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培训会范文

2024-08-08

师德培训会范文(精选9篇)

师德培训会 第1篇

别样的暑期师德培训

------暑期师德培训体会

根据市局要求,桐浦镇中心小学暑期师德培训如期进行,与往年的师德培训相比,真的有些不一样,很接地气,很贴近老师实际,很受教育启发。

(一)践行师德,就在身边

在从身边人的故事教育身边的人---陶山教育学区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上,金洁老师讲述的班级家庭日活动,给学生集体过生日,与学生一起做美食等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德育小故事。感化了学生的心灵,感动了学生的家长,感受了金老师的一颗爱心。桐善校区的叶璐璐老师坚持任教于偏远山区的一所小学校,从语文老师到班主任,从大队辅导员到教导主任,干一行,爱一行,让我看到了叶老师多方面的才能。

四校联合师德培训,徐燕老师结合自己人生中遇到的3位好老师,进行了阅读分享《爱有八种习惯》,她讲得投入又动情,使我感受到做到慷慨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许可老师介绍了自己从教来所取得的成绩,展现了努力争取的重要性。徐祥平老师分享自己接触航模一年来,辅导学生参加温州市、浙江省、全国航模比赛与学生同甘共苦、努力拼搏、放飞梦想、终究成梦的艰辛历程。讲到每天上午4点多就起床接学生去温州训练,带学生去桐庐、三亚比赛取得了好成绩,而学校没给他报销路费。我很佩服他的坚持,还好他自己也有收获,不经意间成为瑞安教育队伍中在航模方面有一点名气的老师。

本校5位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自己的所获,去感动自己身边的人,这样的师德培训真得是接地气,有教育效果。

(二) 专家引领、感悟至深

张津老师《心有所向,才能不受制于当下》的主题讲座,引起全场听课老师的共鸣。她从陌路、探路到熟路三个时段讲述了自己从教4年来的成长历程,她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以坚强的毅力,敢于担当的精神,刻苦耕耘在教育教学的沃土里。在短短的4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让人佩服。从徐燕老师、叶璐璐老师的听后感和老师们口中蹦出的“真了不起”、“真厉害”、“真好学”······可以看出这位90后教师给老师们带来的震撼。她特别讲到第一年被安排到湖岭穷山沟一所小学校,有一种怨恨和不公的思想波动,荒废了一年的学习时间而感到后悔时,我觉得真的好惭愧。这么年轻,从教这么短,成长这么快,取得这么多成绩的老师还在不断地反思自己,你说这样的老师不成功谁成功?正如她所说:时间是公平的,心在哪,时间就在哪,行动在哪,收获就在哪。

谢余清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事例,作了《阅读增添教育底蕴》的主题讲座,他从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三方面阐述了阅读能改变人的命运,改变民族的命运,甚至改变世界。是的,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读过书的人与没有读书的人真的有点不一样,读过书的人与经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又有点不一样,爱阅读的人与不爱阅读的人思想境界又会不一样。我们是教师,应该是阅读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正如谢老师所说:“教书要有底蕴,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两位专家因为自己好读,就比同行人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成就。周国平校长说,我们在坐的大部分可能不怎么喜欢阅读,但我们作为教师有义务使下一代成为喜欢阅读的人。所以为了做好榜样,从现在开始阅读还不晚。

(三)搭建平台、教师成长

沙岙小学的陈孝拉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与书为伴闲度日》,在我的印象中,陈孝拉老师也不是一个怎么会喜欢读书的人,听了他的故事后,我感觉他变了,变成熟了,变高大了,变美了。周校长后来评价时说:“孝拉老师今天特别帅”,我认为陈老师能坚持做到与书为伴,他就会越来越帅。

徐祥平老师几年来上台讲话都是从“啊、嗯”开始的,这次分享他的暑期航模比赛故事时,我觉的他讲话思路清晰,有魅力,台风也特别好。啊!变了,完全变了,是阅读和挑战15篇成长了他。

三位主持人,她们的开场白能集聚人心,她们的过程概括小结恰到好处,她们的过度语言自然优美,她们落落大方、娓娓动听的主持风格让人感觉到很有水平。是啊,年轻人了不起,成长了,成熟了。

别样的2017暑期师德培训已结束,但师德永远在路上。

郑长旺

2017.9.2

【本文作者:郑长旺 (微信公众号:越读居)】

师德培训会 第2篇

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从教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要求,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等。

谈到师德师风建设,人们的直观反应是,依靠成熟化、系统化、完备化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来规范和约束教师。但理解如果仅囿于此,还是不够的。师德师风既需要制度的规范和框定,更需要教师自觉的立德修身,两者要有机统一。只是,前者是普遍的、显性的存在,容易引起重视;后者是个体的、隐性的存在,难以具体化和标准化,容易遭到忽视。同时,人们对教师立德修身存在思想误区,把教师修身简单等同于道德自律,忽视了教师职业特性和育人使命。教师立德修身,强调教师主体自律自觉地用“德”来反思和内化,通过师者之“身”来正德正礼,实现“立正身之德”“修有德之身”的整体性过程。因此,教师能否立德修身以及如何立德修身,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要着力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四个方面,推动教师立德修身的主体自为。

以德立身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为人之要,首在立德”。这种“立德”为“上”的传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以德为先、以德为立身之本的境界和追求。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自己身上有正气,心中有大爱,才能让学生信赖和信服。以德立身就是教师用大德、公德、私德来框定自身的道德标准,塑造品德结构,将客观的道德法则自觉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以德立身是教师自我价值形塑与道德建构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立德修身的根基。

具体来说,第一层面,要做到“品德润身”。教师能够自觉内化和完善个人品德,使个体思想品德与教师职业道德有机融合,在日常点滴中塑造人格魅力,在平凡岗位上形成敬业爱生的本真追求,实现自身的品德升华。

第二层面,要做到“公德善心”。教师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普通“教书匠”,而是永葆家国情怀、切准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变革的“大先生”。教师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和引领社会风尚的担当,成为正能量的涵养者、辐射者和传播者。

第三层面,要做到“大德铸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只有自己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引领学生去信仰。教师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来筑牢精神家园,用自己坚定的信仰信念作为指引和支撑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向标”。

以德立学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把德行、品德作为学识、才能的统帅。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社会的良心,教师的学识眼界、思维方式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用有德之学启蒙学生智慧品格,用优良学风、学养感染、影响学生向善求真。以德立学就是教师用德来框定自身的学识品格,塑造学识素养和治学风气,将知识积累、价值判断、能力塑造融为一体。

具体来看,一要专注于积淀学识素养。教师要有“真功夫”,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将接受的新知识内化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不断从教学技术上升到教育智慧,提升自身对于教育本真问题的洞察与判断,真正成为问题把得准、知识讲得透、研究做得深的“专门家”。教师还要有“宽视野”。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时,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要将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贯穿于自身学习研究的全过程,进而形成对学生思想引导与价值观塑造的能力与功底。

二要扎根于教育实践。学识的丰富和提升需要教师在实践的验证中不断深化,学中用、用中学、做中学,实现学识素养和个人能力的螺旋上升。教师还要锻炼自身在教育实践中敏锐地感知、发现、解决教育中的“真”问题。

三要秉持优良的治学风气。教师业务素质和人格特征在教育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教师的“学”还体现为学识和人品的统一,成为为学为人的表率,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境界和人格情怀的人。通俗地说,教师应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担当精神。因此,教师只有秉持严谨、严肃、严格的治学风气,并将其贯穿于自身学习研究、教学实践、生涯发展等各个环节,才能做到

“以身立学”,实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

以德施教

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实践主体,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造材的重任,教师所育之“德”只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才有其意义和价值。同时,育人的教育实践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善至善”的活动,不仅要在方法论层面传授知识、技能和经验,还要最终在目的论层面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换言之,教师的教育实践过程必须符合和体现德的价值属性,促进学生内在道德精神世界达到最佳发展水平。

以德施教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德”的精神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让教学有思想、有灵魂;也在于如何用合乎道德的方式来面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学生的道德养成作为自己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使命,在教育实践中将公正、仁爱、尊重等职业道德内核作为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标。一方面,教师要端正自身对知识和真理的鲜明态度,进而向学生传递和培养对待真理的态度。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问题意识,促成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转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师生交往的活动中,积极探索蕴含朋辈教育、导师教育、校风学风等生动有效的教育实践载体和教育方式方法,从而确保教师以

“德”的方式在教育的各个维度“多管齐下”,真正使“德”在教育活动中“多点开花”。同时,教师要保持高度的道德敏感性和洞察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知到学生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及时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主动采取措施。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定义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道德评价标准,如何平衡自我认知概念中的“为你好”和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所认知的“好”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陶行知所说的“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教育目标。

以德育德

教师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学生之德”的养成是在教育活动、师生关系等整体性“教师之德”影响下形成的,是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有机统一的结果。其中,“立身”在于教师的人格彰显,“立学”在于教师的学识魅力,“施教”在于教师的德行浸润,三者同自教师自我之德出发,培育学生德性。不了解学生就展开的教育活动是空洞的、没有指向的。只有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与代际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才使以德育德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研究和评估,优化以德育德的最终效果。

同时,教育作为一项仁而爱生的事业,教育风格可以因教师的个体差异而千差万别,但“爱”仍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灵魂。这既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尊重、关怀与关爱广大学生,与学生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也要求教师要处理好仁爱之心和具体管理之间的关系,找到教师领导力与关怀心的平衡点。

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与自觉性,在对整体性教育活动的系统观照和不断反思中,将以德育德的整体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使其成为一种“螺旋式发展”的实践活动,从而确保以德育德的科学性,优化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

此外,教师立德修身的生成还深受教师群体身份认同的影响。从群体内部的认同感来看,教师群体的行业习俗、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为教师提供了自律的准则和群体道德的凝聚力,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立德修身的方向。因此,建立健全师德制度评价的顶层设计,要用

“有德+育德”的硬指标来框定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既要重点考察教师是否“有德”,也要考察教师能否“育德”,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入口”“流动”和“考核”全过程,真正使有德者备受尊重,失德者寸步难行。从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认同感来看,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关涉教师个体的威信和声誉,也影响着教师个体立德修身何以可能。因此,需要营造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爱教师的社会氛围,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需要建构一整套使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的保障体系,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使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社会职业;需要推动家庭、学校、企业、社会等多重主体合力育德,共同发挥作用,降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无力感”与“孤独感”,增强师德教育工作在社会范围内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促进教师自觉把立德修身当作终身修习。

在中学经常会发生这样一些小事:有的教师教育学生别打架,他却欺负其他体弱多病的教师,仗势欺人,导致学生殴打他人的现象频频发生;教育学生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他却乱扔烟头,肆无忌惮的乱扔纸屑等物,致使学生也乱扔,校园成了白色垃圾站,污染严重;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他却使出浑身解数用足球砸门窗玻璃,让学生仿效,学生想方设法踢脚印在白墙上,一个脚印比一个脚印高;学校三令五申别赊东西给学生,他却暗地里拉拢学生,不顾学生和家长的死活,赊东西给学生,为了钱,威逼利诱,逼得学生辍学回家甚至走上绝路

……如此种种,这些教师还配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结果不言而喻!!

这就涉及到师德师风问题,学生为什么会做出与教师类似的行为举动呢?

原来,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劳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的示范性。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道德的特殊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墨子主张“以身戴行”,孟子认为“教者必以正”。这些名言都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讲的是要为人师表。有人把学生的心灵比喻为“长长的胶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上面‘感光’,留下永久的印迹”。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在个性心理品质上的显著特点就是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的示范性劳动,使他们最直接、最可靠的榜样。有人明确地说:

“教师的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的高尚人格和言行,不仅会使学生油然而生敬意,而且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自觉地将这种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心理特征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立教”,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愿我们中学老师严于律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改掉上面的种种陋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党的花朵浇灌好!

参考文献:

1.柏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

2.《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读本》李鸥

王重高

师德培训中方法改进之我见 第3篇

关键词:师德培训,方法改进

笔者长期从事师训工作, 在所有的教师培训项目中几乎都安排有师德一项, 但培训起来难度很大, 几乎所有参训老师都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师徳课就是说教, 没有实际的用处, 不如学一些教法之类的来得实在;并且会很主观地认为自己的师德没有问题, 无需再学习, 纯属浪费时间。

一、师德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培训的内容缺少指导性成份, 导致老师们在实践中缺少应对问题的方法, 认为“没用”。其次是培训方法的问题:培训教师和学员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 忽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

二、师德培训中的方法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 我尝试在师德课上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进行调整, 做了“四个”尝试, 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 换角度出新意

这主要是指要对师德培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 如:谈到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时, 以往更强调教师的“态度”问题;而现在, 我们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不仅仅是“态度”问题, 更多的是“能力”问题, 或者如一些学者所说:是“智慧”问题;再如, 当谈到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时, 我们引导教师体会要通过职业生活感受幸福、成功和满足, 通过职业生活感受成长、尊严和生命的欢乐, 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奉献”。这样一些对教师职业道德新的理解, 拉近了培训者与老师的距离, 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更容易接受。

(二) 触心灵重感受

我们尝试将情感引进培训过程, 改变过去枯燥无味的纯知识输入——输出的活动, 使师德培训成为一种融知识、情感为一体的、积极愉快的感悟和学习过程。情感的引入不仅要求培训者要以人本主义的思想关怀教师的生命状态, 关注教师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而且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 使培训过程中始终洋溢人性的关怀和浓郁的情感成份。

(三) 析案例增兴趣

师德培训中通过提供大量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 引发老师们讨论, 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培养了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辨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教学的愿望, 增进了老师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师德培训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案例, 缺少了案例支撑的培训必然会因空洞而失去其应具有的实际价值。

(四) 重参与生感悟

通过吸引教师参与一些精心设计的、富有情趣和启发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产生感悟, 受到启发, 促使他们深刻体会其中蕴涵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哲理, 并从中受到感染, 在工作中自觉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 培训的内容是由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自己生成的。活动形式的引入使培训摆脱过去由培训者唱主角, 培训对象担当配角的一贯做法, 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 大大增强了培训的效果。

三、方法改进后的教学实例分析

(一) “教育有悔”主题反思活动

要求学员回忆从教以来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让你感到最后悔的一件事, 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各组推荐出最富有启发性的、最精彩的发言, 在全班范围交流。大约半个小时后, 各组推举出来的代表纷纷走到前面, 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如:

A老师:今天的讨论, 我们都敞开了心扉, 谈了自己压抑心底多年的有违师德的事情, 我时而眼里含着热泪, 时而和同学们一起欢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今天当着这么多人的面, 我把我后悔的事情讲了出来, 我觉得我已经向前迈了一步, 我会找一个适当的机会, 向我的学生道歉。我觉得人不怕犯错误, 关键是要从中吸取教训, 不断完善自己。

(二) “充耳不闻”情感体验活动

将全班学员分为两组, 一组来到教室外, 对他们说, 一会儿不管你的同伴对你说什么, 你都要充耳不闻, 干什么都可以, 总之不可以听他 (她) 讲话;另一组留在教室内, 对他们说, 一会儿你的同伴回来后, 你要将你与同事相处过程中最感动的一件事讲给他 (她) 听。老师们对这个活动都很感兴趣, 一开始, 教室里还可以听见饶有兴致的说话声, 可时间不长, 教室里开始变得安静……。

B老师:我的同桌小丁进来后, 我就兴高采烈地讲我的故事, 可她并不理我, 连看我一眼都没有, 我很生气, 就自己坐在那儿不吭声了, 我心里还想, 这小丁平时也不这样啊, 今天是怎么了?事后, 我得知, 是老师有意安排她们这样做的, 这件事不大, 但让我们懂得了“尊重”的含义和重要性, 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 对学生也要尊重, 而这种尊重是从倾听开始的。

C老师:我想方设法地讲故事, 让同伴能听我把故事讲完, 可她却无论如何不理睬我, 其实在活动一开始我就意识到这肯定是老师布置给她们的任务, 但我还是想挑战自己, 不管她听不听, 我都要把故事讲完, 但我最终没有做到, 我只讲了一半, 我体会到, 只有彼此尊重, 互相合作, 才能把任务完成好。我想将这项活动引入班会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 这是对别人尊重的最基本体现。

师德培训请专家走开 第4篇

师德是什么?

师德是存在于教师内心深处且始终为其坚守的教育良知。师德的形成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认知过程,而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义与利、情与理的冲突,艰难抉择,毅然前行,勇于担当的艰辛历程。尤其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师德的形成更是如此。这其中既需要师德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师德情感的熏陶,更需要师德意志的支撑。唯有觉醒后的自勉,自勉中的坚持,才能绽开灿烂的师德之花,结出丰硕的师德之果。

所以说,师德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将师德的形成寄希望于一两场所谓专家的培训,无异于痴人说梦。

再则而言,师德的形成并非教师一人之事。

师德说到底是个职业价值观的问题。这一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赖于教师自身教育良知的觉醒,也受制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一般而言,只有付出与报偿基本相当时,某一积极的职业行为才会得到行为主体的认可与坚持,并最终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反之,除少数“安于仁”的圣贤之外,大多数人会选择敷衍甚至是放弃,对职业的态度也会始终处于“职业”的水平,而不会上升为“事业”。 我们不能一方面对教师提出高于一般水平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却对教师正当的生活诉求置之惘然(很不幸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度,教师往往等于清贫)。在此情形下,再高调的道德说教、再辉煌的道德楷模也很难起到引导、激励的作用。而且,只有道德说教的师德建设还隐藏着当说教者言行不一时引发师德崩塌的风险。中国传统道德的破产除了复杂的政治、历史、文化的原因外,也与在位君子们“满口仁义道德,满肚男盗女娼”的言行分裂有着密切的关系。

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中国只有6%的敬业员工,这一比例在以个人主义立国的美国却高达30%。这一对比,引人深思,各种原因有待各方面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说教、宣传带不来敬业精神,唯有建立在尊重、独立及良性竞争之上的职业生态环境才有利于敬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的形成。

因此,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与其将精力花费在搞几场华而不实的师德培训上,倒不如脚踏实地地从维护教师权利、提高教师待遇、改善从业环境入手,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荣誉感,如此更利于师德的提高与完善。

就个体而言,师德是教师一辈子的追求,艰辛而漫长。就社会而言,师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师德需要培训,但老师不是专家,而是生活;地点不在会场,而在三尺讲台。

专家是什么?专门学问者也;师德是什么?是学而不厌的勤奋,是诲人不倦的执着。以专家培训师德,本身就是极为荒谬之事。所以说:师德培训,请专家走开。

责任编辑 颜雪梅

师德培训会 第5篇

——师德培训感悟

根据区教育局的暑期师德培训通知,以区师干训工作领导小组编印的《树立文化自信理念 培育教师文化素养》这本培训教材为依托。我校积极地开展了第十八轮师德培训。

在培训中我认真听取了校领导深情并茂的动员报告,同时也视频听取了区教育局宋局长的重要报告,还认真阅读了本次培训材料,从中收获良多。通过培训我觉得要做一名真诚关爱学生的好老师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涓涓细流,处处关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刻,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帮忙引导。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师的原动力。那么如何爱心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首先就要了解他们。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类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休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就谈不上教育。学生也往往是最相信老师的,我就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我们的学生。

二、学高为师,处处引领学生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不能仅仅是一桶水,必须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因此,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老师就应该挤出时间加强学习、充电。让我们不断更新观念,经常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在教学中经常开出示范课、观摩课,深入研究教法,以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挣钱地树立现代教育观、老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人才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多多采用自己探索研究的新教法,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目中墨守陈规的印象,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表率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师德师风培训会上的讲话 第6篇

(2014年3月16日)

老师们:

今天,我们在活动中心举办全县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专题培训,这次培训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重师德、正师风、铸师魂”活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为加快推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我们都知道,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近年来,我们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使我县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就全县教师队伍整体来说,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钻研业务,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的尊敬和爱戴,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极少数教师违反师德,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学校声誉,如:有偿家教、校外办班;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及用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在考试中违规违纪、搞不正之风等。这些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地认识,切实增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暑期师德师风培训会讲话稿 第7篇

大家好!

暑假即将结束,新的学期悄然而至。今天,我们来到了学校,参加暑期师德师风建设培训班,开始了新学年新学期的工作准备。本期的师德培训,既是坚持贯例,传承过去;又是凝聚智慧,谋求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今天的动员会上,我代表镇党委谈以下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需要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完善,今天进行师德师风培训,就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当前我镇的师德师风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二是当前的教育综合改革形势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办学行为不规范,不尊重教育规律。有的学校,挤占挪用非考试学科的教学时间,不能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重违背教育规律。有些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只关注几个尖子生,多数学生坐了冷板凳。有些教师缺乏爱心,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讽剌挖苦或体罚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课改意识不强,方法陈旧,不是向效率要质量,而是采用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

二是爱岗敬业精神不足,缺少责任意识。有的学校领导静不下心,忙于琐事,缺乏对学校发展的长远思考。有的校长不是专心提高质量、谋求发展,而是作表面文章,表里不一。有的教师把做教师当成谋生的手段,看摊守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的教师漠视组织纪律,工作随意散慢,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上课接打手机,随意在学校、教室内抽烟。有的教师言行举止粗俗,酗酒醉酒,自损形象。有的教师和学校唱反调,缺少担当。有的教师倚老卖老,甚至未老就卖老,不想代主课,不当班主任。有的教师小病大养,无病呻吟,想方设法找轻松岗位,甚至脱离教师岗位。个别教师不顾大局,不服从分配,工作时间随意请假,干扰了教学,耽误了学生。

三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缺少奉献精神。有的教师搞教学工作静不下心,缺少自主意识和创新观念。有的教师心浮气躁,不想扎根一线,拜金主义思想作祟,动不动问给多少钱,甚至给了钱也不干活。

四是集体主义观念差,缺少团队意识。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有的教师不顾集体利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做,没有利益的事不做,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不互相交流经验,一人一股绳,各唱各的调。有的教师认为学校布置的事情,就是教学组长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只想干简单的、干少的。有的教师认为集体活动谁负责就是谁的事情,自己一边站,班级事情就是班主任的事情,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室卫生、安全、管理等一概不管,不闻不问。有的教师没有全局观念,把荣誉和利益看得过高过重,有了竞争没有了合作,影响了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对于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有客观的认识。同时对于当前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形势,我们更要有清醒的头脑:

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呼唤领导教师的担当精神和改革意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且就改革的方向、内容、重点等作了安排。落实改革在基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归根到底要靠一线的同志们来落实。深化改革就必须有担当精神,对于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推诿不回避,对于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肯钻研敢突破。深化改革就必须有改革意识,不能用老办法老套路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要站在教育发展的潮头看改革,要站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来看问题,善于学习先进经验,敢于尝试新的方法,不断突破改革难题。

二是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形势,呼唤领导教师的务实精神和清廉意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社会各界对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批评意见很多,仔细梳理后发现这些问题都能从师德师风身上找到症结。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呼唤领导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要求我们的领导教师,必须爱岗敬业,必须乐于奉献,必须守住自己的职业底线,否则就会触及自己的“饭碗”问题。

二、对于加强师德建设的几点要求

依据今年师德培训的特殊实际,结合我镇师德师风的现状,经镇党委研究,确定今年暑期师德师风建设的主题是:提振全体教师精气神,再塑造教育新形象。关键词为:精气神。

所谓“精”,即业务要精、思想要精。业务精此乃为师之基;思想精,此乃师之本。做匠师、做良师、做名师、做大师,做宗师,做百世师,能成为哪一个层次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业务精、思想精这个根本问题。

所谓“气”,即是正气、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里守正不阿,不为世俗、物欲所扰、所困;“锐气”要求每一个教师要时刻保持青春的朝气,时刻有奋发进取之心,昂扬向上之心;“书卷气”,有诗书气自华,要求每一个教师要用厚重的知识底蕴来浸润自己的气度、风格。这不是书呆子的书生气,更不是来作秀的书生气。

所谓“神”,就是神情魅力。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理,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也是凡人,有凡人所拥有的那些喜怒哀乐,难免会有情低落的时候,但只要进入课堂,就神采飞扬,烦恼与忧虑都丢在风里。于是走路的动作,上课的肢体语言、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都彰选特有的个性魅力。

拥有“精气神”的老师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这样的老师激情飞扬,精神抖擞、亲和力强,讲课底气十足充满自信,能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感染和打动学生,造就学生的精神和气魄。这样的老师能气聚神凝、张驰有度、抑扬顿挫。讲起课来铿锵有力、纵横捭阖,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激起他们参与愿望,并潜移默化地孕育着学生崇高人格与精神追求。这样的老师总是神采奕奕、妙语如珠、幽默风趣,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这样的老师总是心胸开阔,视通万里、精骛八极,不计一时之得失,不较他人之非难,在平凡中执着自己理想的追求,始终保持生命的冲动和创造性,收获着实实在在的幸福。

成为有“精气神”的老师是我们坚定追求,让每一位野中教师成为有“精气神”的老师是我们美妙的理想。理想与现实仅隔一步之遥,今天我们就是为跨越这一步而来!为了让我们迈出的步伐更坚实的,实现伟大的跨越。我在这强调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教师要在“三会”上下功夫,并以此作为今后提升教师“精气神”的工作方向。

一是会教书,做学生的恩师。

学前尽智:理念先进,驾驭学科,备课精细,精研教材,设计精巧。学时有趣:注重教法、指导学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广博知识吸引学生,奇思妙问启发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由难受――忍受――享受。

学后有用:注重探究,提升能力,改变习惯,“三力”“三格”成效明显。即激发动力,锻炼能力,磨炼毅力;改变性格、塑造人格、培养品格。

二是会施爱,做学生的第二家长。

宽容之爱:才高未必气盛,盛气何须凌人。

信任之爱:基于信心,巧于时机,工于调整。

赏识之爱:放大亮点,经常激励。

严慈之爱:不仅让学生对你笑,还能对你哭。

三是会引路,做人学生的导师。

指点学习,排解心结,指导方向,描画未来。

三、师德师风培训要求

1、正确认识面临形势,客观认识自己的长短,正确给自己定位,对教育,既然以身相许,就要钟爱一生;对培训,既然投入时间,就该有所收获。

2、严格培训纪律。按时到岗讲作风,认真听会讲会风,积极参与展风采。

3、深化培训结果。心动才能行动,反思方有收获,自查自纠,找出共性问题。

4、提振精气神,完美教育形象,让校园充满爱,让教育充满智慧,让教师充满激情,让学校充满希望。

我们的目标一定会达到,我们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谢谢大家!

师德培训会 第8篇

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为使教师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的基本内容, 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历城区根据本地地域面积大、学校分散、教师人员众多的现状, 结合教师培训机构网络系统的优势, 经过反复论证, 采用了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以加强师德培训, 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一、请专家和学者上课

组织专家和学者给教师上课, 以便参训教师懂得教师道德影响的广泛性、深刻性、久远性。 (1) 广泛性。全球性的普及教育和继续教育方兴未艾, 使得人人接受教育成为一种趋势。在当今及未来的社会中, “没有不受教师道德影响的人”。 (2) 深刻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心灵的撞击, 学生的知、情、意、行, 学生的性格、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 无一不受教师的影响。全国优秀教师、青岛实验小学的李玲校长说:“每个孩子走进学校带着家长的影子, 每个孩子走出学校带着老师的影子;教师要教会学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每个人把每件事处理好了, 社会就文明了。” (3) 久远性。教师的道德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风貌, 还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请优秀教师代表作报告, 现身说法

全国师德标兵、天津市新华中学教师朱兆林认为, 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 教师自己的人格必然会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她笃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 她小心地呵护她的学生, 用爱心赢得学生可喜的进步和健康的成长。学生们这样评价朱老师的课:“上朱老师的课经常热血沸腾, 充满对祖国的挚爱, 对生活的激情, 对未来的憧憬, 总是在被深深的激动与感动之中知道上进, 懂得生活, 学会做人。”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网络自主研修学习实施全员师德培训, 既拓展了学习内涵, 又化解了工学矛盾。我们把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关文本资料和视频资料挂到网上, 设置学习时间控制钮和作业点击钮。参训者以自主化、个别化学习为主, 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由学员自主决定, 系统可以根据学员学习的情况记录学习时间, 统计学习时长, 甄别作业答案对错, 以自动生成分值, 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同时设置专门的师德论坛网, 参训学员把通过学习而产生的思考、体会、反思等发帖到论坛, 负责培训的教师阅读、回帖、评分, 优秀文章被置顶, 或被推荐挂到历城教师研修网首页。学员之间也可进行交流互动。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每天在线人数400~600人, 全面提升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最后举办的师德论坛演讲比赛, 把师德培训推向了高潮。

四、指导区域学校积极创造氛围

体验式师德培训浅探 第9篇

关键词:师德教育;师德培训;体验式培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12-03

当前,积极创新培训实践模式,提高师德培训的实效,势在必行。体验式培训作为一种有力量、有影响且有实效的培训方式,自20世纪上半叶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并不断充实完善。本文试围绕体验式师德培训问题做些粗浅探讨。

一、什么是体验式师德培训

体验式培训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说教方式。传统说教方式是把道理直接告知对象,这个过程缺乏相应的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触动,所有的认识都是间接性的、给予的。而体验式培训是一种过程,是个体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特别适合处理人生中重要而深沉的问题,在尊重之下去碰触人们深层的信念与态度,深植于内在的情绪、深沉的价值观,触动人性深处。概括而言,体验式培训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质:1.学习者对于正在发生的学习及过程是察觉的;2.学习者是投入于省思的体验中;3.那些体验和内容是独具个人意义的,对当事人而言,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学到有特别的重要性;4.过程牵涉到完整的自己——身体、想法、感觉和行动,不是只关于心智,学习者是整个人全然投入的。分析其优势可以发现,很显然,这样一种培训方式非常适用于师德培训。

在所有的教师培训项目中,师德培训可能是最难的,难就难在师德常常是内隐性的。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虽然有相关的显性条文与相应规定,但很显然,背熟这些条文与相应规定,并非就意味着提高了师德水准。因为,师德反映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除了知道这些规定与要求之外,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白师德的规定并不难,难的是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并且升华为自己的职业人格、职业操守与职业理想。师德培训是综合的、动态的、立体的变化过程,即教师道德在知、情、意、行方面的系统变化过程。在所有的师德培训形式中,体验式的培训因其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从知、情、意、行几个角度来简要分析一下体验式师德培训的环节。

二、体验式师德培训的环节

(一)认知是体验培训的前提与基础

体验式培训的认知,是当下的、情境性、直接性的,这一点不同于传统的传授式、说教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的认知,未必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必定追求触动点的震撼性。人最深沉的认知来自于自身的切身体验,但体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体验与理性认识互相验证、互相促进。教育工作是思想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行动,这如同学游泳、学脚踏车,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因此,以“做中学”的方式来实践教师的师德,才可能是真实的师德。师德既不是外界强加的,也不是人为可以任意拔高的,而是教师职业本身的要求。显然要在条文中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要在内心深处体验到这一点却非常不容易。因此,要让一个教师站在社会与职业的高度去认知教师的职业规定条文,就不能够只是让教师记诵条文,而是让教师切身感受到这一规定的社会内涵与职业内涵。虽然师德的认知要建立在大量的社会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并运用逻辑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但这些认知如果不能够与一个具体教师的切身经验与真实感受结合起来,则依然不能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认知水平与认识结果,是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相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认知上出了问题,也就会相应地产生许多问题。解决师德的认识问题,可以通过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开展富有感染力的讲座、在一定情境下开展讨论等方式给予澄清。富有感染力的讲座也是一种体验,不过这种讲座常常需要现身说法,讲座者不是在讲一个别人的故事,而是在讲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听这样的讲座常常也是一种真实的体验。这样的情境体验,常常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形成教师师德变化的坚实基础。一旦在带有情感变化的认知上有真正的突破,那么,他行动上的改变就只是迟早的事。

(二)在实际情境中动手做以改变情感与态度

体验式师德培训最经典的方式,就是在实际情境中去动手做,并且在“做中学”。体验式师德培训注重个人独特的体验,这个过程不只是他们的参与过程,而且参与者会被要求思考运用自己从前的认知与经验使之与当下的体验结合起来,作为自我了解的基础和自己的需求、资源和目标的反省与体验。对于师德相关规定,有时我们在认识与理解方面可能没有太大障碍,但在情感上仍然难以接受,这个时候就必须以实际情境中的参与式培训来解决。比如,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观摩,组织团队去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在实际情境体验中来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这个时候,体验式师德培训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在实际情境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细节的魅力。事实上,我们真正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非常不容易,但人往往容易在实际的情境中发生改变。人的体验式学习是最为深刻细致的一种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培训。比如,日本人的企业培训,常常有一种叫“徒手洗马桶”的体验,受训者每个人洗一只很肮脏的马桶,但不能够用任何器具,直到洗干净为止。而洗得是否干净的标准,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茶杯从马桶里盛上一杯水喝下。这个过程的体验是极其深刻的,目的就是不仅要让实践者养成干净的习惯,同时在这个体验中感受到应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哪怕是极其简单的一种劳动,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去体会社会的本质意义,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在体验式师德培训中磨炼意志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常常会伴随着风风雨雨,这是一个意志磨炼的过程。在敏感的时代,学生常常是比较脆弱的,而教师的压力与负担也非常重。如何来克服这些困难?给生命承载一定的重担是很重要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磨炼意志、形成一定的钝化的教育力量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深深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教育生命是与孩子一起慢慢展示的过程,那么经受教师职业风雨的抗挫折耐力肯定要强得多。师德培训,可以模拟面对一个“差生”的教育,面对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困难,想办法如何去克服,如何克服教育的畏难情绪等等。作为教师,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教育困境,这个时候各自分享自身的经验、遇到的难题,分享各自的独到经验与真实体验,常常会有利于克服困难,带来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nlc202309041959

(四)体验式师德培训的最终目的要导致教师行为的改变

体验式师德培训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教师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自然。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是师德的重要前提,但要做到这些,需要一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有时是沟通、表达能力的培训。要知道,师德既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操守,同时又是一种技能、能力。师德需要展示才能够让人明白,而且展示也是一种能力。作为教师,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懂得沟通艺术与技巧,对于培养良好的师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职业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话与交流的职业。任何职业道德都要通过相应的行为表现出来,教师的一些教育问题,有时与其说是其师德有问题,不如说是他的相关沟通能力有缺陷。作为教师,即使真正热爱学生、热爱知识、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也还是要通过恰当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作为师德培训可以设置一些沟通艺术的培训课程,通过大量生动的真实案例,让教师提高沟通的艺术与技能。同时,教师职业的团队性质决定了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培训内容,这个内容决定了师德培训完全可能通过一些项目合作来达到,甚至可以通过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来共同完成。

三、开展体验式师德培训需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师德培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要取得切实的成效,避免肤浅的体验,必须关注培训组织形式、引领的专家与培训对象本身等方面的因素。

1.体验式师德培训要精心准备好有质量的体验式培训活动,让参训教师以观察、行动和表达的形式进行。这种体验是整个体验式师德培训过程的基础。如果活动准备不当,必定会严重影响后续的分享过程。

2.体验式师德培训要让参训教师有充分的分享机会,必须保证每个参训者在体验过程结束后,深度分享他们的内心感受、触动或观察结果。

3.体验式师德培训必须发动参训教师充分交流,分享是第一步,交流是第二步,关键是要把分享和交流结合起来,与其他体验者探讨交流,使深度认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生改变。

4.分享交流之后要注意整合升华,即帮助参训者总结出师德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以帮助体验者进一步提升认识水平。比如,美国教育电影《热血教师》里的主人罗恩·克拉克老师,在与学生的实际互动过程中总结出“五十五条班规”。因为是在实际情境与实际遇到的真实事件中归纳出来的,有着参与者切实的体验,所以自然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体验式的师德培训也一定要注意这样的整合、归纳与总结。

5.体验式师德培训最后的检验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应用。也就是说,最后要将体验联系在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去运用。教师的教育生活本身也是一种体验,而且是更真实、更丰富的体验。体验式的师德培训最忌讳简单说教、直接灌输,而是要通过培训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最深刻的、最真实、最长久的体验,其实还是教育生活本身。

综上所述,体验式师德培训是非常有效的培训方式。然而任何师德培训都不是万能的,培训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它并不能取代教育制度的完善。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其中的优秀者、卓越者,都是社会中的稀缺人才资源。有些人,其天赋、品质、兴趣与德性本来就不适合做教师,因此,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师德培训就能够改变他们。由此,一个社会要能够有职业的自由选择机制。一个行业或一种职业,特别是教师这个职业,要采用高门槛进、低门槛出的自由流动、双向选择的方式,保证教师准入的门槛要高,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选择品质优良、学业优秀,同时又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这才是师德发展的最根本出路。

责任编辑 戴双翔

上一篇:安保项目服务方案下一篇:银行专户服务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