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2024-05-12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精选14篇)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第1篇

从衣食住行看家乡灌南新变化

尽管近年来物价飞涨,生活多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60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抚养,家庭负担日益沉重,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大到国家,小到我们老百姓的小家,似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能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然还数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吧。

衣着由老土到时尚。生于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中那时的衣服色彩很单调,样式很老土。如果翻开以前小时候的照片,看到清一式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做得很大,因为我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妹妹和弟弟,我穿过的衣服还能让弟妹接着穿,如果哪一天衣服实在穿不上或无法穿了,父母省吃俭用在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那才叫神气啊!我记得我直到八十年代初,在县中读高中时才穿上平生第一套卡叽中山装。现在可不同了,人们穿衣服,讲究品牌和时尚,我的女儿读初中时就非品牌不穿了。现在走在家乡城镇大街上,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人们的穿着毫不为过,就连上了岁数的中老年朋友也很少穿中山装了,西装、休闲服已成为人们的时尚,市场上服装门市永远引领着人们的穿着潮流。各式专卖店彼此起伏,国内外名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

食物由求饱到求精。我记得七十年代我刚上初中时候,有一次姑父送来一盒天津点心,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食品的我和妹妹、弟弟都争抢着吃,三下五除二就消灭得干干净净,最后连掉在桌上的碎渣都用手指头沾着舔干净了。我当时想如果能天天有点心吃,那真是活在天堂了。到了我在灌南中学读高中,已是八十年代初,那时住校生每天自己蒸饭,一大桶汤里漂着几片肥肉片,人人都争抢着吃,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生活条件不易的年代,这都是真实的,也是当时贫困生活的写照。如今家乡农工商超市、家得福超市、乐客隆超市、时代超市等一批批超市相继开张,我每次带着爱人和女儿逛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点心已吸引不了我的眼球。面对物产丰富的市场,我们已不仅想吃什么买什么,更注重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了,还要讲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我的女儿去年在外地上高三,每周各种花样的食物都直喊无味。每逢周末去看望她,我们要为买哪些她喜欢的零食和做哪些菜而大伤脑筋,因为她的要求高啊,有时我拿自己以前念高中时的情况教育她,她竟然说:“爸爸,那是你未赶上好时代呀”!瞧这孩子……

居住感触最深。自我出生后,我就住在老家的三间破草房里,一住就是二十余年,八十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灌南县城工作,先是租二间房结婚,后九十年代初单位分配了两间平房,终于有了像样的小家,到了九十年代末自己已花钱购买了单位三室一厅,虽然是二手房,便毕竟住上了楼房,后来又逐步添置了新彩电、冰箱、空调,现在随着灌南新城区的规划发展,老城区的旧城改造,东苑小区、亨通家园、颐和家园、德汇家园、新文化家园、新气象小区等等,鳞次栉比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楼在掏空人们钱包的同时,也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如今我已重新在新气象小区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个曾经在我心中高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是再平常不过了。人们对住的要求不仅仅是居住面积、采光情况,更注重居住环境和装修风格了,这不也是体现了人们生活品味的大大提高吗?

行的变化更是惊人。在我的记忆中,七十年代人们大多是靠脚走路,那时谁家有辆自行车才真叫人羡慕啊,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在灌中上学时,每年只能寒暑假各回家一次,因为交通太不方便了,每次回家都先乘车到响水、过渡船、再乘车到老家,往往需一天时间才能到家,有时乘轮船就更慢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灌河大桥建起来,自行车也普及了,公共汽车也多起来,回家就方便多了,到了九十年代,随着道路拓宽改造,公交车和的士也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现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灌南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乡镇通公交,的士随处跑,每家都有电动车或摩托车,不少初中生都已骑电动车上学了,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了,而且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私家车也逐步步入寻常百姓家,真方便啊!

细数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是每个人能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从中也许能够看到家乡生活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小康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家乡灌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2011年1月16日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第2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农民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农村今天的新变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没有共产党家乡就没有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是中国建党90周年,在这漫长的90周年,中国在翻天覆地地变化着,一年又一年的新面貌,变化最大的算是农村了。

我的家乡在从化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那里有着美丽的山山水水,鸟语花香,空气新鲜,一到农作的季节,随处都能见到辛勤劳动着的农民,他们戴着草帽,卷起裤脚,在烈日中挥洒着汗水,我们吃的甜美的果实和米饭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每到夏季,荔枝,黄皮,龙眼成熟了,鲜甜好吃,也是我们从化的特产之一。那里就是我的家乡———锦一。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给了自己一个小任务,在家乡左小小调查,看看家乡的变化有多大,为了更清楚家乡的家乡,奶奶和爷爷也会协助我,说多点关于家乡的变化事。回到家乡,果真家乡的空气特别新鲜,现在正处于夏天最热的时候,但是在家乡偶尔会有凉爽的风吹过,特别在夜晚更舒服。家乡真的是一年一年地在变化,特别是农民的住的房屋,由很久以前的瓦屋,变成现在的一座座两三层高的楼房,里面的电器更是齐全,电视机几乎是每家都有的,有的甚至有空调。发现现在许多的农村家庭有用煤气来煮饭,记得过去,他们还要上山砍柴,用柴烧火,费劲又麻烦,你看现在多方便。现在农村家庭都用上了自来水,貌似这些水都是山水来的,不用打井那么辛苦了,随时随地用上干净的清水,多幸福呢。

看着家乡小道旁的公告栏,有着建设中国新农村的海报,我不禁感叹,对啊,随着中国的变化,农村也在变化着。在经济方面,农民的收入非常可观。他们不再是捱苦又没什么收入了,如今他们能建上一栋新房子,吃上丰富的三餐,过着充实的农村生活,可以说,他们种植的庄稼能赚上好价钱,甚至可能会比城市人有钱呢。家乡的绿化区、风景区和旅游区也在美丽的转身着,整个锦一在青山绿水围抱着,显得格外洁净、清爽、怡人以及那美不胜收的生态旅游美景,小城似花园般的美。过去,锦一很不卫生,停车的空地成了“垃圾堆”,也没种植花草树木,非常杂乱,根本无绿化可言,显得毫生机。如今,马路两边灿烂的花朵,一树树开得如烟如霞。那满园春色关不住,直飞上行人的眉梢眼际。

看着奶奶爷爷在如此美丽的家乡生活着,不禁为他们感到开心。爷爷说,近几年来,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好像在过年前,通往家乡的一条古老的小桥被洪水冲断,交通很不方便,政府马上把桥修好,在新年的时候终于能通车。而且现在车站也有通往家乡的班车,每天几班,方便城乡人的来往,而且价钱便宜,只需要2元。

晚上,山风徐徐,夜晚的家乡显得更加幽静,我们坐在门口,享受着舒服的风,在城市,很难得有这么新鲜的空气和夏天的凉风,爷爷说,这里就根本可以不需要空调,吹着风扇,有时候还要盖着被子睡觉呢。

短短的十几年时光,我们家乡锦一就有这么美丽、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正朝着全面奔小康的目标快速前进。我相信再用不了几年,容县就会成为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富丽堂皇的天堂。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地方,一个被党的春风吹拂到的地方,一个让我永远热爱的地方,相信她将在党的春风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第3篇

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重大、最壮观、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改革开放的30年,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综合国力上升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30年, 使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2]。在我们生活中, 再也没有比衣食住行离我们更近的了, 理解了民生方面的变化才能正确的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1 绚丽多彩的服饰

1.1 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20世纪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 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 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 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 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20世纪60年代初期, 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 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 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 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 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1.2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 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 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 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 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 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 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 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 很多人看不习惯, 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20世纪90年代, 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 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 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 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 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 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 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 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 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 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2.1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 人们营养不足, 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 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 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 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 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 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 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 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 而且分量都极少。

2.2 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 还可以吃好, 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 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粮食供求走向市场, 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 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 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今天, 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吃好”, 还要吃得健康, 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 口味清淡, 要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 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 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3.1 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

“安居”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 家庭经济较好的人家能住上土坏房, 更多的人住的是茅草房;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 城镇居民等国家建房、靠单位分房, 房子没有独立的卫生间, 要跑到很远才有公用厕所。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 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 看上去简朴整洁, 洋溢着和谐宁静。

3.2 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 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 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 楼房鳞次栉比, 犹如一座新城。

1978年,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7平方米, 到1998年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了18.7平方米, 2006年底达到27平方米。改革开放的30年, 让中国人的住房条件实现了数次飞跃, 从居者“忧”其屋发展成为今天的居者“优”其屋, 大多数人住上了上百平方米的宽敞楼房, 一部分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则拥有了数百万、上千万的别墅, 居住方式也从原来的“住公房交租金”变成了如今有着明晰房屋产权的私人财产, 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今天, 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 有高层住宅区, 有复式楼, 有花园小区, 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4 四通八达的交通

4.1 改革开放前———交通不便, 以自行车为主

改革开放前, 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 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 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 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 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 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 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 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4.2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 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硕果累累, 给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再也没有比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水平的变化更能反映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了。恩格斯说, 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 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 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全三卷第三卷[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 913, 10.

[2]邓小平理论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喜看家乡新变化 第4篇

我的家乡在永济石桥村,党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家乡,唤醒了家乡的人民。从此,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爷爷奶奶说,以前村子里随处可见的是一间间低矮破旧的茅草房、泥土房,村民们最怕下雨天,每逢下雨,往往是天上下大雨,房内下小雨,一家人要忙着找盆子来接水。后来,村民们的住宿条件逐渐好起来了,砖瓦房逐渐代替了茅草房、泥土房,到了今天,村子里随处可见的是一间间拔地而起的水泥房,甚至还有小洋楼,可以和城里的房子媲美,村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心里甜滋滋的,不用再为刮风下雨而发愁了。

听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通往家乡的是一条凹凸不平的泥泞小路。下雨天,路面上随处可见一洼洼积水,泥泞不堪;晴天,又尘土飞扬,遇上有大车从你身边驶过,足以让你满头金发,衣服上裹满泥尘。我爷爷奶奶赶集,只能靠骑自行车甚至是走路。而今天,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已经修到我的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少数富裕的家庭还有小汽车,更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家乡开通了公共汽车,现在的村民们出行可方便了。

家乡的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是每逢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餐鱼和肉,现在,吃鱼吃肉不再是村民的奢望。以前村民家里是陈旧而简单的摆设,然而今天,彩电、冰箱、空调和中等家具也进入了村民的家庭。

现在村民也注重文化生活,在村子中央建起娱乐场所,到了晚上男女老少伴随音乐扭起秧歌,跳起了舞,欢声笑声在村子上空飘荡……

家乡的变化数不胜数,我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更为广大农村的富裕、党的富民政策而感到自豪!

山西省永济市城北中心校赵伊东校四(1)班

喜看家乡新变化 第5篇

杨静

清明将至,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要我们姐妹俩回家扫墓。我们一家居住在县城,而二姨和哥嫂居住在农村。我驱车往返于县城和农村老家之间,和前来扫墓的亲戚朋友聊天,耳闻目睹了家乡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变化之一,回家的路程近了。昔日从县城到老家驱车走近路也要用40分钟,道路弯弯曲曲,有的地方还坑坑洼洼,而今,道变宽了,还是双向4车道,感觉就像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听妹夫说,改造长大线是去年滦南县委、县政府为改善民生做的实事之一。

变化之二,县城的街道宽了,景色美了。走在滦南县城的街道上,发现变化还真不小,中大街、南大街变的更宽更直了;道路两旁低矮破旧的平房不见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各施工现场用漂亮的围挡围起来,从外面看不到工地上的杂乱无章;昔日随处乱停,影响交通和市容的人力三轮车不见了,小小的县城居然开通了五路公交线路;夜晚的县城霓虹闪烁,美轮美奂;更让人惊叹的是雄伟壮观的北河大桥横跨北河,成为县城一道亮丽耀眼的风景,也展示着滦南城市发展建设的美好前景。

变化之三,村里道路硬化了,农民富裕了。过去村里的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今一条条水泥路,干净平坦。过去的冬天时劳累了一年的农民休闲的季节,村里年轻人有的聚众耍钱,搞得夫妻吵架,四邻不安,现在村里头脑灵活的小伙子,开办起了木炭厂,邻居家的大儿子买了两辆运输车,搞起了运输,听说每年能挣上百万呢!许多农户购置了私家车、电脑,开着小车去拜年在农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还用侄子家的电脑和在天津的小外甥视频聊天了呢!

变化之四,精神盛宴多了。滦南是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的发祥地,滦南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它们发扬光大,据说滦南弘艺皮影二团元旦期间赴北京演出,滦南皮影火爆京城。就连外国人也对滦南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农民生活改善了,为了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不少村子在正月里都扭起了大秧歌;县城从正月初八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秧歌进城展演,各镇秧歌代表队,扭起了欢快的大秧歌,尽情挥洒丰收的喜悦。

喜看家乡新变化 第6篇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济南市东北方向的一个小县城----商河县,它虽没有美国纽约的繁华,也没有水上海港—-威尼斯的绚丽与多姿,更没有日本东京的古朴与典雅,但我却爱它,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更爱这些勇于创新与探索、勤劳质朴的人。诗人艾青曾这样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我是喝家乡水,吃家乡粮长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抚今追昔,顿时心潮澎湃,思绪带领着我不知不觉地去“喜看家乡新变化”。

乘坐市内公交绕商河县城一周,你会发现: 清清的护城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碧绿,那么透明!微微的波纹闪烁着点点金光,仿佛一块翡翠镶嵌了许多金片,一闪一闪,让你觉得她是那样轻柔、可爱。河堤上,梧桐树、柳树像一个个英勇的战士,挺起身子,守卫着生育它们的这方土地,守卫着我们的母亲河。幽静的小路铺着五彩的鹅卵石,小路两旁有供游人休息地石凳 ,宽阔处有避风挡雨的楼台小亭……只听“啪——”一条鱼跃出水面又钻了回去,给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又平添了几分生气。

在城市中心,有一个占地 45000平方米的人民公园。不论是旭日待升的清晨,还是烈日炎炎的正午,来这里锻炼、娱乐的人们,有年轻人,中年人,更有老年人, 有做老年操的,有条扇子舞、健身舞的,有跑秧歌的……彩带飘扬,锣鼓喧天,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都透着一股精神气。我们商河的鼓子秧歌可真是全国出了名的,小时候一到快过元霄大人小孩都挤在大街上看秧歌,那时候村村里都有代表队,几乎每家每户大人小孩都能上场表演一番。现在的秧歌队伍比以前装备更精良,动作也请来专家指导,更具有创痛色彩了。平时中老年人跑秧歌锻炼身体,只有在过年过节小孩、年轻人才参与其中。

当夜幕降临,河坝灯火辉煌,犹如繁星洒落人间。此时此刻,我的心潮起伏澎湃,是呀, 我们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家乡在这几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听爸爸妈妈说,以前的家乡是一个脏、乱、差的城市,狭窄的道路坑坑洼洼,每当天气晴朗是,路上尘土飞扬,黄黄的一片,像站在一片黄色的雾中;每当下雨时,路上积满了污水,积水起码有两公分深。以前也没有电视、电话,更别说有什么电脑、手机了,如果有什么事,就要跑东跑西的了。全都是平房,有的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双阳岭上以前还是荒草一。吃的,穿的更不用说,穿的只是些用布做得,十分便宜的,吃的就更不好了,一周吃上一顿肉应该说是很好的家庭了。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绿了商河这块儿古老的土地,它唤起了商河人民追求美、创造美的极大热情,也为商河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如今电脑、电话进入了家庭,家家都有有线电视、电话购物、网上购物、家庭就医,一卡通、一线通、电子商务等好多名词跃然在我们面前,坐在家里我们就可以周游世界,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看到“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日本的富士山、莫斯科红场的列宁陵墓,我还可以在美国的唐人街上漫步。”只一会工夫我又变成了一个悠闲自得的小旅行家,好浪漫,好惬意呀!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我的家乡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点,一座很不起眼的城市。但它却美丽、干净、纯朴、可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上。从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到老年人轻快的舞步,洋溢的笑脸, 我仿佛听到了家乡经济建设发展跳动着的脉搏,仿佛听到了祖国建设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前进的步伐,仿佛看到了全国人民正在建设小康生活,仿佛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这条巨龙在腾飞!

喜看家乡新变化 第7篇

(畅谈十八大以来变化、展望十九大胜利召开征文)

新城子中学

王永虎

昔日出村子,一路颠簸路泥泞。今天油亮的柏油路,条条通向幸福村。

昔日去乡村,拐弯抹角路不平;今日去乡村,风雨无阻路畅通。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开放三十年短而又短,可是这三十年是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后,我们农村更是旧貌换新颜。忆往昔,看今朝,心中好多感慨。

我的家在永昌县西,我爱它,因为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然而,求学路上行路难却是心中一种难言的痛。忘不了,三年在初中的学习,来去学校走的是坑坑洼洼、大小石头满布的一条路呀,一路上磕磕撞撞,脚底被石子硌得钻心般疼。春秋天,尘土飞扬满脸尘埃,雨雪天,道路泥泞一身烂泥,那时自行车很少,雨天,我就挽起裤腿,两手提着鞋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那时没有彩电、更没有电脑,全村三百户人家只有两台十四村的黑白电视。家里穷买不起自己想看的书,一旦有本好书抢着看,在同学中传来传去,爱不释手。

现在不必说那庄稼人家中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也不必说那迅猛发展的通信网络,电话、手机和网络已悄然进入农家,年轻人联系着天南地北的业务,老年人联络着大大小小的子孙,各种信息咨询的传递方便快捷,世界也显得小了。单是看这眼前一条条的柏油马路就有了无限自豪之情。新修的柏油路如一条蜿蜒长龙,宽阔平坦,穿村而过,西达军马、山丹,东连乡镇、县城。一辆辆摩托车、拖拉机、小轿车喜气洋洋一路奔驰。笔直平整的乡间公路像一条长长丝带似的穿梭在村庄,雨天,不怕打湿裤脚;晴天,更是干净整洁,连头顶的天空也更加一片湛蓝。宽阔的柏油马路如一道飞虹,架起了城市和乡村交流的桥梁。村民的思想也开放了,好多人办起了养殖场和加工厂。我们村还修建了元山子景观区,每当夏季庄稼茁壮成长,油菜花一片金黄,胡麻地蓝茵茵涌动,不同绿色的庄稼错综相交,再加披绿的远山映照,简直是一幅神奇无比的大画师的山水田园图。吸引了无数游人来观赏。

“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一片繁忙,“村村通”工程让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送到每家灶膛,“新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看病有了保障,“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帮了农村孩子上学大忙。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 第8篇

以前,人们为衣食住行而烦恼,日子过得很拮据,只求吃饱穿暖就好。而现在,人们衣食无忧,更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前,人们夏天用电风扇,冬天用电暖炉,现在人们使用空调,冬暖夏凉。以前,人们用的是白炽灯,十分耗电,现在人们使用的是LED灯,耗电低,寿命长……

科技和商业在迅速发展,平湖这座城市比较过去,也在发生巨大改变。马路修的又宽又平,街道变得越来越繁华。旧楼拆了,盖成新楼;矮楼拆了,建成高楼大厦。大型的购物广场也出现在这座城市,各种著名品牌渐渐向我们靠近,我们的生活质量也迅速提升。

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前,我们家使用的是机身厚重的彩色电视,而且屏幕小,画质差。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液晶电视,屏幕大,画质清晰。10年前我们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全家出行还得乘公交。现在,我们家有一辆小汽车,出行十分方便。10年前,父母用的手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功能,而且手机机身厚,重量大,屏幕很小,使用的还是按键操控。现在父母使用的手机机身薄,重量小,屏幕大,触屏操控就能完成一切,而且功能多种多样……

不光是我们的生活质量越变越好了,整个城市的秩序也在一步一步地改进。现在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辆小汽车,交通却不显得过分拥挤。我们这座小城市,电瓶车的数量非常多,前几年由于管理不到位,发生量多起事故。而现在,电瓶车的管理加强。每辆电瓶车都贴上了反光膜,每辆电瓶车都有了自己的车牌号,还有“铁拳护航”,都在为这个城市的交通安全保驾护航。有时候,我会在十字路口看到“铁拳护航”的志愿者。每天上学的时候,我也会看到学校门口做志愿的学生,提醒没有佩戴头盔的学生和家长。“铁拳护航”工作做得十分到位。

垃圾分类,也是平湖正在进行的计划。社区和学校都做了许多宣传,我们也学到了许多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许多居民小区都在进行垃圾分类,我家也进行了垃圾分类,领取了不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的垃圾袋,对家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一分,平湖美十分”。垃圾分类,也是在为平湖的环保献一份力。平湖,会越变越美。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 第9篇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前几年我们全家人回家乡,谁知半路上下起了大雨,整条路上坑坑洼洼平时开车都很难通过,况且又下起了大雨,车实在是上不来,我们只能走着上去了。下雨天走家乡的这条路比登天还困难,一步一步艰难的前行,鞋子上的泥能有几斤重。回到老家后,我听奶奶说;家乡的小孩子上学的路程特别远,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背着书包去上学,因为路程远,早上就拿着一个馒头,中午买一个一角钱食物就着吃……

今年,国庆节我再一次回到家乡。一切都变了,一切超乎人们的想象。平坦的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一直通到家门口。我高兴的对奶奶说 以后再也不怕下雨天了 只听咚咚的声响传进了我的耳朵,我寻声望去只见一箱一箱的苹果被三轮车运往全国各地。家乡的人民因为道路变了,苹果也买了个好价钱,家家致富了。你看我的堂弟邢鹤家从破旧的窑洞搬到了崭新的大房子。三轮车代替了挑担子,收割机代替了鋤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手机电话。以前,家乡没有医院,如果生病了,就要跑十几里的路去看病,而现在,诊所就在家乡的前面,乡亲们只要走一段路就可以去看病,不用再跑十几里的山路那么远。进入邻居家,屋里的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都普及了。就连我老姨的孩子都转到城里来上学了。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 第10篇

从土地承包到户,到父老乡亲“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春风漫过大地,处处一片新绿。每每与父辈们交谈,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枣乡临泽正昂首挺胸向前走去!

一看家乡路

说起临泽,就不得不说路。312国道线横穿临泽县境,我们每日在鸣笛声中醒来,又在鸣笛声中睡去,仿佛它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以前每次出门,需要走刻骨铭心的一段路。路完全是用土铺出来的,狭窄、凹凸不平。如果是晴天,尘土飞扬。干干净净地走出去,灰头土脸地逃回来,真的让人难以接受。如果是雨天,那就更不用说了,来往的车辆在路上压出一个个泥泞不堪的大水坑,若是骑自行车过去的话,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一起一伏。弄不好还会被过去的车辆溅一身泥水。可谓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但是现在可不同了,所有的路都焕然一新,宽阔、平整、干净的街道两旁全是绿化带。松树、柏树,国槐、圆冠榆伟岸挺拔;牡丹、芍药,迎春花、薰衣草花枝招展。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整整齐齐。绕城水系,清澈荡漾,人行道上绿树成荫,路边公园鸟语花香,处处一派繁荣景象。

二看家乡房

在农村,昔日的土坯房,低矮、简陋,既不美观,也不安全。如今,鳞次栉比的小康房随处可见,白墙红瓦,气派张扬,门前水泥路宽阔笔直。许多村镇建起了农民公寓楼,更是方便、卫生、舒适。庭院都变成了小公园,一天的辛劳后,散步于林荫小道,聚集于文化长廊。看,乡村大舞台前又响起了音乐,大妈们的广场舞如约而至,孩子们也在小广场上嬉戏打闹,音乐声、欢笑声在村里村外飘荡回旋。

在县城的中心广场,“鸟巢”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篮球场上,小伙子们生龙活虎,你追我赶;花池旁边,老人们身形飘逸,太极健身;广场中心,男女老少合拍起舞,英姿飒爽。广场南面,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挺拔雄健,为这座城市增色几许。

三看家乡河

流沙河从祁连深处出发,穿峡谷,经丹霞,越戈壁,款款进入枣乡临泽,穿城而过。滋润着倪家营的富饶,荡漾着沙河镇的发展,散发着鸭暖镇的枣香,轻轻注入黑河。对于戈壁之中的临泽来说,流沙河就是母亲河。

但是,过去的流沙河可是远近闻名的臭水河。夏季臭气熏天,冬日垃圾满地,居民更是谈“河”色变。如今这里杨柳垂岸,清流潺潺,水鸟翔舞。在河的两岸,呈现出湖光云影、亭台石径、游人如织的园林化生态城市美景。夜晚的大沙河,别有一番韵味: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湖光、灯影,天地间浑然一体。夜深了,烟火散尽,流沙河亲水平台、静谧悠然,平添了一份浪漫与宁静。

42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2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一个民族复兴崛起的梦想!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 第11篇

的确,糖城广场就是我们禹城人民的骄傲,是我们禹城人民的自豪,是我们禹城的一颗明珠!可你知道吗,以前这里原本是一个荒芜的体育场,没有一件体育器材,只有杂草和裸露的泥土。风一吹,是漫天的沙尘;一下雨,就是一洼烂泥塘??体育场成了垃圾场。那实在是我们禹城人民心上的痛。不过,通过工人叔叔的辛勤劳动,那烂泥塘如今已变了模样。看哪,傍晚的糖城广场是最美丽的时候:华灯初上,那一排排一列列镶嵌着许多诗词佳句的古色古香的街灯,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望。它们放射着淡白色的光芒,使整个广场仿佛蒙上了一层洁白的面纱,又好像下了一层薄薄的雾,给广场增添了几分美丽,几分神秘,几分圣洁。这个充满着魅力的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浮雕,几根巨大的不锈钢柱直插入云霄,不锈钢柱的顶端,装饰一些金黄色的圆球,这不就是糖分子吗?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绕着巨大的柱子腾空而起,它,就象征着年轻的禹城正在腾飞!浮雕的正面,有四个闪着红光的大字??“糖城之光”。浮雕的另外三面,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禹城儿女,成为建设禹城的栋梁!我们糖城广场的建成,说明了禹城的发展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说明了未来的禹城还会更好!

夜晚的糖城广场也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有的人在绿树搭起的绿色长廊里散步,有的人坐在石凳上聊天,有的在广场的东南角跳健身舞,还有的成双成对地欣赏美丽的月色。在这里,最活泼可爱的当然是小孩子们啦??他们呀,就是那一只只快乐无比的小鸟。无论你在糖城广场的哪个角落,你都能看到他们俏皮的身影,听到他们欢快的叫喊声。有的在各式各样体育器材上玩儿得如鱼得水,有的在草地里捉小虫子,有的在文化长廊里跑来跑去,有的玩儿累了就在旁边的绿荫中歇一歇,更有的穿着旱冰鞋,在人群里穿梭,好像那一只只敏捷的小燕子在糖城广场上飞翔……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 第12篇

要想知道家乡的变化,那得先了解家乡以前的样子。我化身为小记者采访了我的长辈,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我先采访了爷爷奶奶,奶奶说:“我们小时候,哪像你们现在这么好啊。我只上到小学一年级,就再也没有上过学了。很小就得帮家里人干活儿。不但要做家务,还得去地里劳动,要不然就没有饭吃。现在多好,义务教育了,孩子们上学也不用交学费。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愁吃不饱饭了。”

爷爷说:“我小时候家里盖的房子都是土坯墙,后来才变成用砖盖房子,现在更发达了,技术越来越先进,楼也盖的越来越高了。小时候过生日煮个鸡蛋就是非常幸福的事,过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家人一起分着吃一个月饼。”

我又去问了姥姥姥爷,姥姥说:“我小时候,哪里有商店呀?要买东西都得去别的村庄的集市或者庙会。有一年我去其他村子赶庙会,我妈妈给了一毛钱,让我自己买点儿吃的。后来我也没舍得花,攥着一毛钱,又回来了。

现在买东西,门口就有超市。各种各样,吃的用的想买什么就有什么,也不怕花钱了。咱们县里还有两个大商场。天一广场和信和商厦。啥时候想去都行,想买什么都能买到。现在的日子多好啊!”

姥爷说:“我小时候没有车,连自行车都没有,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做就是牲口拉的小车,也不是家家都有。所以去哪儿都是靠走着。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车,出门多方便啊!”

长辈们都是50后,他们小时候的日子真艰苦啊!那80后的爸爸妈妈小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呢?爸爸想了想回答我:“我们小时候能吃饱饭了,就是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服,衣服都是哥哥穿完我穿,我穿不了弟弟穿。有时候衣服磨破了还得打补丁。玩具也是,我们弟兄三个只能合着玩儿一个玩具。”妈妈说:“我上小学家里才有电视,还是黑白的。而且那时候经常停电,晚上只能点蜡烛。现在电视越来越高级,手机,电脑都普及了,上网,看电视,看电影,查资料多么方便啊!国庆假期刚刚过去,咱们县的旅行社也非常红火。因为现在生活质量好了,人们有时间也有钱出去玩,开始学会享受生活了”

听了他们的描述我觉得作为00后的我们太幸福了!我们可以在干净明亮的学校里上学,吃各种各样的美食,住着漂亮的带电梯的楼房,去大商场里买衣服。我们的宁晋变化真大啊!这样的变化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全县人民的辛勤劳动,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 第13篇

看,以前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消失了,纵横交错的是一条条像黑色腰带一样宽敞笔直的柏油马路,马路两则的杂草丛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得像花园一般的绿化带。高架桥像一条巨龙一样横贯城市的东西南北,高架的贯通大大方便着人们的出行,现在,不管是到城北的环球恐龙城,还是到城南的嬉戏谷,都是那么的便捷和快速。公共交通的大变化就是快速公交----BRT,提起它,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就是这条马路蓝色风景线,使得原来拥挤不堪的公共交通变得井然有序,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优惠的票价和便捷的通行方式吸引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现在,乘坐BRT出门感觉就是件时髦的事情。

说起常州的开放式公园,人们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东—紫荆公园,南—南甸公园,西—清枫公园,北—新区公园。公园内,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正悠闲的在林荫小道上散步、赏花、锻炼,一切都是那么的怡然自得,妈妈很有感触的说:“以前常州可供市民游玩的公园很少,最好的就数红梅公园了,而且还不是免费的,公园内的绿化也是寥寥无几,你看现在,城市的每个区域都设有不同风格的开放式公园,公院内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花草以及各种名贵植物是应有尽有,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别提多开心了!”

如果你绕着常州城转一圈,细心的你会发现,马路两侧是高楼林立,一座座新颖别致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人们从以前的老式房屋中搬进了宽敞明亮、舒适豪华的商品房内,小日子过得比蜜甜。当夜幕降临,楼盘周围五彩缤纷的景观灯亮起来了,远远看过去像一座座宫殿一样。广场上,彩色的霓虹灯点缀下的人们显得异常美丽,随着音乐的响起,许多人开始翩翩起舞,也有人在悠闲地散步或运动健身,大家的身心都放松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即将在常州举行,精彩纷呈的展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名贵花卉亮相,上百万游客将慕名而来参观,我为我的家乡能举办这样的盛会而感到荣耀和骄傲,这真是;家乡幸福花更红!

喜看家乡新变化作文 第14篇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扬州也在不断发展着。少了“水田漠漠碧如油,遍插新秧卜有秋”的情景,也没了“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的雅致,取而代之的是更贴近时代的高楼大厦和宽阔干净的马路。从以前的跳皮筋打弹珠到如今的电子产品;从以前的低矮砖房到如今的高楼挺立;从以前的泥泞小路到如今的沥青大道……无一不彰显着变化的扬州给我们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

犹记得,在我小时候,走的还是泥路,出门骑的还是一辆自行车,家里娱乐的还是一台电视机。放眼现在,变化何其之剧。

扬州正向大城市看齐着。20xx年,扬州正式通航了第一个机场——扬州泰州机场。它的建立不仅给扬州人民带来极大的鼓舞,也是扬州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如此,淮扬镇铁路项目建设已得到国家许可,项目正式立项,明年底开工建设已指日可待。除了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求,扬州还决定建设夜市以充实市民的精神娱乐生活。众所周知,大城市的夜市莫不繁华,我也看过深夜的扬州,虽不算冷清也谈不上热闹,或有几处灯火通明却也让人觉得不过昙花一现。

近几年,扬州还取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殊荣,使扬州更广为人知。都说扬州是一座因河而盛,因河而衰的城市,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扬州一定可以摆脱这句话。

上一篇:检察院主任履职报告下一篇:清新型个人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