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齐阅读答案

2024-06-07

战国策齐阅读答案(精选13篇)

战国策齐阅读答案 第1篇

12.(1)蔽:蒙蔽、受蒙蔽、被蒙蔽 (2)刺:指责 (3)反:同返,返回 (4)期年:满一年

13.B A.以:介词,用/相当于而,表顺承;B.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或者向;C.其:代词,它的/表反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D.且:尚且/将近。

14.(1)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宫舍并且拜他为老师。 (3)(村中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5.礼贤下士,才能广招人才,国家才能强大。

战国策齐阅读答案 第2篇

战国策 齐策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②。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③垄④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⑤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注释】①颜斶(ch):齐国的隐士。②趋士:指礼贤下士。)

③柳下季:即柳下惠,春秋时鲁国贤人。④垄:坟墓。⑤尊遂:尊贵显达。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 去:离开

B.寡人自取病耳 病:羞辱

C.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游:交往

D.清净贞正以自虞 虞:同娱,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推选则禄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则再拜而辞去也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C.①君子焉可侮哉 ②置杯焉则胶

D.①夫玉生于山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颜斶不畏权贵、洁身自爱的一组是

①斶亦曰:王前!

②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③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④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⑤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⑥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召见颜斶,颜斶却让齐宣王到他跟前,让齐宣王很不高兴。

B.颜斶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证明了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观点。

C.齐宣王要颜斶拜他为师,并许诺给以优厚的待遇,但颜斶还是告辞离开了。

D.本文通过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参考答案:

9.A(离,距离)

10.B(A项,则,①连词,就;②连词,却。B项,而,①②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焉,①疑问代词,怎么;②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D项,于,①介词,从,在;②介词,到。)

11.D(主要通过颜斶的行为、看法以及他对回归乡野、知足常乐的人生向往来表现的。)

12.C(应该是齐宣王要拜颜斶为师。)

附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对他说:颜斶你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您上前来。齐宣王听了不高兴。左右的侍臣都责备颜斶说: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你怎么可以这样呢?颜斶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

齐宣王恼怒,变了脸色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士人尊贵,而君王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

宣王说:可叹呀!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我这是自取其辱呀!希望先生能收我为弟子。如果先生与我相从交往,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斶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请大王准许我回乡,让我安步返回家乡。于是,再拜而去。

战国策齐阅读答案 第3篇

一、临淄齐故城概况

临淄齐故城分大、小二城, 大城为郭城, 小城为宫城;小城在大城西南隅, 与大城相互衔接;在小城内西北部的“桓公台”一带, 分布有许多夯土基址, 为宫殿区所在。另外, 小城内东北部有一俗称“金銮殿”的夯土台址, 亦应为宫殿建筑基址。小城南部有或为官府直辖的冶铁、铸铜及“齐法化”铸造作坊遗址, 而大部分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居址则分布在大城内。在大城内东北部的河崖头村一带和南部的刘家寨等处, 分布有王室贵族墓地[1]。

二、城郭布局上, 将宫城从郭城中分离出来, 置于郭城一隅

李自智先生将东周列国都城的城郭形态分为春秋型和战国型两个大的类型[1]。前者如曲阜鲁故城, 其特点是宫城位于郭城之中, 形成小城与大城内外环套的格式。后者如郑韩故城, 其特点是将宫城独立出来置于郭城的一侧或一隅。从春秋型到战国型, 这中间存在着一个转型的问题, 即由将宫城置于郭城之中转变为将宫城置于郭城一侧或一隅。这种转变在临淄齐故城的城郭形态发展变化中体现得较为透彻。据齐故城试掘获知, 其大城的修筑时间早于小城, 而小城的修筑时间最早不过战国。曲英杰先生据此推断, 小城的修筑很可能与田氏代齐有关, 当为田氏的宫城。而姜氏国君的宫城应在大城之内, 且位于中心地带[2]。如此, 则齐故城原先的城郭形态与鲁故城相类, 即宫城处于郭城的中部。到齐康公十九年 (公元前386年) 田和代齐列为诸侯, 另筑宫城 (小城) 于郭城 (大城) 的西南隅。也就是说, 齐故城的城郭形态分可以为前后发展的两个阶段, 前段属于春秋型, 而后段属于战国型。

有鉴于当时的社会现实, 笔者认为这种城郭布局上的转变正是诸侯国统治者重视防范国内各种不友好势力的体现。春秋中叶以后, 卿大夫势力逐渐强大, 并试图取代公室。他们往往利用国人以及手工业工匠等社会力量打击公室。而这些国人及工匠大都居住在国都, 是国都居民的主要构成者。一旦暴动, 就对公室构成直接威胁。由此一来, 都城的军事防御, 就不能仅仅囿于对外敌侵略的防御。在各种矛盾丛生的东周社会里, 必须加强对诸侯国内部敌对势力的防御。为了维护统治, 进一步加强对于国内敌对斗争的军事防御, 统治者选择了将宫城从原先各种不确定因素交错的大郭中分离出来, 置于大郭的一侧或一隅。如此布局, 使得统治者既可以在政局稳定时对大城进行有效的管理, 又可以在政局动荡或者叛乱发生的时候有效抵挡来自大城的威胁, 甚至还可以在局面实在无法控制的时候选择由小城西、南两面出逃友邦, 或等待外援。之后的史实证明, 这种城郭格局上的变动无疑是有效的。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记载, 在田和代齐之后仅发生过一次弑君事件。

三、加强宫城与郭城结合部位的城防建设

尽管小城已从大城中脱离出来, 但二者仍有结合部位, 这无疑成为小城防御体系的软肋, 因此这一部位的城防建设就关系到整个都城对内防御的成败。基于这种认识, 统治者必然要加强结合部位的城防建设。以临淄齐故城为例, 这种城防强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宽城壕, 加厚城墙。

钻探表明, 在临淄齐故城小城与大城结合的部位, 即小城的北墙东段和东墙北段, 无论是城墙墙基还是城壕, 都比其他地方更为宽大。尤其是作为结合部位的小城北墙东段, 墙基厚度竟有55—67米, 是其他部位城墙墙基厚度的两到三倍。如此高墙深沟, 说明这里正是齐故城军事防御的重中之重, 是整个齐故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新重点。

2. 广开城门, 加长门道。

经钻探, 临淄齐故城共探出城门11座。其中小城五座:东西北门各一座, 南门两座;大城城门六座:东西各一座, 南北门各两座。这11座城门中, 除大城东门门道现已成断沟而无门道遗迹外, 其余十座均留有门道遗迹。其中小城东门、北门, 门道外口两侧的城墙向前凸, 且小城北门门道里口两侧有夯土基址与城墙相连, 应是城门的附属建筑[3]。这样在无形中加长了门道的宽度, 使小城东门、北门的实际长度分别达到了40米、86米, 而凸向路中心的墙体则具有瓮城的性质[4]。这些都是为加强城门防御实力而在原有建筑结构上进行的有效调整。另外还应注意, 面积仅占大城1/4的小城, 却拥有与大城数量相当的城门, 四面皆有城门与外相通。小城东、北两门外口两侧的城墙向外凸出, 城壕在通过东门和北门处出现拐弯, 宽度显著变狭, 这显然是为了便于架桥, 从而方便对大城的管理。同时通过延长门道等方法加强这两面的军事防御功能, 以针对可能来自大城的军事威胁。而西、南两侧的城门可以方便齐君的出行, 使其不必受到来自大城民众过多的关注和监督。

3. 加强拐角的防御功能。

由于城墙很不规则, 所以城墙拐角共有24处, 其中14处拐角保存比较完整。小城东北角, 在拐角以外东、北两墙的宽度分别为53米、55米, 而从外角经里皮延长线的交会点至城墙里皮的距离达120米, 如此宽阔之处可能原先建有一些角楼之类的建筑物。尽管在齐故城的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马面等加固城墙防御功能的设施遗迹, 但这些拐角处防御设施的存在, 无疑表明这一时期的齐人已具有利用城墙结构加强城防体系的理念。这些类似角楼的建筑, 因其位置优越, 视野开阔, 使及时掌握大城的军事动态成为可能, 具有很好的军事预警和信息传递功能, 为小城内守军方便快捷地掌握外部信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是整个小城防御体系的点睛之笔。

四、将宫殿区置于高大的夯土台基之上, 使之成为全城的制高点, 并将宫城作为独立的防御体系进行建设

占据战略制高点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占据了军事斗争的优势, 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斗争展开后的“易守难攻”上, 更体现在斗争发生前指挥官对整个局面的判断和预测上。因此, 为了更好地防范各种势力的打击, 统治者势必要将宫城置于这样一个制高点上。在此方面临淄齐故城小城内的桓公台便是实例。

“桓公台”位于小城的北部偏西处, 台高14米, 基呈椭圆形, 南北86米, 建在生土之上。台面虽已失原形, 但根据痕迹仍可看出有三层, 台南面有缓坡, 东、西、北三面呈陡壁。东、北两面150米之外有河沟围绕, 即小城内的排水系统。台西面距小城西墙约300米。“桓公台”周围有许多夯土基址, 夯土遗存大部分压在下层堆积以下的生土之上。从遗迹来看, 这一带或存在着以“桓公台”为主体建筑的建筑群, 或为宫殿建筑基址。由于将“桓公台”作为齐故城的制高点, 便于控制全城, 不仅使小城内的情况尽收眼底, 同时也能观望到大城的变化。这种布局安排除了给齐公“君临城下”的感觉外, 其主要作用还是在军事斗争中易守难攻, 加强了小城的对内军事防御功能。

此外, 小城还配备有完全独立于大城之外的排水系统, 同时亦在小城内发现有多处手工作坊遗址。这些都表明齐故城的设计者有意降低宫城对郭城的依赖, 使之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 从而进一步强化都城的对内防御功能。

东周时期,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列国筑城之风大盛, 城市建设已达到相当阶段。据俞伟超先生估计, 当时全国人口或有1/3以上集中在城市内。此时的都城规划已由“各种活动区分散存在的初级阶段”, 进入“密封式规划”的阶段[5]。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都城布局逐渐从“大城套小城”的春秋型, 进化到“大城咬小城”的战国型。通过对临淄齐故城对内防御功能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时期都城军事防御的特点:即从城郭布局、城郭结合部城防建设以及掌控宫城制高点等方面入手, 将宫城防务从郭城中分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军事防御体系, 从而在区别对待宫城和郭城的军事防御功能的基础上, 形成以宫城防务为核心的整个都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自智.东周列国都城的城郭形态[J].考古与文物, 1997 (3) .

[2]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3]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J].文物, 1972 (5) .

[4]陈钦龙.郑韩古城军事防御功能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4) .

战国策———田单相齐 第4篇

2.燕国乘机派乐毅领兵攻打齐国,齐闵王慌忙派兵抵抗,可他舍不得犒劳将士,齐兵在前线节节败退。

3.燕兵一连攻陷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只剩下了莒和即墨两座孤城。

4.田单坚守即墨,使用离间计,诱使燕王对乐毅产生疑心,因而让骑劫代替乐毅继续攻齐。

5.田单重振了齐兵士气,并放出消息说城内齐兵有神灵相助。燕兵半信半疑,人心开始涣散起来。

6.趁燕兵懈怠,田单率领精锐部队出击。混乱中,田单杀了燕将骑劫,大败围城的燕兵。

7.胜利突围后,田单一鼓作气地组织齐国军队全力反攻,夺回了齐国的大片失地,将燕兵赶出了齐国。

8.齐国光复后,由于齐闵王已死,齐人以为田单将自立为齐王。不料田单拥立闵王的太子为新的齐王,自己做了相国。

9.齐国安定下来后,田单打算攻打狄地。他出发前,去拜访齐国贤士鲁仲子。

10.鲁仲子劝阻说:“将军此次出兵必然无功而返。”田单不服气地说:“我以即墨孤城、羸弱之兵大败燕国,难道竟攻不下小小的狄地?”说完,登上车子,不辞而别。

11.不久,田单领兵征伐狄地。攻打了三个月,田单也没能拿下狄地。

12.这时,齐国各地兴起了一首童谣:“大帽子啊,像簸箕;长剑啊,撑下巴;攻狄啊,不能下;枯坟啊,垒成堆。”齐人纷纷对相国田单表示不满。

13.田单这才感到害怕,连忙又去拜访鲁仲子,询问破敌良策。

14.鲁仲子说:“将军在即墨时,与士兵共甘苦;将军誓死为国,士兵也不贪生怕死,这才大败燕兵。如今,将军拥有封地,衣着华丽,哪有赴死的决心啊?” 田单豁然开朗。

15.第二天,他来到士兵中间鼓舞士气。攻城时,他冒着飞石利箭亲临巡视,还亲手擂起了战鼓。

16.齐国军队见将军身先士卒,无不勇往直前,奋力攀城。狄人见齐兵士气旺盛,早已吓得心胆欲裂,急忙打开城门投降。

《战国策》阅读答案 第5篇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 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期年之后: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

【小题3】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

答案

【小题1】①朝服衣冠:穿戴 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一年

【小题1】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小题1】(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战国策》阅读答案 第6篇

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 蚌方出曝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⑧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⑨,以弊⑩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且:副词,将要。②伐:讨伐,攻打。③苏代:战国时期的辩士。④惠王:赵惠文王。⑤易水:河流名。在河北省西部。⑥曝(pù):晒太阳。⑦鹬(yù):水鸟名,常在水边或田野捕吃小鱼、小虫和虾类。⑧禽:同“擒”,捕捉,抓住。⑨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⑩弊:同“蔽”,蒙蔽。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4分)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2)蚌合而拑其喙

(3)今日不雨(4)乃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小题4】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_, _。文中苏代借用故事劝说

赵惠文王有什么好处?(3分)

_

_

答案

【小题1】正;(鸟的)嘴;下雨;停止

【小题2】B

【小题3】(1)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它们俩一起捕抓住了。

(2分)(2)除非(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除非(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分)(3)心中想的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上百的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小题4】(1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形象生动,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方、止”的意思在文言文中较为固定,根据语境即可解释出来。“喙”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为“下雨”之意。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它们的”。另外还可用把每组加以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并禽” “自”“ 曦”等。“并禽”中的“禽”是通假字。“自”是“如果”的意思。“曦”本意是日光,在句中应译为“太阳”。这几个都是易错的。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 第7篇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到,往

B.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说:说话

C.王之走狗已具矣 具:具备,完备

D.宣王谢曰 谢:道歉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B.焉能有四焉 然力足以至焉

C.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不知东方之既白

D.斗趋见王为好势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4.文中加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B.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C.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D.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斗说齐宣王拥有先王的四种爱好,是为了赞扬齐宣王具备了先主那样的优良素质,同时也缓和了当时紧张的说话气氛。

B.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

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

C.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主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主与宣王作对比,找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

D.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进谏技巧。

16. 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1)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4分)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分)

(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4分)

参考答案

12.B【解析】说,通“悦”,高兴

13.D【解析】A.顺承/转折B.怎么/那里C.助词不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是

14.C【解析】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15.A【解析】 “赞扬宣王”错。

16.(1)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

(2)出来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随着别人一起出来,不能尽情享受畅游的乐趣。

(3)张衡一上任就从严治理,整治法令制度,暗中查知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国政治理得好。

【参考译文】

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去领王斗进来。王斗说:“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传达汇报王斗的话。宣王说:“让先生等一会儿进来,我去迎接。”于是,宣王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宣王说:“我继承先王的大业,得以治理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从前先君齐桓公有五种爱好。他纠合诸侯,匡正天下,天子授位,立为霸主。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宣王说:“我愚蠢寡闻,治理齐国,只担心失国,怎能有四种爱好呢?”王斗说:“不。先君喜好马,大王也喜好马;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礼贤下士,大王却不礼贤下士”宣王说:“现在世上没有士,我又怎么去礼贤下士呢?王斗说:“世上没有骐騄,騄耳这样的骏马,可是大王已经车马齐备;世上没有赛过狡兔东郭俊的韩卢之狗,可是大王已经有善跑的猎狗;世上没有象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宫中充满了美女。大王只是不礼贤下士,怎么发愁世上没有士呢?”宣王说::“我忧国爱民,当然愿意得到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王斗说:“您忧国爱民,还不如爱一尺绉纱。”宣王说:“这是什么意思?”王斗说:“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战国策・齐策》阅读答案 第8篇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有毁孟尝君于闵王,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节。)

【注释】①孟尝君: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齐闵王时为相。其父田婴在齐宣王时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之说。田婴死后,田文袭封地,封号为孟尝君。孟尝君好养士,据说有门客三千,成为以养士而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中还有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②责:同“债”,债的本字。下同。③冯谖:冯谖(xuān),齐国游说之士,孟尝君的门客。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何市而反反:返回

B.驱而之薛之:到……去

C.因烧其券因:因为

D.齐王谓孟尝君曰谓:对……说

小题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于”与“孟尝君就国于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苟全性命于乱世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D.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小题3: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自告奋勇为孟尝君去薛地收债。

B.冯谖假托孟尝君之命免掉了薛地老百姓的债。

C.孟尝君听完冯谖的汇报后不高兴地辞退了冯谖。

D.孟尝君被齐王遣回薛地才明白了冯谖的一片苦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的情况,C“因”是“于是,就”,表承接的连词。

小题2:

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于”是“到”,A项“于”是“从”,B、C项“于”是“在”,D项“于”是“到”。

小题3:

《战国策·齐策》比较阅读答案 第9篇

(《战国策·燕策》)

【注】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③涓人:宫中洒扫的人。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王之蔽甚矣              (     )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3)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     )

(4)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                 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6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2)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2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15.甲文告诉我们: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

乙文告诉我们:                                           (2分)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10篇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

客见赵王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既妇人也,不知相马。”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③,而社稷不血食④,然而 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日:“郭偃之法,有所谓柔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所谓柔雍者,便辟⑤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此皆能乘垩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 月晖于外,其贼⑥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①赵王:即赵孝成王。②而若:或者。③虚戾:废墟,形容田舍荒芜,人民灭绝。④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⑤便辟:素近宠爱者。⑥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何故至今不遣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未得相马之工也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C.买马而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D.然而王之买马也 辍耕之垄上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2分)

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2分)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3分)

9.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案:

6.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项中的“遣”的意思都是“派遣”,动词。B项中“相马”的“相”是观看的意思;“相藉”的“相”是相互的意思。C项中“买马而善”的“善”的意思是“好的`、强健的”;“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的意思是“擅长、善于”。D项中“之”分别为结构助词“的”和实意动词“去,往”。

7.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朗读。解答时要在理鹪的基础上按照音节和意义进行停顿划分。“然而”句首连词,需要停顿;“王不待工”与“而与建信君”为两层意思,表示转折关系,要停顿。

8.(1)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隐隐约约,或现或隐。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和句式特点,如第(1)句“此皆……”为判断句;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用法,如第(2)句中的“斗折蛇行”的“斗…‘蛇”为名词作状语。

9.告诫赵王在治理国家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的人以致误国(不仅要防备自己的憎恶的人,更要防备自己亲近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客先由买马谈起,看起来毫不经意,实际上已经将要说的话作了谋划安排。选马要等相马之人,那么治理国家更需要物色好贤明的大臣。通过选马与治国的类比,昏庸的赵王才有所悟。

【参考译文】

有游说之士拜见赵孝成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说客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

《战国策燕策三》阅读答案 第11篇

③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送的礼物。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诺”为恭谨应答之词。古代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还有“请”、“幸”、“谨”、“辱”等。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通常是嫡长子,但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先秦时有用它称君主。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向太子表明忠心。

D.太子听到田光死了,流着泪说自己请田光不要泄密并不是不信任他,只是想实现大业。

14.翻译划线句子。(10分)

⑴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之疑人,非节烈侠士也。

⑵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参考答案

11.B。根据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知道这句话应该翻译成“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

12. B。“太子”不能指其他儿子。

13. A。太子没有亲自去拜见荆轲,是荆轲自己来拜见太子的。

14.⑴这是太子怀疑我啊。(人)做事让人怀疑,这不是是有气节的侠客啊。

(“是、“为行”、“疑”各1分,句子通顺,能将判断句翻译出2分)

⑵我认为如果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到秦国出使,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

(“诚”、“窥”、“贽”各1分;“窥以重利”句式对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战国策齐阅读答案 第12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②于薛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官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

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②责:通债,债券。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告诉

B.以何市而反 市:买

C.孟尝君怪其疾也 怪:责怪

D.狗马实外厩 实:充满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冯谖为何要替孟尝君烧券市义?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1)孟尝君派人供给冯谖母亲吃用(的东西),不使她感到缺失。

(2)现在你有了薛这个封地,却不抚恤爱民,反而借款给他们收取利息。

战国策燕策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13篇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问题。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赵王系之。使者曰:“秦赵为一,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切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秦赵为一,天下服矣。( )

(2)秦王以为然而遣之。( )

(3)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4)臣切为王患之。( )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

A.且臣之使秦 北有愚公者,且年九十

B.无妨与赵之伐燕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国小而无地所取 忌休八尺有余,而形体昳丽

D.乡为深思而不受 臣切为王患之

3.将文中划线句句子翻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燕使和足迹讽齐王纳谏有何不同?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顺服,顺从,服从(2)释放,使离去(3)通“拒”,抗拒(4)忧虑,担忧

2.C

3.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我带千金来祝贺。

4.燕使从对方角度舍身处的进行劝说。

上一篇:关于项目核准的批复下一篇:维稳应知应会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