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拓展练习

2024-07-25

按比例分配拓展练习(精选5篇)

按比例分配拓展练习 第1篇

周次 9 课挡(本周猬几课时)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5)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6~77页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沟通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会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简单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基本练习

1.知识回顾与整理。

前几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引导思考:当药粉是400克时,水的克数与400克有什么关系?当水是400克时,药粉的克数与400克有什么关系?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第(3)题要引导学生理解: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石子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

2.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对照条件确定长和宽的比值

。第(2)题引导思考:已知长与宽的比是5:3,要知道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

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在离中点20千米的地方相遇,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反馈时,引导学生理解: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差是40千米。

三、拓展练习

出示:

王大伯养了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已知白兔只数是灰兔只数的5/6,黑兔只数与白兔只数比是4:5,灰兔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已知哪些条件,已知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求灰兔有多少只?需要先求出什么?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按比例分配拓展练习 第2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

一、3+2=5

100÷5=20(平方米)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方法

二、3+2=5 100× 3/5=60(平方米)100× 2/5=40(平方米)

方法

三、100÷(1+2/3)=60(平方米)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方法

四、100÷(1+3/2)=40(平方米)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演示课件“比的应用”)下载

8、教学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47/140=94(棵)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棵)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48/140=96(棵)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土地补偿费按什么比例分配 第3篇

我们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最近因小城镇建设和镇辖各部门的办公用地需要征收我村第二村民小组的土地。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安置补助费和青苗补偿费用于被征收土地的农户,土地补偿费用于集体。而我村前几届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的土地补偿费分成是:村民小组占90%,村委会占10%。我村两委及部分村民认为按这种比例分配不合适。因土地的发包者是村委会,而村民只是承包者,且村民小组得到这部分钱后,又没有拿出办公益事业,只是每年年底拿出来按原承包人口分给各农户。我们认为,村里应该占多数,组里占少数,但被征地的村民小组却认为,土地是他们村民小组的,大头应该归他们。该问题经过多次协调,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请问,土地补偿费究竟该按什么比例分配?

贵州 罗某

罗某读者:

土地补偿费是国家因征地行为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在土地投入和收益方面造成损失的一种补偿。《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而土地补偿费的归属,《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也就是说,土地补偿费究竟归谁所有,要看被征收的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还是属于村民小组所有。如果被征收的土地属于村民小组所有,那么土地补偿费应归村民小组所有。一般来说,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但并不是说,发包方就是土地所有权人。《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至于土地补偿费的使用,《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得十分明确: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的收支状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公布,接受监督。禁止侵占、挪用被征用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

按比例分配教案 第4篇

—— 油田六小 何英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4—85页,按比例分配。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引导学生在理解题中比的含义的基础上独立探究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的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探究并理解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灵活掌握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小演练:

修一段路,已经修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的比是4 ∶5,可以把已修的米数看作()份,剩下的就有()份。这段路共有()份。已经修的是剩下(),剩下的是已修的(),已经修的占这段路的(),剩下的占这段路的()。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这几天你学会了比的哪些知识?(生: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等)你还想学习关于比的什么知识呢?(指名学生回答)引出今天我们来探讨比的运用。

2:分水果。(师事先准备好两袋水果,一袋已知的四个橘子和四个苹果,共8个水果,为两名同学上台演示取水果做准备;一袋未知橘子和苹果个数,但总数仍然是8个的,为学生根据比例3:1分别求橘子和苹果个数做铺垫)。师生交流:活动一 师:老师小时候,因为水果紧缺,所以我们见到新鲜水果都非常稀罕,那时爸爸妈妈买来水果担心我们不节制的很快把水果吃完了,他们常常把水果藏起来,然后一部分一部分的拿给我们吃,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好不好?师:举起手提袋,你猜老师的手提袋里藏着什么你爱吃的水果?(生闻一闻、猜一猜)。

师:展示大小均匀的四个橘子和四个苹果。

下面请两名同学上台按你的喜好取水果:要求取的水果个数一样(体现出数量上的平均分)。学生取结果有以下四种: ① 两个同学可能各取四个橘子或四个苹果;

② 每个同学手里可能各取两个橘子、两个苹果(每个同学手上拿的橘子和苹果个数比是2:2);

③ 可能一位同学取三个橘子和一个苹果(那么橘子和苹果的个数比是3:1);也可以说橘子占总数的3/4;苹果占总数的1/4。

另一位同学则取了一个橘子和三个苹果(橘子和苹果的个数比是1:3)师多媒体展示出学生取水果的三种结论。

一个同学 另一个同学

1: 4个橘子 4个苹果

2: 2个橘子和2个苹果(2:2)2个橘子和2个苹果(2:2)3: 3个橘子和1个苹果(3:1)一个橘子和3个苹果(1:3)师引导,如果我们两个同学对喜欢水果的爱好一样,我们就可以把橘子和苹果平均分给他们,但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吃水果的爱好是不同的,如有非常爱吃橘子的;有很爱吃苹果的;有很爱吃香蕉的等情况出现,怎么办呢?我们就得按比例分配给他们。

引出今天学习的课题:板书 按比例分配 出示概念: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就叫做按比例分配。

二:自主合作,探求新知

接着师拿出第二个手提袋:现在老师的袋子里仍然是橘子和苹果共8个水果(板书),但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几个橘子和几个苹果?给同学们再提供一个信息:还知道里面橘子和苹果的个数的比是3:1(板书),你想知道什么水果个数?(问袋子里分别几个橘子,几个苹果)?(板书)活动二:交流思想,探究算理(结合线段图)

思考:我们要分配什么?(8个水果),按照什么分?(3:1来分)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橘子和苹果个数比3:1之间的联系吗? 师生共同交流:出主意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三份代表橘子,另外一份代表苹果。(课件展示线段图)

方法一:橘子和苹果共四份,先求出一份是几个,8÷4=2(个)再算出橘子的:2×3=6(个)苹果的:2×1=2(个)方法二:

橘子和苹果总个数是8个,橘子占总数的3/4,苹果占总数的1/4。那么求橘子的个数就是算8的3/4是多少?苹果的个数就是算8的1/4是多少? 橘子:8×3/4=6(个)苹果:8×1/4=2(个)活动三:归纳特征,总结方法:

比例分配特征:都是把总数按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求每一部分是多少。解决方法:(1)把比看成份数,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根据比求出各部分量是多少。(2)把比看成分数,先求出各部分量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求出各部分量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情境图中大头儿子和爸爸的对话: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成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7:3;大头儿子体重30千克,小头爸爸体重70千克。

大头儿子体内水分及其它物质各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水分及其他物质各多少千克?

2:八所港机修厂有职工270名,男、女职工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 :根据“男、女职工的比是5﹕4”想到在这个厂的职工中,男职工占()份,女职工占()份,270名职工一共看作()份。那么男职工占总人数的(),女职工占总人数的()。3:先填写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小芳家养了28只鸡,公鸡和母鸡的只数比是2﹕5。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 鸡的总只数看作()份。

鸡的总只数×()=公鸡的只数 算式是: 鸡的总只数×()=()算式是:

4:一种铝铜合金是按铝和铜的重量3:2合制而成的,现在有这种合金10千克。合金中铝有多少千克?

下列解法哪个对?()A、B C 5:一种糖水是糖与水按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置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6:一种足球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与白色六边形皮块制成的,黑、白皮块块数的比是3:5。黑色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7: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3:2.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 8:某单位要将1200元钱奖金按3:2:1分发给一、二、三等奖获得者。该怎么发呢?各发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85页第3题、86页第6题。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第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1

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易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内容是解决问题,学生学起来有些枯燥。新课伊始,我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其内驱力,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本节课中,我先提出了问题:。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怎么理解?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为学生扫清了知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安排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交流时,对于学生的不同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想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及时反思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例题时,我让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最后引导概括得出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基本特征:已知总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的量。解题方法是: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解题关健:把比转化成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例题会解决,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我安排了有梯度的练习。练习设计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例如,挑战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度数之比是2:1,求顶角是多少度?让学生学会审题,找到三个角的度数之比,并能灵活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这样安排,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2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一类比较好理解的应用题类型。但是,也有一些题目比较容易出错。比如:用一根80厘米长的铁丝围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和高的比是4:3:3,这个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厘米?最初做这个题目的时候,绝大部分同学都是用80÷(4+3+3)=8厘米,然后长是4×8=32厘米,宽和高都是3×8=24厘米。几乎没有同学会回顾与反思一下这几个数据是不是符合题意。这也是学生学习习惯也就是检查习惯以及方法没有培养好的原因,以后这方面还要多下工夫。再者可能是对于80厘米只知道按比例分配先求出一份是多少,但是并不清楚这一份表示的具体意义。也就是说学生只知道把80按4:3:3分配,算出的是32、24和24,其实32是4条长,24分别是4条高和4条宽,还要分别得除以4,才是一条长、宽和高。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我觉得并不是很好理解。

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用80÷4=20厘米,这个20厘米表示一条长、宽和高的和,这样才把20按4:3:3分配比较好理解。

还有一个习题出错率也挺高,原题是: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2:1,那么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个题目也容易犯刚才那个题的毛病,直接用24÷(2+1)=8厘米,然后8×2=16厘米,8×1=8厘米。如果这样做就错了。因为24厘米是周长,也就是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所以算出的16是两条长,8是两条宽,所以还要分别除以2才对。或者先24÷2=12厘米,先算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然后再按2:1分配就不会错了。

总之,每类题目有题目的特点,也就是它特有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要会归类总结方法,并且还要比较方法的优缺点,做到用自己比较好理解不易出错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3

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部分:通过交流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或某些商品组成的部分的比,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题的教学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分交流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计算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对“按比例分配”有了具体了解,并且了解了日常生活中比的应用。最终 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反思这一教学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1、创设了生活情境,激发了探究欲望。我 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整个课堂教学中,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

2、在谈话中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 “ 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3、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 你能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帮王老汉分析其中的原因吗?小组讨论一下,庄稼为什么枯黄?”和“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每个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愉悦。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4

按比例分配是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课始,我从修一段路着手,引出按比例分配。

课后,我思前想后,觉得有点不妥。众所周知,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发展,而数学总来源于生活。故我又重改教案,从学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带去10.2千克水果,分给男女生,怎样分较为公平(男女生人数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分东西的步骤: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这样就地取材,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人们的周围。甚至有同学提出让老师也参加分水果的队伍中来,因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学提出了我参加男生队伍,这样人数一样可以平均分了!

虽然与我的教学预设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种温馨,难得可贵啊!而后,通过分,启发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从而使学生产生矛盾:有的情况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有时应按比例分配。在学生探究时,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汇报、评价,自己提问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解放”出来。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8、教学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47/140=94(棵)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棵)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三 2、3、4、6

反思: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班的保洁区面积如何分配”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例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现行教材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教材,其中绝大部分的数学问题都是必要条件的问题,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数学教材显得比较薄弱,教学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适当让学生接触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性学习材料,除了引进有多余条件或条件不充分的问题,还要逐步引进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开放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

“按“3 :2分配”你读懂了什么?”这种开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验证了只有学生积极投入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三、挖掘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化解决问题

教材呈现的方式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载体,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教师在呈现教材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思维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同样是5:2的条件变换另一个条件,就能解决更多不同的问题,“还能怎样变换呢?”的悬念,这种诱惑力,激发了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了新知的探究中。这个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6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肯定也有一些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本课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经过对课的实际探索,我对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地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各种途径。同时注意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一个对象从多种角度观察,这样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中学生能用五种方法解题,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本堂课中,我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景的生活化。

《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教学的魅力。本节课提供现实背影、挖掘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使教学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把按比例分配实心球、按比例计算儿童的头高、零花钱的分配等,这样生活气息浓厚、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引入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讨论分配篮球时,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有的认为男生多分,女生少分,有的认为女生多分,男生少分,还有的说一样多,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我告诉学生这样分篮球队的同学感到不公平,给学生制造学习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我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到处有数学,其次以问题调动学生思考。

2、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

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公民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们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如在教学中出示:学校买图书的分配问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答。

三、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篮球的分配问题的问题,让有关系列问题动态生成,通过学生的猜测、观察、思考、交流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创造过程,并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平台,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通过对比性的练习,学生能抓住按比例分配的题目的主要特征,注意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区别,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四、鼓励独立思考,倡导交流合作。

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检查预习的时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芦画瓢”地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但我觉得孩子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至少说对所谓的按比例分配的说法不甚理解。

于是我没有按课本的步骤出示例题,没有立足于让孩子说说如何解题,而是像聊天似的谈着分配的问题,从生活中的分配问题见公平性——平均分配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按需分配明显还不可能,于是,在分配的问题上,现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劳分配。

于是,我让孩子们举例说说生活中表现按劳分配的事件,孩子说到两个工人的劳动总量不同报酬也应该不同,所以就此导入新知的学习,孩子对分配的问题理解得还是不错的。解释得也很好。

然后,从现实的分配问题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出示书上的学习内容,不仅巩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内涵,就是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孩子们自己总结的。

在练习中,把一条线段按1:5分成两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大困难的,但在把一个三角形按1:3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时效率明显打折了,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还是很快得出了方法。

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本来就是相通的。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8

教学内容:

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由具体到抽象,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例5中的实物图。

【提问】:图中共有30个方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涂上黄色,一份涂上红色,每种颜色涂多少格?如果红色涂20格,黄色涂10格,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多少?

【强调】: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提问】:3:2要表示的哪两个数量的比?这两个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思考】: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还可以怎么理解?

(1)学生讨论:

A、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B、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C、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2)解答例5。

①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并在学习小组内说明自己你的想法?

②展示方法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3/2+3)

30×(2/2+3)

方法

三、30÷(1+2/3)

方法

四、30÷(1+3/2)

(3)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种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4)如何进行验证方法的正确与否?

学生讨论后回答:

A、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B、可以涂一涂,进行验证。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提问】:1:2:3表示哪几个数量之间的比?一共有6份,三种颜色的方格数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大家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说解题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

3、讨论与归纳: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4)【提问】: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练一练第二题

【提问】: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要求来分配?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把180按照35:31:24来分配。

3、练习十四第1题。

4、练习十四第4题

【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2、3题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例5: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3/2+3)

30×(2/2+3)方法

三、30÷(1+2/3)

方法

四、30÷(1+3/2)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内容,它是“平均分”问题的扩,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按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理念表明:数学教学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融化与转化,并主动建构的过程。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小实验——“配制蜜水”引入,根据小实验记录“蜂蜜50克、开水150克、蜜水200克”让学生用分数或比提出问题表示三个数量的关系,再让他们口答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同时老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提出问题、引出与例2相类似的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学习。

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

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

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分析反思归纳解题规律、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发现问题视角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以及主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

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促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建构新知的愉悦。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程度发展。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9

按比例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经过对课的实际探索,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对于学生的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还使学生们明白了每一步的含义。

三、赞赏鼓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这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本节课,我通过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如:“分析太精妙了、你们讨论真有成效……”,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互亲互相爱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

四、存在的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学生得出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两种方法后,我应该让学生比较这两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理清思路,而不只是分析其不同点。这一点处理的不够到位。而且在选择这两种方法时,虽然不强调算法优化,但也应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用这两种方法都做一做。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10

按比例分配是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课始,我从修一段路着手,引出按比例分配。课后,我思前想后,觉得有点不妥。众所周知,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发展,而数学总来源于生活。

故我又重改教案,从学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带去10.2千克水果,分给男女生,怎样分较为公平(男女生人数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分东西的步骤: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这样就地取材,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人们的周围。

甚至有同学提出让老师也参加分水果的队伍中来,因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学提出了我参加男生队伍,这样人数一样可以平均分了!虽然与我的教学预设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种温馨,难得可贵啊!而后,通过分,启发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从而使学生产生矛盾:有的情况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有时应按比例分配。

在学生探究时,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汇报、评价,自己提问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解放”出来。教学反思《《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一文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11

按比例分配是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这一节课,我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分配。按比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价值。在设计时“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怎样涂色?”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在学生探究时,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汇报、评价,自己提问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解放”出来。再次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12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在于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人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这个信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把28个足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出示男生和女生都是30人,学生立刻就能想到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平均分是按1:1进行分配的,再出示男生40人女生30人的情况,学生就能够理解按人数4:3进行分配。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鼓励动手操作,操作于思维相结合对小学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4:3的,接着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线段图,边画边思考。通过画线段图不仅是学生更深入理解4:3的含义,也让他们理解了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3、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4、学会倾听,并质疑问难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产生于两个层面:一是师生间的,二是生生间的。首先学生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要求,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以便适时进行引导,使问题不断的深入,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作出评价,取到及时激励的作用。其次,孩子们也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或其他小组)发言的习惯,因为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自己(或自己小组)未必尝试过,还可对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使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时,要求学生倾听同学的解题方法,并思考他的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不仅提高了倾听的效率,也能够找到质疑的问题。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鼓励评价太少。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总结方法时,没有足够的放手。教学语言上也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改正自己的不足。谢谢大家!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13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在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思考如何解决溶液配比的问题,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感悟到了按比例分配的两种方法,即份数的方法和分数意义的方法,在尝试做题的过程中,交流、纠错,对这类应用题建立起了模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14

按比例分配是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合理性ダ斫馐裁词前幢确峙洹0幢确峙涫且恢址峙渌枷氇ピ谏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ヒ蜒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ト醚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ジ形颉鞍幢确峙洹贝嬖诘募壑怠T谏杓剖薄鞍84个苹果分给大、小两个幼儿班ジ迷趺捶知А比醚生思考ビ捎谘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パ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ビ谑羌し⒀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ブ鞫地参与探索パ扒蠼饩鑫侍獾姆椒ā@斫獍幢确峙浞桨傅暮侠愍ピ诮饩鑫侍獾墓程中ッ扛龊⒆佣寄芴寤岬绞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ナ学源自生活。其次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ヒ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ヒ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ケ浔欢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ス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⒊浞终故狙生的思考过程ピ诮饩鑫侍獾墓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玫讲煌解决问题的方法ビ欣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ネ瓜盅生个性化的学习。在学生探究时ト醚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汇报、评价プ约禾嵛手室瑟コ浞痔逑盅生的主体作用ト醚生真正“解放”出来。再次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ヅ嘌学生的应用意识。从生活中来缴活中去ソ萄е幸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ケ窘诳挝沂贾占岢帧耙匀宋本”的教学理念ソ艚粑绕教学目标ト醚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ノ蘼墼谥识上、能力上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得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

1、课前导入没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如毖生说按平均分时っ挥腥醚生自己思考这样分行不行だ鲜急着代学生回答。作为教师びΩ霉睦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见解ぴ俅又惺实钡牡悴胍导ふ庋ぱ生的学习会更加的水到渠成。

2、探究解题思路时ぱ生汇报过程太过仓促っ挥谐浞值母学生思考、汇报的时间与空间。

上一篇:山东管理学院笔经下一篇:给爸爸的吻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