搞笑功力在弹幕词云中妥妥的C位出道。

当观众有了追剧动力,大S、汪小菲,福原爱、江宏杰两对夫妇的口碑与关注度开始逆袭。汪小菲的直男属性看似与大S的少女生活格格不入,但二人结婚多年早已摸索出一条和平共处之道。越到后面,汪小菲好男人的一面越发显露,他和大S的相互扶持与彼此理解成为观众看下去的又一动力。

福原爱和江宏杰结婚时间是三对夫妇里最短的,二人还处在热恋期,每天像过家家一样,非常甜蜜,随时随地都在撒狗粮。

《幸福三重奏》展示的三种夫妻生活形态各不相同,但都很和谐。江宏杰和福原爱的偶像剧画风、大S与汪小菲上演的“撒娇女人最好命”,以及陈建斌和蒋勤勤的诗情画意,是观众的一面镜子,也是榜样。

最新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_幸福三重奏观后感二

从节目开播至今,《幸福三重奏》创造的热门话题数不胜数,根据骨朵的评论统计,“剥虾”一词成为观众讨论的中心。

该词源于大S的剥虾论,三对夫妇聚餐,福原爱给江宏杰剥虾,大S连忙阻止,说妈妈告诉她女人一定不要自己剥虾,而是让老公帮她剥。此言一出,在座的三位老公二话不说纷纷下场剥虾,场面惊慌又不失搞笑。

但观众对于这一言论评论比较两极化,一方认为大S太作,一方认为这没什么,不过是撒个娇而已,双方你一言我一语,打的不可开交。

无独有偶,剥虾之前的一期节目中,陈建斌因为好吃懒做惹蒋勤勤生气,舆论非常心疼身怀六甲还要做家务的蒋勤勤,于是一部分网友开始批评陈建斌,但是也有人认为,那就是人家夫妻的相处模式。

观众这么看不惯二人的言行,大多是因为自己在生活中也遇到或听说过类似情况,从而心生不满。

最新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_幸福三重奏观后感三

三组夫妻、三个临近却互不打扰的空间、三种不同的生活与交流方式,无游戏、无任务也无干扰,在看似自然流的记录当中完成情节搭建和叙事推进,这就是于昨日开播的《幸福三重奏》给出的整体样貌,看上去确实有些太不“综艺”了。

缺乏激烈的对抗、也没有高强度的节奏,《幸福三重奏》“慢”的特质似乎来得更为彻底,也让其在网络综艺中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气质。

真实的婚姻关系与平实的相处模式,是节目构建的基础,没有虚构的关系也不追求刻意的搬演,真实是节目的终极追求。

它因此也就带上了浓烈的实验气质,这也是节目一开始就确定的目标和方向,远离世俗喧嚣的三对夫妻在充满烟火气的悠闲日常中,去找寻婚姻和彼此关系的出发点。

幸福该是什么模样?当然谁都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幸福三重奏》则用三种年龄、状态、心境各不相同的夫妻样本,去试图对这一命题进行诠释,让每个观者在其中找寻答案、实现观照。

这或许就是这样看似“无聊”的自然流综艺却能够让很多人沉浸其中的一些原因所在。

最新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_幸福三重奏观后感四

婚姻关系依旧是当今社会最寻常且与每个人都会发生关联的一种情感关系,但在每一个时代,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期待又会有着显著的差别。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爱与责任依旧是婚姻存续的基本动力,但繁忙、焦虑与重压,也无形中构成了影响婚姻质量的某些因素,明白婚姻的本质、找寻时代背景之下个体差异不同的婚姻相处模式,是现代社会婚姻关系里的一种刚性诉求。

远离尘世的纷杂,让婚姻回溯到一种更本质的状态,这是《幸福三重奏》所给出的唯一的情境设定。

三组明星夫妻,在怀柔郊区的小院当中,重回二人世界。看似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实际上是对夫妻两性关系更为本质的回归。

蒋勤勤与陈建斌、大S与汪小菲、福原爱与江宏杰,他们看上去是三个差异性极大的夫妻,但却也有着不少相似的特质。

蒋勤勤与陈建斌年龄稍长,属于典型的“老夫老妻”,大儿子已经长大,二胎则正在怀中孕育,结婚12年的他们,日常已经被工作和孩子所填满;

大S和汪小菲的闪婚事件仿佛还在眼前,不知不觉间他们的婚姻也已经走过了八年,如今已经有两个孩子的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尝试过两个人独处的时间;

福原爱与江宏杰年纪最小结婚时间也最短,但平时忙于在两地训练的他们,婚后也很快有了小孩,几乎没有真正享受过二人世界。

最新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_幸福三重奏观后感五

节目创造出了一个情境,那便是让三对夫妻离开原本的生活,来完成一次真正的夫妻独处的时光,完成两性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实验。

这样的机遇对于很多现实中的现代社会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生活的重压、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已经让很多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无法真正抽离,来审视与另一半的相处。

《幸福三重奏》正是要通过这三组明星夫妻所构成的三组婚姻样本来带领人们去重新回溯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本质,带入和思考就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发生。

实际上,这三组样本看上去已经足够丰富,他们各自不同的年龄、背景、境遇,必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相处和交流模式,三组婚姻关系映射的实际上是婚姻百态,让这种隔着屏幕的带入和观照变得有了更多的基础和可能性。

自然流里的平凡生活与情感力量

说到底,婚姻本身就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它的可贵在于平凡之中的真实和细腻。《幸福三重奏》就是试图去本真质朴不加滤镜地去还原这种平凡的可贵力量,所以节目选择了用一种最自然流的方式去呈现最普通的烟火气息。

没有戏剧性的抓马情节,有的只是二人世界的日常情境,做饭、看书、听音乐、看电视、打游戏,这是我们从《幸福三重奏》中最常看到的场景,但这种日常化的场景,却并不如想象中乏味。

一只飞进房屋的蜜蜂,三组夫妻各自不同的反应,他们背后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相处模式,都能够让人看得有趣,或许这就是平凡生活的力量。

幸福的真谛是什么?这或许是很多人一辈子去不断找寻的命题,幸福的模样千姿百态,很多时候并不轰轰烈烈,而是你在我也在。

《幸福三重奏》大概就是诠释了这样的核心价值,它以浓烈的烟火气息、并不抓马和狗血的日常剧情,让每个观者在其中不断找寻着有关幸福的定义。

带入和沉浸,是很多人看过这档节目所产生的必然反应,尽管节目实在缺少了吸引眼球的戏剧化情境和矛盾冲突,但却让人看见了美好。

江宏杰的一句自然说出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娶到她”让观众看到了爱情最新鲜时候的模样。陈建斌虽然耿直,但他在与蒋勤勤相处过程中的孩子气也令人感受到美好。

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 第7篇

该词源于大S的剥虾论,三对夫妇聚餐,福原爱给江宏杰剥虾,大S连忙阻止,说妈妈告诉她女人一定不要自己剥虾,而是让老公帮她剥。此言一出,在座的三位老公二话不说纷纷下场剥虾,场面惊慌又不失搞笑。

但观众对于这一言论评论比较两极化,一方认为大S太作,一方认为这没什么,不过是撒个娇而已,双方你一言我一语,打的不可开交。

无独有偶,剥虾之前的一期节目中,陈建斌因为好吃懒做惹蒋勤勤生气,舆论非常心疼身怀六甲还要做家务的蒋勤勤,于是一部分网友开始批评陈建斌,但是也有人认为,那就是人家夫妻的相处模式。

武力的三重身份 第8篇

这是一次被外界评价为“蛇吞象”的重组,在完成了“蛇吞象”的壮举后,武力“新红色资本家”的光环俨然灿烂起来。

本刊在八九月的多个时段连续约访,在熟悉了“民企国家队”的同时,也熟悉了武力本人。

给记者的感觉是,武力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说话——要么是接受采访,要么是接电话,间或向职员传达一些指示。他的语速极快,但逻辑思维缜密;他的肢体语言丰富,表述和动作配合默契;他很少说错话,对政治语言的把握更是极其到位……“他是一个很有语言天赋的人,也是一个很具政治敏感性的企业家”。

美国奥委会官员

“我也就是一个志愿者吧”,武力笑着评价他的第一重身份。但实际上,武力的工作绝不仅仅是志愿者那么简单。

作为美国奥委会的中国首席代表,武力负责协调处理美国奥委会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相关事宜。其中包括加强与国际奥委会中国代表处及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和相关体育团体的密切联系,并与美国大使馆奥运事务办公室共同负责协调处理美国代表团奥运会期间的训练基点、安保,以及联络安排代表团交通、食宿等事宜。可以说,美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吃住行等方面,绝大部分问题都是通过武力这个首席代表来协调解决。

“这是美国奥委会第一次在国外设立代表处,也是第一次将自己的衣食住行交给一个外国人打理。”奥运前夕,有媒体如此评价武力的新职务。但实际上,武力的新职务早就已经获得,只不过新上任的首席代表没有过多张扬。

“1995年我去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留学,这里恰好也就是美国奥委会所在地,当时就跟他们有点联系。”武力认为自己和美国奥委会很有缘分。“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之后,他们就经常找我来解决一些问题,因为我对中国和北京充分的了解,美国奥委会就希望我帮助他们联系一些跟北京奥运会有关的事情。”

“可我也不能不明不白地干啊,后来美国奥委会主席彼德?尤伯罗斯就开了个先例,给我颁发了他们在国外第一个首席代表的聘书。”一边说,武力笑着指了指身后悬挂着的授权书,“全世界就这么一份,将来可以做古董拍卖。”

“整个奥运期间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希尔顿饭店的茉莉会所整个儿改造成‘美国之家’,使之成为美国奥委会的新闻发布、庆功庆典的办公区域。”武力掰着手指跟记者讲述起自己的工作。“二是协调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的适应性训练基地,这个是有点政治意义的。”

说起北师大的适应性训练基地,武力显得很是满意。因为在当时,国外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关于中国食品质量和空气污染的话题,很多国家也因此将适应性训练基地放在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美国奥组委也曾经有类似的想法。

“我们经过一系列充满波折的谈判,最终使美国代表团适应性训练基地落户北师大。要知道美国代表团是除中国外最大的奥运团队,他们能把适应性训练基地放在北京,事实上就是对北京的一种肯定。”

“升了官”的武力如今成了奥运精神的积极传播者,他还因此主持编译出版了畅销书《奥运传奇》;成了“美国官员”的武力也不忘向中国推销美国的经验。“我们不应该只沉迷于数据或者是清点奖牌,而是应该借鉴美国奥委会的做法,为所有参与比赛的运动员设立奥林匹克精神奖。因为精神财富才是永恒的,也只有精神财富才能深深融入日常生活。”

学者

如果说《奥运传奇》仅仅是武力的兴趣爱好,那《经营城市》就是他从兴趣和职业之外延伸出来的思考了,这种带有学术见地的思考也主导了对他第二重身份的认定。

“民营企业家没有经营城市的责任,但民营企业家应该有这种意识。”武力在探讨了民营企业家存在的价值之后,抛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一直认为经营城市是政府的事情,是国家决策者的事情,或者说是央企、国企的事情。实际上,历史已经赋予民营企业足够多的机会,民营企业也应该把自己积极融入到国家各项政策的发展、调整和布局中。”

武力就是那种身不由己忘记自己身份的人,所以他开始关注城市建设、关注与他本身并无太多干系的城市经济。

武力是一个敢于批判现实的学者。所以他归纳总结目前“中国城市的常见病”、“常见病的起因”、“常见病的危害”,也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青岛、大连、宁波、上海、成都等赫赫有名的城市,甚至是北京CBD。“我很多朋友都在北京CBD任职”,武力先后说出了北京CBD连续几任领导的名字,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以“钢筋还是那个钢筋,水泥还是那个水泥,打了一个盹,屁股低下的房价就翻了一倍”的言辞来嘲讽CBD。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张巨功说,“我很赞赏一个青年企业家能有如此清晰而系统的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见解。我希望在中国城市经济研究中,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研究中,能涌现出更多像武力这样的青年企业家和学者,大胆探索和实践,推动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作为一个学者的武力也开始更多地将视角向国外的发展动向延展。因为直觉到创意时代的临近,2006年,他完成了国内第一本关于创意的权威著作《创意学》。“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种浪潮的推动下,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已经积极建立起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

武力学者式的思维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在采访过程中,他对民营经济、资本操作、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等层面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似乎他随口抛出的一个观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鲜明理论。毫无疑问,假如他将这些见解形成系统的思想,也许在那些领域也将引起不小的影响和思考。

企业家

企业家无疑是武力此生最重要的身份,当然,也是他最成功的人生角色。自1990年从部队专业以来,武力几乎一直以商人的身份和别人打交道。

1991年,他当起了贩卖服装的倒爷,四年后把“丹妮”皮衣“倒”成全国名牌,还成功的在香港上市。1998年,他从美国留学归来,以微生物酵素为突破口,创办了保罗集团,并让保罗集团成为首家在加拿大上市的中国生物企业。2008年5月,保罗集团与中国食品工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国食品工业投资公司完成重组,武力以85%的绝对控股成为重组后的“新国企”中国食品工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也让武力商人身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

无疑,作为商人的武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的下海却纯属意外。

“我小时候并没有什么梦想。”武力对本刊记者表示,在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他在部队干了10年。转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市政府第二服务局。“第二服务局其实就是管澡堂子、配锁之类的杂事,我一个学外语的大学生,去管这么些杂事,心当时就凉了。”

“心凉了”的武力并没有去北京市政府第二服务局上班,他放弃了铁饭碗,选择去朋友的单位打工。后来他和很多小商贩一样,选择了从广州、深圳倒腾服装。“我在‘贵友’地下二层租了一个摊位,专门代销‘丹妮’皮衣,大年三十都不敢走,就等着来顾客。”

武力缔造了“丹妮”,“丹妮”也让武力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998年,武力从美国留学回国,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这次他并没有选择自己熟悉的服装领域,而是做起了生物工程。“这也算是一个产业的升级吧,至少我们从衣食住行上升了一个阶段。目前国外的生命产业发展得都非常迅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仅仅四年,保罗集团在多伦多加拿大上市,这也是国内首家生物企业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生物企业。

“现在我们涉及的领域有教育、化工、生物,我最新做的是股权交易、产业企业并购,我们正在从非常实在的传统经济向上升空间非常大的领域拓展,这也是一个企业成长的过程。”

“民营企业在经过了改革30年的高速发展后,早已不能再仅仅满足于赚取利润,而要跟上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新的形势下有选择地积极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整合、重组中去。从茫然向必然,从感性向理性,从成功到成熟,从富裕到富贵,从发财到发展。”武力如此表述自己对民营企业家的定位,也正是在这一定位的驱使下,他完成了与中国食品工业集团的重组。“我不是‘红顶商人’。”武力沉思良久说:“如果必须有个定语,那就叫‘民企国家队’吧,这个称呼比较贴切。”

“今年下半年,我们会很忙,我们要争取在国内上市,争取发行私募基金,可能还会重组几个企业。”武力细数了企业今年下半年的很多工作,他觉得忙是一种个人收获。“一个人在经营个人产业的时候,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国民经济的机构改革,并且为机构改革做一些事情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师三重身份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三重门读后感三重门10-24

三重境界08-31

三重门范文05-17

三重一大制度论文05-27

写作的三重境界07-19

韩寒三重门语录07-21

教学的三重境界08-17

三重一大总结报告08-20

读书的三重境界09-18

三重一大内容范文06-06

上一篇:河科大农学院社会实践下一篇:贯彻八项规定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