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

2024-06-05

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精选9篇)

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 第1篇

石婆固镇任光屯小学 2017—2018学年地方课程方案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教委下发的课程计划,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年,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包括省情礼仪、书法教育、安全教育、少先队活动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周)一、二年级:语文(9课时)、数学(7课时)、品德与生活(2课时)、体育(2课时)、音乐(1课时)、美术(1课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3课时)

三至五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6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4课时)、体育(2课时)、音乐(1课时)、美术(1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包括信息技术1课时;劳技1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2课时)。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数26节。三至五年级每周总课时数30节。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严格执行新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指令性内容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课程管理上转变管理思想,研究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保证足够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包括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

任光屯小学 2017年9月

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省、市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文件和新精神,认真落实学院党委、行政工作部署,围绕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五年工作目标,紧扣“特色兴校”、“管理兴校”和“开放融合”战略,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为抓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制度,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规范教学秩序,营造良好教风和学风

1.加强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看齐、见行动”、“管党治党宽松软”等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总结与改进,落实按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认真履行党员“一岗双责”,逐步形成扎实高效、计划性强、讲求质量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教务处服务系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倾心教学、深化教改,关爱学生、因材施教;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日常教学规范管理,加大教学通报与整改力度。深化、鼓励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3.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完善教学奖励、教学事故认定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和调动教师教学热情,规范教学秩序和教学行为。

(二)加强专业建设,培育特色和优势专业

1.完善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推荐申报新专业,组织完成2018年高职拟招生专业的备案和上报工作。

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做好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的指导、督查和管理工作,促进专业建设取得实效,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做好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对接;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三)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1.加强课程研究与开发,继续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落实学院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加强对7个试点专业的指导和督查,确保课程改革如期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2.继续深化公共课课程改革,推进英语和数学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加强公共课课改的调研、实施和评估工作;做好网络通识课程的开课工作,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师指导,及时了解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3.推进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重点做好课程网站资源建设、视频拍摄、课堂教学效果评估等,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4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和“双证书”制度,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专业特点开展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等,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四)推进各类项目建设,增强学院办学内涵与特色

1.组织开展“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31个任务和12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加强项目管理和督查,严格对照实施进度安排开展建设,注重积累项目阶段性成果,完成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管理平台绩效数据采集和报告编制工作。

2.加强中、高职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评选工作(名师和新秀等),做好2017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推进6个省级中职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中高职质量工程项目检查工作,进一步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开展教学比赛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和教学比赛,促进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认真备赛2017年安徽省中职信息化大赛,做好2017年“创新杯”说课大赛国赛参赛工作,积极推进蓝墨云班课APP等软件应用,进一步提升学院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

2.完成青年教师讲师团的组建工作,选拔优秀教师担任教学导师,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完成继续教育课程的申报和认定工作,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科研和学习培训活动。

3.推动教研活动常态化开展,加强对专业教研室的管理与考核,落实《专业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通过全面提交计划、抽查开展情况、参与典型活动等方式,促进基础教研单位开展教研活动,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1.做好常规管理。整理印制《教学运行手册》,严格执行人才培

养方案,严格调、停、代课管理、课程补考、重修制度,做好全院学生成绩管理工作。做好教材的征订、招标、入库、发放等工作,完善教材使用和管理流程。组织完成好学校各级各类考试工作的报名、考务、成绩管理等工作,严肃考风考纪,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加强教室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和保障。做好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核定工作和外聘教师教学管理工作。

2.加强学籍管理。通过网上学籍管理平台做好在校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及时注册学籍信息,办理学籍变更,加强科学性和规范性。认真核查省教育厅及兄弟院校反馈的考生不实信息,坚决严肃查处作假行为。及时规范做好学生成绩管理、毕业信息整理核对、毕业资格审查等各项管理工作。

(七)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继续加强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做到系级教学督导常态化,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学院听课制度,发挥领导干部和全体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监督促进作用;完善学生信息员工作制度和教学通报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有效监控。

2.继续推行学生期中纸质评教和期末网上评教,日检、巡检、期初、期中、期末、平时随机、专项等教学检查工作相结合,对教师课堂教学和执行教学计划情况进行检查和抽查。加强课堂教学实时监控和通报,严格教学事故认定制度。

3.认真落实教学过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充分发挥教务管理系统作用,合理组织和调配教学资源。认真组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工作,做到实事求是、公开公正,保证考评结果能起到有效激励作用。

4.认真制定和充分论证学院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围绕诊改工作实施要求,组织开展诊改文件学习、调研、数据采集等各项工作,细化诊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诊改工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加强诊改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完善“五纵五横”诊改工作系统,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做好2016—2017学年人才培养状态平台的数据采集、上报与研究分析工作。组织编制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八)加强对外合作办学,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结合学校实际遴选合作项目,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和高质量平台,2.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院办学影响力。做好与铜陵技师学院、皖江职教中心、马鞍山工业学校“3+2”合作办学事项,加强学院和县分校区的教学管理工作。

3.做好各级各类人事考试的考务和监考工作,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考风考纪优良,提高学院的社会知名度。

注:加粗段落为本学期重点工作。

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 第3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利用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研讨会之机, 对40所地方高校体育院系专家、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推理等方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培养目标不准。

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统计得知, 有28所地方高校是按照教育部《方案》培养目标制定的, 即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见表1。“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占统计总数的70%, 而其他三种类型只占30%, 说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地方高校中占主导地位。然而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招收的学生在专业技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都与全国重点部属体育院校招收的学生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近几年体育考生是在高中期间“临时抱佛脚”, 专业基础差, 专业思想也不牢固, 进入大学后需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体育基础的“补课”,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再投入到其他项目的学习中, 所以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2. 课程结构老化。

(1) 重公共课轻专业课。见表2, 我国40所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所设置的公共课与专业课平均比值为3.2∶6.8, 与《方案》所规定的2.6∶7.4相比, 有过之而不及, 有少数地方高校甚至达到了4∶6以上。这一现象是契合《方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重公共课轻专业课”的课程结构体系客观上造成了知识结构的错位和学生思想的混乱, 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是“既不专, 也不通”。 (2) 重理论轻技术。《方案》中规定理论与术科之比为6.57∶3.43, 而统计的地方高校平均比值为6.88∶3.12, 很显然, 地方高校更重视理论教学。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原因:其一, 受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影响;其二, 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欧美国家理论与术科之比达到了7∶3以上。欧美国家学生在中学期间普遍都有较高较强的运动能力, 进入大学以后, 可以不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学习技能, 而中国的学生则恰恰相反。由于大多数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都是入学前突击专业技术训练, 所以专业运动技术普遍较差。实践结果表明,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重理轻技”的课程设置, 失去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根本特性, 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胜任基层体育教学工作。 (3) 重必修轻选修。通过对40所地方高校的调查统计表明,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普遍偏高, 见表2, 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是7.35∶2.65, 远高于《方案》中5.6∶4.4的规定, 有少数学校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甚至达到了9∶1。很显然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提高, 但专业选修课偏少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及个性发展。

3. 实践形式单一。

表2中的《方案》规定实践环节总课时不能少于10~12周, 而地方高校实践环节平均课时为16~18周, 表明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提高。但在实践形式上比较单一, 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把常规的集中实习作为重点, 而且实习时间都安排在最后一年。实践活动太过经验化、单一化。

三、对策与建议

1. 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的“通才”目标是不太切实际的。因此,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基层第一线的“精专业, 强能力, 创业型”的体育工作者。学生毕业无论是当中小学体育教师, 在健身房、社区、体育产业和自主创业等工作岗位, 都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水平、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 围绕目标调整课程结构。

由于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特殊, 所以课程结构不能照搬欧美国家“重理论, 轻技术”的模式, 应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及学生实际, 走“加强理论与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道路。

3. 全面加大实践环节力度。

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在体育专业课中融入创业教育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必须狠抓的一项工作和任务, 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 在重视集中见习和实习的同时, 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实践的机会, 包括在体育专业术科中增加实践锻炼和培养创业能力等。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 对我国40所地方高校体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课程方案不同程度地存在“培养目标不准、课程结构老化、实践形式单一”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了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基层第一线‘精专业、强能力、创业型’体育人才”的新目标, 围绕新目标提出了改革课程方案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方案,现状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杨万林, 徐云霞.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异位于回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460.

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学;综合课程;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目标

1.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生态学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并拓展知识面,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各种创新性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项目及要求

本综合课程主要面向就业的学生人群,以系统科学为指导理念,将教师科研课题的整个流程分解为各个课程项目,并对课程项目提出设计性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开拓视野,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学生自己设计课程报告,自己做记录,根据项目的结果修改和调整设计方案,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的艰辛和科研所要具备的素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学业深造所必须的几种能力和素质,即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统筹兼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硬件和软件操作能力以及所从事科研领域的学术常识和知识储备等。

(一)课程项目

1.综合实验性项目

根据生态学的就业需求设计相关综合类实验,缩短学生就业的角色转换时间。

2.就业指导性项目

(1)开展专题讲座

邀请专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创业成功人士及校友等结合社会发展和单位建设实际,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这些讲座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影响力,效果比学校教师单纯的理论教育更为显著。

(2)专题讨论

设置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资料,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就讨论题进行分组讨论,集中讲评,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创业者角色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创业者的创业成功。

(3)就业咨询

事先应进行必要的摸底和调研,了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便现场咨询时能心中有数,准确地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为学生顺利就业起好参谋和引导作用。

(4)模拟招聘

模拟招聘现场的真实场景,可以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应聘过程,获得求职择业的感性体验,积累临战经验,以便在真正求职时能克服紧张心理,应对自如,正常发挥。模拟招聘可以邀请用人单位代表做招聘人员,学生只扮演应聘者。组织进行模拟招聘时,严格按照用人单位招聘学生时的场景进行笔试、面试、提问、审查推荐资料等等,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5)教学参观

包括参观著名企业、成功创业的典型企业以及人才市场。通过参观,让大学生更加现实的认识自己的前程发展和就业形势,体验求职择业的酸甜苦辣,从而获得更多的技巧去面对将来的就业压力。

(6)举办经验交流会

参加人员应包括己成功签約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下一级大学生。交流会可以从治学、就业等方面谈心得体会,讲述有关简历投递、实习面试技巧,公务员考试的相关信息等问题,引导大学生提高在校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明确了将来的努力方向,把握综合学习的要领,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3.设计性项目

根据前面项目结果自己设计出新的项目内容,解决地学实际问题,如气候舒适度评价、选址分析等项目。

通过整套课程项目使学生完成整个课题的全部工作和流程,融合多个学科课程项目,将几个学科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使学生学到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与实践水平上有一较大的提升。

(二)课程要求

1.3-4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2.每个小组自报项目题目,进行项目的实施

3.提交综合课程各项目成果

4.提交综合课程项目报告

5.制作综合课程答辩PPT,参加答辩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着“四个强调”的原则,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通过同化与顺应手段解决问题、强调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设计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以项目式教学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更多地引入来自生态方面的真实项目,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实施及过程

以项目式教学为主,采用教师教授、启发式、互动式、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问题”和“任务”为中心,以多种“方法”为中介,以“教师综合评判”为评价依据来搭建教学环节。

1.项目目标确立。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特点出发,提出综合课程的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重构相关知识体系及技能,收集资料,使学生明确课程学习及实践的最终目标、任务、步骤及要求,从而确定一个具体的课程设计目标。

2.项目过程分析。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综合讲授与项目的分析和完成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通过同化与顺应手段来认识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帮助学生把已学习过的若干单门专业课程以及已掌握的各种单项专业能力有机结合成为综合知识与能力。

3.项目设计及实施。

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或任务的关键因素有哪些、项目实施需要哪些流程和规范等问题,进而对课程项目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设计,共同负责项目的分析和实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与合作能力及组织实施能力。

4.点评与综合考核。

项目或任务完成后,教师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各种考核方式考核学生成果。

五、考核办法及标准

综合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统一研究讨论,判定学生作品在规范性、功能性、实用性、技术性、创新性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综合考核,坚持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既要通过小组考核来评价学生团队的整体效果,又要通过个人考核来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成绩由以下4部分组成,4个部分各占最终成绩的25%。

1.综合课程各项目成果。

2.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3.综合课程答辩PPT。

4.在综合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BZXYQNLG200812)。

作者简介:邹美玲(1980-),女,滨州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科学。

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 第5篇

1.光华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 200人(含少数民族学生)奖励额度:每人奖励15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全日制在校高年级研究生

评比要求:品学兼优,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学生优先。捐赠方:光华教育基金会

设立时间:1990年

简介:光华教育基金会由台湾润泰集团出资设立。本着“润泽社会,泰安民生”之理念,润泰集团在企业取得成就之时,怀着感恩之心,努力回馈社会,设立此奖学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光大中华文化的传统,并籍此鼓励祖国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奋发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2.CASC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1人

奖励额度:一等奖2人,每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

二等奖3人,每人奖励3000元人民币 三等奖6人,每人奖励2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全日制在校学习、品学兼优的全日制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为二年级及以上学生)

评比要求: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综合排名在本专业前20%以内;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参加科研课题工作,并取得应用研究成果或饭专利;

3、实践能力较强,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或竞赛名次。捐赠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设立时间:2010年

简介:为规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奖学金(简称CASC奖学金)的设置和管理,突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作,经与浙江大学协商一致,设立CASC奖学金。

3.庄氏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40人

奖励额度:每人奖励2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在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中评比 评比要求:符合学校及学院相关要求 捐赠方:庄云根博士 设立时间:2006年

简介:庄云根博士是美籍华人,美国德甫斯医药化学有限公司总裁,曾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并获化工博士学位;而后就任德国科学院和美国Armco Steel Corporation钢铁公司;1979年至今,在美国洛杉矶创立与经营Draco Enterprise等技术咨询贸易公司。该奖学金由庄云根博士个人出资,旨在鼓励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选拔优秀人才致力于制药化学,鼓励毕业生有志于赴仙居县仙明制药有限公司工作。

4.温持祥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20人

奖励额度:博士生每人奖励3000元人民币;硕士生每人奖励2000元人民币 评奖对象:材化、信息等专业优秀在学研究生 评奖要求:博士研究生8名

硕士研究生12名

捐赠方:温持祥

设立时间:1997年

简介:温持祥校友以“热爱祖国,心系浙大”之情,为发展母校教育事业,培养建设祖国优秀人才出力,逢母校百岁华诞之际,捐赠人民币100万元,设立浙江大学温持祥研究生奖励基金。

5.金都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8人

奖励额度:每人奖励3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建筑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就读的优秀研究生)

评比要求:符合学校及学院相关要求 捐赠方: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1999年

简介: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建设部认定的一级资质房产地产开发企业,成立于1994年。十余年来,金都房产凭着优质的住宅产品、超前创新的探索研究、诚信的经营理念,曾荣获多项荣誉,并成为全国性的开发企业。金都房产坚持走企业化、品牌化路子,在杭州、浙江省乃至全国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和社会知名度,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6.黄子源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0人

奖励额度:每人奖励3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在校研究生10名(生科院8名、农学院1名、动科院1名)评比要求:

1、较高英语水平,合作精神创新性及沟通能力;

2、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困难者优先捐赠方: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07年

简介: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坐落于景色秀丽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是一家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制剂生产及营销为一体的现代化生物医药企业,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单位。

7.南都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58人

奖励额度:一等奖7人,每人奖励10000元人民币

二等奖18人,每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 三等奖33人,每人奖励25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 评比要求:

1、同等条件,经济困难生优先。

2、创新奖评定条件参照学校“研究与创新奖学金”细则;

3、获奖学院范围需确保每个学院都有南都奖学金的获奖者捐赠方:南都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07年

简介:南都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实业、基础设施和高科技项目投资经营为主要产业的民营企业集团。该集团以“实现自我,回报社会”为经营理念,以“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为经营雁泽,以前瞻的眼光发展新兴产业,强化各产业公司的专业化,规范化经营管理。该集团在艰苦创业的同时也不忘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捐资600万元支持浙江大学的教育事业,2007年又捐资1000万元。8.岑可法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9人

2017年度研究生奖励名额和标准: 一等奖:9名(其中能源学院6名),每人奖励10000元人民币; 二等奖:6名(仅针对能源学院6名):每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 评选标准:根据《浙江大学岑可法奖学金实施办法》的规定实施。捐赠方:岑可法院士

设立时间:2010年

简介:为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激励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能源科学与技术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岑可法院士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资,成立了“浙江大学岑可法教育基金”,根据基金的部分收益用于设立“浙江大学岑可法奖学金”。9.葛克全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9人

奖励额度:每人奖励35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全日制研究生9人(医学院5名、药学院4名)评比要求:

1、成绩优秀或学术成果突出,在本专业学生中名列前茅。

2、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捐赠方:葛克全 设立时间:2002年

简介:旅美校友葛克全先生为支持母校浙江大学办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浙江大学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在母校105周年校庆期间,特捐资30万美元设立“浙江大学葛克全奖励基金”。

10.杨咏曼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2人 奖励额度:4000元/人

评比对象:在农生环、艺术类专业和非艺术专业类美术生(高考素描类)中评选。捐赠方:杨咏曼女士 设立时间:2012年

简介:香港太平绅士、香港铜紫荆星章获得者、荣誉勋章获得者、香港华孚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合孚行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咏曼女士为促进浙江大学硬软体的不断完善,支援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决定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并设立“杨咏曼奖学金”。11.潘家铮水电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人 奖励额度:8000元/人 评比对象:水利水电专业

评比要求:10月20日之前需完成评选,且提交推荐报告。

12.王惕悟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3人

奖励额度:博士生每人奖励1000元人民币,硕士生每人奖励8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8名

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5名

评比要求:符合学校及学院相关要求,在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中评比。捐赠方:王惕悟

设立时间:1998

简介:该奖学金由王锡悟先生捐资设立,共捐资100万元,30%用于奖励优秀学生。主要侧重于医学和药学类。

13.希望森兰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 7 人

奖励额度:博士生每人奖励6000元,硕士生每人奖励4000元人民币。评比对象:重点向电气工程学院及暖通制冷相关院系倾斜。评比要求:

1、硕士要求全国B类学术刊物发表过一篇或以上论文

2、博士要求全国A类刊物上发表过两篇或以上论文

3、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 捐赠方:大陆希望集团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02年

简介:大陆希望集团是希望集团四大企业集团之一,由希望集团董事局刘永言先生任董事长,以希望集团的高科技板块享誉国内外。集团的高科技产品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国家级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目前,集团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四川省知识产权局列为重点保护和支持企业。

14.宏信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6人 奖励额度:10000元/人

评比对象:经济学院的优秀全日制普通在校硕士研究生二、三年级3名;

管理学院的优秀全日制普通在校硕士研究生二、三年级3名。

评选标准:

1、前一学年综合成绩排名名列本专业前10%;

2、前一学年内需参加导师组织的相关省部级以上重要课题研究1项以上,并承担部分主要工作(导师出具证明)或一学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以上。

3.积极参加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捐赠方:远东宏信公益基金会 设立时间:2012年

简介:为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和联系,积极回馈社会、助力中华英才成长,激励在校的优秀研究生勤奋学习、不断创新、友爱助人、立志成才,远东宏信公益基金会与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世纪慈善基金会经协商决定设立“浙江大学远东宏信奖学金”。

15.旭化成株式会社(中国)人才培养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3人

奖励额度:博士生1名,硕士2名;每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

评奖对象:化学、机械、材料、能源、电气、建筑、化工、高分子、光电、信电、控制、生科的全日制在读研究生 评选标准:

按照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评选和奖励办法执行 捐赠方:旭化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3年

简介:为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中日友好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交流,旭化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特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设立“旭化成株式会社(中国)人才培养奖学金”。

16.康而达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22人

奖励额度:一等奖:4000元;二等奖:2000元

评比对象:生工食品学院、化工系、药学院三个院(系)在校优秀学生。捐赠方:温州康而达实业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3年

简介:为进一步加强企业与主校的联系合作,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来,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激励学生成长成才,温州康而达实业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经友好协商,设立“浙江大学康而达奖学金”.。

17.三星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7人

奖励额度:博士生2名,每人奖励10000元人民币

硕士生5名,每人奖励7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本奖学金用于奖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二年级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生。经济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占30%,其他学院占70%,每年获奖学生中至少要有1名博士、2名硕士来自信电学院。评比要求:

1、前一年综合评估排名为本专业前30%

2、担任学生干部者优先考虑 ★ 须填写专用申请表格 捐赠方:中国三星集团

设立时间:2011年

企业简介:三星集团是电子通讯,信息处理,家用电器和半导体产品领域里的世界知名企业。为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三星公司继续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设立“浙江大学三星奖学金”。

18.国睿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20人 奖励额度:每人奖励8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面向信息学院、控制学院、材料学院、数学学院、软件学院、物理学系、计算机学院优秀的二、三年级硕士生和博士生。评选标准:

1、原则要求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为985高校;GPA或综合成绩专业30%;

2、在所就读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者优先考虑;

3、担任学生干部或社团负责人优先;

4、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以上奖项者优先

5、有意向到十四所工作的优先考虑。

捐赠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设立时间:2011 年

简介:为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经双方协商,决定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设立“浙江大学中国电科十四所国睿奖学金”。

19.博世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5名

奖励额度:每人10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机械学院、电气学院、信电学院、控制学院、软件学院各1名 评比要求:

1、成绩学院前25%;

2、参加过校级或全国级研究课题、科研项目或专业比赛;

3、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拥有博世实习经历者;承担与博世产品技术有关的项目和课题研究,或与博世教席资助教授共同协作开展相关领域研究者;博世俱乐部或博世车队核心成员及活跃分子,且为社团发展作出贡献者;(符合第3条优先考虑申请者需附相应证明材料,具体请见协议第三条第七款)

4、需附“博世奖学金个人申请陈述表” 捐赠方: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1年

简介: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德国博世集团在中国的独资生产企业。博世公司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培养,贡献于全社会,在浙江大学设立博世奖学金。

20.华为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34人

奖励额度:一等奖4人,每人奖励8000元人民币

二等奖12人,每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 三等奖18人,每人奖励3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和要求:信电、计算机、控制、光电、生仪、电气、数学、机械、管理、经济研究生。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应优先面向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原则上应面向2020年毕业生!

捐赠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3年

简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从1997年起,华为开始系统地引入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基于IT的管理体系。华为坚持以“人才第一”为指导方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关心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于1998年在浙大捐资设立了华为奖学金。

21.士兰微电子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6人

奖励额度:每人5000元人民币。奖励对象及要求:

奖励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硕士研

二、研三的学生,具体为:

1、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生4名,倾向电路与系统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

2、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硕士生2人,倾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电路与系统专业。评比对象及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举止文明、乐于助人;

2、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

3、贫困学子优先。

22.天府汽车英才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5人(博士生5人,硕士生10人)

奖励额度:博士生每人5000元人民币,硕士生每人5000元人民币。奖励对象:品学兼优的在校研究生。评选标准: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举止文明、乐于助人;

2、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

3、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优先。

23.中国港湾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4人

奖励额度:一等奖2名,奖励8000元人民币

二等奖2名,奖励5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海洋学院、建工学院 评比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有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理想;

2、政治表现好,思想积极向上,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诚实守信,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3、热爱所学专业,学习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秀;

4、积极参加班级和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及有益的社会工作,综合素质良好,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

捐赠方: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设立时间:2011年

简介:为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加强与浙江大学的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协商达成奖学金协议。

24.万华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0人

奖励额度:每人3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本奖学金用于奖励浙江大学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表现突出的品学兼优的全日制在校生,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贫困、自强不息的学生优先。名额分配: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硕士生

5名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硕士生

3名 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生

1名 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生

1名 捐赠方: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5年

简介:为支持浙江大学培养优秀人才,助力浙江大学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设立“浙江大学万华奖学金”。

25.润禾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8人

奖励额度:每人6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本奖学金用于奖励浙江大学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其中,化工学院占40%,其它院系占60%。

评选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举止文明、乐于助人。

2、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捐赠方:宁波润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5年

简介:为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宁波润禾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特设立“浙江大学润禾奖学金”。

26.新和成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45人

奖励额度:博士20人,10000/人;硕士25人,5000元/人。评比对象:

1、博士研究生共20名

其中:浙江大学-新和成联合研发中心8名

化学系5名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5名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2名

材料学院5名

2、硕士研究生共20名

其中:浙江大学-新和成联合研发中心8名

化学系5名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5名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2名 评选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举止文明、乐于助人;

2、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捐赠方: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5年

简介:为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由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浙江大学新和成奖学金”。

27.海亮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8人,其中教育类专业不低于25%。奖励额度:

一等奖,3名,奖励金额8000元 二等奖,5名,奖励金额5000元 三等奖,10名,奖励金额3000元 评比标准:

1、家境比较困难且品学兼优

2、前一学年综合成绩排名列本专业40%

3、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

4、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实践和公益活动 捐赠方:浙江海亮慈善基金会 设立时间:2016年

28.阙端麟奖学金 奖励对象:5名,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奖励额度:10000元

评比要求:在专业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重点是与与材料领域相关。

捐赠方:杨在亮女士/浙江金瑞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6年

29.世茂学业优秀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0人,公共管理学院2名(须含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名),管理学院3名(须含财会专业1名、市场营销专业1名),建工学院土木方向2名、建筑专业2名、城规专业1名。

奖励额度:每人5000元 评比标准: 总体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法律和校纪校规,积极上进;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诚实守信。

学业优秀奖学金奖项要求:

授予在第一课堂学习中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学生。

捐赠方:南京硕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7年

简介:南京硕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世茂集团旗下子公司。为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连续三年,设立“浙江大学世茂系列奖学金”,包括:世茂学业优秀奖学金、世茂创新创业奖学金。

29.世茂创新创业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0人,公共管理学院2名(须含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名),管理学院3名(须含市场营销专业1名),建工学院土木方向2名、建筑专业2名、城规专业1名。

奖励额度:每人5000元 评比标准: 总体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法律和校纪校规,积极上进;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诚实守信。

创新创业奖学金奖项要求:

授予在研究创新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具体体现在学术研究、学科竞赛、科技发明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捐赠方:南京硕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7年

简介:南京硕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世茂集团旗下子公司。为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连续三年,设立“浙江大学世茂系列奖学金”,包括:世茂学业优秀奖学金、世茂创新创业奖学金。

30.金欧莱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0人

奖励额度:每人10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生仪学院5名,传媒学院5名。评比标准:

1.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品行端正、学风严谨

3.获奖学生需积极参与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公益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 捐赠方:上海金欧莱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8年

31.深交所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1人

奖励额度:博士12000每人,硕士8000每人。

评比对象:信电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全日制二年级及以上博士生、全日制二、三年级硕士生。评比标准:

1、在校基础学科成绩优秀,特别是计算机学科成绩;

2、具有专利、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者优先;

3、市级以上计算机相关领域科技活动获奖者优先,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内有发明创造者优先;

4、同等条件下,学习期间参与与金融科技有关的研究项目和课题的学生优先。注:

1、申报学生的课程成绩以上一学年计,科研成果和比赛获奖的计入时间从申报月上一年计。

2、科研成果中发表的论文必须有相关证明材料。捐赠方:深圳证券交易所 设立时间:2018年

32.大和热磁奖学金 年度获奖人数:10人

奖励额度:每人5000元人民币 评比对象:

生仪学院:2名(1名博士,1名硕士)生命科学学院:2名(1名博士,1名硕士)机械学院:2名(1名博士,1名硕士)信电学院:2名(1名博士,1名硕士)材料学院:2名(1名博士,1名硕士)评比标准:

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注: 捐赠方: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 设立时间:2018年

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 第6篇

2017—2018学年度 我的收获甚少,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课程的研究还欠深入,教学成果寥寥无几,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三级课程之一的地方课程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第7篇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 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5、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和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古诗经典诵读。选编部分优秀古诗词和近代优秀诗文,利用小学阶段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强化记忆,以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2、普法礼仪读本。目前国家凸显依法治国的理念,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无论是对学生的自我保护,还是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自觉守法、用法的意识都非常重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孩子做文明学生的良好习惯。

3、抗震救灾读本。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留给国人许多血的教训。其中之一就是在灾难来临之前,如何让人们有所察觉,了解相关的地震方面的知识就尤为重要;同时在灾难来临之时,如何让学生能够尽快逃生,尽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科目及设置

1、一至三年级开设探究活动课程,四年级开设感悟民族精神,五年级开设领略传统文化和课科学发展观课程。

2、通过积极开发地域资源,促进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反映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母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方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

3、按照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设置课时。

五、考核评价

1、教师评价。主要形式是检查和实地听课:一是检查教师的备课是否体现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学科特点;二是实地听相关教师的课,检测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看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充分调动;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如何。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2、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平时的表现和形成性检测相结合。一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状况,过程记录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进行记录;二是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三是看学生书面考试或考察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该课程的分值。

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 第8篇

教学定位:计算机网络定位为高等学校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组成,掌握基本的网络管理和计算机系统安全设置方法,以及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发布等各种网络应用及开发能力。

课程实施方案总体设计思想,学校的层次不同,学生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也不相同。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应有不同的实施方案。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实施方案,例如:按学科划分、按课程内容划分等。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采用基于内容的实施方案设计方法,可以初步分成如下两大类:

1)以计算机网络原理和技术讲解为主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网络模拟与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的功能、组成及基本原理,网络管理,网络服务,网络应用开发等。

该实施方案主要针对重点高校的理工类学生,全面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水平,初步培养简单的网络应用开发能力。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讲解为主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硬件基本功能、简单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简单配置,网络服务的应用,Internet应用以及计算机系统安全等方面。

该实施方案主要针对重点高校文科类学生、一般院校理工类学生、文科类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特别是互联网应用能力。

2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最常用的内容组织方式是采用基于OSI七层模型的方式分层讲解。从内容的性质和认知顺序看,将知识单元组织成不同的知识模块,知识模块又可以分为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网络协议三个认知层次,从而为课程内容简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3实验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实践教学除了要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验证外,还将选择大量实际中有可能遇到问题,特别是难点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实验内容基本要求

对于课程内容的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安排相应的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关于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课程中的实验设计,对应的实验内容和基本要求如表1所示。

3.2实验项目设计

实验名称:简洁明了的反映实验的核心内容

实验目的:实验预期达到的目标。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会等词汇分条描述,也可用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等用词对目的进行强调。

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综合型、探究型三种类型

实验内容:实验的具体内容,分条描述

实验条件:实验所需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环境

实验分析:给出设计该实验的出发点,问题分析,解题思路,实验难点分析等。

实验步骤:操作步骤和程序关键代码

实验拓展:在本实验的基础上的应用能力拓展,给出一个或几个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灵活应用和迁移能力。

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形式可分为单人实验、小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3.3实验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实验分成3个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包含若干实验项目,在项目设计和选取上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 结合理论教学,实验项目应该能够反映和验证课程所讲授的主要知识点,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从原理到应用的知识迁移。

2) 全面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需求,尽可能覆盖各种应用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例如,web浏览实验包括web浏览器和RSS聚合两类情况。文件下载包括FTP下载、BT下载、迅雷下载等多种技术。

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 第9篇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选课制;地方院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1—0089—03

一、学年学分制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年制是我国高校传统的学制,是以修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这种教育体制是在建国初期借鉴原苏联经验而选择的,其主要特点是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学完规定课程,从讲课、实验、习题课到时间分配、课内外比例、周学时数、总学时数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学年制实质上是以计划经济为载体的,是高等教育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教育体制,它在建国初期为我国的经济恢复、改造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过于专业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专业分得过细、过窄不利于学科的发展,把学生统得过死也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解决学年制的局限性,学分制这一新的教育体制从国外引入。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和获得学位资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下,学生能否毕业,标准不是年限,而是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这意味着学生在校时间不再受四年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调整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年限,修完规定的课程,取得该课程的学分数,累计达到毕业标准的下限学分,就能毕业,可以延长,也可以缩短。不过,学分制对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素质都有新的要求:既要有丰富的选修课程和教师资源,有财力和物力保证,又要求学生能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正确使用学习自由的权利,要具有自治能力等。而这些要求对很多地方院校来说实行起来都有很大的困难,这就决定了学分制在地方院校还不具备完全推开的条件,还需要一个过渡的阶段,即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糅合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征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征,又吸收了学分制弹性大等长处。学年学分制实质上是计划学分制,即在教学计划编制及执行中按学时计算学分,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等。通过计算,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修满多少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书,与此相应的学籍管理是以学年或学期作为结算时段规定学生留降级、退学标准的。

二、学年学分制下地方院校教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学分制的推行给地方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增加,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纪律无法保证。二是选课管理难度大。有的学生因为竞争压力和学业负担重,盲目选课赶学分;有的学生不了解大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前续和后继关系,颠倒顺序选课,造成知识结构混乱,学习困难。三是传统的班级功能被削弱。传统的自然班和专业、年级虽然保留,但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够集中在一个教室所上的课程相对较少,各种信息无法通过班级载体及时传达。四是传统的群际关系发生变化。原来同班同学之间的互动作用被弱化,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加强了交往和交流,每个学生的活动范围也向学校其他院系横向延伸并不断出现新的组合。针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在总结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我们积极进行了学年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探索。

(一)优化培养方案。学分制下的培养方案是富有弹性的指导性的方案,在保证学生基本质量和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它能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各具特色的人才。学年学分制既具有学分制的弹性又有学年制的稳定性,依据这一特点,我校组织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培养方案的优化主要是进行课程结构整合,既能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修不同的专业方向所需的课程,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各具特色。

课程一般分为三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必修课主要是指通识课和主要专业基础课及主干专业课,限选课是指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生攻读的专业方向而选的课程,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等而自由选择的课程。整合课程结合就是要处理好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整合基础课程,减少大课学时,减少总课内学时。其次,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保证一定数量专业课,专业特色明显。取消一些必修课或压缩必修课学时,或把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增加了一些反映学科前沿技术、学科交叉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第三,调整课程开课时间。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及选修课提早开设,让学生更早地进入到专业学习,对自己要选修的课程更具目的性,有更长的时间来充实专业学习。

(二)选课制与自然班制相结合。灵活多样的选课制与自然班制相结合是学年学分制的精神内核。没有选课制也就没有学年学分制存在的基础。我校在完善选课制方面主要从二方面进行。首先,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但严格审核。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选修课时与必修课时采用同样的计算方法。为保证选修课的质量,选修课审核时制定了以下原则:(1)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开设一定数量的边缘学科、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或讲座型的课程;(4)对新开设的每门选修课都必须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专家论证,确定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必要的学时数和学分数,并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5)对一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选修课程要加大扶持力度。其次,保障学生选课自由的措施。学生选课环节是实行选课制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复杂的环节。同时,专业课实行自然班授课,不仅有利于信息交流,而且有利于专业团体管理。

(三)完善辅导员制。与学年制相比,学年学分制下的辅导员工作难度大,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角色不确定。为此,应高度重视辅导员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完善了相关的激励制度,如通过解决职称待遇等后顾之忧,量化考核指标等。另一方面,完善了培训制度,如开设诸如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生管理课程,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

(四)探索导师制。导师制模式保留了班级建

制,是学年学分制条件下较为理想的学生管理模式。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德育内容渗透进去,指导学生选课,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学习规划。我校从2007年开始全面推行导师制,主要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导师选聘、学生资料收集、师生互选、开展工作、考评反馈等五个环节,建立了激励机制,把导师制纳入教师考评,成绩突出的导师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学年学分制下地方院校教学管理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首先,要转变教育空间观念。传统的教育空间观是以“学校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为集中体现的,这种空间观导致了教育空间的狭小和封闭。随着信息交流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大大加强,高等教育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一个着眼于人类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发展需要的开放式的教育空间正在形成,它超越了传统学校和课堂而扩展到人类生活的整个空间。与此相应,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应为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接触社会,了解当今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拓展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

其次,要转变课程观念。传统学年制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传递,追求知识量的积累和体系的完整,忽视了能力、实践技能、创新精神的培养,严重阻碍了教育者个性和天赋的发展;课程内容上主要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且专业在一入学时就已确定下来,学生选择的余地极小,这与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要求相悖。必须从根本上变革课程观念,把课程目标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素质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讲课方法,减少课时,鼓励自学,把知识的获取与思维的丰富、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课程内容编排上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学分。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年学分制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在数量上保证有足够的教师能开出足够数量的课程,增加教师数量来缓解师资紧缺的问题,可以吸引优秀的硕博士研究生来充实师资队伍,也可以从外校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知名教授。其次,从质的方面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和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更是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教师的品德修养、治学素质、学术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自身修养和自律对学生的启迪无处不在。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实行学年学分制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肯定是学生选课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教师不加强学习,开设的课程不受欢迎肯定会影响到选课的整体效果。

(三)加大投入。在学年学分制下,由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选课的分散化等原因,对教学条件的要求更高。需要有较多的教学场地和图书资料、较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便捷的网络服务,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经费作后盾。为适应这一转变,地方院校必须投入更多的教学经费,更新和完备各种教学设施,建立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另外,加强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共享程度,实验室、机房、学生创新活动中心等实行开放性管理,延长开放时间,实行预约登记制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2024—2025学年地方课程方案】相关文章: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1-05

地方课程07-24

小学地方课程05-15

地方地理课程资源06-29

地方课程礼仪十07-12

地方课程论文提纲08-05

三年级地方课程汇总07-15

地方课程论文范文05-11

小学地方课程论文05-15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07-07

上一篇:国培心得与反思下一篇:爱吃糖果的小猪小学生作文