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2024-09-18

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精选8篇)

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1篇

质量体系认证应该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即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常用于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申请认证之用。它主要通过对申请认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各项要求来规范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五大模块的要求,这五大模块分别是: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其中每个模块中又分有许多分条款。ISO9000的作用与意义在于

① 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对外贸易的要求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标及贸易谈判中,是否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企业质量体系并取得第三方认证证书,已成为投标签约的先决条件。在供需双方的贸易活动中,依据ISO9000系列标准取得体系认证是取需方信任获取订单的前提。如果企业不尽快采取措施,去适应这种国际性趋势,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就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立足。从而更进一步促使企业管理重整。

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中的管理制度则因企业和产品而异,遵循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行为的准则,强调以国际惯例为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正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工作的国际接轨,特别是实施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依据的质量认证制度是国际公认的权威的国际惯例。

③是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强化质量管理的手段

ISO9000系列标准它总结了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管理的宝贵经验,阐述了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有效质量体系的原则、要求。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对提高企业素质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既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更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④让企业深化全面质量管理

推行ISO9000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品质事故,提升系统管理功能,促使品质改善,降低品质成本,实现由TQC TQA TQM的过程。

⑤提升企业管理机能,提高工作效率

推行ISO9000可实现品质管理标准化作业,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的道路;推行ISO9000能提升员工素质、明确管理职责、提供品质保证的客观资料,真正达到管理出效益,追求永绩经营。

企业产品质量认证要看企业出产什么了,在我国,有

CCC认证:即是“中国强制认证”,其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缩写为CCC。CCC认证的标志为“CCC”,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5号)制定的。CCC认证对涉及到的产品执行国家强制的安全认证。QS认证:QS是英文QUALITY SAFE TY即“质量安全”的缩写。我国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02年推出的,据介绍,该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基本生产条件的审查,要有生产该产品的合格条件。第二,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是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第三,合格产品到市场出售时,必须有QS标志。

GMP认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所有制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国际卫生组织规定,从1992年起出口药品必须按照GMP规定进行生产,药品出口必须初具GMP证明文件。GMP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多数国家的政府、制药企业和医药专家一致公认为制药企业和医院制剂室进行质量管理的优良的、必备的制度。

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2篇

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后的质量改进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企业认真贯彻ISO9000族标准,积极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很多企业认为,取得了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在质量管理上已经做完了.似乎企业通过了认证就具备了挑战市场的.能力.

作 者:秦士珍 楼洪才 作者单位:中石化集团公司质量部刊 名:中国质量英文刊名:CHINA QUALITY年,卷(期):“”(5)分类号:F2关键词:

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3篇

本文将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例,从两个体系的定义与内涵、两者的关系、体系基本要素的对应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其目的是帮助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整合企业内各类管理体系,避免重复管理,从而寻求一套完整、协调配合的多项管理体系融合的运行机制。

1 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与内涵

GB/T 15496标准中给出“企业标准体系”的定义: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标准体系是建立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系统,以便使企业在产品、技术、生产、人事、财务、后勤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以各自标准为依据的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是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制定的依据,而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又是技术标准得以实施的可靠保证,凡是企业范围内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活动都应制定标准,并纳入企业标准体系。

GB/T 19000标准中给出“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以及实现质量目标而建立的综合体。它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是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要素的实施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定或制定相关的标准作为支撑条件,其中大量的是管理标准(包括工作标准)。

2 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GB/T 15496—2003中5.2指出:“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其他各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质量、财务成本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的基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充分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并促进企业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GB/T 19001—2008引言“04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中指出:“本标准不包括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特定要求。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够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和整合。”

从以上标准给出的解释来看,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在范围上显然不同。2003年新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GB/T 15496/15497/15498/19273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吸纳在其中,整合了各类管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的范围涵盖了企业内部的技术事项、管理事项和工作事项,涉及原辅料采购、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质量检验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领域。而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质量管理的目的,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建立的,它的范围仅限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个环节,相对企业标准体系来讲,所涉及的范围要小得多。

虽然两者在适用的范围上存在差异,但是两个体系运行的目标是相同的。企业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是为了有效地满足生产、经营和管理对标准化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益。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是充分发挥技术管理的监督作用,使产品质量控制在最佳化,达到最佳质量、最少消耗、最低成本、最好效益的目的。二者的目的都是围绕提高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

GB/T 19273明确规定了企业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与改进要求。企业为确定其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所涉及的各项标准以及相关联的各种标准化工作是否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自我评价。持续改进按照P-D-C-A管理模式进行,使企业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对于质量管理体系而言,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永恒追求,也是体系本身的过程管理。一是在体系运行中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二是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内审、管理评审),寻找改进机会,提高管理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有效性。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质量管理体系归属管理标准,所以与企业标准体系呈从属的关系,与技术管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呈关联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关系,两个体系的整合是可行的,也是科学合理的。

3 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

GB/T 15498—2003标准中7.6.1:GB/T 19001规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是管理标准的一种形式。企业按照GB/T 19001规定建立形成文件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企业管理标准,并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纳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

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的对比,充分展示了质量管理标准与企业标准体系中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的整合能力(见表1)。不难看出,只要企业标准体系健全,给出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相应的位置,全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该可以直接融入企业标准体系。当然,为满足各个单项体系的融合,GB/T 15498—2003标准中18个管理要素可以根据需求进一步展开,也可适当删减或合并,使之达到无论企业需要建立哪种体系,企业标准体系都可容纳,都可提供文件化的支持,都可独立运行,实现GB/T15496中提出的“促进企业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GB/T 15498—2003标准中7.13.1、7.15.1亦指出GB/T 28001规定的安全管理手册、安全管理程序文件,GB/T 24001规定的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都是管理标准的一种形式,都可纳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相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社会责任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认证体系更具有针对性,适用范围更狭窄,都能在企业标准体系中找到相应要素的对应关系。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第4篇

摘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运用系统概念和方法将质量管理涉及到的各阶段、各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和权限明确而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本文就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条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质量管理体系建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等,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企业 质量管理 ISO9000

1 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条件

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条件,主要包括:领导支持、实力雄厚、理解深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1.1 领导支持。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领导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把手”要有决心,这是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最为重要的条件。ISO9000管理体系一旦建立,一切都必须按程序文件规定办。

1.2 实力雄厚。企业领导在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前途和命运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后,还要认真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ISO9000体系必须是在比较稳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长期实施才有效果。

1.3 理解深刻。ISO9000标准规定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通用性要求,适宜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因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一定要结合本企业及其产品的特点,重点应放在如何结合实际、如何注重实施上,重在过程、重在结果、重在有效性,不要脱离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而另搞一套,也不要不切合实际地照搬他人的模式,生搬硬套,流于形式。

1.4 全员参与。推行ISO9000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员工。在推行ISO9000标准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涉及到企业管理思想的调整、员工工作标准或质量定义。只有引导员工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企业带来收益,才能确保最高管理者所做出的各种承诺得以实现。

1.5 持续改进。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显著成效。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见效。对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有不断改进的思想准备,对不切合本企业实际的程序文件要进行改进,以不断提高企业的总体业绩与效率,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满意度,进而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效且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2 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

企业管理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让消费者满意,并时时处处围绕消费者的需要来开展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企业产品实现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几项关键要素。

2.1 管理职责

2.1.1 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企业领导应提出以下诸方面的质量方针,并形成质量文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所提供企业产品的等级;企业在质量方面的形象和信誉;企业产品质量的各项目标;在追求质量目标中所采取的措施;负责实施质量方针的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

2.1.2 规定企业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在制定企业管理质量目标时应考虑四个主要目的:努力实现消费者满意与职业标准和道德一致,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迅速回应消费者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效率和效益。制定质量方针要结合特定企业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逐步落实。

2.1.3 确定企业的质量职责和权限。质量职责和权限是对企业员工在质量工作中应承担的任务、责任和权限所做的具体规定。它要求企业员工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应与为达到服务质量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一致,并能有效地保证这些措施的实行;同时,它还要求企业的优质服务是以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的有效合作为基础的。

2.1.4 进行企业的质量评审。企业领导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是否符合企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新要求,以及质量体系是否适应在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等,都要定期做出正式的评价。

2.2 资源管理

2.2.1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因为企业产品是在企业员工直接操作下完成的。为了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如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等。

2.2.2 沟通联络。企业员工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是合作共事的基础。

2.2.3 物质资源管理。企业质量管理运作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开展管理需要的设备和储存品,如计算机、数据库等;运作所必需的条件,如网络系统、通讯设施;质量评定的设施和计算机软件;运作和技术文件等用品,如标准文件、管理制度等。

2.3 产品生产过程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存在于整个企业管理和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包括与消费者意见汇集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

企业产品的质量直接受到这三个过程的影响,也受那些有助于企业产品质量改进的质量检查结果所反馈信息的影响,包括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的评定结果,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定结果,企业内部质量审核发现的问题等。在消费者意见汇集过程中,企业员工要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要求和期望,并与企业领导协商,确认具备提供所需产品所要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质量要求与公开承诺。在新产品设计过程中,企业要把新产品性能的内容转化为新产品规范及新产品提供和控制的规范,同时反映出企业本身的方案选择;产品规范规定所提供的产品,产品生产规范规定用于生产产品的技术和方法,质量控制规范规定评价和控制企业产品及企业产品生产特性的程序。

2.4 测量、分析与改进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还需要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以便及时识别和发现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这种自我完善机制可以不断增强企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能力,提高其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本身的有效性和生产效率。这种机制还应发挥持续改进功能,为消费者创造更高的使用价值。因此,认真开展企业产品质量的测量、分析和改进活动是必要的,而积极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是基本的要求和手段。

内部质量审核是由企业内部的审核人员对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所做的检查和评定,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员工采取改进措施,使质量体系能够更有效地运行。它是企业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保证活动,也是评价企业生产状况的一种方法。根据质量审核的范围、目标和内容的不同,企业的内部质量审核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其审核对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各控制过程的职能工作;二是企业生产过程审核,一般指针对一个或一系列很具体的环节的审核;三是企业产品质量审核,这类审核的项目,可依据消费者的评价意见和生产过程控制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来确定。

3 质量管理体系建构要求

3.1 质量管理目标体系。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标准的确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关键是将确定的质量目标在生产实践中转变为现实。

3.2 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只有设立专职的领导机构,才能使企业质量管理职能化。这个机构需要企业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并负有全面责任。它有自己的办事机构,能够提出正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和措施,提供足够的质量文件和进行全面的质量记录,并负责质量的审核和质量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3.3 质量管理责任制度。为了保证质量方针、目标的落实和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必须明确规定各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质量职能和质量责任以及相关的协调、预防和补救措施,以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企业质量标准、职能和责任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应用文字形式明确简洁地予以表达,最好印成手册发到每一位企业员工,作到人人皆知。总之,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项程序、每一个产品都必须在质量管理制度的严格控制之下,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生产有标准、工作有检查。

3.4 质量管理文化。一是树立企业全员质量意识。企业应该通过加强教育,使全体企业员工都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质量管理是企业形象管理的核心内容,从企业领导到一般员工,都要自觉地树立严格的质量观。二是要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技能。高质量的产品,离不开企业员工高超的质量技能。企业要按照制订的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面向全体员工广泛而经常地进行业务培训,使全体员工都掌握与岗位相匹配的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操作技术,圆满完成企业生产和销售任务。三是落实企业全员质量行为。

3.5 质量管理反馈系统。信息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要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灵敏的沟通企业内、外的信息反馈系统,规定各种质量信息的传递路线、方法和程序,形成纵横交叉、畅通无阻的信息网,准确及时地收集企业内、外各种质量信息,形成从信息的收集开始,经过汇总、贮存、传递,再到分析、处理、运用等全过程的闭路信息反馈系统,保障信息畅通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4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应在ISO90002000标准的基础上,对全部的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实现预期目的。一般说来,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4.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策划与设计。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关系到企业管理全局的大事。需要加强相关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并进行相应的考核,以达到从事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能力要求;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策划阶段的重要工作,企业领导应充分重视并亲自策划和领导。

4.2 编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它包括制定文件、编制计划、规定文件体例和标识方法、文件编制以及文件的评审、批准和发布等主要环节。其中,制定科学的文件编制计划是基础,企业需要编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质量手册、质量管理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其他质量文件,包括操作指导文件、质量计划和记录表等。

4.3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负有重要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责任,必须对各项程序、方法、资源、人员、记录、服务等进行连续的监控,一旦发现偏离有关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程序规定的异常质量信息时,要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措施。异常质量信息大多是通过质量记录和技术状态管理来反馈,企业管理者应通过定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这一自我改进机制来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4.4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调整、保持和完善。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应该持之以恒地关注体系的不断改进,而不断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

5 结束语

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5篇

一. 企业规章制度、ISO9000质量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比较

1. 企业规章制度、ISO9000质量体系。ISO9000质量体系是将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形成的系统化的文件体系,其原则是事先控制和动态管理。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一整套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总感到力度不够。ISO9000标准则克服了这一缺陷。ISO9000系列标准是对企业原有规章制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与国际管理标准接轨的必由之路。2. 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标准体系。在概念上,规章制度一般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某个环节而制定的规则和办法,企业标准则是针对企业全过程、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标准化领域中需要统一协调的管理事项和工作事项,后者比前者更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在内容要求和编写格式上,规章制度一般没有明确的格式要求,企业标准是根据标准化领域中重复性的管理事项和工作事项,按照规范化和格式化的统一编写规定,对文件条款不公有定性描述,而且有量化要求。3.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系统,以便使企业在生产、销售、财务、信息和员工培训等各方面建立起以各自标准为依据的管理体系。企业的质量体系则是为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以及实现质量目标而建立的综合体。两者只能相互补充,不能相互取代。二.对企业规章制度、ISO9000质量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界定 1. 对象选择。规章制度本身可以对企业的所有事物制度管理办法,事物本身并不要求它们具有重复性。ISO质量体系标准要求的文件只限于质量体系中规定的有有关要素。标准体系中的对象不诊费 技术标管理标准还是工作标准,都严格限定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

2. 规格形式。规章制度的编写在内容、形式及格式上没有统一、严格的规定。ISO质量标准对文件的编写形式无强制性的要求,只要在企业内部作适当统一即可。企业标准体系在内容构成、编写顺序、格式、文体、文字及编排上,都有规范的标准。

3. 可操作性。规章制度的条款定量的少,定性的规定多,缺少考核办法。ISO标准要求的文件要“写到的一定要做到,做过的事要留有痕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企业标准体系要求做到定量化和可操作性,并规定了检查和考核办法。

4. 有效性。规章制度通常是由各部门制定,并经过系统考虑,往往不周全。ISO标准的文件是企业实际运作的唯一依据,必须认真执行,有效性较强。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经过科学制定和严格审批,有效性也较强。三.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1. 规章制度不能全部标准化。对企业中大量的规章制度,一方面要从标准构成要素上进行分类,把具有重复性事物特性的制度“深加工”为企业标准。别一方面,严格遵循企业标准来代替一切,包揽企业的一切管理。

2. 有效解决标准体系文件与质量体系文件“重叠”的矛盾。对所有具有相同性质的内容制订一套可供共同使用的文件,使两个体系的文件具有“兼容性”。在实践中,质量体系文件的某些文件可以直接引用企业标准化体系标准及其编号。这样不仅避免了重复性的浪费,而且还解决了文件的交叉与使用上的问题。

中国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 第6篇

分企业内成为认证公司一年一度的审查会,和写在纸上的一堆文件:质量大纲、质量程序文件和质量操作手册,执行力不够,实际效果也不理想。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实践水平目前不高的原因,根本上源于多数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存在的三大缺陷。

(一)质量业绩管理体系残缺,质量管理的内驱力不足

在我国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常常仅有质量管理组织体系——iso9000系列的各类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即属此类。此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各相关主体(领导、部门及员工)在质量管理中的权责分工体系、质量管理的流程体系和质量管理操作细则。这三部分内容,反映在质量认证体系文件中,对应的是质量管理大纲、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和质量管理操作手册。

而对各相关主体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业绩类型、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经济处理和非经济处理等业绩管理方面的内容,则缺乏相应系统化的配套制定,结果,因缺乏足够的内驱力,使得经过认证的、本来很科学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实际上也很难真正运行起来。如果把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比喻成质量管理的“硬件”,则质量业绩管理体系就是相应的“软件”,没有该软件的驱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这个“硬件”就只能是空壳子。现在,我国很多企业都很重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纷纷请有关公司进行质量体系的认证,但对质量业绩管理体系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于这些企业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质量改进活动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的提升作用不强

我国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质量业绩管理体系残缺,而且,质量改进活动体系也很不健全。质量改进活动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全部质量管理活动中,是质量管理最为鲜活和丰富的领域,日本的qc小组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形形色色的质量改进活动。

质量是通过业务流程实现的。业务流程有一系列具体环节组成:设计环节、采购环节、生产制造环节、安装调试环节、包装环节和运输环节。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要求各环节工作按照既定的质量管理标准进行工作,以期实现产品质量的“标准化”。而质量改进活动则是通过对各环节工作本身的改进、甚至创新,实现质量实现水平的提升。可以这么说,一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再好,也不过管理的是已有的质量实现水平,而质量改进活动则不同,它是在不断打破企业质量现实实现水平的上限,促进企业质量实现水平的实际提升。

质量改进活动分布在业务活动的各个领域: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包装和运输等,如设计人员提高设计的模块化水平和标准化水平、采购环节完善供应商管理、生产环节创新加工工艺等,同时都是质量方面非常有益的改进活动,对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有关质量改进活动,在很多企业内只是零星的、甚至是随机的发生着,还没有进行全领域的发动,并上升为企业内“全民”的、系统的行为——这一点和日本的确有很大的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质量改进活动体系也需要质量业绩管理体系的配合。如果质量改进对个人没有好处,不改进也没什么坏处,那么即使日本的企业,恐怕也很难有效开展起qc小组活动。

(三)质量管理和业务体系缺乏紧密融合,质量管理的根基不深

如前所言,质量是通过业务人员、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实现的,因此,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牢牢结合业务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工作根植在实际的业务开展过程之中。而从我国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情况来看,真正做到这种程度的并不多,质量管理往往成为游离业务管理之上的体系——脱离管理“对象”的管理,很难会有好的管理效果。

和业务体系缺乏紧密融合,在一些未进行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里表现得尤为严重,比如采购流程和相关制度规定是一套,质量管理的对应流程和相关规定又是一套,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和一致性非常差。在经过质量认证的企业,这种现象要好一些,但也不尽人意,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很多认证公司在认证时,推行的是一套标准化的程序和模板,结合企业的应用性设计不够,结果导致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充分体现企业的业务特点。这样,企业遇到特殊的业务情况时,质量管理体系便难敷其用,甚至于有的企业觉得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本不适合自身业务管理的需要,干脆弃之不用,使得花力气认证的体系最后成了装点的摆设。

基于企业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第7篇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其中许多企业从中受益匪浅,但也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有的企业在通过认证之后甚至陷入了亏损或严重亏损的境地[1],究其原因,其中主要一条就是许多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没有以系统的观念、从企业整体管理的角度来看待质量管理体系,致使质量管理体系游离于企业整体管理之外,从而使质量管理体系失去了有效发挥起作用的基础和环境。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企业整体管理的角度,从决策层的教育、零缺陷管理、5S活动、质量成本管理、与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职业安全与卫生体系的整合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1.优先培训决策层—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前奏

正如希克曼席尔瓦所言:“强壮的企业文化,就像强壮的家庭文化一样来自内部,而且是由单个的领导者建立起来的。”而现代的质量管理观念则强调:“质量从头头开始,从头开始。”也就是强调质量观念的更新、根植,质量策划的运筹,都需要从领导做起。这不是捷径,而是必由之路。

。决策层的关键作用

94 版ISO9000标准中曾将一个企业选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驱动动机分为两类:管理者驱动和受益者推动。而实际上,无论管理者(此为决策领导)自主推动,亦或是来自于受益者的推动压力而被动选用,最终都要经过决策领导的导入决定。最高管理者是企业成功推行ISO9000标准的关键,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该清楚地理解为什么要重视质量管理,为什么要关注顾客要求,为什么要推行ISO9000标准,为什么要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如果不这样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产生什么后果,付出什么代价等等。最高管理者应在企业内形成一种重视质量、关注顾客的氛围,并提供充足的资源,为推行 ISO9000标准做好领导作用。如果最高管理者不重视ISO9000标准,或者只是以取证为目的,而且不提供充足的资源,下面的人员再努力也只是徒劳,不会真正从ISO9000标准中获得效益。A、B两家公司的认证经历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A公司从宣贯学习标准开始到一次性成功通过注册认证,刚好历时近一年。整个认证工作进展顺利,全员重视积极参与,效果显著。这一切均首先得益于该公司总经理的前瞻性决策和誓要率先通过认证的坚定意志,以及推行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推动的认识。正是由于总经理先于员工学习和理解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识到了认证能够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业绩产生有益的推动,并果断做出认证规划决策及施加强有力的推动,所以自始自终,整个工作有条不紊,环环相扣,水到渠成。B公司整个认证筹备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年多,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半年多的时间才完整地建立和运行起公司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最终通过了认证审核。尽管公司全体员工素质较高,认证促进小组成员也较富有经验和能力,但由于决策领导对认证态度的不温不热,因此,整个认证工作进展较迟缓,工作推进压力较大。

。决策层的培训

国外有专家作过认证企业对认证效果的自我评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认证企业都认为通过认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较早通过认证的一些知名企业。因为较早通过认证的一些企业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驱动多数来自于决策领导的领先意识和开拓精神。从而可以看出决策领导的积极重视和有力推动对整个认证工作的决定性影响。决策领导是企业的核心,其决策及表现对整个企业具有决定性影响和放大效应。只有决策领导优先接受ISO9000标准知识的教育,才能使整个认证工作开好头,并持续施加有力的推动。[next]

对决策领导实施ISO9000培训应该做到:

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建议决策领导走出家门,到专业培训机构接受相关培训;或聘请专家走进公司,结合对公司质量管理的诊断结果向决策领导实施专门教育和研讨;通过组织内部人员对决策领导实施教育的效果不会很好,不值得提倡。

()确保重点培训内容。决策领导需要掌握的ISO9000知识至少应包括:ISO9000标准的产生背景,发展形式和趋势,成功运作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组织的案例,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设定,质量意识的强化、管理职责,质量策划,管理评审,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管理其他部分的关系等等。

.采用零缺陷管理—全员质量意识教育的有效方式

意识是建立在客观物质的主观反映的基础上。因此,企业客观上构筑和形成的质量价值观影响甚至决定了其员工的质量意识。遗憾的是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普遍存在着 “质量差不多就行”的观念,不少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纠正错误工作的部门,进行补缺口、救火式的被动工作。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实现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所提出的“预防胜于治疗”的管理原则呢?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零缺陷”的质量管理。克劳士比的零缺陷思想和方法,即来自于他早年从医的感悟:身体的锻炼和疾病的预防重于患病后的及时诊治。同样的道理,企业产品质量缺陷的预防及员工一次就正确地工作并符合规定要求,也远远高明于缺陷发生后进行事后纠正和补救的习惯和做法。

而将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工作习惯统一到零缺陷的理论框架中,首先需要的是从零缺陷的教育开始,统一理解,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行动原则和实施方案。只有这样,持有“缺陷预防的态度”才能使员工对待家庭那样给予公司同样的关注和尊重。零缺陷管理为企业提供一整套方法和行动方案。实施零缺陷管理必须经过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决策者与全体员工分别接受零缺陷教育(理论方法、案例)。

()决策领导研究制定全公司的质量政策,统一质量观念。

(3)管理者制定各种明确的质量工作准则——即确定唯一的质量要求。

(4)用质量成本来考核质量工作的绩效。

(5)成立专门的改进小组,制定计划,确定目标,促进实施,回顾评价。

正是通过零缺陷管理,可以使员工更能深入地理解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及作业指导书等的要求,并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也是单靠督促、检查来确保员工遵守作业标准的方式所不及的。通过零缺陷管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全员质量意识教育的有效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一次就做正确”及“预防为主”理念能够被员工自然而然的接受,并自觉习惯地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逻辑严谨的运作规则才更具亲合力。

3.推行“5S”活动—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场管理基础

5S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方法,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3。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推进“5S”活动的好处

()带动企业整体氛围。企业实施ISO9000,需要营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事事符合规则”的良好氛围。这往往也是ISO9000咨询工作的重点及难点。推行5S可以起到上述作用。这是因为,5S各要素所提出的要求都与员工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获得共鸣,而且执行起来难度也不大,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参与感及成就感,从而更容易带动企业的整体氛围。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现场的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改进,而ISO9000本身不是用于指导生产现场改善的标准。因此,在现场管理改善上,将质量管理体系与专用于现场管理改善的“5S”活动相结合,可以达到“体现效果,增强信心”的作用。众所周知,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是长期性的,其效果得以体现需要有一定的潜伏期,而现场管理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推行ISO9000的过程中导入5S,可以通过在短期内获得良好的现场管理效果来增强企业的信心。

(3)落实5S精神是提升质量的必要途径。5S倡导从小事做起,做每件事情都要认真讲究,而产品质量正是与产品相关各项工作质量的总体反映,如果每位员工都养成做事认真讲究的习惯,产品质量自然没有不好的道理。反之,即使ISO9000的制度再好,没有好的工作作风来保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很大提升。

(4)保障现场信息流畅通。因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即包括容量较大的文件系统,如何管理和运用好这些文件资料,使其完整准确、适时适用,只靠上级的管理指令和督察,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开展办公现场和生产现场的“5S”活动,则可以规范、统一在用的必要的文件和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从而达到文件资料标识醒目、检索查找迅速、易取易用的要求。同时,生产现场推进“5S”活动,通过持续的“整理”、“整顿”,可以将不必要的(无效或作废)的作业标准书、规程等及时清理出场,不至于混杂在执行的有效文件中,从而确保作业者正确及时地依据有效的要求进行生产,并保障现场的信息流畅通有序。

3。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中推行5S的步骤

在实施 ISO9000的企业中推行5S的步骤为:

()确定推行组织。这是成败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项需要大面积开展的工作,都需要有专人负责组织开展,推行5S也绝不例外。实施ISO9000的企业内通常会有一个类似于ISO9000领导小组的机构,没有特殊情况的话,给该机构赋予推行5S的职能比较恰当。

()制订激励措施。激励措施是推动工作的发动机,实施ISO9000的企业往往会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出台,可以在制订该措施时纳入有关5S的激励内容。

(3)制订适合本企业的5S指导性文件。按照ISO9000的精神,文件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有了明确的书面文件,员工才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正如企业实施ISO9000一样,推行5S也要编制相应的文件,这些文件可列入ISO9000质量体系文件的三层文件范畴中。

(4)培训、宣传。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员工,主要内容是5S基本知识,以及本企业的5S指导性文件,

宣传是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旨在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5S意识。本阶段可与实施ISO9000的文宣阶段结合起来进行。

(5)全面执行5S。这是推行5S的实质性阶段。每位员工的不良习惯能否得到改变,能否在企业中建立一个良好的5S工作风气,在这个阶段得以体现。本阶段可与ISO9000质量体系运行阶段结合起来进行。

(6)监督检查。这个阶段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监督,使本企业的5S执行文件在每位员工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并最终形成个人做事的习惯。本阶段可以与ISO9000质量体系中的内部质量审核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由上可见,在实施ISO900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中推行5S管理,既可以充分利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原有资源及过程,又可以对其实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推广。[next]

4.质量成本管理——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有效手段

质量成本概念的创始人费根堡姆曾统计过,一家从未对质量成本进行测量并加以控制过的公司,其质量成本的平均值是销售成本的5甚至更高,而其中,内外部失效成本又占总质量成本的70,鉴定成本占总质量成本的5,预防成本至多不超过5,这样的质量管理模式,必然造成经济效益的低劣。质量成本反映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是衡量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质量成本为什么能够适应于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呢?因为 ISO9000标准的过程要素所发生的成本,都可以分解为四类质量成本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效成本,外部失效成本,因而通过对质量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就可以有效评定和控制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分析质量成本的目的在于寻找改进质量的途径,达到降低总成本,争取达到最适宜的质量成本,并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质量成本分析的真正价值还在于把得到的信息用于策划和改进工作。质量成本分析的重点在于对质量成本内部各部分之间构成比进行分析,质量成本与其它经营指标(如销售成本)的比率,以及成本项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尽管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提供给企业定期自我评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适宜性、有效性)的一个机会,但是若能有效地结合质量成本的考核分析和改进管理,则能从经济角度以金钱恰如其分地评价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以及体系改进的程度。

5.与环境管理体系及职业健康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的整合—企业管理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目前,许多企业在建立起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之后,计划或正在实施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8000职业健康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如何有效处理三者的关系,发挥企业整体管理的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5。基于ISO900、ISO400、OHSAS800三个标准之间共同特征而产生的体系整合要求

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三个相互平行,文件和实施方法随不同的体系而异,另一方面,这些管理体系的一些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政策的制定、方法和其它要求,培训,文件控制,操作控制,监督,不合格项的控制,审核和管理评审等。

为避免过多的文件工作量以及三个体系间的不协调,最好是将ISO900、 ISO400、OHSAS800这三个标准同时建立并共用一本质量手册和一本程序文件。因为这三个标准精髓都是:说到、做到、有效这六字方针。即企业中所有活动该说到的一定要说到、该说到的一定要做到、该做到的一定要有效,最终通过记录来验证。它们都是按世界权威管理专家戴明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作。只是这三个标准的侧重点不同,很多文件可以互相共用,特别是ISO900:000是按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与改进四大模块来运作,它与 ISO4000有60以上可以兼容,与OHSAS8000有80可以兼容。其中可以兼容的文件有:管理评审;记录和文件控制;体系的程序;培训;运行控制;内审;纠正措施和法律法规要求。只有考虑到它们的兼容性才能提高认证的实效性、适宜性和科学性,从而避免重复建立与重复认证。可以一句话概括这种整合的作用:既有利于企业的系统管理,又可减轻受审核方负担,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5。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

一个企业分别建立实施三个管理体系会产生大量重复文件,将导致企业效率降低,资源重复使用,且难以控制和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业内人士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一些企业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般来说,整合这三个管理体系可遵循以下思路:

()已建立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在后来建立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或 OHSAS8000职业健康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时,尽量利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可共用的文件程序或组织资源,通过引用或将其适当扩展,来减少重复制定类似另一套文件程序或配备相同资源。这样,既简化了体系,削减了文件数量,也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正在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就可以将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或OHSAS8000职业健康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拿来一起研究策划,可以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综合体系(将三个标准整合为一个),以最大限度地统一配置资源,编制通用的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使一份文件能完整地为三个或两个体系所运用,从而简化流程、明确职责。具体的整合过程可以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方式进行。

)策划

组织应确定建立三个体系的方针、目标、组织结构、资源及过程。如资源应考虑三个体系的要求,以合理确定人、财、物的投入安排;法律、法规的获取也应考虑三个体系的要求,可形成一个全面的文件清单;过程的策划应考虑三个体系的要求,如包装控制,要考虑如何既保证质量又防止污染等。

)实施

整合的实施贯穿于体系建立、保持的各个阶段,如培训、编写文件、运行及记录等。

—培训:培训的对象应包括组织的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直至全体员工;必要时,还应考虑对相关方(特别是分供方和承包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质量法规、环境法规、职业健康和安全法规及其它要求,各种技术标准、工艺要求、环境监测、治理工艺、ISO9000系列标准、ISO4000系列标准、OHSAS8000系列标准、体系要求、内审员培训等。培训可在不同的阶段分层次进行。在文件编写、试运行阶段都应进行相应的培训。

—编写文件:文件的编写应符合组织的实际运行要求,尽量考虑三个体系的整合,以便于运行。

— 运行及记录:在运行阶段,涉及到组织的各个层次及相关方。最高管理者首先要确保资源,管理层、各部门及各岗位的人员应按照体系整合的文件要求开展相应的活动。在运行的过程中,应从概念上明确各部门(区域或环节)对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8000职业健康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相同及不同的要求,使之有机地整合。如某公司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定量向反应罐中投入各种粉剂、液体原料并按温度、压力--时间曲线控制要求(如温度、压力、时间),又包括环境的控制要求(如防尘、防泄露)和应急情况(如倾泻)的处理,还要遵守安全健康的控制要求和应急情况的处理等。组织应协调这些要求,以便于操作;相应的记录可以考虑统一记载和保存。

3)检查

在三个体系的整合中,检查可体现在日常的、例行的、定期的和不定期的检查及内审等环节;检查对象可包括产品、过程、体系及环境绩效等。检查可由工程、技术、质量、环境部门分工协作进行。检查的记录也可以统一格式,如设备检查记录可以同时记载检修状况、运行状况、漏油、物资处理等。

4)改进

体系改进的重要环节是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等。按照PDCA的管理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8000职业健康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都应对不符合分析原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加以验证。应通过管理评审对体系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宜性进行评审,以寻求体系改进。在改进的过程中,三个体系会应为整合而相互作用,对纠正预防措施的考虑应评价其对三个体系,甚至整个组织整体的影响。在管理评审中,可以对三个体系同时评审,从管理、资源、相关纠正和预防措施、方针目标、内审等角度综合评价,寻求改进的机会和措施。

5。 3整合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整合并不是对三个管理体系不加区别,更不是意味着三者可以相互替代。由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及职业健康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各有特征,三者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应分别体现质量管理标准和环境管理标准及职业健康安全和卫生管理标准的内在要求。

其次,由于ISO900:994未充分体现PDCA的思路,而且目前ISO对整合认证尚无明确的文件化说明,因此体系整合工作最好建立在 ISO900:000与ISO400及OHSAS8000结合的基础之上。

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的趋势反映了企业精练管理体系,实现一个体系多种功用的需求。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促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AS8000职业健康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整合为一的努力和工作也许不久就会看到结果,而在已通过多个管理体系认证注册的一些企业中,有的或多或少对这几个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因为这种整合体现了企业管理上的客观需求。

6.结论

物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第8篇

一、物流质量管理体系包含的内容

1. 物流企业对商品质量的保证

物流的实际含义就是生活中商品在市场中的流动环节, 在商品本身自生产出来到进入市场前, 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和质量关系, 物流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这些商品的质量以及商品的价值进行转移和保护, 物流企业的责任就是在流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证商品无价值损失以及商品的完整性进而转移到用户手中。

2. 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

物流服务是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其他公司的生产交易所提供的物流活动, 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是决定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稳定发展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内容。

3. 物流工程质量

物流工程是支撑整体商品流动的工程系统, 是任何公司机构都离不开且必须依靠的工程系统, 物流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保障企业高质量服务的重要前提, 而且企业商品流通环节中的工程设施以及技术装备质量也是决定了物流整体质量的基本内容。

二、物流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领导者的质量管理意识不高

部分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主要原因都是因为企业的领导者没有真正认识到由于自身的决策导向不对以及对管理与技术的关系分辨不清进而造成了企业技术的落后甚至企业整体管理的更落后。质量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服从质量的概念已经被许多成功企业得到了有力的实践, 很多物流企业的领导者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 只重视生产而忽略了质量的管理, 导致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而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较低

一些物流企业为了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进入市场, 以为只要过了质量认证就不用对质量严格管理了, 造成企业员工对质量管理的懈怠, 严重影响了质量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这样很快就使得企业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另外, 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企业的技术标准不统一, 使得质量管理体系得不到正常有序的运行。

三、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1. 提高企业领导者对物流质量管理的认识,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构建物流企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从企业物流发展战略高度开始出发, 真正建立并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制度。物流企业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质量管理意识强弱, 因此, 企业领导者必须提高对物流质量管理的认识, 结合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 建立有效地物流质量管理制度, 切实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在具体的落实上, 可以建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监督部门, 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使企业的质量管理达到应有的要求, 满足市场的需要。

2. 按照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研究出的最有效、最先进、最规范化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而且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已成功实践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我国, 虽然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物流企业建立了自身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但是仍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例如质量管理的执行程度以及监管方面力度达不到要求, 并未深刻的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实际管理中, 造成企业整体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偏低。因此, 企业应按照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结合企业本身的发展特点构建并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使企业在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过程控制、程序资源利用等方面构成有机的整体, 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增加客户的满意程度。

3. 应用企业全面管理的思想, 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为了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物流企业必须考虑到公司的整体经营和管理, 结合市场发展的趋势, 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思想, 要求企业内部员工全体参与管理, 实施商品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以及全方位、多视角的质量管理。同时, 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建议, 不断改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合理规划资金技术等现有资源, 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持续不断地改进服务质量, 实现服务流程的制度化、严密化、规范化, 确保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行。

四、结语

总的来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物流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并长期发展下去, 只有通过结合客户的需求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不断改进管理方式、调整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获得稳定的发展。因此, 企业必须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程智韬.物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物流技术, 2012, (15) :210-211, 290.

[2]杨辉.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标准科学, 2010, (8) :72-78.

[3]张忠庆.物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6-17.

[4]李艳波, 刘松先.现代物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其实证分析[J].标准科学, 2009, (3) :73-77.

[5]杨辉.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标准科学, 2009, (10) :40-45.

上一篇:建设生态园区 践行科学发展.doc(报政研室)下一篇:经典小学生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