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2024-06-19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精选15篇)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第1篇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创新意识实质就是一种灵感思维和发现精神,或者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数学理论和方法产生的思考再现。表现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能不能不这样”“那样做是不是更好些”等认知的不断冲突和平衡。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和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问题意识。教师从学生的视角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直观的提出问题,在解疑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注重合情推理。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观察、类比、归纳、抽象、概括中学会推理思考。

3.发展自己的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反思数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方法,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思维。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第2篇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关键,培养学生在知识上、技术发展上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等都是新时期教育的任务。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灵活地运用教材,巧设开放题积极探索课内外阵地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激学;改变;探索;开放;阵地;

利用放假在家的空闲,研读了《陶行知文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陶先生这位留学西洋又为中国的乡村教育奔走呼号、鞠躬尽瘁、被誉为“民族魂”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感触颇深。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关键,它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仅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让学生把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并对学习方向和进程进行制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教育者应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凡接触同类事物,主动地选择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2.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学生提问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

3.灵活地运用教材,巧设开放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教材中有许多题目,只要稍加变通,让学生自改自编问题,就可以变为开放题。开放题的设计要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开放题的练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为今后灵活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上,我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书中的题目中解放出来,例如:作文题目尽可能结合我校我班实际情况结合生活实际些感受、写心得体会等作业形式在减负的新形势下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4、探索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 2

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达到激化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地理课,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水,请向怎样解决?学生纷纷各抒已见,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把天山、祁连山等地的冰川融化;更有大胆的设想:用核武器把喜马拉雅山脉炸一个大口子,订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长驱直入我国的大西北!一个个创新的设想在迸发出智慧的为花,谁能说今天的异想天开在明天不会成现实?信息时代呼唤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此为契机,奏响创新的主旋律,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5、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地位

家庭是儿童生活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人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孩子的学业,家长们关注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更是倍加关切,望子成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别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压在众多独生子女家长的心头,并悄然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于是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双休日”。可要问一问21世界究竞应该让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家长恐怕就难以回答清楚了。有这样一个故事,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段,会变成两条蚯蚓。于是,一女孩就挖来一条蚯蚓养在家里观察,可女孩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了女孩一个耳光,并且把蚯蚓扔了。试问,在这样家庭环境中,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吗?作为家长一定要不断努力提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把孩子作为一个天生的学习者的权利还给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尽情地去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位:李兴镇中心学校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3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 才能推动其求知欲, 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此外在课堂上还要注意知行结合, 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 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我在教《死海不死》一课时, 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 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 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 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寻求真理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学生多质疑, 培养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 多质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 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 就要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只要言之成理, 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 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 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例如《孔乙己》的主题, 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 其实鲁迅说, 《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 亿万的学生这样学, 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 应该说在封建社会, 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 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 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 这是其一。其二, 小说中的人们, 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 是不应该的。今天, 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 不能那样冷漠, 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 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

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 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 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机会, 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 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因此, 理解好诗句, 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 从文字到图像, 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 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 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 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 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 该怎么画?这样, 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 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 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 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 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 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 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 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 但是, 这样的学习过程, 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 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 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 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 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 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 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多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 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 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 参与程度, 交往状态, 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 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提出问题;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44-01

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养成积极提出数学问题的习惯,这不仅需要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敢于大胆猜想、大胆质疑,还需要教师对他们的精心培养和帮助。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和激励学生积极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一、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有不当或错误,这时教师不应加以嘲笑、挖苦,而应肯定他们勇敢提出问题的行为。对于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主动地、妥善地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进行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重要的还是次要的、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教师都应和学生一起及时作出解答或说明。

例如,在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时,学生从课文上只能提出:“什么是同位角,什么是内错角,什么叫做同旁内角”等一些浅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给学生泼冷水,而是对他们勇于提出问题给予肯定的鼓励。接着帮助学生把概念作了层层剖析,深入浅出的点拨、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教给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启发和引导,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备课以及处理教材时,要善于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考虑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并精心设计对学生问题提出过程的启发和引导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之前,我先给学生列方程解下面问题:用一块长80㎝,宽60㎝的薄钢片,在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长方体盒子,求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师用一块硬纸板代替薄钢片演示)。

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得出方程X2-70X+825=0后,却被它的解法卡住了。如果教师急于挑明这是什么方程,学了哪里就可以知道,就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起不到创新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把它与以前的方程进行比较然后引导提出问题: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与以前的方程有何异同?你能根据它的特点说出应该叫什么方程吗?有没有办法可解等。这样,既能够复习了旧的知识点,又引出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启发学生: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y=kx+b.那么能否写成x=ky+b呢?这时,y还是x的一次函数吗?为什么限定k≠0?又b=0时,出现什么情况?进而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总之,在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注重设计启发引导的方法,教会学生多提出问题,使之养成习惯和爱好,也就逐渐形成了学生创新的氛围与意识。

三、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数学问题能否得以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要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必须精心设计符合需要的适宜的问题情境。

如以下一道习题:

为了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某校计划购置一批电脑,已知甲公司的报价为每台5800元,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则从第11台开始可以按报价的70%计算。乙公司的报价也是每台5800元,优惠条件是为支持教育每台均按报价的85%计算。问:假如你是学校的有关负责人,在电脑品牌、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前提下,你如何选择?为什么?

本题联系实际,取材于实际问题,也是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数学情境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积极推测和探索。学生在思考解答时,可以进一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甲公司和乙公司的收费满足什么关系?怎样表示这种关系?

2、购买几台电脑时,两公司的收费一样?

3购买几台电脑,甲公司较优惠?或乙公司较优惠?

4、学校需要购买几台电脑?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问题是数学自己心脏”,提出问题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根本措施,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想出各种办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第5篇

2009-10-28 09:44:15 作者: 来源:铁岭县蔡牛中学 文字大小:【大】【中】【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允许提问、鼓励质疑、让学生创新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提问时,正是他们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的时候,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只简单地说一句:“不许插嘴”或置之不理,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小绵羊”,还谈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在一次有关非洲粮食短缺问题时,组织了一个活动“让我猜猜看,非洲为啥缺粮”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活动,通过一番猜想后,同学们的猜测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同学的猜想是教材中讲到的,而有一位学生的猜测是“战争”,教科书中未提及,但事实上该区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发生的战争也冲击了该区粮食的生产。我对这个勇于质疑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个学生感到很愉快,学习兴趣大增。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去激发自己的探知欲望,从而扩大阅读面,关心国家,关注世界,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觉地产生和提高。

二、提倡对话,鼓励争辩,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自由发表和自由参与,大胆质疑,并展开激烈争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通过对话、争辩,让学生学会探索、批判、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也常常会设计一些辩论活动,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争论中弄明白的问题,将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课堂教学中的疑问,会激励他们不断观察、思考、读课外书或查阅资料,自己寻求答案。这样做会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宽容“错误”,提倡“求异”,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难免有错误,因此,教师应尊重他们,热爱他们,要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在教学中,笔者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回答的问题,乍听起来似乎是错的,但换个角度思考,也不无道理。对这样的学生不能一概否定,应当多加指导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必要的。比如,在政治教学中,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地方保护,只讲发展速度不讲经济效益,偷税漏税骗税、非法侵占耕地、台独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笔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对策,都有惊人的收获。这种做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个体情绪、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创新的前提。

比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方面的学习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论事,而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多给予他们思想上的鼓励,有进步及时表扬。要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调动学生个体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比如,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一些操作情境。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图形”、“自制图表”、“续写故事”、“编排导演”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透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如设计新奇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等,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6篇

一、在情景中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而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契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动机有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就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险故事(板课题),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有一次他乘船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浪,同伴们死了,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后来,他居然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贴出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的挂图)。那么,鲁滨逊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篇课文的导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利用挂图,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去,提出一个他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们一上课就深深被吸引住了,起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在情境中营造创新氛围。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7篇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在过去的教学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讲授的。而学生也渐渐地习惯了由教师提供的半成品,然后只需按照教师交代的步骤做下去就行了。像这样“先讲知识后学应用”的教学模式,人为地把知识与应用截然分开,使得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或其他人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再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下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精神会被抑制。在教学中,我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选取有趣、有用、可探索、可操作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第8篇

一、紧抓社会热点, 激发学生创新的紧迫感

思想政治课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热点, 运用教学新手段和新方法, 实现政治课的创新教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在《经济常识》教学中, 讲解发展对外贸易必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时, 不失时机地抓住中国入世后关税取消的热点, 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你会怎么做?学生发言踊跃, 只有不断开发高精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抢占制高点,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激励学生:这一切, 需要你们大胆创新, 民族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肩上, 你们一定要努力啊!这样以情激情, 以理服人, 激发学生创新的紧迫感。

二、巧用哲学原理, 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

哲学中许多基本理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材料。比如:《哲学常识》第二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其中第三点就是要有创新精神。我引导学生理解创新的必要, 因为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要想发展必须创造新事物。我向学生介绍《新思路比资源更重要》的典型材料:杜仲原是我国四川、云南等地的一种树, 其树皮是名贵的中药材, 日本现却将我国弃之不用的杜仲叶开发加工成杜仲茶, 并销售到中国, 取得了极佳的经济效益。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不屑一顾的东西到了日本人手里却身价倍增呢?这些问题像一束焰火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及时点拨:我们并不比日本人差, 我们缺少的仅仅是一种意识———创新。日本人找到了比资源更宝贵的东西———创新品质。同学们难道不应从日本人身上汲取那种创新精神吗?这种带有感情的激励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联系社会生活, 诱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在《经济常识》第一课“怎样对待货币”教学中, 我指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那么我们怎样获取财富呢?假如你是厂长, 该怎样去做呢?启发他们意识到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接着问:“怎样才能适销对路呢?”经过诱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生产出畅销的产品, 并且产品销售同样离不开创新。例如:有一个食品公司在产品博览会上因报名晚被安排在顶楼最偏僻的角落, 以至于门前冷落, 于是营销员想出一条妙计———在底层地上撒下许多铜板, 上写“拾到此板者可以到1108室换取纪念品”, 结果生意一下火了起来。可见, 创新帮了这家公司的大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9篇

首先,药品分析及扩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药品的选择不能局限于课本,如实验室制氯气用到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代替二氧化锰。在选用药品时应考虑来源是否丰富,价格是否便宜,是否不污染环境,装置是否简单等方面。课本上的药品用量不一定最优化,通过做乙醇与浓硫酸的配比为1:3、1:2、1:1三组制乙烯对比试验可得:若改为1:2产生的乙烯较多,且点燃火焰明亮有黑烟。因此课本上的配比为1:3并不是最佳配比。

其次,设计最优化的试验方案。(1)改进实验方案,为了提高试验成功率,往往需把课本上的方案略作改动。在进行CO2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时,当集气瓶内的CO2倾倒完毕后,火焰往往不熄灭,这是由于蜡烛燃烧,火焰上方空气温度过高,若直接往烧杯内倾倒CO2,CO2很可能会因此扩散而导致实验失败。若在蜡烛和烧杯内壁之间放一漏斗,然后经漏斗将CO2缓缓倒入烧杯内,即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而使实验成功。(2)完善实验方案。在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的实验中,由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在过热条件下可将乙醇氧化成C、CO、CO2等,而浓硫酸被氧化成SO2,SO2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干扰乙烯的性质实验。所以在做乙烯的性质实验前,应把混合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验证SO2;再通入10%NaOH溶液——除去SO2;再通入品红溶液——验证无SO2,最后通入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3)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凡是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我们尽量使它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如初中化学硫在空气里燃烧的实验,每次做完实验教室里总有刺激性气味,严重的污染空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改进了装置,把适量的硫放在锥形瓶底部中央,锥形瓶口塞带双孔的橡皮塞,一孔引出导管扎一气球(平衡气压),另一孔插入装有NaOH溶液的分液漏斗,然后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发现硫开始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火焰熄灭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这样可以使生成的SO2被NaOH吸收。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目的。(4)为了实验装置简约,节省时间,往往也改进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把浓盐酸与高锰酸钾放在矿泉水瓶中(此实验在常温下就能进行,不需要加热),在瓶口塞一单孔橡胶塞,瓶上方放一塞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用导气管把矿泉水瓶和玻璃管接通,在玻璃管内从下往上间隔装上湿润的有色布团和分别滴有NaBr溶液、KI淀粉溶液、饱和NaOH溶液的白色棉球。可以看到有色布团褪色,滴有NaBr溶液的棉球变成橙色,滴有KI淀粉溶液的棉球变蓝。滴有NaOH溶液的棉球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这样装置简单,同时能做三个性质实验,节省时间。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第10篇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全神贯注的,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浅议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1篇

摘 要: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教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思想,重视知识积累,轻视能力培养;重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轻视对学生质疑求新、发散求异的培养。这极大的阻碍和抑制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学要讲求适当的方法,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接受,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但不论是哪一种方法,要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探索创新的激情。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灵活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以激起自己本节课获取知识的激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根据教师灵活多变的教法学习到自己钻研教材、研究习题的创造性学习的激情,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

创新教育需要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自由地、积极地思维。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温馨宽容的气氛,让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思维上积极,没有压抑感,能愉悦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和对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更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幽默大方的举止、生动准确的讲授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以引起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用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面前始终展示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已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课堂教学就要在实践方面有所加强,多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着重在实践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课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实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往的课堂教学更多地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还他们一个创新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加强考试改革

考核与评价是教学中的是重要的环节。合理的考试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明确考试目的,深化考试内容、方式、管理改革,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情况,并及时反馈结果,便于教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考试一方面是要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因此,应充分发挥考试的能力导向作用,大力构建全面综合的考试内容,以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学习、充实和发展。从考试范围看,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大纲内容,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一些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可尝试把相关内容综合成一门科目进行考核,以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融会贯通能力,提高考试效果。考试内容要有一定量的客观试题,考核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也要有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观试题。单一的考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应大力改革现有的考试形式。根据不同侧重点采取不同方式。考核基础知识可采用闭卷形式进行;考核综合分析、创新能力可采用开卷形式;考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则可采用实验、实践等形式进行。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开设活动增强创新意识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对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影响着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开设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探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2篇

内容摘要:根据我个人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发现大多数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而缺少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广大数学老师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培养数学课堂创新意识

一个人从出生他就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感知。在幼儿园,有幼儿老师的娱乐教育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在小学,有小学老师的系统教育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从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1、建立全新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和蔼的口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如:“谁能说说„”“谁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等。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后,可以说“我真高兴,我和你的意见是一样的,”话虽简单,但会让学生感觉老是和他是平等的,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是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2、重视情感的使用和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中,老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教学方法要多样性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特有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我在进行“正方形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到了第4小题时,大部分学生避而不答,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时,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

我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这样的情景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新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问应有梯度,让学生有学习后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的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三、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方法

1、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的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探索的能力。

例如,我在参加宿城区教研室组织的全区数学课送课下乡课堂展示上,一位老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4-8,4-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4得4,再用10-4得6,因此14-8=6,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惊。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学习空间。

例如,我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对学习方法(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讨论,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2)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做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所以,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很好方法。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例如,我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摆出了好几种。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相同的一个长方形可以是不同的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4、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例如,我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3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本人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二种不同的方法。

解法一:以女生为单位“1”,则男生为65%,女生比男生多:35%÷65%=54% 解法二:先算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100%÷65%=154%,再算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154%-100%=54%

5、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我曾经听了一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老师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画面上还有一辆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90人那两个班学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

一、两种搭配方法,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讨论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评出比较好搭配的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13篇

一、从解题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理、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些题目如用常规解法,很是繁杂.若能抓住题目的特征,发现其独有的规律就能找到独特巧妙的解法.如:计算:(1)72×11,(2)1579×11这两道题.按常规解,就是直接列竖式计算.如果对这两个得数分别与两个被乘数进行一番研究,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规律:被乘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积的个位上的数,个位与十位的数相加就得积的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与百位上的数相加就得积的百位上的数…(如果两数相加满了十,就要向前进一).可用图解如下:

这种图解法,不仅直观、形象,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简单枚举,只要乘数为11,这种图解法都适用.这种解法,突破了常规,解出了新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从逆向性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逆向思维是突破定向的思维形式,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数学中的互逆运算:算术和方程、条件和问题、分析与综合等都是对立统一、互逆的双向思维.

如:教学“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就可以让学生用算术和方程两种方法解.

例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多25%,杨树有75棵.柳树有多少棵?

算术:75÷(1+25%)=60(棵)

方程:设柳树为x棵.

x+25%x=75

x=60

答:柳树有60棵.

通过对比可知,用算术解,问题不参与计算,是逆向思维.用方程解,问题直接参与了计算过程,使逆向思维变为顺向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从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就是伸展扩散,不拘于固定模式的一种思维倾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通过比较,得知第二种方法简便.

其实,在解应用题时,有时也有不同的解法,都可以启发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导学生对题目多角度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求知、求新的教学目的.

四、从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依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正确迅速的判断和推理,以求迅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数学题目中有许多简便算法的题目,对培养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有特殊的意义.

例学校把300本作业本发给三年级,三(1)班有42人,三(2)班有45人,每人发3本,还剩多少本?

解法1:300-42×3-45×3

解法2:300-(42×3+45×3)

解法3:300-(42+45)×3

学生在寻求简便算法时,要迅速做出分析、判断,快速准确地说出得数.经常这样做,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会有所提高.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4篇

关键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激发关注创新个性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数学教材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如何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更加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成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芽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者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人手,巧创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使学生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状态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例如,“咔嚓”,伴着一声清脆的声响,一块三角形玻璃板被打碎的画面呈现在师生的面前,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碎为三块(分别为①、②、③),他要去商店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板,该怎么办?”

“带①去!”

“带②去!”

“带③去!”

“带①、②、③去!”

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

“怎么带合适呢?你能说明理由吗?”

“为什么③合适?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③中三个元素的位置关系怎样?”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两角和一边的位置关系还有哪些?”

“通过刚才的探讨与发现,总结一下你的收获。”

我们看到,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激发了创新思维。

四、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前人发现的一个再发现过程,学生在“再发现”的过程中被指引的是一条优化的道路,然而发现必然会出现新的元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强调学生在“再发现”中所达到的结果,还要关注和肯定学生在各自的“发现”中所展现的创新思维。

五、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要求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即创新的成果应是新颖的独一无二的,因而创新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对自我的超越活动。所以创造个性的培养,就是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充分把学生的差异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开拓新领域、促成新发展。创新个性培养还应注意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会真正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恒心,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突破口,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中学会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只有这样师生的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15篇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二、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红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上一篇:窈窕舞伎观后感下一篇:想出国留学怎么学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