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07-2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选10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当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播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课文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凡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开始。你对前人敬若神明,人云亦云,创造就失去了孕育和生存的土壤。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质疑,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自己构思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例如课文教学讲述《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学生对林中之王的狮子产生怀疑,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个学生问老师:“老虎是兽中之王,老虎怕不怕狮子?”一会儿,他又问:“鳄鱼怕不怕狮子?小鸟怕不怕狮子?”老师面带微笑:“我想是怕。”学

生分辨说:“我想不怕,狮子只有在陆地上生活,鳄鱼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狮子要是到岸边喝水,遇到了鳄鱼,肯定打不赢鳄鱼。”又过一会儿,他再一次举手发言:“老师,我想到,小鸟怕狮子,小鸟落到地上吃东西时,很可能被狮子逮住吃掉。”这堂课,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激情得到了激发。

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但无论改什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更应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张和人格的自我实现,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使命。

爱因斯坦曾表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也是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应不懈地将学生能力的获得、拓展、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鼓励他们创新、创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求知的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狠抓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

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①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力求思维的独特性;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③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④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⑤培养学生活跃的灵感。

三、教学民主化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即教学要有民主精神,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过多的强调了老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学上搞一言堂,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感到压抑,学习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培养。因此,我们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思有所创,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反驳、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教师要满腔热情的肯定学生的创新。这样,民主化、科学化就像语文教学的双翼,他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可见,营造一种民族、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是多么的重要。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了导,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2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教育进步,科技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之一。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创新是教育的灵魂,犹如是一棵大树之冠。它决定着现代教育发展的水平。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的基础性决定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一百年以来仅莫言一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得不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养成教育被忽视,语文教育的标准化,教学程式化,教学内容单一,评价体制的滞后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国现代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客观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语文学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国际风云变幻, 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 国家竞争表现为科技竞争, 科技竞争取决于教育, 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而创新教育更应该从小学生抓起。本人根据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 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来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快乐地接受甚至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用一则引人入胜的寓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段幽默诙谐的笑话、一个启迪智慧的谜语, 都能扣动学生的心弦, 点燃他们积极探索的激情,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使之主动学习, 发挥天马行空式想象力, 变“逼我学”为“我必学”“我爱学”, 使其在每一节课时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 先以“雪白的肚皮绿衣褂, 鼓鼓的眼睛大嘴巴, 专吃害虫保庄稼”这一谜语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然后再顺势对文章进行讲解,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创造各种重要条件来培养创新精神

1. 运用语文教材中创新因素

教材中有很多创新因素, 它广泛存在于字里行间、片段中。老师应多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 进行场景式讲解,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

2. 构建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好的环境, 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发挥, 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现, 要求教师把“尊重、微笑、宽容、激励”带进课堂,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努力挖掘他们的亮点, 使他们的口、心、手、脑都得到充分的解放, 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开拓他们的想象力, 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创新点子不断。

三、鼓励质疑, 培养创新探索精神

让学生知道, 所有东西都不是绝对的,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叶子”, 以唯物论思想让学生认清事实, 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偶然与必然性。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怀疑是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 质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跨越禁锢的雷池, 冲破世俗条条框框, 做到不唯书是从, 更不能唯师是从, 允许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存在, 教育他们“于无疑处生疑”,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然后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去探索解决, 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学生讲错了可以重讲, 回答不完整可以给予补充。引导学生从“求疑”到“解疑”,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同时, 要引导学生解疑。质疑不是终结, 关键要看学生是否能解疑。有疑问, 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才能更好地去探索、去创新。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多放手, 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1. 在教学中实行民主教学

因学生个体差异, 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见解, 多用鼓励和奖赏的办法, 少用或不用指责、惩罚的手段。学生自信也很重要, 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 哪怕是极其微小的, 也要给以赞赏, 给予自信心;即使他们有些失误, 也要热情帮助, 杜绝横加批斥, 不能打击自信心。这样, 学生能从自身特点出发, 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了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舞台还不够, 还需要在教育内容中增加一些有关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有些学生演讲能力强, 就重点培养其对演讲方面的学习兴趣, 同时加强学生对名言名句的朗读与理解, 发表感想等。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教育的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观点。

一、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人说:学源自思,思起于疑。质疑和提问,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石。只有勤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有创新的想法。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的领域向从未探索的世界进入的入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致命所在。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设置有启示性的内容,诱导学生进行发问的练习,多想、多问,才能对人类的语言和文字发生思维的新的组成和运用。传统教学是教师们单方面地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建立在让学生明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问,教师更能了解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只有读透了课文才能发问,我们要让学生大胆地问。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数为被动地“给予”,很少有自我意识,多数为对老师的依赖性,学生被依赖在教师、教材的圈子中,不敢犯任何错误,导致学生的创造个性受到抑制和压制。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进行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向,所以教师要倡导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演员”,教师为教学的“导演”,教师既要引领又要给予学生巨大的发挥空间,努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如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我问学生:“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大胆地提问,纷纷举起小手:“爱迪生救妈妈成功了吗?”“爱迪生怎样救的妈妈?”“爱迪生要救妈妈的原因?”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从这双“眼睛”里,学生开启思维的钥匙,

二、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他与学生最基本的交流是理解和沟通,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相互作用。人们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而且要与积极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对创新的渴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自由而开放的空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挑战,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与教师和学生讨论,营造学习动机的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教学的合作者和导师、顾问和伙伴。把爱和微笑,鼓励信任成功地带进教室,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愤世嫉俗,常常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老师和学生和谐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感情会更和谐,心灵会得到更多的交流,气氛会更轻松,这有利于更愉快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思考。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在课堂上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包括行为和思维,使学生自由表现发挥。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独特奇异想法否定或批评,让学生消除顾虑,敢于直接表达不同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发展的潜力。

老师应该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自由,真正创造创新的学习信心。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加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让他们进入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保持好奇的姿态,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三、激励学生,适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激励是在利用外部诱因进行调整的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运动。把激励带进课堂,就是教师利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甚至错误的问题进行探索活动,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坚持“激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师生沟通的一种渠道,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性评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养成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全方位的视角,冲破传统评价的约束,小心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求异性,哪怕是一点一滴,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活动,享受活动的结果,还是在人格发展的角度评价学生的活动成绩。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给予保护。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信心,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幸福和满足,而且要鼓励学生更热衷于下一个创新活动。这样的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最大限度地得到积极肯定、鼓励,适当辅以方法改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评价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应正确合理地吸收别人的评价,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上讨论和交流创新的火花。具体到在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包括阅读、叙事、提出问题、找出关键词和句子等。首先,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同学之间无法解决或者争议较大的问题,则再由教师出面进行讲解和引导。教师尤其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仔细的评价分析,在肯定学生提问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朝“想学”、“乐学”、“会学”的方向发展,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智力发展方向,对小学生来说,要从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品质。也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利用家庭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教育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得到发展,为培养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

青山乡中心小学

高秀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它是一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衔接、相沟通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项任务的奠基工程无疑落在基础教育上。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多年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少看到老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如今,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应朝着这盏指明灯永往直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些做法。

一、发挥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在教《蓝树叶》一课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问一问学生见过的树叶有什么颜色,当学生回答树叶有“红”、“黄”、“绿”几种颜色后,板书课题:蓝树叶。在“蓝”字下加一个着重号“.”,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要有质疑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绳子绕车轮一周,折成相等的三折,发现每段比圆轮的直径要长,因而对《周髀算经》中“径一周三’’的定论产生了怀疑,终于得出了世界上最早精确到七位数的圆周率。正是这种怀疑和挑战的精神财富,导致了伟大的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春晓》一课,在自学的基础上,要求设问质疑,把不理解的字词或疑问提出来,这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经过归纳,学生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1)“春眠不觉晓”,说明睡得很香,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还是晚上睡得香呢?(2)“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那么作者到底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老师让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要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有效提高了质疑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新个性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众多人格特性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独立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如此重要,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首先,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素材。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

其次,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后,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知道自己是错了,小鸟说的是对的。”有的说:“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真美,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我们要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赞扬,并建议他们把刚才想的写成一段话念给大家听,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创造性思维就是应用独特的,新颖的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教学实际,主要培养以下四种思维: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问的处理办法,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它接下去会怎样做呢?每个学生至少要替乌鸦想出两种做法。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的思维都得到了训练。

2、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逆向思维由于朝着与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因而它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将教材里的因果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培养和训练。例如,在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引导学生由果溯因,可以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实物、板书、幻灯、挂图、放录像、电脑等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训练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学生在看中观察力也得到了增强。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在一个杯子里装了少半杯水,把盛了水的杯子放在讲桌上,让一个个子不高的学生把手伸进杯子试一试,够不到水,老师让他们把桌上的小石子放进杯里一些,水位升高了,这个同学再把手伸进杯子,水没过了他的手指。通过这一演示,学生们很容易地理解了乌鸦是多么聪明,同时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4、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直觉思维直接性,快速性的特点,使它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题直接猜测课文内容,是训练直觉思维,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有效做法。在教学《达尔文和小松鼠》时,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马上猜测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猜测,有的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手口小松鼠交朋友的事:有的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饲养小松鼠的事;还有的说„„教师不马上对学生的猜测内容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

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创新理论与教学实践像蓝天与白云那样和谐,像水乳那样交融之时,就是创新教育成功之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在小学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事实。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着眼于“开放创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主角,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中。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吧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地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五、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

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黄草小学 熊广平

【内容摘要】:作为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从学生自主探究、“突破”教材中的常规实验、勇于质疑和探究实验等方面着手抓起,从而实现卓越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论在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中 如何培养 创新能力

要实现卓越课堂的成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小学科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则是探究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请让我从以下几方面谈点体会。

一、卓越课堂需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在科学实验课中,很多老师在实验前把观察的现象和实验的步骤都设计好了,包括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都想好了,在不出“任何差错”的情况下,学生照着这些步骤操作,实验都能“成功”。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想得不多。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只满足于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创新能力。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课的卓越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教学六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地表的变化》一课时,要求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教师最好要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制定计划和准备实验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做课外辅导员,学生有问题可及时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同学们情绪高涨、自主探究,展示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如增加了酸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强酸由教师提供、石块由学生准备)和冰雹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橡皮泥模拟山脉、玻璃球模拟冰雹)等实验,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实验设计和操作,个个都有成就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设计实验中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卓越课堂需要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中的传统常规实验

湘教版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有的易操作且现象明显,而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书中的常规实验,设计新的更合理的实验。

譬如,我在教学湘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火山》一课时,课本中模拟的火山喷发实验的材料是干苏打和醋,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现象是有泡沫从瓶口溢出,但不能说明火山喷发的原理,而火山喷发的原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模拟火山和火山瞬间喷发现象的办法,模拟滚烫的岩浆顺着火山口喷发出来,话还没说完,有的同学提出用啤酒模拟,使劲摇晃后,啤酒会喷出来,“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可乐来模拟,可乐是红色的,岩浆也是红色的,瓶口模拟火山口,用力摇晃模拟地球内部力量,当使劲摇晃后,突然拧开瓶盖,可乐就会喷出来”。大家对此比较赞同。于是我们购买了瓶装的可口可乐(250ml)充气饮料,成功地模拟了火山喷发的情形,也使学生理解了火山喷发的原理,加深了印象。还有的同学提出了用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岩浆,用土豆泥来模拟地壳,这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实效性的作用。

三、卓越课堂还需要打开思路,让学生勇于质疑

非常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实践证明,科学需要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打消怕提问、怕他人嘲笑的心理疑虑,鼓励其大胆地问,毫无顾虑地问。而且教师还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的念头,使学生敢于质疑,正确质疑。

有如我在教学湘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走进矿产》一课时,当讲到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真正的颜色时有个学生提出来:老师,我发现在实验操作中每个人用的力都不一样,有大有小,用力大则条痕颜色深,用力小则条痕颜色浅,那到底深色的条痕颜色是矿物的颜色还是浅色的条痕是矿物的颜色呢?质疑问难是小学生的天性,说明该学生用心实验也用心观察了,而我们做老师的对于孩子提出的疑难问题决不能搪塞,而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对课上无法回答的问题课下请学生去图书室查阅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岩石考察的资料,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是打造卓越课堂的实质所在。

四、卓越课堂仍需要探究实验,不必让学生追求“完美”性

诚如,我在对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时。其主要有七个要素构成: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探究实验都要包含这七个要素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里对科学探究的要求是:“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由此可见,一节探究课可以是完整的探究形式,也可以是适合科学探究的部分内容及部分要素。如果为追求课型的完整性而“挤压”或“架空”它们,将会使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流于形式。所以,对于不同的探究实验,如“大探究”(完整探究)、“小探究”(部分探究),探究过程应有所侧重,充分体现卓越课堂的价值。

还如,我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身边的植物》一课中,教学小苗的诞生时,种子的萌发需要一个过程,一节探究实验课是远远不够的,就可以分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可按理论要求做了,部分同学的种子却没有萌发,分析原因可能是浇水的量太多了,也可能是种子本身的原因。实验虽然失败了,探究过程并不“完美”,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本文世纪论文网()提供知识和发现的问题要远远大于实验结果的价值,完全契入卓越课堂中的核心。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7篇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一直讲究成绩分数,让学生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国家要更好地发展,必须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新时代的人才不一定就是分数高的学生,而是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学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持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运用排演,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致

一堂课教学的好与差通常取决于教学环境,即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兴趣及教学技巧。唯有营造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将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他们的创新兴致,这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更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职责。

例如,在讲完人教版《奴隶英雄》这篇课文后,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致,我制作了狮子头饰,引导学生一起演练这个独幕剧。这不但培育了学生的演艺技巧,而且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家对这个狮子头饰十分感兴趣,因此学生个个都踊跃参加。在排演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我因势利导:“你们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赞颂了奴隶英雄的什么精神?”学生齐声回答:“反抗精神。”接着我又对学生提问:“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呢?”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斯巴达克是带领奴隶反抗的大英雄。”有的学生说: “我了解了罗马时代奴隶社会的黑暗和残忍。”还有的学生说:“我认识到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唯有站起来反抗、斗争才可以得到解放。”学生发表了许多创新想法。

显而易见,这篇有着很强的故事性文章,使学生自导自演,能够很大程度地带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进而引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三、让学生自我发现,培育他们的创新潜能

发现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发现中蕴含着智慧及探究。“学习知识的最好路径是自己去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体现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将自主学习的时间充分给予学生,使学生亲自去探索、发现问题,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充分理解“幸福”的含义,再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怎样才算是“幸福”,并让学生自由沟通讨论,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尽自己的义务去劳动就是幸福。”有的学生说:“每次我拿到好成绩抑或是获得奖励时,我感动,我幸福,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有一个学生说:“帮助别人时,别人的微笑也使我感到很幸福。”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十分关键,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此教学,既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了知识,而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潜能。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开拓创新渠道

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质疑,进而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讨论解决,营造自由发挥及自我探索的空间,如此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探求真理的精神,而且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感染其他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需即时鼓励,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及好问的优良习惯。教师还需善于发现并捕捉有价值、有创新的疑问,如此则可以促使所有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促进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形成。

比如,我在讲完人教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有一个学生向我提出疑问:“老师,诸葛亮知道周瑜有意坑害他,而他为何不揭露周瑜的诡计呢?”一提出这个问题,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没有揭露周瑜的诡计,是由于诸葛亮信心十足, 这更好地体现出诸葛亮的宽宏大量。”还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没有揭露周瑜的诡计,而是想用行动来打败周瑜的诡计,让周瑜自惭形秽,更体现出诸葛亮心胸宽广及足智多谋。”

显而易见,学生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不但使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渠道。

五、引导学生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关键,其是知识演变的起点。”由此可见,想象对培育创造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努力挖掘可用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比如,我在讲完《穷人》这篇课文后,启发学生:“你们展开想象为这个故事加个结尾好吗?渔夫与妻子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的生活过得如何?”学生听到后兴致勃勃,开动脑筋想象,很快就编好了故事的结尾。有的学生说:“渔夫与他妻子将西蒙的孩子抱回来后,生活过得更加穷苦。渔夫打来的鱼都不够孩子吃,渔夫与他妻子经常饿着肚子。有一天,渔夫在打鱼,天空突然刮起了大风,将渔夫的船吹到海岛的礁石边上,渔夫放网下去打鱼,鱼没捞到,却捞到一个很重的铁箱子,打开后居然是一箱闪闪发光的金币。从此以后,他们家有钱了,不再饿肚子了,渔夫也不再打鱼了,拿了钱做点小本生意,一家九口过上安稳的日子。”还有的学生说:“渔夫一家九口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有时渔夫没有捉到鱼,桑娜就靠给有钱人家洗衣服挣一点小钱来维持生计。长久以后,由于劳累且营养不足,桑娜病倒了,家里又没有钱给她治病,病情越加严重了,她将渔夫叫到跟前说:‘我快不行了,无论想什么办法,你必须要将这七个孩子抚育成人。’最后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由此可见,通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写故事,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以前,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满堂灌,教得死,学生死记硬背,学得死,学生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如今,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根据教学实际,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下面结合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改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学习新的课改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愉快、和谐、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没有差距感,只有成功的喜悦以及创新的快乐,使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独特眼光来理解、关怀提出难题怪题的学生。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管往容器里灌知识。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机会,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教师制定好学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仅做到对生字词的圈点勾画,完成学案,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疑问提炼出来,带着疑问听课。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疑问归纳分类让全班学生讨论,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师生共同解答探讨,使学生学习兴趣继续延伸。

三、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想象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教师不要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但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想象、创新的训练。

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不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新课前教师应先把问题提出来供学生思考,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竞赛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开展 “比一比,赛一赛”,限时抢答等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六、开拓求异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必须从传统教学的单一结论的趋同,转变为多向思维的求异。教师要改变在教学中过分集中于结论的阐述与理解,而更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按不同的思路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在教学设计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蕴含的创新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使求异的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0篇

摘 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与重点,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人的教育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等的形成影响极为深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以人为本;想象力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这样说:”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所以,儿童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 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需要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贯彻”以人为本” 的方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问题意识的培养入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即把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完善和提升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视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就是要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却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大人即教师所践踏、压抑。”②儿童有他自己的言语情境和独特视角,关注儿童的发展首先就应尊重儿童、走近儿童、倾听儿童自己的声音。只有基于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展开有效的对话。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不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新课前教师应先把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以竞赛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开展 “比一比,赛一赛”,限时抢答等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解释是,”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 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③而也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意识,才产生了创新。在教育层面,”问题意识”是”表现为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应实事求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很强,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等特点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多用激励的手法,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自主求知, 在成就感和对知识的满足感中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够使得学生们敢于提问, 敢于尝试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促进师生的平等良好互动,鼓励,让学生们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

四、延伸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具体有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一是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教师可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二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激发想象。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三是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

五、充分利用语言学科特点,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语文学科具有四大特点:工具性、形象性、丰富性。⑤语文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人们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各科知识点的表述都离不开语文,而这一切都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丰厚扎实的基础之上;语文学科的形象性,对开发人的左右大脑,使左右脑协调运转,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极为有利;语文学科的丰富性,表现在对同一对象的表述,根据其表达需要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这种多维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情文并茂,形象生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每篇文章美的地方和打动人的内容来激起孩子们创新的愿望。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新,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就去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小学语文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在诸多的学科里面起到中枢神经作用,也决定了孩子们将来的兴趣所向与人格走向。因此创新小学语文教育不能敷衍了之,须我辈殚精竭虑研究以提高。参考文献:

①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3(p346).

②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179).

③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④石艳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m].华章,2009年

⑤殷高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m].科技资讯,2006年第7期

上一篇:镇市级卫生镇复查工作总结下一篇:衡水二中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