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听课随笔

2024-06-17

《钓鱼的启示》听课随笔(精选15篇)

《钓鱼的启示》听课随笔 第1篇

非常高兴,我到泉州市实验小学参加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展示活动,今天听了第三实验小学陈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在轻松的谈话中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在(1)钓鱼的启示是什么?启示是怎样得到的?”两个问题的引导下指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激发小组讨论:鱼该不该放?损失大还是收获大?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提的很好,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文本,又是对学生们一次很好的道德教育。

《 钓鱼的启示》这一课题,实际已经告诉了我们课文的`内容有两大块钓鱼以及从中所获得的启示。

题目入手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精华,从课题入手,便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陈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课题的理解,当陈老师揭示课题以后,紧接着问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有3个学生作了回答(有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启示是怎么来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引领学生对词语“启示”作了解释。这样的教学激起了学生想走进课文的欲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对学生阅读的培养,作为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也就是有目的的阅读。陈老师在初读课文时提出了两点要求: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度)的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分别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读通顺是最基础的要求,而问题的预设,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为后面的研读课文作了铺垫。

积极引导思维本节课陈老师安排了钓鱼和放鱼部分的学习。在教学时,陈老师主要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这是一条怎样的鱼?可父亲让我放回去, “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鲈鱼吗?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些列心情变化的词的概括,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适时进行板书,一目了然。当我在下面听课,学生讲到这是一条大而漂亮的鱼时,我也在想让我放回去,还真舍不得;当学到小作者钓到这条鱼又是那么的不容易:时间长(从月亮升起来到12点)、要技巧(等鱼筋疲力尽、一收一放)……我想,要放回这条鱼,还真的难。陈老师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引导学生思考很有深度,抓住语言文字的感悟,前后文的理解。在这里,自主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有了充分的体现。

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孩子,你得把鱼放回湖里去”,语气是那么坚定有力,老师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感悟父亲的那种不容争辩的口气。继而老师引导“我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会对父亲乞求些什么?” 角色的体验,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更能使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课文描写的情节,走进“我”的心灵。同时一个父亲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非常深奥的课文,但听下来教师上课脉络清晰,板书简洁,学生易掌握。总之,教师精心的设计,灵活的引导,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由于我不会评课,陈老师的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敬请大家补充。

《钓鱼的启示》听课随笔 第2篇

1、字、词的教学扎实、高效。从读音的指导,到书写的指导,都做得非常到位。

2、教师放下姿态,走进学生。如“我找的和你一样,我想的和你一样”等。

3、学法的指导贯穿始终。在课题中用小问号,表示学生的提问,并利用课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4、关注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在有限的`空间里拓展无限的想象,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5、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层次地走进詹姆斯的内心世界。

6、针对四年级的教学实际,落实提出有价值问题。

《钓鱼的启示》听课随笔 第3篇

其人其课

我校的汪琼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一直以深刻、深入见长。但是, 如何有效地执行教学设计, 做到深入浅出, 一直是她试图解决与突破的问题。于是, 汪老师常常自我加压, 主动请老师们走进她的课堂, 进行深度磨课。那么, 就让我们走进汪老师的《钓鱼的启示》一课, 共同经历这一深度磨课的历程吧!

《钓鱼的启示》一文讲述11岁的詹姆斯在开禁前两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 父亲要求他必须将其放回水中。詹姆斯在极度挣扎中放掉了这条鱼, 并在以后的人生中逐渐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汪老师以“启示”为线索, 引领学生聚焦“启示”———质疑“启示”———品悟“启示”———释疑“启示”, 以“《钓鱼的启示》的启示”为书写主线,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所思所得所感并交流;最后升华至人生的启示, 提醒学生在漫长的人生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写好自己的人生篇章。

本课教学设计没有按文本的叙事线索按部就班地铺陈教学, 而是紧抓人物的内心矛盾, 揭示其内心的矛盾, 展示在规则面前战胜诱惑的“难”, 使得严格教育的必要及影响得以彰显。

从抽象到具体———直面“诱惑”, 审视“启示”

汪老师教学伊始便紧扣题眼, 聚焦“启示”, 引出“启示”的具体内容: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 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当你面对很大诱惑的时候。

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启示”:小声读两遍这段话, 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随后,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提炼为:道德是简单的, 实施起来为何难?难在哪?再引领学生从“该不该”到“愿不愿”再到“难不难”三个层次来探讨。

应该说, 这样的设计有其独到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中, 师生对话占用了课堂的大量时间。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课堂到底缺少了什么?

“语文味!”“让学生潜入文本, 好好地读书思考!”教研组长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对!“回到文章中!回到文章中!”研课的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于是, 就有了这样的修改:

对于“该不该”, 联系此处钓鱼的规则来体会, 从而认识到这是“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将“难不难”的问题先学习, 引出这是“巨大的诱惑”。先美读书中对这条好不容易钓上来的大鱼的描写;再师生以口语交际方式进行情境对话, 引导学生联系文本, 进一步直面“诱惑”———鲈鱼大、很难钓、没有人发现, 就算违规也不会受到惩罚等, 揭示詹姆斯的内心世界。接下来, 再解决“愿不愿”的问题,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从詹姆斯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中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体会他的极不情愿。

经过这样的一番修改, 将詹姆斯在规则与诱惑之间的挣扎展露无遗, 将抽象的启示具体化, 学生有了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的机会, 在直面“诱惑”的过程中, 不断审视着“启示”, 引发了共鸣和思考。“道德问题为什么实施起来这么难”的教学难点也就悄然突破了。

从表象到心灵———拒绝“诱惑”, 钓起“规则”

汪老师是从两个层面 (儿子、父亲) 来设计教学过程的。当学习了儿子这部分后, 便转到父亲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主要环节设计为:

1. 师生合作读父子那段对话。

2. 换词练习, 将父亲“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话中的“得”换成其他词, 体会父亲语气中不容置疑、不可商量的意味。

第一次执教后, 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虽然塑造了父亲严守规则的形象, 但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甚至认同父亲的行为。这就需要让学生了解父亲这样做的原因所在。

怎么办?还是得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大家经过一番深入研讨, 觉得应该在后面加入这样三个小环节:

3. 再读父亲的话:“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读好“得”字, 体悟“得”字背后父亲肯定、坚决的态度。

4. 当詹姆斯“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时, 父亲读懂他的心思了吗?父亲再也没说话, 但我们相信他内心一定有千言万语。结合课文和当时的情景, 想象一下, 父亲会在心里说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孩子, 的确, 月光下, 没有一个垂钓者, 也没有一条船, 当然, 除了我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啊, 可是_____。

5. 再读詹姆斯放鱼部分的描写。

这样一来, 就使父亲的形象更立体化、生动化了, 让学生入其心, 信其道。学生们感受到:在父亲教育“我”毅然拒绝“诱惑”的背后, 是“规则”力量的支撑。

从诘问到深思———呈现“诱惑”, 内化“启示”

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人看见你行为的时候, 你能坚持正确吗?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 你会不会闯红灯或是逆行?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 你是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

这是钓鱼的“启示”对詹姆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至于他会在生活中、工作中不断地这样诘问自己、提醒自己。但是, 这样一段自省的理性的扪心自问,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吗?如何让这段话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经过研课老师们的商讨交流, 我们将这部分的读读、说说、议议环节改为:课件出示创设的三个具体情景,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感悟填空、交流。

1 5 岁时, 有一天深夜, 詹姆斯筋疲力尽, 很想尽快赶回家。马路上空无一人, 于是他打算闯红灯。这时, 父亲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孩子, 你_____把它放回水里去!”

25岁时, 詹姆斯为签约公司设计的图纸, 被公司的竞争对手看中, 打算高价购买。这时, _____声音又在他心中响起:“孩子, 你_____把它放回水里去!”

45岁时, 开发商想用重金收买詹姆斯, 掩盖其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行为。这时, _____声音不断回响:“詹姆斯, 你_____把它放回水里去!”

这一设计深化了学生对于“鱼”的内涵的理解, 凸显了父亲的教育对詹姆斯的深远影响。学生在情境表达中, 充分感受到:遵守规则、战胜诱惑已成为詹姆斯的自觉行为, 让理性的认识在感性的体验中水到渠成!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有问题表明还有发展空间, 关键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 勇敢地正视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看, 深度磨课不正是在发挥这样的作用吗?

《钓鱼的启示》带给我的启示 第4篇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前4天检查我们班1分都没扣,我不禁沾沾自喜。星期五早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比往常提前到班检查卫生。教室里书声琅琅,地面干净整洁,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微笑。我时不时看表,7:40,7:49……临近检查的时间了,班长胡冰燕照例向我请示:“王老师,时间到了,我要去检查卫生了。”我微笑着点点头,说:“快去吧!这次咱班一定能得第一。”“嗯,我也有信心!”胡冰燕自信地笑着回答。

胡冰燕这个班长是我刚接手五年级时,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的。她学习成绩优异,做事认真,善良正直,一直受好评。竞选学生会主席时,她全票当选。看着胡冰燕远去的背影,我想赶快再检查检查。突然,我发现对着门口的胡杨课桌下不知什么时候掉下一片纸。我急忙走过去准备捡起,这时教室门开了,胡冰燕带着学生会干部进来了。我忙笑脸相迎,试图吸引他们的视线,但那张纸太显眼,胡冰燕已经看见了。她犹豫了一下,慢慢走过去。我急中生智,疾步上前,一边用脚踩住纸,一边笑着说:“冰燕,快领着学生会干部去教室后面看看。”

“老师……”看着冰燕诧异的眼神,我急忙给她使眼色。“王老师,你脚下有纸。”六年级的学生会干部胡莉小声地说。我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起来,原来那张纸我没有完全踩住,还露出一点。“这是胡杨读书时不小心从书里掉出来的,这次不算吧,好吗?”我恳求道。“可按学校卫生评比规定,这是要扣分的。”胡莉毫不留情地回答。我把无助的目光投向冰燕,她似乎也很无奈,轻轻地在记分簿上扣了0.1分。

在我的惴惴不安中,评比结果出来了,我班因这0.1分之差再次名落孙山。班级总结会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指责胡冰燕没有集体主义精神,不爱护班级荣誉。我也沉着脸。

胡冰燕呆呆地坐在位上,一句话也不说,紧咬着嘴唇,泪在眼眶里打转。“把她的班长撤了吧!”不知谁说了一句,“对!这样的班长应该撤!”一些学生纷纷响应。我犹豫一下正准备说话时,胡冰燕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委屈,一下子站起身来大声哭着说:“王老师,我一直敬佩您,喜欢上您的课。昨天咱们刚学过《钓鱼的启示》,您在课堂上说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您让我们像文中的作者一样,从小要有与不良风气斗争的勇气。不错,我是咱班的班长,但我更是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怎么能徇私枉法,做出违背规定的事呢?如果您也觉得我当班长不合格,那么我愿意辞去不干!”

一席话,有理有据,慷慨激昂,顿时令我瞠目结舌,羞愧难当,也令同学们哑口无言。是呀,课堂上我教导学生做人要正直无私,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课下我却让学生弄虚作假,这是什么行为?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大声地说:“胡冰燕同学说得很对,老师很佩服!”同学们会意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学相长,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确也会有错,学生的教育让我印象深刻。简单的一篇课文看似学完了,可真正的“钓鱼的启示”却是通过这件小事体现出来的。

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随笔 第5篇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入新课,不仅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还能起到情感传导作用,架起教师、学生思路之间的桥梁,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上好新课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因此,我教《钓鱼的启示》时,是这样导入的:

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从题目中找探究点,问:“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启示!”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请打开书,仔细读课文,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打开书读起来,想尽快找到答案。这样,在以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释疑

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随笔 第6篇

在文本的重、难点确立上,我把钓鱼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要求熟读积累;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在教法的选择上,我优先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首先,降低起点,层层突破。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开始,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因在学习新课时,我引导学生首先关注的是“钓鱼”,而不是“启示”,从“钓鱼”中择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和规律。此外,我主要是利用以读为主、读中体验、引导思维、质疑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章,进而与文本产生共鸣。最后,我还进行了课外拓展,即主题学习, 效果还可以.

然而,在进行教学实践时,首很多的不尽人意和遗憾。

因为诸多原因,以至拖堂,我再次感叹:公开课不能备满,只能备35分钟左右。因为担心影响活动继续进行,所以在引导学生理中感悟“启示”时,我总在“赶”,俗话说得好,欲速真的不能达。因为我在“赶”导致引导学生读得不够,心致悟得不深。

《钓鱼的启示》听课随笔 第7篇

《小猫钓鱼》是一首叙述性的童话歌曲,曲调诙谐幽默,情绪活泼欢快,童趣盎然。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讲述了一个富有教益的故事,使他们在音乐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本课设计主要以新课标为依据,在教学思想、方法上张老师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大胆探索和尝试,在第一次视频教学中,听课成员感受最深的是:

1.运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交流、学习。

2.师生相互交流,探究及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学生的表演生动有趣,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3.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张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较强。

存在的问题:

1.在范唱时“fa”音唱走调了。

2.导入环节难易脱节,需要层层递进。

3.讲解歌曲出现的“下滑音”。

4.趣味导入,解决难点的环节,难易脱节,花太长时间,没有做到循序渐进。

5.语言的组织不够精炼。

6.上课环节不够紧凑,没做到有效的引导学生歌表演。

7.教唱环节不够丰富。

8.小细节的处理不够细,如:背景音乐的音量过大。听课成员的建议:

1.道具中的钓竿过长,需要弄短一些。

2.提问时要有麦克风给学生。

3.课堂结束时的律动巩固唱,幻灯片上要打上歌词。

4.学生进行歌表演时,幻灯片要把角色要求打出来。

5.加强个人音乐基本功的训练,范唱要准确。

6.间奏部分可以角色互换进行表演。

7.教唱环节不够清晰。

预设:

(1)旋律带唱

(2)口风琴带唱

(3)提示歌曲用什么样的心情演唱

(4)重点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乐句(注意声断气不断)

(5)完整演唱歌曲,加上律动。

(6)歌曲的分段,分组演唱(两种不同的情绪对比)

(7)间奏部分加上角色表演,让学生加上劝语。

(8)情境表演

A 角色分配

《钓鱼的启示》听课随笔 第8篇

这篇文章类似我国的寓言, 故事好读, 寓意难解。对四年级学生而言, 阅读过程只是从故事到启示, 而理解过程却必须由启示回到故事, 借故事的形象理解事理的抽象。另外这篇文章语言表达风格比较凝练, 有许多空白点值得挖掘, 可以让学生以切己体察的方式, 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把握言语丰富的意蕴。

教学目标:

1.以“启示”为线索, 透过语言文字的品悟读懂“启示”的内涵。

2.用设身处地、切己体察的方法, 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从“钓鱼的启示”中得到自己的启示, 训练思考、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聚焦“启示”

1.分别板书“钓鱼、启示”两个词, 提示:你能根据这两个词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如果在这两个词之间加上一个“放鱼”, 你又能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2.利用“钓鱼、放鱼、启示”这三个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结:这篇文章的结构类似我国的寓言故事, 如《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 前面是故事, 后面是启示。故事很有意思, 启示颇为难解。这个钓鱼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评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说:“不知题理题窍, 临文时必无决断……”作文如此, 读文、解文也当如此。“钓鱼的启示”这个题目具有鲜明的结构性与线索性, 抓住它、利用它, 训练学生的结构意识、概括能力, 并形成学习的主线, 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以题解文的启示。】

二、质疑“启示”

1.勾画并课件出示: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 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当你面对很大诱惑的时候。

2.小声读两遍这段话, 提出自己的疑惑。

【评析:虽说学贵有疑, 但质疑能力是需要激发与培植的。教师有意将质疑点集中于文本的关键处, 启迪的是学生一双质疑的眼睛。】

三、品悟“启示”

梳理学生的问题, 过渡:道德问题既然是简单的, 实施起来又有何难?难在哪?让我们回到文本中去, 探个究竟。

(一) 设身思量“该不该”

1.提示:回顾全文, 联系生活, 好好想想, 你们认为放掉这条大鲈鱼该不该?

2.反诘:你们都认为放掉鱼是应该的、正确的, 是一件简单的事, 难道詹姆斯内心深处不明白?但他愿不愿意这么做呢?

(二) 依本解读“愿不愿”

1.詹姆斯不愿意, 你是从文章哪些地方知道的?请找一找, 读一读。

2.生思考、交流, 师点评。

预设一:读“父子对话”, 抓“大叫起来, 大声抗议”, 读出詹姆斯的十分不愿意。

预设二:从詹姆斯放鱼的速度“慢”和鱼游走的速度“快”的对比中, 体会詹姆斯的一百个不愿意。

预设三:“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从“看着”的乞求味道中感悟詹姆斯的一千个不愿意。

预设四:“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从“悲哀什么”的讨论中领悟詹姆斯的一万个不愿意。

(三) 口语交际“难不难”

1.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难在哪儿呢?现在你就是詹姆斯, 结合前文, 敞开心扉, 说说你明知道该放, 为什么却不愿意放。

2.师生情境对话:直面“很大的诱惑”, 揭示詹姆斯内心的挣扎———鲈鱼大, 很难钓, 没人发现, 就算违规也不会受到惩罚等。

3.追问:你、我、我们都懂得詹姆斯的不情不愿, 都理解他面对很大诱惑时的挣扎, 那他最亲的人———他的父亲, 难道不懂得、不理解吗?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可他为什么说“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呢?

(四) 切己体察, 理解“得放”

1. (师生或生生合作) 读父子的对话, 换词体会“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中“得”的坚决、肯定、毋庸置疑、不可商量的意味。

2.当詹姆斯“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时, 父亲读懂了他的心思吗?父亲虽然再没说话, 但我们相信此时此刻他内心一定有千言万语。结合课文和当时的情景, 充分想象, 他心里会说些什么。

出示:的确, 孩子, 月光下, 没有一个垂钓者, 也没有一条船, 当然, 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 可是________

这“可是”之后该说什么呢?

(五) 纵深推进, 铺叙“自愿放”

1.可是这些话父亲不想说, 不愿说, 他坚决要求儿子用行动说话。儿子用行动说了吗?我们再读读有关詹姆斯放鱼的内容, 感悟他从不情愿到一点点接受的心理变化过程。

2.父亲不说, 还因为他相信, 岁月会替他说话的。请你想想詹姆斯的成长, 根据自己的理解, 完成下面的填空, 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十五岁时, 有一天深夜, 詹姆斯精疲力竭, 想尽快赶回家, 马路上空无一人, 他打算闯红灯。这时, 父亲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孩子, 你_______把它放回水里去。”于是, 他_______。

二十五岁时, 詹姆斯为签约公司设计的图纸, 被公司的竞争对手看中, 打算高价购买。这时, ________声音又在他耳边响起:“詹姆斯, 你_________把它放回水里去。”于是, 他。

……

【评析:真正的语文课堂既是感性的, 又是理性的。感性来自意蕴丰厚的文本、曼妙多姿的朗读、竞相绽放的教学现场。理性呢?首先来自故事发展的线路, 作者写作的思路, 以及教者对前两者深刻体会后自觉追求三线合一的教路。从“该不该”到“愿不愿”, 又到“得放”, 再到“自愿放”, 这样依线纵深推进, 让课堂如不断拓宽的泉眼, 引得学生思维的泉水欢快地向外奔涌。其次, 各种理性策略如多元切入、口语交际、情境拓展等灵活穿插于教学之中, 课堂怎不会“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四、释疑“启示”

1.当我们紧贴文本, 与人物浑然一体地想他所想, 说他所说, 做他所做后, 再读“钓鱼的启示”这段话, 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2.悟写:《钓鱼的启示》的启示:一个词, 一句话, 一篇文章均可。只要由文本而来, 从心底而出, 长短皆成文章。

3.交流中内化并升华主旨。

【评析:从质疑到释疑, 教学画了一个完整的圆。这儿还渗透着:语文课堂, “思、写”与“读、说”同样重要。】

五、人生“启示”

师:是的, 正如你们所说, 詹姆斯从钓鱼、放鱼这件事中得到启示, 这些启示, 又不断启示他的人生。而我们将来漫长的人生, 会遇上哪些事?我们如何选择正确的行为, 又会得到哪些启示呢?同学们, 请慢慢走, 细细想, 写好自己人生漂亮的启示吧!

钓鱼的启示 第9篇

一个中午间休时分,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教室里只剩下几个学生在吃午餐,张扬也在其中。

不经意的抬头,看见张扬正在喝饮水机里的水。记忆中,他是没有交水费的。为了证实我的猜测,我翻开了账目明细,张扬果然没有交水费。那他为什么要喝饮水机里的水?是不是渴极了?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因,我把张扬叫过来。

细问之下,我才知道,事情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原来班级里有一半的学生没交水费,现在,这一半的学生都在理直气壮地喝着“免费水”。

面对我的询问,张扬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都喝呀!

我想起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文章讲的是34年前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夜,“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有幸钓到了一条美丽的大鲈鱼,可那时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于是,父亲要求“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去。尽管到处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可是,父亲毋庸置疑的态度让我不得不沮丧地把鲈鱼放回湖中。

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确如此,对待学生喝“免费水”的问题,我不能以对错来判断。因为正如张扬所说,看见别人那么做才去做的,而别的学生又是因为口渴极了才去“借水”喝的。“借”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成自然。我相信学生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但一落实到实践中,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都这么做。

也许,这是看似平常的一件小事。但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它却不是一件小事。

如果我对这件事置之不理,就对那些交水费的学生不公平,甚至还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心理:不交水费也能喝水。而那些没交水费却喝着水的学生,更因为占了便宜而沾沾自喜,会认为不劳而获是正确的。这种思想一旦在学生的心底扎下了根,我不知道当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一个又一个“诱惑”的时候,会不会也能正确地做出取舍?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想,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必要的。

于是,我临时召开了一节班会。当我一把问题提出来时,许多学生都低下了头。而我并没有点到为止,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希望学生明白,在他们的人生路上,会有许许多多“免费”的机会没人监督,但是,不恰当的取舍,会影响他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会学生做人,他们才会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钓鱼的味道随笔 第10篇

我不喜欢钓鱼。小时候我曾用辣椒钓起一条大鲤鱼,可见这项活动易于上手,难于精通。我就是耐不下性子去枯等,“临渊羡鱼”不会出现在我身上。波光粼粼,时光匆匆。人们喜欢的是等待之后的结果。但是,有多少人喜欢等待呢?

我也不喜欢吃鱼。鱼肉固然富含营养,总被形容为极鲜极美的佳肴,但我就是耐不下性子去挑出鱼刺。看着食客们被鱼刺卡得龇牙咧嘴,加上50块钱一次的拔刺费用,让我害怕得很,连泥鳅也敬而远之。

说到底,这还是因为心气浮躁。很多人喜欢探囊取物那样简单,喜欢手到擒来那样速效。就像狩猎,比起布设陷阱再静待猎物上当,很多人宁肯操起家伙发起正面冲击,要不为啥会有“木兰秋狩”,偏要搅得一山不得安宁?这些人就是享受那种张弓上弦,随时都有标靶(而且必中)的便捷。钓鱼不就是相当于慢吞吞地设陷阱吗?更何况,当回报是自己不喜欢,送人又送不掉(这正是我家现在的窘况)的东西时,厌烦程度可能会与耗时多少成正比。

钓鱼不就是件功利的事情吗?有多少人会不在乎钓鱼的收获呢?即使是“蓬头稚子学垂纶”,本是小朋友的天真模仿,久而久之,“小儿”也开始专注于钓鱼本身,顾不上路人的问询了。的确如此,篓里有鱼,才能心中不慌,才能对得起一整天的风吹日晒,受得了钓友的频频窥探,接得住家人等鱼下锅的殷切目光。钓鱼即觅食,这种潜意识被完好地继承到现在,钓有所获成了评判幸福感的依据。这种朴素幸福的极致,无疑就是得知“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

钓鱼的双方都是逐利的。在小说《逝水》中,钓鱼高手子衡教导魏国大王;“这鱼会上钩,是因为鱼被利所诱,不能自持。这鱼会脱钩,是因为人被利所诱,不能自持。”谁更自持,谁就会在钓竿的拔河赛中胜出。所以,钓鱼讲究平心静气,心态放松,越表现得心若止水的人,才越有可能获得随之而来的.收益。心不静,性不定,莽而且怯,比如我,就不是能钓鱼的人。

有时,钓鱼是一种心态;有时,钓鱼是一种姿态。就像姜太公渭水钓鱼、袁世凯洹水钓鱼,哪个不是盯着池中物。听着身边事呢?钓鱼被惺惺作态之人所利用,他们越展示出与世无争的洒脱,心里就越蛰伏着逐鹿中原的壮志野心。不分心的钓鱼人越来越少了。

鱼的窈窕身姿在钓竿的那一头游弋,与钓鱼的人彼此试探。这种田园式的悠闲与幽静是一些文人的嗜好,愁苦心绪,功名是非,都被碧波一一化解为无形。钓鱼翁成了静态的极致,他们的身影在山水名篇和千古画卷中若隐若现,以静衬动。或为静中之静,仿佛画面中的渺小黑点,竟能气定神闲地扛住一切风雪波澜。

或许,钓鱼更重要的不是钓和鱼,而真的在于山水胜景。其实,胜景与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闲对着绿树青山”的基本配置,满足“消遣我烦心倦目”的情感诉求。平日里的大张旗鼓不见了,张牙舞爪不见了,只看见落花向鱼问水,风吹弱柳拂波。所谓“和谐”一词,只能用于形容这种景况。

钓鱼的启示 第11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板书:钓鱼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10分钟)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2、反馈并补充板书:放鱼

3、浏览全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研读“钓鱼”部分:(10分钟)

(1)过渡语:很明显,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着重号。(板书:我父亲)

(3)反馈,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板书:得意)

重点指导:啊,这样大的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出示课件)

相机提问:“我”钓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鱼?我得意什么?父亲得意什么?

(板书:得意)

指导朗读:你想重点突出哪些词?

(4)“钓鱼”这部分有关于月夜的描写,写得很美,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吗?你想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什么?(美、静)

(5)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请在书上做笔记。

2、研读“放鱼”部分:(15分钟)

(1)过渡语:是呀,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多令人高兴呀!如果是你,你舍得放走这条鱼吗?

(2)你的这种心情,文章中的“我”也有,而且心情很复杂!读课文“放鱼”部分4--9自然段,你能体会到“我”复杂的心情吗?划出相关词句,好好读一读。(板书:依依不舍)

(3)这一部分对话较多,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式来学?(分角色读或表演等)

(4)引导提问:在“我”钓到鱼时,父亲是得意的,而此时„„你想到什么问题没有?

(板书:不容争辩)

(5)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请在书上做笔记。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2分钟)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

钓鱼

得意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质疑: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除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你还想学会什么?

二、答疑:

导:就从某的问题入手学课文。这个问题学懂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一)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读出你的感受。

①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作者钓到鲈鱼后惊喜、得意。(板书)时说出来的吗?作者直接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导:还有哪些描写也衬托出了作者钓到鲈鱼的高兴的心情?

①月夜的描写:涟漪、银光闪闪——读得慢一些,给人以回味。

②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的轻短、活泼。

2、捕捞鲈鱼是有时间的,在什么时间?是放?是留?父亲和我对待这条诱惑人的鲈鱼态度一样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合作读书。(板书)

①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你理解父亲的做法吗?(讨论)

尽管作者“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②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严格教育?谁跟他的意见一样?你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③我的心情怎样呢?

语言:

①小组合作读对话。②引读。③表演

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行动:

①“乞求的目光”的扩展。

②放鱼动作的朗读指导。

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反映人物心理。

(二)再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1、“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2、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总结: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学会了什么?

3、做人上你悟到了什么?

四、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老师和你们共同努力,我们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3、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板书设计: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启示

钓鱼的启示 第12篇

1《钓鱼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终生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理解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

举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

3、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钓鱼的启示》听课随笔 第13篇

我发现:自己几乎每天上课之前所进行的备课行为像是例行公事一样,粗略看看教材和教师用书,大致想想在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备课的时候,老师们往往关注怎么教、怎么学,具有强烈的教学意识,却很少思考教什么、学什么,缺乏鲜明的课程意识。正是这样,才造成了刚才所说的自己在课堂上也费了时力,但是却并没有收到如期的效果。

一、研读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钻研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在这一部分于教授提到了整体研读,主要是指钻研单元教材。从整体上认真分析一个单元的教材,能使我们理清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和纵横练习,正确的确定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比如说咱们的教材每个单元都包含了两篇文章,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将两篇文章都给学生讲到,这样的话,我们在精度了所有文章和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之后,每个单元选出其中的一篇来作为学生的精度材料,进行教授。这样一来,虽然是减轻了课堂上的任务量,但是学生却能够最大限度的接受知识。

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重视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的结合,以便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比如说在咱们英语听力学习上,学生教材上虽然也有听力的练习和材料,但是材料的难度却并不适合咱们的学生,学生听起来肯定也是相当吃力的。这样的话我们选取了以B级真题上的听力来作为学生主要的听力材料。难度适中并且还以通过B级考试为目标做了针对性的训练。

另外在使用教材上,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教材,教师有责任去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对于教材,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师用书上的条条框框,打破陈旧的观点,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在以教材为基本的同时,我们也要发现由于教材的相对固定性,我们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不断的衡量、分析教材的内容,创造性的用好、用活教材。比如在新理念综合教程的第二册第六单元Internet。在讲到互联网通讯这一内容的时候,要紧密结合学生现在都较为熟悉的一些热门软件,比如微信、人人等。因为谈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在行,所以上课的效果肯定比往常要好很多。

二、确定目标是有效备课的保证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自“有效教学”的理念进入课堂后,教学是否有效不再以“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指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教师要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根据书中所提到的以及自己上课时的情况,总结出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扩展他们的思维,成为课堂的共鸣点?而这些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三、转变角色是有效备课的关键

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才会成为一堂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氛围热烈,关系融洽的课。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互动的课才会让人兴奋,才会充满激情。也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有效参与课堂。咱们的老师在课下都会这样埋怨:不管我在讲台上怎么卖力的讲,怎么启发,怎么引导,学生就是对我的讲课就是无动于衷,就是不参与,看着老师一人在台上演一场“独角戏”。这样的话,老师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讲课的情绪肯定也就受到了影响。殊不知,并不是学生不想参与进来,而是你没有给他们机会。你始终都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师者为尊”的高度,一直都在向学生灌输你的思想,你的理解,却不愿倾听他们的想法。因此,老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四、备课形式是有效备课的载体

钓鱼的启示 第1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空”;理解“压抑、允许、悲哀、教诲、骄傲“等词语。

2、深入体会詹姆斯钓到鱼和放鱼的心情变化。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要遵守各种各种的规则,在学校里,我们同样要遵守学校的规则。谁来说一说,在学校要遵守什么规则?希望这节课大家也能好好遵守班级的规则。

二、导入新课

1、学习生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钓鱼的启示》。昨天我已经让同学们回去预习课文,现在我要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2、分析课文大意

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怎样划分段落?

3、分析詹姆斯钓鱼到放鱼的心情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二部分,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2-1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板书)詹姆斯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大,足有10公斤的大鲈鱼)詹姆斯钓到这条大鱼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詹姆斯把眼睛都瞪圆了,这体现了他什么心情?(板书:惊喜、紧张、激动。)你们能瞪大眼睛,把这几句话读一读。

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大的鱼,要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鱼,你会怎么做? 我想詹姆斯肯定也很想把这条鱼带回家,可是这时发生了什么事? 父亲为什么叫詹姆斯放掉大鱼?(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读一读5-12自然段。

爸爸为什么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挣扎,考虑)他会想些什么?詹姆斯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对话。“大叫”和“大声抗议”表现了什么?(不满、不理解)带着你们的理解把这两句对话读一读。

此时的詹姆斯多么希望父亲回心转意“他向四周望去…他又一次看向父亲。”“三次没有”体现了什么?

钓鱼的启示教案 第15篇

师:生活是一本书,时时给我们启示,钓鱼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这节课我们学习1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板书:“钓鱼”、“放鱼”)

二.初读启示,找句子。

1.师: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终生难忘的启示,哪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第10段)

2.读第10自然段,找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用“ ”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名)句子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理解句子1 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同学们太利害了,把老师找的句子也说出来了。请快速浏览课文3-9自然段后,同桌讨论回答问题。

(1)“是与非”是指什么意思?(生:对与错!)

(2)就作者钓鲈鱼的事来看,怎样做才是对的,哪样做是错?(3)为什么说带走鲈鱼是错的?请根据所查的资料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后,师用投影出示以下资料,让学学生默读。)

(资料:因为有一段时间是适合鲈鱼繁殖和生长的季节,在开放日之前不应该捕捞正在产卵和生长中的鲈鱼。这是每一个渔民都应该遵守的规则。)

(4)“实践起来却很难”在文中是指(作者放鲈鱼很难)。(板书:难)

2.师:什么原因让作者感到放掉鲈鱼很难呢?请快速默读课文3-9自然段,找出原因,并用“ ”画出有关语句。(指名汇报)(估计学生会这样回答,并找出以下句子作理由。)① 鱼很大,很美。(我从来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吗?(得意)生:我体会到作者钓到这条鱼时很得意。

师: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你得意的心情,读——“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师:钓到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是多么地高兴、多么地得意啊,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读—— 师:钓到这条又大又美的鲈鱼,我当然很得意,齐读——“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② 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大鲈鱼。(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拉上岸来。)

③ 这时离捕捞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④当时四周没有其他人。(我抬头看了……影子)(4)师:父亲喜欢这条鱼吗?何以见得? 生读: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师:从哪个词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鲈鱼的喜爱?(得意)师:除此之外,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对鲈鱼的喜爱? 生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师:从“得意”一词我们便可看出父亲对鲈鱼的喜爱,那么“好一会儿”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师:虽然父亲也很喜欢那条鲈鱼,也在进行着道德抉择,但他的态度却是不容争辩的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他的语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他的声音那么的坚决,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句话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父亲坚决而又不容争辩的态度?(得)谁能换个词来读一读这句话?(一定、必须)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这是一位以身作则、对孩子严格要求的父亲。师: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

生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还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这还是一位以身作则、对孩子严格要求的父亲。师:请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就是父亲的爱,严格的爱、负责的爱,齐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过渡语: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呢?(爸爸)

3.师 “我”作出了“放鱼”的选择,这要经历多么艰难的心理斗争啊?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3——9自然段,找出“我”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实践起来的艰难。(生自由,指名汇报)

①学生汇报(先说句子,再说体会到什么)随学生汇报出示以下句子:

句子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得意”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板书:得意)句子2:“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师:请用“急切”的语气读。(板书:急切)

句子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板书:委屈)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4: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此时此刻的“我”和爸爸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呢?(“我”可能会说:爸爸反正没人发现,我们就留下这条大鲈鱼吧,好吗?爸爸,我求求你了!爸爸可能会说:孩子,我们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处处接受严格教育,事事严格要求,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啊。爸爸希望你从小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明白爸爸的用心良苦吗?)

句子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板书:依依不舍)

师:“依依不舍”还可换成什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②齐读这5个句子

师:说得太好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句子读好吧!

(二)理解句子2 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师:看,把鱼放回湖中,“我”经历了一个多么困难的心理历程啊!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就这句话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来考考大家呢?(指名:学生质疑,学生回答)

估计学生可能提:那“鱼”为什么加上双引号?(答:因为不是指真正的“鱼”。)“鱼”指的是什么?(答:这句子中的“鱼”指的是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我”可能遇到哪些“鱼”呢?(答:可能遇到过的“鱼”可能是: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我当设计师可能会有人出高价钱钱收买我,让我把我设计的东西挖过去……)“我”遇到了“鱼”后会怎样做呢?(答:我是不会为这些“诱惑”而动心的。)为什么能这样做?(因为父亲当年对的教导我永远铭记于心,并一直都是这样做的。)2.师小结,齐品读第10自然段!

师:是啊!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与力量。让我们一起再读第10自然段吧!

(板书:严格教育、勇气力量)、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引读——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从:考试分数、买东西、公共汽车让座、卫生、过马路……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说)

2、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师;这是父亲送给我最为珍贵的礼物,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这就是钓鱼给我们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希望孩子们将钓鱼的启示铭记于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 五.拓展(同桌说,后指名)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曾遇到过怎样的“鱼”呢?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请说出来与你的同桌分享分享!六.齐读道德名言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让我们来看看名人又是怎样说的,请齐读名人名言!1.“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2.“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希腊)。

3.“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七.小结:(指着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3.钓鱼的启示,知道了“我”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时心情非常的得意,但当爸爸说要把它放回湖里去时,我变得急切了,我恳求爸爸留下大鲈鱼,但爸爸却坚决要我放鱼,这时我委屈极了,只好依依不舍的把鱼放回湖里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我终于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年级

孙玉桥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全文共11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我”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水里,使“我”懂得“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启示,这一启示让我受益终生。很明显,这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日渐提高,能初步的把握 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初步养成与他人进行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度,制定了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捕捞、操纵、沮丧、诱惑、皎洁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感悟从钓鱼中获得的启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文章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从钓鱼中获得的启示。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

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感受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

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当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在上课前,我会这样提问:同学,你们钓过鱼吗?如果你们钓到了一条大鱼,你们又会怎么做呢?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一位小男孩,在他11岁的时候,钓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却又把鱼放回了湖中,而且还从中得到一个受益终生的启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现在老师就和同学一起去认识认识这位小男孩,学习学习这钓鱼的启示。出示板书:钓鱼的启示用这这样子的方式引出课题,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接着再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上面创设情境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已经对本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所以我很自然的安排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并且有两个目标:本课的生字词,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五年级的字词教学并非可以悬空,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有所体现。我采用的是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明学生读,再让个别同学讲一讲难写的或者难度的字,再全班读一读,然后把难写的字在边上写一写,默一默,或者在书本上圈出来。对于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相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中,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话讲出来。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更多的是品读课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个难题。我想,让学生找出钓鱼的启示并不难,但是要让学生理解钓鱼的启示却是有一点难度的。所以,我再次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得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了这句话后,请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呀。道德、是、非、难这些和钓鱼有什么关系呢?我请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三到九自然段,找出文中我心情变化的句子。不难发“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接着是急切,然后是难过和委屈,最后是不舍。在这里我紧紧抓住两个点进行研读。第一个是我“得意“的句子,也就是第三自然中描写鱼非常大非常漂亮的句子。我要求学生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感同深受,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不舍这条鱼。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增强语感,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第二个点是“不容争辩”。我会分二个步骤丰富这个词语。第一,紧紧抓住“盯”这个词,理解父亲在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经过一番挣扎才决定放走这条鱼的。二是让学生懂得,面对父亲要我放走这条鱼时,我的心情的变化过程,从得意,急切,再到难受委屈,最后到不舍。这部分有大量细微的心理描写,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体会道德实践中的难。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用自己的行为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所以,我会适时引导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你也会遇到像文中所说的大鲈鱼,这个时候,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我相机出示各种情景,如在商场里营业员多找了你钱,在路上你检到喜欢的玩具,老师多给了你分数,遇到这些情况时,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后,从而明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社会道德人,此时,课文的重难点就得以突破了。联系学生的实际,这样就能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起来,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我趁势进行总结:同学们,正确面对每一件小事吧,拒绝诱惑,面对道德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样你的人生必将走向成功。

五年级

上一篇:电源引起的内存报警故障如何解决?下一篇:煤矿企业材料成本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