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5作文

2024-09-21

高二语文必修5作文(精选7篇)

高二语文必修5作文 第1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古代,人们很注重个人修养,都会平时空闲的时候认真反省,深刻反思。孔子悟出了《论语》庄子悟出了《庄子》老子悟出了《道德经》……而现代人只追求物质财富却忽略了精神财富,只会闲的时候去享受……却不懂修身,不去读一些名著,不去学习古人的思想,这便是当下社会大多数人缺乏的精神与信仰的现状。

首先谈谈诚。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现代社会非常注重诚实守信。只有真诚守信才能交到真朋友,才能找到更好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去追求物质财富。倘若一个人连真诚都做不到,就不会有人信任他,就没有人和他相处,更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他追求财富就受到阻力。所以说,真诚守信最重要。

其次是孝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中国人尽孝往往体现在金钱和物质上,却忽略了精神上的孝。有人总是逢年过节给父母一些财物却不懂得去言语问候,不懂得用心关爱,体贴父母。更有人在父母生前不懂得好好孝敬,等父母去世后就后悔了。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还有要养正。做一个正直的人,做正义的事,不受环境的影响,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即使环境恶劣,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生活中,多去做些好事,从小事做起,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在学校多帮助同学,不做违反校规校纪的事。做一个正直的青少年。

中国大部分人平时不注重个人修养,才使如今的社会不如往日一样安宁,常常有犯罪行为。因此,从青少年起始,就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少年强,则国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高二语文必修5的作文2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常常会忽视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而又真实存在的乐趣。

生活中的乐趣何在?

生活中的乐趣在于尚未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于我而言,作为一个高中生,最想得到的莫过于一张令自己满意的高考成绩单,在为之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为什么能从自己尚未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中获得乐趣呢?

因为自己尚未获得它,我并不能真切感受到获得时的乐趣,因此,我会有所期待,开始幻想自己得到它的那一天时的快乐、兴奋与满足。由于尚未获得,这种期待感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而是会长久的停留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浅而真实。

而若是已经得到,纵使能在那一瞬间获得极致的快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快乐正慢慢被遗忘,直至彻底忘却,而后只能去寻找新的乐趣。

如何从中获得乐趣?

当自己有了目标,有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便一定会为之努力。漫长的学习生活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但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每时、每分、每秒的努力都在为得到它打下基础,正在一步一步缓慢地向它走进。虽然过程漫长,但日复一日的努力,慢慢筑造了我通往他的道路,内心的喜悦与从中感受的乐趣也在一点点增加。我能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在进步,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那种乐趣是由自己筑造的,是非常真实地感受到的。

而正是因为自己有切身的经历,才能感受到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认识到为之努力拼搏的自己,在追求他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也未尝不是一种乐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正在为之努力的东西,而我们正在经历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为之拼搏的快乐,能为拼搏的自己感到自豪与骄傲。在这个过程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比已经得到后的快乐更真切、更珍贵。

高二语文必修5作文 第2篇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矣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

3  夫晋,何厌之有                   餍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悦

5  失之所与,不知                   智

6  秦王必h见臣                    悦

7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返

8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震

9  秦王还柱而走                    环

10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猝

11 距关,毋内诸侯,                   拒 纳

12 张良出,要项伯                   邀

1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背

1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早

15 令将军与臣有S                 隙

16 因击沛公于坐                   座

17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非

18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吁

19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脱

20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畔

21 凉婢囟改错                   措

22 饔粢赜髻奄                 郁悒

23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圆

24 进不入以离尤兮                 罹

25 芳菲菲其弥章                   彰

26 箱帘六七十                     奁

27 蒲苇纫如丝                     韧

28 契阔谈                       宴

29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晤

30 冯虚御风                       凭

31 长乐王回深父                   甫

32 所守或匪亲                     非

33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毋

34 无失其时                       毋

35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斑

36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途

37 以为轮                       

38 虽有槁暴                       又

39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纵

40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

41 或师焉,或不焉                  否

42一尊还酹江月                   樽

43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否

44 拜送书于庭                   廷

45 召有司案图                   按

46 秦自公以来二十余君         穆

47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熟

48 畔主背亲                     叛

49 与旃毛并咽之                 毡

50 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           l

51 空自苦亡人之地               无

52 信义安所见乎                 现

53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O       欢

54 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诀

55 乃瞻衡宇                     横

56 景翳翳以将入                 影

57 俨骖W于上路                 严

58 云销雨霁                     消

59 北冥有鱼                     溟

60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智

61 汤之问棘也是已                矣

62 此小大之辩也                  辨

63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耐

64 御六气之辩                   变

65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悯

66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伶仃

67 常在床蓐,臣侍汤药              褥

高二语文必修5作文 第3篇

一、插图配置与类型的概况与分析

(一)插图配置情况

按照教材编排的模块分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插图可分为封面、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和其他部分(包括目录、扉页、致同学们、单元提示)六个类型。具体情况如下:

1. 阅读鉴赏部分插图占绝大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鉴赏”插图占据了绝大部分,占总插图数量的55.07%,五册书中阅读鉴赏部分一共64篇课文,插图114幅,平均每篇课文附有1.7幅插图。可见,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包括作品主人公、作者以及与课文内容情节相关的插图,这也就是教材插图的主体部分。作为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阅读鉴赏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点内容,所以此处插图居多。

2. 封面、其他部分插图分布固定

封面插图(每册1幅)与其他插图(每册12幅)分布的数量都是相等的,分布比较均衡,其编排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封面插图和其他插图都是教材辅读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单元提示与扉页、致同学们、目录部分的插图都处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固定位置上,甚至一些图片重复出现,这并非仅为了美观整齐,更起着照应专题主题思想的作用。就拿单元提示插图来说,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所以选取的背景插图是以一次激烈战争为主题的古代工笔画,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有着很好的导入作用。

3.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部分插图偏少

在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表达交流部分与梳理探究部分插图部分分别为3幅、9幅,而所有插图为207幅,其缺乏程度可见一斑。表达交流部分是“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整合,与阅读鉴赏部分并列存在,这不仅凸显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更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写作、口语能力的要求,该部分插图的缺乏显然违背了教材模块编写的初衷。梳理探究部分则主要是语文专题活动,意在梳理学生所学内容(语言、文学、文化等),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能力,因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所以该部分插图偏少。

另外,名著导读部分插图共有16幅,多为名著书影、作家肖像以及对经典剧情的描绘,以此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插图类型情况

笔者按教材插图的类型将所有插图分为实物图、描绘图和漫画插图三类。实物图主要指事物的真实写照,包括各种人物肖像、风景建筑以及其他实物照片;描绘图主要是指描绘景物、现实场景或者故事情节的一些插图;漫画插图主要是用卡通人物画像去表述内容的插图。经统计,五册教材插图共有描绘图107幅、实物图94幅,漫画图6幅,各类型插图在各册中的分布较为均等。

1. 描绘图、实物图占大比重

由统计数据可看出,教材插图类型以描绘图和事物图为主,共占总插图数量的97.1%。究其原因,实物图以照片居多,这更给人以真实感,贴近生活,更具有吸引力,也更便于欣赏,同时也能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审美要求。阅读方式的悄然改变使如今的读者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对抽象的图像的欣赏,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能真实而又生动的表现生活的媒介。而描绘图多是与课文内容相关,具有针对性,与文字本身一起,让学生从心和视觉上同时接受课文所传递的信息,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深刻主题,所以描绘图也居多。譬如课文《鸿门宴》中的插图《项庄舞剑》,这幅插图将宴席上每个人物的具体形象都描绘得十分清晰,各方人物的忐忑心情,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通过这幅插图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漫画图稀缺

漫画图的稀缺让大家都步入一个误区:只有低学龄的学生才需要漫画插图。漫画插图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由于漫画插图难以与高中语文教学产生化学反应而导致了教材中漫画插图的稀缺。事实上,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实事的图画,其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兼具社会性和娱乐性,同样具有审美和教育功能。漫画插图一定程度上以通俗易懂、轻松可爱的形式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方面的训练也有很大帮助。学生在欣赏漫画图的同时,认识力和想象力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其实大部分学生喜欢漫画,认为漫画对学习生活有帮助,并且乐意接受漫画进入语文教材。漫画图以合适的形式、恰当的比例进入高中语文教材,可以使传统的教材焕然一新。

二、高中语文教材插图使用的构想

多年来,学界为编订出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做出了不懈努力,教材插图不断得到完善,在增强教学效果、丰富文本内涵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教材插图、科学使用插图是适应时代潮流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然诉求。

(一)回归教材插图,优化教学效果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教材插图极少得到重视,甚至被教师忽略,插图的边缘化使得学生对插图的认识只停留在被鲜艳色彩所吸引,无法获得隐藏知识。加之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也给教材插图带来巨大挑战,教师的课件往往采用外来图片。然而教材中的每幅插图都是编者精心筛选的,是最具代表的,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回归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就最容易被忽视的教材封面而言,五册封面插图虽各不相同,分别是壶口瀑布、巫峡、长城、我国某海域、南迦巴瓦峰,但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意在引发学生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向往和憧憬之情。若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懂得稍加解读,不正能促进学生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精神品格的塑造,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分析教材插图,引导学生阅读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的文化由“读的精神”转向“视的精神”,社会生活中的大量信息都源于“读图”获得。在这样的阅读方式冲击下,语文教师以解读教材插图为第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语文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插图与文字是运用不同形式的创作来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它们或再现精彩片段,或提炼中心思想,或直观展示难点,以静态的方式弥补了阅读文字难以想象的细节。教师在使用插图组织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图片信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学习《鸿门宴》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挖掘图片中的隐藏信息,进一步理解宴会中错综复杂的局势,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古代礼仪中由尊到次的坐次安排应为东向—南向—北向—西向,图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谋臣范增虽为亚父却居南向,地位低于告密的项伯,可看出项王的轻敌自大,用人唯亲,君臣隔阂,也预示着宴会的结局。

(三)巧用教材插图,发展学生能力

从上文可知,表达交流部分插图和漫画类插图都十分缺乏,然而二者的结合是可以碰撞出语文教学的火花,这部分的空缺是教材编者值得注意的。表达交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在表达交流部分多用漫画图,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训练的机会。漫画用简单的手法能够以夸张、象征等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讽刺、批评或歌颂,这与语文教学任务中要求学生使用语言明确地描述事物表达复杂感情相呼应,这是教师展开学生能力训练的最佳素材库。加之漫画图以幽默新颖的特点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喜爱,巧用漫画图能够让学生乐于“开口”,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而使语言思维得到锻炼。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具有不同的类型,其不同的配置体现了不同的功能,语文教学不可再忽视插图的存在,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如何准确利用插图的价值,根据不同插图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值得广大语文教师不断钻研。

摘要:在语文教材中,插图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不仅是美化教材的重要资源,而且是语言文字的扩展与延伸。本文基于插图在高中语文中不可取代的教学功能,以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为例对插图的配置与类型进行完全统计与分析,并提出教材插图使用的构想,以期能够为语文教育教学提供些许有利参考。

关键词:插图配置与类型,高中语文教材,插图使用,人教版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高二语文必修5作文 第4篇

一、方言语词补注

(1)必修一册《江南的冬景》:“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其中的“和暖原极和暖”须补注。

“和暖”为吴方言。“和暖原极和暖”,即“暖和倒是暖和”,但在北方的人读来,觉得繁冗,不如直说“极暖和”,却不知这是浙地方言。例如,《鲁迅书信集》:“上海本已和暖,但近几天忽又下雨发风,冷如初冬,却非生火炉不可。”该条可补注为:[和暖原极和暖]吴方言,意为“暖和倒是暖和”。

(2)必修二册《祝福》:“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出门人”,过去绍兴一带管远离家乡出外工作的人叫出门人。含有见过世面的意思。可补注:[出门人]吴方言,意为“远离家乡出外工作、见多识广的人。”

(3)必修二册《祝福》:“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草窠”,即用草做的窝,绍兴谚语:“金窠银窠,不如自屋里的草窠。”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这里的“猪窠”,就是“猪窝”。《祝福》里的“草窠”,指狼的窝。该词应加注:[草窠]吴方言,意为“用草做的狼窝”。

(4)必修二册《林黛玉进贾府》“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其中的“劳什子”须补注。

《红楼梦》虽用北方话写成,但因曹雪芹少年时生活在江南,故偶用吴方言词语。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不过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来创作浅显见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劳什子”,有“东西,玩意儿”的意思,含有些许讨厌的意味。可补注:[劳什子]吴方言,意为东西,含讨厌的意味。

二、俗用语词补注

(1)必修二册《落日》:“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其此之谓欤”,是一倒装的文言句式,正常的语序是“其谓此欤”。此句应加注:[其此之谓欤]即“其谓此欤”,说的就是这吧!

(3)必修二册《落日》:“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厥功甚伟”须补注。“厥”,有“其”义。《书·禹贡》“厥土黑坟”,意为“此地黑且肥沃”。应加注:[厥功甚伟]他们的功劳很巨大。厥,代词,其。

(3)必修三册《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我们不应以偏赅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惟一尺度。”

“赅”书面语,意为“包括”,例如“举一赅百”。人们平常都说“以偏概全”,很少有人用“以偏赅全”,所以学生以为此词错了。可补注:[以偏赅全] 用片面的观点囊括整体。赅,包括。

(4)必修五册《记念刘和珍君》,有六处须补注。

①“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可补注:[出离]超出。

②“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菲薄”,意为“瞧不起”或“微薄”。可补注:[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③“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可补注:[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

④“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可补注:[引退]辞去官职。这里是告退的意思。

⑤“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可补注:[喋(dié)血]血流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

⑥“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可补注:[惩创(chuāng)]惩罚,惩治。

三、字面普通而意义特殊语词补注

(1)必修二册《听听那冷雨》(节选)“商略黄昏雨”,其中的“商略”须加注。

“商略”,查《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页683,商略,有“准备或做造”的意思。“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是说准备黄昏雨景,也就是做造雨意的意思。另如王观《天香》“重音未解,云共雪商略不了”,也是说“造云造雪不已也”。该条须加注[商略]准备雨景。

(2)必修三册《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其中的“诛杀”须补注。

不少老师把“诛杀”译为“沛公回到军中,立刻杀了曹无伤”,“诛杀”只剩“杀”一个意思。其实,“诛”和“杀”是两个词。“诛”是用言语斥责、讨伐,即口诛笔伐。《国语·周语中》“狄人来诛杀谭伯”,韦昭注:“诛,责也。”刘邦攻于心计,曹无伤叛己告密,险些让他丧命。一下杀了曹,不解心头之恨,另外也要严刑拷问,找出自己军中潜伏的其他间谍。诛、杀二字,蕴涵了刘邦对曹无伤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因此,该条有必要补注:[诛杀]责问并杀了他。

(3)必修四册《蜀道难》:“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许多的选本都不注解,不少老师译为“用手抚摸着胸口坐下来长叹”。其实,这里的“坐”当释为“徒,空”,可译为“用手抚摸着胸口空长叹”。如李白《拟古》诗:“愚夫同瓦石,有才知卷舒,无事坐悲苦,块然涸辙鲋。”诗中的“坐”就是不必徒悲苦的意思。又如杜甫《丽人行》“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空”一作“坐”,坐即空也。该诗句可补注:[坐] 徒,空。

(4)必修四册《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弟”和“阿姨”须补注。

“弟”和“阿姨”两词,因为词意理解分歧较大,许多文言选本干脆不注解,学生也就自然地理解为“兄弟”和“母亲的姊妹”,等同现代的意思。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2007年版)收录了《琵琶行并序》,作了较合理的注释。参考之,可补注:①[弟]女弟,指女伴。“弟走从军”指女伴改籍为地方军队中的乐伎。②[阿姨]指教坊中年长、从事生活管理的女性。

高二语文必修5第一课预习资料 第5篇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他的性格是怎样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发展的?

举例一: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性格特点:

安分善良、忍辱求安、不思反抗

思考:为什么过了三五日,林冲这么容易熄灭怒火?

举例二: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刚强正直,强烈的反抗意识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举例三:……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门草场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⑩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谨小慎微,唯恐出事

举例四:“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英勇果敢 愤而抗争

问题林冲由幻想安度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高二语文必修5作文 第6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十余万言”[《史记》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

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

明确知识: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断句: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

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ân)蓬蒿(gǎo)

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四、选三个学生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即学生谈本段讲了什么。

五、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话。(等于翻译课文)明确: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明确: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明确: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六、附录,以下内容最好在课文梳通中加以落实。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寿命。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匹,比。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

7、“汤问棘也是巳。”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棘,汤时的大夫。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 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 ––—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1、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解读这三大板块。

三、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明确:“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在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小。在他看,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4、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板书: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四、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1、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2、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板书:蜩与学鸠、斥鴳 否定以突出

五、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进一步否定他。

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

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

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六、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1、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惋惜突出

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3、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板书: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惋惜突出

“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至人、神人、圣人”

七、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板书:

蜩与学鸠 大鹏

“至人、神人、圣人”

远胜世俗依然“有待”的绝大自由

世俗很感满足的极小自由

惋惜突出

否定以突出

天人合一的绝对自由

“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宋荣子、列子

八、学生讨论: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1、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

2、专家的看法: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九、课文小结

高二语文必修5作文 第7篇

(二)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解析: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答案:D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

解析:中国农历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答案:D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

解析: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答案:B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解析:此题考查了解古汉语文化常识的能力。此处“结发”意为“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答案:D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

B.“迁”,意思是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但有时候也表示降职远调,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和《琵琶行》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甚重,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D.“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在古代又可以表示时间概念,朔日是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而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三十。

解析: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答案:D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C.“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解析:乡试是每三年一次。答案:A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解析: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答案:D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庙,天子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后世把“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就是指秦朝灭亡。

B.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忧”制度。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一般须停职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作“起复”。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下文的“听致仕”,表示朝廷同意了,批准他退休。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比如“唐高祖”“隋炀帝”都是谥号。

解析:举例不当。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

答案:D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后,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

B.漕运,是指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将所征田赋的部分粮食经由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均为负责教习太子的东宫官职,分别是太保、太师、太傅的副职,后来成为一种荣誉性称号。

D.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答案:A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笄”是古代用以盘头或别住帽子的簪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B.“记”是古代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如《桃花源记》;也可按时间记述史实,如《史记》。

C.“拓本”是把碑刻、铜器等器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拓下来的纸本。

D.“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设的御前讲席,宋代以翰林学士

等任经筵官。

解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理解不恰当,应该是特指“女子十五岁成年”。

上一篇:学生干部培训文书写作培训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数一数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