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的意义范文

2024-05-24

地理课的意义范文(精选11篇)

地理课的意义 第1篇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课程,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为了能够直观地展现地理知识点, 通常依靠实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探索。教师可以对地理实验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并结合地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际, 应用“引导-探索-发现-归纳”的“四步走”实验教学法, 帮助学生实现对地理知识点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证明。

关键词:教师教学法; 高中地理实验; 自主学习; 探究动力;

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中, 教育专家对于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推崇。许多教育专家认为,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 使学生进入到学习氛围和探究知识的环境当中, 从而使学生形成探究的动力, 通过自我学习获取重要知识。这一理念对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启发极高,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当遵循引导启发的教学规律, 打造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学手段。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引导”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综合性, 同时又十分庞大复杂, 其中既有诸如宇宙、星系的相关知识, 也有世界地理环境、气候形成的理论内容, 还有关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学习与探究[1], 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对高中地理知识点进行掌握, 教师一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验的设计。

以高中地理一年级的时区计算教学为例, 作为高中地理教学当中的难点, 学生学习和解题过程中主要的困难集中在对已知条件之间存在关系的推论不明确,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对地球自转的直观认知, 因此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展开自转规律的实验。在实验开始前, 教师可以选择在一块黑幕之前, 运用地球仪和日光灯作为地球和太阳之间关系进行模拟, 并通过旋转地球仪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在这一阶段, 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为引领和引导, 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情境之中。

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教师通过实验设计的方法使学生进入到设定的情境中后, 则需要开始组织学生对实验当中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探索。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赤道和黄道两个概念的由来, 其中赤道是地球外围最大的纬线圈, 学生了解概念后, 在地球仪上进行标注;而黄道则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平面, 学生通过思索后, 将地球的球心与“太阳”的球心相连, 获得了“黄道”, 并通过计算得到了23°23′这一黄赤交角[2].通过对教师进行的地球公转运动观察, 学生还会发现地轴的特点, 由于地轴的作用, 南北半球在不同的时刻与太阳的远近不同, 同时还会在公转的某一个位置在南北两极的极圈内出现没有光亮的现象。

三、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发现”

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继续引导, 并组织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变化进行观察, 利用“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概念, 使学生发现一年内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学生对以往经验进行总结, 发现每年最长的白昼和最长的黑夜所在的时间为一年的“夏至”和“冬至”, 而昼夜平分则为“春分”和“秋分”.得到了这一信息后, 学生则可以运用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关系, 了解到四个特殊节气与南北极极圈内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关系。

与此同时, 教师需要利用动作, 向学生展现地球自转的过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完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 来了解昼夜形成这一现象。并对昼夜相交位置的时间进行了解。以昼夜等分的春分、秋分为例, 其中位于西侧昼夜相交的时间为早晨6时, 而东侧的昼夜相交则为晚间的18时。学生通过这一结论, 发现昼夜变化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四、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归纳”

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对已经获得的“发现”的总结。在地球的公转方面, 地球上出现北极圈极昼, 南极圈极夜, 表明时间为每年的夏至;与之对应的, 南极圈极夜, 北极圈极昼, 则表明为冬至日;而昼夜等分, 则表明时间在春分或秋分。

在地球自转方面, 教师需要将180°经线在地球仪上进行标注, 并对日期的特点进行讲解, 再通过转动地球仪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天然日界线和180°经线所划分出的地球区域的日期变化规律。同时, 还要帮助学生总结以格林威治天文台进行划分的时区概念, 帮助学生形成日期、时间、时区之间关系的直观印象。

五、教学结果分析

本文在对高中一年级地理的时区计算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 采用了“引导-探索-发现-总结”四步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 着重将各个概念所具有的特点和彼此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行引导。学生在引导之下, 能够根据所学和所掌握的知识点、知识内容, 将课堂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并总结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规律。例如, 在给出的地球地图当中, 已经注明了黑夜的范围和昼夜弧与南北极圈的关系, 学生能够瞬间完成对当时的节气判断和对地球上各个维度的昼夜长短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从图示当中实现已知条件的扩充。我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目的测验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地球的自转方向、时间长短来判断所给图示标注的地球区域, 对于时间计算的解答也更加准确。部分学生表示, 通过直观的教学内容使其能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 在脑内自然而然地形成地球和太阳之间关系的形象, 利用这个形象进行相关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总结, 能够轻松地对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进行十分合理的分析, 使得解题速度和准确率都得到了提高。

六、结语

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综合性较强, 内容中的概念、知识点之间十分连贯,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考点内容的解析, 教师应当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 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进行培养, 并从旁协助, 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点的探究,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扎实稳固地掌握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张玉芬。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课堂观察”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xx (12) :41.

[2]陈健。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xx (5) :32.

地理课的意义 第2篇

第一课时:

一、河流

1、我国河流的基本特征

2、外流河和内流河

3、外流区与内流区

4. 外流河分布概况

5.河流的.水文特征:

6.河流的水系特征:

(1).外流河水文特征:循因至果、构建模式

(2).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影响因素

7、黄河的凌汛:

8、内流河水文特征:

9.人工河流—京杭运河

(二).湖泊:

⒈湖泊分类:

2.我国湖泊的分布:

第二课时:河流案例一、长江

1、源流概况:(中国第一大河)

(1)、长江源头和注入的海洋

(2)、长江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

(3)、长江干流流经地形区

(4)、长江水系图

(5)、长江三峡位置示意图

2、水利开发。

(1)水能丰富

(2)、航运价值(黄金水道)

(3)、防洪和灌溉

第三课时:黄河、珠江

河流案例二、黄河

1、黄河的概括:源头、注入海洋、流经地区、水系

2、黄河各河段水文水系特征及问题对策

河流案例三、珠江

流经地区、干支流及水利开发

浅谈地理课的提问技巧 第3篇

一、直接式提问

直接式也叫开门见山法, 明确具体地提出问题。一般在课前, 为了检查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 常用此法, 提问的问题一般是上一节或再前面学过的重点和基础知识, 教材中有明确的答案, 学生记住了很容易回答。提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课后的复习, 及时掌握教材基础知识。比如讲到“农业区位因素”时, 可提问上一节学过的“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的分类”等, 提问是为本节课的开始作铺垫, 让学生的思维与上一节课联系起来, 可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递进式提问

层进式也就是由表及里, 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的方式。这种方法对于某些概念的教学及规律性的地理事物、现象的教学较适用, 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规律, 步步深入。如学习北美洲气候,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地图逐一提出以下问题: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分别通过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带中主要位于哪个带?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北纬40°至60°地区属于什么风带?大陆西岸什么洋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该地区属何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没有西欧广?说出加拿大朱诺的纬度, 与我国黑龙江的漠河相比, 冬季哪个城市更冷?为什么?通过综合分析等思维过程, 使学生深刻认识北美气候的特征, 并设计些练习巩固, 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三、悬念法提问

宋代学者说:“学则需疑。”古人说的疑, 也就是悬念。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应善于利用悬念教学法, 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 将某些有趣的地理现象或故事等穿插在地理教学中, 以悬念的方式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求知欲。如讲“日界线”的知识前, 我先通过一个小故事来提问:有一对在海轮上出生的孪生姐妹, 姐姐反而比妹妹小一岁, 这是怎么回事啊?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立即进入积极思维之中, 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 这时我再讲授“日界线”的知识, 学生很容易接受。如讲到地形变化时, 从地理现象入手, 设置悬念, 告诉学生, 科学家在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山顶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时学生肯定会好奇, 在山顶怎么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注意力就引到新课上来。这类问题多安排在新课开始, 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富有启发性的悬念, 往往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四、比较式提问

对于一些存在某种联系和差别的地理概念或原理, 学生易混淆, 教学中可采用比较式提问, 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这些概念或原理。将推理与联想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体系形成新概念, 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海南省的石禄, 有高品位铁矿资源, 储量较丰, 为什么国家不在海南建设钢铁厂, 而在上海宝山建钢铁厂呢?提出问题, 诱导学生比较海南与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市场经济等差异、海上运输矿石的成本费用与钢材市场的销售等因素, 让学生在比较讨论过程中明确谁优谁劣, 注重培养分析比较的方法, 建立正确的多维性思维方式, 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分类整理、归纳小结。在轻松、愉悦中理解工业布局的诸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原则, 掌握分析实际的地理,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联想式提问

以学生学过的知识, 或是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提出问题, 联系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联想, 找到一条理解的通道, 由此及彼, 降低新知识的难度, 从而使学生自觉掌握新知识。例如:在《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教学中, 我首先以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因素分析为例, 使学生透彻地认识影响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因素有哪些。然后, 结合教材让学生自己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高到规律的认识上来, 由此, 学生掌握了农业选择的两个因素即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学生有了这样一个规律认识后, 在后面各节的教学过程中, 他们就可以学以致用, 自己总结分析各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六、集中式提问

对某一个地理事物从多个角度, 连续、集中发问,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在复习课中, 常用此法。复习课的提问应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并经过同化这一心理过程形成知识结构,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复习课的提问要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到对知识的初步运用,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复习地理原理, 教师要收集一些课本上未曾用过的案例或资料, 让学生分析地理特征、规律、成因, 就是概括地理原理的过程。这样学生既运用了所学的地理概念, 巩固所学原理, 又有利于其将地理原理的掌握实例化、具体化。由于复习的知识范围比新课范围大, 所以复习时, 教师必须明确复习重点和要求采用多种方法进行, 主要有如下几种: (1) 一般可利用提纲式进行, 如把复习的教材列成若干问题, 边提问边复习, 在复习提问时可以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 及时进行补课, 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 (2) 运用地图、直观教具提问。 (3) 运用图表把内容联系起来互相对比进行提问, 让学生回答。 (4) 采用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的形式发问。

七、讨论式提问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教师适度地提出一些可供讨论的问题, 让学生联系实际从多个角度发散思维, 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并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例如, 讲经纬线的方向时, 提问学生:“我国居民造房子, 多选择向南开门、开窗户的, 那么现在要建一间房子, 使它四面都向南开窗, 这房子应建在哪里?”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讨论, 得到了该建在“北极点”。接着又提问:“是否地球上每个地方的房子都是向南才暖和?”这样, 通过不断地提问, 学生不断地讨论, 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讨论式提问, 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 学生们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对讨论出来的结果, 教师要注意分析总结。

谈开设高中地理社会实践课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 社会实践课 ;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93-01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地理新的课程模式应该是将学科理论与实践活动一并纳入课程体系中,不仅仅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社会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这是社会发展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需要被我们切实落实的事情。那么高中地理学科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设社会实践课呢?下面我们一一进行分析。

一、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是一门系统介绍地理知识的学科,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它不仅是对地形地貌知识的介绍,还有各种地理环境、地理现象的解释,是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介绍。高中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仅仅靠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实践,适当开设一些社会实践课,从而使高中地理更加立体,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加高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开设社会实践课的意义

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目前的地理教学更为注重课本知识,偏离了生活实践。因为与生活实践没有建立联系,加之地理知识的琐碎与理性,很多学生对地理课缺乏学习兴趣,地理知识学过就忘,印象不深刻。而如果开设社会实践课,就会对以上现象有所改善。

1.有利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做一件事最佳的驱动力,对地理学习有兴趣,就会自主地去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理现象,在这种主动精神的导引下,自然能够学好地理。而开设社会实践课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处于青春期,不喜欢沉闷、死板的地理知识点,更喜欢去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上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知识。比如,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本市市中心、郊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分别进行观察,大致了解本市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次社会实践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提出了本市一些空间结构特点,同时也加强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利于打破地理教育与生活的隔阂

如果教育仅仅是教授学生学习条条框框,不与生活相关,那么教育就是无效的。尤其是地理教学,更是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当前我们的地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是有隔阂的,学生在学习地理之后,依然无法与生活联系起来,很好地运用于生活中。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社会实践课去沟通教育与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切实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教育服务于生活。例如,学生对社区环境调查时,会发现社区建设如社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有利于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发展

知识只有不断迁移、发展,才是活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只通过理论课课堂传授,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发展,而如果利用社会实践课,则可以达成这一目的。例如: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识等都有了迁移和发展。再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对陆地与湖面气温的观测与计算、对学校绿地与裸地的对比观测、对学校教室外有无爬墙虎室内的温度的观测等,都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逐渐把课堂上学到的死的知识点转变为了有用的、活的知识,不仅巩固了知识,更拓展了视野。

4.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地理社会实践课上,学生需要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不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可以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因为社会实践课上,学生要使用各种工具去测量、计算、画图、观察;其次,提高学生信息、资料的搜集与处理的能力。因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自己查阅资料,选择主题,调查研究,分析数据,所以潜移默化地就会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动脑思考,就无法解决,况且实践小组中都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遇到问题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以求解决方案。第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因为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常要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每个小组有若干个人,每个人负责的任务不同,但又有交叉之处,所以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还要与同组同学交流,共同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就会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5.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此外,社会实践课还有较强的环保意义。比如,通过社会实践课,让学生研究空气污染指数与尾气排放量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尾气排放的危害,感受到大气污染的危害,从而树立环保意识。由此可见,社会实践课不仅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有重要的意义,还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也是如火如荼,无论是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类型、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开发都必将在更科学、合理、有序、规范、更有地方特色的轨道上运行,给地理教育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抓好机遇,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用社会实践课去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现实生活,完成地理知识的迁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昌国.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10(29)

[2]陳泳华.加强课堂实践行动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行为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1期

地理课的教学反思 第5篇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听说过的、新鲜的、有趣的事例特别感兴趣。如果选取其中与地理课程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情景,必然会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渗透实用性地理的教学实验中,我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的生活情景,极大地激活了地理课堂。在引入生活情景的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对生活有用。而且还起到了诸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突破知识难点和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动力等方面的作用。

引入生活情景进行教学,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激情的发挥,当然也就烘托出较为热烈的课堂学习气氛。这样的课堂场景有利于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专注投入,更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如果引入的生活情景有趣或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热点,其产生的效果更好。一般情况下,社会生活中关注的新闻热点和重大事件、有趣的经历、国内外地理趣闻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生活趣事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材料。例如,东南亚海啸、极地考察、中东战事与资源的关系、我国的石油现状与出路,都可以用来与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总之,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地理、考察地理知识的运用,不仅能让学生重温生活,激活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用地理眼光审视生活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体现了地理学习的有用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如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中,增强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等等。

说课的意义 第6篇

• 说课是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分析学生的基础上,以教师为对象,系统地说出自己对一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形式。

• 通过说课,展示教师对某节课的思考和处理过程,阐释教学的创意,描绘教学的蓝图。• 讲课是务实,看的是课堂上的真功夫;说课是务虚,看的是“纸上谈兵”。

二、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

说课不受空间、人数的限制,时间也可长可短,又不牵涉到学生参与,简便易行,非常灵活。

2、理论性与科学性。

能促使教师主动学习教育理论,认真思考问题,从理论高度去认识教学规律。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吃透教材、研究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3、示范性与局限性。

能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参与者都会在评议说课,切磋教艺,交流教学经验中获益。另外,说课毕竟是“纸上谈兵”,说课者一厢情愿的成分很多,“说得好不见得上的好”,不能简单和孤立地看待教师说课的好与坏,要把说课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

三、说课的内容

• 可以抓住三个要素来说:①说教材 ②说目标和重点难点 ③说构思(教学程序、教学过程)• 而说学生、说理念、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板书设计等要有机地渗透在这三个要素之中。

1、说教材要求“深”

说清楚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说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进行学习,而不选择其他的内容,把选择的根据说清楚。

说教材一定要说出深度,以展示教师钻研教材的功力,使其成为说课中的一大亮点,最忌讳的是照着教参一读了事。

2、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准”(1)学情分析:已有知识经验、潜在学习困难等。

(2)教学目标:明确“学什么、学得怎么样、怎么学、怎么教”。目标制定应准确、全面、具体,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陈述,并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制定。(3)教学重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3、说教学构思要求“新”

• 说教学构思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个性。

• 一说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即要说清教学过程的总体结构和板块。

• 二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即要说清在各板块主要的教法、学法,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与智的和谐统一。

• 三说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你是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这是整个说课的重点。

四、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说课是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述说出来,使这些隐性的东西外现(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思维)。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只要把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像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通常安排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

4、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关键是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力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能讲得过细,面面俱到;要少讲知识,多做理论分析;少讲做法,多讲理由和依据。

5、理论要联系实际。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进展逐层提出,避免脱离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的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

6、说课重点要突出。对说课的内容要分清主次,教师在说课时对说课的各方面内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分清主次。应把主要力量放在说教学程序上。

7、说课前要准备好所用的辅助用具。根据需要做必要的介绍和演示。

五、怎样使说课更精彩

• 首先要“特”,要有自己的东西。大家都在说,你凭什么打动人,没有特色,只能平平。• 一定要突出你的某个方面的特长,或者你在突出重点方面有高招,或者你在攻克难点上有新法,要么你组织的活动别人没搞过,要么你制作的课件别人没见过。其次要“新”,要有创意。

说课的意义 第7篇

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停留在上几节课,再请几个人评评课。上课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听课的老师也不一定能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导致了教研实效低下。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很多教师的备课笔记从总体上看教师的备课都是很认真的。但是都只是简单地备怎样教,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备课缺乏理论依据,导致了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3、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5、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

上课听课等教研活动都要受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说课则不同,它可以完全不受这些方面的限制,人多可以,人少也可以。时间也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初中地理“活动”课的教学与反思 第8篇

一、初中地理活动课的内容及其特点

据统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共有77次活动, 几乎是每一个标题下就有一次活动, 而且形式多样, 有辩论探究, 有动手实践, 有列表比较, 有结合生活体验谈感受, 有解释地理现象等。活动内容丰富, 思维含量较高。启发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活动课教学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提高学科素养, 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应有效地加以实施。

二、地理活动课的实践途径

第一, 地理教师要做足、做好地理活动, 这是活动教学的关键。课标指出, 活动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理解地理概念、成因和分布规律的基础。开展活动, 对提高学生观察和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在黑板上“做”活动, 也能应付考试, 忽视了地理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是地理的悲哀。这种地理不见“地”的教学方法, 完全失去了地理本味, 应彻底摒弃。应该说, 现行地理教材, 在如何让学生学好地理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编者在《与同学谈地理》中就介绍了怎样学好地理, 这就提醒我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方法。遗憾的是, 编者的苦心没有被部分教师理解。教学中, 一些教师只强调知识内容的记忆而不问知识的来龙去脉, 插图被忽略了, 地理图册被冷落了, 过程叙述被简化了, 甚至只发一份提纲让学生死记硬背, 生动活泼的内容变成了干巴巴的知识堆砌。学生呢, 则死背概念硬记位置, 作业抄答案。如在地球的公转教学中, 教师只让学生识记教材1·18地球公转示意图, 如果变换地轴倾斜方向、南北极, 让其在公转轨道上标出公转方向, 二分二至, 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或干脆照搬, 或胡乱标注, 或一片空白, 相当郁闷。相反, 学生如果通过活动掌握地球运动的概念及其意义, 就能有效地加以答题, 上述的情况应当可以避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一定要挖掘概念规律的内涵, 从地理现象和地理实事中抽象出概念、成因、规律, 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概念、规律。中国有句成语叫格物致知,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走进地理, 感受地理, 爱上地理。

第二, 地理活动重在“动”, 贵在“活”。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认识水平重在“感知”, 他们的活动需求大于活动能力。这就要求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既动手又动脑, 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如在学习亚洲自然环境时, 组织学生勾画亚洲轮廓, 或描红, 或临摩, 或绘制, 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同时, 在图上标注地形、河流、气候, 标上经纬线、海陆分布等。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作业, 给学生竞争的平台。活动中, 还要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机会。为什么没有画好、标对, 有什么不足,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 不断完善, 最后让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在玩乐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在碰撞中提升, 在实践中完善, 在有趣的活动中熟练地掌握地理知识。

第三, 注重激励教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记得在制作简易地球仪活动时, 不乏有不尽如人意的作业:有地轴直立的, 有地轴倾斜角度严重失误的。这时, 教师不应一味地批评, 或者视而不见。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 更应加以肯定, 表扬其独立完成作业, 表扬其重视地理活动。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在后面的活动课中, 进一步明确活动目标, 分配好小组, 选好组长, 布置好各组任务, 开展小组合作。充分发挥组内资源, 开展小组竞赛, 评选最佳作品, 最佳发言人, 优秀组员, 优秀组长, 群策群力, 有效推进地理活动的开展, 升华地理课堂活动教学效果, 启迪学生的思维。此时, 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注意梯度, 做到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如:英国属于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应如何利用这一气候资源?英国农业生产中, 畜牧业发达与气候有何内在关系?通过探究活动, 既让学生扎实掌握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 又使学生体会到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具有密切联系。

第四, 活动内容要生活化。“有用即真理”, “教育即生活”。活动要联系学生生活,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或熟悉的例子作为活动问题的切入点, 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把知识和实际生活体验建立联系, 加强对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学习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时, 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到城里各大宾馆前台了解东京、伦敦、北京等城市的时间差异, 在世界地图中找出这些城市的位置, 真正理解“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 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的含义。又如暑期夏令营活动时, 19时天才暗, 而冬至日前后不到18时, 已是暮色沉沉, 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 且有生活感受。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点, 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公转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开展地球公转的演示活动, 扎实掌握由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产生昼夜长短变化这一地理现象。

此外, 地理活动中要注意避免重结论轻过程, 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三、地理活动课教学的限制性因素与 对策

1.地理活动课教学的限制性因素。

(1) 据了解, 部分学校非地理专业教地理的老师在教研课内占有一定的比例, 这其中部分教师缺乏理论知识, 难以与活动内容相联系。地理活动教学是一项难度较高, 较难把握的教学内容。地理活动的教学, 不仅要求教师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能融会贯通, 而且还需要将理论与活动内容有机结合。由于教师专业理论的欠缺, 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不准, 出现了活动教学方向与宗旨的偏离。活动只局限于表层, 出现乱哄哄现象, 蜻蜓点水, 不能深入, 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功底。

(2) 缺乏高质量的活动方案。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活动方案还是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用书。这一途径的活动方案, 一是数量少, 不完全切合当地实际;二是时代性不强, 课堂开展起来较困难。此外, 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活动方案来源于网络、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等。这方面来源的方案许多是不够典型,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材取舍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遗憾的是, 这两种能力部分教师还不具备。

(3) 地理活动课教学互动失衡, 部分学生失去话语权, 失去动手操作机会。从互动对象的成绩看, 教师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互动;从小组成员互动来看, 好学生互动的多, 后进生只有看的份。由此可见, 地理课堂活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存在着有失公平的现象。总体来说, 大部分学生不仅失去与教师互动的话语权, 而且在情感上容易形成挫败感。

2.解决对策。

(1) 教师要吃透理论, 提高驾驭活动课的教学能力。地理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及其效果, 不仅受学生学习能力及学生习惯的影响, 更取决于教师的理论水平, 教学能力以及教学体验。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深厚的专业知识, 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较高的教学技能。教师要面对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教学环境, 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 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正确分析解决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驾驭活动课教学的能力。

(2) 合理设置活动内容的难度, 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学生参与与否的重要方面, 教师要把握活动设计的难易度, 根据学情, 做到难易适中。活动内容过于简单, 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性;过于艰深, 脱离学生己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 会使学生无从探究, 挫伤其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同时, 要把握活动问题设计的跨度, 调动学生思维,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真正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 教师要精选一些高质量, 具有典型性的活动方案, 提高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多投入, 多下功夫, 多读书, 通过广泛阅读充盈自己,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活动开展要提供学生思维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 要突出启发性, 要体现综合性, 要有较强的实践性。

(4) 知识迁移深化, 扩宽活动应用范围。新课程理念提出:课标是地理教学的唯一依据, 课本只不过是教学的材料之一。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 演示、解答、讨论、探究等环节及时间的分配可以有所偏重, 灵活变通。对于生成性问题更要加以正确引导, 真正做到在活动实践中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活动开展之后, 要善于总结, 不断反思, 逐步完善, 为将来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础。

在从应试教育到创新教育转轨的大潮中, 地理活动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 有效开展, 让学生在活动实践过程中,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摘要: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尤其是地理活动课, 是学科课程无法代替的。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点, 活动题材广泛, 活动方法多样等优势, 占据了地理课本的一大部分, 活动课的类型越来越多, 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地理活动课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 要想让地理活动课能顺利开展, 必须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 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上。及时地做好地理活动课的评价与反馈, 真正地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问题相融合, 为教学注入新鲜材料, 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贯通, 让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课的导入方法谈 第9篇

一、趣味导入,激起好奇

兴趣是诱发人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因此,教师如能在课前精心设计导语,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情感和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好奇心,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有关人种知识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动物、植物,还有我们学习、生活用品、身上穿的衣服等等都有颜色之分,那么人种有没有颜色之分呢?”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有关人种的知识。

二、故事导入,寓教于乐

纵观历史,好多故事与地理知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插讲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基本概念的理解,还可以把枯燥、抽象的地理课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力求新颖,出乎意料

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地理课学起来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就看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一堂课的开始好坏,是这堂课的关键,特别是导语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要利用机动灵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新课的方法上力求新颖,能够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过一句话:“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地球不应叫地球,而应该叫水球。”你们想知道原因吗?教师出其不意地给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肯定会急切地想了解加加林的话的依据。新颖的话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但要掌握“度”,不能为新颖、刺激而一味地寻“新”,“新”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也就是说目的要明确,

针对性要强。

四、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会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一个旅游团准备带一个团队到祖国的宝岛——台湾去旅游,可他们对台湾的特点、景色、人情风俗等等了解得太少,拿不定主意。如果你是导游的话,如何说服他们去台湾旅游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查找资料,准备导游词,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知识。

五、设疑布阵,启发导入

学则须疑,疑则生智。有疑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设疑布阵要掌握针对性、启发性和接受性,要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来设疑,并且要留有余地,能引起深思,深浅合适,难易适当。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时,可以设疑:“假如黄土高原的地方植被特好,山上绿树葱郁,那么黄河会是怎样的景观呢?华北平原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开始寻找资料,通过想象和推理,解答疑点。

六、渲染气氛,情境导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适合学生接受现代信息,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快捷、准确、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时效。这样集画面、声音、音乐为一体,将抽象的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学生身临其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整了学生的心态,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有关南极的知识时,教师可将南极厚厚的冰层,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及科学家去南极考察的实况画面展现给学生看,学生看后交流,从中获得信息。

对一堂地理课的总结 第10篇

新学期开学已经一个半月,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我自己对这一段的地理课作一简单回顾,有成功经验,但更多感觉到的是不足。下面我就一堂地理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上周我上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以往在讲授这一节时,通常制作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生动地演示洋流的形成和分布,教学效果比较好。目前,我们新到二中的教师还未配备电脑,而且高一年级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效果很差,希望学校能尽快为我们配齐笔记本电脑,并更新高一年级的电教设备。

抛开多媒体设备,常规的地理“三板”教学也有自己的特长。在讲洋流的分布时,我利用“边讲边画”法对照洋流模式图,在事先绘好的太平洋轮廓图上,依次用红蓝粉笔南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等,然后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参照我讲的方法,画出了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较好。

我在引入新课时,首先用漂流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迫切想了解为什么一只在英国海岸抛下的漂流瓶竟然可以漂到澳大利亚。在讲密度流时,插入二战时期德军潜艇巧妙利用密度流,自由出入直布罗陀海峡而不被盟军发现的小故事,学生听课的兴趣很高。

这堂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里面有自身的原因,诸如对新课标的理念领悟得不够,讲的偏多,师生互动偏少,尤其没能让多数的学生都动起来。此外,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还有待加强。最令我不满意的地方是,学生的地理知识参差不齐,中考没有地理,初三年级不开设地理课,许多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相当贫乏。在讲洋流的分布时,许多学生对“大洲和大洋”这些基本的知识都不太熟悉,有些学生连东西半球如何划分也不清楚,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课程难懂,做练习时一筹莫展。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令人遗憾之处,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新课程改革更好地进行下去。

公开课的意义 第11篇

一、首先公开课的意义

公开课是目前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一项最常见、最基本、最典型的教研活动。是一种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的形式。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教育意义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其次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舞台

公开课是精心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集中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没有哪一位教师上公开课不认真准备、精心打磨。一般教师如此,优秀教师也是如此。因为公开课不是平常上课,它要展示执教者的最高水平,要对日常教学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应该是日常教学追求的一种极致,否则就失去了公开课的意义。

三、最后评课是公开课的延伸,是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最佳 1

途径。

我认为:教师听课前必须有所准备。首先,了解上课教师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其次,认真研读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形成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备而去才会有所收获,有的放矢才会有所得。学校组织听课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带动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的发展,而不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等级排列与量化评价。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评课还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四、另外公开课对学校教改有重要意义。

公开课是一种宝贵的校本研修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宝贵素材。公开课与常态课的不同是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公开,开放课堂,让同事、同行、领导等进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进行剖析,从而使上课与听课者都有所提高。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方式,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也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

五、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公开课的组织方法。

1、老师积极报名,如果自愿报名不够10人,原则上要求42岁以下的教师任务性参加。

2、原则上要求公开课地点选在多媒体室6,尽量用多媒体上课。

3、每学期安排5至6人上课,如果是碰上停电无法使用多媒体,2授课老师可推迟上课时间。

4、课后让学生有序地走出课室,老师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评课,要求每位听课老师都要参加。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下午好!

我们在这里召开周陂中心小学2011——2012学第一次数 3

上一篇:3技术研发中心职责下一篇:写买菜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