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2024-09-16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精选11篇)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第1篇

广播电视网络的监测工作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中的组成重要部分。

如今,我国广播电视网络涉及到的范围不断扩大,广播电视网络的危险系数也会随之增加,所以,目前我国对于广播电视网络的监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第2篇

远程遥控设备的工作原理通常为:通过通信路自己已制定的时间,将语音压缩文件和相关的测试指标和测试文件等进行回传。

中途会经过监测网的防火墙,然后进入既然的路由器中,由路由器传至网络的通讯服务器当中,自动启动文件服务系统,将搜集到的数据自动存至网络的数据库中。

数据处理中心需要使用目前先进的数据库分布式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压缩技术和远程遥测技术,由此可保证对内和对外的广播播出的质量和播出的效果。

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分析 第3篇

1 监测预警技术功能分类

1.1 监测信号指标

在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中能够对相关信号予以监测,及时找到监测目标信号的伴音载波频偏、图像载波频偏、场强、伴音电平、图像电平[3]。在预警系统设计中,对相关指标均予以了一定数据范围控制,检测人员可根据自动监测功能,一旦发现数据偏离具体范围则自动发送报警信号,检测人员也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在检测时间上加以控制。

1.2 监测频道

在报警技术中,随着相关功能的逐渐完善以及我国在此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报警监测技术不断扩大监测范围,目前已经能够对监测范围中存在的所有频谱频道信号进行详细扫描[4]。同时,对于新增频道而言,可自动提示并检测数据。对于监测的目标频道可设置将相关内容编码,将频道基本数据内容上传至处理中心,方便监测人员深入数据分析。

1.3 存储全部数据

现阶段,电视监测预警系统已经能够依靠网络实现对节目的存储功能。但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影响节目播放的因素,例如出现网络故障。此时预警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到由于网络故障而造成的节目数据信息上传失败现象,在网络恢复后系统能够自动将相关节目数据接收并上传到存储系统。

1.4 广播信号报警

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中,报警技术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通常在预警系统中设置有“满时间”模块,指的是当节目没有按照系统中录入的播出时间段进行时,例如节目结束时间与开始时间与设置时间不符,此时监测技术会自动报警并指出问题所在[5]。除此之外,监测预警系统还能够对节目信号达到实时监测效果,一旦发现信号中断影响广播时,即可发出报警并记录问题 所在。

2 监测预警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效果限制

广播电视监测在效果上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监测技术、监测业务、监测设备等。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在监测范围上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监测尚未达到现代化标准,无法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在监测业务方面,对频道的监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监测业务缺乏创新性,在具体应用期间功能未充分发挥。监测设备方面,设备是监测的基础,我国许多监测台目前使用的设备存在一定滞后性,尤其是在地区较为偏远的位置,无法利用网络实现设备工作效率的改进。具体而言,监测设备以及监测仪器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改良更新,目前监测技术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可能受到监测范围及监测技术的影响。

2.2 监测新媒体

随着网络时代以及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广播电视中不断涌入移动电视、互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不同类型的媒介。作为观众,观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地点也可在公共汽车、办公室、户外、家庭等能够接收到信号的任何位置。在这些新媒体数量不断增多、模式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在具体监测效果上无法达到时代需求,仍需要持续改进。

2.3 网络化监管不足

现阶段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地方实现广播电视的观看及信号的接收。广播电视总局有独立的监测技术中心,并且在全国范围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测系统。在区域监测范围内,广播电视中心可通过网络联系广电总局,从而加强监测有效性。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许多区域在与广电总局的联系上并没有达到有效沟通状态,这种现象造成的直接结果表现为监测系统无法实现全面网络化监管,监测技术无法充分发挥效用。

3 监测预警技术的优化策略

3.1 技术人员培训

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在监测预警技术上的优化首先应将技术人员操作技能加以改进,确保每位技术人员在操作中都能够紧跟广播电视发展流程以及时代要求。具体而言,监测部门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让监测人员了解广播电视监测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现阶段监测需求与要求,对相关技术熟悉并掌握。

3.2 监测设备及技术维护

在监测技术上,广播电视需要面临技术上的复杂性,因此在维护工作中难度较大,涉及到的因素较多。针对这一点,在维护前首先应考虑到维护的目标,例如播放控制机、上载机、监控仪等设备,避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故障影响到广播电视效果。对于维护人员应详细告知监测技术维护的注意事项,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上紧跟时代步伐,保障监测技术达到广播电视标准。在技术维护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可采用定期检查以及日常抽查方式,查看监测记录是否完整,相关监测范围及数据指标是否发生异常。日常抽查可采用远程监控方式,通过网络将相关数据调取,查看数据的完整性。

3.3 建立数据文档

在监测与预警工作中不仅需要埋头工作,还应做好对数据的整理以及经验的总结,为设备维护及系统更新提供必要数据参考。可对每台设备及系统做好维护档案管理,将设备的运行、使用、安装、维修、故障排查等资料详细记录,为后期的维护提供依据,定期总结维护经验。将可行的维护与检修方案记录并制成文档,将操作流程及维护规范整理成简洁的说明,为后期操作提供经验。

3.4 完善电视监测系统

电视监测系统包含对无线电视及有线电视两种类型的监测,通常监测信号为一对一模式,监测中心中监测人员能够远程观看电视节目,并根据实际需求对节目频道加以调节,也可采用实时点播方式。除此之外,还能够根据监测预警需求回放录像资料。现阶段,多数监测系统能够保存近一周的节目,当节目出现无载波、彩条、黑场等异常状态时,报警系统将自动启动,并将异常数据代码发送到监测中心。

3.5 中心数据控制

对相关广播电视信号数据需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对数据做好储存工作,确保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可实时查询到备份数据。中心控制系统所连接的每个子系统均需要具有较高的操作性与可控制性,达到实时监测状态。同时还需要做好数据的分析工作,在将数据资料汇总之后,对存在错误的情况生成错误代码,完成输入与输出操作。

4 结论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播电视为人们提供了较大的便捷性,帮助接收各种数据,丰富休闲生活。监测预警技术的运行与不断完善是保障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未来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预警监测系统还需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广播电视发展状态不断改进,在监测预警功能上扩大范围,提升监测预警效果,从而对广播电视播出质量不断改进。

摘要:在广播电视监测预警具体运用过程中,监测技术以及预警技术也逐渐显现出问题,影响广播电视系统或相关节目的顺利运行。本文首先分析了监测预警技术的功能分类,根据目前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监测预警技术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监测预警技术,广播电视,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何增辉.面向安全播出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维护管理工作分析与优化[J].广播电视信息,2016(1):49-51.

[2]李建军.无线广播电视监测信号接收链路技术分析[J].山西电子技术,2014(5):65-67.

[3]吴桂芳,龚海军.广播电视监测预警与指挥调度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西部广播电视,2013(15):125-126.

[4]钱卫,居朝军.关于广电监测领域媒资编目与收视行为分析技术的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11):116-121.

广播电视技术监测的探讨 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我国对于广播电视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广播电视的监测工作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中的组成重要部分。本文就广播电视技术监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检测

一、广播电视监测的主要任务

监测广播电视覆盖效果和传输及播出技术质量;监测广播电视频段无线电波秩序和网络频道秩序;监测境外电台对我国广播的动态等。这就是说,要对广播频段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的技术质量和覆盖效果进行监测;要对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是否合法、是否按政府批准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传输和播出进行监测;要严格保护并有效利用频谱资源,保证广大受众良好收听收看;要对境外对我国的广播是否按国际法规和国际协议规定的技术条件进行监测,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二、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回顾

我国的中短波广播监测始于1955年,地面电视和调频广播监测始于1987年,卫星电视监测始于1995年,有线电视监测始于2002年。

目前,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已从单一监测声音广播,发展成为对无线、有线、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全面监测;从单一监测中短波,发展到监测涵盖米波、分米波、厘米波的广播电视频段;从模拟电视监测发展到有线数字电视、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广播(DTMB)的监测。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手段已经摆脱了离散的简单的手工操作,形成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有线电视广播监测系统和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向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现状

(一)无线广播监测

运用先进的广播无线信号采集、数字压缩、网络通信等技术,实现对内/对外广播播出质量和效果、对广播发射机播出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监测系统设备运行状态24h不间断在线实时自动监测。

(二)模拟电视、数字电视以及卫星电视监测

应用多种监测设备自动实时监测电视信号的误码率、星座图、信噪比、频谱、信号电平等,图像信号集中在显示系统中的监测,当实时测量值超越门限值自动声光报警。以MPEG-4压缩编码方式将解调后的A/V信号存储到磁盘阵列中,实现音视频节目的大容量、长时间保存;压缩码流小(0.7~1.5Mb/s),便于网络传输与本地及远程查询。

四、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

现有的监测技术大多是由前端采集设备负责将采集信号通过网络回传给一个简易管理软件,完成日常监测任务要求。随着监测业务的发展,工作中发现以下问题:

(一)随着监测站点的增多,单一厂家无法满足快速部署的要求,如果由多家完成,每家都有各自独立的系统,统一协调困难。

(二)监测前端设备的关键部分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整个站点监测业务瘫痪,影响范围大。

(三)随着设备的增多,维护的工作量加大,无形中人力和物力投入相应增加。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考虑到应该从原来传统监测系统架构转化到统一监管平台上来。所谓统一监管平台就是指从采集设备、接口标准到管理平台的融合与统一。

1、统一的硬件平台:将模拟与数字,将有线、无线、卫星、IPTV等融为一体。硬件采集、分析与监测设备是整个平台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投资最大的部分。要求做到:

1.1同一个机框中实现不同功能模块混插应用。

1.2在同一个机框中各个功能模块的数量可以任意组合,如可以插入3个有线数字电视监测模块,也可插入5个,同时可以混插不同数量的其他功能模块。

1.3各个不同功能模块的插槽不固定,任一功能模块都可插入任一插槽中,模块不受槽位影响,便于功能模块的灵活扩展及管理。

1.4所有功能模块都遵循接口标准,上层管理平台可以对监测主机的所有不同类型的功能模块进行统一的管理。

1.5未来新业务的功能模块也可在本机框内进行平滑扩展。

1.6集成分布式业务处理,业务分布到多个单板(刀片)实现,即所谓的集成分布式处理结构,整机高度集成。最大优势是一旦出现问题仅影响问题单板(刀片),不会扩大到其他板卡(刀片),维护也方便,极大提升了系统稳定性。

2、统一的接口标准:系统必须符合广电总局监测中心制定的包括广播(AM、FM)、模拟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等数字电视接口标准,对超出总局规范要求的接口,要无条件提供接口协议,方便今后系统联调。

3、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集中统一管理的软件平台,(或称监测监管运营支持系统)可随着功能拓展平滑扩展。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

3.1兼容性与扩展性。中心监管平台作为一个基本架构,可将多业务、多系统构建在中心监管平台上,根据不同部门业务要求挂载不同的业务管理模块,预留出CMMB、DTMB等监测信源和监测任务的功能。

3.2监测报警。对全省县级播出机构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实时监控;对各类播出事故实时监测报警;对实时报警的信息和异态信号进行上传处理;对指定节目的录音录像内容回传省中心监管平台;网络传输中断恢复后,支持断点续传;为预警平台提供数据接口。

3.3平台分级管理。通过中心监管平台,对各业务管理部门配置不同管理权限,显示不同的业务操作界面;对中心监管平台与市(地)分平台配置不同的管理权限,在前端设备的参数配置、节目信号调用、设备管理维护方面享有不同的管理权限。

3.4显示界面简洁友好,方便值班工作。值班操作界面应包含日常值班的主要内容和操作功能,包括音视频节目的实时播放、录音、录像调取、节目异态报警、异态节目播放、设备告警等主要功能。中心监管平台支持声、光、文字等报警显示、大屏幕电子拓扑地图显示。

3.5灵活多样的监看方式。系统提供工作站、大屏幕显示等多种方式;并将各前端任意码率的视音频节目上传中心大屏多画面显示系统,满足大屏幕多画面显示系统对输入信源的技术要求。

3.6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能够进行远端设备的参数配置、状态显示、故障报警、故障处理。能够显示设备当前的正常状态、故障状态(到板卡级)、故障类型、设备名称、发生时间;设备环境温度、风扇转速、CPU等主要部件的工作状态;设备资源占用,包括实时视音频、自动录像录音通道的占用情况,存储磁盘的空间使用情况,网络带宽占用情况,同时显示监测前端名称、地址、电话、联系人。

3.7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应制定合理IP规划,通过防火墙的设置,实现省监测平台与各级网络设备之间的隔离和访问控制。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病毒库、应用管理软件平台进行安全配置,确保网络传输的安全。

3.8日志管理。包括维护、值班等日常工作日志。维护日志应详实记录操作人员对中心监管平台、前端设备所作各类业务操作。值班日志应对系统形成的所有的统计报表进行记录。

3.9中心监管平台中实现省安全播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有效对接,保证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

结束语

当前,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监测能力和水平,才能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政府主管职能部门提供优质高效、快捷准确的服务,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地、高质量地传到千家万户。以上是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想法,不当之处请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徐鸣,郑继明,黄海,段鹏涛.广播电视监测的探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01).

广播电视网络监测技术 第5篇

监测网络中的测量仪器主要包括了自动无线电频仪谱占用记录仪、调频频偏仪、场强仪、频谱分析仪、调幅度测量仪和频率测量仪。

广播电视射频信号的监测主要工作内容为监测侧向和收测无线电频谱的占用情况、调制度、测量场强、载波频率等,测量时所采用的仪器主要有测量仪器和接收天线以及接收机。

对于无线电的电谱占用的监测实质上是指在众多频段中选取其中一段对于无线电的电谱占用情况产生自动记录。

其能够反映的是记录相应频段内,各个电台的工作运行状况,信号的强度、占用带宽和载波频率等状态。

通过对记录进行的分析,就能得知频谱的实际占用情况,有没空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等等。

调制度监测采用的仪器为测量仪内部存在高频电路和以接收机的中频信号作为测量仪的输入信号两种。

测量仪内部存在高频电路可直接对已发射的频波进行测量,不需要借助接收机进行监测。

以接收机的中频信号作为测量仪的输入信号的监测形式,此种形式需借助接收机来进行,我国的监测台通常使用的是测量仪与接收机配合使用的形式进行监测。

频率作为无线电广播极为重要的技术组成部分,所拥有的优势也是独一无二的,一方面保证了节目的播出质量,一方面又充分的利用了相关的无线电频谱资源,还减少了同频台间的信号干扰情况。

因此,对于频率的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6 结语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还在不断的发展,相应的监测技术也会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而得到提高,这对于我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广播电视网络的监测随着如今广播电视覆盖范围的扩展而变得更广泛,对于广播电视多途径的传输模式,相应的监测系统也是不同的。

为了保证我国广播电视网络的安全有效的进行,监测技术需要与时俱进,促进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鸣,郑继明,黄海,段鹏涛.广播电视监测平台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和实现[J].广播与电视技术,(01).

广播电视网络监测技术 第6篇

【摘要】 广播电视运行中,采取网络检测技术,推进广播电视的安全发展。

网络监测技术,是广播电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网络电视的使用范围并不广泛,但是广播电视网络运行中的危险系数很高,必须落实网络监测技术,才能提高广播电视的安全水平。

广播发射与广播监测技术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广播;发射;监测

广播在人们生活中产生深远影响,为实现广播信息更清晰有效传播,需提高广播发射和监测技术,以此保证信号发射质量,降低其他信号影响。广播发射技术及其应用

1.1 广播发射技术

广播发射技术是由宽带及调制方式决定的。广播信号发射时,发射端会出现较大信号干扰。广播信号通过电磁波形式发射出去,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发射端影响造成信号减弱,甚至对电离层造成影响,造成信号失真难以被有效接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广播发射有更深了解,并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广播中,信号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记录,但数字转换仍旧存在一定困难。随着数据率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数字转换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用户可及时获取准确信息。

1.2 广播发射技术的应用

广播发射技术应用中首先需要了解发射信号类型,选用合适的发射机并掌握操作方法,如其中的调幅广播、抑制性单边广播等。根据发射范围选择合适频率及波长,如短波发射机频率为3.9~26.1 Hz。最后需要对输出到负荷的高频率进行分析。

当前广播发射技术在应用上仍旧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广播发射维护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广播发射设备维护管理意识不足。设备长时间无人管理维护将会出现问题,久而久之便转化为大问题难以解决。为保证广播发射质量必须加强管理,提高维护技术,确保广播发射活动能够有序展开。广播站管理人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维护体系,提高设备维护人员专业素养,加强对广播发射设备的检测,及时发现设备问题,排除设备故障,消除设备隐患,从根本上提高广播发射性能。广播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2.1 广播监测技术

广播监测技术是我国广播建设的基础,广播监测技术水平对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广播信息已经覆盖大多数地区,但其覆盖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我国广播监测技术在一些地区信号较差,因此需要提高广播信号发射质量。广播发射时需要对其传输质量进行分析,通过对各个频段进行有效控制,实施广播信号动态监测,提高广播节目频道资源利用效率。广播站运行时需要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对其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广播质量,推动广播事业发展,让人民享受到良好广播服务。

2.2 广播监测技术的应用

广播检测技术在广播中的应用主要是为广播播出安全及播出质量提供保障。当前我国广播监测技术主要对电视台发射的信号进行检测,以此提高广播质量。广播监测技术实现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广播无线场强监测网,通过监测网进行信息收集,并对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得出有效结论进而作出有效决策,提高广播播出效率。广播检测系统核心是监控中心,通过监控中心对广播设备进行监控管理,并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相应信息传输到前端设备。此外,还可以通过前端设备获取信息,通过这些系统技术获取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及时传输。进行广播监测时需要通过多个监测点,运用与之相应的发射技术,提高信号发射准确性。广播监测系统可对广播全程进行动态监测,结合智能化控制系统对广播过程进行控制,及时应对广播过程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实现及时有效的调控。广播监测设置的监测点无需专人值守,只需在监控中心设置值班点即可,从而有效缓解用人压力。

广播监测中心需要建立在数据网络传输系统的基础上,只有建立该系统才可保证各个监测点信息均可被及时传输至监测中心。广播监测中心需要配合链路冗余技术及网络技术,共同配合建立数据传输网络。这些技术有效融合后便可将其连接到广播节目监测系统中,从根本上提高广播监测技术。该网络传输系统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网络管理中心,并对网络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维护,从而实现对传输网络以及广播现场的科学管理。广播监测中心对网络传输要求较高,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保护信息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基于此,在数据网络传输过程中必须实现网络结构模块化,监测网络系统需要同网络技术发展同步深化。系统可靠性需得到保障,确保当网络中存在一些单点或多点故障时,整个网络系统并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广播站管理人员需要对现有情况进行需求分析调查,获得需求增长趋势,日后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建立需要同需求分析同步展开。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第8篇

1 系统功能

监测前端通过对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的采集、压缩、转码、存储以及参数测量等工作, 实现对中波广播、调频广播、地面模拟电视、地面数字电视 (DTMB) 的监测。

1) 中波、调频广播监测系统功能

对广播节目的监测具备无载波、无音频、功率下降、调制度越限等报警功能, 同时具备对场强、调幅 (制) 度的测量功能。

2) 电视监测系统功能

对地面电视节目监测具备无载波、无视频、彩条、黑场、音频静音、画面静止等报警功能;具备频道扫描、新增频道报警、频谱扫描等功能;在测量方面具备实时测量场强、图像电平、伴音电平、载波频偏等功能。

2 信号接收链路组成

信号接收链路由接收天线、平衡变换系统、阻抗匹配系统及传输馈线等组成。

2.1 接收天线

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主要通过接收天线实现, 接收天线的作用是把接收的电波能量转变成射频电流, 通过馈线传输给监测设备。根据无线广播电视的传输特性, 在前端系统中, 主要利用环形天线接收中波广播信号, 利用对数周期天线接收地面电视、调频广播节目, 个别前端用八木天线接收地面电视信号。

2.1.1 中波广播接收

前端系统采用室外无源环形天线接收中波广播, 根据中波广播传播特性, 当环形天线平面与电波传播方向平行时, 接收信号的电平最高, 收听效果最好;两者相互垂直时, 接收信号电平最低, 收听效果最差。

2.1.2 调频广播和地面电视接收

对于调频广播、地面模拟电视、地面数字电视, 前端系统主要采用宽频带的对数周期天线作为信号接收天线。

针对VHF、UHF频段的地面电视频道, 前端系统主要采用45 MHz~120 MHz、140 MHz~800 MHz两个频段的对数周期天线, 调频广播与VHF频段电视共用45 MHz~120 MHz对数周期天线[2]。

1) 接收天线高度

在对数周期天线架设中应考虑天线高度、天线间的相对位置、天线方向等因素。

对数周期天线的接收高度参照视距计算公式:

式中, R表示电波传播视距, ht表示发射天线高度, hr表示接收天线高度, 4.12为修正后的大气层介电常数。在监测前端建设时, 通过已知的电波传播距离 (前端与发射台直线距离) 和发射台天线高度, 可计算出接收天线的理论高度hr, 参考hr进行监测用接收天线的架设。

2) 接收天线相互位置

多副天线架设在一根杆上时, 当两副天线水平 (左、右) 或垂直 (上、下) 架设时, 两副天线间隔应大于, λ为两副天线工作波长中较长的波长。

3) 接收天线的增益

电视和调频广播接收天线的增益, 一般是指相对于半波振子的功率增益, 即当天线取最佳方向时, 天线输出端匹配负载中所吸收的功率, 与在相同条件下半波振子天线输出端匹配负载中所吸收功率之比[1]。天线输出电平应满足监测前端的门限要求, 因此在选取接收天线时, 应考虑天线的增益。

接收电平公式:

式中, S为天线输出电平, E为接收点场强, λ为天线工作波长, G为天线增益, Lf为馈线损耗, SYV-75-5-1馈线损耗一般取1 d B。

根据监测前端对天线输出电平的要求S、接收点场强E、接收频道 (频率) 对应的波长λ、电缆损耗Lf等参数, 可计算出接收天线所需的增益G, 从而选择满足增益需求的接收天线。

2.2 信号传输

监测前端接收天线架设在监测机房顶层室外, 通过同轴射频电缆进行射频信号的传输。

前端系统常用的同轴射频电缆主要型号为SYV-75-5-1, 特性阻抗为75Ω。按照SYV系列同轴射频电缆结构性能, 参考传输频率在200 MHz时, 衰减常数≤0.19 (d B/m) 的特性, 电缆长度按照最长30 m计算, 前端系统的电缆衰减不超过6 d B, 一般衰减值取1 d B~2 d B。

2.3 平衡/不平衡转换与阻抗匹配

在监测前端信号接收中, 接收天线通过传输馈线与射频解调设备和射频测量设备 (场强仪) 连接时, 应保证相互间的阻抗匹配和保持平衡与不平衡形式的一致, 才能提高接收信号的有效功率。

2.3.1 平衡/不平衡变换

监测前端的接收天线环形天线、对数周期天线、八木天线等都是平衡馈电, 而所用的同轴电缆为不平衡馈电, 天线与馈线的连接时应进行平衡/不平衡转换。技术上常采用的变换方式如下:

1) 平衡变换器

如图1 (a) 所示, 半波振子的一臂与主馈电缆外导体连接 (a点) , 另一臂与导体上端和主馈电缆的内导体连接 (b点) , 导体的下端通过短接金属环与主馈电缆外导体连接 (c点) , 此时a、b之间的波程差为, a、b两点反相, 实现了平衡馈电。a、b两点到短接金属环之间是一段的短路线, 阻抗为无穷大, 不影响阻抗匹配。

2) 不对称U型环平衡变换器

如图1 (b) 所示, 它由两段同轴电缆 (阻抗75Ω) 构成, 其中一段为, 另一段为, 两段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分别与半波振子的两臂a、b连接, 另一端与主馈电缆连接于c点, 主馈电缆到振子两馈电点路径的波程差为, a、b两点反相, 实现了平衡馈电。馈电点a到c点的阻抗为150Ω, 馈电点b到c点的阻抗为150Ω, c点阻抗为两馈电点的并联值即75Ω, 实现阻抗匹配。

3) 平衡变换器

平衡变换器又叫U型平衡变换器, 折合半波振子天线 (如八木天线, 阻抗300Ω) 与同轴电缆 (阻抗75Ω) 连接时, 在它们之间加装长度为的U型平衡变换器, 从图1 (c) 可看出, 信号从主馈电缆传至a点分成两路, 分别供给振子左右两边负载。a、b两馈电点的波程差为, a、b两点反相, 实现了平衡馈电。

2.3.2 阻抗匹配

前端系统中涉及到的阻抗匹配主要有两种:

1) 主馈电缆与监测设备连接

监测前端采用的调频广播监测设备的输入为N型接口, 阻抗50Ω, 系统采用的接收天线、主馈电缆阻抗均为75Ω, 因此在主馈电缆与监测设备之间采用75Ω~50ΩN型阻抗转换器, 实现阻抗匹配。

2) 主馈电缆与八木天线连接

折合半波振子天线 (阻抗300Ω) 与主馈电缆 (阻抗75Ω) 连接时, 需要进行300Ω~75Ω阻抗变换, 技术上采用平衡变换器, 如图1 (c) 所示, 由于a、b两点的对地阻抗均为150Ω, 合成后a点的阻抗为两馈电点的并联值即75Ω, 实现了阻抗匹配。

3 场强测量

监测前端系统利用内置场强测量卡实现对地面电视和广播节目场强的测量, 得到的数据作为载波电平的判断依据, 当所测场强值低于门限电平值, 系统进行“无载波”报警。

前端接收信号的场强值与前端的位置及接收天线的高度有关, 视距内场强计算公式为:

式中, ht、hr分别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高度, λ为接收信号波长, r为收发间距, Pe为发射天线实际辐射功率, 计算公式参见式 (4) 。

式中, P为发射机的标称功率、G为天线增益、L为馈线损耗。

通过实测的场强值与理论计算的场强值的比较, 如测量值与理论值吻合, 则表明信号接收通道基本无干扰, 如两值相差较大, 则说明接收通道受干扰, 需要重新选择干扰较小的位置进行接收。

4 接收效果

经测, 监测前端调频接收场强均超过60 d B (μV/m) , VHF波段电视接收场强高于57 d B (μV/m) , UHF波段电视接收场强高于67 d B (μV/m) , 满足我国城市调频、电视广播最低可用场强值;中波场强值基本满足中波广播标称可用场强 (白天地波服务城市63 d B (μV/m) , 夜间地波服务城市77 d B (μV/m) ) [2]。

5 结束语

通过对无线广播电视监测前端信号接收链路的研究和分析, 表明在监测前端信号接收链路环节上, 通过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接收信号的电平值, 进而提高监测系统的指标。

摘要:通过对无线广播电视信号接收链路的分析研究, 汇总整理了与接收性能有关的技术要点, 提出改善接收效果、提高监测性能的具体措施。通过在监测前端的实践, 极大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为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安全播出提供了重要保障。

关键词:环形天线,对数周期天线,平衡/不平衡变换,阻抗匹配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第9篇

关键词:UPS电源;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应用

供电技术对于监测中心机房来说是重中之重,任何一个短暂的供电中断、闪烁,都将导致我们监测系统停止工作, 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UPS系统——一个高性能的不间断电源,就成了保证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的首选设备,他具备的优越技术条件,不但杜绝了突然断电造成的危害,同时也提高了供电质量。所以,UPS系统在广电系统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UPS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UPS的英文全称是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意为不间断电源系统,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在市电正常时,UPS将市电稳压稳频后供给负载使用,此时的UPS就是一台交流市电稳压器,同时它还向机内的蓄电池组充电;当市电中断时(事故停电),UPS立即将机内蓄电池的电能通过逆变转换的方法向负载继续供应220V交流电能,使负载维持正常工作,可见,UPS是一种能为负载提供连续不断电能的供电系统。

UPS大体分为离线式UPS(也称后备式UPS或切换式UPS)、在线式UPS、在线互动式UPS三类。

(一)后备式UPS:

后备式UPS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

当电网供电正常时,一路市电通过整流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而另一路市电通过自动稳压器初步稳压,吸收部分电网干扰后,再由旁路开关直接给负载供电,此时它只相当于一台性能较差的稳压器,仅对市电电压幅度波动有改善,对电网上出现的频率不稳,波形畸变等电源缺陷没有任何调整能力。

当电网供电电压低于180V高于250V,或电网频率超出UPS输入范围时(即在非正常情况下),交流输入会被切断,充电器停止工作,蓄电池开始放电,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逆变器开始工作,产生220V50Hz的交流电,此时UPS供电系统转换为由逆变器继续向负载供电。所以,后备式UPS的逆变器总是处于备用供电状态,并且供电时间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在线式UPS:

所谓在线式是指无论电网电压是否正常,负载所用的交流电压都是经过逆变输出而提供的电能,即逆变电路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所以,他的电压、频率都非常稳定。在线式UPS一般为双变换结构,其电路结构图如图2:

所谓双变换是指 UPS正常工作时,电能通过了AC/DC、DC/AC两次变换后,再提供给负载使用。

如图3所示,在线式UPS在电网供电正常时,电网输入的电压经过噪声滤波器去除电网中的高频干扰,以得到纯净的交流电后,一路进入充电器对电池充电,另一路则进入整流器进行整流和第二次滤波。并将交流电转换为平滑直流电能供给逆变器,而逆变器又将直流电转换成220V50Hz的交流电供负载使用。當发生市电中断时,交流电的输入已被切断,整流器不再工作。此时,蓄电池放电把能量输送到逆变器,再由逆变器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供负载使用。它们的转换间隙为零,非常符合监测系统不能断电的技术要求。

在线式UPS的供电质量很高,是源于它在接受到市电后,首先将市电交流电源变成直流电源,然后进行脉宽调制,再将直流电变成交流电。所以,在线式UPS是一个电压稳定、频率稳定,没有杂波干扰、没有波形畸变较为理想的不间断供电电源,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选用,也是我们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建设中首选的供电设备。

(三)在线互动式UPS。在线互动式UPS是基于在线式UPS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其蓄电池、逆变器和输出始终处于连通状态。在市电正常情况下,逆变器反相工作,为蓄电池充电;市电异常时转换开关断开,由蓄电池提供电能,在线互动式UPS的逆变器和输出总是处于连通状态,对电源起到滤波和削波作用,具有优越的电源保护能力,具有稳压精密,运行稳定,智能化和安全保护等优点。

二、UPS的安全使用

1、当前,一般市电电压的波动范围都符合UPS输入电压变化范围的要求,目前绝大部分UPS都具有抗干扰自动稳压功能,没有必要再外加抗干扰交流稳压器,如果有的地区电压波动较大,那么,应在UPS前级增加抗干扰交流稳压器作为UPS的输入级,用于保证UPS的正常工作。

2、UPS的配电箱所使用的开关不宜选用老式的刀闸开关,因这种开关在接通和分断电源时有拉弧现象,会对电网产生干扰,也不宜使用熔断式熔丝,因为熔断丝过电流响应速度太慢,在负载或UPS短路时,不能及时切断电源,从而会对设备造成危害。所以,UPS的配电箱,应采用空气开关,这种开关有消弧和负载短路时响应速度快的功能,有漏电保护和过热保护等功能。但是,要注意空气开关的容量,选用应适中,开关容量过大会造成过流或发生短路时,起不到保护作用,过小则会造成经常跳闸断电。

3、使用UPS应保证所接的相线、中性线、地线符合要求,不得随意改变其相互的顺序。这是非常关键的,否则,在自动转换时,会将相、零、地线错位,造成设备损坏。

4、禁止将不同安时数,不同品牌的蓄电池组混合使用,外接的蓄电池组到UPS主机的距离应尽量短,导线的截面积应尽量大,以增加导电量,减少线路上的电能损耗。

5、为防止寄生电容耦合干扰,保护设备及人生安全,UPS必须可靠接地,且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欧姆。

三、UPS的日常维护

1、清洁和检查:UPS正常工作情况下,主机的维护量很小,主要是防尘和定期除尘。由于空气中的灰尘较多,机内的风机会将灰尘带入机内沉积,当遇到空气潮湿,会引起主机控制紊乱,造成主机工作失常,发生不准确报警,造成器件散热不好。所以,每季度应彻底清扫一次,同时检查各连接件、插接件有无松动和接触不良的情况。

2、定时检查、测量蓄电池组的电压,更换不合格的电池。

3、每三个月对蓄电池放电一次,可以提高蓄电池能量和寿命。如果市电很稳定,UPS中的蓄电池就没有工作的机会,蓄电池就有可能因长时间浮充而损坏。因此,每季度应人为地中断市电一次,让蓄电池带负荷放电一段时间,用于激活蓄电池,这不但能保证蓄电池的蓄电能量,而且能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担负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安全卫士”作用,一旦出现问题,将在所监测区域造成无法挽回和不可估量的重大政治影响,政治责任及其重大。近年来我台在播出、传输系统使用了在线式UPS,提高了供电质量,避免了许多因外电原因造成的停播事故。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第10篇

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有线电视系统)

技术能手竞赛复习提纲

一、监测系统

1.基础理论

电工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2.1广播电视技术概述

2.1.1无线电波传输基本概念

2.1.2发射与接收天线原理

2.1.3广播电视模拟信号传输与调制技术

2.1.4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基本原理及编码技术

2.1.5数字信号传输、复接及调制技术

2.2广播电视接收

2.2.1中短波调幅广播接收

2.2.2调频广播接收

2.2.3无线电视接收

2.2.4卫星广播电视接收

2.2.5有线电视广播接收

2.3广播电视发射技术

2.3.1中短波广播发射技术

2.3.2调幅广播发射技术

2.3.3地面电视发射系统

2.3.4卫星电视发射系统

2.3.5有线电视网络系统

2.4广播电视传输网概念

2.4.1 SDH传输网概念

2.4.2中央、省、地市广播电视信号传输

2.5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有关规程

2.6计算机技术基础

2.6.1计算机系统组成2.6.2计算机网络基础

2.6.3计算机网络常用协议

3.专业技能

3.1广播电视监测的基本任务

3.2射频信号测量

3.2.1频率测量

3.2.2电场强度测量

3.2.3调制度测量

3.2.4频带宽度测量

3.2.5无线电频谱占用测量

3.3中短波广播监测

3.4调频、电视测量

3.5卫星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3.6有线电视监测网技术

3.7遥控监测技术

中短波遥控监测系统、有线和无线电视监测系统

3.8通用电子测量技术

信号分析类测量仪器(示波器、频谱仪、场强仪、测频仪等)

3.9广播电视播出异态分析、数据处理及应急处置

二、有线电视系统

1.基础理论

1.1分贝比与电平,电平单位的换算

1.2载噪比的计算

1.3非线性失真指标C/CSO和C/CTB的计算

1.4数字调制技术

1.4.1 QPSK调制的原理、符号率、带宽计算

1.4.2 QAM调制的原理、符号率、带宽计算

1.4.3 OFDM调制的原理、符号率、带宽计算

1.4.4 星座图分析

1.5数字编码技术

1.5.1 MPEG-2编码器的编码速率

1.5.2 TS码流的形成1.5.3 TS流的结构和分析

1.5.4 MPEG-

4、H.264、AVS编码器的编码速率

1.5.5 差错控制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RS码、交

织码、卷积码等信道编码原理

1.6多路复用技术:MPEG-2中的PSI信息

1.7加扰技术

1.7.1基础原理

1.7.2同密加扰和多密加扰

1.8有线数字电视的性能指标

1.8.1数字电视频道功率

1.8.2误码率、MER和载噪比

2.专业知识

2.1有线电视模拟前端系统

2.1.1组成结构

2.1.2设计计算:载噪比、输出电平、非线性失真

2.2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2.2.1数字电视前端的组成和主要设备

2.2.2卫星接收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3 QAM调制器的功能和应用

2.2.4 MPEG-2编码器的功能和应用

2.2.5复用器的功能和应用

2.2.6加扰器的功能和应用

2.2.7 IPQAM的功能和应用

2.2.8视频服务器的功能和应用

2.2.9核心路由器的功能和应用

2.2.10波分设备的功能和应用

2.2.11网管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12业务与运营支撑系统(BOSS)的功能和应用

2.2.13监控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14条件接收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15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16数据广播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17中间件的功能和应用

2.2.18准视频点播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3有线电视网络

2.3.1 WDM技术:基础概念、光波长区的分配、WDM系统在传送网中的应用

2.3.2宽带城域网的关键技术

2.3.3 FTTH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2.3.4 DOCSIS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2.3.5 EoC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2.3.6同轴电缆传输网络:基础结构、干线放大器的工作电平、传输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2.3.7用户分配网:树形结构、集中分配结构;无源分配网的设计和计算

2.4相关知识

2.4.1三网融合、NGB、IPTV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技术

2.4.2相关传输协议:RTSP实时流协议、SCTP流控制传 输协议、RTP实时传输协议、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IGMP协议等

2.4.3 OSPF、ISIS、BGP、MPLS等路由协议

3.专业技能

3.1测量仪器的使用

频谱分析仪、有线电视分析仪、网络分析仪、数字场强

仪、光功率计、光时域反射仪、光缆熔接机、码流分析仪、视音频分析仪等

3.2有线电视前端系统指标的测量

3.2.1 C/N、CTB、CSO、图像载波电平、伴音电平、V/A比

3.2.2 MER、误码率、数字信号电平

3.2.3光功率、光波长、光反射损耗

3.2.4码率、TS流包头、PAT结构、PMT结构、PCR抖动

3.2.5 ASI信号的输出幅度、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抖动

3.3有线电视网络指标的测量

3.3.1反射损耗、插入损耗、相互隔离、特性阻抗、带内平坦度、噪声系统、信号交流声比、群时延、电缆衰减常数、屏蔽衰减等

3.3.2机顶盒的视频输出幅度、视频同步幅度、视频幅频特性、色度/亮度增益不等、视音频同步时间差、工作功耗等

无线监测广播电视论文 第11篇

GSM短信系统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主要工作流程为,依靠于接收天线发送回来的固定频率下的信号,通过一系列的场强模块测试后与系统所设置的门限值相对比,若数据高于系统设置的门限值即为正常,在此情况下系统将会对固定频率进行信号的测试;若出现数据低于系统所设门限值的情况,控制系统将会以短信传送的方式将发射机故障以及监测情况,反映到技术人员接收系统和相关控制中心服务器上,以提出故障警告。技术检测人员接收到警告短信后在第一时间回到故障现场进行检修,从而缩短因故障所导致的电视停播时间。另一方面,控制中心接收到警报短信后,及时将故障时间、故障原因等情况反馈至此区域负责人员,并在情况核实之后依据相关情况完成故障的上报和登记工作。

在整个检测工作流程中,GSM短信服务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起来就是,GSM短息服务系统将所接收的发生故障时间、地点以及具体故障情况,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监测技术人员手机和控制中心短信池,控制中心则对相关短信进行处理之后发送至检测室显示屏幕上,如此一来工作人员可以明确掌握故障的,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处理。由此可见,监测控制中心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于GSM短息服务系统,通过接收到的短信清晰掌握不同区域的故障问题和详细时间,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从而保障了整片区域的广播电视播放顺畅,满足了不同用户的收看要求,及时缓解或者改善了电视停播故障问题,因此,GSM短信服务系统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广播电视无线检测技术中应用GSM短信的优势

(1)由于短信发送费用低廉且接收短信不需要收取费用,因此GSM短信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系统运行所需成本费用,同时该系统的组网较为简单,所需建设周期较短,故具有投资小回报大等特点。另外,GSM短信在不同区域也能够实现短消息互联,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方便和实惠,在电话资源和线路节省方面较之传统的拨号有线系统更胜一筹,完善地解决了部分地区因各种因素无法实现发射机数据连接的问题。GSM短信服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设置天线,因而节省了一系列不必要的手续费用,该特点比一般无线网络更为经济。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有效应用GSM短信系统,能够简化建设步骤降低投资成本,及时解决故障缓解播出风险。

(2)由于GSM短信服务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应用资费少

可以跨区域发送、接收短信等特点,因而打破了传统数据接收系统对于发射数据地点的局限性,就目前来说,该系统信号覆盖的优越性是没有任何系统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同时,该系统运营机构通过在一些偏远地区设置信号站等措施,全面解决了某些地区因为用户稀少或者地域限制而导致的信号较弱问题。

(3)通常情况下

发射机工作运行中所传输的数据大致在几个字节之间所需容量不大,然而GSM短消息服务系统能够支持发送140字节,因而为发射机的数据传输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GSM短息服务系统校验方式较多标准较为规范,因此有效降低了误码概率保证了系统数据传输中的准确度。

3结语

上一篇:初一学生综合性评语下一篇:郑东新区公安消防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