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2024-06-15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精选11篇)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第1篇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每6-12个月定期检查,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虚假广告,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误和经济损失。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因此,患者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治疗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在医生的配合下详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疗效、所需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减轻的方法,积极配合,可以提高疗效。相反自行停药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反弹或复发。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鼓励有条件者,到医疗机构检查自身乙肝感染状况。疑似乙肝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乙肝感染者的配偶、性伴、家庭成员进行相关检测,了解感染状况。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如为未感染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感染。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丙肝病毒感染后多无临床症状,建议有输血史、创伤性治疗、共用注射器、多性伴、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测。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70%的丙肝患者可以实现治愈。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注射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查有无抗-HBs产生。一般而言,体内产生抗-HBs后,即使同乙肝患者有性等密切接触也不会被感染。另外,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大多数可以自动清除病毒而痊愈。现实中乙肝患者的配偶因为都是成年人,婚后虽然可能被感染,但很少转为慢性乙肝,相反多数可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要及时(最好在婚前)注射乙肝疫苗。

由于乙肝病毒存在母婴传播,一些携带乙肝病毒的育龄妇女在生育问题上,产生畏难情绪,担心自己的孩子感染乙肝病毒。自乙肝疫苗问世以来,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如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保证在出生24h内及时接种(越早越好)首针乙肝疫苗,可保护95%以上的小孩不被感染;但极少数(约2%~3%)可能通过宫内感染而导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阻断宫内感染的方法。总的看来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可以避免乙肝病毒感染的。

4、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随着人们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认识,目前确认乙肝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为保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合法权益,2010年2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取消了入学和就业体检中检测乙肝项目。

但以下入学、就业情况仍需检测乙肝项目:(1)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公务员体检特殊标准(试行)》,“乙肝病原携带者,特警职位,不合格。”(2)根据《卫生部关于民航空勤人员体检鉴定乙肝检测调整意见的复函》要求,民航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可以保留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3)血站从事采血、血液成分制备、供血等业务工作的员工。(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2011年2月17日发布)需要指出的是,此规定只针对入学和就业体检,其目的是保护公众的平等教育和就业权利。从医学角度讲,为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乙肝,对于有医疗需要或个人常规健康体检,并不限制检查乙肝感染标志物。对于单位组织在职人员集体健康体检,则应本着自愿和私密的原则(乙肝检查结果只反馈给个人,不得告知单位和

任何其他第三方)。

从保护未感染者自身的角度讲,也鼓励个人通过体检、检测了解自身感染状况,如为乙肝易感者(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未具免疫力),应接种乙肝疫苗。

五、综合1、认识肝炎、科学防治

我国法定传染病系统每年报告超过130万例病毒性肝炎病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病例数的1/3,由此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巨大经济负担,给疾病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我国政府重视肝炎防治工作,将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四个重大传染病之一,不断加强病毒性肝炎防治力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制订防治策略,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与传播,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2、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广泛,感染者众多,防治难度大,防治病毒性肝炎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对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防治病毒性肝炎,需要教育、卫生、财政、药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很多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第2篇

一、病毒性肝炎简介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2、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研究清楚的肝炎病毒型别,如己型、庚型和TTV。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和丁型大多呈慢性经过,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属于主要卫生挑战,影响到全球3.25亿人。二者是肝癌的根源,每年导致134万人死亡。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均为慢性感染,可能长期不出现症状,有时会长达数年或数十年。至少有60%的肝癌病例因没有及时检测和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所致。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消除目标,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检测和治疗覆盖率低这一差距问题。

3、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经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4、转氨酶升高一定是病毒性肝炎吗?

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转氨酶升高只是肝脏损害的一种表现。因为转氨酶不仅存在于肝组织中,其它组织和器官中,如心肌和骨骼肌等也存在丰富的转氨酶。当这些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时,亦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此外,酗酒、熬夜、药物、寄生虫引起的肝脏损害,甚至剧烈运动后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因此诊断病毒性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血液中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进行综合诊断。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怎样接种乙肝疫苗?哪些人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按0、1、6月程序全程接种三针,即首针接种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新生儿接乙肝疫苗,第一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第二针接种时间是在新生儿满1个月时,第三针是在新生儿满6个月时接种。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全程接种三针5μg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需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 或10μg。成人接种推荐10或20μg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部位通常为上臂外测三角肌附着处下缘肌内注射。除新生儿第一针臀部肌内接种外,其余为右上臂三角肌。目前乙肝疫苗的重点接种对象为:

(1)新生儿:应当普遍接种,因母婴传播在我国是HBV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我国在1992年已经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2)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3)医务人员。(4)青少年。

(5)其它高危人群中HBV易感者。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接种甲肝疫苗后8周左右便可生产很高的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力。抗体阳性率可达98%~100%,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免疫力一般可持续5~10年。

2、在什么情况下应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献血员中分离出来的,其血浆中含有滴度较高的抗-HBs,经过浓缩工艺而制成的,含有200国际单位以上的称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这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有较好的免疫作用。

由于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用人血作为原料,来源困难,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使用:

(1)阻断母婴传播,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次免疫球蛋白200U,并在出生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各接种一次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具有良好作用;

(2)如医生、护士等在给乙肝病人治疗、护理或采血时,不小心手指被染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刺入、吸入、溅入伤口、粘膜等,应立即给受感染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1个月后再重复注射1支,可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3、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预防病毒性肝炎关键是加强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甲肝和戊肝的预防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做好饮水、食品和环境卫生,加强服务行业、幼托机构及学校的卫生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潜在的传播来源。乙肝、丙肝和丁肝(包括庚肝和输血传播肝炎)的预防均应严格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预防家庭内经密切接触传播。

4、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预防病毒性肝炎关键是加强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甲肝和戊肝的预防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做好饮水、食品和环境卫生,加强服务行业、幼托机构及学校的卫生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潜在的传播来源。乙肝、丙肝和丁肝(包括庚肝和输血传播肝炎)的预防均应严格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预防家庭内经密切接触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甲肝和乙肝疫苗接种来有效预防甲肝和乙肝。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朝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 按照学院类别, 分为文、理、工、医4类, 每类随机抽取一二个学院, 每个学院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各随机抽取3个班, 该班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自填问卷调查。每类学院不少于400人, 项目实施前调查2 315人, 终期评估调查2 516人。

1. 2 方法

1.2.1调查内容

项目实施前后, 采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设计的《大学生肝炎防治知识水平调查表》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 (出生日期、性别、民族、年级、专业) 、乙肝防治知识与态度[乙肝防治知识 (10题) , 对乙肝态度 (3题)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和乙肝知识的获得途径等。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抽取的班级进行调查。

1.2.2项目实施

我校于2012 年1 月—9 月开展了大学生肝健康促进项目, 为了让项目顺利实施, 我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牵头的行政领导小组, 制订项目实施方案, 下发到各个学院。培训了一批骨干教师、学生干部和阳光科普志愿者, 广泛发动大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参与项目工作。健康教育: 项目实施期间, 通过校园网、广播、悬挂横幅标语、制作展板、张贴宣传海报、校园宣讲、班级主题活动、观看视频资料、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 对乙肝病原学、传播途径、危害性、预防措施等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乙肝疫苗接种: 了解学生既往接种史, 对需要接种的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疫苗补种。

1.2.3统计方法

问卷回收后, 进行统一编号, 采用EpiData 3. 0 进行数据录入, 利用SPSS 11. 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项目实施前, 基线调查2 315名大学生, 年龄18~24岁, 男女性别比为1.21∶1。其中97.35%为汉族, 83.12%为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终期评估调查2 516名大学生, 年龄18~24岁, 男女性别比为1.17∶1。其中汉族学生占98.04%, 非医学类专业占82.87%。前后两次调查学生的年龄、性别、民族、非医学专业与医学专业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2.2大学生对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见表1。结果显示, 经过健康教育, 大学生乙肝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均P <0. 05) 。

2.3大学生对乙肝的态度比较

见表2。结果显示, 经过健康教育, 大学生对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持恐惧或歧视态度的比例明显下降, 无所谓或不歧视态度的比例明显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2.4项目实施前后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见表3。结果显示, 通过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显著提高, 从18.14%提高到82.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 乙肝—乙型肝炎; HBV—乙型肝炎病毒。

注: 乙肝—乙型肝炎; HBV—乙型肝炎病毒。

注:乙肝—乙型肝炎。

2.5乙肝防治知识信息的获取渠道

从获取肝炎知识的渠道来看, 项目实施前后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2. 36, P >0. 05) 。学生获取肝炎知识最多的渠道是广播、电视, 占71.25%; 其次是宣传单、宣传画和板报和网络, 医生、书本, 家人、朋友、同事和教师和其他。

2.6大学生最喜欢的乙肝宣传方式

项目实施前后学生最喜欢的乙肝宣传方式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1. 69, P > 0. 05) 。学生最喜欢的宣传方式是广播、电视, 占75. 68% ; 其次是宣传单、宣传画和板报、医生、网络、书本、 家人、朋友、同事、教师和其他。

3 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据统计, 我国至少7 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 每年急性乙肝新发病例多达300 万例[6], 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研究显示, 大学生中更易发生乙肝传播[7], 已成为乙肝的一个高危人群。而目前各大高校未开展系统、规范性的乙肝防治健康教育, 普及预防乙肝知识、提高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本次基线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乙肝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危害性、防治措施的认识水平均较低, 同时对传播途径、 危害性等还存在较大的误解, 这对学校卫生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与高校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8]、大学生健康教育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或缺乏等有关。 意识决定行为, 认知水平低下必然导致大学生乙肝防治措施的不当, 也导致大学生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 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可直接影响到其发病水平。 学生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低于平均水平[9,10], 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接种。

在项目实施期间, 通过多种方式,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乙肝相关知识、传播途径、危害性等的宣传教育, 在校园内建立起有效的乙肝免疫屏障。说明此次乙肝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对乙肝的正确认识和乙肝疫苗接种率, 降低了大学生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心理。 通过大学生的知识传播辐射作用, 可将预防乙肝知识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从而有效促进全民的乙肝防治知识和能力。

从学生获取乙肝防治知识的渠道和宣传方式来看, 广播、电视是主要的渠道也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宣传方式。调查结果显示, 乙肝防治知识来源于医生和教师的渠道排序靠后, 这与相关文件中规定高校应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相悖, 这与我校一直未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有关。 随着网络的普及, 其已成为学生获取肝炎知识的重要渠道, 以后应加强健康教育的信息化。

本次健康教育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与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乙肝健康教育,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 要充分认识到乙肝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充分了解了乙肝的基本知识和危害性, 才能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因此, 必须加强大学生乙肝健康教育。其次, 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现在很多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未落到实处, 形同虚设[8]。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医学院校保障大学生健康最捷径的办法。再其次, 健康教育方式多元化。现在大学生求新求异, 易于接受新事物, 要不断创新乙肝知识的宣传方式, 增强宣传力度, 健康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后,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主力军作用。大学生不仅是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者, 更是许多知识的传播者,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就是大学生传播各类知识的重要渠道[11]。加强对各社团组织、学生会、红十字会、志愿者的健康教育, 使其逐渐成为主力军, 不断影响周围人群, 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知识,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和疾病防控能力。

摘要:目的 评价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防治健康教育项目实施的效果。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项目实施前后, 分别抽取2 315名和2 516名在校大学生, 问卷调查大学生的乙肝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对乙肝的态度、疫苗接种情况等, 分析比较项目实施前后大学生对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对乙肝的态度、疫苗接种率的变化。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 大学生对慢性乙肝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知晓率从69.33%提高到89.79%, 对乙肝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从38.62%提高到84.86%, 对乙肝的最有效预防措施从83.54%提高到97.73% (均P<0.05) 。尽量回避和HBV携带者交往的比例从7.95%下降到1.63%, 不介意和HBV携带者共同进餐的比例从30.50%上升到71.14% (均P<0.05)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从18.14%提高到82.19% (P<0.05) 。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和最喜欢的宣传方式为广播、电视。结论 通过项目的实施, 在校大学生对乙肝防治知识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疫苗接种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HBV携带者的恐惧和歧视心理减弱。

关键词:大学生,乙肝,防治措施,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晓军, 张荣珍, 胡苑笙, 等.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J].疾病监测, 2004, 19 (8) :290-292.

[2]刘双喜.370名大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 2006, 35 (9) :794.

[3]吴扬.大学生对乙肝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7, 4 (1) :13-14.

[4]邱晓蔚, 鞠晓娟, 李彦霞.某校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调查[J].中国校医, 2010, 24 (5) :387-389.

[5]孙树玲, 赵红伟.健康教育在预防乙型肝炎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19 (1) :228-230.

[6]毕胜利.针对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的病毒性肝炎[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 16 (1) :5-6.

[7]白亚娜, 程宁, 赵迟.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生活接触传播的历史队列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 (2) :182.

[8]牛新, 吕放光.高校医院在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9) :3750-3751.

[9]王平贵, 李慧, 高丽, 等.大学生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11) :1388-1390.

[10]陆丽明, 陈国娜, 黄洁伟, 等.2007年广州部分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与乙肝相关知识态度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 (8) :855-857.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第4篇

目前,丙肝发病率急速增加。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预防丙肝,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防止丙肝病人的血液污染健康人的皮肤、黏膜的暴露伤口或隐性损伤;②丙肝育龄妇女治愈后方可怀孕;③不洁性行为者需自重,因为与多名性伴侣或与丙肝感染者性交,易感染丙肝;④开双眼皮、穿耳孔、美甲、看牙,应到正规美容院和诊所。注意,酒精不能灭活丙肝病毒;⑤不可共用注射器、针灸针;⑥不可共用牙刷、牙缸和剃须刀;⑦远离毒品,等等。

目前认为,所有丙肝病毒HCV RNA阳性病人都应该进行积极治疗。与乙肝治疗类似,抗病毒治疗也是治疗丙肝的关键。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肝组织损坏,以彻底治愈丙肝。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依然欠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辉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乙型肝炎(乙肝)和丙型肝炎(丙肝),给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全社会都要重视。目前,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已由1992年的9.75%降至7.18%,属于中度流行区,预计到2020年可降至3%。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但是,现在不仅是公众,连肝炎患者也普遍较缺乏肝炎的防治知识,而且乙肝和丙肝的治疗市场较混乱,药物繁多,方法欠科学、欠规范。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在我国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乙肝:防要知“途径”,治在抗病毒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尹有宽

预防乙肝,就要知道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乙肝病毒多是通过母婴(或父婴)垂直传播以及经血液、体液传播。因此,预防乙肝就要避免这些可能的传播途径。比如,乙肝患者生育,一定要做好相关预防工作,防止婴儿感染。另外,注射乙肝疫苗对预防本病亦有重要意义。

肝炎防治知识讲座小结 第5篇

讲座时间:2014年7月10日 讲座地点:天堂村村委会议室 讲座内容:“肝炎防治知识” 主 讲 人:胡 俊 参加人员:中老年人

2014年7月10日我院和天堂村卫生室联合开展肝炎防治知识讲座,普及群众预防肝炎知识,倡导相互关爱、共享生命的道德风尚,提高广大群众对肝炎防治工作的认识,确保我辖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次健康讲座参加人数70余人,发放宣传材料300余份,宣传小礼品80份。胡俊就肝炎的传播方式、发病症状、临床表现、危害情况、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等和大家做了交流。并指导参会人员如何有效预防肝炎及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卫生行为,必要时可以通过接种肝炎疫苗进行预防。

通过此次讲座增强了广大群众对肝炎的认识及防治意识,消除对肝炎的歧视,积极参与、关心理解肝炎病人,向肝炎病人献爱心。

诺如病毒防治知识(宣) 第6篇

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养老院、游轮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人类是人诺如病毒的唯一宿主。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呕吐物中也可检出。粪便排毒高峰为感染后2-5天(1000亿拷贝/克粪便),排毒期可长达4周,但由于缺乏细胞培养和体外动物模型,排出的病毒是否具有传染性尚不明确,因此诺如病毒感染者的传染期仍待研究。5-30%的感染者为隐性感染,其排毒量比病人低。

2.2 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18个病毒即可致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为:人人传播,食物传播和经水传播。人人间的传播包括粪口传播,摄入呕吐物的气溶胶,或者暴露于污染物;食物传播包括在食品在生长、生产、处理、运输和准备过程中受污染,引起暴发的常见食物为草莓和牡蛎。娱乐设施用水如游泳池池水和饮用水也能传播并且常引起社区大暴发,主要原因为水被污水污染或水中余氯浓度下降。

2.3 易感人群

诺如病毒可造成全年龄组人群感染。人群中有50%左右的人对诺如病毒易感,其他人因FUT2基因变异导致肠道细胞诺如病毒受体表达异常和其它一些尚未了解的原因而对诺如病毒具有天生免疫力。诺如病毒抗体基本没有保护作用,除非同型病毒在短期内多次暴露,否则无法形成保护性免疫,极易造成反复感染。

2.4 流行特征

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

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散发胃肠炎病例中9-24%由诺如病毒引起,所有的胃肠炎暴发疫情中,50%左右由诺如病毒引起。诺如病毒可在部分年份高发,主要与GII.4的变异有关。

由于传播途径多样化,诺如病毒可在多种环境下暴发,点源传播后人人传播是常见的传播形式。暴发疫情多由GII.4引起,在水和食物引起的疫情中GI和其它GII型也较为常见。在污水污染食物的暴发案例中,可能会检出多种病毒或多组诺如病毒。由于隐性感染、天生免疫力和部分人群获得性免疫力的存在,因此在一起暴发中罹患率一般不超过50%。

1995年,我国报道了首例诺如病毒感染,之后山西、北京、安徽、福州、武汉、广州等地区先后发生多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临床表现

诺如病毒潜伏期多在24~48h(美国CDC指南为12-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大便常规镜检WBC<15,未见RBC。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部分病人只表现为呕吐和腹泻,有些人在感染后会出现低热和全身痛等症状,所以也被称为“胃肠流感”。治疗原则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虽然有些人症状较为严重,但通常患者病程在48~72h,有的则更短;而低龄儿童,老年人和住院人群病程可达4-6天。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不需用抗菌素,预后良好。在老年患者或养老院的暴发中可能会导致死亡发生。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或支持疗法。脱水是NLV腹泻致死的主要死因,故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或口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防控措施

5.1 日常性防控措施

由于诺如病毒感染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发生局部聚集病例。根据病毒传播特点,主要有如下预防措施。

1、个人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尤其是禁

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外出要会和参与大型活动机会,杜绝传染渠道。一旦发病,立刻就诊。

2、加强饮用水卫生: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

3、抓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包括餐厅、个体饮食店、学校周边饮食摊档等)、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管理。食物加工者要严格注意个人卫生,一旦发病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4、免疫接种:目前尚无理想的疫苗。

5.2 暴发时控制措施

1、病人隔离: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至少至症状消失后48-72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2、监测与报告:加强暴发发生单位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每日统计发病和康复情况,向疾控中心和当地卫生院汇报。

3、消毒:对病人呕吐物、大便以及被污染的物品等及时用消毒剂消毒后方可冲洗,污染物清理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餐具、水杯、被子毛巾等加强消毒;教室、寝室、厕所开展卫生消毒工作,室内外消毒不能遗漏门窗把手等易接触的区域。

4、饮水卫生:注意饮用水安全,特别关注饮水机的卫生情况。

5、饮食卫生:加强饮食卫生,禁食生、半生食物。

6、个人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持续至少20秒后冲洗干净。勤洗手,不共用餐具,不饮用生水,开窗通风,做好个人卫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消除恐慌心理。

7、环境卫生: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

8、群体聚餐:做好肠道传染病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在发生流行时发动群众自觉停止一切宴请聚餐,发生吐、泻时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医。

9、在学校暴发疫情时要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第7篇

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指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一般病毒具有以下特性:

可执行性――与其他合法程序一样,是一段可执行程序,但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是寄生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上,当病毒运行时,便于合法程序争夺系统的控制权,往往会造成系统崩溃,导致计算机瘫痪。

传染性――他通过各种渠道(磁盘、共享目录、邮件等)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其他机器上,在某种情况下导致计算机工作失常。

潜伏性――一些编制精巧的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不马上发作,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秘密感染,一旦时机成熟,就四处繁殖、扩散,

有的则执行格式化磁盘、删除磁盘文件、对数据文件进行加密等使系统死锁的操作。

可触发性――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一旦满足触发条件,便启动感染或破坏工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如不满足,继续潜伏。

针对性――有些病毒针对特定的操作系统或特定的计算机。

隐蔽性――大部分病毒代码非常短小,也是为了隐蔽。一般都夹在正常程序之中,难以发现,一旦发作,则已经给计算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第8篇

1. 临床症状

发病雏鸭均突然发病, 跟不上群, 短时间内停止运动, 蹲伏并半闭眼。精神极度沉郁, 缩颈拱背, 昏睡呆立或行动迟滞, 翅膀下垂, 减食或废食, 随即出现神经症状, 运动失调, 身体侧卧, 全身抽搐, 头向后仰, 两脚痉挛性踢蹬, 呈角弓反张姿势, 大多数病鸭在出现神经症状1小时后死亡。死后喙端和爪尖瘀血, 少数病雏死前腹泻, 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

2. 病理及实验室检验

所有剖检病例肝脏均肿大、质脆, 外观淡红、土黄或斑驳状, 表面有弥漫性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呈长卵圆形肿大, 充满胆汁, 胆汁草青色;脾脏和肾脏肿大, 表面有出血点或呈斑驳状;心肌常呈淡灰色, 质软、有淤血, 似开水煮样, 部分病例见脑充血及呼吸道轻度卡他性炎症。

无菌钩取病鸭肝组织, 接种于琼脂及巧克力琼脂培养基, 恒温箱培养24小时, 均无细菌生长。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鸭肝脏组织, 磨碎做成待检肝乳剂, 加青霉素和链霉素后, 经尿囊腔接种5枚9日龄无特定病原体鸡胚, 结果均在120小时内死亡, 剖检胚体可见皮下出血和水肿发育不良, 肝脏多肿胀呈灰绿色且有坏死灶, 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

3. 治疗为防止病情进一步扩散,

发病第2天取一瓶头孢噻呋钠冻干粉, 用专用稀释液稀释后, 加到50毫升鸭肝炎高抗血清 (也可用高免卵黄抗体) 中混匀, 立即对所有鸭逐只腿部肌肉注射, 每只0.2毫升;注射后第2天, 剩余雏鸭全部存活。再取一瓶替奥福, 专用稀释液稀释后, 加到100毫升生理盐水中, 对所有鸭逐只腿部肌肉注射, 每只0.3毫升。10天后鸭群状况稳定, 全群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每只1羽份。

鸭群发病后, 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加强通风, 及时更换垫草, 调整鸭群密度, 减少噪音。为防止疫情扩散, 将病鸭与其他假定健康鸭群严格隔离, 专人管理, 禁止其他人员进入。饲养员进入鸭舍前消毒, 污染的垫料、粪便、饲料用具及病重、病死鸭严格按规定无害化处理。鸭舍周边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每天1次, 直至出栏。用百毒杀带鸭消毒, 每天1次, 直至完全康复。注意带鸭消毒前, 提高舍温2~3℃。

4. 经验体会

为防止针头感染及继发感染, 应用抗生素是必要的, 选择药物也比较关键。若溶液呈强酸、强碱性, 严禁混到卵黄抗体或血清中去, 避免影响抗体或血清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 头孢噻呋钠冻干粉能很好地与抗体或血清混匀, 且不影响卵黄抗体或血清效果, 抗菌消炎作用十分明显。

病毒性肝炎防治正误观 第9篇

错。1988年“甲肝”大流行时,有一个“前奏曲”: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人次猛增了数十倍。原来,毛蚶除了含有“甲肝”病毒外,还有多种潜伏期较短的其他肠道病毒,可以导致腹痛、腹泻等肠炎症状,甚至还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无菌性脑炎等相当难对付的疾病。接种了“甲肝”疫苗,人体内只产生“甲肝”抗体,不会产生对其他肠道病毒的抗体,故仍不能吃毛蚶。

2板蓝根冲剂能够预防病毒性肝炎。

错。对任何一种传染病,其预防都不外乎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保护易感者的有效措施是采用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的方法,使健康人获得特异性抗体。服板蓝根冲剂并不能使人获得特异性的抗体,故不能预防病毒性肝炎。

3黄疸越深,传染性越强。

错。甲肝、戊肝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乙肝、丙肝、丁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健康人只要注意自我保健,对病毒性肝炎不必自恐。试想,公交车上难免有肝炎病人坐过,人们如何回避?看到一个黄得怕人的肝炎病人,远远躲避是不必要的。因为,黄疸的深浅只反映病毒性肝炎的轻重,而传染性的强弱,则取决于病毒是否仍在人体内复制和大量排出。就乙肝而言,e抗原阳性提示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是传染性强的重要标志;就甲肝而论,在潜伏期末和发病后10天,粪便中排出的病毒最多,是传染性最强的日子。所以,并非黄疸越深,传染性越强。

4“保肝药”并非治疗肝炎的特效药。

对。“保肝”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的名词,肝脏的“邻居”——胆囊、胃更易得病,却没有“保胆”、“保胃”的说法。肝脏的生理功能特别复杂,轻飘飘地说“保肝”,谈何容易。治疗病毒性肝炎至今尚无特效药,病人主要依靠自我保健,促使肝细胞逐渐修复而得到康复。可见,将肝炎的治疗寄希望于“保肝药”,是很不现实的。

5肝炎病人应吃高蛋白质食物。

错。修复有病的肝细胞和维持肝脏的生理功能,是需要足够的蛋白质,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因为蛋白质的代谢要由肝脏参加,如吃得过多,难免增加肝脏的工作负担。所以,肝炎病人还是应该吃平衡膳食。

6肝功能正常说明肝炎已经痊愈。

错。肝脏的生理功能非常多,可是,目前在临床上所采用的生化检查,由于缺乏特异性,故项目相当有限。严格地说,将这些项目称之为“肝功能”并不合适,应称为“生化项目”。所谓“肝功能检查”,只是一种习惯的称呼而已。另一方面,肝细胞有强大的代偿能力,有的急性、慢性肝炎病人,虽然肝细胞的炎症尚未消退,坏死组织并未修复,而肝功能检查却可能正常。所以,肝功能检查虽在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轻重的估计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孤立地看一张“肝功能”化验单是不全面的。

7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者不能当保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第10篇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非常普通的一类病毒的统称,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世卫组织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此外,目前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

二、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会有哪些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目前已知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三、新型冠状病毒能够在人际间传播吗?

现有的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例如:

1.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中传播;

2.没有安全防护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

3.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被污染的手触碰嘴巴、鼻子或眼睛等;

4.接触到可疑的被感染的动物。

四、目前有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目前暂时无可用疫苗,也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五、个人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1.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

3.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用手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不要打完喷嚏后揉眼睛或者接触粘膜的部位。

4.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正确佩戴好医用外科口罩。

5.养成良好安全的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肉类和蛋类应彻底煮熟。不吃野生动物。

6.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六、如何降低旅行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外出旅游出差时,如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该戴上口罩,立即通知导游或酒店职员,尽快到附近医院的发热门诊或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如实告知是否去过武汉及疫情高发地区或接触过来自上述地区的人员的关键信息,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判断。

七、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时应该怎么办?

1.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不一定是感染了冠状病毒,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向医生详细告知个人症状和近期活动情况。

2.如果发病前14天内曾到武汉及疫情高发地区旅行,或发病前14天内接触过来自上述地区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的聚集发病,应到当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排查。

八、去医院就诊时要注意什么?

1.详细告知医生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要告知近期是否有武汉旅行史以及是否与可疑患者或动物有接触史。

2.诊疗过程中应佩戴外科口罩,保护自己和他人。

九、什么是密切接触者?如果你是密切接触者应该做些什么?

1.密切接触者是指与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与病例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与病例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直接治疗及护理病例、到病例所在的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2.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主动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健康询问及隔离。隔离期间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报告留观点工作人员。隔离至末次接触后14天。

十、如果被诊断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怎么办?

1.要主动配合隔离治疗,接受健康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如实提供个人接触史,不得逃避管理。

2.接受卫生部门的随访管理,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如实报告个人病情变化。

3.不要紧张,保持心情轻松,遵医嘱科学安排睡眠和运动,注意加强营养。要相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十一、近期去过武汉及疫情高发地区,返回居住地后应注意什么?

1.主动向居住地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报备来蓉时间、交通方式、同行人员、抵蓉后每日活动情况。

2.在抵蓉后居家隔离14天。在此期间不走亲访友、不聚餐、不在家中接待客人;不去商场、电影院等人群密集场所。若必须出门,请正确佩戴医用口罩,避免近距离与人面对面交谈。

3.居家隔离期间注意家庭内环境清洁,适当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20分钟。

4.配合社区工作人员观察记录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如出现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请戴上口罩立即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

5.若接到医务人员通知,请务必积极配合相关调查、隔离和消毒等处置措施。

十二、面对此次疫情,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面对此次疫情,人们可能会出现以下心理问题:有些人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愤怒、指责抱怨;有些人感到孤立无助、沮丧悲观;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茫然失措、难以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有些人会有行为笨拙、行为冲动、甚至会有攻击行为;还有些人会通过大量饮酒及吸烟来缓解紧张情绪。甚至有些人会出现心跳加快、食欲下降或进食过多、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睡眠浅及多梦等不适症状。

当出现上述反应时,请广大市民不要惊慌,不要过度担心,这些都是人们在经历疫情后的正常反应。

十三、如果产生上述生理心理反应,应该怎么办?

1.不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疫情上,不过度关注,不长时间阅读相关信息。

2.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比如读书、游戏、看看综艺节目等。

3.适量锻炼身体。参加一些令人愉悦的活动,如跑步、打羽毛球,做瑜伽等,既能增强体质和抵抗力,也能调动身体活力,改善紧张情绪、放松心情。

4.尝试一些平时没做过的新事物,如学做糕点、某种菜肴、画画等。学习新事物能够收获不一样的乐趣和平静。

十四、如果一直处于恐慌紧张中,无法放松和休息怎么办?

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高度焦虑中,甚至出现肌肉紧张、不自主的身体震颤或发抖,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全身无力、无法入睡等不适症状,请有意识地让自己放松,你可以通过深呼吸、放声大喊、洗热水浴、听音乐等方式让自己肌肉松弛、精神放松,从而改善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无法自行缓解,请前往医院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十五、如果有家人接受集中隔离,该怎么帮忙?

1.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倾听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让他们减少孤单的感觉;

2.如果自己也有一些恐慌情绪,要先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处理了自己的压力,才能更好地支持被隔离的家人。

3.对被隔离的家人保持“适度”的关心,不要过分夸张,这会增加他们的紧张感受。

4.如果发现家人行为异常,及时联系隔离点医护人员。

十六、确诊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有哪些权益和法律义务?

按照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工作的通知》要求,确诊和疑似病例在定点医疗机构实施集中隔离治疗,根据有关诊疗方案符合出院标准的准予出院,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由各区(市)县组织实行定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确诊和疑似病例在接受隔离治疗期间,享受免费医疗救治政策。密切接触者在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享受所在单位在岗待遇。

对不服从隔离相关要求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强制执行。

十七、近期参加公共场所聚集性活动或到娱乐场所有什么注意事项?

按照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Ι级响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高速路出入口等重点区域设立检疫站,对所有来往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请来往上述地点的市民积极配合,做好体温检测。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第11篇

目录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二、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会有哪些症状?

三、新型冠状病毒能够在人际间传播吗?

四、目前有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

五、个人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六、如何降低旅行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七、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时应该怎么办?

八、去医院就诊时要注意什么?

九、什么是密切接触者?如果你是密切接触者应该做些什么?

十、如果被诊断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怎么办?

十一、近期去过武汉及疫情高发地区,返回居住地后应注意什么?

十二、面对此次疫情,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十三、如果产生上述生理心理反应,应该怎么办?

十四、如果一直处于恐慌紧张中,无法放松和休息怎么办?

十五、如果有家人接受集中隔离,该怎么帮忙?

十六、确诊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有哪些权益和法律义务?

十七、近期参加公共场所聚集性活动或到娱乐场所有什么注意事项?

注:本手册内容是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发布的核心信息编制的。我们将及时更新最新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非常普通的一类病毒的统称,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世卫组织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此外,目前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

二、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会有哪些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目前已知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三、新型冠状病毒能够在人际间传播吗?

现有的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例如:1.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中传播;

2.没有安全防护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

3.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被污染的手触碰嘴巴、鼻子或眼睛等;

4.接触到可疑的被感染的动物。

四、目前有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目前暂时无可用疫苗,也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五、个人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1.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正确洗手的方法见附件)2.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正确戴口罩的方法见附件)

3.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用手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不要打完喷嚏后揉眼睛或者接触粘膜的部位。(咳嗽、打喷嚏正确姿势见附件)

4.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正确佩戴好医用外科口罩。

5.养成良好安全的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肉类和蛋类应彻底煮熟。不吃野生动物。

6.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六、如何降低旅行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外出旅游出差时,如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该戴上口罩,立即通知导游或酒店职员,尽快到附近医院的发热门诊或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如实告知是否去过武汉及疫情高发地区或接触过来自上述地区的人员的关键信息,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判断。

七、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时应该怎么办?

1.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不一定是感染了冠状病毒,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向医生详细告知个人症状和近期活动情况。

2.如果发病前14天内曾到武汉及疫情高发地区旅行,或发病前14天内接触过来自上述地区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的聚集发病,应到当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排查。(成都市17家定点医疗机构和197家发热门诊地址见附件)

八、去医院就诊时要注意什么?

1.详细告知医生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要告知近期是否有武汉旅行史以及是否与可疑患者或动物有接触史。

2.诊疗过程中应佩戴外科口罩,保护自己和他人。

九、什么是密切接触者?如果你是密切接触者应该做些什么?

1.密切接触者是指与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与病例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与病例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直接治疗及护理病例、到病例所在的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3)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2.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主动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健康询问及隔离。隔离期间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报告留观点工作人员。隔离至末次接触后14天。

十、如果被诊断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怎么办?

1.要主动配合隔离治疗,接受健康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如实提供个人接触史,不得逃避管理。

2.接受卫生部门的随访管理,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如实报告个人病情变化。

3.不要紧张,保持心情轻松,遵医嘱科学安排睡眠和运动,注意加强营养。要相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十一、近期去过武汉及疫情高发地区,返回居住地后应注意什么?

1.主动向居住地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报备来蓉时间、交通方式、同行人员、抵蓉后每日活动情况。

2.在抵蓉后居家隔离14天。在此期间不走亲访友、不聚餐、不在家中接待客人;不去商场、电影院等人群密集场所。若必须出门,请正确佩戴医用口罩,避免近距离与人面对面交谈。

3.居家隔离期间注意家庭内环境清洁,适当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20分钟。

4.配合社区工作人员观察记录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如出现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请戴上口罩立即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

5.若接到医务人员通知,请务必积极配合相关调查、隔离和消毒等处置措施。

十二、面对此次疫情,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面对此次疫情,人们可能会出现以下心理问题:有些人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愤怒、指责抱怨;有些人感到孤立无助、沮丧悲观;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茫然失措、难以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有些人会有行为笨拙、行为冲动、甚至会有攻击行为;还有些人会通过大量饮酒及吸烟来缓解紧张情绪。甚至有些人会出现心跳加快、食欲下降或进食过多、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睡眠浅及多梦等不适症状。

当出现上述反应时,请广大市民不要惊慌,不要过度担心,这些都是人们在经历疫情后的正常反应。

十三、如果产生上述生理心理反应,应该怎么办?

1.不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疫情上,不过度关注,不长时间阅读相关信息。

2.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比如读书、游戏、看看综艺节目等。

3.适量锻炼身体。参加一些令人愉悦的活动,如跑步、打羽毛球,做瑜伽等,既能增强体质和抵抗力,也能调动身体活力,改善紧张情绪、放松心情。

4.尝试一些平时没做过的新事物,如学做糕点、某种菜肴、画画等。学习新事物能够收获不一样的乐趣和平静。

十四、如果一直处于恐慌紧张中,无法放松和休息怎么办?

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高度焦虑中,甚至出现肌肉紧张、不自主的身体震颤或发抖,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全身无力、无法入睡等不适症状,请有意识地让自己放松,你可以通过深呼吸、放声大喊、洗热水浴、听音乐等方式让自己肌肉松弛、精神放松,从而改善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无法自行缓解,请前往医院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成都市防控新冠肺炎心理援助咨询热线电话见附件)

十五、如果有家人接受集中隔离,该怎么帮忙?

1.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倾听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让他们减少孤单的感觉;

2.如果自己也有一些恐慌情绪,要先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处理了自己的压力,才能更好地支持被隔离的家人。

3.对被隔离的家人保持“适度”的关心,不要过分夸张,这会增加他们的紧张感受。

4.如果发现家人行为异常,及时联系隔离点医护人员。

十六、确诊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有哪些权益和法律义务?

按照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工作的通知》要求,确诊和疑似病例在定点医疗机构实施集中隔离治疗,根据有关诊疗方案符合出院标准的准予出院,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由各区(市)县组织实行定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确诊和疑似病例在接受隔离治疗期间,享受免费医疗救治政策。密切接触者在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享受所在单位在岗待遇。

对不服从隔离相关要求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强制执行。

十七、近期参加公共场所聚集性活动或到娱乐场所有什么注意事项?

按照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Ι级响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高速路出入口等重点区域设立检疫站,对所有来往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请来往上述地点的市民积极配合,做好体温检测。

上一篇:鹿角社区2010年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和公司一起成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