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真美初二作文

2024-09-19

故乡的炊烟真美初二作文(精选16篇)

故乡的炊烟真美初二作文 第1篇

故乡的炊烟真美初二作文

城市的生活是十分复杂的,有些时候,倒不如去山间转转。童年在故乡度过,是比城市里要清净许多。

从小便喜欢在故乡呆着,在秦岭的山间,便是故乡。哪里的生活是开门见山的日子。我家在半山腰,每天早上邻家的`鸡一打鸣,便晓得太阳已从山后升起了。在故乡,吃到的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山上有我家两亩地,种着西红柿、辣椒、土豆还有玉米,家里还扩建了个园子,园子旁种着核桃、梨还有苹果树。绕着园子骑着车,累了便拿着竹竿敲下熟透了的核桃,口渴了还能吃到那青翠的梨。黄昏,当我看到炊烟在屋檐飘出,又听见炒菜声,便丢下车子跑进家里,拿着筷子在锅里尝几口。炊烟,便是儿时的福音。

我家做饭很生态,锅是十分大的,做饭不是用天然气或是煤气,而是将木柴点燃放在灶台下面。那样做饭,虽然很慢,吃在嘴里便是十分清香,隔着很远也能闻见。这时,正在做饭的奶奶便会让爷爷叫上邻里来家里吃。我把桌子搬到院子里,把凳子摆好,等待客人的到来。盛饭时,奶奶总是把挑几块肉出来,放到碗里,叫我偷偷地吃了,不让其他小孩子看见。炊烟,掩盖着奶奶浓浓的爱。

夜晚的山间只有很少的地方亮着灯,大部分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作。夜空群星密布,家门口点起几盏灯,所有人开饭了,大人们喝着米酒,谈论着家里近来的情况,小孩子们吃几口饭便一起去玩,在树上用手抓蝉,再把蝉放掉,玩的不亦乐乎。炊烟,便是乡下人的好客。

这几年,由于要上学,来到了城市,偶尔回去看看老家的房子,但院子里树枝败落了,由于奶奶要到城里给我做饭,没人去种地,那两亩地也荒废了。邻里相亲都还在,曾经和我玩耍的小伙伴变成了大姑娘、小伙子,他们一口方言我还听得懂。但由于暴雨导致山有些滑坡,后院的厨房成了危房,不能再用了。

炊烟,那是我永远的怀念。

故乡的炊烟真美初二作文 第2篇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挥不去童年的记忆,尤其是故乡那缕缕炊烟总萦绕于脑际。炊烟是故乡飘出的云,在我的头上,在我的心中,越远越悠长。

故乡的炊烟氤氲着、缭绕着,飘然不定,时南时北,忽西忽东。它是故乡的游子啊!喜欢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那是熟悉但又陌生的炊烟味儿土气里带着淳朴,芳香中带着苦涩。

我离开故乡多年,已不谙熟故乡的炊烟味了。当我再一次踏上那片生我养我的热土,见到那丝丝缕缕的炊烟升起时,一种酸酸的感觉就油然而上心头。

那是我八岁那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我,就饱受着饥饿的煎熬。由于家里生活困难,我从没带过午饭。午休时,看到别的同学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我只能躲到远远的地方,偷偷地咽口水。实在饿极了,就到田野里捋几把野菜充饥。即便这样,我的成绩在全学年也总是名列前茅。我羡慕同学们的饭菜,但同学们却羡慕我的`成绩。我因此觉得自己很充实,把每一次的饥饿都化作了我学习的动力。那年秋天,我和妈妈到山里去割秋柴。我才只有八岁呀!但那时候懂事的孩子一定得为家做点事情的,所以跟妈妈去割柴,我是很愿意的。一个下午,我和妈妈就割了一百多捆秋柴,足够我们家半个冬天用了。

回来的路上,我饿得走不动就坐下来休息。妈妈说她得先回家,还要给有病在床的奶奶做饭,让我自己慢慢走。我走着走着就看到田野里有很多蒲公英,绿绿的颜色甚是诱人。心想要是采一些蒲公英回去,再和上一点玉米面儿,妈妈就能给奶奶做成一顿美味佳肴了,顺便我也能借光饱餐一顿。想到这里,我立刻动起手来,不到半个小时就弄了好多野菜。当然里面不只是一种野菜,凡是能吃的应有尽有。我脱下衣服把野菜包好就往家里走,可是没走多远就碰见了我们村的队长。他问我:胖小子怎么抱着衣服走啊?我把衣服打开些让她看,他看了又问:采这么多野菜干啥?我低着头告诉他:我的奶奶病了,没有钱治病,家里粮食又没有了,我想奶奶要是吃饱了病就会好的。队长望着我,眼里闪着泪花:胖小子跟我来......队长把我拉到玉米地边上让我等他。不一会的功夫,他就提着一些黄澄澄的玉米走到我身边说:快拿回家去给奶奶磨面吃吧!这帐就记在我头上了。他把玉米搭在我的肩上,催我赶快回家。我把金黄的玉米拿回家,妈妈以为我是偷公家地利的玉米呢,就让我赶快送回去。当我把拿回玉米的过程给妈妈讲了之后,妈妈阴沉的脸才露出了微笑,还不住地说:咱们队长真是体谅穷人啊!就是在这一天,很多乡亲们都知道我家揭不开锅了,就都你一碗她一瓢给我家送米来了。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乡情的温暖。

故乡的炊烟 第3篇

故乡在鲁西平原一个普通的村庄, 乡风古朴, 民情醇厚, 是祥和而宁静的一方偏僻之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家家户户的一日三餐, 全靠柴草烧煮, 于是, 屋顶上的炊烟, 就成了村里最平常的风景。人们把炊烟看得格外重要, 家有一缕炊烟起, 就证明有个温暖的家。如果没有炊烟升起, 也就意味着一家大小没有一日三餐的温饱了。有烟即是福, 守住这一缕炊烟, 就意味着拥有一个家的温暖。

村子的一天, 是从第一缕炊烟开始的。清晨, 习惯早起的母亲做好饭后, 便开始打扫庭院, 喂鸡喂鸭。暖暖的炊烟, 裹着母亲饭菜甜美的味道。待我们起床时, 可口的饭菜已摆在了桌中央。吃过早饭, 背起书包, 走在上学的路上, 望见别人家的屋顶上还冒着炊烟。清晨的炊烟, 淡淡的、薄薄的, 轻飘飘的, 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 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流动的雾霭。偶有微风拂过, 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 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 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样的早晨, 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无比愉悦。

正午的阳光里, 在放学村童们嘹亮的歌声中, 炊烟再一次爬上树梢。炊烟中, 依稀可以望见健壮的村姑们在高高的豆角架和黄瓜架间寻觅, 采摘着午时的菜肴。收音机里又传出了刘兰芳那抑扬顿挫、扣人心弦的评书。骡马拉着犁杖风尘仆仆地从垄间赶回来, 闻着熟悉的炊烟的气息, 它们在槽头时不时地打着响鼻。炊烟在无风的正午随心所欲地飘荡着, 与灶间飘出的炒菜香气和锅铲叮当声一起, 成为小村午时特有的旋律。

下午放学后, 我们就拿起竹篮, 腰挂木制的小手枪, 有时去小河里捕鱼虾, 有时去小树林里捉知了, 有时又去打麦场里玩捉迷藏……高兴起来, 忘记了时间, 忘记了回家。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忘情的快乐。直到远处响起母亲喊我们回家吃饭的声音, 我们才停止了各种游戏, 一路蹦跳着、雀跃着, 踏着暮色跑向村里, 跑回自己的家里, 那里可是有娘做的可口饭菜等着啊!

故乡的夜, 轻轻地落下帷幕, 于是家家户户的房顶炊烟袅袅, 慢慢地上升, 轻轻地扩散, 弥漫在整个村庄, 弥漫在每一位回家者的心中。看, 牧羊人赶着羊群匆匆往家走, 留下阵阵烟尘, 晚风还夹杂着鸡鸭归圈的叫声, 母亲站在村头路口声声呼唤孩子回家吃饭, 余音伴着炊烟在雾气腾腾的田野上消散, 乡村的夜晚便迈着安详的步子、踏着炊烟缓缓走来了。

对于故乡刻骨铭心的怀念, 更多的是源于母亲。故乡的炊烟, 又是母亲呼唤儿子的声音!

伴随着故乡的炊烟, 我从冥顽的孩童长大成人。离开乡村, 游走于城市;离开了故乡, 流落他乡,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也留在了梦里, 这“依依炊烟”便成了乡愁和思念。我像候鸟一样迁徙, 有时候一年也难得回去一次。想起前年, 一次我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问我有没有时间回去, 可我总是工作忙, 到了中秋节前夕, 母亲又打来电话说:“一大家人就差你们一家……”我对母亲说:“妈妈, 我真的走不开!”电话里传来母亲长长的叹息。过一会儿, 母亲对我说:“唉, 想你的时候, 巴不得你天天在我身边;可看见你在我身边时, 我又巴不得你天天都上班;我不能因为想你而耽误了你的工作啊!妈妈已经老了, 帮不上你了, 你要好好地工作, 你要养活妻儿啊!”电话这头的我听了, 心里却是酸酸的, 酸得痛彻心扉……

故乡的炊烟 第4篇

一提起老家,就想起老家的炊烟,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见证了老家几年来的发展变化。在我小的时侯,我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住了一段时间,老家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土炕,做饭用的是土炉灶,烧的是柴草。每逢做饭时屋里黑烟滚滚,呛人口鼻,咳得说不出话来,直流眼泪,奶奶看着我难受的样子,心痛得说:“呛着了吧?都怪你爷爷,舍不得买炭,尽是烧柴草,可把我的宝贝儿呛坏了!”“这个鬼地方我再也不来了。”时隔几年,我到了上学的年龄,随爸爸妈妈在县城上了学,告别了烟熏气打的黑屋子。

今年暑假,爸妈要外出学习,又要把我送回老家。“妈妈,我不想回老家!”“不回老家谁照顾你呀?你爷爷奶奶常说到你,他们想你,难道你不想他们吗?”这时,我犯难了,回去吧,真的受不了那烟熏气打的罪,不回去吧,的确没人照顾我,也实在是想念爷爷奶奶,很想回去看看他们,还是回我的老家吧!

当我一回到老家,“呀!我的宝贝儿,可把奶奶想死了,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奶奶,我想您,可就怕咱家烟灶火。”

“傻丫头,真长记性,还忘不了那烟灶火,你看哪儿还有烟灶火?”我东瞅西瞅,“哎!奶奶,咱家的烟灶火呢?”奶奶告我,这几年,国家免农税,给粮补,村里富裕了,人们生活改善了,咱家已经电器化了,做什么都用电,用电洗衣,用电做饭,既环保又省力,可方便了,只要一揭开关,不见火苗,更不见炊烟,几分钟香喷喷的饭菜就做好了。听了奶奶的叙述,我喜出望外,很想在老家多住几天,我更加留恋老家。我的老家确实变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可爱,更加富裕。我爱我的老家,我更爱我的祖国。

我们这一代,赶上了好时代,让我们无限感恩父辈们含辛茹苦的养育,无限感恩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无限感恩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团结向上,报效祖国,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故乡的炊烟优秀作文 第5篇

秋了,西风来了,落叶掉了。

夕阳从山的那头落下去,故乡的炊烟升起来了,一缕缕的,被秋风打散,风中都是炊烟的味道。

我游走在风里,远处的炊烟在向我招手,这是故乡的炊烟,我在风里感受着故乡的味道,风把一片枯黄的落叶送到我掌心,我轻抚着,这久违的感动。

我在炊烟里看到那个小小的自己,穿着破旧的花衣服,脸庞上满是污泥,却笑的肆意张扬,周围的小伙伴们追追赶赶,汗水染湿了衣衫。我听到了孩子们父母的呼唤,一声声,传遍整个村庄。

我在炊烟里看到那棵老树,秋来时,叶子一片一片从枝头凋落,我看到那个小小的自己在落叶堆上尽情的.跳着闹着,不时的伸出小手,接住空中飘荡的叶子。

我在炊烟里看到村头的老人,坐在门前,手里拿着针线缝缝补补,你经过时,她会抬起头对着你笑,小小的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笑起来脸庞上会布满皱纹,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岁月是什么,不知道时光能催人老,不知道岁月不留人。

故乡的炊烟没有变化,它依旧在傍晚时分,在夕阳落下时升起,一缕接着一缕,整个村庄都是炊烟的味道。

炊烟没变,可是故乡的那棵老树却变了,枝丫没有以前多了,落叶也没以前多了,老树旁的那棵小树也变了,它越长越高,越长越茂盛了,如果有一天老树不在了,它会是第二棵老树。

炊烟没变,可是父母的容颜却变了,我分明看到丝丝细纹爬上他们的脸庞,岁月的风把他们的头发染白,时光怎能如此无情,我甚至没有记住他们年轻的样子,没有看够他们没有皱纹的脸庞,我怀念自己在外玩的忘了时间,母亲在村头呼唤我的声音,我怀念父亲在雨里接我放学的那个剪影,他搂过我把我带入雨帘中,我怀念那双温暖的大手。

秋天是个充满思念的季节,在落叶里,在秋风中,它能无端让你怀念起故乡的炊烟,怀念起故乡的亲人,外出的游子,你是否在秋风里闻到了炊烟的味道。

人总是这样,我们匆匆忙忙的行走,希望自己见多识广,希望自己阅历丰富,我们远行,可走着走着才发现我们离不了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你的根在这里,无论你长成多葱郁的一棵大树,秋风总能把叶子吹落到根里。

你总归得回来看看的,那里有你的童年,有你最纯真的欢声笑语,那里没有利益,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噪杂的环境,没有喧嚣的吵闹。

那里的夕阳是那么的美丽,夜晚的天空总是星星满布,就像你的思念,满满当当的没有空隙,虫鸣声能伴着你安然入睡,清晨又有鸟叫声唤你起床。

那里还有我最思念的亲人。

炊烟升起来了,我回来了,我背着破旧的行囊,踏着沉重的脚步回来了,我看到父母的笑颜,他们不在乎我的荣辱,他们在乎我是否平安,是否身体健康,在外是否受了委屈,是否吃饱穿暖了。

落叶铺就了一条温暖的路,我踏着落叶回来了,在秋风里闻到了炊烟的味道,闻到了故乡的味道,闻到了母亲饭菜的味道。

时光无情,过往的岁月我只能把它们装在脑海里不断回忆,但未来的那些日子,我希望自己不留下遗憾,如果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那自己便是那个吹笛人,把故乡的思念吹满,在故乡的炊烟里,多陪伴父母,他们要的不多,只是多点儿女的陪伴。

我看到远处的炊烟在向我招手,我看到父母最淳朴的笑颜,我走在秋风里,走在落叶中,走在那条思念铺满的小径上。

故乡的炊烟随笔 第6篇

我对故乡的炊烟,向来是怀着深情的。以前,在一望无垠的宛东平原上,真正唤醒村庄的不是雄鸡,而是炊烟。无数个清晨,炊烟都是作为乡村睡醒的信号出现的。印象中,最为勤劳的农家,总会升起全村第一股炊烟,接着第二股,第三股……紧随其后,不一会儿整个村子就都醒来了。相邻的村庄受到感召,也纷纷升起炊烟。这些炊烟,因受柴草性质和风力风向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有的浓黑似墨,有的纯白如棉;有的粗壮如柱,直上蓝天;有的纤薄如纱,摇曳多姿;有的像在赌气,相互之间绝不纠缠,卯足了劲要超过对方;有的像在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一块儿,相扶相携地共赴青天。当炊烟逐渐消散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耕作的耕作,赶集的赶集,上学的上学,充满希望的一天就开始了。

中午的炊烟,则是农事的生动写照。俗话说:“农村饭,一点半。”在大多数的农闲时节,故乡的炊烟总是慢条斯理的,随后人们开始三三俩俩地往饭场子里聚拢,吃饭、相互品菜、谈天说地,从容闲适,怡然自得,处处散发着冲淡宁静、美好和谐的生活气息。当生活节奏慢下来的时候,时光便显得出奇的快,转眼就到了焦麦炸豆的农忙时节。那些个中午,很少有哪家会正儿八经地升起炊烟,即便有也是短促的几股黑烟而已,想必是在加热早饭草草充饥。更多的是为了抓紧时间抢收抢种,天不亮上地时就带足了干粮和开水,午饭自然就在田间地头解决了。

黄昏的炊烟,总能给人以强烈的归宿感。西天的霞光消退后,结束了一天辛劳的农人,扛着农具,牵着牛羊,饥肠辘辘地往回走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了自家院落正冒着的炊烟,那一刻,谁会不感受到由衷的幸福呢?而散学归来的孩童,定会一溜烟跑回来,嚷嚷着要吃饭。此刻的炊烟,不正是家的代名词吗?有时我就想,我们炎黄子孙的先祖,是何等的睿智与伟大啊!这一点,仅仅从“家”与“冢”字的构造上便可体悟到。我认为,“家”与“冢”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家”中总会升起直上蓝天的炊烟,而这,不正是生命、活力、和谐与希望的象征么?“冢”前虽然偶尔也会有烟,但那种烟是燃向地下的,是祭怀逝者的,与生命、活力和希望无关。这样看来,我们的先祖,对“家”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多有寓意啊!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八年前的冬天,即将踏入社会的我,求职时几经周折,屡遭重挫,希望一次次地燃起又一次次地黯然,倍感前途渺茫。那个冬季,也成为我生命中最为严酷的时光。当我在那个朔风凛冽的黄昏,身心俱疲、饥寒交迫地赶到村口时,一眼就看见父母和拄着拐杖的祖母正出来接我。家中的炊烟,正源源不断地涌起,尽管瞬间就被大风撕碎,但仍顽强地刺向阴郁的天空。那一刻,竟有种想要流泪的感觉,一股久违的温暖与力量也从心底升起。毕业前夕,我终于在离家千里外的豫西,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但后来整日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与亲人的联系逐渐少了,那份真情竟在不经意间被疏远了。以至于两年前祖母病故,我竟没能及时赶回去送老人家最后一程,空留下深深的愧疚与无尽的遗憾,而父母、亲人与近邻的理解和劝慰,又让我深切地感到,故乡,实在是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故乡的炊烟,氤氲着往昔的美好记忆。还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门前的打麦场上玩游戏,慢慢地就发现了规律,只要家中的炊烟一停,妈妈必然喊我回家吃饭,当时还颇不耐烦。在外漂泊久了才发现,被母亲叫回家吃饭,又何尝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呢?只是岁月不饶人,如今的我已为人父,而父母的双鬓,也早已染上白霜。

前不久回去探望二老,到村口时正是做饭时间,却发现村中竟未升起一股炊烟,当时颇觉纳闷,跨进家门才发现,原来是改用沼气了。父亲高兴地说,现在村里发动大家搞生猪养殖,以前烧火用的麦秸、豆秆、苞谷秆、花生秧子,现在可都是宝贝,都能加工成饲料,烧了多可惜。刚好乡里又推广沼气池,还有补助,大伙一合计,就三四家结合着建了起来,全村总共建了二十多个,现在各家各户都用上了沼气。你看,这下子不光是做饭方便省钱,养猪也有了饲料,连猪粪都有了用武之地,能产生沼气,能提高肥效,隔壁老三还用来养鱼。这时,来串门子的郭叔插了一句,说这就叫生态农业。看到原本没什么文化的他,竟也说出这么专业的话,我们都笑了起来。

故乡的炊烟散文 第7篇

当我身处所在的小城,隐隐地望见远处乡村腾起的炊烟,我就不由地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炊烟来。故乡的炊烟,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由地勾起我思乡的愁绪,思乡的愁绪绵延而悠长。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心底里哼唱这段歌词的时候,缕缕炊烟仿佛在眼前飘荡,唤醒了我温暖的记忆。故乡的炊烟,承载着我儿时的梦想,勾起了我想家的念头。记忆里,故乡的炊烟总是淡淡的,薄薄的,似一层轻纱一样,轻慰着我的心房,撩拨起我念家的情怀。

每一位在外的游子,都会像我一样,无论相隔着千山万水,总会遥望自己的故乡。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望着天空的那轮明月,思念着炊烟缭绕的故乡,牵挂着留守在故乡的亲人,想念着故乡的小伙伴。

故乡的炊烟无处不在,它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撩人,就像缠绕在我身上的脉络和脉络里流淌的血液一样,时时地伴随着我,深深地嵌入我生命的记忆中,摇曳在我的魂梦里,散落一地缠绵的乡愁。

故乡的黄土地上长满了庄稼,土地里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都是乡亲们赖以生存和用以解决温饱问题的食粮。每逢秋收过后,像玉米杆啦,高粱杆啦,棉花棵啦,乡亲们的家里院外都堆满了这些柴草,用它们来做熟庄户人家的一日三餐。

记得奶奶常说,说我生到了一个好的时代,不管吃得好坏,总算能填饱肚子里。父亲也总是附和着奶奶说起他们曾经逃荒的岁月。父亲说,跟着奶奶逃荒的日子里,每天都在受着饥饿的折磨,看不见哪里有炊烟,看见了炊烟,就会勒紧腰带跑过去,因为炊烟升起的地方,就会有人家,就有吃的要,要来的饭食就能用来充饥,只有肚子里有食物啦,才有力气往前走,山一程,水一程的走,是炊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勇气,是炊烟给他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当东方还没有泛起鱼肚白,也就是天还没有大亮的时候,遥闻深巷中二叔家的一声犬吠,三奶奶家喂养的大公鸡的第一声啼鸣,在我的故乡,勤劳的乡亲们就起来啦。村口的老井旁,人来人往,不时地有木桶碰撞井壁的声音,发出沉闷的声响。过不了多久,不少的乡亲都开始生火做饭啦,乡亲们即将迎来了新的一天。不一会儿,就见炊烟升起,袅袅炊烟随着轻风升腾起来,汇集着三爷家的,大伯家的,二婶家的,伴随着初升的朝阳,阳光微露着淡淡的金黄色,和着缕缕炊烟掠过农家院落里的屋顶,如雾般随风飘荡,在故乡的上空打着旋,转着圈,像恋家的游子一样,不舍得离开却又不得不走,向着小树林的方向,向着村外的广阔的原野,向着远处知名或不知名的村庄,悠悠地飘向远离故乡的地方,却又没有人能说清它们最终要飘向何处。在某种程度上,升腾的`炊烟,代表的是村庄的生生不息和深沉的呼吸,是庄稼人的未来与希望,也代表着乡亲们的悲喜哀乐。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亲人的等待,护佑它的是母亲的爱,依恋它的是远方儿女的情。

记得小时候,每当炊烟升起,我和小伙伴们便跑向村外,伙伴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回望着村庄,看村子里处处升腾的炊烟,看谁家的炊烟冒出的高,飘出的远,好像谁家的炊烟冒出的多,谁家的饭食就做的好一样。故乡袅袅的炊烟里,隐藏着我们多少年少时七彩的梦想啊。

每当我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大人们就喊着我们要回家吃饭了。奶奶掂着小脚,喊着我的乳名,声声乳名,奶奶呼唤的是那样的亲切,一边响亮的应着奶奶,一边飞快地跑向她的身边。奶奶总是满脸慈祥的笑容,她拉着我的小手,我跟随着奶奶一起走向家的方向,奶奶的手是那样的温暖。

印象中奶奶是个最勤快的人!每到农忙的时候,奶奶总会让我帮她往灶膛里添柴火。至今仍能够很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帮奶奶添柴烧火的情景。心里想着添柴烧火这不是最简单的事情吗?我不停地给灶膛里塞着柴草,常言说的好,人心实,火心虚。由于塞的太多,火一下子燃不尽冒出黑烟来,浓浓的黑烟呛得我眼泪直流,还不停地咳嗽。沾满黑灰的小手弄花了我的小脸,狼狈的样子惹得奶奶笑弯了腰,她一边笑着,一边忙着用水给我洗脸擦眼睛。奶奶柔声细气地说:“傻小子,烧火可不能心急,要慢慢地添柴禾才行。”奶奶还给我做了示范。在以后不断地生活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添柴,渐渐能帮奶奶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凡事都一样,只要用心去做,用心感悟和领会,都能干好,奶奶的教诲成为了我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不大的农家小院里,一张饭桌,几个小凳子,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手拿玉米饼子,蘸着奶奶亲手调制的面酱,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畅聊着农家人过着的琐碎日子,那是怎样的情景啊,其乐融融,幸福无边。

如今,我家的地锅依旧静静地守候在那里,我轻抚着锅台,找寻着昨天的痕迹,锅台上若隐若现着奶奶的手印。仿佛看到小时候的我,坐在地锅旁,帮奶奶往地锅里生火添柴,看见一缕缕炊烟升起,凝聚在我的心头,随着记忆的风飘远。那口大铁锅里,仿佛有奶奶用双手贴出的满锅玉米饼子来,当满院弥满玉米饼香味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又围坐在一起,尽兴地品味着奶奶做出的可口饭菜。我看到了奶奶脸上舒展的皱纹,我看见了母亲为儿女操劳略显疲惫的面容,让我尽情地感受浓浓的亲情和无边的幸福。那情那景,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成为我遥不可及的梦境,凝集一地故土芬芳的记忆和亲人无尽的思念。

记得在周末的时候,我们小伙伴常常一起走向原野去打猪草,我们尽情地在原野里玩耍嬉戏,我们常常玩的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当西边的天空还挂着最后一抹夕阳,当那抹夕阳的余晖和村子上空的炊烟交融,我们的眼前就呈现一道乡村独有的靓丽风景。从村子里飘来的炊烟袅袅,夹杂着柴草的味道,和着诱人的饭香味,不由得让人饥肠辘辘,我们是该准备回家啦。我们身挎着草篮子,满载着收获的喜悦,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我们知道,融合的炊烟里,有奶奶忙碌的身影,有母亲亲切的呼唤,有一家人永远难以割舍的亲情。

如今的我,虽然已离开故乡多年,可奶奶,母亲的身影依然在我记忆的角落里珍藏着,如同故乡的炊烟,浓浓的,淡淡的,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为了生计,在外一直漂泊的我,总是想起故乡,想起奶奶,想起母亲,想起故乡的炊烟。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像我一样,尽管在外面暂时有了栖身之地,心却一直在漂泊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远离故土的人,思乡的愁绪越来越浓,都明白只有故乡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踏遍千山万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回来的,因为故乡的炊烟里有着亲人的牵挂和呼唤,炊烟在哪家在哪,我们的根就在哪。只有深深地扎根在故乡的这片沃土里,我们的灵魂,才能得以安息和长眠。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农村呈现新气象,勤劳智慧的乡亲,世代劳作在故乡的黄土地上,逐渐远离了饥饿的威胁,脱离了贫穷,走向了文明富裕的好日子。低矮的草房早已湮没在我的记忆深处,高耸的楼房也已替代了瓦房,放学而归的孩子迎面而来,唱着动听熟悉的歌谣,依稀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路边上曾有的榆树,槐树,桐树都不见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矮化的柿树,木槿,月季等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它们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乡亲们的房前屋后,在清风的吹拂下微微点头,招手,迎接着远归的游子。村里的土路铺上了水泥路面,再没有了雨水过后的泥泞,乡亲们出行方便了,走在上面感觉更踏实了。把我昨天的记忆都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

如今,村里人做饭和城里人一样,大多用上了电器和燃气,故乡的炊烟显得越来越少了。

我无法留住故乡早已飘散的炊烟,可我永远怀念着故乡的炊烟。故乡的炊烟里,我绵绵的思念,无尽的乡愁,悠悠地亲情,家乡的味道永远地飘不散,吹不走,永驻游子的心中。

故乡的炊烟 第8篇

在我的印象里,炊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

在我的目光中,炊烟里孕育着乡村的无限生机。

在我的内心深处,炊烟是母亲慈爱的象征。

离开故乡走进城市之后,随着日子的累加,生活中的炊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炊烟在梦中升起。为了见到梦中的炊烟,我每年都要请假回到生我养我的白峪村。

每次回家乡,最先映入眼睑的不是房子,而是袅袅升起的炊烟。故乡的吃饭时间不定,炊烟也没有个钟点,好像一天到晚都有人在烧火做饭,你何时往村上看,都能看到上空有炊烟飘荡。有的人家一早吃了饭下田劳动,有的人家是下田劳动一两个小时再回家做早饭,所以在村子里吃饭,主要看季节的忙闲,农忙时先紧农活后吃饭,农闲时一家人饿了才做饭。你可能上午十点多看到有人吃饭,这兴许就是吃的早饭,下午三点也有人吃饭,那肯定不是吃的晚饭。晚饭就更没个准头了,晚上九十点钟吃饭是正常的,因为八点钟那会他们还在田间劳作呢。

在村子里男人是不做饭的,他们都下田劳动,犁耧锄耙是体力活,扛扛挑挑是体力活,搬石挖地也是体力活,都是男人干的。大部分时间里,要找男人只能往田地里找,找女人要到家里找。

村里人做饭用的不是城里人使的天燃气,而是煤火,这煤火不是煤球炉子,而是泥坯灶。看起来很简单,用泥坯垒起来的煤火台,中间空着是灶膛,半腰留个炉渣眼儿,下面是个炉渣坑,烧过的煤渣就流在坑里面。这样的炉子好处是烧柴烧煤都行。烧柴时把干树枝或劈开的木头直接填进灶膛。烧煤的要在碎煤里掺进一定比例的煤土,这个比例很重要,如果土多了煤就太瓤,不禁烧,如果土少了煤就太硬,会流炉。把煤和煤土掺和好了,兑上适量的水,用铁锨反复的撮,直撮到煤土和煤完全糅合在了一起,就顺着锅搁栏放一圈湿煤,中间的火是燃着的,新添的煤是泥巴状的,等中间的烧得没了劲,正好把周围的烤干,用火杵捣烂了,推到中间,再顺着锅搁栏添上新煤。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用湿煤把灶口全封起来,火杵在中间扎个眼,扎这个眼有很大学问,必须要正、直、通、圆,正是要扎在灶口的正中央,火不会烧偏;直是不能斜了,斜了气不顺,容易灭火;通是要将火杵从上到下完全扎透,这样就会上下通气,不造成憋气灭火;圆是有讲究的,火杵本身是圆的,但它并不粗,扎进去后出现的眼儿较细,容易吸口,特别是煤撮得较软时,火杵这边刚拔出,那边就吸上了,这就要将扎进去的火杵旋转着摇一摇,使扎的圆孔略粗于火杵。按这个规则做了,到了第二天早上,保证炉火捣开就烧得旺旺的。这样的炉子没有烟囱,烧出的煤烟或柴烟全在屋子里萦绕,做饭的人,首先是要经得起烟薰火燎的。

从我记得事起,我家做饭的人就是俺娘,我亲眼看到她往灶膛添柴,捣火,捅炉渣,炉灰升起时她就用手或扇子在面前扇两下,烟气和煤灰常落在她衣服上、头上,一顿饭做完了,身上就落一层灰尘。那些微小的颗粒有多少通过呼吸吸进了肺部没人知道,家家都一样,辈辈传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没人想过是否科学合理。

我从小就知道炊烟升起的时候,就是俺娘在为一家人做饭的时候,所以肚子一饿我就看我家房顶上有无炊烟上升,如果是有我就往家跑,回到家里娘把饭已经盛好了。娘盛好饭自己是不吃的,她看着父亲和我们兄妹吃,大家吃完了如果剩的有饭她就吃,没有剩余的饭娘就饿着肚子,她总是说父亲干重活,要吃饱,我们年龄小要长身体,好像她从来什么都不需要。

我十八岁那年当兵到了部队,三年后有了探亲假。每次探家尽管离乡越近心情越迫切,可我还是在翻过杨岭寨的山岗后停下脚步,把村子久久遥望,看炊烟从那间我非常熟悉的房顶升腾。因为看到炊烟我就想到了我那在炉前忙碌做饭的娘,有娘的家是最温暖的家啊。

现在我已很少再回老家探亲,因为我的娘没了。在我当兵第十二年的时候,娘因病不治去世,那年娘才56岁。从此我成了没娘的孩子,以前听说过“没娘孩儿”,现在我也成了没娘孩儿,没娘的滋味是有娘的孩子永远无法体会的。

沒有娘的孩子在外漂泊,就像升到空中的炊烟一样只能随风飘荡。

在北京住了这么多年,对故乡炊烟的怀念依旧不减,因为故乡的炊烟中有我的家,有我的亲娘。

对炊烟的怀念是一个没娘孩儿对娘的不尽相思啊。《中国国门时报》

故乡的炊烟随笔 第9篇

故乡的炊烟富有诗意,它是‘夕阳有诗意,黄昏有画卷’的风景,欣赏它,可以袒露自己的胸怀,放松心情,它是‘秋色连波,上寒烟翠’的意境。

夕阳西下,这时村里的炊烟次第升起,当看到自家烟筒飘出淡淡的炊烟时,总能听到人们驱赶牛羊的吆喝声,还有三两人相伴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村里的人知道炊烟是收工的的信号。

炊烟是一根长长绳索,牵着饭菜的清香,牵着那邻家小孩垂涎欲滴回家的渴望,当袅袅炊烟升向天空时,无论你身在世界任何角落,只要看到悠然飘升的炊烟终能找到回家的方向,空气中散发着柴草燃烧的清香,听到那风箱传来节奏的呼哧声,那灶膛李噼噼啪啪的火苗声,心里顿时会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温馨,袅袅升起来的炊烟里含着香甜家的味道,远远地看见,心里便忍不住感动。袅袅的炊烟,从千律一篇的烟筒中升腾出,载着淡淡草木灰的香气,飘向蔚蓝的天空,微分拂过,炊烟被扯成丝丝缕缕。懒散地涌入白云的怀抱,和白云亲密地拥吻着一起做着甜温的美梦。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 第10篇

殷红的朝霞铺陈在天际,一轮红日喷薄,挥洒着晨曦,充溢乡间。静卧的山村默默地任由桔黄的晨曦涂抹、装饰、打扮......山村金光闪烁,艳丽起来,有了生机。

明媚春光中,山村处处花香鸟语,空气中弥散着春的气息。在朝阳的轻抚下,山村携着晨的新韵,像一只香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升起了第一缕炊烟。

一抹温情,轻柔飘逸、婆娑披拂、缠缠绵绵、飘飘渺渺,灵动、妩媚、沉醉、迷人,淡淡的写意在天地间氤氲,捕捉着云的踪迹。

家家户户的屋顶萌动了起来......火红的灶膛里锤炼着恒古不变的激情,风箱有节奏地煽动着柴草的魂灵,散发出袅袅的余音,平淡的山村提炼着千年的热忱,一缕、又一缕......缕缕青烟在山村的上空飘渺,弥漫,升腾。升起的青烟以飘逸的舞姿扶摇直上,静逸地伫立在山村的上空,站成了一个季节,凝望成一种状态。如漂浮的白云拖着长长的尾巴,如母亲风中苍白的银丝恣意飘洒,摇曳着心中的缠绵,弥漫开来,一遍又一遍地为季节描脂涂彩,如流霞,似水波,恰云雾。

升腾的炊烟一片淡蓝,飘飘洒洒,清清淡淡,曲曲弯弯,弥弥漫漫,升到高空,飘入天际,化作团团白云,顾盼留恋,难舍山村母亲的情谊;落入谷底,化作涓涓清流,绕村而行,滋润着一方土地、一方人民。

有形有味有色的炊烟哟,你是柴禾的精灵,炉火的纯情,风箱把你催生,舞动着浪漫,幻化成山村的灵魂。柴草的气息飘渺在山村的上空,升腾起无尽生机,无限深情。

一缕缕青烟升起,袅娜、轻盈,像纱像雾又像云......如飘曳的薄纱,你比纱薄,比纱透明;若迷幻的轻雾,你比雾轻,比雾热忱;似流动的浮云,你比云白,比云纯真。比云多了份牵挂,比雾多了份深情,比纱多了份热情。你是飘逸的精灵,你是山村的魂灵,你是山村的象征。在山村的上空形成了一层浅浅淡淡的氛围,斑驳了朝阳,笼罩着村庄,迷蒙旖旎,渲染着山村的凄美,把清晨的山村泼染成一幅神秘的水墨画卷。

炊烟在升腾,升腾......在升腾中梦幻飘摇,在升腾中希望延伸,在升腾中岁月流逝,在升腾中萦绕着省悟和感动。

寂静的`山村喧啸起来了,活跃了。

炊烟,慢慢上升、拓展、弥散......远处烟云缱绻,柔情清浅,徘徊着希冀,不忍离去。眼前青烟倾钭,摇曳迷人,几分眷意,小村因它的点染,多了一份灵动,添了一份淡雅。山村抵挡不住绵柔的诱惑,摆脱不了妩媚的吸引,迷醉流年。

唯美的画面中,柔柔的春风舞动,把爱扬起,如水如雾又如烟,拂在脸上润在心间。清烟中轻舟飘荡,划破凝思,水墨飞扬。烟波深处,掬一朵浪花,蹁跹,抒一缕诗魂,梦幻,流动的歌悠扬地响起。

淡淡的炊烟继续升腾,以柔雅的姿势站立,累叠,飘渺,在天的心海中流淌着浪,在时光中穿行着,自由飞翔。烟云在蔚蓝的天空中书写,描绘,凝结成感动,寄托着希望,憧憬着未来。尽管丝丝缕缕,气若游丝,生命仍在跳动,激情油然而生。风的柔情,燕的思念,痴狂的沉醉与时空交融,在感动中永恒。

炊烟哟,你飘荡在山村的上空,伸直了山路的曲曲弯弯,填满了山涧的沟沟坎坎,遥远了山乡的鸡鸣狗叫人欢,妩媚了山村的魅力笑靥。

优雅淡然的青烟悠然自得地激起更多的深情,延续着生命的梦想与追求,跋涉坎坷曲折的历程,回荡事业的收获与耕耘,鸣人生的酸甜苦辣,书写生命的感叹,奏命运之交响,闪一世光华。

故乡清晰的炊烟,袅袅娜娜,有如敦煌石窟里的飞天一样缥缈在屋顶,树梢......像轻云,像薄雾,像半透明的纱丝带,缓缓飘散。

《故乡的炊烟》 阅读答案 第11篇

答:

34. 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答:

35. 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内容情感有何不同。

答:

36.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经验,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谈谈你的理解,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故乡的炊烟 第12篇

生活在城市,远离了炊烟,但炊烟却一直袅袅地升腾在我心里,温暖着我的记忆。

想起炊烟,就想起乡村那些红砖蓝瓦房,说红砖蓝瓦其实不甚确切,因为经历了风吹日晒,瓦的颜色已变得有些古旧了,说成灰色或褐色的更恰当些。伴随着声声鸡鸣犬吠,以及灶膛深处母亲亮闪闪的咳嗽声,炊烟在高高低低的屋顶袅袅升起,盘旋,又在清风的吹拂下,向四处飘散,弥漫在整个乡野间。

无论早晨、黄昏,炊烟都给我一种宁静温暖的感觉。那淡灰色的缕缕炊烟在房顶与高大的梧桐树上缭绕飞升,让你觉不出那是炊烟抑或云彩。每每这时,头缠白布的母亲总在灶前忙碌,蹲下身子往灶膛里续上麦秸、玉米杆、花生蔓,这些庄稼杆从地里收回来,在灶膛里烧着,火光把母亲的脸庞映得格外生动,点燃心中的希望,还有知足和一种淡淡的忧伤。做饭、烧菜、续火,都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她们乐于这样做,从未觉得苦和累。

炊烟是乡村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像生生不息的庄稼一样,看见炊烟,山里人觉得踏实。清晨的日出把炊烟涂抹成一缕缕金黄,门吱呀一声开了,唤儿声,鸡叫声,新的一天开始了。上学的,上山的搅得小村沸腾了。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男人扛着锄头赶着牛儿上山,女人目送他们离开,心里有硕大的希望上升着。

傍晚,夕阳湮红了山村,炊烟缓缓地蠕动着,像是一幅水墨画,涂抹着安宁与闲适。老人们站在平房上,翘首盼着亲人回归,就如心有灵犀一样,似是听到了家人的呼唤。村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来了,灶膛里的火也越发亮了,把山里人的叹息忧伤与压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全部吞进去了,过滤成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像母亲低垂的睫毛,把一切心事和梦想细致收藏。

我的童年少年时光是在乡村度过的,看到炊烟总会想起母亲慈祥的脸,想起我离开乡村求学时的情景,假如你没有在乡村生活过,你没有感受到炊烟的缭绕、渗透、温润,你就不会懂得炊烟一词的真正含义,你就无法理解乡村生活的恬淡、质朴、安宁和忧伤。现在的乡村以老人居多,村子里的孩子们长大了,都离开了乡村,离开了炊烟,走向了大城市,村子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了,炊烟升起的时候,已经很少听到母亲呼唤儿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了。

我曾反复劝说母亲离开乡村,到城里来住,但她从未曾产生离开村子的念头,她说有鸡鸭鹅的,有菜园,有熟悉的邻居,她离不开了。她说就是踩着泥土、粪土,心里清凉,去城里闷得慌。母亲没有文化,她说的话却像哲学家一样深刻,耐人寻味。我的同事说,你别劝了,她习惯了,如果离开了一个熟悉的环境,老人容易生病的。我想母亲这一辈子是离不开村子,离不开炊烟了。

前些日子回家,听母亲说村子正在向临近的城镇规划,集中盖楼。母亲忧心忡忡地说那能行吗,就不用烧火了,不用养小鸡了?你看,我养的小鸡多好看呀,天天在院子里找食,看着就叫人欢喜。正说着,有一只小鸡跑出了院子,母亲忙去追赶。

是的,会不会有一天,村人搬到楼里,不再烧柴了,炊烟也就不存在了,天空的蔚蓝不存在了,城市里的烟囱、尾气沾染了人们的眼睛、喉咙,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有着缕缕炊烟的乡村?而我们的后代是否还能真正读懂炊烟的含义呢?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 第13篇

34. 这篇散文以“故乡的炊烟”为线索,开篇点题,(2分)接着围绕着炊烟的温暖温馨、甜蜜浪漫、深情揪心的特点展开叙述抒情,(2分)最后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挚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35. ①形象:刻画了母亲勤劳爱家、吃苦耐劳、贤淑质朴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酌情给分)②不同点:第一次写母亲为父亲做面汤,由此引出冬夜里的炊烟,表现母亲为家庭的操劳,突出炊烟的温暖。第二次写母亲为“我”做吃的,由此引出离别时的炊烟,表现“我”和母亲离别时的忧伤,突出炊烟的深情。(酌情给分)

36. 理解: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是既急切盼望回家,又怕到家的矛盾心理,是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可能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而造成的精神痛苦。②文章中“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过了不惑之年,回到故乡,亲人离世,乡亲老人们也一个个离开,故乡的落寞景象使“我”精神痛苦。(每点2分,共4分)(意恩对即可)

故乡真美写景作文 第14篇

我的家乡在仙岩,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绿》文使她扬名天下。今天我特意早起,爬上门前的山头,遥望东方的天际,要一览家乡日出的美景。

天渐渐破晓,淡青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青灰色的轻纱。不一会儿,这万簌俱寂的大地被几声鸡啼打破,东方的天际、山峦、树梢。都像盖上了一层粉红色的锦缎―我知道那是朝霞的杰作,太阳就快出来了。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真恨不得马上接受那神光的洗礼。

慢慢地,太阳冒出了地平线,小半个、大半个,红红的,像蒙着面纱的.含羞少女,悄悄地窥视着人间。终于,太阳露出了整个笑脸。顿时霞光万道,将半个天空染得通红,家乡的大地,也像涂上了一层鲜红的油彩。山头上翠绿叶上的露珠,仿佛梅雨瀑晶莹的水花,在微风吹拂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鸟儿披着一身红霞,欢叫着,飞向云天。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巴金《海上日出》中的景象:阳光照耀下的海面,几只鸟儿在水面一掠而过……这美景使我痴迷,使我陶醉,我也想像一只鸟儿一样.披上一身红被,展翅飞翔,去迎接那火红的太阳。

在阳光的照耀下,家乡寂静的现代村舍醒来了,充满幸福的家乡人民开始了晨炊。这光与色、景与人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故乡炊烟和家的味道散文 第15篇

“你尝一尝这自己蒸的馒头的味道和那市场上卖的可不一样。”

说这话是我的母亲,过五一节放假,父母亲知道我要回来,特意到集市上买的活鸡现杀现炖。现蒸的馒头,母亲总是说不管什么东西只有自己亲手动手做出来的才是正味,才是正了八经食物的味道。

晚饭后,女儿你依偎在的父亲的身边。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有我可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

我正在厨房和母亲一起收拾碗筷,耳边竞传来老父亲的歌声。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听到这歌声的一瞬间,眼泪就涌出眼眶!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总是喜欢哼唱这首歌。不管是在菜地里,还是上班下班的路上。那时候奶奶还在世,但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我们全家人三年五载的才能回去一次,也不知道您父亲哼唱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样的滋味,心中是什么样的感觉。

在我的记忆脑海深处,一想起我的奶奶:一个70多岁的小脚老太太,头顶的灰色的头巾,坐在锅屋(厨房)的鏊子旁边。我记得奶奶顶着那呛人的烟雾,一手向鏊子底下添加着柴草,一手拿着竹片在那里忙着摊煎饼。炊烟加杂煎饼的香味弥漫着向四周飘散,我觉得炊烟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而在父亲的心里炊烟里不仅有故乡的味道,或许还漂散的他母亲的味道。

母亲忙碌完,便坐在沙发上。一声感叹道:“前一段时间,原来在农场一块儿居住的,和你父亲从前在一起上班的老张也过世了。”

望着母亲,我能说什么呢?说什么是好呢?从农场搬到这建翔小区,转眼就20多年过去了,许多同来在一起居住的老人们,有的还不到70岁60多岁就去世了,有一些甚至老两口都已离开人世。母亲身体一直也不是很好,看到母亲瘫坐在沙发中的那个样子,无奈,一阵酸楚真的竟涌上了心头。

家住四楼,这油建小区烧的竟然还是液化气,父亲已经70,还得自己往楼上扛液化气瓶子扛饮用水。没办法我远在二百里之外的海边小镇工作,平时也回不去啊!只有过年过节的才能回家看看,人生有时也很无奈。

三天假期转眼即逝,一手提着母亲给装的馒头,一手提着从市里超市买的小孩儿爱吃的东西。我说,这东西小镇上都有,但母亲总是认为她买的东西,既好吃又便宜又实惠,她让拿着就拿着吧。

车行驶在回小镇的路上,女儿说她也真想回到那个叫故乡的地方去看一看,不知道为什么她就很喜欢那种炊烟的味道。

炊烟飘在故乡里散文 第16篇

在乡下,晨曦初露,或是宿鸟归巢,最温馨的一幕是飘荡在上空的闪着淡蓝色光芒的袅袅炊烟。炊烟从各家的灶房里升腾起来,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慢慢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明艳如锦缎,绚丽如烟霞。

炊烟是一个美丽的意象,世世代代农民心中的图腾。炊烟生长在乡村的脊背上,沉淀在游子的梦中。看到炊烟,心中就有一种莫明的激动,不知不觉间便走回那魂牵梦萦的童年,走回那记忆模糊的乡村。小时候,无论割草拾柴,还是嬉戏玩耍,夕阳西下,抬头看见村子上空渐渐升腾的炊烟,就知道快能回家吃晚饭了。炊烟是一根无形的绳子吧,无论我们跑多远,总被系着家的那一头轻轻拽回。田里耕作的老黄牛闻到炊烟的气息也会朝天空哞哞而叫,牛铃叮当,显得更加悦耳与悠扬。老农用宽厚的布满老茧的手掌抹去额头的汗珠,麻利地拾掇好农具,望着袅袅的炊烟满载而归。

婚丧嫁娶、酸甜苦辣,所有的滋味都融汇在那缕缕炊烟里,氤氲在炊烟烘热的水雾里。看着幽幽青烟从高而笔直的烟囱里喷出,就会感觉日子在蒸蒸上升。坐在灶前的矮凳上,犹如坐在寺庙的蒲团上,神圣庄严油然而生。每一个灶口下都有一双被火苗映红的双眸,熠熠火光如莲花一般聚拢在锅底。炊烟,袅袅娜娜,丝丝缕缕,弥漫了人们的心灵。

大年初一第一顿饭是水饺,爷爷还在世时,很少下厨房的爷爷总是亲自烧锅。苦撑硬熬了一年,我和弟弟眼巴巴地就等着这一顿大餐,我们贪婪地盯着那红红的火苗,急不可待地催促奶奶快下饺子。爷爷总是说,不忙、不忙,用他那粗糙如松树皮的大手抚摸我们冻得通红的脸蛋。爷爷先虔诚地点上三炷香放在香炉中,然后端放在贴着灶君像的锅台上。烧的柴火是有讲究的,不烧平时用的麦秸、树叶,要烧黄豆秸和芝麻杆,黄豆籽粒饱满、寓意日子过的充实,芝麻象征节节高。火苗在灶间噼叭作响,闻着那熟悉的炊烟的味道,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浸染了童年的幸福时光。随风漂浮的袅袅炊烟幻化为一朵朵祥云,摇曳成那艰难岁月里最为动人的风景。我知道,那青烟里飘着爷爷对生活的希冀,也饱含了他尽享天伦之乐的陶醉。水饺上桌,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前,一种温馨油然而生,一年的苦涩与艰辛悄然走远。

农家小院往往会有一个柴禾堆,整整齐齐码放着树枝、棉花杆、芝麻杆等。麦秸、玉米秆等都堆放在离家不远的空地上。金秋时节,拾柴火是小时候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三五成群直奔村外,乡间的土路上脆响着稚嫩的童音!受到惊吓的鸟儿的鸣声也一直点缀着孩提时代的如诗梦境!一根铁条,一头弯一点小小的钩子,穿起一条长长的麻线绳,就是拾柴火的工具。路边、林间飘落的金黄的杨树叶是我们的至宝。我们争先恐后地用铁条插起一片片树叶,用手一撸,那飘落的精灵便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如影随形地跟在我们的身后。奋力奔跑时,串在一起的树叶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地上翻腾,无数欢腾的巨龙把旷野渲染为欢乐的海洋。天色向晚,四野阒然,不远的村庄炊烟袅绕,风里隐约传来了母亲呼唤回家的声音,我们踩着田埂晃晃悠悠地行走在暮色里。

夏日的暴雨往往浇湿了炊烟的诗意。那年雨来得太突然,我家那堵土坯墙喝饱了水,轰然倒地,化为滚滚黄流顺着胡同向外流去。没来得及把柴火转移到厨房,如注的雨水把一大垛树枝、棉花杆浇了个透心凉。好多天后,浸透了雨水的树枝竟然长出来许多鲜嫩的木耳。那天,直到天黑,满天的黑云才渐渐散去。饿了一天,一家人都前胸贴后背,无精打采。奶奶点亮煤油灯,用手小心地罩着那微弱的灯光,颤颤巍巍地忙去厨房做饭。柴火很潮湿,老也点不着,弄得满屋子到处是浓烟,呛得奶奶不断地咳嗽。奶奶眼角流出浑浊的泪水,叹了口气说,厌倦了那烟熏火燎的日子,什么时候不用烧柴火做饭就好了,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浮现出对未来的憧憬。我们不知做饭不烧柴火是什么情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暗笑奶奶痴心妄想。三婶子从她家里抱来了一捆玉米秆,那半死不活的灶膛才重又恢复了生机。等奶奶把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子,我和弟弟熬不住已睡熟好久了。

炊烟吹老了岁月,吹弯了爷爷奶奶的脊背。后来呀,爷爷奶奶离开了相伴经年的炊烟,灵魂埋入黄土,把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坟上青葱的草叶。和村子里的许多老人一样,爷爷奶奶的一生都走在从村里通往村外的百姓林中,像一把黄土回归到田野里。

炊烟是一种生命的符号,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爷爷奶奶走后,炊烟里忙碌的是母亲疲惫的身影。放学后,一进家门,就能吃到热腾腾的可口的饭菜。时光飞逝,炊烟已渐渐淡出了视野,心中的那一抹情愫,时而升起,时而隐寂。我知道即使行进千山万水,只要看到炊烟就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村庄已渐行渐远,正走在消逝的道路上。社区的楼房拔地而起,家家户户都换上了煤气灶或液化气灶了,哪里还有炊烟的影子?轻轻拧开开关,“砰”的一声,火光映红了半个天际,这不是当年奶奶憧憬的生活吗?可是他们再也不能回来。欢腾而又寂寞的焰火在我眼前跳跃,我仿佛看到了天堂里爷爷奶奶的笑脸。

上一篇:大学专业生日party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多彩的民风民俗 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