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注册的基本流程

2024-06-07

企业注册的基本流程(精选8篇)

企业注册的基本流程 第1篇

北京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证券评估机构

企业上市的基本流程

一般来说,企业欲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必须经历综合评估、规范重组、正式启动三个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

第一阶段 企业上市前的综合评估

企业上市是一项复杂的金融工程和系统化的工作,与传统的项目投资相比,也需要经过前期论证、组织实施和期后评价的过程;而且还要面临着是否在资本市场上市、在哪个市场上市、上市的路径选择。在不同的市场上市,企业应做的工作、渠道和风险都不同。只有经过企业的综合评估,才能确保拟上市企业在成本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操作。对于企业而言,要组织发动大量人员,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进行工作,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为了保证上市的成功,企业首先会全面分析上述问题,全面研究、审慎拿出意见,在得到清晰的答案后才会全面启动上市团队的工作。

第二阶段 企业内部规范重组

企业首发上市涉及的关键问题多达数百个,尤其在中国目前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诸多财务、税收、法律、公司治理、历史沿革等历史遗留问题,并且很多问题在后期处理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企业在完成前期评估的基础上、并在上市财务顾问的协助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预先处理好一些问题是相当重要的,通过此项工作,也可以增强保荐人、策略股东、其它中介机构及监管层对公司的信心。

第三阶段 正式启动上市工作

企业一旦确定上市目标,就开始进入上市外部工作的实务操作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选聘相关中介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审计及法律调查、券商辅导、发行申报、发行及上市等。由于上市工作涉及到外部的中介服务机构有五六个同时工作,人员涉及到几十个人。因此组织协调难得相当大,需要多方协调好。

咨询电话***010-81132554

企业注册的基本流程 第2篇

一、查名

1. 企业名称核准登记申请表

2. 所有股东身份复印件

3. 股份比例

4. 注册资金

5. 经营范围

6. 股东签字

7. 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开验资户所需资料

1. 所有股东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 名称核准通知书原件及复印件

3. 所有股东章印

4. 开户申请书、印鉴卡3张、授权委托书、银行企业协议书(去到银行先给的)5. 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6. 银行询证函(原件)

三、验资报告报备

1. 传真名称核准通知书到会计事务所(第二日出报备号)

2. 银行帐号

3. 余额通知书日期

4. 银行具体名称

四、开完验资户后、验资

1. 填进帐单

2. 存验资款

3. 拿余额通知书

4. 交给银行询证函,银行进帐单

5. 拿银行询证函(要第二日先可以拿的到)

五、办理验资报告所需资料(复印件)

1. 核名通知书

2. 公司设立登记表

3. 公司章程

4. 余额通知书(原件)

5. 对帐单

6. 银行询证函(原件)

7. 所有股东身份证复印件

8. 租赁合同

六、执照受理要准备的资料:(15个工作日左右就可以拿执照)

根据房产证地址及公司的性质去不同的工商局办理

1.名称核准通知书

2.承诺书

3.公司设立登记表

4.公司章程

5.法人履历表

6.验资报告及余额通知书

7.租赁合同(房产证明)

8.计生证(非广州户口)

9. 所有股东身份证原件

10.所有股东签字证明地址是给公司无偿使用11.相片

七、办理代码要准备的资料:(要三个工作日才可以去拿)

1. 营业执照原件复印件

2. 法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 代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 填写组织机构代码申请表格

八、办地税、国税要准备的资料:

地址:地税都是去华利路,(国税根据不同的区不同的街道去不同的国税办理)1. 填写表格:(一式两份加盖公章)国税表格、地税表格及企业登记表

2. 章程(原件及复印件)

3. 法人、股东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 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5. 代码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6. 租赁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7. 房产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8. 验资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9. 相片

九.取消验资户所需资料:

1.营业执照正本及复印件(加盖公章)

2.代码证本及复印件(加盖公章)

3.国地税正本及复印件(加盖公章)

4.开户许可证正本及复印件(加公章)

5.法人,代办人身份证正本及复印件(加盖公章)

6.进帐单,支票,可先填好或者到时再购买

十。、开户要带的文件:一式三份

1. 营业执照正本原件及两份复印件

2. 代码证、地税、国税正本原件及复印件 3. 公章、私章、财务章,银行要留印鉴

4. 法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 授权委托书

企业注册的基本流程 第3篇

AQ/T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基本规范》[1](以下简称为《基本规范》)已于2010年4月15日发布,2010年6月1日实施。为了指导企业顺利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亟需对《基本规范》的13个要素进行解读,以避免理解和实施过程中的争议和困惑。

如以《基本规范》基本要求的第一个要素“5.1目标”为例,吴宗之研究员等认为,目标是《基本规范》全部核心要求的第一个要求,也是整个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名称是“目标”,其实质则是“安全生产目标管理”。[2]常占利指出,安全管理目标体系有三个功能维度,即统计(S)性目标、功效(E)性目标和控制(C)性目标。[3]宋大成等认为,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践中,不少人将传统的目标管理搬到体系建立中来,这是一个误区。[4]

自管理体系标准引入中国以来,对作为管理要素之一的“目标”来说,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企业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困惑和误区,使得该管理要素的管理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为此,非常有必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1 目标管理是管理体系标准的关键管理要素之一

“目标”是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1)《基本规范》的基本要求“5.1目标”指出:“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2)在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中,将质量目标定义为“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 [5]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中的“5.4.1质量目标”:“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6]

(3)在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中,环境目标被定义为“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对“4.3.目标、指标和方案”的要求是:“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7]

(4)在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中,给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所下的定义是“组织自我设定的在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方面要达到的职业健康安全目的。”对“4.4.3目标和方案”的要求是:“组织应在其内部相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可行时,目标应可测量[8]。”

由此可见,所有的管理体系标准均设置了目标管理要素,说明目标管理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 目标管理的内涵、方法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为MBO)既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体现,它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时期,是由众多的管理思想大师一起完成的。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这个概念[9]。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因此,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2.2 目标管理的方法

2.2.1 制定目标

(1)制定依据:

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制定公司年度整体经营管理目标。

(2)目标分类:

一是按照作用不同分为经营目标和管理目标;二是按照管理层级分为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三是按评价方法的客观性与否分为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

(3)衡量尺度:

符合SMART原则。S是指目标要具体明确;M是指目标要可测量(定量或定性)A是指目标可以实现,并与下属达成一致;R是指目标与企业宗旨、愿景、长期目标相关;T是指有完成时间期限。

(4)沟通并达成一致。

公司总经理要向全体员工宣讲公司的战略目标,向部门经理或关键员工详细讲解重要的经营目标和管理目标,部门之间相互了解、理解、认可关联性的目标,上司和下属要当面沟通、确认下属员工的个人目标。

2.2.2 分解目标

第一种方法是将公司整体目标分解成部门目标,部门目标分解为个人目标,并量化为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第二种方法是将公司的系统目标分解为过程、要素目标,再将过程目标分解为子过程目标,一直细分至岗位控制的具体过程目标。

2.2.3 实施目标与适当调整

要经常检查和监控目标在实施过程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如果出现偏差,及时从资源配置、团队能力和管理系统等方面分析原因,及时补充或强化,在确有必要的前提下才调整目标。

2.2.4 信息反馈处理

在进行目标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导致目标即将无法实现,此时应进行信息反馈,按照计划的目标管理流程进行目标修订、审批等。

2.2.5 检查实施结果及奖惩

按照制定的指标、标准对各项目标进行考核,依据目标完成的结果和质量与部门、个人的奖惩挂钩,甚至与个人升迁挂钩。

2.3 目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技术问题

如设定的目标不可测量,导致无法对目标进行检测与考核;不能正确地分解目标,经常出现“目标平移”的问题。如在安全管理体系中,公司层面的目标是死亡率为0,部门和班组分解目标时均为死亡率为0。

2.3.2 制度问题

如目标管理的制度不完善,缺乏检查、监督和及时反馈等。

2.3.3 观念问题

首先是目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没有深入人心,导致下属对目标管理存在抵触情绪;其次是许多人简单地将目标管理等同于目标考核,忽视了目标管理中的监测、绩效辅导和反馈等环节;最后是目标管理的结果主要应用于薪酬分配和职务升降,未看到目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度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组织绩效的持续提升。

3 对《基本规范》目标管理思想的理解

(1)在“5.1 目标”中,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指出了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制定的要求是:一是目标分为两类,即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二是根据自身安全生产的实际来制定,那么在制定目标时,要依据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要求,在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进行评审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安全战略、能力和水平来制定目标,即制定的目标要符合SMART中的“A、R”原则。

(2)在“5.1 目标”中,要求“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第一,安全目标不仅仅包括企业层面的年度目标,而且还应包括基层单位和部门的年度目标,尤其是基层单位和部门的年度目标要进一步转化为指标;第二,企业要制定安全生产指标考核办法。这一要求其实就是SMART原则的充分体现。

(3)在“5.5.5安全文化建设”中要求:“企业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AQ/T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中要求“企业应建立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和安全目标等在内的安全承诺。”[10]一般来说,愿景是企业若干年的长远目标,安全愿景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所描述的企业在安全问题上未来若干年要实现的志愿和前景”。[10]其实,愿景、长远目标、战略目标、年度目标构成了目标的展开轨迹。

(4)在“5.8.3隐患治理”中要求:“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在隐患治理方案中也要包括目标,这里的目标应该与企业年度目标和部门年度目标相关,甚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5.13.1绩效评定”中要求:“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这是对目标管理中的检查、沟通、考核等环节提出的要求。

(6)在“5.13.2持续改进”中要求:“企业应……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这是对目标管理目的陈述和要求,也是使得《基本规范》的目标管理完成了PDCA循环。

4 理解与实施《基本规范》目标管理要素的要点

4.1 明确安全目标的来源和作用

企业安全总体目标要支撑安全愿景、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在设立安全总体目标时,首先要明确安全愿景与长远的安全战略目标;其次,要考虑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所设立的目标宜满足并逐步超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第三,总体目标应该针对自身初始评审的结果,综合考虑安全战略、法规要求和自身能力等来设立;第四,所设立的总体目标应符合SMART原则;第五,总体目标应该为年度目标的设立和评审提供一个框架,即年度目标宜在总体目标的框架内展开。

首先,目标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因为“好”的目标,能够支撑和聚焦企业战略,具有导向力、凝聚力、激励力等功能,便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绩效不断提升。其次,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要素,它是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缺少了它,那么管理体系这个“木桶”将是残缺的。最后,安全总体目标既可以“牵引”企业的安全动机、行为,又可以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准则。

4.2 构建安全目标体系

企业在设立安全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时,一般会提出诸如死亡率、重伤率、新增职业病数、事故数等目标和指标。很显然,这些目标是结果导向的和具有统计意义的,它是一个周期内企业安全管理的结果和绩效的具体体现。但设立了这些目标,它们不会“自动”实现和达成,必须通过管理体系要素和过程将这些目标“落地”,为此,需要将这些结果导向的目标分解为过程导向的目标,即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对结果的控制,用稳定受控的过程来实现稳定的结果—安全绩效。

目标管理得以顺利实施的要害,在于首先要构建一个树状结构的目标体系,它包括企业、部门、班组、岗位多个层次的目标;或者是系统、要素(过程)、子过程、末端过程等多个层次的目标。形象地来看,企业、系统层面的目标是“树干”,部门、要素(过程)层面的目标是“枝干”,班组、子过程层面的目标是“树枝”,岗位、末端过程层面的目标是“细枝”。

构建这样一个树状结构的目标体系,需要将诸如 “死亡率为0、重伤率为0、新增职业病为0”等年度安全目标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分解。如何分解呢?有的企业是将这些结果导向的目标简单地“平移”下去,即部门、班组的目标和指标均为“死亡率为0、重伤率为0、新增职业病为0”。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企业应当认真思考,为了达成该目标,各部门要做什么、所主控的要素或过程应该如何控制,为了控制要素或过程需要设置哪些KPI(关键绩效指标) 以此类推,可以将目标分解为各个层级的KPI。

某企业依据OHSAS18001标准建立的安全目标体系如下:

(1)企业层面的结果导向型目标

如死亡率、重伤率、轻伤率、重大隐患次数、新增职业病、责任事故数、员工满意度、相关方满意度等。

(2)要素层面的结果或过程导向型目标

如“4.3.1危险源辨识的覆盖率、准确率、及时性、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适宜性等; 4.4.2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培训计划的完成率; 4.4.4文件的符合性、适宜性、差错率等;4.5.3事件调查的及时率、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数等;4.6管理评审的及时性、管理评审输入的完整性、改进措施的完成率等。”

(3)过程层面的过程导向型目标(或为了监测过程设置的结果型目标)

某车间根据其主控的过程,建立了文件化的目标,如车间危险源辨识率、危险源变更管理及时性;设备完好率、故障率、维修保养合格率;车间照明达标率、监控装置覆盖率、安全标志配备合格率;工人培训及时性、及格率、培训学时数、三违发生频率;关键过程能力指数“Cpk”等。

4. 3 建立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鉴于目标管理要素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一般要求企业建立目标管理制度,规定目标管理的“5W1H”,明确责任人、所需资源、流程等,用以指导和约束企业的目标管理工作。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目标的策划过程,从目标体系的建立、目标实施与辅导、目标监视与测量、沟通与反馈、纠正与预防、目标管理绩效面谈、持续改进等环节,做出周密策划。

(2)提供必须的资源,这是目标实现和达成的必备条件。

(3)设立的目标,应该成为一个“刚性”的约束,不能随意变更,这需要以周密细致的策划为保障。

(4)着重于目标管理的“管理”流程,充分发挥其管理功能,不应当简单地混同为考核。所有的管理体系标准都强调绩效管理而非绩效考核,戴明先生曾明确指出,企业绩效的85%是由体系、过程决定的,仅仅考核岗位、员工意义不大。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一定是调动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旨在改善企业绩效。

5 结论

企业在建立和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时,应特别重视作为关键要素之一的“目标”,为此,需要透彻理解《基本规范》目标管理的PDCA思想,深入研究目标管理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尤其要注意目标体系的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实施,使得目标管理要素真正可以发挥其管理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绩效。

摘要:“目标”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等管理体系标准的关键管理要素之一。在管理体系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对目标这一管理要素一直存在着争议和困惑。介绍了目标管理(MBO)的内涵、理论、方法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中与目标相关的管理要素如5.1、5.5.5、5.8.3、5.13.1要素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认为企业在理解和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的目标要素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要点:第一是明确安全目标的来源和作用;第二是构建一个树状结构的安全目标体系,它应包括企业层面的结果导向型目标、要素层面的结果或过程导向型目标以及过程层面的过程导向型目标,并给出了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的案例;第三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目标管理,MBO,目标体系

参考文献

[1]AQ/T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S]

[2]吴宗之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3]常占利.嵌套安全管理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4]宋大成,叶坚新,瑞启光.脱离误区——体系策划中的目标和管理方案[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3,(3)SONG Da-cheng,YE Jian-xin,RUI Qi-guang.Out of mis-understanding-Objectives and Programme(s)in System Planning[J].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2003,(3)

[5]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

[6]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7]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S]

[8]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

[9][美]德鲁克.管理实践[M].毛忠明,孙康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中小企业配置管理基本流程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配置管理流程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92-02

一、 引言

软件配置管理的发展在国内虽然是21世纪的事,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得到了软件公司的普遍认可。但是对于中小公司,由于重视不够或缺少相关知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中小公司照搬大公司流程存在也不切合实际。

二、 配置管理流程

2.1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在《项目开发计划》完成后,配置管理员(SCME)参考项目经理制定的《项目开发计划》完成《配置管理计划》,《配置管理计划》中需要明确项目的基线配置项计划,以及基线计划等信息。

不同的项目,配置管理计划的内容可以不同。主要受以下方面影响:

项目的大小和复杂性会影响到配置管理计划。特别简单的项目可能只需要一个配置管理工具,简单管理一下源代码;但是大项目、复杂的项目则需要详细的配置计划。

特殊的项目需要更详细的计划。举例来说,如果企业中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完整独立开发,而某产品使用了开源代码。那么在该项目的配置计划中,此点就要考虑。

2.2 项目配置库的建立

项目立项后,项目经理通知配置管理员建立项目的配置库,同时为项目组人员开放配置库权限。

2.3 配置识别

配置识别的目的是识别配置项和基线。

配置项是指处于配置管理之下的软件或/和硬件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在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一个实体出现。

基线是已经通过正式复审和批准的某规约或产品,它因此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并且只能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过程来改变。

配置识别活动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 配置项识别

配置项可以分为基线配置项和非基线配置项。基线配置项包括所有的技术类文档和源程序等;非基线配置项包括项目的各类计划和报告等。

配置管理工作的关注重点是基线配置项。配置项识别由SCME参照项目开发计划中的交付物,同项目经理共同识别基线配置项,以及配置项间的依赖关系。配置管理员需要完成《配置管理计划》中的配置项计划。

* 配置项标识

配置项的标识,版本等规则,参见企业标识规范。

* 基线建立

一般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有对应的基线。

> 基线建立

当基线包含的配置项稳定后,由项目经理通知SCME建立基线。基线建立后一般不允许随意更改。SCME需要对基线库的权限进行设置。

> 基线变更

当基线建立后,如果基线配置项经过若干次变更,在配置项稳定后,项目经理认为有必要进行变更(再发布等),或者基线不稳定,需要回朔到上一基线,由项目经理通知SCME对基线进行变更。

2.4 版本控制

版本控制能够简单、明确地重现软件系统的历史版本。一般的配置工具都能自动保存配置项的版本历史,但是大多时候,针对项目不同阶段需要整体化的标识。以下是整体化版本控制的方法:

* 标签

如果项目只有一个主干,只需要通过打标签的方式,来辨明当前的整体版本。这样将来搜索所有的以这个整体版本命名的标签,就能找到这个整体版本对应的所有文件的正确版本,包括源代码。

* 分支

不同的客户,基本需求一定,但是有不同的差别,此时就需要用到分支。使用分支,能够有效地实现隔离,也实现共享。但是分支是有管理成本的。如果标准版的发布比较频繁,而客户又要求变体的发布跟上标准版发布的话,那么需要频繁创建分支。另一方面,如果变体所在的分支上,包含了一些应该共享的改动,那么应该合并到主干。这样,相应管理成本也会提高。

2.5变更控制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配置项发生变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变更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配置项被随意修改而导致混乱。

在瀑布模型的管理中:修改处于“草稿”状态的配置项不算是“变更”。当配置项的状态成为“正式发布”,或者被“冻结”后,此时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必须依据变更的规则执行。

以下为变更规则:

1) 变更请求

2) 变更审核

3) 配置项出库

4) 变更实施

5) 变更验证

6) 配置项入库

SCME负责实施配置项入库,确保配置项处于“正式”状态,并且版本正确。并通知项目经理,项目组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等变更已经完成。

但是还有两种情况,可能不需要严格的变更流程:

1) 功能小变动:把程序已有的功能,稍微增强或改变一下。特点是:数量多容易丢,改动量不太大。对这类请求的管理,建议像对缺陷的管理,进行分别跟踪、处理,直至解决。

2) 迭代模型中管理变更

迭代开发把一个大项目在时间轴上分解成很多小项目,每个小项目被称作一个迭代。几乎每次迭代,都会包含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实现,以及集成和测试。这样就不必刻意走变更流程,只要通过基线或标签的方式就可以对配置项进行识别。但是在每一个迭代中,出现的对正式发布的配置项进行修改,还需要走变更流程。

2.6配置审计

配置审计是对交付的软件基线进行检验,以验证其中包含了所有必需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本身都是经过验证而满足了需求。配置审计分为功能审计和物理审计两种:

1) 功能审计是一种验证审核,它验证配置项的开发是否完全满足特定的性能和功能特性,并且所有的操作和支持文档是齐备的。功能审计主要方法有评审、测试等。一般由研发人员和测试人员来做。

2) 物理审计的目的是为了验证配置项是按照技术文档中的规定构建的。

物理审计工作主要由配置管理人员定期(每月)执行。也可因事件驱动进行,比如配置项发布,新版本发布等。

主要进行以下内容:

> 审核配置项一致性,具体检查点如下:

* 参照配置管理计划检查配置项是否按时提交;

配置项是否满足配置管理相关规定,如配置项标识,版本,状态,版式等;

配置项信息是否正确;

配置项评审记录、变更记录是否完备等。

审核配置项版本一致性:检查配置管理工作表中配置项版本信息与配置库中配置项版本信息是否一致,以免工作疏漏造成不一致情况。

审核基线一致性:检查配置管理工作表中基线内容与配置库中基线信息是否一致。

审核结构权限一致性:检查配置库结构权限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安全适用需要。

2.7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状态报告工作主要由SCME定期执行。也可因事件驱动进行,比如阶段总结,阶段评审等。

常用的配置状态报告分为:

> 周报告

周报告每周进行,主要内容为本周开展的关于SCM的活动总结,以及对SCM工作发现的问题的跟踪。周报告的审阅人为项目经理、质量部经理。

> 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主要用于项目结束时,或者因事件驱动而对SCM工作的当前状态进行概括总结。总结报告的审阅人为项目经理、质量部经理。

2.8 配置中止

当项目结束时,由项目经理确认此项目已不会再有配置管理方面的变更,由项目经理通知配置管理员项目关闭。

配置管理员关闭该项目的所有读写权限,并将项目基准库内容移入产品库中。该项目配置管理活动中止。

三、 结束语

本文对配置管理各环节都根据实际进行了简化变通,或提供了方法,对中小企业的配置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越 理解软件配置管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申办公司注册的基本流程 第5篇

企业名称查询(注册上海公司第一步)

申办人提供法人和股东的身份证复印件。

1、名称登记表(委托代理人处需出资企业盖章)申办人提供公司名称10个以上, 写明经营范围

(最后以工商核准为准),出资比例。

2、出资人身份证件

3、如需企业授权需提供原公司名称字号授权书

例:上海(地区名)+某某(企业名)+贸易(行业名)+有限公司(类型)。备注:行业名要规范。由开发区统一提交到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查名。

(注册上海公司第一步,即查名,通过上海市工商行管理局进行公司名称注册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局,三名工商查名科注册官进行综合审定,给予注册核准,并发放盖有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名称登记专用章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注册上海公司所需证件(注册上海公司第二步)

新注册公司申办人提供一个法人和全体股东的身份证各一份。

相关行政机关如有新规定,由开发区和申办人按照国家规定相互配合完成。

(注册上海公司第二步,提供办理企业工商登记营业执照材料,现行规定,只需提供法人、股东身份证原件即可,其它材料暂时取消)

经营范围中有需特种许可经营项目,报送审批

如有特殊经营许可项目还需相关部门报审盖章,特种行业,许可证办理,根据行业情况及相应部门规定不同,分别分为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特种许可项目涉及,如:卫生、消防、治安、环保、科委等)

公安部门刻章(注册上海公司第三步)

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登记过程中,需要使用图章,因此由公安部门刻出:公章、财务章、法人章、全体股东章、公司名称章等

申领营业执照(注册上海公司第四步)

(注册上海公司第四步,工商局经过企业提交材料进行审查,确定符合企业登记申请,经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定,即发放工商企业营业执照,并公告企业成立)

申办组织机构代码证(注册上海公司第五步)

(注册上海公司第五步,公司必须申办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提出申请,通过审定,由中华人民工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签章,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申办税务登记证(注册上海公司第六步)

办理税务应提供的材料:

经营场所租房协复印件;所租房屋的房产证复印件;固定电话;通信地址。

如新公司需领取增值税发票的还应准备以下材料:

1、经营场所的租房合同复印件一份。

2、经营场所的产权证复印件一份。

3、租金发票复印件一份。

如企业投资人,在自有房产内办公的(法人或股东自有产权内办公),只需提供自有房产的产权证

复印件即可,1--3不必提供。

4、财务人员会计上岗证复印件一份。

5、财务人员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如企业无财务人员,由开发区的会计进行财税服务的,4--5不必提供,由开发区代理记帐财务人员自行提供。

6、企业法人照片一张。

7、另需企业购买发票人员照片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办理发票准购证件。

(按照国家税务登记规定,公司必须在工商营业执照打印之日起,三十天内申请办理税务登记证件,经过税务机关审定,由国家税务总局监制,上海市国家税务局和上海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发放税务登记证)

银行开设企业基本帐户(注册上海公司第七步)

企业设立基本帐户应提供给银行的材料:

在开设银行基本帐户时,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银行。

1、营业执照正本原件、并复印件3张。

2、组织机构代码证正本原件,并复印件3张。

3、公司公章、法人章、财务专用章。

4、法人身份证原件,并复印件3张。

5、国、地税务登记证正本原件,并各复印件3张。

6、企业撤消原开户行的开户许可证、撤销帐户结算清单、帐户管理卡。

一般一个星期后可到开户行领取基本帐户管理卡。

备注:企业有销户凭证的,应在开户时一并交于银行;如非企业法人亲自办理还需代理人的身份证原件。

备注:以上材料为通常银行所需,如果开户银行有新要求或新规定企业应以银行为准!

(注册上海公司第七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企业必须拥有自已的基本帐户,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需求,选择自已最方便的任何银行进行开设基本帐户,具体银行规定请咨询相关开户行)

申请发票购用簿(注册上海公司第八步)

(注册上海公司第八步,由企业向所在税务局申请,领取由上海市国家税务局和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共同监制的发票购用印制簿,企业申领发票时,必须向税务机关出具发票购用印制簿)

企业开设纳税专户(注册上海公司第九步)

1、公章、法人章、财务专用章。

2、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3、基本帐户管理卡。

4、填写纳税专户材料。

购买发票开业,进入实际公司经营阶段(注册上海公司第十步)

1、发票购用簿及填定发票申请报批准表。

2、办税人员(一般为财务人员或企业法人、职员等)的身份证、证件照2张、办理发票准购证。带好公章、法人章、发票专用章、税务登记证原件。办税人员本人和公司财务负责人员同去税务部门,第一次领发票需法人签字、即需要法人同去税务部门。

2018年注册公司的基本流程 第6篇

2018年注册公司的基本流程

2018年注册公司的基本流程,大家知道哪些? 公司需要哪些资料,经验范围的参考,注册公司需要多长时间,下面就有从事多年的上海广域的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2018年注册公司的基本流程。

查名(确定公司名字)→验资(现在认缴制,无需验资,除了国家限制需要验资的行业)→签字(客户前往工商所核实签字)→申请营业执照→申请组织机构代码证→申请税务登记证→办理基本帐户和纳税账户→办理税种登记→办理税种核定→办理印花税业务→办理纳税人认定→办理办税员认定→办理发票认购手续→开业。

1、核名:免费

2、开验资户:0元

3、银行询证费:0-500元(以银行为准,认缴制不需要)

4、验资报告:0-500元(认缴制不需要)

5、工商执照:免费

6、刻章:600-900元

7、代码证:148元(以当地收费标准为准)

8、税务证:免费

9、开基本户:800-1500元(每个银行收费不一样)

10、注册地址(商务挂靠地址):1000-1500元/年。不等(自己有地址的可省略)

2014年3月1日,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记载于公司章程,并承担缴纳出资不全的法律责任,注册公司不占用资金,不需验资费用。

外资公司的注册条件以及基本流程 第7篇

拟合作的中、外各方,通过初步谈判,签订协议书

2、申请企业名称登记:

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企业名称登记

3、公司注册地址的确定:

协助客户进行公司注册地址的确定

4、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外投资者应在就合资(合作)经营项目有关的资金、规划选址、工艺技术、设备、原材料、销售、经济效益、外汇平衡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共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困难的问题可提请审批机关协调解决、审批机关在接到中外投资者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的15天内出具审定意见,或连同合同、章程审查时一并批复

5、报送合同、章程:

中外投资者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同时,即可起草合同、章程

6、申请颁发批复及批准证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批准后, 在审批机关收到申请报告之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商务委员会出具批复及颁发批准证书

7、申请领取营业招照:

领取批准证书后,凭批准证书在30天内向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工商登记、核发营业执照。在公司执照签发后, 办理后续代码,外汇,银行,海关等等相关手续。才是一套完整的北京注册外资公司的流程。

公司注册注意事项

1、目前注册公司资本金采取认缴制,不用实际上准备那么多的注册资金,但是也不可超过自己所承受的范围,所以注册资本金选择的范围建议50万-100万不等;当然大家也可以更具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2、注意公司名称,公司名称一定经过工商局核名之后,就不要进行的进行改动,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公司的发展不利,二来是因为更改的成本很大,一旦更改名称,很多资料都需要同步更改,除非是公司的发展需要,否则建议大家不要轻易进行变更。

3、注册公司的行业和经营范围尽量用教育科技、文化传播、网络科技、电子商务等,也可以是美食、护肤等领域,如果想要从事金融,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大家一定要慎重的决定。

目前注册公司除了国家在政策上支持外,注册流程也简化了很多,如果大家有了这方面的想法,一定要趁着这波福利时期进行注册

【拓展阅读】

注册公司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情,需要准备的资料很多,那么对于注册公司注册后有哪一些方法可以对公司有利呢?

1、公司本钱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本钱

本钱公积金是公司财务会计账目上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被称为公司的未挂号本钱,其主要来历是公司溢价发行股份的所得。盈余公积金也是公司财务会计账目上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分为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其来历主要是公司获利的留存。这两种公积金都可以依法转为公司的注册本钱,所不同的是法定公积金转增注册本钱时,应当留存不少于公司增资前注册本钱额25%的部分。这种增资有两个特征:一是不需求股东增加对公司的投本钱额25%的部分。这种增资有两个特征:一是不需求股东增加对公司的投人,只是以挂号为本钱的方法将公司中保存的股东在注册本钱以外的权益本钱,因此,这种增资并不增加公司占用资金的总量,因此不能解决公司对资金的需求。本钱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转增公司注册本钱,仅需求公司权利安排选择通过,验资并批改公司章程,改动公司挂号,派发新的出资证书或股票即可。二是在本钱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本钱的情况下,有限责任公司各股东持有公司股权的比例并不改动,股份有限公司各股东所持的股份会等比例增加。

2、获利转增注册本钱

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可以通过选择,选择不直接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将公司的税后获利转增为公司的注册本钱,以股份的方法向股东分配股利。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现金不会以股利的方式流向股,而是转向公司的注册本钱。以公司获利转增公司的注册本钱,虽不会增加司资金的存量,但可以使公司的资金不外流,使得公司可以长期使用这些资金。在获利转增公司注册本钱的现象下,有限责任公司的各股东持有股权的比例并不改动,股份有限公司各股东所持的股份会等比例增加。因此也需求批改公司的章程,验资,进行改动挂号。需求提请留心的是,以获利转增公司注册本钱,是股东对公司的出资行为,不是公司的对外出资行为。

3、公司股东按照持股比例向公司增资

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通过决,可以选择公司的股东按原有的持股比例向公司增资,这种增资虽不会改动公司股东的持股比例,但股东需求按照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选择的规矩向公司交纳出资或股金,然后增加公司占有资金的总量。因此,选用这种方法增资可以满足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一同也会增加股东的经济负担。公司权利安排一旦作出增资的选择,股东就必须按照规矩交纳出资,否则就是股东出资违约,需求依法向守约出资的股东承当违约责任。这种增资相同也需求验资,批改公司章程,改动公司挂号,派发新的出资证书或股票。

4、公司股东不按照所持股份比例向公司增资

这种增资与上述股东按照持股比例增资的差异在于:可能有的股东向公司增资,有的股东不向公司增资,然后原本股东对公司的出资比例或持有的股份比例必定被打破。有时我们称不向公司出资股东的股份比例的改动为股份摊薄,其意是说不增资的股东在公司中的股份比例会变小。这种增资的难点在于怎么核算新增出资与原公司本钱的价值比率,或者说在公司新增注册本钱时出资人出资的一元钱与在公司立时股东出资的一元钱能否取得相同的股权或股份。在实务中,假设公司是盈的,假设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大于公司的注册本钱,在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的一元钱所取得的股权或股份就会多于在公司新增本钱时一元钱取得的股权或份,或者说在公司增资时取得相同的股份需求交纳比公司设立时更多的产业。这是由于本钱具有价值堆集的功用,在公司设立时投入公司的一元钱,现已作为本钱运转多年,其价值不同于作为钱银的一元钱。因此,在这种增资的情况下,需求对增资股东的出资额和所取得的股权或股份进行协商并以公司权利安排选择同意。这个问题反映在股份公司向社会揭穿发行股票上,就表现为公司不同次发行的股票面值虽然持平,但发行价格却不同,有限责任公司增资资人取得相同的股权需求比公司发起人交纳更多的出资。

5、股东以外的出资者向公司增资

企业注册的基本流程 第8篇

一、持续审计对持续监控的利用

对会计流程实施持续监控, 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管理层实施的持续监控系统, 也可以通过在会计流程中内嵌审计模块 (EAM) 来实现。这两种监控方式的运作模式基本相同, 都是通过对系统及其会计系统和业务流程的控制设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 识别控制缺陷和异常交易, 并通过邮件或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审计人员、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发送预警, 以期他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来看, EAM和持续监控在功能上存在交叉, 这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监控中的作用决定的。因为内部审计部门既可以是管理层内部控制监控系统实施中的主要参与者, 也可以是内部控制监控职能的执行者。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在第3号全球技术审计指南《持续审计》中, 详细地阐述了持续审计与持续监控之间的依存关系, 提出在持续审计中, 充分利用持续监控, 能够同时满足对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和用于决策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确认的需要。

不过, 根据COSO《内部控制系统监控指南》的观点, 当前很多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持续监控程序, 或者总体上缺乏必要的监控程序, 这就给依赖持续监控而运行的持续审计实施带来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内部审计部门可能会主动帮助管理层建立持续监控程序, 虽然他们并不拥有该程序的所有权。持续审计是一种在较高频率上进行审计的方式, 实现审计程序自动化是开展持续审计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部门无论是为了满足审计的需要来开发EAM, 还是为了帮助管理层实施持续监控系统, 都应该考虑将更多的现有审计程序整合进EAM或者持续监控系统, 也即如何将现有审计程序实现自动化, 进而实现审计流程对会计流程的嵌入。

二、审计流程嵌入的基本思路

审计是一种充斥着职业判断的工作, 由于计算机对审计程序执行刚性与人工处理柔性之间的差异, 使得在将审计流程转换成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时, 必须对现有审计流程进行重构。审计流程重构主要是将当前针对会计流程的手工审计程序和审计判断的可规范部分与不可规范部分相分离, 目的在于减少对非正式审计判断技术的依赖, 以使审计程序尽可能实现自动化。

(一) 规范审计程序

要实现审计程序自动化, 首先必须对现有的手工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化。规范化就是通过建立一种统一的审计方式, 减少不同审计人员对于具体审计程序理解和运用上的差异, 借以提升审计程序执行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根据自动化的实现可能性与程度, 手工审计程序可分为可直接实现自动化、不可能实现自动化和具备实现自动化潜力三类。一般来说, 那些用于完成常规的、重复性的结构化工作的审计程序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对于那些既不能分离出可自动化部分, 也不能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对审计职业判断的模拟, 或者必须由人工来完成的部分, 是不能实现自动化的。某些审计程序虽然需要运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但这种职业判断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模拟, 这类审计程序可以通过进行重构实现规范化, 进而使之具备实现自动化的潜力。

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就是针对具备自动化潜力的审计程序部分。这种规范化并非消除审计职业判断的空间, 而是通过考虑审计人员在不同审计环境下执行审计程序的各种可能情形, 将这些情形内化于计算机审计程序中, 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执行, 而不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偏好进行选择。对于那些需要审计人员进行逻辑推理和形式思维才能完成的工作, 可能需要借鉴构建审计专家系统时采用的方法, 如知识工程学。由于规范化的最终目的是将人工审计程序转换为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 所以, 在软件设计人员所进行的审计程序设计中, 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的参与。

(二) 利用基线来实现审计程序自动化

某些审计程序想要实现规范化, 不是在技术上不可行, 就是成本太高, 此时可以考虑采用对基线的监控来实现审计程序的自动化。如果规范化的审计程序是自动化“审计面”, 那么通过基线所进行的监控则是自动化“审计点”。基线是对某个时点系统和业务流程设置的一个参照, 它是作为后续审计过程中的参照标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通过将后续时点与基线进行比较, 识别偏离基线的情况, 借以实现审计自动化。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容易实施、成本较低。不足之处在于其审计覆盖面狭窄, 且仅仅对那些限制性的控制设置起作用。在进行基线设置的时候, 可以采用前次全面审计的结果, 也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重新评估来获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要求基线也随之调整, 这就需要大量的手工工作来验证基线的有效性。所以, 在基线设置中还需要在风险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一般来说, 参数值越固定, 越适用于基线监控。基线设置并非一蹴而就, 在初始设置运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对监控结果进行仔细分析, 审慎决定是否应该对当前基线值进行添加、删除或者修改, 直到系统平稳运行为止。控制基准设定好之后, 还应定期对其进行评估。

(三) 确定持续审计活动的执行频率

持续审计活动的频率将会从对详细交易的实时或接近实时的评价到对详细交易、快照或者综合数据的周期性评价。高频率的持续审计可以提供较高水平的认证, 因为持续审计的高频率将导致留给不符合要求的调整或者进行交易的时间有限, 而且, 执行一些高频率的审计程序, 可以减少对那些不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的依赖。因此, 审计人员可以考虑在持续审计的频率和范围之间进行权衡。

持续审计相对于传统审计之所以能够在一个更高的频率上执行, 是因为自动化的持续审计测试可以降低执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确认的成本。审计频率将不仅取决于所检查的系统或者流程的风险水平, 也取决于审计程序的自动化程度和可以使用的资源。比如拥有关键控制的系统可能需要对交易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支持年度审计计划的风险评估可能每季度进行一次;用于支持单项审计和对审计建议的追踪可能会在一个特定的基础上进行。

(四) 强化持续审计系统生成的警报管理

持续审计系统是企业预警管理系统的一种, 该系统一旦发现控制异常或风险增加的情况, 会自动生成警报, 然后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自动电话系统通知审计人员, 并选择性的通知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或管理人员, 以促使问题及时得到纠正, 防止形成重大控制缺陷或重大风险, 从而提升内部控制系统的“免疫力”。警报需要记录的细节应该包括所检测到的结果、关于将要采取什么行动的决策、谁应该被告知、应该何时被告知、期望得到响应的日期。警报有轻重缓急之分, 审计人员应该先将这些审计结果进行排序, 然后再按照顺序执行。

审计警报管理关键不在于如何将警报发送给相关人员, 而在于如何解决“警报涌现”的问题。如果出现警报大规模涌现, 将不利于审计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最糟糕的是, 警报涌现可能使得企业相关人员决定全部忽略警报或强迫审计师关闭信息警报开关。产生警报涌现的原因可能是审计系统中发送警报的控制参数设定错误, 或者设定的过于保守。通常一个持续审计系统在初次实施的时候, 会出现警报涌现的情况, 但并不能据此作出结论, 因为持续审计系统初次设置的参数通常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出现这种情况时, 应该先对例外报告进行调查, 然后对相应的控制参数进行调整, 如此反复, 不断完善。如果在系统平稳运行一段时间后, 再次发生警报涌现, 则可能是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信号, 需要重新对原有的控制参数进行评估和调整。

三、审计流程嵌入在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关考虑

2009年4月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未来5-10年要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 同时要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将内部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 促进各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的设计和运行, 并形成自我评价报告。2011年9月9日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重点要求“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为会计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助力”, 则再次重申了企业要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化和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化。

虽然上述两个文件没有要求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 却明确提出了要将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流程进行融合。从效率和效果方面考虑可看出, 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 通过对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实时监控, 实现持续审计, 无疑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国际上, 普华永道的调查, 以及ACL公司和I-IA的联合调查都表明, 持续审计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许多大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已经开始部分采用了持续审计。IIA和ISACA还专门发布了进行持续审计的指南。在我国, 一些特大型企业, 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已经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随时掌握全国各地加油站交易等相关信息, 以此实现集团对所属各单位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

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 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定制。目前一些主流ERP软件厂商 (如SAP、Oracle) 推出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法规遵循”解决方案, 能够与他们的ERP软件进行集成, 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持续监控。许多ERP软件还内嵌了一些持续监控模块。但这些应用只能局限于某个特定的ERP软件。

要克服大规模定制所带来的高成本, 前提是实现会计流程标准化。从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来看, 如果能够实现原始凭证基本数据项的统一, 建立基于业务事件的财务会计系统标准流程, 开发行业标准化的会计核算软件, 那么相应的审计流程设计就可以有的放矢, 既可以将审计流程作为会计核算软件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可以单独设计商品化的持续审计软件。不过这个方案仅仅局限在会计核算领域, 待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后, 再考虑根据信息资源标准、信息技术控制标准和信息审计标准, 来开发实现会计流、业务流、控制流和审计流充分融合的会计信息化软件, 或者根据标准制定针对标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通用持续审计软件。Z

参考文献

[1].阳杰, 庄明来, 陶黎娟.基于COBIT的会计流程控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2) .

[2].COSO.Guidance on Monitor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R].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2009.

[3].IIA.Continuous Auditing:Implication for Assurance, Monitoring and Risk Assessment, Research Report[R].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Research Foundation, 2005.

上一篇:燕子专列作业本答案下一篇:企业间框架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