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词范文

2024-06-04

辛弃疾的词范文(精选7篇)

辛弃疾的词 第1篇

辛弃疾贺新居的词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这首词是为辛弃疾的新居建成所作,表现了去官务农之志。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译文

归隐的园圃刚刚开成,白鹤猿猴都在惊怪,主人没有归来,归隐山林本是我平生的志趣,为什么甘为士人所笑,总是混迹尘埃?厌倦了官场就该急流勇退,求清闲愈早愈好,岂止是为享受莼羹鲈脍?你看那秋江上,听到弓弦响,惊雁急忙躲闪,行船回头,是因为骇浪扑来。

东冈上盖起那茅屋书斋,最好是把门窗临湖开。要划船垂钓,先种下柳树一排排;插上稀疏的篱笆保护翠竹,但不要妨碍赏梅。秋菊可餐服,春兰能佩戴,两种花留给我归来亲手栽。我反复思考,只怕圣上不让我离开,归隐之章仍在犹豫徘徊。

注释

⑴沁园春:词牌名。

⑵带湖:信州府城北灵山脚下,今江西上饶市。

⑶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惟求仲、羊仲从之游。”皆隐士。后称退隐的居处为三径。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⑷鹤怨猿惊:表达出自己急切归隐的心情。化用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至於还飈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⑸稼轩:辛弃疾号稼轩。洪迈《稼轩记》说:辛弃疾在带湖建了一所很宏大的私人别墅,在新居右侧,建了上百间的房子,左侧,开辟了“稻田泱泱”,还余下十弓的空地,“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耜之为者。”

⑹甚:正是。云山,农村。意气:神态。《史记·管晏列传》:“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这里作志气讲。

⑺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

⑻抵死:终究,毕竟。

⑼意倦须还:这里指退隐回家。

⑽莼羹鲈脍:美味。《世说新语·识鉴篇》:西晋张翰官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

⑾“秋江上”三句:比喻在官场碰壁,遭人排挤,因此避世。庾信《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麋兴丽箭,雁落惊弦。”骇浪,形容海浪像马受惊时的奔跑。作者感觉到官场的奸诈险恶。要作雁避船回的准备。这就是回带湖的动机。

⑿东冈:东边的小岑。葺(qì),用茅草修复房子叫葺。

⒀好都把:作必须统统地解。轩:小房子。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诗:“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

⒁秋菊:语出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⒂春兰:语出《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兰有春秋二种,都可以佩带。这里写春兰,是与上边的秋菊相对。一说这两句化用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作者自己如屈原一般志行高洁,不愿同流合污。

⒃先生:是下人对辛弃疾的称呼。

辛弃疾的词 第2篇

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在对词的雕塑中,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扩充了其内涵。这种追求壮美的风格和丰富的意象,不得不使词从外表到内容都有了一个卓越的跨度。

不仅如此,苏轼的词中还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本来载道言志在文人墨客眼中都是诗的职责,但是自苏轼以后,词也拥有了此等作用。例如《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乌台诗案后两年,那时苏轼处境艰难,却无畏悲凉。“莫听穿林打叶声”,描写了一场狂风暴雨的袭击,但是苏轼“莫听”,风雨之中照样“徐行”,他的同伴都狼狈不堪,只有他浑然不觉,这不就是他面对人生的风雨所摆出的豁达姿态么?“一蓑烟雨任平生”进一步把苏轼的人生坎坷展示了出来,但是他泰然自若,我行我素,不被摧残所折腰,这样超然的胸襟,也使这句词成了千古绝唱。下阙“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人生的变故如同自然的雨晴,难以预测,而这首词所要表达的就是在面对任何变故的时候,都满怀着一颗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心。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短暂,命运易变,苏轼所追求的不是富贵荣华,而是一种自然天地之间的洒脱。这种带有哲思的语言,不再仅仅属于诗才能表达的。苏词完整地呈现出苏轼积极面对挫折和把苦闷转变为自适的人格气魄,也让词有个真正的传颂价值。

苏词中,词有了诗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但是苏轼并不是要把词完全的诗化,他还主张词“自是一家”(《苏轼文集》卷五三)。这样词的高度再次被提拔,让人读词如观人。那时秦观有首《满庭芳》,其中有句“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完全是模仿柳词词风之作,后来苏轼见到秦观,提及此事,秦观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模仿前人之嫌,苏轼说“销魂当此际”难道不是柳词的句法么,让秦观惭愧叹服。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苏轼是非常反对当时的词人一味的抄袭别人的风格,所谓作词,就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一面,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既丰富了词人本身的写作水平,让其有所利益追求,又丰满了词体的多变。

人们往往有悲壮出诗人词人的说法,因为在古代,大多有才忠良在壮志未酬,被人陷害之后就有满腔的忧愁无处诉说,转而化为诗词疏通。但是那样的诗词大多是郁郁寡欢的。苏轼是一个历史的特例,他一生飘摇,也遭受了政治上的挫败,但是他的词中却没有生无可恋的呻吟,反而放逸旷达高傲不羁,里面有种自然的大气。无论是其抒情词,咏物词还是农村词,都反映了苏轼顽强乐观,积极进取,超脱自然的人生观和词风。这种品性,来自儒道禅的融合,而豁达的态度,则更接近老庄无羁无绊,逍遥自在。纵然遭受仕途上的挫折和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却依然坦然地乐在天地之中。这也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的意境,若说苏轼之词出于庄,我想也是比较中肯的吧。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大思想家。他的蔑视礼法和权贵,放荡不羁,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是庄子也是人,虽然他能神游于天地宇宙之间,但是在他隐退的表象下,依然可以看到他对社会明显的爱恨区别。这也是苏轼词所表达的一个人性侧面。庄子在精神上是逍遥自在的,人融入世间万物之中,生命就可以自然的留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在他看来,真正的生活就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世俗去规定和策划什么,天下雨,人就去迎接,天晴朗,人亦去享受即可。庄子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清新缥缈,想象丰富奇特,这些都在苏词上找到了继承,诗化的词就是一个最好的应证。然而说苏词出于庄,不仅包含文学格式上的影响,亦是思想哲学上的一种集成。

苏轼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接受,他用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面对自己的仕途,有志于改革朝廷勇于进谏,可是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抵制司马光废除新法,结果遭受排斥打击,屡遭流放。后遭乌台诗案,一贬再贬,直到他65岁才北归。在这样一段流离的人生中,道家对其的影响无疑成了他人生观塑造的哲学基础。儒家的入世建功立业已经日渐虚无,禅理的隐退也不是苏轼乐观沉着,坚定豁达的表达,只有到家老庄思想,成就了他保持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在苏轼被贬黄州后,也是乌台诗案之后,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蓑烟雨任平生”(《定**》)的大气回肠,也写出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抒情。这些千古名句,是苏轼老庄般的胸怀所给与的玉成。苏轼的胸襟是后世万千文人骚客所想拥有的,但是都无法完全达到苏轼的高度,在我看来,凡是后来的文豪想拥有苏轼这般旷世精神的,大多是人生颇受险恶,困境重重,但是自身的思想深受儒家熏陶,富则接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遇到逆境,他们虽然想要拥有苏轼的胸怀,但是却没有庄子思想的启示,继而无法达到苏轼这种逍遥天地的气魄。

到了十二世纪下半叶,以辛弃疾等为代表的中兴词人把词的创作推倒了历史的高峰。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前文说到苏轼改变了自唐五代以来词多用来描写闺房青楼,寻欢作乐的意象,加入了日常生活,自然山水,人生哲理的词境。然而到了南宋辛弃疾笔下,词的意境再次被扩大,大量描写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的词出现了。这不得不说是词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金戈铁马,战刀铠甲成了辛弃疾最常运用的意象,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些军事意象,连成一幅幅壮丽的画面,让沙场风起云涌,将士拼死厮杀的情景历历在目。与古人习惯内敛含蓄有些不同的是,辛弃疾经常以英雄自诩,我想任何一个诗人或者词人,都没有像辛弃疾这样膜拜历史英雄的。苏轼想到赤壁,不过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而辛弃疾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壮士之心,淋漓尽致。辛弃疾对词境的开阔还明显地表现在其乡村词的描写中,只是后世传唱最为著名的都是他的历史爱国词。

与苏轼不同的是,辛弃疾“以文为词”,融会了散文,词赋等各问题的长处,用史用经。他拥有炽热的政治热情和崇高的政治理想,壮年之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智略和胆识勇气,除此之外,他还拥有随机应变的才干,刘宰后来称赞他为隆中诸葛。可以说开始辛弃疾的仕途还是顺利的,一方面他始终都满怀为国效忠视死如归的气节,一方面他确实有真才实干。可惜中年以后的辛弃疾却不得不面对不被信任,遭受歧视,报国无门的悲哀。那时南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甘心向金俯首称臣,而辛弃疾已经不能再用前人那样带着诗歌气息的词来表达内心的苦闷,将古文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甚至对话手法都加入了词的创作中。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原字残,从元刊本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於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有问有答,辛弃疾所追求的不再是美丽的诗化风格,而是厚重的文体风格。此外,辛弃疾还喜欢引经据典。“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贺新郎》)二三子,便出于《论语》,不恨二句则出于《南史》,这便是他创作的“稼轩体”。

虽然辛弃疾的文化词,使得词整个变得厚重了,但是反复地惆怅中,表达的都是他的爱国热忱和壮志未酬的痛苦。又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66岁,这个年纪的老人,心心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金戈铁马,想要做的依然是以身报国。他由千古英雄想到自己,从而把内心的苦闷扩大化,用不死心对待已经死去的政治前景,这样的失望困苦,无疑是在所难免的。于是又越发地苦苦不放心中的那份支离破碎。这类似于唠叨的反复强调自己的不得志,这用经用史的风格,与屈原的文章,真是异曲同工。

屈原重视以史为鉴,具有浓厚的君主论。辛弃疾与他一样,都拥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可是同样不被当局所重视和任用。回环往复,是《离骚》抒情方式的基本特征,诗歌中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实际上,我认为屈原在描写这个诗人的形象时,用尽了所能的美丽词汇,事实上他已经把这个人描写成了自己心目中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而这个人无疑就是屈原自己,这样让人不禁联想到辛弃疾习惯自诩英雄的性格。君王“终不察夫民心”,而他“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从而表现出诗人屈志忍辱、恪守节操、正道直行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离骚》已经是一篇“散文诗,叙事诗”,文里行间都充满了文体化的饱满。辛弃疾的以文为词恰好重现了这个艺术特色。

屈原以美人香草自比,苦苦留守着那份炙热的坚持,就算统治者毫不重用,国家没有任何让自己施展抱负的地方,也无怨无悔地重复着内心的期盼。《离骚》中布满了屈原的忧愁,和无法自我开解的失望,让人读来不免腾起一股苍凉无奈的悲哀。并且他反复地重申自己的惆怅,自言自语,又把这份忧愁变为了难以抹去的愁云,如影随形。这种风格,在辛弃疾的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辛弃疾的军人豪情,对上统治者的苟且偷生,只能把本来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的人生理想化为一场牢骚,由此看来,辛弃疾的词也可说出自《骚》了。

这是辛弃疾词思想内容的特色,也是与苏轼词风的一大区别。

苏轼与辛弃疾都是性情中人,只是苏轼天性自由旷达,而辛弃疾豪健悲愤。尽管他们都遭遇不平坦的仕途经历,但是个性的不同也就注定了他们看待问题的差异和词风上的迥异。苏轼奔放开朗,清新飘逸,辛弃疾则豪放之中带着苍凉沉郁。

柳永的词 第3篇

在北宋时期,柳永词可以说是“天下咏之”。皇帝、宰相、和尚、太监、青楼女子、平民中都有他的粉丝。宋仁宗就是其中一个重量级的粉丝,每次喝酒总要听着柳永词,要不就觉得这酒喝得不尽兴。还有个开元寺的和尚法明,“每饮至大醉,惟唱柳永词”,十几年从未间断 。那个时代,人们虽然很喜欢柳永词,私下里经常读词、唱词,但从心里瞧不起词,觉得词和正统的诗文相比,低级庸俗,无非是卿卿我我,终归难登大雅之堂 。于是 , 经常有人对柳永词冷嘲热讽。一日,当时的诗人刘岑在京城相国寺聚餐,当着众人嘲笑柳永词 。 这时候,一个太监听到了,偏偏他是柳永词的骨灰级粉丝。他不声不响地走上前,递上笔墨纸砚, 说:“既然阁下说柳永词如此不好,那就请你写一首好的吧。”刘岑顿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小编小引】:著名作家亦舒对此类 现象有个 形象的比 喻 : “不要站在地上向25楼吐口水。有些长期站在地上,得不到提拔又怨天尤人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心生嫉妒,继而不平 , 于是站在地上,抬起头,直骂25楼住客,结果往往是没玷污到别人,口水却落到了自己脸上。”因嫉妒贬低、嘲讽、打压他人的人,自己恰恰处于劣势。

关于黄侃的词 第4篇

《华词》,黄侃(季刚)著。一九一二年(壬子)武昌(?)铅印本。黄侃有编成自记:“右词一卷,一百六十五首,起丁未(一九○七)迄辛亥(一九一一)五岁间所得。华年易去,密誓虚存。深恨遥情,于焉寄托。茧牵丝而自缚,烛有泪而难灰。聊为怊怅之词,但以缠绵为主。作无益之事,自遣劳生;续已断之缘,犹期来世。壬子六月,编成自记。”

卷前有序二,题词一。计一、王邕序,骈体文,首句即称“黄生大弟”者是也。二、汪东序,散文,首句称“蕲春黄君”(并非“黄生大弟”)。三、况周仪题词,《减字木兰花》四首。序、词皆不录。此集属情词,不能说是艳词,作者所的华,是恰名为“秋华”的女子,虽用张衡赋句:“幽兰兮秋华”,但当确有其人。因为黄侃室名题作“秋华室”,黄侃长子又取名“念华”。同时,在这期间写的与所谓“秋华”无关的词,都没有编入这一集。

黄侃的词是不是除了《华词》之外还有别的词呢?有。这不难找到。一九四五年,黄去世之后,在成都编成印行,名《量守庐词钞》,计四种。编者曾缄,自称“弟子”,有甲申(一九四四)序,书后有其子黄念田三十四年(一九四五)附记,称“此集为纪念先君六十诞辰而印”。书签是沈尹默楷书,为《季刚先生所为词》,和集名不一致。

此集料是匆匆印成,错字多,纸不好,不成书品。内容为:

一、《华词》一卷,即是上面那本一九一二年编成的词集,复印为第一种。

二、《蕙集》二卷,计一卷为词十五首,二卷为词十四首。一卷词有“盆兰秋晚”、“九月十一夜”、“重阳临病”诸目,但无年岁可考。二卷纪年最早是庚戌(一九一○),则此一卷当在一九一0年以前,或即是一九○九年一年中作。二卷词注明年岁的有庚戌、壬子(一九一二),但没有庚壬之间的辛亥。

三、《秋华室词》一卷,为词二十一首,卷尾有黄念田小识:“此卷为先兄念华所藏,先君自记曰:在《华》、《蕙》、《楚秀》三稿中者,此不录。”作词时间有丙午(一九○六)、丁未(一九○七)、戊申(一九○八)、己酉(一九○九;一九一○到一九一二,三年中的词即收入上《蕙词》二卷);另为癸丑(一九一三)、乙卯(一九一五)、丁巳(一九一七)、戊午(一九一八)、已未(一九一九)。只有一首,《高陽台·神武门咏荷》,未注岁月。有“玉桥”、“昆明湖”、“神武门”诸地址的题目,可定这些都是在北京任教职时所作。

四、《楚秀词》一卷,为词七十八首。卷前自注“自庚申(一九二○)六月起”,词首数较多,词题的地址有“什刹海”,“送审伯至江干”(此可能是汉口),“汉上纪游”,至少涉及北京、汉口两处。又卷末夹入一首“己酉年”(一九○九)在日本东京作。从词题判断还有辛酉(一九二一)作。但迄至何时,则不可考。

总《量守庐词钞》为词二百九十三首。词钞后黄念田原附记有:“先君晚年所为词,载在《量守庐日记》中,以版权契约限制,未能录入斯集……。”此日记查在开明书店。今天如能找着《日记》,把词全补钞出来,就可以辑成黄侃词的全帙了。反正《量守庐词钞》的编印成集、铅字、排版、用纸、装订皆甚差,时在抗战期间,也就不多去挑剔了。就编排体例而论,亦不当概依原稿,年岁非常纷乱,且十几首就成一卷,亦很不象样。总应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原《华词》不动,因内容一致,数量亦足;下卷将

《惠词》、《秋华室词》两种打散,依时间先后重编在前,然后加上《楚秀词》,共词一百二十八首。这样,则两卷一样子,旗鼓相当,不会有杂乱无章之感了。叶恭绰《全清词钞》录黄词四首,唯《高阳台·荷花》一首见于集中,另有《西子妆》、《小重山》、《高阳台》三首为上集所不载。不知叶从何处钞来。

黄词除《华词》外,其他则确有些属侧艳之作,如赠妓四首及其它等,但和《编华词》应有区别。黄侃应以训诂、音韵之学名世,至词格则并不高。王邕、汪东的序都只敷衍说这些词出自性情,于词风并无过誉的话。只有况周仪提词有句“剧怜饮水不同时”,比之纳兰成德,则恐未必然。详细比较的话,和他同时代词人中,比他有成就的就不少。

李一氓本刊第七期131页刊《黄侃的<华词>》文,现收到李一氓同志来稿,有所补正,刊出如下。

《华词》,黄侃(季刚)著。一九一二年(壬子)武昌(?)铅印本。黄侃有编成自记:“右词一卷,一百六十五首,起丁未(一九○七)迄辛亥(一九一一)五岁间所得。华年易去,密誓虚存。深恨遥情,于焉寄托。茧牵丝而自缚,烛有泪而难灰。聊为怊怅之词,但以缠绵为主。作无益之事,自遣劳生;续已断之缘,犹期来世。壬子六月,编成自记。”

卷前有序二,题词一。计一、王邕序,骈体文,首句即称“黄生大弟”者是也。二、汪东序,散文,首句称“蕲春黄君”(并非“黄生大弟”)。三、况周仪题词,《减字木兰花》四首。序、词皆不录。此集属情词,不能说是艳词,作者所的华,是恰名为“秋华”的女子,虽用张衡赋句:“幽兰兮秋华”,但当确有其人。因为黄侃室名题作“秋华室”,黄侃长子又取名“念华”。同时,在这期间写的与所谓“秋华”无关的词,都没有编入这一集。

黄侃的词是不是除了《华词》之外还有别的词呢?有。这不难找到。一九四五年,黄去世之后,在成都编成印行,名《量守庐词钞》,计四种。编者曾缄,自称“弟子”,有甲申(一九四四)序,书后有其子黄念田三十四年(一九四五)附记,称“此集为纪念先君六十诞辰而印”。书签是沈尹默楷书,为《季刚先生所为词》,和集名不一致。

此集料是匆匆印成,错字多,纸不好,不成书品。内容为:

一、《华词》一卷,即是上面那本一九一二年编成的词集,复印为第一种。

二、《蕙集》二卷,计一卷为词十五首,二卷为词十四首。一卷词有“盆兰秋晚”、“九月十一夜”、“重阳临病”诸目,但无年岁可考。二卷纪年最早是庚戌(一九一○),则此一卷当在一九一0年以前,或即是一九○九年一年中作。二卷词注明年岁的有庚戌、壬子(一九一二),但没有庚壬之间的辛亥。

三、《秋华室词》一卷,为词二十一首,卷尾有黄念田小识:“此卷为先兄念华所藏,先君自记曰:在《华》、《蕙》、《楚秀》三稿中者,此不录。”作词时间有丙午(一九○六)、丁未(一九○七)、戊申(一九○八)、己酉(一九○九;一九一○到一九一二,三年中的词即收入上《蕙词》二卷);另为癸丑(一九一三)、乙卯(一九一五)、丁巳(一九一七)、戊午(一九一八)、已未(一九一九)。只有一首,《高阳台·神武门咏荷》,未注岁月。有“玉桥”、“昆明湖”、“神武门”诸地址的题目,可定这些都是在北京任教职时所作。

四、《楚秀词》一卷,为词七十八首。卷前自注“自庚申(一九二○)六月起”,词首数较多,词题的地址有“什刹海”,“送审伯至江干”(此可能是汉口),“汉上纪游”,至少涉及北京、汉口两处。又卷末夹入一首“己酉年”(一九○九)在日本东京作。从词题判断还有辛酉(一九二一)作。但迄至何时,则不可考。

总《量守庐词钞》为词二百九十三首。词钞后黄念田原附记有:“先君晚年所为词,载在《量守庐日记》中,以版权契约限制,未能录入斯集……。”此日记查在开明书店。今天如能找着《日记》,把词全补钞出来,就可以辑成黄侃词的全帙了。反正《量守庐词钞》的编印成集、铅字、排版、用纸、装订皆甚差,时在抗战期间,也就不多去挑剔了。就编排体例而论,亦不当概依原稿,年岁非常纷乱,且十几首就成一卷,亦很不象样。总应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原《华词》不动,因内容一致,数量亦足;下卷将

《惠词》、《秋华室词》两种打散,依时间先后重编在前,然后加上《楚秀词》,共词一百二十八首。这样,则两卷一样子,旗鼓相当,不会有杂乱无章之感了。叶恭绰《全清词钞》录黄词四首,唯《高阳台·荷花》一首见于集中,另有《西子妆》、《小重山》、《高阳台》三首为上集所不载。不知叶从何处钞来。

辛弃疾的词 第5篇

二 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练是古诗词精髓所在。

三 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教学设想:

二 安排一教时。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朱光潜先生(1897—1986)是一位把毕生精力用于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尤其是朱先生后期的一些论著,如《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艺文杂谈》等,是其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闪射着朱先生美学思想光芒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观点在第一段中照示的非常清楚。经过学习虽然我们可能没全面领会其深刻含义,但是运用其基本观点,解决我们对古诗词鉴赏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应当是可行的。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谈一下。

二 课堂发言、讨论:

根据发言情况,可掌握在5—7人之间的重点发言。约占25—30分钟。

掌握发言、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应及时诱导,所论内容不可离题太远,但应掌握不要打击学生积极性,使之有言则发。

不怕有争论,要鼓励争论,争论时不要怕离题,教师穿插评论,引导要及时。

遇冷场时,要能提出问题,引导发言,讨论。

三 总结发言:

要点: 每个发言者对所涉及的诗词作品都认真研读过,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论从何种角度评析,多数能自圆其说。能运用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或部分观点)展开评析。有些人的观点尽管不同于朱先生,但是也有自己的论据,能讲清道理。大家经过准备的发言本身就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它证明经过学习这篇文章,大家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 作业:

每人写一篇总结“谈古诗词鉴赏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求:对所列问题,应有所论证。

五 课前布置课堂讨论的提示

对课文内容的提示和相关问题的提示:

(1)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分析了白居易的两首词。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分析了辛弃疾的两首词。

第四部分(第六、七段)总结了全文。

(2)“知人论世”是进行阅读与鉴赏的基础。应注意体会这点。

辛弃疾的词 第6篇

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二)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炼是古诗词精髓所在。(三)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段落是如何划分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目的。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了白居易的两首词。第三部分(第4~5段)分析了辛弃疾的两首词。第四部分(第6~7段)总结了全文。(二)这篇评论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分析这四首词的?这些方面之间有何关系?分析:这篇文章是从典型的情节和精炼的语言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和评论的。因为这四首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三)本文所说的典型情节是指什么?它和小说中的典型情节有何不同?分析:一般说来,情节是指叙事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衍生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如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就是指事情的经过和结局,但是抒情性的诗歌中一般没有这种情节。本文中的“情节”实际上是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文中又称之为“素材”、“形象”。所谓典型情节,也就是典型的意象或意象组合。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物象(事物本身的形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界交相融渗,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统一体。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而意象则是构成这一建筑的砖石。因此在这篇评论中,作者强调的是,每首词都能够选择典型的意象,来构成典型的意境,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中,表现诗人的感情、意趣。比如在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抓住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红胜火”的“江花”(江边的桃花)、“如蓝”的江水等意象的分析,指出这首词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整个画面(意境)就活现在眼前了,可谓抓住了诗歌的要害。(四)从这篇诗歌评论中可以看出作者阅读、欣赏诗词时运用了哪些方法?分析:一是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情感、主旨。二是研读揣摩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做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出用“别”产生的特别的韵味。三是比较阅读法。在分析白居易第二首词时,作者能将它和前一首相比较,在评论《鹧鸪天》时,能将辛弃疾的另外两首诗拿来比较,既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又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四是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江边红胜火的景象,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作者又想象出北国萧索的景象,两种意象放在一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了。

描写喝酒的词 第7篇

(一)

都言我爱喝,

我又为谁喝?

花着自个钱,

陪着大家乐。

回家耍酒疯,

净挨老婆说。

喝酒不要命,

喝死人笑话!

(二)

都言我爱喝,

不是我的.错。

看着人家脸,

陪着人家喝。

醉了说没醉,

还的硬撑着。

如果你不醉,

说你不合格!

(三)

都言我爱喝,

喝完真罗唆。

一句车轴话,

说完还要说。

不是东家对,

就是西家错。

不论人多少,

也不分场合!

(四)

都言我爱喝,

其实也没辙。

打肿自己脸,

硬充大胖子。

喝坏肝和胃,

自己还遭罪。

一旦喝废了,

谁管你死活!

(五)

都言我爱喝,

醉了没酒德。

当街脱裤子,

啥事都敢做。

不是骂孩子,

就是打老婆。

没事砸玻璃,

日子没法过!

(六)

都言我爱喝,

一喝就喝多。

醒了真难受,

想想不值得。

做事和做人,

不用天天喝。

勤奋去努力,

不喝照样做!

(七)

都言我爱喝,

从今不再喝。

如果我还喝,

请你监督我。

监督为我好,

谢谢你帮我。

你要不帮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辛弃疾的词】相关文章:

宋词辛弃疾07-29

辛弃疾一范文05-20

初中辛弃疾范文05-21

诗词辛弃疾范文05-24

辛弃疾矛盾范文05-25

辛弃疾介绍范文05-25

金戈铁马辛弃疾06-0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06-29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07-07

第章辛弃疾范文05-22

上一篇:物业客服部门工作总结下一篇:2019年房地产销售员年终个人总结_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