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德育创新

2024-05-14

化学学科德育创新(精选8篇)

化学学科德育创新 第1篇

化学学科德育论文————走过精彩的岁

摘要

走过精彩的岁月,手指在键盘上跳动着,用文字刻录了高中三年走过的历程,喜喜悲悲,浮浮沉沉,点点滴滴,成成败败,都将成为我一生宝贵的财富。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

二、以身示范,情感育人。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鼓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三、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

四、教好书,育好人。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五、善待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为了很好适应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目标,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取知识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进行有效性思考。为此,教师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建有效教学的框架;学生要发挥自身学习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在对教师有效教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学,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现就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作一简单探讨。

1.发挥教师“教”的有效性(1)提高教师课前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前备课,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改革备课形式,丰富备课内容,进行有效备课。其中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在确定课堂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基础上,首先要备教材,即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了解教材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其次要备学生,从学生角度来设计课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板书及教具的提前构思和准备,确定板书及教具的书写和使用,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2)课堂有效教学要注重多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教师教学课题导入要注重有效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课题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较强的思维启发性作用。例如,高二化学课程中“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课题的导入,可从伏特发明电池的经过开始,从伏特用青蛙做实验,找到“动物肌肉里贮存着电”的秘密所在,再以伏特用两片不同的金属在自己的舌头上做实验、体味口中的滋味的事例为例证,以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题,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理,这样使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教学,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教育注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因此,课堂教学要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以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原子弹爆炸的录相,然后引导学生:原子核能威力强大,要了解原子核能首先得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之后用多媒体模拟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再用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最后用动画方式模拟氢核聚变和重核裂变的过程。

(3)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堂讲授的有效性主要依赖实验功能的发挥;是学生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实验功能的有效发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首先安排学生做了在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水溶液中分别滴入石蕊试液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颜色的变化。酸和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有些盐为何也能使指示剂变色?实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探索新问题。

2.发挥学生“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当然不能一成不变。在对教师“教”的有效性认识和策略有所理解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探索学生“学”的有效途径,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本文将总结两种有效“学”的方式,以供参考。

(1)学生要学会在研究中学习——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

研究型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册附加了5-6个选做实验,这些实验的共同特点是实验用品都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比如天然水的净化、海带成分的检验、化学肥料的鉴别等。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入手,激发学生浓

厚的兴趣,提出问题,亲自设计实验过程,再通过自己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展开研究性学习,获得直接知识和情感经验。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研究态度,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种学习方式。

(2)学生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探索

现行的高中化学新教材编排中增加了“家庭小实验”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小实验的设计非常简单,实验材料也非常简单,学生在家里就很容易找到原材料而设计好每个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既有趣味性,又有实践性。锻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求知欲很容易满足,这样更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去做更多的类似实验,真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化学学科德育创新 第2篇

青山中学 梁冰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学习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把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在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关系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渗透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跟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以国情教育为基础。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政治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来进行。化学教学中与中国国情相关的知识比比皆是。具体表现在:①化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②化学元素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③化学化工生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④我国古代、近代在化学化工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其对社会文明的影响;⑤新中国在化学科学研究与石油化工等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和新发展;⑥化学家的生平、成就及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等。【案例一】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在讲完甲烷的化学性质后,针对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现实及能源消费结构,我们提出了下述问题:

问题l: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国为何频繁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问题2:参考国外的经验,试提出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

问题3:请根据“春晓”油气田的位置,从国际法的角度阐述我国开发该气田的合理性。

问题4:请提出开发海底天然气的有效方法。

同时我们可以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为例,我们民族在古代就有造纸、火药等几大发明。建国后,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首次用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蛋白质——牛胰岛素结晶;首次采用化学合成与酶促合成相结合的办法,合成了核糖核苷酸片断,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近年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一直在世界前列。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二、进行积极的、成功事例教育渗透德育

化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化学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很多科学家在小时候的处境比现在的许多学生要差得多,但是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树立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识。【案例二】以人物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在介绍氯气的性质中,当介绍到氯气的发现者,英国化学家戴维时,让学生阅读有关戴维的资料:(节选)

从学徒到科学家

1778年12月17日,亨弗利·戴维出生在英格兰彭赞斯城附近的乡村。父亲是个木器雕刻匠。他5岁入学,是个淘气、贪玩的学生。他衣服的两个口袋,常常是一个装着钓鱼的器械,另一个装满了各种矿石,这是在离家不远的矿区拣的。1794年他父亲去世,家境更加困难了。为了谋生糊口,作为长子的戴维被送到当地一位名叫柏拉兹的医生那里当学徒。这项工作很符合戴维的志趣。他一方面充当医生的助手,护理病人,学习行医的本领,另一方面他必须天天调配各种药物,用溶解、蒸馏的方法配制丸药和药水,真正地操作化学实验仪器。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知识大浅薄了,于是开始勤奋地学习,抓紧空隙认真阅读拉瓦锡的《化学概论》等化学著作。通过学习,他做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明确了,凡是著作中讲过的实验,他尽可能地一一试试。凡是好书他都设法借到,如饥似渴地阅读。遇到学识渊博者,他就主动求教„„。

戴维的一生成就巨大,发现的元素有几十种,同时发明了电解法制取钠、钾等元素,发明了瓦斯灯拯救了许多矿工的生命,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法拉第的才能。

问题1:从以上的材料中你觉得戴维为什么会成功? 问题2:如果你是戴维,在当时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样? 问题3:从以上的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

在高中化学课本中有关中外化学家有几十位,每一位化学家的成长史都是对学生教育的好素材,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侯德榜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准确回收,以及我国“神舟”号火箭的载人技术的研制成功,无不凝结着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奋斗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精神。

三、进行环境问题的讨论进行德育教育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

【案例三】以事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有关酸雨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先自行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的结果做一个汇报。

学生一:从生活中有关SO2的来源进行调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含硫原料所产生的。原油、煤以及铁、铜、铅、锌、铝矿石等许多原料中都含有硫。煤和油等含硫燃料的燃烧、原油的炼制、金属矿石的冶炼等过程中,燃料和工业原料中的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

学生二:从SO2的危害进行说明:SO2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导致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SO2在氧化剂、光的作用下,能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能使人致病,增加病人死亡率。研究表明,在低浓度SO2的影响下,植物的生长机能受到影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坏。SO2对金属,特别是对钢结构的腐蚀。每年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据估计,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因为金属腐蚀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问题1:为了减少SO2的排放,你觉得你能做些什么? 问题2:为了减少为了减少SO2的排放,你有什么建议? 比如,盲目的使用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378kg/km2,已成为化学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份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浸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有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有效措施。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通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化学学科德育创新 第3篇

现在党和政府继续倡导教书育人并加强德育, 就是要求我们要在不同的教学岗位和不同的教学环节, 都要明确自己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责任, 要使教书育人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活动, 要以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 言传身教, 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 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事实上, 教师负责任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 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过程。教师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 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理念,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的知识渴求和成长欲望等, 就是“润物无声”的德育的渗透, 就是日积月累地教书和育人。

不同科目在渗透德育内容的角度和侧重点方面会有所不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要结合教材特点, 注意发挥和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 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化学是德育的隐性课程, 中学化学的教材内容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它包含: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意识教育、价值观念教育和塑造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等优良品质, 其德育核心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破除迷信,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在进行物质结构理论知识的教学中, 通过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不停运动, 明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 (如C与O2可生成CO或CO2) 、现象与本质 (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 、共性与个性 (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 的辩证关系, 引领学生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再如氧化与还原、溶解与结晶、水解与中和, 加成与消去等对立统一的关系, 引领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 (元素周期律)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中, 由于相互作用的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 (如金刚石、石墨等) 、由于质量分数的不同 (如浓硫酸、稀硫酸) 引起质变等内容, 使学生认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通过H2—H2O—H2, CO—CO2—CO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使学生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中, 可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 抓住事物的本质, 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化学《绪言》课中讲到四大发明, 就是我国勤劳智慧的先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课中, 要联系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 是我国继美国、俄罗斯之后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说明当代高科技方面我国依然跻身世界前列。在《铁》一节中, 引领学生了解我国钢铁的生产、冶炼历程, 特别是西汉淮南王刘安著作中“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 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大约早了1700年。通过这些学习, 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 以及对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另一方面还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三、环保教育: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科内容方面, 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给学生讲清其形成的过程及危害, 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在实验过程中, 一方面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 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 如通过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环境污染活动调查, 另一方面, 在自己或带领学生做实验时, 可对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环保教育, 如做有毒气体实验时, 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实验结束后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 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化学学科的创新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化学学科;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39-01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 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异想天开。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九年级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第5篇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作为高一化学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对高一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

学校以德育为首,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所决定的,也是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各级各类学校不仅 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此话明确表达和肯定了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德育为首,并不是德育唯一,更不是孤立,架空德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为首,并不排斥其他教育,也不能 代替其他各育,德育只有渗透到其他各育中,只有充分发挥德育对各育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才能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学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特殊职能决定的。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场所,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通过教学。德育要 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有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知识,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智育要通过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 展智力;进行体育,也要通过传授和学有关人体生理卫生知识,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环境保护,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体力,健康成长。三,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上好绪言课:根据德育目标和高一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学科特点,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我重点摆在“迈好高中第一步”;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开一个好头。于是我在新课前安排了一节“绪言”。在绪言课中我充分利用幻灯,挂图向学生大力宣传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我国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我们的祖先在50万年以前就掌握了火的利用;西 汉前期出现了书写和绘图的纸,几个世纪后传人外国,纸的发明是用化学方法制成较纯的纤维素高分子的一项重要成就,我国劳动人民在1000多年前就制造出火 药,火药的发现,是人们从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的先声,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里程碑。3600年前的殷商时,就开始冶炼纯铜。青铜、春秋战国时就会鼓风炼钢 和铸造技术、比西方早1000多年。我国也是最早发现利用煤。天然气、石油的国家。英国人李约瑟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26项技术发明,中国 都大大早于西方。通过这些生动史实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现代化学科学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奋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取得了巨大成就。1965年我国化学家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蛋白质——结 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超导体的研究;碳60分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对新能源氢化钛的研究等都走在世界前列;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煤、水泥,原盐、稀上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钢铁产量进入世界钢铁大国行列;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增长速度居世界首 位。

综上所述,我认为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的关键是教师。

化学学科德育创新 第6篇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知识的学习,在初中初步接触了化学知识,开始进入正式的接触高中化学知识。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习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化学的热爱的激情是很关健的,这种激情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和理解,通过老师向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途径。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征对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试验对学生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更具优势

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不同的学生,观察结果不一样,老师的不同的提示,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我在让学生观察时有意安排了几个环节加以比较,如先粗略的观察,再详细观察指定的部位,最后是有步骤的观察。学生观察活跃,提出问题也很多,这对学生观察高中化学实验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三、结合已有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结合化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高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钢铁、化肥等方面产量的对比,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化学工艺上的新成就,如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之情、崇敬之情。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们也发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化学水平还比较低。而未来的世界强国,就是科技强国。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学生明白这一历史重任是我们学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的,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学生身上,激励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五、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六、结合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全球气候的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环保教育:

1、重视课本上有关环保的知识的教学。

2、平时教学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课外组织必要的环保活动。

化学学科德育创新 第7篇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围绕着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我们的教科书琳琅满目——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汇总全国新课程的新教材版本,应该不下于20种,教材出来了,但与教材相匹配的德育教育也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教师的眼中,对于化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我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几点作法:

1、德育目标的制定策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德育教育的依据。它反映了教育目标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规格,它制定得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效。在教学中,知识传授是我们课堂内外的主线,但德育教育却是我们教学中贯穿学生的灵魂,我觉得知识的遗漏,我们可以查漏补缺,但是由知识所衍生出来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以及该时代的人们所留下的优良传统,错过了就无法让学生再融入其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德育目标的制定。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当今我们国家的国情、我们的社会潮流等等,我认为,我国学校德育目标宏观化的制定束缚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德育工作要开拓创新,就要彻底改变原来学校德育目标宏观制定的做法,进行中观化厘定。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目标没有得到科学的定位,这主要由于对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这两个概念把握不准,经常混用。德育目标只能处在德育目的之下的一个层面里,不能和德育目的处在同一个层面。实现德育目标离不开德育内容的具体实施,不同的个体,我们所制定的德育目标通常不一致。比如说:当我们在学习《化学》(必修二)中的化学键时,我们在制定德育目标就要根据我们学生的个体来制定,可以这样来制定德育目标:通过对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体谅父母、感恩父母高尚情操,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因为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至于农村,班上80%以上的同学都是留守儿童,都是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的,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很有意见,他们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就要联系到我们所学习的内容与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化学键是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而我们与父母之间也有比化学键更牢固的亲情相连,化学键可以被破坏,但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血溶于水,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苦心,以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2、德育内容的选择策略。德育内容是实现品德教育目标的桥梁,是学生个体进行道德学习,掌握道德规范、提高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德育内容的选择,对于构建科学而和谐的德育内容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对学生进行

品德教育,目的是要让他们时时刻刻以人为本,随时想到人性善的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的生活时时沐浴在春风中,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当今社会,由于改革开放,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拼搏,人们的物质文化大大提高,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但没有提高,还有倒退的迹象。比如,网络传的沸沸扬扬的宝马女马诺,就是一个贪图物质享受而缺乏精神依托的典型;所以对我们的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反。当代德育内容体系既要具有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前者要求新体系具有纵向开放的功能,使中国德育内容“一脉相承”,并指向未来;后者要求该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但又不能离本。如果德育满足了个体精神需要就会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而无数人的个性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制定德育内容时,应重视和研究学生个体的精神需要。比如我们化学学科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最近媒体报道的癌症村事件、上海黄浦江的死猪事件、以及杭州居民花钱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等等,这些反应了我们的国民在享受物质生活提高带来的愉悦时,也产生了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这与我们的主管部门一手遮大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时时普及当今社会的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热点,可以以讨论、演讲等形式出现,我们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在这些方面也要埋下伏笔。

3、渗透方法的选择策略。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选择时既要考虑所选定的场景、还要注意选择德育渗透的对象,通常的渗透方法有语言熏陶法、榜样启迪法、推荐读物法、开展活动法、审美教育法、参观教育法、教师(学生)演讲法、组内讨论法、竞赛法、观看影片、课外分组调查等等。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要以本学科为主,达到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感触灵魂,当我们的行为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时,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德育渗透方法的选择,一定不要过于盲目,可以事先对学生行为进行个别摸底,然后备课组集体讨论采用什么渗透方法,在课堂上,我们面临的是几十人的群体,我们的渗透方法要具有普遍性。化学学科,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我们化学教师一定要起好第一节课的头,往往情况下,化学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都是在介绍如何学习化学,让很多学生找不出本学科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我们在上第一堂课是就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本学科,提高其吸引力进行渗透。在教学中,我在第一堂课是应用多媒体手段,先应用化学来解释我们生活很多他们不知道的现象,比如魔术吐火的原理、滴水生烟的实验,黑面包的实验、木炭跳舞等等,然后介绍当今社会的前沿科学中化学的应用,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最后给他们介绍一些因为不懂化学而失去生命的典例,这样既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又增加了他们的兴趣,终身难忘!所以德育的渗透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选择,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

4、渗透过程的实施策略。德育的渗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渗透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复的情况,会让我们的教师在过程中精疲力尽,其实这也是我们离成功不远的地方,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半途而废。在德育渗透中,我们要带着学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在准备化学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着力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如:我在准备《化学》(选修三)第一节教学内容‘原子结构和性质’的时候,我会大量的查阅并运用了以前积累的一些有关化学在微观世界的应用等多方面的例子,涉及到农业、工业、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还例举了我国关于微观化学方面的灿烂的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在微观化学、催化化学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上课时就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再交流、补充,这样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另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我们更应该在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所以渗透德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总之,我相信,我们德育渗透的过程在于实施,如果实施过程是好的,那么德育渗透的结果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5、渗透效果的评价策略。德育渗透的过程是好的,那么其结果是不是一定非常好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德育渗透的效果有一个评价机制。化学学科如何来评价德育渗透的效果,其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1)、评价多元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在我们的现实中不胜枚举,其实是有很多途径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证明自身的价值的,只不过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帮他们寻找到,我们不能单拿成绩来看待学生。评价多元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评价内容多元化②、评价主体多元化③、评价标准多元化④、评价方式多元化。(2)、过程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属于终结性的评价,它通常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内容也是结论性的。这种终结性评价,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评价,缺乏对学生成长过程应有的关注。相比之下,过程性评价能充分体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终极关注。过程性评价应具体体现在

收集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3)、人文评价。理解、容忍、接纳和尊重,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都应在评价中得到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学习上的落伍者、智能上的滞后者、家庭条件上的困难者都应算作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包括。这部分学生,由于认识比较浅显,行为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好,在老师头脑中他们是绝对的“差生”。对这部分学生,评价不能忽略他们,更不能伤害他们,要及时、到位地关心和关怀这些学生,给予真诚的关爱。关爱每个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天职,是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4)、在评价的同时,还需注意什么?对于高中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注意这四个词语:真诚、适度、明确、针对。现在的高中生,都是在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孕育、熏陶出来的,大道理比谁都懂,对他们进行评价,既是对事,更是对人,真实诚挚的语言比什么都重要,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生长的时期,心理的敏感程度相当大,我们更应该学会与他们民主、平等的交流。

化学学科德育创新 第8篇

现如今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正大步向两个方向开展:其一就是跟随者科学的脚步,不断向科学深度的发展;其二,就是不断拓展视野,向其他的领域发展,研究和解决其他领域中的各式各样可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的问题

1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方面的优势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方面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探索和研究关于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与装置的效应,重点研究在放大中的过程中的化学效应,如果通过研究可以解决关于生产装置的放大、装置的根本的设计和操作的理论等问题。将会成为化学工程对我国开启的又一新的篇章。

化学工程所要研究的对象通常没有不复杂的,一般复杂的饮酒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学化工程研究的对象有一种是即存在化学物质,又有物理的结合从来提升了其复杂性。而且这种状况极为常见。

(2)其次就是研究对象有多种不同的结构:例如研究对象中存在着水(液体)但其中又存在着空气(气体)在经过研究还有固体。这种三者并存出现的次数也是极多的。

(3)物系流动时边界的复杂性:由于一些设备所带有的集合图形是会变化的,当然有的填充物的外形也是多变的,使流动边界,造成了它的复杂性。

1.1 人才优势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我国现阶段正是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毕业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化学工程方面的生产技术非常了解,专业原理就是精通。能够在企业中从事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等等。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全方面的人才更应该受到学校和企业的重视。

1.2 专业优势

主要研究大规模改变物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机械和物理性质。简单地来说就是定义化学工程的本质,它是以数学及少量的物理观念为基础应用于化学工业上,来代替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化学品或是物理材料的工厂。提供一个方便的、节省成本的流程设计方式。近些年来,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科学计算是化学工程的研究中必须要掌握的三大要素。

1.3 就业优势

我国企业需要大量的化学工程方面的人才,我国关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方面的学科有很多,现在我国很多学生都选择这些专业,但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高。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毕业的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很广阔,其中就有: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设备强化、技术改造、质量检测、分析测试、环境保护等职业。这还是他们的最基本的选择,就业途径比其他单方面的学科更为宽阔。

1.4 竞争优势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毕业相比其他专业能更直接的为国家做贡献,就业面也相比其他专业更广一些。本专业的毕业生的逻辑思维,及其创新能力都具有不错的基础。动手能力也较其他专业要强一些。不管是国内和国外都非常重视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相比其他学科确实有这很大的明显的优势。

2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创新

在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早已形成学科集群的现象。学科集群现象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与一些高校所在地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到国家是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单个学校单个学科的集群已经完成,具有区域性的学科集群也有了基本的规模,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在我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3 学科集群的重要性

学科集群最初是来源于企业产业的集群,现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直接挂钩,让一些不使用产业集群的企业带来了挑战和压力,并关系到是否会被社会所淘汰。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科学集群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学科集群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如今,学科集群已经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科集群是指相互之间有关联的学科,在学习方面聚集到一起的培养全新人才的一种崭新的高校现象。然而创新是集群应该具有的本质,学科集聚的目的不单单是降低成本的简单集群这样,而是可以让学生交接到其他方面的更广阔的知识面,强调创新,这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集群。我认为学科集群对于实现资源共享、集中优势、协作竞争的学科有巨大的优势。

4 结语

我国现代企业的工业生产一般都是一套装置的年产量起码达到数十万吨。这些装置在长期的高度生产活动下,必定会出现一些工业方面的问题。当这些装置出现问题时,会使指标略有下降,从而对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要处理这个问题,就需要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完善,培养高素质人才,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摘要:研究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与物理中寻找其规律的现象。此类现象在近代得到了很多的重视和发展。从来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的便利,还对企业的产生陈胜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讲述了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优势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永忠《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5.

[2]徐光宪《21世纪化学的前瞻》[J]大学化学2001.

上一篇:高炉炼铁论文下一篇:清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