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2024-07-09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精选14篇)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第1篇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之多,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下!

春节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元宵节诗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清明节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端午节诗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中秋节诗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重阳节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七夕节诗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冬至节诗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第2篇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第3篇

2012年10月,在新校区即将启用之际,学校对的校园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位,培养“三有新人”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核心,即“有根基”、“有能力”、“有信心”。学校把推进传统经典诵读作为培养“有根基”的人的重要渠道,其中,《弟子规》作为经典诵读的重要内容,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练《弟子规》,体育组尝试着创编“弟子规操”,使学生能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有能力”和“有信心”的育人目标。

二、案例描述

《弟子规》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必读书目,学生集体诵读时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小学生在集体诵读的过程中,易形成整齐的诵读节奏,而这种节奏能否作为徒手操的节奏呢?我们进行了针对性地尝试。

1.选择诵读的节奏作为操的节奏,诵读时每六个字为一句,每四句为一节,共二十一节。每节做四个八拍,每一字为一拍,按照前三拍动作、第四拍休止一拍的节奏,边诵读边做动作,第二至第四个八拍重复第一个八拍的动作,由于诵读的内容不同,没有重复的内容和感觉,学生喜爱进行重复练习。

2.在动作选择上,选择一些简单实用的动作作为素材,按照从上肢到下肢的动作顺序,按照柔韧、灵敏、协调、力量和速度这五方面的素质要求,进行合理编排,提高了锻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诵读内容的选择上,节选了《弟子规》中的精华作为诵读内容。从“弟子规,圣人训”开始,至“吾与我,不分明”结束,共选择504字内容去编操,让小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经典文化,在全面锻炼身体的过程中,理解经典文化的内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参照着去做。

三、案例分析

1.丰富了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作为苏中地区的一所农村小学,在师资力量、办学场地和器材受限的情况下,“弟子规操”可以更好地开展好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更好地发挥好大课间的实效。因此,在大课间活动中,对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在活动时间上,将大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35min,在活动内容上,按照“弟子规操”——“校园集体舞”——“身体素质天天做”——“班级自主活动”四个板块进行组建。“弟子规操”成为学生每天必做内容,丰富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内容。

2.锻炼的效果好。将“弟子规操”作为大课间活动的重点,进行了重点编排和创编,由于动作简单、节奏感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全校学生的推广学习,前后只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全校800名学生就基本掌握了这套操,由于边练习边诵读,学生学练的积极性高,练习结束后,平均心律达到每分钟140次以上,使学生的四肢、关节以及各主要系统功能得到了有效锻炼,取得了比较好的锻炼效果。

3.具有推广价值。三年来,“弟子规操”能得以顺利推广,得益于学校领导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班主任队伍体育意识强,积极指导和配合学生“弟子规操”的学练工作,在学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形成了学校常态大课间活动的校本特色。2013年3月26日,江苏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及各大市体育教研员来到学校进行现场调研,对这种简便、易行,内容丰富、有着浓郁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大课间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弟子规操”于2013和2014连续两年被作为经典案例,面向全省推广。

四、思考与建议

在坚持常态化的理念下,三年来,全校近800名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每天都能集中诵读和练习“弟子规操”,即使在停电的情况下,全校学生也能够跟着诵读的节奏。反思“弟子规操”的常态化坚持,适度地推进动作的变化,常做常新,才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更能解决徒手操练习中动作泛化的现象。

1.“弟子规操”融教育性和健身性于一体,不需要器械和特殊的场地,简便易操作,便于班级管理,符合“在有限的时间做有效的事情”原则,便于在大课间中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集中进行练习,值得推广。

2.“弟子规操”中学生跳跃、跨步等位移练习环节,应根据学生的身高或场地等,要求学生统一位移的大小和尺度,这样可以提高“弟子规操”的整齐度,激发学生的班级凝聚力。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第4篇

一、西安彩画艺术和基于彩画艺术的传统建筑介绍

“彩画建筑”即指民间匠师在各种建筑工程上,用各种手法结合各种器具完成的彩色绘图。在一些正式庄重的场合,这类彩画被称为匠作彩画,从事这类技艺的工作者至今被普通西安市民在生活口语中呼为“画庙的”“油花柜子的”“画花的”“花匠”。彩画内容丰富多彩,民间艺人技艺炉火纯青,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根据绘制基层的不同而分为建筑彩画、炕围画、箱柜画等,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建筑彩画。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与融合的城市,也是自古以来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必争之地,是多个朝代的都城,也因此融合、吸纳了多个民族的艺术与文化。在西安,自汉代起,民间工匠就留下许多瑰宝。自此以后,丹青匠艺文物遗迹绵延不绝。自宋朝以来,历朝历代工匠精心创作流传下无数的壁画、雕塑、建筑彩画等无价之宝。

西安市内保存至今最大最完整的彩画建筑就是著名的明代朱元璋晚年修建的西安钟楼,钟楼采用石砌方形基座,主要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钟楼。

二、中国传统彩画建筑的分类和简介

我国的彩画建筑,主要分为七色遍装彩画、青绿彩画、素粉刷饰彩画三类。七色遍装彩画主要用于寺院的殿堂、庄园等,也可以分为七色遍装金彩、七色间装普彩两类。分布较广的青绿彩画主要用于陕北地区寺院道观的厢房、配殿和长廊等,按色彩可以分为青绿普彩、青绿金彩和青绿碾玉竹纹彩画三类。素粉刷饰彩画分为三类,即木纹素粉刷饰、花卉素粉刷饰、单色素粉刷饰,多用于凉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陕西很多城市公园的凉亭。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佛教建筑、景观建筑、祭祀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居住建筑等。

我国自唐朝以来,一直是多种信仰并存,有诸多与信仰相关的建筑保留下来。西安保存较好的传统彩画建筑主要是佛教建筑,且一直保存完好,可以反应某个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部巨型百科全书。同时,一些地方性的小型彩画建筑,如地方特色的庙宇和宗族祠堂在彩画建筑风格和体现地区风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景观建筑属于公共建筑,一般功能比较多样化,如用来修饰山水风光的亭台阁楼,当然也包括用来祭祀朝拜的钟楼、寺院宝塔等。居住建筑是存在数量最大的一类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功能,目前流传下来的明代以前的居住型彩画艺术建筑已经没有了。陕北非常有名的姜氏庄园,就是保存极好的一处完整的彩画建筑群。整栋建筑在每一层的入口处都绘制了陕北特色的建筑彩画----青绿彩画。

彩画建筑具有历史价值、情感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诸多价值,都是无价之宝。

三、西安传统彩画建筑的未来发展与协调保护

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古迹。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安彩画建筑受到严重破坏,也在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失去了风采。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路一带”新经济发展格局规划以来,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一直备受关注。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契机,大力推广和宣传西安彩画建筑,以此来引起全民对彩画建筑的关注和保护。但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仅仅从技艺本身的保护出发是远远不够的。相关传统建筑及空间是其生存发展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因此,除了对传承匠师以及绘制技艺的保护之外,也要对现存的彩画建筑进行系统全面的维护和保护。

(1)做好彩画建筑的全面普查工作,详细登记;(2)建立彩画建筑博物馆;(3)建立西安彩画建筑图文影像数据库;(4)保护彩画传承人和彩画创作团体;(5)提高西安全民彩画建筑保护意识;(6)充分发挥本地高校学生在西安彩画建筑保护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还要保护和修复这些彩画建筑。如著名的西安鼓楼,由于其主要是木质结构,受到大自然长期的侵蚀,损坏严重,需要及时对其木基层、地杖层、颜料层等进行修复和加固,同时对建筑上的彩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和还原。

与清明相关的古诗 第5篇

晓日东南欲照梁,藏鸦密柳暗横塘。

行庖束蜜停晨爨,别馆熏衣冷夜香。

陌上鲜风横去幰,阳滨翠潋泛行觞。

与清明相关的古诗 第6篇

朝代:明代|作者:葛一龙

今日还留昨日寒,一年春又客中拚。

太湖石畔柴门影,鱼咂飞花上钓滩。

与梅花相关的古诗 第7篇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山园小梅

林和靖 唐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 香杳难随驿使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第8篇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相关产业

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真实地反映了蒙古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内容, 而且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耀眼的奇葩。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 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人们研究和欣赏草原游牧文化提供了重要方式。从当前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来看, 保存较好的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涵盖了以下若干方面:赛马、射箭、博克、马术表演、绳索套马、挥杆套马、马球比赛、赛骆驼、布鲁等项运动。在此基础上, 这些体育项目的开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的发展。在祖国大家庭中,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 对中华文化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少数民族的瑰宝, 它负载着民族的价值取向。蒙古族人民创造和开展了各种体育活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目前, 内蒙古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文化产业体系。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党和国家不失时机地提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政策。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市场与产业。

1 用于聚会、纪念及节庆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步由草原过渡到城市, 构成了草原与城市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例如:曾经出现过为了庆祝内蒙古自治区与绥远省合并、成立自治区10周年大会、50周年而在自治区首府举办大规模的那达慕大会。这样就能够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展示出蒙古族的体育传统文化, 这些方面涵盖了赛马、射箭、博克、马术表演、绳索套马、挥杆套马、马球比赛、赛骆驼、布鲁等项运动等内容。而且还可以将古老丰富的蒙古族体育传统文化在节庆活动中隆重地展示出来。例如, 那达慕大会以男子三项竞技为核心内容, 如今已经变成了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容的游牧民俗文化, 其中的军事内容以及象征意义消失殆尽。各处牧民运用那达慕大会来联络亲友、信息交流和沟通, 而且还可以和旅蒙客商交换粮食、日常工艺用品、茶叶以及布匹丝绸。人们在这种活动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精神需求。这也成为了那达慕大会成为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给蒙古族人们的精神慰藉, 多年举办的那达慕都很好地促进了聚会、纪念以及节庆的举办。

2 壮大自治区的旅游产业

21世纪以来, 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下属的盟市、县以及苏木历年军举行了以那达慕大会为龙头的民族文化节以及旅游节。这些节日的举办目的是以此为平台, 向国内外展出出内蒙古丰富的物质资源、历史文化资料以及旅游资源。

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区政府都举办规模盛大的旅游那达慕大会, 而且还邀请国内省市的相关旅游部门和拉美、欧洲、亚洲等一些国家, 例如日韩以及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相关旅游协会和团体。通过举办此类旅游那达慕大会, 可以向国内外推销内蒙古地区的旅游产品, 而且还举办了多种旅游促销会以及网上旅游项目推销等。鉴于内蒙古有着特色鲜明的旅游业、浓郁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以及民族风情, 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的旅游者, 而且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十一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态势。截止到2010年底, 全区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556.59万人次, 年均增长6.52%, 旅游外汇收入15.84亿美元, 年均增长12.22%;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10507万人次, 年均增长17.12%, 国内旅游收入1601.97亿元, 年均增长33.64%;旅游业总收入1750.68亿元, 年均增长30.92%。

3 招商引资

从近年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 伴随着那达慕草原节日益拓展的规模和效益, “那达慕草原节”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前期较为注重娱乐竞技活动转向了多功能、多角度以及较高的层次, 使得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现代、科学, 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 那达慕大会密切地与经济贸易活动频繁联系起来, 极大地提升了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招商引资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发展本地区蒙古族的传统体育资源, 而且还可以向国内外客商推广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 提升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经贸往来。现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保留赛马、摔跤、射箭而外, 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增添了文艺演出、服饰展示、物资交流、经贸洽谈等内容, 已经演变成融文体、经贸、旅游、招商引资于一体的草原年度盛会。例如:2012年8月27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主办了第二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 成功地达成合作项目8项, 协议投资总额872.55亿元人民币。这次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是鄂尔多斯市国际那达慕大会重要的经贸活动之一, 吸引了市内外100家企业近300人参加了推介会, 吸引了包括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集团、奇瑞集团、伊泰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与本地区开展合作关系。

4 打造“生态那达慕”, 充分考虑利益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生态那达慕”指的是要在保护以及提升草原生态环境水平的基础上, 根据生态学规律, 结合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及管理方式, 并糅合传统经验, 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体。要切实开展“生态那达慕”活动, 密切地将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售后联系起来, 这样就可以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密切地联系起来。此类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民族团结的水平, 使得区域内的各民族相互理解、提升文化认同水平。这就要不断地整理、提升以及弘扬区域内的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使得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有更为重大的影响。“生态那达慕”要在那达慕文化旅游的基础上, 不断地提升开发那达慕文化资源的水平和层次, 从而壮大生态那达慕旅游产业。不断地提升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产业水平, 为本地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此要清楚地看到, 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有着很大的开发价值, 因此蒙古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为资源化的文化产业, 最大限度地为民族地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样就能够将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优势转化成功, 将本地区的地缘、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样不仅可以保护以及发扬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文化, 而且还可以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从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市场化过程来看, 还要结合自身特点, 运用先进的现代运作手段, 结合市场规律, 坚持多元化以及多渠道的发展模式。可以根据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模式, 将其进一步产业化, 可以发展本体产业、竞赛产业以及表演产业, 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蒙古族传统项目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水平。比如, 可以建立旅游景点, 借助区域文化, 大幅度提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水平和竞赛水平, 努力打造游客喜欢的健康产品。也要尽可能高水平地开发赛马产业、赛马赛事、养马产业以及形成一条龙服务的赛马用品业。还要借助所承办的“那达慕”大会平台, 进一步整合优化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资源, 进一步地支持、引导和鼓励经济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不断地进行联并和重组等, 充分运用优势文化资源, 培育一大批有着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本土体育文化企业。

5 结语

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阐扬蒙古族的优秀民族文化, 极大地提升民族精神。在此过程中, 有关部门要不断地提升和保护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 不仅要运用现代文明来给予它新的活力, 而且还要传承以及发展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产业。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还要多开发和培育蒙古族传统体育产业, 并且以此为基础, 促进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立军, 凌占一, 李洋.蒙古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

[2]吉如河高娃.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1) .

[3]王宝霞, 路立军.对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布鲁的研究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1) .

[4]李秀芳.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那达慕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1) .

[5]高娃.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起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古诗中的民俗节日 第9篇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两首诗都是表现除夕日的风土人情,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屠苏”一词,这里是指“屠苏酒”。在除夕用屠苏草泡酒,然后饮用,据说有驱邪除病的作用。王安石诗中出现的桃符,就是我们现代春联的鼻祖。古人过年时,将桃木削成两块,在上面画上神像,并将桃木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镇鬼驱邪。到唐代时,人们用对偶的吉祥话代替了神像,再后来,桃木就被红纸所代替了。

3、《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4、《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我们常常称之为元宵节,那是因为这一天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皮是由糯米制成,里面的馅儿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吃元宵,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除了元宵,正月十五这一天还有点灯,猜灯谜的习俗。

5、《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年的清明节都是人们祭祀先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东西来到逝去亲人的墓前,供上酒食,将纸钱烧掉,在墓前叩首行礼祭拜。

6、《端午》 (南宋)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宁死不向权势低头投江而死的屈原。端午节有两个民间习俗,一是悬挂艾蒿叶,希望达到驱魔驱鬼的神效。二是喝雄黄酒,人们认为这样能防毒蛇,这些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很盛行。

7、《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又称团圆节。这一天,全家人要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欣赏着明月。

古诗中还有好多介绍民俗节日的名作,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夕》《腊八粥》等等,因为篇幅的关系先不在这儿一一介绍了,希望同学们能在欣赏这些名作的同时,把我们的传统延续下去。

描写与夏天相关的古诗 第10篇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描写与夏天相关的古诗 第11篇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有哪些与师恩相关的古诗 第12篇

“教师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根草去的人”。

更让我深刻的理解了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的内涵。

是啊,教师如果没有红烛那种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我们的教育事业怎么会蒸蒸日上?

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从何而来?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第13篇

一、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应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国古代有着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作, 现代广告文案写作可以借用这些古诗词来表现广告内容, 进行广告诉求。广告文案作品运用古诗词可以描绘出一种优美的诗情画意, 一种超然的浪漫情怀, 而使得广告文案更具感染力。

诗词用于广告并不是近代才有的, 他有着悠久的历史。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镇一名收藏者收藏的一只元代大酒龛上烧刻有一首七言诗, 经文物专家鉴定, 这是一首年代较早的广告诗。这首诗全文为“神仙问酒谁家好, 李白回答此处高, 关公千里来下马, 滋味百步□□□”, 最后三字无法辨认。广告诗下烧有8个字“香坛、东杨、香甜、美味”, 简洁说明这个器物叫“香坛”, 是“东杨”这个酒家的, 酒的特点是“香甜、美味”。

古诗词讲究节奏和押韵, 抑扬顿挫, 平仄有声, 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 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和节奏美, 以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 并且易于记忆。

同样是酒类品牌, 西安的本土品牌紫玉牌葡萄酒, 他的广告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也是采自于唐代著名诗人王翰的《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两句。美酒加好诗是完美的搭配, 诗中意境让人对美酒的颜色、喝酒的氛围有了很好的想象和憧憬, 加上边塞诗的豪气, 让人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之情。边塞、白玉杯、洒脱的豪情, 无不和美酒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让人心生好感, 留下深刻的印象。

牡丹电视的广告语: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中的两句。将品牌名——牡丹牌用诗句传达出来, 同时将牡丹电视的音色自然而鲜明的表达了——轰动京城, 让人在读诗的过程中和品牌联系起来, 通过联想对品牌的品质有了很好的印象。牡丹电视是真正的中国本图品牌, 80年代成立, 在中国电视史上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图品牌结合具有悠久历史的唐代诗词, 非常切合, 非常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了“牡丹是真国色”的概念, 让人油然升起一股民族主义情绪和自豪感, 对品牌的拥护和好感有了加分的作用。

二、神化传说与典故在广告文案中的应用

广告语中运用神话传说、典故的形式, 通常是引用神话传说、典故的重要字眼, 如姓名、地点以及代表性的事物等。如:欣当月老牵赤线, 乐作红娘搭鹊桥。——这是某婚姻介绍所的广告。它用诗一样的语言指出本所愿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 其中引用了“月下老人”、“西厢红娘”的古典神话传说。“月下老人”最早记载是唐代韦固与其妻的爱情故事, 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 简称为“月老”。后经市井神话反复渲染, 也是神话中掌管世间姻缘的神仙。“红娘”是借《西厢记》中描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 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后人便把媒人叫做“红娘”。典雅不俗, 让人联想无限, 而且很容易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一种风味小吃烧饼, 其味道香脆可口, 外焦内柔, 起名为“武大郎炊饼”, 很多大街小巷都有扮作武大郎的卖家挑着担子叫卖。借鉴了水浒中的典故——在《水浒》中有记载, 当年武大郎与潘金莲开的夫妻店, 经营的主要项目就是炊饼。这是人尽皆知的, 当人们看到武大郎炊饼这个名号, 就会想起水浒这个典故, 并为故事中的人物走入现实感到新奇不已。能够成功的引起人们的注意,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同样的, 很多与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用品都采用了神话传说这种广告方式, 长段的故事文案, 加上具有历史感的图像, 为商品增加了话题, 引发人们的兴趣, 同时增加了商品深厚的背景, 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三、成语在广告文案中的应用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人们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了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音、字形、结构等, 并利用这些语言的特点对当前接受的信息进行编码, 使它们更容易储存。比如笔者为企业所取的名字“开心”、“天天”, 简洁、常用, 易识易记易流传。再者, 笔者为一个中药企业取名“仁和药业”, 中药是我国传统瑰宝, 而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 “和”也为儒家文化的精华, “仁和”意义深蕴, 承袭传统文化, 成语同一般词语相比, 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第一,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有某种历史渊源的“古语”, 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信息。第二, 成语结构凝炼, 较其他词汇表意效能更大更强。四个字的成语从形式上更稳定, 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成语广告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接选用某个褒扬性的成语来集中凸显该商品的特殊品质。由于这些成语大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所以它的效果不但言简意赅, 而且事半功倍。

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 用同音字“衣”替代了原来成语中的“依”, 点明了对象是衣服;但又不影响成语本身含义的表达, 把电熨斗的功能附加在成语的涵义中表达出来, 非常贴切。同时能在四个字范围内把信息传递出去, 非常精简, 令人印象深刻。

一夫当关——这是“锁”或“防盗门”的广告。这则广告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其巧妙的设喻、凝练的语言, 更在于其引用古代熟语却又言之不尽。“一夫当关”, 人们张口便能接出下句“万夫莫开”, 而广告却故意在上半句后嘎然而止, 字面言内之意与字后言外之意相映衬, 才构成了完整的广告信息, 而犹以言外之意为广告表达的重心所在。这种手法或曰欲擒故纵, 或曰欲扬先抑, 定音重锤让消费者自己道出, 从而更易深深敲进其心底。含蓄的往往是最深刻的, 这则广告的无穷韵味便是很好的实证。

在选择成语作为广告语时, 要使选用的成语与产品产生必要的联系, 让读者获知清晰、明了的同时接受该产品。

广告文案有了古诗词、神话传说、成语的应用, 渗透着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 为广告增添了文化的底蕴和氛围, 帮助广告更好的达到和影响受众。这是广告人可以不断挖掘和研究的一个很好的领域。

化在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而作, 项目编号为12WL15

参考文献

[1]简王华.旅游规划与开发[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59.

[2]淡华珍, 蔡新颜.河南旅游纪念品市场诊断与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 2006 (7上) :11-12.

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第14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面对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古诗中撷取朵朵浪花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热爱祖国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诗歌的主旋律。南宋诗人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一生忧国忧民,不忘国家的统一,很多诗歌都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以说首首感人至深,无不催人泪下,称得上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在病危中,仍心系国家统一,不忘恢复中原,其爱国之心跃然纸上。王昌龄以一曲《出塞》抒写爱国之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无不流露出其感人肺腑的家国之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具体的语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古人浓烈的爱国之情延续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今天学习古人的作品,就是要学习古人的思想,学习古人的情操,学好本领,为将来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还要热爱家乡的教育。家乡是每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古人道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的山水永远都会铭记在每个人的心里,家乡的亲人是每一个人永远的牵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助明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依然借助明月,表现了自己的思乡情绪。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让学生在诗歌里留住乡愁,从小热爱自己的故土,热爱自己的亲人。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爱情,友情与亲情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成为诗歌吟咏的亘古不变的话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传递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诗歌蕴藏着这方面丰富的题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素材。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之情让人感动不已,这是每一个远离故土的人在重要节日思念亲人的自然表现,其诗句至今让人们传唱不已。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感情细腻,让人读后泪流满面。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雾霾天气的频频出现,让我们感到环境的日益恶化。看看曾经秀美的河山,今天有的因为所谓的开发满目疮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有着重要意义。古人的意识,古诗的描写让我们感到环境如此重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何时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语的情境如何回到我们的生活?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自然和谐的美何时重现?指导学生学会学好这些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利用诗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它有着其他文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诗歌,学生易学、易记,也便于诵读,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上一篇:煤矿调度室主任安全生产责任制下一篇: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