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2024-05-22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精选8篇)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第1篇

地处广西西北部的XX市,是桂西北中心重镇,大西南出海通道、黔桂铁路和龙江河横穿市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1993年,XX撤县设市,国土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余人。2004年,XX市委、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为主要目标,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排难前进,开创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XX在全河池率先实现了“三突破”,连续两年获得河池市党政主要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和河池市党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目标如期实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37.43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实现3.7亿元,同比增长20.1%。特别是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28元,增加470元,增长高达21.8%,是全市多年来增额最大的一年,为同期广西少有,为XX顺利跨入2004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立下大功。XX是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经调查分析,XX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千方百计发展一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最直接途径。2004年,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关心农业,服务农业,大力调整结构上项目。按照“抓城郊,促两带,上项目,办基地”的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全市采取非常措施,先后三次动员2600多人次,市、乡直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倾情为民”大行动,实施大通道高效农业项目,开展甘蔗生产大行动,广泛宣传动员,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调整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推行订单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劳动力市场,做好劳务输出文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稳定“一粒米”。从提高各个生产环节的科技进步入手,着力提高水稻、玉米两大宗粮食作物的科技含量,推广玉米单交种1.5万公顷,推广优质杂交良种水稻2.6万公顷,优质率达97.15%。2004年虽然遭受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但确保了粮食生产与去年持平。壮大“一根蔗”。就是把糖蔗作为全市重要经济支柱,做强做大做优。2004年全市糖蔗种植面积达42.56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其中糖蔗良种面积达到39.6万亩,仅种蔗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630元,成为农民最重要、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吹绿“一片叶”。就是抓住东桑、东丝西移的机遇,扩大种桑养蚕规模,采用良种良法,做大桑蚕业。2004年,全市桑蚕产业取得可喜成效,桑园面积由上年的10.39万亩扩大到14.3万亩,总产值3.43亿元,比增1.26亿元,农民人均养蚕产值640元,净增268元。XX已一跃成为全国县市一级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养肥“一群牛”。就是抓好秸秆牧草养牛。大力推广品改和规模化养殖,构建百里牧草秸秆养牛示范长廊,创建广西秸秆养牛大市,年内出栏肥牛10万头,为特色牛肉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激活“一帮人”。2004年,通过各种渠道输出城乡富余劳动力8.17万人,据统计,当年通过邮局汇款回XX2.37亿元,仅此项收入就可使全市农村人口人均增加330元。建设“一片城”。把城西工业区、德胜乡镇企业园区和洛东工业园区作为发展重点。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带动下,有近万名农民就近转入城镇,以XX城南新区为主的XX房地产开发进入投资热潮,据初步估算,仅建筑业一项就可产生农民工资3000多万元,解决近8000人的劳动就业问题,还拉动建材、运输等行业的发展,较大地促进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打响“一张牌”。XX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是XX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唱响“刘三姐”旅游文化品牌,XX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塑造XX“美景、美酒、美人、美德”,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景区景点质量,全年共接待游客43.1万人次,增长22.7%,总收入4018万元,增长39.5%。2004年XX被评为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今年该市又雄心勃勃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军。旅游业的勃兴,对运输、购物、餐饮、旅馆、娱乐和现代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9.76亿元,增长15.8%。旅游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该市还十分重视非公经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等领域,现在个体工商户达1.6万多户,私营企业368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去年非公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7.78亿元,产值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达120家。从该市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得到如下几点启示:一是因地制宜,找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该市按照“抓城邻,促两带,上项目,办基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的区域、自然、交通等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蔗糖、桑蚕、畜牧为主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形成“名、特、优、新”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工农互动,带动农民增收。XX提出并组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开展了以“振兴工业,服务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建设大会战,以工业经济的突破推动XX经济的新跨越。他们大举招商引资上项目,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积极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狠抓工业项目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强优企业和优势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形成以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精心打造蔗糖和桑蚕两大支柱产业。目前XX公司企业总资产达5.12亿,下辖的石别、怀远两家糖厂日榨原料蔗达1.1万吨,年产机制糖23万吨,食用酒精7千吨,有机复混肥2万吨,成为全国制糖行业技术含量最高、成本最低、产品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目前XX公司又着手技改,投资8000万元把生产能力提升到日处理原料蔗1.5万吨,以满足处理原料蔗总产量250万吨的需要,实现年产糖30万吨,销售收入10亿元,年税利2亿元,蔗农收入4亿元的目标。利用桑蚕资源,积极引进外资建设新的缫丝加工企业,目前全市已有嘉联公司等5家缫丝加工企业,投产后可就地加工40%的XX干茧,该市正着力招商引资打

造中国“丝绸城”。另外,充分利用百里秸秆养牛长廊年产10万头肉牛的巨大资源,办起了10多家牛肉加工厂,生产的“刘三姐”牛肉条远销区内外,保鲜牛肉销到上海等地;利用蔬菜资源,办起广西XX东方罐头食品厂,产品外销欧盟等地;利用林业和蔗渣资源,兴建中密度纤维加工企业,2004年引进该类企业3家。三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了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2003年该市在金柳高等级公路开展的大通道农业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对农民种植良种桑蚕、葡萄、良种蔗等作物大力扶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种苗、投入等困难问题,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对建设水利、蔗区公路、地头水柜、沼气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进行大力扶持,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此外,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落实减免农业税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第2篇

----我县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纪实

我县是高寒干旱,水资源匮乏,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的地区,农业

生产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工作重点扶贫县。近年来,县委政府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的战略决策,有效缓解和积极应对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农牧业资源有限的突出矛盾,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为全市实施农村人口收缩转移战略,推动新农村建设 开拓一条新途径。

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条件差,农村发展经济滞后,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缓慢,是化德的基本县情。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一直是摆在历届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县委,政府领导班子主要成员 经常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县情,总结经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于2006年明确提出了实施农村人口“三三制”分流战略,将占农村常住人口三分之

一、有一定文化的 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从事羊绒絮片服装加工、重化工、建筑等非农产业,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结合“空心村”“老龄村”的整合撤并,将占农村常住人口三分之

一、有劳动技能和种养积极性高的人口,通过收缩转移,集中到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区域,从事高效种养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将其余三分之一没有劳动能力的孤 寡 老 弱 伤 残等弱势群体,逐

步纳入农村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中,集中供养起来。

几年来,在无土移民,致富农民和村级养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口转移收缩战役已在化德悄然打响。

在解决农民“移”的问题上,县委政府实行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壮大服装产业,增加用工数量,切实解决移民“做”的问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进城就业,脱贫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为使移民顺利的实现由农民向服装产业工人的转变,县委政府提出了“扩张总量,占领市场,打造品牌,组建集团”的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全县投资3600万元 建成了集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服装园区,组建了行业协会。随着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数量猛增,城镇缝纫机工 供不应求。切实解决了移民就业问题。二是科学规划,严把质量关,切实解决移民“住”的问题。为解决移民进城后居住问题,全县把“无土移民”工程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在县政府所在地 长顺镇规划建设了惠泽移民示范小区,使无土移民实现有土安家。为让移民买得起,住得起,惠泽小区住宅采用了50平米的小户型设计,每套住房造价不超过5.5万元。农民只需自筹2万元左右即可入住,其余由政府补贴。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消除移民后顾之忧,切实解决移民留的问题。为让移民真正“移”出来,并在城镇稳定下来,县委政府还专门出台鼓励优惠政策,解决移民“有业可就”“有事可做”,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优惠政策包括:对进城移民进行 以服装加工

为主的劳动技能培训,移民进城后继续享受“两免一补”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队员承包耕地、林草地经营权和受益权不变。父母随子女进城后,原享受的农村低保不变,移民户 愿意农转非的 只需交纳10元户口变更工本费 便可办理。

与此同时,我县加快中心村规划建设步伐,并积极探索村级养老的模式。重点开发和扶持条件较好区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推广覆膜、膜下滴灌、温室大棚栽培等高效技术,培育壮大乳、肉(羊)、薯、菜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中心村的就近收缩转移,全面加快中心村规划建设 就提到了重要 议事日程。按照 撤并空壳村,改造弱小村,发展中心村,建设新农村的思路,经过科学规划,采取“集中居住,分户经营;集中养老,分户生活”的方式,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分期分批对现有生产条件较差,居住户数30户以下的自然村进行整合撤并。

同时围绕中心村建设,县委政府又在积极探索村级养老的模式。逐步 整合撤并部分“空心村”“老龄村”,集中力量打造“中心村”。撤并后空心村内的老龄人口,就近搬迁到 已通电,通水等生活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 集中居住养老。考虑到老人们的生活习惯,实施分户生活,统一由村委会管理,县民政部门每年为这些集中居住的孤寡老人每户提供过冬燃煤2吨,统一发放农村低保,保障他们的生活。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第3篇

近年来, 崇信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 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 以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一系列关于农民增收的决策部署, 持续加大“三农”投入, 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农产业, 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使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止2010年,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48元, 年均增长11.5%。

一、崇信县农业基础情况和农民经济收入结构

崇信县东靠泾川、灵台两县, 西连华亭, 北依崆峒, 南于陕西省陇县接壤, 地形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总土地面积8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7万亩, 年降雨量500多毫米, 蒸发量1400多毫米, 有农业人口1.8万户8.2万人, 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生产区。近年来, 崇信县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特别是把草畜、果菜特色产业作为崇信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 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经济运行良好。2009年上半年, 全县农民可支配收入总额54103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413万元, 增长0.7%;农民人均纯收入855元, 比上年同期人均增加105元, 增长0.8%;小春粮食68988吨, 增长7.7%, 农民人平增收12元;生猪生产81万头, 增长3.91%, 但由于价格下降16个百分点, 人平减少23元;外出劳务人员22.6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32500万元, 人均增加21.50元, 增长7.5%;二、三产业收入31550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9%, 人均增加18.30元。农民增收中, 粮食和生猪受市场价格的拉动较大, 占农民增收的15.8%, 二、三产业增加占38%, 劳务经济增长占43.5%, 政策性和其它收入增加占34.3%, 。理性分析当前崇信农民的增收结构, 仍有不少瓶经制约因素。

二、制约崇信县农民增收的潜在因素

㈠农粮产品市场价格平缓, 农用资料价格过快上涨2011以来, 崇信当地的小麦收购价格为2.14元/公斤, 玉米收购价格2元/公斤, 油料收购价格6元/公斤。由于近年来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粮食产量的连续增加, 由短缺变为过剩, 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主要农粮产品普遍市场价格增长缓慢。相反, 而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上涨, 并且涨幅较大。尿素比去年同期涨0.318元/公斤, 涨幅20.4%;碳酸氢铵比去年同期涨0.14元/公斤, 涨幅30.4%;磷肥比去年同期涨0.20元/公斤, 涨幅60%;25%复合肥比去年同期涨0.415元/公斤, 涨幅52.8%;其他农用物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相比之下, 由于农资大幅度涨价, 农民种植一亩大田作物的成本比去年提高45元, 人均多支出39元, 总体上呈现出农粮产品增产但农民农粮收入增幅微小。

㈡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管理与生产水平普遍较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 农业品价格持续低迷。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 崇信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 大路货多, 名优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 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 加工产品少, 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 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 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脱节, 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小,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与此同时, 农业生产设施和技术条件低端, 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靠天吃饭”的定式依然没有改变, 抗击频繁自然灾害能力脆弱;二是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城镇建设、公路建设、房屋建设、退耕还林等, 不断挤占耕地, 严重束缚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少数地方为扩大耕地面积, 不惜违背自然规律毁林开荒,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地质灾害较重;三是耕作水平低下, 人工劳作程度较大, 机械化程度较低;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破坏严重, 大部分老化失修, 配套不全,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农业生产条件得不到有效优化和提升。

㈢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剩余劳动力输转水平低据调查, 崇信县学龄前儿童以上的农业人口中, 专科以上学历占0.7%, 高中或中专占8.5%, 初中占35%, 小学以下占55.8%。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导致了科学种田低下, 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不到位, 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 剩余劳动力转移较为困难, 外出劳动力技术性收入不高, 人平月收入仅1500元。我县目前外出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学历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低下, 职业技术性收入受限, 二是转移区域狭窄, 转移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仍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 通过有关部门或亲属有组织进行转移的较少, 大部分人员的转移属于自发进行。

㈣农业农村投入不足, 农民缺乏充足的金融支持一是政府投入乏力。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总量严重不足, 欠帐较多, 国家实行的农副产品价格补贴政策等, 已成为中央财政的一个包袱, 县、乡镇财政投入能力极差, 基本没有得到本级财政的有效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 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致使旱涝灾害影响严重, 农业收入波动较大。二是金融投入 (信贷资金) 有限。信贷资金为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巨大作用, 但是受农业自身的弱质性, 金融部门自身的效益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农民的诚信度以及农村信用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这种投入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 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大面积需求。三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差。农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增长缓慢, 加上子女读书、就医、送人情、农资价格上涨等负担较重, 客观上影响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的投资能力;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经济意识的经营能力的影响, 对那些高产、高效、创利能力强的产业投入涉足甚少或力不从心。同时目前在农产品之间、城乡商品交换之间存在较大的“剪刀差”, 既削弱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能力, 也降低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㈤农业科技水平底下, 竞争力不强流通渠道不畅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流通速度加快和我国正式成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 农产品面临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 一些传统经营的低品质农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以传统生产为主的农民收入受影响最大。崇信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 主要的表现在:一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名、优、特、新品种所占比重低。二是农产品加工能力较低, 产品增值空间小。三是农业宣传力度不够, 在国内市场上叫的响的品牌不多。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 其主要表现:一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工艺、价格、品种、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缺陷, 农产品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缺乏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狭窄, 无法及时、准确地捕捉把握市场信息, 不知道生产什么、销往何处、价格如何。在农户和市场、农户和政府、市场和政府之间的中介服务组织明显滞后甚至断层, 由于农产业专业合作组织不成熟, 引导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的功能不足, 致使农产品流通不畅。三是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达不到规模化市场经营的要求, 规模小而分散, 经营粗放, 提篮小卖, 无大批量的优质产品供应, 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三、促进崇信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和建议

㈠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 是促进粮食与多种经营、农业与企业、城镇与农村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山区发展市场经济, 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 是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实现形式。一是更新观念, 强化农业产业化意识, 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分析优势、面向市场、制定标准、质量监控、注重品牌、规模效益”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工作思路上,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 按照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 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逐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实体。二是发挥优势,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的核心, 能够带动千家万户进行产业化经营。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实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 帮助企业发展壮大;要走外向型发展之路, 通过招商建成合资企业;要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提高产品质量。五要加快科技创新力度, 提高科技水平。三是合理布局, 搞好基地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 突出本地资源优势建基地, 合理布局, 连片开发, 相对集中, 形成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的区域格局;要培植大户。大户就是致富带头人。通过大户带动, 以点带面, 推动发展, 走一户带一方、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要围绕基地发展中介服务组织, 配套服务设施, 为基地提供有效服务, 提高基地经济效益。

㈡引导农民理清思路, 拓宽增收的途径和方式从哪些渠道增收这是广大农民必须思考的问题, 也是广大基层干部必须思考的问题。干部要转变观念, 帮助农民理清增收思路, 制定发展计划, 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从直接增收渠道讲, 只有主攻土地增效, 讲亩产效益, 坚持长短结合, 发展种植业。结合山区实际, 大力发展中药材、蔬菜、经果林等产业, 同时发展生猪、山羊、肉牛、鸡、等养殖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 客货运输业, 农家山庄休闲娱乐饮食服务业等, “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则殖”。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 优先考虑向本地新兴企业输入人力资源, 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 从而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

㈢加大招商引资和政府投入力度, 增加对农产业的强劲投入利用本地资源优势, 采取网上招商、会展招商、亲情招商等形式, 广泛推介本地资源和产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招商的重点上, 坚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特色产业为主。同时, 政府应切实落实对农业的各种投入, 特别是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 拓宽资金渠道, 保证农业生产资源和其他产前投入的足额供给。

㈣搞好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民要增收,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现在大多数农民是初中、高中以下文化, 从事农业生产真正达到大中专水平的不多, 很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农民素质是长效投入, 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党政部门要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制定目标, 落实措施, 搞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业农民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技术培训功能, 利用农闲时间多办各类培训班, 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依托“阳光工程”和工会、社保职业专业技术培训, 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务技术含量及水平。

㈤切实保护优质耕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的紧急通知》精神,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 坚决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的要求, 凡在基本农田上植树造林、挖塘养鱼等, 必须立即停止和纠正。对已经违法违规占用和破坏的基本农田, 要尽快采取措施, 恢复耕种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政府和国土部门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正确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和一般耕地发展水产业、畜禽养殖和林果业。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扩大农业上的农户经营规模, 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农网改造后, 农村要重点加强水利、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要加大修复和整治力度。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第4篇

深入思考。

一、拓宽增收渠道,切实解决卖楼难问题

开拓房产市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群众购房能力,这是解决市场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是要提高城镇职工就业水平。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力度,加快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为城镇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收入,提高购楼能力。二是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的同时,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引导和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增强农民经营土地意识,使流转土地得到的资金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就业转移,由农民变为市民,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购楼能力。三是要搞好房地产特色开发。几年来,通河县实施生态园林城建设,城市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沿江高层的成功开发,吸引了方正、木兰等周边县市居民到通河购楼。应总结经验,实行定位开发,加强宣传,针对方正等县外高消费群体需求,搞好房地产的特色开发,提高通河楼市的吸引力。同时,大力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县外人才到通河发展、创业、定居,从而拉动通河县房地产业的发展。

二、科学规范管理,切实解决物业矛盾问题

通河县早期建设的住宅楼基本都是依托单位开发的,居民大多为本单位职工,物业由单位管理,矛盾纠纷较少。但是,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加速,没有单位依托开发的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小区的日常事务由物业公司管理,由于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责权不清而造成矛盾,致使部分小区管理混乱,往往存在业主报怨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物业公司报怨业主不配合工作、收费难等问题,对想购楼的居民产生了不良影响。物业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对此,建议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物业管理应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自治性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专业性物业管理公司、居民委员会三方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三方协议,联合组成一体化的物业管理和服务共同体,共同实行物业管理。

政府发挥掌舵作用。一是协调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物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土、房管、建设、卫生、城市综合管理等多个部门,政府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督促各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做到不要越位、错位和缺位,共同推进物业管理。二是加强对群众物业管理知识的宣传。要加大《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居民对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认知度,逐步树立依法参与管理社区与小区的意识。三是及时受理解决物业纠纷。如果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发生纠纷,主管部门应及时受理和有效解决业主或物业管理公司的申诉,业主或物业管理公司如果不服行政主管部门裁定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四是制定物业管理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以《物业管理条例》为指导,根据通河县的特点,制定适合于本地、操作性强的物业管理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以法律手段推进物业管理。五是指定居民委员会全程跟进小区的物业管理。明确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职责,指导、帮助、监督小区物业管理,共同推进社区建设,推动小区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实行业主自治管理。由业主通过业主大会选举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作为全体业主的代表和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和实施业主大会的决议,业主通过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实现自我管理。通过召开业主大会选聘物业管理公司,由业主委员会代表全体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物业管理合同,由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

物业公司实行专业化管理。物业管理并非简单的清洁卫生工作,涉及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系统性与技术性,非专业性的物业管理公司不能胜任。因此,应选聘有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实施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同时,要加大对物业公司资

质的审核,严禁没有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物业管理。

三、提高供热能力,切实解决取暖难问题

目前,通河县仅有一个供热公司,并且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部分供热末端用户往往因达不到供热标准、温度不够而与供热公司产生矛盾纠纷,同时也限制了通河县房地产业的发展。一些小区采取自建锅炉供暖,但小锅炉供热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不符合建设生态园林城的宗旨。因此,应尽快提高我县的供热能力。一是将现有的供热公司进行改造升级,增强供热覆盖能力。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在县城西北侧的适当位置开发建设第二个供热公司,形成南北呼应的供热局面,逐步消除小烟囱,切实加强环保。三是利用我县加快风电开发、供电能力不断增强的契机,积极推广电热取暖,减轻煤热取暖的压力。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第5篇

——兼谈“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途径

吴金明

【摘 要】 农民收入过低,城乡差距过大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必须破解五大发展难题——推进承包耕地资本化,破解土地有效流转难题;推进宅基地商品化,破解农村财富“黑洞”难题;推进“万企联村”,破解现代经营要素有效进入农村的难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调整产业链式分配结构,破解产业附加值低的难题;推进五大民生公平合理制度建设,破解城乡统筹难题。

【关键词】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 产业链 城乡统筹 农业现代化

从“十五”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农业发展,特别是从科学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角度来看,的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们、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各种农业科学技术,以及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大批农业企业,都大大推动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五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第一、农业现代化要走规模化经营之路,首先应解决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问题。目前,湖南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68亩,要想在这个基础上耕作,实现农业现代化,达到湖南提出的2015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的目标,可以说是难之又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面临的是耕地的有效流转问题。第二、现代经营要素如何进入农村,进而推进城乡统筹和农业现代化。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今天,我们的现代经营要素,包括金融、人才、科技、市场经营理念、市场运作方式等,并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融入农村和农业中,也就无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服务。第三、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危及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城乡统筹。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四、在五大民生问题上,农民没有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目前的户籍制度、五险一金制度,以及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都没有把农民和市民等同对待,从深层次阻碍了城乡统筹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第五、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延伸农业产业链,尤其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省农产品加工度低,附加值率低,一直制约着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因此,拉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知识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并通过有效的分配制度安排,让农民分享其中的利益,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农业现代化及其与新型工业化走向融合的应有之义与必由之路。上述五大难题一直制约着湖南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我认为,“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包括三农问题,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围绕这五大问题来进行探索解决。

一、推进承包耕地资本化,破解土地有效流转难题

土地有效流转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省委、省政府《决定》中也提出要“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据实际调查,由于所有权界限不清、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在土地流转这个问题上,笔者建议可以结合“两型社会”的建设,先行先试,在承包土地的有效流转上大胆突破,以推动农民的承包耕地向种田能手、企业等转移。要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笔者建议将承包的耕地转变成为可股份化的资产,或称为可抵押性的资产,使土地变成农民的“资本”。而“土地资本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它能够给农民产生更多效益。目前土地对农民来说还不能称之为“资本”,因为农民无法将土地抵押并从银行获得贷款,也不能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收益。虽然现在有极少数地方采用了“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流转,但由于农地所有权界限不清、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因此大部分农民并没有采取这一流转方式。土地“资本化”后,农民的担心消除了,有利于快速推进大量耕地的有效流转。集中后的耕地可以采用机械化耕种降低成本,通过规模经营提高效益,从而使土地大幅度“增值”。这个“增值”不是农民的体力劳动成果,而是“资产重组”的结果,因此增值所产生的效益也应该采取“按资本(即土地)分配”的方式进行。所以说,耕地所有权资本化是解决土地有效流转的突破口。

“土地资本或资产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流转问题,那么在流转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圈地”行为的发生?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作为弱势的一方,承包者应如何保障他们的根本利益?实践中的确已经出现了“圈地”这种情况!尤其在城郊,有些人进行土地流转,不是为了发展农业,而是为城市扩张储备土地,发展房地产。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国家应该尽快立法,要求耕地承包者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保证农业生产用地的基本性质不变;第二,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湖南省可以先通过省人大常委会进行地方立法,要求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用地的基本性质和用途绝对不能改变。在保障农民基本利益方面,可以允许农民用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分红,或者以出租的方式获得租金收入,这部分称之为财产性收入。同时,获得经营权的企业应安排每户1~2个作为其农业生产工人,提供工资,也就是工资性收入。并且,在农民转变身份为企业工人后,还应该考虑通过法律保障他们的子女享受相同的待遇。

目前,湖南省做的较为成功的企业,比如湖南熙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在土地流转方面就采取了这种方式。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两种方式,以土地入股的,年底参与分红,不愿意入股的,可以给租金,两者水平基本接近。对合乎要求并且愿意进入企业的富余劳动力,企业安排每户1~2人在公司上班,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经过核算,以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后,农民一年获得的收入,包括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其原来耕作一年所获收益的3~5倍。用这种方式,熙可公司流转了大约7万~8万亩地。同样成功的还有浏阳的一家企业,他们通过上述方法把大片土地流转后,采用国际上最高水平的以色列技术栽种草坪。在土地的表面上铺一层膜后,在膜上面种植草坪。销售时将膜与草皮一起打捆运走,对下面的土地不产生任何影响。对不能及时销售的草皮,开发了滑草皮之类的旅游活动。而在草坪不能生长的季节,将膜揭起来种地,丝毫不影响收益。这种建立在规模生产基础上的农业高效运营模式,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既让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又让农民获得更多收入。

推进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目前在国家的层面上还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笔者建议可以成立一个如“农村土地流转银行”之类的政策性银行,专门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在“不允许抛荒”的政策指导下,对劳动力不够或不愿种地的农民,可以指导农民到“银行”进行土地流转。国家以一定的价格将土地收购到银行后,再将土地承包给种田能手或企业。目前,农村采取的无论是农村合作社,还是企业承包土地的方式,都需要农民单独面对种地能手或企业,由于担心缺少监督和约束,难以有效保障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不少农民并不愿意采取直接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而“土地流转银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有了这样的银行,以国家行为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农民可以放心地将土地经营权交给银行,这样就可以集中推进土地流转了。当然,这个银行必须是政策性银行,可以以村镇银行为基础开拓土地流转的业务,中央给予财政补贴,央行给予特殊的利息补贴,每年利息要减免。启动资金要给予扶持,涉及到一些烂尾帐的时候要买单,只有这样才能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土地流转。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第6篇

江都市人民政府

(2006年6月15日)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市初步形成了花卉苗木、优质蔬菜、特种水产等农业特色产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固定蔬菜面积达10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30万亩。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学习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理念和经验,围绕“蔬菜面积突破20万亩、产值突破16亿元”的目标,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传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产品质量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品牌,力争把蔬菜产业打造成为全市的富民产业。

一是抓调整,做大蔬菜产业规模。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比较优势、规模集约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破行政界限,突出区域特色,坚持量质并举,发挥规模优势,加快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构建以小纪镇万亩蔬菜种植为基础,武坚、小纪、宜陵、大桥、吴桥等镇千亩设施栽培为龙头的20万亩蔬菜产业带。今年力争新扩蔬菜面积3万亩,1总面积达15万亩。

二是抓龙头,培强蔬菜产业竞争主体。强化招商引资,通过直接招商、专题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多层次的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蔬菜产业领域,实现外资、民资、国资“三资”联动,不断推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建设,重点培强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佳禾蔬菜示范园等园区,力争新创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加快培植龙头企业,结合资源优势和企业发展等实际,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和引进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蔬菜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超大集团在技术、管理、种苗方面的优势,以超大集团生产基地为核心,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发展蔬菜。今年力争新发展扬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

三是抓服务,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协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项目和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应用,不断发挥科技对蔬菜产业规模化的支撑作用。力争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10个、新技术8项。积极鼓励蔬菜科技人员带着技术下乡,通过承包蔬菜基地等形式,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技术指导,实行田头培训。强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构建基地、企业、市场等紧密相连的信息平台。

四是抓项目,完善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坚持把项目建设与生产放在同等的位置来抓,加大力度,加快突破。积极研究制订并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增设施栽培蔬菜基地、具有规模投入的蔬菜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将给予资金扶持。并以优惠政策带动高效蔬菜产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加快形成蔬菜产业带和产业群。

五是抓考核,加强蔬菜产业的组织领导。我市将建立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负责蔬菜产业规划、生产基地的论证、生产技术的制定、扶持政策的落实、产供销的协调服务与各项工作督查考核等工作。同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使发展任务纳入各级目标考核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升蔬菜产业发展层次。

用适度规模经营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第7篇

湖北荆州市委政研室薛家林

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市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也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两条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最大优势已成为现阶段制约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劣势。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生产能力弱、市场流通不畅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带来的生产规模过小的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又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现阶段,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应该是粮食主产区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经。

一、农民增收成首要难题

荆州市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在经济上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城镇失业。三是国有企业改革。在这三大难题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的收入已持续数年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民生活的改善。群众上学难、看病贵问题突出。一些贫困家庭子女因为教育花费高,上不起学,而上不起学,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就挣不到钱,使得贫困在代际间传承;因为医疗费用高,许多病人只能一拖再拖,甚至坐以待毙。全市纯农户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人口达38万,占农村总人口的9.1%。二是在现行经济框架下,纯农地区农民的收入很难持续增长。在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纯农业收入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005年荆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增长3.5%,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2108元,下降1.8%。一方面,农民打工收入增长、农业税取消和政策性补贴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粮食、油料、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大幅下跌,且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并持续高位运行,成为农民最大减收因素,农业生产由受单纯资源约束向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是现行小农经济框架下的必然结果。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制约了农业再生产的投入。2005年荆州农民仅生产资料一项亩平增加开支40-60元,基本抵消了农业税减免所得的实惠。四是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与消费阶层,农民收入放缓,严重影响扩大内需,制约对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农民增收路在何方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制订了一系列扶农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来提高农业单位产品的价值。二是通过税费改革等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等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三是通过农村电网改造,兴修水利工程等项目,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但目前收效都不显著,未能遏制农民收入增速放慢趋势。除由于效益滞后的原因外,还在于目前采用的大多数措施,都回避了农民现有的农业资源占有量过低这一客观现实,治标不治本。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1.41亩进一步减少到2005年的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从1.41到1.4,虽然仅仅是0.01的变化,却反映出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趋势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实践证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增加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来增收,路子只会越走越窄。

1、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使局部地区或少部分农民的收入增加,只有对农业自然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多年来,荆州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停止过调整,有些地方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这些调整所产生的效益基本上是局部性的。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就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简单地解决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或是多养

点什么、少养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适度扩大农户的农业生产规模:利用部分农民弃田进城的时机,扩大种田能手的农业资源占有量,通过提高农户生产规模和效益来解决问题,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农民的农业自然资源占有量过低,限制了农业产业化效益的发挥。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克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也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农民增收的角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在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实践看,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它组织的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买断”关系,即农户与企业之间除了纯粹的市场交换关系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经济联系,企业仅是一次性收购农户的原料,双方不签经济合同,价格随行就市。在这种买断型的利益关系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很不稳定,特别是农民没有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严格说来,如果企业与农户之间仅仅停留在这种“买断”型关系上,还不能说是实现了农业一体化经营。二是契约关系,即“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规范的经济合同,明确规定各方面应当享受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建立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在这种联接形式下,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买断”型相比,已进了一步。但在许多情况下,农户不履约或企业拒收、压级压价等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三是新型的合作关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实行利润返还,入股分红,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类形式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近年来荆州市农业产业化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了如天荣、银欣、吉象、天绿源、银达利、健良等一批颇具规模的涉农企业。2005年参与订单农业的龙头企业已有47家,中介组织256个,签订合同面积450多万亩,订单农户达到63万户,涉及金额39亿元。这对稳定农业生产,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农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的经济成果,大部分被涉农企业所占有,农民的直接增收效果并不明显。从总体上看,荆州的农业还没有摆脱仅仅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对农民而言,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在经济上是分割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农民仅仅是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农民不能控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没有显著提高,经济利益经常受到损害。荆州虽然是个农业大市(粮棉油和水产品产量居湖北前三位),但农户的生产规模太小(人均占有耕地1.5亩),不利于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不利于农民的自我保护。因此,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也受到了影响。从市场观点看,适度扩大农户的生产规模,提高农民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有利于企业与农户建立良好的利益关系,促进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对农民增收是非常有益的。

3、农民现有的生产规模不利于农业新科技的推广。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的依赖越来越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加快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生物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正在成为知识经济的一块前沿阵地。依靠科技,采用优良的品种和科学的种养方法,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农民占有的农业资源过低,农户的生产规模过小,相对而言,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引进成本就会加大。即农业新技术的边际效益降低,扼杀了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出现了“学农不务农,务农不学农”的怪事。一方面,广大的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农业学校招不到学生。农民的生

产规模扩大后,可有效降低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单位成本,农业新技术的边际效益也相对提高,从而提高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也会吸引一部分受过正规农业院校教育,有一定农业生产技能的专业人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

4、加入WTO后大宗农产品的价格空间已被封杀,适度扩大农户的生产规模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于中国有些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降低关税后,外国这些产品的涌入将不可避免地冲击国内市场,促使价格下跌,使农民收入减少,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产品价格增长无望的情况下,农民只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收入。

综上所述,目前我们采取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等富农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纯农地区农民的增收难题。农村人口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劳均占有农业资源过低,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只有适度扩大农户的农业自然资源占有量,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三、相关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对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这里结合有关农业专家的意见,就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1、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不必强求统一(目前主要是承包大户经营型、农业合作社带动型和社会化服务带动型三种模式),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和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实行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既能发挥农民家庭经营积极性,又能解决家庭经营难以克服的生产经营困难;三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

度和农业整体竞争力,将农户的生产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只有这样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遍适应性,才能受到农民的欢迎。

2、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农户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受小农经济意识影响,并对这一改革有后顾之忧。一是要将适度规模经营与提高农民社会保障结合起来。为鼓励农民将承包地经营权流出,除按规定基准价格获取流转费外,应优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比如优先发展低保、给予一定的合作医疗投保补贴、加大就业安置力度等,弱化和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使其真正离农离土。二是要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结合起来。以推进、完善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等各种形式的联合,实行社会化服务,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积极培育农业中介服务机构,继续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连接市场的作用。三是要与完善政策和机制结合起来。要在已经出台的各项直补政策基础上,研究完善鼓励推进规模经营的补贴操作办法。对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规模经营要区别对待,各类补贴要拉大差距,实行重点倾斜。此外,要将农业经营绩效情况与政策补贴水平挂起钩来,以进一步发挥政策的联动效应,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破解住宅产业发展难题 第8篇

仁创公司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探索了十多年,尤其是被列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以来,根据科技部、建设部的要求及其指导,对过去的探索与实践,自主创新的方法与经验,进行反思与总结,使我们对创新有了新的深入的系统的认识,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改善,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由过去的不自觉地创新,转向自觉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创新;由过去随机性创新,转向注重总结方法、构建创新模式的创新、由过去单纯的技术人员创新,转向全员创新。这种转变的明显效果是:过去几年出一项成果,现在一个月就能出一项成果,有时甚至几项成果,产业化转化周期也从过去几年发展到现在只需几个月,而且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率还在不断提升。

创新文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探索创新规律,构建创新模式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对于创新来说,何为本?何谓末?哪是始?哪是终?结合创新的实践与经验,反复思考,验证完善,仁创对于创新获得如此的认识:“结果—一行为——思想——文化”,即任何结果都是行为的结果,而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又是受文化影响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想获得创新的结果,那么就需要有相应的创新行为,相应的创新指导思想,相应的创新性文化。

仁创的整个创新模式,就是按照“结果——行为——思想——文化”这种认识来建立的。

仁创的创新性文化浓缩于“仁创”字号。仁与创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人与做事的准则。仁创这一字号是我们从《易经》乾卦与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启发而来。何谓厚德载物?我们认为——富有仁爱之心才是厚德载物,所以仁代表仁爱,代表厚德载物;何谓自强不息?只有不断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强不息,所以创代表不断创新,代表自强不息。我们同时还认为:仁爱的真正含义是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帮助个体挖掘潜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而人的需求即使是合理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怎样能够使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呢?唯靠技术创新,以最少量地使用和重复利用自然资源来为人类创造财富,最少量地使用和重复利用就使得有限的资源相对无限化,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因此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亦即创为手段仁乃目的。仁又是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创代表着现代意识,因此仁与创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人要讲求仁爱,做事要追求创新,仁与创是仁创人为人与做事的准则。

“仁创”的价值观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经营方针是“个性化生产,全方位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价值”。企业宗旨是“仁爱、创新、造福、发展”。

创新思想:企业文化产生企业理念,主要体现于技术、管理和经营三方面

技术创新理念:您的需要,我的创造

您的需要,我的创造。“您”不仅是指客户还包括行业甚至社会和人类,“需要”主要是指潜在的需要。仁创原先仅仅是从事铸造新材料覆膜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何如今不仅涉足铸造还涉足石油开采材料和生态建材这些跨度如此之大又毫不相干的新领域呢?这就是“您的需要,我的创造”这一技术创新理念指导的结果。覆膜砂主要用于汽车发动机的生产,仁创人认为,汽车发展了,开车的人多了,必然带来石油的潜在需求,那末如何把自身研究沙子的长处同石油的需求结合起来呢?经过思考、探索与寻求,终于找到切入点,发现我国油田多半是低渗透率油田,需要压裂工艺来提高出油率,而压裂工艺就需要一种特殊性能的沙子作为支撑剂,因此就致力于这种特殊性能沙子的研究,通过发明“蛋壳原理”,采用沙漠中的沙子为原料,终于研制出适合油田压裂与防沙用的沙子新品种,取名为孚盛砂,经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鉴定,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仁创人又认为,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最关键的需求不是能源而是水,因为即使没有车开走路照样活着,没有煤气或天然气烧,靠柴火做饭也不会吃生的,而没有水就没法生存。那又如何把沙子与水结合起来呢?解决水的方法目前不外乎三种方式,雨水利用、海水淡化和把水从富裕的地方调集到缺水的地方,而在这三种方式中最有效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法当属雨水利用,对于雨水利用在城区主要是如何把建筑物顶部与地面的雨水收集利用,因此仁创人设计用于将建筑物顶部雨水收集的集收集、净化与美化环境于一体的仿真草坪砖,用于地面雨水收集的砂基透水砖、透水沟和透水井,进而形成雨水收集系统。对于透水砖,国内外多年前就已有,但都是靠孔隙透水,易被灰尘堵死而失去透水性。仁创通过破坏、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原理,采用沙漠中的风积沙为原料,免烧结成形,原创性地研制出透水、防滑、环保、节能型的砂基透水砖。

仁创的每一项产品都是在“您的需要,我的创造”这一理念指导下立项研制开发出来的。

管理创新理念:从管人理事,到管事理人

对于管理,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习惯于管人理事的做法,试图千方百计地通过管人来做事,结果往往是管人的人比做事的人还要多,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仁创人认为,人不应该管也不可管。以人为本,该谁管谁呢,管了人的身也管不了人的心。既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把事做好,那直接管事而理人不更好吗?!

经营创新理念: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解决问题方案

仁创人定位自己的产品,不仅要有创新性还要有特殊的功能,不是简单地满足一般需求,而是使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带来增值,即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解决问题方案,产品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载体而已。如生泰砂基透水砖,说是砖实质上不是砖,而是解决雨水收集难题的载体,通过它的铺设以及配套产品生泰砂基透水沟和透水井等产品的使用,从而形成消除暴雨洪涝和雨水收集渗透补充地下水的解决问题方案。

创新行为:创新行为是纷繁复杂的,最终体现在技术、管理和经营三个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创意——试验——中试——产业化

通过对过去研发和产业化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将整个创新行为分成“创意——试验——中试一—产业化”等环节。过去我们科研人员不仅要创意、形成技术方案,还要亲自做实验、进行中试,甚至到产业化运作,这样往往是赶鸭子上轿,效率低。现在依据上述环节成立相关部门或机构,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分工协作。如成立创意部,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奇思妙想,经总结后将好的创意形成技术方案,并同时分析是否进行专利保护;将技术方案分成可独立的单元,不同的单元依据情况而决定是由自己的内部研究机构来试验或委托外部科研院所;由我们汇总试验结果进行中试;或独资产业化或引进投资者合资产业化。这样一来研发和产业化效率都显著提高。

管理创新模式:战略——组织——文化

确立了“管事理人”的理念,如何落到实处呢?通过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不断循环,摸索出:通过战略管事与依靠组织和文化来理人的管理模式。即首先确立公司发展远景一一形成企业使命——为了实现使命,通过战略管事、组织和文化理人。战略经层层分解直至形成员工岗位目标;组织通过岗位、职责和流程,形成团队合力和执行力;文化通过价值观、理念和相应制度等使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意愿。这样每个员工都知道干什么、又有执行力去干,而且从内心愿意干,于是形成良好行为,从而获得良好效果,而这种结果是阶段性结果,通过不断努力,直至实现愿景目标。经营创新模式:满足需求一—引导消费——创造市场

仁创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再也不能依靠不择手段地去抢占市场,而应该依靠智慧和知识形成技术和产品,即通过创新,通过自己的产品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和带来增值,从而有效满足需求,引导消费,创造新兴市场。仁创虽然不大,但仁创人本着上述经营模式的做法,已成功地培育出了三个新兴市场。

1.覆膜砂市场,仁创人通过将第一代技术转让组建了国内第一家和前10家覆膜砂专业化生产厂,开启我国覆膜砂的产业化进程,培育出从零到十亿元的市场。

2.孚盛砂市场,自我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产品推向市场尽管才两年多时间,已形成年销售额数千万元,正以100%的速度在增长,可望几年内形成年销售额达几十亿元的市场。

3.砂基透水砖市场,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可望在几年内形成数百亿元市场。

创新结果:成功开发出60多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仁创人以微不足道的沙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开发出60多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了三大领域砂产品:机械制造领域——覆膜砂;石油开采领域——孚盛砂;生态建材领域——生泰砂。实现了从过去的防沙治沙发展到科学用沙,使人与沙子的关系从抗争转向和谐。开启人类一个新兴产业——“沙产业”,尽管目前还只是雏形,但已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覆膜砂,精密铸造材料,解决了薄壁精密铸件的生产难题,曾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奖、发明专利金奖等多项奖励。

孚盛砂,新型压裂防沙支撑剂,具有高强度低密度的特性,替代陶粒砂用于压裂工艺,不仅效果更好,还因采用沙漠中的天然硅沙为原料,不像陶粒用陶土高温烧结成型,节约能源和矿土资源。经大庆、中原和新疆等17家油田300多口油井的实际应用, 有效提高出油率。

生泰砂,环保节能新型建材,最有代表性的是用生泰砂加工成的砂基透水砖,属于自主创新、原创性发明, 具有优异的透水、防滑、环保、节能等特性,推广使用后既可以消除暴雨洪涝,又能把雨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该产品一推向市场就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心与支持。

创新性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创新思想与理念,企业创新思想与理念指导着每个员工的创新行为,而创新行为导致最终的创新结果。仁创之所以为仁创,所开发的技术与产品,所开启的沙产业, 都是与“结果——行为——思想——文化”创新模式分不开的。

产品链接:

生泰砂——通过发明“破坏水的表面张力”的透水原理, 有效解决了传统透水砖的通过孔隙透水易被灰尘堵塞的技术难题, 并通过发明一种环保型、高强度的粘结剂及免烧结成型工艺,首创出以沙漠中风积沙为原料生产出生泰砂基透水砖及配套技术产品的生态住宅部品。

该项技术产品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发明,“生泰砂基透水砖”荣获2006年度“精瑞住宅科学技术”金奖; “砂基雨水利用系统”荣获2007年度“精瑞住宅科学技术”优秀奖;仁创科技集团主持制定《砂基透水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行业标准1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合作制定国家工法1项。

基本特点:

●节地:实现雨水收集、净化处理一次完成,可节省建设专门的净化系统所占用的土地,采用沙子为原材料,减少沙漠化的扩张,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节能:制作过程免烧结、常温下固结成型,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节水:独创性的透水原理,真正实现雨洪利用,补充地下水,且有过滤、净化作用。

●节材:97%的骨料来自内蒙沙漠中的风积沙,节省宝贵的矿土资源。

功能优势:

●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采用沙漠中风积沙为原料。

●节能环保——成型过程免烧结。

●耐磨防滑——表面光洁、防滑,独特的砖体结构和独特的铺装结构,使得铺装后的砖体与地气相通,下雪后具有一定的融雪功能。且优异的透水性,使雪融后能迅速渗入地下,保持砖体表面不结冰,以实现好的防滑效果。

●生态友好——无放射毒副作用,集雨水收集、过滤和净化于一体,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循环再生——将有限资源无限化。

产品质量:

●透水性好:透水系数6.8*10-2cm/s,国家标准的6.8倍,大于目前所有降雨的强度,能过渗透50年一遇的最大降雨。根据需要透水系数可调节至20*10-2cm/s。生泰砂透水砖通过破坏水的表面张力透水,并且具有先慢后快的透水特性,小雨时把砖表面破坏水的表面张力活性激活,随着雨量的增大透水速度越来越快;同时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被破坏,其渗透力增强,当遇到夯实过的土壤基层时仍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故遇长时间大暴雨地面也不会积水。

●优异过滤性能:生泰砂透水砖表面光滑致密,砖体孔隙微米级,透水同时具有优异的过滤净化水的功能,保证地下水质,方便雨水回收利用。

●抗折耐压:生泰砂透水砖抗折系数为1万牛以上,比住宅部品行业标准高出近一倍。由于产品的系列多样性可满足不同承重要求,常规产品可高于国家Cc50的标准。再加上我们发明了配套的粘结找平层,以及独特的铺砖结构,使得基础和砖体都很牢固。因此,生泰砂透水砖具有很好的耐压性能。不仅能承载小车通行,甚至能经受大车碾压而不损坏。

●防滑、耐磨:仁创生泰砂透水砖具有优异的防滑性能,冬季砖体表面不结冰。这是因为:(1)透水快,雪水还来不及结冰就渗透到地下;(2)是通过破坏水的表面张力不仅使得水的穿透力增强,同时使其附着力降低,这样雪水在快速穿透砖体表面时,水珠很难附着于砖体表面,就不会形成冰。(3)采用独特的铺装结构,能接通地气,下小雪时不积雪,大雪不结冰;(4)生泰砂透水砖内加有特殊添加剂,可提高接触物的亲合力,提高摩擦系数,防滑性能好。经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检测:生泰砂透水砖阻滑系数干态时为75SRV、湿态时为59SRV,远高于国家标准。

生泰砂透水砖采用沙漠中的风积沙为原材料,沙漠中风积沙历经千百年的风吹摩擦剩下的是很硬的硬质点,把它粘结挤压成砖后就好比像沙轮一样,非常耐磨。经国家检测材料测试中心检验,生泰砂透水砖耐磨性能指标为:磨坑长度28.5mm,优于国家标准。

●抗冻融、耐老化:生泰砂透水砖抗冻融好,是由于:(1)砖体内毛细管的孔隙细小,水变成冰时体积小,因而其膨胀力小。(2)粘结剂主要成份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因而能吸冰的膨胀力。(3)砖体内毛细管孔隙大小一致且分布均匀,因而无应力集中。经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检测:生泰砂透水砖各项抗冻性能指标优异(注:见TB-5材料检测报告)。

生泰砂透水砖所用高分子材料是经过大量试验科学优选的,耐老化性能是最好的,制成的砖在室外铺装的路面,目前时间长的已有三年之久,其颜色变化不大,强度下降<10%。经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检测:经6600小时耐人工候老化试验,无开裂、粉化及明显变色等外观变化。

●透水时效、耐久性:生泰砂透水砖表面光滑致密,砖体内毛细管的孔隙细小,甚至比灰尘的直径还小,因此不易被灰尘堵塞,具有长时效的透水性;同时由于破坏水的表面张力的独特透水原理,使得水的渗透力增强,形成水往里钻的特性。因此,生泰砂透水砖历经长时间,即使受灰尘污染后,仍然具有较好的透水特性。

●无返碱性:因生泰砂透水砖原材料成份中无任何水泥成份,故从未且永远不会出现返碱现象。

●环保性:生泰砂透水砖成份构成:97%为沙漠中的天然硅沙,3%为环保型高分子材料。经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和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生泰砂透水砖无放射性;无有害有机物;无有害重金属。砖体可以循环再生利用,该技术已获专利(专利号:ZL 03264773.5)。

●产品适应性、可维修性:生泰砂透水砖规格多样,色彩丰富,可塑性强,除了常用规格产品,还可以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个性化产品,用户可任意选购。工程铺设中可根据产品颜色、规格根据设计师的精心设计,铺装各种方案。

生泰砂透水砖产品系列多样,可满足不同承重要求具有高适应性。

生态效益:

●将雨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解决地下水日益匮乏的难题。

●消除洪涝积水,解决大雨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的难题。

●透水滤水同步完成,节省污水处理成本,节约甚至取消地下水管线。

●接通地气,融雪防滑,给大地换上会呼吸的皮肤。

●消耗沙漠中的沙子,根除沙尘暴的源头,实现科技治沙的新途径,使沙漠变绿洲。

经济效益:

●如果北京五环路内有5000万平方米的地面铺上这种透水砖,按照北京市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的标准来估算,1年就可以为北京市收集雨水3000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储水量。

●节水以北京为例,如2008年砂基透水砖推广到1000万平方米,年降水平均600mm,一年可为北京收集雨水将达600万吨,按每吨水5元计算,(含污水处理费用),实现4000万元效益。

●用沙子作为材料替代水泥1吨可节约煤耗175公斤。以每平方米混凝土砖消耗24公斤水泥,按20亿平方米算,就可节约840万吨标准煤。

●用沙子作为材料降低粘土消耗,节约土地资源。消耗风积沙,重现被掩埋的沃土,扩大人类生存的有效空间。全国沙漠化04年约173万平方公里。按全国铺设20亿平方米砂基透水砖计算,可消耗沙子约2亿吨。生泰砂透水砖具有过滤收集净化为一体功能,减少污水处理系统的所占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

产品分类:

砂基生态住宅部品包括:

滤水砖系列产品、雨水专家系统、室内装饰材料(生态瓷)、砂基井盖等。

滤水砖系列产品:经济型滤水砖、仿古滤水青砖、仿石材滤水岩;

雨水专家系统:仁创泉Q1000雨水渗透系统、仁创泉Q3000雨水回用系统;

室内装饰材料(生态瓷):地面生态瓷、室内墙挂生态瓷、发光生态瓷;

砂基井盖。

生泰砂分类:目前分五大系列:

生泰砂Ⅰ—经济性透水砖面层用砂,美观、细腻、透水、耐老化;

生泰砂Ⅲ—透水找平层,透水、遇水固化、找平;

生泰砂Ⅲ—填缝砂,填缝、增加面层稳定性、美观、透水;

生泰砂Ⅳ—透气防水砂,防水、透气、环保;

生泰砂Ⅴ—滤水砂,滤水、储水、保护防水砂。

市场应用情况:

自2005年推向市场以来,已完成大小工程100余个,总面积30多万平米(其中10个奥运工程,6余万平方米)。

上一篇:会计第五套试题下一篇:路遥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