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约束作文范文

2024-09-15

走出约束作文范文(精选14篇)

走出约束作文 第1篇

走出约束作文

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都被一些奇怪的“东西”约束了手脚,成了生活的鬼偶、思想的傀儡。每天约束自己内心的那个“狂妄”、天真、可爱的.小孩,重复着单一无聊的生活,真的人生就因此与我们擦肩而过。

“不要‘吧唧’嘴巴”、“不要只吃肉”、“不要挑菜”、“不要……”每次在用餐时,总会有个“女巫”在我旁边叨叨些令人厌倦的语言。约束自己已成了用餐礼仪的基础,太不“美”了!我希望,吃饭时,不要有太多讲究,吃就是吃,吃也应该尽请大胆地吃。让自己心中那个“放纵野心”的小孩回来吧!走出用餐礼仪的约束。

“我不行!”“我不敢!”“我怕出笑话!”你是否编过这样的话来挽回自己薄薄的面子,没有这样的必要。天真、无知是人生来就有的。每个第一次都一定与这两个词有关。做错了?出丑了?闹笑话了?没关系,放下面子的约束,放心大胆地去做吧!让自己心中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走出心房吧!走出“面子”的约束。

“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别人是什么样子,我也是什么样子。“我和他一样”,每个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可不少人总强制自己与别人的思想一样。相同的思想使我们失去了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瞬间的新想法可能会被可怕的统一思想消灭;在你想做出一番大事时,别人的思想会束缚你的手脚;你想试图改变自己及他人时,别人的思想会阻碍你的路。做人嘛!一定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内心那个有自主思想的小孩重新拥有自由吧!走出“统一思想”的约束。

这三个巨大的锁链,困住真正的你,让这个虚假的自己行走于世间,难道不可怕吗?

让我们走出约束,找回自己,拥抱全新的生活,回归天真、“狂妄”、自由的自己。走出约束,走出用餐礼仪的约束,想吃就吃;走出约束,走出“面子”的约束,想做就做;走出约束,走出统一思想的约束,找回自己。

走出约束,可怕又现实的约束……

走出约束作文 第2篇

每逢周五晚,总能考验一个人的“定力”。从小学开始就有一种心理暗示,放学后总会想:今晚先完成周末作业,剩下两天再做些有意义的事。可就在跨入家门的一刹那,意志就开始有些动摇起来,就像克制了一天的小孩,不等大人同意也要去抓糖果,控制力早已耗空。书桌前,脑海中总有一阵骚动,一边想着轻松自在的电视节目,另一边则艰难的留在作业上。此时内心有两种声音:一种抓着、挠着,像鬼魅的妖狐在诱惑着:“去看电视吧,放松一下吧”;另一种则扯着耳朵叫道:“坚持住啊,完成作业后才能玩呢!”你一句,我一句,学也不是玩也不是……

时间丝毫都不犹豫,时针不停的转。我还托着脑袋、抓着头皮、游离的目光,似乎要被电视吸引去的,却又晃着脑袋说“不”。迷离间猛地发现了桌角的座右铭“自律使我自由”,嘴里轻声念着,这才想起这本是句健身广告语。回想起电台里听到的一些青年人的诉苦,说什么“减肥减了几天就放弃了”;“健身卡办了却没去几天”云云;当时还故作老成地嘲笑,他们意志力弱,却不知自己正面临着这一问题。思索间,一个声音终于赶走了另外一种声音。他向我宣布着胜利,眼前显示出无比庄严的两个字——自律。于是关门、坐正、提笔,动作几乎是一气呵成,是那样的果断。完成作业的那一刻,很欣慰地伸了一个懒腰,这比欣赏精彩的节目,或与旁人的闲聊要珍贵得多。

让叹息走出作文课堂 第3篇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从以下方面做了探索:

一,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调动情感, 激发写作欲望。

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重要形式, 因此写作首先要激发表达欲望。

首先树立阅读教学服务于写作的意识, 立意上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先入为主。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等文写的都是对自己有影响的人,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在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感恩, 从感恩亲人延伸到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等等。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那么写作其实也是一种感恩方式。从而激发写作欲望, 为训练写作做铺垫。

再通过实践活动点燃学生激情。学生年龄小, 对自己影响大的人仅限于浅显认识, 无肺腑之感。“大”人物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他们对“大”人物情感也是隐匿的, 模糊的。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充分了解“大”人物, 掀起情感之高潮。

如写“母爱”, 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诠释母爱: (1) 用图画、摄影、广告诠释。 (2) 讲述母爱感人事迹。 (3) 聊天了解母亲心愿。通过查书、上网, 交谈、翻看旧照片等方式去搜集。学生通过实践, 感觉到母爱的深广:母亲忙于农活耽误做饭遭埋怨无怨言;母亲希望儿女健康与平安……即使是生病这一陈旧题材, 爱的细节也很新颖, 如写挂吊针, “母亲摸着我的脸, 说:‘你小时候胖乎乎的, 可爱极了, 现在怎么长得这么瘦了。’我的泪就不自觉的流下来。”在学生的感情激发后, 我布置作文:“康乃馨被选为送给母亲的花, 那么我希望以‘母爱’为话题, 写出花一般的文章, 作为母亲节的礼物, 让母亲在文字中闻到康乃馨的香味。”这次学生居然没一个发出叹息。作文教学首先得调动情感。

二、教给学生简明的写作方法。

指导作文要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作文如建房, 要先学会搭框架, 再装饰。我主要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两种写作方法:一是横向选材组材法, 也称为片断组合法;二是纵向深入法。

片断组合法, 即围绕中心, 选取不同时间地点场景中的片断, 共同表现同一主题。我总结了两种方法:

一是一线贯穿法, 即以人物的某个明显特点为线索穿连起生活片断。典型范文如《一生撒的八个谎言》以谎言为明线, 穿连起八个生活片断, 每次谎言都是体现爱。这让我想起《母亲的眼神》《唠叨》等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行文。如以“眼神”为线索, 你会想到哪几种情景下的眼神呢?摔跤时、睡觉时、出门时、失败时、成功时母亲不同的眼神纷涌而至, 这种种眼神中都蕴含着一个“爱”字。简单的写作方法, 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 写作当然不用叹息。

二是多角度选材。如《藤野先生》从他工作一丝不苟、治学严谨、关心他人、求实这四个角度选材;《我的母亲》从对孩子、对家人两个方面选材。鉴于此法, 你会怎样写母亲呢?他们马上想到母亲的勤劳、温柔、宽容等种种美德及其影响, 写作得心应手。

纵向深入法。也分两种, 一是平铺直叙法, 二是一波三折法。这两种方法着重于指导学生写好一件事。

平铺直叙法就是指导学生按事件的来龙去脉写人记事。注意事件六要素的巧妙交待及动心之处的细节刻画。这个通过日记中训练较多, 但不做高要求, 叙事清楚即可。

一波三折法, 即重在强调作文情节的波折。一般有四种:感情变化贯穿法;欲扬先抑构思法;对比法;巧设悬念法。这将于下文具体阐述第一种。

三、关注传统文化在时事中的表现, 联系生活, 指导写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之源, 传统文化融入时事中, 更显其魅力。震惊世界“5.12”地震所呈现的传统精神是相当丰富的。如“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舍已救人、无私母爱及坚强、自信、乐观、镇定等美质, 都举世震撼。对此, 我进行了两次作文训练, 一是以“感动”为话题写作, 很多学生成功地运用片断组合法。

第二次是以“手”为话题, 要求情节一波三折。先电脑展示地震中有关“手”的画面及简介, 如“敬礼”、献血、温总理灾区讲话时的挥手、拾荒捐款者的手、张关蓉擦拭丈夫僵硬的手、受伤握铅笔的手等。其中“拾荒捐款者的手”中乞讨老人有两次捐款, 一次是5元, 一次是一百元。这件事主题十分丰富:老人靠施舍度日却捐款, 就是一种感恩;捐款不多但也许是全部, 爱心无价;身份卑微, 爱却从不卑微。我引导讨论主旨并纵向思考, 如果你是目睹此景, 你的心理会有哪些变化?可想而知, 有鄙视、怀疑、感动、震撼、敬佩等。然后以心理变化为线索行文则水到渠成。虽事件相同, 但学生不同, 想像的细节千差万别。譬如, “我”对老人感激的表现就各种各样, 有的赠予微笑, 有的含泪目送老人, 有的与老人握手。还有老人怎么来的, 怎么捐的, 怎么说的, 都有差别。

以前我们总顾虑老师讲得太多, 学生作文会千篇一律, 我认为通过有可能的千篇一律文章的具体指导, 强于也许能使作文百花盛开的泛泛指导。

让作文走出平庸 第4篇

一、深入处: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千古文章意为本”、“文以载道”,这里的“意”和“道”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其优劣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文章的成败。面对相同的题目或相同的材料,大多数同学常常浮在水面不能深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东西人人都能看到,肯定是没有新意的。深刻的意蕴就像水中的蛟龙一样,是深藏水底的,只有深入思考,不断挖掘,方能入水擒龙,文章才会立意深刻,与众不同。

如席慕蓉的散文《贝壳》,借一枚普通的贝壳,阐释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作者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文章深深启迪读者,又深深打动着读者。

同学们在作文中经常会用到写景,许多同学只是绘形绘色,停留在表象层次上,而这几句话则不然:“这几株长在砖缝里的小草的确不简单。因为这砖缝没有足够的水分和土壤,也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可它们居然顽强地生长起来了,真了不起!”显然,作者超越了绘形绘色的表层描写,而透过现实,把握了小草的精神气质,写出其神韵。

再如,父母吵架本是生活中烦恼的事儿,可有位同学却透过现象发现了其中的本质意义:父母都是因为热心于工作,而疏于家务,于是常常因“柴米油盐”而“吵架”。这“吵架”的表层现象中蕴含了父母一心为公的敬业精神。据此立意,文章既富有生活气息,立意又胜人一筹。

二、定格处:半瓣花上细说情

要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围绕主题充分表达情感,就要学会定格放大,也就是将最精彩、最让人感动的场面或自己感触最深的细节锁定,然后加以放大,也许就会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层意蕴。

如一篇题为《让座》的学生习作,写在公共汽车到来之后,自己仗着年轻力壮,抢到了座位。待汽车发动后,他发现自己身后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村妇女,一脸病态,半趴在他和同座的椅后。作者写到这里时将这一场景锁定,然后将自己的心态放大:此时的他虽坐立不安,但又觉得自己靠她不是最近,就假装瞌睡,耳朵竖起来捕捉四周动静,希望别人能站起来让座,但周围嘈杂依旧,就是无人让座,于是他又在心里责骂别人,不觉欠身欲起,转头看到身旁坐着的时髦青年不屑的眼光,又不敢贸然行事。这样的描写一波三折,让读者看到了一颗良知未泯却又犹豫不决的心。这样的描写细腻生动,真实感人,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再如有篇题为《亲情》的文章,写“我”为妈妈挑刺这一寻常不过的小事,小作者把“挑刺”这一特定的动作、行为进行“放大”,像电影画面一样映现出来,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我从爸爸手里接过针儿,犹豫起来:怎么挑才好呢?用劲大了,怕妈妈叫疼;用劲小了吧,刺儿又怕挑不出来。要是不赶快把刺儿挑出来,妈妈的手指就会发炎化脓,那样她会更痛苦。于是,我让爸爸紧紧捏住妈妈手指的两侧,我看准刺的部位,沿着刺儿的周围拨开皮层,使藏在里面的刺儿露出来。我小心翼翼地一针一针地挑着,拨着,刺儿终于露了头,我用针尖朝上拨一次,妈妈便咬一次牙,眉头拧成了疙瘩……经过一阵忙活,该死的刺儿总算被我给挑了出来,最后我用手在妈妈的手指上摸了摸,捏了捏。”

这个场面细致地展示了自己给妈妈挑刺的全过程,“我”的心理活动真实、自然,“我”为妈妈挑刺的动作细腻、具体,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三、求异处:请君莫奏前朝曲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某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于某一种现象或某一个问题,社会和大众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如果我们能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勃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提出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往往会以崭新的立意取向赢得人们的关注和赞许。

比如说,人们都说要矢志不渝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你却大胆地说:“在特定条件下要敢于放弃自己的尊严,首先维护自己的生命”,这能不给人以新的思考吗?话题作文“色彩”,绝大多数同学从正面立意,或赞美大自然的色彩,或赞美生命的色彩;有的同学却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我不喜欢苍白的天空”,以此表达对人类环境的忧虑,对蓝色天空的向往;有的同学认为:“生活不应该是灰色的”,以此来表现对缺乏生活勇气的人的一种鼓励,赞美生命的美好。这样独特的立意使人心灵为之一颤,眉眼为之一张。

(彭明兰 江苏省建湖县海南中学 224741)

幸福的约束作文 第5篇

当我陷入低谷的时候,一声柔弱而温暖的声音在我耳边萦绕着,轻微而又细腻。

在一次考试中,我原本信心满满的想着,我这次肯定会考的很好的。但是,当我拿到试卷的时候,我的信心与自信被打破了。感觉就像一支暗箭,从我的内心深处穿过,穿过我的五脏六腑,穿过我的自信心,并且击破了我的欢乐与期待。我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无法接受现在的成绩,无法接纳现在的自我,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感觉生活欺骗了我,感觉生活是空虚的。

我的泪水无法克制住自己,就私自的离开了我的眼睛,它带着我的悲痛离开了。

当时,感觉自己像朵云,觉得自己轻飘飘的,仿佛要飘上天的感觉,但是内心是沉重的,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感觉对不起,养育我的父母,还有老师,但是我无从是好。

但是,她,我的妈妈,她告诉我:“好孩子,不要紧张,这一次而已,并不代表以后就是这样,不要太过自责与伤心,要放松心态,调整自己,相信自己。”

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做成功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拥有属于自己的完美人生。

幸福的约束作文 第6篇

我从小就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到处都是亭台楼宇。每每昂头,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片天。想要像村里的孩子漫山遍野的玩儿,对于我来说已然是不可能的。

书籍,变成了我枯燥生活中最大的慰籍。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翻几页书来看,徜徉在知识的世界里,我幸福不已。

书籍里有五光十色,热闹繁华的大都市。又有幽僻宁静的的乡村;有绵延起伏的群山,也有浩瀚广阔的大海;有金色的麦田,有五彩的花海。书籍仿佛是一位导师,让我足不出户与无形之间游历世界各地,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各种叹为观止的美景,这使我感到幸福。

书籍里有惊天动地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有文韬武略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有横扫欧亚威震天下的成吉思汗;也有豪情壮志飘逸洒脱的李白。书籍,就像一位老师,不用言语,只需文字,就能为我呈现那一幅幅感天动地精彩绝伦历史的画卷,这使我感到幸福。

书籍是美味的佳肴,让我大快朵颐;书籍是动听的音乐,让我赏心悦目;书籍是甘醇的美酒,让我回味无穷。

幸福的约束作文 第7篇

在生活中,除了那些无理取闹外,能真正去关心你,去约束你的人又有谁呢?只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去约束你,例如:老师、家长。

在家里,你的父母关心你,那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会用爱你的方式去 “约束”你,从小 “约束”你尊老爱幼懂礼貌,大一点 “约束”你努力学习、用心做事,更大一点会“约束”你做人的方向,做事的尺度,这就是爱你的人约束你的方式。有时你也许会感觉到厌烦,认为他们过于絮叨。但当你真正懂得约束这个词的正面含义时,你就会懂得他们为了让你成人、成才所做的良苦用心。

还有一种最关心你的人就是老师。老师就好像一位园丁,不厌其烦地修剪着小树的歪枝。在学校,他们无时无刻地约束着你,他们不仅教给你知识,还教你如何做人。在学习上,他们有求必应;在生活上,他们努力帮你解决烦恼。这就是和你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爱着你,约束着你,让你感到幸福的人。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第8篇

首先, 学生的基础不牢固, 基本句子运用欠缺。学生作文水平迟迟不能提高, 关键是基础不坚固。万丈高楼平地起, 沙滩上无论如何也建不起高楼的。著名画家达·芬奇是从画鸡蛋开始的, 这就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有潜能, 作文不是学生想象的那样神秘, 只要是会说话的人 (能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人) 就会写文章, 只要是具备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就会写出好文章。

然而, 从一开始学写作文, 老师就抱着关心学生的心理, 向学生讲解作文如何重要, 要学好语文, 写好文章是前提, 并且历年来作文水平不高, 是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的瓶颈等。老师没考虑到这是在无形扼杀学生的作文天赋, 无意中给学生套上了作文很难的精神枷锁, 给学生幼小的心灵打下了作文难的烙印。部分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记叙文、议论文等, 致使一些本来能写好一篇文章的学生, 一遇到一个简单的作文题目, 便套文体、凑结构等, 若稍有一点障碍, 便觉得无从下手。更有甚者, 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对写作要求过高, 疏忽了教学对象的阅历、基础, 尤其是循序渐进这一科学规律, 一开始就没给学生一个作文不难的印象, 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一次失败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魏书生说:“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 一次考8分, 第二次考2分, 这就是很大的进步, 我们有些老师还批评他们为什么老是不及格……”作文也是一样。本来作文难, 初次写作, 只要能少写几个错别字, 少出现几个病句, 语句通顺就应该鼓励, 然后慢慢提高写作要求, 千万不要一味训斥。对于初学者来说, 一定要使他们留下作文并不难的印象, 这个基础工作是作文教学最关键的一步。

其次, 忽视听说训练, 只求书面写作。忽视听说训练, 几乎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会犯的错误, 原因是听说训练在试题中几乎没有直接出现, 即使出现, 也是星星点点的。为了提高分数, 老师往往留给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 只抓写作训练。殊不知, 听说是写作的基础。婴儿“呀呀”学语, 听得不多, 会说吗?一个学生如果面对他人不能成功地说出一句话, 那么他就会按规定的语言表达要求写出作文吗? 要走出这一误区, 就要教会学生多听, 多读。我认为, 课上尝试让学生简要记笔记时, 只听一遍就能写在笔记上, 这是有一个过程的。我每天上课前抽出5分钟时间, 让学生即席发言 (要求用普通话) , 包括讲成语故事, 面对面交谈等。当然, 一开始不大成功, 学生会课前做准备, 但慢慢地, 他们就养成了现想现说的好习惯, 这对作文有极大的帮助。

在作文教学中, 我运用“命题式+片段式+自由式”相结合的方法, 做到分合适度, 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开发优势潜能,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要求学生用“一尘不染, 迥然不同, 参差不齐”三个意义不同的词句写一句话, 不超过30个字, 进行片段练习。学生写出来的这句话有涉及班风的, 课间操的, 清洁卫生的, 校园环境的, 自然景物的, 等等, 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具体方法:“命题式”占作文训练的25%, 针对各种文体进行练习 , “片段式”作文占作文训练的25%, 以每周的两篇读后感为主阵地 , 即每周读两篇文章, 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200~300字的短文;“自由式”占作文训练的50%, 常常结合阅读教学、课外活动、社会观察等进行不限文体的题目自拟的作文练习。如:一次篮球运动会上, 我偶然发现学生参与的激情很高, 很受启发, 等运动会结束以后, 拿来一个篮球置于讲台上, 教学生观察思考, 构思, 立意, 不限文体, 题目自拟, 自由写作。结果学生习作标题新颖别致, 富于吸引力, 主题鲜明, 立意高远, 文体多样, 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现代意识强, 具有真情实感, 杜绝了无话可说的现象。训练的步骤定向:根据“创新学写”的理念, 语文学习应着力于语言运用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我认为仅有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是不够的, 还要运用“强化练习, 较自由练习, 自由练习”的过程循序渐进地训练, 抓住最后两个环节发展学生的思维, 使文章富有创意。

写作相对阅读来说, 使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学生写作的理论知识、获取的感性材料主要来源于教材, 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一篇作品都包含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 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的实践创新为学生的写作实践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借助课外读文, 广涉博览, 扩大知识面, 为写作的实践创新积累素材。语文课外活动, 让学生亲自实践, 获得情感体验, 领悟生活真谛, 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一环节是作文教学中万万不可忽视的。

走出作文构思困境 第9篇

【导 语】

几年前,张老师看到武汉的公园都收门票,而不像许多城市一样免费开放,就想写一篇“呼吁武汉的公园也免费开放”的文章,可是,写些什么呢?

张教师在纸上边构思边列出提纲,想到:这篇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公园为什么要免费开放?

2. 免费开放有些什么好处?

3. 不能免费开放的原因是什么?理由是否充分?

4. 要如何免费开放公园?……

针对以上每个问题,再列出几个回答的要点,然后加以整理、充实。然后根据写作的需要,精选出那些最重要、最值得一写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构思。随后正式动笔,“按图索骥”地写出来——

张老师的这篇议论文(时评),后来就在《武汉晚报》头版上发表了:

公园何日免费开放

张慕元

去年曾看到长沙免费开放公园的新闻,近日又看到宜昌免费开放所有公园的消息,作为武汉市民,自然也翘首盼望这样的新闻成为武汉的现实。

其实,自从我市实行7时以前晨练免票、中山公园改建为“城市绿心”等举措以来,公园与老百姓的距离越拉越近了。但这些仍不免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憾。小小门票,钱虽不多,却是将市民与大自然隔离的一道屏障。

开放公园,肯定会有人提出许多反对意见和种种困难,但这一切通过努力都是可能解决的。且不说国外的公园一般是免费的,就连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做到了。别人能办到的事情,我们就办不到?更何况公园本来就是属于全体市民的。公园不是某个部门或单位的私家产业。我们在改造城市面貌中敢于投入大笔资金,护养几个公园的资金又何必吝啬呢?况且公园内还有收费娱乐项目。

总之,如果说开放公园的道路上障碍重重,那恐怕是有人私心重重。不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置于首位的话,要想迈开这一步,恐怕是有些困难的。

(《武汉晚报》2001年5月16日)

构思是写作的关键,那么,如何进行构思呢?如何展开思路呢?

张老师的写作诀窍是:用“提问”构思作文,即对命题进行审思后,围绕命题提出几个要分析解决的问题,如上文列出的几个问题,层层推进,进行构思分析。张老师把这种作文构思的方法称为“提问式”作文构思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准确审题

这是作文的重要起点,审好题,犹如把好了方向盘,作文才不会偏航。试练习:

(1)我能;(2)认识自己的特长;(3)欣赏自己

二、确定立意

这也是必要的准备工作,确定好写作方向,确立中心观点。

三、分层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五大提问”

这是“提问式”作文构思法的核心。一般的命题,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提出问题,我称之为“五大提问”。构思时,就是要分析“五大提问”,尽可能多地从各角度思考并回答。这样,作文的思路就打开了,写作的方向也明确了,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越思考,内容会越发丰富。这“五大提问”就是——

1. 为什么要×××?有几点理由?

2. ×××的本质是什么?

3. ×××的价值(意义或好处)有哪些?

(以上是正面深入剖析)

4. 是什么原因导致不×××?有哪几点?

(这是从反面剖析,回答“反面原因是什么?”也可以使分析入木三分)

5. 解决它的方法有哪些?

(这是递进式分析,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可以将以上五大提问的名称简化为:

1. 为什么;2. 本质是什么;3. 价值是什么;

4. 反面原因是什么;5. 怎么办(怎么做)

对这五大提问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就是深入进行作文构思了。作文构思其实并不神秘,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谁还不会呢?围绕这样简单的几个问题进行构思,就可以化难为易,化模糊为明晰了。

这五大提问与过去作文教学中要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区别。一是过去的“三分法”过于粗糙、简单、死板,五大提问的指导却较具体,涵括了作文构思的几个关键角度,便于展开思路;二是“是什么”不包含在五大提问之内,这是因为,在话题作文中往往不需要谈论它,因为话题一般是通俗易懂的,往往无需阐释;况且同学们常常谈不好这个内容,主要是因为这需要较强的概念解释能力,甚至是下定义的能力;写不好反而会吃力不讨好。比如,对上述话题(2)“认识自己的特长”,有学生对“特长”的解释是——特长就是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这显然是错误的,还不如不写。所以,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去分析、写作;三是五大提问中已经暗含了构思技巧和作文结构安排的引导。如“本质是什么”就是要深入挖掘到事物的本质,才会有独到的见解,作文才具有深刻性。“反面原因是什么”就是要进行正反分析,形成对比,使观点更加鲜明,内容更丰富,更有层次性,结构也更清晰。

四、深入思考,分列要点——“二层列点”

五大问题提出后,再要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在后面写出几个观点(的关键词),作为第二层构思,我将其称为“二层列点”。在正式写作文时,所列的几个观点就可以作为文章的分论点。比如,在练习选题(1)“我能”的构思时,一位同学对“我能”提出了两个问题:①“我能”的价值是什么?②它的本质是什么?再进行分析,对于前者列出的要点是:①(价值是)让人衰落后能重新奋起;②(价值是)可以战胜挫折;③(价值是)挑战未来、挑战命运。对于后者,也列出二个要点:①(本质)是有胆量的表现;②(本质)是有识的表现。他当堂构思,随后围绕这几点深入阐述,作文《我能,是一种胆识》写得很成功(见后面的附文)。列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五大提问”的分析、解答的过程。列出的要点越充分,说明这方面的思考越深入,可写性就越强,也就有可能将文章写得比较充实了。

五、广泛联想,配加论据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二层列点之后,不仅要进行分析阐述,还要佐以精当的事例,以增强说服力。所以,在要点后还要再思考、联想,加上能证明观点的名言、名人名事等等,简记在后面。例如:欣赏自己——①有利于激发自信心(事例)拿破仑不因身材矮小而自卑………②有利于自我实现——(事例)毛遂自荐,建功立业……

六、选择定稿,谋篇布局

上述“五大总纲”并非都要写进作文中,作文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了,反而是蜻蜓点水。所以,只须选择自己最拿手,思考最深入,最有话可说,最易出新意的方面进行写作。一般二三个方面就已足够了。再加以调整布局,好作文将呼之欲出了!

比如,上述的那一位同学在构思作文《我能,是一种胆识》中,在草稿上也提出了“为什么要说我能”的问题,二层列点的构思中,也列出了几个原因要点。但感觉到这几点都很肤浅,构思不够成熟。于是,将其放弃。同时,他发现自己对“我能”的本质分析很深刻,想到的论据也很多,就决定重点写这二点。对于“我能”的价值是什么,虽然也列出了三点,但为了写好“我能”的本质,便略写这三点。作文如下:

我能,是一种胆识

①“我能”,多么嘹亮的声音,像春雷扫过大地,像海燕掠过天空,像海浪击过长石,有鲜花绽放之形,有长虹贯日之神。那一刻,连造世主都要感慨:“啊,人竟然是如此有胆识的东西〔教师修改:灵杰〕!”

②南非前总统曾说过:“人类最伟大的光芒不是永不衰落,而是衰落后能重新升起。”而这种升起的力量又源自何方,当然是“我能”的人生态度。“我能”是挫败者面对现状的愤懑,“我能”是挑战者面对未来的呐喊,“我能”是平庸者面对命运的发泄,“我能”是一切激情的续写,是一种慑人心魂,让所有人为之打动的胆识与力量。

能说出“我能”的人首先要有“胆”。一个无胆之人是一个十足的孬种。毛遂向平原君将自己推销出去,希望以自己的能言善辨说服楚王;刘邦看着皇帝坐轿走来,大胆说出:“我也能做那样的人!”;贝多芬固然耳聋,但他以他坚强的毅志力向命运说“我能”,创作出一首又一首扣人心弦的交响曲;富兰克林站在楼顶上,在一次次巨大的雷声下试验他的避雷针,向自己的身体极限发出了挑战。这些人,向自己,向国家,向生命坚定不渝地说“我能”。从此他们宝贵的生命里就激荡着一种不平凡的情感。而我们呢,当我们即将迎来新生活挑战之时,是否扪心自问:我是否拥有那样的胆量与体魄?

能说出“我能”的人还应该有“识”。他们不是毫无目的的莽撞出击,而是踌躇满志的雄魂铁胆。不自量力的行为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荆轲刺秦王,穷图匕见,事未成人先死,只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感慨;赵括纸上谈兵,兵没国亡,没想清楚自己究竟有何才干,便匆匆挂帅,一次又一次中敌人的计谋,殊不知,他身后是一阵又一阵的叫骂〔教师修改: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只是人们的嘲笑和痛惜〕。这两个人虽然看起来浑身是胆,但我们却只能给他们画上问号:这种胆量能叫高瞻远瞩的胆识吗?

⑤生活常常把我们放入一个死角,让我们自己攀附着爬出,而我们究竟攀附什么,当然是“我能”这种从内心里喊出的胆识,一种无法从理性中获得的力量!

⑥那么,让我们像火炉里炼出的钢铁一样,用炽热的激情大喊:“我能!”

【评析】这篇习作由于熟练运用了“提问式”构思法,进行了充分而严谨的构思,所以,作文条理十分清楚,结构严密。作者抓住“我能”的价值和本质,深入分析,不仅见解独特,而且论证充分,论据也很丰富。文章气势足,说服力强。对二层列点的取舍得当,重点突出,详略得体。此外,语言也很生动。不足的是,分析还不很充分,第④段两个事例都是反面事例,显得单调,如果改写成先正后反,效果更好。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二中学】

幸福的约束作文 第10篇

——题记

每个人都拥有过自己的爱好,我也不例外。写小说,几乎成了我课余时间的必要工作。临近月考的那几天,老妈曾一再叮嘱我专心学习,我口头承诺着,却在背后不以为意的继续创作。当她发现我的秘密计划和近期成绩后,她终于采取了强制措施。

那几天的我犹如被困在笼中的鸟儿一般,压得我喘不过气。以学习为理由,她开始天天约束我:不准上网;不准看手机;背完再默,默完再做﹍﹍一条条家规像荆条般将我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想要冲破却又害怕头破血流。期中考试后的放松感一扫而光。

但是,在压抑中,我却发现了不同之处。以前的我晚上亢奋,早上昏昏沉沉,现在的我有了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前的我上课注意力分散,现在的我却可以保持几十分钟的聚精会神。而逐渐下滑的成绩,也在老妈的严格监视下有了稳定提高。

直到月考结束的当晚,身心俱疲的我在书桌中央发现了一封黄褐色的信和被没收已久的小说。缓缓打开信纸,满满的一页字映入眼帘。我似乎看见了某个夜晚坐在灯光下一同陪我挑灯夜读的身影;似乎看见了某个手捧一本习题书耐心讲解的身影;我又似乎看见了某个因为担心而染白了鬓角的身影。那一刻,我懂得,约束,原来并不是痛苦,它的每一丝,每一刻,都有着深沉的爱意。

自由·约束作文 第11篇

爷爷看到我们不高兴的样子,对我们说:“让奶奶过来带你们逛街吧!奶奶在外面打针!”几分钟后,奶奶到了。于是,我们手拉手走进了小商品批发区。“哇!这么多人!”我不禁感叹。难怪放假后大家都想出去玩。我们看了看,不知道就买东西了。妹妹看到什么都要:娃娃、小笔筒、头饰、贴纸——不体面,但我们只能告诉她,她钱不多或者你什么都有,这些东西没必要买。过了一会儿,我和姐姐逛累了。奶奶帮不了我们,只能这样:“我们去商店吧(姐姐家开的店)!过一会儿再来。”然后我们来到酒店。

一进去就只是闲着。表哥撒娇道:“妈妈!我要去公园玩沙画!”阿姨说:“那你去看看吧!”我们兴高采烈。后来我来看,四周都是空的。我们迷失了,就像三只鸡突然掉进水里。我们必须继续前进...

啊!人太多了。这说明平时大家是多么的辛苦和忙碌啊!在这个假期里,我们像被关在笼子里很久的鸟儿一样自由快乐。

约束自己作文 第12篇

“约束”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它是不存在的。我喜欢玩,就是疯玩的那种;我喜欢植物,就疯狂地采摘;我喜欢鱼儿,我就买很多条。我不喜欢约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明白了约束的重要。

约束,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因为有了约束管理,能管束自己,让自己不随心,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约束很重要,关系到你的学习、成绩,成就、甚至你的人生!如果不约束自己,你的生活将一团糟!这么说,也不是没有依据。有一天,我的作业很多,忙得不可开交,手不离笔,书不离桌,眼睛不离位,作业真多!完了还有读书笔记,写作文……这还不是周末!三科作业好像商量好了,都多的不行!这时,一个小熊吸引住我的视线,于是笔离手了,眼睛离位了。啊!这个小熊可以……想玩……我约束不了自己了。于是,我碰了下它,开始玩我的小熊。渐渐地,我玩起了它身边的其他布偶,这个还可以吊起来呢,还可以转动,因为约束不到自己,我竟然玩了一个小时。作业没写完,到十一点半才睡。看!这就是没约束好自己的后果!

约束,成就更好的自己。有了约束,你的成绩会越来越好;有了约束,你会高效写作业;有了约束,成就美好明天;有了约束,成就更好的自己。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第13篇

误区一:应付考试, 教给学生固定模式、“经典材料”。

误区二:增加学生的写作数量, 加大了学生负担。

误区三:要求严格, 精批细改, 扼杀学生想象力。

误区四:学生“做作文”, 内容假、大、空, 失去了真情实感。

教师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但收效甚微。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内容脱离现实空洞无物, 感情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让师生都能从繁重的“教”和“写”中解放出来呢?笔者从多年作文教学实践出发, 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这是作文教学走出误区的前提。分析一篇佳作, 我们很容易就发现, 它无非是由语言表达、材料事实、情感思想、写作规则等几方面构成。前三者仅靠教师的教学怕是难以得到提高的, 作文教学唯一能教的就只有写作规则了。写作规则怎么教, 又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大讲特讲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的特点是什么, 何为六要素, 何为思路线索等理论性知识。其实, 这些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阅读教学的任务, 作文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作品, 但学生的作文我们要求各具特色, 最忌千篇一律。因此学生的佳作并非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 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我们应从全面入手。

2.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这是作文教学走出误区的关键。很多教师结合语文教学, 每教学一单元课文, 布置给学生与单元重点相关的一两篇大作文, 几篇小作文, 目的明确, 要求严格, 题目固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为完成任务, 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编”, 没有感情便为文造情。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写得更好, 甚至让学生背诵一些所谓的“经典材料”, 记若干作文“公式”, 天长日久, 可真苦了学生。难道学生真的没有内容可写吗?当然不是, 这关键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因此, 作文应该让学生写自己的亲身活动, 写自己的真实情感, 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 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真实的表现生活。作为教师, 应该为学生创设轻松、开放的生活环境, 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 拓宽选材空间, 广泛阅读优秀作品, 学习语言表达, 写作手法, 旁征博引, 尝试各类文体写作, 学会体验生活, 感动生活, 表现生活。教师布置作文应尽量少做强制性要求, 多让学生自由、创造性地表达, 并积极鼓励学生多做“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的随笔与记录自己真实成长的日记。当作文成为学生表达自我而非负担的时候, 他们的写作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3.学生的“写”与教师的“改”。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很大一部分用于评改作文。有些教师工作认真, 学生的作文本上批改得密密麻麻, 评语与符号满篇皆是, 错别字、词语、标点、病句一个都不放过。这真苦了老师, 一篇作文改下来, 让人弄不清它该是学生的作品, 还是老师的作品。其实作文批改大可不必如此, 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 当然也不可能一无是处。所以对待学生的作文, 应精心抉择, 找出其中的闪光点, 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不应该求全责备, 只需以“希望”的形式指出改进的地方, 即使是一无是处的习作, 也必须禁止出现“记流水账”“一塌糊涂”之类的否定性评价。有些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让学生互评作文其实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既大大减轻教师负担,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在互评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4.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最重要的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 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 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 才会乐于表达。因此, 作文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 融入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学生满怀兴趣地学习钻研,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心理可塑性很大, 同时又对各种事情的感情变化迅速, 他们能够满腔热情地干某件事, 也会对这件事深恶痛绝。写作更是如此,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多变的心理特征, 通过各种途径,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消除其恐惧心理, 让每个学生获得作文成功的喜悦。作文的指导要有利于激励学生放胆去写, 写出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 使他们越写越爱写, 在兴趣盎然的实践中逐步提高作文能力。

5.生活积累和想象力是写作的灵魂。为什么我们学生笔下的作文尽说些假话、大话、空话, 写些离奇古怪的事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敢说真话, 写真事, 抒真情。作文的源泉只有一个, 那就是生活。作文不同于文学作品, 不能仅靠想象进行创作, 何况创作也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鲁迅先生关于作文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优秀诗篇哪里寻?奉劝诗人下农村。山川田野天天变, 哪件事情不动人?打破陈规人心齐, 处处英雄创奇迹。遍地神话遍地诗, 诗人何不快快拾。”大师告诉我们写作要从生活中选取材料, 不能凭空杜撰。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 要求他们去认认真真地生活, 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库存, 在作文时觉得心里有底, 有话要说, 有事要写。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 就没有作品, 就没有流传千古的佳作, 没有想象, 就没有人类的进步与发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加强想象作文的训练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新课题。

6.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 注重让学生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 语言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 才有可能文思泉涌, 笔下生花。否则, 纵有千头万绪, 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 有口倒不出。写作好的学生都是喜爱读书的, 通过长期的读读背背, 把作品中的一些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师要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特别是古今中外名著。同时坚持写读书心得, 让学生在读书中不断丰富词汇, 启发思维, 汲取有益的文学营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作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让学生凡见到好词佳句, 或有点滴体会, 均要及时地记下来, 让他们明白“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的道理。

走出课堂学作文 第14篇

一、重视积累是丰富写作素材的根本

1. 重视观察,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道:“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求“真”求“实”不谋而合。我常常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一幢幢别墅般的楼房错落有致;勤劳的蜜蜂在花间飞舞;村民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乘凉;农家你帮我割稻,我为你插秧,你尝我的嫩玉米,我品你的甜柿子……晚上听老人讲那毛骨悚然的鬼怪故事,欣赏田间此起彼伏的阵阵蛙乐,扑眼前飞过的流萤……这些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学生都是有切身体验的,于是我告诉学生写作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

2. 重视交流、搜集积累有乡土特色的语言

农村语言丰富多彩,如气象谚语、农事谚语、俗话、歇后语等。像“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插秧若过秋,收成没准头”,这些说的是农作物种收时节的谚语、俗语。又如“缸穿裙,雨淋淋;虹在东,晒死老太公;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气象谚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等农事谚语都深含科学道理。学生通过搜集交流领会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不但积累了写作素材,使写出的作文具有乡土气息,而且提高了作文的科技含量,学到了科学知识。

3. 重视体验,适时指导练笔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课外、星期天、假期,常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参加田间劳动,这正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好机会。在练笔时,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把自己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不了解的地方写下来。如一次,有位同学在劳动中看到一位邻居在给果树喷药时,往喷雾器里加入一把尿素,感到很困惑,就问我:“尿素怎么是农药?”我赞扬他观察认真,并解释说这叫叶面施肥,这种方法常用来施追肥和补充微量元素。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拓宽了习作范围。

二、拓宽写作题材,是写出好文章的关键

1. 老调新弹,于细微处求新题材

农村孩子生长在农村接触到的是四季更替,每个季节种、养、收等农事活动,看起来循环不断,好像年年如此,如不细心引导,他们很难发现其中的微小变化,很难发现新的值得一写的东西。如一次我出的一道题是老掉牙的《记一次劳动》,一位同学写他和几个伙伴去田里捡田螺,捡着捡着,不觉捡了一个上午,自己捡了一小袋田螺,高兴地唱着歌回家。回家后发现捡到了许多空壳,捡到的田螺个头也没有去年的大。这篇作文是一篇很普通也没有新意的作文。我在批改时,抓住捡到许多空壳和个头小这点,让他深思找原因。结果通过调查和引导,他得出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大面积使用除草剂“丁草胺”和剧毒农药“灭扫利”造成的,从而引出农药的使用对环境污染话题。在我让他重写的作文中有这样几句话:爸爸、妈妈、叔叔、伯伯你们都说田螺味道鲜美,很好吃,如果你们再滥用农药,到明年、后年就再也捡不到田螺了,别再想尝到那鲜美的味儿了。

2. 注重多方面对比,发现新题材

农村学生其实平时感知的生活是很丰富的,但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能仔细地品嚼生活,没有很好地对比,因此,在教学中我常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发现新题材。①今昔对比发现新题材。在《枇杷又黄了》一文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原老化品种枇杷个小、味酸、核大,与经过高接两三年后再结出的个大味甜无核,耐贮运,给小作者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新品种对比,赞扬了科技的进步及政府的关心。②城乡对比发现农村的美。在《我的家乡》一文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城市的喧嚣和农村的宁静,城市空气的刺鼻怪味与农村清新的空气,城市逐渐被冷漠的邻里关系和农村纯朴互助的关系对比,发现农村有一种看样子返璞归真的美并深感保护环境的重要。③事事对比,发现真、善、美。如,通过有的人为修路建校,辛勤筹款,有人却为修庙塑像奔走募捐。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前者比后者更美。

3. 感悟农业科技,求真写实科技小论文

农村孩子接触和经历许多种养的科技知识,这是他们特有的优势,对此可鼓励他们学写科技小论文。像油菜地放蜂为什么会使菜子、蜂蜜双丰收;果树嫁接后能早产、丰产,品质更优良等等。写实不拘长短,不拘形式,只要能把自己的发现,感受点点滴滴地记下来就行。

三、激发写作兴趣,指导练笔,学会表达

上一篇:政治学习内容下一篇:我与小蜗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