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籍滋润孩子的童年

2024-05-12

用书籍滋润孩子的童年(精选9篇)

用书籍滋润孩子的童年 第1篇

用书籍滋润孩子的童年

摘 要 人们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阅读获得。课外阅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读物选择 阅读方式 阅读体验 阅读氛围

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人们的阅读获得,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课外读物的选择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一)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由个体差异的,有一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又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们早恋,恰恰相反,她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二)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

更多的时尚图书是有其充分的流行因素的,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对待这种时尚阅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一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如果我们有

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那么,正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孩子能够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的。二要积极的引领这种时尚,如我在一本资料上看到一位香港的小学老师,她能亲自为学生朗诵《哈利•波特》片断,能和学生一起穿上带有“哈利•波特”标志的衣服,招摇过市地去观看电影《哈利•波特》。

(三)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童话,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才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二、课外阅读的方式

有了好书、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接下来我们应该考虑孩子们应该怎样读书?2002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可以这样说,理想的阅读方式就是能推动持续阅读的方式。

(一)开放性。

课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我们要以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如果孩子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们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孩子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孩子,那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如果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算你想阻断也是阻断不了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中会又那么几个躲在书桌后面的“冒险”的阅读者。比较折衷的办法是:教师开列书目与孩子自由选择相结合。开列书目,其目的是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这些书籍的内容应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诸多领域;而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是为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二)轻负担。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是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显性行为,当然也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干涉行为。同时,我们还往往把课外阅读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视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其实这是鼠目寸光,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于是,就有许多关于教孩子读书的书,比如教材和教辅;老师们也有许多教孩子们读书的技巧,比如如何读懂一个词、一句话,如何去回答一篇文章通常可能会有的提问等,总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有关方法和技巧的东西。但是几乎没有人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当然课外阅读并不排斥阅读后的表现,当然这得先问问孩子们是否愿意,是否有这样的冲动和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当然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读后感,做做摘录;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甚至可以组织表演,参加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观摩课的香港启思小学的黄锦燕老师说,在她来南京的时候,她的学生正在阅读《三国演义》,并且购置了一套三国服饰,准备在班级中上演香港版的《三国演义》。这就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教育宽阔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满足孩子的兴趣,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育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用书籍滋润孩子的童年 第2篇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每当读到清朝大诗人张潮的句子,心中总是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兴奋。这种兴奋,是诗词赋予我的神奇力量。

如果说诗是山的话,那么词便是水。诗是沉稳的,句句对仗工整;词是灵动的,字字意蕴深厚。就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让我沉醉其中。

我喜欢在落雪的黎明,泡一杯香茗,捧一本诗集,陶醉于满屋书香的氛围。撒些许茶叶于那锃亮的茶杯中,热水流入,那干瘪的茶叶就沸腾舒展,碧生生地还原出生命那浓缩之绿。浓香的茶,伴随浓香的书,就这样源源不断地灌输到我的生命与灵魂中去。似乎觉得,字里行间皆为层叠之青山,潋滟之绿波。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是千千万万的游子共同的心声。但是,你――刘禹锡,独与他人不同。就凭你的“我言秋日胜春朝”,你内心深处的乐观与坚强毫无曲折地展示给世人。自古以来,秋季总是被世人视为悲季,将那黄叶落入泥土中联想到自己漂泊孤旅,甚至死后也不能归入乡土。但龚自珍认为:黄叶虽落,也要将自己最后一丝力量融入土地,肥沃土地。待到来年之春,“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悲美相间的季节里,刘梦得先生久久巡望天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何等的洒脱。

一缕幽香悄然逸出。循着香味寻觅,一座草舍逐渐清晰于眼前。屋后是一片花园,许多花园,许多花儿都已凋零于泥土中,唯有几朵雏菊仍傲然挺立。一位老者的沉沉低吟,不绝入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摆脱了世俗的纷扰,你隐居于此,功名利禄丝毫撼动不了你清高自洁的心灵。“我独爱菊花”。手捧一杯菊花茶,遥望远方,对天遥想,参悟人生,这是种悠然、超脱、不惧一切的豪迈。

似乎所有的诗词都能滋养我的心灵,给我无限的启迪。我欣赏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读他的`诗,意深情浓;我偏爱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思绪,读他的诗,激情飞跃。在风和日丽的春日,我看见乌云受到阳光的净化后变成天上的鲜花,便不再拥被于床,起身体验“燕草如碧丝”的美景,拥有“雨中春树万人家”的快乐;在萧瑟的秋风中散步,忽见老杜招手,“举杯邀明月”,太白潇潇洒洒地走来,让我与他一起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豪情。

用书籍滋润孩子的童年 第3篇

一、回放泗水春景———赏春

1. 画面重现。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现在清晰地印在大家脑海中的是哪几幅画面? (赏春论水言志)

2. 今天, 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 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春天。老师播放音乐, 大家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评析:通过回顾文本的第一部分,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带领学生穿越时空, 来到春意盎然的泗水河畔, 为其后的研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感悟孔子言论———论水

1. 泗水河畔的美景让我们心旷神怡! (出示泗水春图) 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他凝望着欢快活泼的泗水河, 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什么呢?请大家默读3耀9自然段, 说一说哪些地方写了孔子对水的情谊?

2. 用心读文章的第8自然段, 想想孔子“论水”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4. (视频) 如果让你们也来观水, 你的心中又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慨?你能仿照文中的语言形式, 帮孔子再补充两句吗?

出示:水是真君子啊!

(1) “君子”, 你认为怎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呢?

(2) 孔子为什么要说水是真君子?请大家再读这一自然段, 画出文中的句子, 想一想其中的含义。

3. 互动交流。

银水“有德行”。

出示:水奔流不息, 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它好像有德行。

预设一:我从“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读出水把自己的爱给予了众生。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可见水有德行。

预设二:我从“一切”读出水乐于付出, 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师:是呀, 水滋润万物, 无论它是参天的大树还是低矮的小草, 无论它是奔跑的动物还是静止的植物。我们用心读读这个句子。

银水“有情义”。

出示: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它好像有情义。

预设一:我从“或方或长”读出水能屈能伸。

预设二:我从“流必向下”读出水很谦逊。

预设三:我认为水是没有形状的, 把它装进方池里是方的, 装在长池里就是长的, 而且总是向下流的, 做人要像水一样和顺温柔。

师:水好像很通人情, 有时是方的, 有时是长的, 总能与周围的事物和谐相处。

银水有志向。

出示:水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有志向。

预设一:我从“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读出水的不屈不挠, 水有坚定的信念, 一往无前的精神。

预设二:水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

师: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水有一个志向, 那就是奔向大海!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这就是流水的志向!

银水善施教化。

出示: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 它好像善施教化……

预设一:我从“万物”一词读出水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

预设二:从“荡涤污垢”读出水就像教师一样, 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师:这一点多么像孔子自己啊。无论高贵低贱, 贫穷富有, 只要他愿意学习, 孔子都愿意对其教化。

师: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4. (视频) 如果让你们也来观水, 你的心中又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慨?你能仿照文中的语言形式, 帮孔子再补充两句吗?

5. 学生续写后交流。

预设:水能容纳无数溪流, 它好像胸怀宽广……

6. 孔子仅仅是在赞美这泗水河里的水吗?

7. 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喜爱水的何止是孔子一个人啊!古希腊泰勒斯说过“万物源于水”, 管仲说“水, 万物之本源也”, 老子说“上善之人, 若水性也”。这些哲人观水角度不同, 但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水是———真君子。

【评析:教师围绕“水是真君子”一句展开阅读教学,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感悟孔子言论的内在意蕴, 并通过拓展阅读感悟人们对“水”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 自然流畅, 既有学生的自读自悟, 又有师生的互动应答, 更有扩展性的言语实践, 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体会师生志向———言志

1.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

什么?孔子的学生们领悟到老师的用意了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2. 指名读子路和颜回的话。

3. 联系孔子论水的一段话, 说说从颜回和子路的志向中, 你感悟到什么?

4. 同学们, 有一本书叫做《论语》,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 请自己读读, 读不懂的地方结合注释, 对照文本相关内容想一想。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 (h佴) 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 衣轻裘 (qi俨) , 与朋友共, 敝 (b佻) 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 (f佗) 善, 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1) 自读。指读。

(2) 师生交流:孔子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 朋友相互信任, 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孔子以他高贵的品质、伟大的思想, 影响着我们, 也影响着全世界人民。

【评析:教师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 此处引入原文, 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 感受文言与白话的不同话语形式, 领悟原文与课文的内在精神联系, 体会传统文化独有的生命活力。】

四、感受心灵的春天

1. 在悠扬的琴声中, 在孔子翩翩的舞姿里,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出示) 。同学们, 你能对照着这幅孔子游春图,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2. 孔子和蔼可亲的态度、富有教益的娓娓而谈以及浓浓的师生情谊使得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让我们再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用心体会体会。

【评析:“春意更浓了”是文本的阅读难点, 教师借助图片、结合语言让学生感受盎然春色背后的师生情谊, 不仅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而且无痕地创建了一个和谐课堂。】

五、聚焦形象深化人物

1.1988年, 7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 他们发表了一份宣言, 其中有一句是———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出示, 生读)

2. 难怪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 至圣先师”。让我们再读孔子的名言, 结束今天的穿越时空之旅吧!

(出示“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等孔子名言, 生诵读。)

【评析:拓展孔子的名言, 让学生更加立体化地了解孔子, 感受这位至圣先师的魅力, 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用音乐滋润孩子的生活 第4篇

家庭是音乐教育的摇篮,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一部分家长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的事,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比较重视家庭音乐教育,但怀着功利的目的,强迫孩子去学习弹钢琴、练舞蹈,望子成龙。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对音乐失去原本的兴趣和信心。其实音乐来自于生活,音乐就在孩子身边。在家庭中把音樂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利用生活中的音乐去帮助孩子感受人类美好的情感,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这些经验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

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本文中主要指父母)在家庭音乐环境中对孩子所实施的以音乐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孩子出生后,家庭是他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任启蒙之师。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启蒙的最佳时期,如果父母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美的环境和良好的音乐氛围,培养孩子的音乐爱好,能够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发展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家庭中开展音乐教育会对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亲子关系的建立及孩子个性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的魅力在于审美。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心理,影响他们的感情,这对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产生道德与美的体验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美育、开发其智力的最好手段。

家长为孩子精选适宜他们年龄段的音乐,和孩子一起欣赏,一起表演孩子熟悉的歌曲或音乐故事或带孩子经常参加艺术活动,欣赏文艺表演等,会使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孩子对美的爱好和追求。

(二)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孩子亦如此。幼儿期情绪易变易冲动,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音乐富有感染力,有调节情感的功能,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其特定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表现手段,使音乐的呈现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各种独特而鲜活的音乐形象既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从而获得丰富的情体验,达到情感的平衡。同时,美的音乐会带给孩子美的享受,欢快的音乐会使孩子心情愉快,情绪良好,使孩子积极向上,与人愉快相处,从而使孩子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三)共同享受音乐的乐趣,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研究中的依恋理论认为,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与早期的亲子依恋有密切的关系。同理,家长与孩子共同品味、享受、体验音乐的活动,实际上也是家长在全身心陪伴孩子,与孩子亲密互动的过程。音乐就像一座桥梁,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在共享音乐的乐趣中,亲子双方自然而然地形成起双向情感沟通的渠道,使幼儿感受到父母的亲昵和关爱,有利于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二、家庭音乐教育实施的方法

在家庭音乐教育中部分家长会存在这样的顾虑:孩子进了幼儿园后,父母可以在家里和他一起唱唱幼儿园里学的歌曲,玩玩音乐游戏,这是可以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在家我们怎样教他音乐呢?又能教给他什么呢?

其实家庭音乐教育不需要备课,不需要说教,不需要课堂,它只需要父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营造一些音乐环境,尊重幼儿喜欢声音的天性,陪他一起玩节奏游戏,唱唱歌,哼哼小曲给她听,那么音乐教育就会随时在客厅、卧房中得到实施。

(一)萌发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音乐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许多要素,如节奏、音色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引导孩子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音乐。

1.捕捉和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孩子往往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好听的声音所吸引。家长可以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引导孩子感受和倾听大自然中好听的声音。

如果说倾听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声音是“画龙”,那么家长适宜的引导就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家长要善于在千变万化的声音世界中挖掘其中蕴含的各种音乐元素,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感受其中的韵律美与节奏美,从而提升孩子的听觉辨别能力和敏感性,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质。如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是孩子们熟悉的,家长要巧妙引导孩子分辨大雨小雨声强弱的变化;和孩子一起走路、跑步,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脚步声中感受节奏的变化;和孩子一起倾听闹钟“嘀嗒嘀嗒”的走秒声等各种稳定的、均匀的节奏声音,感受声音的断顿和连续。

2.用故事增加音乐的画面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的画面感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营造氛围。是孩子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家长也可以通过故事加以提示,帮助孩子身临其境地张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氛围中,感受乐曲的风格,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真正地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如在幼儿欣赏《狮王进行曲》时,家长可用动物运动会情节,加以简单的语言描述,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这样孩子很容易掌握乐曲的风格。

3.选择适宜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每个孩子天生都热爱音乐,因此家长应注重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孩子每天都接触音乐,生活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那么每个孩子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惊人的发挥。

用书籍为孩子打造阅读的一片天 第5篇

一、让学生有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选择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适应学生时尚需求的读物。

对待学生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宽容一些,我们给学生的书一定要有足够的魅力。

2.营造阅读的氛围

让阅读成为童年生活的像游戏一样,我们可以开展朗读比赛、 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

3.教师范读,引领学生培养兴趣

教师范读课文或讲解感情投入,抑扬顿挫,能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境界中。 注重适时适机给学生提供阅读方法,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俗话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 1) 明确阅读重点

重点词句段是一篇课文的精髓,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标。 抓住了这些内容,也就初步领悟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的事理等。

( 2) 注重阅读积累 ,记下点滴感受

语文阅读的积累有多种方法,主要有“ 记、摘、剪、标、理、用”法。

二、改变教师观念

教师应当抓好基本功,不断进行充电,并不断地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学生身上发现新的东西。

三、注重培养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 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非常差,而且十分厌恶自己的学校。 偶然的机会,一位康娜太太走进了达尔的学校,每次来的时候,她都拿来一本书大声读给孩子们听,她对书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达尔,一年之后,达尔就变成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书虫了。 看来阅读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朝夕指点。

用民族文化的母乳滋润孩子的心田 第6篇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悟自得。

2.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文本细读中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

3.收集关于春节习俗的资料,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目标预设]

1.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情景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在文本细读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学习方法;诵读古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悟情,并练习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在解题中认识民族文化的深远

1.出示: ,这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象形字,从字形上谁能猜出是哪个字?在人的头顶上加两横指事符号“ ”,“ ” 代表天与地,甲骨文“ ”还认识吗?造字本义:天、地、人、混沌初开之际,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混沌、整体的起始,引申义为最大。如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称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元首”,称主将为“元戎”。

2.(板书课题“元日”)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3.师讲述:元旦,古称元日、元春、正旦等。元日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期待着新年时刻的来临,从来就不乏文人墨客为之歌哉咏哉,于是相关的诗词歌赋,华章佳句,在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下了一页又一页。你能背一两首或一两句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以象形字为基础,运用抽象的线条描摹、比附事物,以它的“形入心通”而有别于英文的“声入心通”。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汉字时就把一些道理蕴含在字中了,教者带领学生探寻汉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的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幅画、一段故事,是立体的、多维的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对词意的理解与运用。】

二、在自读中初知民族文化的意象

1.宋朝的王安石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曾以《元日》为题写过一首诗。请按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1)借助课后生字表中的拼音把诗读正确;

(2)结合插图,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互相探讨。

2.指名读,相互正音,点出停顿规律和押韵规律。

3.学生练习写字[爆、屠、符]。学生在写字册上写,强调生字书写要点,提醒写字时的姿势。写好后有选择地实物投影,进行写字评讲。

4.齐读这首诗,自由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上课前并不是一张白纸,通过预习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也能初步感知文字的基本意蕴。为了照顾到阅读个体的差异性,教者提出的阅读要求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诗句,是基本教学策略;让学生从诗句中发现问题,才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长,智慧的生成。】

三、在文本细读中品味民族文化的魅力

1.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查资料,查工具书,上网;

(3)请教别人等。

2.选择合适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

第一句:

a.如果学生不理解“除”的意思,就出示“除”的注解进行选择。

①去掉:~害,斩草~根;

②不计算在内:~此以外,~了这个人,我都认识;

③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用二~四得二;

④台阶:庭~。

b.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那天,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c.指导朗读: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啪啪”放爆竹,给你什么感受?会读出这种感受吗?

第二句:

a.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 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

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b.这里的“暖”仅仅指身体上感到温暖吗?讨论交流:(1)春风把温暖送进了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都感到很温暖,心里充满了希望。(2)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祈祷新的一年里很健康。

c.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

第三句:

a.曈曈:<书>①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初日~~;②(目光)闪烁的样子。

b.师:这儿尖括号里有一个“书”字表示“曈曈”这个词在平时说话中是不大用的,一般只用在写文章时。这里的“曈曈”应该选哪个意思?“曈曈日”是什么意思呢?联系前后诗句,谁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师指导读:要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第四句:

a.这里的“新桃”和“旧符”指的都是“桃符”,也就是新的桃符、旧的桃符,那么,“桃符”是什么东西呢?

b.谁能说说最后这句的意思?

c.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义吗?

4.欣赏春联 。

a.现在的春联当然没有什么压邪驱鬼的功能,但的确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祝福的,我们来欣赏几幅,看看它们有怎样的寓意,适合贴在什么地方?

勤奋学习争三好,刻苦钻研登高峰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

校园

b.小结:这一幅幅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愿望。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行为,很有代表性。

c.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整首诗意,体会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必须充分信任和尊重孩子的学习潜能,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主交流,主动习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也是预设与生成的过程,教师的预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读文本,探究文本,品悟诗句的文化内涵,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

四、在拓展中延伸民族文化的外延

1.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感情。

a.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

出示背景资料: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20岁以前,随父南北各地游历,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人民安康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造福百姓。《元日》这首诗正是他担任宰相之后推行新政时写的。

b.此时,你能感悟到王安石写这首诗还有什么别的用意吗?

c.小结:这是一位胸怀远大的宰相,这是一首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福的诗。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有感情地诵读,并尝试背诵这首诗。

2.布置作业:搜集关于过年习俗的文字、图片等,开展有关春节习俗的综合实践活动。

【时代的距离造成学生对诗句深层理解的隔阂,补充背景资料,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诗句的距离,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诗句中寄托着的情感。课后开展有关春节习俗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有利于学生民族气质的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

爱的雨露滋润了孩子的心 第7篇

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们, 是那么的青春, 那么的快乐, 那么的天真, 那么的善良, 那么的聪明, 那么的无拘无束……我就是被他们的这些行为深深地吸引了。刚当班主任不久, 一个特别的孩子——赵大伟就在我的眼前晃荡得没完没了。班级里一劳动他就指东干西。若是稍有训斥就撂挑子, 劳动也许不是他的长项, 我是这样想的。可是自习堂课, 你就别提了, 他不但把头扎到桌堂中, 而且坐凳如针毡。上课老师讲课更是随心所欲、顺嘴开河……这真是弄大了我这位小班主任的脑袋。怎么办呢?从根入手。了解家境、家访、找熟人、再找家长。走进了孩子的生活, 我惊呆了。这个孩子3岁就没有了母亲, 和爸爸、爷爷生活在一起, 后来爸爸也试图成了一个家, 但不到半年婚姻就失败了。而这个孩子就是游荡在爸爸爷爷、姥姥、阿姨、姑姑亲戚家。哪里有饭哪里吃, 哪里有穿哪里穿, 这里训斥那里躲。因为他的不幸, 亲戚们舍不得管, 结果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无拘无束。小小年纪, 遭遇这种不幸, 于是, 我采用了心理激荡化疗法。闲暇时我会随意地找他聊天, 谈谈学习和生活, 而对他不做任何要求。时常在他作业本上写下:有进步, 你真棒, 努力吧, 还差一点点……慢慢地我发现他的眼神里多了些“信任”的东西。有时他会对我说:“老师, 今天我爸爸和我的爷爷又吵架了, 烦死我了!老师, 我大姑昨天夸我了。昨天停电, 我用充电的手电筒听得随身听。她说我真聪明。”……孩子与我的话多了, 看着他天真调皮的样子, 我禁不住地时常摸摸他的小脑袋, 渐渐地也爱上了他。那一天我发现他没来上学, 我急忙找到了他大姑。啊!孩子急性阑尾炎昨晚手术了。为了能让孩子安心、开心地养病, 为了能让他感受到他还有个家,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班级里同学。没想到, 同学们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带着我的一群孩子和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 (玩具、水果…) 来到了赵大伟的家。当我用手抚摸他的脑袋让他好好养病时, 他哭了, 想说什么, 可是却只是哽咽。他的爸爸对我说, 从来没有一个外人这样对待他。你是第一位, 也是第一位老师这样对他。啊!我明白了, 这既是他感激的泪, 也是他幸福的泪。就这样, 我们家的生活开始转向了和谐。

这一次次的画面, 我只想呵护他的心灵, 保留着一丝丝的期待。明天他会变得怎么样呢?细致、柔软的心, 我悄悄给了他, 他真的能领悟吗?我没有把握, 但是我确信:激励、真情能够唤得浪子归。

时光在悄无声息地流逝, 这一天依旧是自习。嘿!今天的他怎么会这么老实, 也许是一时的!两天, 三天……啊!他真的不是以前的他了。他能坐住板凳了, 他上自习是那么认真了。为了他明天会变得更好, 我常借用雕塑家罗丹的眼睛去看他, 鼓励他。我有爱心, 有耐心, 有信心, 只要用我的诚心和智慧引导他健康成长, 抚平他心灵的创伤, 他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人。

让孩子用画笔描绘一个多彩的童年 第8篇

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美术上而言,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同时也具有惊人的表现力。我从事美术教育的时间不长,时常惊讶于儿童的大胆而丰富的绘画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尤其是在色彩上,大红大绿,紫醉金迷,不拘一格。

一、通过指导,培养儿童想象创作能力

想象是每一个正常人共有的思维能力,它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联想、创造,形成一个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儿童作画喜欢想象是其天性。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去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

在小学美术教学新课标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想象力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他曾经说过“绘画不仅以形似标准”,更重要的是“以神气表现灵魂”。儿童天生喜欢幻想,而且想象能力丰富,美术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动用想象能力进行美术创作。如何引导呢?我认为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关键在于生活感受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对儿童而言,没有生活感受是缺憾,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更是遗憾。为了增强儿童的想象能力,必须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运转,鼓励想象和表现“敢”字。

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儿童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万不可用成人的模式、公式化的教条及成人的意志去强制性的机械模仿,束缚他们的手脚,使其失去自我个性的表现,没有了自己的观察思维方式,只会用学过的凤毛麟角的公式去生搬硬套,否则儿童画出来的画就不生动,同时也不带童趣,进而变得成人化,其后果会导致儿童失去学习兴趣,失去信心,直至对美术产生反感,这种教学与培养与学生想象能力背道而驰,万万不可取。

在各个年级的小学美术课本中均安排有“海底世界”“未来汽车”“我设计的机器人”“孙悟空在今天”等想象画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只有对美术的浓厚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画可使人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它不受任何限制,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拟人、夸张、变形等。在指导学生画想象创作画时,应从学生的童心出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现实困难。如:我指导卞逸飞同学画创作《和平·自由》就考虑到她对世界各国国旗认识不多,就找来有关各国国旗的图片和书籍给她看,并讲述有关各国国旗的知识和世界三大人种给她听,丰富的见识,引导她开展想象,并指导她整幅的构图。很快她就完成了创作,此画充分发挥了想象能力,她把世界各个国家的国旗用图案形式组成一个和平的天空,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着一只和平鸽,和平鸽载着三位不同肤色的和平使者(黄、白、黑代表世界三大人种)整幅画都完全表现出和平自由的主题。

可见,想象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重视培养想象力,艺术教育才会丰富多彩,学生的作品才具生命力。

二、通过色彩写生,提高直觉色彩的感受与表现能力

要提高儿童的色觉水平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写生,让儿童真实面对对象,去感受和细细分析物体固有色在空气和光影中的自然变化与和谐统一,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并“提炼”出每一个点、线、面所具有的色性与美感,并用自己的方法有序地进行大胆的表现。在教学中,小学生写生对象在色彩对比上应布置得较为明快与强烈,不宜灰暗的颜色过多,内容与造型也应丰富一些,这样可使儿童能用较大的兴趣来“深入地”描绘,避免侧面的单调平乏。在表现方法上,结合儿童的实际,可以以勾勒与平辅设色相结合的装饰性画法为主,可以允许造型的自由处理,重点放在对物体色彩的感觉与提炼上,进行色性的概括性表现,不必细究光影的复杂变化和立体的塑造。

在写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儿童对轮廊线进行艺术的处理,以色压线,使线产生虚实的变化,也可把色“填满”后用有感觉的色线作虚实有致的勾勒,使画面与造型更具整体性。由于儿童用色胆子一般都较大,没有许多的概念约束,故常能用直觉的方法画出非常精彩的作品来。

对于小学生常容易出现的弊端——如对比不足,空间不大,画面过灰暗等毛病,教师要常提醒学生找到画面的最暗色与最亮色厚纯度较高的颜色,并从最深的地方画起,逐步退到最亮的颜色,在作画过程中要常把局部的颜色放到整体中作一番感觉与比较,找出局部在色性上的“定位”,使画面始终保持整体的清新强烈。

三、通过创作,培养小学生大胆用色、果断地进行个性表现的艺术品质

儿童个性差异大,表现在画面用色上,有的粗犷豪放,风格强烈,色彩张扬;有的丰富细腻,充满韵味。一方面,艺术创作的标准也不应固定于一定的用色概念与表现方法,现代艺术的发展更注重人对色彩的主观运用和情感表达,另一方面,儿童在色彩表现上的固有化、主观性、情绪化和随机性,也形成了儿童画特有的一种率真和朴索之美,教师要保护儿童这种似于“不加思索“的直觉表现方法,使儿童艺术个性的发展能保持长久的新鲜与活跃,尤其教低段年级,更要给孩子的色彩活动以自由的空间,为孩子创造能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用色的机会。

同时,我也常发观,由于小学生用色经常性的不加思索和信手拈来,也常造成作品杂乱与灰暗等毛病,使许多作品失去了应有的美感。所以,我们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色彩知识和用色规律与方法的指导,如让小朋友先用浅色画底,然后用深色画形象,来训练色彩明暗对比的效果处理;用三、四种颜色,如红、绿、黑、白四色来画一幅画,锻炼他们的色彩概括能力及对比与和谐的处理方法;用色彩的渐变与陈列来画一张风景画,让学生感觉色彩的装饰与构成之美;用油画棒进行覆色与变化练习,感受色彩的丰富与统一之美。

用甘露滋润“学困生”的心灵 第9篇

怎样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心理教育焕发出时代的魅力呢?记得教育心理学家曾经这样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心和真诚期望会激励自己的教育对象, 造成戏剧性的教育后果。”这句话, 道出了情感因素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我曾经定下了两条班主任原则:一是用童心去理解学生;二是用爱心去赢得学生。在我的班里没有上下级的冷漠与隔阂, 没有生硬的命令和机械的执行, 也没有大声的训斥和消极的抵抗, 有的是平等相处、团结协作和彼此体谅的默契。我是学生的师长, 是学生的朋友, 是他们可以信赖、值得信赖的老师。

“学困生”的差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困生”, 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 人格尚未定形, 有较强的可塑性, 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师的态度有极大关系, 实践证明:你把“学困生”看成后进生, 他们就会心灰意冷, 挑衅滋事, 反之, 你对他寄予希望, 抱以信心, 他就会为期望而努力, 最终改正自身的缺点。

教育“学困生”, 除了要对他们的心理毛病对症下药外, 还要挖掘他们的潜能, 只有当他们具备某些能力时, 他们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否则, 教育“学困生”则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如何引导“学困生”走上光明大道呢?我想尝试有益的心理疏导, 用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 显然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我还用真诚的爱心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价值观念、经济观念等, 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具体来说, 就是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再采取具体的措施。我在实践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是因为缺乏自信心, 所以对凡事都抱无所谓的态度, 慢慢地就养成了很多恶习。那么, 就此类学生, 我们只有通过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纠正他们刚刚有些扭曲的心灵而改造他们。

一、要赏识他们

教师必须学会赏识他们, 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 哪怕极其微小, 都必须充分肯定。如某某学生在大扫除过程中表现突出, 不怕苦不怕累, 在运动会上积极为班集体争光等等。注意一定要避开他们的缺点, 突出他们的优点, 经常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让他们体会到教师时刻都关心着自己, 自己并不是没人看得起。这样他们会获得愉快的体验、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家班图拉说的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这个意思。为此, 他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活动中积极性高, 乐于努力去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是一出生就有的, 它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所以要赏识和鼓励学生, 让学生有一个好的自我效能感, 觉得自己还是个有价值的人, 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特别是职校的学生, 尤其缺乏自信, 认为成绩不好就什么都不行, 实际上, 他们当中有很多在其他方面能力非常强, 甚至强过重点中学的大部分学生。

二、要让他们经受挫折

另一部分学生自尊心很强, 为人处世也很棒, 一直被家庭和学校捧着, 很少遇到挫折。但是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 而他们遇到挫折时心理就很脆弱, 会一蹶不振, 甚至自寻短见。即他们对挫折没有较强的适应和抗拒能力。那么, 如何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呢?要让他们经常磨炼, 遇到困难要以正确态度去认识、去努力, 增强他们的心理免疫力。所以有意识地安排他们经受一些体能、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挫折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要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

在职校学生的教育中, 我们所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思维经常是片面、偏激、固执的, 往往把教师的劝告、要求、批评看做是跟自己过不去, 进而产生了这种心理。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认识它的根源: (1)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无形中在孩子心理造成一种压力。 (2) 教师过分关注分数, 很少关心学生的情感。那么, 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独立地位、独立见解和独立行为, 并和他们平等地讨论问题, 经常向孩子解释自己的动机, 并鼓励他们和自己讨论这些要求的合理性, 经常鼓励孩子提出建议。要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 使用亲切温和的语气, 创造尊重理解的氛围。此时, 孩子便可感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他们就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 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如果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抱一颗平常心, 自觉遵循教育规律, 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那么, 他们的心灵就不会扭曲, 精神就不会颓废。我用我的爱心去感化学生, 带给学生一次次微笑, 带给学生一声声问候, 摸一摸他们的头, 拍一拍他们的肩, 带给他们鼓励的眼神与起跑的号角。

在教育“学困生”的工作中, 我的爱心, 如滴滴甘露, 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冬日阳光,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如滔滔清泉, 训练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如黑夜中的火把, 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是宽容, 是信任, 是关心, 是启发, 也是期待。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冲刺高三励志话语下一篇:版端午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