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要素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7-03

关于县级要素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关于县级要素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1篇

一、要素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要素市场已逐渐成市场配置资源的直接渠道和基本平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金融、劳动力、技术、房产、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已具雏形,为推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扩大信贷投入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县拥有中国民人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7家金融机构、40多个金融网点,4家保险机构、2家证券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03年底,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8.5亿元,净增7个亿,贷款余额达22.9亿元,净增4.3个亿。保险业务已有人寿险、财产险等70多个险种,保费收入8200多万元,综合赔付率为52%。

(二)以市场引导就业为主导的劳动力市场得到较快发展。一是就业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到2003底,全县有县级职业介绍机构1家,承担公共职业介绍服务职能的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17家,从事职业介绍的工作人员32人。2000年来,进入县劳动力市场供职的单位980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进入市场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3.5万人次,全县组织各种现场招聘会32场,进入市场招聘的单位356家(次),介绍成功0.9万人次,成功率33%。二是就业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2000年以来,各类职介机构为近5万名求职人员进行了职业咨询与指导。整顿和规范了民办职介市场,清理整顿民办职介机构5家,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2家,查处违法职介案件7起。及时开展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到目前为止,全县已为19个改制破产企业的1607名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了档案托管、社保关系接续的工作,全县累计公共职介机构已托管档案1607份,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人数2000多人。三是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到2003年底,县财政投入60万元,新建成了一个800平米的县级劳动力市场服务大厅,配备了大型显示屏1个,电脑触摸屏1台,工作电脑7台,内部建成了局域网,并通过宽带接入因特网,可基本实现与全国各地及省市的信息查询。县城13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均已配备了工作电脑,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有了提高。

(三)以科技成果推广利用为中心的技术市场日臻完善。一是科技创新机制初步建立。通过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电机21所、包头稀土研究院等二十多所国内知名大学、研究院所建立了正常的技术合作关系,逐步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目前,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一家,民营科技企业12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2个,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的产品2个。二是技术市场投入开发体系日臻完善。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加强,从2000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90万元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支持企业的创新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企业和农民科技投入逐年递增,2001年以来,共投入了约3875万元,完成技改项目25个。再一方面,科技开发投入加大。近几年来,全县共有约20项在省以上科技部门立项,争取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科技开发资金共1500多万元。三是技术引进推广卓有成效。技术引进成效显著。近几年全县共引进新技术300余项。仅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医药三大专项领域中平均每年实施了10项技术攻关。科技新产品交易活动较为活跃。近三年来,全县共组织30余个单位参加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参展产品50多项,获得金奖8块,引进洽谈项目80余项,成交额过2亿元。技术推广发展迅速。全县在近几年中推广新技术50余项,新产品40余种,使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2%,名、特、优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工业总产值的35%。

(四)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特征的房产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高增长。2000年至2003年,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6亿元,连续四年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高速度递增,比基建投资的年均增速高出2.8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共完成住宅投资1.2亿元,完成商业用房投资0.8亿元,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9%,商品房竣工面积为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二是房产市场交易供需两旺。2003年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8万平方米,增长16.4%,其中商品住宅实际销售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6%。商品房实现销售额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商品住宅实现销售1.6亿元,比上年增长9.4%,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买面积7.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34wmxz.cn亿元,分别占销售总量的76.6%和97.5%。

(五)以改革使用权制度为主线的土地市场不断规范。一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充分显化土地资产。在坚持土地供应总量必须少于需求量的供地原则,由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建设用地总量实行严格控制,实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全县行政划拨土地仅占供应总量的5%;2001年到2003年,土地招标拍卖年均增长10%;2003年以来,全县共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667宗,面积18.32公顷,收回土地出让金8256万元(含开发成本),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地产交易机构的中介服务职能,地产交易逐步走向依法合理流转。1994年,县里成立地产交易中心,设立交易大厅,通过1995年的“清隐”、1997年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大清查、1999年的闲置土地清查、2001年和2003年的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工作的开展,使全县土地市场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成型,土地市场管理日趋规范,土地交易市场的管理日趋规范和完善。去年来,全县共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162宗,土地面积34408平方米,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115宗,土地面积104316平方米,收取各种规费152万元。三是认真开展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土地违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003年,针对县内土地闲置问题、土地非法交易行为、非法占地行为,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重点清查和严肃处理,收回闲置土地706亩,储备土地735亩。四是适时修正各镇基准地价,加强了国有土地使用权价格管理。从1994年开始,全县半数以上建制镇相继进行了基准地价评估,特别是对县城基准地价进行了四次修正,并将基准地价评估和修正结果,以县政府的名义适时依法公布,使大部分地段的地价情况在居民心中有了基本了解,为正确指导我县国有土地使用权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土地市场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县政府成立了土地储备委员会,组建了土地储备中心,专门负责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前期工作。与此同时,县政府还相继出台了《ⅩⅩ县地产市场管理暂行办法》、《ⅩⅩ县县城规划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ⅩⅩ县县城镇规划区土地储备暂行办法》三个规范性文件,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促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六)以培养和使用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市场稳中有进。一是全方位培养现有人才力度加大。县委利用县委党校主阵地,定期不定期地培训党政一把手、年轻后备干部,各行业主管部门也纷纷在县委党校和本单位的业余党校加强经常性业务培训,参训人数平均每年达3600人次。目前,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具要初级及初级以上技术职称资格的各类人才共17821人,其中研究生13人,本科1827人,专科6919人,中专7522人。二是吸收和储备人才逐年增加。近三年来,共吸收工作人员228名,年平均吸收69人,其中党政群机关录用公务员47名,年平均录用公务员16人,事业单位吸收工作人员181名,年平均吸收工作人员60名。三是引进实用人才、急需人才有新的突破。对“211工程”院校本科毕业生及县内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英语8级、规划建设的本科生和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实用人才,不受编制、经费限制,也不需要参加录用考试,直接上岗,并对高级人才给予5000元、急需专业本科生和工程师给予2000元的安置费。三年来,共引进人才27名。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奖励人才。对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科研创新的各类人才和企业主,每年由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予以奖励。三年来,全县共对67名人才及企业主进行了奖励,奖励总额达210余万元。

(七)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初具规模。一是信息化网络设施已有一定基础。目前我县向社会提供网络服务的运营商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4 家。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1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移动电话用户7.9万户,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726台;城市网络出口总带宽0.2G,因特网注册用户0.8万户,宽带网用户2104户。二是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建立。2001年以虚拟主机的方式,在市政府信息网中心平台上建立了ⅩⅩ县政府信息网,开设了ⅩⅩ新闻、ⅩⅩ概况、领导主页、电子政务、招商引资、文化旅游、重点企业、县域经济等栏目,并以此为窗口,大力宣传ⅩⅩ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人文环境,宣传ⅩⅩ形象,提高ⅩⅩ的知名度。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天龙米业、金浩植物油、鑫利、科力等重点企业都相继注册上网,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实行网上采购、网上销售,利用信息技术对财务、物料、生产计划、销售和决策实行信息化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机要保密、纪检监察、教育、外经外贸、金融等许多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和行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建立了各自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年提高。三是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良好。目前,我县邮电通讯、信息咨询、网吧营运等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特别是电信服务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通等4家通讯企业互相竞争,不断改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质量,扩大业务总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要素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思想理念、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全县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带有市场经济初期的特点,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组织无序,生产要素市场滞后。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资金紧张的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方面,制约企业方由于资本金不足,加之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的企业少,银行不愿意放贷,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审批权上收,县级行长没有审批权,贷款审批都要报市、报省审批;银行因利益关系,都“重大轻小”的倾向,对大项目都抢着放贷,而对小项目却不愿意放贷;金融部门加强了资管理,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制,等等,导致银行难贷款。目前,全县工业企业和“三农”普遍缺乏发展资金。据调查分析,要使现有的天龙米业、金浩植物油、五神酒业、宏泰铝型材、惠丰公司等民营企业全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每年仅需增加流动资金就达8200万元。三农资金主要渠道是农村信用社。去年县信用社存款余额12个亿,贷款余额10个亿,分别占全县存贷款余额总数的31%、50%,存贷比84%,超过了央行规定的75%的上限。与此同时,银行信贷资金要求质量高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金融风险存在较大隐患。因种种原因,现在银行都是投入多,产出少。2003年,全县不良资产达7.5个亿,不良资产比率达37.2%,超过了全省22%、全国10%的水平。

(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还不高。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由于行业集中度不高,规模小,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要素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一是技术市场规模小,档次底,技术单一。导致技术和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去年全县虽申请科技专利20多个,但都是一些小发明,很难形成大产业。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不足,目前原有的林科所、农科所等一批公办科研所已基本上没有开展任何科研项目,原有的科研人员和职工差不多都外出自谋出路。二是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对劳动力要素的组织与管理只限于城市,人为地分割了劳动力要素市场。特别是农村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受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健全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劳动力市场发展较慢。目前,全县只有1个劳动力市场。全县23万外出务工人员,90%以上是通过亲友介绍、自行外出等方式,实现自发转移的。三是住房二三级市场发展缓慢。二级市场目前存量房在房地产交易中比重仅为交易总量的18%,三级市场也仅在培育阶段;低价房供应量太少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据调查,在近两年的住宅施工面积中,70平方米以下的占2.6%,70-90平方米的占27.8%,90-130平方米的占51.4%,130平方米以上的占18.2%,房地产企业开发的经济适用房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10.7%。

(三)人才极为缺乏。从我县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紧缺与需要旺盛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是高层次人才缺乏。全县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1.27万人,占总人数的1.34%,比全省少1.78个百分点。近5年来,全县没有引进一名硕士研究生;工业系统近7年来参评中级职称的仅2人,7年来未晋升一名高级工程师;农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的仅3人。二是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近5年来,全县共流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的20人,中级职称的130人,经贸委系统所属部分厂矿企业由于停业破产,先后有15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以各种形式外流。2000年,企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为830人,2002年下降到725人,呈负增长的趋势。三是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全县现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中,平均年龄达54岁,45岁以下的47人,占总人数的26.6%,其中35岁以下的5人,仅占高级职称总人数的2.8%。与此同时,后备新生力量得不到及时补充。我县平均每年回祁大中专毕业生1000人左右,自从1996年实行“并轨”以后,国家不再包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我县每年吸纳的大中专毕业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据统计,2000年得到安置的大中专毕业生600余人,2001年为180人,2002年为120人,2003年为86人。2003年,我县计划招考50名师范类本科生,最后实际报名仅37人;卫生系统招考30人,无一名重点院校学医的本科生报名。2004年,全县向社会招考50个职位的本科学历的高中教师,实际只报足40个职位。

(四)受大气候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明显。目前,我国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主要还是依赖于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还没有真正形成,使县级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今年国家决定从今年4月29日起对用地市场刹车,不再开审批窗口,整顿半年。这对县域经济发展就是一大制约。今年县里的丰达机电、金藤生物制药、金浩植物油三大骨干项目需用地300多亩,还有浯溪电站等20多个项目,需用地800多亩,而全县今年的用地计划只有275亩公顷,根本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要素市场管理体制。主要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中去。一是下放信贷资金管理权限。目前,银行信贷资金放贷权高度集中,只有市以上金融机构才有审批权,县级金融机构除管理贷款外无权发放企业贷款,这种权责不挂勾,影响了基层管理的积极性。建议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进一步扩大县级金融部门的贷款自主权,特别是增加部分优质客户的票据业务、流贷转贷、消费信贷等方面授权,以改变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和新增存贷比过于偏低的问题,提高其放贷积极性,增强县级商业银行对当地经济的服务功能。二是下放垂直部门管理权限。目前,金融、工商、质监、税务、电力等部门在体制上实行直管,中央集权过多,地方无权管人,更无权更改和制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捆住了地方的手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现在不少企业主反映,工商、质监等部门对企业干扰太多,收费过重,企业不堪重负。三是改革市管县管理体制。目前,实行市管县体制,中间环节过多,不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更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快省管县改革步伐。四是狠刹非生产性成本开支。重点是精减会议。现在的会议过多过滥,只要省、市召开了会议,不管是全局性的,还是部门性的,都需要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全县一年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会议上。建议省政府拿出硬措施,减少各种行政性会议,切实将各级的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

(二)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发展县级要素市场,离不开国家、省里宏观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主要是五个方面的政策:一是市场准入政策。应进一步放宽政策,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发展空间。允许民间资本在更广阔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面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应向民营资本开放,向外资不开放的领域也应向民营资本开放。二是社保政策。现行的社保政策主要涉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而没有将民营企业纳入社保范围,致使在民营企业内从业的人员有后顾之忧,打工人员不安心,技术骨干留不住,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同时,还应尽快出台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湘发[2004]8号文件的主要精神就是“人随事转,费随人转,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个政策并没有真正解决好事业单位改革后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应尽快出台事业单位改制政策,切实解决事业单位改制后社会保障“人往往哪里走”的问题。三是土地政策。整顿土地市场、严格控制用地计划对全国来讲是件好事,但对县一级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可能就是一大瓶颈。建议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只要是好的项目、急需的项目和重大项目,省里应特事特办,批准用地计划。四是人才编制政策。应制订出台全省统一的人才激励和编制政策,积极鼓励人才到边远和不发达地区建功立业,扩充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人才后备力量。特别要鼓励科技人才以自主科技成果到企业或项目入股,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以高薪、高待遇聘请紧缺人才。五是税费政策。外商到内地投资,主要看中的是土地优惠和税费减免。县级政府无权核减税费,这就导致县里的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建议省政府给予县级政府在营业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方面税收的一定减免权。

(三)加大对要素市场建设的投入。发展县级要素市场,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紧张。因此,要加快县级要素市场建设,就必须扩大投入。一是要扩大信贷投入。各级商业银行应完善信贷服务体系,规范信贷担保和风险管理,推行项目或项目打捆融资,扩大县及县以下信贷规模,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力争贷款与经济增长同步。特别应解决好银行“重大轻小”的问题,增加对中小企业所需资金的有效供给。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国家政策要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应占财政总支出的1—1.5%,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县级财政而言,压力相当大。如我县的科技三项经费只有财政年支出的0.3%,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议省财政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加大对县级技术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大多数的县级财政都是“吃饭”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县乡政府债务沉重,资金调度困难,绝大部分县(市)依靠省财政转移支付,才能保证国家规定工资和津补贴的正常发放。如ⅩⅩ县今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后,县、镇、村三级减少收入1320万元,这对于本来就不宽松的ⅩⅩ财政是个极大的压力。建议省财政将1320万元全额纳入省级转移支付,以保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关于县级要素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2篇

实现销售1.6亿元,比上年增长9.4,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买面积7.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fanwen.chazidian.com亿元,分别占销售总量的76.6和97.5。(五)以改革使用权制度为主线的土地市场不断规范。一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充分显化土地资产。在坚持土地供应总量必须少于需求量的供地原则,由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建设用地总量实行严格控制,实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全县行政划拨土地仅占供应总量的5;20xx年到20xx年,土地招标拍卖年均增长10;20xx年以来,全县共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667宗,面积18.32公顷,收回土地出让金8256万元(含开发成本),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地产交易机构的中介服务职能,地产交易逐步走向依法合理流转。1994年,县里成立地产交易中心,设立交易大厅,通过1995年的“清隐”、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大清查、的闲置土地清查、20xx年和20xx年的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工作的开展,使全县土地市场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成型,土地市场管理日趋规范,土地交易市场的管理日趋规范和完善。去年来,全县共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162宗,土地面积34408平方米,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115宗,土地面积104316平方米,收取各种规费152万元。三是认真开展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土地违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0xx年,针对县内土地闲置问题、土地非法交易行为、非法占地行为,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重点清查和严肃处理,收回闲置土地706亩,储备土地735亩。四是适时修正各镇基准地价,加强了国有土地使用权价格管理。从1994年开始,全县半数以上建制镇相继进行了基准地价评估,特别是对县城基准地价进行了四次修正,并将基准地价评估和修正结果,以县政府的名义适时依法公布,使大部分地段的地价情况在居民心中有了基本了解,为正确指导我县国有土地使用权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土地市场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县政府成立了土地储备委员会,组建了土地储备中心,专门负责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前期工作。与此同时,县政府还相继出台了《ⅩⅩ县地产市场管理暂行办法》、《ⅩⅩ县县城规划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ⅩⅩ县县城镇规划区土地储备暂行办法》三个规范性文件,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促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六)以培养和使用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市场稳中有进。一是全方位培养现有人才力度加大。县委利用县委党校主阵地,定期不定期地培训党政一把手、年轻后备干部,各行业主管部门也纷纷在县委党校和本单位的业余党校加强经常性业务培训,参训人数平均每年达3600人次。目前,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具要初级及初级以上技术职称资格的各类人才共17821人,其中研究生13人,本科1827人,专科6919人,中专7522人。二是吸收和储备人才逐年增加。近三年来,共吸收工作人员228名,年平均吸收69人,其中党政群机关录用公务员47名,年平均录用公务员16人,事业单位吸收工作人员181名,年平均吸收工作人员60名。三是引进实用人才、急需人才有新的突破。对“211工程”院校本科毕业生及县内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英语8级、规划建设的本科生和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实用人才,不受编制、经费限制,也不需要参加录用考试,直接上岗,并对高级人才给予5000元、急需专业本科生和工程师给予20xx元的安置费。三年来,共引进人才27名。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奖励人才。对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科研创新的各类人才和企业主,每年由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予以奖励。三年来,全县共对67名人才及企业主进行了奖励,奖励总额达210余万元。(七)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初具规模。一是信息化网络设施已有一定基础。目前我县向社会提供网络服务的运营商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4家。截止到20xx年底,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1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移动电话用户7.9万户,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726台;城市网络出口总带宽0.2G,因特网注册用户0.8万户,宽带网用户2104户。二是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建立。20xx年以虚拟主机的方式,在市政府信息网中心平台上建立了ⅩⅩ县政府信息网,开设了ⅩⅩ新闻、ⅩⅩ概况、领导主页、电子政务、招商引资、文化旅游、重点企业、县域经济等栏目,并以此为窗口,大力宣传ⅩⅩ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人文环境,宣传ⅩⅩ形象,提高ⅩⅩ的知名度。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天龙米业、金浩植物油、鑫利、科力等重点企业都相继注册上网,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实行网上采购、网上销售,利用信息技术对财务、物料、生产计划、销售和决策实行信息化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机要保密、纪检监察、教育、外经外贸、金融等许多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和行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建立了各自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年提高。三是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良好。目前,我县邮电通讯、信息咨询、网吧营运等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特别是电信服务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通等4家通讯企业互相竞争,不断改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质量,扩大业务总量。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县要素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思想理念、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全县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带有市场经济初期的特点,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组织无序,生产要素市场滞后。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资金紧张的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方面,制约企业方由于资本金不足,加之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的企业少,银行不愿意放贷,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审批权上收,县级行长没有审批权,贷款审批都要报市、报省审批;银行因利益关系,都“重大轻小”的倾向,对大项目都抢着放贷,而对小项目却不愿意放贷;金融部门加强了资管理,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制,等等,导致银行难贷款。目前,全县工业企业和“三农”普遍缺乏发展资金。据调查分析,要使现有的天龙米业、金浩植物油、五神酒业、宏泰铝型材、惠丰公司等民营企业全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每年仅需增加流动资金就达8200万元。三农资金主要渠道是农村信用社。去年县信用社存款余额12个亿,贷款余额10个亿,分别占全县存贷款余额总数的31、50,存贷比84,超过了央行规定的75的上限。与此同时,银行信贷资金要求质量高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金融风险存在较大隐患。因种种原因,现在银行都是投入多,产出少。20xx年,全县不良资产达7.5个亿,不良资产比率达37.2,超过了全省22、全国10的水平。(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还不高。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由于行业集中度不高,规模小,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要素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一是技术市场规模小,档次底,技术单一。导致技术和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去年全县虽申请科技专利20多个,但都是一些小发明,很难形成大产业。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不足,目前原有的林科所、农科所等一批公办科研所已基本上没有开展任何科研项目,原有的科研人员和职工差不多都外出自谋出路。二是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对劳动力要素的组织与管理只限于城市,人为地分割了劳动力要素市场。特别是农村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受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健全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劳动力市场发展较慢。目前,全县只有1个劳动力市场。全县23万外出务工人员,90%以上是通过亲友介绍、自行外出等方式,实现自发转移的。三是住房二三级市场发展缓慢。二级市场目前存量房在房地产交易中比重仅为交易总量的18,三级市场也仅在培育阶段;低价房供应量太少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据调查,在近两年的住宅施工面积中,70平方米以下的占2.6,70-90平方米的占27.8,90-130平方米的占51.4,130平方米以上的占18.2,房地产企业开发的经济适用房仅占住宅施工面积的10.7。(三)人才极为缺乏。从我县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紧缺与需要旺盛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是高层次人才缺乏。全县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1.27万人,占总人数的1.34,比全省少1.78个百分点。近5年来,全县没有引进一名硕士研究生;工业系统近7年来参评中级职称的仅2人,7年来未晋升一名高级工程师;农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的仅3人。二是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近5年来,全县共流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的20人,中级职称的130人,经贸委系统所属部分厂矿企业由于停业破产,先后有15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以各种形式外流。20xx年,企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为830人,20xx年下降到725人,呈负增长的趋势。三是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全县现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中,平均年龄达54岁,45岁以下的47人,占总人数的26.6%,其中35岁以下的5人,仅占高级职称总人数的2.8%。与此同时,后备新生力量得不到及时补充。我县平均每年回祁大中专毕业生1000人左右,自从实行“并轨”以后,国家不再包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我县每年吸纳的大中专毕业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据统计,20xx年得到安置的大中专毕业生600余人,20xx年为180人,20xx年为120人,20xx年为86人。20xx年,我县计划招考50名师范类本科生,最后实际报名仅37人;卫生系统招考30人,无一名重点院校学医的本科生报名。20xx年,全县向社会招考50个职位的本科学历的高中教师,实际只报足40个职位。(四)受大气候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明显。目前,我国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主要还是依赖于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还没有真正形成,使县级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今年国家决定从今年4月29日起对用地市场刹车,不再开审批窗口,整顿半年。这对县域经济发展就是一大制约。今年县里的丰达机电、金藤生物制药、金浩植物油三大骨干项目需用地300多亩,还有浯溪电站等20多个项目,需用地800多亩,而全县今年的用地计划只有275亩公顷,根本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三、对策与建议(一)完善要素市场管理体制。主要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中去。一是下放信贷资金管理权限。目前,银行信贷资金放贷权高度集中,只有市以上金融机构才有审批权,县级金融机构除管理贷款外无权发放企业贷款,这种权责不挂勾,影响了基层管理的积极性。建议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进一步扩大县级金融部门的贷款自主权,特别是增加部分优质客户的票据业务、流贷转贷、消费信贷等方面授权,以改变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和新增存贷比过于偏低的问题,提高其放贷积极性,增强县级商业银行对当地经济的服务功能。二是下放垂直部门管理权限。目前,金融、工商、质监、税务、电力等部门在体制上实行直管,中央集权过多,地方无权管人,更无权更改和制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捆住了地方的手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现在不少企业主反映,工商、质监等部门对企业干扰太多,收费过重,企业不堪重负。三是改革市管县管理体制。目前,实行市管县体制,中间环节过多,不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更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快省管县改革步伐。四是狠刹非生产性成本开支。重点是精减会议。现在的会议过多过滥,只要省、市召开了会议,不管是全局性的,还是部门性的,都需要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全县一年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会议上。建议省政府拿出硬措施,减少各种行政性会议,切实将各级的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二)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发展县级要素市场,离不开国家、省里宏观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主要是五个方面的政策:一是市场准入政策。应进一步放宽政策,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发展空间。允许民间资本在更广阔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面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应向民营资本开放,向外资不开放的领域也应向民营资本开放。二是社保政策。现行的社保政策主要涉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而没有将民营企业纳入社保范围,致使在民营企业内从业的人员有后顾之忧,打工人员不安心,技术骨干留不住,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同时,还应尽快出台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湘发[20xx]8号文件的主要精神就是“人随事转,费随人转,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个政策并没有真正解决好事业单位改革后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应尽快出台事业单位改制政策,切实解决事业单位改制后社会保障“人往往哪里走”的问题。三是土地政策。整顿土地市场、严格控制用地计划对全国来讲是件好事,但对县一级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可能就是一大瓶颈。建议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只要是好的项目、急需的项目和重大项目,省里应特事特办,批准用地计划。四是人才编制政策。应制订出台全省统一的人才激励和编制政策,积极鼓励人才到边远和不发达地区建功立业,扩充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人才后备力量。特别要鼓励科技人才以自主科技成果到企业或项目入股,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以高薪、高待遇聘请紧缺人才。五是税费政策。外商到内地投资,主要看中的是土地优惠和税费减免。县级政府无权核减税费,这就导致县里的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建议省政府给予县级政府在营业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方面税收的一定减免权。(三)加大对要素市场建设的投入。发展县级要素市场,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紧张。因此,要加快县级要素市场建设,就必须扩大投入。一是要扩大信贷投入。各级商业银行应完善信贷服务体系,规范信贷担保和风险管理,推行项目或项目打捆融资,扩大县及县以下信贷规模,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力争贷款与经济增长同步。特别应解决好银行“重大轻小”的问题,增加对中小企业所需资金的有效供给。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国家政策要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应占财政总支出的1―1.5,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县级财政而言,压力相当大。如我县的科技三项经费只有财政年支出的0.3,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议省财政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加大对县级技术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大多数的县级财政都是“吃饭”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县乡政府债务沉重,资金调度困难,绝大部分县(市)依靠省财政转移支付,才能保证国家规定工资和津补贴的正常发放。如ⅩⅩ县今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后,县、镇、村三级减少收入1320万元,这对于本来就不宽松的ⅩⅩ财政是个极大的压力。建议省财政将1320万元全额纳入省级转移支付,以保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关于县级要素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3篇

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一样, 建设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协调程度, 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又有差异, 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长期滞后, 农民有效需求不足是农村市场建设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此次调查, 作者将枣阳市吴店镇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农民消费观念、消费支出结构、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方式、农民对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满意度、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农民对政府建设发展农村市场的希望列为重点内容, 调查数据反映的具体情况如下:

1.1 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和收入结构

被调查的450户农户中, 家庭常住人口为2人的有17户 (占4%) , 3人的有73户 (占16%) , 4人的有173户 (占38%) , 5人的有163户 (占36%) , 6人以上的有24户 (占6%) 。其中常住人口为4人的家庭占比最高。这说明, 农村家庭人口小型化的趋势明显。

受调查的450户农户中, 劳动力人数为1人的有23户、2人的有129户, 3人的有239户、3人以上的有59户, 分别占总户数的5%、29%、53%、13%。劳动力为3人的户数比重最高。

这450个农户现有的总劳力中, 在家务农的占39%, 外出打工的占24%, 务农兼打短工的占15%, 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占12%, 做买卖的占10%。这说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在发生转变, 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就地转移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占农村就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7%。

农户家庭收入情况: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148户 (占总户数的33%) , 1~3万元的有187户 (占总户数的42%) , 4~5万元的有94户 (占总户数的21%) , 6~10万元的有13户 (占总户数的3%) , 10万元以上的有8户 (约占总户数的2%) 。农户收入来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种粮所得占34%, 外出打工所得占40%, 做生意所得占4%, 经济作物收入占14%, 养殖所得占6%, 子女供养占1%, 其他收入占1%。这表明, 吴店镇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粮收入和打工收入, 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 农民收入的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

1.2 农民消费支出结构、消费观念

调查显示, 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总体仍然比较保守。被调查的农户中, 有87%的农户仍坚持“量入为出”消费, 认同“借债消费”、“贷款消费”、“超前消费”的仅占13%。农民的消费增长是活跃农村市场最重要的牵引力量, 在收入来源单一和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 农民消费观念中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 没有收入的稳定增长, 一味地强调消费观念的改变, 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及支出的排序情况是:第一是居住消费, 占总支出的19%;第二是食品消费, 占17.9%;第三是家庭耐用品消费, 占15.7%;其后依次是医疗保健消费 (占12.8) , 交通通讯消费 (占11.7%) 、文教娱乐用品消费 (占8.9%) 、衣着消费 (占6.7%) 。调查还显示, 如果家庭收入增长, 农户优先考虑增加的支出依次是家庭耐用品和文教娱乐用品消费、医疗保健消费。这表明, 随着农民逐步摆脱温饱的束缚, 开始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更加关注, 家庭消费逐步从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迈进。

1.3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调查显示, 450个农户所在的村, 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比例约为39%, 有57%的受访者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持无所谓的态度。当前, 农户销售农产品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通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签订合同销售农产品, 占比约为19%;二是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商采取订单方式购销, 占比约为23%;三是“农超对接”交易, 占比约为13%;四是独自销售, 占比为25%。总体上讲, 农户销售农产品、采购农业生产资料仍较分散、缺乏协调, 组织化程度较低。

1.4 农民对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 对于农村的购物环境, 有84户表示满意, 占19%;有94户不满意, 占21%;对于购物的方便性, 有27户表示满意, 占6%, 有109户不满意, 占24%。对于商品的质量, 有54户表示满意, 占12%, 有94户不满意, 占21%。对于商品种类, 有63户表示满意, 占14%;有96户不满意, 占21%。这表明, 农民对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偏低, 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一直是制约农村市场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1.5 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

除极少数农民依靠互联网了解信息外, 大多数农户是通过广播、报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纪人获取市场信息。调查中, 有61%的受访者认为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狭窄、量小、滞后, 农产品生产与市场对接不畅, 是导致一些地方农产品“卖难”“贱卖”的原因。吴店镇是枣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镇, 吴店镇尚且如此, 枣阳市的其他乡镇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可能更加困难。

1.6 农民对政府建设发展农村市场的期待

对政府建设发展农村市场而言, 有63%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对农村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促进生产、扩大消费;71%的受访者希望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有51%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农村市场的整治力度;有37%的受访者希望进一步优化农村商品经营网点的布局;16%的受访者希望完善农产品出口市场服务体系。

对经营主体而言, 48.6%的受访者希望自觉规范经营行为, 73%的受访者希望诚信经营, 不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36.1%的受访者希望政府增强市场服务意识。

2 加快我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枣阳市吴店镇地处鄂西北平原向丘陵的过渡地带, 物产丰富, 交通便利, 是枣阳市的一个农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名镇, 建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 把吴店镇放到整个鄂西北乃至整个湖北省范围来看, 农村市场的建设发展仍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 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还远没有释放出来。尽管这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 但只要我们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把农村市场建设发展作为我们政府商务主管部门的主要责任担当, 就一定会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根据吴店镇农村市场建设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 结合近期对全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情况的调研, 针对我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2.1 千方百计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突破农村市场建设发展的瓶颈制约

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市场建设发展是相互依托的, 帮助农民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 扩大增收渠道, 提升消费能力, 是加快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根本途径。突破农村市场建设发展的瓶颈制约, 实质是建立起农村市场和农民收入相互促进的机制, 为此, 各级政府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和制度的落实力度。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政策, 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储备制度, 稳定农产品价格。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降低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程度,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逐步提高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四是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公共医疗和教育等制度, 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这既可降减农民部分支出, 又可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五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与特色经营,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六是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专业能力和文化素质, 增强其创业创收能力。

2.2 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深耕农村市场, 建立城乡经济循环的良性互动机制

农村市场的建设发展, 农村市场的繁荣活跃必须依托农村市场流通主体。为此, 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深耕农村市场。一是加强农村市场的调查研究, 帮助企业认识农村市场风险, 增强流通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鼓励和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扎根农村市场, 合理布局商业网点, 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三是积极推进参与农村商品流通的中小企业创新, 促进其发展“专、精、特、新”经营。四是支持、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流通企业, 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 实现规模扩张。培育和发展“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形态, 以及多种类型的农产品流通经济组织。五是支持供销合作社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大力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 为农民提供多种服务。六是加快培育与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服务组织, 为广大农民提供市场供求信息, 促进产销衔接。鼓励农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注册为企业法人, 从事农产品运销。鼓励农民以农产品为纽带组织各类协会、商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七是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与工商企业、外贸企业、供销社的经济联合, 优势互补, 联手闯市场、增收益。

2.3 点线面相结合, 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合理规划, 加速推进流通网络建设是高效、低成本开发和利用好流通资源的首要环节, 也是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重要保证。一是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新建或改造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以“农家店”为载体, 送邮政、电信、药品、报刊、图书、文化用品下乡, 逐步实现“一网多用”。加快兴建一批集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乡镇、村级综合商贸服务中心, 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以此引导农村消费,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二是以商务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为契机, 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继续发挥“双百市场工程”的引导作用, 大力建设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区域性批发市场、县域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实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 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实行全程监控, 构筑居民“放心菜”的物流保障体系。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其他企业发展农产品专业物流企业集团, 加强粮库、棉库、保鲜库、冷藏库建设。继续实施“农超对接”工程, 把对接活动延伸到市县和产地。三是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 构建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新型农业生产资料营销体系。四是全面推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以旧换新”工程, 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五是合理布局乡镇、村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及集散中心。六是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扶持和发展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 使更多的优势农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

2.4 加快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农村市场交易环境

一是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全面改造升级现有农村商品交易市场, 实现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形象创新、制度创新、功能创新、交易方式和结算方式创新。二是推动农村商品交易市场现代化, 使其逐步成为商品展示订货中心、批发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三是创新交易方式, 逐步推广电子平台交易、结算方式, 以加快交易速度, 降减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益。四是鼓励和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经济, 通过展览会、展销会、赶集会等形式宣传、展示农产品, 扩大销售产量, 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逐步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 以降减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腐损率。

2.5 加快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服务

改变规模化种养程度低, 农业生产望天收的局面, 必须加快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推进“信福工程”建设, 依托农村基层组织、农业大户、大型农产品集散地, 利用现有互联网, 建设新农村商务信息网, 使之成为收集和发布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及供求等信息的平台。二是加快全省市场“公共信息体系”建设步伐, 在鼓励各地建设本地区的信息中心和信息采集发布系统的基础上, 构建统一的信息中心和采集发布系统, 并且实现各种新的信息互联共享, 最终形成能够覆盖全省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网络。三是建立全方位的新型农技服务网络, 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捷、良好的服务。

2.6 加强农村市场监管, 让农民放心消费, 健康消费

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市场做优做强的前提和基础。为此, 应加强农村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管理, 引导经营主体依法、守法经营。二是广泛开展“诚信经商”活动, 提高商业道德, 弘扬优秀商业文化, 拒销假冒伪劣产品。三是积极推进“三绿工程”, 严把市场准入关, 保证产品安全。四是加强监督检查,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7 拓宽农村市场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把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作为解决我省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农村市场建设具有准公益性。资金不足是影响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创新体制与机制, 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建立农村市场体系滚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继续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 重点加强农村交通、水、电、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尤其要加强通组、通湾、通户等“最后一公里”公路建设投入力度, 从而为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加有利条件。二是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 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 解决中小商贸企业和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抵押问题。三是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流通网点、物流配送中心、信息中心、农村交通、水电设施等建设, 给民间资本以平等的生存空间。四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机制, 可以将农民的义务工、集资款、土地占有作为投资入股, 使广大农民投资者得到投资收益, 从而增加再投资的能力和动力, 形成自身可持续的运行机制。五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应学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完善商务、供销、粮食、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协调机制, 探索建立与我省大市场、大流通内在规律相适应的一体化新型商务管理体制, 整合多方力量, 集中优势资源, 共同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上水平、上层次。

2.8 进一步用好农村市场发展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商务部和我省有关促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 切实支持各类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做大做强。应紧密结合我省实际, 研究制定促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 重点将连锁、物流和农产品市场企业在用地、税费、证照、电费、争取发展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财政要安排必要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市场公益性项目建设和人才培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商贸物流等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列入工业、仓储用地范畴。对列入规划的新增用地, 优先支持解决用地指标;采取多种形式, 开发培养与吸引大批高、中、初水平的农村市场人才, 形成合理的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关于县级要素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4篇

一、祁阳县业余体校发展现状

目前,该县业余体校的发展令人担忧。从训练形式看,该县业余训练工作多数只制订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规划。训练形式主要以“走训”为主,这种训练形式主要缺点是学习、训练不集中,运动员不仅要面对学校的高压学习,而且要适应业余体校的强化训练,学习与训练无法有效结合起来。从教练员队伍情况看,该县业余体校教练员队伍力量不足且呈老龄化趋势,全县业余体校教练员只有6人,其中40岁以上4人,其余2人已50岁以上。从训练项目看,该县优势项目呈逐年萎缩的趋势。跆拳道、游泳、田径等项目一直是该县传统优势项目,曾在省、市赫赫有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田径项目曾是全省的“重点班”,在2006年的省“十运会”上荣获3枚金牌,而去年的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中,该县只获得一块银牌。从训练场地建设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普遍滞后。目前,全县能开展田径训练的场馆只有陶铸体育馆,它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少,仅能基本满足田径训练,其他训练项目根本无法开展。而建于祁阳二中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自建成后一直搁置,现只用来出租搞经营性体育项目,没有较好发挥体育训练的作用。

二、对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机制不全。“体教结合”训练模式难以落实到位,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由体育部门来承担,大多数学校没有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难以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只注重学校成绩,对体育训练重视不够,抓而不实,抓而不紧。受编制限制,广大农村包括乡镇一级政府没有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如祁阳县体育局从1999年后编制控制在20人左右,至今既不能增加编制人数,又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进入,无法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和优秀师资,直接影响了新项目的开展、训练和教学成绩的提高。

(二)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业余体校训练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祁阳县财政支出相当紧张,对业余体校训练和比赛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每年财政只安排5万元。由于资金问题,县级体校训练器材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现有的训练条件需要,特别是有些乡镇连正常训练的场地都无法保证,参赛经费就更不用说了。同时,由于经费严重不足,业余体校难以应付日常开支,导致办学条件差,教职工待遇较低,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师资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祁阳县体校退役的人员占大部分,他们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文化水平低,训练的理论知识和科学训练意识欠缺,思想教育工作不能适应青少年特点要求,先进的训练手段少,大部分运用“师傅”传授的老办法、老套套,缺乏创新,从而导致训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老年教练由于身体状况较差,又接近退休年龄,训练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另外,担任训练任务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再加上还承担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和其他课程教学,难以腾出时间开展系统化训练,致使体育训练训而不严、训而不管。

(四)招生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越来越高,大多数不愿让孩子进行长期枯燥的体育训练,怕影响孩子学习和今后升学。从客观上讲,体校学生训练或多或少对文化学习有影响。因此,一些家长对孩子在小学阶段搞体育非常支持,但一进入初中,都不愿意孩子继续进行训练,使一些有潜力的运动员流失。同时,不少学校受传统“重文轻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文化学习,对体育训练不太支持,无法形成支持、关心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

三、加快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认识,调整办学思路。随着形势变化,县级业余体校要正视现实,坚决摒弃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个人或局部经济利益的现象。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和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律。特别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充分认识体校面临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自觉调整办学目标,变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单一渠道为输送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社会体育骨干和提高社会体育水平的“三位一体”,使学生全面发展、多项选择、发挥特长,既保证学生的成长、成才,又促进地方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配合,推行“体教结合”。业务体校必须处理好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体教结合”。首先,教育部门要抓好业余体校教学的管理和改革,加大体校文化教学教研改革力度。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结合体校学生实际,适当增删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探索适合体校生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真学、真懂。其次,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教师队伍和教练队伍的管理。加强教师与教练的工作沟通,把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成绩分别纳入对教师和教练的业绩考核,激励他们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同时,灵活设置训练项目,使学生凭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项目,既传授学生健身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既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又培养社会体育骨干和提高社会体育水平。

(三)完善网络,健全育才机制。业余体校必须正确面对生源减少的问题,充分发挥普通中、小学体育人才摇篮的作用,建立和健全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推荐工作奖励机制,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体育人才。变坐等少数体育爱好者上门求学拜师为教练下乡选才,理顺选才荐才的渠道,及时挖掘和选拔优秀体育人才,形成科学、系统的业余训练网络,建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条龙”的业余体育训练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另外,业余体校应根据全县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科学设置训练项目,整合体育资源,真正把学有专长、富有经验的教练员队伍组建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时更新必要的训练设备与器材,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与建设,建立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四)创新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一是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政府要将业余体校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努力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拨款、单位投入、社会筹集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体系。二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完善县级竞技体育考核评估体系,体育部门应将所属的业余体校的开展训练情况、参加年度竞赛情况、传统项目学校及体育特色学校开展体育训练及参赛情况、业余体校教练员参加培训学习情况均纳入考核内容,定期和不定期对体校的训练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三是切实加强交流,提高办学水平。业余体校应克服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主动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活动,通过横向竞争,取长补短,提高竞技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体育活动,通过自我表演,增强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积极性。四是提高教练员的自身素质。作为县级体校的专职教练,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坚持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还要增强创新意识,增强教研能力,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对象,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业余训练方式方法既能适应学生体能特点,又乐于被学生接受。

关于县级要素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5篇

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县农办主任 章来良

2003年6月12日

藠头,是我县常规农业中的一项传统农产品。经过几十年的种植和改良,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品,一大支柱产业。世界藠头的主产地在中国,中国的主产地在江西,江西的主产地在新建县,新建县主产地在生米镇。可以说,生米就是“中国藠头之乡”。如何打造这一品牌,使之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业,进而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带着这一问题,本人就藠头产业的发展及相关方面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就调查的情况和有关思考整理如下:

一、藠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我县藠头生产发展历史悠久。藠头是我县的传统产品,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县生米镇的生米、斗门几个行政村就种植了少量的藠头,当时全县的藠头面积不到3000亩,亩产也只在2000斤以下;到七十年代,藠头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生米镇,由原来的少数几个村发展到东城、朱岗、南路、长岗等10多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近1万亩;在八十年代,全县藠头生产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藠头市场滞销,田边路头到处都是腐烂的藠头,藠贱伤农,藠农损失惨重。藠农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直到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作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将藠头生产作为全县的优 1 势产业发展,通过寻找市场,全县藠头生产又得到迅速发展;全县藠头面积达2万余亩,其中,在1997年,调减早稻面积改种藠头就有1万多亩。在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结构为主线,发展特色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意见,全县藠头生产又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县藠头面积达4万余亩,由生米辐射到了流湖、石埠、西山、石岗、厚田、樵舍、金桥、溪霞等十来个乡镇。

2、藠头已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目前我县藠头生产面积达41100亩,其中生米镇达3万余亩,流湖4000亩,石埠4000亩,西山1000亩,石岗1000亩,樵舍500亩,厚田400亩,金桥100亩,溪霞100亩。这些藠头面积都相对比较集中连片。全县藠农达15000余户。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改良耕作技术,广泛使用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我县藠头生产实现了优质高产,平均亩产达4000斤左右,全县藠头总产量达82200吨。

3、全县藠头加工企业初具规模。为了切实解决农产品资源转化问题,搞好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早在1989年,我县就开始筹建江西华威罐头食品厂,1991年,该厂正式投产。该厂有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实有固定资产950余万元,实际生产能力达2000吨;通过招商引资,我县生米、西山等乡镇先后引进了日本、上海、浙江、湖南等客商来投资办藠头加工企业。如生米镇朱岗村与日本客商联营,于2000年兴建了为民食品藠头加工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厂房18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00余万元,可生产成品藠头1800吨,产品直接由日本客商负责外销;生米镇南路村与上海、浙江客商联 营,兴建了南昌辉煌蔬菜腌制厂,可生产成品藠头1500吨,产品由上海、浙江客商负责销售;西山镇与湖南客商联营已投资200万元,于2002年4月兴建了西山藠头加工厂,可腌制藠头3000吨,产品由湖南客商销售。此外,全县民营腌制藠头加工厂也蓬勃发展,近年发展势头更旺,仅生米镇就有30余家农户腌制加工藠头,年加工能力达20000吨左右。目前,全县藠头加工能力共达28300吨,占全县藠头总产量的34.4%,其中精加工生产能力达5300吨,占其总产量的6.6%;粗加工生产能力达23000吨,占其总产量的27.8%。

4、藠头产品销售组织不断发展。为了搞活产品流通,实现经济效益,我县对藠头产品销售组织的发展也比较重视,一是去年投资了20万元,在生米兴建了藠头、花生综合批发市场,占地近20亩,有4个钢架棚,200套铺面;二是1995年在生米镇长岗村成立了藠头民间流通协会;三是发展民间销售组织。全县收购贩运藠头民间组织有120余个,藠头销售经纪人有400余人;四是运输能力提高。目前全县农村拥有20吨以上的大型货运卡车200余辆,仅生米镇就有150辆。大大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全县藠头通过民间组织销售达40000吨左右,销售额达4000万元左右。

5、藠头产业经营效益显著。2002年,全县藠头总产值达971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9.7%,其中加工产业4880万元(精加工平均每斤按2元计,粗加工平均每斤按0.6元计),民间销售总收入4834万元(平均每斤按0.3—0.5元计)。藠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

二、目前藠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虽然我县藠头产业得到发展,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

1、市场信息不灵。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虽然我县成立了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开通了新建县农村经济信息网,可是制作网上藠头产品广告,还是空白,特别是乡镇级经济信息网络几乎是处于断层。造成相当部份干部群众视野狭隘,封闭保守,缺少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

2、销售渠道不畅。目前我县藠头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几个地方销售,价格波动很大。通过销售组织返运,但产品到了外地,货到地头死,压质压价,受制于人。如2000年,生米镇的一些藠头销售人员,返运藠头到湖南,被厂家压质压价,的确是记忆犹新。经纪人积极性受到挫伤,使藠头生产也受到影响。我县藠头产品至今还没有广阔开拓国际市场。

3、加工能力低下。目前全县藠头精加工能力不到7%,粗级加工能力也只有27.8%,藠头总产量的65.6%是出卖原料,极大地影响了藠头的经济效益,资源优势远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4、品牌产品甚少。虽然我县华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甜酸藠头罐头,在1992年获国家科技星火计划成果奖,但也没有形成品牌。我县藠头罐头在国内、甚至在当地的销售市场都有限。全县藠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5、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紧。无论是县级藠头龙头加工企业也好,还是乡镇、村级加工企业,都与藠头生产基地和藠农的经济利益联系不紧,没有形成经济共同体。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

三、我县藠头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尽管目前我县藠头产业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藠头产业发展的前景比较广阔。我县藠头产业发展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1、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年平均气温为17.6C°,年无霜期260—270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2200毫米,雨量集中在4—6月份。光照时间平均每天有8小时以上,特别是在4—10月份农作物盛期,月平均日照时间在210小时以上;我县的气候、温度、雨量、光照,熟花冲积土壤,都非常适宜藠头生产,这是全国各地区不可比拟的。全国不少大省从我县大量引进藠种,而总是难以发展起来。这足以证明我县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藠头品质极优。我县藠头品质特点:一是色白,色白而无污染;二是层多,层多而耐腌;三是肉脆,肉脆而爽口;四是个头大而均匀,个大均匀有利加工。且具有开胃,除腻、消食、杀菌、护心脏、美容养颜等功能,是一种含有低脂低糖和多种矿物质的蔬菜食品。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我县藠头还具有抗癌功能,是人类的绿色精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多年来,国内许多厂商一直争相采购我县藠头作原料。

3、宜种面积甚大。我县除9万亩旱地全部适宜种植藠头外,还有近6万亩高岸水田适宜种植,更有20多万亩山地可开垦发展。我县藠头生产基地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4、发展前景广阔。国内许多厂家,如湖南、广东、福建、湖北,抢购我县藠头作原料,他们通过深加工后,不仅在国内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藠头生产,而我县既使巩固现有基地面积,不再发展,只要增加改建和扩建深加工能力,做强做大藠头产业,创立品牌,就一定能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藠头价格由现在平均每斤0.4—0.6元提高到1元/1斤,藠头产值就近2个亿,如果能够提高到2元/1斤,藠头产值就有近4个亿。可见,我县藠头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发展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四、做强做大我县藠头产业的思路及构想 做强做大我县藠头产业的总体思路是:

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工、品牌和流通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藠头产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转化水平,巩固基地生产,抓好企业深度加工,扩张工业规模,扩大销售队伍,积极发展民间流通组织,实现藠头产业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新格局;争创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藠头产品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农村经济整体跃升,全面推进全县农村小康进程。

做大做强我县藠头产业的构想是:

第一、依托资源,构筑藠头产业基地优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强做大我县藠头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模,进一步提高我县特色农业的市场占有率,推进藠头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大力发展藠头生产专业乡、专业村;要加快我县藠头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扎实做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安全工作;对藠头进行提纯复壮,强化技术支撑,不断提高藠头农产品在绿色农业中的市场份额。

第二、依托龙头,构筑企业深度加工优势。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藠头龙头加工企业。把我县现有藠头龙头加工企 业做强做大,努力扩大深度加工能力,特别是华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精深加工能力力求达到50000吨。为民藠头加工厂、辉煌蔬菜腌制厂、西山藠头加工厂,三个加工厂也要力求通过招商引资向深度加工发展,每个加工厂深度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使我县藠头原料产品的深度加工程度提高到80%以上。各龙头企业要加强技术研究,创建我县藠头品牌,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同时,各龙头企业要与生产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降低门槛,切实帮助藠农解决产前、产中、特别是产后的服务问题,使藠农生产基本保证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依托合作,构筑中介组织发展优势。加快农业组织创新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既是发展市场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实现藠头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实践证明一家一户既搞生产,又跑市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同时,我县的藠农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快中介组织建设,逐步改善和消除藠农在市场竞争中单打独斗的经营格局。现有民间流通协会组织,藠农联合体、经纪人等销售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一是要走组织化的路子。形成龙头企业+协会(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布局和组织体系;二是要走合作化的路子。将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适当方式联结起来,由农民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组成经济联合体或区域性的合作经济组织系统;三是走销售组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中介作用,依托乡土能人和销售大户,确保农户种得好,卖得出,获得较高效益。

第四、依托网络,构筑强大信息优势。要加快我县乡镇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要强化县级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乡镇信息网络建设,发展村级信息网络建设;二是要加大对我县的推介力度,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三是要积极筹办我县特色农产品信息发布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国外客商,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关于县级要素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6篇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运行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形势的重点工作来抓,按照“服装业主业支撑,毛绒玩具、食品加工、汽车灯具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发挥产业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强化扶持引导,全县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营效益不断提升。

一是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共有中小企业2800多家,从业人员11万多人。1-9月份,完成总产值178.4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销售收入167.5亿元,同比增长21.1%;完成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22.4%;实现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17.0%;上缴税金1.4亿元,同比增长19.0%;出口产品交货值完成37.2亿元,同比增长18.5%。

二是服装产业态势良好。容城服装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服装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北方服装名城”。目前,全县共有服装企业920家,服装加工户1800余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年产各类服装4.5亿件(套)。其中,产值千万元以上企业10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2家,产值超过5000万元企业21家,已经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服装加工户遍地开花的产业格局。

三是优势产业势头良好。近年来,我县在做大做强全县中小企业开始由单一的第三产业向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渗透发展,其中工业企业81户,占全县中小企业总数的45.3%;批发零售企业19户,占企业总数的10.6%;建筑企业10户,占企业总数的5.6%;交通运输企业11户,占企业总数的6.1%;商贸餐饮企业18户,占企业总数的10%;农业龙头企业6户,占企业总数的3.4%。按照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划分,国有企业14户,占企业总数的7.8%;集体企业34户,占企业总数的19%;个体私营企业131户,占企业总数的73.2%。

三是就业渠道得到拓展。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城乡居民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对于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职工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无可厚非的。根据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县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累计达到9278人,约占全县城镇就业总人数的35%;有30%的城乡富余劳动力被安排在县属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四是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我县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以华亭工业园区和东华、安口、西华、策底、砚峡等重点乡镇为依托,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集群效应。以石堡子工业园区为例,园区自2002年组建以来,至目前,已入驻企业19户,园区企业就业人数达到643人。2006年,园区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480万元、利税1673万元,分别占到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5.3%和2.3%。园区企业上缴税金达到893万元,占到2006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6.4%。

二、存在问题和差距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小、资金周转快、经营决策程序简便、市场反应灵敏度高等特点,但是也面临着融资困难、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才缺乏、综合风险高等问题。

从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极为强劲,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和实现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根据中国中小企业网数据资料显示,东南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出口创汇占到95%以上)。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还相对较慢,我县中小企业发展存在差距更大、面临问题更多。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2006年,全县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仅占全县GDP的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5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多达125户,占全县中小企业总量的68%。从投资领域看,工业主导型特征明显,中小企业中工业企业占到45.3%,而农业、三产服务业、旅游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少,造成了少数大型垄断企业与多数中小企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全县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偏小,而且投资相对集中,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工艺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不能完全适应“推动转型、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是社会融资困难。我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发展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信档案缺失、信息透明度不高、综合实力较弱等问题,直接造成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能力也比较弱,社会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极为欠缺。目前,我县还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金融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信任,金融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不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扩大再生产。安口成秭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企业改制后,由于债务包袱沉重和生产设备落后,企业将大量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和维修设备,很难实施技术改造,现有设备不能满负荷生产,导致出现了产品有市场而企业没有生产能力的不良现象。

三是技术力量薄弱。现有中小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占有较大比重,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企业仍然以“家族式”、“作坊式”管理方式为主。由于长期缺少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了内部管理混乱、经营方式粗放、运行效益低下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全县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现有的技术力量,大多数属于经验型、探索型技术人员。长期受发展资金的制约,企业对技术人员培训不到位,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大,部分产品工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缩减了企业的市场占有额,培育“拳头”产品、发展品牌企业的宏伟目标难以实现。华煜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统计,全县中小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56人,仅占企业从业人数的6%。县境内绝大多数企业注册形式都是有限责任公司,而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企业的屈指可数。

四是政府职能缺位。我县中小企业发展既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也没有明确的扶持措施,发展方式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出现了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等问题,中小企业的集群优势还不够明显。部门管理职责相互交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管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使部分企业对政策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同时出现了维持现状、疲于应付等不良现象,不仅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加快发展,而且对于营造发展环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的特有殊性,决定了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力军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一体两翼”工作部署的深入实施,我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按照“推动转型、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扶持引导,创优发展环境,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县推动发展转型、建设和谐华亭的一支主力军,项目开发、招商引资的重点应在中小企业发展上,加快产业集聚、推进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也在中小企业发展上,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县经济发展的快慢。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就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切实发挥政府“加强联系指导、制定发展规划、研究政策措施、协调各方关系、帮助企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增强服务,营造和谐政企关系。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设障”的要求,营造和谐政企关系,积极改进服务中小企业的方式。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加大对破坏投资环境、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人和事的查处力度,规范部门管理行为,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主动帮助中小企业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实现政策优惠最大化、政策享受最优化。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办证审批时效。加快建立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指导帮扶重点企业制度,参照县级领导抓建大项目的办法,努力形成“服务制度化、帮扶具体化、联系经常化”的工作格局。

3、加大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辅导”的原则,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一要建好基地。我县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份,实施煤电化运产业开发,发展药材、核桃、肉牛农村特色产业,开发莲花台风景名胜区均要立足资源优势,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有赖于资源的优先发展,建好基地尤为重要,要把重点乡村建成特色产业原料基地,把西华、马峡等4个农业园区建成原料初加工基地,把华亭工业园区建成绿色能源精加工基地。要根据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种植业,以群众集资投劳为主,走规模化发展路子,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的新优势。二要培育市场。加快产业发展必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构建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现货交易、系列产品展示、商贸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化市场体系。通过规划专业市场,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工贸企业、物流企业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市场,通过共同参与、联合开发、先建后租、商业地产等模式,充分利用民间资金,解决市场招商的后顾之忧,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三要扶持龙头。行业龙头企业不是“从头做到尾、包揽打天下”的大而全的模式,而是与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形成互补、建立联结关系。要按照“中小企业供原料、龙头企业搞加工,中小企业搞加工,龙头企业建网络、打品牌”的思路,出台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借助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建设快捷、高效的销售网络。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逐渐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带动力大、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四要加大支持。要切实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整顿中介服务市场秩序,规范中介服务从业行为,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要充分发挥商务局、民营局、工商联等职能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重点行业协会加快发展,以集体的力量进行同行业整合,协调行业内部事务,规范行业市场和竞争秩序,维护行业利益,共同开拓市场,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4、拓宽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政企、银企对接洽谈、联席会议等制度,进一步密切政企、银企关系,引导金融部门把中小企业作为服务、支持的重点,适当放宽贷款条件,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加大贷款供给份额,提供更多金融信贷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探索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鼓励有实力的中小企业组建成立同行业担保机构,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主的金融知识教育,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档案,增强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断提高自我融资能力。要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企业参与我县的信贷市场竞争,增强全县信贷业的活跃度和高效率。

5、强化引导,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科学制定我县中小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中小企业园建设规划,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配套政策,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鼓励中小企业牢固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超强的市场意识,不断加强与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联系,切实从新技术推广应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等领域不断加强交流与协作,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长效机制,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品开发,打造知名品牌,抢占市场先机,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爬山之旅作文350字下一篇:优秀语文教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