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效果范文

2024-06-29

地理教学效果范文(精选10篇)

地理教学效果 第1篇

1.传统化教学手段仍普遍存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从课程角度看,内容已经非常丰富多彩,易于学生从生活角度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但是在教学手段上,传统教学手段仍然普遍存在。教师用黑板书写进行地理教学,即使有实物演示,充其量是一些地图、地球仪等。现代多媒体手段应用不足,无法发挥新教学手段的教学辅助作用。学生在这种课堂上,感觉形式单一,无法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2.运用创新手段提升地理的教学效果

2.1提高创新意识,开发新型教学方式

地理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的需要,提高教学创新意识。首先创新教学目标,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的三维目标的创新。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要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构思,如对有些地理课程完全可以把课程放在教室外进行,让学生通过实地的野外观察,实现对课本知识最直观的认识。笔者在讲解河流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就曾经带领学生到离学校比较近的一条地方河流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河流的形成原因,甚至流域内地形外贸等都有了最直观的理解。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可以改变传统“填鸭”教学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升他们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能力。实践证明,这种体验式探究学习方式,不但能够节省教师大量教学时间,还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学习效率获得空前提高,学习成绩亦会随之水涨船高。

2.2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视程度,刺激他们学习兴趣

要从学生思想理念出发,改变对地理学习忽视的做法。要让学生深刻知道,学习地理知识不但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地理素养和能力,为以后的生活工作储备必要的地理方面的知识。改变创新学生地理学习的理念,让他们能够对这一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高中理科班的学生,虽然地理科目不是其高考应试科目,但是学好地理知识也有助于其未来的理科学习。学校在地理教学上,要给足课时,尤其是理科学生学习地理时间不能过短,否则不会提高学生实际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对地理学习重视的理念,同时学校提供足够的学习课时,相信高中地理教学不再是学生头脑中“副科”,会极大提升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未来的高中地理教学不再会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会成为学生手中的“香饽饽”。

2.3提高创新使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对地理教学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学必然会成为未来高中地理教学的趋势。运用投影仪、播放器、白板等新型多媒体教学设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学手段。这些新的教学设施可以打破原有狭小的教室课堂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宽广的教学空间。同时借助于现代网络平台,地理教师可以搜集大量所需要的教学资源,通过整合这些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的教学参考内容。如有时与其教师浪费口舌大讲特讲,还不如制作一个形象的教学微视频更加有教学效果。因此,要对现有高中地理教师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手段的培训,提高他们应用能力,甚至通过自己的创新形成更加符合学生需要的现代化新型教学手段。

2.4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进行生活化教学

实际上地理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关系的学科,以语文来说,课文中出现的很多内容都与地理有关。例如像一些写景的文章中,特别是有具体地点的,则可和地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可在学科中穿插学习,提升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地理与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例如,之前的汶川大地震,所感受到震感的城市非常多。由此引出地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学习关于:纵波、横波的知识。在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结合后,可更好帮学生理解、记忆。当然,做好上述地理教学的创新工作,需要学校的支持,广大一线地理教师的积极参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真正转变学校应试教育的现状,把素质教育引领下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得实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师不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的科学知识,还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去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事关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有序的开展,更关系学生长远发展的未来。

地理教学效果 第2篇

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由此足见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地理空间观念,真正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依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排了大量的教学插图。这些插图和正文、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相得益彰,从而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和说服力。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功能,加强和改进插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多种素质。

从形式上看,地理教材中的插图可分为地图(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几类,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那么,课堂上如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以图释文,相辅相成

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插图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插图。插图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插图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例如,在学习综合探究“认识北美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一课时,充分利用“北美地形图”“地形对北美天气变化的影响图”“北美气候图”,通过指图讲解,让学生对北美的气候形成原因能从根本上了解认识:影响气候的要素除了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以外,地形在某种情况下对气候的形成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样讲解,学生既掌握了北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又增强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从中又加强了辩证思维的训练。

二、以图提问,启发思维

图像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利用图提问能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作用。如讲“欧洲西部”一节时出示欧洲西部地形图和降水图,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河流较短,但水流量大,通过读图讨论学生很快明白:欧洲西部由于地处平原且面积小,轮廓曲折因而河流较短,但降水较多因而河流量较大。再如教材中有的地方直接用一幅图来表现和说明一个问题,而不用文字叙述。例如,在讲世界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时,迁移的原因没有文字叙述,而是用图像表示出来。图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箭头,由农村指向城市,旁边列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三个原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这幅图,开展讨论,弄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否则就遗漏了知识点。

三、指导读图,释疑解难

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原理性、规律性较强的内容,有时利用课本彩图可以在教学中收到释疑解难、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如“地球上的五带”这部分内容,初中一年级学生感到抽象,难于理解和接受。倘若利用课本中的五带分布图和图片周围的儿童的叙述,便容易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再如讲欧洲西部的人口分布时,先出示“欧洲西部人口分布图”和“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图”,然后提问:说出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通过引导看图,学生可以很快分析出:欧洲西部人口分布和工业发展的关系,人口稠密区沿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

四、课前引用,激发兴趣

在讲“巴西”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彩图“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然后提问:“具有世界一流的足球队,喜欢跳桑巴舞的国家,大家知道是哪个国家吗?”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通过阅读课本彩图“世界上三个主要人种”,让学生观察了解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的体表特征的差别,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在课前学生阅读彩图的基础上,教师也能比较容易讲授上述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的差别及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五、引导欣赏,激发感情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美好河山和人文景观,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工农业生产情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如讲我国的旅游业时,阅读黄山、桂林等景观图,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河山的感情;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时,分别阅读“罗斯一家的照片”和“纳米亚的照片”两幅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赶超发达国家的信心。

教学互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 第3篇

一、以兴趣为指引、组织学生探究

在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要实现互动。在教学活动中, 要体现互动的有效性, 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为此, 教师要以兴趣为指引,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比如:为了让学生读懂地图,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对地图上的方位形成明确的认识, 为此我在地图的教学之前, 专门针对地面上的方向设置了游戏环节。先让学生们认识游戏地图, 之后创设游戏情景:地图上的a点发生了火灾, 消防员们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施救。请同学们给消防员们指路, 让他们尽快地赶到现场。并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 在课堂上模拟消防员, 赶赴火灾现场的过程。完成任务后, 让学生们总结自己是如何在地图上给消防员正确指路的。通过这样游戏环节的设置,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

学生在教学情景的氛围中进行游戏, 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 形成良性互动, 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优化教学效果。

二、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 促进互动的实效性

课堂上的教学互动, 能否充分进行, 不仅与教师的兴趣激发和有效引导有关, 更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氛围有关系。这是因为, 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处于不平等的紧张环境下, 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就不会充分, 效果就不明显。为此, 教师要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鸿沟,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比如:在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的教学中, 学习到《“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祖国和香港、澳门的关系, 引申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 让学生领会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我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 还带领学生们一起演唱了学生们喜欢的《东方之珠》这首歌曲, 进一步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扫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障碍, 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 和谐的教学氛围, 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互动的前提, 让学生打开心扉, 融入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要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和学生性格各异, 导致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各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 鼓励和引导学生地自主参与。

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的时候,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们进行了角色扮演, 在这个时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 有的学生就显得扭扭捏捏。这个时候, 教师不能批评, 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 营造热烈而愉快的学习氛围, 给予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学生自然会积极地参与其中。

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创造氛围,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拓展互动空间, 全面提高互动效果。

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互动, 不仅要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更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互动, 在互动中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我采用了小组讨论, 进行合作研究的方法组织教学, 把全部学生按照6个人一组进行小组划分。针对教学内容设定主题, 进行教学交流、研究活动。通过学生们的交流、互动, 对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黄河地上河的形成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形成了清晰的认识。然后, 再让各组学生到讲台前面, 就这几个方面的认识进行小组展示, 在小组成员展示时, 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及时地进行补充, 实现了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 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 促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互动, 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合作探究, 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地理教学效果 第4篇

一、引言

在我国英语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大量的金钱购买英语教学辅导材料,仿真模拟试题等等,围绕过级考试进行教学,结果是实现了短期教学目标——通过了考试,然而英语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却依然低下,其结果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就教师而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望值偏低。就学生而言,由于传统的对于英语学习目的的理解的偏差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无论是教授者还是学习者都对学习效果的期望值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位,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认识到科学的教学效果期望值对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科学的提高教授者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期望值;而学习者也应该根据个体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设立较为合理的自我期望值。较高的期望值会引发一系列教学观念、要求、手段和效果上的积极的变化。

二、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S.D.Crashen(1985)提出了“输入假说”。该理论认为:如果输入的形式已经为学习者所掌握,那么这种输入只能练习已经掌握的语法规则,不能提高学习者的能力。因此,可理解的输入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并且要反复出现。如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为Ri.I代表自然顺序下一次应该学习的语言形式,那么教学中应该提供的输入为Ri+I。只有这样,第二语言的习得才有可能。

同时Crashen(1985)还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有了合适的大量的输入,并不等于就可以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如学习动机、对第二语言的态度、学习者的自信心和情绪等。该假说认为:如果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强烈,自信心很强,对第二语言的态度是肯定而积极的,学习情绪始终稳定,那么对语言输入刺激的过滤作用就少,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的输入就少。当然,情感因素只能影响语言反应的速度,并不能影响语言发展的道路。

我们可以借用弗鲁姆(1964)的效价—期望理论做一些分析。弗鲁姆认为:一个人采取某种行动的动机是某个人行动的预期价值乘以这个人可能达到该目标的概率所得的积。用弗鲁姆自己的术语将其理论表述如下:动力=效价×期望值(M=∑V~E)。

在上面的等式中,效价是他某一成果的偏好程度,亦可理解为态度;而期望值则是因采取某个行动可能导致的实现所求目的的概率。其中M为英文字母Motination,v为Valence,E为Expectancy。在语言学习中,v可以理解为学习者所具有的学好语言的愿望的大小,E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实现愿望的概率。由此可见,对于学习者,学习语言必须有很高的效价,如果他同时觉得学好语言得到可能性也很大(即期望值概率很高),那么就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态度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很大。Schumann(1999)等学者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指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Schumann认为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因为他们能影响学习者接触第二语言的多少和吸收输入的多少。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比较小时,学习者接受的第二语言的输入就多,反之亦然。根据Schumann的理论,语言教学中应该极力塑造一种语言环境,使学习者较为容易地融入语言环境中,缩小心理距离。

期望率是个人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也可理解为被激励对象对明白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期望值也叫期望概率,对某个目标,如果个体估计能够完全实现,这时概率为最大(P=1);反之,如果他估计完全不能实现,那么概率为最小(P=0)。

三、期望值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1交际教学法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其因付出得到的奖励来得愈及时,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愈大。因此,进行交际法教学应该是教学者在课堂中所极力提倡的。交际教学法中采用启发、引导和交流的方式,能够使学习者较为容易地融入课堂教学,并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频繁地感受到奖励的刺激。交际教学法能够增强学习者的信心,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的期望率。例如在实际交际活动中,随时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要求参与者迅速反应,即时表示赞同或反对,即时提问或表述自己的意见等。但学生常常只能背诵事先准备的话语,当对方所讲内容和自己的预料不相符或中途改变时,就不知所措,难以即时做出反应,甚至感到无话可说。为克服这种情况,可把常用句抽出来,让学生做即景反应训练。经常进行这种即景反应训练,学生自然会在交际中反应迅速,既“有话说”也“说得出”。语句中的错误会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自然减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心情轻松愉快,勇于实践,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有信心。教学实践证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除此之外,在交际教学中,教授者对学习者的期望值定位都要高一些,是在学习者拥有了基本的L2进行交流的前提下进行的(刘润青,1999)。融入型的教学应该是首选。为了使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感兴趣,教授者应采取一些能够激发学习者能动性的手段,使他们有愿望融入课堂教学。

2传诵法在英语听力中的运用

基于S.D.Kranshen(1985)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在英语教学中,对学习者所接受的学习内容的定位要给适当地提高,也就是说教授者在教学时不能从低层次的学习着眼,不能只仅仅满足于使学生通过考试,而要考虑如何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Pierson(1999)等学者做出了总结: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是不同的。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高度的学习动机(刘润青,1999)。在教学过程中,输入的内容要稍微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并且要反复出现。为此,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在听力教学中采用了传诵法教学。

具体的做法是老师在进行听力教学的时候,让学生A将自己听到的信息对英语的形式反馈给学生B,再让学生B将听到的信息以英语的形式反馈给学生c。在整个转述过程中,让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转述的内容进行补充与修正。通过老师的补充和修正,可以使学生们获得对整个听力材料的正确理解,既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给他们自己也提供了练习口语的机会。通过测试学生课前对教材中生词的准备数据说明,在教师高期望值的驱动下实验组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提高,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明显增加,而测试学生课文注释方式的数据也说明传诵听力教学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用英文表达的欲望,学生上课的思想变集中了,课堂效果显著。且学生的互动性得到加强,互助性和竞争意识也增加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意识也明显提高了。

同时,学习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在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中,建议教授者积极使用效价—期望理论,并且让学习者尝试使用该理论给自己制定出适合个体现有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期望值。态度和期望率可以通过实施交际教学法来实现。这一切都是基于提高对学习者的期望值来实现的。

四、结语

为了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在实施英语教学时必须确定较高的学习效果期望值。只有在高期望值的驱使下,教授者和学习者才能以较高的标准来看待英语学习,并且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手段。但是,在采取较高的期望值时,教授者要注意期望值的灵活性,注重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有的学习者会在较高期望值的驱使下产生更大的动力;而有的则可能因为期望值和实际水平之间的较大落差而丧失信心。因此,在期望值的制订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授者要依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真实的英语水平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

[2]Krashen S,D,The input hvpethesis:issues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1985

[3]Schumann J,H,A neurobiologieal perspective0naffect andmethodologyinsecond languagelearning,In Arnold,Jane(Ed,),Affect,m Language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责任编辑

地理教学效果 第5篇

董建雅

(瑞安市第九中学)

摘 要:课堂提问的效果和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教师把问题设计得科学,就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并且能够体现在教学中。

关键词:课堂提问;高效教学;精心设计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师生互动的桥梁。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笔者自己的想法。

一、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精心准备

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巧妙合理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首先要对教材及其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探析,做到精准把握教材,然后紧扣教材,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设计教学问题。

二、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层次分明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心智水平、家庭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我。这样,学生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能激发更高的学习欲望,教师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恰当有效

什么时候提问、提问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提问哪些学生、希望他们有怎样的回答,这都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哪个环节设计提问,提问的问题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也是保证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导入时提问、新课时提问、延伸时提问,都应该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第6篇

论文摘要:卓越课堂是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对课堂深层次、全方位地把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创建一个和谐得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建模能实现教学创新,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卓越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目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课改研究的主要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但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依然存在,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由于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近年来,我校课改的研究与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关注和思考。本学年,教师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围绕“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开展了“参与,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活动。

课堂是实施学习活动的主渠道,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是学习活动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懂得方法和技能,加强训练又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关键。于是我们教研组教师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努力探究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双主共学”为理念,建构“问题导学、探究体验、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们发现:数学教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并以此模式思考教学的目标、方法、进程以及预计其效果,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实,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教学建模能使教师实现教学创新,促使其专业发展,也能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下面就谈谈我们对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的一点体会和想法。

一、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根据学生的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

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提出来,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创设了一个“套圈游戏”的问题情境。大家先是随意站着投圈,发现这种方式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按规则站。但有的规则也不公平:如果站成一横排,越是两边的学生越是“吃亏”;如果站成正方形,四个顶点处的学生最不好投„„同学们发现如果站成圆形,对大家就都很公平。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为什么站成圆形对大家就公平了呢?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圆的特征的兴趣,自然过渡到了探究体验的环节。

二、参与探究体验的过程

“探究体验”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并在同伴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如在“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师先请学生说一些比值是2的比,并将这些比按前项从小到大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得到初步规律:“前、后项都变了,比值不变”,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呢?”接着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要求学生对这些算式任选几个作为研究对象:先独立思考,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依次发言;最后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研究的是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并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充分表达意见,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展示交流的过程

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这一环节是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后由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的过程。在交流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做到正确的角色定位: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其次,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最后,培养学生适时转换的能力,在交流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时,代表小组进行交流的同学,不仅要汇报自己的观点,还要概括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集体探究成果,也可以代表他们组,提出疑难问题向同伴和老

师请教。在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对交流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对他们的发言提出质疑或补充他们的不足,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交流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四、落实应用拓展的过程

“应用拓展”是运用在探究中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拓展,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开放题的基本方法是:

1、条件开放:条件不足或多余。

2、结论开放:有多个合理的答案。

3、策略开放:有多种合理的策略。同时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例如学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后探索: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但6个面仍要连在一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

五、完善检测反馈的过程

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第7篇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书

学 院: 题 目: 研究对象: 组 别: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 指导教师:

二O一二 年 十 月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

一.内容摘要

教学效果是学校的生命线,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许多,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水平、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当然教学效果的好差很大程度是同教与学环节密切相关,教与学的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出假设

假设教师授课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变量定义

1.自变量:教师授课水平

教师的讲课水平是教师在讲课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课件、语言、教学风格等传授知识并被学生认可接受的能力。也跟老师的责任心有关,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互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中介变量:学生学习兴趣

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3.因变量:教学效果

驾驭程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及运用能力。教学效果综合反映了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掌握程度、教师课堂的 4.控制变量: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

教学设备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班级规模指的是上课的人数;座位安排前后左右安排,性别安插等情况;上课时间是上课的具体时间段及持续时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5.调节变量: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及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些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并且内容丰富的课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变量间的关系

在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教师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水平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随之提高,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影响,一般丰富的课程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 变量模型化

教师授课水平(IV)→ 学生学习兴趣(MV)→ 教学效果(DV)

↑ ↑ 课程内容(EMV)教学设备(CV)班级规模、座位安排 上课时间等

六.总结

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果 第8篇

(一) 贴近生活, 激发兴趣

我们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学习、能自主学习、自愿学习。自愿, 来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 贴近生活实际, 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 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例如, 在“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 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 一年四季的循环, 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 日出日落的循环等, 让学生把熟悉的自然现象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 如0.333……, 1.5171717……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 从而很自然地认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进而认识循环小数。

再比如在“比多少”的教学中, 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媒体进行教学, 如教室里的男生和女生人数比, 各班人数之间的比较, 老师和学生人数比……通过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形成“比多少”的概念, 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 动手实践, 化难为易

在数学教学中, 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本身非常抽象, 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 学生很可能是糊里糊涂。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贴近生活实际, 创设一定情景,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 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 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 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 让学生跳绳、拍球、读书、写字,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实践, 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 从而比较直观地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教学“认钟表”时, 就带领学生参观钟表店, 让学生观察墙上、柜台中不同形状、型号的钟表, 让学生在钟表现场中认识钟, 发现共同特征, 学会准确地识别整时数。同时适时出示两幅图, 两幅图上的挂钟都是十点, 但一幅的小朋友在睡觉, 另一幅小朋友在上课, 让学生通过比较, 识别白天与晚上的时间。再比如在“大数量的估计”的教学中, 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 这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体验。于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如先数出200粒, 称一称, 重量为4克, 那么平均一粒米的重量是:4÷200=0.02 (克) , 再算出13亿粒米的重量:0.02×1300000000=26000000 (克) =26吨。26吨到底是多少还是很抽象, 再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 算一算, 26吨相当于1040袋。回家调查, 一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假如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 那要浪费多少米!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和感知的形象过程, 既让学生感受了13亿粒米有多少的抽象概念, 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三) 立足生活, 增进情感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 但教师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教师不能创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气氛, 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要经常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拉近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年级“比大小、比多少”的教学中, 教师对同学使用这样的语言:“老师的年龄和你妈妈同样大”, “你家的人数比老师家的多”, 这样一年级的小朋友会觉得非常亲切, 感觉老师就象妈妈一样, 老师不是在说教, 而是在和他谈心、交朋友, 知识的接受自然水到渠成。

创新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第9篇

一、理解阅读的价值

没有阅读,就缺乏领悟和思维能力,阅读是理解之本。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心理学研究,知识的吸收,大部分是靠阅读得到的,阅读对获取知识、巩固以往的知识、增强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有巨大作用。理解了阅读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认同阅读,高度重视阅读,而且还要做到有一定的阅读技巧,阅读的内容与教师的讲授桴鼓相应,这样的阅读能够得到更好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容易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方法有提纲阅读法、地图阅读法、习题阅读法等,比如,先对地图分析、理解、记忆,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对地理信息的吸收、应用地图了解地理状况理解地理成因、根据地图抓住各种地理规律,长此以往,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做到图文转换,用自己个性的语言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

在学生阅读地理知识以后,教师带领大家找出难点重点,及时组织学生讲解、写阅读札记、公布优秀作品,肯定学生的阅读成绩,让学生做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体会到阅读的收获,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强大的自学能力,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

二、学习地理有技巧

地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地理有技巧会帮助学生更快地吸收知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领,让他们掌握技巧,更快、更准确地获取地理知识。比如认真阅读地理课本,先学后教,做课前思考,找出重点难点,写学习笔记,和同学交流学习经验等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生活与地理学习紧密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彼此印证、相辅相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所见所闻补益地理学习,反过来教师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也能够很好地理解。

地理问题回归生活,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

例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一周让学生去了解临海灵湖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总之,地理教学要让课堂成为地理活动的场地、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舞台。地理教师必须真正领悟到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重要性,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为其全面发展而教,把改进教学作为毕生的追求。

教学效果评价材料 第10篇

评 估 材 料

郏县第四实验中学

2014年11月24日

关于李党立同志教育教学

评 价 材 料

李党立同志任现职以来,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遵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学生,为人师表,积极进取、乐于奉献。

他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特点、易混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程序,编写最佳教案。为了上好一节课,他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他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他把每一单元的词语、重点内容用电脑打印在四裁的图画纸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他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讲课时,随时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上得生动而有实效。授课时释疑解难,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进行教学,辅导耐心细致,严格要求。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课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多年来,坚持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教科研成果不断引入教学实践,相继组织了即兴演讲、一分钟故事会、口头作文手抄报、自编文集等一系列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还在借鉴并实践“小老师制度”、“茶馆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和教学方法。

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漏补缺。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使家长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了辅导学困生,他常常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吃的消、记得牢,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减负的要求,他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知识的掌握,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杜绝重复性、机械性的题海战术,不盲目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班级管理中,建立健全班级组织,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助手作用,对学生注重思想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说服教育,做到晓之以理,导之一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素质。由于该同志执着的追求,不断地钻研和探索教育教学艺术,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所教学科及格率85%以上,多次被评为县、市、级优质课教师,辅导的学生获奖达到26人,所带的班级多次荣获县级奖励。受到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郏县第四实验中学

上一篇:工商银行党建述职下一篇:瓷砖代理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