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2024-05-28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11篇)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这几日,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我感到莫名的沉重。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文章可谓是字字珠玑、一针见血,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当时国之**、黑暗,引起了我的深思。

日记中记载有一句话:我认识他们,他们都是吃人的人。结尾处还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救救孩子!日记中主人公对他哥哥的痛斥感染了我,那是暗讽他们是搜刮民脂民膏的人啊。主人公有正义感,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和那种人同流合污,于是提出了那样的见解。真是可亲可敬,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世,这样的见解都是先进的、有道义的!如果这样为国为孩子着想的人再多一点,或许我们的世界会更好吧。

其实当今的世界很安逸,没有大型的战争,没有太多的流离失所,没有太过黑暗的灾难**,和平稳定,欣欣向荣!

只是偶尔想想,这个世界上依然有着不平等、缺衣少食、天灾人祸,我的内心就不安,是我杞人忧天了么,或许不是吧。

带着我的思绪,我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收好,我的内心好似有一股力量在燃烧,我忽然感觉我的思维升华了,我应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没错,就是应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忽然想起了初中时接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中国,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人的要求,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承诺,更是我们需要硌守的信条!这是我们新一代、老一辈的全部。

只是我们还是没能做好,但我坚信,我们的坚持会换来更好的明天,我们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我们的信仰在未来,会洒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从此,不,是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学习,想要为祖国做出贡献,想要为社会提供一份力。虽然革命的道路还有很长,但我知道,这是正确的路。也许它没有终点,也许它艰辛坎坷,也许它暗藏杀机,但它是正确的,是可以坚持的!

貌似跑题了,只是忽然很澎湃,心情激动。我知道,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我更知道,路在脚下!

其实呢,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为了控诉当时的地主阶级。他们搜刮民脂民膏,令百姓民不聊生,而主人公身为当中的一员,感觉到自身的罪恶,领悟了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他对此感到厌恶,同时也引起了他的深思。地主阶级靠剥削劳动人民为生,他们“吃”劳动人民的价值,吃他们的血肉,吃他们的精神,以此,养肥自己!

哎,当时的**摧毁了政府,很多地方民不聊生,日军侵华战争打了整整八年啊,八年啊!这期间有多少血与泪,有多少骨与肉!秩序混乱,生灵涂炭!

也需要感叹:这样难以忍受的时光过去了!这样黑暗**的年代过去了!

而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社会越来越小康,科技越来越进步!人民富裕了,社会安定了,国家发展了!这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付出了鲜血的代价换来的啊!

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我们已经很幸福了,是不是!当今社会,我们唯有发展己身,争取做有用的人,才有机会在滚滚洪流中脱颖而出!

只是靠一个人努力还不够,要有千千万万个人,所有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我们生而知之!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并不是说你好我不好,你厉害我不厉害,只要我们认真起来,做好我

们可以做到的事情,那么在困难的事情也能完成,不是么?

其实我还是更关注“救救孩子”的这句话,它让我深思:是不是孩子是最重要的!我想到了很多,终究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可是我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路很广阔,对不对?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题记

狂人何其狂也!竟以为兄弟亲友、左邻右舍都预谋着要吃他。狂人何其智也!竟透过礼教的重重迷雾看透了这个世界的吃人本质。狂人何其惨也!竟最终也免不了狂病“痊愈”,被世界彻底吃掉的命运。狂人啊,何不一狂到底?

《狂人日记》仅记两天,却出现了32处“吃人”。在每一处“吃人”的铅字下面似乎都能看到一个颤抖的灵魂,它恐惧,它也愤怒。当狂人听说邻村佃户吃掉地主的心肝时,他“从顶上直冷到脚跟”,终于开始认清社会的吃人本质。周遭的人都向他露出獠牙,因为他不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逃脱了所有人共同的枷锁。愚昧而麻木的灵魂不能容忍这种对已经同化了自己思想的锁链的挑战,所以,不论用嘴,用手,或是其他方式,吃掉他,吃掉这颗渴望自由的心。

“狮子般的凶狠,兔子般的怯懦,狐狸一般的狡猾。”这是鲁迅笔下赵家的狗,可这条土狗身上却深刻的显出人的影子。千年的封建思想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三纲五常和腐朽的文化在每一个愚民身上烙下的痕迹不可磨灭。每个人只是匍匐着,低着头,从不肯望望头顶上的太阳。他们认为老的,旧的就是好的;新的,没见过的就是恶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愿望令每一个人的理想便是衣食无忧,别无他图,可是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劳作只是为统治阶级提供了营养。长期的苦难与挣扎让人的心灵麻木了,空洞了,默默的接受了生来就受苦难的命运。腐朽的国家就由这一群行尸走肉堆砌,怎能不风雨飘摇?

沉沉的奴气无孔不入,人们不敢越过礼教的束缚揭竿而起,推翻这痛苦的根源。可是“人还是要吃的”,被剥削者也需要营养,于是丧失了人性仅存的同情心与怜悯心,对位高权重者阿谀奉承,丧尽尊严,又对惨况更甚于自己之人残忍的侮辱与践踏,从中取乐。如同狂人的大哥,虽知四书五经,晓各方道理,却对邻村吃人一事抱有快意,对狂人的“不要继续吃人”的真知灼见嗤之以鼻,大发雷霆。可见人民不仅是封建国家这台巨大的榨取机器的动力,也是它坚实麻木的维持者。

鲁迅笔下狂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可谁又能说现在不是一个缺少狂人的时代?

法制建设漏洞百出,无数贪官污吏逍遥法外,真正被查的却只是冰山一角;食品安全检查年年进行,可面对满桌佳肴却依然难以安心下筷;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却依然鲜有强力措施。这样的社会虽不至于“吃人”,倒也并不太理想。我希望狂人出现,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我自己。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意识流”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威亷·詹姆斯 (willian James, 1842-1910年) 在《心理学原理》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中提出的。欧美意识流的代表作品出版均在鲁迅《狂人日记》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法国现代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 (1871-1922) 的《追忆逝水年华》于作者逝世后的1927年才出版;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1882-1941) 的《尤利西斯》 (Ulysses) , 于1922后出版;英国小说家维吉妮亚·吴尔芙 (virginia woolf, 1882-1941) 的《达洛威夫人》 (Mrs.Dallo way) 于1925年出版;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 (willian Faulkner, 1897-1962) 的《声音与愤怒》 (The Sound and the Fury) 于1929年出版等。这些意识流的代表作品出版都晚于鲁迅的《狂人日记》。可见, 鲁迅写《狂人日记》时没有读过这些作品, 没有直接受其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意识流的开山之作, 其意识流叙述具有“中国味”。

一、集辐式结构:散而不乱

意识流小说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散”。意识流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思维活动, 打破现实的时空限制, 可以漫无边际地想象、推理。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不一样, 没有故事、事件、情节, 想象自由飞翔, 飘忽不定, 跳跃性大, 不求连贯。

鲁迅的《狂人日记》由前记与十三篇日记组成, 记下狂人的所见、所想, 各自独立, 没有情节, 如车轮上的十三条辐。十三篇日记虽然散, 但不乱, 仍围绕一个中心, 就是“吃人”两字, 这个中心如同十三条辐镶嵌的车轴, 可称之为“集辐式结构”。第一篇写“那赵家的狗, 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第二篇, 写“早上小心出门, 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 似乎想害我”。周围的人, 连小孩的眼色与赵贵翁一样。想起了一个原因, “只有廿年以前, 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踹了一脚”, 得罪了古久先生。第三篇写想到女人骂孩子“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 狼子村的佃户来讲吃恶人之事。以历史为记:“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我也是人, 他们要想吃我了”。这一篇把“轴心”主旨点出来了。第四、五、六、七篇, 进一步写大哥与看病的医生合伙吃人, 历史上记录吃人的事件, 吃人者的性格以及吃人者的手段, 如逼人自杀等, 决心要“劝转吃人的人”。以后第八篇至第十三篇均为“劝转”的心理活动, 先劝青年人;吃人“从来如此, 便对么?”后来又劝大哥:“吃人的人, 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 也会吃你, 一伙里面, 也会自吃。但只要转一步, 只要立刻改了, 也就人人太平”。又想到“四千年时时吃人的地方”, “我未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妹几片肉”, 自己也不干净。最后呼吁:“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的集辐式结构是具有“中国味”的。所谓“中国味”是指创作的理念、表现手法等有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 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要了解特色, 就要作比较研究。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应推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写爱尔兰都柏林的布卢姆和斯蒂芬1904年6月16日中十八小时的经历和联想, 回忆、潜意识流动。经历、场景写得少, 感想、心理活动写得多, 内容庞杂, “散”的优点是扩大描写的面, 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生活、市民的平庸与孤独、压抑的精神状态。涉及的内容有多种知识, 如《圣经》、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音乐、天文等知识, 使用了三十多种语言、方言、俚语, 有几十页无标点。内容、深层结构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要读者从散乱中拼凑一个中心, 一般读者要读懂是很困难的, 被称为“天书”, 这显然不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中国人写文章强调有明确的主旨。王夫之《薑斋诗话》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但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鲁迅《狂人日记》先有入话:“某君昆仲, 今隐其名, 皆余昔日中学校时良友”。“余”为第一叙述人, 说明狂人日记有来源, 以后十三篇为狂人的意识活动, 虽散, 但不是乌合之众, 以“吃人”的主旨为帅。作品中虽然没有《左传》中君子史氏曰, 《史记》中太史公曰, 《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之类的点题的议论, 但中国读者也能看懂, 不会视为“天书”。

吴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是意识流的短篇小说, 1919年出版, 比鲁迅的《狂人日记》晚一年问世。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线索, 从斑点的形状、颜色猜想为钉子、玟瑰花瓣、木板上的裂纹等, 再用自由联想, 时空交错, 内心独白等手法, 思绪联翩, 想到“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为什么投生在这里”等等。斑点为发散思维之轴, 为表层结构。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吃人”为深层结构。便于中国读者理解。

二、心理时空:非理性与理性的结合

意识流手法与一般的内心独白有共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描写人物内心活动, 都使用联想, 内心独白, 想象等手法。不同之处是一般的内心独白, 偏于理性和逻辑性, 如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就用了长篇的内心独白, 被称为“心灵的辩证法”。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善用内心独白。但意识流的内心独白就不一样, 主要是非理性、潜意识的, 散乱的、不连贯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 描写人物的思维活动是想到那里写到哪里, 变幻无常, 无逻辑性。如第十八章写摩莉的内心独白, 原文三十八页, 1608行, 分八段, 只有第四大段和第八大段末尾各加了一个句号, 其他无标点, 写的是思绪的片断, 跳跃大, 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对所爱的渥伦斯基产生绝望时的一段内心独白, 都是具逻辑性的, 容易理解的。

鲁迅《狂人日记》中有十三篇日记, 但无日期, 具体的时间也不确切, 如“今天晚上, 很好的月光”、“今天没有月光, 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晚上总是睡不了觉”、“前几天”、“早上, 我静坐了一会。一大清早, 去见大哥”“太阳也不出”。有的日记只是推理、胡思乱想, 如第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篇, 都没有时间。空间也很狭窄, 狂人被关在房间里, 一般不让出门, 出门也有陈老五陪着。对空间没有具体的场景描写。作品中大多数是狂人的思维活动。可以说, 作品写的多数是狂人的心理时空, 非理性联想。如“陈老五送进饭来, 一碗菜, 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 白而且硬, 张着嘴, 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 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 便把他兜肚连肠吐出。”从鱼的眼睛想到人的眼睛, 这不是正常人的联想。何先生为狂人看病, 狂人想:“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何先生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 就好了”。狂人的联想是养肥了, 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何先生说:“赶紧吃罢”, 指的是吃药, 狂人理解为哥哥也是“合伙吃我的人”。这些联想、内心独白不是正常人的逻辑思维, 为非理性的思维。鲁迅曾在日本仙台 (Sendai) 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了两年, 对狂人的心理特征是了解的, 把幻想当作真实是狂人的真实特征。又如第六篇:“黑漆漆的, 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突然又冒出“狮子似的凶心, 兔子似的怯弱, 狐狸的狡滑”的思绪来, 混乱, 不连贯。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意识虽然混乱, 东想西想, 从赵家狗的眼睛想到李时珍《本草纲目》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 想到历史上的“易子可食”, 吃死肉的“海乙哪”等等, 但思维也保留某些逻辑性, 如从小孩子的眼睛想到与赵贵翁一样, 推出“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又如分析吃人的办法, 一种是布满罗网, 逼人自杀, 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 又偿了心愿”, 还有一种是扣上恶人或疯子的名目, “将来吃了, 不但太平无事, 怕会还有人见情”。这种描写就有“中国味”, 如果狂人一直胡思乱想, 漫无边际, 中国人是无耐心看下去的。《尤利西斯》1995年6月由萧乾与文洁若翻译出版, 印了二万册, 真正通读完的人可能不多。鲁迅的《狂人日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高中学生还是能理解的。

三、作者与叙述者:隐身又参与

作者与叙述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者是写作的主体, 叙述者是某个作品中文本的叙述主体, 是作者虚构的讲故事本的人, 他可以是全知型的, 也可以“我”来叙述。这是限制性叙述者。鲁迅《狂人日记》有两个叙述者, 一个是前言中的“余”, “余”是狂人中学的好友。一个是日记中的“我”。“我”不知道“赵贵翁”的经历和感受, 对人只是猜想, 不是“全知全能”的。《狂人日记》中两个叙述者都是作者鲁迅虚构的代言人。

作者写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信念, 情感和创作的艺术观点的意图。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讲述自己写《狂人日记》等作品的原由。目的是要打破封建的“铁屋子”, 呼醒沉睡的人们。作者要表现创作意图一般采用两种手法, 一种是作者“隐身”, 把叙述者作为替身客观地叙述, 通过人物的行为、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表现, 或借助象征、隐喻的形象来暗示。另一种是叙述者直接参与, 表现作者的评价、看法, 理念。

鲁迅的《狂人日记》基本上采取了作者“隐身”的方法, 作者“隐身”以“我”化为故事中的迫害狂的“视觉”看人、看场景, 以迫害狂的意识流进行思维。如“大门外立着一伙人, 赵贵翁和他的狗, 也在里面, 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 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 抿着嘴笑”。“陈老五劝我进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 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 就大起来, 堆在我身上”。这是狂人的视角所见所感。作者还借狂人的意识流, 诉说“四千年时时吃人的地方”, 吃人的历史。象征也是作者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法, 如关狂人的房子, “黑漆漆的”, “今天全没月光, 我知道不妙”“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 月光等都有象征意义。欧美的意识流小说一般都采用作者“隐身”的方法, 即使作为全知型的叙述者, 其叙述也较为客观, 作者的意图较难觉察。

鲁迅《狂人日记》还有另一个特点, 作者参与意识比较明显, 虽然以“我”叙述, 但明显看出作者表现自己的观点。这也带有“中国味”, 作者喜欢提示、启发读者, 怕读者误解。如“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 仍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实际上是点题, 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之类的话。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坦率在说:“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 是可憎或是可笑, 那倒是不睱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 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 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在《狂人日记》中, “你们可以改了, 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救救孩子”都是作者以“曲笔”的直接参与的呼喊。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 写《狂人日记》, 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此外的准备, 一点也没有。但鲁迅敢于创新, 不邯郸学步, 学习外国的写法, 又没有忘记中国的传统, 创造出有“中国味”的意识流小说, 使人耳目一新, 对中国新文坛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的出版比欧美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出版的时间都早。《狂人日记》的意识流手法具有“中国味”:集辐式结构, 散而不乱;心理时空, 非理性与理性的结合;作者与叙述者, 隐身又参与。

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意识流小说

参考文献

[1]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1]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2]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2]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

[3]鲁迅.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3]鲁迅.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

[4]萧乾、文洁若翻译.尤利西斯.译林出版社.1995.6[4]萧乾、文洁若翻译.尤利西斯.译林出版社.1995.6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第4篇

一天的时间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这一天里都收获颇丰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日记了。日记写什么内容才新颖、丰富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1000字(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1000字1

这几日,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我感到莫名的沉重。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文章可谓是字字珠玑、一针见血,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当时国之**、黑暗,引起了我的深思。

日记中记载有一句话:我认识他们,他们都是吃人的人。结尾处还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救救孩子!日记中主人公对他哥哥的痛斥感染了我,那是暗讽他们是搜刮民脂民膏的人啊。主人公有正义感,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和那种人同流合污,于是提出了那样的见解。真是可亲可敬,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世,这样的见解都是先进的、有道义的!如果这样为国为孩子着想的人再多一点,或许我们的世界会更好吧。

其实当今的世界很安逸,没有大型的战争,没有太多的流离失所,没有太过黑暗的灾难**,和平稳定,欣欣向荣!

只是偶尔想想,这个世界上依然有着不平等、缺衣少食、天灾人祸,我的内心就不安,是我杞人忧天了么,或许不是吧。

带着我的思绪,我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收好,我的内心好似有一股力量在燃烧,我忽然感觉我的思维升华了,我应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没错,就是应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忽然想起了初中时接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中国,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人的要求,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承诺,更是我们需要硌守的信条!这是我们新一代、老一辈的全部。

只是我们还是没能做好,但我坚信,我们的坚持会换来更好的明天,我们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我们的信仰在未来,会洒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从此,不,是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学习,想要为祖国做出贡献,想要为社会提供一份力。虽然革命的道路还有很长,但我知道,这是正确的路。也许它没有终点,也许它艰辛坎坷,也许它暗藏杀机,但它是正确的,是可以坚持的!

貌似跑题了,只是忽然很澎湃,心情激动。我知道,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我更知道,路在脚下!

其实呢,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为了控诉当时的地主阶级。他们搜刮民脂民膏,令百姓民不聊生,而主人公身为当中的一员,感觉到自身的罪恶,领悟了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他对此感到厌恶,同时也引起了他的深思。地主阶级靠剥削劳动人民为生,他们“吃”劳动人民的价值,吃他们的血肉,吃他们的精神,以此,养肥自己!

哎,当时的**摧毁了政府,很多地方民不聊生,日军侵华战争打了整整八年啊,八年啊!这期间有多少血与泪,有多少骨与肉!秩序混乱,生灵涂炭!

也需要感叹:这样难以忍受的时光过去了!这样黑暗**的年代过去了!

而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社会越来越小康,科技越来越进步!人民富裕了,社会安定了,国家发展了!这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付出了鲜血的代价换来的啊!

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我们已经很幸福了,是不是!当今社会,我们唯有发展己身,争取做有用的人,才有机会在滚滚洪流中脱颖而出!

只是靠一个人努力还不够,要有千千万万个人,所有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我们生而知之!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并不是说你好我不好,你厉害我不厉害,只要我们认真起来,做好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那么在困难的事情也能完成,不是么?

其实我还是更关注“救救孩子”的这句话,它让我深思:是不是孩子是最重要的!我想到了很多,终究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可是我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路很广阔,对不对?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1000字2

令人胆战心惊!

那是一个狂人,或者说“迫害狂”患者更加妥当,是他,见证了这一幕幕罪恶与血腥的场面。

那是一个有很好月光的夜晚,然而那赵家的狗却让他害怕,但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他更是觉得不妙,一路上的人都交头接耳地议论他,又怕他看见。其中最凶的一个还张嘴对他笑了笑,让他从头冷到脚,就连小孩子也是脸色铁青地在议论着他,像是和他有什么仇,他想来想去想不通,便自然而然地在那一晚失眠了。

有一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他哥哥说他们村的一个恶人被大家打死了,还被吃了用来壮胆,呵!吃人的才是恶人,他们还用得着壮胆么?终于,他清楚且明白了:他们都会吃人,而且要来吃他了。这样说来,之前他们对自己的奇怪举动便可以清晰地解释清楚了。然而,在知道这个事实的同时,他也发现了另外一个惊人的事实:他的哥哥竟然也是吃人的人!他突然知道了,他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哪怕他自己被人吃了,可他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可悲,可叹,可恨!而他,无能为力!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可怜的他必定是那只可怜的兔子吧!他不想再想下去了!也不敢再想下去了!

知道这些事实之后,他依然决定鼓起勇气去劝说他的哥哥不要吃人了,是该说他天真呢,还是说他有胆量呢?是天真且愚蠢吧!他哥哥听着他的话,一开始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了,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而这时门外还有一群人,正探头探脑地挨进来,很明显,这些人都是哥哥的同伙,都是吃人的人,他们在偷听完他的话之后都气愤不过了,于是抿着嘴冷笑,越发狠狠地盯着他看。终于,那些吃人的人忍受不了他的话了,气愤愤地直走进来,想阻止他继续往下说,可是哪里阻止得了?他仍是不屈地喊:“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可怜又固执的人儿啊!

他知道自己被关起来了,关在一个漆黑的,终日不见阳光的狭小地方,日日是两顿饭。他开始想起他的妹子,他现在终于知道她的死因了,是被他 哥哥吃了,现在想起来,真是让人伤心不已啊!说不定,当初不知道真相的他还吃过他妹子的肉呢,只是现在,恐怕过不了多久,他也会和他妹子一样了。

最终,难逃一劫……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战斗的新文学向垂死的封建礼教制度宣战所发出的第一声最猛烈地呼喊。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在那狂人的眼中简直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这是对封建社会的本质做出的振聋发聩的概括,更是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最深刻的批判!

故事是阴冷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然而却是最真实的,最鲜明的,最深刻的,更是最坦诚的!

故事运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交融的方法,用借实引虚,以虚证实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那些最冷峻的色调,最黑暗的现实都藏在这篇最真实的小说里面,体现出的是那最深刻的罪恶与血腥……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1000字3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题记

狂人何其狂也!竟以为兄弟亲友、左邻右舍都预谋着要吃他。狂人何其智也!竟透过礼教的重重迷雾看透了这个世界的吃人本质。狂人何其惨也!竟最终也免不了狂病“痊愈”,被世界彻底吃掉的命运。狂人啊,何不一狂到底?

《狂人日记》仅记两天,却出现了32处“吃人”。在每一处“吃人”的铅字下面似乎都能看到一个颤抖的灵魂,它恐惧,它也愤怒。当狂人听说邻村佃户吃掉地主的心肝时,他“从顶上直冷到脚跟”,终于开始认清社会的吃人本质。周遭的人都向他露出獠牙,因为他不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逃脱了所有人共同的枷锁。愚昧而麻木的灵魂不能容忍这种对已经同化了自己思想的锁链的挑战,所以,不论用嘴,用手,或是其他方式,吃掉他,吃掉这颗渴望自由的心。

“狮子般的凶狠,兔子般的怯懦,狐狸一般的狡猾。”这是鲁迅笔下赵家的狗,可这条土狗身上却深刻的显出人的影子。千年的封建思想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三纲五常和腐朽的文化在每一个愚民身上烙下的痕迹不可磨灭。每个人只是匍匐着,低着头,从不肯望望头顶上的太阳。他们认为老的,旧的就是好的;新的,没见过的就是恶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愿望令每一个人的理想便是衣食无忧,别无他图,可是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劳作只是为统治阶级提供了营养。长期的苦难与挣扎让人的心灵麻木了,空洞了,默默的接受了生来就受苦难的命运。腐朽的国家就由这一群行尸走肉堆砌,怎能不风雨飘摇?

沉沉的奴气无孔不入,人们不敢越过礼教的束缚揭竿而起,推翻这痛苦的根源。可是“人还是要吃的”,被剥削者也需要营养,于是丧失了人性仅存的同情心与怜悯心,对位高权重者阿谀奉承,丧尽尊严,又对惨况更甚于自己之人残忍的侮辱与践踏,从中取乐。如同狂人的大哥,虽知四书五经,晓各方道理,却对邻村吃人一事抱有快意,对狂人的“不要继续吃人”的真知灼见嗤之以鼻,大发雷霆。可见人民不仅是封建国家这台巨大的榨取机器的`动力,也是它坚实麻木的维持者。

鲁迅笔下狂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可谁又能说现在不是一个缺少狂人的时代?

法制建设漏洞百出,无数贪官污吏逍遥法外,真正被查的却只是冰山一角;食品安全检查年年进行,可面对满桌佳肴却依然难以安心下筷;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却依然鲜有强力措施。这样的社会虽不至于“吃人”,倒也并不太理想。我希望狂人出现,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我自己。

愿我有一双狂人之眼。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1000字4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我这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真的是晦涩难懂,如同嚼蜡。可名作就是如此,不然何以区分大家与大众之分。

所以于我,鲁迅先生的文章必读两遍以上,方可略知其意。如若再不懂,那只能是自己的智商拙急,不能深领其意了。而《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

至于写下这篇笔记,也是再读了很多遍的前提下,再参考着文章,才用拙劣的文笔写下的一丝小理解。

文末的注释写到《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那么鲁迅先生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都知道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此文必定会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那么鲁迅先生既敢写出此文去抨击社会礼教,就证明了鲁迅先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当时的社会已经腐朽没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也缺少敢于对抗的思想。

所以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被外界认为是“疯子”的我。而我之所以被认定为“疯子”,就是我觉得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会“吃人”的人,而且都要吃掉我。甚至连那狗都想要分一杯羹。

可最后的我,竟然发现我那死去的妹妹,可能也被我的哥哥做成了肉,予每个人都吃了。而我可能也是那吃了自己妹妹肉的人,也成了那“吃人”的人。

于是文末感叹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甚是悲凉凄惨。

所以以我低能的智商理解这篇文章,鲁迅先生许就是通过那真真假假的“吃人”手法,来批判当时社会的昏暗腐朽,来批判那封建礼数。

通过吃人,来反应那落后的封建思想,反应被那封建思想吃掉的真正的“吃人”者。使社会沉沦,使思想沉沦。

所以鲁迅先生才会弃医从文,不光是因为封建礼数的“吃人”,还有中国人自己吃自己的惨痛经历。鲁迅先生当时在日本求学时看到了一群身体强健的中国人冷漠的旁观一个要被杀害的中国人,竟然麻木到不能反抗,任人宰割。于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读后感。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造就当时国情的一切根本毒瘤。就是封建思想的麻木,沉沦。它腐蚀了人的思想,让人逆来顺受。

你顺从,则永生;你若反抗,则必死无疑。

所以当时社会才会沦为最大的殖民地,沦为人不人鬼不鬼的人间地狱。才会有许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去换取人间正道。

读罢,竟也觉得悲戚,想到当时若是没有像鲁迅先生这样的爱国文学家去做文章,做新文学。来对抗旧时思想,那么还有有多少人都残忍的“吃”掉呀!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1000字5

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国那段水深火热的革命的灰色的年代,混沌的国人还没有完全觉醒,两千年来的封建思想仍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在暴力革命中取得胜利是不够的,国人的奴性思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桎梏:辛亥革命的硕果被军阀窃取,推翻清政府后又要建立另一种迫害压榨穷苦人民的帝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即将吹响时又爆发出国共彻底决裂的危机;国民党严酷的统治和持续四年之久的内战,是什么让即使取得胜利了的中国仍然动荡不安?如果改变不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迂腐和懦弱,革命的意义永远无法实现,中国的和平时代永远不会到来。先生翘首以盼的是一个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国人相亲相爱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他用自己的纸笔和顽固保守势力斗争、和国人的愚钝斗争、和想要奴役国人思想蒙蔽国人意志的封建势力斗争,他想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黑暗的社会和悲哀的现状,唤醒国人清除封建残余,跻身革命事业,对社会的不平等奋起反击是他倾其一生所希望能做到的事情,可是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也未能看到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够到来的正义的新世界。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这是小说的开篇,人物的意识首先登场了。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为什么以前的三十多年见到的“全是发昏”的呢?“我”的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我”觉得还是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不知为何,“今天”看了我两眼。其实主人公意识的登场,先生就预示着他的意识与常人的并不相同,否则“狂人”二字又从何而来呢?

这几天出行“我”总觉得村人的眼神和言谈举止有些许异样,便想起了其他村庄的人们将大恶人打死并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吃的传闻,“我”终于明白其中缘由,其他村庄的人会吃人,缘何自己村庄的人就不会呢,既然可以吃别人,为什么不可以吃“我”呢?“我”猛然发觉,原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本文的叙述者说,“狂人”是患了“迫害症”这类的癔症,因此称他为“狂人”。然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在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中猛然觉醒的知识分子。他的臆想并不是毫无理由,他以为他所生活的世界日益变成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其实他看到的是人们独立的思想被日益吞噬,他看到的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人们的人格逐渐丧失。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所看到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让他看到这封建思想中极力提倡极力追捧与膜拜的道德,其实是活生生的“吃人”二字!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一个 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人吃人的可怖的世界,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教给人们的实质,其实就是“吃人”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第5篇

“狂人”近于“疯”,在做着“恶梦”,在境象中充满了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别人,却都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得“疯狂”了,从而说出一堆真话。

都说是“揭露传统封建礼教的丑恶”,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声?抛舍某领袖对于鲁迅先生强加的评价以及历来的噪音,让我们关注文本。

最让我眼前一亮并感到好奇的,并非其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而是:“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十年以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据此,我想,鲁迅之所以不凡,其深刻的怀疑性以及随之而有的批判性,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引文中,他不但怀疑,批判了那些“吃人的人”以及“礼教”,连自身,他也怀疑,他也反思自己,他也肯直面事实,他也批判。

有这样一种说法:真理,首先应该是真相。尽管,从逻辑角度而言,此话似有语病,但其所指,我已明白。古今能直面现实、勇敢说真话的人,有几个呢?博学如朱光潜、巴金、郭沫若,为了“活得好一点”,“安逸一点”,就唱着钢铁坦克极权的赞歌,畏首畏尾。鲁迅之所以能深刻、透彻看破迷雾,其求真之愿,实为大因由。因此,才有了这“反常”的“狂人”。

问题是,“反常”、“疯狂”、“梦呓”之后,怎么办?每天身处一个死寂的社会,每个人都认为你“傻”、“疯”、“狂”,而且,每天的生活,还得照样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缺一不可。年深月久,心灵能抵抗得住吗?“耗散理论”告诉人们,只有“系统的开放,才能让物质,信息等从无序走向有序。然而,如何能够坚守,不断进步突破局限,实乃大问题,毕竟,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

必须注意的是,“狂人”身体复原后的“赴某地候补”。由激烈地反封建制度及其文化开始,后来被迫害致狂,留下“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二册”,最后,病愈,做官去了。也就是说,“狂人”抛弃“狂”时的思想和原则,选择了委曲求全,终究无法抵抗来自整个社会的“黑暗力量”,重新成为“奴隶”了。鲁迅为“狂人”安排了做官这个结局,实在是太清醒了。从“救救孩子”那既悲切又空洞的“呐喊”,联想到“狂人”愈后默默无闻地就范做官,可以感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扭曲先行者人性,毒化他们灵魂的顽强而又可怕的力量,就可以看到极大多数尚无原创的强大的思想体系的改革者可悲的下场,比如康、梁,乃至正在写文章的我,都不过是“借助别人的武器来战斗”,罢了。

就个人经历而言,突破个人局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并且,充满偶然性。在我记忆中,有三次半偶然半个必然导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显的突破是从高一开始的。当时,年级有文学社,授课老师是年轻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为我开了一扇窗户,并且,因为我一向好阅读,当时遇此平台,当然要好好把握。于是,开始了相对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此外,当时促进我几乎全力投入文学的因素还有三个,一,我当时不堪功课成绩之重,理化生几乎让我绝望,一绝望就就得寻找精神寄托;二,当时我出任学习部部长,是学生杂志《星海扬帆》的主编,边学边用,学用互助;三,当时遇一志向与性情、爱好相投之人,每天玩着高强度的诗词背诵游戏以及文字游戏,快乐而充实。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点上进心,方有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与经验,也不能让我坚信我以后不会成为一个空虚无聊苟且偷生之辈。

行文至此,似若离题。

鲁迅先生对“娜拉走后,会怎样”提出了两种可能: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今天在此,幼稚地提出第三种可能:继续前进,因为“狂人”可能会喜欢上求真求知的快乐。

可是,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随着发现、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会变得怎样?我还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地板脏。我求证过,当我赤着脚走上一天的地板,抬起来看,黑如煤炭。因而,“推论”得出,狗也是“脏”的,因此,一直怕狗,怕与它接触,尽管在理性上,深知“万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始终无法接受狗,称“狗”而非“犬”,足为证。同样,小时候看到新闻报道,是关于飞机失事的,由此,害怕乘坐飞机。尽管我知道,飞机失事的概率十分低。也许,知道得越多,限制越多,“无知者无畏”,也许,就是经这样的推理得出。但,我绝不会选择做“无知者”。9·11灾难发生之时,那些投入救人行动中的人,难道不知道危险吗?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想,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真正决定了一个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为常识,一为本能。本能也分两部分,一为“生理本能”,一为“继后天训练而成的属于自身的能力”,即对一事作出近乎条件反射的反应,视为“能力”或“本能”。“知道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许,正在于当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经历越丰富,就越相信自己的经验,当新事物出现时,很难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反应及判断。毕竟,人是很难超越自我经验而存在的。这,也许就是人类的大局限,大悖论,大悲哀所在!我由个人经验所得的“娜拉走后”第三种可能,即为证。

上帝又要发笑了。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初二 第6篇

前天知乎上看人说鲁迅小说到底行不行,底下有人举例“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小时候也是看过的,所以对这句话有点印象,他一提,忽然想再看一遍,这想想不要紧,一看吓一跳。

我虽说是仍然看不懂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意思,但是,单看那些最肤浅的文字表面都让我胆战心惊。

通篇看完,发现确实是“我”有病,是狂人,即现在的精神病,最显著的是幻象和幻想,看什么人都是青面獠牙,张口就要吃人,听什么话都是三句不离吃人。而从日记中提到的那些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只是一群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大概是因为“我”一开始就有病,被他们知道了,所以从第一天起所有人,包括小孩,都来故意看我。后来病越来越重,而众人的反应也都是属于现实中合情理的行为。我这样看过去,好像《狂人日记》真的只是狂人的.日记。但隐约感觉还有一些东西。

如果“我”说的是真的呢?这就有意思了。事实上“我”所说的看上去也是真的,关于吃人的话题与故事都是真实存在过的(这里不讨论其隐喻)。当然,大哥吃了妹妹,母亲还知道,大哥可能和在饭菜里面让“我”也吃了,这里看着真的渗人,比鬼故事还可怕,自然只是幻想。但是,易子而食,闹饥荒吃人肉,吃人内脏壮胆,人血馒头(《药》)等等等等,这些事情都是有传说根据的。所以“我”的疯并非没有来由,怀疑也不无道理。那么这样说来,我倒是很想问一个问题,“我”最后有没有被吃?

说完这些,再来浅谈一些真正的东西。鲁迅先生要批判的无非就是日记里提到的四千年的吃人史。至于里面的诸多隐喻,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大概大多数人也只能是猜测,也许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不清楚哪个点指的是哪个现实。总之,《狂人日记》对现在的我们依然具有意义。也许那些吃人的东西已经没了,也许还有残余,也许新的吃人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许再也不会有吃人的存在。谁吃人,谁被吃,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里面有一件事说的是很清楚的,只要不吃人,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就没事了。而不是本来不吃,也不知道该不该吃,最后却跟着别人一起去吃。这样一来,首先不吃人的会被吃,被动吃人的也会被吃,喜欢吃人的还是会互相吃,谁也不能幸免。不过有的人深受其害,恐怕难再改变,所以鲁迅先生劝娘老子不要教一些吃人的念头,“救救孩子……”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第7篇

“救救孩子”响彻大江南北,但似乎我们都在高声呐喊的同时,却又在加害于一个个手无寸铁的孩子。你瞧,家长们给孩子报了奥数班、信奥班、舞蹈班……;你看,刚从地里成长为城里的家长们不断地教育孩子要远离农村孩子或者特殊孩子;你看在贵族学校读书的部分家长或者孩子的那种傲人神态……所有一切,我们不禁对孩子的未来心生怀疑,我们还担心孩子未来还会有爱吗?孩子的眼里还会有同情吗?孩子未来世界里还会对别人、对工作、对生活有责任和担当吗?

救救孩子……这是鲁迅的希望,更是我们现代人对未来的希望。谁能救孩子,当然是父母。但一些父母有时也如鲁迅笔下描述的那样:“自己想chi人,又怕被别人chi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在有人在的所有场景里,我们不乏看到一些人怀疑一切:你做事一定有目的,你肯定拿好处了;你怎么会对我这么好,肯定是想到利用我了;你多看了我一眼,肯定是想加害于我……现代狂人的幻想症状似乎也有点严重。大家担心对孩子的伤害,所以各地各校加强了安保力量。但我以为世界上总是好人多,路上也是。因此想到一句话:如果我们把别人都当成天使,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我们把别人都当成魔鬼,我们其实就生活在地狱里,天天提心吊胆。这句话真心说得好!一个人好不好其实在心态,做不做最终在行动。所以当下要救赎救醒的先是我等自以为是的高素质成人,救赎的是我等的灵魂、功利和情感世界。于是,看着疯了的旧社会狂人,想着今日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公民。我们是否可以多一点善良真诚、少一点功利冷漠。我们是否应该多相信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也是世界的,别人家的孩子是他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千万千万不要像《狂人日记》中写到的那些“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救赎成人才能救赎孩子!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8篇

【篇一:狂人日记读后感300字】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狂人日记》主体部分用日记体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迫害狂”在患病期间的遭遇及心理。狂人在没有年代的历史记叙“仁义道德”背后看出了“吃人”二字。

文章讲述:“我”回到家乡后,每个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那眼光另人毛骨悚然,连哥哥都和其他人商量如何“吃我”,我与他们争执,他们根本不听……

他们这样盯着我,都是因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在文章中鲁迅讲的“我”绝不是鲁迅本人,而是被封建制度迫害的牺牲者,当时大家认为“我”是疯子,而读后我们会发现,只有这个“疯子”的视角才是正常的,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礼教吃人、家族制度吃人”以唤醒那些被封建制度麻醉的人们。

【篇二:《狂人日记》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惨不忍赌啊…… ……

一个“吃人”一词。就表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易牙蒸了他儿子,给王吃,还是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时尽然没人管。

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这本书让我震撼不已,如果,我们的时代也发生这样的事,那我们要怎么办?

【篇三:狂人日记读后感400字作文

前两天,老师要我们看鲁迅的书,妈妈便给我找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有所谓“被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制度。他半夜查看历史,见整本书都写着“吃人”二字。他最终还是相信未来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

这个故事我看了三、四遍还只是一知半解。主人公的害怕,使我大致了解封建社会的可怕与可恶,他那一系列的想象令我毛骨悚然!我还小,不能完全读懂,可至少我知道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吃人这种可怕的现象真的存在。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救救孩子……。”,最后四个字在我脑中浮现。这四个字的意思一定不是那么简单吧?应该不只是肉体上的拯救吧?还有什么呢?心灵上的拯救?或许还有更多我不懂的……

【篇四:读了《狂人日记》有感】

黑暗是什么?是负着空虚的负担,是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体上的束缚?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灵魂的荆棘?是刺破心灵的的暗礁,亦或是无知的奴隶,卑微的侍者;还是时代的诡异?

《狂人日记》中记叙了“人吃人”的灾难,当鲜血淋漓的人被一个个饥肠辘辘的“野兽”狼吞虎咽下去,他们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无其事的样子,谁会知道在他们虚伪的外表下,竟在筹谋瓜分人的阴谋。麻木的肢体,被俘虏的意志,被摧毁的精神,一个个眼神呆滞,时代的黑暗使他们蜕变了,蜕变的狠毒、无知,昔日善良的种子已被恶毒的藤蔓所缠绕,命运的不公使他们沦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被奴役的肉体,被驾驭的思维,被溶解的顽强,俨然一副野兽的样子。而时代的里程碑终以血腥,愚蠢,残暴,无奈结束。

生存的意义就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后酿造一幕幕悲剧!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被鲜血浸染过的心,早已不堪一击;被狠毒俘获过的梦,早已支离破碎;被冷峻触碰过的脸,早已伤痕累累。

【篇五:狂人日记读后感400字】

近几天,我拜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这部小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

这部小说主要讲了在旧社会中,鲁迅来到了大哥的家乡。但那里的人却很奇怪,当鲁迅一人走在路上时,路上的人都面色铁青的议论着他,似乎怕他,似乎又想害他。当我读到有个女人在街上打自己的儿子,边打还边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看到这,我不禁吓了一大跳,虎毒还不食子呢!况且这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女人怎么会如此残忍呢!但是,更可怕的还在后面。那天,一个人来告诉大哥说村里有一个大恶人死了,村里的几口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拿来吃了,还说是可以壮壮胆子。直到最后,鲁迅终于明白了大哥与那些人是一伙的,目的是想吃鲁迅。才明白妹妹五岁时的死,是因为被大哥吃了,才知道这里是一个吃人的地方。

我想:旧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太恐怖了。那些人太残忍了,以为吃别人身上的什么就能补自己身上的什么这样一个荒唐的谣言,就去忍心去伤害自己的亲人。哎!可悲啊,可悲,旧社会实在太黑暗了。

【篇六:狂人日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还担心读不懂,翻开第一页,静静地读了起来……

文章不是很长很长,分为好几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写,就像是日记一样,从这个“狂人”的日记中,我们看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写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恐怖黑暗让人害怕的一群人,读来让人胆战心惊。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

联系鲁迅先生所处在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是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防抗之力,而那时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残酷无情。生活在这样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国人的心早已沉睡,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发抗。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就社会,了解了那时的社会,是我对鲁迅先生这个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篇七:狂人日记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看的时候起还真担心读不懂,打开电脑,我静静地读了起来.......文章不是特别长,分为好几篇,一天一篇,跟日记一样,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有感。从“狂人”的日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一个特别黑暗残暴的社会。所有的人都想着如何去吃别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比如文章中的大哥,主人公的妹妹就让它给吃了,而且父母生病,还要把自己的腿上的肉割掉,蒸熟让父母吃掉。还有杀了犯人,还有生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还有每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写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读来让人胆战心惊,读后感《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有感》。这不就跟当时的情况相同吗,你不吃别人,别人就要来吃你!

主人公“狂人”到底是真狂还是假狂?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罢了。

最后,鲁迅还感叹地说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其实是在文章中的结尾说了一个含义超深的句子,以此来唤醒国人反抗当时黑暗社会的意识!

【篇八: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800字】

鲁迅笔下的狂人可谓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如果放在现实中,绝对会是人们眼中的疯子。然而,当我们仔细品读时,却是发现了一些更深的东西。下面来说说我读完以后的感受,也许并不准确,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记》的“一”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现)在日记中写到自己不见月亮三十多年,在现实中显然不可能。而这些别人眼中的疯言疯语在这里却是狂人精神醒悟的象征,也是文中其狂之开始。而对于赵家的狗看他两眼感到害怕,表明他生活在这种恐慌之中。

在世人眼里,看疯子的眼光自然会有一些异样,无疑狂人正是众人眼中的疯子。主人公在痴狂状态下,觉得周围的人甚至赵家的狗看自己的眼神也是恶狠狠的,仿佛要把自己吃了。事实当然不会是其他人要把他吃了,别人要吃他只不过是他的一种在颠狂状态下的臆想而已。但若真的把这当作一种臆想,那便是真的在看疯子的日记了。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可以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己在短暂的醒悟后,终于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没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9篇

一个满脸忧伤的人伸头望着月亮,耳边传来赵贵翁家的狗叫声。一个面黄肌瘦的人在街道上游走,每一个人都青脸獠牙地狞笑着。衣衫褴褛的人翻开古书,却只看到“吃人”二字。一个狂人,不停地问着朋友:“从来如此,便对么?”

看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这句话——“从来如此,便对么?”这句话就是在讽刺循规蹈矩,我认为循规蹈矩没有什么大问题,而一味地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那么整个人就不会上进,整个团体就止步不前,整个社会甚至会退步。人类的社会是靠一个个梦想搭建起来的,而如果没有灵魂,没有梦想,只会循规蹈矩,那么人人都会成为行尸走肉。而有灵魂,有梦想,有上进心的人,就会被视为狂人,从而无法在社会中生存。

我们不应该去迎合世俗,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理智,不去随波逐流。过和别人重复的人生的人是可悲的。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为伟大梦想和追求,这样才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10篇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鲁迅著作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11篇

鲁迅这样的辛辣地剖析人性,让我想起契诃夫的小说《六号病房》。病房里的受迫害狂伊凡·德米特里奇·格罗莫夫热忱殷勤,“他说的话语无伦次,言辞激烈,似乎在说梦话,断断续续,不是时时都能让人听懂,但是从他的话里,从他的言辞和声音里可以听出某种一场美好的东西。他说话的时候您能认出他是个疯子,又是个人。他那些精神失常的话语是难以在纸上传达的。他说道人的卑劣品行,压制真理的暴力,将来会出现在世界上的美好的生活;说到窗上的栅栏,这使他每时每刻都会想到施行暴力的人们的愚钝和残忍。”而城里是令人气闷,市长和议员是半文盲,公众和媒体处之泰然,强权作为理性被接受,仁慈会引起不满,公正成为了笑话。社会需要知识力量的团结,需要让社会认清自我并大吃一惊。当安德烈被发现常常出入六号病房,他的处境意外地与狂人相似——被朋友惹恼,被关进病房,最后同伊凡一样,把痛苦当作人生的填充剂,认为人生万物都荒诞无稽、空虚无谓:“您蔑视苦难去吧,说不定您被门夹了手指,那时您就会放开嗓子啊的一声交出来!”

这也许就是我们叫“我”是狂人,伊凡为病人的原因吧。他们都是疯子,这里可是有数十上百的疯子在自由游荡呢!

好在无数疯子游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类终究像狂人说的“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面子,便变成了人,变成了真的人;有的人不要面子,至今还是虫子。”人类社会在变化,血腥在变淡,必须得承认的是——我们究竟谁是疯子?我们都不是疯子。

上一篇:《沟通的艺术》的读后感下一篇:小学作文快乐的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