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疾病应急预案

2024-08-09

流行性疾病应急预案(精选10篇)

流行性疾病应急预案 第1篇

流行疾病应急预案

1目的和依据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实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生产和生活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报告制度》等法律法规精神,结合我单位流动性质制定本应急预案。

2成立“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3工作要求和职责

经理部传染病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根据疫情情况,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和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指挥。建立“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报告网络。建立传染病监控与报告制度

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是对发烧病人引起注意,在同一时段出现多例发烧病人要考虑是否为传染病引起,对发烧病人要建立专项登记。

各部门、班组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的人员要求第一时间报告医务人员或领导小组。医生一旦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时应第一时间报告领导小组。

照规定时限:甲类传染病6小时内;乙类传染病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务人员具体负责卫生防疫工作,负责对公共场所、食堂卫生的监督和管理;负责饮用水的化验检查;定期对环境实施消毒,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注射或分发预防用药等,阻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医务人员通过宣传栏或印发健康教育手册等形式对员工进行传染病预防教育,提高员工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和和对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4应急措施 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组、部门或寝室,采取隔离措施禁止与外界人员接触,立即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同时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应急领导小组或县疾控中心安排把病人送到当地医院或卫生防疫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发生传染病后医务人员或县卫生防疫部门立即对疫点进行彻底消毒。在对疫区消毒的同时要注意自身的安全,佩戴好防护工具;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对易感人群注射疫苗或进行预防性治疗。通过广播、宣传栏等迅速向全体员工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使员工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让广大员工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稳定员工的情绪,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疾病的发生蔓延。各部门、班组要抓好公共卫生,消除卫生死角,定期搞好鼠害,灭蚊、灭蝇工作;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对食堂的卫生管理和检查,定期对食堂、寝室、厕所等人员相对密集的地方进行消毒,并建立消毒台帐。5 善后处置 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病人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2 对引起传染病的原因进行调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流行性疾病应急预案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校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贯彻落实防治传染病,本着“科学预防、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周密计划,精心安排,实现对传染病的控制。

二、日常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

以板报、校刊、会议学习、学生活动等为载体积极开展预防宣传和法制教育;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发放预防传染病的书籍(刊物)、普及预防知识,提高教师和学生预防能力。引导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加强校园管理

对教室、餐厅、活动等场所保持通风换气,严格执行校园卫生消毒制度。

(三)培训医务人员

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工作者保持警惕,掌握紧急处置方法,保证遇有异常情况,能够按工作规程及时、妥当处置。

(四)接种免疫疫苗

按照有关计划免疫接种的规定,做好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工作。

三、疫情应急响应

如果学校出现传染病疫情,根据预警情况,全校保持正常的工

作、学习、生活秩序。在坚持日常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以下措施:

1.医务室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和消毒

防护工作;严格做好对医护人员感染控制工作。

2.图书室、食堂、教室等公共场所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各处室对管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场地进行定期消毒。

3.学校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举行大型集体活动要经过防治传染病领导小组审批。

4.严格执行出入学校管理制度。

5.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防控工作。

五、保障措施

盆腔炎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第3篇

1 流行病学资料

全世界有数以百万计的女性由于下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感染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急性PID的发生。PID主要在年轻的性成熟女性中流行, 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20~35岁妇女, 发病率受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的影响较大, 估计约占女性性成熟人口的1%~2%。PID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因地区不同, 差异较大, 主要与社会经济状况、婚姻家庭道德观念、性文化、性行为等有关。这类常见的疾病国内尚无很明确的、大宗流行病学资料, 国外的资料也不多。

国内部分数据显示, 2007年安徽省53652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PID患病率2.02%;2009年陕县8529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PID患病率3.73%;2004年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牵头组织的全国14家医院妇科门诊和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3590例患者调查资料显示PID患病率约占10.1%。在欧洲, 发生PID的具体病例数并不清楚, 瑞典在1975年PID的发病率为1%, 1996年为0.4%;1990~2000年在挪威发生的PID不超过3.5%, 但盆腔脓肿病例数稳定。即使在同一国家, PID低危人群 (>40岁的女性) 与高危人群 (贫困地区的年轻女性) 的发生率也不同。在美国,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由于STD流行以及宫内节育器 (IUD) 的广泛使用, PID发病率迅速上升, 此后呈现下降趋势。美国15~44岁妇女因急性PID住院率从1982年的14%降至1995年的8%。目前美国每年有超过100万急性PID患者需要治疗, 每年在PID上的花费超过40亿美元。

众所周知, PID是一组病原学复杂、多重感染 (有需氧菌感染、厌氧菌感染和非特异性感染) 的疾病。国外许多地区的数据显示, 淋病奈瑟菌感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生率都与PID发病率相平行。研究发现, 大约有25%的由沙眼衣原体或淋病奈瑟菌引起的下生殖道感染及15%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都有亚临床的PID (证据来源于子宫内膜活检) , 但临床上缺乏典型的急性PID的症状和体征, 所以亚临床PID的发生率不会低于典型的急性PID。

据有关资料显示, 淋菌性PID在法国检出率很低, 英国略高, 俄国最高。由于STD引起的PID, 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淋菌性PID和沙眼衣原体性PID有了增多的趋势, 特别是2000年以后, 淋菌性PID明显增多。目前沙眼衣原体的流行趋势变化最大, 在高危组沙眼衣原体的感染大于10%~15% (15~25岁的城市女性) , 而在年老的已婚夫妇中其发生率不足2%。美国1991年有研究显示, 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分别占PID病原体的53%和31%。现在美国的一些资料显示, 40%~50%的PID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 10%~40%的PID宫颈分泌物中可分离出沙眼衣原体, 对下生殖道淋病奈瑟菌及衣原体的筛查及治疗, 已使美国PID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以往大多数妇科医生认为我们国家的PID主要是由非STD病原体引起, 比如大肠埃希菌, 而真正的病原体流行病学资料几乎没有。少数几个研究显示, STD的微生物与PID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2001年安徽有PID的致病微生物研究中STD病原占42.3%。2003年天津医药杂志报道,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人型支原体和厌氧菌感染分别占PID病原体的10%、26%、47.5%和3%。2003年青岛325例PID病原体分布研究显示, 淋病奈瑟菌占11.1%, 而沙眼衣原体占15.6%, 解脲支原体占41.2%。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过去10年的资料显示, 最常见的检出细菌是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各占24.4%。淋病奈瑟菌检查率仅占4.3%, 但其中2/3为阳性;衣原体检查率仅占1.4%, 且均阳性。全国7家三级甲等医院的3年PID资料显示, 444例患者中仅有25.9%的患者进行了病原体的检查, 其中衣原体的检查率仅占5.2%, 阳性占60.9%;淋病奈瑟菌的检查率仅占5%, 阳性占45.5%[1]。这些数据说明我们过去对STD微生物的关注不够, 原因包括: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 没有非常好的循证医学数据提供给临床医生;另一方面, 由于工作繁忙、患者经济等问题, 我们在诊断PID患者的时候, 没有注意到去寻找有关STD微生物存在的证据。

国内数据显示PID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较低 (仅44.6%) [1], 这可能与妇科医生取材的方法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部分PID患者细菌培养的取材部位是行后穹隆穿刺或开腹手术时取脓汁进行培养, 结果无细菌生长。因为脓汁内主要成分为变性、坏死的白细胞及坏死组织碎片, 而较少有细菌存活, 这可能是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在取标本的时候应提高这方面认识, 最好能够在脓汁旁囊壁上的新鲜组织上取标本, 能提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

国内部分资料显示, 只有68.3%的患者使用了敏感抗生素, 31.7%患者使用了致病菌已耐药的抗生素。而且各医疗机构使用的抗生素品种繁杂, 在调查的7家全国三级甲等医院3年对于PID的药物治疗中涉及的抗生素就达百种以上[1]。所以选择抗生素治疗时全面考虑很重要, 应根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疾病协作组所指定的《中国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2]尽可能选择有效、价廉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高危因素

尽管PID高危因素随着不同的病原体而变化, 但最常见的仍然是STD。早期的PID相关高危因素研究主要是人口学和社会学方面;近期研究显示, PID相关高危因素与性文化和行为、避孕措施、保健措施以及其他个人行为相关。

2.1 人口、社会因素

主要表现在年龄、社会经济地位 (受教育程度低、失业、低收入、卫生保健差) 、婚姻状况 (离异、丧偶、单身未产为高危因素) 、居住地。年龄因素与PID发生率呈反比, 有研究报道, <25岁年轻妇女急性输卵管炎占70%;而19岁之前第1次盆腔感染占33%, 75%是未产妇;在性活跃期发生急性PID者在15岁女孩中的比例为1∶8, 而在>24岁女性则下降至1∶80。在美国, 15~19岁青少年PID发病率是25~29岁女性的3倍以上。我国则以30岁左右为发病高峰。青少年人群患病率高的原因在于: (1) STD高度流行; (2) 有多个性伴侣; (3) 不采取避孕措施; (4) 女性雌激素占优势导致宫颈状态变化, 成为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靶器官。因此诊治PID时, 必须重视STD的流行状态、特点, 查清病原菌, 及时治疗, 才能预防、阻断急性PID, 减少隐性PID或其后遗症的发生。

据报道, 人种/种族对PID高危因素亦有影响。在美国, 人种/种族与STD/PID有关联, 美籍非洲后裔女性是高危人群, 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对人种/种族的不同感染率。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在美籍非洲裔女性感染率分别是其他人种的30倍和7倍。

2.2 性行为

性活动, 尤其是不良的性行为与PID密切相关。包括: (1) 多个性伴侣; (2) 性交频率高; (3) 30天内频繁更换性伴侣 (一项PID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30天内性伴侣数>1个是肯定的高危因素 (OR=11.08, 95%CI 4.31~28.50) ; (4) 首次性交年龄。研究表明, 原发感染的PID多是由性活动或性暴露引起的。有研究认为, 感染与性交频度关系不大, 但却与性伴数量直接相关, 多性伴侣妇女PID的患病率是单一性伴侣的5倍。经期性交亦被认为是PID的高危因素 (OR=5.22, 95%CI 1.88~14.48) 。

2.3 避孕措施

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对照实验研究显示, 使用IUD者比不使用IUD或采用其他避孕方式者患病危险高2~4倍, 甚至高至15倍。最近较多研究发现, IUD使用者的PID风险实际是低的, 而且几乎仅限于置入IUD最初的20天内。IUD造成PID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的最终结果, IUD的类型与PID有关, 如带尾丝的环型IUD更易引起由下生殖道感染上行所致PID的发生, 尾丝湿润的表面是细菌上行活动的撑杆, 而由IUD引起的感染常常是非淋病奈瑟菌的致病微生物。研究发现, 含有孕酮的IUD较铜质的或惰性的IUD更能降低PID的风险。避孕套的使用率在患病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 避孕隔膜也具有降低PID的风险。很多研究发现, 口服避孕药可以使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急性PID的风险降低大约40%~60%, 推测具体机制可能因为口服避孕药物改变了宫颈黏液性状和抑制子宫内膜, 从而阻止微生物的上行播散, 或者调节免疫机能减少免疫相关的黏膜损伤。

2.4 既往史

有过PID病史的女性再发病率是无PID病史的20倍。由于输卵管在上次感染时的损害, 对细菌的侵犯敏感性增加, 有25%的急性PID会再次重复感染。年轻患者的重复感染率是一般年龄组的2倍。

2.5 性伴侣未予治疗

携带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或其他致病菌的男性伴侣是女性感染和复发的重要来源, 而80%的患PID女性的性伴侣是未予治疗的。

2.6 其他

吸烟妇女患病率是非吸烟妇女的2倍, 而且具有更高的PID后遗症如不孕症、异位妊娠的获得风险。可能是烟草中某些成分改变了宫颈黏液性状, 导致致病微生物更容易上行感染。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引起的下生殖道感染和PID亦相关;患有各种阴道和宫颈疾病的患者会有更高的PID的发生率, 大约90%的PID是下生殖道的致病微生物上行所致。医源性妇科手术操作亦有可能将下生殖道的感染带至上生殖道从而导致PID。

流行性疾病应急预案 第4篇

去冬今春,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的病毒病主要是禽流感和新城疫,而细菌病则主要是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这几种病在目前都有一些新的发病表现,介绍如下:

1、目前流行病毒病的发病表现和应对措施

1.目前流行病毒病的发病表现

(1)禽流感

现在禽流感的实际发病情况是H5亚型较少,H9亚型偏多。患H5亚型禽流感的鸡群死亡率较高,有的高达70%。患H9亚型的鸡群生产性能下降很厉害,商品代鸡场损失较大,有些父母代场和祖代场也不能幸免。如果感染H9禽流感的同时伴发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死亡率就会更高一些。死亡比例约在4%~20%。

(2)新城疫

目前也有许多鸡群是新城疫发病。育雏、育成鸡和成鸡均有新城疫的发生。

(3)禽流感和新城疫混合感染

禽流感和新城疫混合感染近期也不少见,H5亚型和H9亚型的禽流感都有与新城疫混合感染现象。混感情况下,鸡群的死淘率大大增加。

目前,无论是新城疫还是禽流感,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有的祖代场、父母代场和商品代场死淘高达70%。有的养殖村,养殖总量下降达80%。现在禽流感和新城疫几乎是防不胜防,有的养鸡场反映:刚打了流感苗一个月,病就又闹起来了。有的养殖场是隔两个月就把禽流感H5、H9、新城疫灭活苗统统打一遍,以求鸡群的安全。

造成目前大范围发病的原因,从技术方面考虑,主要是有些鸡场不能将禽流感和新城疫明确确诊,特别是将禽流感当成新城疫来紧急接种。从行情方面和经营方面考虑,是因为前一段行情不好,饲料成本又居高不下,用药效果又不理想,很多养鸡场就放弃治疗,干脆一淘了之,这一点在商品代鸡场上表现特别明显。

2.目前针对禽流感和新城疫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手段

(1)对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分离确诊,这个需要专业的人员和专门设备。目前绝大多数养鸡场(户)做不到。

(2)进行抗体检测(HI和ELISA)。这个方法作为常规技术数据的收集有一定价值,但对禽流感和强毒株新城疫来说意义却不大,主要原因在于,高致病力禽流感和强毒力新城疫发生时,阳性抗体还没有产生,鸡群就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种方法不利于对急性烈性传染疫情的及时定性以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RT-PCR(实时-聚合酶扩增)技术。这种技术以病毒为检测对象,准确度很高,缺点是时间长、设备价格高和需要专门人员和专门的实验室。

(4)禽用胶体金快速诊断试纸。这种技术利用单克隆抗体、金标和免疫层析原理来实现对病毒的实时快速捕获,只需十几分钟到30分钟就能测到病毒,而且灵敏度很高,与其他病毒没有交叉反应,特异性好、操作简便、成本低,非常适合广大养殖场使用。目前国际领先科研机构的产品测新城疫灵敏度高达3×103EID、禽流感和禽流感H5、H7、H9可达到0.031、0.062、0.062、0.062个血凝单位,不但能定性还能定量,完全能够满足生产中的需要。

3.对于禽流感和新城疫,应加强“防重于治”的观念

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发病时能迅速检测到病毒并对病情加以确诊,而更重要的是在鸡群疾病处于潜伏期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时就能检测到病毒并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达到病未发而已防治的目的。这是鸡的传染病由治到防转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4.目前的经验

(1)能确诊新城疫感染而无禽流感感染时,可做新城疫防疫或紧急接种。

(2)确诊禽流感H5或H9感染而无新城疫感染时,不要做新城疫疫苗, 否则禽流感的症状会大大加重。尤其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发病鸡做疫苗注射时,必须要做到每注射一只鸡就要换一个针头,否则就会使健康鸡只迅速感染禽流感病毒,而造成全群发病。据我们的经验,第一次做禽流感油苗常需十八天才能测到抗体(HI),做过三次禽流感免疫的鸡群再打禽流感油苗八天左右抗体就能上来。

(3)禽流感与新城疫混合感染时,一般要先做禽流感苗后做新城疫。

(4)在做苗的同时应加强消毒、增加营养和用相应的一些防止继发感染的药物。

2、大肠杆菌和鸡白痢伤寒沙门氏菌

1.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主要是引起鸡群的生产性能下降和死淘率上升。这几年耐药菌株大量出现,所以养殖场应在用药前做一下药敏试验,避免无谓的浪费。

如果用药效果不理想或效果不好,可以选择用分离鉴定好的菌株做自家苗。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成本低效果好。它还能做新进雏鸡的预防,在减少用药的同时,鸡的生产性能还能得到发挥,一举两得。

2.鸡白痢伤寒沙门氏菌

这几年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对雏鸡的危害很大。鸡白痢导致的鸡只死亡率常在5%~20%,个别场高达90%。这个问题不只在父母代场出现,有的祖代场的沙门氏菌也很严重。鸡白痢伤寒的危害还表现在种鸡的生产性能大大降低,有一些场患病鸡群的产蛋率不到50%,而且雏鸡死亡率还很高。

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坚决淘汰阳性鸡或者是做自家苗提前进行预防该病的水平传播。

3.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的鸡场有眼型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这两个菌株还与肝脏中分离的菌株不一样。菌株在鸡场的顽固性存在常致(种)鸡单眼或双眼失明,严重影响鸡群的生长指标和生产性能。这也应该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点眼、打针、饮水以及做自家苗来解决。

流行性疾病应急预案 第5篇

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疾病带来的威胁,确保幼儿园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肖冢上启阳幼儿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特制订出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在学生家长中加大各种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坚持每一天做好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的信息检测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性疾病和传染病在校园里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幼儿园是各类疾病高发的场所,一旦出现疏忽和遗漏就会带来不可阻挡的危害,学校师生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应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针对当前各种传染疾病高发的情况,应该加大力度宣传防范传染病和传播性疾病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全力杜绝传染病在校园的传播,并且要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毫不放松,真正要做到有备无患。

2、依法管理、快速反应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存在的瞒报和忽略等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学校成立突发性疾病和传染防治领导小组,针对可能出现的传染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和医疗救治机制,要坚决做到快速、及时、完善、稳妥的处理,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保证学校师生的安全。

三、组织管理

(一)成立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郭艳利 副组长:肖会勇

成 员:肖曼

刘丽莎

田红娟

学校成立以郭艳利园长为组长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1、根据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和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园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处理预案。

2、健全和落实突发事件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班级预防突发事件措施的落实情况,责任到人。

3、广泛深入班级定期开展突发流行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4、建立和完善学生的每日一次的晨检记录,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流行行疾病和传染病,坚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救治等一系列的反应措施,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和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

5、如发生流行行疾病和传染病要及时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并配合有关医疗部门做好防治工作。

6、所有应急小组领导成员的通讯方式要24小时保持畅通。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登记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结合本园的特点和实际,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一)所在地区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相应,立即启动一日一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的通报,二是加强学校各个办公室以及部门的公共设施的卫生状况检疫工作,积极采取消毒措施,确保学校的安全。三是加大对校园进出入人员的检查工作,最大限度防止疫情进入校园。

(二)所在地区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首先在校园内开展大规模的印发疾病突发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对学校的学生开展定时测量检查身体状况,发现健康问题及时排查和及时救治,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三是加大对校园的消毒力度,配合上级医疗部门做好隔离工作,最后及时通告疫情防控情况。

(三)所在地区发生特爱突发事件,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首先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二是全面掌握流动进出校园人员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三是学校加大对力度对学校各公共设施的消毒力度,确保校园安全。四是加大防控和监测力度,并做好疫情的防控情况公布。

(四)校内出现疫情

学校出现疫情后要启动应急预案,针对感染的学生或者老师要及时进行隔离,同时要向上级有关管理部门通报情况,另外加大力度排查校园的感染人数,有关部门到来后,通过排查对学校师生进行检测,对学校进行隔离,杜绝感染者离校,根据疫情的发展的状况制定出解决方案,最大限度控制和消灭疫情的扩散,维护校园的健康。

幼儿园预防流行性疾病工作预案 第6篇

根据教育局卫生局预防流行性疾病的精神。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工负责、落实责任,抓好各条线的管理,确保全园幼儿和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现制定本园预防水痘的工作预案:

一、成立幼儿园预防水痘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长效管理工作

1、在强调校长是预防水痘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建立园级责任制,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党团员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建立学校预防水痘工作领导小组

长:xx

副组长:xx

员:xx3、老师进行晨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班主任老师及时做好对因病不来园幼儿的电访工作,对在园发热、呕吐以及有异常情况的幼儿做好登记工作,并通知家长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做好相关的随访追踪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4、培养幼儿一进幼儿园就用肥皂洗手的习惯。

5、设立应急隔离室。

二、工作目标

1、普及水痘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家长的认知性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水痘的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水痘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水痘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水痘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落实到位。并在幼儿园中成立水痘疫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幼儿园内水痘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4、做好园中预防三大关

第一关:做好晨检检查工作。幼儿早晨入园时,老师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身体状况,有发烧症状的幼儿,劝其在家休息,如有疑似病症劝其马上到医院就诊,返园要求带好病例卡,及返园健康证明,由老师把关后方可入园。

第二关:做好日间检查工作。带班老师仔细观察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情况,同时定时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检查,时间分别为早点时、午睡起床后,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反馈。

第三关: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幼儿园每天由保育老师清理好卫生后,做好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的彻底消毒工作。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晒。班中保持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流通,保证教室内空气新鲜,同时定期对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

5、各班老师进行晨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班主任老师及时做好对因病不来园幼儿的电访工作,对在园发热、出现水泡等异常情况的幼儿做好登记工作,并及时送隔离室观察,并通知家长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6、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7、设立专用隔离室、观察室。

四、建立处理出现水痘的工作程序

幼儿园一旦发现有水痘幼儿时,我们将按规定做好各项工作。

1、老师就发现情况向院领导汇报,同时上报上级。

2、由教师把病人送入幼儿园专用隔离室立即隔离。通知家长到医院就诊。

3、做好登记及时上报,立即隔离患病幼儿(疑似患儿)及其班级,并安排好去医院就诊。对发病班级做好终末消毒,对幼儿做好医学观察,在观察期间不得窜班、并班。同时在医学观察期间要加强班中物品的消毒工作,同时传染病的班级的餐具应单独分开进行煮沸消毒。

4、开辟在医学观察期内班级幼儿的专用通道。

五、适当锻炼身体,平衡膳食营养,增强抵抗能力。

1、教育幼儿注意休息的同时,鼓励幼儿多饮温开水、多吃蔬菜和瓜果。膳食注意粗细搭配,保证幼儿摄入足量的、均衡的营养,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2、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孩子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3、控制集体活动,不到公共场所玩耍,避免与患儿接触,以减少感染机会。

4、建议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适当服用些板蓝根。

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第7篇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为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牢固树立 “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做好学校流感、集体性发热、水痘、流脑、非典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加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防止疾病在学校中传播,保护小学生身体健康,经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为预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形势更加严峻,为保护好免疫能力相对较低、经常处在人群密集地方的学生,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总体要求,坚持及时、准确、适度的原则,充分准备,严阵以待,认真做好各项防控应急准备工作,确保全校师生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秩序稳定。

二、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各种传染性疾病防控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陈新娟

副组长:李

刘珍红 成 员:全校教职工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理办公室,李平校长:*** 办公室值班电话:8513386

一、预防措施

1、建立学校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2、学校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卫生保健老师和班主任密切配合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学校开展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利用黑板报加强宣传,定期进行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学校学习场所、生活场所要通风换气,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并进行定期消毒。

5、学生如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学校一旦发生流感、集体性发热、水痘、流脑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遵循分级处置原则,根据以下传染病应急事件的等级确认、划分进行处置。

(一)各种传染病事件

1、确认、划分:

(1)流感:在流感最长潜伏期内出现体温>38℃,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一个班级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2)集体性发热事件: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集聚性发热病人,经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一个班级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3)水痘:学校在水痘最长潜伏期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并伴有较轻全身症状的病例在30例以下。

(4)流脑:学校出现有发热、头痛、瘀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流脑疑似症状的流脑疑似病例。

(5)非典型肺炎:学校出现体温﹥38℃,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肺炎疑似状的非典型疑似病例。

(6)手足口病:体温38℃左右、咳嗽、流涕等的疑似病人,发现的人在第一时间里要将病人与其他人员隔离。

2、应急处置程序:

(1)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内电话向区教育局、青山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发病情况。

(2)患者必须及时隔离,并协助学生家长将病人送医院就诊;严格掌握患者病愈返校的隔离期限。

(3)学校领导及时掌握疾病发生情况,落实各项应急预防和控制措施。

(4)在校内发现患传染病的学生,学校卫生室应马上采取隔离措施,迅速通知家长,立即就医,同时对其所接触的教室和公共部位消毒。必要时,学校启用每天全面消毒制。

(5)学校开展相关疾病的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如出专栏、广播、上课、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等。

(6)在疫情期间有病例发生的班级停止使用学校公用教室等;学校应减少或暂停师生集体性活动,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7)卫生保健老师在控制疫情期间应与班主任密切配合,每天对学生进行症状监测,如发现体温>38℃并伴有相似症状的学生应及时离校就医。

(8)学校应加强疾病监测,建立学校晨检及逐级报病工作制度,力争在第一课时掌握师生疾病续发情况;我校学生或教师出现风疹、流脑、麻疹、水痘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方可上课、上班。

(9)卫生教师每天追踪发病动态,做好每日传染病发病情况登记、统计学校师生的发病情况以书面形式传真给区教育局,完成传染病发病续报工作。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 第8篇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1

为增强疾病预防与控制意识,提高师生预防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以下应急处理预案:

1、组织机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建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别由分管校长、政教主任、年部主任、卫生老师为组员。下设调查组、消杀灭组和后勤保障组三个工作组,分别由教导主任、卫生老师、总务主任任组长。分管校长协助校长指挥全局,并负责日常预防、宣传工作。

2、日常工作:

(1)学校建立各项卫生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卫生老师每天做好晨检检查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形成学校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长效机制。

(2)普及卫生知识,利用广播、板报、橱窗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工作,每周保证20分钟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防病常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3)由于学校是人员高度集中之地,室内活动较多,容易引发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扩散,平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风换气,教室、办公室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

2、流行病高发期,尽量不组织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场所去活动。

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不共用餐、饮具。

4、加强户外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保证足够睡眠,注意增减衣服和均衡营养。

5、公用饮食、饮水器具、卫生室等定期消毒。

3、紧急启动。一旦发现校内有传染性疾病患者或疑似病人,紧急启动应急处理方案,各工作小组开始实施具体工作步骤。

(4)报告。立即报告局办和有关业务科室,报告区疾控中心。

(5)送病人到区级以上医院隔离病房就医,并通知家长、家属。

(6)配合卫生部门进行消毒(校内、患者家庭)。停止一切全校性集体活动。

(7)对校内全体人员进行普查,重点是与患者接触过的师生。

(8)监控。加强日检工作,每天晨会结束后汇总检查情况,一旦发现新患者或疑似病人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9)巩固保持。疫情控制后一到两周要做好巩固保持工作,直到卫生部门宣布解除警报为止。对痊愈后的患者必须经卫生老师认可后才能返校。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2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根据“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提高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面落实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长效常态管理,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疫情在教育系统的发生和蔓延。

二、组织管理

(一)传染性疾病防控组织机构

组长:宋军

组员:张扬、王秀英、班主任

(二)预防传染性疾病领导小组职责

宋军:指导和落实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学校防控工作形势,提出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张扬:指导师生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思想工作,确保校园秩序的稳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

王秀英及班主任:监测掌握、汇总上报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及时总结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三、防治措施

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控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分解到处室、落实到人;开展对学校师生的卫生宣传教育;建立每日学生缺课登记制度,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对有传染性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督促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校师生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

疫情发生时,领导小组应根据学校的部署启动本校园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预案,组织落实各项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

1.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2.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3.学校应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专兼职教师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学校应普及卫生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做好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加强有关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培训,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室、实验室、阅览室、微机室等人群较集中的场所,落实好以下防范措施:

(1)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2)课间要求师生到室外活动。

(3)学校应按规定定期消毒。

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理预案 第9篇

为增强学校疾病预防与控制意识,提高师生防病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与防法》及其实施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订传染病性疾病应急处理预案。

一、可能引起的原因

由于治病因素普遍存在,学生容易得病及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稍有不慎极易发生传染性疾病事件。

二、组织管理

1、领导小组

组长:张治国

副组长:刘树华潘玉清

组员:刘风华崔福顺赵岚

2、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力度,建立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和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掌握检查学校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三、预防方法

1、学校应普及卫生知识,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加强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保证每周20分钟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2、由于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室内活动较多,为进一步预防传染病,学校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教学和生活用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3次;

(2)尽量不要组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活动;

(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在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茶具、餐具。

(4)注意增减衣物和均衡营养,加强户外锻炼,保证足够休息,增强体质。

(5)学生若发生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就医;教师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6)学校卫生应按照规定定期消毒。

四、处理程序

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发有以下情况的:出现个别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的;短时间内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不明病因的群体症状,急骤增多;其它需要报告的防疫情况。学校要立即在第一时间内由疫情责任报告人(校长或授权人)以电话及书面信息报市教育局和市疾病控制中心。遇突发传染病事件(如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1例以上,小范围内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出血热、肺结核等3例以上,流感10例以上等)可直接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遇食物中毒事件先直接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书面报告必须在电话报告后1小时内上报。书面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并经学校责任人签名或学校盖章。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 第10篇

在学校抑或是社会中,没准儿会出现一些突发事故,为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把损失降到最低,总归要预先编制应急预案。那么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根据“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提高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长效常态管理,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疫情在教育系统的发生和蔓延。

二、组织管理

(一)传染性疾病防控组织机构

组长:宋军

组员:张扬、王秀英、班主任

(二)预防传染性疾病领导小组职责

宋军:指导和落实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学校防控工作形势,提出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张扬:指导师生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思想工作,确保校园秩序的稳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

王秀英及班主任:监测掌握、汇总上报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及时总结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三、防治措施

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控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分解到处室、落实到人;开展对学校师生的卫生宣传教育;建立每日学生缺课登记制度,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对有传染性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督促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校师生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

疫情发生时,领导小组应根据学校的部署启动本校园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预案,组织落实各项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

1、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2、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3、学校应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专兼职教师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学校应普及卫生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做好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加强有关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培训,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室、实验室、阅览室、微机室等人群较集中的场所,落实好以下防范措施:

(1)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2)课间要求师生到室外活动。

(3)学校应按规定定期消毒。

上一篇:宽容是一种智慧作文下一篇:能源投资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