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2024-05-24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精选13篇)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1篇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背景链接】

1、现实版的“丁义珍”式窗口“丁义珍”式窗口是指《人民的名义》剧中光明区信访局故意为难人的窗口,也指一些,政府办事设计不合理的窗口-半蹲式窗口。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光明区“蹲式窗口”如今有了现实版,继郑州社保局、株洲火车站被曝出有“蹲式窗口”后,近日,又有网友反映,江西吉安房管局房产交易中心、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也有此类窗口。

2、“互联网+政务 ”助力提升政务服务17年6月初,贵州市南明区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大厅正式上线运行。市民用手机安装网上大厅APP或用微信关注“法治南明”公众号,就可以在线获得律师咨询、申请援助、公证预约办理等公共法律服务。这是区司法局融合“大数据+司法”和“智慧司法”的理念,整合全区法律服务资源,把公共法律服务搬上网,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创举。

3、政府购买服务,深化推进放管服17年,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地促进秀洲区公民及康复中心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发展,秀洲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组织公开招标,在秀洲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三楼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室,于每周二由资深二级心理咨询师为有需求的人开展心理康复服务。

4、“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嘹亮号角响彻神州大地20多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马上就办”的工作要求,并就一桩半年多没有落实的事情,明确批示“从今天开始一周内办结”,要求各部门举一反三,“把从前石沉大海的批办件清理一下,应锲而不舍地要查办结果。”从此,“马上就办”成为福州全市干部的流行语,成为群众办实事讲效率、抓落实的行动指南。

【综合分析】服务型政府指的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明确服务职能。一方面,政府要把该管的管好,促进民生,保障群众利益,“简政”不是“庸政”“懒政”,对待群众的诉求要真心实意地给予回应,对于群众的疑难问题要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对于不该管的要将权力下放给市场,让市场来进行调控。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社会公益性组织、购买服务等方式,更多元化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支精干高效、为民务实的队伍是提升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有力保证。对于乡镇政府干部,要从严、从实进行选拔、培养,以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来引领各项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能用心、用情,以真本领、真才识来服务群众,才能服务好群众。

3、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把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行政体制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

4、创新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整合行政资源,健全部门职责体系,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现象。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提高政府透明度。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提高政府效能。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在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上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和公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2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是党的工作的重点,同样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热点分析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政府性质决定的,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目标,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领域,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我国政府的建设过程中,固然成绩无限,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如群众办事流程繁琐繁,冗余证明,事难办,脸难看,腿跑断,百姓怨言较大;权力寻租空间仍然很大,体制陈旧,创新力缺乏。

【解决方法】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把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行政体制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

第二,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把一些不应该由政府审批的事项或者可以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进行剥离,强化政府经济调控、市场监管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促进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充分流动,为经济发展和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环境。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建立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调节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等突出问题,加强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利益倾斜和社会救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要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防止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以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3篇

思考之一:抽象行政行为的国家赔偿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 以一般管理事项为对象, 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的行政行为。根据我国法制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赔偿范围, 既是抽象行政行为本身性质所决定的, 也是改变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现状, 贯彻依法行政原则、健全我国法制建设以及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首先, 鉴于我国存在大量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的事实,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赔偿范围, 不仅有利于运用国家赔偿独特的责任追究机制, 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还将起到促进我国法律责任体系完善的作用。

其次, 从理论的角度讲, 抽象行政行为违法, 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损害的, 可以通过个案受理解决。也可以通过直接否定抽象行政行为, 统一处理所有受害人的赔偿问题。不论通过哪种方式处理, 最终国家都要承担这部分赔偿责任。允许对抽象行政行为违法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损害直接进入国家赔偿程序, 非但不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相反, 还会起到经济、效率、公平的作用。

《国家赔偿法》制定时, 对抽象行政行为由于没有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审查其合法性, 在实践中它们一般被废止而不被撤销, 当时将其列入赔偿范围意义不大。但1999年《行政复议法》出台之后, 复议申请人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时, 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作为该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的审查申请, 从而为审查上述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提供了途径。此外, 我国立法对行政法规、规章的审查和监督也都做了相应规定, 因此在上述规范性文件因违法被撤销或改变后, 应当赋予因其遭受损害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抽象行政行为无疑属于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在其违法造成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损害时, 符合行政赔偿范围的标准, 理应纳入行政赔偿范围。

思考之二:行政指导行为的国家赔偿

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为实现一定行政目的而采取的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国外对行政指导行为的态度近些年来在发生变化, 从国外已形成的有关判例来看, 近二三十年来已出现了根据某些法定事由或联系因素 (主要是有不正当考虑、产生了利益受损的后果等等) , 而扩大追究行政指导行为的法律责任的倾向, 其理论依据是特别牺牲说、公平负担说、结果责任说、危险责任说等等。

关于行政指导能否纳入赔偿范围, 国内学者由于对该行为是否属于“公权力的行使”这一点持有不同看法, 因此人们意见不太一致。现已形成的主流意见认为:判断国家赔偿是否适用于行政指导, 应从每个具体案例中行政指导措施的形成、内容、作用和形式的实际状况来判断。

由于行政机关掌握着许多批准性或者制裁性的强制权力以及许多垄断性的资源分配权, 相对人为避免因不服从行政指导而损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招致报复或在资源分配中失去机会, 心中可能不情愿, 但仍然接受行政指导。因此, 行政指导虽不具有法定强制力, 但却不能否定它常常基于其自身的权力背景而具有事实上的强制性。现实中, 行政机关利用其能动性、灵活性、隐秘性等特征, 滥用、误用行政指导时有发生, 常常会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因此从法律控制角度而言, 应建立行政指导的法律责任和救济制度, 以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这是现代法治主义关于规制公共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双重要求。

赔偿是最实在、最本质、最直接的救济形式之一, 完整的行政指导救济制度当然应包括行政赔偿。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法律基本上处于空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将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排除出了法院的受案范围, 但该解释的规定客观上给对具有事实上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提供了法律空间。

就赔偿而言, 从行为标准考察, 行政指导是一种行使职权的行为, 其存在违法侵权的可能, 会给指导对象造成以财产权为主的合法权益的损害, 因此行政指导应当属于可赔偿范围。那种认为行政指导对相对人来说有选择的自由, 在相对人自愿接受行政指导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失不予赔偿的观点未免过于苛求相对人。一方面行政指导虽不具有强制性, 但由于其具有的权力背景, 相对人基本上都会接受指导;另一方面对于相对人来说很难判断行政指导是否合法或正当, 如果仅因为相对人是自愿接受指导就免除行政机关行政指导的责任, 是有违法治原则的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关保英.行政法时代精神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2]、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M].法律出版社, 2008.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4篇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

【标准表述】 [原因] 家政服务业是伴随社会现代化与家庭生活现代化需求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朝阳行业。发展家政服务业,不仅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利国利民、一举数得的民生工程。

由国家17个部委联合发布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行动方案,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家政服务这一事关民生的关心和重视,也彰显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力推进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的决心和行动。[家政服务业的特征] 家政行业虽然属于服务业,却具有其他服务业所没有的一些特征。首先是经济行为的微观属性,家政行业的从业者和需求方都是微观的家庭或个人,而连接供求双方的家政中介公司大多规模很小、遍地开花。[参考对策] 第一,引导家政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家政服务业龙头示范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培育一批品牌企业。比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分工负责制定“千户百强”家政服务企业创建情况的调查和展示方案,推广运作规范、特色发展的知名企业品牌经营模式,支持家政服务知名品牌建设等。[精彩标题示例] 让家政服务更规范更放心 [精彩开头示例]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小型家庭和“二孩时代”的到来,包括保姆职位在内的家政行业,正迎来重要的发展风口。但前不久杭州保姆纵火案的阴影,[精彩结尾示例]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两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家政服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这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小确幸”,它不仅是容纳就业的蓄水池,也是经济增长的新蓝海。从国家层面形成市场规范,从微观层面理顺市场关系,家政行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既释放出经济红利。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5篇

|背景链接*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综合分析*

1、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仍没有到位,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尚有较大的距离。仍存在以下问题: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突出;政府公务员为民服务意识淡薄;政府活动的绩效亟待改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不高;政府的回应能力有待增强。

2、原因分析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政府权力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政府还没有完全从经济活动中“跳”出来,长期以来,政府扮演着“生产者、控制者、监督者”的角色,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许多本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能而没有履行好,如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不到位,这样就造成了政府角色的缺位。

(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官本位”意识是造成政府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淡薄的根本原因。权力本身具有两重性,既可用来为人民服务,也可用来谋取私利。一些公职人员没有在自己的意识里树立起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思想,这样就会淡化和丧失掉服务人民的意识,不会为百姓利益考虑,更谈不上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事业。

(三)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估的标准注重的是GDP、引进外资额度、就业人数等纯数量指标,关注的是资源投入的多少和行政努力付出的多少,对政府官员行政能力的评价

也往往以争取到多少项目和投资来衡量。受这种评估指标的影响,绩效评估注重对辖区内经济增长的衡量,而轻视人文、环境、社会福利等全面指标的评估。

3、影响

完善和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对于普通百姓和国家而言,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对策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一)准确界定政府角色。(二)转变公务员的观念。(三)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四)引入市场竟争机制。(五)健全政府回应机制。5.名言警句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6篇

2018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基层文化服务

背景链接

文化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和建设。狭义则指学术理论研究、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文学艺术创作、新闻传媒、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发展保障措施等。

综合分析

一、问题

1.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一些新规划、开发的小区文化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充分发挥了它的文化功能,而部分老旧小区则因经济条件、场地等方面的制约,文化设施则相对比较落后,配套性差,活动难以开展。居民经常反映小区内没有配套居民健身器材、社区图书室书目种类单一和数量较少等问题。

2.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目前,社区文化场所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经费基本依靠街道财政支出,区文广局每年也有一定的资金补助,但仍然不够。虽然街道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经费不足仍是影响和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社区虽有丰富的文化队伍,但确因活动经费缺乏,服装、道具、音响设备等资源缺乏,导致群众性文化活动不能经常性、持续性的开展。

3.社区活动场所有限。虽然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扩建室外场地等形式为社区文化活动提供场所,但场所基本上是合用,遇到社区开会时,活动无法开展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活动规模。

4.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缺乏。各社区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文化场所均已配备完善,但缺乏专职文化专管员、文化辅导员对这些场所进行管理,对前来居民文体活动进行指导,目前,该区大多数社区文化专管员基本由社区书记或主任兼任。社区文化人才断档、匮乏,而且水平较低,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持续和创新发展。

5.居民对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参与群体的单一。大多数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目的仍停留在“丰富业余活动”、“锻炼身体”上,人们对社区文化认识的不到位,对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目前社区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依靠的对象、参与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多是老年群体,加上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多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而社区中的“强势群体”(在职中青年或学生)参与不多,主要原因是宣传教育不到位和活动开展不到位。

二、意义

1.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区风尚。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社区形成健康向上和相互关爱的文化氛围, 使居民自觉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努力形成高尚文明的社会风尚。

2.有利于融合社区的人际关系。通过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 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使习惯不同的人之间能彼此认同,使心理隔阂的人之间能够彼此宽容, 让人们充分关爱社区大家庭的快乐和温暖,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融洽。

3.有利于提升社区的凝聚力。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 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的文化生活, 可以有效地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不断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清除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 避免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蚀, 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和谐稳定。东莞中公教育

对策措施

1.抓源头,解决文化活动场所问题。在解决社区服务用房时,考虑留足文化活动场所。(阅览室、体育健身场所、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在新建小区时,留足文化活动广场。(小广场、游泳池、健身长廊等)。

2.抓关键,解决人、财、物的落实。一是多渠道筹措社区文化建设资金。在上级支持、街道社区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发动社会力量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活动给予赞助,实现社区与企业互利双赢。二是进一步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对现有有培养潜力的成员加强在职培训,鼓励相关院校学生、相关院团的文艺、体育人才投身社区文化建设。同时,各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挖掘广大党员干部中身怀绝技的人才,鼓励这些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三是社区落实文化协理员,作为文化专管员和文化辅导员,并结合实际,提高这些人员的待遇,使人才不流失,能留住。

3.抓两头,循序渐进解决群众急需的文化需要。例如:急需的人群是老年人和儿童。

4.抓合力,要发挥物业公司的作用,动员业主参加。同时,加强价值引导,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上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德体系相适应。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蕴含其中,使社区居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7篇

顾个人隐私的底线

|背景链接*

我们常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然而,如果政府官方网站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来源,“最安全的地方”就不再安全。2017年11月,安徽合肥、铜陵,江西景德镇、宜春等地曝出基层政务网站在公示中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现象,个人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可以随意下载,引起人们警惕。

|综合分析* 政府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公共行为,却屡屡突破个人信息保护的底线。在低保、保障房等福利分配中,政府网站有必要公布受领群体的个人信息,这是公平公正的制度性保障。但是,信息公开到哪一步,公开的尺度和监督的边界在哪,都需慎重考量。显然,将姓名、身份证、联系电话这些个人核心信息,不作任何隐匿的完全公开,恐怕有过度之嫌。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3条规定,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由此可见,既未征求被公开者意见,又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对个人信息想当然地公开,有工作方式方法之误,也有懒政怠政之嫌。

政务网站不仅是个数据库,更应是个保险箱。动态化的数据管理和维护,才能有制度化的个人信息公开。如果简单粗暴地将个人信息加以公示,不仅违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初衷,也暴露出审查机制的脱节。长此以往,势必会让群众对政府信息存储和处理缓解产生质疑,最终动摇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

应当说,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是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一把标尺,考验着政府的基层治理能力、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和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见证着网民不断增加的隐私保护理念。政府工作透明度提升是好事,但却不能忽略边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公开政务信息是义务,保护个人信息更是责任。

|参考对策*

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不可偏废,政府信息公开应建立在尊重与保护公民隐私的基础上。

一方面应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中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配套细则和规定,进一步明确哪些事项可以完全公开、哪些应该限制公开甚至不公开。

另一方面应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审查机制,规范信息公开程序,防止权力滥用和各种“无心之失”。

原标题:政府信息公开也需兼顾个人隐私的底线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于石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 第8篇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

背景链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思政课建设节奏加快,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也在提升。但我们也看到,思政课教学中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够高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中公分析思政课不好上,与有些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关:拿功利性标尺来衡量思政课,认为思政课与专业、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认识折射出的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满意,即所讲非所需、所需不彻底以及不解渴、不管饱、不好用,一句话就是学生的获得感不强。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对知识传授方式的要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仅要求内容常讲常新,更要求形式千变万化。面对已经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一些教师固守传统思维与方法,没有接受与适应这种动态,没能成为思政课的“大厨”。

思政教学上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菜单”比较单一,导致学生“食欲”不振。一些教师一味提供“高大上”的主菜、大菜、硬菜,脱离学生实际大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忽视了聊点学习、谈点爱好、说点生活等“特色菜”“农家菜”,也缺少激励青年拼搏奋进、勇于创新的“心灵鸡汤”。

二是“厨艺”不够精湛。烧好思政课这道好菜,教师既要掌握好火候、拿捏准调料搭配,更要懂得思政课的精妙。但是,部分教师沿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成了教师个人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都淹没其中。教学方法习惯大火猛攻,不善于小火慢炖。教学方式简单直接,缺少人文关怀的力量和温度。

三是“装盘”不够精致。思政课不仅要求内容搭配得当,课程包装的形式感也很重要。当前,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原生态的方式讲课,不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没有课程包装的概念和意识,使思政课缺少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对策中公教育总结:思政课教师如何守好渠、种好田,关键在于从自身的努力与改变做起。

一是抓住需求点、瞄准兴奋点,始终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抓住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找准思想矛盾点、政治困惑点、学习生活烦恼点,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菜单服务。

二是不做“复读机”,要做“解码器”,要敢于转换、善于转换、勤于转换教育内容的话语体系,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清楚、讲透彻,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共情。

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9篇

【背景链接】

2017年7月,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称,各地要有序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应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不盲目拆老街区,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综合分析】 [现状分析] 当下,特色小镇因为趋同化发展、破坏性建设等等频受诟病。一些特色小镇在建设中出现了前期规划调研不充分,照搬照抄其他地方建设方法、劳民伤财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等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地方和政府的建设观念“跑偏”,出现了政绩工程,只注重特色小镇的表面建设,而忽略了长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导致特色小镇成了“雷同小镇”;另一方面是一些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不合理,使城镇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群众需求等出现了“脱节”,为了建设特色小镇而建设的思想浓厚,使城镇建设缺乏生命力。

此外,盲目追求建筑的“高大上”、建造不便民、造价高、图形象的宽马路、大广场、大公园等等,也成为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误区”。

[意义] 第一,有利于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小镇位于城乡接合部,它的建设能够带动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城乡产业融合,使城市文明迅速扩展到农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第二,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特色小镇将打造精致、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完善配套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在这些小镇可以呼吸到清洁的空气,避免噪音的困扰,还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所以,在小镇居住的生活质量将会优于大中城市。

第三,有利于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特色小镇将围绕产品和服务,形成包括研发、生产、物流、营销等完整的产业链,通过高度的专业化分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还可以依托一家企业、一所大学、一家医院、一个科研单位、一所银行等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优良的发展环境。

第四,有利于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在中心城市周围的一小时生活圈内,将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套的组团式发展格局,每个城市各有特色,功能互补,能够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发展活力,从而形成带动全国科技文化进步的经济增长级。

第五,有利于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吸引一批企业事业单位从中心城区转移而来,特色小镇不仅可以为这些单位的发展扩大空间,而且能拉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厂房设备等投资需求,这将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潜能,成为当前稳增长的强大动力。

[参考对策] 在产业发展方面,做优存量与做大增量并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在打造产业创新高地时,不能一味求时尚、求新颖、求高端,而应尊重本地实际,发展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特色产业。可以根据区域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情况,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低端向两个高端跃升;或者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先进制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等。

在空间布局方面,围绕打造特色产业,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规划是指导特色小镇发展的蓝图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必须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特色小镇规划不是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要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因此,应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统筹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空间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

及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功能性要素的融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调配套、有机衔接。

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等融资途径,扶持企业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竞争机制,通过实施“期权激励制”“绩效追惩制”等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企业在创新创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热情和动力。

[精彩标题示例] 让特色小镇回归“自然”本质 [精彩开头示例] “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古代诗人中的小镇美景,如今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实践。乘势而起,无论从国家层面提出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还是各省内培育规划,都能看到特色小镇建设已在全国“遍地开花”。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10篇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被社会各界视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一直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理论来源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效能。

2017年3月1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就当前需要攻克的难点工作时,总理说到,当前最难的,还是在深化改革方面。比如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这不仅会触动利益,而且要触动灵魂。

理论内涵“放”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减少法律法规没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的行政权;厘清多个部门重复管理的行政权。“管”政府部门要创新和加强监管职能,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监管体制创新。“服”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将市场的事推向市场来决定,减少对市场主体过多的行政审批等行为,降低市场主体的市场运行的行政成本,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中公评析“放管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这三个车轮同时转起来,改革才能“蹄疾而步稳”,服务型政府的阳光也才能照进市场和民众,最终真正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老百姓觉得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更有个别干部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放管服”便显得十分必要了。几年来,多地区多部门从破除审批关卡到打破证明围城,从减少公章旅行到结束公文长征,改革用政府自身一时的“痛”换取人民长远的利,以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有效降低了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增进了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更重要的是,简政放权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托住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性支撑作用日益显现,透明、便利、公平的整体创业环境正在普遍形成。

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存在。随着简政放权进入深水区,提高放权含金量、啃下改革硬骨头成为新的改革课题,必须进一步转变理念,持之以恒进行政府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

“放”要全面彻底。要坚持量质并重,对现有行政审批项目进行集中梳理,更好地向市场和社会放权;要坚持问题导向,取消项目从“给社会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更多

“开刀”,把该放的权力彻底放下去。

借用社会力量促进改革;要坚持同步推进,既要与上级权力下放及时对接,更要敢于向自己“管”要及时有效。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做好监督和管理,对下总揽不包揽、放权不失管,对上到位不越位、尽职不失责。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责任明确、任务清晰、程序规范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挤压权力寻租的空间,让政府“乱动的手”受到约束。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11篇

最近,多地密集传出“撤县设市”的消息。4月11日,浙江玉环县撤销,设立县级玉环市;12日,湖南宁乡县撤销,设立县级宁乡市;13日,四川隆昌县撤销,设立县级隆昌市。据媒体报道,今年年初,多个省份地区提出加快撤县设市的步伐,全国已有数十个县提出要改市。

标准表述[综合分析] 在撤县设市的批复中,往往存在“管辖区域没变,行政级别没变,不得新建政府楼堂馆所,不得新增人员编制”这些限制性的规定。虽然这些不变是“沿袭性的”,但却饱含着以撤县设市后的“功能性变革”。其中的不变是为了降低变革成本,让撤县设市“轻装上阵”。

撤县设市,是为了转变相关区域发展模式,由偏重农业的发展结构向偏重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调整,在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上加快落子,最终的目标是城市化水平得以提升,市民生活不断改善。

撤县设市走过的弯路不能忽视,在一些撤县设市的地方,虽然撤县设市了,但农业经济比重仍然占比偏大,城市建设和市民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处在“县级”水平上,“假性城市化”问题不断涌现。一句话,徒有“市”之名而具“县”之实,市场和市民都没有得到实惠,偏离了撤县设市的初衷。这也是上一轮撤县设市热被终止的原因所在。

[参考对策] 随着对撤县设市的深入认识,打破偏重以人口指标为撤县设市衡量标准的窠臼,而实行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承载力等更为多元的评判机制,才能使得撤县设市,基础更牢固,前景更广阔,避免撤县设市还不如“邻县”的尴尬。

撤县设市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基础。推进撤县设市,是为了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从偏重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转移,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治理、城市公共服务提升等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和资金支撑。而在这个过程中,撤县设市地区的政府职能转变,在增强城市功能,拓宽发展空间中都需要主动跟上,以实现撤县设市实至名归。

撤县设市更需要坚持以市民为中心。城市化需要坚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推进撤县设市,更不能偏离市民这个中心。正如有的网友所担心的,一些县撤县设市,把名字一改,城市人口立马增加,立马共同富裕。市民“被富裕”的痛点不应该被市民所言中。只有不断创造就业岗位,不断提升市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才能避免县和市这种单纯的字面游戏。

在此,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介绍申论作答流程,帮助考生进行备考。第一步: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申论材料一般为7000字左右,如果没有浏览题干就去阅读这么大篇幅的材料,一定会针对性不强,效果欠佳,效率低下。同时纵观近今年国考非作文题的考查,大部分题只需要在给定的某一则或某几则材料中寻找答案,因此“直奔”材料并不可取。

具体方法为:用三至五分钟,通览全部题目,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明确非作文题的作答要求,包括答题的具体对象,材料范围,字数要求和其他要求等。二是要初步判断整篇材料的主题,通过抓取题干中的关键词推断整篇材料主题。

第二步:顺利找出材料的主题

申论小题型的作答有明确的材料范围,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材料首尾段落和每则材料首尾句,快速把握全篇材料的核心内容。如果非作文题的作答范围略显模糊,也需要考生快速阅读材料首尾句定位好答题范围。

在阅读过程中除控制阅读时间外(一般建议用时二十分钟通读一遍材料即可),注意目标导向,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完成梳理材料,通过在草稿纸上罗列各个章节材料大意的方式,将全篇材料的主要内容框架梳理清楚,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避免出现阅读后脑海中还是“空空如也”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后续要点查找的效率;二是确定主题,通过阅读全篇材料,把握材料阐述的主要问题,确定材料主题,且注意材料主题必然唯一。

第三步:各个击破,依次作答

接下来按照题目的顺序依次进行作答,建议小题型可以按分值确定时间去作答,每道题的分值加5分作为作答分钟数,即20分的题建议用25分钟左右作答。而文章写作作为申论考试中单题分值最大的题型,考生们要预留一个小时左右的作答时间,其中10分钟左右审题立意确定写作方向,5分钟左右梳理材料、谋篇布局,构建文章框架,5分钟雕琢亮点,40分钟左右填充内容,收束全文。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12篇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药品回扣。且看本期的国考申论热点话题,希望对考生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提升申论写作的辩证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有多家媒体报道,上海、湖南两地6家大型医院医生收受药品回扣占药价比例高达30%至40%,部分药品中标价高出市场价数倍,医生倾向于开回扣比例高、金额大的药品。

医生开药收回扣,不是新鲜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存在。2006年新华社就播发了《一份令人震惊的药品回扣清单》等系列报道,引起卫生部门高度重视。然而多年过去了,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推动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出台政策降低药价,然而药品回扣问题依然难绝,俨然成了一个顽疾。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药费占医疗费用比例过高。国家卫计委在《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全国医疗总费用中,门诊药费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药费在医疗费用中的占比。一些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格局没有打破。政府投入少,一些医院想创收就只能实行药品加成,默许医生开大处方。

追责制度执行不到位。国家卫计委曾发出相关禁令,提出“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由于缺乏足够的执行力,禁令在一些地方成了“稻草人”.医生的技术劳动价值与其薪酬待遇不相匹配。一些医生通过“超级大处方”来追求药品和医疗器械回扣,或者违规收受病患红包。这些行为又导致人们将整个医生群体“妖魔化”.而当前药价虚高和以药养医现象的存在,在于药品回扣问题迟迟未解决,这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不健全和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尚未理顺紧密相关。

[参考对策]

一要实施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调整利益驱动机制,破除以药养医,建设符合国情的国家药物政策体系,理顺药品价格,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药品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供应充分。

二要深化药品供应领域改革,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国家药物政策体系。

三要解决激励机制问题、保障医务人员收入要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这需要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全方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13篇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环保垂直管理

加入2018国考交流群367991812 | 微信公众号:浙江中公教育(ID:zjoffcn)| 微博@浙江中公教育

背景链接

这几年,很多地方出现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查处不严的问题。对此,社会各界反应强烈,认为环保部门不作为、慢作为。

2017年9月27日,环境保护部透露:当前全国环保垂改工作稳步推进,改革试点进展明显。截至目前,河北、重庆、江苏、山东、湖北、青海、上海、福建等试点省(市)均已完成方案制定工作,环保垂直管理制度已经落地见效。

中公分析 [原因]

一直以来,环保部门的处境十分尴尬,:环保部门隶属于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部门的主要领导由地方任命,经费也由地方财政拨付,因此不得不听命于当地政府,按照当地政府的意图办事。

但是一些地方唯GDP是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引进了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严重破坏了环境。环保部门管的过于严可能会影响个人升迁;对环境污染问题如果松懈对待,不认真查处,那么老百姓就不满意。

因此,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是治理环境的必然要求。[意义]

只有实行了垂直管理,才能让环保部门放下包袱,撸起袖子严格惩治环境污染。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不再由地方任命,也不再由地方考核,而是由上一级直接管理,可以让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

垂直管理也就可以防止出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查处污染时通风报信等问题。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不只是对环保机构的垂直管理,还是对“条”“块”关系的重新界定。“环保责任清单”落实是环保垂管改革成功的基石。

[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各个地方环境治理的基础不同、情况不同。要想治理环境还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配合,环保实行垂直管理后,必须推进环保责任清单制度的落实。

首先必须明确和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环保责任。这是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此次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是垂管实施方案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明确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对环保负总责、主体责任和主要责任。

http://zj.offcn.com

其次相关部门必须要承担与自身职能相对应的责任,每个部门都应制定自己职责范围的责任清单,体现“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直接责任。

最后必须明确环保部门的责任清单,体现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责任。各方责任明确了,一旦哪个环节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就对照清单,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该处罚谁就处罚谁,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

上一篇:2009年家庭指导中心工作总结下一篇:什么是手机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